学习动力缺失

2024-10-22

学习动力缺失(共6篇)

学习动力缺失 篇1

摘要:目前, 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缺失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本文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可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习动力,对策

一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现状

学习动力对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对学生自主学习、学有所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 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主动性不强、出现旷课现象、存在考试作弊行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影响着高校校园的学习氛围, 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

1.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定位不准确

高中阶段学生往往被老师、家长和朋友等所说的“好好学习, 高考考个好成绩, 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观点所影响, 没有对大学生活进行正确的定位。高考成了高中生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目标实现后, 许多学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很难再紧张起来, 反而想在大学里好好享受一番。

2. 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高考填报志愿时, 学生对所报专业不了解, 或者听信老师家长的安排、或者受考分的限制专业被调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 致使学习动力不足。

3. 对学习以外的活动参与过多

高校学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以及外界读书无用论、大学生挣钱还不如农民工等负面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更加注重大学期间自身能力的培养, 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 所以很多学生将时间精力过多地用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体验打工生活等方面, 而且这些经历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占据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对于学习学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才能获得自我认同, 致使学生学习动力缺失。

4. 对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大学之前的学习进度相对较慢, 老师讲授得比较仔细, 并给学生充足的复习巩固时间, 同时教学进度会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整, 对学生掌握不熟练的章节会增加巩固课时。大学的学习, 老师教授进度快、内容多, 几乎没有时间由老师带着复习, 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学习来掌握所学知识。导致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5. 对大学学习目标的不明确

高中的学习基本上是唯高考论, 一切服务于高考题, 高考涉及的内容重点讲、重点练、重点背、重点记, 老师千方百计地提供学习方式甚至模板, 学生想尽办法去掌握直到熟练。不在高考范围内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 导致学生不关注、不学习、不研究非考试内容, 并且每个知识点有针对性。大学作为专业学习, 与高中不同, 很难分重点与非重点, 也没有不定时的考试去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致使学生找不到学习目标。

三改善学习动力缺失现象的对策

1. 设计科学合理的入学教育

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入学教育, 针对学校及学生的专业特色, 通过专业介绍、优秀学生的经历漫谈、杰出校友的成长分享、专家报告会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做好新生的观念教育, 使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未来的大学生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的奋斗目标。

2. 创新教学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学授课模式往往是填鸭式的, 大学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完成课程学习, 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环节, 通过交互式教学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发表意见和交流观点的平台,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 发挥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

校园文化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营造校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针对不同年级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 采用“90后”现代大学生喜欢的方式, 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 鼓舞学生养成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4.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 并将课程内容精细化。很多高校, 虽然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但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据调查, 近年来, 各高校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参加职业规划师的培训, 高校可以根据情况逐渐地针对各个专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让具备职业规划师资质的辅导员对所带专业的学生授课, 通过这种方式, 辅导员也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发展规划予以指导,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找准方向、明确目标, 进而增强学习动力。

5. 赋予学生更多的专业学习权利

现行的高考制度下, 学生的高考分数成为了选择高校及专业的唯一标准, 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利受到了限制, 使很多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被录取到调剂的专业;同时中学阶段学生对高校的专业及学习模式并不了解, 使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进入高校后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针对这种现象, 高校可以赋予学生学习其他感兴趣专业的权利, 并允许学生申请参加专业考试, 如成绩理想可给予学生转专业的机会或使学生获得第二专业学位。

参考文献

[1]万燕花.大学生学习动力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2 (5)

优秀教师为何缺失稳定持久的动力 篇2

暑假期间,曾参加2001年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9名同学聚会,其中学校业务副校长2人,教务主任3人,教科研主任2人,已主动辞去中层干部的2人。这9名教师所在学校均为省级示范高中,9人中4s岁以下7人,48至50岁2人,其职称均系中学高级教师,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特级教师2人。

两天相聚,无话不谈,大家谈得最多的话题还是各自的生存状态。下面摘录部分教师的谈话片断如下:

教师1:“我33岁晋升中高,35岁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当时,我满怀信心,渴望能够成为一名教育家,因此,我入迷地读书,醉心于科研,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150余篇教育教学文章。当了业务副校长以后,我先前养成的读书习惯很快被淡化了,每年读不了一本完整的书,教研热情更是锐减,一年发不了一篇文章。”

教师2:“参加国家级教师培训期间,我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委实受益匪浅。培训结束后,看到学校同行利用业余时间打牌、上网游戏,我还特别提醒他们:身为人师千万别虚掷自己的时间。想不到两年后,我也不知不觉被同化为一名普通教师了。比如,我虽然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但近几年来,我也很少做研究,可以说,什么成果也没有。”

教师3:“一篇文章辛辛苦苦写了好几天,好不容易发表了,可换来的只是可怜的几十元稿费,而有时玩牌,两小时不到就可轻轻松松赢它几百元。”

教师4:“编资料远比写教研文章好赚钱,编一份试卷,少则二、三百元,多则四、五百元。这几年,光编资料我每年至少收入1万余元。去年我包了3家报刊的试题编写栏目,一年搞了2万多元。”

教师5:“我曾多次想过,就是你发表几百篇教研文章,又能怎么样呢?我认为,我们想成为教育家是不可能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做教师能做到我们这个份上也就很不错了,应该知足一点。”

教师6:“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国家级骨干教师,总不能把国家当年拨给我们每人1万元的培训费用全忘记了吧,更不能忘记培训时我们的学习热情和导师对我们的期待与厚望吧。”

教师7:“此一时彼一时。况且,我们随便应付一下自己的工作,也不会比别人差,谁又有资格来评说我们,否定我们呢?”

通过两天交谈,我们得知:这9名教师中,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打牌或饮酒的有5人,常年给报刊社编制试卷的有2人。9人中很少能够沉下来读点书、做点教研的有7人。

优秀教师怎么了?优秀教师为何缺失稳定持久的发展动力?这是笔者与同学聚会后一直感受到的最大的震撼和困惑。

通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优秀教师之所以不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原因就在于以下“六个缺失”:

1、缺失对教书育人价值观的独到认识。

真正优秀的教师应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立足之地,教师所追求的发展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在教育上的价值观所决定的。现实中,许多教师的价值取向只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标准。诸如职称,诸如各种荣誉。试想,如果我们仅仅为了“荣誉”,为了“名利”而当教师,那么,我们是否会失去整个生命的重点?如果对个人声名的饥渴,远甚于对教育理想的饥渴,那么,这是否只是把教师工作用来达到这类目标的手段?有位哲人说:“思想决定一生。”价值观同样左右人生。可以说,不少教师的育人价值观尚不明确,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我为什么要当教师?我究竟要成为怎样的教师?我是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吗?我究竟“优”在哪里?我具备“优秀”的特质吗?优秀教师如果不深层思考这些职业自我概念,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只有把教师作为最理想的职业,最幸福的职业,除了当教师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不愿干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优秀教师,才算达到了教师价值内化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如果缺乏独到的认知,就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

2、缺失高远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

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一定是有思想的教师,有尊严的教师,一定崇尚自己的职业,珍惜自己的职业,捍卫自己的职业,并始终抱持一种教育信念,通过职业实践活动,来积极实现自己的育人理想。因此,一名优秀教师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有无为民族兴旺、人民福祉与国家未来付出一切的胸怀,有无崇高的服务社会的意识,有无强烈的发展自我、发展学生的愿望,有无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可以说,只有对教育始终抱持一种理想的教师,才能坚守清贫而不改素志,坚守寂寞而不浮躁,坚守理想而永不退缩。面对物欲横流而能够处之以宁静,这是所有优秀教师共有的精神特质。

笔者常想,优秀教师靠什么作定力?靠什么站稳脚跟?靠什么不迎合流俗?靠什么“咬定青山不放松?”答案无疑是:靠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靠的是职业心态和职业幸福,归根结底,靠的是自主自立,靠的是与众不同,靠的是特立独行,靠的是理想信念!优秀教师一旦缺失了这种特质,“优秀”也就无从谈起。

3缺失对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真正的优秀教师无论教学水平有多高,学术造诣有多深,如果对学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如果对学生缺失一种大爱无疆的使命感,那么,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优秀教师。有责任感的优秀教师对教学、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正向情感,他会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无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表现出很强的情感性和贡献性。因此,真正有责任感的优秀教师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美好、深刻、持久的印象。优秀教师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时常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志存高远、淡泊名利,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不为时尚所惑,不为名利所累,不斤斤计较于得失,不为积习所蔽。值得提出的是,有责任感的优秀教师时常能够处在一种“赶紧地生活”状态,不断提升当下个体人性境界,不断提升生命存在层次,不断提升生命的自由与卓越,“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因此,有责任感的优秀教师也一定能够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幸福,享受自己发展的快乐,享受教育理想并追求理想的成功。

4缺失较强的自主发展和完善能力。

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要有发展自己的愿望和能力,只有在对专业发展的要求成为自我有机的一部分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强烈的自主愿望和内驱力。因此,优秀教师会常常检视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修正自身,规范自身,并能够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成为

终身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教师必须自我革新与否定,必须不断实现精神的涅粲,这一过程往往是十分痛苦的、冒险的和需要勇气的。可以说,优秀教师如果缺乏对教育变革的勇气和锐意探索的精神,就谈不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就无法逾越教师职业的高原期,这样,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

5缺失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

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能够学会如何自主,更要学会如何超越环境和他人的诱惑与限制,专心致志地“做自己”,走自己的路。否则,教师的一生极容易自己浪费或被别人浪费掉。我们说,坚固师德的完整,方可收敛散漫的心灵。只有照着师德圭臬的指标走去,才有可能避免掉进被同化的染缸里。如果我们随便把自己抛入热闹的人群中,如果我们不能用向上的思想积极引领自己的精神走向,那么,再优秀的教师也很容易失血,从而变得庸懒,懈怠,甚至麻木、萎缩。因此,真正的优秀教师,对工作不仅要有热心、耐心、恒心和信心,更要有良好的职业心态和自我控制能力。

6缺失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方法策略。

一位职业能力很强的优秀教师,如果满足于现状,缺失发展计划,停止自身发展,就有可能失去优秀教师的特性,逐渐淡出优秀教师的行列。现实中,很多优秀教师的退缩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说,一个人要取得一些小的成绩并不难,难的是既有明确的大目标的追求,又有小目标的具体落实,并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难的是不断地研究自己,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设计自己,我准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难的是有何策略来不断改变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难的是能够适时调整自己,不断增强自身教育的张力和魄力,育人的定力和效力,人格的魅力和活力;难的是为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不凡的正气和底气,鲜活的灵气和大气,求索的勇气和志气;难的是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能够不带任何私欲、任何功利、任何折扣而去用心思考教育,全时研究教育,倾情创造教育,扎扎实实做一名最优秀的领跑人。

笔者曾给一位新教师的赠书扉页上写了这样话:抓住当下,激活生命。规划自我,追求卓越。

人是有梦想的。教师梦想的实现要靠自己耐心的经营和精心的设计。这里的“梦想”无疑是指教育的理想,育人的信念,自身的成长,心灵的丰盈。笔者曾在自己的教育日记里这样拷问自己:

学习动力缺失 篇3

关键词:学习动力,缺失,原因,策略

一、中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1.学习目标不确定。中学生学习目标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这样的学生缺少必要性的唤醒水平和认知反应, 上课不认真听讲, 课后懒于做作业, 不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方法。若问起现在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他们常常会一时答不上来, 或者说没有想过, 或者说是“家长让我学我就学”、“老师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别人都学习, 我也学习”, 从来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二是学习目标的不稳定性。他们对自己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缺乏认知, 制订的目标或高或低, 又常常因为自身个性特点、意志品质、外界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停地更改着自己的学习目标。

2.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不自信, 自认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对学习缺乏信心, 对学习成功没有很高的期待, 学习过程中必然不能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在这方面比较严重的是学生形成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力感。习得性无力感指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 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

二、导致中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

1.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今在校的中学生, 是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代, 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及外来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都在深刻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当前, 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开放, 获取各种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而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 缺少价值判断力, 由于社会上的一些诸如“及时行乐”和“金钱至上”等消极观念的影响, 致使部分中学生觉得读书无用、读书吃亏, 从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2.需要层次达不到及时满足。狄克斯行为动机理论认为, 在基本需要没有满足时, 健康的个体一般会选择积极的行为方式来满足需求, 而不健康的个体则会适应某种消极行为或错误目标来帮助自己满足需要, 如对抗或报复行为。厌学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目标的错误所在, 但他们的不恰当行为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增加了教师、同学及父母对他们的反感。这样一来, 学生的归属、接受、支持和爱的情感需要也就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 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感便出现危机。这会引起其自尊水平的进一步降低, 进而导致他们以后的行为更加失当。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以牙还牙”解决问题的方式得到的仍是伤害, 从而产生“滚雪球”似的恶性循环效应, 不知不觉中形成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偏执甚至精神病等各种心理问题。这一效应便是中学生厌学情绪逐渐加重和效应累积的普遍过程。

3.学习压力增大。第一, 学习科目增加, 难度加大。从初中进入高中, 学生要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 学习时间越来越长, 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在课程难度增大、教学速度加快的情况下,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方法欠缺、自我调适能力有限等原因, 在学习中深感吃力, 跟不上进度。第二, 环境期望值过高。从家庭到学校, 施加给学生的“读书”压力呈现饱和状态。这种超内在需要的外刺激正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叛逆、厌学等行为逐渐形成, 并随着外在压力的加大而日趋严重。这种情况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 学习时精神难以集中, 学习效率很难提高, 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三、增强中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

1.引导学生改变错误认识, 树立正确价值观。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行为倾向会影响一个人生命发展的历程。正确的价值引导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在他们的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选择。正确的行为选择有助于个体做出正确、恰当的行为, 促进个体健康的发展。在多元价值观的包围下, 要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教师就必须使学生改变错误认识, 引导学生放眼未来,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纠正他们目光短浅的低水平动机。

2.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观, 摆脱学习无力感。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在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 即使失败也不灰心, 相信努力与结果之间具有依随性, 不产生无力感, 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个体, 在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于能力不足, 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成功的结果, 容易灰心丧气, 产生无力感。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和承认的是学生的努力, 因为努力这一内部因素是可以控制的, 是可以有意增加或减少的, 学生只要相信努力将带来成功, 就会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例如, 有的学生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的能力低一些, 但若教师如实相告, 就只能使这些学生感到沮丧;如果让学生感到努力不够是导致学习失败的原因, 他们就不会降低学习积极性。

3.了解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 帮助其明确目标。中学生动机水平的发展趋势呈“马鞍型”, 这反映了该阶段青少年的年龄阶段特征。以高中生为例说明:高一的学生由于刚进入一个新的学校、新的学习阶段, 有一种从头开始的愿望, 大都有积极向上的理想和追求;高三的学生即将毕业, 即将结束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和选择, 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因而动机水平高;而高二的学生由于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生活, 可能淡忘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比较散漫, 不严格要求自己, 因而动机水平要求低。所以, 教师应注意分析了解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恰当施加教育影响, 帮助其树立具体、明确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者要达到的结果, 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习就有了方向。

4.尊重和信任学生, 提高学习动力。首先, 尊重学生。这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 尊重学生可以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 学生是人, 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教师要与他们平等相待, 尊重他们, 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 学生对此的要求尤为强烈。而尊重是要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 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 沟通与学生的感情。其次, 信任学生。“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 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教师要用这把信任的金钥匙, 成功地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行为, 成为学习的主人。

增强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它需要学生本人、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因此,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吕勇.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学习动力的相关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04.

[2]张燕贞.中学生学习动力适应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02.

寻找缺失的学习状态 篇4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总觉得有些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更多的时间是处于“非学习状态”,他们往往游离于课堂之外,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他们有的眼神迷茫,精力分散;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左顾右盼,躁动不安。正是学习状态的缺失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大受影响,以致学习的负担相应加重,进入了一种越是不想学越是负担重,越是负担重越是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之中。此时的减负对于学生来说也许只是形式上的少做些作业罢了,而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负担并没有被减掉。因此,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最佳状态才是真正的减负良药,才能达到增效的目的。

激发兴趣是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兴趣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老师会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激趣,有的老师会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趣,有的教师还会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激趣。以上的作法固然可取,但随着的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新鲜感会逐渐消失,学习的兴趣必然会大打折扣。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长时间地保持兴趣呢?

一方面,教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面对学生,教师要面带微笑。这样陌生感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亲切感。面对学生,教师还要一视同仁,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训斥与歧视只会使他们“破罐子破摔”。只有鼓励和帮助才能让他们重拾信心,才能让他们兴趣倍增。

另一方面,教师要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与文本间存在着必然的距离,只有当学生与文本间产生了某种撞击,文本才会展示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学生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并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作为“平等的对话者”,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不能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强加给学生,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并为此而努力搭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

激活思维是关键

学起于思,凝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问,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课堂质疑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它更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但在现实的课堂中,笔者发现教师的提问效果不明显或提问无效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提问内容“浅”、提问落点“拙”、提问形式“死”、提问口令“硬”、提问对象“少”、提问数量“多”……

有效的课堂质疑不仅可以优化课堂,达到“低耗高效”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无限的知识。因此,教师在问题设置上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与厚度,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人的探求欲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的斗志。在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并以“四两拨千斤”的机智之语,不断将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引进,使学生的情思、智力在全身心解答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当然,没有哪种疑问比来自于学生自身认知体系的质疑更强烈,更催人奋进。当学生对文本内容、语言等生发了有价值的疑惑时,正是他们主动、积极、深入地思考的时候。故而,教师还要善于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激发生命活力与潜能的过程。

激励评价是保证

综观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应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当学习取得成功时,志气自然高涨,而当学习受到挫折时,情绪容易低落。此时教师的激励评价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状态的保证,也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大家都知道,李镇西老师高超的课堂教学水平不仅体现在返璞归真、务实高效的课堂追求,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教学境界,同时也体现在适时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上。正是这种充满真诚的激励性评价,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开启了心智,陶冶了智能,愉悦了身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或鼓励。有时候你的表扬与称赞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会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宽松环境中,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激励性评价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心理上的满足,更大的是学习上的促进。教师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倒不如用心地去欣赏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此激励他们。当然,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在运用过程中要讲方式方法,要正确恰当地去评价学生。应多找学生的优点,多使用激励性评语。但也不是说不能找缺点,而是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力求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思考。状态是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心态,是人在活动中作为主体时才有的一种精神形态。处于最佳状态的主体,如果是运动员就能在赛场上发挥超常的水平;如果是艺术家就能在创作中获得无穷的灵感;如果是探险家就能在绝境中超越生命的极限;如果是学生,他们必定会用最大的潜能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以最高的兴趣去摘取知识的硕果,从而在轻松的状态下获得满足,在愉悦的氛围中取得成功。

优秀教师为何缺失稳定持久的动力 篇5

为何优秀教师在未成为优秀教师时是十分付出、热心教学、痴迷读书、醉心科研、热爱教育事业的, 可人到中年, 成为优秀教师时却缺失了稳定持久的动力了呢?

张帮群老师在《优秀教师为何缺失稳定持久的动力》一文中认为, 优秀教师不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因是“六个缺失”:1.缺乏对教书育人价值观的独到认识。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 我为什么要当教师?我究竟要成为怎样的教师?我是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吗?我究竟“优秀”在哪里?2.缺失高远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一名优秀教师能否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有无为民族兴旺、人民福祉与国家未来付出一切的胸怀, 有无崇高的服务社会的意识, 有无强烈的发展自我、发展学生的愿望, 有无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3.缺失对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优秀教师对教学、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正向情感, 他会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无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表现出很强的情感性和贡献性。4.缺失较强的自主发展和完善能力。优秀教师如果缺乏对教育变革的勇气和锐意探索的精神, 就谈不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就无法逾越教师职业的高原期。5.缺失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真正的优秀教师, 对工作不仅要有热心、耐心、恒心和信心, 更要有良好的职业心态和自我控制能力。6.缺失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方法策略。一个人要取得一些小的成绩并不难, 难的是既有明确的大目标的追求, 又有小目标的具体落实;难的是不断研究自己, 审视自己, 认识自己, 找准自我定位, 明确发展方向;难的是为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 需要不凡的正气和底气。鲜活的灵气和大气, 求索的勇气和志气。

学习动力缺失 篇6

一、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的因素

(一)社会层面的因素

一是重视群体发展,忽视个体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其价值取向重视集体利益轻视个人利益,注重个人对权威和集体的服从及认同,而非创新及批判,反映到发展方式上就是重视群体发展,重视群体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在教师能力发展层面上,上级领导部门只是提供给教师已经制定完善的课程内容,并没有提供给教师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虽然近几年来,在教学形式上,一直大力倡导发展教师的课程能力,但是在教学政策和教学条件上并没有对教师发展能力进行指导。它带来的负面作用在于忽略教师个体发展的需求,忽视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力性,从而致使教师处于被动发展状态中。二是多角色和高期望导致农村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社会发展对农村学校寄予过高的期望,并从多渠道中阻碍着教师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都对教师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使教师对自身所处的情境加以界定。农村教师之所以会被社会广泛关注,与农村教师专业水平低和教学质量差有着很大的关系。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政府、学校等职能主体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但是面对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农村教师各种脱离实际的期望,社会公众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错误的意识,认为改革农村教育才是农村教师发展的唯一出路,普遍认为只要培训及时,农村教师尽力学习,当前农村学校所面临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这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无疑加重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农村教师不能承受起如此重大压力,不得不主动放弃自身的发展,甚至出现转行的现象,对于偏远的农村学校而言,出现这样的情况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农村学校想要留住教师,既需要学校领导制订健全的方案,也需要社会对农村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让农村教师从内心里感觉到从事这一行业是光荣、神圣的。

(二)学校层面的因素

一是农村教师教学压力大,教师间缺乏合作和交流的意识。农村教师不但要面对应试压力,而且要面对“应查”的压力。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指令和行政要求过多,各种例行检查和评比活动太过于频繁,有些行政指令或者上级检查只是走走形式,频繁开展这些形式化的活动,分散教师的教学注意力。教师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对教师自身的发展影响程度较深。农村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各自之间保持传统的封闭、孤立的发展方式。在教师彼此的交流过程中,为了防止受到责罚和批评,封闭真实的自我,隐藏自我的缺点。教师之间如果保持远距离的交往,那么他们之间的对立也就越发严重,他们看不到对方的优势,也不能从对方身上借鉴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中越是不自信在人际交往中越是没有安全感,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中。二是农村学校管理的严肃性、权威性。我国各大中小学校官本位思想突出,农村学校这一情况更为突出和严重。古旧的官本位思想主宰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工作态度和价值取向等,农村学校领导官本位这一思想很严重,大多数农村学校的领导都推行权威主义和权力主义,认为自身比普通教师权力大,他们必须听从指挥,这无疑加重农村教师的教学负担。学校领导与教师间缺少沟通和交流,直接降低农村教师教学的热情。三是管理方式采用程序化形式。学校运用逐级层次的管理机制,教师处于层级管理最底层,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促使教学工作越来越趋向于程序化,比如,教学方式规划、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程序的制定等方面,这些方面都限制教师的发展。许多学校中的高层领导对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发展并未引起重视,只是做出简单的管理及统一工作,在学校中经常发生领导是外行却在管理内行的情况。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教师的自身长远发展必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很容易导致教师出现不满的情绪,教师一旦出现不满的情绪,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层面的因素

一是教师专业意识的缺失。农村教师在发展中大多都是处于被动状态中,按事先制订好的培训方案展开培训,导致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当面临一些复杂的专业发展目标与教学政策时,教师也体现出“随大流”“跟着走”的心态,学校领导怎么安排,他们就跟着怎么做,缺少自主性。这种心态严重影响教师的自主发展。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并非愿意接受学校的安排,但由于自身没有话语权和主动权,又受到自我保护意识的影响,只能强迫自己接受学校领导的安排。在学历达标后及取得一定职称之后,农村教师很容易表现出一种“知足”的态度。从教师自我发展层面上而言,这种知足态度会导致教师故步自封,缺少发展的动力,使教师丧失继续发展的动力,也根本不会意识到自我进步对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二是自我效能感较低。对于一些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由于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加上他们敢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创新、敢于追求,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身的教学行为。但受到周围环境的长期影响,他们原有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都与现实教学情况产生冲突,导致很多青年教师开始怀疑自身的先进教学理念是否可行,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实效性开始产生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大大降低自身的教学热情。另外,农村教师在面临日益加重的教学任务和复杂多变的角色中,明显表现出疲惫、烦躁、工作热情低等心理,从而对工作产生更多的不满情绪。

二、构建平台,激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与专业共同体

农村学校应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学习与成长共同体,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可以通过采用创建网站、开辟教学论坛、成立健身俱乐部等形式,营造出合作共享、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互动作用。学校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展开一系列的以“适应和发展”为主题的培训,让青年教师意识到自身的使命,对学校的办学制度、办学理念、文化制度以及高校环境等方面都有基本的了解。同时,青年教师在课堂管理、编写教材、课堂纪律等方面缺乏经验,这就要求学校应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而满足他们在教学中的多样化需求。开展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研讨、反思、答辩、说课、听课、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等一系列活动,为他们可以长期服务于农村教学提供资源条件,让其尽快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可以快速进入到教学状态中,从而为他们将来成为学校骨干级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农村教师自我发展的欲望

教师作为发展的个体,唯有青年教师深入意识到自身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才能激发起他们发展的意识,他们才会反思自身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从而完善解决问题。对于农村教师而言,他们普遍缺乏自我发展意识,也没有健全的自我规划,没有明确定位自身的发展,甚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考虑自身的发展,导致教师发展具有被动性、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就要求学校要帮教师清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为教师创设出专业发展机制,如名师发展机制、专业竞赛体制等,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专项经费用在青年教师提升学历、骨干型教师继续深造中,为在校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新课改过程中,开设研究型课程及扩展型课程,为教师张扬个性和展现能力提供发展的机遇,有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内在潜力,农村学校应把握好每一次发展机遇,促使每位教师都能全面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而实现专业的提升。农村学校想要得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肯定,这样才能保证长远的发展。

(三)深入挖掘农村教师成就动机

所谓的成就动机指的是在人们需求的前提下所产生的,鼓励人们主动从事自身所感兴趣和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可以说成就动机是人们实现理想的内在驱动力,也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内在驱动力促使教师全面发展。农村学校可开展教师成长发展交流会、名师教学研讨会等,既能够让很多优秀的教师获得认可,也能深度激发出农村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在建设学科基地平台过程中,组织广大教师共同编写练习题手册。通过开展农村优秀教师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等,让广大教师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激发出各学科教师的成就动机,促使其取得更好的发展。

对于骨干级的教师应制定出与之相应的管理规定,规定骨干教师有权利和有义务在学校有实际需要的状况下带“教学徒弟”,同时还需要帮助教研组组长带领其他教师进行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带领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到研修校本、建设学科基地的活动中。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学术讲座,将优秀的教学理念进行宣传,不断地开拓出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骨干教师也要参与到评课、听课的过程中,并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意见,确保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全面发挥其作用,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并充分调动起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针对自身的不足也能及时改正,成为一名受人爱戴和尊敬的优秀教师。

(四)激发农村教师加强自我效能感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有信心做好教育工作以及能够正确判断影响学生发展的能力,无论对于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还是对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言,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可结合实际状况,建立教师成长跟踪档案,通过实施多元化评价,将每一次评价都看作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调动起各类型教师和各层次教师自主发展的主动性,使农村教师不断提高工作热情,解决农村教师职业倦怠这一问题。

其他国家在研究教育教学中发现职业倦怠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情感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认为自身工作能力很难做好当前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很容易产生一种职业倦怠感,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越发严重。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会让教师逐渐失去对教学的信心,直接影响教学的积极性。社会支持对提高自身成就感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的支持,对于教师提高自身效能感有着巨大的作用。综合而言,情感支持在很多方面要比实际支持起的作用大。所以,农村学校应构建健全的情感支持体系,秉持以“关怀、包容”为主的教育理念,大力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农村教师解决当前所遇到的困难,确保教师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高效能群体成员间通常都会有较强的合作,群体间合作气氛融洽,各成员间更容易互相帮助、相互鼓励,在面临一些压力时,个体更希望得到其他成员的支持和鼓励。因此,采用年级组成负责制度,联合辅导员、教研组长、学科负责人等组成团体,汇集各学科教师的智慧,树立健康、向上的形象,进而促进团体的持续发展。另外,通过实施各种措施或者多种途径,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任务,努力为农村教师营造出融洽、向上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会努力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备课组教师可利用学校内的网络,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式备课、备教材和备教学法等。每课都确定出一个主讲人,这个主讲人负责一节PPT课程;集体共同研究和探索,每位教师都能从不同的教学角度,发表自身的看法和建议;一位教师负责执教,其他教师负责观察和修改,互相研讨教案;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个性化教学档案。在反复研讨、协调合作、专业合作过程中,共同分享和浅谈教学经验,互帮互助,实现更好的发展。

在学科基地项目建设中,可采用团队学习的方法,共同找寻出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强化自身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这样所构建起的发展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全面地符合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历史学科组的教师应构建学科基地网站,设置多方面板块,如史学理论、学术前沿、分析教材、教学资料、考试研究、乡土历史、教研动态等,这样既为教师提供出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本校历史教师与其他学校历史教师的交流和学习提供很好的平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学校在发展中遇到很多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质量关键,但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帮助教师找回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大这一问题。但应注意的是,想要帮助农村教师重新找回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依靠农村学校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政府、社会、其他学校等共同帮助和共同引导,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摘要:想要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在于很多教师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愿意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内在动力,那么教师很难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导致他们放弃自身良好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缺失与回归

参考文献

[1]李自天,于守庄.农村小学内在生成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策略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1):43-46.

[2]季俊昌,李志欣.解放兴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驱动力[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3):57-59.

上一篇:双突变体下一篇:直译与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