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力

2024-10-11

学习动力(共12篇)

学习动力 篇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 教师的观念也要不断更新。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交流, 在辩论中明理, 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得到满足, 获得成功。

一、给予学生成功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新内容时, 我们常有心急的毛病, 也常害怕学生不懂最后的结论。与其前怕狼后怕虎的, 倒不如使用“把结论和方法较早地呈现给学生”这个最简洁而有效的解题方法。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只知表面上的东西, 却完全不晓得更深层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抛出一个问题, 给学生设置思维障碍, 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获得结论, 掌握方法, 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除法《商变化的性质》时, 先出示一组数据:

4÷2=40÷2=400÷2=4000÷2=

4000÷2=4000÷20=4000÷200=4000÷2000=

一开始, 学生看到这两组算式时, 都大笑起来, 甚至有的学生讲:老师, 你当我们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啊。我说:好戏还在后头呢!学生很快地通过计算、比较, 发现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几倍, 商会扩大相同的倍数, 反之会缩小相同的倍数。

这只是开场白,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去体验成功做了一个小手法。上面这个过程显然不会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成功。这时, 我不急不慢地拿出一个天平, 并把绘好的天平纸片贴在黑板的中间处。学生见到这情景时, 议论开了, 猜测开了, 都想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师:天平的作用是什么?

生:称重的。

生:天平两边托盘的重量要一样。

师:回答得真好。 (师顺手把一个写着24÷8=3的木块放在天平左边的托盘上)

师:同学们想想, 右边的托盘中应该入在一个写着什么算式的木块呢?

学生在此问题的推动下会猜测出各种结论, 此时教师不急于肯定他们的答案, 运用欲擒故纵的策略, 在看似答案已经明了的情况下, 激励学生拿出有力的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不用教师引导,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列出不同的算式进行验证。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再是生硬的、教师强加的东西, 而是学生经过激烈的思维运作, 自己动手实践总结出来的。他们举手更积极, 回答更自信, 一个个跃跃欲试, 用不同的算式验证出了相同的结论。当然学习程度不一样的学生列举出的算式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

数学起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如果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就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上课时, 我就先讲了一则故事———朝三暮四。

师: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字典上的意思是: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 反复无常。

师:谢谢这位同学为我们找到了答案。那么, 我有3个大小一样的饼, 把第一个饼平均分为4块取其中1块;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取其中的2块;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取其中的3块。请问:你要选择哪块饼的分法才能吃得多?

不一会儿,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样多”, 于是我追问:“那这该怎么解释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百思不解时, 我又说:“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们就知道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上升到最高点。

学习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环节有一箭双雕之功, 既是新知识的应用, 又与生活紧密相联, 学生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 因而学得轻松自在。

三、满足学生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教学设想时, 教师会着急, 或者生气, 或者不加肯定地以一句简单的“坐下”了之。这样做, 只能保证教学的连贯性, 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却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会压抑学生的思维, 扼杀其创造性。实际上, 在学生探求出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后, 教师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认可与欣赏。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的新课导入时:

师:同学们, 想知道老师家离学校有多远吗?

生: (很高兴地齐答) 想。

师:请说说你们有什么办法?

生1:可以问老师。 (大多数学生笑起来, 我也跟着笑了。)

生2:可以用卷尺量。

我有些不耐烦地请他坐下。 (心里还嘀咕:傻孩子, 好麻烦啊)

生3:这样太麻烦。我只要设法弄清自己每分钟走多少米, 然后再从学校步行到老师家, 再用每分钟走的米数乘以走的时间, 就能很快求出这段距离。

师: (松了一口气, 这正是我期望学生回答的。因此心里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喜悦。) 真会动脑筋!现在, 如果告诉大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装自主探索, 鼓励学生探求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然而, 从案例中看到了不公平的评价是建立在教师追求完成教学内容的错误主观上, 其实三位学生的办法各有千秋, 教师却忽视了应给予的正确、合理的认可和欣赏。

学生有了需要, 教学才会有方向, 学习才会有动力。

摘要:本文从给予学生成功、生活、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来谈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关键词:数学教学,成功体验,生活需要,认可与欣赏

学习动力 篇2

2014-09-22 德弘爱普心灵成长 德弘爱普EAP职场心灵成长

哈尔滨德弘爱普心灵成长机构心理拓展训练营是由资深的室内外拓展教练、教官及资深心理咨询师共同打造的黑龙江省”野外拓展训练营。”

心理拓展训练营基地位于凤凰山脚下,磨盘山水库旁,山青水秀,自然环境清新自然,在凤凰山麓的绵延山脉中,学员在拓展教练的带领下穿梭其中,学习生存经验,体验自然之美,探索自然之神奇。

注:(适合到心理拓展训练营的学生年龄区间:10-20岁)

活动项目及实现目标: 一、心理拓展:

1、坚持就是胜利:提高学生的困难承受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在面对的抗挫折能力。

2、萤火虫满天飞:摸索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有效记忆策略;让学生感受理解记忆的重要性。

3、共建家园:培养学生协和、与朋友、家长沟通及自身领导力能力。

4、撒网捕鱼:让学生体会齐心协力的重要性,学会和家长沟通和协商的技巧。

5、人生之旅: 使学生学会信任与他人的换位思考。

6、领袖风采: 让学生学会责任、担当与感恩这些优异的品质

7、时光隧道: 使学生了解自身未来人生的目标,体会人生的真正意义。

8、生涯地图: 使学生清楚过去的重要事件对自身的影响,了解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制定完整的人生规划。

9、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评:测试学生的人格及学生未来职业倾向。

10、写给未来的信:让学生自身学会制定行动计划,许下进行改变的承诺。

二、野外拓展:

1、渡口欢歌,拉索船,捕河鱼,篝火晚会,野炊,2、采摘野菜、野果,露营,观赏瀑布群,3、模拟野外生存,烧烤,探寻磨盘山水库源头,4、考察凤凰山UFO着陆点,攀登一线天石壕。(活动因学员体能及天气而选择)

三大成功收获:

1、心理拓展训练营进行意志力培养,由教官采用准军事化的训练方法,对学生的体能进行开发,从而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应对自然环境的本领。

2、心理拓展训练营让学生参与生存和生活锻练,独立的进行内务和完成项目训练,懂得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拓展训练营有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在磨盘山水库旁做饮水思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父母和国家,懂得尊重生命和爱。

哈尔滨德弘爱普心灵成长机构心理拓展训练营师资简介:

高级督导师:黑龙江工程学院教授1位、哈工大管理学博士1位、哈师大教授1位

教官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5位

本次哈市带队老师:李荣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黑龙江省精神分析学会理事 EAP咨询师、EAP运营师 中级社会工作师

毕业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

专业:应用心理学

活动时间:2014年10月(2、3、4、)日 收费标准:1480元/人 联系人:苟旭晶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篇3

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二、 优化导语,激起学习兴趣。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

五、抓住时机,适当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创设“学、比、赶、超”的学习氛围

“学”即踏踏实实的学,在学好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同学“比”,找到差距后,迎头“赶”上,赶上之后,进而“超”过他。

七、开展适当的竞赛,提高学生的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比赛形式多种多样,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兴趣——地理学习的动力 篇4

一、以自身榜样力量影响感染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能深刻地感染和影响着学生。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 更应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平等的教学氛围, 引领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要勇于打破“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对于一些看似“标新立异”的奇思妙想, 更应采取鼓励的态度和激励的语言表示赞许和肯定, 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永远不要吝啬给予学生称赞和鼓励, 学生会因为一句小小的赞美而体会到成功的满足感, 因为满足感会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推动课堂教学圆满顺利地进行。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令不从。”可见教师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学生能否接受教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情绪化倾向较为严重,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学生不听课, 做出违反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 当你指出其不当之处时, 学生还振振有词地和你顶嘴。每当这时很多老师都是愤恨满满, 对学生大声训斥, 反而致使矛盾激化, 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导致成绩的进一步下降。而我总是从自身找原因, 为什么我的课堂不能引人入胜?学生为什么听我的课会精神溜号、喜欢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是否我的课堂真的是索然无味?带着这样的疑问, 我把自己的课堂录制下来反复观摩, 寻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同时, 以向学生下发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情,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 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有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美德, 学生方能尊重教师、爱戴教师, 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对地理课的兴趣上来。几年的教学工作, 使我深刻认识到:地理教师在社会生活、教学工作中“美其德, 慎其行”, 才有可能达到期盼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信其道, 导其行”。

二、联系实际,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 学习地理就会变成难以忍受的负担, 只有找到学生的兴奋点, 加以引导, 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学生的地理兴趣首先集中在旅游景观、文化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介绍。其次希望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如“为什么会有沧海桑田?”“风是怎样形成的?”“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四季?”“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为什么不一样?”等等, 需要运用原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而对于区域地理综合分析、经济地理、生态环境的保护、可持续性开发等知识点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纵观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要集中在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如果抓住了这一关键点,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地理问题,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如:讲到东亚季风时, 学生总也记不住风向的季节性变化的特征, 我采用了让学生亲自测试并记录风向, 统计各种风向发生概率的方式, 总结东亚季风在冬夏两季的主导风向是什么。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正午太阳高度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 我给学生几幅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分析南、北方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方法和要求是否一样”。从而得出结论:在地球的不同纬度,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是不同的。当讲到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时, 我提出了:“坐在大树下看书的人, 没有直接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但是为什么却可以看到书上的文字呢?”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比起其他学科, 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和事件, 都可以结合课本知识、运用地理原理, 加以解释和分析。学生如果能够真正体会到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价值, 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其求知欲。

三、注入时代信息, 让地理课堂充满生命力

教育家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最好的方法, 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从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在课堂中, 巧妙注入时代信息, 让学生主动探究、相互合作, 是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地理课生命之树常青所在。再来看看我们的教育对象, 这些新世纪的青年, 从诞生之日起, 比起他们的父辈接受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他们是有思想善思考的一代, 他们不愿简单地做知识的收容器, 也不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希望把自己的视野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搜集各种社会信息, 分析国家的命运, 思考自己的人身价值。所以面对这些变化, 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更应赶上时代的步伐, 顺应时代的变革。从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 我们可以肩负起传播时代信息的责任。当今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形势蕴含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地理信息。如果教师能够注意积累、整理和保存从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截取的视频信息, 经过剪辑筛选运用到课堂上供学生观看, 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而且能够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纵观近年来的高考地理综合题, 多以材料分析的形式出现, 而这些材料的选取又紧扣时事热点,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些焦点、热点问题最终考察的还是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带领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之外, 更应注意怎样把这些地理素材和教材相联系, 用学科知识去阐释和评价当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 2010年, 发生在拉丁美洲两个国家智利和海地的两次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当时我通过搜集资料向学生们展示了两个国家的基本概况、地震震级、震源位置、上次发生地震的时间、国内自救以及各种损失情况。让学生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 为什么海地的地震震级小于智利但灾情却远远比智利严重, 适时地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和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再比如讲到世界地理分区西亚和北非时, 我给学生播放美国攻打利比亚战争的最新战况视频,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美国要动用大规模的军事力量攻打利比亚, 其目的是什么, 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自古以来中东地区就战乱纷繁, 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 无不让我的课堂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丰富了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体验性学习, 在探索中感受成功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 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重要性。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容易激发和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性学习, 更能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到成功。通过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 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析和消化课本上的疑难问题, 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更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展课外活动, 如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组成课外活动小组到工厂、社区、农村、商业街、港口等地进行实地调查, 分析调查地区环境的质量、商业街选址和分布特征、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别等方面, 再根据学生调查结果组织辩论赛;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天象馆对近期发生的天文奇观进行观测;或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 采制岩石、植物、土壤标本;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制作简单的地理教具如太阳系模型、五种地形地貌模型、冰川地貌模型等。总之, 力求把课本知识融于各种活动之中, 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 从而使地理课变得有声有色, 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实践活动中, 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品德。

五、增强教学艺术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奋点

地理课教学内容多为知识性文字, 内容比较枯燥。如果地理教师不善于变通, 而是照本宣科, 就会使学生感到“地理课很无聊”, 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奋点,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精心设置问题, 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精心设计富有艺术性的导言, 或用引人深思的事例, 或巧设疑问, 以此诱发兴趣, 使之产生求知欲。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思,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古人也说:“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如果导课设计的疑问难易适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既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又有助于给予学生信心和成就感。如当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时, 我引用视频进行导课, 通过播放台风“梅花”登陆后对沿海国家地区产生的影响, 进而引发学生深思“此种天气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使其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点?”通过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运用生动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主要靠教学语言来传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风趣诙谐、形象生动, 调节着学生的情绪, 使教学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我们可以把教学中复杂难记的现象、规律, 编写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口诀, 既通俗易懂又易于生趣。如讲到不同类型的城市外部的形态优缺点时, 我引用:“团块式, 好领导, 方便生活又节省。组团式, 太分散, 联系不便投资高。条放状, 近郊区, 亲近自然运距长。”等口诀记忆地理事物, 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 更能激发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古代大家的诗词歌赋, 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诗情画意之景象, 不但能够给予学生一种美育教育, 更可以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发现地理现象, 解释地理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冷风过境时, 我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冷风过境风力之强劲, 天气之寒冷, 以及伴随于此产生的暴风雪天气, 加深学生对冷风过境时天气现象的记忆。又如讲到自然界的水循环时, 我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出设问:黄河之水天上来, 那么天上之水从何而来?百川归海海水越来越多, 岂不要把陆地淹没了?从而引出自然界的水资源是在不断循环运动之中的。

3. 巧借直观教学方法, 激发情趣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具, 又可称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传达地理信息和内容。一幅好的插图能够充实或简化教材中的文字叙述, 图文结合, 以图释文, 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而直观。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如, 辨别中国各省区轮廓图对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进行教学时我通过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形象, 结合各省区的风土人情、地形地物、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 整理绘制出一套完整的轮廓图, 并配有文字说明。使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寓教于乐, 为学习增添乐趣。也可通过此类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自主总结编写省区简图, 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 教学环节的艺术创造, 需要教师满腔热情, 全身心投入, 使各环节各具特色又注重优化组合, 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 篇5

沧港镇中学 作者:童强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愉悦的心情,对学生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关键词:学习兴趣、引导、激励、方法、主动性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有先天的和后天的,但大多数兴趣来自于后天。也就是兴趣可以培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显然已不合时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愉悦的心情,对学生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学生的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二: 兴趣可以引导

学生的兴趣被培养起来以后,教师还要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诱趣。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诱趣就是诱发学生“生疑-思疑-释疑、再生疑-再思疑-在释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通过诱趣,使学生逐步深化其学习,同时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在激发学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使其对学生产生诱惑。针对教学重点、难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一环扣一环地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生疑-思疑-释疑”,不仅要学生有所知,更要有所思。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有一种战胜难点的兴奋,就会多一份自信。热爱教育首先就要热爱自己所教导的学生。传统教育中教师一贯奉行“严师出高徒,棒打出孝子”的观点,而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学生的心理已经不能接受教师严励的鞭笞和武断的斥责,他们更需要一个和蔼可亲、经常对他嘘寒问暖的老师在后面不断地给他以鼓励,进而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因为,爱是相互的,只有你热爱你的学生,你的学生才会爱你,你的学生只有先喜欢上了你才会喜欢你所教授的这门学科。三:兴趣可以激励

近年来,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始终处于辅导地位。通过学生的眼、手、脑的并用,能自在地流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并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学生更爱学习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不断地激励。激励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不断产生兴趣,进一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或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促使学生好奇心尽快向求知欲发展。最终通过激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提高兴趣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进一步引导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养成质疑问题的好习惯,不断激励学生多向思考,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激发兴趣应讲究方法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的讲授方法也应当有所不同。初中教师应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方法去教会学生,而不需要像大学的教师那样,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初中的学生不需要做研究,用不着长篇大论。

我在上课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简洁、诙谐的语言去讲授知识,适时与学生互动,有些较难懂的地方打比方举例子时也尽量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甚至干脆拿自己开涮,这样学生也能较快的理解和乐于接受,让学生觉得老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人,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此,对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或某些方面发展有障碍的,更应该关注、帮助和信任;要给他们留出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独特才华的机会。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创造宽阔的参与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对生活和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美·第多惠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教材实际,遵照“三化”(儿童化、游戏化、形象化)的原则,分别利用电教媒体、美术范作、音乐旋律、游戏等形式,创设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爱学的情感。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启了想象的翅膀,使学生渐渐的在脑子里形成了自己要从被动转向主动去学习的概念。

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想象的主动性,教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想象的教学情境,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去丰富学生想象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其产生“通感”,促其联想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寻找学习的动力 篇6

【关键词】兴趣;动力;中学美术

从事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和推敲着一个问题:怎样上好一节美术课?怎样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之所以会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学科特点的存在,所以想要让学生对美术课另眼相看,就必须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欲望,寻找到学习的动力,那么美术老师作为美术课的组织者,就必须让每一节美术课出彩,有亮点。兴趣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我尝试在课堂的每个环节增加亮点,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就以自己的实际教学案例来谈谈美术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课堂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贯穿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部分是至关重要的。每节课可以根据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导入方法,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在《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一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取一个电脑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环境中用一定的装饰品给居室进行装饰,在学生实践之后,我将现在的居室效果和之前的未装饰的居室作一下比较,并讨论:添加了这些装饰品对室内装修起到了哪些作用?从他们的回答中总结出装饰品起到了美化环境、提升个人品味的作用,这种游戏导入和设疑相结合的方法一举两得,一方面使得导入具有针对性,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室内装饰品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并对装饰品本身产生兴趣,从而引出课题,另一方面,游戏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爱好,游戏的内容也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导入情境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会对后面的环节拭目以待。

二、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欣赏和分析的环节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上《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时,我在对图片材料的选择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根据装饰品的材质不同、式样的新颖等多个角度的去选择图片,并且把图片制作成一段视频,配以背景音乐,给学生带来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感受室内装饰品的美感,这一部分图片的欣赏,能激发他们对装饰品更深层次的认识;接下来我调转角度,说明这些装饰品都是经过大师之手,设计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只能在商场或其他一些地方观赏到,但是还有一部分装饰品,是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完成的,这样的过渡,让学生的认知更贴近生活,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去欣赏一些独特的手工制作的装饰品,由此看来,装饰品是可以用多种材料和不同的技术来完成,但重要的是发挥想象力,把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材料,变成精美的装饰品。这样,通过欣赏带动学生分析,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而这一环节也能为接下来学生的创作实践打下基础。

三、创设实践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作实践是美术课堂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是一节美术课学习成果的最好体现,关乎着一节课的成与败。因此在《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一课进入创作环节之前,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制作热情,帮助学生的造型构思,我承接着之前幻灯播放了一段用各种材料制成的各种各样的作品造型,学生们被这些奇异的造型吸引住,进而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这些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这种设疑的方式会打开学生思维的源泉,这时恰当的导入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材料,图画纸,彩纸,贝壳、纸杯等废旧材料,来为自己设计制作一件装饰品,来美化我们的居室,”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发挥学生各自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构思,一下子使学生的制作欲望变得强烈,出谋划策之后,很快,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动手制作起来,因此在这一环节中他们如鱼得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四、创设评价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是必不可少,适当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自信,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我开始巡视着,观察学生们制作的进展情况。第一组的同学是用纸杯做成了一个娃娃,造型很独特,构思新颖,我及时地给与了肯定。第二组是用塑料盖子,线等制作了一个风铃,构思太巧妙了,我及时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们,并让出点子的同学说说他的构想,课堂氛围更加活泼浓郁,同学们参与的热情更高涨,第三组是课的结尾,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把他们的作品摆放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并推荐一个代表来讲解作品的造型特点与创作意图,看着一个个造型奇特的装饰品,每个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因为这是他们在这节课中最大的收获,也是这节课成功的最好证明。课后,我反思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自己在每个环节中的指引,培养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在美术课堂上创作实践的热情。

总之,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让我明白:要上好一节美术课,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意识,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美术课堂中,只有把趣味性和知识性、创造性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游戏中玩,游戏中乐,游戏中学,这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会更浓,我想这才是自己在美术教育中所追求的。

让后悔变成学习的动力 篇7

这次的成绩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我以为语文、数学都可以考90分以上,但考卷上的分数都不到80分。我傻眼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浮现出爸爸妈妈失望、叹气的神情。

我思考着我一个月来的学习表现,主动将考卷拿给爸爸,爸爸认真看了我的考卷之后,说:“你一次考不好,没有关系,但你要从考试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检讨自己错在哪里。你看,前面的基础题目,你错了不少,日积月累也没有过关。”看见爸爸并没有责怪我的意思,我内心更加难受,我主动对爸爸说:“这个月来,我经常背着你们在电脑上打游戏,上课也没有认真听,词语、课文都是应付式地学习。下个月,我一定会努力的。”

爸爸看见我认识了错误,就对我说:“孩子,只要你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加以改进,你一定还会再成功的。”听了爸爸的话,我积极改掉了毛病,把后悔的事变成了学习的动力,终于又考出了好成绩。

学习音乐的源动力 篇8

一、科学的音乐教学目标应从兴趣出发

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降低知识难度, 照顾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分层教学, 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比如音乐欣赏, 提问时应从简单直观的问题问起, 并找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要肯定学生的丰富联想。

二、开放的音乐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主阵地

音乐教学过程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实践结合统一的过程, 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我在实践中改革创新并实施多种有趣的音乐教学方法。

1. 开展“我能行”课前才艺展示

我在每节音乐课前的五分钟都由班级里两个学生做才艺展示。这样就搭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梦想剧场”, 它是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 创建趣味性的学习情境

(1) 舞蹈表演抒情法

在歌词教学中, 先将歌词改成口语对白, 再根据歌曲内容创编一些舞蹈动作。如《游击队之歌》的教学中, 加上骑马、瞄准等动作, 以舞代词, 让学生边读边演, 有时歌词忘了, 但动作的连贯又促使他想起来, 不仅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而且也增强对音乐的兴趣。

(2) 音画结合联想法

在教学中, 利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教学,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瑰丽的电声》这一课, 先让学生细看插图了解电声乐器, 然后引出音乐视频《夜莺》。于是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想象紫荆城上空夜莺们的喧闹和夜莺妈妈对小夜莺的想念之情, 很快就理解了乐曲表达的内涵, 学生还有意犹未尽的感受。

(3) 配乐朗读激情法

音乐课需要一定的“情境设计”, 配乐朗诵即是一种创设意境, 以想象为主的教学方法, 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 发挥想象, 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如《黄河大合唱》一课, 让学生闭上眼睛, 在一段优美、激昂的乐曲声中, 徐徐朗读“黄河颂选段”, 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 仿佛身临其境, 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 学生很快学会了歌曲。

(4) 韵律活动愉快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 制造快乐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拉起手》时, 我在课前请几位学生自编了一个有关歌词的表演节目, 在教学课堂中创编, 按照歌词内容做动作, 朗读歌词, 一切都在愉快的融洽气氛中进行, 每一个学生都在兴致勃勃地观看, 在表演中学习了歌词, 为下一步教学开了个好头。

三、鼓励的评价理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器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对每个学生的知识目标就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怎样才能使“差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通过实践发现“鼓励”才是最好的良方。例如在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时, 一个平时上课经常捣乱的学生很认真地在为歌曲伴奏, 当然节奏都是错误的, 把整体的效果都打乱了, 在结束之后我并没有批评他, 而是表扬了他的认真态度, 不但鼓励他继续努力不要气馁, 还发给他一枚“努力上进”的奖章。他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和自豪, 从此以后他在每节音乐课上都有良好的表现, 对音乐也产生了很大兴趣, 成为了音乐课上的活跃分子。

浅析大学生学习动力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

在心理学中, “动力”一词含有力、能量和活动等意义, 可包括所有决定有机体行为的内在或潜在因素。学习动力是由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个性特征等各种因素组成。它不直接介入学习, 而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学习的潜能, 调节学习活动的进行, 具有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升华等功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学习动力在其间所起的作用最大。

我们所指的“大学生的学习”, 不仅仅是指“上课、复习、考试”等应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而是广义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校社团活动、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利用各种学习途径 (如图书馆、网络、学术报告) 开拓视野等等。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就是指能激发并维持上述这些学习活动, 使之达到某一目标的各种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 构成了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 具有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功能。

对于大学生来说, 要学习、要生活、尤其要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没有充足的动力是很难完成这些任务的。一个动力充足的大学生, 学习中, 精力充沛、学习主动;生活中, 井井有条、乐于交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未来有信心并做积极的准备等等。应该说, 这样的大学生也是当前大学生的主流。

大学生的学习比中学生更复杂更高级, 同时也更为自觉、更为独立, 因此, 学习动机的强弱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发现, 造成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来自五个方面:

1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既无长期目标, 也无近期目标, 对自己在大学期间以及每学年、每学期究竟要学什么, 怎么学, 达到什么要求很少考虑。其实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千方百计逃课;上课不听讲, 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 抄袭作业l有些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 荒废了学业。再次无成就感, 无抱负和理想, 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既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措施没有兴趣, 也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另外当代大学生还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听课困难。部分学生缺乏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 又不能适应大学里边听、边记、边思考的课堂学习, 常常是感到进度太快抓不注重点。

2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作为产生和保持学习动力的因素, 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促进作用, 有了明确的目的, 才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通过调查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的第一目的”是“完善与实现自我”, “谋求职业自食其力”居第二位, 接着是“努力提高社会地位”、“报答父母”和“多挣钱追求物质生活”。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 无论是为了“完善与实现自我”、“努力提高社会地位”, 还是“多挣钱追求物质生活”等, 都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和进取心。但是, 人生目标是有层次的, 只有上升到崇高的人生目标, 将学习与精神价值联系起来时, 动力才能持久。反之, 当目标比较低, 仅仅局限于多挣钱追求物质生活等外在的名利方面的满足时, 一旦实现, 动力很容易随之消失。

3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 诸如“他们玩我也玩”, “他们谈恋爱我也谈恋爱”, 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控能力。有的大学生经受不住暂时失败的考验, 因为一次考试成绩落后就一蹶不振。另外, 当前, 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换型时期, 高校难免受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 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同时,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仍存在着不公平竞争, 如靠关系走后门、重学历轻能力、性别歧视等, 也严重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 不懂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 缺乏高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 互联网的出现和大量使用, 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4 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明确了“为什么活着”, “为什么上大学”等根本问题, 学习动力的不足才可能得以根除。

5 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

有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 自己感觉低人一等, 并将自卑情绪带入学习当中, 影响了完成学业的信心。

找回和强化学习动力的主要途径

首先,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 保持稳定的学习动力。一是通过在学生中普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课程和辅导讲座, 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学习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学校要根据变化着的社会形势, 不断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在施行学分制的框架内, 积极引入社会最需求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加强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使之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严格教学管理, 改革教学内容使之与大学生的前途发展紧密结合。

其次, 要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 学校有责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者要注重因材施教, 善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 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社会实践, 开阔学生眼界,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对大学贫困生而言, 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他们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因此, 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集体、宿舍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的作用, 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找到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消除学习困难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袁秀珍, 关于构建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思考.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动力 篇10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人们对于事物的兴趣是吸引他去对其进行追求和探索的最基本的动力。学习也是这样, 当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学生也会具备这种动力。

一、有效导入, 激发动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 如果教师能在导入上多下工夫, 让学生时刻有新鲜感, 设置一些悬念, 就能将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地激发出来, 增强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有歌曲导入、故事导入等等。例如, 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 我利用歌曲导入,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如, 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其实在100多年前, 美国人永远不会想到有一天黑人也可以当总统,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黑人这一地位的改变是和什么事件有关呢?你认为奥巴马如今最应该感谢谁?今天, 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

二、“学—教—测”教学模式

“学”的过程中, 如果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是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则是更有利的, 因为这样做让他们既能掌握新知识, 又能得到人格、素养方面的培养, 帮助其形成积极进取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学习上更有动力。

(一) 出示学习目标, 做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 我依照新课标, 认真钻研课本,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告诉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程度, 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要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 明确学习的重点和学习目标, 让他们对历史学习充满自信, 了解为什么要学历史, 通过历史学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责任感, 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和测定。

(二) 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培养自主参与意识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在小组内通过交流探索而顺利解决, 就可以将问题拿到课堂上, 向教师请教, 由教师对其进行分析和点拨。通过课堂讨论查缺补漏,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例如, 在学习“洋务运动”一课时, 我设计了以下学习提纲: (1) 洋务运动的领导派别叫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和封建顽固派有什么不同? (2) 从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 想想为什么叫封建洋务派? (3) 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在“自强”后还要提出“求富”? (4) 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这说明了什么? (5) 洋务运动对当时的中国起到什么促进作用?这种“设疑式”学习提纲, 即便于学生操作, 又留有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心理呈现出“探索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变化, 释疑的过程同样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 左史右图, 引发动力

新编历史教科书插图多、史料多, 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以《商鞅舌战图》为例,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是围绕商鞅变法而展开的, 如果教师能将本图讲好, 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在战国时期, 各国的变法与改革促使了封建社会的形成。这些变法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 商鞅作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改革家, 具有举世瞩目的气魄和才华。本图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改革面对着重重的阻力, 同时, 改革也是顺利历史规律的, 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对《商鞅舌战图》进行仔细观察, 写下自己的感想, 然后向学生讲解:“你们看到的这幅图就是商鞅舌战群臣的情景。看到中间那个面对着我们席地而坐的人了吗?他就是秦孝公。画面正中那个手持竹简、侃侃而谈的人就是商鞅。他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改革家。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老臣是以甘龙和杜贽为首的。这两个人都被商鞅说得张口结舌, 连连后退。商鞅认为, 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 能够为百姓带来方便的, 我们就可以改革, 不用效仿古代法规。最后, 秦孝公一锤定音他说他认为商鞅说得是对的, 以后变法的事就按商鞅说的办。”精彩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了他们对于历史的兴趣, 也让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强大的动力。

(四) 电子白板, 辅助教学

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 根据科目的需要, 选择适宜的课件类型。应用多媒体教学, 就是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航, 做到因材施教, 达到激发学习动力的最终目的。

三、教师的引导和激励是激发学生动力的保证

教师是课堂调控的主体, 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控。学生能否自主学习, 就要看教师是否给他们提供机会, 是否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四、一课一测

“测”的环节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阅, 讲解的方式更突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为学生寻找学习动力 篇11

我当时脑子里在想:这位“不安分”的学生说出这句话,代表他把老师的话听进去了,而且还认真分析了一下,而以他现有的知识,他不能接受老师的观点,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课堂反馈。为了充分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为了鼓励学生认真思考老师上课时的每一句话,我和学生一起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魅力。

一、什么是合奏

首先向学生提问:就刚才老师说的那句话,有哪些关键词不能理解?有的学生在下面轻声说:“什么是合奏?”

我请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合奏”的概念。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合奏是许多乐器分别按不同声部演奏同一首乐曲。但不是随意几件乐器在一起都可以合奏,就像音准不一的两个人,无法在一起同唱一首歌一样。所以,参与合奏的乐器必须调校好音准,保证在同样音高的情况下才能一起合奏一首乐曲。

在这个环节,老师要着重提示“各乐器音调必须调准”这个关键步骤。接下来请学生思考“调准音调”应该有个音高的标准,这样方便不同地域的乐器能顺利地合奏,于是进入到下一个步骤。

二、国际标准音

我请学生们回忆初中物理课老师在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时,会手中拿一把音叉,从而学生会想起:国际标准音小字一组的A(standardpitch——a1),也就是我们常唱的“la”。并且告诉大家这个音高的确定是1939年5月国际标准协会在伦敦通过的a1=440赫兹。这是为解决合唱合奏的定音、作曲的定调和乐器制造的音高校正而制定的,是国际通用的音高标准。

三、曾侯乙编钟铸造年代与国际标准音制定的年代对比

这个编钟的铸造时间是两千四百多年前,是用铜、锡、铅三种材质按一定的比例铸造而成,是无法在后期调节音高的。而就是这件乐器,可以和现在的乐器合奏,意味着它们的音高频率是一致的。这至少比伦敦制定的国际标准早了两千多年!

由此让学生们清楚地理解了曾侯乙编钟的重要意义所在,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件乐器带给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我还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表扬他及时发现问题的优点。并善意地提醒他:下次可以用更加合理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那位学生听得最认真。我想,经过这次探究,说不定他还会对中国古代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没准儿就是以后的音乐史学家。

下课的时候,看着学生们在离开音乐教室时,边走边大声讨论曾侯乙编钟的伟大,不时发出对中国古人聪明才智的赞叹,我满足地笑了。虽然课时的安排临时发生了变化,看上去拖延了教学进度,但这时间我感觉花得值得!

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一:副科正上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上音乐课是非常轻松的。因为没有任何负担,中考和高考都没有音乐这门课程。孩子们对主科知识的渴求要比副科大,虽然大多是被动的,但这是现实情况。所以上音乐课时,不会有很多学生去动脑,去发现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发现问题的主动意识,那课堂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国的孩子长期以来在上音乐课时,大脑基本停留在听听、唱唱就满足的状态。没有哪个家长会问孩子:“今天音乐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听懂了没有?”

社会的需求,导致音乐课被忽视。学生在音乐课上动脑思考问题,跟着老师的引导发现问题的很少。老师们,特别是高中音乐教师,也往往是点到为止。因为按常理说,经过前面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可以理解高中音乐课本上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的。殊不知,就算初中老师把音乐课本上的乐理基本常识都讲透彻了,在没有复习、没有被动考试激励的情况下,又会有多少学生能记住这些知识呢?虽然这并不是教师的责任,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应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个清清楚楚的老师。

高考是不是真的一点音乐内容都不涉及呢?其实不然。在高一第一学期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会跟学生例举在全国各地高考中出现的有关音乐方面的试题,包括音乐与各学科结合的试题。以出题的方式,请学生解答,让学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知识可以从以后的音乐课中获取。从这个层面让学生知道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我感觉,作为音乐老师,只有自己先看重这门学科,才能带动学生认真地学习,加深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

体会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刚才提到的这节课上,这一个孩子的想法,其实是代表了很多学生心中的疑惑,只是由于长期对音乐课要求不高的原因,很多学生不愿意追根究底。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如能及时解决,不仅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直接提出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以此引导学生认真对待音乐课。

学生在课上不经意的一句“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有的老师可能会忽略,有的老师可能会严厉地批评,有的老师可能会思考:为什么学生有这样的反应?

以前在探究我校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时候,李老师严谨的教学风格,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小题一定要大做”,也是我从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能因为怕影响原来设计的课堂进度和教学计划,就放弃解决即时的小问题。有时,正因为都是讲清楚了自己看似小小的问题,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结,才理顺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方面。

体会三:解决问题要讲究方法的艺术性

听过李老师课的人,都知道李老师在课上会请学生来当小老师。李老师说过:孩子们听惯了老师的语言,偶尔请学生上讲台来介绍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会使其他学生眼前一亮,会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这是李老师的上课艺术。

所以,如何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疑惑,以怎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认同老师的结论,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这节课进一步介绍曾侯乙编钟的神奇魅力时,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为线索,从基础的乐理知识复习起,由具备初步音乐常识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在弄清楚“合奏”的必备条件后,再回忆物理课上的知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国际标准音的理解,而且加深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最后让学生在年代的数字大小的对比后,由衷地赞叹中国古人的伟大,感受到古人制造出来的改写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的曾侯乙编钟带来的震撼!整个过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与提示,一步一步找到问题的答案,解开心中的那个结。

如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很快、火车的提速很快、生活的节奏很快……人们都希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收益。就拿学钢琴来说,很多孩子学了三四年就考过了十级。部分家长和老师短期的功利心可见一斑。但我认为学习和教学的速度不能盲目加快。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只有放慢脚步,静心研究,理顺思路,才能为学生以后更快更好地学习储备充足的动力!

兴趣——学习地理的原动力 篇12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 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 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 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 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 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插叙, 激发情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 教师若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 学生爱听的, 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 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如讲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一个小标题“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中叙述着:“……只见一个圆形星球悬在天空中, 上面有蓝色的、海白色的云, 没有云块遮挡的情况, 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陆轮廓。”这是学生新学期的第一堂地理课,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 是谁在宇宙间看到地球的样子呢?这是学生的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 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 蓝白条痕相间, 水蓝色大气层薄薄一层覆盖。”“我在中国上空慢跑, 我想着故乡, 我来了。”这样一上课就先声夺人,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听得认真、有趣, 受到了深刻教育。

三、借助歌诀、谚语、顺口溜, 巧记地理事物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 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 学生颇感兴趣, 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 通俗易懂, 且易生趣, 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了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形象逼真, 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 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 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 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 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 黄金水道六千三。”我国海运条件优越, 沿海多优良港湾, 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 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借助歌诀记忆较好:“江海连波通三州, 秦皇云烟上青天。”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 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上一篇:定制方法下一篇:信息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