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驱动力

2024-08-30

学习驱动力(共12篇)

学习驱动力 篇1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大小可以用高等教育入学率这个量度直观地表现出来。1973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特罗 (Martin Trow) 提出了关于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学说, 即以适龄青年 (18~22岁) 的入学率为标准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适龄青年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的精英 (Elite) 阶段;入学率在15%~50%之间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Mass) 阶段;入学率在50%以上则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Universal) 阶段[1]。从一般意义上讲,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从精英化经大众化达到普及化。此后,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被当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志。从量的角度看, 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指毛入学率低于15%的发展阶段, 能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只是少数人。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指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更多的人能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但从质的角度看, 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权, 入学机会受出身、天赋等条件的制约, 关注的是培养对统治阶层有利的心智和个性, 为学生胜任未来的社会精英角色做准备。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 接受高等教育是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 教育的重心在于造就专业技术人才。从教育公平发展的历史来看, 由精英到大众,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扩大是朝向解决教育起点公平问题的一次迈进[2]。

自1999年政府确定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目标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连续几年持续保持上升趋势, 高等教育系统的数量、质量和资源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0.5%, 2000年为11.3%, 2001年为13.2%, 2002年为15.3%, 2003年达到17%, 2004年为19%, 2005年为21%。换句话说, 我国已于2002年提前8年实现了大众高等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的国家, 学生数量增长所带来的压力将是最为重要的, 但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后,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将同时面临学生数量增长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双重压力, 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属性与理念、制度与组织行为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3]。

未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 学分制是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所谓学分制, 即以选课为核心, 教师指导为辅助, 通过绩点和学分, 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 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4]。学分制是相对于以前学年制的, 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在弹性学制下学生修满所有规定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后才可以申请毕业。

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所谓的学分制。但是, 总的来说, 这个阶段的学分制改革只能称之为“形式上”的学分制, 尚未在“内容”上完成与学校发展的内在联系, 所以改革也存在不少的后续问题。笔者经历了美国和中国的学分制, 给予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同样实行学分制的美国, 所有的学生上课非常认真, 而且在图书馆、草地上, 甚至在教室的走廊上到处是席地而坐的学生在认真地学习。而看到在同样实行学分制的中国普通高校, 感觉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往往表现为无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无成就感、无抱负和理想;无求知欲和上进心;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具体的一些行为包括无所事事、沉迷网络游戏、整日昏睡、通过恋爱解闷、不屑参加学校班级活动、缺课、旷课、酗酒。这些行为在现今的大学生中非常普遍, 尤其缺课、旷课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已经算得上家常便饭。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部分高校不彻底的学分制导致的学生学习驱动力不足导致的。我所在的美国的高校, 其学分制是没有补考和清考的, 而且与学生的学费挂钩。因此学生如果不能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 就必须重新学习, 也就必须重新交相应的学费。由于没有补考和重修, 教授可以保证该门课程及格所必须的最低要求, 而且不同年级之间的成绩是可以比较的。而我国部分高校的学分制改革, 以单纯的制度引入为主要模式, 把注意力集中在学分制外在制度的建设上, 而对不同语境下学习自由内涵把握不够, 既没能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 也没能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制约保证教育质量, 致使学生的毕业率大大降低, 甚至最终不得不采用“补考”、“清考”等方式促成学生毕业, 倡导学习自由的学分制反而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学风,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5]。

那么如何增强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学习驱动力就成为了各个学校、所有的老师和社会都普遍关注的问题。有的学者建议从学生需要方面对学困生学习动力进行引导[6]。也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及大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几方面培养大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些建议[7]。高等教育的三个元素就是学生、教师和学校, 因此, 下面以这三个方面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学习驱动力的问题。要加强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学习驱动力, 不仅要从提高学生修养和素质, 即内驱动力;还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校完善学分制等制度因素的外驱动力。

一、学生方面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而且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对大学生学习驱动力的合理引导是整个驱动力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每个人都有, 只是强弱程度不一。教师要做的就是增强他们的成就动机。如何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呢?首先, 这部分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缺乏信心, 但是教师的期望、信任和鼓励可以让他们消除怀疑, 树立自信, 勇于追求成功。其次, 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在哪里并不重要, 现在在哪里也不重要, 关键是未来在哪里。只有确定了未来自己想去的方向和目的地, 才能让现在走对路。最后, 采用具体化的技术, 将学生未来的梦想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 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未来的成功形象在他们脑中不断地重复, 不断地加深印象, 这样能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2. 激发学生的自信。

每一个人都有极大的生命潜能,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不应该依据过去或者是某一些事情, 而对学生做出定论, 要相信学生的潜能, 只有教师相信学生可以教育好、发展好, 有潜能可以挖掘, 才能实施激发潜能的教育。一个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 激发潜能的教育也是多样的。潜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的潜力, 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成功理念:和自己比, 做最好的你;和昨天比, 做发展的你;和他人比, 做独特的你。

3. 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

在大学教育中, 很多教师都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 该说的道理都说了, 学生也都知道, 但是他们就是做不到或者根本不去做。这些学生怎么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人类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思想属于意识层面, 我们行为的一部分受意识控制, 而我们心理和行为的大部分是受潜意识在控制。要将意识层面的思想转化为行为, 还需要改变潜意识里不合理的心态和观念。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改变和优化潜意识的能力。潜意识有两个工作原理:一是观点多次重复, 就会接受;二是信仰的一切最终都会实现。在我们的潜意识中, 既蕴藏着成功与创富的力量, 同时又包含着自我毁灭的程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教育中要运用积极暗示帮助学生, 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进行自我积极暗示, 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就是自我激励。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不善于自我激励的人, 只能发挥自身潜能的10%~30%, 而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则能发挥自身潜能的80%~90%。每天告诉自己“我能行, 我很不错, 我会成功”等类似的积极暗示, 坚持下去, 多次重复, 潜意识就开始接受这个观念和信息, 慢慢变成信仰, 潜意识就会调动无穷的生命潜力和无限的智慧, 去实践你的想法。

二、教师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 本着以人为本, 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两方面积极性, 大胆尝试, 开拓创新。积极引入多媒体、电化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 更新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采用教具、挂图、实物等直观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 可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探索出适合学生和所教授内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广阔空间。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提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以提高他们灵活运用教学技巧, 生动教学, 以适应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学生需求。

三、学校方面

完善学分制及其配套制度, 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压力, 从而让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目前, 各高校的重修形式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跟班重修、组班重修和个别辅导。无论何种重修方式, 必然与原来的以班级为基础的教学安排存在冲突。而补考和清考又导致了考核要求的逐渐降低。因此, 各高校应该从教育质量的稳定和大众教育的基本特征出发, 继续完善学分制, 取消补考和清考, 另外对重修设定严格的要求以及经济上的要求。这样对可以严肃学生在选课时候的盲目性, 根据他们的自身需求和能力选择课程, 而且由于相对稳定的教学要求消除了学生蒙混过关的期望, 从而变压力为动力。从制度上给学生以学习的驱动力。并且学校需要建立适度的淘汰机制。适度的淘汰机制是维护一个系统稳定性的基本要求, 因此学校必须制定学生学业预警制和淘汰制。学校规定, 在每一学年, 如果学分达不到基本要求, 必须留级, 达不到最低要求, 予以退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学习驱动力缺乏的原因, 并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增强大学生学习驱动力的问题。

关键词:大众教育,学习驱动力,精英教育,大学生

参考文献

[1]Trow, M.,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1973.

[2]周红安.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变迁——以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个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10 (3) :24-27.

[3]张炜.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3) :13-15.

[4]姚利民.再论中国高校学分制[J].大学教育科学, 2003, 2 (63) :I4.

[5]肖云, 郑有飞.行业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与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 2013, 7 (1) :86-90.

[6]焦雄英, 赵华新.从需要方面对学困生学习动力探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7 (1) :14-15.

[7]曹秀丽, 何培玲, 赵冰华.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分析与培养[J].科技信息, 2013, (5) :186, 199.

学习驱动力 篇2

第一,缺少对学习应有的兴趣。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提倡了多年,但学生依然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进入大学前,学生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下被动学习,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可言。第二,大学前后学习模式的巨大差异,部分学生学习适应困难。入学前,我们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但大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一来,很多学生难以及时调整方法,无法掌握学习内容,对学习失去信心。第三、就业的困扰。我们经常接触大学毕业生还没有高中学历的同学挣钱多,这种现象,会使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中并没有掌握实用的知识,埋怨学校没有教会他们更多适应市场所播要的技巧和能力,因此极易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消极情绪。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如果没有踏实的理论基础,必然不能扮演好建设者的角色。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自身来讲,应该正确认识到学习、端正学习的态度,不再把学习当做一件痛苦的事情。只有带着兴趣去学习,才能克服畏难情绪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果短期内尚不能从体制上改变应试教育机制,也应该为学生的快乐学习竭尽全力。教师应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多样性,讲究教学艺术,积极投身课改研究,鼓励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另外,应加强就业指导。一方面,学生个人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不能为上述提到的问题所困扰,应努力在打好理论基础,提高自己择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必须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自主意识强等特点,通过科学的持续改进的方法,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去解决一个又一个与就业有关的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思品课学习内驱动力 篇3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学习内驱力

学习内驱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对学生会进行理论知识讲授,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然而,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因素的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初中生的学习内驱力严重不足。要求初中思品教师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视,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思品课程的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学习内驱力的作用和意义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提高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活和强化的作用。学习内驱力即是学习动力,无论是附属内驱力还是自我发展的学习内驱力,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主观上愿意学习。此外,学习内驱力的提高还能够对学生起到成长引导和指向的作用。初中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学习内驱力可以帮助学生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引导性,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影响学习内驱力的因素

影响学习内驱力的因素包括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影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学习内驱力的积极因素有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和学校对学生的重视,当然还包括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所提高,支撑着学生努力学习。而影响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的消极因素也需要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进行分析。从家庭因素来看,家长对分数的过分看重、家长教育知识的匮乏、不合理的物质激励策略等对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了错误的看法,无法从内在对学习进行肯定,学习动机下降;从社会因素来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将金钱放在了衡量人的价值标准上。而有些大学生出来工作后的工资甚至比不上农民,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错误的想法,学习动力下降;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环境较为复杂,学生在学校受到来自教师、班主任、学习、同学等多方面的影响,教师的不良情绪和低期望值以及学生考试的失败等均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提高学生思品课学习内驱动力的建议

1.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认知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技能提高的前提。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动力教育,而对学生的动力教育则需要从内在认知和实践活动教育两方面进行。就认知内驱力的教育而言,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认知教学需要根据确立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然后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动力的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内在动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人生命的独特性》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动力教育。例如《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是充满挫折的,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挫折并不可怕,只要自己能够勇于直面挫折,从挫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汲取经验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当然,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对事情进行正确的归因。教育心理学表明,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自信,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样衣《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例,当学生将挫折发生的原因归于外在因素,学生再次面临这些问题时仍然会失败。而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自身的不足,并引导学生找出针对不足的解决方法。那么,学生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妥善解决,学生的学习自信就能够提高,学习动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

2.辅助课堂实践活动

有趣的、适当的课堂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给学生以更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自我新形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描述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可以是明星也可以是领导人物。然后让学生描述出这些偶像身上有哪些品质是学生欣赏的,最后让学生思考偶像身上有哪些是可以改进的。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需要向他人学习的是优点,要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这样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获得进步。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对自我进行更加客观的认识,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也了解到自身的优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综上所述,学习内驱动力对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并付诸于适当的课堂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符梦金.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运用情景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229-230.

[2]刘雨,黄亚桥.学生兴趣对思想品德课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学生评价的视角[J].滁州学院学报,2015,06:134-136.

[3]王翠丽.数字化环境下思想品德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探微[J].新丝路(下旬),2015,06:91+93.

[4]刘庆武,杨邓红.论情感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61-65.

需要,学习的动力 篇4

一、给予学生成功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新内容时, 我们常有心急的毛病, 也常害怕学生不懂最后的结论。与其前怕狼后怕虎的, 倒不如使用“把结论和方法较早地呈现给学生”这个最简洁而有效的解题方法。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只知表面上的东西, 却完全不晓得更深层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抛出一个问题, 给学生设置思维障碍, 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获得结论, 掌握方法, 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除法《商变化的性质》时, 先出示一组数据:

4÷2=40÷2=400÷2=4000÷2=

4000÷2=4000÷20=4000÷200=4000÷2000=

一开始, 学生看到这两组算式时, 都大笑起来, 甚至有的学生讲:老师, 你当我们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啊。我说:好戏还在后头呢!学生很快地通过计算、比较, 发现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几倍, 商会扩大相同的倍数, 反之会缩小相同的倍数。

这只是开场白,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去体验成功做了一个小手法。上面这个过程显然不会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成功。这时, 我不急不慢地拿出一个天平, 并把绘好的天平纸片贴在黑板的中间处。学生见到这情景时, 议论开了, 猜测开了, 都想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师:天平的作用是什么?

生:称重的。

生:天平两边托盘的重量要一样。

师:回答得真好。 (师顺手把一个写着24÷8=3的木块放在天平左边的托盘上)

师:同学们想想, 右边的托盘中应该入在一个写着什么算式的木块呢?

学生在此问题的推动下会猜测出各种结论, 此时教师不急于肯定他们的答案, 运用欲擒故纵的策略, 在看似答案已经明了的情况下, 激励学生拿出有力的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不用教师引导,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列出不同的算式进行验证。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再是生硬的、教师强加的东西, 而是学生经过激烈的思维运作, 自己动手实践总结出来的。他们举手更积极, 回答更自信, 一个个跃跃欲试, 用不同的算式验证出了相同的结论。当然学习程度不一样的学生列举出的算式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

数学起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如果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就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上课时, 我就先讲了一则故事———朝三暮四。

师: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字典上的意思是: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 反复无常。

师:谢谢这位同学为我们找到了答案。那么, 我有3个大小一样的饼, 把第一个饼平均分为4块取其中1块;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取其中的2块;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取其中的3块。请问:你要选择哪块饼的分法才能吃得多?

不一会儿,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样多”, 于是我追问:“那这该怎么解释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百思不解时, 我又说:“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们就知道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上升到最高点。

学习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环节有一箭双雕之功, 既是新知识的应用, 又与生活紧密相联, 学生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 因而学得轻松自在。

三、满足学生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教学设想时, 教师会着急, 或者生气, 或者不加肯定地以一句简单的“坐下”了之。这样做, 只能保证教学的连贯性, 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却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会压抑学生的思维, 扼杀其创造性。实际上, 在学生探求出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后, 教师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认可与欣赏。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的新课导入时:

师:同学们, 想知道老师家离学校有多远吗?

生: (很高兴地齐答) 想。

师:请说说你们有什么办法?

生1:可以问老师。 (大多数学生笑起来, 我也跟着笑了。)

生2:可以用卷尺量。

我有些不耐烦地请他坐下。 (心里还嘀咕:傻孩子, 好麻烦啊)

生3:这样太麻烦。我只要设法弄清自己每分钟走多少米, 然后再从学校步行到老师家, 再用每分钟走的米数乘以走的时间, 就能很快求出这段距离。

师: (松了一口气, 这正是我期望学生回答的。因此心里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喜悦。) 真会动脑筋!现在, 如果告诉大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装自主探索, 鼓励学生探求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然而, 从案例中看到了不公平的评价是建立在教师追求完成教学内容的错误主观上, 其实三位学生的办法各有千秋, 教师却忽视了应给予的正确、合理的认可和欣赏。

学生有了需要, 教学才会有方向, 学习才会有动力。

摘要:本文从给予学生成功、生活、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来谈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学习是永恒的动力 篇5

----赴浙大培训心得体会

在城发集团党委的安排部署下,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大学—黄石市企业经营管理专题研讨班”的培训,规模庞大的队伍同去浙大求学,反映了集团公司对人才的关心和重视,我能够参与其中深感荣幸。通过培训,了解学习了关于时代发展、企业管理、国学智慧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如同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

一、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最直接有效手段。现代社会是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型社会,知识更新、折旧速度日益加快,一个集体,一个人,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最有效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学习培训,使我认识到要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竞争挑战。加强培训与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加强培训与学习,是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当前我们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感受到要加强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要不断强化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本人于2018年4月底到集团下属企业工作,之前长期就职于政府系统,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所以此次培训学习,对于我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唯有个人素质、能力水平提高了,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集团公司招聘我们的初衷。

二是要不断强化大局意识与责任意识。要树立集团利益至上,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敢挑重担。城发集团规模大、下属企业较多,经营多元但不平衡,这就要求每一名城发人员都必须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多从大局考虑,增强勇于攻破难关的进取意识。

三是要不断强化沟通与协调工作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是每一名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浙大贺慈浩教授和原可口可乐高级内训师林峰老师都从不同角度沟通与协调的重要性,沟通也能创造生产力,要善于与领导、同事进行沟通,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围绕集团党委的思路,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四是要不断强化“吃亏、吃苦”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心胸开阔,宽以待人。多体谅他人,遇事多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同时,要能吃苦,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忍别人忍不了的事,从气度上赢得别人,只有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五是要形式时刻反思自己的习惯和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能找到差距,能总结经验,能总结教训。对自己做错的事知悔悟,这是人们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那些不会反省的人不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他们不悔悟,也就无从改进自己、完善自己,进而提高工作的效率。一个人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经常反思学习和生活,把反思当成一种习惯和文化,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能力。

三、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拓宽了眼界、工作思路,更新了思想观念。

几天的时间,教授老师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使我意识到以前工作方式存在一定的僵化。张明生教授用经典的案例分析,将如何激励员工这门很生涩的课程讲得简明易懂。激励机制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让员工能力得到最大的释放,让我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思考,勤动脑,事半功倍都是能够实现的。林峰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实践中的星星点点提升到可借鉴和可复制的理论高度,为我们以后进一步做好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还有帅新武老师、黄景秀老师以及实地参观等课程都进一步拓宽我我的工作思路,更新了我的思想观念,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训是短暂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学习就是为明天做准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践行自己终身学习的理念,将本次培训汲取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切实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 学习兴趣 教学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成本信息时代重要的商业工具,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不断更新。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必须要有一大批专业人才来操作,所以电子商务专业成为了热门。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大批学生纷纷慕名而来。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方面,我国相关理论及实践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仍然差强人意。本文对电子商务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议。

▲▲一、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模糊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习电子商务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个社会中能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职业角色。然而,在大多高校中却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社会后到底能否胜任本职工作,为了提高就业率甚至将电子商务延伸到更多领域,试图培养出“万能型”的人才,实事上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做法根本不可取。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更希望这门课程是通俗易学的,能够顺利的通过考核。然而由于定位的模式,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就会越来越厌烦,甚至有了抵触的情绪,对电子商务失去了学习兴趣,再好的学习方法也无济于事。

2、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

当手中拿起一本电子商务教材,你会发现这本书的知识十分丰富,有物流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安全知识以及营销知识等,长篇大论让人觉得泛而不精。事实上,电子商务教材的理论性太强,往往一个理论阐述很深,具体实践的东西却很少。面对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心里暗暗叫苦,这么广泛的知识是根本学不完的。另外,学生即使梳理通了理论知识,但由于切身体验较少,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平台,但与真实的社会环境完全不同,实践意义并不大。

3、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随着电子商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创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教学模式都无可厚非,笔者在接触过一些教学模式,发现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就现实而言,传统教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许多电子商务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支粉笔、一张黑板和一本板书向学生言传身教,学生在下面悠闲自在地接受知识,至于听进去或听不进去要看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了。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很难激发学生在课堂外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到电子商务课程与其他理论性强的课程没有区别。

▲▲二、提高电子商务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才是迈出了学习的第一步,所以提高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的兴趣非常重要。

1、因材施教,个性化的课程作业

教学是有一定规律可言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有一个系统而深刻的了解,能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进而因材施教。比如,学生职业规划各不相同,有的想锻炼自己的开发能力,教师可借助校园网络给予他们一个平台;有的对科研十分有兴趣,那么就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课题,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进取;有的喜欢风络创业,那么就让他们参加一些模拟项目,甚至利用一些闲余的经费作为他们的创业基金。

2、跟踪应用发展,把握教材选择

对教材的选择上一定要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因为他们对教材的接触最多,对教材的评估比较权威;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尽量选择一些观点明确,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材。例如《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建设》这本教材利用网络研究的背景,经过对企业和政府大量的需求分析,有所侧重地介绍了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毕业后的求职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课堂教学

1)适当设疑。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尽量把日常生活与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实践,这样抽象的概念也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如在讲解电子商务特点时,可以先做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的贸易成交量不下亿笔,而如果它们都有纸张来记录的话,任务量是十分巨大的。自从有了电子商务,人们从繁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一天的工作量降至一分钟,数十元的成本降至几元。当教师将这样的案例引入课堂之后,学生自然会得出电子商务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而且课堂内容丰富了,学生的印象深刻了,死记硬背的现象也减少了。2)课堂讨论,深化理解。在课堂上一味阐述理论知识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应该为学生准备自由讨论的时间。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因为有时间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团队协作能力更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加深了知识的深层记忆和理解,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4、实践教学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却做一些实验,让他他们从中发现问题并引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再利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如让学生体验数字证书加密的实验,然后课堂讲授数字证书的原理,最后再上机实践从申请数字证书到利用数字证书进行各种加密网上交易的过程。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一定要不断创新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让他们幸福地去追求知识。

参考文献:

[1]肖燕芳.浅析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09(29)

[2]刘帅.《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1(05)

【作者简介】景文艳(1981.2--) 女,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学习驱动力 篇7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 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 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一类学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差, 纪律不好, 他们自由散漫、“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狂傲不羁。

其表现形式有四个方面:缺乏基本知识积累, 无法正常学习和工作;未能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教学秩序;危害学校的声誉。

二、学困生的类型和成因分析

(一) 学困生的类型

1. 情感障碍型———主要表现在兴趣匮乏、情绪急躁、意志薄弱等,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制力, 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 遇困难易退缩、易消沉。

2. 动力障碍型———主要表现是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 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 动力不足。这类学生可能是由于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 遭受到失败的打击, 而没能得到老师、家长的鼓励, 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3. 方法障碍型———主要表现在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方式方法上有偏差, 思路不对, 基本功不扎实, 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 产生的原因

1. 外因分析:

这类原因与学生自身没有关系, 主要包括暂时性原因和学校课程设置、教师安排等方面的原因。

(1) 暂时性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突发事件的影响。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 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 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 缺乏主动、兴奋的感情投入, 疲劳、懒散, 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同时带有思想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 心理状态不稳, 闹情绪或消沉。 (2) 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师方面的原因。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高校盲目地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 并且多年不变。随着经济发展, 学校应该及时更新变革原有的课程。如果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会有一部分学生虽出勤, 却不听课, 或干脆逃课。

2. 内因分析:

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包括学生的能力偏弱, 心理存在问题等。

(1) 能力偏弱性原因。能力偏弱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表现为:理解慢, 学习总是死记硬背, 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 无法形成知识结构, 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 (2) 动力不足性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 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懒惰, 不爱动脑动手。

三、学困生的转化

要转化学困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学困生的脱“困”工作

(一) 教师对“学困生”的尊重和接纳

一般来说, 学困生的心理是很脆弱的, 经受不住刺激, 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 不歧视, 不讽刺, 不打击, 不揭短。因此, 只有对学困生抱有诚挚的爱, 平等的尊重,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心中有“学困生”, “学困生”心中才会有老师, 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 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 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教学效果最佳。

(二) 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更缺乏学习的信心, 认为“努力也学不会”, 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 对于学困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高校可以通过讲座、座谈会的方式,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也可以通过参观成功的残疾人工厂, 激励他们的个人责任感。也可以树立成功转型的学困生典型,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 加快课程改革, 研究适应学困生的多元化课程

首先要进行调研, 发现学困生的兴趣所在, 而后进行可行性研究, 有针对性地设置合适的课程。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没有兴趣, 不可能在学习上有所突破。课程的设置要有广泛性, 从英语口语交流, 到模拟法庭, 到沙盘规划, 再到人际沟通等课程都有其特点, 都可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 教师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教授式”为主, 辅以其他的方法, 比如“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甚至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的导论式, 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肯定的鼓励。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媒体, 充分利用多媒体内容充分、含量大、灵活机动的特点;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方式, 帮助学生推导出实验的结论, 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目前较为先进的方法是研讨班的形式。当然最重要的是,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 风趣幽默的话语和优雅的教学教态, 这些都会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1. 选择先进的教学方式

(1) 研讨班制。大学的现代化是从德国开始的,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1810年, 柏林大学创立, 它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去研究, 然后组织讨论, 师生一起交流看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所得到的发展, 很显然和以前只听教师讲授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得到了发展。 (2) 班级授课制。这种方式是按照固定的时间, 相对固定的班级, 由教师给学生授课。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提高了教育生产力。班级授课制解决了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和教育的非组织化问题, 解决了学生人数增加、学习内容扩充和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 (3) 研究型课堂教学法。进步主义教育家认为, 教育并不是强制听讲或闭门读书, 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 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教育。这种方式的核心是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要让学生得到发展,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展, 学生应当自己学, 在做中学。

2. 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我国,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的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教师人数越来越多。但是教师的素质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1)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教师素质的提高, 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 大致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影响, 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地方采取的教师全员培训就是属于这种方式。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 指教师的自我完善, 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2)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信息社会里, 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创新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 进而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整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根本推动力量。教师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是因材施教者。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 它需要的人才是多个方面、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相应地, 教育应该成为个性化的教育, 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具有个人特点、类型和风格的人才。 (3) 教师心态的转变。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师地位的诠释,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按照教师任务的重要性和对教师能力的评价而给予的社会地位或敬意, 以及所给予的工资条件、报酬和其他物质条件。工资的高低常常被人们视为社会地位高低的一种标准。我国教师的职业声望与社会期望高于实际社会地位的事实, 极易引起教师本身的地位焦虑, 容易使教师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与否定而产生心理失衡, 最终导致情绪衰竭、人格分解。虽然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关注程度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从制度层面上改善教师的收入状况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教师更应该养成主体性专业发展心理, 追求精神层面自我中心和主观幸福感。

四、结束语

学困生成因错综复杂, 转化学困生方法各异,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因而排除他们的障碍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 自尊心, 渴望进步。孟子说过: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源自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去拥抱学生, 才能真正感化学生, 才有可能细致观察, 正确评价, 宽容对待学生们。学困生转化, 是不离不弃的思想境界, 是科学, 是艺术。

参考文献

[1]马书蕊.浅谈学困生化学教学辅导优化策略[J].科学教育家, 2009 (2) .

[2]秦茂盛.浅谈学困生的转变[J].中国教研交流, 2009 (5) .

[3]唐国明.高校“两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之我见[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 (3) .

[4]高有华, 王银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课程改革述评[J], 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0) .

[5]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内在动力 篇8

一、用精彩的课堂调动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一个人长时间做没兴趣的事情是很痛苦的, 成人亦如此, 儿童更是。单调无趣的课堂无疑是对学生的折磨, 根本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有效、生动的教学才能调动他们的所有脑细胞。

1. 挖掘和展现学科优势。

数学学科因其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本身就有一种潜在的吸引力, 学生对于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有趣的几何图形、复杂多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很容易产生兴趣, 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 会使学生很快进入数学王国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北京朝阳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是一位“传奇”式的数学教师。她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把《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位数的乘法”这个单元的关键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便顺利完成, 而按传统教学安排, 这个单元的内容是需要21课时的。

用这种方法教学, 她的学生六年级毕业考试竟无一人有错题, 她的学生不可能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2. 教学过程力求生动精彩。

数学知识是丰富的, 同时又是多变的。如果长期只用一种方法教学, 学生会感到乏味、枯燥。教师要根据各类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教法, 让学生常有“新”的感觉, 富有挑战性。比如概念性的知识就宜让学生先独立自学, 然后全班交流对概念的理解。一些计算教学, 则可以利用迁移的规律先行测试或尝试练习, 再进一步纠错学习, 这样, 完成好的学生由于成功的喜悦, 很快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做错的学生由于不甘落后, 也急着去查找错误的地方, 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一些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内容, 如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等, 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探究, 获取知识。

3. 开辟趣味数学课。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适当增加趣味数学课,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好办法。比如学习了《2、3、5的倍数的特征》后, 给学生介绍4、9、11、25等数的倍数的特征;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 研究一下书籍的包装等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 又发展了思维能力。我曾在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 有70%以上的学生表示“印象最深的数学课是趣味数学课”“可以开发智力, 使我们努力去解答难题”“每次上完, 觉得脑子更灵活了”。

二、用形式多样的作业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 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 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教师每天都要布置作业, 实际上大部分内容属于机械重复, 学生只是按要求完成了, 谈不上“入迷”和“情趣”, 因此我们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 体现分层作业。

每个班级几十个学生, 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各有差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或者同一类作业从数量上加以区别, 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兴趣, 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比如, 为了提高学生四则计算能力, 培养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每学期初, 我要开展“百题无差错”竞赛活动。在基本作业的基础上, 每天布置若干道相关练习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数量完成, 每月小结统计一次, 看自己当月做对几道题, 错了几道题, 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以后要注意什么, 最后看谁首先实现“百题无差错”。

2. 因人而异的个别辅导。

乔布斯很幸运, 四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人称“泰迪”的女老师, 女老师意识到对他的最好方法就是收买他。有一天放学后, 她给了乔布斯一本练习簿, 上面都是数学题, 她说要乔布斯带回家把题目解出来。乔布斯当时的想法是“你是不是疯了”, 这时, 老师拿出了一个超大的棒棒糖, “在我看来地球也不过这么大吧”, 乔布斯这样想。老师说:“你把题目做完后, 如果大部分都做对了, 我就把这个给你, 再送你5美元。”结果, 乔布斯用了不到两天就做完了。几个月后, 乔布斯不再想要奖励了, “我只想学习和让她高兴”。

泰迪老师还帮助乔布斯做他喜欢的事情, 比如帮他弄一些小工具, 让他可以做些打磨镜头、制作相机之类的事情。乔布斯说:“我从她身上学到的东西比从其他任何老师那儿学到的都要多, 如果没有她的话, 我一定会坐牢的。”

泰迪老师就是根据乔布斯这个特殊的学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辅导, 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待特殊的学生, 就要用特殊的手段, 泰迪老师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3. 增加实践性作业。

总是机械重复的作业, 学生毫无新奇的体验, 而一些实践性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折扣》前, 我让学生去商场、超市了解商品打折情况并作记录, 然后研究其中如“打八折”“打九五折”等的含义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就会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学着解决问题, 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另外, 拓展数学学科课外阅读, 让学生根据阅读情况制作数学小报, 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所学、所想, 也不失为提高兴趣的好办法。

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大家都明白“亲其师, 信其道”的道理, 如果学生喜欢某门学科的老师, 必然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当然也就会努力去学好这门功课。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就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他们。

调查显示, 学生喜欢的老师有下面的特点: (1)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语言生动、幽默又准确。 (2) 对学生热情, 富有爱心, 遇到学习较差的学生能耐心辅导, 对大家一视同仁。 (3) 能经常采用一些激励手段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如作业连续三个“优”便可换取一朵小红花, 连续三朵小红花便可换取一朵大红花, 一个学期得大红花最多的三个同学, 老师可以满足他们一个愿望。 (4) 尊重和信任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 宽容学生所犯的小错误, 不罚抄、罚做无意义的作业。 (5) 知识渊博的老师。

学习音乐的源动力 篇9

一、科学的音乐教学目标应从兴趣出发

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降低知识难度, 照顾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分层教学, 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比如音乐欣赏, 提问时应从简单直观的问题问起, 并找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要肯定学生的丰富联想。

二、开放的音乐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主阵地

音乐教学过程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实践结合统一的过程, 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我在实践中改革创新并实施多种有趣的音乐教学方法。

1. 开展“我能行”课前才艺展示

我在每节音乐课前的五分钟都由班级里两个学生做才艺展示。这样就搭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梦想剧场”, 它是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 创建趣味性的学习情境

(1) 舞蹈表演抒情法

在歌词教学中, 先将歌词改成口语对白, 再根据歌曲内容创编一些舞蹈动作。如《游击队之歌》的教学中, 加上骑马、瞄准等动作, 以舞代词, 让学生边读边演, 有时歌词忘了, 但动作的连贯又促使他想起来, 不仅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而且也增强对音乐的兴趣。

(2) 音画结合联想法

在教学中, 利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教学,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瑰丽的电声》这一课, 先让学生细看插图了解电声乐器, 然后引出音乐视频《夜莺》。于是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想象紫荆城上空夜莺们的喧闹和夜莺妈妈对小夜莺的想念之情, 很快就理解了乐曲表达的内涵, 学生还有意犹未尽的感受。

(3) 配乐朗读激情法

音乐课需要一定的“情境设计”, 配乐朗诵即是一种创设意境, 以想象为主的教学方法, 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 发挥想象, 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如《黄河大合唱》一课, 让学生闭上眼睛, 在一段优美、激昂的乐曲声中, 徐徐朗读“黄河颂选段”, 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 仿佛身临其境, 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 学生很快学会了歌曲。

(4) 韵律活动愉快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 制造快乐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拉起手》时, 我在课前请几位学生自编了一个有关歌词的表演节目, 在教学课堂中创编, 按照歌词内容做动作, 朗读歌词, 一切都在愉快的融洽气氛中进行, 每一个学生都在兴致勃勃地观看, 在表演中学习了歌词, 为下一步教学开了个好头。

三、鼓励的评价理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器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对每个学生的知识目标就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怎样才能使“差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通过实践发现“鼓励”才是最好的良方。例如在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时, 一个平时上课经常捣乱的学生很认真地在为歌曲伴奏, 当然节奏都是错误的, 把整体的效果都打乱了, 在结束之后我并没有批评他, 而是表扬了他的认真态度, 不但鼓励他继续努力不要气馁, 还发给他一枚“努力上进”的奖章。他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和自豪, 从此以后他在每节音乐课上都有良好的表现, 对音乐也产生了很大兴趣, 成为了音乐课上的活跃分子。

浅析大学生学习动力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

在心理学中, “动力”一词含有力、能量和活动等意义, 可包括所有决定有机体行为的内在或潜在因素。学习动力是由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个性特征等各种因素组成。它不直接介入学习, 而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学习的潜能, 调节学习活动的进行, 具有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升华等功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学习动力在其间所起的作用最大。

我们所指的“大学生的学习”, 不仅仅是指“上课、复习、考试”等应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而是广义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校社团活动、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利用各种学习途径 (如图书馆、网络、学术报告) 开拓视野等等。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就是指能激发并维持上述这些学习活动, 使之达到某一目标的各种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 构成了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 具有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功能。

对于大学生来说, 要学习、要生活、尤其要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没有充足的动力是很难完成这些任务的。一个动力充足的大学生, 学习中, 精力充沛、学习主动;生活中, 井井有条、乐于交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未来有信心并做积极的准备等等。应该说, 这样的大学生也是当前大学生的主流。

大学生的学习比中学生更复杂更高级, 同时也更为自觉、更为独立, 因此, 学习动机的强弱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发现, 造成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来自五个方面:

1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既无长期目标, 也无近期目标, 对自己在大学期间以及每学年、每学期究竟要学什么, 怎么学, 达到什么要求很少考虑。其实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千方百计逃课;上课不听讲, 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 抄袭作业l有些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 荒废了学业。再次无成就感, 无抱负和理想, 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既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措施没有兴趣, 也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另外当代大学生还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听课困难。部分学生缺乏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 又不能适应大学里边听、边记、边思考的课堂学习, 常常是感到进度太快抓不注重点。

2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作为产生和保持学习动力的因素, 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促进作用, 有了明确的目的, 才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通过调查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的第一目的”是“完善与实现自我”, “谋求职业自食其力”居第二位, 接着是“努力提高社会地位”、“报答父母”和“多挣钱追求物质生活”。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 无论是为了“完善与实现自我”、“努力提高社会地位”, 还是“多挣钱追求物质生活”等, 都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和进取心。但是, 人生目标是有层次的, 只有上升到崇高的人生目标, 将学习与精神价值联系起来时, 动力才能持久。反之, 当目标比较低, 仅仅局限于多挣钱追求物质生活等外在的名利方面的满足时, 一旦实现, 动力很容易随之消失。

3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 诸如“他们玩我也玩”, “他们谈恋爱我也谈恋爱”, 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控能力。有的大学生经受不住暂时失败的考验, 因为一次考试成绩落后就一蹶不振。另外, 当前, 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换型时期, 高校难免受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 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同时,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仍存在着不公平竞争, 如靠关系走后门、重学历轻能力、性别歧视等, 也严重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 不懂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 缺乏高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 互联网的出现和大量使用, 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4 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明确了“为什么活着”, “为什么上大学”等根本问题, 学习动力的不足才可能得以根除。

5 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

有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 自己感觉低人一等, 并将自卑情绪带入学习当中, 影响了完成学业的信心。

找回和强化学习动力的主要途径

首先,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 保持稳定的学习动力。一是通过在学生中普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课程和辅导讲座, 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学习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学校要根据变化着的社会形势, 不断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在施行学分制的框架内, 积极引入社会最需求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加强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使之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严格教学管理, 改革教学内容使之与大学生的前途发展紧密结合。

其次, 要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 学校有责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者要注重因材施教, 善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 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社会实践, 开阔学生眼界,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对大学贫困生而言, 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他们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因此, 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集体、宿舍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的作用, 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找到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消除学习困难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袁秀珍, 关于构建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思考.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树立信心,激起学习动力 篇11

该生在刚进入小学学习开始,就表现出反应比其他同学慢,开智比较晚,家长认为她比较笨,她的学习也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很腼腆,不太合群,平时不愿意跟别人打交道。上课也是闭口不言,即使你提问,她也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做作业速度很慢,质量不高,学习成绩也一直停滞不前。

心理辅导:

通过观察,该女生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清徐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一阶段:树立信心,激起学习动力。

通过上课有意识地请她发言,进行激励性鼓励,我发现她胆大了,有上进心了。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第二阶段: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其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在评价中她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

第三阶段:参与各项管理,不断自信自强。

在班级中,我们提倡“值日班长”,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她在每一次轮值时都非常认真地完成工作,同学们都觉得她是个认真的学生,同时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该生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课堂作业能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了,上课时也开始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她孤独,现在有了朋友,下课经常和朋友一起做游戏,人开朗了很多。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家长反映她在家也活泼了很多。针对类似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学习驱动力 篇12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人们对于事物的兴趣是吸引他去对其进行追求和探索的最基本的动力。学习也是这样, 当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学生也会具备这种动力。

一、有效导入, 激发动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 如果教师能在导入上多下工夫, 让学生时刻有新鲜感, 设置一些悬念, 就能将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地激发出来, 增强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有歌曲导入、故事导入等等。例如, 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 我利用歌曲导入,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如, 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其实在100多年前, 美国人永远不会想到有一天黑人也可以当总统,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黑人这一地位的改变是和什么事件有关呢?你认为奥巴马如今最应该感谢谁?今天, 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

二、“学—教—测”教学模式

“学”的过程中, 如果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是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则是更有利的, 因为这样做让他们既能掌握新知识, 又能得到人格、素养方面的培养, 帮助其形成积极进取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学习上更有动力。

(一) 出示学习目标, 做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 我依照新课标, 认真钻研课本,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告诉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程度, 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要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 明确学习的重点和学习目标, 让他们对历史学习充满自信, 了解为什么要学历史, 通过历史学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责任感, 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和测定。

(二) 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培养自主参与意识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在小组内通过交流探索而顺利解决, 就可以将问题拿到课堂上, 向教师请教, 由教师对其进行分析和点拨。通过课堂讨论查缺补漏,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例如, 在学习“洋务运动”一课时, 我设计了以下学习提纲: (1) 洋务运动的领导派别叫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和封建顽固派有什么不同? (2) 从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 想想为什么叫封建洋务派? (3) 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在“自强”后还要提出“求富”? (4) 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这说明了什么? (5) 洋务运动对当时的中国起到什么促进作用?这种“设疑式”学习提纲, 即便于学生操作, 又留有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心理呈现出“探索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变化, 释疑的过程同样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 左史右图, 引发动力

新编历史教科书插图多、史料多, 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以《商鞅舌战图》为例,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是围绕商鞅变法而展开的, 如果教师能将本图讲好, 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在战国时期, 各国的变法与改革促使了封建社会的形成。这些变法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 商鞅作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改革家, 具有举世瞩目的气魄和才华。本图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改革面对着重重的阻力, 同时, 改革也是顺利历史规律的, 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对《商鞅舌战图》进行仔细观察, 写下自己的感想, 然后向学生讲解:“你们看到的这幅图就是商鞅舌战群臣的情景。看到中间那个面对着我们席地而坐的人了吗?他就是秦孝公。画面正中那个手持竹简、侃侃而谈的人就是商鞅。他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改革家。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老臣是以甘龙和杜贽为首的。这两个人都被商鞅说得张口结舌, 连连后退。商鞅认为, 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 能够为百姓带来方便的, 我们就可以改革, 不用效仿古代法规。最后, 秦孝公一锤定音他说他认为商鞅说得是对的, 以后变法的事就按商鞅说的办。”精彩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了他们对于历史的兴趣, 也让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强大的动力。

(四) 电子白板, 辅助教学

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 根据科目的需要, 选择适宜的课件类型。应用多媒体教学, 就是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航, 做到因材施教, 达到激发学习动力的最终目的。

三、教师的引导和激励是激发学生动力的保证

教师是课堂调控的主体, 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控。学生能否自主学习, 就要看教师是否给他们提供机会, 是否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四、一课一测

“测”的环节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阅, 讲解的方式更突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上一篇: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方法下一篇:生活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