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动力(共12篇)
科学动力 篇1
摘要:文章对科学技术在建筑中的作用进行相应的阐述, 并对科学技术在建筑中的艺术表现进行一定论述。
关键词:科学技术,动力,技术表现
建筑的目的是以技术和艺术手段创造预期的理想人工环境, 从古罗马时期到现在, 从国内到国外, 几千年建筑的发展史自始至终体现着技术、艺术和建筑的不寻常关系。
从密斯的这篇演讲词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技术的热爱、崇拜以及他对技术的透彻分析。
1 科学技术是建筑的原动力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也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建筑成为技术革新的直接受益者, 是技术进步、社会前进最表面化的反映, 并且使得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工业化建筑、特种建筑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成为可能, 尤其是在美国、法国、西德、日本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和二战前相比, 已有很大的不同。
技术手段的变革, 会超越风格流派等文化因素, 对建筑造型产生巨大的影响, 并使得建筑观念和设计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研究建筑历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 以往任何建筑形式演变的背后, 都蕴藏着非常惊人的技术进步。从宏观上讲, 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 到今天的100多年间, 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 即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是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革命。工业革命以后, 得以大量应用的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人工材料, 替代了砖石、木材等自然材料, 建筑在高度、跨度和空间组织的灵活性等方面获得了解放, 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流派。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设备技术的革命。本世纪以来, 电梯、人工照明、水处理、人工通风、空调等新技术不断涌现, 从30年代前后开始对建筑产生巨大的影响。建筑使用功能与建筑空间的构成模式, 都随之发生了不消的变化。建筑设备的优劣也成为评价建筑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信息技术的革命。70年代以后计算机、光纤通讯、电子技术、节能技术等等高新技术进入建筑领域, 使得当今的建筑朝着智能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 这三次技术革命, 对建筑的影响则由空间造型形态方向转向了功能组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技术领域的普及, 人们的建筑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尽管高技术对建筑造型的直接作用有限, 但其潜在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在建筑创作中, 人们正有意识地将技术作为一种建筑表现手段, 并把它转化成可视化的东西, 以迎合人们日趋增强的崇尚科学技术的心理。
当今的许多建筑, 都已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当中, 试图通过结构形态、设备裸露、和空间流线去展示技术。利用玻璃的通明特性的钢结构装配化、集成化的机械特性去寻求现代科技的表现。而这种设计观念的变化, 又使得技术美学重新成为时代的特点, 并逐渐在社会上形成的一种追求技术表现的审美价值取向。
2 科学技术的艺术表现
技术扎根于过去, 主宰于现在, 伸向未来。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 它就升华为建筑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在世人面前展示出的特殊艺术魅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建筑史的发展角度来看, 作为古埃及最重要建筑之一的金字塔, 体形十分简洁, 但在其平面、空间的比例和构图上却非常完美, 这说明埃及人在石材的加工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并且还拥有精确的测量手段。古罗马建筑对欧洲建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发明了券拱技术, 创造了筒形拱、穹顶、十字拱、拱顶系列等一整套完美的结构技术体系, 使技术和建筑密切结合, 把建筑变成真正的建筑, 为人类留下不朽的建筑杰作。
在中世纪, 宗教统治着欧洲。东欧的拜占庭人, 根据他们对宗教的自身理解, 创造了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教堂内巨大的穹顶体现着集中式构图的典范。它的穹顶通过一个重要的建筑构件——帆拱为依托与方形平面密切结合, 创造了全新的结构形式。形成集中统一、曲折多变的内部空间。在这里完美的结构技术升华为建筑艺术。
在西欧, 哥特式教堂成为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典范。骨架券、双圆心尖拱、飞扶壁等一整套结构体系保证了哥特式教堂产生窄而高、纵向深远、神秘莫测的空间和挺拔向上、直入天国的艺术造型。哥特建筑成为当时的标志。
1851年, 在英国用预制装配化的方法建造了当时影响巨大的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展览馆;1889年, 在法国建造了300M高的埃菲尔铁塔和115M跨度、三角拱结构的机械馆。这三座钢铁建筑都是依托技术的巨大作用, 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建筑样式, 充分显示了技术的巨大生命力。但是在当时受到了包括建筑师在内保守派势力的反对。同时这种大胆暴露金属结构、从钢铁机械中建筑创作灵感的设计思想, 被后来的高技派建筑师们大力发扬。
进入20世纪, 现代主义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新方向, 他们倡导在建筑上表现工业文明。而工业文明十分重视的就是技术要求。19世纪工业革命给建筑界带来巨大冲击, 特别是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施工技术的革命。19世纪末, 电的发明更使建筑上的设备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利用钢、铁、玻璃、水泥和后来的各种复合材料等新材料, 使得现代建筑在高度、跨度以及空间组织等方面获得巨大解放;利用装配式的施工方法, 在工厂预制加工全部结构构件, 使得建筑施工的周期大大提高。密斯、柯布西埃、格罗皮乌斯等现代主义大师都是装配建筑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50、60年代钢结构与玻璃幕墙、高速电梯与空调设备以及预制化的构件几精细的施工, 使它们风靡于世。70年代高技派建筑成为主流, 他们继承了英国“建筑电讯团”将科学技术引进城市和建筑设计之中的梦想, 致力于从设计、施工到运作的各个领域中运用新技术。1977年建成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1982年建成的英莫斯微处理工厂、1983年建成的雷诺汽车零件配送中心、1986年建成的伦敦劳埃德大厦和香港汇丰银行办公楼, 及1994年建成的伦敦滑铁卢车站和日本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等等, 都是一些高技派大师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颇有影响的代表性作品。这种技术表现以结构为手段, 并将其艺术化, 讲求构件的力学或构造作用, 但不追求经济效益, 而是在情感抒发, 利用结构形式去表达一种主观的意念。
新的世纪, 科学技术将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跳越发展, 未来技术的全球化是必然的, 但同时将传统地域性文化与未来技术相结合, 才能保持世界的丰富多彩, 千姿百态。
3 技术的负效应
在最终完成“技术升华为艺术”的目标同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一个被人忽视的现象, 也随着技术的走红悄然而至, 那就是技术的负面效应。正如吴良镛先生起草的国际建协《北京宪章》中所指出的, 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技术不仅是一种“建设的力量”, 同时又具有“破坏的力量”。全面分析技术所带来的这些负面效应, 主要有:一、技术的全球化带来的特色危机;二、高技术的冷漠带来的情感危机;三、高技术的高代价带来的环境危机。这些负面效应, 尤其是环境危机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认清面临的严重的生态挑战, 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到建筑领域中去。
总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 给人类带来了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进步。大规模的建筑技术革命创造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建筑设计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的发展增添了难以书写的篇章。以后, 我们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创造高节能的建筑新技术, 发展绿色建筑体系, 不断的革新, 这样就可以弘扬建筑技术的建设力, 抑制它的破坏力, 是我们的建筑在21世纪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统编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吴良镛.“北京宪章”, 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
[4]覃力.“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建筑学报, 1999, 7.
科学动力 篇2
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第二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上指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要实现健康良性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民行检察工作规律,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开创民行检察工作新局面。我们一定要按照曹建明检察长的讲话要求,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同时做到科学理性,把握民行检察工作努力推动民行检察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健康良性发展。
■改革创新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
长期的监督实践证明,改革是推进民行检察破难题、上水平的根本出路,创新是保持民行检察工作充满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改革创新成为民行检察工作最鲜明的特点,是民行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勇于改革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畏惧任何困难,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创造性实践的新天地,才能使民行检察工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实现新时期的跨越式大发展。
一要坚持理论创新,建立民行检察工作的科学理论体系。民行检察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许多重大问题急需研究解决,特别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答。因此,深入研究民行检察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深入研究民行检察监督的性质、特点、范围、方式,深入研究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职能定位、职权配置,深入研究在民行检察工作中如何更好地遵循司法规律,更好地协调与审判机关和诉讼当事人的关系,为深化民行检察改革、推动民行检察工作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能带来实践中的明白和坚定,只有坚持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不断加强对改革实践的理论概括,以理论创新引领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形成民行检察工作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优势,才能推进民行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要坚持实践创新,构建多元化的民行检察监督新格局。在强化民行检察监督的实践中,关键是明确监督范围,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效力。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把抗诉作为唯一方式和最终归宿的习惯思维和做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和模式,坚持以法律授权为依据,贯彻好民事行政诉讼法关于检察监督的基本原则,落实好中央政法委《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民行检察提出的两项司改任务,积极构建以抗诉为中心的多元化监督新格局,提升检察机关民行检察监督的全面性、权威性。一是实现监督范围的到位。从立法原则、公权力制约原理以及检察监督的目的分析,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范围,涵盖了民事立案程序、审判程序(包括调解)、执行程序中人民法院实施的全部活动以及作为活动结果的全部法律文书。而不仅仅局限于对能够引发再审程序的生效判决裁定进行的抗诉监督。准确把握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范围,是落实我国宪政制度和民事行政诉讼立法精神的应有之义。二是实现监督方式的多元。抗诉是法定的重要监督方式,检察机关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再审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等也是有效的监督方式,应当注意综合运用和有效衔接,发挥各种监督手段的整体效能。三是实现监督作用的实效。民行检察工作要融入检察工作的整体发展中,在办理申诉案件、监督纠正错误裁判的同时,积极纠正诉讼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以及发现移送职务犯罪线索和其他刑事犯罪线索,发挥民行检察维护司法公正、促进依法行政以及在反腐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要坚持机制创新,推动民行检察工作整体发展上水平。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两审终审和“上级抗”制度设计,决定了绝大部分的抗诉案件集中在省级检察院办理,在民行检察部门创新建立和完善一体化办案机制,上下协作,发挥市级院的办案主力军作用,对整合监督力量,提高监督效率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行检察多元化监督格局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基层院民行检察履责内容,在民行检察部门实行分级履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可以发挥基层民行部门在拓展新领域、探索新方式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可以促进基层民行部门积极开展执行监督、调解监督、督促与支持起诉、违法行为调查纠正等创新工作,实现工作重心下移,有效解决人员与任务的“倒三角”结构性矛盾。我们要积极创新建立一体化办案机制和分级履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完善。同时,由于开拓创新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活动,省、市级院要加大指导力度,协助基层院解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基于民行检察大量的创新工作,必须注意防止监督权的滥用,在民行检察部门强化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并作为“阳光检务”的配套制度予以公开,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加大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强化上级院对下级院办案工作的监督,保证检察工作健康发展,推动各级检察院民行检察工作整体发展上水平。
■客观理性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理性监督是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第二次民行检察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执法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履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职责中,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结合起来,把探索性与规律性统一起来,深化对民行检察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保证法律监督权依法正确行使,保持检察监督始终合符理性,从而扎实有效地把各项民行检察工作推向前进。
一要坚持在法律框架内改革创新。民事行政检察的改革创新,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在中央司法改革领导小组、高检院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进行。对法律规定不甚明确,但符合法理的改革创新,要理论先行,审慎试点,客观总结,为立法修改提供充分的实践基础。越是强调改革创新,就越是要注意不能任意突破法律规定,不能滥用法律监督权。否则,不但发展不了,相反会对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
二要坚持民行检察监督权行使的边界性。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是诉讼活动中权力制衡的关键,必须严格遵循公权力法定原则,即公权力范围由法律明确授予,权力的行使是有范围和边界的,是有条件和限度的。把握好边界问题,既是原则,也是方法,必须高度重视。在整个民行诉讼监督体系中,检察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分工合作,检察监督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在探索监督范围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秉持谨慎理性的态度,不能把民行检察权无限扩张,设计成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的权力。而要依法监督,做到到位不越位、尽职不越权。
三要坚持遵循民行诉讼基本原理。民行检察监督主要是对诉讼活动的监督,必须符合诉讼原理,维护民行诉讼制度有序高效运行。两审终审制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确定的诉讼机制,要充分发挥诉讼中审级监督制度的作用,检察机关应重点加大办理不服二审生效裁判的申诉案件力度。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平等权和合法处分权,作为诉讼主体的基本权利,应当受到尊重和保障。为了避免不当干预当事人的处分权,除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外,一般应以当事人申诉作为审查案件、提出抗诉的前提和基础。为了避免打破诉讼结构的平衡,检察机关应始终在当事人之间保持客观、中立、公正立场,不能利用公权力优势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平等诉讼地位。
创新,科学课堂的原动力 篇3
一、科学教师要有创新的欲望,激发教师自身想象力
勤勉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熟练把握科学教材、吃透科学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在此基础上可大胆地进行改动创新,这是一个优秀科学教师的内在需求和必然动向,因为年复一年的照本宣科,会产生可怕的后果,精神麻木的职业倦怠。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来源,也是教师知识更新的动力之一。新课标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使教师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性的认识。教师可以依据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取舍、综合或调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或是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甚至是重新编写,更能体现科学课的精神,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如,《昆虫》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不是将重点放在对昆虫的共同特征的认识上,而是在课的开始就直接将昆虫的特征“有六条腿的虫子都是昆虫”告诉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昆虫的一部分,如触角或是翅膀作进一步的研究,既使知识得以扩展,又能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制订计划,观察并实验,指导儿童“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大自然”。使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是融入了更多科学方法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更符合科学课的形式。
二、科学教育中允许多元化的差异,释放学生的想象力
积极掌握所教学生的差异,这是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各个同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提倡多方位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允许程度不同的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得出程度不一的结果,作为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并得出程度不一的结果。
在《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共提出了八种不同的成因推测,有陨石说、火山说、未知能量说、外星遗址说、洪水说等。然后我们进行了分组,各自进行实验,这个实验最后的效果是非常的多样。肯定这种未定科学事实的多样性推测,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这是有益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的,因为我们并不需要学生背熟环形山的形成去应付考试,而是要掌握根据现有条件进行合理想象,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创新,提倡大胆地质疑、大胆地提问
每个儿童的思维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组成的。科学教学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使这些杂乱的问题慢慢形成有结构的体系。教师要勤于回答学生的问题,避免不答学生的问题或简单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例如,三年级上册中溶解一单元,教师与学生进行《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的探究活动时,在完成重量与体积“有关—无关—有关—无关”的思维过程后,这节课就戛然而止。教师有准备地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生动的问题“那到底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学生在后续的研究中就会通过找资料、问大人等途径寻找答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有理有据地提出问题和推理。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还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倡导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地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了解和关注孩子思维的发展。探究活动的途径有很多,在经历生动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提倡他们选择的方法不同,教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并且让不同的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比较方法,坚持自创方法“无错原则”。
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提出了“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会和谁有关呢”这一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可能与铁钉的粗细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导线的圈数有关,有的说可能与电池的电量有关,甚至有的想到可能与导线的粗细、导线的导电性能等有关……对学生的种种猜想,我并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对学生积极思维、敢于猜想的精神予以表扬,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很自然地过渡到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这一科学课的重要环节。
学生分组合作,自行设计研究计划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对设计的方案讨论交流,完善方案。通过控制众多条件,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得出大量实验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完善、发展,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错误,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在课堂中要形成良好的课堂创新氛围要靠教师长期的努力。传统的科学教育观念认为,科学教学必须是严谨的,不能出现一点错误。这种科学教育观念往往忽视科学发展的整个有价值的过程,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研究者在无数次的错误中得出接近完美结果的过程。
我们的科学教学也一样,教师不但要容忍学生犯错误,还要大胆鼓励学生尝试错误,在错误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学生对各种不同的知识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发言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禁止用“傻瓜、笨蛋、差生”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要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营造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再说,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可能有的在动手能力或思考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成绩好不好,完全不能衡量一个中国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
六、鼓励学生动手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要怕学生行为“出格”“节外生枝”,要善于对待他们的奇特思维巧妙操作,鼓励他们标新立异。
例如,在学生制作桥的活动中,通过前几课对物体的承受力的变化、框架结构的认识、拱形力量的了解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相同大小材质的2开报纸进行讨论、设计,在相同的要求下,根据各自的审美观,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装饰,有的加厚桥面;有的在桥面下添加圆柱;有的在桥上设置框架结构;有的把桥面设计成圆拱形;有的加粗桥墩……制成的作品各有千秋,在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制作的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在科学课教学探究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灌输书本上的知識,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原动力,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具备独创性、发散性和变通性品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让兴趣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 篇4
一、设置问题悬念, 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后, 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 激励他们在以后更加大胆地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即便学生的回答不够正确、不够全面时, 教师也要做到耐心的启发引导, 让学生继续思考, 最终获得正确的理解。设置悬念对学生学习科学具有很大的帮助, 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富挑战性和趣味性。
比如, 我在执教《把固体放到水里》时, 在导入环节: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些礼物, 是什么礼物呢?先不告诉你们, 但可以告诉你们的是这些礼物都是固体, 老师想把这些固体都放到水里, 大家知道会出现什么现象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把固体放入水里。通过这样的悬念设置,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让学生对这个礼物念念不忘的同时, 推进了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运用多媒体, 增强感性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 多媒体具有集图文声画于一体的功能, 可以对科学知识进行数字化和交互化的处理, 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展现了一个更直观、形象、丰富、真实的科学世界, 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让科学课堂从过去封闭型的模式转化为开放型,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学到了更多知识。
比如, 我在执教《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时,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花园、动物园中的鲜花和小动物,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 对本次教学活动产生兴趣。接下来, 我又讲到, 生活中有些很奇特的现象, 这一切与什么有关呢?继续给学生播放昼夜植物的变化、动物的活动情况, 让学生观察郁金香、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 然后让学生讨论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动物、植物的变化, 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提升实验效果, 感受成功愉悦
新课改背景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小学科学实验设计中, 教师一定要结合新课改理念的指导, 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生只有在对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前提下, 才能获得理想的实验效果。
比如, 我在执教《做酸奶》时, 设计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做酸奶实验, 首先为学生们提供了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的鲜牛奶里加入一些白糖, 煮沸几分钟。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容器中, 学生自带消过毒的保温杯和勺子, 按着教材做酸奶的示意图, 制作酸奶……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 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我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制作, 满足每个学生的愿望, 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去控制鲜奶的温度以及酸奶与鲜奶的比例, 学生终于获得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酸奶, 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也感受到了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
四、采用激励评价, 促发学习动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多元的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科学知识。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特点、已有知识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 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只有采取适合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才是有利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评价。而脱离学生实际的评价是不值得采用的, 因为不管评价的过高或过低, 都会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评价, 往往侧重于指出学生的缺点, 忽略了对学生亮点的肯定, 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 甚至会给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注意科学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比如, 在课堂教学中, 突然有学生提出一个很离奇的问题, 甚至引起了哄堂大笑, 作为教师, 一定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 指出科学知识的探究就是需要学生具备这样的勇气, 由此也潜移默化地教育其他学生不要笑话爱提问题的学生……可以说, 在课堂上, 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扬的微笑都会给予学生百倍的信心, 让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结语
科学动力 篇5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把创先争优和企业改革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创先争优的思想引领、人才引领、文化引领、典型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企业领导力、创造力、软实力、带动力。
以创先争优强化思想引领,增强科学发展领导力。实施“行动学习”工程,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家“十二五”规划和能源产业政策,确定“打造价值华电、绿色华电、创新华电、幸福华电,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团”的目标,形成推进科学发展的共同理想、统一意志和行动指南。以先进思想理念为引领,中国华电由单一发电企业向综合能源集团战略转型,近两年投产清洁能源超过1000万千瓦,清洁能源比重达到1/4,控股煤矿产量从零起步增加至2260万吨。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练内功,供电煤耗从340.4克/千瓦时降低到321.1克/千瓦时,达到同行业上游水平,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保持良好;一批亏损大户大幅减亏甚至扭亏为盈,全面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和经营目标,发展趋势明显向好。大力推进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全力保护生态环境。在援疆援藏、扶贫攻坚、应对大事要事难事方面主动为国分忧、积极为民解难,相继圆满完成世博、亚运保电及迎峰度夏等重大任务,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供应。
以创先争优强化人才引领,增强科学发展创造力。组织党员进行承诺践诺、互比互看,发动群众跟着党员干,赛业绩、比贡献;广泛开展共产党员先锋队、示范岗和职工素质提升、技术比武活动;开展“学先进、践承诺、促提升”活动,有效激发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热情。加强高端化引进、市场化改革、职业化塑造、年轻化培养,全面实施“十二五”人才规划,着力培育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打造发电、煤炭、金融、工程技术和国际化“五大人才集群”,实施后备干部“70、80工程”,重点培养领军人才,全面打造优秀队伍。举办主任级干部培训班、领导干部轮训班、厂长(经理)运营能力强化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51期,轮训企业领导人员及中青年干部2600人次;引进煤炭、金融、科技等急需人才726名;参加各类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岗位培训的职工达到年均10万人次以上,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以创先争优强化文化引领,增强科学发展软实力。把文化创新变革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展以“价值思维”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创新活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推进文化创新变革,着力塑造一流文化、建设一流企业。确立“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人文价值”的公司使命,“自强求变、厚德求进”公司精神和“诚信、求真、和谐、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创先争优、创新图强、“创造可持续价值”的共同价值取向。以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吸收借鉴一切文化的先进因素,积极建设阳光和谐、先进繁荣的企业文化,构建以集团文化《华电宪章》为主导、产业及专项文化为支撑、基层企业丰富多彩文化为延伸的企业文化体系,以文化融合促进战略协同,以文化繁荣促进企业发展。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造的文化环境,激活企业管理创新动力,激发干部职工创新热情,让干部职工的智慧充分涌流、让干事创业的激情竞相迸发,使创先争优成为职工内化于心的价值追求、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形成组织创先进、全员争优秀,凝心聚力共推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科学动力 篇6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评估行业“优质主题年”活动总结大会,目的是总结回顾,交流经验,分享成果。评估行业“优质主题年”活动让优质主旋律唱响在整个行业、各级协会、各个机构和广大评估师中间,优质主题在推动市场开拓、行业发展、专业提升、协会发展和党群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卓有成效,为推动新时期评估行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助力。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行业优质发展、协会优质管理、机构优质服务、评估师优质执业”的目标是正确的,成效显著。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行业发展的信心
2012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评估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我国政府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资产评估行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服务领域、服务方向和发展空间。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为资产评估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将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坚持“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兼并重组,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加快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等。这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为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二)对外开放的扩大为资产评估提供了“走出去”的大好机遇
我国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空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要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维护我国海外权益,防范各类风险,迫切需要资产评估的专业服务,帮助企业准确把握海外投资的价值,在保障我国企业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价值防线作用。
(三)社会管理创新为评估行业积极作为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资产评估为交易双方提供客观、公允的价值尺度,能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资产评估行业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参与者、社会管理创新的自觉实践者和重要推动者,在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特别强调的是,资产评估行业今年将有望正式迎来行业“大法”。大家期盼、众所瞩目的,经过近六年酝酿的评估法草案,终于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首次审议。立法是评估行业的立业之本、兴业之基。制定资产评估法,有利于促进市场公平交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于规范资产评估行为,保护资产评估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把握机遇,努力拓展行业发展的空间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评估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大有作为;从评估行业来看,二十多年的发展成果,为评估行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一难得的行业发展机遇,找准评估行业新的增长点,推动评估行业跨越式发展。
(一)着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新服务
我国“十二五”实施各项重大经济改革以及国家规划的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赋予了资产评估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多项机遇。评估肩负着服务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我们要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战略发展,铁路、盐业、电力等国企改革,资本市场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预算改革、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健全等领域发挥好价值尺度的专业服务优势,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着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高水平服务
当前,中国由原来的资本输入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变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非常广泛,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到境外投资办厂、建设经济合作区、到境外并购重组,承包工程等,迫切需要评估行业提供高层次的专业智力支持,包括境外市场调查、咨询,境外财务管理等。评估行业要研究如何服务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央企海外并购和境外资产巡查,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价值服务。
(三)着力推动行业自身新发展
一是进一步推动评估机构健康和科学发展。机构是评估行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评估行业的活力来自机构的健康发展。目前,我们正在稳步推动大机构做优做强做大,中小机构科学发展,基本形成了发展科学、定位合理、结构优化的机构发展思路和布局。广大评估机构要大胆探索与其发展战略、业务特点和规模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健全业务、人事、财务、分配等各项管理制度,强化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不断主动拓宽业务领域,努力提高优质专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进一步推动评估行业国际化。我国在实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出口,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因此,中国评估行业也面临着“走出去”的发展使命。我们要积极与境外评估同行开展合作,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中国评估行业的国际地位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三是进一步推动行业自律管理。评估行业要坚持把业务发展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坚持把行业管理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坚持把行业自律监管与国家惩防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把提升评估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与行业统战工作结合起来,发挥资产评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组织和专业优势。要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积极作为,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改善民生各项政策的实施提供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nlc202309032142
三、继续创新发展,使“优质”成为行业永恒的主题
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探索、努力创新的历程。行业诞生之初就是新生事物、新兴行业,在发展初期没有现成的国内外经验可循,全靠自身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指导实践。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永恒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业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对行业发展的认识越发深化,对评估行业创新的要求也更高了。为了更好地推动评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还需要在理论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一)加强理论创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创新是评估行业持续发展的助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社会形态、新的交易模式、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对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评估理论创新。我们要在传承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评估从服务传统市场到服务全部市场,从服务实体性资产到服务虚拟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转变中的新问题和新领域,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认识,提炼规律,对评估理论进行吸收再创新、应用再创新、方法再创新、服务领域再创新,不断丰富我国评估理论体系。中评协一向重视理论创新,做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出台了完善的评估准则体系,这些都是围绕理论创新开展的。新时期的理论创新,要按照“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评估的要求,要关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对评估行业的影响,开展低碳评估、海洋生态损害评估、生态资源评估、文化艺术品评估、评估服务税收等领域的研究,赋予评估理论新的内涵。评估理论的创新将会总结、引导评估实践的创新,大力推动评估实践发展。此外,还要加强评估理论的引导和宣传工作,在评估行业中形成理论探讨、理论创新的良好氛围,在广大评估机构和评估师中间形成理论共识,发挥好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推动市场创新
市场是评估行业的生命树,只有不断加强市场创新,才能牢牢把握市场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资产评估的新领域、新需求层出不穷,要推动评估服务新的市场需求,迫切需要进行市场创新。评估要在认真分析现有市场状况基础上,通过市场创新,巩固和挖掘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培育潜在市场,促进评估行业从传统法定业务,转向法定业务和市场自发业务并重的整体市场,从专注传统价值评估,转向价值评估和咨询业务齐头并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专业价值服务。中评协要认真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文件政策,寻找评估新的任务和新的市场点,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原则,不断探索市场拓展的新路径、新方法和新技术,引领评估行业实现市场创新。各地方协会也要发扬工作的主动性,推动市场创新,积极在市场开拓方面出谋划策,身体力行,帮助机构做好协调工作。评估机构和广大评估师也要发挥在市场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主动寻找机会,占领市场,将市场开拓实践中遇到并解决问题的好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升华,共享为行业成果,不断推动评估行业市场创新。
(三)强化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评估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资产评估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国家对评估行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估行业要适应形势,积极作为,强化服务意识,探索行业管理的新思路、新制度和新方法,不断完善管理创新,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评估行业管理创新,要以推动行业优质发展、协会优质管理、机构优质服务、评估师优质执业为目标,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发展方式,优化管理资源,形成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提升评估行业的整体发展实力。地方协会要结合各地实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鼓足干劲,以创新的思维,完善和改进行业管理,努力做到向管理要效率,以服务求发展,以作为求地位,努力开创协会工作的新局面。评估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组织形式、组织管理模式、内部治理方式和分配机制,不断提升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同志们!“优质主题年”活动虽告一段落,但优质发展是评估行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当前,评估行业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使命光荣,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让我们继续“高举一面旗帜、发挥两个作用,抓住三个市场,推进四个优质,加强五项建设”,振奋精神,携手共进,开拓创新,以更加优质的发展、管理、服务和执业,共同创造资产评估行业美好的明天,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科学动力 篇7
大家上午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讨, 这是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课题, 对报业集团发展来说, 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从报纸到报业, 从报业到文化产业, 从文化产业到多元产业, 传统媒体的经营结构和经营模式已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年, 各兄弟报业集团积极应对变化, 探索出了很多成功经验, 重报集团在学习借鉴兄弟报业集团经验基础上,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 在多元产业发展上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目前, 包括重庆新闻传媒中心、渝北文化创意产业园、印发物流基地、樵坪老年护养中心、左岸陈桥房地产等9大产业项目正在实施, 项目总投资近60亿元, 建成后可为集团新增资产30亿元左右, 其业态涉及文化创意、现代印刷、物流配送、地产开发、老年人护养等产业。同时, 我们还采取合资经营、集团控股、低成本扩张方式, 成立报业正点演艺公司、报业众媒文化艺术公司、新闻国旅等企业, 与市旅游局合作打造旅游演艺项目, 与市体育局合作营运体育场馆, 与市政府会展投资公司合作开拓会展业务, 进军旅游、体育、演艺、会展等行业。集团产业基本形成“文化产业为主、多行业并举”的业态结构, 以及“主城为核、区县为点”的空间布局。通过实施这些产业, 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要充分发挥党报集团整体优势
要想取得市场的主动, 必须先取得竞争的主动。如何取得竞争的主动, 我们认为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人们常说要取长补短, 但在市场竞争中这样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后面, 所以, 只有扬长避短, 让自己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才能成为竞争的强者。作为报业集团, 特别是党报集团, 在政治、品牌、宣传等方面, 可以说优势众多。比如, 近年来, 在推动产业发展上我们利用党报集团和国有文化企业的优势, 争取政府支持, 对报业大厦等基本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项目减征相关规费, 如报业大厦项目争取政府规费减免近3000万元, 万州、涪陵产业园项目政府承诺减免或返还规费合计达7000多万元;将重报传媒和新媒体公司纳入文化转企改制企业, 享受所得税减免等转企改制优惠政策;利用集团资金流量大, 与金融机构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如我们与工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工商银行给重报集团授信100个亿的贷款, 为产业发展建立了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利用集团品牌影响力, 与区县合作,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 目前已在万州、涪陵建设产业园, 正在与武隆、永川等区县洽谈。集团已经取得合法土地1100多亩, 批建项目总面积达140万平方米。同时, 我们还与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合作, 拓展发展领域, 如控股成立演艺、舞美等公司。报业集团只要认真挖掘自身优势, 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 推进产业发展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强化新闻宣传对产业发展的支持
文化事业孕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报业集团必须高度重视事业与产业的融合, 在新闻宣传上, 要抓好深度策划、深度服务, 加强新闻宣传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为了在集团层面实现新闻宣传与产业发展的深度整合, 我们在机制上进行了一些新的积极探索。比如, 我们实行媒体的采编费用和经营费用由各报总编辑统一调剂使用, 增强编委会对采编和经营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建立集团采编、经营协调会制度, 由集团一位副总裁牵头, 协调采编与经营活动中的问题, 把经营活动, 包括产业发展融入到日常的新闻宣传工作之中。又如, 我们在与大客户洽谈项目或争取相关部门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时, 都体现了报、刊、网互动, 集团与各媒体联动, 集团和媒体主要领导带动的特点。总之, 通过加强新闻宣传对产业的支持, 有效的推动了产业发展, 使新闻宣传与产业发展找到了新的结合点。
三、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不同开发模式
思路决定出路, 创新决定未来。对于报业集团, 不创新发展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但如果创新发展过程中找不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模式, 可能会败得更惨。所以在产业发展中既要不唯上、不唯书, 解放思想、求新求变, 更要立足现实、科学抉择, 做好风险规避。要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和风险程度选择不同开发模式。近年来, 在产业项目的运作上, 我们对基本建设项目, 坚持由集团独立实施, 对商业性项目实行合作开发。比如集团报业大楼、印发物流基地等, 由集团自己全额投资建设, 原则是全力争取政策支持, 尽力减少投资总额。而对于文化产业园、旅游文化地产、老年护养项目, 实行集团控股, 通过竞争性谈判, 选择有资质、有经验、有信誉的大型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联合开发。比如我们正在建设的渝北文化产业园, 就与重庆常青藤置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发, 由我方提供土地使用权, 土地不过户、不更名, 对方负责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并组建项目管理团队。集团委派1名副总和1名财务总监参与项目的管理, 对方向项目共管账户一期注资5000万元, 专项用于本项目的开发建设。产业园建成, 双方扣除相关开发成本后, 集团按51%的比例进行税后利润分配。同时, 为保证集团收入, 我们还明确了集团在项目中的最低收益。目前, 我们在万州、涪陵等中心城市实施的产业园项目, 也正在进行合作对象的比选。采取不同方式开发, 既可以降低集团资金压力、减小市场风险, 更重要的是还能弥补我们在项目开发上的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
四、要推动传统管理模式向市场营运模式接轨
报业集团, 特别是党报集团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报社走过来的, 其发展带有很多的计划经济色彩, 而加快产业发展, 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为此, 推动报业集团产业发展, 必须在原有管理体制上实现新的突破。这些年, 在推动产业发展上, 我们有不少的教训, 尤其是项目决策和实施主体的行政化色彩非常明显, 政企不分、权责不明, 风险不易控制和转移。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积极探索, 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接轨的管理模式。对于产业项目, 都独立成立项目公司, 或控股、相对控股成立经营公司。完善市场主体, 明晰经营权责。如我们实施房地产项目, 成立了新港房地产公司;在万州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园, 成立了万州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实行项目自身封闭运行, 由集团委派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主管。对于投资大、开发周期长的项目, 灵活运用收取前期工作补偿费等市场手段, 及时收回前期土地投资, 同时, 也保证了集团对产业发展的控制力。在广告经营上, 借鉴银行业大客户管理办法, 成立了重报集团大客户服务中心, 召开了全国大客户联谊会, 集团大客户广告份额大幅度提升。在人才的引进和员工的待遇上, 既考虑原有体制人员的平衡, 又主动与市场接轨, 基本实现了企业经营和项目经营的市场化。
五、要为产业发展构建开放多元的融资渠道
报业已进入“大投入大产出, 不投入不产出”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从事文化产业项目, 报业集团再依靠传统积累方式已很难推动发展。报业集团必须充分发挥传媒对资本的吸引力, 建立更加多元的融资渠道, 以保证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在融资渠道上, 近年来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一是争取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公司贷款, 今年我们已争取到短期和中期票据融资2.5个亿, 下半年我们还将争取2亿元的中期票据, 这类贷款利息较低, 也不影响集团负债率。二是充分利用集团资金、宣传等优势, 推进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 现在我们已与工商行、交通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不但争取到他们较大额度的授信,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集团影响力, 增强了外界与集团合作的信心。三是充分利用集团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 通过联合开发、合作经营等方式, 引进外界资金, 尽快回收成本, 以减少资金投入。比如万州文化产业园、加州地块开发, 在合作协议签订时集团就分别收回7000万元和5000万元前期投入。四是加快推进集团进入资本市场, 以重庆重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 全力推进上市工作, 目前股改方案已报中宣部审批, 可望今年完成第一次股份制改造, 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上市。
我们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末, 通过产业发展, 资产力争达到80亿元, 收入达到50亿元, 利润达到5亿元。
以上是我就重报集团近年来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一些体会向各位同行做的汇报, 与在座各兄弟报业集团相比, 重报集团的发展还有不小差距, 我们将认真学习各兄弟报业集团的先进经验, 推动重报集团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科学动力 篇8
思想上要经常交流沟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班子成员只有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行动上才能步调一致。班子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沟通非常重要, 交流可以形成共识, 沟通能够消除隔阂。增进交流, 相互沟通, 关键是要懂得尊重。无论尊重也好, 沟通也好, 团结也好, 都不是单边活动, 都像学校教学一样是双边活动, 它需要班子成员之间, 正职副职之间的双边活动, 可以说, 尊重是相互的, 沟通是相互的, 团结也是相互的。缺少了相互性,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沟通和团结。班子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主动地尊重他人, 与他人沟通, 同他人团结, 特别是作为班子的“一把手”, 要做到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增强主动意识, 不要等着别人来尊重你, 来与你沟通, 来与你团结, 而要主动地尊重其他成员, 主动地与其他成员沟通, 主动地与其他成员团结。
决策上要体现民主科学。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制度, 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一要强化规则意识, 落实各项制度, 做到用制度来管人管事, 体现公平、公正的要求, 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决策工作程序和决策监督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按规则议事、按程序办事并接受监督。二要坚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掌握第一手资料。广泛收集各方面意见, 特别是多听不同意见, 做到广开言路, 从谏如流, 经反复商议达成共识后, 再拍板定案, 杜绝工作中出现应付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三要建立民主科学决策工作流程, 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议制度。
分工上要力求合理高效。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 集体领导是原则, 分工合作是创建和谐班子的基础。和谐亦可注释为“共为、共赢、共享”。“共为”说的是工作共为; “共赢” 说的是局面共赢;“共享”说的是成果共享。大千世界, 纷繁复杂, 难以穷尽; 社会发展, 形势变化, 知识“爆炸”, 科技进步。这对领导班子成员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能”的。要把事情办好, 就必须根据每个班子成员的专业知识、资历阅历、能力、个性特征和职位特点实行分工, 便于发挥各自的特长, 分工应达到扬长避短、合作互补的目标。有些“一把手”把分工作为个人意识的风向标, 对班子成员有意见的就调整分工, 对中层干部有意见的就调整岗位, 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合理分工是明确职责的前提, 明确职责是发挥各自作用的基础。有了必要的前提和扎实的基础, 才能形成一个团结的力量。但是, 必须明确分工不是分家, 而是为了更好地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 更好地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 更好地形成班子的整体合力, 班子成员必须做到互相帮扶、互相补台、互相促进, 创设出“1+1>2”的整体效能和团队精神。
工作上要多作换位思考。一个班子的成员有各自的分工, 有各自的位置, 有各自的角色。首先要做到自觉摆正位置, 主动定好角色。其次, 无论正职副职, 班子成员之间都要学会换位思考。正职向副职换位, 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要常怀对下属的仁爱之情, 做到知人善任。副职和正职的换位思考基本的原则是要有大局观念, 遇有交叉工作共同商讨, 相互协助和支持, 有支持不到的要相互理解对方的难处, 常在心中问自己: 我要是他, 对待这项工作该怎么办, 并想千方设百计去给对方当参谋,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千万不能事不关己莫多问, 别人分管莫插手, 你的事我别瞎掺和。副职之间的换位思考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 以大局为重, 淡化权欲, 求大同存小异, 达成同舟共济的伙伴关系, 一切矛盾和问题自然会消除大半, 整体的工作目标才会进展顺利。副职向正职的换位就是要“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也就是说要站在正职的思想高度去干副职的事情。副职向正职的换位关键在于补台、补位、创新, 要真心支持正职的工作, 别拆台搞自己的小动作, 正职没预料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来, 要站在更高的思想层次上去创造性地打开工作局面。这种换位是真实地进行岗位目标和自我价值的超越而不是哗众取宠, 更不是权欲膨胀。
科学动力 篇9
关键词:动力气象学,课程建设,非大气科学
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数学与应用数学学院开设的《动力气象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对非大气科学专业《动力气象学》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院开设《动力气象学》课程主要是针对应用数学专业。此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原理等,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与先修课程的衔接,在大气动力学的整体框架内讲述大尺度大气动力过程。 掌握基本的动力气象学理论对于理解和掌握后续的专业课程(例如《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用数学专业《动力气象学》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大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近代动力气象学的主要进展,掌握大气运动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科学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气象相关工作及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1) 系统掌握大尺度大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大气动力学主流理论和学说,并理解各理论、学说之间的有机联系,了解大气动力学进展和发展趋势;(3) 强化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从实际过程中提出问题,利用大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分析实际大气过程的能力,培养通过对实际大气过程的分析,提出所研究气象问题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求解方法,然后分析、认识实际大气过程规律和机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
非大气科学专业《动力气象学》课程没有必要涉及动力气象学的所有内容。结合应用数学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选择的教学内容以经典动力气象学的核心内容为主。考虑到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侧重基本概念、理论和公式推导。表1列出了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1章绪论对课程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动力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简史。第2章是针对非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缺乏相应基础而安排的流体力学、大气物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第3~11章是动力气象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课程学习的重点,包括描写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分析各项力,用尺度分析简化方程组,坐标系的变换,自由大气中的平衡流场,环流定理和涡度方程,大气能量学,大气行星边界层,大气中的基本波动及稳定性理论。从物理定律出发,从理论上揭示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机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递进,以便学生理解吸收。
目前国内动力气象学的教材主要是参考英文版 《Introduction to Dynamic Meteorology》[1]编写而成,在各个大学使用的主要教材是《动力气象学》[2,4],因此本课程将以2004年出版的《动力气象学》[2]为主要参考书, 并结合其余几本教材特别是英文原版教材进行补充。
三、教学方法和考核
1.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PPT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动力气象学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空间结构(例如球坐标系与局地直角坐标系),关于公式和方程的推导也很多,因此本课程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之外,板书也是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特别是涉及到公式及方程的推导时,通过板书一步一步地详细分析,更容易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加强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和动画对动力气象学的一些抽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形象地讲解, 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 并且更能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例如,第三章在讲解局地直角坐标系和球坐标系中方程组的形式时,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三维空间结构,理解各种坐标系的定义以及相互转换,此时使用图片和动画, 甚至是在课堂上拿一个篮球作为实例,就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现这些坐标系的定义和关系,如此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这些内容并且不容易忘记。(2)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基本概念、理论和公式推导,公式较多并且理论性强,学生可能会觉得越学越枯燥,容易产生学习懈怠,学习兴趣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尽量多地理论联系实际去讲解, 增加与这门课有关的一些应用。例如在介绍非线性动力学时,可以讲解“蝴蝶效应”这一热门话题。再如在讲授地转平衡时,可以将其与实际业务中使用的天气图结合起来。对于这门理论课程,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加强业余时间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2.考核。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20%、20%和60%。平时成绩是由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率以及课堂回答提问的方式组成,这样对于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比较有效,也便于教师及时对授课方式和授课速度进行调整。期中和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但是不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公式,在试卷中会给出可能用到的重要公式,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分析。
四、结语
《动力气象学》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很强。开设本课程的大多是大气科学专业,非大气科学专业开设《动力气象学》,不能简单地照搬大气科学专业的课程大纲。我院已在非大气科学专业(包括大气物理、大气探测、海洋科学等)开设该课程,已经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转而对大气科学专业产生兴趣并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因此本文在之前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探讨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等课程建设和相关教学经验,为我院对应用数学专业开设《动力气象学》课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Holton J.R.An introduction to dynamic meteorology.Fourth edition.Academic Press,2004.
[2]吕美仲,侯志明,周毅.动力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3]贺海晏,简茂球,乔云亭.动力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科学动力 篇10
一、着眼内因, 润滑学习动力
在历史与社会课的自主学习中, 主要的障碍不是对知识理解的困难上, 而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 要从学生动力系统的“内因”入手, 去激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动力的系统的“内因”便是自主性和主动性。一切教育和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而一切学生动力都源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 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中, 要激活学生的动力系统, 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具体地说就是要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认识到自己是学好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最主要因素, 是学习的主人, 进而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明确学习目标, 自我激励求知欲, 自我保持学习兴趣, 自我反馈调节学习行为与策略。其次, 要为学生设置主动思考的情境。教学中关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造成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达到激发兴趣, 丰富想象, 激活思维的目的。最后要加强主动由学生参与的探索性活动的教学。教学中要以质疑式、讨论式、发现式等方式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来, 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主动探索, 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如《屈辱的岁月》一课, 这段历史时间的跨度不大, 但历史事件多, 比较复杂。对于这样的学习内容, 怎样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呢?我们可以通过知识竞赛, 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理出知识重点。竞赛内容可以适当拓展教材, 让学生对近代五次侵华战争有个线索性了解。接着, 可以利用表现近代屈辱历史的视频创设情境, 给学生感官刺激的同时, 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指导学生对近代三大不平等条约进行比较归纳, 在个性化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主权遭到了哪些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从中学会联系的观点和纵向及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
二、借助中介, 助推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中介”很多, 但最重要的“中介”因素是情感因素。把情感放在学习动力系统中考察, 主要具有三大推动作用:一是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握情感的调节作用, 以最适当的情感去调节学生的兴趣, 并以积极情感促进或维持兴趣;二是强化学生积极的正向的学习行为。三是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善于孕育和体验自己的情感, 并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历史与社会课属于人文学科, 其课堂的情感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 要求教师灵活运用以情优教策略, 把情感教育带进历史与社会课堂, 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进行情感化处理, 使课堂激情洋溢, 充满生命意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 善于把教学内容的情感转化成为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使得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教师善于用自己从教材中体会到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时, 不仅注意知识性的内容, 还要注意用语言表达情感, 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学会用积极的情感去理解和思考学习内容。如教学《母亲河———长江》时, 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激情。一是利用相关影视资料和图片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长江, 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长江的积极情感;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之歌》, 并师生一起跟唱, 用浑厚雄壮、激情澎湃的歌声感染学生;三是教师利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提升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一首《长江之歌》唱出了我们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长江以其雄踞之态, 演绎着古往今来;长江以其博大的胸怀, 情系着中华儿女, 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 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三、设立目标, 巧诱学习动力
科学动力 篇11
法国哲学家巴什拉(1940年)将“争论”定义为当两个人观点抵触时,两者期望理解对方,把寻求真相作为争论的最终目的,而非产生共鸣。
因此,可以认为,课堂争论,是建立在稳定认知结构基础上的观点交锋,是学习过程中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与讨论、辩论一样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要求学生倾听、思辨的活动。课堂教学讨论、辩论的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争论则常常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流的活动,目的往往是得出某个结论,争论需要提供证据、素材等;讨论、辩论注重集体参与,讲究合作,而争论主要反映个人的观点,体现个人的能力。
二、科学课堂争论的意义
首先,争论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可以让他们更加聚精会神地参与,要求他们迅速应用学过的知识判断正误,并组织语言,陈述自己的看法等。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好时机。
其次,争论可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融。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对方被自己说得心服口服之时,就会产生“愉快情感”。而被说服者,也并非只会沮丧,可能举出一个个自己未曾料到的例子。争论带来的不仅仅是新奇,还有满足认知需求后的愉悦。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自由争论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争论成为提升初中科学教学品质的动力资源。
三、争论在初中科学课堂上的实践与思考
1.营造氛围,创设争论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表达的氛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只有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为争论奠定基础。因此,只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争论空间、时间,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才能大胆地发表他们的主见,他们才能以平等的心态与同学、老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优化设计,预设争论焦点
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生新型的自由人格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争论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但有效争论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和设计。
【案例1】在两紫色石蕊试液中分别加盐酸和二氧化碳。
“通过实验知道了什么?”教师问。
“说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王明说。
“哦,是这样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说。
一会儿后,谢建英说:“王明说得不对,也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色。”
“也可能是水使它变色。”卢立文说。
“还可能是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学生纷纷附和着,争论着……
该案例引发的思考:
学生为什么能提出自己独创性的见解呢?因为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认识到课本实验设计的缺陷,预设了引发争论的问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发了争论。因此,有效的争论必须以教师精心引导为前提。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考虑学生在争论中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梳理学生可能的疑问。这样才能提高争论的质量,保证争论实施的计划性。
3.把握课堂,掌控争论方向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争论。学生对问题的争论,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但也有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争论,怎么办?
首先,对与教学无关或影响正常教学的争论,教师应及时肯定他们参与的热情,同时引导他们把其中的一些问题放到课后讨论,课堂上应重点讨论与本课相关的问题。
其次,要正确有效处理学生争论后的结论、成果,不要抹杀学生瞬间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维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果不对学生争论的结果进行及时地评价与反馈,就很难将学生思维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
4.积极引导,把握争论时机
在争论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争论的时机,提升争论的有效性。
(1)在提出质疑时引发争论
【案例2】学生正在汇报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突然有位叫姚丹丹的女生边演示边说:“老师,我做的实验同名磁极怎么会相互吸引?”
“丹丹同学了不起,有新发现。这是为什么?”教师问。
学生也很好奇,“不会是课本错了吧!”
“瞎说,怎么可能!可能是小磁针没磁性。”
“也可能是凑巧吧!”……
学生争论着、实验着。最后形成解释:小磁针的磁性相对于条形磁铁太弱,当靠得太近时,小磁针被条形磁铁磁化了!如果两者离得远,引力小,在被磁化之前,小磁针已经转动一定角度了。
案例引发的思考:
为什么一名学生意外的质颖,能引起激烈的争论?或许,教师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最后能形成合理的解释,是离不开教师适时介入的。
“学贵有疑”,疑是“争论”的起点,只有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会有“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因此,对学生的质疑不但要提倡、鼓励,还要为他们创造条件,适时介入,让他们去发现、思考、争论。使学生敢于提出跟老师、同学、乃至课本不同的想法。
(2)在意见分歧时生成争论
当意见不同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这种分歧,正是开放的一种形式,是学生通过争论获得发展的好途径。
【案例3】在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学生对于傍晚锻炼好,还是早晨锻炼好?这一问题很有兴趣。在教师引导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傍晚氧气最多,所以傍晚锻炼是最好的。也有的说,早晨空气清新,而傍晚浑浊,所以还是早晨锻炼好。还有的说,傍晚人呼吸作用强烈,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所以早晨锻炼好。通过争论,达成共识:要同时考虑个人的习惯、环境、氧气的含量等因素。endprint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思想应该诞生在学生心里,教师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在教学中,当出现错误时,不要急于指出错误,而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争论,把学生的思维导入自己预设的通道。有时,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开展正反两方的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激励,把争论引向深入。
(3)在思维漏洞处挑起争论
初中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漏洞比较多,学生之间的发展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同伴思维的漏洞,使双方共同提高。
【案例4】“鱼缸中种水草能增加水里的溶解氧。”学生说。
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的思维漏洞,问:“同意吗?”
学生意识到可能存在问题。“氧气不溶于水,所以不能增加溶解氧。”
“不对,氧气是难溶于水,至少还能溶解一点。”另一位学生马上反驳道……
学生在不断争论着:“我知道了,在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使水更缺氧气。应该说在光照条件下水草能增加水中的氧气。”
“还不对!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可能放出的氧气比消耗的氧气少。”
案例分析:
为什么有这么激烈的争论,这么精彩的回答。因为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漏洞,并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争论的空间和时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障碍和漏洞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要关注教学细节,发现学生思维受阻的情况,并暴露学生思维的盲点和漏洞,利用学生思维的盲点和漏洞,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争论。这样会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的严密性。
总之,争论可以使知识增值,让方法明朗,促思维碰撞。争论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争论时应注意:(1)让学生有充足的争论时间;(2)在争论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及时引导,不能让争论成为互相攻击的手段;(3)争论的胜利者内心充满自信,但失败者却有可能垂头丧气。针对第(3)点教师应注重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胜败皆英雄”的心理共识。使课堂争论成为提升初中科学教学品质的动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李韵,熊建文.国外科学课堂中开展有效争论的现状及其启示[J].物理教师,2012(1).
[2]戚晓红.科学课堂上的争论[EB/OL].http://lunwen.1kejian.com/kexue/26322.html,2011-3-10.
[3]刘春玲.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教学发展的启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2).
[4]恽亚叶.初中生物课堂“对话教学”的探索与反思[J].中学生物教学,2012(1-2).
[5]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科学动力 篇12
当前, 高职学生入学的分数线普遍不高,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本身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当建立在被教育对象主动的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之上, 这种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形成的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新生在入学之初往往怀有无限憧憬和美好设想, 这个时候思想活跃、热情洋溢、充满希望, 但这种热情背后掩盖的却是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系统, 因此一旦真正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以后, 这些学生过去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便逐步暴露出来。比如不会安排充足有效的学习时间;缺乏合理的计划;难以保证预习、听课、复习等最起码的课堂学习过程, 学习效率不高, 等等。由此往往造成如下一些问题。
1课堂学习方面
部分同学难以保证认真听讲, 或者认真听讲的时间不长, 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另外, 即使认真听讲的学生, 由于普遍缺乏预习环节, 对课堂内容不熟悉难以达到主动思维, 而大学课程又往往不局限于书本, 因此在课堂上真正听懂并且掌握全部内容有一定难度, 学习效果也难以达到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标准。
2课后学习方面
自习时间不够。学习较好的学生能够保证的自习时间一般平均每天两个小时以上, 许多同学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甚至连一个小时都不到, 而且许多学生缺乏主动的意识, 单纯地觉得不自习不行, 自习过程中效率不高, 甚至有的学生还要过分依赖零食、MP3或别人的带动等, 难以达到主动学习应有的效果。
3学习目标、知识掌握程度方面
许多学生延续了过去“学习就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获得奖学金”的思想, 平时不用功, 重视考试前的突击复习, 缺乏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最终真正学习到的东西空空如也。
4学习内容方面
缺乏探究性学习, 仅仅局限于看书本、做习题, 许多学生缺乏主动做好课堂记录的习惯, 甚至根本不知道高等教育中各类笔记 (课堂笔记、阅读笔记、日记等) 的重要作用, 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笔记的方法;不会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 相反到图书馆单纯是阅读娱乐类期刊、上网聊天和看影视剧。
5能力培养方面
在技术应用能力学习和理论能力学习方面, 由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和适当引导, 学生都能够逐步实现由单纯强调理论学习向技能学习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转化, 但是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却往往处理得不够恰当, 或者过分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或者过分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习能力的提高, 甚至造成二者的对立。
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于部分学生的学习一直都是以应试为目标, 缺乏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 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以及科学合理的学习系统, 造成了“不想学”“不爱学”“学不了”而又“不得不学”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 就是“学不学”的问题。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中心, 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 以就业为导向, 贯彻教育服务理念, 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管理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教育也是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 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有利条件。从学习能力方面, 高职尤其要求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 这些必须要以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作为基础。而上述这些问题与此相距甚远, 因此高职院校只有首先解决好学生“学不学”的问题, 然后再探讨“怎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才具有实际意义, 否则一切工作只能是空中楼阁, 最终必定流于形式。
马克思曾指出, “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1]即人的观念、性格、心理等的形成发展是和环境的变化影响密切相关的。“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学生今天的学习状况是在这二十来年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学情进行全面分析, 充分调动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因素, 以增强学习动力为核心, 密切配合, 形成科学和谐的有机系统, 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二解决对策
1以科学和谐的思想为指导, 求真务实
构建科学和谐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所谓“科学”是指要充分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基本规律, 正确处理好环境、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所谓“和谐”是指要尊重学生的各方面需要, 杜绝教育管理方式上的简单压制和粗暴扼杀, 因势利导, 努力达到学生需要与社会需要、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 这应当作为构建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同时从具体方式上将激励教育、审美教育 (情感教育) 、人格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以系统的方式加以运用、整合, 以人为本, 求真务实。
2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 陶冶情操, 升华境界
人的理性以对错为标准, 人的情感则以美丑为导向。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一贯重视理性方面的真理性教育, 审美教育则往往流于形式。现在的教师和家长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 反复灌输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压力, 以达到激励其学习的目的。但却往往收效不大, 甚至使得学生陷入学习的怪圈“三+一步”:“第一步打算学习, 第二步往往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不进去, 第三步因为没有达到学习效果满心懊悔”+“第四步为了心理平衡, 痛下决心‘明天要×××’”。于是不久又开始了新的循环。可能有的教师家长还会为此窃喜———“毕竟学生开始着急了嘛!”殊不知正是这种毫无意义的心理谴责的重复, 反倒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 使学习逐渐成为其不可承受的感情之重, 到最后只能不顾一切地加以逃避或抛弃, 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和叛逆人格。心病还需心药医, 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是要以审美教育 (情感教育) 作为突破口,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审美教育、校园文化、培育个体良好的审美素质等内容, 增加学生主体对人生美好境界的体验、趋同和追求, 进而推动其学习动机的提高和境界的升华。
3班主任制、辅导员制、导师 (导友) 制有机配合, 三管齐下
现在高职院校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过去大专、成人高校的转化, 二是过去中专、职高的升格。两种来源使得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上辅导员制和班主任制并存。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水平来看, 一方面从教育目标上高职教育要达到的是高等教育的目标, 另一方面学生的实际水平往往还是基础教育的水平。所以高职院校的现实特点决定了在学生的管理方式上也应当是两者结合的, 同时还应当引入导师 (导友) 制。
由于学生缺乏较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人格依赖度较大, 因此采取四五十人左右班型的班主任制比较恰当。一方面便于学生适应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变, 另一方面班主任能够科学有效地教育管理学生;辅导员是管理班级或专业日常事务的专门行政管理人员;导师 (导友) 则是专门针对某个方向、某个学科的同学若干 (人数较少, 比如十几个左右) 的指导人员。
从职责分工和业务要求上, 三者也不尽相同:班主任要求首先是专业教师, 同时还必须受过班主任工作的良好训练, 能够按照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 帮助学生协调各方面资源, 尤其是要能够协调好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的关系, 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辅导员要求必须能够配合班主任工作, 组织各种活动, 管理各学生团体以及日常行政事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决定了还应当有导师 (导友) 。多年的基础教育使得学生对于班主任有特殊的畏惧和疏远心理, 同时, 人数过多也不便于班主任的个别指导, 因此跟学生既是“师”又是“友”的导师 (导友) 的存在就十分必要。这一部分人员既可以是学校的具体教师、高年级的优秀干部或优秀学生, 也可以是其他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绩而又具有良好教育能力的人。
4尊重成长规律, 教育方式上将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紧密结合
许多学生情感上实际是处于“前途渺茫、后无归宿”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对部分学生而言, “前途就是就业, 就业就是压力”;另一方面, 总觉得自己输不起, 或者从来不敢考虑就业失败后的退路, 这就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和精神上的疲惫。因此相关教育人员在具体教育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重视跟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激励, 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消除学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 通过“动之以情”来达到“晓之以理”。
5密切学校同学生家庭的联系, 以学校教育带动亲情教育
高职教育对学生而言不是学习生涯的重点, 而是自主把握人生的起点。这个主题的转换要求良好的环境基础, 家庭就是学生进一步成长的重要土壤。现在部分家长对教育知之甚少, 学校应当采取家长会、信件、家长学校等方式, 对家长及相关各方面进行必要的联络和指导。一方面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对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也是大有裨益的。
6通过先进典型和学生团体的带动帮助,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推动学生开展具体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先进典型的带动和团队的带头指导帮助比简单地硬性规定更加有效。例如上自习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硬性规定总是不妥, 而要求部分学生干部保证在自习室的学习时间, 通过塑造自习室气氛来带动更多同学上自习的效果往往更好些;然后再通过社团或非正式群体 (如课题研究小组、社会实践社团、外语角等) 的指导、帮助, 使得有各种需求的同学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氛围, 将学校变成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 从而通过环境来带动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形成科学的奖惩观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通过上述几项工作, 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科学的、个性化的发展规划, 同时学校、系部、专业、班级、社团根据学生的各种需要, 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 开展各项评比活动, 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奖惩条例, 从活动、制度方面对学生进行激励、塑造、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科学动力】推荐阅读:
巴西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企业的考察报告09-23
能动学院无限动力,动力无限趣味运动会策划05-30
动力题07-06
动力要素07-14
变革动力07-18
复合动力07-21
吸湿动力07-22
动力治疗10-21
动力培养05-12
农业动力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