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动力

2024-08-11

前进动力(共7篇)

前进动力 篇1

世近年以来业界对半导体业的发展有遭遇“红灯”之说, 7~8年间市场起起落落, 似乎踏步不前, 市场规模约在3000亿美元左右。半导体的应用90%在电子领域, PC、移动电话、液晶电视是3大主要应用产品, 但都已明显走向成熟, 路在何方?

幸而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爆发, 为半导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市调公司IC Insights最新报告, 移动手机用应用处理器的销售额继2012年增长41%, 达133亿美元, 2013年可续增28%, 达到170亿美元。同期平板电脑用处理器分别大幅成长60%和50%, 达到23亿和34亿美元。标准PC和服务器等用处理器的成长率大为逊色, 该公司报道, 2012年不但没有增长, 反而下降了5%, 为426亿美元, 预计今年可反弹5%, 达449亿美元。

展望未来, 2012~2017年间移动电话用处理器的年均成长率可达24%, 届时将达395亿美元, 同期平板电脑用处理器年均成长22%, 达62亿美元, 公司预期标准PC和服务器等用处理器也会有所增长, 但年均增长率仅维持在7%, 那时可达到583亿美元, 占处理器总销售值的56% (图1) 。

资料来源:IC Insights

智能电话是什么?它是小PC、小数码相机、小移动电话、甚至小电视的综合技术产品, 它虽没有开辟新技术, 却在不断侵蚀电子业中的原有技术产品, 总的反映了电子业的臻于成熟, 发展趋缓。从历史上看从晶体管开始的半导体常常是引领新产业革命的核心器件, 未来医疗产业, 环境/能源以及汽车的新发展, 都要得到半导体的支持。因此, 日本产业时代社社长泉谷涉预测, 2030年世界半导体市场将从现在的约3000亿美元成长到4800亿美元, 总之, 人们还无需担心半导体业的前途。

前进动力 篇2

女儿前一段身体不舒服,从学校回家休息了几天,因马上就要期末考试,所以病还没好利索就投入紧张的复习中去了,可能精神有点紧张,加之一直用药,所以对她用点影响,这次考试,没能考出她以往的水平,所以考完试就要求回家,可老师没有批准她的要求,于是给我打电话,哭述着一定要回家,听着女儿的哭述,我的心被抓的紧紧的,女儿那边小雨如注,我这边的心也在滴着小雨、还有一种隐隐地痛,我在电话里对她说,考得好坏没什么,关健是找一找原因,错在那了,以便下次改进,这么点挫折算什么呢?有点挫折你还能长经验呢,而且对你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了这个动力你会更加努力的。

女儿当时根本听不进我的劝说,只是哭泣,其时,在人们受到挫折或委屈的时候,心情是有一定波动的,情绪也是敏感的、脆弱的,必然有一个过程,别人的劝说根本进不了耳,内心有一种情感要发泄出来,只想找一个没人的地方,静静地一个人,不让任何人打扰,只有自己慢慢冷静下来,才能缕出心绪,找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所以有时人们受了挫折、委屈时,有喜欢哭的、喊的、写文字的、听音乐的等等,不管那一种方式都是一种发泄,只要行为不过就可以了,人活在世上,风风雨雨要经历的事多呢,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对自己过不去,人生就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冷静处理,给孩子前进动力 篇3

那是儿子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放学回来,走到我身边,歪着脑袋,斜着眼睛,抖着两腿,一副吊儿郎当、无所谓的样子。嘴里还不停地嘟哝着:“我就不学好了,我就这样了,哪个孩子能经得起这么多的责骂?”我费了很大的劲才听清楚他在说什么。

尽管我当时的心里很窝火,但我还是尽量用平静的口气说:“在学校说你几句你就不想学好了?”

“嗯!反正学好了还是会挨骂。”

“但每次骂过你之后就进步了,改正了。”

“可下次还是会挨骂!”

儿子说完掉头就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我惊愕地呆在原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偷偷地看一看儿子,正坐在桌前发呆。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飞快地想着对策。

半小时后,我把儿子叫了过来,尽量放缓声调平和地问道:“你见过带发条的闹钟吗?”

“没有!”依然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那你有没有玩过带发条的玩具?”

“玩过!”很不情愿地回答。

我压着火气又问道:“那个玩具是不是走一段就会停下来,要重新上紧发条,然后才继续往前跑呢?”

“是啊,怎么啦?”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你也不例外。妈妈一个一个地给你指出,你就会一个一个地及时改正,并不断地向前发展。这就象给停下来的玩具上紧发条一样,又获得了向前的动力。你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儿子听完后想了一会,“原来是这样啊,那我明白了!”脸上露出了释怀的微笑,转身就跑回自己的书桌前开始写作业了。我如释重负。

心悸之余,我庆幸自己刚才的冷静。

反思平时的教育方式,儿子的听话滋长了我的简单粗暴,平时对儿子骂得太多,急起来还会揍他一顿,这让儿子内心积压了太多的不平和怨气。儿子的反应促发了我对“孩子犯错”这一问题的反思,并提醒我如何区正确处理类似的问题。

一是先与后的问题。教育的涉后性使得多数家长事先不告诉孩子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总是在孩子出错后斥责: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在应该与不要之间,我们说得更多的往往是不要。实质上孩子是因无知而出错,因无知而无辜。

二是大与小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事在孩子的眼里是正常现象,但在家长的眼里却成了问题,家长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或某个特例把问题放大,而孩子觉得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是正常现象,他不能与家长产生共鸣,于是家长就会恼怒、发火。家长如能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用孩子的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那就会改变看事情的角度和行事的态度。

三是严与宽的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是成长着的,易犯错是孩子的天性,磨灭了这样的天性,也就取消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虽然说,在错误面前,严厉的指责也能收到效果,但指责毕竟是消极的、被动的。孩子需要的是帮助、引导,而不是惩罚与堵塞。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这应是我们认识孩子的一个基本点。“宽容也是一种教育”,对待孩子的错误,家长要多一份宽容,使孩子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所收到的效果远远甚于惩罚。

四是加与减的问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使批评更有效,还要注意加与减的问题。简单粗暴的批评,对教育效果来说可能是表面的服从,而内在的积极向上的行为动力却呈减弱趋势。因此,在批评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力争用简单形象的比喻或童话故事来说明道理,把这件事的是非曲直说得明确具体,落实到点上。在批评的同时要有引导,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拨正方向,改正错误,进一步前进,因此批评中必须含有积极的、有目标的、有激励的引导,能给孩子前进的动力。

总之,在孩子的错误面前,家长应冷静处理,让每一次批评、教育都能象给玩具上发条一样,能为孩子补充前进的动力。这样的教育才是健康的,有效的。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七加二”战略山西前进的新动力 篇4

2010年底, 山西省正式获批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 这意味着山西省今后的主要工作将是改变原有的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选择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此基础上, 山西省确定了推进“七加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 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 增加了现代煤化工产业和煤层气产业。首次将现代煤化工产业和煤层气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显示了山西省的资源优势和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要求。

现代煤化工产业

现代煤化工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应采取最有利于资源利用、降低污染、保护生态、提高效益的建设和运行方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的主要区别在于洁净煤技术, 先进的煤转化技术, 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 以及发展有竞争力的产品领域。与时俱进地采用新技术, 是现代煤化工的核心。

山西是我国最大的产煤省份之一, 有数据显示, 山西省2010年的煤炭产量为7.41亿吨, 又一次创造了产煤历史上的新高。目前, 山西的煤炭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文1/3和1/4, 煤炭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然而, 山西的煤炭产业结构单一化, 主要为采煤、洗煤、焦炭, 煤炭转化和深加工能力相对比较有限。山西省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无论是产业的集中度, 还是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期间, 山西的煤炭产量增速将会逐步放缓, 同时将更加注重煤炭产业的发展质量。其中, 保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发展必然, 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成了山西省煤炭产业今后的工作重点, 发展以现代煤化工为主的新兴能源产业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山西省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随着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功获批, 处于变革期的山西在“十二五”时期将进行艰难而又极具意义的转型。山西确定的煤化工“十二五”发展规划, 原则上就是要“根据煤炭资源禀赋, 兼顾水资源和环境条件, 实施战略重组, 实现煤炭、化工产业一体化, 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 把山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

未来, 山西省将加快实施煤炭资源转换战略, 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焦油深加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保持传统产业的规模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开发适合山西煤种的大规模粉煤气化技术;加快煤炭、化工企业整合, 培育一批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山西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力发展水耗较低的煤化工, 把水资源对煤化工的制约降低到最低限度;要多联产、循环化、抓高端, 对煤电、焦化等产业产生的废气、废渣等废弃物, 通过煤化工技术加以循环利用, 变废品为产品, 并向下延伸产业链;要推进精细化工园区的建设, 推进物联网技术与煤化工产业的融合, 提升综合效益。山西要以企业为主体, 以技术为支撑, 辅之以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形成推进合力, 推动煤化工产业做大做强。

煤层气产业

煤层气俗称瓦斯, 是煤炭的一种伴生矿产资源。煤层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 热值是通用煤的2到5倍, 根据测算, 1立方米纯煤层气的热值相当于1.13kg汽油、1.21kg标准煤。煤层气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 而且煤层气燃烧后几乎无污染物, 是相当便宜的清洁型能源。煤层气产业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资料显示, 山西是全国煤层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 是全国最具潜力的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 煤层气资源勘探范围、勘探程度、探明储量均列全国首位。目前, 山西省煤层气资源总量约为10万亿立方米, 约占全国总量的1/3, 与美国全国的煤层气总储量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山西省继煤炭资源之后的又一大极具开发潜力和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 是建设“气化山西”的重要资源支撑。有相关人士称, 如果能利用好山西煤层气这一资源, 相当于在中国中西部再造一个“大庆”。

将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和煤制天然气产业一体化, 是山西省“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布局的方向之一, 作为煤炭资源整合先锋的山西, 如今又举起了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大旗。近年来, 山西省不断加大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力度, 在技术研发、管网建设、气站配置和推广利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2010年底, 山西省共累计完成了地面煤层气钻井5 000多口, 累计建成输气管网1 500公里, 建成加气站56座;抽采煤层气40.7亿立方米, 占全国的47.7%。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不仅有效地保证了煤矿的安全生产, 有力地促进了煤炭企业的转型跨越发展, 而且还为广大居民和工业企业提供了清洁高效的能源, 对山西省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理想,人生前进的动力 篇5

南阳镇中心小学五年级黄康博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每个人都要有远大的理想,理想是我们学习目标,更是人生前进的目动力。

中国有许多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远大的理想。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他的父亲在朝廷做太史令。很早就想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直至到去世也没能完成这个愿望。父亲病危时。让司马迁继承了父亲遗愿。父亲去世后,司马迁继承了父职,所以获得了阅读大量民间看不到的书记。不幸的是,因为司马迁的耿直,得罪了汉武帝,被关进了监狱,处以酷刑,他想自杀了此残生,但想到了自己的理想还未完成,所以忍辱负重,顽强的活了下来。三年后,司马迁被赦免出狱。他因为理想的支撑废寝忘食,前后历时13年,终于完成了巨著《史记》。

理想的作用是多么大呀,如果司马迁没有理想,他就会自杀了此残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读的《史记》。

“砍头不要紧,只有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诗写得多么有气魄,多么有胆识,看的出作者为了追球“主义真”,哪怕被砍头,都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首诗写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先驱夏明翰在被敌人杀害前写下的《就义诗》。夏明翰1900年出生,夏明翰1928年担任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被敌人抓进了监狱,敌人对他多次施以酷刑,他都不向敌人低头,即使残酷的刑罚也改变不了他追求革命真理的信念。

夏明翰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革命的真理比生命还重要。正是因为有许多像夏明翰一样的革命先驱,他们都有着渴望民主自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前进动力 篇6

评论理论在创新中发展

近年来新闻评论工作的发展态势如何?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发展弱项?新闻评论进一步生长发展的空间在哪里?这都是与会代表十分关心、重点讨论的问题,他们对此提出了具有较强理论深度的观点。

作为新闻评论工作的重要一极,近年来新闻评论教育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作为全国高校首家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的主任,赵振宇教授作了《今天,我们怎样教学评论?》的发言。面对新世纪新传媒的新环境,他从高校培养评论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必读书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谈到,在培养目标上,既重政治思想素质,又求社会道德良心,还要求知识结构合理、知识积淀丰富并呈现出开放、递增、创新的状态;在培养方式上,要做到夯实基础、课题教学、强化实践、联系媒体、分阶段推进;在课程设置上,涉及文史哲、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时政、社会调查、思维训练以及研究方法等诸多课程,把课堂变成启发思想、训练思维、增长才识的互动练场。此外他还推出了专家推荐必读书目和专家寄语。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小玲认为,当前高校学生群体都是“八○后”一族,针对他们在评论实践中容易出现感性湮没理智、形象大于思想、情节阻隔判断的现象,教学必须转变思维方式、言说立场,坚持思想引导贴近学生实际。

时评的整体发展状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思考。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讲师李理认为,导致当前报纸时评呈井喷式发展景象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报纸力图达到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效果,即把认为需要的事实部分选择出来,使得这些事实的方面在传播文本中得到凸显,在报道中得到特别处理,通过这种方式体现意义解释、因果推论、道德评价和对策建议。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田大宪副教授则对当前城市党报的发展发出了警示之语。他认为,在都市报评论以犀利话语取胜、网络评论以互联网载体见长、电视评论以声画优势得宠的情势下,城市党报评论变革乏术,应对无力,陷入低迷。

《宁波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乐汉民认为,报纸新闻评论的兴起与报纸功能的定位紧密相关。当下的报纸除了继续担当宣传的功能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而信息包括事实信息和观点信息,由此,通过报纸传播他人的观点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新闻评论的语体问题是新闻评论界的一个前沿问题。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翁玉莲认为,消息的主语倾向于原型主语,而评论主语则倾向于话题。她对新闻评论主语的“话题化”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新闻评论语句的主语有状态化、抽象化、对比化、提引主观参与等四种功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闻系的肖锋教授、尚媛媛老师谈到,新闻评论要讲求语言风格,像范敬宜的作品那样做到缘事而发、寓理于事、目光四射、动人心弦、反应敏捷、针对性强,才能赢得受众,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讲师顾建明对中美新闻评论的立论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是:中国的新闻评论写作的立论多在“纲”上下功夫,即着眼“大局”,讨论精神、原则与方针,而且多以政治尺度来评价对象,正面阐扬精神、方针与反面批评不良倾向并行。美国新闻评论写作的立论多在“目”上下功夫,即关注个体事件,批评具体行为、措施与方案,而且多以人性尺度来评价对象,以指责为主。两种立论方法的分野,根本在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下不同的新闻评论观念。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广电系主任何志武副教授从新闻评论参与构建公共空间的角度出发,提出“正方对反方”的模式已经被媒体评论板块广泛采用,这一模式将冲突性的言论同时登出,还原了冲突性的言论景象,是我国媒体公共意见平台的成熟标志。

《新闻战线》总编辑杨良化对于评论的作用与地位进行了思考,认为在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阶段,人民群众迫切需要通过媒体言论进行交流、探讨,新闻评论对于启发民智尤为重要。在引导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评论也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居于舆论引导体系的核心。

评论实践在探索中进行

当下新闻评论整体繁荣的形势,得益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外交流,得益于中国政治民主进程的推进,也得益于新闻评论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与不懈实践。今日看似水到渠成的新闻评论盛景,是由新闻评论学术界与实务界闯出来、干出来的。

《嘉兴日报》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今年3月份开全国新闻媒体风气之先,以高薪面向全国招聘了5名评论记者,3月5日在头版推出“嘉兴时评”专栏,追求“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开始了探索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历程。嘉兴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张扣林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他们的积极探索。该报对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期盼:第一,“让评论走出书斋”,积极实践“三贴近”要求,重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优良传统。第二,以采访调查的深度成就评论的高度,振兴党报新闻评论真正的权威性,使党报新闻评论成为“有价值的独家思想”。第三,探索一种可持续的新的评论写作方式,一种新的部门工作方式。为此采取了四种策略——本地化策略、“调查式评论”策略、跨文体写作策略、跨部门联动策略。

新华社高级编辑徐兆荣阐发了《嘉兴日报》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探索意义,对《嘉兴日报》与华中科技大学紧密合作、用机制确保记者深入实际调查采访、以考核激发人人都来写评论、通过写评论提高全体记者的素质的做法表示赞赏。他认为,《嘉兴日报》在集聚人才、建设队伍、建立机制等方面,先行迈出了扎实的一步,相信必有进一步的辉煌可以呈现,对中国新闻业界乃至新闻教育界、学界的启示意义毋庸置疑。

《佛山日报》时评版《观察》主编田继贤介绍了该报追求职业化的专业化写作的发展路径。“职业化的专业化写作”首先体现为主体作者的职业性。《观察》强调版面主体文章主要由本报自己的专职评论员撰写,占到了《观察》所发主要文章的半数以上,构成了《观察》的核心主体。所谓的“专业化”并非意指诸如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等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专业化,而是指“时评写作”本身的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可以说是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主任助理王卫明向大会发布了他对《法制晚报》评论版的研究成果。《法制晚报》评论版是我国都市报评论版近年发展的一个缩影,折射出我国都市报评论版的当前走向——继续稳健,走向多元,更加贴近读者。他认为正是多元、稳健、贴近这三大要素成就了《法制晚报》的评论版面。多元体现在栏目设置、观点声音、作者来源等三个方面。为了贴近市民主要诉诸两个途径,一是话题本身贴近——讲都市话题,二是话题本身虽不是纯粹的都市题材、市民话题,但评论角度贴近市民读者,为市民利益鼓与呼。

新华日报社评论部李扬副主任近年来在新闻评论上屡获大奖,《警惕“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一文更是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他援引新闻界前辈范敬宜的观点,认为新闻工作从传播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规定动作”,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政策方针等所作的规定性宣传;“自选动作”则是指针对新闻事实及时作出反应的自主性报道。他认为,作为党报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必须着眼于“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创优,不仅让“规定动作”准确到位、可读耐读,而且使“自选动作”与时俱进、出彩出新,不断增强党报评论的新优势,不断强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与公信力。

安徽《滁州日报》副总编王清提出,接近性是新闻评论生命价值的具体凸现,平等性是新闻评论传播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亲切性是检阅新闻评论社会效果的必然诉求,为此对新闻评论具体操作提出了“接近些,平等些,亲切些”的要求。

《石家庄日报》编委委员苑晓申认为新闻评论务求“快”和“深”,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新闻评论者注重学习,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反应能力。

香港的媒体也高度重视新闻评论,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观点,当然香港特区政府也很重视舆论引导。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何亮亮的介绍开拓了与会者的视野,引起了大家对评论实践走向的思考。

评论前景在交流中明朗

当前新闻评论工作还有哪些不足?中国新闻评论工作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哪里?与会代表对此进行了交流探讨。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指出,新闻评论工作者不是自由撰稿者,也不是只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够了,而是要集思广益,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来,反映更多人的意见和呼声。评论工作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观察社会,研究问题,使评论真正起到引领舆论、启发心智、鼓舞人心的作用。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顾勇华认为,未来的新闻评论发展要像《嘉兴日报》那样创新工作机制,提升评论时效,新闻评论写作在战术上要又快又好,这是一种写作能力,而在战略上要又好又快,这是一种把关能力。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曾建雄给出了“党报评论也要追求大家之作”的观点。党报的评论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加强知识积累,开阔视野,尽量避免地域限制,多出精品,满足读者对高质量评论的需求。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凯教授提出,新闻评论要谨防评多论少,新闻评论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更需要用足评与论结合中呈现出来的巨大逻辑力量。

浙江省记协主席马雨农提出,党报要在与群众的互动交流中促进形成共识,提高实效性。

徐兆荣高级编辑倡言要像《嘉兴日报》那样,通过引入评论人才的“鲇鱼”以及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建立,鼓励报社编辑部和其他部门的记者都来写评论、出好稿,以达到提高整个报社采编人员素质,进而提高报纸质量和水平,提升媒体的“思想竞争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芝晓谈到,提升党报评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首先需要坚持评论的准确性,进行深入的调查;其次要重视群众对问题的意见,比如要重视网络上的民意。另外,评论员要加强学习,积累知识,为理性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涂光晋教授提出,要破解当前新闻评论中存在的选题雷同、质量良莠不齐、失实风险和写作模式化问题,追求独到的观点,开创出媒体评论的“原创性作品+跨媒体作品”“随动式交锋+报网互动式争鸣”“原媒体生存+跨媒体生存”的局面。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吴廷俊教授指出,作为当代的新闻评论人,首先是要有责任感,要有对社会、人民、历史负责的精神,必须是有感而发,否则写不好言论。另外,新闻评论人要有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见别人所未见,言别人所未言,言别人所不敢言,言别人所不能言。

《解放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周智强认为,党报要体现政治主张,不能因此而变得大而空,面目可憎,要对党报评论进行分层,合理调配不同功能性产品,对不同产品的功能、定位、语言风格等进行细致、具体的分类,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读者群和社会影响力。

党报的新闻评论是政治话语、严肃风格,如何体现出评论的灵动?《南方周末》评论版主编鄢烈山的答案是:兼容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党委、政府要传达立场、精神,但也不希望是生硬灌输,语言要生动活泼。在能够完成职务行为的同时,又能融会个人见解,保持个性风格,这是比较难的,但也是一个优秀党报评论员应该达到的目标。

《北京青年报》评论部主任张天蔚谈到,评论如果不能真正影响社会的发展,不能告诉受众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提供不了受众需要的最硬的观点,那么评论将变成可有可无的需求。前一个问题,随着专业人士不断补充进来,问题将得到解决。解决后一个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评论界的更多努力。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评论已经成为报刊事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党委机关报、新型市民类报纸,都要把评论作为核心竞争力、重要品牌精心经营。

评论的空间到底有多大?鄢烈山认为,现在的评论空间比以前已经大了很多,评论的范围更加宽广,但还需要进一步去拓宽。吴廷俊教授提出,不要过低地估计有关部门、有关领导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到敢言,同时也要善言。

绍兴日报社总编辑鲁兰洲谈到,目前的评论要对经济改革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加以关注,要帮助读者理解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以及改革的艰难。经过较长的时间,评论记者要形成一个比较鲜明的风格,以创立媒体内容产品的品牌。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对学界与业界的互动寄予热望。他说,如果媒体人都来关注高校,高校也关注媒体,这样,中国的评论就一定能做好,中国的新闻也能做好。希望有远见的新闻媒体老总能和有远见的新闻学院院长握起手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推动新闻评论的健康繁荣发展。

前进动力 篇7

逆境中苦中作乐,

父亲给了他一个美妙的童年

施一公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在姊妹4人中排行老小。施一公的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是北京矿业学院的高才生。施一公出生时,父母都在河南省电力工业局工作。当时正值“文革”风潮正猛的时候,施一公快3岁时,因受“走资派”爷爷的牵连,跟随父母下放到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公社闫寨大队小郭庄生活。

施一公记得,当时母亲带着他和二姐坐火车,大姐和哥哥跟着父亲坐着一辆搬家的大卡车,一家人兵分两路到小郭庄会合。到达小郭庄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父亲和前来帮忙的村民把他们的行李及生活用品搬到了一个空牛棚里。一进牛棚,浓重的牛粪味扑面而来,施一公姐弟直喊臭。施一公的大姐和二姐皱着眉头不愿进去,还是母亲把她们劝进了屋。从省城宽敞明亮带暖气的房子,迁到乡下四面透风寒气袭人的牛棚,这种落差让几个孩子很不适应。时过境迁,施一公能想象出父母当时的心情,然而,他在父亲脸上却看不出多少失意的表情,父亲脸上更多的是面对逆境时的淡然和平静。

为了减轻牛棚里刺鼻的气味,第二天,父亲便带着施一公姐弟铲土、挑水、和泥,把牛棚四壁用泥巴糊严实,牛粪味儿被遮下去了些。后来,为了让家人住得更舒适一些,父亲带着施一公姐弟弄来高粱秆、石灰、黄胶泥,把牛棚装修一新,还隔出了好几个房间,并幽默地说:“咱们家在乡下也能住套房了!”

来到乡下时,施一公的父亲已经做好了在当地生活一辈子的打算。因此,他没有怨天尤人,痛恨命运不济,而是积极地融入当地的环境。许多个冬天的早上,施一公因天冷不愿从被窝里爬出来,而父亲早已背着小背篓,拿把小铲子,到村外的路上拾粪。拾粪回来,父亲常常会把手搓热,然后笑呵呵地把施一公从被窝里拽出来,给他边讲故事边穿衣服。

刚到乡下时,乡亲们都以为施一公的父母是城里来的知识分子,受不了苦,没想到施一公的父亲不仅很快熟练掌握了各种农活技能,还学会了撑船捕鱼。父亲捕鱼时喜欢带着孩子,让孩子们跟着他一起体验捕鱼的快乐。施一公最喜欢看父亲站在船头,先是把身子压低,然后舒展身姿,把一张大网抡圆了撒到水里。过一会儿,父亲拽渔网时,总会逗他们姐弟几个,让他们猜能网住几条鱼。渔网拉上来时,看着网中活蹦乱跳的鱼,施一公姐弟兴奋得大嚷大叫。

乡下的日子给了施一公一个美妙的童年。夏天,父亲带着施一公姐弟去粘知了,打柳条编筐;秋天,父亲带着他们在田野里抓蚂蚱,然后给他们烤蚂蚱吃;冬天,父亲带他们到河里捕鱼。施一公的父亲温文尔雅,很少动感情。但有一年除夕,父亲烹制了一桌丰盛的佳肴,小饮几杯后,动情地对着4个儿女说:“从省城到乡下,你们跟着爸妈吃了不少苦。无论日子多苦,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快乐的,爸爸谢谢你们的陪伴!”说着说着,父亲的眼睛湿润了……

待人宽厚、助人为乐,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用终身

在施一公的心里,父亲几乎无所不能。从出生到上大学前,他从未去过理发店,包括哥哥姐姐甚至妈妈的头发,都是父亲打理。父亲通过自学,掌握了理发的手艺。此外,父亲还是个出色的裁缝,施一公从出生到小学毕业几乎没买过衣服,穿的多是哥哥姐姐穿不了的衣服。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经过父亲的裁剪后,款式新颖美观,让村里的小伙伴艳羡不已。除了理发和裁剪,施一公的父亲还做得一手好木工,他们家的床、柜子、桌子、椅子大都是父亲亲手制作的,有的家具几十年后依然在用。

施一公的父亲古道热肠,对孩子做人方面他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对别人要宽厚,从帮助他人中得到快乐。对待乡亲们的求助,施一公的父亲从未拒绝过。到小郭庄不久,施一公的父亲就成了全村人的义务理发师,一年四季经常有老乡上门请他理发,他来者不拒,一时抽不开身,他也会和乡亲们约个时间,让他们按约定时间来家里理发。

每年的春节前后,对于乡亲们来说,是一年中最难得的轻松日子。而对于施一公的父亲来说,却格外忙。那时,乡亲们不但会排队来他家里理发,还会到镇上扯几尺布,回来请他帮忙裁剪做衣服。施一公的父亲来者不拒,而且还会尽心尽力地去做。家里那台缝纫机是他从郑州带过来的,在小郭庄派上了大用场。春节前整整一个月,施一公几乎每天都是在父亲踩踏缝纫机的节奏声中入睡的。

春节前,施一公的父亲要做近百件衣裤,施一公最喜欢做的就是帮父亲把做好的衣服分发给它的主人。因为父亲的热心,施一公和姐姐哥哥去送衣服时,乡亲们都会让他们带回一些红薯干、豌豆角之类的特产,以表示对他父亲的谢意。父亲接受乡亲们送的东西后,就会让施一公姐弟回赠些白面细粮之类的东西。父亲用这种方法,让施一公姐弟懂得了礼尚往来的道理。

施一公父亲的古道热肠与乐善好施,使得他不仅在村里,而且在大队和公社也小有名气。大家遇到困难时,都愿意找他讨主意。有了矛盾,大家也会找他来调解。无论多复杂的事情,经他一分析,都让人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很多时候,他给人调解时,都会领着施一公前往。看到父亲这么受人尊敬,施一公颇为自豪。邻村的乡亲们结婚,都会以请到施一公的父亲为荣,这也证明了他在乡亲们心中的分量。

施一公的父亲还给小郭庄村干了件足以记入村史的大事。当年,施一公一家刚到小郭庄时,村里还没有通电,电线杆也只架到光明公社和闫寨的大队部。村民们大都很贫困,晚上连蜡烛和煤油灯都舍不得点,天一黑几乎都上床睡觉了。晚上,整个村子漆黑一片,只有看家的狗时而叫上几声,整个村子安静得让人头皮发麻。

nlc202309032139

后来,施一公的父亲征得村干部的同意,带着施一公的大姐和几个乡亲,买来电线、瓷瓶,竖起一个个用树干削制而成的电线杆,把电线从大队部一直架到小郭庄,小郭庄成了远近十多个村庄中第一个通电的,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大事。通电那天,村里的百姓争相邀请施一公的父亲到家里吃饭,感谢他为大家办了件好事儿。

施一公5岁那年,父亲调到驻马店地区工业局工作。搬家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行,乡亲们拉着施一公父亲的手难舍难分。2009年秋天,施一公陪母亲和姐姐回到小郭庄,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出来了,拉着施一公一家问长问短,向施一公的母亲表达感激思念之情,乡亲们的深情厚谊让施一公感动不已。他知道,父亲的善行让乡亲们感念于心。耳濡目染,施一公也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行,无论上学还是工作,他都是出了名的热心人。

永不服输,不断进取,

父亲的教诲是他前行的动力

让施一公真正受用的还是父亲对他学业上的影响。当时,公社唯一的高中缺少数学和物理老师,得知施一公的父亲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校长求贤若渴,亲自上门请他出山。施一公的父亲欣然应允。

施一公的父亲讲课认真生动,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有时候,父亲会把施一公带到课堂上,让他坐在教室后排玩。施一公虽然年幼,但在课堂上却很安静,睁大双眼看着父亲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课下,同学们还把施一公的父亲围在中间,问他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有问必答,而且不假思索。那个时候,在施一公心里,父亲就是一尊神,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施一公的表姐表哥以及他的大姐决定报名参加高考。高考前的两个月里,施一公的家里成了课堂,父亲担任指导老师,给他们讲解方程式、热力学……施一公虽然一点儿也听不懂,但他对这些学科非常感兴趣,这种家庭环境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

上中学时,施一公一家回到了郑州,他的父亲到郑州工学院教学。施一公打心眼儿里为父亲感到高兴,他觉得父亲博学多才,可总是不得志,现在能到大学里教书也算是学以致用。在中学期间,施一公在学业乃至求学的态度上,受父亲的影响非常大。父亲对施一公很慈祥,但在学习上却要求极其严格。平时,父亲很少批评施一公,这也让施一公记住了父亲为数不多的几次批评。读初二时,有段时间施一公学习不是太专注,成绩有所下滑。父亲“敲打”他说:“最近你的学习成绩不太稳定,希望你找出原因,尽快把成绩提上来。”施一公对父亲的批评并没放在心上。

随后的一天晚上,施一公做完作业,本子没合就上床睡觉了。父亲回来后,看到施一公的作业本在桌子上摊着,于是就看了起来,越看眉头皱得越紧。终于,父亲忍不住了,把施一公从被窝里拽出来,指着他的作业本训斥道:“你的作业字迹潦草,说明你内心浮躁,没把学习真正放在心上。有几道简单的题你做得错误百出,说明你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你必须改正这些不良习惯。现在你就把作业重写一遍,如果不合格,还要返工!”

父亲严肃的面孔让施一公有些发怵,他知道父亲是个认真的人,如果作业得不到他的认可,肯定还会受到批评。于是,施一公用冷水洗了把脸,立刻按父亲的要求重新写起了作业。

此后一连三周,父亲都要检查施一公的作业。有了父亲的监督,施一公的学习态度和坏习惯都有了很大改观,成绩也很快提了上来。中考时,施一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实验中学。

施一公对父亲为数不多的表扬也记得很清楚。1984年,施一公获得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赛区第一名,亲朋好友纷纷向施一公的父母表示祝贺。施一公觉得自己为父母争得了荣誉,父亲肯定会表扬他一番。没想到,父亲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能拿第一名,说明你在数学方面有竞争力,你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戒骄戒躁。”尽管没有得到渴望中的表扬,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施一公仍然很高兴。

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父亲显得很高兴,亲自下厨给施一公做了一桌佳肴表示庆祝。当着全家人的面,父亲与施一公碰了杯,夸奖他说:“考入清华是你人生的新起点,希望你能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父亲与自己碰杯,让施一公很激动,因为父亲的这个小举动,不仅是对他的褒奖,也是把他视为成年人的标志。

父亲对施一公的要求不仅是学业优秀,还希望他有一种乐观的心态,能全面发展,保持永不服输的精神。高中期间,在父亲的鼓励下,施一公开始练习跑步,练过的项目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大学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还在学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的纪录。

让施一公悲痛的是,后来父亲在一场车祸中离世。父亲的离世给了施一公很大的打击,曾让他产生过很大的思想波动。后来,他渐渐想通了,鞭策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如今,将近天命之年的施一公,不但在学术上取得卓越成就,也因为优秀的综合素质,成为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他知道,父亲在天上一定会为他感到自豪!

【编辑:刘波】

上一篇:能量代谢监测下一篇:日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