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驱动力

2024-09-10

情感驱动力(共10篇)

情感驱动力 篇1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符合小学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 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愿望。在美术教学中, 进行情感教育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所以, 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 老师必须真正地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更好地做好小学美术教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学,驱动力

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 老师必须真正地认识到情感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采取正确的策略进行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 将学生的情感真正的调动起来, 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美术, 并真正的对美术产生兴趣。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 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教育对学生情绪、理念、态度非常地重视,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可以说, 情感教育的应用, 能够让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非常地愉悦, 对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提高学生本身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地积极向上。

二、在美术教学中, 情感教育的实际应用方式

1. 进行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

小学生本身年龄比较小, 自身的可塑性非常的强。在学习的时候, 其行为受到老师的影响比较大。老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 必须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校的情况, 重视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进行美术学习的乐趣, 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办法, 将学生带入到美术情境中去, 这样学生在作画的时候便能够将感情因素添加进去, 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在学生作品完成之后, 老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的进行指导和评价,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热情, 还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美术分析以及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

2.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仅仅课堂氛围良好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应该重视学生和作品的沟通,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 让学生更好地和作品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而沟通的方式也比较得多, 如进行音乐欣赏和进行影片的欣赏。

3. 加强生活方面的交流, 进行情感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以及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 不但能够对美术教学进行丰富, 还能更好地提高其趣味性和实用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也有一定的增加。

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情感教育的实际应用情况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很多的美术老师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情感教育。大多数的老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 还是一味地重视美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美术技能培养, 对情感教育不甚重视, 在美术教学的时候也是让学生一味地进行临摹, 对学生创造性也不重视。甚至还有些老师在教学的时候, 依旧采取以往的方式, 没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这样不但无法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 还会打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情感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被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去, 其作用更是无法真正体现出来。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 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1. 情感教育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提高其自身的素质

现在, 社会大环境更加地重视情感教育, 同时也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提高自己教学的感染力。而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 想要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感染力, 其自身的情感便必须真实、强烈、稳定和深刻, 并且还能够更好地利用美术进行情感的传递。所以, 情感教育的应用, 能够更好地提高老师的情感素质。

2. 情感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其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

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中, 情感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将其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去, 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帮助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 确保其三观树立的正确性。情感教育还能够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这对学生潜能开发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教育本身是比较人性化的,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本身的幸福感、美感以及愉悦感, 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情感教育也能很好地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出来。

3. 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 经常会有一些疑问或者是一些奇妙的想法。老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 应该对学生的疑问或者想法进行一定的引导和鼓励, 让其更好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此外, 老师还可以进行课堂氛围的营造, 让学生更好地和学生、和老师进行一定的交流, 这样不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增强其自信心, 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其将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4. 重视师生的交流,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以往教学的时候, 老师往往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老师处于主体地位, 而学生则比较的被动, 其自身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 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并且, 很多老师在面对学生的想法或者提出的问题的时候, 比较的冷漠, 甚至会批评学生一些不怎么靠谱的想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 而情感教育对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以及互动非常的重视,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的时候, 老师往往会肯定和鼓励, 这对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以及自信心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

5. 情感教育的运用能更好地提高美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情感教育的运用, 能够更好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并且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增强都是非常有利的。老师鼓励引导学生的一些想法, 还能够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以上这些, 都给小学美术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结语

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 必须真正地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合适的办法, 做好小学美术教学。老师必须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对自己的情感素质进行培养, 重视情境创设的作用, 进行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 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提高其综合能力, 这对学生将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吕轶敏.寓画于情以情动人——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15) .

[2]于疏影.探析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10) .

[3]肖伟.切实做好小学美术教育提升新一代的审美情趣[J].学周刊, 2013, (29) .

[4]王芬.小学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 2011, (04) .

[5]魏一才.情感教育从小学美术课堂开始[J].快乐阅读, 2013, (24) .

[6]张倩, 郑秀珍.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09) .

动力激发兴趣 情感渗透教育 篇2

动力,学生学习的精神支柱。学生一旦对所学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动力,随之就会激发起其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然而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有强大的动力,这就使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功课,而要发挥它是一种必要的交际用语的功能。

一、融入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动力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过程。在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积极地融入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英语知识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产生对学习的肯定情感。我们可以给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的熏陶。可以给学生朗诵英文诗歌,唱英文歌曲,背背顺口溜,讲一讲英文小故事。通过点点滴滴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期待。让他们对西方国度产生向往,激发自己的内驱力,产生兴趣,形成动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

二、优化课堂教学,竞争创设动力

学习语言最怕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课上如果没有英语气氛,会使具有好动、好奇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多媒体,学生充满好奇,急于了解和熟知它。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把抽象的语言、单调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就会深刻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趣,迅速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英语的动力。例如,我们学习衣服的时候,可以设计出一个衣服店,里面挂满漂亮的衣服。然后让学生说他们都认识哪些,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对于不会说的单词,就让他们带着疑问去仔细地听老师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并操练,学生们感到生动有趣且记忆深刻。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要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同时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因多媒体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只是用来辅助教学,真正的教学应该还是老师。

三、打造个性空间,动力激发兴趣

情感驱动力 篇3

“积极愉悦的情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便是自觉、自发的,而在无意识中接受的信息,效果不言而喻。留守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特殊群体,内心较封闭,情感较冷漠,但他们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

一、用热情和期待提供情感支持

1.巧用激励,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表现欲望强烈,渴望成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学活动中要对留守学生多鼓励,多表扬,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我真棒!让他们感受到成功,课堂上学生的每次表现都给予激励,使他们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活跃状态。例如,一节课上,我要求学生自编对话,当叫到张吉勇(留守学生)时,学生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他身上,他可是一贯被老师忽视的学生。我走近他,大声说:“千万别小看吉勇,他现在学习努力,听讲专心,相信他一定知道答案。”他迟疑了片刻,说出了答案,我伸出大拇指,教室里也一片欢呼。

2.浇铸热情,倾听心的声音

用微笑向孩子传递温情,用语言让孩子增强自信。课堂上,留守学生发言时,我都微笑着在他们身边倾听。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我总是耐心地启发他们,让他们自行改正。一次上课,一位留守学生紧张得说不出话,我微笑着走到她的身边,轻拍她的肩膀,悄悄对她说,“你能做到!”她长舒了一口气,慢慢地说出了答案。

二、用心交流,用爱沟通

教育从不是单向流动的,在这个流动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只有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才会产生相应的态度对待教师。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情感沟通,学生接受教育的反感才会被克服,教师才会成为学生亲近和信赖的人,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情感支持。

1.倾情长谈,打开心结

我所教班级转来一名女生叫李月,父母在天津务工,由于难以承担高额学费,转回老家上学。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常常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很少与同学交流。一天放学后,我找到她,笑着说:“月月,咱俩说说话吧!”她疑惑地看着我:“说什么?”“随便吧,我就想听你说说话。”经过聊天,她说出了心中的烦恼:“原来我也是班上的尖子生,可转学之后,学习成绩下滑厉害,我很苦恼,很自卑,害怕别人看不起我……”说完,她哭了。我轻轻地把纸巾递给她说:“现在心中的烦恼让眼泪冲刷干净了,感觉好多了吧?老师很高兴,有你这样一个要强的学生。其实,没有人看不起你,你多虑了!对了,你想知道老师的故事吗?”她瞪大眼睛看着我,我依然笑着说:“我也有过和你一样的感受,我选择了坚持,相信你比我更优秀。”月月擦干眼泪,笑着说:“老师,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第二天,月月递给我一个纸条,上面写着:“自从我上学以来,你是第一个走近我内心的老师,我感受到了你的爱。我会像你一样选择努力永不放弃,真希望你一直教我,谢谢你老师。”看完之后,我沉默了,只是一点点的开导,却打开了她心中的心结,让她对我产生了如此的信赖。所以,对于留守学生,我们要微笑,要倾听,小心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后来的学习中,月月课堂上特别专注,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眼里开始闪烁出自信的光芒。

2.师生交心,情感互动

为了和每一个留守学生进行更有效的交流沟通,我让学生每人建立了一个“交心本”。每个学生可随时书写留言,可长达数百字,可短到三五字,甚至只画一个笑脸。例如,我给留守学生陈真(女生)的留言:作业棒极了,没有老师监督,你能自觉完成,你太棒了!我想你会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加油!把你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你都不道自己有多优秀……她回复:感谢您的教诲,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源动力 篇4

有人说文学的源泉是生活,人又因生活而产生情感,而情感的传承和交流就产生了表达。所以文学的创作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表现的过程,是作家对其既往情感的再度体验。列夫·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中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中国古代人很早就意识到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文心雕龙》中也多次谈到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他看来,诗歌诸要素莫不先乎“情”。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抑或是戏剧,作者的情感活动始终贯穿于艺术形象塑造的整个过程之中。所以说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源动力。

文学创作是作者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当作者写作时就会勃发出一种情绪,从心里或脑子中搜索一些情感记忆,而情感记忆中那种最深刻、最具有依恋性的情感元素就被调动出来,这样就成了一种创作动力。作家本身的童年经验、或人生的一些坎坷的经历、或曾经的精神创伤,这些都作为情绪记忆存储在内心深处,时刻有表现和宣泄的欲望。作家一旦进入创作过程,这些情绪记忆就会不断涌现于他的意识中,迫使作者对它们作出再度体验。这种再度体验是一个作家或诗人对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无论这种被回忆起来的情感原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滤,都会使人产生美感。

在我国璀灿的文学体系中,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和戏曲,这一座座突起的文学奇峰,千百年来,让人瞩目景仰。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文人,用他们的真情、用他们细腻的笔描绘他们生活着的时代,描绘他们所处时代的人、事、物、情,让人瞻仰,让人惊羡,也让人扼腕。《诗经》是以抒情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诗经》在表现个人情感时比较克制、比较平和,它表现的是一种忧伤的感情,比较微妙的,委婉曲折而又波澜起伏。而《离骚》无不流淌着屈原深挚的爱国热情、乡国之情,这种植根于楚国当时的经济、政治结构之中,由直接的经济、政治利益所培植的对于楚国的深固依恋的情感和深切责任感,至死不离故国。“事君而不贰”(《惜诵》),“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余将董道而不豫”(《涉江》)。屈原在《离骚》中无不体现着这种执着的情感。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究其情感依恋处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情感依恋深处,尤为深奥和奇特,他将自己的一腔热情倾注到描写的对象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蜀道难》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犹如乐曲中的主旋律,回旋往复,激荡着读者的心弦。“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又似亲切的叮咛,一往情深。他的诗中大量奇丽惊险的描绘,也充满作者赞叹、惊讶的激情;他的激情随时可以激发,这取决于他性格的不羁;他的作品不拘于形体,随意挥洒,豪迈无疆,情起即兴,意尽则止。杜甫是唐代现实派的圣手,他有一种忧国忧民而无力尽忠展才的情怀。所以他的诗无不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热感情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对祖国和人民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怀有强烈的憎恨。杜甫是以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敏感的心去感受着天下人的悲苦与辛酸,然后将它们书于自己笔下,在诉说中哀叹,在感伤中落泪,这种感情感染了读者,不得不与他一起为苍生而沉痛。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情感和意境都丰腴、完满,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有王昌龄《出塞》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有高适《塞上听吹笛》里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等。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李清照等也无不有一种情感依恋在诗中。诗人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最值得一提的是五代亡国之君李煜,他的词清丽典雅,风格柔靡,具有亡国之音。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烟,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流逝中,那种对过去生活“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怀念,而今“无可奈何花落去”地自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叹息就是这种情感依恋的真实写照。

不得不说的是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也是作者曹雪芹的人生感受的文学巨著。他一生坎坷,在饱经沧桑后,曹雪芹郁结的情感需要得到宣泄,他的才华需要得到体现,从而他的生命才能从苦难中解脱而成为有意义的完成,于是有了这部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名著。这是作者感情依恋的呕心沥血之作呀!

当然,这种感情依恋都浸透在文学里的例子比比皆是,很难用几个人物的作品说得清的。但我们坚信,情感是文学创作的魂,是文学创作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声垓,马之杏.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探索(高二语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情感驱动力 篇5

一、音乐情感信息分析

音乐是人们情感表达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 在音乐的世界里人的情感会更加的强烈。所以, 欣赏音乐的过程其实也是观众体验音乐情感信息的过程。为了准确地进行音乐情感的识别, 就需要对音乐情感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音乐情感信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建立在观众的主观认识和体验基础上的, 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的情感信息大不一样, 并且音乐情感信息都是模糊的, 无法进行准确的描述。由于音乐作品的起伏变化, 每一种音乐情感信息都处于运动过程中, 会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给人一种多层次、复杂的情感体验。此外, 音乐情感信息又是一个包括音律、音色、音程、节奏等音乐感知要素在内的完整的情感体验。

二、舞台灯光情感分析

舞台灯光艺术能为观众呈现一幅动人心弦的画卷, 巧妙地利用灯光能让舞台表演更加完美, 甚至许多表演作品失去了灯光效果就无法实现表演的目的。只有当光随情动时, 才能让灯光达到预期效果。为了做好舞台灯光的有效控制, 就需要充分了解舞台灯光的情感特征。

1. 灯光的颜色情感

灯光的颜色能够对人们的视觉空间产生刺激, 加强人们的心理反映和情感体验。控制好灯光颜色, 就能够让舞台更加层次感, 让作品情感表达更加到位。通常来说, 灯光的颜色主要分为以蓝色为主的冷色光和以红色为主的暖色光两大类, 不同颜色的组合能够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 舞台灯光需要紧紧围绕舞台作品的情感基调进行设计, 当情感热烈、活跃时, 可以采用红色灯光, 比如革命歌曲、节日歌曲等;当情感轻盈、欢快时, 可以采用黄色灯光, 比如儿童歌曲、校园歌曲;当情感平静、稳定时, 可以采用绿色灯光, 比如充满憧憬和希望的歌曲;当情感悲伤、冷峻时, 可以采用蓝色灯光, 比如失恋歌曲、离别歌曲。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 每一个作品原则上都应该有一个主色调, 其他颜色作为辅助, 否则无法准确地表达情感。

2. 灯光的造型情感

灯光的造型主要是指通过灯光的投射方向、光束强度以及运动轨迹等手段, 呈现预想的舞台光影效果, 从而有效地烘托出舞台上人物的受光变化, 起到造型作用。灯光造型也是控制灯光情感的主要手段, 所以, 设计师需要尽可能地利用灯光造型的作用, 来提升舞台灯光展示的艺术氛围。

3. 灯光的动作情感

灯光的动作是指灯具随着舞台音乐的变化而进行一系列有规则的运动, 目的是为了增加舞台灯光的表现力, 实现舞台灯光由静到动之间的转化, 让观众的炫目的灯光动作中增强情感体验。舞台灯光动作花样繁多, 可以翻滚、可以旋转、可以闪烁、可以开花, 其通过舞台灯光师的操作, 能够变换出各种几何图形, 在图形相互交织中, 表现舞台音乐的强烈动感, 营造出预想的空间和气氛。所以, 在对舞台灯光的控制中, 可以根据舞台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 编排出能够随音乐律动的灯光动作, 让整个舞台灯光显得美轮美奂, 动人心魄。

三、基于音乐情感驱动的舞台灯光

舞台灯光是音乐情感驱动的主要构成要素, 设计师应该更加音乐情感以及灯光的情感设计合适的灯光效果, 让舞台灯光真正和音乐作品融合一体。

1. 设计原则

灯光设计实际上就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创作, 需要发挥出灯光的造型、颜色、动作功能, 通过颜色变化、造型变化以及动作变化来参与到舞台表演中, 提升舞台效果。在进行舞台灯光设计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整体性。舞台灯光从空间和时间上讲都是一个整体, 在对灯光进行设计时, 必须做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呈现出整体美;二是节奏性。舞台灯光应该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三是层次性。舞台灯光应该主次有序, 重点突出, 让观众产生立体的视觉感受;四是多变性。舞台灯光的动作、造型和颜色不能一成不变, 而应该有规律的进行变化, 让舞台鲜活生动;五是协调性。舞台灯光在展示时, 必须做好渐变处理, 让观众看得流程、自然。

2. 设计模式

基于音乐情感驱动的舞台灯光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对一个个特定情感进行时间轴上的科学设计, 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舞台灯光效果的好坏。所以, 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整个舞台灯光的布局、灯具设备以及灯光的颜色、造型与动作等诸多要素, 来确定出最佳的设计模式。比如在一台文艺演出中, 我们就需要根据现场的灯具特点以及安装布局, 按照舞台灯光的设计原则, 设计出合适的灯光动作, 体现出舞台灯光的特有效果。

3. 音乐情感和灯光设计的匹配

基于音乐情感驱动的舞台灯光控制, 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音乐情感和灯光设计的匹配, 为此设计师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提升音乐情感与舞台灯光的一致性, 通过舞台灯光将音乐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 在音乐的节奏变化中, 采用持续合理的灯光动作, 将音高、音律都以灯光变化形式进行展示, 按照音乐情感与舞台灯光情感的对应关系, 实现音乐情感与舞台灯光的完美结合, 让舞台效果更加生动而富有内涵。

四、结语

传统的舞台灯光设计, 在没有计算机的控制下, 设计师也会根据现场的音乐气氛适当地进行灯光设计, 但是效率低下, 不能完美地呈现舞台效果。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灯具设备、灯光技术的不断改进, 基于音乐情感驱动的舞台灯光控制得到了实现, 尤其是在大型户外音乐灯光表演中, 通过科学合理的灯光设计, 往往都能够形成震撼的演出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宇钢.充满活力的舞台灯光[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2 (4) .

情感驱动力 篇6

一、情感驱动教学策略问题的提出

作文是记录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它应是有鲜活的灵性、有血有肉的事物。当前的英语作文教学中, 存在着重视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而轻视情感触动的严重倾向。老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缺少情绪上的感染、心理上的调动、行动上的促进等情感驱动的活动铺垫, 导致英语写作教学效率低下, 甚至是被动地应付。缺乏情感驱动下的作文, 只是为写而写, 千人一面, 万人一腔, 写的不是实情, 没有真情实感, 内容虚假而雷同, 学生的作文变成了与人的个性心灵不相干的东西。这样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什么是情感驱动教学策略

需求层次理论已经揭示了情感需求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驱动作用, 同样, 学生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满足才能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持久动力, 如果学习带给他的是一种挫败感,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无力、厌烦乃至逆反的倾向。那么, 如何改变这一问题让学生重获学习兴趣呢?笔者在高中英语作文教学中进行了情感驱动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动作引导,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满足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兴趣, 打造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参与英语作文学习和写作的兴趣、信心和态度明显得到了提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总结起来就是情感驱动教学策略, 也就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满足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情感需要, 进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主动性的一个过程。

三、在英语作文教学中实施情感驱动策略的 主要措施

1. 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兴趣既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习作持久的兴趣, 那教学成果一定会非常明显。首先应当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多采用一些生动诙谐的教学语言和夸张的教学动作,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 从而在心理上建立英语写作与快乐的反射联系。比如以“fall”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英语作文时, 教师在作文之前的讲解中就可以夸张地进行动作模拟, 让学生在会意的笑容中体会和回忆“fall”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这样在快乐的联想和回忆中写出的作文就一定会更加真实生动。其次应当让英语作文教学更多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只有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共鸣、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和作 文方式才能为学生所接受, 才能激发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情感倾注, 而只要是倾注了学生情感的作文, 不管在语法、语句和词汇上出现什么错误仍值得鼓励。当然, 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方面还有很多其他办法值得尝试和实践。比如关键词提醒 (key words) 、值日生报告 (Daily report) 等, 都不失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办法。

2. 采用合适的写作模式增强学生信心

写作既可以是独立完成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合作来完成, 但如果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将起到更好的效果。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合作写作的教学方式。在拟定作文题目之后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 让学生先在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合作完成作文, 并要求作文必须体现组内所有成员的观点。这样学生在写作之前经过了认真细致的交流、讨论和合作, 自己的价值在写作中得到了充分体观, 进而表达出对作文更大的信心和兴趣, 就连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作文中都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认真参与审题、讨论。合作完成写作的方式既体现了每一个参与学生的观点, 又在行文时综合了大家的意见而显得更加成熟和完善, 自然而然能够写出比一个人单独写作质量更好的英语作文。

3. 科学合理地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虽然从课程的设置和要求方面并没有强调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但这并不意味可以否定学生情感因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上的重要影响。因此,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 充分满足和维系学生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心理。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和批改的时候, 要多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措词。比如在一些优秀作文之后写上“Good job.”、“You are so clever.”、“Well done.”、“Very good.”等激励性的话语,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于写得不算好的学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和修改以维护其自尊心;对于作文中普遍出现的一些典型性错误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

情感驱动力 篇7

一、探究活动的形式要“激情”

探究活动的形式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爱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活动的形式要有选择性

中学生富有个性,喜欢标新立异,而且学生课余阅读的图书资料不同,观察事物的视点不同,对探究作业的需求也就不同,这就要求探究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选择。七年级上册期中检测我为学生提供了五个探究作业:调查我校校园植物的分布状况,写出调查报告;探究学校操场、草坪、牡丹园的空气湿度差异,写出探究报告;以《假如我是校园园艺师》为题写一篇生物小论文;办一份生物小报,揭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画一幅漫画,揭示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一题,最终每人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活动的题目要有鼓励性

传统的生物作业因其形式单一、题目死板,导致学生缺乏分析的激情,只是根据书本知识完成作业,千人一面,缺乏创新。生物新课程的作业题目一改往日的面孔,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若能在此基础上再加工、修饰一下,多用一些激励的语言,就会缩短教与学之间的距离,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活动的形式要有合作性

生物探究活动大都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如探究根的生长状况,若一人独立完成往往会因实验周期长、测量难度大等原因使不少学生敷衍了事,影响成果展示和知识点推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同质合作小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各展所长,从而以生促生,共同成长。

二、探究活动的内容要"留情"

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只靠活动的外在形式是不够的,教师更应该注意丰富探究活动的内涵,紧紧抓住并保留住探究的形式所激发的情感。探究活动的内容要体现以下几个设计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直观有趣的材料,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就会使生物探究作业趣味无穷。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前一周,我布置了探究作业——发豆芽,豆芽菜每个学生都吃过,但让他们自己生豆芽却是头一遭,题目一出现,教室里炸了锅,学生既兴奋又困惑,有的说:“这个容易,取一些豆子,泡在水里就行了。”有的说:“还需要把盆子放在光线好的地方。”对于同学们的议论我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我想让他们在成功或失败中自己寻找答案。第一天,同学们都认为自己的做法没有问题,第二天个别同学来问我:“老师,我的豆子怎么还没有发芽?”我说:“等等看。”第三天跑来的更多了,大都很着急:“老师,我的豆子怎么还不发芽?”我说:“再等等!”第四天来的同学更沉不住气了:"老师,我是不是做错了?"我说:"去问问其他同学。"等到第七天,我让同学们将成果带回教室,走进教室一看,有的同学兴奋地向别人介绍经验,有的垂头丧气,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成败的原因,五六分钟后,每个学生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自制泡菜了解细胞吸水、失水的道理;找一些青菜幼苗,在自家阳台上实验无土栽培;为学校设计植物园、绿色长廊,这种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科情感。

(二)实用性原则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将学得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取得成效,就会产生收获后的喜悦,学习的情感就会更加浓厚。所以探究作业的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讲究实用性。如学习《计划生育》一节后布置探究作业“调查近50年以来家庭人口发展状况”;学习《合理营养》后探究“为父母设计一周的营养食谱”;学习《发酵技术》后布置家庭小制作“自制酸牛奶”“自制泡菜”等;学习《生物的无性生殖》后尝试“扦插、嫁接一种盆栽植物”;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后“发豆芽”;学习《遗传与变异》后“调查家族遗传病史”……这种源于生活的教学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家庭,既贴近生活又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三)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作业对学生既富有挑战,又能激励他们乐于探究,使探究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首先,关注国际国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及热点问题,选用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和最热门的生物学内容为素材,设计探究作业。如在世界环保日,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两幅漫画《小鸟的悲哀》和《藏羚羊下跪》,课堂里安静极了,学生被小鸟和藏羚羊的生存危机所震撼,我趁机布置探究作业:课后利用多种媒体查找资料写一篇观后感。学生在文中畅所欲言,并由此联想到厄尔尼诺现象、酸雨的危害、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增强、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

其次,响应新课改要求,加强学科间的密切联系。如生物学与统计学联系,设计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探究作业;与物理学联系,设计植物对空气干湿度影响的探究作业;与文学联系,培养学生撰写小论文、分析查找资料的能力,如撰写素材小论文《仙人掌的自白》、科普小论文《西瓜籽历险记》,搜集、摘抄中外名家借动、植物抒发情怀的诗、词、散文等名篇名句,并配以相应的图画;与地理学联系,分析动、植物的分布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三、探究活动的评价要"多情"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下的学生评价不再是等级和分数的甄别,而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有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水泵。因此探究活动的评价富有情感,才能感染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多情的评语能够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一些看似平常的鼓励,是学生成长的阳光,是探究活动的生命。评价时我总能切准脉搏,寄予厚望,以打动学生的心。如有位同学的探究报告写的潦草,格式不规范,但思路正确,探究方法简单易行,我就这样点评:你有创造才能,若写字速度再慢一点,定会锦上添花。我有时还用“你能当一个小科学家了”“你有进步了”“你真棒”等点评。如此多情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要: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获取生物知识、领悟科学探索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本文将对如何巧用生物教学中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情感,探究,兴趣

参考文献

情感驱动力 篇8

近日, 重新翻阅学校组织的绿色成长系列活动的资料、照片、信件, 还有一篇篇观察日记。孩子们那朴实的言语, 纯真的图画, 还有那一颗颗让人揪心、兴奋、激动、牵挂的小芽儿。这些充满孩子们探究热情的记录, 使笔者想到了这样一个命题, 就是如何让这种热情持续地更长一些, 推动孩子们的探究行为更深远一些。

二、研究操作

(一) 实例陈述及点评

当学生看到那一个个芝麻粒大小的种子时, 心中充满了疑问和好奇。它会变成那一株株美丽的、茁壮的凤仙花吗?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孩子们对凤仙花的渴望。一个个都恨不得让凤仙花的种子在一夜之间就长成一株鲜花。那段时间, 孩子们在我面前经常提起的问题就是:“徐老师, 凤仙花种子过几天才能发芽?”“什么时候才能开花啊?”每每想起我都忍俊不禁。对孩子来说当好奇心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 最想看到的便是事情的结果。如何将孩子们已经膨胀的好奇心转移到对凤仙花的培育过程上来。

1. 精心地布置, 适时地激励

(1) 绿色成长系列之一:活动倡议

在探究开始时教师细心引导:“当你的种子发芽时, 别忘了告诉老师一声, 或是写信、图画、照片, 一个小小的惊喜会等着你。”第一个孩子, 三 (1) 班吴可欣寄来了两张凤仙花的照片, 当她拿到小礼物时, 看得出同学们的目光是羡慕的, 是兴奋的, 是对自己的凤仙花充满希望的。

(2) 绿色成长系列之二:种子发芽

在探究作业上的教师引导语:小朋友, 当你看到那一颗像芝麻一样大小的花籽时, 一定很高兴吧!那我们应该怎样把一颗颗花籽培育成一朵朵鲜艳夺目的花呢?让我们一起来试着种一颗吧!

当孩子们对一件事情产生了情感, 而你又教给他们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时, 孩子们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日记选录:种子抽出两片滚圆的小叶子, 叶子下边有一根又细又长的柄。小芽儿还戴着一顶咖啡色的小帽子……我的小芽儿最爱玩水了, 有一次, 我给它浇水时, 不知不觉中小芽儿的两片叶子中间夹着一滴。我爱我的小芽儿!

(3) 绿色成长系列之三:长出花苗

在探究作业上的教师引导语:同学们, 这些天天气热起来了, 花苗也渐渐长高了。想一想一个小盆子里呆着五六株花苗, 他们一定会感到很拥挤, 很难受。那就让我们快来给小花苗换个新家吧!

相信有了同学们的支持, 小花苗一定会茁壮成长, 让我们继续耐心地呵护小花苗, 让它慢慢长大。

日记选录:我的凤仙花叶子长得翠绿翠绿, 像一把把小扇子, 花朵艳红艳红, 像一张小脸蛋儿。高35厘米5毫米, 叶子最宽有1厘米5毫米, 最长6毫米左右。一次, 我正在玩耍, 玩得正高兴时, 突然, 凤仙花被人踩了一脚, 我看到后, 对那个人说:“快, 把脚拿开!”然后, 我快速跑过去, 看那株被踩扁的凤仙花。它看上去, 十分脆弱, 我连忙给它浇水、松土, 终于在我的辛苦之下, 凤仙花在一瞬间复活了。我一下子呆住了, 后来大笑起来。

从观察日记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完全从初识种子时的好奇与希望转变为种子发芽后对小花苗倾注的丰富情感。细细品来, 回味浓浓。

2. 真诚地化解, 用心地引领

在培育花籽发芽的过程中, 看到全校仅34%的发芽率, 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们对于种子没有发芽的那份失落。

由此决定再出倡议:绿色成长系列之爱苗护苗

在探究作业上的教师引导语:同学们, 从老师发下种子到现在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了。相信同学们的花籽都已经发芽了, 但老师知道有一些同学可能因为某些原因, 到现在种子都还没发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原因吧。

(1) 水浇得太多, 把种子淹死了

种子发芽需要水分, 但过多的水分会把种子淹死, 还会使泥土结成块, 这样种子在泥土中多难受啊!

(2) 早晚温差较大, 不适合种子发芽

花籽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 太冷、太热都会对花籽发芽产生影响。前些天的气温变化对花籽的发芽还是会产生影响的。找到了原因就有了对策:

(1) 水浇到什么程度:泥土湿润就可以!

(2) 怎么浇水:喷洒为主, 一天一次定时定量, 均匀地喷洒在泥土上。

(3) 泥土要保持松软。

(4) 给花籽一个温暖的家。早上, 气温较低把花盆套上一个保鲜袋, 放到室外。

同学们, 让我们行动起来, 重新种下新的花籽, 快快让它发芽。相信有了同学们的精心呵护, 小种子一定会重新嚷着要出新芽。

日记选录:当老师将那一袋芝麻大小的花籽交给我时, 我连忙到走廊上去看矮牵牛的简介, 看着图片上艳丽多姿的矮牵牛, 我下了决心:我一定要种得更好。

一回到家, 我拿出一个装有君子兰的花盆, 毫不客气地将君子兰一把拔了出来, 随便塞进了另一个比较逊色的花盆。于是, 我又用铲子松了松土, 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撒在花盆里, 又浇了少量的水, 这才安心地做其他事。

当晚, 我做了很多关于花的梦了。其中有一个特别妙:当我早上睁开眼时, 发现身边全是一朵朵灿烂的矮牵牛……第二天早上, 我醒来, 发现身边的花都不见了, 我心情失落了一大截……

在后面几天, 我每天都精心为种子浇水、松土, 顾不得妈妈的唠叨, 也顾不得堆积如山的作业。可是, 我的种子却不尽如人意……

3天过去了……1个星期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

现在, 每当我一眼瞄见那个空空的花盆, 鼻子就会忍不住一酸……

虽然没有了种子发芽的事实, 但学生对小芽儿的期盼, 对小种子没有发芽的那份失落, 隐隐地落在字里行间。就科学的观察来说, 我们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小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但对孩子来说, 失落会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如何把孩子对小芽儿的失落之情化解开来, 如何把学生对种子, 对小芽产生的想象, 产生的情感, 这一支持学生开展中长期探究活动的动力源泉持续不断地输送到中长期探究活动中, 成为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 研究分析

1. 教师与家长的关注, 倾力培育情感小苗

孩子们得到的消息, 第一个知道的便是家长, 家长可以从观察日记中感受到, 当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有了共同的发现或得到了家长的鼓励时, 孩子们的内心充满了欢乐。

当孩子们的发现、困惑以及失望, 在老师那里得到首肯、回答及鼓励时, 对凤仙花关注的信心又将重新建立起来。因此, 当孩子们有了疑问的时候, 老师的言语、神态千万不能挫伤他们对植物生长的信心。试着帮助孩子寻找答案, 他们会和你一起分享过程中的快乐。当然, 作为教师, 也要学会为孩子分担失败时的苦闷与失落。

信心的建立需要事实, 也需要情感。孩子对凤仙花一生关注的事实, 对凤仙花生长所倾注的情感是单薄的, 是缺乏持续性的。这时, 很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帮孩子来建立信心, 同时教给他们合适的方法, 延续引领。如:隔几天, 数一数叶子的数量变化。隔几天, 拿筷子去比一比, 量一量, 看看长到哪儿了?隔一周, 去找一找最大的那片叶子多长了、多宽了……有了这些轻而易举的事, 对孩子们来说“关注”就变得轻松、快乐。

2. 校园学习情感氛围创设

(1) 开展“四月绿色小园丁”评比

温馨提示:当你的凤仙花开出了第一朵鲜花时, 别忘了告诉徐老师好吗?老师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2) 精心记录观察日记、图片

日记选录:我精心培育了两个月的凤仙花, 今天开出了第一朵花, 可它是缩着的。我把凤仙花放在太阳下, 那朵小花仿佛就是太阳公公的外孙。太阳公公讲什么小花都听。太阳公公说:“快快展开来, 不要辜负了小主人的期望。”

三、反思与总结

(一) 探究中体现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中长期探究活动, 探究的究竟是什么?读完连岳《小树慢慢长大》一文后有了更深的感触:“植物的一生, 寓于我们的是成长, 是视为生命的最本质特征地成长, 是有着缓慢与耐性内涵地成长, 是将自我否认, 自我怀疑, 自我更新进行到生命体的最后一刻地成长。”这不正是一种生命价值地体现吗?

(二) 与孩子一起在探究活动中成长

让学生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作文 篇9

一从生活中寻美——快乐挥笔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现实生活,面对风光如画的大自然,学生会感到一切都是那样美丽动人。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悠悠的白云和啁啾的鸟声,无不触动着孩子们的心灵,只要老师轻轻地点拨一下,习作的激情便会喷涌出来。教《鸟的天堂》一课后,我便带领学生到离校园五里之外的横山水库去看鸟。在那里,孩子们看到很多鸟,飞的停的,大的小的,叫的跳的,花的黑的,各种各样的鸟都有。面对眼前的实景,我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具体的观察,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最后写出来的短文都很精彩。在平时的作文活动中,我也要求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做细致观察,在观察中寻美动笔,使孩子们从皱纹纵横的老人脸上找到岁月沧桑之美,从一片飘落的红叶上觉察出秋天的清灵空静,从一张贺卡中感受到一片真情。

二在想象中创美——自然走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而想象中的事物,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没见过的。要写好想象中的事物,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出发,创设美好的习作情境,点燃孩子们习作的激情,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习文,自然会把想象中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有一次,上五年级的一堂语文活动课,即兴想象作文。我在黑板上画了几颗闪闪的星星,一弯月牙儿,还有几朵白云,云边有一只小小的船。题目是“如果,我有 ”。画面虽然很简洁,但意境却很美,星星、月牙、微云,还有小船,都在夜空中。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托画面,自由地展开想象来写。有的学生写得非常动人,字里行间流淌出美好的人间真情,如:“如果,我真的有这样一只如梦一般变幻的小船,我想在清明节的那天飞进遥远的天堂,去寻找我的妈妈。五年了,我的妈妈没有回来过,外婆说她在天堂的那边。那天夜里,我梦见一只小小的船轻轻地停在我的身边。于是我坐上小船,小船飞快地飞上夜空,穿云破雾,飞呀,飞呀!我的如梦的小船,终于飞上了天堂。天堂里正下着雪,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下来,飘白了天堂的每间小屋。我踏着雪走遍了天堂的大街小巷,可是,我连妈妈的影儿也没见着,我的梦幻的小船啊!你能帮我找到妈妈么?”

这么动人的文句,誰读了都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把已经发生的事放到想象中去写,写得凄婉而美丽,表达出她对妈妈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这样的文章,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想象,在想象中情不自禁地写出来的,情景交融,生动而感人。

三在阅读中品美——轻松行笔

每一天,几乎每个孩子都在阅读。如果能从阅读欣赏过的读物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摘剪下来,装订成册,做一番小小的收藏,日积月累,不仅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对写作也有帮助。尤其是白纸黑字的印刷文本和纸质印刷的各类图片的阅读,能为孩子们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摘摘剪剪,收藏自己喜欢的文章,在摘剪收藏过程中进行欣赏品美,然后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阅读中轻松地、自主地写一写自己对阅读作品的感触。怎样想,怎样评都可以,不拘于某种格式,不要求篇幅长短,只要凸显孩子们个性化阅读与表达的灵性。

摘一摘你喜欢的文句。要求学生用自制的卡片抄摘阅读中挑选出的精美文句。字数不能过多。例如,在唐诗宋词中寻找人间四季的读写活动,我为孩子们设置了《芳野踏青》《小楼听雨》《草亭拜月》《泥鸣雪印》等栏目,分别暗指春夏秋冬四季的特色。这些看上去既新鲜又很有文味的栏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抄摘古诗句的兴趣。

剪一剪你喜欢的图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和日常生活中剪辑自己喜欢的图片,包括短的诗歌、谜语等。如报刊上的插画,食品和日用品盒子、袋子上的商标图案等,然后粘贴在自制的卡片上。这样的活动,学生非常喜欢,而且干得很出色。这既是他们今天阅读的积累,又是他们日后写作的重要素材。

在生活中寻美,在想象中创美,在阅读中品美,日积月累,学生自会快乐挥笔,自然走笔,轻松行笔。在美文、美景的熏陶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者单位:江西省东乡县北港小学)

情感驱动力 篇10

一、柯亨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渊源

柯亨不止一次地在他的著述中提到, 他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 与他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 从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发现柯亨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之源。

柯亨的全名是杰拉尔德·阿伦·柯亨 (Gerald Allan Cohen) , 于1941年4月14日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犹太工人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工会的积极分子, 母亲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他的父母相遇在争取在服装业建立工会制度的斗争中, 面对的是老板和警察的镇压。柯亨在1995年来中国讲学时曾自豪地告诉听众, 他的妈妈就是中国人民熟悉的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的好朋友。

当柯亨4岁的时候, 父母送他进入一个由信奉共产主义的犹太人组织经营管理的学校上学, 教师是左翼的犹太人, 在教学中“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词汇”, 一直到11岁, 柯亨都在这里就读, 据他的回忆, “阶级斗争的历史”这门课是他当时最感兴趣的课程, 共产主义思想在他童年就深扎于其脑海之中。然而, 在1952年当地政府受“麦卡锡主义”影响, 对柯亨所在的学校进行突袭搜查, 尽管在这里进行的麦卡锡主义政治迫害没有在南部边境地区出现的真正的麦卡锡主义那样阴险, 但它更残忍, 特别是对儿童, 而且表现为更直接的冲突[3]5。正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下, 使得柯亨很小就受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熏陶, 热爱并相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在到麦吉尔大学之前, 他已经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在17岁的时候, 柯亨确信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包含了那时所有重要的哲学真理。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他开始发现它的局限性, 并认为它的哲学部分同关于社会和历史的部分相比是肤浅的。然而, 柯亨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奉却更为持久, 因为他相信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加之对马克思主义深厚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在20世纪60年代几乎所有热衷于政治的学生都将分析哲学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或琐碎浅薄的东西的时期, 柯亨反而与同时代人不同, 他将分析哲学作为探讨的对象, 并积极采用分析哲学的方法, 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核心主张做出澄清和辩护。

二、简述柯亨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辩护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 被恩格斯誉为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5], 但由于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在理解上的不同, 使得它从创立之日起就存在着众多的解读, 诸如传统的苏联式的辩证唯物主义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法兰克福学派的黑格尔主义的解读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解读等等。这表明, 马克思历史理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明确、清晰。柯亨认为, 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解读, 是因为“马克思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家, 他在不少方面提出了许多思想。但他没有时间、或没有意愿、或没有书斋的宁静, 把这些思想全部整理出来。”[3]因此, 柯亨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运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建构或阐释这一理论, 使得这一理论比它原初的情况少些含混而更加清晰精确, 从而建立一个站得住脚的历史理论。

围绕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柯亨在其学术生涯的初期做了大量论述。例如, 1968年发表于南斯拉夫《实践》杂志的《劳动者和诺言:为什么马克思有权认为他是正确的》;1970年发表于《亚里士多德学会会刊》的《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批判》;1974年发表于《哲学和公共事物》杂志上的《马克思和劳动辩证法》, 同年还发表了《存在、意识和角色: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6]等等。在此基础上, 柯亨于1978年出版了专著《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A Defence》, 这部著作除了“序言”和两个“附录”外, 全书共11章。第1章论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历史理论的关系;第2—8章论述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第9、第10章论述功能解释问题;第11章论述当代资本主义问题。他声言, 这本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 并在其著作的序言当中明确指出其辩护的是一种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对其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1859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了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表明历史从根本上来说, 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形态的兴衰更迭则取决于它们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这种发展。柯亨的著作主要围绕着这段经典表述展开了辩护, “我将把探讨的焦点放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更基础性的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 像一些论述马克思和社会的著作一样, 较少地涉及阶级冲突、意识形态和国家问题。”[7]在介绍该理论时受到两方面的制约, 一方面是马克思所写的东西, 另一方面是标志20世纪分析哲学的那些明确和严密的标准。正因此, 柯亨认为, 这本著作对马克思的思想做了较为合理、清晰的描述与辩护, 这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 对社会现象的质料属性和社会属性作出明确区分, 有助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厘清;第二, 运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 界定和明确各个基本概念的内涵;第三, 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命题”———“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 发展的观点和首要性关系同时并存;第四, 阐述了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来讲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功能解释及这种解释方式的合理性。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A Defence》一经出版, 便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产生了强烈反响, 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新左派评论》的前主编安德森给予了极高评价, 认为“该书第一次引进分析哲学的程序标准来表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该著作无疑是这10年中的里程碑。”[4]21这本著作因此成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诞生的奠基之作。此后, 柯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加之这本著作受到学界大量高水平的批判, 使其意识到该著作包含的含糊不清至少同它消除的同样多[3]326, 于是, 在2000年修订增补《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A Defence》, 出了第二版, 与1978年的版本相比, 该版本增加了“导言: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桎梏”、“历史唯物主义再思考”、“受到限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包括一切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苏联垮台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五章新内容, 这些新内容都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遭遇到的新挑战而做的辩护及反思。尽管在2000年这一版中, 柯亨提到“我现在并不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错误的, 但对如何知道它是否正确却没有把握”[3]341, 使人认为, 他似乎不再认同马克思主义, 但他又强调“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迟迟未去的保留没有削弱我的这一信念, 即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并在正义和人道的基础上重组社会不但是合乎需要的, 而且也是可能的······正如我仍然确信马克思就是这样的, 即历史的根本性的进步是人的生产能力增长的物质性的进步。”[3]342这表明柯亨对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坚定立场, 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多了一些批判性的思考。

三、柯亨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情感带给我们的启示

透过对柯亨的人生经历和学术历程的考察, 我们发现, 正是由于怀着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深厚情感, 柯亨才能为其辩护达30年之久。这份情感使得柯亨将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维护作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和使命, 所以, 当这一理论面临挑战时, 他的内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力量, 促使他去为之辩护, 并且从不计较他自己是否是个“马克思主义者”, 对于由他所开创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在当代众多马克思主义研究派别和思潮中所处地位就更不是他所关心的了。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品格”只能出自对于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热爱。在当今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的时刻, 只有内心真正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才能够真诚地面对马克思主义及其面临的挑战, 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而更为可贵的是, 柯亨并没有仅因为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情感而失去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理性的思考和研究。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曾经严厉批评过那些追随马克思但又曲解马克思基本思想的所谓“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只知道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8]而在马克思逝世后, 如何准确地诠释马克思的基本思想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柯亨基于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坚定立场所做的辩护也启示我们, 好的理论离不开明晰、精确、严密的论证。马克思历史理论本身是科学的, 但其抽象性却遮盖了它的明晰精确。这就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做研究分析, 去展示其理论的科学性, 而不能将其理解为一种完全自足的哲学或完满的社会理论, 这是一种理论发展所必需的开放心态。

柯亨显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的信仰并能够以批判的精神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而又从不宣扬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我们这些学习、研究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 柯亨无疑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摘要: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 柯亨自始至终在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精心辩护, 这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是分不开的。由此, 从情感动力的角度来论述柯亨对马克思历史理论辩护的坚定性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柯亨,马克思历史理论,情感

参考文献

[1]柯亨.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M].吕增奎,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2.

[2]Jan Narveson.”A review of if you’re an Egalitarian, How come You’re So Rich?”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and Social Science, July, 2001:132.

[3]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M].段忠桥, 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张青卫.试论柯亨的马克思主义“情结”[J].学术交流, 2007, (11)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M].岳长龄,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

[7]俞吾金, 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吸尘器行业下一篇:影像后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