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精选9篇)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篇1
编辑约我为2013年NOC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初中语文组作品写点评, 我因不是语文科班出身, 自然有点不太敢接手。后来记起一位曾经担任教研室主任的朋友说过: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一般不是问题 (有教参帮忙) , 方法的指点更加重要。于是自赶“鸭子”上架, 对《枣核》的两份自主学习任务单试作评说。
●亮点:
亮点一:“达成目标”清晰明了, 让学生对任务有一个总体了解
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学校参赛团队 (以下简称“桓实团队”) 的设计如下:
①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 明确重点词语的音、形、义;②借助教学资源中概括方法指导, 概括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层次;③结合语境, 品析语言, 体悟思乡之情;④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深圳市罗湖中学参赛团队 (以下简称“罗湖团队”) 的设计更简练:
登录习网学习平台, 观看教学资源, 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 学会层进式批注阅读方法, 达到迁移写作的目的。
两个团队的目标设计都有让学生很快发现怎样学习达到目标的效果。原因就在于简单, 简单背后是教师的功底。从格式上看, “条件状语+动宾结构”是个好方法。
亮点二:“学习任务”可操作, 能支持“达成目标”落到实处
“学习任务”是《自主学习任务单》 (以下简称《任务单》) 设计的主体,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之后能否达成目标是衡量《任务单》是否有效的客观标准。因此, 《任务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这是“微课程教学法”的灵魂之所在。
两个团队在任务的可操作性方面都有合理的设计。例如, 桓实团队的“阅读课文, 圈画字词,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 给下列字词注音”;“仿照教学资源例句及赏析方法, 自选文中至少3处进行品析”;“文中记叙了索枣核、见枣核、种枣核三件事, 在结构上能否颠倒? (笔者注:假如加问一个‘为什么’就更好了) ”。又如, 罗湖团队的“通过完成批注式阅读, 我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新的感悟吗?”的设计, 都与目标相关,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又符合语文教学要求, 容易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收到效果。
亮点三:融技术于学习之中, 优化教学目标实现
桓实团队的“仿照教学资源例句及赏析方法, 自选文中至少3处进行品析 (可利用教学资源中的课文电子稿, 用‘审阅’批注功能批阅) ”, 罗湖团队的“运用层进式批注法, 分类勾画出情感关键词和句并作批注”, 都是采用了Word中的批注功能。批注功能简单易学, 方便记录学习时产生的评析思考, 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罗湖团队还提供网络平台支持学生协作学习与展示, 把三通两平台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
亮点四:资源搭建自主学习支架, 帮助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
桓实团队提供“文意概括”、“品析语言”等学习资源, 给自主学习提供方法指导与案例参照;罗湖团队提供“作者简介”、“生活背景”、“教师范例:层进式批注”、“教师范例:写作散文诗”等资源, 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使自主学习能够成为高效学习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 罗湖团队引入微视频帮助学生学习, 这种创新精神值得倡导。
亮点五:重视“协作探究/展示”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
由于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实验室公布了不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24小时之后学习材料保持率的研究成果 (见下图) , 建构主义学习方式越来越深入人心, 协作、探究、展示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应用。
从罗湖团队“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中设计的流程图可见, 他们大胆采用协作探究、展示方法, 摒弃讲授为主的传统教法, 为教学方式创新创造了条件。
亮点六:学习方法指导开始得到重视
《任务单》中有一栏“学习方法建议”, 一是突出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二是突出学生采纳方法建议的自主权,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或者发现或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
罗湖团队提出了三条很好的学习方法建议:小组合作探究、层进式批注阅读、利用习网自主学习平台。其中除“小组合作探究”可能会使学 生不甚清楚怎么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什么之外, 其余两条建议都因为有配套资源的支持而具有可操作性。
●问题
当然, 问题是存在的。
问题一:无效任务让学生摸不着北
例如, 罗湖团队的“通过浏览网络资源, 查找作者相关资料, 掌握重点内容”。这个重点内容指的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 不如直接要求掌握实质性的内容来得有效。
还有:“我能做好准备, 通过课上十分钟与小组成员的探究, 将整合后完成的批注内容提炼, 揭开文字的面纱, 透析作者的情感, 在讲台上跟学习伙伴们分享我的学习成果吗?”这类问题表面上体现新课程理念, 实际上让学生无法想象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学生自我评价为“不能”, 教师设计意图将付之东流。因此, 这样的问题交给学生没有价值。
问题二:无效问题影响自主学习质量
例如:罗湖团队的“我扫清字词的障碍了吗?能利用这些字词和成语造句吗? (运用资源:课本和字典) ”, “我需要查找背景知识来帮助理解这篇课文吗? (运用资源:登录习网观看资源一作者简介与资源二生活背景) ”, 类似的问题, 无论学生内心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些情况表明, 问题设计还是一个软肋, 而这个问题又是自主学习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 教师必须在问题导向上下工夫。
问题三:贪大求全, 不切实际, 没有考虑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竞赛要求做《枣核》第一课时的设计。但是从两个团队设计程序的繁杂性可见, 可能是基于课文全部教学课时的设计。从字词句章、时代背景到语言、文章的品析, 以及填充、答题、写作、拓展等, 几乎无所不包。这样的方案表面上看起来近乎“完美”, 实际上只是美丽的空中楼阁无法实现。因为, 没有哪一个学生有可能把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让位给语文, 也没有哪一位非语文教师愿意让学生把所有的课外时间用于语文学习。
罗湖团队在“达成目标”中的设计是比较现实的, 但是到了具体的“学习任务”中, 仍然走了与桓实团队基本一致的路线, 与“达成目标”中的要求不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 一旦自主学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上课不得不花时间补课, 但此时学生已无新鲜感, 还可能因为学习挫败感而丧失学习兴趣。所以, 此乃下策。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教师冲破“先学后教”的禁锢。因为“先学”如果需要“后教”, 那“先学”一定是花架子, 没有多少成效;如果“先学”有效, 那么“后教”就成了非常滑稽的“添足”之笔, 这时候, 真正需要的是教师的引领与指导, 从而保证学生的兴趣与发展。
问题四:不甚了解“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的用意
本次竞赛要求教师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既然是课前使用, 一般没有教师在旁边陪伴, 要使自主学习有效, 必须使学习材料有足够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或者其他足以引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因素。“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以下简称“预告”) 的意图在于帮助学生把当前要完成的《任务单》给出的任务与将要在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实联系起来, 使之感悟重要性而自觉从事自主学习, 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实际上是隐在后台的“重要性”“预告”。
桓实团队设计的“预告”无视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设计的课堂学习形式与《任务单》中的流程高度重合, 必然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质量。也许他们深受“先教后学”论的影响, 导致无法从更为重要的教师的“导”上去下工夫, 在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进化的半途中又折返了回来。
●努力方向
我们发现亮点, 有助于在课程改革的征途上不断汲取力量;发现问题, 则有助于我们发现努力的方向, 拙以为, 以下诸方面值得努力。
努力方向一:关注“任务”的可操作性, 提高问题的质量, 为翻转课堂、微课程实验打好基础
“任务单”在微课程教学法中起着引领的灵魂作用。好的任务和问题, 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支架。解决了自主学习的效果问题, 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就成为“釜底抽薪”之后的“必须”, 于是翻转课堂、微课程实验得以实施, 学生身心健康得以发展。这一点, 已经为昆山培本实小和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的实验所证明。
努力方向二:微视频制作要遵循可视化学习规律, 真正成为有效的学习支架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 《任务单》是高效自主学习的必要保证, 微视频则是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任务的重要手段。判断微视频是否有效, 不能以是不是一个知识点来衡量, 也不能以是不是好看、技术是不是高深来衡量, 而是需要根据学习目标、突破学习重点和化解难点的需要, 看其能否支持学生完成好“任务”来判定。
要成为好的支架, 就要在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研究、视音频技术和艺术修养等诸方面下工夫, 使教学视频不仅具有重要性, 而且具有趣味性或其他意义, 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努力方向三:教师只有突破自我, 才有可能实现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
从“微课程教学法”实践来看, 教师“转型”, 不像理念认同那样来得简便。往往需要经历“实验—工作坊研讨—再设计—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多次磨炼才能完成。而每一次实 验, 都为教师本人带来震撼, 这震撼成为他们继续实践、反思、研究的动力; 每一次反思, 都为他们带来新信心、新冲动;每一次再设计、再实验, 都使他们发掘出自身的潜力, 看到离未来越来越近的曙光。这几乎是参与实验者欲罢不能的共同写照。如此几番磨炼, 从演员型教师到导演型教师的转型完全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努力方向四:重视“学习方法指导”研究
“学习方法建议”是《任务单》的精华之一, 它能帮助学生感悟方法, 少走弯路, 终身受益。桓实团队的《任务单》中, “学习方法建议”一栏留空, 反映出教师对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或者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捉襟见肘。问题这样严峻:学生需要我们指导, 我们能够给予学生有益的指导吗?如果我们因此关注方法指导, 不失时机地在实践中小试牛刀、总结提炼, 那么完全有能力发现指导方法、发展指导方法, 很好地帮助学生发展。
由于《任务单》在整个微课程体系中起着灵魂作用。它不仅影响微视频开发的目标和方法, 而且直接影响微课程实施的质量。在实践中, 设计清晰明了的目标、切实可操作的任务、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以及让学生少走弯路的巧妙方法, 才能拎起翻转课堂的纲, 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篇2
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动力
作者/袁 耀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广泛运用的时代。多媒体目前正在逐渐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像讲台、黑板一样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基础设施,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可以证明,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的优化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篇3
根据对每年参加我校招聘会的企事业单位的调查了解, 招聘者在挑选中职生时, 比较看重的方面排名第一的是专业技能, 排名第二的是学生个人的人格品质。而根据对广州中职生进行调查显示, 在最迫切提高的能力排序上, 排在前位的依次是外语能力、社交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语言表达能力、面试技能与技巧。[1]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应更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素质和能力:
1.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 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3. 训练学生语言交际、临场表现、管理组织等能力;4. 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应用文的写作;5.借助课本中与就业相关的部分, 积极引导学生做专业调查、职业规划。
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以上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而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所提到的素质与能力, 在很多的语文教学中都是交织存在的, 我们没有必要去将每一个素质或能力区分出来, 成立专题进行专题训练。可以以教材中所选材料作为主线进行学习, 每一个材料中可能会涉及一到两个方面, 也有可能是更多。我们要重点解决的是, 如何将培养的目的与教材、与课堂有机结合, 而又能收效甚好。
很多学生对语文有两个极端的印象——很简单, 很难。很多学生因为以前语文老师的刻板教学, 让他们对语文的认识仅停留在语文是学语法和写作的。其实语文课堂上所要学习的东西远多于此。所以, 要想通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得对我们的课堂进行适当的改变。
一、教学知识点的设定, 要易于接受并容易理解, 贴近学生以后就业的需要
难度太大, 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 很容易有挫败感, 进而产生畏惧和抵触心理。中职语文教学, 一般要求学生能够读得懂, 有自己的见解即可。至于文章中所涉及的语法和写作技能, 应依照该专业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合理设计。对于一些水平较好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难度。对于基础较差的, 建议有些可以简略带过。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学习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其实所起到的作用不大, 只要能看、能读、能写一些基本表达, 其实就已经很够用了。我们或许应该分一些课堂时间在其他能力的训练上。
二、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学生一般上课的自觉性不高, 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可能收效不多。许多中职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一定常发现学生没有跟上自己的上课节奏, 或者说懒得听, 懒得记, 懒得学, 变成整节课都是教师自己一个人在唱独角戏。适当设计一些互动环节, 调动学生的思考, 训练学生能力, 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也会更加主动配合。
一般我们设置的课堂环节不能脱离我们所要实现的培养目的。如果不能与我们的培养目的相一致, 那么这一环节可能就变成了纯粹的玩乐了。这样的课堂多了, 学生并不买单, 也与我们的教育背道而驰。那么具体可以怎样设计?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设计方式, 只要能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 又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就都是好的课堂设计。以下有几种课堂设计都是在教学中实践过的, 感觉效果较好:
(一) 课堂即兴表演
在中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白雪片片》, 其中有描写到一个卖彩票的细节, 正是这个细节极好地凸显了主人翁美好的品质,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这一个细节, 在没讲这一部分之前, 可以请两个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上台模拟卖彩票的过程。许多学生在观看过程中非常感兴趣, 但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互动很好地加深对主人翁高尚品质的理解, 锻炼了上台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 也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有了灵动性。
(二) 比赛
在学《列车上的偶然相遇》结束时, 可组织学生举办一场辩论赛, 辩论的论题分别是“没有偶然的机遇也会成功”“没有偶然的机遇就不会成功”。很多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不但流利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且双方辩论的场面相当激烈。在这场辩论中, 老师不再是主角,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导, 在相互的辩论中, 不断地思考, 不断地交流,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 游戏
小孩喜欢玩游戏, 其实不管是大人还是中学生都爱玩游戏。游戏看似简单, 但却能很好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在二年级的第一单元中有一篇《我很重要》, 在教授这一篇文章时, 我们不妨让学生来做一个画自己左手的游戏, 通过画自己的左手, 认识自我, 之后再与其他同学的手作比较, 发现其中的不同, 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天地之间独一无二的生灵, 以此为导入, 可加强对自我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 分组合作模拟训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在中职教学中, 很多的知识应该让学生练起来, 而不是让老师说起来。说得再多, 不如学生自己亲自动手一遍来得印象深刻。比如在教材中有“应聘与就业”的学习内容,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面试。在模拟面试之前, 先让学生就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做一些了解, 提前设定好自己作为主考官所要提问的考题, 或者是作为面试者应对主考官提问的回答。接着, 利用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当然, 作为老师一定要在课前进行指导, 定时跟进学生的前期准备情况, 以保证这个活动的正常进行。通过这样的模拟, 学生表示, 可以很真实地体会到应聘现场的感觉, 切实提高了他们的面试技能, 也借此对自己的专业做了一些简单了解, 反思了自己现在的专业学习情况, 有力鞭策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学习水平, 为自己以后应聘面试打好了很好的基础。
最后,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进步。
评价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多角度, 二每一个, 三褒贬俱全。“多角度”是指要从多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作品或一个活动;“每一个”是指要把每一个参加者或每一个小组都评价到位。“褒贬俱全”指既要有表扬也要有改进的建议。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课堂活动的意义, 实现想要达到的效果。
当然, 在教学中, 课堂与课外应该是融为一体的, 而不是相互区分的。学生在课堂学到知识, 就得在课外中得以展示和加强。所以, 要想真正巩固学生的知识, 加强学生的能力, 还要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 参加一些社团活动, 组织一些学习角, 策划一些表演活动, 举行一些比赛等。两者相互配合进行, 才能真正达到预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奇, 陈科莉.广州市中职生就业意识现状及改进策略[J].教育导刊, 2011 (10) .
[2]黄博.语文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J].科教创新, 2012 (5) .
[3]纪认家, 追求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2 (15) .
[4]陈艳丽.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文教资料, 2012 (15) .
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 篇4
〔摘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通过阶段考核、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这些构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零件与机构的分析与选用》的教学创新。
〔关键词〕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
《机械零件与机构的分析与选用》是华宇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和模具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整个的教学计划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作用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学生毕业后从事机械设计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常见机构、传动和轴系零件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该课程的传统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课堂老师为学生展示各种机构,传动和零部件的实物,播放多种图片,出示多种挂图,示教板等,虽然直观形象,老师也分析的头头是道,但是学生没有经过亲手操作,无法完成具体的设计任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尝试了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一 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1.1 符合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
实践表明,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具有偏于“形象思维”的智力类型。而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人,能较快的获取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而对于解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的陈述性知识确实是相对排斥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应该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在选择课程内容上应更加侧重于过程性知识,用实际的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衔接起来,不要求学生非要弄懂原理的来历、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而是侧重掌握在什么条件下,应用什么原理,解决什么问题,掌握什么因素或参数怎么样变化,对设计结果有何影响,如何选择才能得到最佳方案等,这正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优势。
1.2 改变了一言堂的授课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在上课时大部分时间是老师讲课,余下很少的时间给学生复习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老师展开的,并且老师多半站在讲台上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与学生融为一体,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但是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活动为主,老师起指导作用,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习行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只负责提出要完成的任务、讲授完成任务的相关知识,而完成任务的直接知识则由学生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二 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对课程的整体设计
2.1 设计思路
(1)按照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来设计。
因为课程标准是教材选用(编写)、教学、评估和考核的依据,是教学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对该课程的整体设计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2)精心设计了教学任务。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课题组从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的角度,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成18个任务,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任务的目的性、情境性、探究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3)选取了适当的教学载体。
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了教学载体: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家用缝纫机、摩托车中的链传动;学生在实训中心实训时使用过的设备如牛头刨床;学生在《产品零部件测绘与造型》课程中测绘过的减速器;学生最感兴趣的汽车发动机等。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
由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包括机械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三部分,教材内容也是按章节组织,按照力学—原理---零件的顺序排列,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性较强,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听不懂、学不会、没有用,因此课程组将教学内容解构,分解为若干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重构到18个任务之中。
2.3教学方法的选用
由于本课程采用的是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整个的教学过程是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项目)来实施的。现在流行的是六部教学法,但是课程组设置的任务都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又是高职教育,学生毕业以后一般也不从事设计工作,而是是从事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改造工作,即使是设计也是比较简单的,因此课程组认为划分为计划、决策和实施不适宜,分的过细,我们用一个任务对六步法做了试验,发现学生对于家用缝纫机曲柄摇杆机构的分析与选用这样的简单任务,在实施时学生在讨论后就直接作图实施,因为设计方法单一根本也不用决策、计划,因而课程组选用了项目教学法,每一个任务的教学过程包括提出任务、相关知识学习、任务实施和检查评价四个阶段;在相关知识学习中由于以老师讲课为主,我们采用了讲授法,以提高授课效率;在任务实施阶段的小组讨论阶段我们采用了大脑风暴法,在学生设计画图阶段我们选取了实习作业法。
三 教学过程
1、提出任务,明确要求。
2、相关知识教学。在该阶段只讲授完成任务的相关知识,而不讲解完成任务的直接知识,直接知识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自己构建、积累。
3、任务实施
(1)将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为了避免任务完成中的雷同,每组任务的原始数据和一些环节有所不同,组长经小组内民主选举产生,小组成员按照学习优势进行合理分工。
(2)小组讨论:讨论在完成任务中的疑难问题,讨论方案等内容。
(3)独立完成任务。
4、检查评价
(1)检查:学生自查、组内互查、老师检查
(2)评价:学生自评、组内互评、老师点评
四 考核评价
以往的考核中由于采用的是期末闭卷考试,由于是闭卷大量实际设计题目无法进行测试,因为需要查阅手册和资料,试题以填空、选择和简答题,造成学生考试前突击,考后很快就忘的结果,根本无法对分析和设计能力的考核,因此课程组将考核方案确定为期末考试只占40%,平时占60%;平时成绩又分阶段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给他们评定一个成绩形成阶段性考核结果,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勤和团结协作情况进行评定形成过程性考核结果,这种考核方案在实施中我们发现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成绩,团结协作、集体意识等也得到了彰显,考核方案接近于企业的考核方式,客观公正。
按照布置任务---完成工作任务---评价工作效果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使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接近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学会工作方法、学习方法,为成为一个职业人和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姜大源 《职业教育研究新论》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篇5
一、课堂教学要注意“导向”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规律, 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 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开门见山导入法。
现在教学中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 又称为“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 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 一进课堂, 就直奔主题, 即“目标展示”导入。如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人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 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仁人志士, 他是怎样说的, 又是怎样做的?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这么一说, 尽管是一种最简洁的导入方法, 但直截了当, 直切主题, 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 很自然地直接进人了学习状态, 这是一种很好的导人方法。
2. 创设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教学法, 是一种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 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 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利用“生活情景导入”进行普通话口语表达教学,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 完成课堂教育教学目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事物、事理进行直接的描绘, 或借助民间艺术的形式来渲染气氛, 创设情景,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情景式的导入, 能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3. 设置悬念导入法。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 他们的热情往往会更多的受好奇心的驱使, 因此,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 在导入环节中有目的有方向的巧妙设计悬念,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 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 我就巧妙设计了两个悬念:一是课前故意对教学内容“保密”,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二是让学生看课本目录前面的那幅桥的彩图, 叫学生说明大拱与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 并按照学生所说一一画图, 结果没有一个说得像插图所示, 在学生“心有所思, 口不能言”的那种状态下, 才让他们打开课文, 看看课文里是怎样说的。这样适当地制造悬念, 引导学生去思考涉及到课文的学习问题, 就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4. 诗词对联导入法。
学生一般都很喜欢诗词、对联、格言、警句等, 这种诗词、对联、格言、警句, 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 富有哲理性, 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很大的作用, 还能提高他们的素质, 陶冶他们的情操, 所以由诗词、对联、格言、警句等导人新课,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阔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 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比如教《我的母亲》一课, 我是这样导人新课:“同学们都很熟悉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 下面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学生便开始大声地背诵:“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我接着说:“是啊, 母亲的养育之恩, 我们这些儿女们多么难报答她啊,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吧!
5. 成语激趣导入法。
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 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意义深远, 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学生对成语比较熟悉和喜欢, 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用一个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人, 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上《旅鼠之谜》这课, 我让学生说出带“鼠“的成语, 结果学生们绕有兴趣地争抢着说出了:“鼠目寸光、胆小如鼠、鼠头鼠脑、蛇鼠一窝”等一批成语, 其中说得最多的是“鼠目寸光、胆小如鼠”这俩个, 然后我顺势揭示课题, 向学生说:“老鼠是不是只有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的本性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了。”这样的导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 很快就弄明白了课文的内容。
二、课堂导入要防止“范规”
1. 导入环节应力求新颖、别致。
发展是一切事物的生命力所在, 而创新则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导人环节也应力求有突破、有创新, 不落俗套。因此在导人环节设计中应做到形式多样, 内容新颖。
2.
要有针对性,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程度等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导人法, 不能生搬硬套, 要机动灵活, 不要呆板单一。
3.
应该注重贴近课文, 不能孤立存在, 要求导入艺术必须为整堂课服务, 为整篇课文的教学服务, 不可漫无边际, 泛泛而谈, 要将导人方式、内容与所教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
4.
导入形式要与后续教学内容相结合, 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学情, 出现启而不发、引而不出的现象, 甚至离题万里, 误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本质的理解, 不要背离学生的注意规律, 出现过多与课文无关的信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5. 导入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之内, 不宜过长。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篇6
一、行动导向模式解析
(一) 模式内涵及原则。
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方法,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形成内在的能力型知识结构, 达到学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锻炼的和谐统一。这种教学模式多数是以真实的工作导学为主的, 因此特别适合中职教育。行动导向型教学遵循的原则是:相信学生具备理性、自由, 甚至具备自我否定的能力。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必须要放手让学生去完成问题, 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 整合问题, 不要提出更多的干预建议, 要全面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级各类的生活问题。保证整体的教学活动是推动和促进独立思考, 而不是提前给出答案, 允许学习者制定计划和控制学习过程, 而不是所有的内容都由教师确定。
(二) 区别其他教学方法的特点。
教育部于2008年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9年初又印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教育原则。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就是以这个基本原则为基础设计的教学方法,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 其主要特征明显:一是强调教学应从理论培养向实践培养转化,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形成较为先进的课程体系, 形成较为先进的技术培训模式。二是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 让学生能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在运用不佳的状况下, 形成主动探究、主动充实所学内容的积极性。三是此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的, 通过知识归纳和知识演绎两个阶段的学习, 培养具有职业行为能力的技术人才。
二、行动导向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教学方法多元化。
1. 兴趣导向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发条。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导向。具体操作中, 可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行动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 获得学习的快乐。比如在教学《人脑与电脑》一课时,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明, 那同学们只能当流水账没有丝毫的兴趣。但是如果结合当前最先进的电脑技术分享就能抓住驱动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导向。
2. 案例讨论教学法。
案例讨论教学方法, 就是要通过语文知识运用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终获得语文知识素养与运用所学的能力。例如:《人生三步骤》的教学设计可以设计“比尔·盖茨”的教学探索案例。第一步, 让学生分析“比尔·盖茨”成功经历, 小组讨论:从他的成功经历之中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感悟?第二步, 一起了解比尔·盖茨的快乐认识。他会以什么为快乐呢?小组通过讨论其经历来获得答案。 (迄今为止, 盖茨和妻子已经为国际健康事业捐赠了超过250亿美元。比尔·盖茨向外界公开了遗嘱, 其中宣布将把全部财产的98%留给自己创办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第三步, 一起探索人生的三个步骤是什么?最后设计自己的人生三步骤。为了更好地完成案例教学, 学校领导要制定本校开发案例的总体方案。成立案例开发指导小组, 各教研组制定本学科开发案例的一年或两年规划。
3. 模拟教学法。
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 模拟一个社会场景, 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具体到语文学科就是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威尼斯商人》这节课就可以结合其中的法庭场景, 模拟现代法庭。在仿真的状态下, 通过对所选择案件的重演或者预演, 使学生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过程, 熟悉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与程序法, 通过“亲身, 亲历”, 参与模拟法庭活动, 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总之, 模拟教学方法能够针对相关的工作流程来学习语文知识, 实现角色模拟, 开发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空间。
4.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方法是通过完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师生共同努力的情况下分组、分项目完成语文活动。例如:教师设计“毕业生经验交流”的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的步骤包括:一是分组分工, 以每4到5名学生为一小组, 自选负责人1名。分工内容根据项目情况应该有组织者、宣传设计人员、记录人员等。二是活动准备。教师明确毕业生经验交流的宣传特点、制作基本步骤与要求。小组讨论制订项目计划:整体设计、收集信息、文章编辑等内容。三是项目实施。小组分工合作, 找到历届毕业生的优秀代表, 共同讨论阅读相关的发言稿件, 整理出不同的发言类型, 保证交流会议能够有特色。四是成果评价。活动完成后进行各组表现的相关评价。除了这类大型的项目教学方式之外, 还可以进行小范围的项目教学活动, 在班级内让各小组进行活动。例如:“口语交际活动———主持”的完成, 根据教师要求, 学生观看电视节目, 观察主持人的表现, 学生对“主持”有个大概的认识之后, 小组分成各个项目活动:主持词的撰写人、主持人、表演者, 学生领取任务后再具体小范围分工, 确定好各自的工作步骤, 形成方案。总之, 项目教学方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结能力, 提升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运用除了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之外, 还需要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第一, 要保证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一是语文预习。每个组的语文科代表上课前检查预习情况并做好登记, 作为学生自我学习的评价标准。二是值日生报告评价。学生们应当按照每天值日的顺序来到讲台上进行表演。评分标准为集体制定, 学生互评。三是上课。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回答问题的积极度和次数来评价。四是各种比赛。讲演比赛、辩论活动、情景会话活动,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贴近学生的题材都要设计相关的评价标准。第二, 要保证评价内容全面性。要保证评价目标系列化的纵向指标, 也就是要自上而下地进行评价。教师把握教材, 分析知识点, 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导主任及教科研人员, 要把握教材, 分析知识点后, 制定每册教材的具体执行目标。要构建横向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目标体系。横向的评价系列就是要针对每节课、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评价设计, 考虑到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双向评价结合。
三、实践后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一) 课堂教学后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复合型的人才起码应具备雄厚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 且知识面较广的素质。行动导向教学活动的实施既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也注重社会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与情感等诸多非专业能力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能够在课堂教学之中, 让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尊重、理解的人际关系, 学生也能轻松、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中职语文教学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 形成基本能力的前提下,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 彰显不同行业的职业特色, 使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辐射到专业岗位。
(二) 教学方式凸显了实践性。
齐白石说:不似则欺世, 太似则媚俗。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保证基础知识教育的情况下, 凸显了实践性。并通过非固定式的教学模式确定了教学行为。教学中, 必须随着众多教学因素的发展变化灵活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打破教学形式的封闭化, 实行教学形式的开放化, 或启发学生想象, 进行探究式教学, 使其永远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大胆改革教法, 善于继承和借鉴中外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 又要勇于进取, 强化创新意识, 能因人、因文、因时而异, 创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学习积极性, 博采众长, 综合运用。
(三)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行动导向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 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时, 表现出来的状况差异较大, 对老师的讲解, 接受能力, 反应速度也有差异。因此, 该种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 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总之, 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价值取向正确,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 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以及自学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行动导向中职教学的一种新示范, 其本质就是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的前提下,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 然后通过互动、交流, 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摘要:行动导向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重视全面的教学评价, 保证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本文分析了行动导向模式的内涵, 提出了行动导向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总结了其实践后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语文,行动导向,课堂效果,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秀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与评价, 2014
[2]陈妍.行动导向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方式[J].时代文学, 2014
[3]付学佳.内外兼修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初探[J].华章, 2013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篇7
一、教师导语诱趣
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始部分, 教师在课堂伊始如果能艺术地设置导语, 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 快速地使他们从课下游戏玩耍的状态回到上课身心集中学习的状态, 那么教学就事半功倍。导入的方式有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方式导入。例如, 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及生动有趣的语言, 使之既脍炙人口, 又发人深省, 拨动学生的心弦, 触发学生思维的灵魂, 引燃思考的火花。特别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感召力。例如, 我在讲授《莺》一课时, 正值春暖花开, 自己联系实际导课:“春天来了, 大自然一片‘莺歌燕舞’。‘莺’是大自然杰出的歌唱家, 它以其动人的歌喉赢得人们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唐诗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 ‘自在娇莺恰恰啼’等佳句。那么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这样使学生兴趣倍增, 注意力全专注于课堂, 想迫切了解莺的特点、外形、毛色和生活习性。整堂课学生都处于活跃状态, 课堂气氛良好, 很高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真正地对莺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 在讲授《卧看牛郎织女星》时, 我有感情地朗诵郭沫若的诗句:“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就把学生引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 引入茫茫的银河, 激起探索宇宙奥妙的激情。使枯燥无味的介绍天文知识的说明文, 变得趣味无穷。由此可见, 导语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设计得合理有新意能调动学生迅速地进入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投入学习,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设疑引趣学起于思, 思源于问, 问源于疑。
课堂教学如果没有疑问, 那将是一潭死水。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疑问, 引起学生的矛盾心理,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充满热情地去探索问题。但应注意的是, 若提问毫无价值的问题, 不仅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而让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 若提问难、繁、高、深的问题, 则让学生望而生畏, 索性不学, 总之问题过深或过浅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所以设疑要设计得合乎学生的实际, 难易要适度。例如, 在讲述《七根火柴》的时候, 我在导入时就进行设疑, 问学生:红军长征是一个伟大而艰难的创举, 其中有着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有太多伟大的人物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赞赏。可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偏偏选择这样的一个选题。写的是一个无名的战士, 写的是七根小小的火柴?要是直接写那些领导者不是更让人感动吗?你们对作者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想法?这样设置疑问,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思索, 踊跃发言。
还有在讲授杨朔的《荔枝蜜》时, 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 在学生找出了作者感情变化的句、段后, 设疑:“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 慢读细思, 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变’, 请用短语归纳全文的思想感情线索。”这样, 学生思维的琴弦再次绷紧, 学习热情高涨。因此, 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欣赏音乐激趣
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能渲染气氛, 震撼心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运用音乐来烘托气氛,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教《安塞腰鼓》时, 我请学生倾听贝多芬的《命运》, 请学生运用《安塞腰鼓》中的写法尽情想象, 恣情描写。这样, 学生就从贝多芬的曲子中听到了对命运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与歌颂生命和力量的《安塞腰鼓》互相呼应, 共唱生命颂歌, 给人以莫大的震撼和鼓舞。再如, 学习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回忆录, 文字质朴, 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追述了母亲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 唱出一曲发自肺腑地对千千万万平凡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颂歌。为了让学生能充分体会作者的这种真挚情感, 我为学生播放了歌曲《懂你》, 在歌曲舒缓、深沉、哀痛的氛围之中, 学生通读了全文, 很快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三、拓展想象激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观念, 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产生巧妙的、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材中记叙类的文章大都可以激发学生去想象。比如, 学习冰心的《小桔灯》后, 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多年以后小姑娘他们家庭的情况;学习了《孔乙己》后, 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孔乙己中了举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并让学生将其想象的情景描述出来, 或者做一些改写、续写小练习。俗话说:“鼓瑟不难, 难于调弦;作文不难, 难于炼句。”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的习惯, 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活中没有想象力, 世界将变得暗淡, 学习中没有想象力, 学习过程会变得僵化, 学习将成为僵死的程序化活动, 人就变成没有思想的机器人。想象是活化知识的酶, 能使语文课堂青春焕发, 活力四射, 健康永存, 充满创新的动人旋律。语文教师应有一颗年轻、快乐、富有想象力的儿童的心, 让想象在语文课堂上潇洒自由地飞扬起来。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篇8
一、直指表达———“问”在言语形式的秘妙处
语文是借“言”表“意”的课程, 每一个独特的言语形式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完满的生命形式, 都在表达着鲜活的情感状态、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为了表达出特别的意思、深刻的意义、丰厚的意蕴, 写作者往往又会寻求与之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最为适切的言语表达形式。因此,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 我们总是要引领学生从那些黏附着意思特别、意义深刻、意蕴丰厚的言语形式入手, 走进文本, 深入文本, 与作者对话,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师生对话, 生生对话, 去探寻每一个独特的言语形式的秘妙之处, 精彩之道, 获得丰富的言语表达汁养, 增强言语表达的能力。
执教《鞋匠的儿子》一课, 一开始教师就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 知道“鞋匠的儿子”在课文中是指———
生:林肯。
师:问题来了, 为什么课文不直接用“林肯”做课题, 而是要绕着弯子用“鞋匠的儿子”做课题呢?
围绕课题来设问, 在我们课堂上并不陌生。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种惯常方式是———“同学们, 由这个课题, 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想解决吗?相信你读了课文就能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放之四海而皆准, 缺乏明晰的方向感, 学生的疑问皆如出一辙, 教学过程走向形式化, 教学效率自然低下。
再来看看上述案例中的问题———“为什么课文不直接用‘林肯’做课题, 而是要绕着弯子用‘鞋匠的儿子’做课题呢?”如此设问, 短促而有力, 直指言语形式的精妙, 直触语文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从课题的独特之处入手构建话题, 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 以问题驱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课尾, 教师又回到课题, 启发学生联系文本具体内容来体察《鞋匠的儿子》作为课题的精准, 精彩, 精妙,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生:参议员用“鞋匠的儿子”来羞辱林肯, 言外之意, 人和人是不平等的, 作为鞋匠的儿子是应当自卑的, 言语中充满了鄙视和羞辱。
生:而林肯用“鞋匠的儿子”来回应参议员, 言外之意是人和人是平等的, 作为鞋匠的儿子是值得自豪的, 言语中充满了宽容和真诚, 这就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是一种演讲的智慧。
生:全文的情节发展都是以“鞋匠的儿子”为线索的, 用它做课题就可以把林肯和参议员串联在一起了。
生:用这个课题, 还可以引发读者对于“平等”的深刻思考。
二、直抵心灵———“问”在文本主旨的核心处
文本的字里行间, 蕴藏着绵长深远的情趣和丰厚深邃的意蕴。阅读文本, 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层, 而要把审美的触角进一步向文本的纵深处延伸, 引领儿童走进一个个特别的生命世界, 追问生命的精彩与意义。教学中, 教师要在文本和儿童之间选择一个稳当的平衡点, 在文本主旨的核心处精心设问, 巧妙引导, 让阅读主体潜心会文, 静心涵泳, 沉浸于文本语言所营构的情境之中, 凝心体悟和探寻文本的意趣。不妨看看《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片段:
(出示:我以为母亲睡着了, 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 我忽然看见, 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师:我小时候, 母亲是无数次抱我, 可是我是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的眼角就流下泪水, 从这“第一次———无数次”中, 你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为了子女甘愿付出一切, 可是子女为母亲付出这么一点点, 母亲就会流泪, 就会感动。
生: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那么多, 可是我们又为母亲付出了多少呢?
生:母亲无私奉献, 母爱伟大。
师:这两行泪水中, ______有______, ______, ______……
生:有感动。
生:有欣慰。
生:有激动, 有幸福。
生:还有满足与骄傲。
师:作为子女, 那些事要不要提?不但要提, 还要永远刻在心中, 再读———
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教师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 从文本语言和学生的生命阅历出发, 由文本外部走向文本内部, 由浅层感知走向深层感悟, 紧扣“泪水”这一极富精神意蕴的意象, 以“第一次———无数次”的强烈对比, 凿通时空的壁垒, 敞开对话的心扉, 震撼学生的心灵世界,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 激发学生的精神源泉。学生在温润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之中凝神思考, 投入真情, 自由表达, 感悟母爱。这样的教学一两拨千金, 直抵文本的核心处, 更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
这就是把课上到学生的心坎处。
三、直面疑难———“问”在儿童学习的困惑处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成长中的人, 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也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的困难、疑惑甚至是失败, 有时还会影响、阻挡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和步伐。如果在他们感到疑难困惑时, 在他们偶遇失败时, 能适时调整教学方向, 理性地辨析问题的症结, 敏锐地抓住问题的本质, 选取准确的突破口进行追问, 启迪思维, 突显本质, 开拓思路, 就能引发学生新的思考, 新的尝试。
如《少年王冕》一课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起到了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等特别的作用, 但是教学中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并不能理解这样特别的写法, 我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反问学生:“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景呢?”学生认为写景能够让文章变得“美”起来, 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 这显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所以我又引导他们将上下文对照起来读一读, 想想这段景色描写是否多余, 学生恍然大悟。但是我并没有就此停止, 而是继续追问:“既然写景的作用如此巨大, 能否将‘荷花’替换成别的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思维碰撞, 展开热烈的讨论, 又产生了新的思考和理解:“荷花”让王冕产生了灵感, 曾经读过的许多书也在这一刻发挥了作用, 对他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转折作用。写“荷花”, 就是为了写王冕。这样的“景”, 是和王冕这个“人”交融在一起的。
当你心中真正有了儿童, 并在课堂上聚焦于他们时, 你会发现, 匆匆而过的形式要不得, 你会静静倾听儿童的声音, 智慧理解儿童的世界。你一定会在能力生成的最佳时机点, 帮促着孩子们去恣意吸收, 创意表达;你还会在孩子们没有信心时去鼓励他, 情绪懈怠时去激发他, 遇到困难时去帮助他……
四、直塑美感———“问”在教学境界的升华处
语文课堂的“美”是多维的, 多面的, 其核心要义在于师生皆能在温润美好的课堂境界中诗意地“栖居”, 享受课堂, 享受语文, 享受生命。
师生享受到诗画的情意和自然的情趣, 在愉悦的课堂境界中体验生命的尊贵, 这份美的境界, 应该由师生共同创造, 但是首先要有教师发起。
课堂上, 以精要的问题推波助澜, 以核心的话题画龙点睛, 通过强有力的问题驱动, 提升教学境界, 享受教学智慧, 其精髓在于深入激活学生的心智。教学《珍珠鸟》一课, 我借“问”让“学”, 以“问”驱“学”, 创造出了美好和谐的境界。
师:同学们, 请把自己当成小珍珠鸟, 用心去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玩着珍珠鸟的所玩, 想着珍珠鸟的所想, 那是多么美好的感觉呀!
一只只可爱的“小珍珠鸟”立刻捧起课本, 饶有兴致地读起书来。从他们的表情便可以看出, 在每一只“小珍珠鸟”的心里, 一定都有着那份独特的新奇、喜悦与激动。他们渴望这样的阅读方式, 他们渴望经历这样的阅读体验。
接下来, 我将这一自然段按照“起先———渐渐———后来”的提示分成三个部分, 请三位“小珍珠鸟”来读, 他们情绪高涨, 情感强烈。读后, 我便巧妙地将一个个细微的问题渗透在与他们的对话之中。
师:小珍珠鸟, 你好!我就是冯骥才, 我注意到了你的三个“一会儿”了, 非常想知道你为什么做这几个动作, 你到底在想什么?
生1:是这样的, 我想到你的桌上玩, 但是心里没底, 不知道你是个怎样的人, 所以一会飞到这, 一会飞到那, 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试探试探你呀!
师:好一只机灵可爱的小珍珠鸟!
师:你经过试探, 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2:你还是很友好的, 我喜欢你!
师:你很想喝我杯子里的茶, 既然如此, 为何不直接来喝呢?为何还要瞧瞧我的反应?
生2:我可不傻, 我对你还没有完全放心, 所以还要试探和考验你!
师:的确如此, 防人之心不可无呀!
师:你刚开始离我那么远, 现在你离我这么近, 我抚摸你的绒毛, 你怎么也不怕呀?
生3:经过这几次的试探与考验, 我发现你很喜欢我, 一点都没有伤害我的意思, 所以我完全放心了, 完全信任你了, 已经把你当成我的好朋友了!
师:告诉你吧, 从一开始, 我就很喜欢你, 信任你。真没想到, 用我的信任能够赢得你对我的信任!信赖, 不就能——— (生齐读中心句“创造美好的境界吗?”)
我没有去设计一个又一个毫无意义的圈套诱引学生往里“跳”, 而是通过变换设问的视角, 设法将学生放在“前台”, 设法让他们入情入境, 设法调动他们强烈的情感因素, 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移情体验。我将“逐步”分解, 将“信赖”内化, 将“逐步信赖”融入“冯骥才”与“小珍珠鸟”的平等对话之中。一切显得是那么自然和谐, 浑然一体。在这样的睿智对话中, 师已不是师, 生也不再为生, 我们完全忘却了自我, 在高质量、高品质的思想交锋中, 知识获得、语言发展、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皆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增值。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篇9
一、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以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为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实践教学为主线, 关注学生创业意识培养, 同时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改革总体思路是以工作任务引领课程内容设计, 贴近工作实景, 融合职业技能, 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构建重组, 构建开放、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全面提升。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本课程在专业定位、综合相应的职业标准, 将职业标准向电机与驱动技术课程内容进行转化, 课程主要有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直流电动机控制、数控机床进给电气控制与伺服系统、典型机床电气控制四大部分, 每一部分都有任务描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二、基于职业标准的课程项目
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如何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难题。课程内容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与融合是课改的新思路。概要地说, 所谓职业标准就是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 对工作人员从事相应工作岗位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专业水平等方面的规范性要求。职业标准的主体要求是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 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几大类。本课程改革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 同时参考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标准, 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生产设备的操作管理、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质量控制、销售服务、辅助设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研究学生就业岗位职业标准形成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由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设计实践项目, 课程实践项目能够在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达到职业标准。课程项目设计见表1。
三、基于课证融合的课程教学形式
基于职业导向的课程改革, 必须实施课证融合, 就是要根据职业标准对应的职业资格, 以及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来组织课程教学。结合“双证制度”的有关规定, 高职毕业生必须获得中级资格证书, 部分可获高级。实施课证融合, 必须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方法来保证, 要以实际的工作任务进行场景模拟, 在模拟场景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本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讲练结合一体化教学法、模拟仿真、远程教学和网络资源共享等。
在项目教学法实施中以生产过程为载体, 结合苏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维修电工技能考核项目设计课程部分实践项目。在机床维修项目教学中通表1课程项目设计过人为设置机床故障,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 结合分析实际机床图纸, 找出可能的故障范围, 兼顾多种情况的可能性, 最后在正式的机床上实施维修。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不仅掌握了操作维修技能, 也体验了维修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学习兴趣。
基于职业导向的课程改革需要有实践环境保障。电机与驱动技术课程拥有电机实验室、高级电工实训室、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艾默生培训室、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实训室等校内实践室, 同
时有苏州瑞思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 (苏州) 有限公司、百得 (苏州) 科技有限公司、格兰富水泵 (苏州) 有限公司等校内外实践基地。实践电机与驱动技术课程教学始终在维修电工技能培训实训室实施, 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维修电工技能考核要求, 让学生带着考核任务学习, 增加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动力。聘请企业工程师为课程兼职教师实施远程教学, 苏州瑞思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校中厂为课程改革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基于职业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
基于职业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考核应知应会的基础上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 并把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考核成绩纳入课程的总成绩, 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考核内容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学习过程体现工作过程, 考核标准符合职业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项目从对典型机电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的元器件选用、电路原理图设计、布线图规划等方面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典型机床的故障维修从机床操作、机床图纸整理、故障分析, 故障排除等方面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积极主动参与每个操作过程者, 可取得优秀成绩。能在教师指导或提示之下, 基本识别、使用元器件, 完成线路连接和故障维修, 勉强回答问题者, 取得标准分值的合格成绩。将考核分细化到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任务, 将考核点渗入到每一个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每一个实施细节, 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8) :56-59.
[2]唐振华.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2:20-23.
[3]方宝.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导向性现状及其改革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9)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