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服务

2025-01-19

动力服务(精选11篇)

动力服务 篇1

近年来, 文化志愿者队伍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 已逐渐成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在各项公益文化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文化志愿者服务成为公益文化服务的新动力这个话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文化志愿者的含义

文化志愿者是指不收取物质报酬, 自愿为公众提供公益文化服务或者帮助的人。他们是志愿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性更强, 强调公益文化艺术服务。

二、文化志愿者产生的原因

文化志愿者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小康阶段, 生活富裕、物产丰沛为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了物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 推动了文化志愿服务的繁荣;人们对志愿精神推崇, 以及先进事迹的传播, 为从事文化志愿服务营造了氛围;人们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以及对文化服务的需求, 使文化志愿者逐渐走进人们生活;社会的进步, 人们思想认识的提升, 使文化志愿服务成为个人丰富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总之, 文化志愿者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下历史阶段的结果, 它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需要, 也反映了文化志愿者自身的需要, 彰显了进入小康社会的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诉求和时代特点。

三、文化志愿者服务为公益文化服务注入新的动力

(一) 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壮大, 为公益文化服务队伍补充新生力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单靠公益性文化机构的从业人员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文化志愿者便是公益文化服务队伍最好的补充力量。他们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才华, 参与管理公共文化设施, 生产公共文化产品, 提供文化咨询、文艺辅导, 策划、组织群众文化活动,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二) 文化志愿者服务深入基层,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已经将文化志愿服务列入重要日程,

组织引导文化志愿者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文艺演出、文化艺术知识普及教育、文化艺术技能辅导、文化展览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进一步引导基层群众创造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 以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推动全民文化素质的明显提升。

(三) 打造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进一步提高公益文化服务质量

各地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在进一步完善、优化长期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 整合志愿服务资源, 全力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公益文化服务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在2012年12月4日召开的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会议上, 38个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优秀品牌都得到了表彰, 其中既有活跃在基层、深受百姓喜爱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也有紧贴少数民族文化需求、远赴边疆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品牌。这些品牌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推动了公益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四) 文化志愿者服务精神的传播, 带动全民参与公益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文化志愿者在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 同时也传递了友谊、信仰、团结、奉献的精神。他们不仅是文化大使, 更承担着社会责任。如今, 公益文化服务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深入基层的文化志愿者, 更有利于促成公益文化服务成为全民行动, 是公益文化服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心中形成的那种自觉、自愿回馈社会的风气感染和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带动全民参与公益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四、推进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 不断完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使其纳入规范化、常态化管理。目前, 文化志愿者流失率较高、人员构成单一、缺乏健全完善的志愿者管理体系以及志愿者服务下缺乏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等, 不断完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制度与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文化志愿服务进行法律支持、规范, 对文化志愿服务的立法有助于提升公民对文化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制度, 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和引导, 促使志愿者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平。

第二, 建立文化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促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文化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为了提高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 应该建立文化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支持、肯定文化志愿工作, 对志愿者绩效进行评估, 对优秀志愿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 进一步探索文化志愿服务的自身特点与内在规律, 逐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志愿者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 促进文化志愿事业健康发展。

第三, 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培训和辅导, 确保文化志愿者的服务质量。文化志愿服务涉及的面很广, 需要懂得多方面的知识, 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公共文化机构阵地活动管理知识、广场文化活动管理知识、图书管理和借阅知识、知识共享工程知识、博物馆管理和讲解知识、音响使用知识、文化活动的策划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文化政策法规知识等等。文化部门可以根据自愿者的素质情况以及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从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管理能力、文化素质、服务能力等方面, 对文化志愿者进行相应的培训, 从而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第四, 丰富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方式, 推进文化志愿者服务品牌建设。文化志愿服务品牌要在提升文化服务品位、创新文化服务形式上做文章。善于挖掘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志愿品牌, 努力使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成为当地主流文化和时尚文化的一部分, 并自觉担当起公益文化服务的重任。

如今, 文化志愿者的身影在各种文化场合越来越活跃, 文化志愿者服务也逐渐成为公益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文化志愿者要以服务群众文化为己任, 以丰富公众文化生活、提高公众文化素质为目标, 结合当地社会文化发展需要, 努力形成鲜明的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志愿服务, 以进一步推进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 从而为公益文化服务注入生命与活力。

动力服务 篇2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XX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机化办公室的指导下,在XX阳光办的支持下,XXXXX富民农机学校根据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蓝图,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掌握一定的技术,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为此,我校紧紧围绕农民工的要求和市场用工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像”活动,强化职工队伍 素质建设。

根据XX农业局、农机局的统一部署,以内强素质,外 树形像,强化职工队伍素质建设为目标,今年上半年重点:一是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择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教职员工。二是认真学xxx省委、XX党委三个“一号”文件和省农机科教[2005]55号文件,根据文件规定要求结合XX实际,抓落实与区阳光办配合开展培训工作。三是组织学习《行政许可法》、《农业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机科技专业知识、规章制度等,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教学素质,把学校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力量进一

步凝聚到实现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心真意为农民办实事,把农民工培训工作抓出成效,让农民工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得到实惠,为创建和谐的XXX做出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工作。

二、深入贯彻党的惠农政策、不断提高农民工参加

培训的积极性。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六部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有关精神,结合XX党委、政府、省阳光办、省农机化办的安排部署,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短期培训,强化培训与市场对接,做好就业服务,维持农民工利益。逐步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参训,部门配合和谐、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机制有效、就业组织有序、维权保障有力”的新格局。今年XXXXX党委、政府1号文件把开展农民工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作为工作重点,并把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补助标准写进了1号文件,按每位农民工参加培训补贴200元(其中中央、省财政补贴100元/人,XX财政配套补贴100元/人)直补到培训人员;特殊岗位培训根

据情况可以适当提高补助标准,通过中央补贴和地方补贴,农民工参加培训基本上自己不承担培训费用。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出台从而提高了农民工报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广大农民工根据自己的爱好,身体状况、年龄大小、适合的工种进行报名参加培训。我们学校根据农民工自愿报名参加培训的工种编写培训计划、培训材料、培训时间。今年上半年的培训工种主要是:农机操作手、茶叶机采和加工、机电维修工、农机驾驶员四个培训工种。培训时间为15天、20天、40天、90天培训费用根据培训时间长短而定有250元、400元、600元,培训方式:采取引导培训、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期满,通过考试考核合格后发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结业证书”。我们将每期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地点、培训的工种、培训的费用向广大农民公示,让农民自己心中有数,安排时间参加培训。

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方便农民开展上门培训、努 力完成培训任务。

1、XXXXX山高人稀,全区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只有8个乡镇,边远的乡镇到区政府所在地松柏镇有180公里,农民到松柏镇农机学校参加培训存在许多不便,为了方便农民参加培训,我们向区阳光办、农机局汇报,与乡镇领导协商,把乡镇府的会议室让出来,把教职工拉到乡镇府现场培训,这样培训一是节省了农民工到区农机学校的往返时

间。二是节省了农民工到区农机学校的往返车费和生活住宿等费用,仅凭这几项就为每位农民工节省开支350元左右,今年3至4月我们就办了两次这样的培训班,培训人员达90多人,共为农民工节省费用3万元以上。做到把好事办好、事实办实,让参加培训的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一举动得到了区阳光办的认可,说我们又给农民工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2、今年第一批安排给我们培训的任务是230人,根据 文件要求必须在6月底以前完成培训任务,做到参训农民工能够就业。这也是我们工作中的困难,在教职员工少的情况下,我们把培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人,加大工作力度,广泛宣传,积极组织生源,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编写通俗易懂的教学教材,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同时,我们还与周边的县市乡镇联系做好就业转移工作。在参加培训的80名茶叶机采与加工的农民工中现已有68名找到了就业岗位,并且月工资在1200元左右,培训的90名农机操作手有72名加入了春耕生产机耕机整的行业中,纯收入每天也在80元左右;我校受农业局的委托培训85名村级畜牧防疫员,现已招聘上岗。再者,我们把每个教职工的电话告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如有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困难,我们都热情接待,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难题,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咨询等各

种服务。

XXXXX富民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

贵州企业服务创新驱动力研究 篇3

关键词:服务创新战略管理员工组织

0引言

贵州是欠发达地区,在2008年全国各省GDP和人均GDP排名中贵州分别排倒数第六和倒数第一,但是贵州GDP增长10.2%,高于全国水平,其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占41.3%,增长12.9%,分别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快6.4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8年贵州GDP构成及增长情况详见表1)。服务业是贵州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对贵州服务业的研究意义重大。在对贵州服务业的研究中文名发现服务创新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服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是提高服务创新能力:服务创新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源泉,已成为现在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研究的重点(许庆瑞,吕飞,2003)。服务刨新的基本动力是形成服务创新模式的基本动力,还是创新过程的重要决定因素,而驱动力要素的组合则构成服务企业的创新环境。本研究主要研究贵州省服务企业服务创新驱动力。

1文献回顾

Barras等学者认为ICT是服务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逆向产品周期”理论。Hauknes(1996)认为技术对于新服务或现有服务系统的改进具有决定性作用。Kuusisto和Meyer(2003)认为信息技术是服务创新的关键驱动力[5]。Keegan和Tumer(2002)认为对市场的关注对创新起着首要作用,并且需要通过教育和帮助加强用户参与服务创新过程。Srivastava和Mansen(1998)认为成本和价格竞争是也是影响服务企业创新模式的两种主要的市场驱动力之一。Sandbo和Galloui认为服务创新驱动力是多样的,有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每种驱动因素又包含不同因素对创新活动产生影响。其动力模式图如下图(如图1)。内部驱动因紊包括战略与管理、创新、员工、创新部门和R&D,外部驱动因紊包括轨道和作用者(或行为)。

2样本情况

本课题的调查对象为贵州的服务企业,由于受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及为了调查的方便我们抽取了贵州大学MBA06、07、08从事服务行业的贵州企业学员(学员主要为企业中的中上层领导)进行调查,领域涉及金融、通讯、旅游、物流等。问卷设计主要围绕贵州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动力和内容、服务创新效果,以便获得研究所需要的有效数据。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收回195份,并剔除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率为88.6%。

3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果分析讨论

问卷中笔者采用5科特量表,5表示最高的分即非常重要,1表示最低得分即完全不重要。我们用平均得分(avg)来衡量,AtoE表示问卷每项在各个档次得分的份数,服务创新驱动因素和创新效果评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

从表1计算的结果看,调查企业对服务创新效果评价平均得分为3.69,标准差为0.71。研究表明,服务创新能够通过新服务或原有服务系统的改进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得到改善。这样企业会更加重视服务创新,鼓励企业创新,从而进入服务创新良性循环轨道。因此,服务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战略管理和员工这两个因素评价结果较差。战略管理作为一种最为根本同时最为有效的创新内部驱动力在贵州企业服务创新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员工作为服务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在贵州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效力也不显著。其他三个因素的得分集中分布在在3.5-4.0之间,驱动作用相对比较明显。但是没有那个因素突破4.0,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

3.1战略管理因素的平均得分只有1.75。众多研究表明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会将刨新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管理是企业创新的内在的根本的一种驱动力。然而在本研究中战略管理并没有成为贵州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主要驱动力。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1贵州服务企业除通讯、邮电等行业的部分大型企业外。大多数服务企业仍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目前主要任务是应对日常生存问题,缺乏战略管理意识。战略管理本身的缺乏,致使这些中小企业对服务创新没有统筹规划。贵州和云南同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贵州的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差于邻省云南。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贵州的相关企业缺乏服务创新战略,盲目投资,资源重复建设,缺少“亮点”。

3.1.2企业对服务创新有明显的战略程序(S2)平均得分只有1.4。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创新具有明显的程序性。然而,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贮存性、不可分性等特性,致使服务业刨新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不同之处。Claude R Martin Jr和David A.Horne[7]通过对成功和不成功的服务企业及制造业企业的对比分析认为服务创新不具有技术创新明显的战略程序;服务创新没有严格的战略程序可驱动。

3.1.3企业对新服务或服务改进有成文的战略规划(S1)也只有1.65的得分。颜光华和林明(2004)认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通常没有成文的战略,很多是隐性的、非明确的或者说通常是直觉型或经验性战略。这种战略主要通过企业家的领导意识和行为变现出来。这样,企业主的行为、价值观念、战略意图、创业精神、个性和能力直接或间接的决定了企业战略。企业家个人对服务刨新的态度和倾向可能直接企业的创新。通常风险、变革意识强的企业家更倾向通过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2组织因素、管理因素和供应链上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因素各项平均得分集中分布在3.6-4.0之间,表明这些因素是贵州企业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

组织的合理设计可以推动企业的创新。精简中间层次,建立扁平化、灵活的组织结构,可以加速信息传递,容易激发服务创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的最大优点是缩短了企业高层与员工的距离,打破了各组织(包括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使信息的传递变得直接通畅,信息资源由分散走向集中统一,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同时适应了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贵州服务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大企业金宇塔式的结构的弊端还未能完全显现。这些小企业多是以创业企业家为首的团队方式运行,比较容易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企业的服务。

高层管理阶层的强创新意识,可以使他们针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通过对组织的变革、新市场的开发、运作和传递过程的改进促使创新发生。

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是完整的利益集团,彼此相互融合、相互制约。在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包括顾客,他们经常是信息和创新思想的来源,并且参与创新过程,对创新顺利进行有重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创新是同条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合作生产”出来的。因此,同一供应链上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是服务创新的重要外部驱动力。此外,政府等公共部门和行业的政策也推动了企业的创新,也是企业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3.3员工因素的各项平均得分2.78,不显著。在企业中员工直接接触顾客,了解顾客的需求偏好,深谙现有服务系统的不足。因此,员工应该是服务创新有价值的驱动力,是创意的主要来源。然而本调查研究表明员工并没有能有效的推动企业的服务创新。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3.3.1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组织文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欠发达的贵州有一种惰性区域文化,创新意识较差。尽管很多企业都创建一定的激励机制,又由于服务创新绩效不宜评价,员工仍旧安于现状,意识不到服务创新对自己、企业乃至贵州地区发展的价值。

3.3.2“新”就意味着“变”,“变”就伴随有不确定性和风险。人们需要从熟悉、稳定和具有安全感的工作任务,转向不确定性较高的变革过程,其“职业认同”受到影响,产生对组织变革的抵制。这样即使员工非常了解顾客的需求变动、企业服务系统的缺陷,有很好的服务创新创意,他们也不会主动推动企业的服务创新反而可能会过滤顾客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员工不但没有成为贵州服务企业创新有价值的驱动力,反而成为服务创新的阻碍因素。

4结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在贵州省这个特殊环境中战略管理和员工两个重要因素在企业服务创新过程中没有能最大发挥其效度。组织因素和管理因素虽然一定程度上驱动贵州服务企业创新,但是并不是完全因为企业的结构多么完善、制度多么健全、管理多么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供应链上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外部公共部门和行业是重要驱动因素,但是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处于被动状态。结合上述研究和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管理启示:

4.1强化战略管理对服务创新的倾向。没有战略的引导,服务创新就没有根本保障,可能会随着领导者意志的变动而变动。服务创新不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在其企业内就不会系统化,不会融八企业系统并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

4.2增加对员工的培训,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员工因素是目前贵州企业服务创新的重要阻碍因素。员工培训可以增加员工对创新的再认识,消除创新就可能破坏员工的职业发展的心理误No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也可以强化员工对创新的认同,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员工主动与顾客相互沟通,了解顾客,审视现在服务系统才能真正推动企业的服务创新。

动力服务 篇4

2013年5月8日, 由美国约翰迪尔公司授权的经销商——哈尔滨动力科技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动力科贸”) 筹建的北安备件服务中心“北安盛迪店”正式揭牌运营。

服务中心的成立, 可为北安地区及周边的用户朋友提供更便捷、优质、高效的农机配件供应与整车维修服务, 可就此打造北安周边地区2小时服务圈, 彻底解除北安市范围内有机户的后顾之忧, 对保障农忙时节机车作业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必将会给有机户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 进而推动北安农业的繁荣发展, 也为动力科贸在经营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在渠道发展上迈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动力科贸是隶属国务院国资委领导的哈电集团成员企业, 是美国迪尔公司在中国授权的为数不多的几家高端设备经销商之一, 主要负责为中国东北三省和蒙东地区进口约翰迪尔农业机械设备, 并为用户提供优质售后服务支持和备件供应。早在2000年, 迪尔公司就与动力科贸进行合作, 签署了经销商授权协议。经过14年的并肩奋斗, 动力科贸凭借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实力过硬的技术队伍和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 为黑龙江垦区和地方合作社提供了几千台优质的农业机械设备, 而售后服务和备件供应更是得到了用户的好评和赞扬。

服务大局,增强工会组织的推动力 篇5

关键词:工会;内部控制;建设;服务

当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班子正带领社会各界向着未来稳步前进,可以说,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再一次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主题是和谐,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和谐、民族和谐,更包括社会各界和谐发展,因此,新时期的“大局”是为和谐。以促和谐为目标,工会组织在新时期应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力争以更好的面貌来服务大局,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工会组织要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结构,顺应新时代主题的要求,不能仅依赖广大职工价值观的自主变革。这种转变方式是被动的,是与新时代发展趋势相背离的。只有加强对人力资源状况的掌控,深入了解人力资源的变革动力,才能切实把握住工会组织人力资源的规划方向,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因此,这就需要工会制定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人力资源泛指一个区域内可参与生产创造的人力的总和,即具有创造价值的人员队伍。而作为构成人力资源的单独的个体——人,也是符合人力资源特征的。如“他”的潜力,“他”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甚至态度、意识等等,都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将“他”的这些特长记录备案,充分掌握“他”的过去、现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评估“他”具有创造哪些价值的潜力,以及在哪个岗位上能发挥最大个人潜力,创造最大价值,而这,即是人事档案的作用。工会组织内的现有职工即是这一组织的人力资源,而利用人事档案来掌握人力资源的动向,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工会内部控制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工会服务社会大局的重要举措。

二、加快工会内部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工会组织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工会组织应重点围绕三个层面来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第一,加快硬件设施建设。硬件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条件,硬件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印机和通信系统等工作硬件。当前很多工会组织的硬件设施陈旧、老化,并缺乏专人维护和操作,不利于信息化统计管理模式的形成。因此,建立一个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采集、归档管理和录入档案库等工作的平台,实现所有数据数字化,信息传送网络化是当务之急,也是提高统计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唯一途径。

第二,加快软件设施建设。在软件设施建设方面,工会组织应首先组建内部局域网计算机组,利用局域网中的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等功能,实现全面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同时引进档案管理软件,目前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档案管理软件有易度和金锐,此外,也可以采用Excel、Foxtable系统自主制作档案管理软件。

第三,加强一线职工的素质教育。工会组织应全力加强对广大一线职工的综合素质教育,要让职工能够客观认识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的价值和作用,使一线职工能够积极配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设,并积极维护软硬件的正常运作。在实践中,工会领导班子可组织管理团队去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较为完善的企业参观学习,以此来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管理水平,也可定期聘请高校专业教师来单位培训,以期全面提升职工的素质和能力。

三、加强纪律建设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而没有认识,也就缺乏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要切实强化工会内部控制,增强工会组织的对外推动力,就必须要制定严格的工作纪律,用纪律来约束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工作实践中,工作纪律的制定首先要符合法律原则,其次要加强制度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制度的人性化原则。

在实践中,制度的建设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对内和对外的思政教育机制,配合上级部门所颁发的相关规定,加强制度对各部门、职工的约束作用,同时有目标、有方向的组织学习与开展针对广大职工的思政教育工作,用制度来维系整个工会组织的运作,并加强广大职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

第二,狠抓制度落实,抓典型,重约束,重纪律,对于不以公共的利益为重、不顾及工会组织形象、仅为私利而不顾全大局、思想道德败坏的职工典型,坚决给予严厉的处罚,以彰显相关制度的法律性、严谨性与严肃性,并通过区域内的宣传栏公示,以提升制度对干部职工的约束力。

第三,工会组织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欲教人,先正己,在扩大职工队伍、狠抓工作践行、开展思政教育以及相关奖罚方面要坚决做到公平公正,为职工树立良好的行为楷模。

结语:总之,提升工会组织内部控制,加强工会的外部推动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工会领导班子应首先消除工会工作中现有的弊病,继而通过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和纪律建设来提升工会的内动力,从而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而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沈阳市总工会. 在服务大局服务职工中彰显作为——沈阳市工会近五年工作纪实[J]. 当代工人:C版, 2014, (5): 16-17.

[2] 方德福. 在服务大局中提升工会管理水平[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4, 24(2): 103-105.

当代档案利用服务的动力源分析 篇6

一、档案利用服务动力源———引力

档案部门根据不同用户相应需求, 采取一定服务方式, 比如借阅、开辟阅览室、参考咨询、开档案证明等, 达到解决用户现实问题的目的, 便可以理解为是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其实施主体是档案部门, 受用者是档案用户, 档案部门作为工作实施主体而言, 必然有一定的因素来作为它开展这项工作的原因, 这些原因笔者认为便可以理解为档案利用服务动力源中的引力因素, 这些引力因素是档案部门开展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前方向导, 是其不断为之改进的方向标。

1. 促使档案价值实现的“本色欲望”。

自档案于现行机关形成之初, 档案部门对其的形成便进行着指导监督工作, 在其现行价值利用完毕需要入馆之时, 又是档案部门对其进行着前期收集、鉴定、整理和后期的保管、检索、编研等工作, 可以说档案的存在是档案部门生命力所在, 档案部门的存在价值全部寄托于档案之上。因而, 无论是出于实现档案自身价值的伟大想法, 还是证明档案部门存在价值的初衷, 档案部门都心存一种来努力实现档案价值的欲望, 这是一种本能, 也是一种职责。因而, 笔者认为, 改善档案利用服务工作, 首先最重要的便是强化所有档案工作者自身命运与档案本身息息相关的思想, 只有内心的欲望足够强烈, 才会有足够的动力来实现档案价值, 进而促进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进行。

2. 当代“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 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需求为导向。加之之前服务性政府的提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等, 都指引着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开展必然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相关档案行为的展开都要围绕着此思想。是否达到了用户满意的程度、是否实现了用户的需求、是否体现了民生的思想等, 成为了档案工作的评判标准和奋斗方向, 这一思想不断地催促和牵引着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发展。

3. 档案用户不断增长的利用需求。

恰如经济行为中潜在市场的存在和扩大, 才会使经济活动的开展更加自信和自如。当今电子文件大量出现, 民众生活需求的增长、活动领域的扩展等, 催生了更多更广民众对于档案的需求, 一系列专门档案如科技档案、音像档案、视听档案、口述档案的出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档案利用服务的顺利实施, 需要用户的利用需求和被需求档案的真实存在两方面合力达成。现如今利用需求有所显现, 剩下的便是档案部门对于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充分开展。正如生意人向着潜在的利润奔跑, 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增长是牵引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向前冲刺的一份重要动力。

二、档案利用服务动力源———压力

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与时俱进的开展同样也面临各种压力, 只有将其克服或将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 才会使利用服务的效果最好, 最小的压力也就变成了较好的动力。

1. 外部压力。

外部压力来自于档案系统外部, 不受本身能力的支配, 只能通过自身条件的转变来适应这些外部压力, 才能更好地展开工作。 (1) 社会大服务环境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逼近, 电脑成了人们办公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催生了电子文件的大量出现, 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在方式不再只是实体形式, 萌生了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 以及随之产生的虚拟化档案保存空间数字档案馆。为了更好地贴近民众生活, 便产生了档案网站、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这些顺应潮流的档案行业行为无可厚非, 但与此同时产生了档案行业实际发展水平与时代发展相脱节的现象。比如, 信息时代保障信息安全的要求促使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电子文件备份、数据库系统安全维护等工作, 但是我们并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队伍和财力上的后盾力量。社会大服务环境的变化是大大的进步, 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无法紧紧追随时代如此之急的步伐, 需要时间来进行资金、技术、人员、资源上的储备, 反思当前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现状, 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2) 同行业间竞争之大。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 档案行业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档案部门之间谁的访问利用率高低, 而是扩展到了信息服务行业。因特网、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会如火如荼。面对这场竞争, 档案部门并没有优势可言, 只能利用本身档案资源的特色, 展开相应的特色服务, 才能吸引住用户琳琅满目的眼球, 还要建立在硬性条件与之旗鼓相当基础之上, 档案利用服务之路任重而道远。

2. 内部压力。

内部压力产生于档案系统内部, 是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可以通过内部力量进行调整成为利用服务工作的积极因素。 (1) 档案行业本身的定位。档案是一种社会性、普遍性很强的信息资源, 几乎包含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如此普遍、社会性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社会各界的利用, 岂不是很糟糕的一种现象。再有, 《档案法》和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 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该项规定中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已经将档案馆的定位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档案部门并非有了如此的定位就可以“守株待兔”了, 它必须要为此定位采取行动来证明, 这便是档案利用服务所承担的使命。此外, 档案部门给民众的印象是历史带来的, 档案利用服务工作还要改变档案部门“衙门式作风”带给用户的冲击。较高的行业定位, 必然是一种荣誉和肯定, 但无形中也是一种压力。 (2) 档案利用服务当前发展的诸多瓶颈。尽管档案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进行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加强民生档案资源的收集、举办各色展览、开通档案网站、通过手机方式进行档案咨询相关业务等, 然仍不尽如人意, 存在诸如档案知晓度低下、档案网站访问率低、档案利用率低等问题, 这些必然会使档案部门感觉到心理上的受挫, 之后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尴尬处境, 这无疑是与期望相违背的, 其所面临的是心理和现实的双重压力。对此, 笔者认为是否可以创新一些工作模式, 比如对档案人员进行定期绩效考核, 并将其与工资和荣誉挂钩;对档案、档案网站的宣传, 是否也可以采用电子商务网站的宣传模式, 比如进行客服人为推广等。

三、档案利用服务动力源———推力

档案利用服务身处社会主义建设新环境中, 当然不会单单有挑战, 也必然存在机遇。这些有利于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发展的大环境因素, 笔者理解为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即档案利用服务的推力。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为档案部门开展更深层次、更多形式的利用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条件。诸如物联网RFID标签技术在档案馆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在档案资源整合和知识管理中的利用、数据备份技术在电子文件备份中心中的利用, 这些无疑是信息技术革命带给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幸运之处。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盛行, 促使了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理念, 催生了多种形式的档案产品来满足用户需求。可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是档案利用服务发展重要的客观有利条件。

2. 政务信息公开与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不谋而合。

2008年《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实施, 强调建设服务型、公开型、透明型的政府, 号召将一些政务信息向民众公开。而档案中有相当部分信息是关系到政务的, 之前是绝对要保密的, 档案利用服务只是局限于一些非政务性的信息, 是相当有限的。政务信息公开之后, 便顺应了档案开放利用的服务要求, 将会有更多更有含量的档案信息资源供用户利用。政务信息公开无疑是促进档案利用服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 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国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十分重视的, 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体现。档案部门属公共服务部门, 理应进行文化服务行为, 要想进行档案文化服务必然要进行的便是档案文化的利用服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将文化建设列为2011年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响应国家的号召, 档案工作“十二五”开局之年, 档案文化建设必然成为档案事业中的重中之重, 而档案文化传播便是其中的一项关键性的工作。档案是文化的积淀、文化传播的媒介、文化变迁的反映, 理应进行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档案文化传播的重视, 必将是开启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新局面的又一推动力量。

摘要: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 利用服务工作的开展是有一系列动力因素进行调节的, 笔者分别分析了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引力因素、压力因素、推力因素, 得以期待从这些动力源着手来改善当前我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现状。

关键词:档案利用服务,引力,压力,推力

参考文献

[1]王协舟.中国档案学的动力机制[J].档案学研究, 2009 (3) .

[2]范世清.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动力机制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6 (3) .

[3]郭海明.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动力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 2008 (10) .

动力服务 篇7

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 (Innovation Theory) ,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也就是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理论起初主要涉及的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但随着经济服务化趋势不断增强, 服务创新不仅成为服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制造业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现差异化的模式。

服务创新的概念不仅包括发生在服务业本身的各种创新活动, 还涉及到各种其他产业和部门的创新行为。从广义上讲, 服务创新是指一切与服务相关或针对服务的创新行为与活动, 从狭义上讲, 服务创新是指发生在服务业中的创新行为与活动, 主要是通过提高服务质量, 提供迅速有效的服务, 给顾客带来新的价值来取得竞争优势[1]。

2 制造业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与制造业服务创新必要性分析

服务创新不局限于由技术引发创新的范畴内, 更多是与服务本身特性的变化、新的销售方式、新的“顾客—生产者”交互作用方式以及新的服务生产方法密切相关。1998年, 为了研究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驱动力来源, Hofman、Hertog和Bilderbeek提出了一个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 如图1所示。

2.1 概念化创新驱动力——制造业企业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的必然选择

概念化创新驱动力是指在服务创新研究过程中提出一些新观点、新概念, 这些理论和观点对整体推动制造业服务创新理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服务在制造业竞争中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学者们明确提出了“制造业服务增强”的概念, 即认为产品生产型制造业已经与“新经济”的发展相脱节, 因此, 制造业企业应该努力实现“服务增强型制造业”的转变。比如, 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汽车生产行业, 很多企业通过服务创新 (如丰田金融、保险服务) 来使自己的产品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 从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方面入手, 以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

1985年,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 认为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活动的集合体就是价值链。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 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创造利润和带来价值增值的来源。由图2的制造业企业利润的微笑曲线可见, 随着技术升级, 制造商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带来的附加值越来越小, 而研发和售后服务所创造的价值所占比重却不断增大, 因此, 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就需要制造业企业探索将服务创新与生产流程相结合的渠道。根据IBM商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 同时拥有制造业务和服务业务的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升高, 美国这一数据已经高达58%, 在上世纪80年代, 通用电气的总产值中, 传统制造产值的比重高达85%, 服务产值仅占12%。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 其来源于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少, 于是通用电气努力拓展售后服务, 而且向金融、专业服务领域进行延伸, 采取了“以服务为中心”的战略, 最终使得其服务业务对总利润的贡献比转型前增长了20%。

2.2 顾客需求驱动力——制造业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手段

创新“四维度模型”的顾客界面是顾客需求驱动力的主要来源, 所谓的顾客需求驱动力是指在服务创新过程中, 顾客需求会产生哪些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 顾客对于服务的差异化需求越来越高, 尤其对技术特性较复杂的产品, 产品本身成本越高, 购买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越高 (比如汽车) , 顾客就越需要厂商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金融、保险) 来降低购买风险。而服务由于具有无形性、异质性, 很难被模仿,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服务创新, 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 波音和空客等飞机制造企业的重要供货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 为了应对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 改革了直接出售发动机的模式, 转变为“租用服务模式”, 也就是在对方租用发动机的时间段内, 为对方承担保养、维修和相关服务, 服务型收入大幅增长, 现在该公司的现代喷气发动机用户中超过55%都跟其签订了服务协议。

2.3 服务传递系统驱动力——制造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

在创新“四维度模型”中的服务传递系统是指在新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传递过程中所依赖的系统。而这种服务传递系统驱动力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服务创新过程的各种诸多因素中, 新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传递过程中所依赖的系统发生改变, 产生推动作用。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 除了生产系统以外, 生产上游的原材料供应, 以及生产下游的营销环节, 均应属于其服务传递系统的一部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竞争力通常依赖其购买服务的成本和质量, 如通信、运输、金融、销售等服务, 制造企业成本的75%以上的价值增加都由服务构成, 因此, 合理选择和利用服务会降低成本。

2.4 技术创新驱动力——制造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在Bilderbeek的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中, 技术不是必需具备的一个维度, 而对于制造业的创新来说, 技术创新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当某种新技术被使用, 不仅会使得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工艺发生变革, 甚至会使企业的生产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组合, 在这种条件下, 必然会使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3 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的战略选择

在对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针对制造业企业, 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及优势通过因子分析法探讨其应采取的服务创新战略。主要选取以下指标:企业推出新服务的速度、市场对新服务产生的反响、企业对新技术进行应用的能力、可选取的服务项目、服务项目质量高低、服务项目速度的快慢, 企业面对消费者需求的敏感程度、企业服务的响应速度、所提供服务的期限、提供服务的网点数量、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技术型服务员工的多少、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能力高低, 还包括诸如员工的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 企业对于服务的管理能力。

通过指标代表的意义可以分析出彼此之间的相关性。运用SPSS对初始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得到X=AF+αε的负载矩阵, 确定F的意义。在我国, 针对制造业的服务创新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 获取制造业企业关于服务创新的原始数据难度较大, 因此, 本文重在介绍分析方法, 并总结一般规律。

为了研究企业在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中各维度能力的状况, 本文以服务创新的“四维模型”作为出发点来选取相关指标。因此, 选用企业的新服务研发能力, 来衡量企业概念化创新这一维度;服务传递系统这一维度要求企业具备较高的服务管理水平, 并且主要侧重企业内部组织安排, 因此, 选用企业对服务的管理能力指标来衡量和考察这一维度;顾客需求层面体现在服务的提供方式和与顾客的交流方式方面, 企业的能力大小, 由服务提供能力表示。这样, 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的三个维度, 就可以借助于三种能力来表示。因此, 选择这三种能力作因子分析的因子变量, 即F。利用旋转方法使因子变量具有可解释性, 即得到:

χ代表考察企业服务创新所选取的指标, 每一个指标对这三种能力的影响程度, 可以用β值来体现, 根据企业的优势, 从而为企业服务创新战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因子分析法通过将评价企业服务创新的15个指标简化为三种能力, 用这三种能力的强弱来分析企业服务创新的资源和能力, 这三种能力均与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紧密相关, 从而能够为企业选择服务创新战略提供指导。企业自身评分情况和各要素影响程度的大小, 对F值的影响效果不同。F越大, 表示这一能力越强。将三个因子变量置于同一坐标系中, 得到图3。

资料来源:赵丽梅.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战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06.

F1代表服务研发能力, F2代表服务提供能力 (服务界面) , F3代表服务管理能力 (传递系统) 。

企业在确定自身的服务创新战略时, 应该以其服务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对于服务提供能力较弱, 但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 比如区域Ⅰ中的企业, 适宜采取差异化较大的服务创新战略, 在概念上不断研发、创新, 以此弥补企业服务提供能力的不足。

例如, 华为全球OEM产品服务创新模式的采用, 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而且跨越了国家和区域的限制, 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其预防性增值服务的投资回报率更是逐渐增加, 使得华为成为ITLT行业的代表。

在区域Ⅱ中, 企业的服务研发能力和服务提供能力都较强,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可以选取的战略包括:消费者驱动服务创新战略、高度差异化服务创新战略、快速反应服务创新战略。家电行业竞争激烈, 且消费者个性化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海尔集团持续推出并更新“星级服务”, 通过服务网络、电话呼叫中心、检测与派工信息系统、物流系统等服务传递系统和新顾客界面的构建, 不仅提升了服务运作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向消费者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 而获得行业先行优势。

区域Ⅲ、Ⅵ、Ⅶ, 企业的服务研发能力、提供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较弱, 适宜选取的战略是外包型服务战略。

在区域IV中, 可以选取的战略是快速反应服务创新战略 (模仿) 、消费者驱动服务创新战略 (快速响应) , 因为此时企业的服务提供能力、服务提供系统能力较强, 可以为企业的服务创新战略提供较好的支持和保证。

区域V、Ⅷ的企业一般服务管理能力较强, 灵活组合服务创新战略非常有助于降低服务成本, 尤其适应于服务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当企业具备较强的服务提供能力时, 也可以选取服务外化战略, 但是面对服务管理能力较弱的企业, 首先应该调整的便是企业的员工和服务管理能力。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制造业的服务创新, 首先介绍创新以及服务创新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引出制造业服务创新, 并根据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 就制造业服务创新的驱动力模型以及服务创新必要性进行探讨, 最后, 借助因子分析法提出制造业服务创新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创新,驱动力,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鲁若愚.制造业的服务创新与差别化战略[J].四川大学学报, 2000 (6) .

动力服务 篇8

一、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是推动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演化的基本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三大旅游市场全面开花。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2009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增长5.8%;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566万人次,增长9.4%;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增长20.4%;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同时,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共识,这预示着中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二、国民大众的旅行需求是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演化的根本推动力

(一)消费群体从小众到大众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03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2009年,中国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到2750万,同比增长95.0%,预计到2013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6800万人。快速增长的在线旅行消费群体成为支撑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不断演化的绝对市场主体。

尽管现在在线旅游预订仅占总体市场的约10%,但相关人士认为这个数字将持续增长,一两年后,在线预订可能会增至20%,并且有可能3年或更多年后,50%的旅游预订都来自网上。”就目前占有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携程和艺龙来说,其服务的群体中约80%都是商旅人群,而这一人群在全年出游总人次中的比例仅占20%,80%以“旅游”(而不是“旅行”)为目的的人群必然推动新一轮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的发展。

(二)消费习惯从线下到线上

传统旅游业的消费习惯是消费者必须到实体店中才能购买的产品,如旅游线路、酒店产品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休闲散客旅游趋势的明显,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并热衷于在线预订与消费,这就促使旅游企业必须创新商业模式,使线下的传统旅游企业开展线上服务,在线旅行服务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与服务,这势必推动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三)消费模式从大众化到多样化与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旅游者的消费模式从大众化向多样化与个性化转变。在线旅行消费者的需求从最初的旅行咨询、机票预订、酒店预订等大众需求发展到旅游线路、度假、差旅等个性化需求,从浏览网页与预订产品到分享与评论,不断变化的消费模式推动着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朝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从注重产品和服务到注重用户体验。

三、市场机制是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演化的主导因素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从在线旅行服务的市场规模来看,2007年旅行预订市场规模为22.5亿元,2008年旅行预订市场规模达27.7亿元,2009年,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规模为38.9亿元,同比增长32.3%(见图1)。从在线旅行服务网站的数量看,2009年1月旅游网站的行业站点数37395家,2010年1月旅游网站的行业站点数为51600家,同比增长了37.99%,这一速度并不弱于其他热门行业的网站成长速度。由此可见,我国在线旅行服务虽然出现时间不长,预订的比例相对较低,但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

资料来源:艾瑞网(www.iresearch.com.cn)

(二)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自身演化

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在线旅行服务产业链发生了多种新的演进,各环节的新进入者也不断增加。从最初的携程、艺龙的“酒店+机票”、同程网的B to B到“去哪儿”的垂直搜索、驴妈妈的景区门票、途牛网的度假产品、7天的酒店预订等再到新兴的旅游评论网站、旅游交友网站等,新兴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QQ旅游频道、百度、新浪等门户网站及社会媒体的抢滩,使得更多的市场主体携新兴的商业模式进入在线旅行服务。而Expedia、Egencia、千橡集团等外资旅行服务商纷纷通过收购、控股等方式曲线进入我国,抢滩我国在线旅行服务,使得在线旅行服务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在线旅行服务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细分市场,走差异化道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携程收购台湾旅游网站eztravel及香港永安旅游,在订票和订房两大业务的基础上开始大力发展度假业务和差旅管理业务;淘宝网推出淘宝旅行客栈系统;传统旅行社投入更多的资本、人力与技术资源去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市场推广和产品销售体系,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与互动。

(三)资本力量的拉动

在线旅行服务发展伊始就与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携程在创建之初的两年分别接受了IDG、软银集团及凯雷集团的投资,共吸纳海外风险投资1800万美金。目前走过10年发展历程的携程的战略转型依然是经由资本运作来推动的,包括通过证券市场对如家和汉庭两家经济型酒店的增持,通过非公开市场对“首旅建国”高端酒店品牌的参股,以及通过香港基地在海外接待体系的战略布局等,资本成为企业商业模式转型的拉动力量。各种细分垂直型的在线旅行服务企业如途牛、驴妈妈、乐途、7天等也纷纷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风险资本的引入,使在线旅行服务企业真正走向市场,资本的力量不仅助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资本的逐利性也推动了企业商业模式的涌现与演化。

四、技术进步是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演化的催化剂

(一)技术进步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变消费者的需求与习惯、价值观与价值的获取方式,随着消费者的需求转变,在线旅行服务企业也要做出相应的转变,从而影响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的变革。当携程、艺龙等传统综合性在线旅行服务企业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驴妈妈、去哪儿、到到网等新兴的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涌现出来。当“7天”连锁酒店成立之初的数据集成管理系统不能满足消费者在线预订的习惯时,“7天”自主开发的中央预定系统(CBS)于2005年正式使用,使传统的酒店模式向“酒店+互联网”的模式转变。随着BBS、SNS等交互工具的发展成熟及消费者对互动与体验需求的增加,“7天”在网站中开辟了BBS讨论区,2009年又推出了自己的SNS社区——“快乐7天”,技术进步与需求变化促使了7天商业模式的变革。

(二)技术进步打破企业传统的商业模式

技术进步打破了旅游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与营销方式。当信息技术出现重大进步时,既有的产品系统和价值链上下游关系将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就需要重新定位,企业必须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因此每一次重要的技术进步都结合了商业模式创新。如web1.0到web2.0使信息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催生了去哪儿、酷讯、到到网、酒店自身的Twitter与Facebook等新兴商业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也在逐渐变革。如携程正在从一家相对单纯的在线旅行代理商转向综合性的在线旅行服务商,其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无不渗透着技术进步的痕迹。日前其宣布将实施商务旅行和休闲旅游齐头并举的战略,推出“一网三客户端”,大规模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

五、政策导向是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演化的有力支撑

在市场化与产业化的进程中,国家间接或直接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也左右着在线旅游服务产业发展的宽度与深度,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与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为在线旅行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政府的相关政策更加关注在线旅行服务。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到了“要加快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网络旅游、网络营销等新业态的市场影响力迅速扩大”、“支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等。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国家政策的重视与支持必将促进市场主体以更为先进的、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业模式进入到在线旅行服务领域。

参考文献

动力服务 篇9

关于我国邮政普遍服务基金最早的讨论是在新《邮政法》起草阶段, 当时围绕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的建立就存在很多争论, 而直到现在, 业界对基金的征收依旧还有不少疑议。

相关部门在设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时, 首先提及的观点和理论是国外先进经验, 特别是欧洲国家的经验。这是因为欧洲国家最早提出邮政普遍服务基金这一概念, 并且写入了相关法律。

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的起源

普遍服务概念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837年, 当时英国社会学家Rowland Hill提出建立邮政普通资费服务, 希望建立公民可以负担得起的统一价格的邮政服务。虽然Rowland Hill没有提出一个普遍服务的概念, 但已经具有雏形。正式提出普遍服务则是在1 9 0 7年, 美国A T&T总裁Thecdore Vail提出“一个网络、一个政策、普遍服务”的口号, 随后在美国起草的《电信法》里第一次明确了普遍服务的最重要原则和特征, 包括为公民提供公平、合理可承担的服务, 提高公民享受更好服务的机会, 以及向低收入、边远地区公民提供平等服务等。这是首次比较完整的阐述了普遍服务的概念。1997年, 欧盟制定的第一版邮政指令 (相当于欧盟的邮政法) 则首次提出了邮政普遍服务的概念。

谈及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的起源, 就必须先提及电信普遍服务基金。这是因为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很多概念源自于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欧美各国希望开放当时的电信普遍服务市场, 并希望通过投标、竞标以实施和开展普遍服务, 同时也采用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作为一种价格补偿机制, 将基金分配给在高成本、低收益地区投资的运营商。以当时的法国为例, 其东部地区比较发达, 中部地区以及北部地区是山区, 相对贫穷、落后。在法国开放电信市场时, 多数企业都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纷纷进入发达地区市场, 而偏远地区却无人问津。为了确保偏远地区享受平等的服务, 法国政府在计算出在偏远地区开展同等业务所需要的成本后, 从进入发达地区的营运商征收基金, 以补贴在偏远地区提供服务的运营商, 即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同时, 为了建立该基金, 法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 对提供普遍服务而造成损失的地区, 需要提供服务的成本进行测算, 其成本是透明的, 并且每年都进行测算, 并公布结果, 然后进行投标和竞标。

而伴随欧洲统一化进程, 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也开始讨论, 如何促进欧洲邮政市场的发展和改革。当时关于这一讨论大约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各国邮政业务只能是本国的邮政企业专营;另一种观点则是彻底的放开整个邮政普遍服务市场, 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竞争来促进发展。在经过几年的讨论后, 上世纪90年代初, 欧盟各成员国基本达成一个共识, 认为彻底放开市场才是改革的正确方向。因此, 欧洲在90年代制定了邮政指令以后, 又制定了邮政改革规划和进程。北欧、西欧一些国家如瑞典等在1992年就开始退出邮政专营, 2006年芬兰、英国等也步入这一改革, 而根据规划今年年底整个欧洲都将开放邮政普遍服务市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又或是整个全球邮政业发展方向, 最终就是要逐步开放市场, 通过公平竞争的机制来提升服务水平, 为国民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

开放市场是前提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 欧盟邮政指令 (第一稿) 第9条第4款规定:当成员国认为普遍服务义务对其提供者构成不公平财务负担时, 可以建立一个普遍服务补偿基金, 基金由独立于受益人的实体管理, 在遵循透明、非歧视和成比例的原则下, 各国可要求取得普遍服务业务许可证的经营者向该基金提供一定的财务资助。而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的建立包括几个重要前提:

首先是开放普遍服务市场, 向取得普遍服务业务许可的经营者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建立基金。

第二是一定要遵循透明非歧视原则, 也就是要成本核算, 证明普遍服务对提供者构成不公平的财务负担, 并且在核算公示后进行补偿。

第三是基金参与者与普遍服务具备可互换性。欧盟邮政指令第27条明确指出, 基金参与者提供的服务要与普遍服务具备可互换性。什么叫可互换性?简单举例来说, 从伦敦到曼彻斯特邮寄同一份文件, 要是同等的价格、同等的标准, 这样才叫做具备可互换性, 这样的普遍服务商才具备基金征收的标准。同时, 欧盟邮政指令 (第三稿) 第9条第二款明确了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征收范围只限于邮政普遍服务基金提供商。

此外, 欧盟邮政指令以及欧盟法院的裁定都明确提出, 快递业务与普遍服务本质上属于不同业务, 而我国《邮政法》也认同普遍服务和快递业务属于不同业务, 服务标准、要求、价格都不一样。这表明快递企业并不是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的征收对象, 这是因为快递业务与普遍服务完全不具备可互换性。

当前欧洲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实际情况如何?实际上建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 只是欧美各国政府补贴普遍服务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形式, 比如政府的直接财政补助、银行贷款等。就美国而言, 其邮政近年亏损严重, 最近一年的亏损更是高达160亿美元。但到目前为止美国邮政亏损的钱尽管由美国政府提供, 然而却不是无偿补贴, 而是向美国财政部借款, 最终美国邮政需要归还这些款项。而在欧洲各国中比利时是政府直接进行财政补贴, 瑞典、波兰、匈牙利等没有建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 这是因为这些北欧国家, 较早开放这一市场, 引入竞争机制, 目前其运营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而且还有盈利, 根本不需要财政补贴。另外一些国家比如澳大利亚虽然其《邮政法》规定可以建立类似基金, 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进入实施阶段。而全球唯一建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的国家只有意大利, 并且是在满足开放市场、成本核算等前提条件下建立该基金的。

因此, 从欧美各国的邮政改革结果来看, 在开放邮政普遍市场, 引入竞争后, 各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利润率相比以前是不断上升的, 同时递送率、服务质量也在不断上升, 这表明只有开放才能真正促进普遍业务市场健康发展。

动力服务 篇10

关键词: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动力;阻力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068-02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民族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趋势和共识。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所以,研究服务型政府的动力和阻力,意义重大。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动力分析

1、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外在推动力。

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民族地区不管从经济差距、体制差距、观念差距、社会事业差距、还是生活水平的差距上看,都有被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而这无疑将导致民族问题边缘化日益加剧,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并得到有效遏制。因此,民族地区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即依靠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掘和利用,依靠国家的支持和发达地区的帮助,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跳跃式发展,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路。政府应更加注重自身的变革和发展,通过练好内功,全面提升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功能,达到使经济社会步入又快又好的轨道上来。

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才能促进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一方面,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是规划和实施科学发展战略和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科学发展目标更明确、政策更科学、步子更坚定。另一方面,政府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倡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只有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才能为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是建设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动力。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在强调“稳定”职能的同时,更要突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功能,这样才能实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并在发展中实现动态稳定。而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尽快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在市场主体基本发育完全的新形势下。政府的职能就必须发生变化,政府必须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履行新的职能。这就是要创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宏观调控。即政府必须通过良好制度的供给、良好的公共政策供给、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只能通过自己的这些服务,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行政府改革,构建一个服务型政府,从而不仅实现民族自治地区政府管理模式的顺利转型,而且还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族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3、克服政府行政弊病是建设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的直接推动力。

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最激烈、各种矛盾特别是民族矛盾、宗教问题最复杂的时期,庞杂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要求较高,以往的政府管理模式面对全新的行政生态环境显得力不从心。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行政观念仍然被顽固地遗存下来,并不同程度地支配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二是在政府运行机制和管理行为上,有些不该政府管的事,政府非要去插手,如对企业事务干预太多。三是在行政作风方面,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现象在一些地方非常严重。四是在政府体制和政府机构设置方面,机构臃肿、人员膨胀已经成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普遍现象。五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从观念到技能,从思想到作风,从学历层次到管理经验都非常欠缺。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以上弊端,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制约、对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都是非常严重的。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构建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能力才能加以解决。

二、民族地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阻力分析

1、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公务员素质阻力。

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公务员队伍构建力度,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是,民族地区公务员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宗旨观念不牢,群众观念淡薄,高高在上,不能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二是大局意识不强,以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为重,对大局和中心工作不了解、不关心,围绕大局开展工作的主动性不高;三是法规观念淡薄,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本领还不高;四是不思进取,不深入研究思考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五是作风浮躁,工作不实,热衷于表面文章;六是责任心不强,本职业务不精,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七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以上这些问题反映了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之间的差距。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严重削弱政府的行政效能,阻碍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进程。

2、为民做主、官本位及犬儒主义思想构成的文化阻力。

我国传统行政文化存在着与服务行政完全冲突的思想和观念,这些观念成为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极大阻力。第一,为民做主观念阻碍公务员服务意识的树立。中国的读书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总想兼济天下,为民做主。如果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不改变为民做主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服务型政府就没有构建好的希望。第二,官本位的思想阻碍。官本位观念使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和官僚受到社会持续的尊崇和羡慕,这样会强化公务员的优越感和高高在上的意识,不利于公务员树立以公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因此,在今天发展市场经济和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使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契约签约的角度真正认同,内化服务行政的观念是推进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思想先导。第三,犬儒主义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在几千年传统社会的政治高压与文化灌输的双重作用下,传统中国社会形成了“犬儒主义”的政治态度。即对政治及公共社会的冷漠与回避。而服务型政府需要社会成员以自主性的公民权利意识积极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的负面影响是不育而喻的。

3、理论准备不足构成理论指导的阻力。

动力服务 篇11

中心城市是指在某个地域或者称之为经济圈内起核心推动作用的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该区域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中心城市往往具有成产力高聚集的特点,吸引着大量资金、人才、技术和消费。因此,较其他一般城市有着天然的经济优势。第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改革开放逐步开展,早就了一大批沿海发达城市,这些高发达城市自然辐射影响周边区域,在该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综合社会经济功能。第三,中心城市往往基础建设发达,拥有较好的交通、良好的区位,也使得它成为对外贸易和信息流通的中心,带动着整个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个,起枢纽作用。 由于中心城市的独特区位及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积极完善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带动周围城市及城市腹地的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更大区域范围经济的发展。

二、中心城市知识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知识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动和发展城镇化建设,这其中特大型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也在不断进行。 制造业不再是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心,而知识服务业作为高新产业却展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在着重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知识服务业大多是新兴产业,不仅包括法律咨询、商务咨询、金融服务,还包括一些基础性的服务建设行业,比如医疗卫生保障、保险行业、教育行业等等。

中心城市知识服务业的聚集很大程度是为了满足城市越来越多的生产生活需要,客观需求直接造就了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心城市广阔的市场条件,如快速的信息流通、 高新技术不断革新,都会创造广泛的服务知识服务需求。 而反过来,知识服务业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中心城市乃至整个经济圈发展的新动力。我国现在也开始步入后工业时代,知识服务业给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巨大。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大量的知识服务企业提供着各类专项服务,满足了更多的社会需求。知识服务业相当于将知识资本和人才资源导入生产过程的中介,它极大地加速了生产效率。 这种影响的体现在现在的制造业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知识服务业的核心动力是创新,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中心城市聚集着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 “以人为本、积极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知识服务业作为高新产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的技术革新都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其次,规模化是未来知识服务业的一大发展方向。任何产业从新兴到繁荣都要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一大表现就是产业聚集。中心城市当下蕴含着无穷的发展潜力,所以知识产业化在中心城市的聚集是其向规模化发展的一大趋势。最后,知识服务业应当坚持多元化发展,从法律、金融等服务业扩展到基础的教育、卫生等等方面,不断打破一些制度和产业壁垒,扩大知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有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

三、中心城市知识服务业聚集的动力机制

研究中心城市知识服务业聚集的动力机制十分必要,这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合适的建议。知识服务业同传统产业一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个方向来阐释中心城市知识服务业聚集的动力机制。

1.内部机制

(1)城市化水平高。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与城市化水平直接相关。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其第三产业所占该地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发展经验显示,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将上升0.729个百分点。[4]中心城市大多是一些国际化大都市,承载着大量的人口和社会功能, 大量的人口意味着大量的社会需求,需求效应本身就是知识服务业的巨大推动力。

(2)专业化程度高。专业化是知识服务业的另一大发展驱动力。知识服务业从发展起源来看就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专业需求而不断衍生来的,是社会分工更加合理化、 细致化的结果。中心城市各个方面功能更加明确,对于一些特定的专业服务也就更加青睐。因此,知识服务业也就更容易在中心城市产生聚集,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助于促进其协同发展。

(3)中心城市进入后工业阶段。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 中心城市大多已经处在转型时期,制造业不再是经济的发展中心,而知识服务业正好替代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后工业阶段,知识服务业产值比重逐渐扩大, 产业聚集程度越来越高,这是中心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

2.外部机制

(1)创新发展的原动机制。知识服务业是高新产业的源头,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兴的知识服务产业要想改革现有的产业格局并迅速发展,离不开创新的作用。基于生产效率来研究,创新很大程度地升级当下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知识服务业本身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产业,专业化的另一种要求就是创新。创新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服务方式,创新发展已经成为知识服务业的核心动力源。

(2)政府的引导机制。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从低效高污染的工业向新型工业化发展,从以制造业为中心到知识服务业为中心。知识服务业的发展和集聚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促导。特别的,我国的中心城市在不断扶持第三产业,知识服务业的聚集在这种开放友好的政策中逐渐形成。高科技产业聚集特别明显,大量的制造业外迁,知识服务业在中心城市成为发展中心。这种发展符合我国当下的产业升级和生态文明的要求。中心城市的重新规划中对知识服务业的扶持措施,政策倾斜给了知识服务业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这种中心城知识服务业聚集的现象。

(3)市场的调节机制。从市场机制上来看,知识服务业的聚集也是其必然的趋势。市场经济调节下,对行业的发展方向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市场调节机制本身。市场规律下,知识服务业的需求和供给都会促进这个产业在中心城市聚集。一方面,就供给而言,知识产业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不断研发投入来不断创新,这些只有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能够满足;另一方面,从服务对象来说,知识服务业服务于需求各种专业化的知识的人群,中心城市聚集着大量的潜在的客户,这业使得知识服务业聚集。另外,聚集的知识服务业可以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在系统中快速流通,具有很大的市场活力。这种聚集也给一些中小企业以发展生存空间,降低了他们的运营成本。

四、中心城市知识服务业聚集的利弊分析

我们上面探讨的动力机制已经很好地阐释了知识服务业在中心城市为什么聚集这个问题,另外一个需要讨论的就是这种聚集现象是否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有利。我国知识知识服务业在不断发展,我们当下应当聚焦于如何合理地引导其健康发展。产业聚集就其根源来说属于产业分布中的地理因素。研究产业聚集这种空间分布状态,我们逐渐发现聚集效应对于产业的发展作用明显。产业聚集研究最先是从制造业聚集开始,再到后来的生产服务业聚集,再到现在我们所讨论的知识产业化聚集。从前两者的发展历程来看,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服务业聚集带来的更多的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快速有利的发展, 所以对于知识服务业在中心城市的聚集也会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促进表现在三个方面:[6]

第一,中心城市知识服务业聚集对于该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城市产业分布应当有所差别, 中心城市处于领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才能充分发挥这样的引导作用。一些二三线城市由于基础薄弱,也应当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并不断进行产业升级。这样差别化分布也有助于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第二,知识服务业集聚能够充分发挥外溢效应,是对城市经济基础和区域特点的充分利用。知识服务业聚集有利于知识加速生产和积累,并通过知识空间外溢,对其他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发达的中心城市本身就需要领导区域经济发展,知识服务业聚集使这种领导更加有力。后工业时代高新产业应当在中心城市占据主导地位,也适宜聚集高端的知识服务业。

上一篇:物流园区的功能下一篇:工商银行电子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