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译方法

2024-10-07

直译方法(精选12篇)

直译方法 篇1

语言是各民族交流间的最大障碍。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大融合, 促进各族民族共同繁荣富强, 各民族之间语言的翻译成为重点。藏族作为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 汉藏之间的翻译尤为重要。

一.直译方法的基本概述

1.直译法的概念

直译法的概念用最通俗的解释方式就是对直译两字的分解:直译法中的“直”即为“直接”的意思, “译”即为“翻译”的意思, 两者综合起来指的就是, 在尊重原文自身的表达意思和特征的前提下, 用最直接, 最简单的语言对原文进行对应的翻译。其中, 翻译为其中的重点, 在进行翻译时应当遵循翻译的普遍三大原则 (1.遵循语言规律, 2.遵守佛经中的各大主流思想, 3.按照藏民同胞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习俗进行翻译) 、四大方法 (1.音译, 2.意译, 3.直译, 4.调动与转换译法) 和翻译过程中应当重视的四大要求。

2.直译法的特点

直译法因其最明显的“直接”翻译的特点成为翻译类型中最简单、偏低级的、偏简单的翻译类型, 通过直译法进行翻译往往用在词语和新兴术语上, 且翻译的重点通常偏向于遵循原文的情感倾诉、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表达。直译法的三大特点也成为了直译法极利于翻译目标的三大优点。其具体包括了:第一, 直译法“直接”的翻译特点, 最大限度的、有利的保持了被翻译对象的原有风格;第二, 直译法所得到的翻译结果具有“简单易懂”的特点, 有利于现代新兴名词术语的创造和普及;第三, 直译法一直以来遵守的三大原则使其具有同等原文的特点, 它有利于宣传、学习和普及其他类型民族语言的独特风格。

二.直译方法的用途

1.文字内容方面

由于直译法所严格遵循的三大原则和其独特的特点, 直译法强有力的运用在新兴词语和语句的翻译上, 运用直译法进行翻译的领域主要涉及了计算机行业、软件行业、教育行业中的高等数学翻译等以前不存在的新名词, 在这些领域中通过直译法进行一对一的直接翻译可以形成某个全新的名词并逐渐扩大化, 形成新兴代名词被人们所接受, 为藏汉双方人民的交涉在一定程度上扫清了障碍。由于直译法这种翻译方式简单直接, 所以可以和广泛地运用到各大类型词语的翻译上, 其中包括动名词的翻译、形容词的翻译、成语的翻译、谚语的翻译等。但直译法存在着缺乏文采的重大缺点, 所以, 直译法的使用一般情况下都应避免直接用于翻译文采性极强且极力强调其文采的文章。

2.阅读对象方面

因为翻译的目的就是使阅读对象理解或学习原文的内容和思想。所以, 在进行直译手段时要充分的设想到阅读和受众对象, 针对阅读人群的知识水平进行适当的翻译, 当阅读对象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时, 则可以选择直译的手段进行直接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无需过度担心受众人群无法理解文章思想的问题。反之, 当阅读对象的知识水平比较差时, 若直接运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则有可能导致读者无法读懂文章内容和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 因而违背了翻译的最终目的和实际意义。比如, 在汉语语法当中存在的类似于反讽、比喻、暗喻、拟人等修饰手法, 如若翻译时通过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水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就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 这就需要将此种类型的修饰词语或语句进行转换, 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三.直译方法的使用

汉藏文字本身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和特色, 如若想通过汉藏之间的翻译来展现原文自身的特色, 直译法是最好的翻译手段。但是, 在使用直译法的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的避免硬译和死译。

在某些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中, 有着大部分的展现作者写作风格的内容, 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则可以保证原文和译文的生动、形象、具体。同样, 在某些具有大量人物性格描写的作品中, 直译法也可以将人物的性格特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复制出真实的人物形象。

所以, 在进行汉藏翻译时, 为传达出原文的真实表达思想, 展现出与原文相同的文学色彩, 刻画出生动形象与原文相同的人物形象。直译法的使用是最直接有用的。

汉藏之间的翻译一直是我国翻译史上的重点和难点, 人们也在为汉藏之间的完美翻译不断地追逐。直译法直接、简单、通俗、易懂等特点是汉藏翻译中不可缺少的翻译方法。加大和推广直译法在汉藏翻译中的使用, 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直译方法 篇2

也谈直译与意译

有关“直译”和“意泽”这对术语的争论已历经千年也没有定论.究其原因,在于对它们的界定一直含混不清.该文针对“直译”与“意译”的定义和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重新给与界定.由于英汉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对于直译的处理更困难些,文章从语言的不同层面对“直译”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作 者:鲁艳芳 Lu Yanfang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刊 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4(6)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直译   意译   定义   语言差异  

那些不可直译的英语 篇3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不是“怎么老是你”

American beauty 一种玫瑰,名为“美国丽人”(不是“美国美女”)

English disease 软骨病(不是“英国病”)

Indian summer 愉快宁静的晚年(不是“印度的夏日”)

Greek gift 害人的礼品(不是“希腊礼物”)

Spanish athlete 吹牛的人(不是“西班牙运动员”)

French chalk 滑石粉(不是“法国粉笔”)

pull one's leg 开玩笑(不是“拉后腿”)

in one's birthday suit 赤身裸体(不是“穿着生日礼服”)

eat one's words 收回前言(不是“食言”)

an apple of love 西红柿(不是“爱情之果”)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不是“大字报”)

bring down the house 博得全场喝彩(不是“推倒房子”)

have a fit 勃然大怒(不是“试穿”)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 令人毛骨悚然—恐惧(不是“令人发指——气愤”)

be taken in 受骗,上当(不是“被接纳”)

think a great deal of oneself 高看或看重自己(不是“为自己想得很多”)

pull up one's socks 鼓起勇气(不是“提上袜子”)

have the heart to do(用于否定句)忍心做……不是“有心做”或“有意做”)

What a shame! 多可惜!真遗憾!(不是“多可耻”)

You don't say! 是吗!(不是“你别说”)

You can say that again! 说得好!(不是“你可以再说一遍”)

I haven't slept better. 我睡得好极了。(不是“我从未睡过好觉”)

You can't be too careful in your work. 你工作越仔细越好。(不是“你工作不能太仔细”)

It has been 4 years since I smoked. 我戒烟4年了。(不是“我抽烟4年了”)

All his friends did not turn up. 他的朋友没全到。(不是“他的朋友全没到”)

People will be long forgetting her. 人们在很长时间内会记住她的。(不是“人们会永远忘记她”)

He was only too pleased to let them go. 他很乐意让他们走。(不是“他太高兴了,不愿让他们走”)

It can't be less interesting. 它无聊极了。(不是“它不可能没有趣”)

black art 妖术(不是“黑色艺术”)

black stranger 完全陌生的人(不是“陌生的黑人”)

white coal(作动力来源用的)水(不是“白煤”)

white man 忠实可靠的人(不是“皮肤白的人”)

yellow book 黄皮书(法国政府报告书,以黄纸为封)(不是“黄色书籍”)

red tape 官僚习气(不是“红色带子”)

green hand 新手(不是“绿手”)

blue stocking 女学者、女才子(不是“蓝色长统袜”)

personal remark 人身攻击(不是“个人评论”)

sweet water 淡水(不是“糖水”或“甜水”)

confidence man 骗子(不是“信得过的人”)

criminal lawyer 刑事律师(不是“犯罪的律师”)

service station 加油站(不是“服务站”)

dressing room 化妆室(不是“试衣室”或“更衣室”)

horse sense 常识(不是“马的感觉”)

capital idea 好主意(不是“资本主义思想”)

直译意译之争 篇4

关键词:直译,意译,关系

根据中西方翻译史, 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 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 作为一项古老而又极其重要的人类思维活动, 与语言本身的发展密不可分。翻译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 已由涓涓细流发展成为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 从古罗马时期一直到当代, 各种流派林立, 给世人展现了一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彩画卷。但是,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基本方法之争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 一直争论不休。

一、直译与意译

从古时候起, 翻译家们对待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基本方法的态度就千差万别。

根据西方翻译史的记载, 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43) 是西方第一位翻译理论家, 对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译与意译, 这两种基本翻译方法由西塞罗最早提出, 即他所说的“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 为之后翻译家们研究、探讨翻译指明了方向, 对很多著名的翻译家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方翻译理论史自西塞罗起就被一条线贯穿起来了, 这就是文学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们争相谈论翻译的标准方法与技巧。”[1]

直译与意译自西塞罗提出以来, 从未停止过争论。有时候, 直译与意译并不走向互相争论的道路。例如:I am fond of the book.把这句话翻译成汉语, 即:我喜欢这本书。在这样的情况下, 无论是采用直译还是意译的方法翻译这句话, 都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就不存在着直译意译之争。然而, 因为汉语与英语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 采取直译的方式与采取意译的方式来进行翻译是不同的, 那么, 译者就会面临选择。这时, 究竟是使用直译还是意译, 自然就会出现争论。

此外, 直译与意译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人看来, 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有的人把直译理解为词对词的翻译, 然而, 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直译是词对词的翻译。“一般说来, 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 而脱离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 只译意思的译法可称为意译”。[2]

1. 直译

直译, 即:在进行翻译时, 译文的内容不仅与原文保持一致, 同时, 译文的形式也与原文相一致。

以英国著名翻译家彼得·纽马克为例, 纽马克在进行翻译时, 更多地是使用直译, 原因在于, 他认为译文的“准确”、“真实”是最重要的。“传统上, 对翻译的讨论总是跳不出直译和意译这个两元框架, 而且这种思维基本上是以语篇为基准, 很少将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语篇的类别等因素考虑进去。”[2]184纽马克觉得这个两元框架极大地束缚了译者, 因此, 纽马克提出了一个多元的模式, 在这个多元的模式中, 有八种方法可供选择, 即逐词翻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改写、自由翻译、习语翻译、交流翻译。其中, 占核心地位的是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有的时候, 纽马克认为, 要使用语义翻译这种方法进行翻译, 以此来强调原文。

2. 意译

意译, 即在进行翻译时, 译文的内容与原文保持一致, 但是, 译文的形式不与原文相一致。

西方第一位翻译理论家西塞罗对翻译理论的有关论述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1) 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 译文应该尽可能地接近译入语的语言习惯, 而不是应该接近译出语的语言习惯。在西塞罗所处的那个时代, 翻译外来作品时, 译入语要尽可能地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 以触动读者, 与读者产生共鸣。

(2) 意译优于直译, 积极提倡意译, 强烈反对直译。翻译不是“逐词翻译”, 更不是“死译”, 翻译最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对应, 而是保留译出语语言的意思和思想。译者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1]20

(3) 在进行翻译实践的同时, 也是在进行文学创作, 翻译即创作。“任何翻译狄摩西尼的人都必须自己也是狄摩西尼式的人物”。[1]20

(4) 语言的声音与语言的意思是相互联系的, 也就是说, 一个词与其词义在功能上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是这样, 无一例外。因为修辞手法是以语言中一个词与其词义的相互联系为基础的, 所以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法之间有共通之处。那么, 这就说明了:翻译是可以做到风格对等的, 也应该做到风格对等。

西塞罗在进行自己的翻译实践时, 严格以上面所说的翻译原则、标准以及方法为指导, 在它们的指导下, 西塞罗翻译出了一部又一部的精彩作品。西塞罗翻译的一部叫做《奥德赛》的作品, 是一部译文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的优秀作品, 后来, 著名罗马诗人维吉尔把西塞罗翻译的《奥德赛》作为模仿的对象;除此之外, 西塞罗翻译的柏拉图, 不仅把柏拉图的风格体现了出来, 同时把他自己的风格也展示了出来。

二、翻译实践中的直译与意译

1. 翻译中的多样性

翻译具有多样性。在翻译中, 一个词, 一个句子并不是只能被翻译成一种形式,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可以使用直译与意译这两种基本翻译方法翻译成多种形式, 所以这就要求在进行翻译时, 要给予翻译中的多样性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学会举一反三, 并且根据文体、风格、读者的不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出合适的翻译。例1:

“你眼睛长哪儿去了?

(1) Haven’t you got eyes?

(2) How blind you are!

(3) A sightless guy!

④Why are you so rash?

⑤How can you be so reckless?

⑥My goodness!Be careful!”[3]34

从以上可以看出:当译出语译成译入语时, 译入语的形式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可以采取直译与意译的方式译成多种形式, 并且要根据上下文、文体、语言风格等具体情况, 选择使用, 不能盲目地在所有情况下都使用同一种形式, 不然的话, 原文的精神实质读者不仅无法感受到, 而且还很有可能会误解作者的意图。

2. 翻译单位

“翻译单位就是指译入语中可以找到的与源语语言单位相对应的分量相等的单位。”[2]100按从小到大排列, 翻译单位可以是音位、词素、词、词组、句子、话语, 其中, “句子 (sentence) 是作家写作时的基本单位, 因此它也是译者翻译的基本单位”。[2]108例2:

I am deeply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But IIhave been too busy recently.一般来说, 直译将词、句子看作是翻译单位来进行翻译。在这个例子中, 一旦将词、句子看作是翻译单位来进行翻译, 就会产生至少两个翻译单位, 那么翻译时就会翻译成“很抱歉让你久等了。但是我最近一直太忙”。这样的翻译, 即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 也看不太懂, 所以, 这种翻译可以说是失败的。这时, 如果采取意译的方法, 把翻译单位放大, 不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来进行翻译, 而是以话语作为翻译单位来进行翻译, 不去计较这是两句话, 不纠结于句子的内部结构和各种成分, 那么, 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我因最近太忙, 让你久等深感抱歉”。在翻译这个例子时, But的翻译是关键。英语中, 有着一个固定的话语结构, 即先表示自己对某人某事深感歉意, 然后使用像But这样的转折词为自己开脱。因为中英文之间的差异, 所以这时要把翻译单位扩大, 将话语视为翻译单位, 在语境中进行翻译, 以提高译文的质量。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翻译单位这一概念的运用必须灵活。其实在译一篇文章时, 不同的翻译单位会交替使用。译者不应该以为译一篇属于科学小品的文章只能采用一种翻译单位, 整篇文章中不同的语言特点会要求译者在译不同的语言单位时采取不同的翻译单位”[2]115

3. 形式对应与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指的是译文要和原文有着对等的语言功能。形式对应指的是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形式上的对应。所谓翻译, 讲究的不是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对应, 而是功能上的对等。例3:

“The Negro lives on a lonely island of poverty innthe midst of a 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2]6这句话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那么就会翻译为“黑人依然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汪洋大海中贫乏的孤岛上”, [2]6很明显, 这样的翻译虽然形式对应, 但它是不成功的, 它不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使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读起来很吃力, 难以理解。这时, 如果采取意译的方法, 而不强调形式上的对应, 那么就可以解决直译所带来的问题, 将这句话翻译为“黑人仍生活在贫困的孤岛上, 尽管放眼四周, 是一片繁华景象”, [2]6从而实现了功能对等。通过比较和分析以上分别采用直译与意译的方法翻译出来的句子, 可以看出, 使用直译方法翻译出来的句子与使意译方法翻译出来的句子相比, 可读性较差, 难以达到译入语的语言使用标准。

4. 选词

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 正确地理解了原文并不意味着成功完成了翻译。在进行翻译实践时, 正确地表达译入语的基础是对原文正确的理解;如果做不到正确的理解, 就不用谈正确的表达了。反之, 在翻译时, 表达不准确、甚至错误, 那么即使理解正确, 也没有任何用处, 翻译也就失去了其意义了。有时候, 正确的表达方式只有一种, 而别的表达方式经常是对原文理解有误而造成的结果;还有时候, 在正确地理解了原文, 吃透了原文后, 正确的表达方法会有多种, 不胜枚举, 这时, 就应该使用最地道的、和上下文联系最紧密的、最符合情景、语境以及最符合译入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 以此来提高翻译的质量。“如果说理解是在原文中选义的过程, 那么表达就是在译文中选词的过程。选词就是在译文里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方法”。[3]18例4:

He is a student with good manners.他是一个举止得体的学生。

All of these are good vegetables.这些都是新鲜的蔬菜。

She is a good wife.她是一位贤良的妻子。

I am a good Christian.我是虔诚的教徒。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 同一个词, 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情景中, 可以选择不同的词来进行翻译, 这使得文章得到了很好的润色, 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如果在上面的例句中使用直译来进行翻译, 千篇一律地采取“good”的“好”这个意思, 那么就会翻译为“有好举止的学生, 好蔬菜, 好妻子, 好教徒”, 这样的话, 译文就会使人觉得平淡无奇, 很是乏味。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直译与意译各有千秋, 有的时候直译意译都可行, 而有的时候必须要在这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以实现更好的翻译。一般来说, 涉及到新闻、政治、法律、科技这一类的文章时, 我们一般会更多地使用直译, 而像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这一类的文体, 则会更多地使用意译。“在英汉翻译领域, 尽管直译应该有其一席之地, 成功的译文几乎很少是以直译为主要手段的”。[2]6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叶子南.高级英汉理论翻译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盘点高考文言文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篇5

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及”“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落到实处。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

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浅谈直译与意译 篇6

【关键词】直译 意译 概念 关系 方法

直译意译是翻译的方法论问题,是翻译理论上的重大课题,也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课题。翻译方法论的基本任务就是如何在保证表达原文的涵义和情态的前提下,做到尽可能地发挥译文的优势,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与原文相适应的可读性。本文试从:一 直译与意译的概念的分析 二 直译与意译的具体运用 三 直译与意译兼用的翻译方法 四 直译与意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翻译的一些基本认识和看法。

一、直译与意译的概念的分析

据《现代汉语词典》,直译“指偏重于照顾原文字句的翻译;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

中国著名作家茅盾曾说“我们以为所谓‘直译’,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因为中西文字结构的不同,这种‘字对字’的翻译,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倘使能够办到‘字对字’的翻译,自然是理想的直译,即使并不能做到‘字对字’而是稍有增删,可原著的精神八九尚在,也可称之为“直译”,这才是‘直译’的'正解'.即不妄改原文的字句。”

意译是以圆满实现“重视,通顺”两大原则为前提,以句译为单位,脱离原文形象和语法结构,但对原文意义无所损益的翻译方法。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王转)

从上面的几种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 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必须首先保证原文意思的表达。而形式是原文内容内涵的存在方式,形式的改变势必带来内容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量上的增减、质的改变,也可以兼而有之。因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真实、完整,全面地做到形神兼顾,两者之间的取舍应慎之又慎。

二 、直译与意译的具体运用

1、在何种情况下使用直译

因为直译要求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要求保存原文的语法结构和基本句型,要求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修辞色彩,所以,只有在原文和译文在词序上,语法结构上和修辞手法上都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适当的直译方法。

例如:三月里刘熏宇来信,说互生病了,而且是没有希望的病,医生说只好等日子了。

In March I heard from Mr.Liu Xunyu that Husheng was sick and hopelessly sick at that. The doctor said there was nothing he could do but to 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

2、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意译

当原文在词序方面句法结构方面以及修辞色彩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时,并且由于这些差异使得我们无法用直译的方法来进行翻译时,我们便必须采用能还原到本意的意译法来解决这一矛盾。

例如: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朱自清:背影)

After a few steps,he looked back at me and said, “Go back to your seat。 Don’t leave your things alone。”

三 、直译与意译兼用的翻译方法

我们知道直译与意译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使用的。两种方法都有其限度,超出了限度,过犹不及,直译会变成令人不解的硬译或死译,意译会变成望文生义,随意发挥的乱译胡译,如此一来,就根本不可能产生完美的译品。一部好的译品既有直译又有意译。

例如:The leafless trees become spires of flame in the sunset, with the blue cast for their background, and the stars of the dead calicos of flowers, and every withered stem and stubble rimed with frost contribute something to the mute music.

秃树灼灼生辉,如灯塔着火,霞光照处,东方一片蔚蓝,成为极妙的背景。然点点犹如繁星,花朵凋谢,败枝残干,风霜之迹斑斑,这一切都成为我面前无声的音乐。

四、直译与意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直译意译只是翻译实践中两种具体的表现手法,只有手段性质,而无目的性质。直译在译文语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原作的表现手法和意象,从词汇意义、句子形式到语法结构,大体上不作变换,求其语言形式上的等值或近似。意译则要求译文另辟蹊径,用新的表现手法和意象来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形象内涵,同时从词汇意义、句子形式到语法结构上也作一定的变换,求其思维内涵的等值或近似。

参考文献:

[1]田传茂《汉英翻译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王转直译与意译漫谈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6

翻译之直译、释译和拟译 篇7

关键词:直译,释译,拟译,翻译,目的语,源语

1 文章总体介绍

何谓“翻译”?翻译是指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为满足交际需求而产生的语言活动。[1]在中国, 翻译最早的产生是为了适应原始部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所以最早产生的翻译是口译, 后来文字产生之后才渐渐有了笔译。在西方, 《圣经·旧约》上说, 人类的祖先最先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人们当时在一起讨论希望能够一起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巴别塔”, 上帝知道此事后, 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 是人们语言不通, 从而阻止人类的计划。因此, “翻译”这种需求和活动也就应运而生了。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WTO) , 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 翻译就变成了不同国家不同语言转换和交流的重要媒介, 而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都是使用最为频繁的翻译。另一反面, 由于要求逐渐提高, 翻译水准也随之升高, 所以翻译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和从前的翻译者相比, 当代的翻译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和挑战。比如所, 怎样做好从源语 (source language-SL) 到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TL) 的翻译, 作为一个翻译工作从事者, 如何寻求翻译过程中源语和目的语直接的平衡, 他又该怎样扮演好文化传播者这样一个角色。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怎样把翻译理论很好的诉诸于实践的问题。因此, 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变得至关重要。要做好这一点, 不仅需要对理论的熟悉, 而且对于两种语言 (TL和SL) 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方可实现。

德莱顿将翻译大概分为三类:直译 (metaphrase) 、释译 (paraphrase) 和拟译 (imitation) 。实际上他对于直译和拟译都不是十分赞成的, 他比较趋向于提倡释译。我认为这在当今世界, 德莱顿的观念是有一定的适时性的。从很多现今的翻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 大部分作家使用的都是释译的方法。释译, 即解释翻译, 同时又不完全脱离原文。这样的作品更具可读性, 这在很多文学作品的译作中有所体现。直译, 强调字对字的翻译, 句对句的翻译, 这样的翻译方法不免使原文趋向于死板化, 当然直译有时也是需要的, 比如在曾经翻译《圣经》的年代, 人们对于基督教的完全崇拜, 认为《圣经》是上帝的旨意, 所以译者无权更改上帝的旨意, 这样就导致了字对字的翻译, 虽然这样的译作不免生硬死板, 但人们却认为这才是所谓“完美”的作品。拟译, 通常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重新改些了原文, 这样的翻译方法用的不多, 谚语格言以及莎士比亚的剧作中通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 这是为了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理解文章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但无论是哪种翻译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之上。

具体来说, 不同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的语言体系和结构, 当然也有彼此间的相似性。正由于这些语言特征的存在, 我们在翻译中不能千篇一律的只使用一种翻译方法。下面以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为例, 分别阐述各种翻译方法的应用。

2 直译、逐字翻译 (metaphrase)

2.1 直译、逐字翻译的概念

直译就是逐字翻译, 即在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时, 译者字对字地或者句对句地进行源语 (SL) 与目的语 (TL) 之间的转换和翻译活动。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翻译理论大部分是直译的观点。奈达认为翻译既要包括信息的传递又要包含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的传达, 译者不能随意地增加或者删除原文中没有的内容。且翻译的译本需要被读者明白, 且读者的反应应与源语言读者的反应相同, 这样的译作才算是成功的译作。“The reader of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2]简而言之, 目的语读者对于文章的理解需要和源语读者的相似, 甚至相同。

在中国, 直译出现于五四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强调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 这样才能实现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此处的直译不是死板地字对字的死译, 这也是因为中英文的差别, 无法做到逐字翻译。所以这里的直译和西方翻译圣经时的直译理念不同。此处, 直译就是在保持原作风格和思想感情的同时, 全面而真实地翻译原作, 放映原作的含义, 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原文意思。鲁迅、周作人、傅斯年、郑振铎都提倡直译, 在中国的翻译史上主要的翻译手法就是直译。直译这种翻译手法不仅用于翻译一些术语和成语, 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2.2 直译、逐字翻译的例子

例子一:《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中文直译:“邹忌升高八尺有余, 并且形态易容很漂亮。一天早晨, 他穿戴好衣帽, 照着镜子, 问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 谁更漂亮?’他的妻子说:‘你更漂亮些, 徐公哪能比得上你!’”[3]

英文直译:Zou Ji is more than 2.67 metres and his appearance is very handsome.One morning, he dressed himself, looked in the mirror and asked his wife:“Mr.Xu who lived in the north city and me, who is more handsome?”His wife said:“You are more handsome, Mr.Xu can not compared with you!”

这句话是出自《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文章也可以采用释译的翻译手法, 但就不如直译更能体现原文精髓, 因为古文中是一句句简单的日常会话来反映事实, 如果在译文中过分的释译、过分的词藻修饰就体现不出日常语言的简单性和普片性, 所以译文采用直译的方式更好一些。

例子二:《小王子》“And the little prince asked himseld:‘How could he recognize me when he had never seen me be-fore?’”

中文直译:“小王子心里想‘他从来都没有见过我, 怎么会认识我呢?’”[4]

在这里译者采用直译的方式, 是符合原文中小王子这样一个小孩的语言习惯的。所以对于这部《小王子》来说, 译作中大部分都是采用直译的方式, 因为本身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个小孩, 小孩的话语大部分都是直白简单的, 译作过分的辞藻华丽就会显得文章很奇怪。所以直译的翻译手法非常适合这篇文章, 它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色, 还能使读者了解这篇文学著作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 同时也不违反原作的表达方式, 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原文、理解原文。总而言之, 根据不同的作品题材, 译者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例子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The following morning, I should again greet the dawn, anxious to discover new delights, for I am sure that, for those who have eyes which really see, the dawn of each day must be a perpetually new revelation of beauty.This, according to the terms of my imagined miracle is to be my third and last day of sight.I shall have no time to waste in regrets or longings there is too much to see.The first day I devoted to my friends, aninate and inanimate.The second revealed to me the history of man and Nature.Today I shall spend in the workaday world of the present, amid the haunts of men going about the business of life.And where can one find so many activities and conditions of men as in New York?So the city becomes my desti-nation.”

中文直译:“在第三天的黎明, 我将再一次和黎明问候, 并立即去寻找新的喜悦。因为我相信, 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 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个永远重复的新的美景。根据我想象中的奇迹的期限, 这是我能看见东西的第三天, 也是最后一天。我没有时间去悔恨或渴望, 要看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第一天, 我用来看那些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朋友们。第二天, 我用来看人与自然的历史。今天, 我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 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 而哪儿能像纽约一样找到那么多的活动和那么多的状况呢?所以城市成了我的目的地。”[5]

有时候, 越是朴实简单的语言越容易打动人心, 在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就是很好的体现。因为原作就是非常简单而普通的语言, 但描写的具体感人而优美, 所以译作在体现原作灵魂时亦需要有着和原作相匹配的语言。那么直译就成为了最佳的翻译选择。

例子四:《圣经》中的《创世纪》篇“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God saw that the light was good, and he separat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he called‘night.’And there was evening, and there was morning—the first day.”

中文直译:“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 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 称暗为‘夜’。有晚上, 有早晨, 这是第一日。”[6]

因为西方人对基督教的信仰与崇拜, 所以他们认为《圣经》是上帝的旨意, 不能随意地更改, 所以对于《圣经》的翻译, 从古至今大体上都采用直译的方法, 当然涉及到中西文化的不同点时, 会采用一定的释译方法。

例子五: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

英文直译:“In my childhood,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stamp.I was here.And my mother was over there:

When I grew up,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ship-ticket.Iwas here And my bride was over there:

And then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tomb With me outside

And my mother inside:

But now,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I am on this side.

And the mainland is on the other side.”[7]

对于诗歌的翻译有时候需要直译, 有时候需要意译或释译, 这首诗本身很简单明了, 所以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来更好地体现语言的简单美。简言之, 在翻译诗歌时, 需要根据诗歌的形式独特性、结构跳跃性、表述凝练性与语言音乐性来选取翻译方法。

总而言之, 翻译中如果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 译者就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忠实于原文, 忠实于原作形式, 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流畅行和通俗易懂性。

3 释译、意译

3.1 释译、意译的概念

释译和直译不同, 释译的翻译有一定的自由度, 无需字对字的翻译, 在原文思想和作者观点不变的前提下, 译者的翻译可以有所补充和解释。释译在英文中叫作paraphrase、free translation或者是libertal translation, 即翻译有时可以是有一定自由度得翻译、解释说明行的翻译等等。释译通常用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翻译。释译注重于源语文体和目的语文体之间的相对独立性。释译的出现主要是适应不同的语言民族的文化、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等等之间的差异性的。释译能更好地体现出源语语言的特点和风格。

另外一种情况也经常使用释译或意译的方法就是在两种语言翻译过程中采用音译后感觉很奇怪或者无法体现出源语所以表达的内涵时, 那么这个时候就采用释译。例如:“camera”如果音译就叫做“开麦拉”就感觉很难被理解, 所以这种情况下, 如果采用释译法将其译为“照相机”就一目了然了。“ambassador”音译为“奄巴萨托”就不容易被理解, 但释译为“大使”就众所皆知了。

所以, 从文章的意义出发, 将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 不过分注重语言的形式和细节, 让译文正确自然流畅即可, 这就是释译。如果在翻译中无法直接用原文的写作结构和语言的表达形式, 那么我们就需要用意译的翻译方法适当地改变源语的语序、语法以及写作形式, 用符合目的语的习惯进行解释翻译, 从而再现原作的风采, 使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作。

3.2 释译、意译的例子

例子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亲近大自然》篇“I recall many incidents of the summer of 1887 that followed my soul’s sudden awakening.I did nothing but explore with my hands and learn the name of every object that I touched, and the more I handled things and learned their names and uses, the more jouyous and confident grew my sense of kinship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英文释译:“1887年得夏天, 我的灵魂渐渐苏醒了, 我拥有丰富多彩的回忆, 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触摸所有的物体, 并练习写下他们的名字。我触摸的东西越多, 对它们的名称和用途也就了解得越细, 我就越发高兴和充满信心, 越发感到同外界联系的紧密。”[5]

英文直译:我忆起许多1887年夏天的事情, 紧接着我的灵魂苏醒了。我什么都不做, 除了用我的双手去发掘, 去学习每个物体的名字, 那些我所触摸的物体。并且我触摸的东西越多, 就能学会它们的名字和使用, 就有更多的愉悦和信心, 增强我的感觉, 和外部世界的联系的感觉。

从英文的直译和释译中可以看出, 在这里使用释译更好一些。将“I recall many incidents of the summer of 1887 that followed my soul’s sudden awakening.”译为“1887年得夏天, 我的灵魂渐渐苏醒了, 我拥有丰富多彩的回忆。”而不是“我忆起许多1887年夏天的事情, 紧接着我的灵魂苏醒了。”更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 显得更自然和生动, 增加“丰富多彩”一词来修饰“回忆”是语言表达出来的形象更丰富形象, 也更贴切。“I did nothing but explore with my hands and learn the name of every object that I touched, and the more I handled things and learned their names and uses, the more jouyous and confident grew my sense of kinship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如果采用直译法将其译为“我什么都不做, 除了用我的双手去发掘, 去学习每个物体的名字, 那些我所触摸的物体。并且我触摸的东西越多, 就能学会它们的名字和使用, 就有更多的愉悦和信心, 增强我的感觉, 和外部世界的联系的感觉。”虽然也能明白其意思, 但显得生硬和不自然, 若将其译为“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触摸所有的物体, 并练习写下他们的名字。”能更好地体现出作品中主人翁什么事情做起来都非常困难, 所以每天做的事情都有限, “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这样的翻译, 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更容易被感动。赵景深先生曾经说过:“一个通顺流畅的版本比只注重于忠实于原作的版本更好”。显而易见, 赵景深先生赞成意译, 严复先生也喜欢意译。严复的许多经典作品都采用了意译, 例如《天演论》就是意译典型的例子。

例子二:“Much Ado About Nothing”《无事生非》:“Betrice, who had been listening with breathless eagerness to this dialogue, when they went away claimed, ‘What fire is in mine ears?Canthis be true?Farewell, contempt and scorn, and maiden pride, adieu!Benedick, love on!I will requite you, taming my wild heartto your loving hand.’”

中文释译:“茜柔瑞丝一直屏住呼吸, 侧耳倾听他们的对话。等他们一走, 她就嚷道:‘我的耳朵怎么这么烫啊?这会是真的吗?再见了, 亲蔑与嘲讽!永别了, 少女的高傲!班尼迪克, 爱下去吧!我会回应你的, 用你柔情的双手驯服我野性的心灵吧。’”[8]

这段文字中主要还是采用的释译的方法, 如果用直译的话第一句“Betrice, who had been listening with breathless eagerness to this dialogue”就可译成“她一直屏住呼吸听, 非常渴望听到他们的谈话”就容易给读者一种主人翁故意蓄谋策划偷听他人谈话的不道德的行为, 而原文所要体现的是主人翁不经意间听到了别人的谈话内容。两种翻译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例子三:“The Princess Who Believed In Fairy Tales”《公主的童话情结》:“As you travel near and far,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Remember what your heart always knew:That fairy tales real-ly can come true.”

中文释译:“不管你走到天边和海角, 不管你身在处何方, 记住呀, 你的心儿总知道:童话真的会成真。”

如果第一句直译为“无论你旅行的近还是远”就没有“不管你走到天边和海角”更符合中文诗歌音韵美的特点, 所以在这里用释译法更好。但后来的几句话就采用的直译的方法。直译和释译其实各有所长, 各具特点, 可以直译就直译, 不可以就释译, 或者像本段一样两者兼用, 从而更好地实现译作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例子四:“Hamlet”《哈姆雷特》:“Doubt thou the stars arefire,

Doubt that the sun doth move,

Doubt truth to be a liar,

But never doubt I love.”[10]

中文释译一 (卞之琳) :“你可以怀疑星辰的发光,

你可以怀疑日月的运行,

你可以疑心真理会说谎,

绝不要怀疑我的爱情。”[11]

中文释译二 (朱生豪)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

你可以疑心太阳会转移;

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

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12]

可以看出无论是卞之琳还是朱生豪的译文, 译者都是以释译为主的。像翻译莎士比亚这样的古英语文本, 如果一味地只用直译的方法, 就会显得译文晦涩难懂, 也无法更好地传达原文的精髓。所以在这类作品的释译过程中, 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 可以不局限于原作的形式, 从而使语言的表达更为流畅和通俗易懂。

例子五: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点出青山绿水的离别地点, 作者把友人送到了城外, 但此时两人还舍不得分离, 只见远处横亘在城北的青山和波光粼粼的溪水在潺潺地流着。中间两联分别写出离别之际诗人对友人漂泊天涯的不舍和关切之情, 此地一别, 离人就要到万里之外去了。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漂浮, 远处的夕阳缓缓西下, 夕阳西下的不舍正是作者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尾联写出了送君千里, 终须一别, 诗人和友人骑在马上频频挥手再见, 而马匹也不愿和同伴分别, 萧萧长鸣, 似有无限深情。

英文意译:“Green hills sloping from the northern wall,

white water rounding the eastern city:once parted from this place

once parted from this place

the lone weed tumbles ten thousand miles.Drifting cloudsa travellers thoughts;

Drifting clouds—a traveller’s thoughts;

Setting sun—an old friend’s heart.

Wave hands and let us take leave now,

hsiao-hsiao our hesitant horses neighing.”[7]

中国的古诗, 一词一句都蕴含无限的深意, 而且讲求字词的精炼, 所以如果只是直译就未免会出现看不懂的语句, 比如“横”如果直译成“horizontal”就会让原文不通顺, 所以在做古诗词翻译时, 大部分情况下采用释译的手法。

总而言之, 应充分了解原作的思想情感的前提下, 运用释译来更好地体现原作的感情基调和思想的表达。

4 拟译

4.1 拟译的概念

拟译就是模仿翻译 (imitation) , 译者运用这种翻译方法时有完全的自由度, 可以在理解原文思想精华的基础之上, 可以模仿原文的语言风格来重新翻译原文;甚至是完全抛开原文的语法形式、语言风格, 用译者自己的风格重新改写原文 (rewriting) 。这样的翻译有一定的风险性, 但若是处理得好的话, 译作将会呈现出别具一格、独出心裁的效果, 这是直译和释译所达不到的。

这样的翻译多出现在成语谚语、警示格言的翻译上。这是由于中西的文化差异有时会导致理解的偏差, 事物形象的偏差, 从而就需要用目的语文化中的形象去代替源语文化中的形象, 这样译文才能被目的语读者所了解与接受, 拟译手法就在这样的翻译情景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4.2 拟译的例子

“不到黄河不死心”“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不管三七二十一”“No matter what you may say.”

“成则公侯败则寇”“People may become princes or thieve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y are successful or not.”

“大智若愚”“He knows most who speaks least.”

“独木不成林”“One person cannot accomplish much.”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What’s at the back of it?”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The shepherd would rather losethe wool than the sheep.”[7]

以上几个例子如果用直译或者释译的方法都会显得奇奇怪怪, 而不能被英语 (目的语) 国家的读者所理解和感悟。所以这种当翻译中存在文化差异时, 作为译者, 需要根据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习惯来进行拟译, 也就是改写翻译。

5 总结

浅析汉译英中的直译和意译 篇8

所谓直译, 就是在疑问语言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所谓意译, 就是在翻译时不拘于原文的形式, 重在保持原文的思想内容。

二、词语

1.可以直译的词语。草 (n.) :grass ;太阳 n.) :sun; 唱歌 (n.) : sing;直升机 (n.) : helicopter ;微型汽车 (n.) :minibus。

2.不能直译的词语。白菜white cabbage (错误) Chinesecabbage (正确) ;青春痘youth spot (错误) acne (正确) ;方便面convenience noodles (错误) instant noodles (正确) ;绿豆green bean (错误) mung bean (正确) ;酸奶sour milk (错误) yogurt (正确) ;假花false flower (错误) artificial flower (正确) 。

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在单词方面对等率最高, 所以在没有特定环境下, 一般都可以再英语中找到词义相符的词语。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地直译, 生搬硬套字面意义, 疏忽指称意义, 造成望文生义导致误译。

三、成语

1.可以直译的成语。汉语中有一些成语在意义上跟英语中的许多成语一直, 所以采取直译法能够使读者理解。如:

竭泽而渔:to drain the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

如鱼得水:to be like a fish getting into water;

骨瘦如柴:to be as thin as sticks。

2.只能意译的成语。由于一些汉语成语含有比喻, 典故等修辞手法, 所以并非每一条都能按字面直译, 这样是不能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如:

粗枝大叶:

to be crude and careless (正确)

with big branches and large leaves (错误) ;

开门见山:

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正确)

to 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错误) ;

无孔不入:

to take advantage of every weakness (正确)

to get into every hole (错误) 。

四、惯用语

1.可以质疑的惯用语。在汉语的惯用语中, 有一些比喻

2.由于惯用语有着较强的口语性和简洁性, 因此对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反而会使有些惯用语失去原有的特点, 甚至歪曲意义, 读者看了会不知所云。如:门外汉a man outside the gate (错误) a layman (正确) ;风凉话cold words (错误) irresponsible and sarcastic remarks (正确) ;扣帽子put a cap on sb (错误) put a label on sb (正确) 。

五、歇后语

1.可以直译的歇后语。歇后语一般是通过比喻修辞来说明问题, 大部分歇后语在比喻上都是生动形象, 前后半截比喻是一致的, 对于这样的歇后语, 一般可以采用直译, 既保持原文内容, 也保持原文形式。如:

“咱们俩的事, 一条绳拴着两蚂蚱, 谁也跑不了! ” ( 《骆驼祥子》 )

译:We are like two grasshoppers tied to one cord: neithercan get away!

他也不对任何人提起。“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 ( 《上海的早晨》 )

译:He was like the dumb man eating the bitter herb: he hadto suffer the bitterness of it in silence.

2.只能意译的歇后语。有一些歇后语带有鲜明的中国民族色彩, 包含中国古代人名、地名、典故、风俗等, 对于这样的歇后语, 若采取直译的方法, 会使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只能采用意译的方法。如:

他必审问我, 我给他个“徐庶入曹营——一语不发”。 ( 《骆驼祥子》)

译:He is sure to ask questions, but I will hold my tongueto begin with.

穷棒子闹翻身, 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 ( 《暴风骤雨》 )

译:When we go through the old society to the new, eachof us shows his worth.

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 译者的根本任务是真实地再现并传达作者的思想和内容。既不能把“直译”的概念绝对化, 又不能把意译理解为乱译。而是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传达作者的想法和内容, 避免误译漏译, 这才是直译和意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冯庆华.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论句子翻译中的直译意译 篇9

句子是语言之所以成为语言的关键所在。句子的存在让语言中孤立的词语开始成为真正有意义的词语。语言之间的翻译本质上是各自语言中句子间翻译的结果。置言之, 句子翻译从根本上决定着翻译的最终结果。而句子翻译又取决于句中各个成分的直译意译情况。因为有翻译的地方就必定会有直译意译。自然句子翻译也离不开直译意译, 可以说是从头到尾, 从形式到内容, 从词语到语法, 没有一样不与直译意译直接关联。只是句子不同于一个简单的词语, 一个语法, 它是一个自足的完整体, 它的直译意译情况不可以一概论之。

关于直译意译, 在译学界, 人们很少明确指出其研究的对象, 但是事实上, 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是默认以句子翻译为研究对象的。只是他们的理论大都集中在句中具体成分的翻译。比如国内学者周煦良与国外学者卡特福德等人有关直译与意译的理论, 而对句子整体翻译情况的论述并不多见。

1982年, 周煦良在“翻译三论”有相关论述:直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如democracy译为“德谟克拉西”, 而不译为“民主”。第二类是照字面译。如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 而不译作“虚伪的眼泪”。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1]。虽然周先生不太主张直译, 但是将这三大类综合起来其实是对于句子翻译中的词语, 语法, 结构直译意译的论断。

JC卡特福德的代表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 “translation shifts” (翻译转移) , 意为在翻译的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发生的形式偏离[2]。有关形式偏离, 他是从层次转移与范畴转移两个方面分类。这其实也相当于是对词语, 结构直译意译的一种分类。因为卡氏的层次转移包括音位, 字形, 语法, 词汇四个方面上的转移;范畴转移则有结构转移, 词性转移, 单元转移, 系统内部转移四种类型。

比较二人, 卡特福德将翻译转移细分到词性转移, 单元转移, 系统转移的层次, 将翻译的规律进一步细化, 其反映到结果上与周先生所述“语言习惯是否相合”有着相吻合之处, 只是由于二者的出发点不同, 一是语言规律的角度, 一是译入语读者的角度, 二者强调重点也就不甚相同。

虽然如此, 但是二者提出的词语翻译论断, 语序翻译论断, 结构翻译论断却是对于句子中直译意译的研究非常具有参考意义。因为一个句子中的直译意译使用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其中词语的翻译, 结构的翻译。以下仅通过一个句子的多例译文从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其中异同, 研究其中表现出的句子翻译规律。

二、句子翻译研究

実用性を重視するのに、ホンダの”味”であるスポーツ性を打ち出しているアコードである。

此句源于一篇介绍本田汽车的文章中。在此先给出三个译文。

a.虽然重视实用性, 但却是展现出本田的“味”——运动性能的雅阁。

b.虽然重视实用性, 但这款雅阁却展现出本田特有的运动性能。

c.这款雅阁虽然重视轿车的实用性, 但是却展现了本田特有的运动性能。

(一) 对于这三句翻译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从句中每个单词的翻译程度来看, 三句翻译各有不同, 其中a句为字字皆译, 并且努力做到字字都直译。b句与c句针对“アコード”的翻译分别加译“这款”, 而“味”字的翻译则以“特有”一词对应。

从句子结构翻译的角度来看, a句中每一个词都按照原文的顺序 (当然特定语法顺序除外) 翻译过来了。与此相对c句的结构被打乱, 本义为“重视实用性的轿车”却改为“重视轿车的实用性”“雅阁”由末尾移于句首, 主谓宾以及修饰结构的大改变, 其结果是带给我们的是同一个意义下不同的理解接受方式。那么b句的如何呢?可以说是前半句接近a句, 后半句则接近c句。

如此分析下来, 三句中a句的翻译不论单词的翻译还是句中词序的翻译均旨在与原句一一对应。可以看作是一种完全的直译。c句的翻译中不仅存在一些词语翻译上的意译, 而且还存在着句子结构的大变动, 从句子本身整体来看更应该看作是意译。只是与a句, c句不同的是, b句的翻译表现出一种比较简单的复杂性。因为b句中不仅单词的翻译有直有曲, 而且形式的翻译也是曲直相并。是为人们翻译实践中最常见的情形了。这样情形下的直译与意译情形是不太明确的。不仅如此而且若将a句改成如下d句,

d.虽然重视实用性, 但却是展现出本田的特有运动性能的雅阁。

也就是说在保证主体结构的前提下, 对部分难以明确定位的词语进行意译。此时的句子整体的的直译与意译的情况其实就是无法一言概之, 而只能采用对其进行模糊定位。

(二) 以上三句翻译的相似处分析

上面对于这三例句译文的差异之处进行了比较, 但是同时这三个例文之间还是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是句子结构翻译上的相同处。

这表现在句子关系意义上, 句子成分意义的翻译上的相似性。和原文相比这三句无一例外都完整地翻译了句中两个单句之间的转折关系, 即, 不论内部具体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但是源句“のに”所表示出的转折关系, 均使用“虽然, 但是”与之相对应。不仅如此, 在单句中谓语的翻译上, 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仍然与原文保持着一致。“重要性を重視する”一律都翻成“重视实用性”, 后面的“スポーツ性を打ち出している”的翻译也同样。总的来说, 在涉及句子间关系意义, 与单句内部成分关系意义时, 都与原文是保持基本一致的。此时所采取的翻译思想, 不论译者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多是直译的翻译思想。

在上述所使用例子中, 只是“转折”关系意义的代表, 其实在实际翻译中, 还有并列关系, 顺接关系, 因果关系, 递进关系等关系, 而类似的关系, 不是某一种语言所特有的东西, 而是很多语言中都存在的表达关系。由于句子关系意义对于复句而言, 是必须表达的第一层意义, 所以对于句子翻译, 就必须将关系意义的翻译放在首位。而一旦从关系意义的翻译作为第一步, 那就相当于为整个句子的翻译打下了一个“直译思想”的基调。

单句中的翻译思想也是同样的, 单句中所固有的主谓宾, 定状补的成分关系在很多语言中也是基本相通, 虽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细微之处的差别, 但是从普遍联系上来看, 基本一致的还是占多数,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主谓宾”这样关系意义的翻译上, 只要有主语, 有谓语等, 那么其翻译方式基本不会脱离主谓, 谓宾这样的对应关系。就像例文中“重视”与“实用性”之间的动宾关系意义就是通过直译的。

我们知道句子之所以成为句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句子是有结构的, 这种结构的特殊性将一个个孤立的单词连接成为一个有机体。因此, 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理解句子的结构比理解其中一个个单词的意义都重要。同理, 对于单句的翻译也如此。而对于句子结构上的翻译即句中成分意义的翻译, 多数情况下也是直译用的比较多。

所以, 不论是单句还是复句, 不论人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句子之间的关系意义与句中成分意义的翻译都是以直译见多, 就如例文中a句与d句的翻译。可以说是句子翻译多由直译起。

但是根据情况。也不乏意译的情况。比如例文中b句与c句的翻译, 考虑到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文的“判断句”结构。但是除此处外, 其它结构, 关系意义的翻译上却均使用了直译的思想。

其次是句中词语翻译上的相似性。

除了上面论述过的表示语法关系的词语外, 还有一些实词“重要”“実用性”“味”“打ち出す”“本田”“アコード”。 而这些词语的翻译其实也各具类别地表现出一些共性。

“重要”“実用性”“スポーツ性”这三个词语可以归为一类, 在列举的几个译文中, 三个词语的翻译无一例外的相一致。这说明两种语言在这些词语间具有相对应, 相对等的表达方式。对于它们的翻译直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味”“打ち出す”这两个词语可以归为一类。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二者意义上的不完全确定性。日语“味”在这样的特定语境下已经不是原来嗅觉上的“味道”之意, 而是发生了意义的转移。虽然汉语中“味”也可以适用类似的表达方式, 但是中日两国语言习惯, 语言感觉上的差别可能无法保证这两个“味”的一致性。同样, “打ち出す”在几个译文中翻译为“展现”, 其实有牵强之处的。在“国語辞書”对此语的解释中, 以其意义中的第二条与此处意义较为接近。“2 金属などを裏から打って模様を表に出す。「唐草模様を―した飾り金具」”。也就是说“打ち出す”本义源自“打出模样”, 而将此词语用于此处, 到底表达什么意义呢?此时也许人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意义意会到此时的意义, 但是若想要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语, 却定是不容易。在上面的译文例句中, 将它翻译为“展现”并不能说就与此处的“打ち出す”的意义完全对应, 具体点说应该是一种模糊对应。本质上说应该是一种意译。像这样, 一方面是由于本身意义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参与句子自身意义发生改变的情况, 其结果就是意译的情况多见。

“本田”“アコード”这两个词语又可以归为一类。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二者均为外来专有名词。作为名称, 如果有着统一译法, 就采用通用译法, 如果没有, 就需要引进创造。而在翻译方法是也多为直译了。尽管从“アコード”到“雅阁”是为音译, 但是按照周煦良先生的论断, 音译乃属直译。

只是单个词语的直译意译情况不代表句子整体的直译意义情况, 它们的直译意译使用与句子结构翻译没有很大的关联。就像译文中c句可看作是意译, 但是其中具体到单词的翻译却是直译与意译共存。所以绝对意译的句子并不常见, 绝对直译的也不多, 多是居于二者之中的。

三、结论

句子翻译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 其中词语直译意译的分布规律无法研究, 但也不是说句子的直译意译就无章可循。在比较上述多个译文例句后, 我们发现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的翻译情况, 来大致确定句子翻译的基本思想;可以通过分析句子内部各个细节的翻译情况, 来详细了解句子翻译中词语翻译上的规律。

对于句子结构的直译与意译, 不论是单句还是复句, 以直译思想为翻译思想的居多。这多是因为, 语法等用于构成句子的要素, 在各种语言中是基本一致的。语言之间语法关系上的差别是要少于语言之间单词上的差别的, 比如像句子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意义, 句子内部成分关系意义等可以相通于几乎所有的语言。因此, 对于句子结构的翻译上多是直译的。

词语的翻译是句子翻译中另外一层重要的组成部分, 词语的直译意译会受到句子本身的影响的, 置言之, 句子会赋予单词新生的意义, 因此, 一味地按照单词的字典意义进行翻译必定会陷入死胡同。只是由于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在一些情况又会表现出相应的不确定性, 所以在译入语言中为其找到恰当对应语就会有一定的盲目性的, 因此多见意译。当然对于语言中可以找到对应词语的, 并且词语的意义不因为使用环境而发生改变的情况, 使用直译也就是最好的选择。

摘要:很多有关直译意译的理论其实都是句子的翻译为论述对象。因为句子翻译才是翻译中的最基本单位。由于句子本身是各种成分的复合体, 所以其中直译意译的使用情况无法一概而论。尽管如此, 句子的直译意译中还是表现出一些规律的, 比如句子关系意义翻译时的直译第一性等。

关键词:句子,直译,意译

参考文献

[1]庄绎传.翻译漫谈 (十一) 直译与意译[DB/OL].http://www.catti.net.cn/2007-09/06/content-75202.htm, 2005-05-18.

日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篇10

语言是文化的结晶和精髓, 而翻译工作的质量必须要求译者全面认知和深入理解文化。因此译者为了使日语翻译充分详实, 使生涩的词汇变得生动, 必须要深入理解日本文化的背景。译者要在理解日语背景知识的基础上, 使日语翻译过来的语言具有生命力和语言的魅力, 引起两种语言的共鸣和互动。

二、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及二者关系

直译, 顾名思义, 是直接翻译。日语翻译中的直译也就是一字一句的把日语翻译成汉语, 要保持日语原文的内容和日语的独特形式, 同时也要求对思想内容的全面翻译。直译法要求译者不可以凭借主观看法增添或者删除改变原文中不存在的文字概念和思想。

意译, 我们同样也可以通过这俩字猜测出意译, 它要表达的是意思。日语翻译中的意译也就是采用中文的习惯方式来翻译日语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意译是日语翻译, 也是所有不同语言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日语翻译面临中日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巨大, 如果不用意译, 读者可能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在其他许多方面, 比如宗教、社会都有巨大的差异, 使用意译法翻译过来的文章能够使中文使用者更为准确地理解和认同。

直译和意译在翻译方式上有巨大的差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语翻译工作者都在争论这两种翻译方法的优劣。主张意译的人认为直译太过于拘谨, 硬译过来的文字难以体现日语的文化层次, 降低了日语翻译工作的价值。而主张直译的人认为意译太过随意, 由于自由化太多容易导致翻译过来的文字出现混乱, 背离甚至与原文的意思相反。当然, 就像太极图一样,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独存在,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最好的方式。直译和意译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三、实际翻译工作中的直译

事实证明, 成功的翻译往往是意译居多, 而在文学作品上的翻译尤其如此。并且, 日语翻译中, 直译法比意译法更加容易遭受失败。其中原因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 虽然日语与汉语关系密切, 但是日语和汉语的语法体系和句子结构都是完全不同的。汉语是孤立语, 而日语属于胶着语, 他们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语系的不同导致表达习惯的不同, 日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自然就不能逐字翻译, 不然容易出现贻笑大方的翻译。

第二, 虽然日语中大量使用汉语,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有的词汇语义和汉语相同, 有的词汇语义和汉语不同。所以不能把类似后者的日语词汇当作同义词来翻译, 不然容易发生错译。而这种堪称奇异的情况是在其他语言翻译方面不会遇到的问题。

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汉语和日语的句子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异和区别。汉语依靠词汇的排列顺序来表达语义, 而日语是句子中常常出现很长的, 有时甚至是很复杂的连体修饰语。在做这样的翻译工作时, 译者需要用意译的方法去完美的再现原文的意思, 而不是拘泥于直译, 不然结果可能会错误百出, 使翻译出来的文章落了下乘。

四、直译和意译的应用

现在所有的语言翻译中, 主要的标准基本上都认为是严复所主张的“信、达、雅”。为了达到甚至是超越这样的标准, 需要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的配合和融合。许多大翻译家都认为, 直译和意译这二者是互补而不是对立和互斥的关系。直译和意译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在翻译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直译和意译各有千秋, 它们在翻译工作中需要相辅相成。为了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翻译工作者不能将任何一种翻译方法抛开只关注另外一种翻译方法。

五、日语翻译中的实例

あるタ方, 日本桥のほラから永代を渡つてきた电车が桥を渡るとすぐので、汤のりらしい二十一二の母亲に连れられた五つばかりの女の儿をひき杀した。《 (正义派》)

直译:一天晚上, 从日本桥方面驶来渡过永代桥的电车, 在渡过桥的直近处, 轧死了一位像是从澡堂回来的, 被二十一二岁的母亲牵着的五岁大的女儿。

很明显这是运用直译方法翻译出来的译文, 我们可以看出来译文虽然语义清晰, “准确”地翻译了原文, 但是由于无视了日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和特征的不同, 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从而导致了原作的韵味荡然无存, 一点也没有文学作品应有的“才气”。

我们再来看一下意译:某日傍晚, 从日本桥方面来的电车, 开过永代桥, 刚刚下桥, 就轧死了一个四五岁的女孩。这女孩由二十一二岁的母亲携带着, 好像刚从澡堂里洗了澡出来 (楼适夷译) 。

可以看出, 意译的这一段注意到了日语和汉语语言结构和特征的不同, 也对此做出了调整, 从而翻译出来了流畅的译文。不但翻译出来了原文的内容, 也使之接了中国的地气, 容易让中文使用者接受理解和赞同。

参考文献

处理好文言文翻译的直译与意译 篇11

“直译”就是从词语到语法结构直接对译,要将原文字句落到实处;“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它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把原文词语、句子结构作适当改动或灵活处理。一般来说,“意译”是在难以“直译”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如:

①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

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怀古》)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⑤权起更衣(《赤壁之战》)

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

①②句中的“藩篱”和“尘网”都是借喻,翻译时就不能直译,必须把喻体还原成本体,分别译为“边境”、“官场”;③④句中的“樯橹”和“口舌”运用的是借代,若直译或保留原词,都很别扭,都应还原成它们所代替的人或事物,分别译为“军队”、“言辞”;⑤⑥句运用了委婉的修辞格,这是古人为了避免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像这些句子涉及到借代、借喻、委婉等修辞格,如果我们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的句子只会风马牛不相及,闹出笑话来。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运用意译的方法。

目前,对文言语句的考查要求是要将原文字句落到实处。从高考评分标准来看,还是对关键词语、语法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在翻译时我们还要遵循“直译为主”的原则,要将字句落到实处。要想将原文字句落到实处,准确、晓畅地翻译文言语句,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作好知识的迁移,重点落实实词的意义。

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一般不会出现生僻的词语及用法,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高中教材中多是学过的,因此,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语,作好知识的迁移,落实字句,就能准确翻译。

如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第16题,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翻译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利用高中所学的知识,落实关键词语的意义:诚,实在;可谓,可以说;达,通,引申为了解;仆,谦词,我;微,隐藏的、隐蔽的,指内心;趣,意向,志趣;规,谋划、谋求,指打算。落实了这些词义,译文也就出来了。即:先生的话,实在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各有不同。

2.落实实词的意义,还要准确把握实词的语法特征。

古汉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通假、词类活用等,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类用法,就很难准确翻译。

如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6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这个句子的翻译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而这一知识就来自于高中课本。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句中的“面”和“廷”就是这种用法,分别译为“当面”、“当廷”。明确了这两个词的用法和意义,整个句子的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可译为: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3.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还应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特殊的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这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在课本中常见。虽然《考试大纲》明确了目前不会就一知识点单独设题来考查学生识别、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但文言语句的翻译离不开句式的表达。因此,特殊的文言句式更是不容忽视。

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6题,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李将军之谓也。

浅谈中国电影片名的直译 篇12

关键词:片名翻译,直译,音译

一、现状

关于电影片名中涉及人名、承载文化信息的片名的翻译, 大多按照电影内容或人物特点翻译成英文, 如《太极张三丰》Twin Warriors;《霍元甲》Fearless;《锦衣卫》14 Blades;《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等等。英译版本可谓五花八门, 纵观英美电影中以人名直接为影片名的不在少数, 如耳熟能详的Amadeus《阿玛迪斯》, Forrest Gump《阿甘正传》, Gladiator《角斗士》等等。既然西方观众可以接受人名作为电影片名, 为什么中国电影片名不能采用直译介绍给国外观众?

二、翻译方法

以人物名称或中国特有文化为片名的影片, 在电影帝国中占去了小壁江山,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毋庸置疑严复先生的“信、达、雅”是永不过时的翻译标准。但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硬译”虽争议颇多, 却保持了原文平实自然的风格, 即表达了字面意义, 又传达了作品背后的文化[1]。且鲁迅先生主张“宁信而不顺”, 这“不顺”也是一种译法, 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 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2]。电影片名的英译虽不比文学翻译, 但对于以人名或以传达文化信息为目的电影片名, 人物及名称已不简简单单的是一个人或物的代号, 而是蕴含了一类文化, 成为了文化的代名词。在片名英译过程中, 较为具体的方法有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适度结合。而对于以姓名和带有文化特点片名的英译, 笔者建议采取直译法, 以求最大限度保留原片名的字面意思和片名背后的文化信息。

三、忠实于原片名

片名是电影的灵魂, 传达影片主要内容是电影片名最突出的特点。翻译时最大程度的忠实于原片名便成为了译者可依据的重要因素。之所以最大程度忠实于原片名, 其一是原片名已是精华, 其二是国外已有先例。如:美片Forrest Gump, 获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 在国内也视为极有代表性的励志影片而闻名全国。诸如此类的还有获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Amadeus, Harry Potter系列在国内也极受欢迎。迪斯尼拍的动画片《花木兰》甚至沿用了我国的汉语拼音mu lan, 还均小写。反观中国影片《梅兰芳》、《霍元甲》与新上映的《关云长》, 被译为Forever Enthralled、Fearless、The Lost BLADESMAN。都抛弃了代表整个影片的灵魂人物, 用电影的内容或人物特点代替了片名。

1、直译

有些影片《霸王别姬》、《刮痧》、《锦衣卫》等一些影片名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本身具有抗译性[3]。而过度的意译却会让人哭笑不得, 如《霸王别姬》的英译名Farewell My Concubine。Farewell是个书面语, 意为“告别, 再见”, concubine有“小妾”的意思, 对于西方属于文化真空词语, 并有贬义色彩, 译出来似乎不太文雅, 不太艺术。《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的英译名Chinese Odyssey1:Pandora’Box。Odyssey是古希腊史诗译为《奥德赛》, 讲述主人公奥德修斯带领军队赢得特洛伊战争。归途海上遇险, 又凭借机智和勇敢逃过数劫, 返回故乡与儿子一起杀死奸臣, 夺回王权与妻儿团聚的故事。Pandora’Box是一则古希腊故事, 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宙斯赠送的盒子, 将灾难、瘟疫和祸害放了出来, 唯独将希望关在了盒子里。潘多拉魔盒喻指带来不幸的礼物, 多是贬义。奥德赛与《大话西游》情节不符, 潘多拉魔盒与月光宝盒的意向不符, 这种译法不但会使西方观众产生文化误读, 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像An Exaggerative Story of“Journey to the West”:The Moonlight Treatment Box之类的直译是可取的。[4]再如, 刮痧是中医中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 对于这种文化真空词, 显然音译法Gua Sha比Treatment更能保留刮痧所蕴含的医学文化, 更能直观的向国外观众宣传中国颇大精深的中医学。

2、音译

仅以《梅兰芳》为例, 英译名Forever Enthralled中enthrall的意思是“迷住, 使着迷”之意, 这个英译名恰如其分地解释了梅兰芳对爱人对家人对国家对京剧艺术的痴迷和着迷。但需指出的是英译名如此贴切, 也是很大程度上顺从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角度, 对于国外观众在点名主体、传达中国京剧文化方面略逊一筹。中国的语言重意合, 追求诗意, 很大程度上强调意会性, 强调内心的感悟;而西方语言重形合, 重理性强调简洁, 突出重点。从这一点上, 音译法直观明了, 更符合外国观众的思维习惯。

对于此类影片, 采用音译是最直接的直译。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 有人提出直译很可能让外国观众感觉晦涩难懂。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有读者“合作原则”[5]。同样, 在影片名的英译中有观众“合作原则”, 译者不应低估观众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采用音译《Mei Lanfang》不但会引起外国观众的兴趣, 给观众留有想象的空间, 并且更能直接宣传代表京剧精神的梅兰芳先生。可见, “梅兰芳”这个名字已不仅仅是个代号, 会使人联想到中国京剧, 联想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流派—“梅派”。

虽然对于目标观众拼音不如目标语那么亲切, 但中国人的姓名往往有一定的含义, 是中华几千年形成的传统。且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有了自己的中国名字。更重要的是, 梅兰芳这个名字对外国观众不会很陌生。因为梅兰芳是第一个把中国戏剧带到外国去演出的艺术家, 最早把中国戏剧介绍给世界剧坛的戏剧家, 在促进我国与国际文化交流中, 立下了不朽的功勋[6]。当时梅兰芳在美国报刊上风靡一时, 波摩那学院又授予他文学博士的荣誉头衔。通过在美国的演出梅兰芳早已被国际、国内抄的沸沸扬扬[7]。

总之, 电影片名翻译虽只是翻译中一个小的分支, 但对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在海外的发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也必须承认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影片名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又具有同样的认同效果实非易事。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 给予音译法、直译法足够的重视, 正确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传达原片名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 促进中国影片在国际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1.gdufs.edu.cn/rsc/webpages/news_view.asp?newsid=428, 2010-5-05

[2]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 (并J.K的来信) [A].鲁迅二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147-164

[3]郑海凌.译理浅说[M].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5:269~274

[4]曹佩升.中国电影片名的英译探讨[J].电影评介.2007 (18) :70-71

[5]王平.论文学翻译中译者和译语读者的合作原则[J].成都大学学报, 1997 (2) :79-81

[6]http://iask.sina.com.cn/b/4090181.html, 2010-5-10

上一篇:2-苯乙醇下一篇:短信平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