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通络法(精选6篇)
养阴通络法 篇1
糖尿病性脑梗死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差, 好转率低。2010年采用中药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83例, 获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66例均为昌平区中医医院糖尿病科及脑病科2010年3月—2012年7月住院患者, 并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 符合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发病时间3d内, 于发病后1周内行头颅CT或头颅核磁扫描证实为脑梗死。本组病例均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史1年~30年, 男性87例, 女性79例, 年龄45岁~78岁。1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3例, 男44例, 女39例, 年龄46岁~78岁;对照组83例, 男43例, 女40例, 年龄45岁~76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情轻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1996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 (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以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西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头颅核磁检查证实,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标准[2]。
1.3 纳入标准
初次中风发病且发病时间在3d内;传统CT或MRI示脑梗死,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中风病中经络, 证型为肝肾阴虚, 风痰瘀阻证;无意识障碍。
1.4 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病中脏腑或伴有意识障碍;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影像学检查疑为出血性梗死;生命体征不稳定。
1.5 观察方法
治疗前后进行血、尿、便常规, 肝、肾功能, 心电图等项目检查。治疗前症状、舌苔、脉象及治疗21d后症状、舌象观察。每一周综合生活能力、语言、肢体功能等症状变化观察。同时于治疗前及治疗21d后分别抽取静脉血, 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
1.6 治疗方法
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血塞通 (每支5mL) 1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 静脉输注;每疗程3周。伴有感染者, 根据病情酌情给予抗感染治疗, 有电解质紊乱, 及时纠正;并结合患者病情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以上药物基础上加口服养阴活血通络方, 主症: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偏身感觉异常, 腰痠耳鸣, 口干口渴, 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苔薄白或白、舌质暗红或瘀斑、脉弦或弦细, 辨证为肝肾阴虚, 风痰瘀阻证, 治法养阴活血、化痰通络。方药:牛膝30g, 生地15g, 麦冬15g, 天花粉15g, 当归12g, 山药15g, 白芍20g, 菊花30g, 生杜仲20g, 地龙15g, 郁金15g, 天麻10g, 鸡血藤12g。水煎服, 日1剂。加减:若肝阳上亢而见眩晕耳鸣、面红目赤者, 加钩藤、夏枯草各10g, 石决明20g;若痰湿内阻而见形体肥胖、胸脘痞闷者, 加陈皮、菖蒲、僵蚕各10g;伴神疲乏力, 口干尿频者, 加黄芪、党参各10g;伴胸闷胸痛者, 加瓜萎、薤白各10g;血糖较高者, 加石膏20g, 知母10g;尿糖不降, 重用生地50g, 花粉30g;高脂血症者, 加山楂、瓜蒌、决明子各10g;血压高者, 加夏枯草、珍珠母各20g。自煎中药每袋100mL, 每日2袋, 早晚分两次口服, 每个疗程服用3周。
1.7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均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临床疗效评定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中医证候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程序, 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见表1)
例 (%)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2)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服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性脑梗死是临床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糖尿病史多较长, 并发症多。由于糖尿病的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脂代谢异常,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微循环功能改变[3], 加之糖尿病血小板黏附力增强, 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这些血管及血液成分易出现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梗死, 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4]。
在祖国医学中, 本病属“中风”、“消渴”范畴。2型糖尿病血糖异常升高, 本身就是形成阴虚与血瘀的重要因素[5], 因此在辨证分型上以阴虚血瘀者多见。如明·戴思恭在《长证治要次·消瘅》中记载:“三消久之, 精血既亏, 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 如风痰”。消渴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肝肾阴虚,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 阳极动风, 横窜经络;虚热内盛, 煎熬营阴, 炼液为痰, 又阴亏血枯, 血行瘀滞, 肝风夹痰瘀阻络, 导致中风, 则阴虚、肝风、痰瘀为中风之机制。拟方以滋水涵木, 平肝熄风, 化痰活络, 标本兼治[6]。方中牛膝、生地、麦冬、白芍、天花粉、生杜仲、山药滋水涵木, 润燥生津;天麻、地龙、菊花平肝熄风化痰;当归、郁金、鸡血藤活血化癖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生地、牛膝、天花粉有降血糖作用;鸡血藤、郁金、当归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地龙有降压、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因此, 应用本方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治疗及预防均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99-102.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3]秦万章.血瘀和活血化瘀的研究进展及前景[J].中医杂志, 1980, 21 (10) :75-78.
[4]王怡洁.2型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12 (5) :396.
[5]刘喜明.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J].中医杂志, 2007, 48 (12) :1125-1127.
[6]牛春涛, 韩晗, 王向峰.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应用法则思考[J].中医杂志, 2002, 42 (3) :179-180.
养阴通络法 篇2
1 DCM中医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把DCM归属于消渴、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范畴。 公元前2 世纪的《黄帝内经》早已对其有所论述, 如《灵枢·本脏》曰:“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就是指出心火易动伤津而致消瘅热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心脉微小为消瘅”, 告诉后人心脉微小代表的是消谷善饥的消瘅病, 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公元前2 世纪时的医家已经认识到消渴病与心肌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伤寒论》也曾提到“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痛热”, 说明医圣张仲景注意到临床实践中的消渴病与心病之间有关系。
中医认为肺脾肾阴虚燥热, 会不断耗气伤阴, 久病攻心, 致心脏气阴耗伤, 日久导致心体受损, 表现为心气心阴亏虚, 阴损及阳会出现心阳心血不足、 身体虚衰, 最终导致气郁、瘀血、痰浊、寒邪等痹阻心脉, 各种因素综合导致发病[1,2]。 林兰认为DCM以心气虚、心阴虚为主, 病位在心, 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均有关系。此病有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 最后导致痰瘀内阻, 即为该病的终末期[3]。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心主血脉, 气为血之帅, 若心气不足, 则不能充分鼓动气血到达全身, 四肢百骸失养, 经脉壅塞不通, 舒缩失常, 常见心悸怔忡或心胸憋闷疼痛, 唇舌青紫, 脉细涩或结代等。 心阴不足, 日久虚火偏旺, 心神失养, 常见心烦、心悸、失眠, 舌红少苔乏津, 脉细数及阴虚症状。
2 对益气养阴通络法的应用
2.1 单味中药应用
益气药临床多采用人参、黄芪、山药、太子参、绞股蓝等以补气健脾, 降血糖、调节脂代谢, 减轻糖尿病心肌钙超负荷, 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供血[4]。 养阴药多采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枸杞、女贞子等滋心阴, 降血糖、强心、改善心肌缺血、降血压。 在《临证指南医案》[5]一书中瘟病大家叶天士描述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理论, 并且倡导“络以通为用”的观点, 通络法已得到各位医家的认可并应用于中医药防治疾病当中。 因DCM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 其病理因素可有痰湿、血瘀、水饮、寒凝、热毒等, 又络脉是气血津液运行输布之枢纽, 日久脉络失和, 脉道受损, 血行不畅, 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 倡导通络之大法。 血瘀时, 临床多用丹皮、银杏叶、雷公藤等能够增加DCM缺血组织血流量的活血化瘀类中药, 以此来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 以达到活血化瘀通心络的疗效;痰浊阻滞心脉时, 以陈皮、半夏、瓜蒌等化痰通络, 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已到达控制血脂、提高心肌核酸代谢、增加心肌收缩力的目的, 保护缺血心肌;心肾阳虚, 水饮凌心时, 可出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畏冷肢凉, 以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等温阳利水通络。
2.2 中药复方或验方的应用
糖心康和糖心乐:糖心康由益气之太子参、黄芪、养阴之麦冬、玉竹、枸杞、活血通络之丹参、土鳖虫等药物组成, 共达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效, 适用于气阴两虚兼血瘀型。 朱峰等[6]研究发现糖心康不仅能够改善糖代谢、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其还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蛋白非酶糖基化, 通过该动物试验研究发现其能够调节糖尿病大鼠反应因子IL-2 的水平, 从而防治糖尿病心肌病。 糖心乐由益气之人参、养阴之麦冬、清热之生石膏、活血之三七、绞股蓝等组成, 适用于气阴两虚夹内热型或气阴两虚夹血瘀型, 组方体现的是中医辨证论治, 兼顾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等, 又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安荣等[7]通过动物试验观察发现糖心乐不仅能够影响STZ糖尿病大鼠血糖, 对其心肌酶、心功能也存在影响, 通过试验发现其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血糖, 减少其心肌酶漏出, 一定程度上纠正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结果表明通过糖心乐治疗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功能各项指标得到纠正, 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一定程度的恢复, 得出结论认为本药能够延缓病情发展。
益气养阴化瘀汤:该方是由益气之黄芪、太子参、养阴之沙参、麦冬、五味子、玄参、苦参、知母、化瘀通络之当归、川芎、葛根、丹参等组成。 金梅等[8]将糖尿病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 治疗组采用益气养阴化瘀汤加减治疗, 1 次/d, 连续治疗6 个月, 对照组采用常规降糖、降压治疗, 观察发现益气养阴化瘀汤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耗氧, 改善血小板凝聚, 降低血液黏度, 调整血脂、控制血糖、改善血流变等方面达到良好的疗效, 从而提高了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南征教授[9,10]根据自身多年采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的经验, 研制出生脉解毒通络胶囊, 该药由益气之人参、黄芪、养阴之麦冬、生地、五味子、解毒之大黄、黄连、双花、通络之丹参、红花、地龙等组成, 具有益气养阴、解毒通络护心的功效。王聃红等[11]研究发现生脉解毒通络胶囊使糖尿病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 电镜下发现心肌超微结构有所改善, 从而得出生脉解毒通络胶囊能够起到保护损害的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作用。
总之, 临床多通过补益心气、滋养心阴、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配合活血通络的方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 同时控制血糖、调节血脂、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来达到改变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和反映心功能的各项检查指标。
3 评述与展望
国内资料表明, 益气养阴通络法在糖尿病心肌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取得满意效果, 充分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整体观和特色优势, 可以预见益气养阴通络法在DCM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这不仅仅完善了对DCM的病机认识, 也为DCM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单味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还需要借助先进技术, 来加强对单味药物有效部位的研究;最后, 需制定科学实用的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相互合作, 对糖尿病心肌病辩证治疗, 辩证准确, 才能药到病除, 更加突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心肌病的优势, 提高临床疗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延建红, 王茶茶.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J].光明中医, 2013 (2) :235-237.
[2]周金桥, 方朝晖.益气养阴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2) :176-178.
[3]林兰.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9:53.
[4]陶延丽, 戴小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心肌病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 (1) :83-85.
[5]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8:600.
[6]朱峰, 王俊霞, 姜德友.糖心康对糖尿病心肌病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 2010 (1) :31.
[7]安荣, 孔维, 丁延平.糖心乐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血糖及心肌酶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2 (9) :656-658.
[8]王金梅, 薛丽辉, 吕博燕, 等.益气养阴化瘀汤治疗60例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8 (1) :60-61
[9]南征.消渴病研究[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 2001:5
[10]闫风杰, 邓悦.糖尿病性心肌病从“毒损心络”辨治的理论探要[J].中医药学刊, 2006, 24 (9) :1711-1712
养阴通络法 篇3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按照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糖尿病杂志中“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2]: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证候诊断标准[3]。
1.2 纳入标准
年龄范围35~70岁;病情稳定2周,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7%;知情同意。
1.3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8-06~2010-09本院就诊的符合上述诊断、纳入标准的DPN患者, 共58例,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平均年龄 (49.76±6.48) 岁;病程最短4年, 最长15年, 平均病程 (10.25±4.64) 年。对照组28例, 男13例, 女15例;平均年龄 (51.48±5.34) 岁;病程最短5年, 最长14年, 平均病程 (9.86±5.15) 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 组方:黄芪30g、生地12g、丹参15g、赤芍12g、桂枝8g、水蛭4g、麦冬15g、太子参30g。口渴明显者加天花粉、葛根、黄连;脾虚便溏者加炒白术、山药;视物不清者加用二至丸。水煎服, 每天1剂, 疗程为2个月。疗程结束后, 两组仍继续接受合理饮食、运动治疗及基本药物治疗。
2.2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治疗前后1周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SCV) 、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 , 使用丹麦产DISA2000肌电图仪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标准。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4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服药期间有2例出现轻微便溏, 3例出现胃脘胀闷感, 未经治疗自行好转。
4 体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呈相对可逆性, 后期则会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本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乃消渴日久, 耗气伤阴, 气阴两虚, 血脉运行不畅, 瘀血阻络所致。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本文组方中黄芪、天花粉、生地、麦冬、太子参益气养阴;丹参、赤芍、桂枝、水蛭活血通络。故收效满意, 总有效率达86.7%。且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 (P<0.05) , 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 中药治疗DPN疗效显著, 值得深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学屏.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2.
[2]马学毅.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2, 10 (5) :300.
养阴通络法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数据均来自该院所收治的288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对照组有患者144例,男性83例,女性61例;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9.27±2.17)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14年, 平均病程(6.21±1.31)年;1型糖尿病者56例,2型糖尿病者88人。 治疗组有患者144例,男性79例,女性65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2.31± 1.70)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16年,平均病程(7.03± 1.55)岁;1型糖尿病者45例,2型糖尿病者99例。 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中西医双病症特点和用药适应证。
1.2治疗方法
对全部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以建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是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院内的治疗工作,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多食用低脂低盐的高蛋白食物和粗粮,根据患者病情决定其饮食少糖或禁糖。
1.2.1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对策,常规药物包括: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有拜糖平、倍欣;双胍类药物,有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有达美康、美吡达、优降糖等。 并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体质特点做针对性用药,如明显肥胖者优先采用二甲双胍、 优降糖、拜糖平。 如餐后血糖升高者优先使用拜糖平。 如体重正常者优先使用优降糖、二甲双胍。 对于年龄超过70岁且体质较弱者优先使用美吡达、糖适平、达美康。 在常规治疗药物使用一段时间药效不明显或无效者再考虑采用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和控制。
1.2.2治疗组治疗组采用中医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进行治疗,主要成分:芡实20 g、桑螵蛸15 g、生地15 g、 女贞20 g、山茱萸10 g、黄芪30 g、制大黄10 g、参20 g、 菟丝15 g、沙苑子15 g、桑螵蛸15 g、玄葛根20 g、焦术15 g、怀牛膝15 g、覆盆20 g、杜仲25 g、茯苓30 g、丹参15 g。 主药在2500 m L的冷水中浸泡1 h, 后以武火烧开、文火煎煮60 min成药,每日服1剂,300 m L/剂,早晚服用均可。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观察期均为3个月。
1.3疗效评估
治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尿蛋白排泄量降幅>50%,血糖恢复正常,患者无需持续用药, 但仍需注意日常运动和饮食控制。 显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几乎消失,尿蛋白排泄量降幅> 30%,血糖浓度显著降低,患者需持续药物治疗,以及配合日常运动和饮食控制。 有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血糖浓度有所降低, 患者需持续药物治疗, 疗效不显著者更改药方, 配合日常运动和饮食控制。 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病情无改善,甚至更加严重。 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 100%。
1.4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计算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
2结果
根据该次研究结果现将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中治愈33例,治疗显效者39例,治疗有效者37例,治疗无效者35例;治疗组中治愈者54例, 治疗显效者52例, 治疗有效者18例,治疗无效者20例人。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血糖、血红蛋白的改善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根据该次研究结果可知, 相比于西药中药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对于糖尿病同样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且中药起效快、疗效稳定持久,并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身体状态,有利于健康状态的长期保持。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3,4],其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机体胰岛素分泌功能损失或缺失, 致使其体内缺少胰岛素,使糖代谢无法完成,进而致病。 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为集中控制阶段, 即利用药物提升患者机体胰岛素分泌量或通过其他途径完成糖代谢, 对于胰岛素分泌能够偏低或几乎丧失者应及时给予胰岛素注射介入。 西药的特点是快,但不持久,不涉及对患者身体的状态、微循环、其他脏器的协同工作状态的调整,主要讲求依病治病。 中医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的出发点在于“和”[5],这也是中医的主旨思想,其讲求人气(自然) 之和、脏腑之和、心神之和,所以中医治疗中“调理”是关键。 笔者认为,糖尿病符合本需标实之像,发病之根本在于气阴双虚、湿毒不除、气耗伤津、脉络淤阻、三角淤积进而致病,是生活无规律、无节制、放纵所致。 所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的用药核心在于益气、 养阴、通络。 主方中黄芪、焦术、芡实具有补气生阳、健肾补虚之用;葛根、玄参具有养胃清阳、化痰除湿之用;山茱萸具有固肾益气、强肝升阳之用;女贞子、覆盆子、桑螵蛸、 菟丝等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强肝补肾、利尿生精、固本生阳、减少精微物质流失之用。 该次研究中,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69%。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11%。 其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证明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之临床实用效果。 虽然如此,临床用药时还应该根据患者身体适应证以及病情特点而定, 亦可以采用中西药相结合的用药方式。
养阴通络法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60.82±4.31) 岁;观察组中男17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60.60±4.15岁) 。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1]。 (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中胸痹心痛的诊断标准。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 年龄55~70岁;心绞痛Ⅱ、Ⅲ级;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排除标准:年龄<55岁或>70岁者;确诊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严重心功能衰竭, 重度心律失常者;患有重度肺功能不全, 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以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治疗药物过敏者;依从性不佳者。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 按照诊断标准中的要求, 根据临床需要给予硝酸醋类、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 观察期12周。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加用益气养阴豁痰通络方 (党参15g, 黄芪10g, 五味子6g, 沙参30g, 丹参15g, 麦冬15g, 枳壳6g, 玄参10g, 茯苓15g, 全瓜蒌10g, 姜黄6g, 鸡血藤15g) , 1剂/日, 由我院制剂室自动煎药机煎煮装袋, 250ml/袋, 2袋/剂, 每天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1袋。
疗效判定标准: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中主要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1) 轻度心绞痛:显效为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为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以及持续时间显著减轻;无效为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 (2) 中度心绞痛:显效为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为症状减轻至轻度心绞痛的标准;无效为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 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 (x±s) , 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
结果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19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13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76.6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发作频度以及发作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发作频度以及发作持续时间均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后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两组静息标测心电图ST-T改变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讨论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阻塞, 导致心肌缺氧、缺血, 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严重者还可以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危及生命。冠心病的一种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心绞痛, 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憋闷等一组临床综合征。
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范畴属于“胸痹”、“真心痛”及“厥心痛”等, 该疾病在《内经》和《金匾要略》中就已经有记载。胸痹的病因可涉及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方面。病理机制包括虚实两部分, 虚乃脏腑虚损, 气血阴阳不足;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饮阻痹胸中致经脉闭阻、血行不畅而发病[2]。发病过程中与气虚气滞、阴虚血少血瘀、痰浊等密切相关。大量文献分析结果显示, 气阴两虚、血瘀、痰浊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证候要素[3]。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1;与对照组相比, #P<0.01。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益气养阴豁痰通络方以党参、黄芪益气补虚;沙参、麦冬、玄参、五味子滋养心肾之阴;茯苓健脾利湿以消生痰之源;枳壳、全瓜蒌行气散结、豁痰祛瘀;丹参、鸡血藤、姜黄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诸药共凑益气养阴豁痰通络之功, 为临床验方。此次研究表明, 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发作待续时间、静息状态心电图指标等各方面,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益气养阴豁痰通络方治疗稳定性型绞痛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68-72.
[2] 邓悦, 吴宗贵, 陈颖, 等.痰瘀伏络是心血管疾病链的主要机制[J].中医杂志, 2011, 52 (20) :1733-1735.
养阴通络法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9月~2014年12月南阳理工学院附属医院、邓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DK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治疗上有变动等退出2例,最终共有68例完成治疗。对照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35~64岁,平均(53.37±10.78)岁;病程3~12年,平均(9.16±4.59)年。治疗组33例,男23例,女性10例;年龄34~65岁,平均(51.63±9.97)岁;病程3~14年,平均(9.78±5.0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活动性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参照按1999年WHO制定的标准执行。早期DKD诊断参照国际公认的Mogensen分期标准,即Mogensen分期的Ⅲ期[5]。中医气阴两虚、浊邪阻络型辨证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制定的“糖尿病肾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7]。
1.3 纳入标准
(1)年龄18~65岁;(2)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符合早期DKD诊断标准,未服用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4)符合中医气阴两虚、浊邪阻络型辨证标准;(5)停用其他中药治疗至少1个月。
1.4 排除标准
(1)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5岁者;(2)经确诊为1型糖尿病,或其他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者;(3)近30 d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泌尿系感染者;(4)共患其他疾病或合并症者,如原发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5)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
对照组给予糖尿病饮食、运动、降血糖常规治疗,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空腹<7.0 mmol/L,餐后<9.0 mmol/L);合并高血压者,加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30/80 mm Hg);常规口服厄贝沙坦片,每次150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处方:太子参、黄芪、薏苡仁、葛根各30g,丹参、生地黄各20g,鬼箭羽15g,穿山甲、丝瓜络、白芥子各10g等。水煎分早晚各1次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
2.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AEG,二硫代硝基苯甲酸比色法测定GSH-Px,黄嘌吟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MDA含量,留取24 h尿采用免疫比色法测定尿蛋白后计算UAER。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软件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DK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AC、SOD及MDA水平比较
两组DKD患者血清TAC、SOD及MDA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后分别比较,血清TAC和SOD差异亦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见表1。
3.2 两组DK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SH-Px、AGE及UAER水平比较
两组DKD患者血清GSH-Px、AGE及UAER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后分别比较,差异亦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见表2。
3.3 UAER与GSH-Px、AGE、TAC、SOD及MDA的相关性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UAER与AGE和MDA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GSH-Px、TAC和SOD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见表3。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DKD属中医学“尿浊”、“水肿”“关格”等范畴[8],中医药治疗优势明显。我们认为DKD早期病机特点是气阴两虚、浊邪阻络,拟用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进行治疗。该方中生地黄养阴生津,黄芪健脾补肺益气,重用为君药。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润肺,助君药益气养阴;薏苡仁健脾利湿;丹参、鬼箭羽活血化瘀,共达去除浊邪之目的,均为臣药。穿山甲行善走窜,外达经络,内达脏腑,活血消癥;丝瓜络活血通络;白芥子善散“皮里膜外”之痰,三药通经达络是为佐使之用。诸药相伍,共奏益气养阴、化浊通络之功效。本研究显示,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联合厄贝沙坦片能明显改善早期DKD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氧化应激在DKD发病的初始阶段起到重要作用,可促进DKD的炎症和纤维化的发展,而炎症和纤维化又会反过来增强氧化应激[9]。在DKD的发病过程中,由于持续高血糖的刺激,促进AGE的形成,引起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增加,ROS进一步直接或间接引起肾损伤,加重DKD[9]。因此,血清和肾脏等组织的AGE水平已成为监测DKD进展和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在DKD早期阶段对氧化应激进行干预是DKD治疗的关键。DKD患者氧化应激产物的增加可能与蛋白质糖化作用增强、葡萄糖氧化作用增强和体内抗氧化物质如SOD和GSH-Px活性降低有关。SOD和GSH-Px是体内两种重要的抗氧化系统的酶,可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MDA是多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物的降解产物,研究证实其主要是酶系统与非酶系统产生的氧自由基[10],其在体内的过量存在可导致蛋白质核酸脂类发生交联,引起生物膜变性、细胞衰老或死亡。因此,SOD、MDA和GSH-Px在临床上常用于评价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11]。血清TAC是反映抗氧化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认为血清蛋白、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分子的抗氧化能力占体内总抗氧化能力的85%以上[12],因此在临床上对体内众多抗氧化分子抗氧化能力综合检测的TAC在评价氧化应激水平时具有重要作用[13]。
本研究发现,早期DKD患者UAER与AGE和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与GSH-Px、TAC和SOD呈显著负相关,表明AGE、MDA、GSH-Px、TAC和SOD与DKD关系密切,在DKD的早期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经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治疗后,DKD患者AGE和MDA水平显著降低,GSH-Px、TAC和SOD显著增加,提示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能够减弱氧化应激对DKD的影响,这可能与其降低AGE和MDA水平,增加GSH-Px、TAC和SOD水平,从而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
然而,本研究尚需加大样本量观察,还不能解释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调节GSH-Px、AGE等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的具体机制,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
摘要:观察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C)、过氧化物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和尿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以70例早期DKD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采用DKD常规治疗,治疗组(3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疗程12周。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EG、GSH-Px、SOD活性和MDA含量,留取24 h尿测定尿蛋白后计算UAER。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UAER、AGE和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GSH-Px、TAC和SOD显著增加(P<0.05,P<0.01)。同时治疗组治疗后UAER、AGE和MDA下降水平,以及GSH-Px、TAC和SOD增加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P<0.01)。早期DKD患者UAER与AGE和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GSH-Px、TAC和SOD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说明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能够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减少蛋白尿、延缓DKD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