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论文

2024-07-23

材料分析论文(精选12篇)

材料分析论文 篇1

0 引言

吸水材料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被用于水的取得、利用和排除等方面。比如在生活中所用到的棉花、海绵、毛巾、纸尿裤等以及工业中用到的硅胶、凝胶、活性炭等都是吸水材料。这些吸水材料来源于自然获得、后期加工以及化学处理等方式,原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

普通吸水材料的吸水能力有限,保湿功能较弱,在一些场合下不能满足对吸水材料的应用需求。

而高吸水性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olymer,SAP)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好的吸水性和保水性,它含有大量亲水性基团,并具有三维网络结构,能够快速吸收超过自身重量几百倍的水分。这种高吸湿材料吸水容量大、速度快,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并且无味无毒,相比于一般的吸水材料具有显著优点,广泛地应用于日用、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

1 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水机理

高吸水性聚合物(SAP)是由高分子电解质构成的离子网络,具有三维网络空间,它的吸水原理包括物理原理和化学原理。

在聚合物吸水之前,高分子链相互缠绕在一起,形成了紧密的交联网络结构。当聚合物接触到水分子时,聚合物上的亲水性基团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亲水基团被电离成具有电荷的离子。从化学结构来看,高吸水性聚合物的主链或侧链上含有多种亲水性基团,如-SO3H、-COOH、-COOH2、-CPNH2、-OH等,其中吸水能力-SO3H>-COOH>-COOH2>-CPNH2>-OH。而大分子链上的离子之间由于同电相斥的原理使得聚合物的交联网络结构展开,三维网络结构内外的渗透压差逐渐变大,水分子渗入聚合物内部,一部分水分子与亲水性基团形成氢键或配位键,一部分水分子则自由存在于网络结构内部,被称为自由水。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受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三维网络结构限制,因此这种材料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即使受到外部压力也不容易失水。随着吸水量增加,网络不断扩张,体积变大,如图1所示。高吸湿材料网络内外的渗透压差变小,同时材料的弹性收缩力增加,与阴离子产生的静电排斥力相抵消,最终达到吸水平衡。

2 高吸水性聚合物的种类

2.1 纤维素系吸湿材料

天然的纤维素系高吸水性聚合物属于葡萄糖的多聚体,在其大分子链上具有氰基、氨基等亲水性基团,对水分子有很强的亲和力,其分子结构图如图2所示。这种材料是纤维状的物质,有很多毛细管,表面积大,物理吸水能力不强,主要通过化学吸水原理及其拥有的很多亲水基团来提高吸水性能。这种材料容耐水解能力差,易腐败,耐热性差,在吸水后凝胶强度变低,不能长期保水。不过这种材料成本低,储量丰富,可以不断再生,并且没有毒性,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具有非常好的环保性能。

2.2 淀粉系吸湿材料

淀粉系高吸水性聚合物是以淀粉作为骨架,并与其他单体共聚形成的一种高分子材料,其分子结构图如图3所示。由于淀粉颗粒具有不规则的多网格结构,同时富含较多的亲水性基团,因此具有较强的吸湿能力。淀粉材料来源广,成本较低并且容易加工,因而这种技术发展较快。不过这种材料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容易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破坏,失去吸水能力,因此它的耐腐蚀性比较差,不过正因为如此,它的生物降解性能好,比较环保。

2.3 合成系高分子吸湿材料

合成系高吸湿材料品种很多,主要包括合成纤维类、聚丙烯腈类、聚乙烯醇类等。制作方法是通过化学引发或辐射引发,使得交联剂与亲水性单体交联共聚,常见的引发剂包括K2S2O8、Na2S2O8等过硫化物类。

2.4 复合型吸湿材料

复合型高吸水性聚合物即将有机高分子的吸湿材料与无机填料通过反应进行复合。这种复合方式不但使高分子聚合物的吸水性能够发挥出来,而且大大提高了聚合物内部的离子浓度,因而加大了聚合物网络内外的渗透压差,使得聚合物吸水的速度加快。另外,高分子聚合物与无机填料复合后,其表面积得到增加,同样也改善了吸水的速度和效果。不过由于无机物具有溶解性,复合材料吸湿后难以重复使用,因此其寿命较短,使用成本较高。

上述高吸水性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结构、化学结构以及网络结构,同时还有各种种类的亲水性基团,因此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可以在各种除湿场合选择利用。

3 结语

本文对高吸湿材料的原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纤维素系、淀粉系、合成系以及复合型等几种吸湿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对于这么多高吸湿材料,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其适用范围,拓宽其应用领域,提高吸湿材料的吸湿速率和容量,优化吸湿材料在低湿度情况下的吸湿能力,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吸湿材料性能进行评价的体系。研制性能更好的复合型高吸湿材料,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春晓,张万喜,刘健,等.有机高分子吸湿材料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8,28(10):14-17.

[2]王玉刚,黄翔,武俊梅,等.包覆在椭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上功能性吸湿材料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05,33(3):46-49.

[3]金伟力,岡野浩志,船户浩史,等.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吸湿材料的新型转轮型全热交换器[J].建筑科学,2004,20(Z1):185-189.

[4]张春晓,张万喜,潘振远,等.聚丙烯酰胺及其多孔材料吸湿性功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0,41(1):42-46.

[5]马久明.基于吸湿材料的太阳电池组件蒸发冷却实验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5.

材料分析论文 篇2

提升环境数据监测质量

背景链接

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西安市两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工作人员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的事情,是近年来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突出案例。今年6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一审,7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2017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对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中公分析

[取得的成就]

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从业人员素质稳步提高,监测数据质量总体可靠,基本满足当前环境管理需要。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服务市场逐步放开,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有益补充,但社会监测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面临的问题]

但我国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存在人为干预导致数据失真,包括:

一是地方不当干预环境监测行为时有发生。如依靠行政力量指使相关人员通过干扰采样设施等手段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现象。

二是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屡禁不止。有些企业为了逃避监管,蓄意干扰监测现场采样,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三是环境监测机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一些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受利益驱动,编造数据、出假报告以赚取利润;或为抢占市场低价竞争,不按规范开展监测活动,监测质量堪忧。

四是客观局限导致数据不准。由于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和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或因人员、仪器、设备等能力不足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不科学;相关部门方法标准不统一等导致不同部门同类环境监测数据不一致不可比,引发公众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质疑。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构建责任体系。地方党委和政府对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负领导责任,明确环保、质检以及各相关部门对相关环境监测机构负监管责任。

建立约谈机制。对弄虚作假问题突出的市(地、州、盟),环保部和省级环保部门公开约谈其政府负责人,责成当地政府查处和整改。强化防范和惩治。研究制定防范和惩治领导干部干预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办法,明确情形认定,规范查处程序,细化处理规定。

来源:

分析材料类型 正确审题立意 篇3

一、事实类材料

材料只提供了一个事例、事实,未包含材料作者(或命题者)的倾向。这类材料的审题要分析以下几个问题:1.主体是什么?2.主体干了什么?3.干得怎样,结果如何?4.原因是什么,评价如何?把这些问题厘清了,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就能够较容易地准确把握审题立意。

例:(2011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结合审题要点思考:1.材料的主体是学生;2.哲学家向他们提了一个问题,他们中大部分说闻到苹果的香味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3.结果:“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4.原因是什么?

这样一发问、思考,就能分析到材料明显在“影射”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随波逐流,缺乏质疑精神,缺乏独立思考精神,不敢讲真话等等,据此,可以联系实际立意,也可以反向思考而从正面立意:求真务实,独立思考,尊重事实,不要盲从而要坚持真理等等。当然,为了使文章写得更有深度、富有时代气息,还要联系生活实际。

二、有倾向性的材料

有些作文题目所供材料蕴涵了材料作者或命题者的倾向,有的以显性的评论性话语形式出现,有的则以隐性的叙述性话语形式出现。审题时要注意到这样的倾向,把握作者的倾向,准确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才能准确把握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这类材料的审题要点:1.据事实类材料的审题要点,结合关键词句,把握题意;2.结合作者(或命题者)的倾向切入,提炼出观点进行立意。

例:1996年春,瑞典的克洛普和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攀登珠峰。在距离珠峰峰顶仅剩下300英尺时,他毅然转身独自下山。在离峰顶近在咫尺之处,克洛普为什么转身而返?原因在于他预定返回的时间是下午2点。虽然仅需45分钟就能登顶,但那样他会超过安全返回的时限,无法在夜幕降临前下山。而与克洛普同行的另外12名登山者,大多数登上了峰顶,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不过他们都因错过了安全返回的时间,葬身于暴风雪。

要求:选准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里应注意到命题者的隐性倾向:“不过他们都因错过了安全返回的时间,葬身于暴风雪”。可见命题者对“他们”的做法是持否定的态度的。所以,应以赞同克洛普的行为作为审题立意的基点,才能准确把握立意。

这样结合题意及其关键词句(在距离珠峰峰顶仅剩下300英尺时,他毅然转身独自下山)即可得出如“放弃是一种智慧”、“成功也要学会放弃”、“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要获取必须放弃”等较好的立意。

三、寓言漫画类材料

给定材料是一则寓言,或是一幅漫画,要求据此作文。这类材料的审题主要应准确把握其寓意。

审题要点:1.参照事实类材料的审题要点,读懂寓言(或漫画);2.导出寓意;3.由寓意切入,提炼出观点,进行立意。

例:阅读下面一篇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分析:依据审题要点把这则寓言的信息进行整合。巨树不惧雷电,却毁于小虫,可见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力量惊人,因为“小”,人们通常重视程度不够,而一旦意识到问题出现,回天已无力。在社会和人生中,不是有许多这样的道理吗?如此,核心观点也就提炼出来了。

四、文句名言类材料

题目给定的材料是一句名言,或是一句文句,要求据此蕴意,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作文。这类材料关键在于对文句、名言的理解,其审题要点:1.把握文句名言蕴含的道理、哲理;2.理解文句的深刻含义,由此切入,提炼出观点进行立意。

例:(2011年江西卷)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分析:第一,审这则材料的关键是对“三乐”具体内容的理解。“一乐”是从家庭亲情的角度来说,体现的是天伦之乐,隐含着孝悌之义,愿身边的人平安,让快乐永绕身边,应是为人最大的心愿、最大的幸福。“二乐”是从个人的修养来说,做人要做到问心无愧,无担惊受怕之苦,无良心不安道德谴责之忧,坐得稳,行得正,心底无私天地宽。“三乐”是从教育成才来说,是“为人师”之乐,与英才相伴亦能教学相长,桃李满天下,园丁之乐功德无量,收获时的“金黄”与“沉甸甸”,确实是其乐无穷。第二,注意对“崇尚”的理解,“崇尚”是一种志趣高远的对非物质的灵魂世界的精神敬仰,是超凡脱俗的至高的人文关怀。第三,注意“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中的“今天”,意味着应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比如,写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可以联系现今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父母不理解”的社会问题,写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与人”可与瘦肉精、爆炸西瓜等社会热点结合,点出作为人的“责任”与“气节”等。

五、文段名句、事例片段组合类材料

题目所供材料是一组名言、一组文段或是一组事例片段,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作文。这类材料的审题要点:1.厘清这几个文段(或几句名句、几个片段)的共“通”点(它们相同的问题或话题,即它们都涉及的问题或话题);2.由这个共“通”点归纳出材料组的中心意思;3.根据中心意思提炼出中心论点。

例:(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均匀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选择角度,明确立意。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分析:第一,材料有两段,第一段列举了很多成功的名人,但“他们的成功之路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这一段有两个信息点:“成功很难复制”和“时间变化,成功之路也在变化”。第二段也有两个信息点:一是讲“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那怎么认识自己呢?就是第二个信息点,要“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两段材料的共“通”点是“成功”和“时间”。第二,这种采用材料加命题形式的作文,要求考生既应关注到题目,又应关注到材料,如果只注意到要求或题目,而不注意到材料,就失去了审题的最基本环节,就会产生偏题、离题、跑题等现象,所以要两方兼顾。题目“我的时间”,“我”限定了对象,“不是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时间”不单指物理时间,更在于“人生的时间”。第三,所以写作时就不能立意为“我的时间我做主”和“怎样利用好我的时间”等,而应将“我的时间”和上面的四个信息点联系起来。第四,这样就可以将要写的文章立足于“我的时间”里如何实现“我”的成功;“我的时间”里如何做“我”该做的事;“我的时间”里“我”到底该做什么事等等。

以上是新材料作文所供材料的常见的几种类型,审题时若能迅速辨明其类型,就有利于准确把握好其立意。当然,题目变化万千,具体的题目要具体分析,辨明材料“类型”只是一种思路。在审题时不能只从上面的某一方面考虑,还应考虑材料的关键词句,还应结合题干要求,比如常见的题干要求:“选一个角度一个侧面”、“选准角度”、“对这件事你有何看法,据此作文”、“材料+命题”,等等。这样,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就能结合这些不同的题干要求来进行审题立意作文了。

沥青材料比对试验分析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方案

本次沥青比对试验共取三种沥青试样,试验组织者对样本进行统一编号,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中的规定,分别对样本进行各项指标试验,试验精度要求与试验规程同。

1.2 试验统计方法

此次对比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调查交通系统内公路实验室提供测试结果的统一性(即各个实验室对同一材料进行测试所获得的试验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为此我们采用了ASTM标准E691-92《应用于实验室间的对比试验以确定试验方法精密度的标准》所规定的一致性统计检验原理,即采用“实验室内一致性检验”来确定比对试验参加者的实验室内试验结果的精密度是否满足规定的限值;采用“实验室间一致性检验”来检验对比试验参加者的实验室之间的试验结果的精确度是否满足规定的限值。实验室内一致性检验的临界值Kcrit和实验室间一致性检验的临界值hcrit均可从从E691-92介绍的统计原理附表中查到,而实验室内一致性检验的统计计算值k=s/sr (注:s为实验室内的标准偏差;sr为参加对比试验各实验室之间和重复性标准偏差) ,实验室间一致性检验的统计计算值(注:Xave为实验室内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又称实验室内的期望估计值;Save为试验时间标准偏差)。更确切地说,前者是把单个实验室内的重复性偏差(即实验室内标准偏差)与所有参加对比试验的实验室的平均重复性偏差进行比较,来检验是否存在“实验室试验结果离散性太大”的实验室,为此,按95%的置信率选择临界值Kcrit,如果计算所得值大于或者等于Kcrit,则表明实验室的试验结果离散性过大;即该实验室提供的单个试验数据与其他实验室所提供试验数据的一致性差,在统计学上把该值称为“怀疑值”,说明该实验室提供的试验数据不可靠,须研究产生的原因,加以改进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对比分析公式

其中:x-实验室内试验数据;

n-实验室试验数据数量;

p-参加试验数目。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见表1,表2和表3。表中:1)标准偏差;2)重复性标准偏差;3)复现性标准偏差;4) 95%重复性置信区间(k-star);5) 95%复现性置信区间(h-s tar);Lab Clos e为数据接近hcrit和kcrit的数据,以hcrit和kcrit的80%为界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次对比试验所提供的分析报告给出了判断各参加实验室提供的数据是否通过K检验和H检验的科学依据,如果一个实验室没有通过K检验,就说明该实验室内随机误差过大,需通过分析找出原因并加以改进;如果一个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说明该实验室可能存在系统误差,需要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加以消除。通过两次对比试验,各参加试验的公路实验室可以对比发现各自试验中产生的问题并且加以改进。

3 结论

本次比对试验的结果是机密的,参加实验室的编号是随机的,相互之间并没有联系。本次试验共3个沥青试样,试样一:参加针入度试验的有16个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的有4号实验室;参加软化点试验的有16个实验室,没有通过k检验的有16号实验室,结果与h检验的极限值接近的有1, 12号实验室;参加延度试验的有16个实验室,只有实验室9的试验结果在h检验中与结果接近;参加闪点试验的有13个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的有4, 8号实验室,7号实验室在k检验中接近极限值;参加蜡含量试验的有11个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的是4号实验室,14号实验室在k检验中接近极限值;参加沥青密度试验的有16个实验室,其中7号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9号实验室在h检验中接近极限值。试样二:参加针入度针入度试验的有13个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的有26号实验室,h检验中结果与极限值接近的有19号实验室,k检验中结果与极限值接近的有28号实验室;参加软化点试验的有13个实验室,h检验中,结果与极限值接近的有22, 26号实验室;参加延度试验的有9个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的是24号实验室,且24号实验室的试验结果在k检验中与结果接近;参加闪点试验的有10个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的有19, 23号实验室,24号实验室在k检验中接近极限值;参加蜡含量试验的有9个实验室,22, 24号实验室在h检验中接近极限值,22号实验室在k检验中接近极限值;在沥青密度试验中26号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试样三:参加软化点试验的有16个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的是39号实验室,44号实验室在h检验中结果与极限值接近;参加延度试验的有14个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的是34号实验室,没有通过k检验的是40号实验室;参加闪点试验的有13个实验室,38, 39号实验室在h检验中接近极限值,31号实验室试验结果在k检验中接近极限值;参加蜡含量试验的有13个实验室,37, 41号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30, 41号实验室没有通过k检验;在沥青密度试验中42号实验室没有通过h检验,31号实验室试验结果在k检验中接近极限值。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比对试验的数据处理方法, 以及如何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 同时介绍了如何用k值和h值来判断试验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关键词:沥青,比对试验,试验分析

参考文献

[1]JTJ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

证据分析材料 篇5

根据委托人XXX提供的证据材料和本代理人的走访调

查以复制的有关证据,现就本案待证事实的有关证据分析如

下:

证据1:住院病历

该书证来源于原告处,由于原告在起诉时提供。

证明的事实为:原告XXX因伤在XXX镇卫生院和XXX

人民医院治疗的情况,并诊断为左足跟部撕裂伤,因伤情严

重,先后于2008年7月26日和2007年1月份两次住院,用去医疗费13515.10元。

该证据系直接证据,证明了原告的伤情及治疗情况,应

当得到法庭确认。

证据2:调查笔录。

该书证来源于XXX公安派出所,由代理人收集。

证明的事实为:事故发生后,原告到派出所报警,调查证

明人现场看到的情况,原告的伤系被告生产摩托车所受的事

实。

该证据系直接证据,证明人亲自看到原告受伤的事实,法庭当予以确认。

证据3:司法鉴定书

该书证系原告XXX在起诉时提供。

证明的事实为:原告XXX的伤经鉴定为拾级伤残,系

被告所致。

该证据系直接证据,原件已交法院,但证明的事实真实客观,应获得法庭的认可。

综上三组证据证实了原告搭乘被告摩托车被致伤的事实,原告经过XXX卫生院,XXX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公安机关的调查材料和伤残鉴定,证据之间互相关联,互为印证,应得到法庭的确认。

承办人:XXX 2008年2月25日

代 理 词

审判员:

根据原告袁祖木的委托,受合川区将军法律服务所指派,本代理人依法出庭参加原告袁祖木与被告王严就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的诉讼活动。

通过今天的庭审调查和双方的当庭质证,本案的基本是实是,原告袁组木于2006年7月26日搭乘被告驾驶的渝C73232两轮摩托车从大石镇前往黄坡村,在行驶过程中原告的左脚跟被链条绞伤,被告先后支付了4000元治疗费,而原告已用去一万多元,2008年7月4日经鉴定为十级伤残,而被告故意逃避,不愿意承担责任。

现原告诉请法院,要求被告赔偿原告各项经济损失44638.10元。

根据以上查明的事实和有关法律规定,本代理人认为,原告出资7元乘坐被告的摩托,不慎被链条绞伤,虽然被告支付了4000元的医疗费用,但原告的伤情严重,不足以挽回原告的损失,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其损失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其理由是:原告袁祖木出资乘坐被告王严的摩托车,并在摩托行进中被链条绞伤左脚,被告虽在出事后对原告进行一定的救治,支付了部分治疗费用,但随着原告的伤情恶化

而意逃避责任,大石派出所的调查材料亦证明其伤系被告所为,原告也多方要求被告支付相关费用,而被告以无钱为由不予理采,其行为严重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给原告造成严重的伤害。

综上所述,被告王严的行为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故原告的诉讼证据充分,理由正当,符合有关法律规定,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被告赔偿原告的各项损失。

以上意见,供法庭参考。

原告代理人:刘后斌 2008年10月29日

结案报告

案由: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受援人:袁祖木,男,1945年8月13日出生,汉族,居民,住重庆市合川区盐井镇沙溪174号附30—73号。

2008年8月20日,受援人袁祖木以经济困难为由向重庆市合川区法律援助中心提出法律援助申请,经审查,申请事项属于法律援助范围,受援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例。合川区法律援助中心于8月26日受理,并指派合川区将军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工作者刘后斌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担任受援人袁祖木与王严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的诉讼代理人。

本代理人接受指派后,随即与受援人办理了一般代理的委托手续,并及时展开了代理工作。

通过与受援的会谈和收集整理相关证据材料,了解了本案的基本案情,原告袁祖木于2006年7月26日上午袁祖木以7元钱的价格乘被告王严驾驶的渝 C73232摩托车从大石镇到黄坡村,在行进途中不慎被链条绞伤左脚,王严除支付4000元的医疗费用外,就以经济困难无法支付费用而逃避,原告先后在大石及合川人民医院用去一万多元,并鉴定为十级伤残。

本代理人在查阅案卷,并与被告交换证据后,立即对有关证据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根据已占有的证据及有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形成了如下代理意见。

1、原告乘座被告驾驶的两轮摩托,车费7元,双方形成运输合同关系,故被告在运输期间应保证原告安全到达目的地。

2、在摩托车行驶途中,因原告的左脚不慎被其摩托的链条绞伤,事故发生被告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求助措施,但原告的伤情仍然十分严重,被告支付的费用不足以治疗原告的伤,而被告以无钱为由故意逃避,原告的伤经鉴定为十级伤残,因此被告应当承担原告全部赔偿费用。

2008年10月27日,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法院依法开庭审理了本案。庭审中,通过双方当庭质证,查明了本案的基本事实。本代理人据此发表了论点鲜明,论述充分的代理意见。经法庭调解,双方达成和解,被告因经济困难,原告放弃部分主张,除以前支付的4000元医疗费外,另一次性赔偿原告9500元,为节约诉讼成本,原告在被告付款后撤诉。

2008年10月29日,合川区人民法院以(2008)合法民初字第2500号民事裁定书,准予原告撤诉。

现双方均已履行协议,各自领取了裁定书。通过办理本案,本代理人有如下体会。2./

在农村一些交通不发达的地方,群众出行往往乘坐摩的,但由于摩的驾驶员从事的是非法营运,且没有办理相关的保险,一但出了事故,往往承担不了,受害人的权利无法得一维护,本案袁祖木也仅仅只要回医疗费用,其余损失因被告无法支付而放弃,双方的和解化解了矛盾,对社会稳定是有好处的,同时希望广大群众外出乘坐合法的运输车辆。

现本案已办理完结,特此报告。

初中英语阅读材料选择原则分析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外阅读 材料选择 读写技能

引言

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材料着眼于一个“趣"字,材料要生动有趣;贯彻一个“导”字,材料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握一个“活”字,材料要内容丰富,灵活多变;探求一个“合”字,紧跟课堂教学,紧系中考动态;实现一个“延"字,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短篇到长篇、由课内到课外、由简约到丰盛,逐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兴趣和层次,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感受深度,从而达到引导和调控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的目的。

一、内外并举,循序渐进

1将英语教材和课外材料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这要求教师在每教授完新课后,在精心挑选课外阅读材料的同时,要以课文为基准,注意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凭借课本中所获取的知识到阅读材料中去发现,去实践,同时又能以课外材料中获取的知识,去补充和强化课本知识。如果课内材料作为学生的精读,那么课外材料就是泛读,精泛读结合,齐头并进。课外材料是课内教学的辅助和补充,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夯实,所以要与课内紧密相连.比如牛津英语8B France is calling这课主要是和旅游有关,那么选择这课的课外阅读材料最好是关于旅游的,让学生除了在课本上获得仅有的一些法国旅游小贴士外,还可以从课外获得有关法国的人文,地理等知识。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上网搜寻有关法国人情风俗的英文文章,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做一个展示和简介,学生可以以海报的形式来介绍给各位同学,内容可以是关于艾菲尔铁塔或者卢浮宫。

2循序渐进,驾驭完美梯度

在阅读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在选取阅读材料时一定要把握难易度,不可太难,也不宜太简单,其目的是使学生体验到英语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愉悦,从而激发其阅读动机。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预备年级应适时适量的补充课外阅读材料,狠抓学生的阅读基本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训练,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进行多渠道的培养,才能改变课外阅读薄弱的现状,材料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日积月累,改编成一套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有的阅读教辅。如为了辅助France is calling的教学我筛选了很多有关旅游的文章,但最终选定三篇材料来辅助这课的教学。这三篇分别用于课前阅读,课时阅读,课后阅读。课前阅读材料是要为课文教学作铺垫的,内容要与课文关联但是又要有其独特的引人之处,所以多选择以介绍相关背景文化知识为主。因此我选了一篇简单易懂的文章PariS。它主要介绍巴黎的历史,艺术文化等。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有所知,有所得。课时阅读材料是要和课堂教学同步,巧妙配合教学的,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又对课堂内容作了一个补充和完善。因此我选了一篇有关the Effie Tower的文章。发现学生的阅读回馈良好,于是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请他们回家搜寻有关the Oriental Pearl Tower的文章。比一比,评一评,看谁对东方明珠了解的最多。而课后阅读更多关注学生视野及知识的拓展,让他们知道除法国以外还有很多值得去旅游的国家。

二、难度适中,趣味相投

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最能影响阅读兴趣的因素是阅读材料本身,最不堪忍受的是阅读材料的枯燥无味,他们认为最能吸引他们的阅读材料应该是有时效性,趣味性,知识性,篇幅适合,难度适中,生词较少,能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而且标题本身要有吸引力,生动有趣并最好配有漂亮插图的文章。那么教师又将如何巧选并且选好这些材料,真正把阅读落实到位呢。各学生的学习资质和自身能力都存在的一定差异,所以阅读材料的选择也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把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初,中,高级。这样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也应分三个等地。如此才能保证学生一天一文,个个能读的效果。其次,学生阅读的兴趣随着年龄的成长而变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适时的观察学生的心理转变,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课外阅读与学生心理成长的关系。预初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但又不失纯真可爱,大部分学生已在小学阶段有了几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对英语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和感觉。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主,所以我们应多选择简单易懂的笑话,幽默有趣的简易漫画图等。生情并茂的图文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又让学生印象深刻。而到了中高年纪阅读材料的选择就不失实用性,时效性和真实性。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情感,对社会都有一定的感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励志文章和情感美文进行阅读。

三、体裁多样,题材丰富

材料内容要丰富多彩,融合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幽默小品、生活琐事、新闻报道、政治经济、史地常识、科普文章等,力求灵活多样,生动有趣。选材时各种类型的文章都应有所涉及,如叙述、描写、应用、说明、议论等各种文体皆备。科普类文章也应占一定比例,以符合考纲要求。因为科普类文章恰恰是同学们最头痛和最反感的一类体裁,而却又是中考命中率很高的体裁。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合理的渗透和巧妙的引导学生热爱阅读这类文章。课外阅读材料可以归为三种,探究性阅读材料;赏析性阅读材料;扩展性阅读材料。其一,教材中涉及到很多当代的热点问题,如环境,资源等,由于时间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展开,对于一些好奇心强的学生会自觉主动地探究这些问题,会到网上搜寻有关此类问题的英语文章,教师应善于观察,紧抓学生的心态,有意识的选择并指导学生阅读能够反映社会热点,与时俱进的材料,使他们真正了解到这些问题的迫切性。

地理数据材料分析处理技巧 篇7

老师, 您好!

进入高三以来, 我接触到了大量的数据材料题, 但感觉自己分析起来毫无头绪, 缺少有效方法, 恳请老师在百忙之中予以指点。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高三 (5) 班张敏

张敏同学, 你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随便抽出一份综合试卷, 就能发现数据材料题。你提出的问题确实非常重要, 具有普遍性。

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与现象在数量方面的表现形式。当说明某一地理事物与现象发展的程度、范围、等级、规模, 以及各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或演变过程时, 常用地理数据来表示。通过对地理事物与现象可量化部分的分析和研究, 有助于考生明确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特征, 以及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考生明晰地理概念, 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 并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高考地理考核目标中,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考核强调考生从试卷材料提供的信息中提取定量信息, 如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率数据、顺序数据、平均数据等, 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 从而准确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 物的特征。“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考核强调考生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 针对题目要求作答;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 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 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 完成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具体而言, 地理数据材料题主要测试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测试考生认识数据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能力;二是测试考生根据数据解释说明有关概念的能力;三是测试考生根据有关数据信息解释相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中, 地理数据材料常以图形材料、表格材料、图表结合的材料和文字材料等形式出现, 考生在具体分析时要讲究分析技巧, 提高解题能力。

一、叠置法

叠置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用来提取空间隐含信息的方法之一。叠置分析是将代表不同主题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 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 叠置的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面的要素所具有的属性。叠置分析不仅生成了新的空间关系, 而且还将多个数据层的属性联系起来, 产生了新的属性关系。

例1下图为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交通线、功能分区、地价图。读图, 回答 (1) ~ (2) 题。

(1) 若布局合理, 则该城市盛行风向最不可能为

A.东风B.西南风

C.西北风D.东北风

(2) 若在该区域新建物流中心, 最宜选择在

A.甲B.乙C.丙D.丁

分析:从功能分区图层可以看出, 工业区位于西南方向, 其布局应符合“工业区布局在当地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原则, 最不可能布局在上风向。物流中心占地面积广, 要求交通便利, 应建在地价较低的主干道附近。

答案: (1) B (2) D

二、筛选法

题中材料提供的数据往往比较多, 考生要善于进行筛选, 抓住主要数据进行解题。

例2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赞比亚气候资料 (下表) 。

材料二:赞比亚区域示意图。

简述该国西部地区沼泽地面积冬夏季节的变化特征, 并分析原因。

分析:题中数据为一组表格式气候资料数据, 通过气温、降水的特点可以分析得出赞比亚西部地区沼泽地面积冬夏季节的变化特征。赞比亚气候资料数据有24个, 其中主要数据应为1月与7月的气温、降水四个数据, 因为这四个数据可代表 所在半球 的冬半年 和夏半年 的情况。

答案:冬夏季节面积变化大 (或“夏季面积大, 冬季面积小”) 。原因:该地为热 带草原气候, 夏季降水多, 冬季降水少, 但冬季蒸发量仍较大。

三、转换法

对于一些数据, 考生可试着将其转换成图形 (直观形象) , 更易理解和解题。

例3不考虑海陆、地形、冰雪等条件, 有人从极点附近 (含极点) 某地出发, 依次向北走5千米, 正东走5千米, 正南走5千米, 正好回到原地。从极点上空看, 向正东走时可能

1顺时针走了一个完整的圆2逆时针走了一个完整的圆3顺时针走了小于360°的圆弧4逆时针走了小于360°的圆弧

A.123 B.23

C.234 D.14

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考生必须将数据转绘到图中后方可解题。按题意要求, 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 在北极附近任意一点, 先向北沿经线走5千米, 再向正东 (逆时针) 沿纬线走一圈 (5千米) , 再向南 (沿经线) 走5千米, 就可回到原地;第二种可能是, 从南极点出发向北 (沿经线) 走5千米, 再向东 (顺时针) 沿纬线走5千米 (一段圆弧) , 再向南 (沿经线) 走5千米, 就能回到原地 (南极点) 。据以上分析过程可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B

四、计算法

根据题干中的数据, 运用公式或相关原理、规律等进行计算, 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例4下图为北纬33.5°、坡度为15°、坡向朝南的地表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的统计图。读图, 完成 (1) ~ (2) 题。

(1) 当太阳辐射量为m时,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能为

A.赤道

B.23.5°N

C.10°N

D.23.5°S

(2) n对应的月份可能为

A.3月

B.5月

C.7月

D.8月

分析:考生应主要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并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 (大约每4天移动1°) 来进行计算。

第 (1) 题, 该地坡度为15°且坡向朝南, 则当地获得最大太阳辐射时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n=90°-15°=75°, 又因Hn=90°-|φ-δ|, φ=33.5°N, 则75°=90°-|33.5°N-δ|, δ=18.5°N。那么当太阳辐射量为m时,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能为23.5°N。

第 (2) 题, 太阳直射点大约每4天移动1°, n对应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8.5°N, 与23.5°N相差5°, 所以日期大约差20天。依据图中太阳辐射量变化规律, 可推出n对应的月份。

答案: (1) B (2) C

五、对比法

通过对数据的纵向、横向类比分析, 得到地理事物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点, 可以使考生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 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例5“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 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 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下表为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 完成 (1) ~ (2) 题。

(1) 实验结果 反映了实 行“保护性 耕作法”能

1保持土壤水分2增强土壤透气性3增加大气湿度4减少空气污染

A.123 B.134

C.124 D.234

(2) 下列地区最适宜“保护性耕作法”优先推广的是

A.三江平原B.云贵高原

C.河套平原D.江汉平原

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实验前后的数据可以得出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保持土壤水分, 降低土壤透气性, 增加大气湿度, 减少空气污染。该方法最适宜在河套平原地区优先推广, 其保持土壤水分和减少大气悬浮质效果明显。

答案: (1) B (2) C

六、趋向法

大多数表格数据, 考生可以直接从中观察、分析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强弱、大小、多少等变化趋向, 根据变化趋向认识统计数据中反映出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再进行定性分析, 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例6下表中为在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数据, 读表完成 (1) ~ (2) 题。

(1) 由数据可以推断, 从东到西排列的顺序最有可能是

A.甲、乙、丙B.乙、甲、丙

C.丙、乙、甲D.甲、丙、乙

(2) 土壤表层CaO含量不断变化, 这说明从甲到乙再到丙

A.降水不断增 多, 物质淀积 层中的CaO含量增多

B.降水不断减少, 土壤淋溶增强, CaO含量增多

C.降水不断增多, 土壤淋溶增强, CaO含量增多

D.降水不断减少, 土壤淋溶减弱, CaO含量增多

分析:从表格中的数据直接可以看到表层土壤各项属性的变化趋向。

答案: (1) A (2) D

七、极值法

通过最大或最小的数据加以分析判断, 获得所需要的结果。

例7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下表中为R城部分月份的平均风力。完成 (1) ~ (2) 题。

(1)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A.河流自北向南流;湖泊为外流湖

B.河流自南向北流;湖泊为内流湖

C.河流自南向北流;湖泊为淡水湖

D.河流自北向南流;湖泊为咸水湖

(2) 图中陆地所在的大洲为

A.非洲B.南美洲

C.欧洲D.北美洲

分析:考生根据图表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即可回答该组题。考生应主要依据平均风力最大的数据, 也就是7月份的平均风力。一年四季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月份中, 只有7月份平均风力明显要大得多, 结合纬度位置判断R城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 (如果是北半球, 则该地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但风力的季节变化不会那么明显) 。据等高线弯曲方向可判断河流流向;据纬度和气候类型可判断所在大洲。

答案: (1) D (2) B

八、模式法

模式法是将地理 数据用分 析模式进 行处理, 是一种合理而简洁的应用方法, 空间结构清楚、规律显示直观, 有很强的代表性, 应用广泛。该方法对培养考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例8图示岛 屿所在国 家人口密 度为16人/km2, 2010年人均GDP为27000美元, 水电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70%。结合材料分析图中岛屿的形成原因, 并说出判断依据。

分析:根据等高线数据分析模式来判断地形类型。

答案:该岛屿受板块挤压抬升形成。判断依据:东北海域有海沟;岛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地势起伏大。

降低矿用材料费用途径分析 篇8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煤矿企业进行结构优化调整, 矿用材料成本几乎占整个成本支出的38%以上, 材料主要由矿用设备、支护材料、相关配套设备的配件、劳保护品、矿用工具、建工材料、活动消耗, 工资成本等材料构成。材料成本属于原煤成本的变动成本, 在控制材料消耗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但当前煤矿企业材料成本控制并不理想, 存在较多的缺陷, 材料消耗控制起步较晚, 传统的决策方法主要靠经营管理者的经验确定成本消耗控制, 忽视了客观发展规律, 成本控制效果不理想。另外煤炭生产的全过程遍布井上井下、点多、面广、线长, 并且大部分在井下, 因此给生产组织和成本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材料成本控制只能在消耗后才能利用统计分析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 难以改变已消耗的材料成本, 为决策者提供的信息滞后, 难以在材料成本优化及调整中实现可靠的数据基础, 这些客观存在的局限性使得材料成本控制难度较大, 因此如何通过经营过程中探寻控制材料消耗途径, 降低材料成本, 是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

二、降低矿用材料的重要性

煤炭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所形成的产品材料成本组成相对比较复杂, 采煤生产过程中主要包括材料消耗、工资费用、设备损耗、设备维修、安全事故损失赔偿费用, 材料消耗占生产过程中的比例较大, 可在经营过程中控制材料消耗, 具有客观的效果。据统计, 材料消耗是我国煤炭企业生产所占成本的1/3以上, 材料消耗控制效果不理想。可通过采取控制材料消耗, 降低矿用材料的管理措施, 优化材料成本的消耗数量, 对于煤炭企业经营生产具有很客观的经济效益, 材料消耗成本控制数据可观。因此, 只有通过企业优化结构调整, 升级材料消耗的管理系统, 降低材料消耗成本, 才能够使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成本大幅度减少, 实现生产利益的优化。

三、降低矿用材料的途径分析

1. 从材料采购降低矿用材料成本

矿用材料成本第一个环节是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 物资供应部门尽量严格按照材料采购计划, 确定采购数量, 做到不超储又要保证生产, 可实现企业资金周转。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 采购过程中应货比三家, 既要保证采购材料质量, 又要确保材料价格合理, 可由过去的单一采购询价方式改为集中采购运作模式, 选择竞争的招标谈判模式, 建立材料供应商信息库, 实施动态的了解材料市场价格信息, 利用招标方式在保障材料质量的同时保证矿用材料的供应效率。对于矿用材料淘汰较快的采煤机、综掘机配件实行代储代销方式优化库存。

做到“比质比价、货比三家”, 材料有计划地采购, 既要保证供应, 又要加速资金周转, 从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入手, 降低材料费用。

2.从技术优化改革中降低矿用材料成本

随着矿用原材料价格上升、能源提价对成本的上升影响很大, 技术改造是降低矿用材料成本重要途径, 通过技术改造, 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可实现在技术经济合理化与降低材料成本控制取得良好效果, 加强技术革新, 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提高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作效率, 降低材料的消耗量, 做好开采前的地质勘测工作, 精确科学的地质资料是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回收率的关键, 避免开采投资过程中的失误, 采用先进科学合理的采煤工艺与技术, 使其运用到降低材料成本中, 提高机械化程度, 选择合理的支护形式, 对经济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技术分析探讨, 采取减少材料成本影响, 尽量降低万吨掘进率, 减少掘进材料投入, 提高矿用资源利用率。

3.优化结构降低矿用材料成本

通过优化产品结构, 在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是降低成本的基础前提, 产品挤压过多, 库存量大, 资金周转较慢, 谈不上降低成本, 只有产品品种多、结构合理, 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达到稳定市场, 减少库存和产品资金占有, 加速产品扩散, 实行多角化经营, 加快市场渗透, 提高市场的相对占有率, 加快资金周转, 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认真分析、审时度势, 及时改变生产经营战略, 对占用成本较多及挤压的产品进行限产和转产, 对市场主打产品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通过相应措施提高产品产量, 以降低产品成本中所含的折旧、利息等固定费用。在当前煤炭企业市场低迷的情况下, 企业应通过优化资本结构不断发展, 增强企业市场抗风险能力, 企业要通过兼并、租赁等多种形式, 加大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优化资本结构, 实现资本的扩张, 以此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达到降本增产, 增销增利的良好效果。

四、结束语

煤炭企业经营过程中, 降低材料消耗途径较多, 材料消耗成本控制潜力巨大, 可通过降低矿用材料取得较大经济效益, 改进材料成本消耗对提高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具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 只有综合降低矿用材料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工程建筑材料检测分析 篇9

1 工程建筑材料检测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人口密集, 随之而来的是对建筑业的极大需求, 并且日益提高了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众所周知, 建筑材料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 要用高质量的工程建筑材料保证整个建筑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以后的安全, 因此, 工程建筑材料的检测也就越来越严格、机构越来越多、程序越来越复杂、结果越来越准确, 即便这样也无法避免这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要用材料的质量来保证, 目前我国的工程建筑材料检测现状就是整个检测系统还不健全, 不利于顺利开展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 要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其目的是保证后续建筑工作的开展, 虽然材料质量好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但建筑工程的特点却使得材料检测的过程控制难、检验难、评价难、处置难, 这种工程建筑材料检测的现状不利于建筑业的长远发展, 应该从材料质地、性能、问题等多个层面给出明确数据, 尽快扭转目前的检测现状。

2 工程建筑材料检测的问题

工程建筑材料检测的现状也就说明了目前的材料检测环节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 从目前情况来看, 现有的检测工作因为取样数量不够、方法不科学等, 通常是不具有代表性的, 因为如果被检测的材料数量不足, 或者检测的部分和方法不当, 就会增加检测结果的误差, 所以目前的检测方法并不具备代表性, 无法说明所有工程建筑材料的实际情况;第二, 工程建筑材料检测这个行业出现的时间不长, 专门人才和工具比较少, 因此实际操作的工作人员本身素质不高, 再辅以专业性不够的检测工具, 取样、成型、试件、养护、检测、数据处理等环节就会出现一些误差, 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第三, 准确数据的获得不仅依赖专业人才和检测工具, 还需要一定时间的证明, 而现在的工程都在赶进度、抢时间, 得到数据后马上给出检测报告, 有些问题就会因证明时间不足而逐渐显露;第四, 我国大部分的工程建筑材料检测地点的设备、人员、水平、方法等都不尽如人意。以上问题的出现, 就大大降低了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加之一些不良检测中心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检测, 或直接篡改检测报告, 更是增加了建筑行业的危险系数。

这些问题的出现更是使整个工程建筑材料检测系统漏洞百出, 直接危害了我国的工程建筑行业。

3 工程建筑材料检测的注意要点

3.1 注意材料取样

工程建筑材料的检测结果报告是对取样材料性能的报告, 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建筑材料, 因此, 在检测材料的选择方面要格外注意, 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取样是随机抽取全部待检测材料中的一部分, 按比例选取, 不仅要求数量精确, 还要在部位、方法等方面注意准确和规范, 因为如果数量、方法、部位有问题, 那么会严重影响监测结果, 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选取。在检测样品的交接过程中, 要求工作人员做好记录, 样品的形状、重量、材料等自然状态要记录, 还要求工作人员标注目测情况, 如样品是否完整、异常等, 接下来就是实验室的检测步骤, 首先参照委托方的意见做好准备工作;其次, 实验室应使用质量文件中规定的和适当的设施, 以防用于检验的样品在贮存、处置或检验开始前被损坏或变质, 贮存条件必须符合要求, 另外要做足安全措施, 以确保检验样品的状态完好无损, 进而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注意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数量

检测的每一个步骤都由工作人员完成, 按要求不允许委托方插手, 工作人员的素质会对检测结果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 要求工程建筑材料的检测单位规范用人制度, 没有执业资格的人员不允许上岗, 但由于目前专门人才数量少, 但是该行业的人员数量庞大, 因此在制度的实行上不好把握。除了对工作人员素质的严格要求外, 还要求每个工作地点配备足够的检测的工作人员, 由于检测过程比较复杂, 需要精准运算, 尤其是对于那些检测设备不够自动化的检测实验室, 更需要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来弥补不足。无论是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是数量, 都是为了得到准确的检测报告, 如果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在检测结果中出现纰漏, 那么结果报告也势必是不准确的, 而如果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 就会影响检测时间, 结果不准确和延误检测时间一样, 都会影响建筑工程进度, 甚至会产生潜在的安全隐患。由此, 应该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 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做好现有的工作, 另外, 在招聘时要尽量选择素质高的工作人员。

3.3 注意监测环境

要注意工程建筑材料的检测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 因为监测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导致监测结果的报告不准确。建筑材料的性能会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并且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不小的影响, 因此, 在确保实验室环境符合要求的情况下, 按标准对材料进行检测, 这样得出来结果才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3.4 注意检测仪器

检测结果对检测仪器的依赖性很强, 需要工程材料检测实验室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还要求专业人员对所有的设备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必要时需要校准及修理仪器设备, 因为仪器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准确程度。一旦发现检测结果有问题应停止该仪器的所有检测工作, 并重新检测材料来获得无误的检测数据。

3.5 注意检测标准

不一样的检测标准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检测结果, 因此, 应该规范所有检测机构的标准, 以免合格材料蒙受“不白之冤”, 更是可以避免出现“漏网之鱼”, 只有标准统一, 才能够得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结果。这就要求检测机构在工作中严格规范各个程序, 无论是选取、接收、分析、估算、处置中的哪个环节, 都不能出现差错, 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检测方法, 采取国际通用检测规范和标准, 检测单位不仅要对委托方负责, 更要为整个建筑行业负责。

3.6 注意监督环节

说到底, 工程建筑材料检测是委托方和检测机构之间的事, 如果双方怀有不法之心, 那么检测结果很容易作假, 因此, 要加强监督力度, 推行重大工程复检制度。对于重大工程的材料检测更是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重大工程应该对工程材料多次检测, 或者相关部门规定三个或三个以上机构进行材料检测, 如发现问题全部重检, 这样可以确保材料检测结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4 结束语

人们对建筑行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因此工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也被逐渐重视起来, 检测结果报告是影响建筑工程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 也是关乎建筑安全系数的部分, 应该得到足够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检测工作存在问题, 应该尽快解决。本文不仅分析了当前材料检测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还阐述了建筑材料检测的注意事项:注意材料取样、注意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数量、注意监测环境、注意检测仪器、注意检测标准、注意监督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建英.浅析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J].中国新科技新产品, 2014 (02) .

材料分析论文 篇10

1化学分析的特性

化工在快速进步, 与之相伴的化学分析也挖掘了更深的内涵。实际上, 化学分析并非解析单一范围内的化学成分, 更包含附带的后续分析。化学分析衍生出来的更多内容覆盖了多范围, 例如提炼某一物质、探析反应的进程、拟定合适的检测方案。由此可见, 化学分析囊括了更广的现存范围。

常规化学分析注重于总体解析, 更偏向于传统。通常来看, 化学分析可以辨析化合物本体的构成、判断物质含量、识别各成分表现出来的真实价值。然而, 传统路径下的这种探析并未增设化工实践的指引。历经改进以后, 归纳得出更完备的新式体系。依照给出来的解析步骤提供了实践指引, 化学解析应被融汇于完备的化工流程, 贯穿至生产原材、加工化工原材、后期的检测中。这样做, 确保可用作生产的原材符合既有规格且是安全的。

2材料检测范围内的现存应用

最近几年, 化工检测加快了提升的速度且关涉更广领域。 生产及平常生活都不可脱离多样的化工原材, 例如玻璃材质及常用的塑料。现今社会针对于化工更加注重, 这是由于化工推进着总体范围内的工业进步, 从根本上提升了生产水准。然而从现状看, 化工检测却表现为下滑的趋向, 没能接纳新颖的检测技术。为此, 有必要辨析现存的有效应用:

2.1判定反应的表征

化工材质含有自身的较多特性, 凭借于化学反应才可制作必备的化工原材。各类反应的进程中, 化工原材将接触至水汽及周边空气。在这时, 若原材本身并没能拥有最优的稳定性质那么将会干扰后续的反应, 情形严重时还会伴有恶性的后期反应因而伤害到操作者。为此测定各类材料时都应尤为慎重, 先要判定根本的材质属性及表层的活性。可运用化学解析, 判断出某一物质可否燃烧或挥发, 辨析这些特性更易于存储材料。 判定对象含有电子数、表层的离子数;经过综合归纳得出表层活性的特质。在混合反应中, 即可加湿或预热、调整周边环境以此来判定反应的进程。

2.2识别内在的化学成分

化工材质涵盖了较广的多类别, 依照既有的流程很难真正判定成分。为此, 应能综合采纳解析的新思路, 严格并正确判定成分。化学分析可借助多样的方式, 并非聚集于单一的手段。针对于判定成分, 先要全方位把控化合物特性、本身的结构及属性。依照相关指标, 还要筛选典型范围内的判断思路。 代表性的检测含有电化学方式、评价物质活性、色谱法的测定。条件准许时, 还可联用多样的检测手段以此来详尽解析并且测定。这样做, 才会深入判别物质拥有的成分。

2.3解析化学结构

测定化学结构时, 判定得到某一化合物细微的内在结构。 多数化合物都含有致密的晶体构架, 借助独特设备才可予以测定。相比于常态的材料检测, 化学检测还要顾及独特的存储状态及调用物质的环境。若环境不达标, 将会伤害到周围安全。 此外, 某些物质一旦触碰到明火将会爆炸从而突发火灾, 为此应能格外审慎。探析了化学结构, 采纳最合适的途径以便于存储化学品、应用各类的化学品, 由此增添了日常生产更多的便捷。

3探析技术趋向

科技快速在进步, 由此带来更多的日常便利。化学关系着其他的多科目且拥有较广的适用范畴。化学分析常被用作判定物质特性、推测得出反应的总体进程。技术推进着化工检测的持久进步, 化学分析突破了偏窄的原先范围, 不再局限至探析表层的特性。唯有深入至内在的物质, 才能辨析深层的物质构成。典型的新颖技术即为测定量子的状态。

化学分析拥有新时期内的先进性, 新颖技术不可缺失配备的仪器。未来的应用中还应注重创设成套的检测仪器, 设定动态追踪的新式思路。综合范围内的化学检测伴随了新态势下的微机技术, 二者被融汇于整体。在这种宏观趋向下, 微机处理得出的数值将被直接用作深化解析, 以此来获得可用的处理结论。这样做, 在最大范围内减低了处理数值的更多干扰, 发挥检测的优势。

经过材料检测即可判定某一物质内含的成分, 识别各类的化工要素。现代技术日渐在进步, 材料检测不可缺失化学分析。把控化学分析未来的走向及动态, 提升常态检测中的敏锐度, 这样才可获取更高层次的动态检测。分析可得的珍贵信息应被变为日常生产的指引, 推进更广范围内的化工生产提升。

摘要:技术不断在进步, 化学分析经常被用作检测化工原材, 化学分析应能提升原先的精度并拓展可用的总范围。从科学解析看, 化学分析要依照设定的精确指标, 专门解析检测得出的数值。有效运用化工材料配备的检测方式, 得出可供解析的专门指标及数值。这样做, 确保了检测符合根本的指标, 符合真实的化工需要。化工检测要采纳新近颁行的指标, 紧跟化学的进步。对于此, 解析了检测化学材料用到的化学分析;在这种基础上, 摸索更合适的应用思路。

关键词:化工材料检测,化学分析,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稳平, 梁武侠.对化学分析用于化工材料检测的研究[J].化工管理, 2015 (09) :188.

[2]魏凤琴.化学分析在化工材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中间体, 2015 (05) :15.

[3]唐高山, 艾丽梅.探究化学分析与化工材料检测[J].科技展望, 2015 (26) :75.

议论文材料逻辑分析方法探寻 篇11

关键词:议论文;逻辑步骤;方法规矩;模式操作

在语文考试中,学生最常见的文体是议论文,但要写出一篇好的议论文并不容易,究其根本,难在思维。议论文是讲理的,讲理就要一步步、一层层抽丝剥茧地阐述,而这种清晰的理性思维,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在备考中,议论文思维的训练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了。而思维训练又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方法。王鼎钧在《讲理》中说:“我觉得写论说文和学习数学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设下定理程式,一步一步推进,由简及繁,由浅入深。论说的理性大于感性,便于技术化,初学写作,从技术化中得到的帮助快,从笼统欣赏中得到的帮助慢。”

无独有偶,浙江省特级教师任富强在《议论文写作新策略》中也写道:“我相信,议论文写作教学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发展。我相信,尽量从思考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思考分析的模型,学生一定能够达到我们要求的写作目标,甚至超越我们的预期。”

近几年的考试中,材料作文居多,许多学生因为缺乏逻辑分析材料的思维方法,不能充分分析材料,充分发掘材料所蕴含的主旨,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离题悲剧或陷入言之无序、不知所云的表述尴尬之境,最终与作文高分擦肩而过。笔者在做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高中作文讲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的研究过程中,对如何在讲评中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研究成果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给考生推荐几种行之有效的材料逻辑分析的方法。

一、概念界定法

(一)适用范围

材料中包含造成事理矛盾的显性或隐性的、与惯常理解有区别的或是内涵复杂的关键信息(可以是材料中的关键词,也可以是通过理解得出的关键短语)。

(二)三种界定法

1.内涵界定法

(1)概念诠释:从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在材料分析中抓住产生矛盾或解决矛盾的概念,用界定概念内涵的方法去分析材料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逻辑句式: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是……是……

(3)优文示例:

究其本源,是他们对有用与无用的理解不同罢了。

为何世人会认为顾颉刚所从事的研究没有用处?而顾颉刚又为何对这样无用的事情孜孜以求?

世人之有用,是基于个人的功利得失的判断,而顾颉刚行为的无用并非没有价值,而是一种基于个体责任,不计较现实名利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为社会文明进步而献身的担当。这样的学术研究赢得刘半农的赞誉也在情理之中。

2.外延界定法

(1)概念诠释:从概念的外延进行界定,在材料分析中抓住产生矛盾或解决矛盾的概念,用界定概念外延的方法分析材料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逻辑格式:是某人的某一特征,是某人的某一品质等等。

(3)优文示例:

那么,何为慎独呢?

慎独是杨震面临重金贿礼时那铿锵有力的“四知”气度;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信念;更是季羡林面对国宝称号时坚决婉拒的清高。

这样的慎独才是真正的表里如一,不自欺。

3.综合运用法

(1)概念诠释:结合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在材料分析中抓住产生矛盾或解决矛盾的概念,通过界定概念内涵与外延去分析材料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逻辑格式:不是谁的……也不是谁的……而是……而

是……

(3)优文示例:

为何康德呼吁世人以睡眠来缓解生命之辛劳?或许众人会质疑睡眠是慵懒者拒绝奋斗的借口,是让自身处于贪图安逸的自慰。然而这是人们错将惰性等同于智者静看世象的睡眠,这无疑是混淆概念的典型。

当生命陷于辛劳之中,智者的睡眠是高洁隐士放下世俗功利得失、超然物外的淡泊;是圣人处于污浊时代,却仍然保持操守的澄澈;是雅士在浮躁狂妄世风下依然追求平淡的宁静。一如庄周有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追因溯源法

(一)概念诠释

“追因溯源”就是一种因果思维法。

“因果分析”是对某种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背景、功能的逻辑关系的分解、呈示,即解剖、追问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成、相互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思维操作过程。

一般先列举某些现象,然后深入论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或揭示这些现象的实质,再由表及里地推进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果分析”可以分解为: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等等。

(二)适用范围

材料内容是一种客观事实,或是一种矛盾结果等等。

(三)方法指导

围绕材料呈现的事实或矛盾结果,追问产生的原因,看清问题的本质,并运用假设、对比、类比等方法,突出原因的重要性,为得出观点提供最充分的说理依据。

(四)逻辑步骤

(1)为什么……(结果或矛盾的表面)(2)又是什么……(结果或矛盾的实质)(3)那是因为……(造成结果或矛盾的原因)(4)试想……(从事实反面进行假设,或假设上述原因出现在另一普遍性的领域)(5)那么……(推论可能产生的后果或好的结果)

(五)优文示例

为什么人们一提到空谷,就想到悬崖峭壁与桥梁栈道?又是什么让人们无法联想到别的方法或事物?也许是(那是因为)人们总习惯基于自己原有的认知以及惯常的思维,去评价判断外部事物,也正是这种标签化的思维,使他们无法突破自身局限的束囿去适应变化的世界,于是,主观武断、狭隘偏激就成了人们的生活常态。试想,若在今日瞬息变化的时代中,整个社会死守标签化的思维,那么,创新型的未来又从何谈起?

三、现实分析法

(一)适用范围

寓言式材料或现实性强的事实性材料等。

(二)方法指导

围绕材料呈现的寓言或事实,结合其中事理,联系现实中存在的事理相同的现象进行原因及危害分析。

(三)逻辑步骤

(1)根据论题需要,以因果、假设等方式引述材料,为联系现实现象张本。(2)以物喻人,联系现实存在的类似现象。(3)结合材料事理分析现实现象的原因,以及推论可能的后果。(4)突出材料事理对现实的启示意义。

(四)优文示例

立于枝头的鸟若是依赖于树枝,待其折断之时,鸟纵然有双翅,也难免坠落。鸟如此,人亦然。恃物与恃人伴随着人天生的惰性而形成。诚然,凭借着外物,人往往能获得一时的安逸,然而当这种安逸深入骨髓时,对外物的依赖便由暂时转化为惯性。一旦失去所依赖之物,人们往往慌不择路,更遑论自恃了。

但是自恃并不意味着舍弃外物的帮助,一如荀子所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外物达成目标本无可厚非,甚至是事半功倍的良策。但是当其变为习惯性依赖时,人的自主能力就将逐渐衰退,当人的自主能力逐渐衰退,人将以何物来自恃,又将何以立于世?

四、让步追本法

(一)适用范围

适合各种论题内涵丰富的材料。

(二)方法指导

围绕审题得出的论题,从概念严密的角度出发,先让步指出论题不足的一面,进而再提出论题有价值的内涵。

(三)逻辑步骤

(1)根据论题需要,以因果、假设等方式,或陈述,或质疑地引述材料,引出对论题的思考。(2)以“诚然”“的确”等让步词语指出论题的不足。(3)以“但是”“然而”等转折词语指出论题的积极价值内涵。

(四)优文示例

正因为相信自己的翅膀,鸟儿才能够在随时将要断裂的树枝上面安之若素。

然而,反观现今世界,无数世人却将全部赌注押在虚无缥缈的树枝上。诚然,树枝作为人类外界的依凭,是个体为人处世的必需之物。所谓无所待而行终究过于理想化。然而,过分依凭外物,则是无原则的寄生行为。正如梭罗所言:“人类已经成为他们工具的工具。”善假于物的人,若是沦为工具的寄生虫,失去独立的人格意志,于个人而言,其作为人类的高贵性将被抹杀殆尽,于社会而言,其前进的方向终究会是虚无的深渊。

因此,倘若尚存一丝对自我价值的探求,就应当放弃对外物的过分依赖,而寄信于自我的翅膀。唯有如此,方能立于世界潮流中傲然前行。

五、驳论法

(一)概念诠释

在论证中对于文章作者所持论点相反(或相对立)的看法、观点,先加以批驳,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明自己肯定的论点。破与立也是一对矛盾范畴,破的是“谬误”范畴,立的是“真理”范畴。

(二)适用范围

材料呈现两种完全相反的认识或思想观念。

(三)方法指导

破立之间的内容应该具有内在联系,运用“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立”,因此在论证中,必须在“破”时就要照应到“立”,不可只是一“破”到底,而忘了“立”。破立结合,立中有破,破中有立。

(四)优文示例

于视听而言,道听途说之危害已路人皆知,世人更习惯于相信自己的眼睛。

诚然,在认知的世界里,眼之所见大多数情况下是可靠的,更是作为我们判断推理的利器,人类学泰斗博厄斯就曾说:“眼睛是内心的索引。”

然而,个体认知能力先天就存在局限,相同的表象在不同的个体中甚至会产生迥异的判断。特别是世像混入诡谲人心时,目之所遇就绝非其表象那么真实可靠了。

当伟大科学家爱迪生都拒绝接受交流电时;当地方官吏为博政绩而修遮羞墙时,我们还能如此坚信所见即真吗?

在人心异化,眼之所见甚至已成最大欺骗的现世,若仍存一丝对真相的敬畏之心,或许不迷信于眼睛,多存一些理性辨别,也许会让热爱真理的人们看到更澄澈的世界。

孙绍振教授在《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中说:“以层层具体分析达到结论,可以说是议论文活的灵魂。”而这“层层具体分析”用的就是逻辑分析的方法,只有分析有层次,能入理,议论文才有写作的价值。马正平教授在《高等写作思维学训练教程》中说:“写作即思维模式操作”,思维模式操作在训练中确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孟子也曾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这循规蹈矩的模式训练,必能使初学者尽快入格,然后再图升格,最后融会贯通,以求出格。王鼎钧在《讲理》中说:“技术化好比一杯即溶咖啡,及时解渴,也可以看作艺术化之前的一个步骤。”所以,不要鄙视模式及方法训练,无方法、无模式的训练,就如同不拜师而闭门盲目练拳,即使练得勤,练得苦,也终不得要领,拳技难以精进。让我们谨记梁启超先生在《作文入门》中的告诫:“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现在教中文的最大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以务实的作风教授议论文写作,让逻辑分析事理的方法根植于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土壤中,以期开出丰硕的写作之花。

参考文献:

[1]王鼎均.讲理[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09.

[2]任富强.议论文写作新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3.

[3]孙绍振.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J].语文建设,2012(09).

新型墙体材料裂缝分析与防治 篇12

1 裂缝类型综述

墙体裂缝从外观上可分为表面裂缝和基体裂缝:1) 表面裂缝, 是指装饰面出现的裂缝, 装饰面可以是粉饰面、抹灰面, 也可以是贴面。2) 基体裂缝, 是指结构体的裂缝, 也就是砌块出现裂缝。

从形成机理上可分为温度裂缝、干缩裂缝、沉降裂缝:1) 温度裂缝, 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2) 干缩裂缝, 由于砌块材料含水量减少而收缩引起的裂缝。3) 沉降裂缝, 砌块砌筑后在砂浆硬化过程中, 砌块下沉而出现的裂缝。

2 墙体裂缝部位

采用小型砌体或灰砂砖的建筑墙体, 其裂缝宽度一般为0.1 mm~2 mm, 经调查裂缝主要发生在以下部位:1) 在平屋顶檐口下或顶层外轴线梁下与砌体交接处的灰缝位置, 裂缝呈水平方向断续的水平缝, 房屋两端比中间严重;有的在屋顶悬臂梁根部下的横隔墙上呈向外下斜梯形裂缝。2) 在门窗口部位, 以外纵墙尤为突出。3) 在建筑物顶层或最上两层外纵墙两端1个~2个开间的窗角, 沿砌体灰缝产生呈阶梯形的斜裂缝。4) 框架结构的填充墙, 较常见的是在梁与砌体交接处出现水平和垂直的裂缝, 在砖混结构横隔承重墙上, 个别会呈正八字上斜裂缝。

3 裂缝产生原因

1) 材料性能缺陷。

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 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 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 空腹墙内外墙用不同材料或温度、湿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 这种情况一般外墙裂缝较内墙严重, 这些都是材质问题所致。

2) 温度的影响。

最常见的裂缝是在混凝土平屋顶房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 而混凝土顶板的膨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 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 中间渐小, 顶层大, 下部小。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差也会使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在夏季尤其明显。

3) 地基沉降的原因。

由于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引起建筑物墙体结构内的附加应力, 而砌块砌体的抗剪性能大大低于黏土砖砌体, 是导致墙体产生剪拉斜向开裂或垂直弯曲开裂的主要原因。

4) 设计方面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 设计者往往重视强度而忽略砌体抗裂构造措施。设计者往往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 针对构造措施, 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 很少单独提出防裂要求和有关措施, 更不会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

5) 施工质量缺陷。

长期以来, 施工单位习惯于黏土砖的传统施工作业, 认为新型墙材的砌筑工艺和黏土砖差不多, 所以缺少培训和实践, 施工方法、工具、砂浆等仍沿用黏土烧结砖的做法, 对砌筑高度、湿度控制缺乏经验, 加上施工过程中水平灰缝、竖向灰缝不饱满, 减弱了墙体抗拉抗剪强度以及工人砌筑水平的不稳定, 都将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4 裂缝防治措施

1) 材料质量的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品标准是强化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提高新型墙体材料标准, 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建材行业发展。确保将好的产品应用到建设工程中以提高工程质量。对那些管理水平低, 生产设备质量差, 质量不能保证的厂家, 要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淘汰。轻质砌块质量性能指标中, 对于墙体裂缝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收缩性, 而相对含水率是反映收缩性的重要指标。为此, 要求轻质砌块特别是轻集料混凝土小砌块必须经28 d养护后方可出厂, 且使用单位必须坚持产品验收。应对砌块进行防潮包装, 以免造成二次干缩和减轻搬运过程的破损。

2) 把好构造设计关。

把好构造设计关, 预防新型轻质砌块墙体开裂, 必须以建筑设计为重点。设计者应根据《非承重混凝土小型砌块砌体工程技术规程》《非承重混凝土小型砌块砌体构造》及有关规范的要求, 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及各种材料的特性, 采取具体有效的构造措施, 避免墙体开裂渗漏。

控制顶层墙体裂缝的关键是降低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必须同时采用保温层和隔热层, 在檐口处的保温层厚度必须满足允许温差的要求。同时, 隔热层应满铺, 不得在檐口处出现空档。在屋盖适当部位应设置分隔缝。

顶层外墙交接处和纵横墙交接处的芯柱数由现在的5孔、4孔增加为8孔, 其中在横墙或山墙上设5孔, 在外纵墙上设3孔, 以减少横墙斜向裂缝的产生。在顶层门窗洞口两侧均设置1孔芯柱, 芯柱必须锚固于上下层的圈梁内, 以增强墙体的抗剪强度。顶层两端第一开间的房间隔墙厚度若为190, 则应与山墙同时砌筑, 在T字接头处设置4孔芯柱和4钢筋点焊网片, 沿高度每600 mm设置。后砌墙和填充墙用钢筋网片与山墙连接, 墙顶离开屋面板底20 mm, 并用弹性材料嵌缝。上述两种墙体须沿墙通长设置4钢筋点焊网片与芯柱网片、山墙拉结网片相连。

提高顶层墙体的小砌块和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应不低于7.5级, 并在外纵墙、内横墙沿高度每600 mm设置4钢筋点焊网片, 用来增强顶层墙体的抗拉、抗剪强度。

3) 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加强施工防治措施。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 目前建设队伍的主力军往往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工, 文化素质偏低, 所以要加强施工前的培训, 让他们掌握新材料的施工工艺, 提高施工质量。另一方面, 对进场材料进行施工前的复验,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把关, 禁止不合格的产品上墙。对于管理部门来说, 一方面要加强监管, 督促施工、监理单位把好质量关;另一方面要研制一套适合施工现场快速测定含水率的方法, 指导施工单位便捷地筛选产品, 从而制定墙体材料上墙含水率的标准, 控制墙体裂缝的产生。

施工防治措施:a.施工单位应选择合格生产商。签订合同时, 要明确砌块进入施工现场的时间, 生产商必须保证龄期满足要求, 并承担相应责任。b.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砌块加强检测。c.砌块进场后, 尽快运入已放好线的施工楼层, 分散堆放至砌筑位置, 并应事先做好防水措施, 保证主体结构养护用水以及雨水不流入楼层。为尽量增加砌块龄期, 宜在间隔7 d后再进行砌筑, 并且应测试砌块含水率, 当含水率低于15%时, 方可施工。d.针对砌块的特点, 在砌筑前, 不应再提前浇水湿润, 以避免因浇水不均匀造成砌块含水量增大。而应采取在砌筑时, 铺砂浆前, 在砌筑面上适量浇水的作法。e.加强圈梁、构造柱的设置, 墙长超过4 m, 应设构造柱, 墙高超过3 m, 应设圈梁。f.由于易受空气湿度影响, 以及与框架结构存在变形差, 宜将墙体两侧拉结筋拉通, 提高抗裂能力。g.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 保证砂浆强度及灰缝饱满 (尤其是竖缝) 。h.在不同材料的接合部、新旧砌体连接处及开槽位置, 钉上钢丝网或加防裂网布可减小抹灰层的开裂。i.砌筑完成后, 要坚持洒水养护, 以减少砂浆的干燥收缩。

4) 研究新型墙体材料及新的结构体系。

可以借鉴成熟地区的一些做法, 发展多种结构体系, 如CL结构体系、异形柱结构体系、框架—填充墙结构体系, 以从根本上解决墙体的开裂问题。在框架—填充墙结构体系中, 填充墙材料宜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砖、多孔砖等材料。

5) 加大宣传力度, 保证墙体材料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新旧墙体材料的交替过程中, 积极组织、探索、研究新型结构体系及墙体材料的应用问题, 通过成熟的技术、结构、材料, 使墙体开裂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促进工程质量水平持续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GB 5000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2]GB 50203-2002, 砌体工程施工技术验收规范[S].

[3]JGJ/T 14,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体建筑技术规程[S].

[4]GB/T 50315, 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S].

上一篇:小长假下一篇:英语听力障碍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