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人才

2024-10-08

数控人才(通用12篇)

数控人才 篇1

摘要:随着制造业的发展, 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层次及其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 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 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国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 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 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 企业对数控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必须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高起点地培养数控技术复合型人才。

一、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知识结构要求

1.“蓝领层”需求数量大, 但相对比例将会有所下降。

对于单纯操作机床的“蓝领型”数控人才, 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制工艺等) 为基础, 学习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数控加工编程技术”和“数控加工工艺”, 还需要熟练掌握“CAD/CAM”软件。可以预见, 在企业对“蓝领层”的数控技术人才的数量有很大需求的同时, 对其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

2.“灰领层”数控人才需求的比例增加。

对于“灰领型”数控人才, 其中数控加工编程工艺员应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更加熟悉产品的三维设计, 精通产品的加工工艺。另外, 数控机床维修人员要以机、电、光和液 (气) 控制技术为基础, 掌握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的技术和技能。随着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 大量进口的高档数控加工中心会越来越多, 企业对“灰领层”数控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3.“金领层”复合型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目前, 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5.4%。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近年来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 需要大量设计、数控编程及高层次维护的复合型人才, 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对复合型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分别占其未来需求量的21.29%和20%。

对于“金领型”数控人才, 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 较全面地掌握数控设备的相关原理与技术, 具备数控设备研制与开发能力, 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掌握网络技术。

二、数控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1.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 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我们对四川、重庆等地区进行了数控技术应用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 主要调研的内容有“现有数控人才来源”、“现有数控人才学历状况”、“现有数控人才工作类型”和“未来数控人才需求量与层次”等。通过对调研结果 (图1) 的分析, 在数控人才未来需求当中, 编程人员占总需求量的7%, 数控机床维修人员占10%。为了满足企业需求, 我院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方向的基础上, 又增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两个专业方向, 优化了培养方案。

2. 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院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主线, 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减少了一些理论性较强且生产实际中基本不用的内容, 成功实行了“融、并、删、减”的“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削减了《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学时, 增加《CAD/CAM技术》、《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加工实训》等课程的学时, 使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课时数超过40%。[2]同时我们采取“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与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经过近几年的教改实践, 我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已逐步形成了综合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1) 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新教师, 其基础理论知识一般都比较扎实, 但缺乏实际经验, 为此学院将他们到校的第一年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见习, 根据对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 重点放在工艺技术、故障诊断和排除等方面。 (2) 从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在企业聘用数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并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4. 加强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1) 重视传统金工实习基地的建设。传统的金属加工理论与实践技能, 仍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自动化的数控机床, 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加工技术。一个数控加工人员, 如果不懂得刀具角度、切削用量和制造工艺, 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数控人员。所以, 在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时, 也同时应重视传统金属加工技术训练基地的建设。 (2) 建设数控技术实训基地。为了满足高职教学要求, 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3]近三年来, 学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对本专业投入近1000万元, 购买高速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等数控设备与UG、Pro-Engineer等软件, 目前可用于CAD/CAM设计的软件有CAXA、MasterCAM、UG、Pro-Engineer等, 充实并完善了数控加工实训中心, 建起了数控仿真实训室和CAD/CAM实训室。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实训教学任务。

5.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多年来, 本专业与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厂、眉山车辆厂、四川齿轮厂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各班级的生产实习或毕业实践主要在这些企业完成。本专业聘请这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企业优先录用优秀的毕业生, 并及时向学院反馈毕业生的质量和对人才培养的意见。

6. 实行职业资格制度。

我院从1993年试办五年制高职以来, 就已实行了职业资格制度。即将职业资格培训纳入教学计划, 使所有高职毕业生全部经过职业技能训练, 要求学生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级工水平。经过训练本专业有99%的学生获得了“数控车床或加工中心中级操作工”证书。此外部分学生还参加了“数控工艺员”、“AutoCAD认证”、“制图员证书”等培训, 获证率达80%左右。

7. 不断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机制,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数控专业每年的学生在毕业前半年进入企业, 由校企共同实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培养计划。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实践教学, 包括“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毕业实践”等。特别是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组织培训、岗位实习、实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学生所完成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题目都是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生产课题, 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考核。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 毕业后直接上岗, 形成了“订单式”数控人才培养模式。[4]

三、数控教学改革的成果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我院的“国家级精品专业”, 经过不断的优化课程设置, 改进教学内容, 大力加强技能培训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 我校学生在四川赛区预赛中包揽了3个工种的冠亚军, 总决赛中有三名学生进入了全国前20名。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 为学校赢来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韦富基.数控专业培养企业需求人才问题探究[J].制造业自动化, 2012, (11) :93-96.

[2]张晓红, 赵长明, 周敏.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育, 2011, (20) :44-47.

[3]张丽华.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4) :112-114.

[4]韦富基.对高职数控车削加工课程改革的探究[J].职教论坛, 2012, (23) :42-43.

数控人才 篇2

一、数控人才市场需求

在发达国家中,数控机床已经大量普遍使用。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机床数控化率还不到2%对于目前我国现有的有限数量的数控机床(大部分为进口产品)也未能充分利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数控人才的匾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

一、由于数控技术是最典型的、应用最广泛的机电光一体化综合技术,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

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企业和地区:

1、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目前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和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军工制造业是我国数控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

杭州发电设备厂用6000元月薪招不到数控操作工。

2、随着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具有数控知识的模具技工的年薪已开到了30万元,超过了“博士”。

二、数控人才的知识结构

现在处于生产一线的各种数控人才主要有二个来源:一是大学、高职和中职的机电一体化或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很年轻,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计算机应用、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容易接受新工作岗位的挑战。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学校难以提供的工艺经验,同时,由于学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分工过窄,仍然难以满足某些企业对加工和维修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另一个来源就是从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数控技术中、短期培训,以适应企业对数控人才的急需。这些人员一般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是传统的机类或电类专业的各级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数控系统不太了解。

对于数控人才,有以下三个需求层次,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同:

1、蓝领层:

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适合中职学校组织培养。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但由于其知识较单一,其工资待遇不会大高。

2、灰领层

1)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uc、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适合高职、本科学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计处和工艺处的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2)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培养此类人员非常不易,知识结构要求很广,适应与数控相关的工作能力强,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3、金领层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3

关键词:跨文化素质和能力;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8-0067-02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工科类毕业生把国内外的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选择为就业的首选目标,并把其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优选对象。此外,随着海外劳务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毕业生到海外去寻找职业发展的机会。我国工科类大学生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在文化日益多元化、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中发展职业生涯是大势所趋。因此,只懂技术不具备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人才国际化的短板,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成为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1]。

现代制造业离不开数控技术,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数控技术水平和普及程度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工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2]。随着我国制造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数控加工技术将逐步代替传统的制造技术。我国数控技术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国际化数控技术人才更为奇缺。

一、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的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企业都引进了大批量的数控机床和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自动化生产线,制造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现在国内的很多企业已经通过引进大批数控机床和生产线,具备了现代数控制造的硬件条件,但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远远没有跟上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而相伴随的人才国际化,一个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等多维的、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高等教育必须把跨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素质和能力、视野、知识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延边大学作为延边地区的最高学府肩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地处东北亚金三角核心地带的延边大学拥有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以及周边国家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培养跨文化素质和能力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人才是培养富有特色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四位一体”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数控机床是采用数字控制技术对机床的加工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机床。以数控系统为代表的数控技术是对传统机械制造业提升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它不仅包含传统机械和电气技术,而且还包含光机电(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气液一体化等高新技术。数控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为:机械原理和制造知识、制造工艺知识、电气知识、自动化知识、计算机知识、控制知识、CAD/CAM软硬件知识,设备维护维修知识等。综合对数控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和跨文化素质和能力教育要求,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机电理论、数控操作技能、跨文化素质和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数控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应用和维修各类数控机床的工作,需要掌握各种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准确把握机床运行的重点部件、易损件、故障点的能力。要有扎实的机械和电气理论素养,才能在数控机床的应用过程中对设备结构、原理和使用要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除此之外,随着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与传统机械电气技术相结合,可以产生很多新的数控装备、加工方法和工艺技术。因此,有必要了解光机电技术的发展前沿,并掌握这些新技术在数控技术上的应用动态。

2.数控操作技能(包含 CAD/CAM 技能)是数控技术人才的基本能力。数控技术人才必须具备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技能以及高超的数控加工技术。尤其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数控人才,要具备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的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工作经验和经营策划能力。此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CAD/CAM)是现代设计的最基本的设计工具,数控技术人员应具备熟练使用的能力。

3.跨文化素质和能力培养课程和实践是实现跨文

化教育目标的主渠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指:把通过进一步整合和开发多元文化教育资源而构建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培养掌握全球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4.在应用数控技术过程中,应具备能够进行创新性工艺设计的技能和能力。根据不同零部件的不同加工要求,不但能够灵活应用新工艺和新技术,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工艺创新设计。只有通过不断地对技术和设计进行创新才能使数控技术更上一层楼,产品加工质量才能够得到提高。现代数控技术讲究创新,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

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人才不仅符合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与民族大学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办学方向相吻合。为了充分发挥延边大学多元文化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延边大学与国外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搭建的对外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如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培养。

1.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凝练专业基础和技术课

程、境内外跨国公司和企业的实训、跨文化国际交流等教学方式和过程的优势,建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平台。此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校内外跨学科的合作以及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和信息资源的保障,而且需要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这样的教学平台显然区别于在专业基础和技术课程上简单地增加一门或几门跨文化课程。

2.充分发掘延边大学得天独厚的多元文化教育资

源,充分利用大学的国内外校外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工科类学生的实践性环节中与多元文化的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进行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建立和确定以机电理论、数控操作技能、跨文化素质和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为核心的符合“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为民族大学提供探索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3.打造一支具备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知识、视野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式,激发教师投身多元文化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4.不断完善跨文化素质和能力培养课程和实践教

育体系。可以通过新课程的设置、老课程的改造、增加新内容、开设技术讲座等,努力打造多元文化特色课程群。借助延边大学丰富的多元文化课程资源,重新整合通识课和专业课,依据数控技术特点更加深入地开展教学。在打造特色课程群的同时,对国外原版教材的分析和调研,编写实用的、富有多元文化教育内涵的数控技能培训教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多元文化教育更为系统、丰富和完整。

5.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开发国内外校外实践资

源,提供更加丰富的跨文化实践信息和培训平台,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国际化的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到国内外的跨国企业或高校开展实训,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设各类讲座,使学生自由地在跨地域、跨时段、跨学科、跨专业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并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交叉渗透。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大力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本文从工科类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提出了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此培养模式的实施不仅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提供大量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数控技术人才,而且真正做到培养和输送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许国彬.加强大学生跨文化教育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2]李玉忠,罗海鸥.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过程中的数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

[3]南红花,朴光秉.民族院校跨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途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

收稿日期:2013-12-26

作者简介:朴成道(1968—),男,吉林珲春人,延边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数控机床及数控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延边大学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延大教

发[2013]8号)阶段性成果

浅谈数控维修人才培养 篇4

关键词:数控维修,人才,教学培养

1 数控维修教学内容

数控维修是一门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 它所涵盖的课程内容包括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PLC、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数控机床、数控编程等。这些课程内容包含了机械和电子两个大类学科的课程, 因此对于最后的数控故障诊断和维修是一门综合总结性课程。我们目前所提出的方案是针对数控维修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应该由一个教学团队来整体负责。一门课由多位教师负责, 每个教师负责自己擅长的几个项目, 以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教授理论和实际操作。同时数控维修操作在实践上的时间要求非常长, 因此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安排两个学期来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

2 数控维修教学师资的匮乏

要能培养出顶尖的学生, 我们首先要有顶尖的教师, 但是顶尖维修人才的收入却不是学校收入可以比拟的, 引入人才困难。因此我们只有靠自己培养, 目前我们学校可以采取两年以上的数控维修企业挂岗锻炼。除了老师的能力提高外, 目前在职业院校中实操教师的数量都是不足的。在数控维修实操教学环节中, 老师在实地操作演示过程中一次只能有几位同学, 一个教学环节老师需要多次演示, 每次演示的讲解质量会存在偏差, 而且越后几次讲解质量会差一些。并且在教师示范时, 位置靠后的同学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差, 一些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干脆就不听了, 在示范结束后,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也不会就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问。因此我认为维修专业的精英化教学很有必要, 学习前先遴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者建立一个维修社团, 由教师先进行精心指导, 让一部分学生先将知识点掌握熟, 将操作步骤练熟。为了教学的公平性, 这个团队成员可以变化, 随时将上进的优秀学生纳入团队。在上课时由这部分学生充当“小老师”角色对每组同学进行讲解,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上课工作量, 又可以让优秀的学生通过讲解使自己的操作更熟练, 同时差的、不喜欢向教师提问的同学有不明白的知识点还是很乐意向优秀的同学提问获得一定的提高。通过这样整体的教学安排我们能够很好的来控制数控维修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3 数控维修学习资源少

学习资源包含有图片, 录像, 动态FLASH等等, 是提高学生上课兴趣很重要的辅助手段。目前我们主要通过数控机床各部份图片进行工作讲解, 缺乏故障处理全过程的视频, 或者是只有针对教学项目的固定几个常见故障的工作视频。数控维修这项工作是对工作实践经验要求极高的一项工作, 大量的实际处理故障经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为了解决学习资源问题, 我们采取大力加强校企合作, 一方面运用数控维修培训企业例如像亚龙、天煌的培训资源, 来充实我们的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我们学校行业办学的特色, 进入企业实际操作现场, 在获得企业允许的情况下, 录制数控机床故障排除的全工作过程。

学习资源少在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我们的维修设备少, 分摊到每个学生的动手时间也是较少的。项目教学以组为单位, 每个组里每个同学都只是分别做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内容, 缺乏工作的整体性。我们在整体讲授时采用数控维修模拟仿真软件进行教学。

4 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我们在进行数控维修教学时, 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实验室和教室。一方面学生无法感受到企业工作的文化, 另外一方面, 企业的设备、工具以及对待机床设备故障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学校也有不同。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企业所需的维修人才, 我们尽力让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就能体验企业工作文化。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大力加强“双化”基地建设:即“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课堂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同学们在校中厂中自由的选择自己要钻研, 解决的故障内容, 例如:解决滚珠丝杆螺母副的螺距精度问题或者解决刀库换刀无法完成等问题。

5 总结

总的来说, 我们的教学培养方针还是延续了四个阶段步骤:教师讲授--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评价指点。我们把所有的知识内容化整为零, 分别让各个老师进行负责。为了能够培养出拔尖的人才, 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的工作能力, 我们采取“精英”式教学模式, 争加学生之间的竞争, 让他们愿意自己主动的去学习, 由此带动班级的后进生一起进步。同时不断的开展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双化基地建设不断的推行既帮助学院解决教学的部分资源问题, 又提高了学生的见识面, 同时还能消除学生在毕业后就职初期的不适应, 能够领先一步更快的融入到企业中去。数控机床的变化日新月异, 功能越来越强大, 自动化程度高, 对于操作者的要求越来越低, 相反对于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则会变的越来越高, 因此我们的数控维修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 跟上技术潮流的发展, 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庆礼, 顾益明, 刁爱军.高职“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4.3.

[2]殷立君, 柳荣化, 黄跃.浅谈职业院校培养数控维修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新方法[J].南方农机.2013.2.

[3]石金艳.四年制高职数控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J].职业教育.2013.5.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篇5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们预言:二十一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

一、数控技术人才的工作岗位分类:

根据调研情况,数控技术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

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

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企业也可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

2.“灰领层”数控技术人才

“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0%,其中数控编程工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

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

数控编程工艺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能运用至少一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此类人员在模具行业尤其受欢迎,待遇也较高,如在华东地区所调研的企业主要是汽车零部件、模具行业的民营企业,其数控编程人员占到数控技术人员总数的12.8%。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主要数控系统的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也非常缺乏,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待遇较高。由于此类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可通过本科或高职教育作基础培养后,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

3.“金领层”数控技术人才

“金领层”是指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精度优化。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二、调研活动开展情况

XX年10月,XXX领导同志在听取XXX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关于数控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和建议的汇报后,认为有必要对以下问题开展社会调研: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院校培养了大量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许多学生已取得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数控技能等级证书,为什么我国的数控技术人才仍然非常短缺?教育部门培养的数控技术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企业到底急需什么类型的数控技术人才?对其知识和技能结构有什么要求?

目前,我们的职业院校的数控教育体系现状如何?是否能保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数控技术人才?如何深化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为此,我院对珠三角地区部分院校、企业,另通过网络和报纸,进行了“关于数控人才需求与数控教育改革”的调研任务。

(一)对部分职业院校的调研

调研组对XXX大学、XXX大学、XXX职业技术学院、XXX职业技术学院、XX职业技术学院、XX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数控人才的需求状况、培养现状、知识结构、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数控人才技能考核体系、数控教育教材建设等方面。

(二)对部分企业的调研

本次被调研的企业共计20家,其中,国企2家,占10%;民营企业2家,占10%;外资企业16家,占80%(见表2-1)。

应该说,被调研的大部分企业是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2-1.调查企业体制背景.调查地区

调查企业总数

国有

民营

外资

其它

重点企业名称

珠三角地区

0

广电林仕豪、科龙空调模具公司、深圳东江模具厂、xx机械研究所数控机床厂等

(三)网络调研

调研组通过搜狐网、网易、新浪等大型网站进行了调研,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对一些专业网站和BBS进行专门调研。

(四)报纸调研

在注意到xx省大型报纸,如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等报纸,发现其在社会影响力较大后,对所载新闻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三、企业数控人才现状分析

(一)人才现况统计

表3是本次被调查企业的数控技术人才现状统计表。

表3-1数控技术人才现状统计表

调查范围

数控人才

学历状况

工作岗位类型

从学校招收应届生

从社会

招聘

自行培养

操作工

本科

以上

本科

专科

中专及

以下

数控

编程

系统

维修

机床

操作

以上均能从事

珠三角地区

43.6%

42.1%

4.3%

.8%

8.4%

36.9%

45.3%

33.2%

0.4%

48.3%

8.1%

调研数据表明,数控技术人才中专及以下学历占78.5%,大专学历占15.7%,本科学历占8.4%,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8%。可以看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数控技术人才的渠道

调研数据表明,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14.3%,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43.6%,从社会招聘占42.1%。这说明:

.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

2.数控人才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企业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也要企业职工提供在岗、转岗数控技术培训。

(三)数控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调研中,网络、企业及报纸等数据表明,数控技术人员人才需求量大,存在10万年薪请不到技师的现象,数控技术综合性人才紧缺,从图3-1及图3-2能充分证明数控技术人员紧缺的现况。

图3-1xx省东莞市急需技术报道

图3-2模具和数控等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报道

四、企业现有数控装备情况

(一)“普通型”、“经济型”机床数量较多

在被调研企业的现有数控设备中,按照通常的分类标准,高档型、普及型和经济型数控机床各占的30.40%、34.95%和35.15%。“普通型”和“经济型”的数控装备共占企业现有数控装备的70.10%。在大型制造业密集的地区,“高档型”数控装备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但由于这些装备的维修配件太贵及国内暂时无法买到,而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又有限,造成了设备完好率低。

(二)维修力量不足是影响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主要原因

表4-1影响现有数控设备利用率及完好率的因素

影响利用率的因素

影响完好率的因素

编程能

力不够

维修力

量不够

生产任务

不饱满

操作人员

不熟练

系统陈旧

无法维修

操作不当

维修太贵

或无法买到

维修力

量不足

机床有

待改造

珠三角地区

7.6%

42%

5.4%

25%

0

5%

0

20%

65%

表4-1为影响现有数控设备利用率及完好率的因素,据分析,企业现有数控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普遍偏低,除了由于普遍存在的生产任务不足的原因外,维修力量不够和编程能力不够成为开工不足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4.8%和17.6%。影响数控设备的完好率的主要原因是维修力量不足,占42.5%。由此可见,数控维护维修人员和数控编程工艺员是目前企业急需的数控人才。

图4-2为当前企业数控人才结构图。

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部分企业已大规划引进了高职毕业生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可以预见,企业对蓝领的数控技术工人有很大的需求,而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灰领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技术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灰领数控人才需求明显增加。(摘自《青年参考》XX年4月7日)

我国数控机床实际利用率不足20%。提高数控机床(特别是进口的)利用率有重大经济价值。如果提高利用率5%,相当增加1—2万台,约合5~10亿美圆。提高数控机床(特别是进口的)利用率的根本措施是人才培养。

五、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预测

(一)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的重点行业

.军工企业需要大量数控技术人才。20世纪90年代前,由于我国军工企业整体形势不太景气,军工企业的数控人才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失严重。由于数控人才匮乏,军工企业数量有限的数控机床也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军工的投入,军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数控机床的数量和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特别是国防科工委“十五”规划万台设备数控化改造专项实施后,许多机床设备也将进行数控化改造,迫切需要大量的掌握数控技术的各层次人才,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维修人才已成为制约军工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装备制造业是数控机床应用大户,也需要大量数控技术人才。这些企业近年来效益较好,任务饱满,但企业技术与设备的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无论是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数控加工工艺编程人员,还是数控机床的维修人员都很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多数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偏低,对数控人才吸引力不强,这是造成数控人才普遍缺乏的主要原因。甚至出现个别数控人才的流失,造成企业数控设备停工,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

3.珠三角地区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大量民营、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人员比较精干,更加需要既精通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又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同时对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有一定基础的复合型的技术人才。

4.称职和优秀的售后服务工程师和销售工程师,也是珠三角地区所需求人才的特点之一。

(二)数控技术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

.“蓝领层”需求数量大,但相对比例将会有所下降

在我们所调研的企业中,虽然大部分企业目前只要求操作者能熟练操作机床,程序由专人负责编写,但随着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高效利用和进口数控系统的配置,已有企业对“蓝领层”提出了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部分企业(如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已大规模引进了高职毕业生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可以预见,在企业对“蓝领层”的数控技术人才的数量有很大需求的同时,对其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

2.“灰领层”数控人才需求的相对比例增加

现代企业中只会单纯操作的“蓝领层”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进口的大量高档数控加工中心需要既能编程又能进行熟练操作的“灰领层”来操作。未来几年,我国企业对“灰领层”数控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3.“金领层”复合型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3.52%。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近年来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需要大量设计、数控编程及高层次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对复合型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占其未来需求量的20%。

(三)对数控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

随着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和数控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各层次的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对于“蓝领型”数控人才,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制工艺等)为基础,学习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和“数控加工编程技术”,还需要熟练掌握“cAD/cAm”软件。

对于“灰领型”数控人才,数控加工编程工艺员应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更加熟悉产品的三维设计,精通产品的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维修人员要以机、电、光和液(气)控制技术为基础,掌握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的技术和技能。

对于“金领型”数控人才,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全面地掌握数控设备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具备数控设备研制与开发能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包括英、德、日语等),掌握网络技术。

六、xx制造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现状

现代制造系由xx职业技术学院与xx省机械研究所(xx省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市今明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办学,旨在结合双方优势,强强联合,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服务于企业与社会。

(一)教学安排合理,注重能力培养

整个教学计划由文化素质教育、专业基础及技能课、核心技能课、技能拓展课四大模块组成,实践课占总学时的46.4%。

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教学中侧重于原理和主要技术环节的讲授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核心技能课的教学则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在实践教学方面,从一年级开始安排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基本技能训练》;在二年级全年安排《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该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利用三维设计软件cAXA软件进行学习;《综合技能训练》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通过这三个实践环节的学习分别培养学生接受车、铣、刨、磨、钳工加工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cAXA等cAD/cAm三维软件进行机电产品设计、加工;掌握机械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二年级的上半年集中组织学生参加AUTocAD绘图员中级证书考试,三年级组织学生考取计算机辅助制造中级程序员职业技能证书。

一方面在进行专业课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如采取现场教学、学生亲自制作实物构件、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等;另一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如学院举办“现代制造学院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团体举行“cAD绘图大赛”和举办学术性讲座、文艺活动、大型体育赛事;充分利用学生党校进行思想教育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诱发学生的创新思想,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总体上做到循序渐进的同时,将生产见习等专业课放在学生入校之后的入学教育中,学生一进校就知道将来要从事的工作、面对的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二)加强实训教育,注意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学院有先进的教学实训设备和全套的技能训练机床,建立了5个现代化计算机cAD/cAm实操室,配备400多台P4级先进计算机,使用多种国际最流行的先进三维设计软件,和3D造型设计软件等,其中三维设计软件均是最新正版;并拥有专业实训车间,各类先进的数控机床。它们是学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有力保障。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操技能课均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xx省机械研究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讲授。

XX级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证通过率达88%,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平均通过率为84%,XX级为88%,XX级毕业生“双证”率达90%以上,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较强,就业率高达100%

七、对学院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加强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有利于提高数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的需求是职业院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

2.建立专业技术委员会,指导教学改革

建立计算机数控技术专业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制订适合不同类型数控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指导方案、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考核评估标准等指导性文件,为学院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其基础理论知识一般都比较扎实,但缺乏实际经验,为此学院应将他们有计划地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见习,根据对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要从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直接在企业聘用数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4.加强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1)继续重视传统金工实习基地的建设

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加工技术。所以,在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时,也同时应重视传统金属加工技术训练基地的建设。

(2)加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

数控人才 篇6

关键词 数控技术 跨专业 网络课程 课内外学习

一、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数控技术是制造业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苏州是国内机械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其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以数控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为主线,以模具制造技术为手段的特点。苏州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使得具有跨专业知识结构的数控人才日益紧缺,也使得人才培养从数控技术单一专业转为数控技术跨专业培养。数控技术跨专业培养是在三个专业中,由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知识,完成课程实训,成为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满足现代制造业需求的学生。三个专业中,数控专业是核心,另两个专业是支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基于实训资源,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工厂”模式。数控技术跨专业学制三年,目标是培养专科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要在有限的学年内,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达到知识收益最大,就要求我院在原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找到行之有效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是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具有动态、开放、互动、虚拟等特点,而网络环境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资源,可以适应数控技术跨专业人才知识建立与能力训练的要求,从而构建出满足数控技术跨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数控技术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网络课程和信息技术,从课程建设、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和功能开发四个方面展开。1.课程建设数控专业群中课程按课程作用不同分为专业入门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核心类,入门类课程包括机械钳工、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等多门课程,基础类课程说明公差配合、机制工艺、计算机绘图等专业基础内容,这些课程是数控专业群中共有课程,不同的岗位技能要求,区分出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跨专业的课程是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增加模具设计与制造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制定更新的教学计划。学生依照数控跨专业教学计划按学年完成本专业及所选专业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数控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也拥有所选专业的岗位技能。因此,数控技术跨专业学生既要完成本專业的课程学习,又要完成所选专业的相应课程及课时数,课程学时必须延伸到课外,采用灵活时间和方式学习。而网络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为此这三类课程需开发为网络课程以适应跨专业的人才培养。网络课程包括基础知识、培训考工和案例讲解的内容。基础知识说明本课程的知识点,以实用、够用原则满足高职学生需要,以视频动画、图形图像的网页表现形式展现,使数控专业群学生学习非本专业课程也能易学易懂,增加学习兴趣。高职学生是应用型人才,强调技能。培训考工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相近专业考工考证知识,参加实训和技能考试,合格获得证书,提升第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案例讲解,最具价值,内容是工业案例或综合案例,来源于教师在教学工厂与企业设计、加工的产品,具有工业背景,是多课程、跨专业的知识应用。2.教师讲授可以是本专业课程,也可以是网络课程。在本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导入的教学方法,分析单元案例、导入项目实例、逐步深入到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工业案例或综合案例,从综合案例出发有效引导学生探究跨专业其它课程知识。网络课程中,教师提供授课视频,讲授时间灵活,与专业群学生在线讨论,协同编辑网页,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时或离线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构建学生本课程及跨专业的知识结构。3.学习方式在网络资源的支撑下,有课内学习方式和课外学习方式。在课内方式中,学生学习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和实践操作等过程性知识,获得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教育中,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在课后学习,可以在寒暑假期学习,可以在实习定岗期间学习,接受教师指导,完成网络资源中本课程及跨专业课程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课堂中学会的项目实例和工业案例进行扩展,在课后不同专业学生团结协作完成扩展项目,取得课外学习举一反三的效果。4.功能开发数控人才跨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基于网络资源,培养模式中的课程建设是基础,教师讲授是主导,学生学习是关键。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开发功能模块保障数控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使用编程软件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开发的功能是课外学习记录汇总功能和网络考试功能。记录汇总功能将存储学生在网络课程中资源访问时间、地点、活动及作业提交、习题完成情况,定期汇总督促学生的课后学习,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需要参加学期末考试,取得成绩。网络考试功能实现数控专业群学生参加第二专业的在线测评,从学生以往的作业习题数据库中随机取题组卷,学生的考试结果及成绩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便查阅评价。数控技术学生按照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网络资源中学习所选专业的课程知识,教师通过工业案例引导学生课外的探究式学习,开发的网络资源访问汇总功能和网络考试功能保障课外学习有效运行。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数控技术跨专业网络课程,在资源建设上,体现跨专业的课程知识;在功能开发上,体现学习过程的跟踪、记录;在本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体现概念原理、实践操作、项目导入、教学工厂和工业案例;在课外方式中,学生学习体现跨专业的有效网络学习,学生课后合作完成项目制作。这些都对网络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先要把各课程内容、单元案例、项目实例和工业案例以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制作出来,二是开发后台数据库支撑这些信息链接到网络页面,开发制作的页面在IIS和Apache中解析发布。1.素材资源的制作多媒体素材中,文本编辑简单易得,数控技术各课程已有大量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教学。主流设计软件UG NX6、Pro/E Wildfire、SolidWorks、AutoCAD制作二、三维图形。视频动画形式,信息量大,学生易学,教师的授课录像和零件的加工过程摄制为视频素材,IPA(Interactive Product Animation)、Flash软件制作动画文件,如图1所示,数控车削课程的指令加工就制作成了网络页面上的动画。

2.网络页面的平台学院电子化学习中心是基于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平台,编辑HTML和纯文本格式网页,从上传文件中选择图像,在内嵌流媒体播放器中演示视频和动画。Moodle是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语言编写的开放源代码软件,Web页面存储在数据库MySQL中,分析、更新、创建Moodle后台数据库中的表,将数控专业群课程中项目实例及工业案例信息、学生信息、主客观试题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在图2中是数控技术专业在Moodle平台建设的课程。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7

现代制造业离不开数控技术, 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核心, 是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数控技术水平和普及程度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工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21 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 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2]。随着我国制造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数控加工技术将逐步代替传统的制造技术。我国数控技术人才十分缺乏, 尤其是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国际化数控技术人才更为奇缺。

一、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的意义

从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企业都引进了大批量的数控机床和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柔性制造系统 (F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等自动化生产线, 制造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现在国内的很多企业已经通过引进大批数控机床和生产线, 具备了现代数控制造的硬件条件, 但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远远没有跟上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而相伴随的人才国际化, 一个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等多维的、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高等教育必须把跨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 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素质和能力、视野、知识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延边大学作为延边地区的最高学府肩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地处东北亚金三角核心地带的延边大学拥有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以及周边国家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 培养跨文化素质和能力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人才是培养富有特色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四位一体”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数控机床是采用数字控制技术对机床的加工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机床。以数控系统为代表的数控技术是对传统机械制造业提升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它不仅包含传统机械和电气技术, 而且还包含光机电 (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 、气液一体化等高新技术。数控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为:机械原理和制造知识、制造工艺知识、电气知识、自动化知识、计算机知识、控制知识、CAD/CAM软硬件知识, 设备维护维修知识等。综合对数控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和跨文化素质和能力教育要求, 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机电理论、数控操作技能、跨文化素质和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数控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应用和维修各类数控机床的工作, 需要掌握各种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准确把握机床运行的重点部件、易损件、故障点的能力。要有扎实的机械和电气理论素养, 才能在数控机床的应用过程中对设备结构、原理和使用要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除此之外, 随着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与传统机械电气技术相结合, 可以产生很多新的数控装备、加工方法和工艺技术。因此, 有必要了解光机电技术的发展前沿, 并掌握这些新技术在数控技术上的应用动态。

2.数控操作技能 (包含CAD/CAM技能) 是数控技术人才的基本能力。数控技术人才必须具备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技能以及高超的数控加工技术。尤其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数控人才, 要具备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的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工作经验和经营策划能力。此外,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 (CAD/CAM) 是现代设计的最基本的设计工具, 数控技术人员应具备熟练使用的能力。

3.跨文化素质和能力培养课程和实践是实现跨文化教育目标的主渠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指:把通过进一步整合和开发多元文化教育资源而构建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 培养掌握全球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4.在应用数控技术过程中, 应具备能够进行创新性工艺设计的技能和能力。根据不同零部件的不同加工要求, 不但能够灵活应用新工艺和新技术, 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工艺创新设计。只有通过不断地对技术和设计进行创新才能使数控技术更上一层楼, 产品加工质量才能够得到提高。现代数控技术讲究创新,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

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人才不仅符合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而且与民族大学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方向相吻合。为了充分发挥延边大学多元文化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充分利用延边大学与国外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搭建的对外技术交流合作平台, 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以如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培养。

1.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凝练专业基础和技术课程、境内外跨国公司和企业的实训、跨文化国际交流等教学方式和过程的优势, 建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平台。此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校内外跨学科的合作以及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和信息资源的保障, 而且需要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这样的教学平台显然区别于在专业基础和技术课程上简单地增加一门或几门跨文化课程。

2.充分发掘延边大学得天独厚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大学的国内外校外实践基地, 积极探索工科类学生的实践性环节中与多元文化的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进行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 建立和确定以机电理论、数控操作技能、跨文化素质和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为核心的符合“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为民族大学提供探索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3.打造一支具备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知识、视野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式, 激发教师投身多元文化教育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4.不断完善跨文化素质和能力培养课程和实践教育体系。可以通过新课程的设置、老课程的改造、增加新内容、开设技术讲座等, 努力打造多元文化特色课程群。借助延边大学丰富的多元文化课程资源, 重新整合通识课和专业课, 依据数控技术特点更加深入地开展教学。在打造特色课程群的同时, 对国外原版教材的分析和调研, 编写实用的、富有多元文化教育内涵的数控技能培训教材, 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使多元文化教育更为系统、丰富和完整。

5.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开发国内外校外实践资源, 提供更加丰富的跨文化实践信息和培训平台, 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国际化的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到国内外的跨国企业或高校开展实训, 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设各类讲座, 使学生自由地在跨地域、跨时段、跨学科、跨专业接受多元文化教育, 并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 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交叉渗透。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必须大力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本文从工科类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 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提出了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此培养模式的实施不仅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提供大量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数控技术人才, 而且真正做到培养和输送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许国彬.加强大学生跨文化教育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 .

[2]李玉忠, 罗海鸥.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过程中的数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9) .

数控人才 篇8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也指出,“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良好职业素质、较强的综合能力是高职高专办学的根本。然而,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前几年来,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数控专业毕业中,有相当学生部分学生技术水平或职业素养离企业要求相距甚远,为此,加强高职数控专业学生操作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是高职高专院校值得探究的课题。

1 目前高职数控人才培养的现状

根据社会调查,高职数控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学生试岗就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环境和生产要求,毕业生流动性大,对实际就业率和企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缺陷:

1)知识技能缺陷

毕业生知识技能缺陷有:文化基础缺陷、专业知识缺陷和专业技能缺陷。

文化基础缺陷表现在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如:有些毕业生写一份实训报告之类的材料、填个报表之类的都困难,甚至词不达意,有的就照抄别人的;有些毕业生口头表达什么事情表述不清,使人听起来很费劲甚至不知所云;等等。

专业知识缺陷表现在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差,如:一些毕业生不能根据加工的工件材料正确地选用刀具材料;对加工对象不知道哪些是重要尺寸应如何注意保证其精度、哪些是次要尺寸可粗略加工;不知道使用夹具时哪些表面是重要定位面应着重保护;等等。

专业技能缺陷表现在操作技能不熟练或技术不全面,如:一些数控专业毕业生对数控机床操作很不熟练造成损坏设备情况;有的对提高零件加工效率能力差;有的只局限于操作某种机床,换种类似的机床就无从下手;有的不能正确地使用各种工量具;等等。

2)非技能缺陷

毕业生非技能缺陷有:道德观缺陷、习惯缺陷、价值观缺陷、心理缺陷和语言交流缺陷。

道德观缺陷表现在部分毕业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优良的道德品,缺少社会责任感,缺乏感恩的道德理念,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及行为与国家富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以个人意志为中心,不高兴就“走人”。

习惯缺陷表现在部分毕业生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的工作结束不按要求做清洁与保养工作,有的在各种场合有不雅的行为和语言等等。

价值观缺陷表现在部分毕业生不能妥善处理工作与收入问题,过于斤斤计较,给多少钱做多少活。

心理缺陷表现在部分毕业生爱攀比,看见别人收入高就出现心理不平衡;有的有自卑心理;有的对周围的事都看不惯,老觉得自己无用武之地等等。

语言交流缺陷表现在毕业生缺少与工人师傅、同事、领导沟通的能力,没有团队协作精神。

2 毕业生技能素养缺失的原因

出现毕业生技能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如下:

1)急功近利的办学思路,导致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过重。

(1)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只看到数控专业是热门专业,考生选择比例大,未考虑办学条件(主要实训设备)是否满足教学要求,盲目扩大数控专业招生规模,导致操机实训机会很少,学生适应职业生产的能力不强。

(2)对“够用”的原则做简单、片面的理解认为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以一线操作工为主,知识面针对性地应付即可。为了减少教学成本,采取压缩课程、课日,提前就业的做法;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2)注重技能培养,忽视素质培养。

注重技能,忽视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考核,使学生的德育目标、职业素养低劣,心理承受力差,缺少敬业精神;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现场管理等方面能力差。

3 高职数控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劳动者的能力包含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形成的素质结构。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具有某一专业技能特长、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数控专业培养的是数控技术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根据改革的经验,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数控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制定

培养目标是确定教学方向与计划的依据,数控专业培养目标应根据企业数控技能人才需求方向来确定。根据企业调研与工作分析结果,数控专业应以数控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生产中的应用为方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及行为规范,能够胜任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加工工艺设计、产品质量控制,现场管理等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优化课程结构

数控专业的课程结构设计要做到合理化,应做到“四结合”,即:(1)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是指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共同制定数控专业课程,使专业课程的知识面、技能点与企业数控人才相关要求相符。(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理论课程设计应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实训教学中结合理论教学内容,根据需要尽可能地设计相应的一体化课程。(3)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是指实训教学中结合产品加工,顶岗实习中结合实训、理论教学内容。(4)能力与素质相结合,是指课程设计要考虑到培养学生既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较强的动手能力,又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可塑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

如图1所示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整合后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拓展知识。技能方面要求能熟练地操作和维护机床,能使用手工编程或自动编程的方式编制零件数控加工程序,能设计零件加工工艺及工装,能较快地适应汽车、机械等零部件生产企业现场工作环境,并具有良好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自主学习等方面能力。为了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以零件数控铣削加工技能等级考证作为专业重点数控车削加工为辅的实训课框架,使学生在数控加工领域更适应企业要求。

3)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职数控专业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数控技术应四方面实施改革实践。

(1)构筑项目驱动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更有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改变过去数控编程教学到基本操作单项训练教学,再复合作业的教学模式,进而以真实零件加工项目驱动数控编程与实践操作教学,教学中,针对实际零件加工传授相关工艺知识与数控编程指令应用展开项目教学,实现理论编程与实训操作的“一体化”整合,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地去学习与掌握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工艺知识与加工编程技术的掌握与记忆。

(2)运行产学结合、以产促学的模式,创双重效益。用工程机械零部件、汽车配件等真实零件加工为训练载体,实行产学结合、以产养学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学把到的新知识马上用于产品加工实践中,生产出合格产品,更让学生树立了成就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通过零件批量生产,有利于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并加强学生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意识,更贴近企业要求,为企业培养实用的技能人才。实现经济创收和服务于地方企业的双重的效益。

(3)建设实用的配套教材,更便于学生掌握技能以企业生产一线专家与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携手进行课程教材建设,使课程学习情境更贴近企业生产,教材的学习载体以项目驱动教学的模式出现,便于学生对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加工程序编制的学习与掌握,使教材更具特色和有实用意义。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沟通能力。选择“典型工作任务+灵活的真实生产任务”作为具体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在不同情境下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实施教学,结合“5S”管理模式进行实训设备与环境的管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应。采用仿真模拟操作+上机床实际车削加工训练+零件生产的教学方式,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教学效率。使让学生轻松地自主学习,并在讨论、交流的形式中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锻炼与人沟通与协作能力。

4)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应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心理素质、社会适应素质多方面加以培养。

(1)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应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抓起,通过上好“两课”、爱国教育及组织各种爱心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把个人事业与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这里,把过去“两课”枯燥教学方法改革为联系实际的教育课至尤其重要。

(2)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精神亦指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精神首先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职业能力为支撑。对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给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良好的职业精神可潜移默化的感染给学生,教师的能力强,能够教出能力突出的学生,教师自信学生亦自信,自然地,培养出的学生职业精神就会良好。此外,让组织学生自主地完成一些课外任务或完成顶岗实习的生产任务,也是培养其职业精神的机会,可通过各种形式予以实施。

(3)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学生自行组织的一些具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释放学习与生活的压力、陶冶情操,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提高个人修养,提高竞争意识,同时使每位学生的爱好更加广泛。另外,邀请资深心理医生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必要的措施之一。

(4)社会适应素质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生存能力、耐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各种环境,毕业生才能稳定就业并能创业。

4 数控实训基地与数控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数控应用人型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形成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所以,必须有一流的数控实训基地作保障,并配备一高水平的数控专业教师队伍。

1)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

数控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必须根据在校学生人数,按相关文件规定的人均台套数配置相应的数控机床数量,并要求机床功能跟上时代发展要求,满足自身的实训课及技能成长所具备的首要条件。并注重基地的内涵建设,使基地具有现代企业生产和现代管理气息,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生产要求相对接。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不能忽视,必须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建好管好,基地既能为企业生产产生效益,又要有助于学生技能提高,实现校企双赢。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要考虑其工作与学生专业技能相关,避免出现一些企业为了需求短期廉价劳动力活而招实训生干些苦力活,而对学生的技能发展漠不关心的做法。

2)数控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充要条件。建设“双师”型(即有讲师以上专业职称又有技师以上技能等级)的数控专业的教师队伍,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有高的操作技能,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准,才能培养出高技能的数控应用型人才。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团队教师共1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10人,近几年来,每年数控专业毕业生约300人,就业率达到在98%左右,得到用人单位的称赞;在校学生参加全区、全国性技能竞赛获得优异的成绩,其中2010年参加全国高职学生技能创新大赛,获得第一名。

5 结束语

近几年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改革建设,成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表明了教学改革上取得的初步成功。我们希望和兄弟院校共同努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级技能的数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Z].

浅谈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9

关键词:数控维修,前景,培养

随着数控设备保有量的快速增加, 对数控设备应用、维护与维修人才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 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 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尽快启动。

1. 开发数控维修专业的前景

1.1 数控维修人员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社会需要是专业开发的前提。中国数控机床的产量和保有量都在迅速增长, 尤其是2000年以来更是连上台阶。到2006年, 数控机床保有量已经突破百万台大关, 数控机床的品种也几乎覆盖了整个金属切削机床领域以及主要的锻压设备。即便如此与欧美发达国家超过50%的机床数控化率相比, 我国数控机床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还将有相当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期。

与之相应的是, 数控机床的从业人员需求巨大, 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数控机床调试、维护与维修的人员尤其紧缺。仅以北京地区为例, 高级数控装调与维修人员缺口就约3万人。

1.2 数控专业开办学校多, 且严重同质化

前些年, 数控人才的严重短缺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积极采取措施, 加强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随着各地职业院校纷纷开设数控专业, 数控操作、数控编程的人员紧缺状况己大为缓解。

但因为报考数控专业的学生多, 招生容易, 所以放眼望去, 现在遍地都是数控专业。只要有机、电类专业的学校, 基本都有数控专业, 没有相关基础的学校现在还在争取开办数控专业, 甚至有个别学校数控专业一届招收十几个班级。另外, 现有的数控专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尤其是在高职学校没能形成差异化竞争。

1.3 数控专业的发展需要形成相关专业链、专业群

前些年, 伴随着数控专业的兴起, 很多学校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壮大, 在高职学校中脱颖而出。但随着数控专业不断成熟, 各校就必须根据当地市场需求, 找准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将数控专业向专业链延伸、向专业群拓展。所以,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发达、数控机床普及的地区, 开发数控维修专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 数控维修专业的开发过程

开发新的专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决定开发数控维修专业之后, 必须设计好开发方案, 明确工作思路, 确定工作步骤和工作内容。

2.1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市场调查, 即数控维修人才需求现状的调研。这是新专业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内容包括数控维修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状况和学生就业去向等。调研发现, 在数控工作的各个岗位类型中, 数控维修占19.54%, 复合型工作占14.25%, 不少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调试、维护与维修技能。有数据表明, 在数控从业人员中, 蓝领、灰领、金领的比例正在从7:2:1向5:3:2演变, 也就是说, 技术含量高的岗位 (含数控维修) 比例在逐渐增加。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数控维修力量不够是现有数控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难以提高的主要因素 (对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影响程度分别高达34.8%和42.5%) 。由于数控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不高, 严重导致数控设备开工不足。所以, 维护维修人员是目前企业急需的数控人才。

第二阶段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即确定数控维修专业的定位、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等。该阶段的难点是,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群进行分析, 对职业 (岗位) 所需要的共同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合并, 然后再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包括数控维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当前从业人员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第三阶段为课程开发。在实施课程开发前需要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需要通过研究, 做好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开发。要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情境的创新、课程的实施等问题, 以开发出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

2.2 四个环节

四个工作环节指的是数控维修专业开发过程中的四项前后紧密衔接的工作。一是由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进行“头脑风暴”的环节, 开发出数控维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二是由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组成的团队进行教学分析的环节, 开发典型工作, 形成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三是由行业专家 (包括数控机床制造行业和数控机床应用行业) 进行研讨的环节, 确认典型工作, 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的内容;四是由课程专家和教师进行决策设计的环节, 对典型工作以及形成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 形成学校可以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

2.3 三个转换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要进行三次转换。首先, 按照从高端复杂到低端简单的顺序,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逆向归纳, 实现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其次, 按照从低端简单到高端复杂的顺序, 对行动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 进行教学论加工, 实现从行动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 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最后, 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 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 进行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

3. 目标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反复分析, 我们确定了数控维修专业的主要岗位有数控机床的装配与调试、数控机床的安装、数控设备的售后服务、维护管理、设备维修等。

3.1 数控机床的装配

需要能够读懂机床总装图;能根据整机装配准备工具工装;能进行数控机床总装后几何精度和工作精度的检测;能够读懂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和电气接线图;能读懂数控机床液压与气动原理图;能读懂与电气相关的机械图 (如数控刀架、刀库、机械手等) ;能按照电气图要求安装数控机床电路。

3.2 数控机床的调试

能读懂一般电气控制图, 看懂相关工艺文件资料, 会查阅相关资料;能进行数控机床总装后几何精度、工作精度的调整;能调平机床导轨, 会进行导轨、丝杆螺母副的预紧与调整;能完成机床数控系统初始化后的资料输入;能进行系统操作面板、机床操作面板的功能调整;能使用系统参数、PLC参数、变频器参数、伺服驱动参数调整机床的性能;能通过数控机床诊断功能进行机床各种功能的调试。

3.3 数控机床的维修

能拆卸、组装数控机床 (如数控车主轴箱与床身的拆装、床鞍与床身的拆装、加工中心主轴箱与立柱的拆装、工作台与床身的拆装等) ;能通过仪器、仪表检查故障点;能通过数控机床诊断功能、PLC梯形图等诊断数控机床常见机、电、液压/气动故障;能排除数控机床的常见机械故障;能排除数控机床的常见强、弱电故障。

3.4 数控机床的运行操作与维护

会操作数控机床, 熟悉常用数控机床的性能特点;能用数控系统编制简单程序, 完成试车工件的加工;会维护保养数控机床;熟悉数控设备安全使用规程, 会进行相关设备的管理。

参考文献

[l]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驱动模式[J].职教论坛, 2002, (3) .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篇10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基础的制造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逐步向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水平靠拢,为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竞争能力,一大批制造业企业引进了大量成套的生产线与高档数控设备,但是由于数控高技能人才的严重匮乏,大量高性能数控装备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仅数控机床的操作工每年的缺口就达60多万[1]。当前,数控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培养机制不够健全。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200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一文,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培养一大批知识技能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二、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制造业的人才主要分为三类: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主要是脑力劳动完成任务,而技能型人才主要以动作技能完成工作[2]。现代制造业的技术操作要求相应的操作者具有以下知识、能力结构:具备足够的技术理论基础,应有较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必需的多种技能。高技能人才就是这种人才新近出现的一种称谓。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支柱,也是核心技术。数控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一线从业人员中,掌握数控有关专业知识和具备精湛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包括数控车床、铣床和加工中心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数控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知识结构:精通数控加工工艺与刀具、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

三、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

1. 培养机制

根据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特征,要求培养单位要以市场为导向,针对行业需要培养面向数控生产、加工等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具有复合型、高素质的数控高技能人才。为了提高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由政府出面协调,成立由各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及培养相关部门专门组成的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的总体规划,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展开全面合作,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数控高技能人才。企业根据对数控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对培养机构“下订单”并参与到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制定中来。培养相关部门根据企业“订单”为企业度身订制人才,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并据此完成课程设置,确定教学内容,实现数控高技能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培养让企业“用得上,用得好”的数控高技能人才。

2. 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实施“产学研”的培养模式,通过理论学习、实训、生产实习、综合设计等环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以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过程中要以知识应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着重从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入手,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优化和整合,建立适合、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平台。在培养模式中,主体框架思路如下:

(1)建立以实用知识和高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按照“实用够用、熟练掌握”的原则进行优化整合[3],把相关课程整合成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融合,采用到实训中心进行“讲练式”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出动手能力强且具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数控高技能人才。

(2)理论知识强调实用性、针对性和前沿性。重视专业理论的教学,加强与技能培养密切相关的实用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不苛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主要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另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紧跟随数控技术发展的步伐,可相应地开设有关选修课和讲座,以便学员掌握和了解数控行业发展前景。

(3)教学过程中强调工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采取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可以先在学校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践环节的具体操练,使培养对象能够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并对数控机床的故障能进行诊断、维护与调试,然后再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行为,以使学员能够更好了解和运用实际生产中的数控机床。

四、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措施

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培养提升现有数控技能人才的层次;另一种是让具有较强科技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充实高技能人才的行列,以提高数控高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高等院校进行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从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实践基地等方面下功夫。

1. 大力加强技能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根据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技能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队伍建设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技能考评考试,获得相应证书。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制度,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特别是拥有先进数控机床的大型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提升专业技能。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数控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通过开讲座等形式提升专业教师数控技能知识。

2. 积极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建立和完善以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对象专业基础理论上,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环节的地位。在对在校学生培养数控高技能方面,要探索不同于本科理论教育的教学方法,把原有教师主导型、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以培养对象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中,确立以高技能能力训练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着力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安排学生参加实际操作训练,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实训课时占到总课时的50%以上。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技能考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全国或省市学生数控技能大赛,相关成绩计入培养学分。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操作、维护技能,能够很快适应和胜任岗位工作。在对企业培训员工方面,根据企业不同需求和实际岗位需求,合理配置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培训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不过分追求理论教学深度,实践教学贴近现代化生产实际,注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直接为企业服务,从而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数控高级工、技师。

3. 大力建设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作为数控高技能人才实践的主要场所,其规模和层次与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密切相关。数控技术是门操作性非常强的技术,数控高技能人才除具有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接受相当高程度的综合性训练。在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必须引入相应的实践教学以加强和巩固理论教学的效果,以培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数控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实践基地具有较好的资源设备和场地,能够满足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工程实践需要,使得学员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及维护使用技术,能够胜任数控系统设计、分析、运行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南京工程学院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的资助下,在“江苏省数控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已有设备的基础上,正在建设高水平的“数控技术工程训练中心”,这都为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优良的工程实践环境。

4. 积极拓宽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渠道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中专技校一直是数控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数控技术获得极大的飞跃,极大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一线生产岗位的知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生产一线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与和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原来由中专技校、高职院校等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制造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企业迫切要求一大批既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既具有系统操作技能,又具有编程维护甚至一定开发能力的数控高技能人才进入生产一线。这种人才的培养,仅靠传统的高职院校、中专技校等教育机构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与生产发展要求的。因而要求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培养高素质的数控高技能人才方面做出贡献。

以技能大赛为依托,充分利用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与理论优势,探索切实可行的数控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04年与2006年分别举办了全国第一届与第二届数控技能大赛,分不同组别、工种进行技能人才的选拔,在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的同时,给予直接晋升职业资格或优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的机会,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技术、钻研技能和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

在2006年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与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紧密合作,协助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选派和集训选手代表江苏省参加了此项比赛,获得了职工组冠军1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南京工程学院1名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2006年南京市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中获学生组第一名,授予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岗位创新能手”等称号,并直接晋升技师。这些成果初步显现了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也验证了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五、结束语

当前中央把加快培养“双高(高知识、高技能)人才”列为人才发展战略重点,这也是我国人才观念的重大突破[4]。数控高技能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抓住国际制造业东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的良好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充分发挥工程应用型本科院在职业技能教育中的技术理论优势、人才优势,同时利用企业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社会需求以及优越的场地设备等硬件资源,构建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数控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更好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是我国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单嵩麟.“中国制造”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4,6

[2]潘子南.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6,7

[3]张雷涛.高技能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3

数控人才 篇11

关键词:数控加工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善措施

一、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与背景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和《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的文件精神是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

2012年4月,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单位,数控加工专业被确定为五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示范校建设共有七项重点任务,其中第1条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方砖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在省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以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为契机,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功能模块化、内容项目化、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建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支撑,“双师型”教师为主导的“理实一体化”专兼职教师队伍,并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数控加工实训条件,努力建设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的教学场所;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逐步探索“引企入校”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一个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与生产多位一体的开放性数控实训中心,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把本专业打造成为本区域的示范专业,在中职学校同类专业中起带头和辐射作用。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及模具等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及行为规范、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零件制造、生产、管理等一线岗位胜任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数控编程、数控设备维护与保养等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根据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学校实践教学平台,结合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及专业实际情况,在学校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形成了“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资源配置方式,涵盖教学组织、培养途径等内容。根据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学校实践教学平台,结合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及专业实际情况,在学校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形成了“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就是在“互惠共赢”原则指导下,依托“定向培养”合作平台,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共同进行教学评价,利用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一方面,企业通过学校的优势设备及人力资源,获得了“量身定做”的高技能人才,促进其产能提升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及技术力量,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双方实现共赢发展。

四、“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

1、调研情况

2012年9月成立以數控工程系主任为组长的数控加工专业市场调研团队,全面布置、实施数控加工专业市场调研;2012年11月设计完成《数控加工专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和《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数控工程系7个调研组,直接参观走访了徐州徐工科技有限公司、徐州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徐州徐航科技有限公司、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徐州科源液压有限公司、徐州徐工挖掘机有限公司、徐州徐工液压件厂等32家企业,收回毕业生调查表208份;了解了企业对我系数控加工专业现有教学基本情况意见、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差距和毕业生知识技能应用情况,找出了我系现有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人才、毕业生需求之间的差距,探索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有效途径,为建立“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 的新型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最原始的依据。

2、调研结果分析

针对访谈记录和调研所获得的《数控加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表》以及《毕业生信息调查问卷》,调研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调研结果来看,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另一方面是我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与企业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主要体现在:1、学生基本技能不扎实;2、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牢;3、学生自身定位较高,对就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比较看重眼前的工资待遇,不能安心本职工作,容易出现跳槽离职现象,造成企业招聘和培养成本损失,甚至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工作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原则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炼以企业产品为基础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采用行动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缩短学生胜任岗位周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具体实施过程

2012年7月成立数控加工专业项目组,全面负责数控加工专业项目建设和规划工作;成立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全面负责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项目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2012年9月成立数控加工专业市场调研团队,全面布置、实施数控加工专业市场调研;2012年11月设计完成《数控加工专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和《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制定数控加工专业调研工作实施方案;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数控工程系7个调研组深入企业,完成市场调研工作,收集、整理了《数控加工专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和《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归纳数据,撰写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市场调研报告;依据市场调研报告数据分析,2013年3月召开专家座谈会,指导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初稿)撰写;经过进一步修改、整理,2013年6月召开专家座谈会,论证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2013年7月至8月,与企业共同制定编写数控加工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初稿),通过召开企业座谈会和行业专家座谈会,完成数控加工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定稿工作;2013年9月,进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阶段,收集、整理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材料;制定数控加工专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相关管理制度;总结分析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经验,完成项目总结报告。

五、落实“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1、优化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徐州老工业基地和新能源基地,围绕机械工程制造业基地,在学校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构建“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的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优质产品的制造者”作为首要培养目标贯穿其中。

采用不同形式、定期与不定期地对企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追踪行业最新动态,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数控加工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的需求,融合数控加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以数控加工专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订单企业对专业人才“规格、道德、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全面分析就业岗位群及职位层次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知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优秀人才,并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动态地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时优化调整,与用人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其基本方法如表1。

2、构建“功能模块化、内容项目化、教学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采用不同形式,对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等进行调研,分析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层次的差异性,按照数控加工专业职业岗位群需要的能力、職业素质和知识,融合数控加工专业职业资格标准,满足订单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以作业流程为导向,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与数控加工专业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保证职业通用能力训练,强调职业技术能力训练,突出职业方向技术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迁移能力。

参照数控加工专业职业岗位标准,将数控加工专业课程按功能进行整合,设置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中的核心课程精选企业典型产品作为教学任务,采取任务驱动式“一体化”教学。通过学校专业教师工作室培养、校内实训基地训练、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以及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学交替等“四段式”培养,真正实现将教学融入生产,将工件融入产品,将学校融入工厂,将学生融入工人的“四融入”模式,努力打造“优质产品的制造者”。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数控加工专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实践”的实践教学特点,由委托订单培养企业和联合办学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实现数控加工专业专项能力训练和工作岗位业务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3)完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以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将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始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好”(品德好、技能强、身心健、有特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引企入校,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构建“理实一体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的人才培养平台。积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向培养,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实施“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按照企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和促使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有效地掌握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地知识,训练必备的技能和策略方法,通过主动学、努力做,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体验工作职责和工作过程,掌握工作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等特点,可灵活采用讲授、讲座、案例教学、操作演示、启发引导、项目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做”一体化应是数控加工专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的教学改革主模式。一体化教学按现有班级组织,每班配置一名专任教师和一名企业兼职教师。每一个项目由具体的工作出发,要求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督导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下发任务书和指导书,指导学生分组,提供学习资料和必要的讲解、帮助,进行考核评价,促使学生主动获得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达到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標。

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通过案例教学、讲座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思维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产性实习的教学多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以企业的生产计划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相结合,以真实产品为教学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从图纸到产品生产流程,在教师和师傅的双重指导下,完成部件的加工和学生技能培养的双重任务。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可利用以下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仿真教学软件的使用:利用仿真教学软件创设情境,仿真加工结果,反馈操作流程的正确性,便于学生反复使用,强化学习效果。

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把课程学习资料电子化,通过网络共享,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

(3)课程考核与评价

注重提高教学过程质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评价考核。课程中各个任务均进行相应的评价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过程表现、作品(成果)质量、职业素养、协作沟通等多个方面。具体实施中,各课程可根据任务的不同特点,确定具体考核内容和标准,调整各任务和各任务考核内容的权重。

在评价主体上改革教师单一评价的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习效果,并促使学生不断反思、改进学习,有效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以《车削加工技术》课程一个任务为例,任务考核内容如表2所示: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专业教师工作建设

实施专业教师工作室建设,每个工作室由2~5人组成,1人为主要负责人。教师工作室建设以企业生产环境为模板,营造真实生产场景,使教学功能与生产功能、培训功能相结合,满足课程改革教学、培养青年教师及引领技能大赛需求。工作室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能在授课讨论区进行现场讲授,学生可以在现场进行计划、讨论等学习活动,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

工作室内的实训设备的选型与配置要考虑当前企业生产现状及行业技术发展水平。为满足企业对多轴加工及精密测量技术的需求,购置五轴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设备。设备工位数量要着眼当前学生规模及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需要,使教师工作室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多功能于一体,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提供厂房和技术力量,引进企业完善教学硬件资源,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在校内建立与企业一致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等,在学校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真实的实训环境,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的融合。进行生产化、市场化建设,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改革现有管理机构,根据生产需要设置相关部门,教师转化身份,兼职各部门工作,全面开展对外生产与服务工作,为生产性实训和轮岗实习创造条件。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特别是企业兼职教师在校企联系中的纽带作用,利用我校专业办学影响力服务企业,实施定向培养,实现互惠共赢。在加强与原有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的基础上,按校外基地建设要求新开发合作伙伴,每年增加校企合作企业3个,增加实质性合作的企业2家。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充分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

与企业共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标准,建立与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保障学生顶岗实习质量。专任教师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企业顶岗锻炼或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切实提高工作实践能力,使校外实训成为教师实践培训、技能提升、技术创新的基地。

5、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学校“培”“引”“聘”“调”的总体建设思路,通过 “走出去、请进来、校外提升与校内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和教材设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为基本内容加强教学团队的素质培养。对于专业带头人,还应重点培养其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组织管理团队的能力,在专业教学研究实践、技能操作和技术研究方面进行强化培养,突出专业领导能力,向业务专家或技术专家的方向发展。

(1)专业带头人培养

重点培养3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外研修、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学习、兄弟学校参观和企业锻炼等,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质,使其达到专业带头人标准,能够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培训、技术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带头和引领作用。

(2)骨干教师培养

重点培养8名骨干教师。每年选派4名左右教师到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参观学习,到企业实践锻炼,跟随老教师听课评课,通过校企合作、技能比赛和教学、科研等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通过骨干教师的培养,带动全体教师能力的提升,以此达到全体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3)“双师型”教师培养

针对每位教师的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通过采取省内师资培训基地学习、高校进修、企业实践锻炼、参加学校的岗位校本培训和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使每个教师都得到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使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87%以上,以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在现有6名兼职教师基础上,再从企业聘请4名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签订聘任协议,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并建立相关管理和评价办法。完善数控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不定期进行教学研究,进一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加大合作企业参与教学过程的比例,使兼职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18%左右。

(5)教师进修与培训

积极开展校本培训,针对教师所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每年校本培训不低于100人次,全面提高教師的综合业务能力,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

[2]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 .

[3]田吉花.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08年第7期.

[4]赵金周.技工学校实施“十行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科技成果学术论文.2007(03).

[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

[6]魏国丰,郭秀颖.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研究.中国教育科研杂志[J].2008.

[7]蒋乃平.模块课程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8]冯源.“全程、开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0).

[9]伍维根,钟玉亮.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

[10]陈小琼,李桂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谈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 篇12

我院设立的数控技术专业,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 坚持与社会、企业、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通过与牡丹江等离子体物理应用科技有限公司、牡丹江迈克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设置, 共同编制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指导特色教材, 共同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生在学校和企业流动交叉学习, 专业理论在实践中得以理解和验证, 同时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得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认可, 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岗位适应能力强, 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1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出, 以一重集团、齐重数控装备公司和齐齐哈尔二机床 (集团) 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 建设我国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目前黑龙江省机械制造行业发展机遇良好, 首先国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相关政策已经出台, 政策保障是发展前提;其次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我省要重点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 为机电行业提供发展空间和机遇。所以加快数控人才的培养, 对于富民强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使得国有机械制造企业、民营加工制造企业对数控人才需求急剧增多, 需要大量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程序编制、数控机床维修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企业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操作工、维修工、编程员等, 为数控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2 数控技术专业岗位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及对毕业生的回访, 结合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岗位 (群) 如下表:

3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

根据职业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及培养目标,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 调研学生的就业工作岗位, 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强化实践教学, 主要培养学生工具量具的使用、数控机床操作、加工程序编制、数控加工工艺制定、数控机床维修等能力。以企业真实零件的加工和机床维修的典型实例为载体,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转化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学习项目设计, 5个学期的时间在校学习, 最后1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学生由设备操作、程序编制、工艺设计到数控机床维修的岗位能力培养, 即“精编程、熟操作、懂工艺、会维修”的岗位能力提升过程, 构建了“岗位能力递增5+1”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课程体系框架

通过专家研讨会和行业、企业的职业领域调研、职业岗位调研、职业工作任务调研, 明确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资格的要求, 按照“精编程、熟操作、懂工艺、会维修”的指导思想, 以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 根据企业生产工作流程, 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递增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分别由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程、专业技能训练组成。

课程设置紧随行业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将多轴、高速、高精等内容引入教学, 使学生开拓视野, 了解前沿技术。

课程体系体现了人才成长的进阶规律, 专业方向课程学训一体, 实践课程体现生产性实训, 并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工作,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所示。

4 教学组织实施

4.1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现场教学。将核心课程从课堂移到专业实训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 充分利用拥有校办企业的教学资源的优势, 在真零件、真环境、真岗位等真实情境下, 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 进行现场的工件生产及检测, 让学生去感受、体会, 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2) 开放教学。开放式教学资源 (实训室、教学课件、教案、案例分析、习题、任务单, 实施计划、学习指南等) ,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的潜在能力,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实现“工作和学习”的合一。

4.2 学习成绩考核评价

(1) 课程考核。每学期确定3~4门必修课程为考试科目, 采用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技能培养, 注重过程考核、项目考核, 按百分制评定成绩, 其余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五级分制 (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评定考查成绩。

(2) 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实践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的进行, 体现出日常教学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 让学生对岗位更加熟悉。按照学院毕业考核要求, 必须获得两个及以上的职业证书才可以毕业。

4.3 校企合作的开展

(1) 企业顶岗实习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我们采用“岗位能力递增5+1”的模式培养学生, 即前5个学期的时间在校学习, 最后1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认可下, 最后1个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按照准员工身份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岗位中了解学生在岗工作的情况, 并与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带班师傅共同管理、共同教授学生专业方面的技能。由于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 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对于企业来讲, 储备优秀人才, 长期发展的人力资源得到保障。由于这些学生到企业实习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认可, 社会反响很好, 声誉很高, 全国各个企业陆续到我院招聘人才, 就业形势良好。

(2) 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积极利用学院的技术力量和实验设备, 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应用难题。

5 结束语

数控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必将成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通过研究“岗位能力递增5+1”人才培养模式, 有利于共创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能充分运用校企双方优势, 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增强就业竞争力, 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 缩短产学差距, 提升职业教育功效, 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摘要:数控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业竞争的一种先进手段, 高职院校顺应社会趋势发展, 广泛开设数控技术相关专业。本文通过笔者的多年教学经历、企业调研, 结合学校资源情况, 构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助推产、教、学互赢的局面实现。

关键词: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刘世红.浅谈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J].装备制造技术, 2009 (6) .

[2]魏林.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改革, 2013 (3) .

[3]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5) .

上一篇:合理的采掘关系下一篇:人文素养英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