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研究中档案的作用(精选8篇)
党史研究中档案的作用 篇1
口述档案反映的是大众的记忆和历史的记忆。它不仅具有档案的凭证价值、参考价值、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还具有填补历史空白、拓宽档案记录范围、鉴别文献资料、挽救民族文化遗产、完善档案馆藏结构等独特的作用[1]13。
青州,古九州之一,拥有回、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2.6万, 占少数民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的青州回族,是青州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研究其民族族源有重要的意义。青州回族的族源同大多数中国回族一样,是比较复杂的,本文仅仅对青州回族中比较具有典型性的部族进行族源探究。
一、利用口述档案进行民族溯源的主要原因
民族溯源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了解一个民族的来源,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深度上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民族溯源的主要方式有:历史文献法;家谱调查法;访谈法等[2]1。
文献法是通过搜集和分析现存有关文献资料,以达到调查目的。但是由于历史文献包罗万象,一方面历史文献对于其中某一个家族的记载不够专一和详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另一方面,要想从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找出一条线索,是要花费无数精力和时间的。家谱,作为研究族源的一种重要凭证,是以一姓一族为记录对象,反映一家之史的一种专门档案,是一个宗族最常见的文字记录。现在青州回族很多家族拥有族谱,但据调查采访,大多数家族的家谱都历史较短,有很多东西缺失了。所以,除了文献法和家谱调查法之外,必须通过走访调查,引入口述档案来补充、丰富馆藏资料,溯源民族历史。
二、口述档案在解决民族溯源问题上的重要性
一些没有文字记录的部族,无法利用文字来考证其历史发展状况及文化传承,只有通过口述档案的研究来管窥其历史风貌。 在抢救民族历史档案的过程中,口述档案在其中发挥了记录、引证、传承等重要的档案作用,对于其恢复历史原貌、反映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例如,今青州回族有长园刘氏一族,于360年前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因之前未有文字留下,家族历史无从考证。20世纪70年代由刘氏家族长辈口述历史,修成族谱,恢复了其家族历史面貌。另有青州夏钦园贷铺回族丁氏一宗,来到青州大约已几百年, 因未有任何文字留下,其宗脉失考未续入谱,所以其先祖渊源不得而知,听家族老人叙述祖上是儿科大夫,并经营一家药店,在当年享有盛名,只可根据口述档案描述当年家族盛况,复原历史事件,重现历史面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在年轻人又不愿意听这些“陈年旧事”,这些珍贵的口述档案有永远消失的危险。
一些部族虽有文字记录,但他们的文化风俗决定了他们的传承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导致留下来的文字材料不多,又受战乱和迁徙的影响,文字材料大量丢失,利用口述档案溯源历史,填补了这些部族历史的空白。
例如,青州回族赵氏,为元朝丞相伯颜后裔,早有家谱流传下来,几经战乱而遗失,2000年春《赵氏宗谱》被找到时,已经有很多年的空缺。此时赵氏后人们根据家族中长辈们口口相传的历史, 以及许多碑记辅助,重修《青州赵氏宗谱》,从而填补了赵氏宗族在家谱丢失的这一段时间里的历史空白。
那些拥有文字记录的部族,文字材料又得以保存下来的,由于少数民族同胞保护档案的意识不强,政府又没有足够的重视, 致使部分档案受损。口述档案可以作为补充、佐证,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青州城里清真寺的由来,回族状元丁殿祥的许多事迹等虽可在碑记文献中找到资料,但毕竟不如口述档案来的鲜明生动, 它不仅丰富了民族历史,也可以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佐证,从而发挥其历史作用。
三、口述档案在民族溯源中的作用
1.构建作用。口述档案构建了这个民族过去的社会记忆。大家口口相传的民族历史,我们收集整理后,可以完整地重现曾经的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历史痕迹,进而构建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浅薄的。口述资料正是为弥补文献资料缺乏而存在的,我们把口述的历史以文字、声音或录像等形式记录下来,形成口述档案,丰富了馆藏资料,把一个民族的历史构建出来,增强了民族厚重感,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面貌。反映青州“真教寺”的名字来源的传说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为什么叫东关真教寺呢?据说明朝的时候杀回回,清洗这些少数民族。 那些当兵的到了东关,见人就杀。最后杀到如今的真教寺,回民都在真教寺礼拜,(官兵)进去就杀,没有人逃跑。砍了这一排(的人),那一排(的人)还在礼(拜)。再砍了这一排,一家人(官兵们) 回去就和皇上(朱元璋)回报这个情况。‘简直打住,不能再杀了’ (皇帝说)。就是因为他(们)不怕死,不怕流血牺牲,也要在那里虔诚的信仰礼拜,给它定了个名叫真教寺。(意思是)真正的教门。” 马氏家族第十八世孙,青州市政协常委马忠辉老先生说道。虽然真教寺名字的来源今已很难考证,但这无疑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可以较完整地呈现回族曾经的文化、宗教方面的历史痕迹,构建了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2.传承作用。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常常是口口相传的,因此相关知识往往只掌握在个人手中,一旦持有者没有传承下去,一段民族的历史记忆将会永远消失。对于民族历史,研究其口述档案及其在民族溯源中的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对其历史的传承。对于民族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口述档案收集资料,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有效的知识转移,得到永久性的知识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古老的文化、特色逐渐消退,回族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民族来源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目前青州的回族们只有在重大节日的时候用阿拉伯语进行礼拜,只有老一辈穆斯林还能用简单的阿拉伯问候语互相祝福。青州回族汉化严重,回族们已将汉语作为最主要使用的语言。青州回族的武术也曾名动一时,它是由青州回民丁殿祥发扬光大的,丁殿祥,清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武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是嘉庆皇帝钦点的武状元。传说丁殿祥进京赶考时路过一家客栈,碰到了山西一员武将,见丁殿祥武功深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便将他视为夺取状元称号的对手,趁丁殿祥洗脸时偷袭他,最后却被丁殿祥提早在铜镜中识破,被一招摔倒在地,这山西武将自觉有愧后抱拳道歉。青州回族武术因此在丁殿祥的影响下发扬光大,享有盛名,如今回族武术却已经很少听人们提到了[3]705。由此可看,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手段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将会面临永久性消失的危险。口述档案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涉及历史、宗教、哲学以及生产、生活等领域的各个方面,信息量庞大。研究整理这些口述档案,其价值和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可以作为文化传统教育的资料,增进民族自信心、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且有助于探究民族历史渊源和发现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轨迹和特点,口述档案是民族溯源中传承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纽带作用。通过把各个族群的族人口述档案的整理、分类, 找到各支系之间的联系,完善整个族群链条。同时口述档案可以把这个族群的每一分支联系起来,互通有无,达到历史的文化的共享,同时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广大少数民族的精神纽带。例如,青州回族赵氏经过老一辈口述,分别在常州、东北、临沂、上海找到了他们的分支,获得当年赵氏祖茔的三份碑碣拓片(原碑已在文化大革命中损毁),分别为:明万历五年岁次丁丑七、八、九世孙所立《赵氏先茔碑记》;清康熙岁次戊子十世孙至十五世孙所立 《圣裔赵氏碑记》;清乾隆二十六年岁次辛巳十一世至十五世孙所立《重修祖茔碑记》。碑文中对赵氏先祖渊源、徙居情况记载得十分详细,对重塑赵氏宗族历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4]45。
赵氏族人追根溯源,根据口口相传的历史,联系到了赵氏各个家族支系,构建了族群链条的同时,把所得的历史资料共享,完善了赵氏历史,维护了赵氏一族的荣誉。口述档案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
4.辅助作用。有谱牒档案可以回溯历史的时候,我们以谱牒档案为主,还可以以口述档案为辅,补充、佐证,探究民族渊源,更加丰富民族历史。青州回族马氏,祖先马德,本来自西域,元代为大勋戚,世袭铁木耳职,元灭亡后携家眷至齐,并定居在首都临淄, 后迁居郡城(今青州),并有世传家谱遗留。马氏祖先虽有档案保护意识,无奈当初没有相应的条件保护,如今马氏家谱已经有虫蛀、受潮、缺角的现象,好在保存较为完整。青州回族丁氏,原籍定远县,明开国重臣,封济国公,亦有家谱流传。马氏、丁氏虽有族谱存在,但口述档案仍可作为佐证和补充[4]234。如马氏家族马忠辉老先生说道:“(马氏)到了第九世,马家祖先有个叫马之骥的,也挺大的官衔,城里清真寺就是他修的,他出资扩大了(清真寺),又重建的。”这句话正好可以佐证东关《清真寺建寺碑记》的记载:“东门内迤南礼拜寺系明宁阳王载垿所立,有天启乙丑科(1625)进士马之骥官至国子监司业重建。”由此可见,口述档案在拥有文字记载的部族中,对民族溯源仍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四、口述档案在收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1.收集面狭窄问题。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冲击, 中国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服装都已经汉化严重,民族记忆也已经所剩无几。年轻人行事浮躁、事业心强,对这些民族历史文化不感兴趣,笔者对这一年龄阶段人的口述档案难以收集,只能把目标投向老年人。然而老年人虽然因为难以接受新事物而对本民族怀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回忆过去,却大多数抵不过岁月的侵蚀,大脑功能消退,记忆也时断时续,难以整理,经常出现口齿不清,词不达意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老年人难以接受新事物这一特点,受传统文化影响严重,认为“家事不为外人道也”,坚决不接受采访的老人也有不少。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我们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抢救难以持续,能够进行口述采访的人便大大减少了。只能仔细询问、 多方打听,从头脑清晰、口齿伶俐又思想较为开放的老人当中寻找,这样,收集面就大大减少了,口述档案也不容易收集全面,史实难以多方考证,不利于进行民族溯源。
2.历史事件失真问题。人的口述与史官所记录在史册上的文字有差异。他们的不同在于当人以第一人称描述一件历史事件时就已经带上了主观性;而史官们所写的文字记录虽然不能确保绝对客观,却一直秉持着客观记录的原则。老百姓没有这样的职业素养,因此在描述时想要突出表达的往往会言辞夸大,想要掩盖的事实往往寥寥几句带过,令听者难以分辨。这并不是讲述者故意误导,却是不能避免的,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讲述就会有不同的呈现。我们只能在某一历史事件上听取多人描述,然后从中取舍,得出相对我们来说比较合理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口述中了解到叙述者真正的感受,这也是历史最鲜活的展现。
3.记忆重叠倒错现象。人的记忆是很微妙的东西,当许多性质相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时,记忆就很容易混合,这在心理学上叫重叠效应。老人年纪大了,经历过的事情太多,有些记忆很容易混淆,这时就需要记录者仔细分辨,认真求证。如在刘氏回族老人刘蕴芳老先生在回忆刘氏宗族的历史事件时,描述到刘氏有一分支为刘改张“:是(我)爷爷的一个儿,说了一个(媳妇),人家姓张,劈出来之后改张(姓),招的养老女婿。”而据考证得知,刘改张这一事件是青州另一支沧州御史刘姓所发生的事情,而刘蕴芳老人的一脉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逃难过来的。因此可以表明这位刘姓老人极有可能把其他刘姓氏族的历史事件叠加在了自己氏族的历史中。虽然青州回族刘姓人家很多,其中的关系也错综复杂,我们也不能确定事件的真伪,但老人们倒错的回忆无疑会为族源考证增加难度。
总体来说,虽然口述档案目前发展不全面,但其在民族溯源的过程中却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利用口述档案鲜明、生动的特点弥补历史的空白,丰富馆藏内容;根据它容易失真的特点多处取证,验证文献真伪,佐证历史事件。同时希望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口述档案在民族溯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们更好地服务。
党史研究中档案的作用 篇2
关键词:人事档案 管理利用 研究
人事档案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是记录个人身份、主要经历、学历、资历及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与个人组织关系、社会保障、工资待遇、职称申报与聘任等紧密相连,具有法律效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事档案理信息化管理与绩效工资实施的同步匹配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需要
国务院从2009年起部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三步走”,分步安排义务教育学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此项改革事关事业单位全体职员切身利益,与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密切相关。
我院是地市级慢性病防治医院,“防”“治”结合,兼有疾病“预防”与“治疗”职能,负责“防”的部分属公共卫生机构,实施有财政保障的绩效工资方案;负责“治”的部分属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经费自筹的绩效工资方案。同一单位实施两种不同的工资制度,要体现的是不同的岗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级别,医院要按不同人员岗位情况完善考核分配制度,根据管理、技术、工勤岗位的不同特点,在分配方案中体现重技术、重能力、重贡献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保证完成公共卫生职能,重点向一线医务人员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而職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与绩效工资实施的同步势在必行。
二、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影响岗位绩效工资实施的存在问题
1.材料失真。事业单位部分工龄长、调动较多的人员的人事档案在归档、转移过程中,各项资料之间在个人工作时间、出生时间、学历层次等内容出现误差。这种情况的出现,将使档案材料丧失真实性、严肃性、权威性,对岗位绩效工资的定级与竞聘的公平、公正性带来负面影响。
2.鉴定内容单一。目前,人事档案中的考核、评价、鉴定内容存在“千人一面”现象,内容抽象,千篇一律,体现不出个人具体个性特色,失去真正意义上的参考价值,影响职员的晋升与任用,挫伤职员的创新热情。
3.材料分散。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内容分散现象,管理部门只掌握个人履历、政治面貌、学历、职务、工资等方面材料,而反映职员具体业绩的材料却没有收集到个人人事档案中。材料的分散,使之不能全方位反映职员的真实面貌,造成职员工作能力评估方面相关信息的缺失。
4.开发利用少。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一般关注的是资料的完整和安全,重在收集、整理,对于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运用缺少统计分析,未能发挥人事档案在发挥人才效力上应有的作用。
三、做好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实施绩效工资相匹配的探索
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中将每个岗位级别中分出相应档次,如技术人员高级又分为五、六、七档,中级分为八、九、十档,初级分为十一、十二档。每一档岗位的竞聘要具备什么条件,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要与绩效工资的实施相匹配才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
1.建立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库,健全信息库数据量。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建立全面管理和记录职员的信息数据库,建立一人一档制,将每一位职员历年历次的调资、职称、岗位聘任情况建立电子表格文档,除要包含职员基本信息外,还要将每一年的岗位变动、薪级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反映职员完成岗位任务、培训、奖惩情况,每一项要进行量化分析,按得分情况竞聘不同级别、不同档次的岗位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库功效。
2.配备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加强档案管理人员政治修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档案管理人员要成为档案、人事、计算机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能熟悉国家人事政策,掌握档案管理业务,明确绩效实施方案与流程,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为实施岗位绩效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与保障。
3.实行人事档案动态跟踪。对每一位职员的信息及时增补、完善,较核补充有关人事信息,及时更新职工的每一次工资变动、职称变动、荣誉的取得、参加培训、学术交流、论文发表等因素,将静态信息描述为动态性的信息,不断充实人事档案信息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个人的真实面貌,提高利用率和公信力。
4.深层次开发利用档案。做好人事档案编研材料,为人才发呢与培养提供借鉴参考。如编写各项专题论文,为临床系统、门诊系统、护理系统、医技系统及制剂与药品管理系统职员提供选择发展方向,以理论指导实践,积极开展新思路,探索实践各项医学课题,提升医务人员素质与水平。
通过对个人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与个人绩效薪酬的直接挂钩,无形中将职员个人形象与医院的价值观相融合,将集体的意志体现在个人的行为、医风医德、道德情操、行为规范上,极大地丰富医院内涵。
党史研究中档案的作用 篇3
党史教育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党史教育工作,对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素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信息中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具有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承担着为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任务,更是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文化服务机构。
1 党史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党史是记载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部战争史、改革史、发展史,也是一本极好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重要的宣传和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有助于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有助于广大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深刻了解党的奋斗历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党的意识,自觉为保持党的先进性而奋斗;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和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本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史教育非常重要,做好党史教育工作就是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它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教育者更是被赋予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特殊责任。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工作和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的作用,党的几代领导人均对做好党史教育工作进行过不懈努力。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主持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党史教育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又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成为建国以来党史教育的重要文献。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江泽民同志先是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审定了《中国共产党简史》读本的编辑工作,为新时期党史教育指明了方向,继而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多次指示要利用好这本“教科书”,来对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亦郑重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要实现这些要求,离不开对我们党的基本知识和历史知识的学习,也离不开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研究、总结和运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刻,时代既赋予我们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了我们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和压力,这就对党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欲灭其国,必先毁其史”,因此,古人便“盛世修史”,以求维护其合法统治。以史为鉴,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修好我们党的历史,并用其对全体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教育,必将极大地巩固和提高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推进党的各项事业走向新辉煌。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当今以知识经济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相当多的一部分青年人开始盲目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上,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这造成其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受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他们往往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淡化社会责任感,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从过去的“言不及利”变为现在的“言必及利”。更有甚者,一些人为物欲所蒙蔽,厌恶劳动,想尽办法赚钱享受,有的竟置法律于不顾,使用各种违法手段谋取钱财,走上犯罪的不归路。在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上,他们开始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强调“平等交易”、“奉献与索取等价”,已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完全抛却。这些青年人大多都出生在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的90年代,他们即将成为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因此,对他们贫乏的党史知识进行充实,使其明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历史,读好党史这本教科书,以至读懂这本教科书,加强党史教育便成为当务之急。
习近平在谈及党史工作时曾说过:“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深化党史研究为中心,开展党史各领域的工作,进一步发挥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作用,使党史工作在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做出新的重要贡献。”因此,党史教育工作作为党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如何把握党史教育方向,定位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总结教育成果,使党史教育更好地为党史资政育人服务,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党的建设服务,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2 公共图书馆在党史教育中的优势及作用
自建馆以来,我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便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购置党史书籍、举办党史图片展览、党史研究成果交流会等形式,积极地为党的党史工作服务,在对公众进行党史教育方面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在长期的社会服务历史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在党史教育方面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社会服务特色和明显的传统优势。
2.1 公共图书馆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是党史教育的需要
党史教育需要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只有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才能实现党史教育的终极目标。公共图书馆作为广受公众欢迎的公共文化设施,具有很强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在传播科学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全民族素质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就宣告道:“公共图书馆是人们寻求知识的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教育、自由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作为少年儿童和广大群众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年龄的限制,它通过书刊资料借阅、提供咨询服务、开展文化活动尤其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社会宣传教育职能,从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文化生活环境。公共图书馆此职能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是读者接受再教育和自学成才的最佳场所。因此,通过公共图书馆知识和人文关怀能让处于逆境、身心浮躁的读者安下心来寻找自己的精神食粮,从而为读者接受党史知识、实现党史教育目标创造条件。
2.2 公共图书馆能提供文化信息资源支持,满足党史教育需求
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党史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和力量。而要发挥文化的力量和作用,就需要图书馆等媒介提供资源支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党史知识的需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具有传播科学信息、进行社会教育、保存文化遗产及丰富群众文化的职能,更是人民群众获得党史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它全面系统地收藏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源,能满足各种专业、各种职业、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要,也必将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党史知识的需求。一些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利用现代高科技,通过互联网提供各种各样的文献和信息资源,实现了党史信息资源贡献,这更是公共图书馆进行党史教育的优势之一。
2.3 公共图书馆能保障公民平等获取党史知识,形成和谐文化环境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党的历史教育的本质要求。公共图书馆精神的立足点就在于免费提供人们平等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机会,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曾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地区信息中心……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由于始终如一地坚持“平等服务”的原则,无偿地、公平地为社会成员服务,加上图书馆的公益事业性质,公共图书馆能保证公众阅读、获取知识机会的平等,不论身份贵贱、职务高低、文化程度如何,人们都有充分的机会通过图书馆获得知识,也包括丰富的党史知识,从而形成和谐的文化环境。
2.4 公共图书馆与党史教育有着长期深厚的感情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多数从建立伊始,就积极为党的历史教育、党的各项政策传播服务,把宣传党的历史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把党史研究部门作为自己密切的朋友,把传播最新的党史研究成果作为的职责。公共图书馆已经与党史研究部门、党史爱好者、党史受教育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图书馆虽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但为党的历史教育服务的理念一直没有改变。作为一个特殊媒体,公共图书馆与党史研究部门联手,一直在为加强党的历史教育问题不遗余力地作着自己的贡献。
3 公共图书馆如何服务党史教育
公共图书馆要着力发挥主要媒介在加强党的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本地区的党史传播与普及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推进党史知识的传播应用,为其发挥资政育人的特殊效用创造条件,总的来说,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3.1 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工作,确保其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
公共图书馆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是社会的信息中心、知识宝库。作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有力地保证与促进党的历史教育的深入和普及,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好基础。我们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对人民进行党史教育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和领导要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建设,多渠道地给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予以人力、政策上的支持,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平等获取知识的基本文化权益。只有不断加强对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切实增加公共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投入,改善办馆条件,增加藏书数量和提高藏书质量,公共图书馆事业才能稳定健康发展,公共图书馆党史教育的服务职能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3.2 加大馆藏党史文献资源的开发力度,进一步为党史普及工作服务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多数自建馆以来,便注重对反映党的历史、党的政策方面文献资源的收集,迄今为止已形成了其独特的党史资源馆藏优势。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公共图书馆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保护、利用好现有的馆藏资源,既为党史研究者服务,又要为党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服务。要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历史作用,多出党史研究成果,出好的研究成果,通过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和利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形成的信息传递优势,编纂一些有利于党史宣传的小册子,有重点地对党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传播普及,从而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党史知识。要汲取借鉴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的一切先进经验和手段,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党史文献馆藏资源开放、开发形式,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党的历史知识熏陶,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进一步密切与党史部门的合作,大力推进党史书籍进图书馆活动
公共图书馆自建馆以来,便与当地的党史部门联系密切,在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中建立了深厚感情。当前,公共图书馆要抓住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的历史机遇,通过与党史部门深入沟通和广泛配合,大力推进党史书籍进图书馆活动,从而为党史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活动创造重要条件。通过党史部门为公共图书馆建立党史宣传教育书柜并赠送党史书籍以充实丰富这些书柜,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将获得新的载体,搭建起新的交流平台,这对于进一步做好党史征集编纂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工作,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党史书籍,充分发挥优秀的地方党史成果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实现党史文化资源共享,扩大党史书籍的社会影响,将党史成果资政育人的功能辐射到全社会,繁荣基层文化事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
3.4 进一步发挥馆藏资源优势,探索多种形式以推进党的历史教育
丰富的党史文献资源,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党史教育的独特优势。公共图书馆可以结合党史重大事件和纪念日,使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渐趋经常化。例如,可以在“七一”、“国庆”以及其它重大节日、纪念日,在馆内开展党史图片展,与学校沟通,邀请学生来图书馆参观,以及利用党史巡回宣传车下农村等形式,来加强党的历史教育。一些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还可以探索通过放映红色电影、免费发放红色书籍等方式,寓教于乐,使广大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党史知识的熏陶。有公共图书馆还别出心裁地举办“忆党史、颂伟绩”系列报告会,组织并参与“党旗在社区高高飘扬”万人文艺汇演,这亦不失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探索服务党史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总之,公共图书馆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探索,多方征求意见,群策群力,不拘一格地探求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党史教育形式。
深入研究和总结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揭示党的建设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并对人民群众进行党史教育,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作为党史教育的一扇重要窗户,更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一党赋予的重要任务,而其若能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对人民群众进行党史教育这一历史任务中有所作为,自身也必将获得新的更为广阔的活动舞台,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发展。
摘要: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也是党史教育的一扇重要窗户。本文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在党史教育中重要作用的阐述,在分析其具有的传统优势和明显特色基础上,着重提出了如何加快公共图书馆建设、如何加强党史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党史教育,资政育人
参考文献
[1]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59-61.
党史研究中档案的作用 篇4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从单一工作模式转变为多元化工作模式。人事档案管理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对学校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评价, 并且在日常工作中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 不仅包含教职人员姓名, 同时还包含其工作经历等基本信息, 有助于进行人力资源的深入开发。如果需要收集教职员工个人才能与价值取向, 也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资料简化工作环节。分析当前学校建设发展环境就不难发现, 前些年所使用的人事档案管理内容是很难满足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的, 学校也必须根据教职员工岗位情况, 重新认识档案编制工作方式。不断记录教学人员及相应的教学成果, 对于教辅员工来说, 要关注其管理水平记录工作的开展情况。
2.当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弱。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优化了工作流程, 减轻了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压力。但调查发现, 大部分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都比较薄弱, 阻碍了档案管理的发展。前些年经常使用的纸质档案以及档案室管理等工作, 容易出现重复, 而且工作效率也比较低, 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操作问题, 影响工作质量。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可以优化人事档案管理流程, 实现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化。对于当前的人事档案保存以及检索等也有简化作用, 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当前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帮助学校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 在大量数据基础之上实现分析预测, 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撑。
3.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薄弱。人事档案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对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教职员工个人利益。但是总结近年来的实际工作情况不难发现, 很少有学校可以正视该方面的工作, 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不断出现档案造假以及档案错误等问题, 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档案丢失的现象。所以想要保证人事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就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传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不断优化, 打造全新的管理制度。
二、人事档案管理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的作用
1.核实教职员工的个人信息。在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 需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判定教师职务晋升资格等, 这些方面的评定与教职员工年龄、教职员工工作时间有着一定联系。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下, 经常会出现记忆不清、填写错误以及人员频繁流动等多种问题, 甚至还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所以要优化管理质量。保证人事档案管理质量不仅可以更好地确定这部分信息, 同时还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信息资料。
2.通过人事档案来帮助学校进行人力资源预测。科学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完成教职员工管理, 并提供最为精准的数据支持。可以对当前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以明确未来改革发展方向。以人事档案分析的方式明确当前校内人力资源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而做出更加精确的了解, 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引进的人才, 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人事档案管理作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 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 使之与教育改革同步, 才能保证人事档案作用最大化发挥, 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以当前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 分析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分别从从单一工作模式转变为多元化工作模式、当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弱、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薄弱三个角度论述了问题, 之后提出人事档案管理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的作用, 着重阐述核实教职员工的个人信息与通过人事档案来帮助学校进行人力资源预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新芳.如何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3 (2) :138-142.
[2]李文龙.人事档案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 2013 (17) :142-143.
党史研究中档案的作用 篇5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档案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 其工作流程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图像打印、图像输出、网络传输等环节, 与传统的档案复制技术相比, 真正降低了制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图像效果, 尤其是在档案原件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对于促进档案收集管理、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一、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1. 丰富档案管理内容。
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属于新兴的计算机处理技术, 对于档案工作来说是一种新型应用。一般情况下, 各级档案馆的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档案收集、分类、整理、存储、利用等, 除了必要的信息化处理之外, 并没有应用到更新的现代信息技术。然而, 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的应用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来说是非常前沿的, 不但可以丰富档案馆的馆藏内容、管理内容, 更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有效保护档案原件。
档案是经过历史变革和发展而留存下来的财富, 对历史事件有着详细完整的记录, 一旦档案原件遭到破坏, 将会带来无法预计的损失。由此可见, 档案馆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档案馆中保管的档案资源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尤其是古代历史档案, 更是档案馆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因此, 采用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可以将档案的原始特征进行有效存储, 真实再现原始档案的细节, 更对延长档案寿命、确保原件安全起到了促进作用。
3.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我国古代就有了仿真复制技术, 主要应用于字画仿真复制方面, 而仿真复制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案例并不多见, 大部分也是近些年来逐步兴起的。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的形成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革新, 但是档案与字画有着较大区别, 其档案载体、色彩、材料等方面均不尽相同, 由此在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 采用的信息技术也有所不同, 包括频率分辨、数据采集、图像处理等方面, 不能简单地采用单一的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注重实践工作, 不断拓展新型技术, 使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能够适用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4. 获取经济效益。
目前, 我国大部分档案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 各级档案馆中存储的档案资源不能以任何形式对外出售, 更不可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但是西方很多国家的档案资源全部属于公共图书馆所有。档案资源既是社会公众的财富, 又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完整记录, 具有较高收藏和鉴赏价值。很多西方国家为了宣传本国文化, 满足社会公众对档案资源的鉴赏需求, 将部分档案进行数字化仿真复制, 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出售。例如:美国的《独立宣言》原始档案, 被进行数字化仿真复制后作为纪念品出售, 不但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更激发了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二、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在档案收集中的创新作用
1. 档案馆保存仿真复制资源。
目前, 社会上很多档案资源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等仍散落在个人手中, 其中不乏包括宝贵的档案孤本, 甚至从未向社会公众公开, 这些档案资源往往可以起到填补历史空白的功能。对于这部分档案资源来说, 如果能够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由档案馆负责保存是最佳的, 但也存在个人不愿向社会贡献档案资源的情况。因此, 档案馆可以与个人进行协商, 将这部分珍贵的档案资源以信息化管理方式进行仿真复制, 档案原件仍然由个人保存, 档案馆只是存储复制品。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 大部分社会公众愿意将复制品交付给档案馆进行保存, 而且这些档案资源可以作为馆藏特色资源, 在不违背档案所有者个人意愿的情况下向社会开放。
2. 单位保存仿真复制资源。
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 大部分单位并不具备保存档案资源的条件, 如果具有珍贵价值的档案资源得不到保护, 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档案原件破坏、老化、发霉等问题, 一旦档案遭到损害, 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由此, 很多单位都采取将档案原件交付给档案馆来代替保存的方式, 虽然这种方式解决了档案资源管理的问题, 但对于档案利用来说却极为不便。而且, 很多单位将如此珍贵的档案资源交给档案馆, 肯定存在矛盾、不舍的心理, 档案馆应该根据单位提供的档案资源数量以及其所含的具体价值, 将单位的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仿真复制, 将复制品交给单位进行存储和利用, 既实现了对珍贵档案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又满足了单位继续存储档案资源副本的需求, 避免单位出现不舍、失落等情感因素, 从根本上扩充了档案馆的档案资源。
三、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在档案利用中的创新作用
1. 展览举办中的应用。
档案馆举办档案展览活动的核心内容就是档案资源的实体, 由于各级档案馆都受到局限性的限制, 难以单独举办具体专题的档案展览, 更是受到档案资源实体唯一性的制约, 如果档案馆想要举办一次完整的专题档案展览活动, 只能向其他档案馆“借用”档案资源。通常情况下, 普通的档案利用仿真复制技术虽然可以更好地提升整体展览效果, 但是仍然无法做到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带来的真实感, 给人以历史重现的感受。如果档案展览活动全部使用档案原始实体, 必然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和损坏。由此, 档案展览活动可以采用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 利用灯光、摄像、音响等烘托气氛, 以复制品代替档案原始实体进行展览, 不但提升了整体展览的效果, 更加强了对档案原件的安全保护。
2. 国际交流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地位的稳步上升, 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日益增多, 档案资源在国际交流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 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的价值意义不可估量, 各级档案馆应该加强对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的深入研究, 将其广泛应用于档案信息化管理中, 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2005年, 国民党主席连战首次到大陆进行访问时, 北京大学档案馆利用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将连战母亲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期的学籍证书进行了复制, 我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将连战祖父要求重新恢复其中国国籍的档案资源进行了仿真复制, 由国家主席胡锦涛将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深远价值的档案复制品赠送给连战, 使其深受感动。这两份价值珍贵、意义重大的仿真档案资源不但促进了海峡两岸友好交流活动的开展, 更对促进两岸人民友好团结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在档案保护中的创新作用
1. 有效延长档案使用寿命。
档案是记载着历史发展的载体, 有些档案资源更是十分珍贵, 不适合向社会公众开放, 有些档案由于具有机密性, 更是不能对外泄露。通常情况下, 当社会公众提出档案借阅需求时, 需要持有其个人有效证件提出借阅申请, 由档案馆工作人员来调取和复印档案内容。随着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持续推进, 对于档案的利用需求量持续上升, 档案资源在重复调阅、反复复印过程中必然受到一定损坏, 尤其是年代久远、价值珍贵的档案。为了有效延长档案资源的使用寿命, 很多档案馆都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实现对原始档案资源的仿真复制, 以此代替档案原件向社会公众提供利用服务, 不但有效保护了档案原件的安全, 也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
2. 实现档案资源异地备份。
近些年来, 随着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给各级档案馆也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四川大地震中,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档案馆由于突发而来的地震灾害而损失惨重, 很多十分宝贵的档案资源被损坏, 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人类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 更无法阻止灾害的发生, 只能尽力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档案损坏。各级档案馆应该充分吸收灾害发生的经验, 积极推行数字化档案资源异地备份的模式。目前, 很多档案馆都与其他档案馆建立了异地备份系统, 以此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时给档案馆带来的损失。对于普通档案资源来说, 可以采用计算机扫描的形式完成备份, 后人能够清楚明确档案真实内容。对于十分珍贵的档案资源来说, 可以采用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 转换成统一格式存储到档案资源备份中心, 一旦档案原件遭到破坏, 也可以随时恢复档案原件的原始面貌, 由此作为对档案馆馆藏资源的补充。
综上所述, 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家各级档案馆工作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 社会公众对于档案利用的需求量持续增多, 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也得到了深入发展, 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要: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化管理中能够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其效果更是远远超过传统档案仿真复制技术的应用。本文提出了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在档案收集、利用和保护中的创新作用, 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档案管理,仿真复制
参考文献
[1]谭钰.浅议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应用[J].兰台世界, 2012 (3) .
[2]张莉.云计算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20) .
[3]袁秀华.新技术在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3 (21) .
[4]曾芳.刍议信息化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档案时空, 2013 (2) .
[5]王洪波.网络技术在现代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 2013 (6) .
[6]胡媛.云计算在档案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J].城建档案, 2013 (4) .
[7]于翠华.档案工作模式与信息技术演变[J].兰台世界, 2013 (2) .
[8]段宏丽.浅谈信息技术在档案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J].内蒙古水利, 2013 (3) .
民生档案的作用与管理研究 篇6
一、完善民生档案内容的价值
1. 民生领域档案管理工作是建立解决民生问题长效机制的基础。
民生问题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人民群众所关注的收入、就业、社保、住房、医疗、教育等焦点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 民生问题的要素也在不断变化。民生问题在持续发展。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 又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经济社会越是发展, 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就越是会扩展。社会分层问题, 劳动关系失衡问题, 传统户籍制度与统一劳动力市场冲突所导致的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之间的矛盾, 公共资源长期配置的失衡所导致的城乡之间的矛盾, 等等, 都是新矛盾的具体表现。任何民生问题都具有针对性, 解决民生问题, 首先必须确切地界定和掌握涉及的范围和对象,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这方面的基础档案, 从而为制定和实施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目前,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 需要全面掌握有关民生问题的基本情况和实际数据,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重视和建立健全公民档案、被征地农民档案、城市低保户档案、农村“五保户”档案、住房困难家庭档案等民生档案, 这对于保证解决民生问题有关政策的针对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至关重要, 可以有效避免违规现象的发生。做好民生领域的档案工作对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2. 民生领域档案工作对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生档案的建立、保存和利用, 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查阅和利用民生档案资源是对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予以保护的有利依据,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相关民生档案保存的不完整, 使得民生档案利用不方便, 以致有些群众的正常利益得不到保障, 甚至激化矛盾, 形成信访问题, 造成社会不稳定。实践已经证明, 民生档案的建立、保存和利用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各级档案馆和有关部门保存的大量民生档案已经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凭证。因此, 档案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 大力加强民生领域的档案建设, 努力做到让关系群众利益的事件都有档可查, 用档案资源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 民生领域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服务大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 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实际困难。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改善民生作为主要目标和任务。解决民生问题已成为当前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的重中之重。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档案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眼点。了解民情、关注民生, 离不开档案的积累和管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更离不开档案的开发利用。加强民生档案工作是解决民生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民生档案资源, 对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缓和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生档案的管理
推进民生档案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一项创新实践, 遵循科学合理的工作要求, 坚持开门办档, 坚持为民服务, 工作要面向基层, 突出重点。
1. 思想重视——民生档案工作的宣传与引导。
开展对民生档案工作的宣传是提高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民生档案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的前提, 以形成人人关注民生档案工作、自觉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 为推进民生档案工作创造好的舆论环境。积极通过档案专业报刊、网站、信息和简报等宣传报道窗口, 定期通报民生档案工作情况, 总结推广各地在推进民生档案工作方面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 以点带面, 全面推进民生档案工作。
2. 民生档案资源的丰富。
(1) 基层单位的民生档案工作。加强和规范城市街道、社区档案室建设, 以此为依托, 建立健全城市低保户档案、“零就业”家庭档案、住房困难家庭档案、残疾人档案等民生档案, 使之成为保管和利用城市民生档案的基础平台。加强和规范农村乡镇、行政村档案室建设, 进一步推进行政村档案室规范化建设, 重点抓好村民档案、流动人口档案、雇主雇工档案、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等民生热点领域建档工作, 使之成为保管和利用农村民生档案的基础平台。 (2) 重点公共服务部门的民生档案工作。要加强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医疗卫生、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移民安置等部门民生档案工作的监管和指导, 通过制定实施各专业民生档案管理规范和办法, 以档案行政执法和档案目标管理认定为抓手, 扎实推进民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建设, 确保各类民生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3. 资源重组———民生档案资源整合。
民生档案属于公共信息资源, 应为全社会所用。但现实情况是, 民生问题涉及面广, 民生档案形成的主体多而复杂, 致使民生档案资源分散保存于不同的部门, 给民生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 最大限度地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必须明确民生档案的归属与流向。各有关单位形成的民生档案在本单位保存一定期限后, 应依法向地方综合档案馆移交。各级综合档案馆作为保存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 应在收集保存民生档案资源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
4. 外延服务——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武术档案的作用与整理研究 篇7
一、武术档案的概念和分类
档案是由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非官方机构以及个人、家庭和家族等来源于文件直接形成的形式多种多样的历史记录。档案的本质属性为历史再现性, 因此, 档案是通过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形成的各种材料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1]30。武术档案是浩瀚的档案资料中的一个分支, 是人类进行武术活动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它通过自己的记载, 向后人揭示武术历史的真相, 而武术档案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依据档案的定义解释, 武术档案可以定义为:统治阶层成立的相关机构、社会组织、家族、家庭和个人在武术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武术历史文献资料。
武术档案史料按照存在形式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为武术专著, 第二类为武术期刊杂志, 第三类是以录像带、光盘等形式记录的武术视频资料, 第四类以篇章形式而附于书中的武术资料, 第五类为人们收藏的抄本和稿本, 第六类是流传于海外的武术著作。武术文献史料按内容分类主要有以下六类。其一, 官私文献:首先是二十五史 (包括《清史稿》) 、《资治通鉴》及历朝历代的纪事本末史书、典章制度等;其次是包括诸子百家、野史笔记在内的私家文集;其二, 地方志乘:一是全国性的总志, 二为地方志;其三, 谱牒图籍:包括族谱在内的家谱, 分为刻印本与抄本两种;其四, 武术专著:指独立成册的武术著作, 包括武功秘籍传抄本;其五, 档案史料:主指藏于北京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容丰富的清代档案, 有很大真实反映那个时代下层民众习武活动的材料;其六, 金石碑刻:又称金石文学, 主要指古代颂功纪事、镌刻文字的钟鼎碑碣等类型[2]9。
二、武术档案对武术史研究的作用
1. 武术史研究的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发展中, 武术文化社会底层化的原因是封建社会重文轻武的意识形态和部分朝代的禁武政策。武术文化社会底层化的结果是具有文字完整记载的武术资料的缺乏。因此, 研究和建立武术档案要从散落于其他各类档案之中查询、挖掘、整理和归纳武术资料。武术史研究的许多材料来源于武术档案, 即将武术档案记载的内容还原为原始的武术活动历史记录。如敦煌众多档案中发现的武术壁画内容, 使武术发展的起源由猜想变为现实。明清以后的档案保存相对较多。尽管档案资料大多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武术档案的资料缺乏分类整理;但作为武术史的原始资料构成了中国武术发展史的基础史料来源。由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正史少有武术记载, 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寻找武术活动信息, 所以整理归纳武术档案对于研究武术史有重要价值。如《史记·太史公自序》“: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 与道同符, 内可以治身, 外可以应变, 君子比德焉”为武术技法、身心修炼相结合价值观的最早史料反映[3]50。武术档案一方面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武术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中形成的历史文献集合, 另一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武术史研究的史料搜集应以武术档案为源泉, 同时扩大视野, 搜寻与武术相关的其他有价值的史料。武术档案研究作为武术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为武术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因此, 武术档案研究不是仅对古代档案的武术活动内容的简单整理, 而是认真的归纳分析, 以便为武术史研究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翔实资料, 并尽可能地为武术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帮助。
2. 武术档案研究是武术史发展的推动力。
武术档案资料是中国武术史研究的最基础的史料来源和构成部分。通过搜集和归纳整理的武术档案资料是某个时代统治集团的相关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价值的武术活动轨迹形成的历史文献的集合体, 这些文献集合体有重要的史料功能。因此, 武术档案资料的整理对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入研究武术档案, 能够发现很多武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些蛛丝马迹, 不仅填补武术史研究的空白, 还可弥补研究的不足, 进而尽可能多地还原武术发展中的原貌。武术自近代以来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历程, 许多有志之士对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使这一特殊时期的武术档案得到了很好的记录, 为研究整理武术档案提供了条件。如清代档案, 内容丰富, 卷宗繁多, 约1000多万卷。它们从形式上主要分为《朱批奏折》、《上谕档》、《录付奏折》、《刑部档》等案卷。其中记录了南方天地会洪门的口诀、暗号, 北方白莲教、八卦教、天理教及义和拳的宗教仪式等当时各种秘密结社, 从活动形式到武装起事及最后朝廷镇压的详细经过。档案中的这些“农民运动类”材料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下层民众的习武活动的原始性记录。近代武术档案研究成果不仅对武术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且全面描述了武术近代转型过程[4]41。因此, 武术档案研究可使武术史的研究由片断成为完整, 成为真正的历史学研究分支, 并进一步对武术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行挖掘, 从而尽可能的还原曾经的真实武林。特别指出的是武术档案既是历史遗产的一部分, 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 对武术档案的整理, 既要挖掘历史上的遗存部分又要保存好当今社会的档案, 为武术未来的发展和研究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武术档案资料为武术史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对武术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并拓展了武术史的研究范围, 可为武术发展策略制定提供更多的史料。
三、武术档案的科学搜集与整理
1. 广征博采不存遗漏。
广征博采是从众多的史料和其他载体搜集武术档案资料的基本要求, 也是常用方法。首先运用目录著作“辨章学术, 考竟源流”。通过目录著作查询了解所需要的各种典籍武术档案资料分布的基本情况。从古到今有大量的各种官家、私家文献书目。其次从各种论著查询所需武术档案资料信息。我们可以运用已有的论文论著等研究成果了解我国武术的研究现状, 并可按图索骥去查阅原武术文献。如此, 既可以了解武术发展的进程, 也可充实所整理的武术档案资料并与原始文献相比对。第三应用因特网丰富的武术资源。武术档案资料的搜集应充分利用网络, 去检索相关的武术研究资料。第四调查与挖掘。武术档案资料的搜寻与整理, 决不能仅依靠文献查阅和网络检索, 要主动走向社会, 深入民间, 进行细致的武术社会活动调查, 力求通过调查和挖掘, 取得新的武术档案资料。
2. 有闻必录与去伪存真。
有闻必录:对于武术档案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一项宽泛的有闻必录的基础任务, 在此基础上, 经过系列的归纳、分析、演绎才能将获得的资料去伪存真入档保存。武术档案研究有闻必录的原因是武术史在相当程度上是一部源自民间习武者代代相传的口碑与私人记述的口述史。因此对原始资料的搜集, 就要建立在有闻必录的基础上, 掌握原始资料。去伪存真:在武术档案资料搜集中强调有闻必录的同时要去伪存真。去伪指去掉民间武术史料的夸大、虚构、迷信等内容, 存真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程序研究保留住真实武林, 并分析探究出这些历史史料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找出真实武术事件被虚构、夸大甚至捏造的原因。有闻必录与去伪存真是武术档案资料搜集与分析研究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有闻必录是材料的源泉和基础, 去伪存真是武术档案资料的真实还原与升华。在武术档案资料的实际搜集与研究中, 有闻必录要做到资料的收集尽量广泛与详实, 去伪存真必须要提出问题、组织研讨、肯定共识、允许分歧、持续探讨、史料佐证、慎作定论, 善于对文献史料的综合性考察, 确保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实践证明, 开展武术档案研究必须坚持开放、渐进的态度, 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学术研究不断进步[5]38。
3. 武术档案的科学归纳整理方法。
武术档案资料搜集工作之后是对这些史料的归纳整理。由于搜集的各种史料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因此, 在武术资料的归纳整理程序中, 通常采用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归类方法, 从多层次的逆向整理去掌握武术档案资料中的各种现象联系。逆向整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依据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 运用人们的科学思维能力的这一科学手段, 去揭示武术历史中的真实联系;从现代逆向整理古代的武术, 从后代逆向整理前代武术[6]24。在归纳整理中, 还要注意逆向整理与顺向整理的对立统一。逆向整理与顺向整理是矛盾统一体, 没有逆向整理的顺向整理和缺乏顺向整理的逆向整理, 均会出现档案资料的不完整现象, 属局部的整理。可以说对武术档案史料逆向整理的同时, 已经构成了武术发展史的顺向整理, 即武术史料的结果证实了武术的起因, 武术的起因说明了武术发展史的结果, 它们是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摘要:武术档案是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 是武术史研究的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档案不仅可以突破当前武术史研究的范围, 而且能够提高武术史研究的水平。因此, 武术档案资料的搜集必须系统全面, 武术档案的归纳整理必须去伪存真。
关键词:武术档案,资料搜集,归纳整理
参考文献
[1]谢和耐, 中国社会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2]周伟良, 关于武术史研究中文献史料的若干思考[J].中华武术, 2012 (2) .
[3]习云太, 中国武术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4]龚留柱, 武学圣典[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
[5]常学刚, “有闻必录”与“去伪存真”[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7) .
浅谈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篇8
一、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电子档案管理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具备广泛应用价值。这里结合实际工作,简要总结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的几点作用如下:
(一)能够使人力、物力得到有效节省。在以往的纸质档案管理工作中,部分档案过于重要或过于特殊,为了使这些档案不至于遭受损坏或遗失,就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及物力。显然,这从经济角度上来讲,是不理想的,而且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对于电子档案管理来说,依赖于强大的信息存储、利用功能,就能够快速、高效地实现档案的存储及传输,在归档质量及检索速度上也会有显著的提高,同时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二)能够使档案处理更加快速、高效。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面对庞大的档案数据,在处理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但却因手工处理,往往事倍功半,难以达到快速高效的效果。而对于电子档案来说,采取信息化处理,就能够使档案的收集、存储、分类以及统计均显得快捷而方便,从而使档案处理体现出快速、高效的显著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够使档案文件共享交流更加方便。传统纸质档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比如档案本人的权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使得档案文件共享交流难以体现方便的优势。而对于电子档案来说,由于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进行存储,在获得权益人允许及管理工作所需的条件下,便能够实现快速查询,进而使档案文件共享交流显得更加方便,就不会有遗漏或损坏等风险问题的发生。
(四)能够使信息交换更具安全性。以往在纸质档案管理工作中,有时会出现档案丢失或损坏等事故的发生,这些事故如果出现会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是严重的后果。而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借助其信息化功能,能够在信息交换过程中显得更加高效和安全。在确保电子档案处于安全环境的条件下,其信息交换便显得更加顺利,这无疑为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及应用的有效策略探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的价值作用显著。但是,由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需面对巨大的数据源以及相应的工作环境安全等问题,因此,从电子档案管理及应用强化角度去考虑,应采取一些有效的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策略。具体策略如下:
(一)构建完善的档案应用机制,注重安全性问题的排除。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实现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要想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有必要构建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一方面,要对使用计算机条件下的稳健档案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改进,使工作流程能够与档案管理的需求相满足。另一方面,要以文件处理流程为依据,做好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的设计工作。此外,要根据信息系统,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在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潜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1.电子档案管理面对庞大的信息数据,本身工作负荷巨大,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可能存在计算机病毒及黑客攻击等安全性问题。为了使计算机病毒得到有效防范,需安装正规的杀毒软件,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杀毒;为了使黑客攻击得到有效防范,专业技术人员需对计算机设置防火墙措施。2.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电子档案归档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程序化管理,则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将会受到质疑。因此,有必要统一管理方法,提高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程度,并采取程序化管理措施,使得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得到有效确保。3.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存在法律效力方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是和其载体相关加以确立的。因电子档案缺乏固定的载体,所以在相关法律法规条款制度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要借助法律机构的职能作用,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二)对电子档案的利用加以规范。为了使电子档案的利用更加规范、标准,一方面要加强电子档案利用的审批工作,设立严格的审批程序。相关人员如需对电子档案进行查阅、利用,必须经过相关档案主管部门的审批同意。另一方面,要加强电子档案的利用管理。电子档案储存部门在开展该项工作中,要对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加以应用,务使档案收集管理活动得到有效保障,以便充分体现电子档案收集的及时、高效的优势,并使电子档案实现快速更新,进而使相关人员对电子档案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当然,我们在利用电子档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纸质档案的一些优势,要做到在电子档案利用过程中结合纸质档案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对电子档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创新电子档案管理模式,最终为电子档案需求利用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为了使电子档案的利用显得更加规范,还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一,如电子档案内容不属于完全开放的范畴,则需避免拷贝使用,设置访问权限。其二,对于部分电子档案,有必要采取加密处理措施,并定期或不定期对使用的密钥进行修改。
(三)努力提高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做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以提高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基础,进而推进整个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完善。一方面,要对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加强思想教育,让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做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促其加强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对电子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实行“理论+实践”的培训模式,使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著录、标引、检索以及编研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总之,要通过提高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我们可以认识到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显著。运用电子档案不仅能够使人力、物力得到有效节省,使档案处理更加快速、高效,使档案文件共享交流更加方便,而且还能够使档案信息处理更具安全性。为进一步强化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有必要构建更为完善的档案应用机制,对电子档案管理利用加以规范,同时提高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进行努力,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并不断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谢海洋,高丽华,卞昭玲.我国档案垂直网站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2(01):77-80.
[2]史文梅.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2):34-35.
[3]杨丽峰.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性[J].赤子(上中旬),2014(19):216.
【党史研究中档案的作用】推荐阅读:
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11-15
加强党史学习研究党课讲稿08-26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10-19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08-28
无党派人士在政协组织中的界别作用研究09-30
学习党史的心得09-25
项目管理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论文08-29
读党史说党史09-25
法社会学在中国法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