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2024-10-19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共11篇)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篇1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2006-12-25

编者按:不久前,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在北京召开。我省的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被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国家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党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时,襄樊市、大冶市委党史办公室以及张帆、胡中秋、何光耀、陈芳国、郑道?、彭希林、望开国、李明智等8位同志分别被中央党史研究室评为“全国党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此次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是我省党史系统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党史工作者爱岗敬业、不畏艰苦、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全省党史工作者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党史工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的应有作用,更好地完成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继续开创党史工作新局面作出贡献。本刊将分期刊发他们的先进事迹材料,以供广大党史工作者学习。

2001年以来,我室在中央、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具体指导和武汉市委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胡锦涛、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党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全省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精神,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党史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党史研究为重点,以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充分调动全体党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党史资料征集、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探索新思路、新途径,充分利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成功经验教育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努力做好资政育人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受到了中央、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五年来,我室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党史工作先进集体,全市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武汉市文明单位,江岸区最佳文明单位,获得一系列荣誉。

一、精心组织,编撰出版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党史书籍

武汉,是全国党史“大市”,是党史资源“富矿区”。作为武汉市的党史工作者,理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尽快有效地利用党史科研成果“资政育人”,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历史借鉴,为教育党员干部和培养青少年提供有地方特点的党史教材。五年来,我们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精心组织策划,编撰出版了10多本有价值、有影响的党史书籍和专题报告。(一)搞好基础研究,进一步弄清党在武汉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深入挖掘资料、研究问题,以求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室编著出版了比较全面、系统地勾勒历史面貌的专著《中共武汉简史》和《中国共产党武汉历史图志》。先后完成的《中共湖北省武汉市组织史资料》第三卷(1993-1998)、《新四军与武汉》、《奋斗者之歌》和《黎智纪念集》、《王健纪念文集》等书籍,则从一个时期或一个侧面反映武汉市革命、建设的历史。从2004年起,我室启动了《中国共产党武汉史(第二卷)》、《中共中央长江局史》的编写工作,目前,《中国共产党武汉史(第二卷)》已完成了14章35万字的初稿;《中共中央长江局史》也拿出了初稿。

(二)在课题选择上注重加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力度。2001年,为配合市第十届党代会召开,我室编著出版了《光辉的历程》一书,回顾了建国后武汉市各次党的代表大会和历届市委的决策及工作;2002年,在邓小平南方巡视谈话十周年之际,编著出版了《武汉十年巨变》,反映了十年来我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光辉成就,展示了全市人民奋发向上,满怀豪情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在此前后,还编写了反映武汉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历程的《铸造辉煌》。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重振武汉制造业发展大计,我室很快组织力量撰写完成了《以史资政,重振制造业雄风--武汉近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及启示》,受到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2004年又将此课题补充完善,以《武汉制造-发展与启示》为书名印刷出版。同年,我们还完成了《武汉纺织服装业百年历史及启示》专题报告,服务武汉经济建设大局。2005年,为配合武汉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撰写了题为《红色的历史,英雄的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武汉的革命斗争》的教育读本,由市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印发给全市各单位,作为这次活动的辅导教材;同时还为市委书记的党课报告撰写了“武汉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具有保持先进性的光荣传统”等重要内容。

二、不断拓宽党史宣传教育领域,占领党史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活动,广泛开展党史宣传教育活动 党史宣传教育是党史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增强社会效益的有力武器。五年来,我室充分利用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革命领袖和党史重要人物的纪念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宣传、教育活动。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我室起草了全市纪念活动方案,并与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拍摄了5集电视文献专题片《毛泽东在湖北》;组织、承办了全市理论研讨会,将学术论文汇编成论文集;并撰写7000字的宣传纪念文章《功在千秋,情满江城》在长江日报和有关刊物上登载。

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撰写8000余字《人民的儿子,伟大的旗帜》纪念宣传文章在《长江日报》上发表;与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联合召开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出版了论文集;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举办了《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世界伟人邓小平》两个大型图片展览;在《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上开辟了《寻访邓小平在武汉光辉足迹》和《百年小平》专栏,登载了大量纪念邓小平同志的新闻报道、专访和回忆纪念文章。

在李先念诞辰95周年之际,撰写8000多字《丹心昭日月,浩气贯江城--深切怀念武汉市委老书记、老市长李先念》的纪念宣传文章在《长江日报》上发表。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室积极参与全市纪念活动总体方案的制定,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撰写完成了5万多字的8集电视文献专题片《武汉 1938》的文字脚本,与武汉市电视台联合拍摄后在纪念活动高潮时段播出;组织召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座谈会;撰写了4篇论文参与湖北全省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长江日报》上发表《伟大的贡献、不朽的丰碑--纪念武汉抗战67周年暨抗战胜利60周年》专题纪念文章,与《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合作推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特刊》、《武汉会战 1938》、《不能忘却的纪念--武汉大会战回望特刊》等纪念武汉抗战的专刊和介绍武汉抗战人物的专栏;与市新四军研究会、《长江日报》社合作,在《长江日报》上连续登载了对十余位新四军老战士的系列专访。

2003年6月,我室在全国首创成立了武汉市党史报告宣讲团,几年来,深入到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和军营,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截至目前为止,已先后举行了110多场次党史宣讲报告活动,听众达50000万多人次。在报告内容方面,既注重宣传党在武汉的奋斗历程、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结合党建方面的《干部管理监督条例》、先进性教育以及抗战胜利60周年等大型纪念活动设置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室还积极筹建开通《武汉党史网站》,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媒体,有效地搭建资政育人平台。该网站设有简介、武汉党史、党史天地、党研动态、资源汇集、服务之窗等6个一级栏目;还设有历史事件、遗址遗迹、人物之林、专题概述、回忆与纪念、资政育人、党史党建知识、工作简讯、神州大地、新视角、新书架等25个二级栏目,首次输入38万字、1部电视剧、2部电视文献片共170多篇文章和资料。系列宣传教育和纪念活动既反映了我室在党史人物和党史事件研究方面的成果,又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宣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在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配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室在宣传教育方面的成果,2004年9月,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全国部分省、市在武汉召开党史宣讲报告经验交流大会,对我市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经验和作法进行了高度总结和大力推广。

三、加强横向交流和协作,实现党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党史事业的整体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推进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室发起组织武汉城市圈党史工作协作会,并于2005年6月承办了第一次会议。武汉及周边黄石、黄冈、孝感、咸宁、鄂州、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城市的党史研究室主任共同探讨了圈内城市党史工作如何共享党史资料,促进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课题,为新的党史协作项目的产生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和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支持下,2005年10月,我室又发起并承办了首届全国副省级城市党史工作协作会。来自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广州、深圳、成都、西安、武汉的15个全国副省级城市以及特邀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办)主任齐聚江城武汉,共商党史工作发展大计。组建该协作会,对于推动和促进地方党史部门交流协作,扩大党史工作影响,实现各地区党史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作用,做好“三个服务”、“三个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我室发起和承办的这两个会议对于全国党史系统的交流和协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四、切实加强对区级党史部门的业务指导,尽力为基层排忧解难,不断促进市、区党史工作统筹协调发展

为有效地整合全市党史力量和资源,形成党史工作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加强同各区党史部门的联系,我室从2001年起,始终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市、区党史办主任会制度,传达上级指示精神,互相通报信息,交流工作动态,帮助基层党史部门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这种定期召开的工作会议充分发挥了市、区两级党史部门的积极性,形成了较强的合力。2003年,为彻底解决13个区党史办66名工作人员参照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问题,我室与市委组织部、市编制办公室、市人事局等有关职能部门经过反复协商和积极争取,最终以市人事局行文,全部实行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稳定了党史工作队伍。

根据省委党史研究室的有关精神,2004年,我室正式部署在全市13个区启动《中国共产党武汉史(第二卷)》的编撰工作。当年督促指导各区完成了编撰方案的制定和编写专班的组建,并拿出了编写大纲初稿。2005年,为加强对各区党史部门的业务指导工作,我室先后举办2期业务培训班和召开多次业务研讨会,一方面对全市基层党史业务人员进行党史基本理论和写作方法上的培训,讲授编写纲目、征集资料、专题研究的基本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对一些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与可行做法进行总结,并加以推广,以促进各区正史编写工作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室还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区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业务人员直接下到基层达40余次,接待来访共同磋商解决问题30余次。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全市党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正史二卷的顺利编撰,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全市各区正史编撰工作正在整体推进,区级党史部门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为全市党史工作当前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构建和谐机关,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在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关建设方面,我们一是将干部队伍建设、机关建设与创市级文明单位结合起来,以“外创文明单位、内创文明处室”为要求,以创“优质作品、优良作风、优美环境”为内容,不断加大机关建设的力度,在硬件建设方面,我们一直将室内外的环境整治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对室外进行绿化,室内进行整理。室机关安装了局域网,添置了微机、打字机和空调,做到人手一台电脑,实行无纸化办公,全室机关环境整洁美观,工作秩序井然。二是倡导和培养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造就一支勤奋务实、团结向上的党史队伍。2005年,我室不断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健全和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扬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全室同志精神振作,作风扎实,自我加压,不少同志加班加点,取得了党史研究、党史宣传教育的丰硕成果,也推动和促进了行政后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注重干部职工的学习和培训。近几年来,先后有4名室领导参加了市委党校的进修学习,并安排出国学习考察,7名处级干部参加了行政学院的学习培训,积极选派10多名干部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和省委党史研究室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班学习培训,2名处级干部选派到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培训,还选派1名处级干部到美国学习,2名年轻干部被选派到农村、街道挂职锻炼。目前,我室正在建立和完善对年轻干部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积极创造有益于多出研究成果、多出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五年来,我们在党史研究、党史宣传教育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中央、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市委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党史工作的新局面,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篇2

功底扎实, 不断创新

大学毕业后, 刘顺亭曾先后在《合江日报》、《大兴安岭报》从事新闻工作达17年之久, 担任记者、编辑和编辑部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撰写并发表新闻、通讯、评论等稿件几千篇, 约几百万字。并在《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稿件多篇, 其中不少是宣传地区先进典型的大型报道。是从那时候起, 形成了他写作和文艺创作的习惯和爱好, 并不断有新的文章在各大报刊问世, 成为他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直到现在仍兼任《杂文报》的特约记者和《发现》杂志的特约记者和副理事长, 创作了许多经典文章。

1985年, 刘顺亭开始在中共鸡西市委党校从事政治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期间, 他先后任办公室主任、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等职务, 并利用三尺讲台, 为中专、大专、本科和主体班的学员传授各种专业课知识, 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模范工作者等光荣称号。他还多次参加省级教材编写工作, 主编和参编了《党的建设若干问题讲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简明宏观政策教程》等各类教材15部, 满足了学校教学上的需要。

刘顺亭在搞好教学的同时, 还积极开展党史党建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 他在《党建研究》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约有70余篇, 在地方报刊和各级研讨会发表论文30多篇, 其中《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民主集中制》、《论首长负责制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等论文在学术界产生强烈反响, 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从此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勇挑重担, 不负众望

1996年, 他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基金资助的重点课题, 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 他发表了《市场经济与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运行机制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专题研究》等一系列关于民主集中制理论的著作,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健全和怎样坚持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问题, 填补了学术理论界在民主集中制研究方面的空白, 为全国民主集中制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国家课题的完成, 标志着刘顺亭的研究水平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

刘顺亭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机构高度关注和鼓励。在省、市政府开展的各项评奖活动中, 他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政府三等奖2次, 佳作奖2次, 市政府颁发的一等奖4次、二等奖3次, 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党校系统科学研究先进个人、优秀科研人才, 并被评为党建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辞典》等各种名人典籍100多部。2013年9月他荣幸地被《中国科学家》杂志社刊登为该杂志封面人物, 并颁发中国科学家证书, 他的创新业绩和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党史研究新突破 篇3

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史编纂思路突破了以往路线斗争史的框框。建党以来的党史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建党到建国以前,二是建国到文革结束,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前两个阶段,党史都是按照路线斗争史的写法进行的。

第一个时期所形成的最重要的党史研究成果就是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总结大革命到抗战胜利后党的历史经验、大革命后期右的错误和土地革命前期左的错误,论述思路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如何与党内犯左倾、右倾错误的路线进行抗争。

“这个时期党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方面拥护和论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一方面批判其他错误路线。”建国初期,这种写法依然继续,并在“文革”达到极端,“那时的党史完全被歪曲成了路线斗争史’’。

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2002年继续修订形成《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讲民主革命时期、历史上重大事件都与时俱进地做了很多重要的修订,基本上破除了路线斗争史的框框”。

事实上,对于中共党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一些评价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

陈独秀的功过是非

对于中共党史研究绕不开的人物陈独秀,195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评价他“并不是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本建国初期最权威的党史书籍中,除了那句“当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后,他成了有很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之外,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陈独秀的正面或积极的评价。

“过去讲到陈独秀,就是把他看成右倾投降主义的代表。”石仲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不过到了199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对于陈独秀已经有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由于陈独秀是当时很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大会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该书写道。而对于八七会议上关于陈独秀的批评,该书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当然,大革命失败的责任不能只归于陈独秀个人,会上所作的批评也有不尽恰当的地方。”

再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002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陈独秀已经恢复为一个正面人物了。“尽管大革命失败他负有领导责任,但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是党的一届到五届的领导人,这些功绩是要肯定的,他是个正面人物,不是反面角色。功过都要掰开来看,不能一概否定。”石仲泉说。

至于在大革命后期陈独秀所犯的右倾错误,在2008年纪念中共五大和八七会议召开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石仲泉曾指出,这是党内路线是非问题,不是革命与不革命问题。在党内犯有所谓“路线错误”的不在少数,这不能构成什么“罪名”。“当时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要贯彻共产国际的指示,所以错误的责任不能由他一个人来承担。”石仲泉告诉本刊。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杨风城也向本刊谈到,陈独秀在国民大革命时代究竟应该负多大的责任,现在的研究表明主要责任在共产国际。李立三、王明、博古获重新评价

与陈独秀相类似,很多的早期革命家,例如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人,在党史研究中,也都获得重新评价。

195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对于李立三的“左倾”错误是这样论述的:“(党的六大以后)党的领导抱着小资产阶级急躁情绪、幻想着在反革命白色恐怖下举行城市起义的‘左’倾机会主义分子,继续占据着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一九三零年六月至九月间,党中央以李立三同志为首,曾经要求组织全国中心城市的总起义和全国红军向中心城市的总进攻。这个错误计划曾经造成国民党统治区党的秘密组织的严重损失。”

而关于王明的“左倾”错误,措辞则更为强烈:“在一九三一年一月,以王明(陈绍禹)、博古(秦邦宪)两同志为首的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一个新的‘左’倾派别,又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外衣,从‘左’面来攻击六届三中全会。一…以王明、博古为首的新的‘左’倾派别,完全否认由日本侵略所引起的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而认为国民党各派和各中间派别都是一样的反革命,要求党向他们一俸进行‘决死斗争”’。

而在1991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中,对当时党的领导人为什么犯“左倾”错误开始有了一些交待。在说到李立三的时候,该书指出“党中央的一些领导人,看到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有利于革命的变化,又受到共产国际的‘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头脑开始发热,逐渐形成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共产国际的这些错误主张,为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其错误的形成发生了直接的影响”。关于王明,199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的若干问题说明》中详细剖析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问题,一个中心结论是:“李立三‘左’倾错误之后,又发生更‘左’的王明路线,是同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息息相关的”。

“(对于他们的)左倾错误,证据虽然都在,但是对于他们在革命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他们犯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在什么程度上都比较客观了,而不是一概否定了。”杨凤城对本刊说。

“中山舰事件”迷局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有了新的研究成果,杨风城说:“包括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土地革命、解放战争,再到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革,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有新的观点、新的进展,比过去的评价更客观,资料更丰富、更可靠。”

杨凤城特别向本刊记者提到了学术界关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事件的新研究成果。“南陈北李”(南面的陈独秀和北面的李大钊)的确是建党的核心人物,但是后来的考证表明并没有以前所说的两个人在火车上共同商量,相约建党的事情。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研究员任武雄在《党史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三期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1920年2月16日(或稍迟一天),李大钊确实护送陈独秀去了天津,但并非明确商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鉴于当时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合作情况,两人很有可能是酝酿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建立新的革命组织一社会主义同盟。

类似的还有发生在1926年3月的中山舰事件,该事件一直被认为是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而故意为之的政治事件。1951年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这样评价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在权力还不够大的时候,就已经在一九二

nlc202309012235

六年三月二十日组织了反共反苏的‘阴谋事变’(指中山舰事件),利用他自己所制造的藉口打击共产党在军队中和国民党领导机关中的地位’。

而在1991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中,这一事件被描述为:“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主任欧阳钟声称‘奉蒋校长的命令’,通知海军局代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速派有战斗力的军舰到黄埔听候调遣。当李之龙派中山舰开到黄埔后,立刻谣言蜂起,说是要劫持蒋介石等等。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逮捕李之龙”。这里只描述了历史,并没有刻意说明蒋介石蓄意发动中山舰事件。这一过程可以看到很多疑点:从欧阳钟的“声称”到“谣言蜂起”,都可能最终导致中山舰事件的发生。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的研究,“中山舰事件”并非由蒋介石一手策划,它的发生有其偶然性的一面。蒋介石当时并没有直接给海军局或李之龙下达过调舰命令,所谓蒋介石下令而又反诬李之龙“矫令”之说不能成立。蒋介石的日记表明,他当时听到中山舰调动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怀疑共产党和汪精卫要“干掉他”或者“赶他”。鉴于当时国民党内汪蒋的权力斗争,蒋介石后来对于这一事件的处理很有可能是主要对付汪精卫,当然作为后果,同时也打击了共产党。

党史研究“宜粗不宜细”

从只写共产党到兼及国民党,从一味抹杀国民党到给予其客观的肯定,这在石仲泉看来是党史研究的一大进步,“这说明党史研究的视野更开阔了,不是很狭隘地只写共产党。”

具体来说,“我们过去对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写的比较少,这些年既讲敌后战场,也讲正面战场上国民党的功绩,对于正面战场的几次重要战役都给予高度评价,例如称忻口战役为国共合作的经典范例,对国民党赴缅远征也出现越来越丰富的赞誉,对一些将领,如戴安澜、张自忠,也都充分肯定。”石仲泉说。

有人将这种新的评价称为“翻案”,石仲泉在2008年发表的《党史研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一文中谈到对此事的态度:“在党史研究领域,有没有这样的翻案文章可做呢?我以为是有的。而且还不少,但是这要看时间、地点、条件。历史条件不成熟,有的翻案文章就不能做,但是,历史条件成熟了,有的翻案文章就需要做。”

党史研究与一般的学术研究不同,许多时候涉及政治定性。对一些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乃至“翻案”,与确保党史研究的政治正确之间如何协调?

邓小平曾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原则——宜粗不宜细。他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谈话中曾指出,“总的来说,对历史问题,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不要搞得太细。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

“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则。因为‘文革’十年,要去细抠就没完没了,而且抠不清楚,一人一个说法,只有宜粗不宜细,才能形成共识,团结起来向前看。”石仲泉说,“有的具体问题摘不清楚,即使搞清楚了也没什么意思,反而增加纠纷。当然,重大问题不能含糊,要明确、要清晰。大处清楚了,有的细节可以模糊。”

石仲泉认为,这个原则今后还要坚持,“政治把握和学术写作是两回事,政治分歧还是要抓共识,学术写作则不能粗糙,要翔实。不宜细,不是说不需要弄清楚党史的细节,学术上当然要细节准确,但是对于政治上的分歧不要细抠。”

杨凤城的观点与此相似。“对学术研究来说,当然应该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历史做出更准确的描述和评价。没有细节就没有历史。而作为一个政治领袖,作为一个执政党来看待自己的党的历史,邓小平提出的这个观点应该被充分肯定。”他说,“一个执政党对于自己历史的一个基本态度不是为了总结历史而总结历史,总结历史是为了未来。我们对党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做出结论,而纠结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则会对未来产生影响。”

党史研究室 篇4

5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简介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系中共安徽省委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部门,又是省委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

(一)主要职能

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为党的建设和省委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服务。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党史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全省党史工作规划和计划;指导省辖市党史部门业务工作和协调全省党史研究及编纂工作。负责省级地方党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编纂和研究工作;组织编写安徽地方党史、党史大事记、党史资料专题等党史书籍。推动党史成果的转化,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党史、革命史的宣传教育;运用党史资料为省委相关决策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咨询和史实依据。协助有关部门审读拟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涉及我省党史重大题材的图书、文章等;协助审查我省已批准立项的重大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和理论文献电视作品;协助审查我省涉及党史、革命史及革命英烈的展览、纪念馆陈列等;协助有关部门审核我省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活动方案并承办、协办相关活动;协助有关部门提出审核建立革命纪念设施请示的意见。组织党史学术研讨活动,开展与省外党史工作协作和党史学术交流;负责全省党史系统干部培训工作;指导省中共党史学会工作。承担中央党史研究室和省委交办的其他党史工作任务。

(二)机构沿革

1981年6月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1月设立中共安徽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3月改为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同时撤销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年6月更名为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

(三)主要成果

30年来,在省委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精心指导下,省委党史研究室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工作,不断深化党史研究,全面推进党史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先后出版了《安徽现代革命史资料长编》(4卷)、《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安徽卷)、《治理淮河》、《中国共产党安徽地方史》(第一卷)、《中共安徽80年简史》、《安徽农村改革》等重要党史著作,以及《王步文》、《巨变》、《安徽足迹》等重要影视作品。

(四)内设机构

主要内设机构有:办公室,一处,二处,宣传教育处,资料信息处,《党史纵览》杂志社。

(五)现任领导

主 任: 周本银

副主任: 殷光临(正厅级)刘 毅、李 兵

网站名称:安徽党史研究室网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主要成果

(一)基本著作

1、《安徽现代革命史资料长编》(1-4 卷)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6、1991、1995、2004年出版

2、《淮南抗日根据地》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87年10月出版

3、《皖江抗日根据地》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0年2月出版

4、《皖南事变》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0年12月出版

5、《淮北抗日根据地》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8月出版

6、《中共安徽党史大事记》(1919-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7、《中共安徽党史纲要》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年11月出版

8、《中共安徽党史人物传》(1-7卷)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3、1994、1997、1998、2000、2003、2005年出版

9、《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安徽》 安徽美术出版社 1993年7月出版

10、《毛泽东在安徽》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出版

11、《安徽革命史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年11月出版

12、《城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年8月出版

13、《模范共产党员——杨效椿》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年12月出版

14、《治理淮河》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年8月出版

15、《辉煌的二十年——安徽改革开放纪实》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年8月出版

16、《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年12月出版

17、《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安徽卷)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9年1月出版

18、《中国共产党安徽地方史》第一卷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出版

19、《拨乱反正》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出版

20、《安徽之最》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5月出版

21、《中共安徽省历史大事记》(1949-1999)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年12月出版

22、《中共安徽八十年简史》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年12月出版

23、《安徽革命史画册》(合编)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4年1月出版

24、《邓小平与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出版

25、《江淮英杰》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年7月出版

26、《安徽农村改革之路》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年12月出版

27、《安徽农村改革口述史》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年12月出版

28、《红色江淮》——安徽省青少年革命传统读物(上、中、下)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8年5月

29、《安徽农村改革》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年11月出版

30、《安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2008)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出版

31、《军史上的安徽》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出版

32、《党政干部党史知识手册》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出版

33、《巨变60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徽纪程》(1949—2009)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出版

34、《往事回顾——王光宇口述》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0年11月出版

(二)影视作品

1、电视连续剧《王步文》共5集,安徽电视台1993年5月播出

2、电视文献片《血与火的岁月》共5集,安徽电视台1995年8月播出

3、电视专题片《铁血江淮》共15集,安徽电视台2005年8月播出

4、电视专题片《潮起江淮》共10集,安徽电视台2008年10 月播出

5、电视专题片《巨变》共10集,安徽电视台 2009年9月播出

党史研究室主要工作职责 篇5

1、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有关党史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全县党史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

2、征集、整理、编纂县委重要党史资料,收集整理重要口述历史资料、重要党史人物回忆录,搜集、整理和研究有关中共党史、中共地方党史的信息资料。对征集到的各种资料认真考证、核实、整理,分类编目立卷,实行科学管理;

3、研究、编撰地方党史专著,编辑出版重要党史书刊;

4、对党的地方历史和县委党史重要人物等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为党的建设和县委决策提供历史借鉴;

、发挥“资政育人”职能,用党史研究成果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县委中心工作,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为苍溪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服务;

6、负责审核拟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本县以地方党史为主要内容的重要、书报、刊物及影视作品,审查县涉及党史、革命史及革命英烈的展览、纪念馆等;

7、加强自身建设,按照“有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有资政育人的责任意识,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有扎实刻苦的工作作风,有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有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要求,努力建设一支觉悟高、作风正、能力强的党史工作队伍。

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研究 篇6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古至今,我国人民便学会学习历史,剖析历史,以求更好的发展。而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当代党员群众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党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总结党的优秀经验的必然要求。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可以通过对成功经验的提炼和失败教训的总结,更好的完善我党的施政理论,完善我党的理论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保证今后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科学、有效。

学习好党史是增强凝聚力的需要。学习党的历史,就会看到,正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历史上的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党派没有也不可能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正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正是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几千年的剥削压迫制度,建立了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应世界发展变化的潮流,勇于改革,推进开放,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学习党的历史可以使人们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学好党史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战斗力,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世纪肩负着更加伟大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能否把党自身建设好,关系到全面建设的成效。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总结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有利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实现党的建设伟大目标。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可以从中借鉴、吸收党的建设的经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消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好。

学好党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只有了解昨天,才能了解今天;只有了解昨天和今天,才能对明天作出科学的预见,也才能制定并坚持实现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党90年的历史,不仅是党组织自身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的历史。我们党从领导根据地内的经济建设到解放后领导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对于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好党史是学习党的指导思想的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首先得学懂、用通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理论,按照要求去做自己的工作。中央对这样的学习很重视,全党上下不同时期都在不断地学习。结合党的历史,就能够了解指导思想是针对什么背景、什么问题提出来的,它是否解决了这些问题,解决得怎么样等。要充分发挥党史的育人功用,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做到鉴古知今、以史育人。通过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了解党的艰辛历程,更加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的道理,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学好党史是继承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过去90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这样一些成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成功的东西。这些要总结出来,要继承下来,甚至还要发扬光大,做得更好。比如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是否真正地理解透,这方面还需要学习。学习党史,就是到“深山”、“大海”中去探索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大多数党员干部毕竟不是党史专家,学习党史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党员干部要把党史学习与实际结合起来,从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着眼于历史经验的运用,着眼于对新的实践问题的解答,着眼于提升实际工作能力,这样,学习就会有重点、有目标、有实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广大党员干部善于在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的结合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优势,把党史研究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验教训,为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真正做到让历史告诉现在,让历史启迪未来,使现代承接传统,使现代继往开来。

学好党史是汲取党的失误教训的需要。研究党史、总结党史,不仅要总结好的方面,也要总结犯过的错误。党的历史上也发生过失误。为了避免错误再犯,一定得把犯错的原因搞清楚,把教训总结出来,警示自己以后要做得更好。学习我党党史,就是要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只有对党昨天的奋斗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各项工作,才能勇敢地承担起明天的历史责任。在新形势时期加强党员干部对党史的学习, 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需要。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有利于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消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治党的方针,实现我党制定的目标。

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就能不断地从党的奋斗历史中吸收养分,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的考验,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从中吸取营养,总结经验教训,学习无数党员先烈的奉献精神,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发光发热,为社会作出贡献。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从党史的思想宝库中汲取养分,党员干部能更好地保持党员先进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各级领导干部能增强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感,学习和运用党的历史经验提高治国理政本领,不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能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牢固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篇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欧阳淞主任、李忠杰副主任到沪视察调研党史工作

● 郭 继

9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欧阳淞主任、李忠杰副主任一行到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视察调研党史工作。欧阳淞、李忠杰一行听取了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俞克明、副主任徐建刚和严爱云关于近年来上海党史工作的情况汇报,并观看了上海党史研究室近两年来的成果展示,实地走访各个处室,了解工作环境,亲切慰问工作人员。

在听取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有关情况汇报后,欧阳淞、李忠杰都对上海党史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认为上海的工作很有生气、很有起色,富有新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希望上海党史部门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领跑者。

欧阳淞在讲话中指出,加强党史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群策群力。明确思路就是要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提高党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党史队伍建设’”四个重点。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党史研究这个第一位,真正潜下心来,在这几年把党史研究这个任务抓好,要从纵横两个方面抓好研究,所谓纵的方面就是搞资料长编,横的方面就是搞专门史,再加上党史基本著作和一些专题研究的支撑,党史研究就会比较厚重、比较有分量。对上海的党史研究工作,欧阳淞主任指出要重点抓好两头,即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党的创建;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加大力度,包括加大党史工作的开放力度,进一步开放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希望上海发挥拥有较多电影、电视、动漫企业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搞好党史宣传教育。二是要多争取市委和各级党委的重视、指导和支持。党史工作离不开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党史部门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要多汇报,多争取任务,多提供服务,这样,党史部门的地位就会显现出来。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篇8

2012年党史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下,省、市党史研究室的具体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市、县党代会、人代会会议精神,以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资料征编、党史研究、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结合我室实际,特作如下承诺:

一是认真做好县委历史大事记(1999—2010)资料征集、整理、编辑,力争形成清样。

二是完成省委党史研究室交办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伟大实践〃贵州卷》印江部分一、二稿资料征集、编辑、上报工作。

三是继续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工作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六进”工作。

四是认真完成省、市党史研究室安排的临时性的业务工作。五是认真做好建党91周年地方党史红色记忆宣传画册图片资料收集、编辑、整理工作。

六是认真做好县委、政府安排的各项中心工作。

七是继续抓好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万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

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

致研究党史专家同志们的一封信 篇9

尊敬的党史专家:

您们好!

我们是湖南慈利县江垭镇居民,是当地文史爱好者,我们在收集整理贺龙红军史料的过程中,在走访、调查当地老人(特别是90岁高龄的老人)和收集网络上的信息及资料时,无意中得到,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转战湘鄂川黔边的游击战中,为更好的巩固中国工农红军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确在江垭九溪建立过红色政权,那是1934年3月7日在慈利江垭九溪卫城的马王庙成立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夏曦任主席。贺龙、关向应、卢冬生等为主要领导班子成员的史事。在各地成立苏维埃政权,包括1934年12月在大庸成立的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正式确立了以贺龙为代表的革命政权,在大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了更好的证实此段历史的确切性、真实性,诚请党史专家商榷、相互提供信息,并恳请专家来江垭考证、调查、观光旅游,为完善、充实地方党史内容资料作出定论。

此致

敬礼!

九溪居民:唐汇喜安绥献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篇10

关于党史人物研究会今后的工作,我谈三点意见。

一、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确保党史人物研究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办好党史人物研究会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实践表明,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使我们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方向上的坚定。新的形势下,特别要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作为推进党史人物研究会工作的根本着力点,作为必须认真把握、自觉服从、竭力服务的政治大局,作为改进工作、提高水平、开创局面的行动指南。党史人物研究会的领导和每一位成员,都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做到学深学透,不断增强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主动性和坚定性,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与加强党史人物研究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不断深化对服务科学发展的认识,着力改变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观念做法、体制机制,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党史人物研究会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提高党史人物研究会的研究水平,为党史人物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贡献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国家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条战线英模辈出,对进一步深化党史人物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多层次全方位发挥党史人物研究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辉煌业绩和崇高风范传承好,把新时代先进模范人物的事业和经验总结好、宣传好,是当代党史人物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1年是建党90周年。以丰硕的研究成果向党和国家献礼,是我们党史人物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们党史人物研究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新的契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周密筹划,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工作任务,充分运用我们取得的成果,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科学严谨的方法深入开展研究,不断提高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能力和水平。要积极面向新的实践和任务,努力开拓研究的视野和领域。要自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广大共产党员和我国亿万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实践,是我们不断推进工作的源头活水,要通过对新时代党史人物研究规律的不断探索和准确把握,努力把党史人物研究的优势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优势,把党史人物研究的丰富资源转化为服务科学发展的优质资源,把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工作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丰硕成果。

三、继续加强组织建设和内部管理。为充分发挥党史人物研究会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篇11

重要人物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努力创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自己在工作中也在不停的改善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士为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共党史研究 重要人物 陈独秀 毛泽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 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

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向火红的七月,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他的又一个生辰。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让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努力创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回顾过去的九十年,中国从被列强分割到现在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强国。中国人民从原来生活存在温饱问题到现在家家户户奔小康。中国从经济闭塞到现在加入WTO,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GDP居世界首位。中国从东亚病夫到现在腾飞在世界东方的巨龙等等,都说明我们的祖国在不断的发展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的成功,香港,澳门的回归,无不证明着党 1 / 11 的决策的伟大性,正确性。世博会,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七号飞船的上天都向世界证明中国在不断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党,就如一首歌里面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党带领着我国人民不断创造,开拓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当然,中国共产党自己在工作中也在不停的改善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士为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党史将会将他们铭记:

开党功臣陈独秀

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建党问题上经历了从反对政党政治到成为中共党创始人的转变。由于他在党的创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和贡献,中共“一大”当选为总书记。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在思想、组织和开展党的早期活动等各方面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思想上,为了创立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人民革命;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斗争,使更多先进知识分子明确认识到共产党的性质和目标。在筹划建党的时候,陈独秀深感缺乏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中文译本,在20年初就托人帮忙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宣传,对当时的团员们和党员们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起了极大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在组织和早期活动上,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后又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向封建专制制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勇敢地向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习惯宣战。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2 / 11 陈独秀开始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假社会主义,筹办工人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以他在思想界享有的崇高声望,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受到无政府主义的攻击时,陈独秀为捍卫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捍卫为建党扫清障碍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把思想界的泰斗《新青年》改办为发起组的机关刊物,也是陈独秀做出的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从中共一大到五大,陈独秀连任了五届党的总书记。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灾难的凄风苦雨中,在阶级斗争的惊涛骇浪中,由创党时的五十几个党员发展到遍布全国各地的五万七千多名党员,并且领导了著名的“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北伐革命和上海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领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建国功臣毛泽东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在思想上,毛泽东弘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当时国情的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进步与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 3 / 11 根据地。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式,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总结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深刻地论述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在革命战争过程中,毛泽东寻找到适合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路线:农村包围城市。创建了毛泽东军事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军事实践相结合,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及人民军队建设诸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实事求是地研 4 / 11 究和指导战争的思想认识路线、战争指导路线和一系列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和指导原则创。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后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50年代,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这表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由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时,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但是,探索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党也经历过挫折,发生过失误。然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 5 / 11 教训,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后来者继续探索提供了借鉴。尽管道路曲折,仍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受到中国人民的崇高尊敬。

外交功臣周恩来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周恩来是举世闻名的外交家,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从思想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周恩来从小就有挽救中国远大的志向,十二岁时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

/ 11 新中国成立以后,协助毛泽东制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略,并在外交干部的培养和配备、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起到了设计师和指导员的作用。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党和国家的外事工作,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遵照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推动我国积极发展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而且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发展成为通行的国际关系准则。

1954年周恩来首次以政府首脑的身份率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不久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旨在解决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的日内瓦会议。周恩来通过他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使中英、中美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日内瓦会议进行期间,中美就两国侨民和留学生问题进行了五次接触。会议结束后,两国在日内瓦继续进行领事级会谈。一年后,又升格为大使级谈判。持续达十多年之久的中美大使级谈判就是这样开始的,从而为日后震动世界的中美恢复邦交谈判留下了伏笔。这次会议期间让世界充分了解和领略他高超纯熟的外交艺术和谋略智慧及风度奠定了作为享誉世界政治家外交家的地位。

1955年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不顾自身身处险境毅然出席万隆会议,提出著名的方针,那就是求同存异。体现求同存异方针的“万隆精神”,揭开了亚非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的历史性的新的一页,也为新中国赢得了许多朋友。从万隆会议结束到1959年底,7 / 11 同中国先后建交的有11个国家,它们全部都是亚非国家。

此后,周恩来率团出访非洲,为中国争取了很多非洲国家,6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周恩来与柯西金进行机场会谈,避免了中苏两国的一场大战。通过“乒乓外交”,周恩来取得了“小球推动地球”的效果,加快了实现中美高级接触的进程。通过促进基辛格秘密访华促成了尼克松访华,中美还联合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思想和实践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他的外交实践经常渗透着其外交思想的智慧火花,在对非洲的外交实践中,周恩来提出的同非洲国家、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同样,他的外交思想在实践中也不断发挥指导作用,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实际上是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核。周恩来对中国外交的杰出贡献不仅影响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不仅影响着当时,也影响着未来。至今,中国外交仍有周恩来外交思想和实践的痕迹。

改革功臣邓小平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 11 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 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科学世界观最鲜明的特征。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为这次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他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根据他的思想,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他指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实 9 / 11 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设计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且提出,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标准,不断开拓新局面。他大力支持和推动农村改革,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他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提出要把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在解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上,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已于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也在1999年底回归中国。党和政府在他和其他老同志坚决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从而经受住严重的考验,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和稳定。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大功臣!

/ 11

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这样优秀的共产党人,我们的党才有了这样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党的正确的领导,我们的祖国才被建设的越来越强大。作为新世纪的人才,我们一定要从这一代一代的革命前辈肩上接过这重重的担子。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共产主义世界奋斗终身。

上一篇:《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教学反思下一篇:着装礼仪的色彩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