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利用

2024-08-19

梯度利用(精选6篇)

梯度利用 篇1

0 引言

表面梯度材料是通过表面形貌结构或表面化学成分的连续变化从而达到材料的表面物理或化学性质连续变化的一类功能界面材料。其中,润湿性梯度材料是指沿着材料的某一方向其表面能或微观形貌发生连续性变化的功能材料。近年来,表面润湿性梯度材料由于在生物相容性、诊断学、纳米摩擦学、微流体、液体自输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其在研究表面润湿性与表面微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关系等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1,2,3,4,5,6,7]。

表面润湿性主要由表面的化学成分和微观几何形貌共同决定。因此,润湿性梯度表面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表面微观结构不变而表面化学成分呈梯度变化。例如,在粗糙的金表面上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正十二烷基硫醇,通过沿着表面某一方向修饰时间的梯度变化进而达到正十二烷基硫醇分子密度的变化,再用11-巯基十一醇单分子层充分修饰来填补未被自组装的空位。通过这2种不同表面能的单分子层的自组装,从而实现表面从超疏水到超亲水的连续变化[8]。另一类是化学组成不变而粗糙度梯度变化的表面。例如,韩艳春等将聚苯乙烯(PS)微球放入连续变化的温度场中进行热处理,使PS球的微观形貌发生连续变化从而实现接触角在148.1~88.7°的变化[9]。

银镜反应作为沿用至今的传统工艺,已经成为制镜工业中一项成熟的技术。由于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传热性,因此广泛用于电子工业领域和低温导热材料领域;另外,单质银具有广谱抗菌能力,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环保型抗菌材料,在医疗卫生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关注银镜作为高反射表面的应用,而很少研究其润湿性。本实验利用简单的银镜反应制备润湿性均一的银表面,经过与正十二烷基硫醇的自组装化学修饰,并通过调节其与银表面自组装时间的梯度,能实现润湿性从疏水性到超疏水性的梯度变化。

1 实验

1.1 梯度润湿性银表面的制备

将作为基底的玻璃片浸入新配制的Piranha溶液(由体积比为3∶1的98%浓硫酸和30%双氧水混合而成),在90℃处理30min,依次用乙醇和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后,浸入0.01%的氯化亚锡溶液敏化处理5s,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典型的银镜反应过程如下:首先将10mL 0.01mol/L的氨水滴加到20mL 1mmol/L的硝酸银中,直至生成的沉淀正好消失,制成银氨溶液;将敏化处理过的玻璃基底浸入银氨溶液,并在机械搅拌下逐步滴加0.4mL 0.02%的甲醛溶液,静置2h后取出用去离子水清洗,真空干燥后即得到光亮的银镜。然后进行疏水化学修饰,即将沉积银镜的基底竖直放置于烧杯中,而后将配置好的正十二烷基硫醇的乙醇溶液以一定的速率逐步滴加于烧杯中,使液面逐渐上升直至将银表面完全浸没,迅速将玻片取出后用无水乙醇冲洗以除去表面物理吸附的正十二烷基硫醇分子。以上操作均在室温下进行。

1.2 梯度润湿性能和结构表征

所得的表面梯度润湿行为通过测量表面不同位置的接触角来表征,采用德国DataPhysics公司的OCA 20型接触角测量仪,所有测量均在室温下进行。接触角采用座滴法测量,所用水滴体积为4μL,文中所给出的接触角数值是5次测量的平均值。

表面形貌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JEOL JSM 7401F,日本)进行表征;表面化学组成分别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RINT2000 vertical goniometer,日本)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PHI 5000C ESCA System,美国)进行表征,其中XPS图谱中的结合能经C1s 284.6eV校正。

2 结果与讨论

2.1 银表面的润湿性及表面形貌

银氨溶液中的银离子容易被含有醛基的有机物还原为单质银,沉积在敏化过的玻璃基底上形成光亮的银镜,其方程式为:

HCHO+2Ag(NH3)2OH→HCOONH4+2Ag+3NH3+H2O

利用XRD分析了生成的银表面的晶型组成,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衍射峰分别位于38.0°、44.2°、64.4°、77.4°和81.5°,峰位与标准卡片(JCPDS file No. 04-0783)一致,分别对应于面心立方结构银的(111)、(200)、(220)、(311)和(222)晶面。

图2为银表面形貌的SEM照片,可以看到在玻璃基底上生成了银纳米颗粒,其粒径为30~50nm。这种粗糙银表面的接触角约为90.7°(如图3所示),大于平整的银表面的接触角(约为72.8°)[10],说明表面粗糙度的增大会引起表面接触角增大。

2.2 银表面的可控自组装化学修饰

将上述得到的银表面浸入0.05mmol/L的正十二烷基硫醇(HS(CH2)11CH3)的乙醇溶液进行不同时间的自组装后,得到一系列不同疏水性的表面。图4给出了在1min内不同自组装阶段的接触角随自组装时间的变化关系。正十二烷基硫醇作为一种低表面能的分子,其硫原子能与银原子形成化学键而在其表面形成自组装单分子层,从而使银表面的疏水性能增强。当自组装时间短于10s时,溶液中的硫醇分子迅速组装到银表面,使得银表面的疏水性明显增强,接触角迅速达到128.5°,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硫醇分子来不及与表面所有银原子发生自组装;随着自组装时间的延长,硫醇分子继续与剩余的银原子相互作用,表面疏水性进一步提高,但是疏水性提高的速度明显减慢;当自组装时间达到35s时,自组装层的形成基本达到饱和,接触角为151.7°,具备超疏水的性能;自组装时间进一步延长,接触角不再继续明显增大,说明此时已经形成稳定致密的自组装单分子层。

这种超疏水特性可由Cassie-Baxter模型[11]来解释,假设液体在固体表面形成一种复合表面,液体并未完全润湿粗糙表面上突起之间的空隙,而是在液滴下方与固体的界面中残留有很小的空气泡,所以液滴其实是与一个由固体和空气组成的复合界面相接触,这种润湿情况为不完全润湿。在这种情况下,接触角满足以下关系:

cosθCB=rfcosθe+f-1

式中:θCB为粗糙表面上的静态接触角,θe为相应的理想平面的接触角,f为这种复合接触表面中固液接触面积在总接触面积中所占的百分数,r为粗糙系数。

用XPS分析了硫醇修饰前后表面的化学组成,如图5(a)所示,修饰前银样品的表面只有Ag、C、O元素;而用十二烷基硫醇修饰以后,样品表面除了含有Ag、C、O元素以外,还出现了S元素,含量为3.63%。由此推断,十二烷基硫醇分子成功地在银表面形成了稳定的自组装单分子层,为超疏水表面的形成提供了低表面能的化学组成。

2.3 梯度润湿的银表面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银镜表面的接触角可以通过自组装时间进行调节,因此通过向竖直放置沉积银镜的玻片的烧杯中逐渐滴加硫醇溶液的方法来改变银表面不同位置的自组装时间,使银表面形成自组装时间梯度,从而制备出具有梯度润湿性的表面。如图6所示(水滴照片插图为(a)对应位置的接触角),银表面的接触角在不同位置随自组装时间的不同呈现梯度变化,当滴加硫醇溶液的浓度为0.05mmol/L时,每5s滴加1mL,银表面的接触角就从下端的150°变化到上端的90°(以玻片下端的位置为0mm计,图6(b))。同时,滴加硫醇溶液的浓度和溶液的滴加速度对梯度表面的制备也有影响:当硫醇溶液的浓度降低到0.01mmol/L时,分别以每30s(图6(a))和每20s(图6(c))滴加1mL硫醇溶液,滴加速度较慢时能形成接触角变化较大的梯度润湿性表面,而滴加速度为每20s滴加1mL时,由于玻片底部自组装时间不够充分,接触角只能达到135°,不具备超疏水的性质,且形成的润湿性梯度较小。

3 结论

以敏化过的玻璃为基底,利用简单的银镜反应制备了润湿性均一的纳米银表面,经过与正十二烷基硫醇的自组装化学修饰,1min内就能得到具有超疏水性质的银表面。通过逐步滴加正十二烷基硫醇溶液的方法,在银表面的特定方向上使其自组装时间呈现梯度变化,从而实现润湿性从疏水性到超疏水性的梯度变化。

参考文献

[1] Nirmalya Ballav,Andrey Shaporenko,Andreas Terfort,etal.A flexible approach to the fabrication of chemical gra-dients[J].Adv Mater,2007,19(7):998

[2] Nadjoua Moumen,et al.Experiments on the motion ofdrops on a horizontal solid surface due to a wettability gra-dient[J].Langmuir,2006,22(6):2682

[3] Lu Xiaoying,et al.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sur-face with a wettability gradient by tuning its microstructures[J].Macromol Rapid Commun,2005,26(8):637

[4] Nagaiyanallur V Venkataraman,Stefan Zürcher,et al.Or-der and composition of methyl-carboxyl and methyl-hydroxylsurface-chemical gradients[J].Langmuir,2006,22(9):4184

[5] Zhu Liang,Feng Yanying,Ye Xiongying,et al.Tuningwettability and getting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by control-ling surface roughness with well-designed microstructures[J].Sensors and Actuators A,2006,130-131:595

[6] Joong Tark Han,Sangcheol Kim,Alamgir Karim.UVO-tunable superhydrophobic to superhydrophilic wetting tran-sition on biomimetic nanostructured surfaces[J].Langmuir,2007,23(5):2608

[7] Meyyappan S,Shadnam M R,Amirfazli A.Fabrication ofsurface energy/chemical gradients using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surfaces[J].Langmuir,2008,24(7):2892

[8] Yu Xi,Wang Zhiqiang,Jiang Yugui,et al.Surface gradientmaterial:From superhydrophobicity to superhydrophilicity[J].Langmuir,2006,22(10):4483

[9] Zhang Jinlin,Xue Longjian,Han Yanchun.Fabrication gra-dient surfaces by changing polystyrene microsphere topogra-phy[J].Langmuir,2005,21(1):5

[10] Jessica Pacifico,Kohei Endo,Stephanie Morgan,et al.Su-perhydrophobic effects of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on mi-cropatterned surfaces:3-D arrays mimicking the lotus leaf[J].Langmuir,2006,22(26):11072

[11] Cassie A B D,Baxter S.Wettability of porous surfaces[J].Trans Faraday Soc,1944,40:546

电子书包的梯度开发 篇2

首先,国家要建立和完善电子书包的行业规范与标准,避免众多企业各调各的弦、各定各的调。

电子书包不能重走手机、手持电子阅读器等电子产品以前走过的老路——各种品牌互不兼容、互相掣肘,人为制造壁垒与障碍,造成消费者的使用不便与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悉,“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第一次会议暨启动会2010年11月19日在上海召开。 2011年“电子书包项目”被写进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教育规划。希望国家尽快制定、出台具有广泛共识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业规范与标准,同时作出电子书包行业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指导、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其次,电子书包要先立足做辅助产品,成熟后再做替代产品,不要急于做替代产品,贸然大面积进入课堂。

所谓辅助产品,是指辅助教学的一类产品,有如以前推出的早教机、点读机、电子辞典、学习机之类。所谓替代产品,是指将来要替代传统书包的产品,是要进学校、进课堂,甚至某一天学生要人手一台。

电子书包目前充当的角色是辅助产品,比如汉王电子书包“天天100分”,内容就是名师的重点难点讲解和必做练习题等学习材料,另配置有《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新华词典》“背单词软件”等。这些均是辅导读物和工具书,是供学生课外使用而非课堂使用。电子书包要先立足做好辅助产品,受到家长、老师和学生广泛欢迎与认可后,再谋求做替代产品。

如果电子书包的硬件(设备)不成熟,进入学校课堂后频繁出现故障,难以操作,或者出现对学生视力有伤害之类的瑕疵、缺陷,那学校和学生花巨资购进的电子书包无异于一堆废铁,损失将十分惨重;如果电子书包的软件(电子课本等)不成熟,教学过程中无法深度吸引学生积极学习、高效学习,甚至还不如传统纸质课本,那这样的电子书包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添堵、添乱、倒退。

所以,“与其临渊羡鱼,不若退而织网”,扎扎实实先把电子书包的硬件和软件做好才是硬道理。各企业要充分研发,自由竞争,打造品牌,有此坚实的基础,政府才能在众多品牌产品中选择较合适、较有实力的电子书包进行试点,试点成功后才能作大面积推广。

再次,电子书包的硬件有待继续完善;软件(电子课本等)的开发也应先易后难,先试用后推广。

电子书包的硬件,目前已成功解决了模拟纸质图书的批注和阅读功能、模拟笔墨纸张的书写形式和体验,但有待突破和完善的是:基于网络的双向和多向交互功能、即时传递的信息交换功能等。可以想象和期待的是,未来的电子书包必将在功能上更齐全,在使用上更便捷,操作时更人性化、更立体化,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电子书包的软件(内容)目前比较单一和匮乏,已有的软件基本上是学生的同步训练(课外辅导)和字典、词典之类,且多为事先内置于电子书包,不具有可选择性,更新、升级的功能也相对较弱。而电子课本的开发目前几乎是空白。

因为电子课本和普通电子书籍不同,中小学生课本的出版、发行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国家未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企业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所以政府的引导、指导非常重要。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电子课本的编写条例和执行细则,或指定相关企业主持探索编写电子课本,或在政策框架下,由企业通过竞标的形式获得编写电子课本的权利,完成后由教育部门审核、试用,试用成功后公布使用。

针对学生的学习软件,除了电子课本外,还有数字化的教辅资料和其他课外读物资料。此外,还有针对老师的教学软件和针对家长的助学软件。这些软件的开发均应采用梯度开发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展开,可以由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由小学向中学、大学,逐步开发,取得经验和实绩后渐次展开。

梯度利用 篇3

地形因子作为影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及变化的重要因子, 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及变化过程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以探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 目前相关研究更多的是讨论地形梯度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的统计特征方面研究[4,5,6,7,8], 而分析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相关特征的相对较少。河南省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开发利用最早的地区之一,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 易受外界干扰, 生态环境脆弱极易遭到破坏。因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及其重要性, 历来受到学术界研究的高度关注, 成为各个学科研究的热点区域, 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本文利用1988-2008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DEM数据, 对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地形梯度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从而为该区域的土地资源管理及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 界于31°23′N-3622′N, 110°21′E-116°39′E之间, 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 山地、丘陵与平原分野明显, 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逐渐降低。北、西、南三面分别有太行山、伏牛山环绕, 间有断陷盆地, 东部为平原。研究区面积16.7×104km2, 平原盆地、山区丘陵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5.7%和44.3%。境内河流1 500多条, 分属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研究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一般为13~15℃, 年平均降水量600~1 200mm, 年平均日照时数一般在2 000~2 600h之间。光热资源丰富, 但是气象灾害较多, 干旱、雨涝、霜冻等常交替发生。研究区植被分布也明显地兼有南、北方的特点, 适于多种植物生长。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研究选用1:10万河南省1988年、1998年、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野外实测调查数据和90m分辨率河南省DEM数据为主要基础数据, 采用Arc GIS和Excel作为数据处理分析平台。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以我国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为参考, 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特征, 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6种类型 (见表1) 。

2.2 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一定时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 显示该区域该时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 它对比较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9,10,11,12]。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模型为:

式中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T为研究时段长, 当T设定为年时, 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

地形是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 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往往在地形梯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4]。为了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梯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对1988-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叠加分析, 并统计各土地利用类型随地形因子梯度的变化特征。具体分析了高程和坡度2个地形指标, 其中高程分300m以下、300~500m、500~800m、800~1 000m、1 000m以上共5级, 坡度分5°以内、5~10°、10~15°、15~30°、30°以上共5级。

3 结果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质量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13]。本文主要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进行了重点探讨, 分析了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规律。

3.1 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

研究区农用地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 面积11.83万k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1.48%。其中耕地8.11万km2, 占研究区农用地的68.55%, 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48.99%;林地2.83万km2, 分别占研究区农用地及土地总面积的23.93%、17.1%;牧草地0.015万km2, 基本属于天然草地类, 分别占研究区农用地及土地总面积的0.12%、0.09%;水域0.57万km2, 分别占研究区农用地及土地总面积的4.79%、3.43%;建设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 2.51万km2, 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15.19%;未利用地2.20万km2, 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13.33%。

3.2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利用Arc GIS软件对研究区1988年、1998年和2008年三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研究区土地利用分布图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统计表 (表1) 。根据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模型, 得出1988-2008年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有一个明显的波动变化, 从1988年到1998年的10年间, 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 其它土地类型则相反。而从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 耕地和林地呈减少趋势, 其它土地类型则呈增加趋势。从计算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来看, 未利用地变化速度最大, 年变化率分别高达-8.73%和28.47%;其次是草地的年变化率, 分别达-4.22%和5.95%。从统计结果还可以看出, 虽然耕地面积变化比较大, 但由于耕地面积总量大, 故土地利用变化的部分占总面积的比例相应较小, 年变化率为0.15%和-0.14%;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也比较小, 只有0.13%和0.60%;未利用地类型面积虽然最小, 却成为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激烈的类型。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交错过渡地带, 这些区域人类活动频繁, 影响较大, 因此也是生态脆弱带。在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移的过程中在过渡带地区是最为复杂的, 各土地利用类型都参与其中。而在高海拔、大坡度地区主要利用类型为林地且向其它类型转换的可能性比较小。平原地区参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也较少, 主要是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与耕地、林地与水域之间的相互转换。

3.3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

3.3.1 土地利用变化的垂直梯度分析

将研究区DEM与各年份土地利用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 分别统计各高程段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百分比 (表2) 和各土地类型在不同高程段的分布状况。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随高程梯度变化具有以下特征:

耕地主要分布在500m以下, 占到总面积的95%以上, 特别是200m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 在1 000m以上基本绝迹, 呈现为快速递减的变化过程。林地则主要分布在200-1 500m之间, 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并且林地分布的最大面积在500-1000之间。水域主要分布在500m以下, 这从河南省土地利用分布图上也可以看出, 河南的水域面积主要是黄河、淮河及其支流与南部低山丘陵区的各个水库。城镇用地基本出现在200m以下, 只有豫西山地、豫西南山地分布到海拔200m以上, 和耕地的变化状况相一致, 也呈现出随高程的增加快速减少的变化过程。草地和林地一样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且主要在200-500m的范围内。未利用地的变化更为复杂, 1988年与2008年基本一样, 主要分布在200m以下, 1998年表现在200m以下显著减少, 200-1000m明显增加。从表3也可以看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随着高程的增加呈现为递减的变化规律, 林地呈现为递增的变化规律, 而草地则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

3.3.2 土地利用变化的坡度梯度分析

将研究区坡度数据与各年份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分别统计不同坡度级内各土地类型的分布比例 (表3) 和不同土地类型在各坡度段中分布状况, 各土地利用类型随坡度的变化特点如下。

耕地、水域、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基本分布在5°以下, 占到各坡度段面积的90%以上, 且随坡度增加而显著减小。虽然随着坡度的增大各坡度段林地的分布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比率在减小, 但是各坡度段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却是在显著增加, 特别是在高海拔、大坡度地区, 林地则成了主要的利用形式。林地面积在5-15°之间有一个明显增加过程, 而耕地有所减少, 这与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有一定关系。林地、草地类型坡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即其在各坡度段内的面积百分比随坡度增大而上升, 各坡度段的面积百分比分布比较接近。反映了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的相似性, 即平缓地段主要是人为活动所致, 而在较大坡度上的分布则主要是自然因素的影响。

4 结果与讨论

论文利用土地利用和DEM等相关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地形梯度特征进行了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耕地是其土地利用的基质类型, 耕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的平原地区, 而林地、草地则分布在其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 建设用地 (城镇和居民用地) 则主要散落在中东部平原地区。

(2) 在1988-2008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 (除建设用地外) 发生着较为明显的波动变化, 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未利用地类型是研究区变化最为激烈的土地类型,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正由温和型向加速变化型转变。

兴趣·情境·梯度·听说读写 篇4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与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书面表达的欲望,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这是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关键。小学生刚学写作文,不要让他们感到写作是一种负担,产生厌倦情绪,千万不要一下子让他们宿构作文。那我们在教学中应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文本,挖掘文本资源来激发开拓学生写作兴趣。可利用课文中插图,让他们学会先看图说话、看图写话,调动感官,激发兴趣,然后再回归课文阅读教学,从而进行比较、模仿,并挖掘他们习作说话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以达到提高他们写作的自信心,使他们养成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抒发真情的良好习惯。也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或文本内容进行补写、续写、改写等,以展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孩子的天性。想象是写作的翅膀,可调动多种感官,教师要多加鼓励、引导,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二、注重生活体验,进行情境教学

李吉林老师在《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一文中,讲道:“每天让学生把一天中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一天中观察到的有趣的事物写出来。”,这体现了情境教学,也说明了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手素材,是作品的源泉。所以我们教师平时要让学生多感受生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记得有一次我在布置习作《话说家乡的特产》时,我事先让学生回家了解家乡的特产,并让他们带到课堂上来,认真观察外表,再慢慢品尝体味,最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了解向学生说一说,学生说完之后,我再作补充说明指导,下一节课才让他们动笔写作,这样一来,学生就得心应手。

情境教学,以境生情,改变学生“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开拓写作思路。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充分多用图画、漫画、音乐、手势、表情等,去唤醒学生,为他们营造出一个创作的氛围,启发他们想象,循循善诱,以情促写,调动学生写作的主体性,这将是写作最好的动力。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包括情感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创作。

三、注重梯度教学

所谓梯度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采取适当地写作训练,以练促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这样说过:“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但写作训练更要注意梯度教学训练。李吉林老师在《写话的起步》一文中就指出:一年级进行学生口头作文训练和说一句话训练,二年级训练学生生活情境短文和观察日记,从说到写,从述到作,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到写一篇作文,这就是梯度教学的生动体现。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就常事先制定一套循序渐进的写作序列和要求,从句子训练(认词造句等)到看词看图说话训练,到阅读摘抄美文片段,到生活场景片段训练,再到写日记,最后到习作训练,从词到句到段到成文,从说到读到写,从观察到模仿到想象,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因人而异、同材施教,进行有层次有序列地写作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注意听说读写的结合

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这是语文阵地的体现,这也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时要将四者有机地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有感情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听讲中感到亲切自然,使他们热爱老师,从而热爱写作,热爱语文,这将使有声化作无声、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爱上写作,这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说话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都是写作所必须的,都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梯度利用 篇5

一、精心梯度设计, 优化课堂结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有这样的体会, 有时突发一个创意, 运用到课堂上去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往往就弃而不用, 其实如果能根据学生实际在细节上做功夫, 稍加修改优化创意, 也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材料库的构建上, 我的设计是八分钟小组合作, 写出历史上的名人事例、改革故事, 小组合作至少写出十个, 再写在学习卡上, 张贴在黑板上, 然后每位同学按座次先后说出两个名人, 前后不得重复。此创意能激发学生思维, 开阔视野, 课堂气氛活跃。班级人力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 让学生进行梯度形态下的思维和要素扩张, 进行多向度的训练是较为突出的一点。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 只要我们在梯度设计上多加思考, 就能走入“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二、设置梯度问题, 启发学生求知。

“学启于思, 思启于问”,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 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 才能进行探索。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当发现问题的难度超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时, 可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环环相扣。学生接受能力有好、中、差之分, 整节课的内容设计一般也是由易、中、难逐步深入的。“易”、“中”类问题似乎不难解决, “难”这一部分中所包含的问题也有简单的导入性或延伸性问题。所以我们要把握好问题的设置, 同时在提问时要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 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沿着教师铺设好的阶梯拾阶而上, 最终让学生都能“摘到果子”。如讲授“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时, 教师可按如下梯级设问。有人引用恩格斯的话“反对拿破仑的普遍战争是各民族遭受到拿破仑践踏的民族意识的反映。”认为反对拿破仑的战争是正义战争;还有人根据恩格斯的话, 认为恩格斯对反对拿破仑的战争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上述观点中哪些是对的?哪些不符合史实?应如何理解恩格斯这两段话?这是第一层次的设问, 以简单提问向复杂问题推进。接着又设一问:从这个讨论中可以看出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有关结论。这是第二个层次的设问, 由运用历史基础知识上升到辩证思维的训练, 这一层次显然高于第一个设问。第三个设问是:应当怎样研究历史?这一问是梯度更高的史学问题。由此可见, 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层层渐进, 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设计梯度训练, 取得不同成效。

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有难易之分, 易中有难, 难中有易, 易与难是相对而言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都离不开必要的训练来巩固所学知识。根据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以及学生知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差异, 应有满足不同层次的死搬硬套题、适度变换条件题、灵活多变题和拔高升级题。老师既要征求学生意愿, 又要把握原则。有的学生暂时只会死搬硬套公式或例题, 有的学生较能灵活应用;优等生就需要有拓展性或纵横联系较广泛的习题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作题的兴趣。所以课堂上训练题应设计三种类型, 并且同时出示易、中、难类型的题。作“易”类题的学生选作“中”类, 做“中”类题的学生选作“难”类型的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题做。对于自觉性差的学生, 老师就要安排他们去作那一类型的题。老师检查学生训练情况的方法很多, 对于死搬硬套类题只需对答案即可;“中”类题的讲解要照顾全班学生;处理“难”类题时, 为照顾差生可以让他们再练一些“中”类题而不必听他们听不懂的“难”类题。

四、把握评价梯度,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当然, 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学的梯度艺术高深莫测而又简单实在。做的好能激励全体学生比、学、赶、帮、超, 反之, 优等生也会倒退到最差学生行列中去。因此评价梯度更为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有驾御全体学生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耐心和精力, 绝不能冒然分档。学生的接受能力、智力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学习习惯的养成, 老师在评价上要有相对应的“评价梯度”。决不能因为差生作的题简单而不屑一顾。差生作对低档题应该及时肯定, 而差生作到中档题时, 更要大力鼓励宣扬, 并适时鼓励他作中档题以次上升到中档。中、优档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向更高峰攀登。

总之, 我们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差异, 艺术化的设计教学“梯度”, 使优等生吃的饱, 后进生吃的消。只有这样, 学生会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课堂上学生会从听懂学会向懂听会学转化。通过“梯度原则”的课堂设计、课堂提问、课堂训练和课堂评价, 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涛, 2011, 《课堂教学中我的梯度教学法》

〔2〕刘燕.对话教学及其应用类型示例〔J〕.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6. (1)

〔3〕《“问题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孙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七期

〔4〕《幼儿教育》2006年07期《教学活动要有梯度》朱雪

〔5〕《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2期陕西师大出版社

目标梯度与价值观 篇6

第一要追求的是直接目标,即利润。追求销售额、追求市场占有率。追求企业规模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中国企业来说都不是本质的东西。明确地讲,市场经济下企业追求的就是利润,这是和非利润指标进行比较而言的,不是简单地追求市场占有率,也不是追求销售额。企业所追求的不是生产规模而是效益规模,把企业做大做强亦即把企业的利润做大做强。

第二要追求的是准确目标,即经济利润。企业的直接目标是利润,但仅仅有利润是不够的,因为这种利润通常是会计利润,财务用会计方式计算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的目标,也是企业股东的追求目标,股东真正追求的是经济利润,这是因为资本是有机会成本的,比方说,我将一定的资金不投在白酒上,投在其他行业,因为社会平均利润在10%以上,所以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回报。当然,这也有一定的风险。资本家和企业家是分开的,资本家关心的是企业利润,是吃“红利”的,这种回报必须把资本成本去掉,会计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剩下的才是经济利润,也就是企业创新出的超额利润。所以说,企业应当追求的是一种超额利润或经济利润。

第三要追求的是根本目标,即价值最大化。以上两个目标追求的利润基本是只能代表过去,只有过去的才能算出利润,生意做完了才有利润。真正考核一个企业,简单算出当期利润是很不够的,还要对未来发展的有一个预期,今年实现这么多利润,明年实现的可能会更多,也可能会很少。企业竞争力特别是无形资产的价值、企业未来盈利的本领等,这些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对企业来说,不仅要考核自身当期利润,还要考核明年、后年或更长时间获取利润的能力。企业考评要有一个合理的考核系数和方法。

第四要追求的是最高目标,即相关方共赢。企业怎么样回报股东,怎么样贡献国家,怎么样报效社会,怎么样惠及职工,怎么样实现客户价值。做到大家都要在你做企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利润,来共同分享社会成果,这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最高目标,必须有前面三个目标作为基础。

一个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企业,都应当同时追求这样的四个目标。现实中,不同企业即使面对一样的经营发展的环境,结果也会完全不同。这主要是由各自核心价值观驱使的行为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实现利润的决定性因素,往往并不是利润本身。从世界各知名企业的发展来看,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才是根本。诸如我们所熟知的星巴克、IBM、GOOGLE等企业,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只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方向,才能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们由优秀变成伟大,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上一篇:因果模型下一篇:TRIZ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