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教学论文

2024-08-01

梯度教学论文(共12篇)

梯度教学论文 篇1

所谓梯度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能做到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输出信息, 更重要的是能够反馈信息, 主动地、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所输出的信息, 使教学活动和谐一致地向既定目标运行。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要根据这种差异设计教学, 教师在备、讲、辅、考等环节中都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梯度”与所授知识的“梯度”相吻合。如何把握这种“度”,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以供同行参考:

一、精心梯度设计, 优化课堂结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有这样的体会, 有时突发一个创意, 运用到课堂上去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往往就弃而不用, 其实如果能根据学生实际在细节上做功夫, 稍加修改优化创意, 也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材料库的构建上, 我的设计是八分钟小组合作, 写出历史上的名人事例、改革故事, 小组合作至少写出十个, 再写在学习卡上, 张贴在黑板上, 然后每位同学按座次先后说出两个名人, 前后不得重复。此创意能激发学生思维, 开阔视野, 课堂气氛活跃。班级人力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 让学生进行梯度形态下的思维和要素扩张, 进行多向度的训练是较为突出的一点。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 只要我们在梯度设计上多加思考, 就能走入“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二、设置梯度问题, 启发学生求知。

“学启于思, 思启于问”,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 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 才能进行探索。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当发现问题的难度超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时, 可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环环相扣。学生接受能力有好、中、差之分, 整节课的内容设计一般也是由易、中、难逐步深入的。“易”、“中”类问题似乎不难解决, “难”这一部分中所包含的问题也有简单的导入性或延伸性问题。所以我们要把握好问题的设置, 同时在提问时要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 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沿着教师铺设好的阶梯拾阶而上, 最终让学生都能“摘到果子”。如讲授“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时, 教师可按如下梯级设问。有人引用恩格斯的话“反对拿破仑的普遍战争是各民族遭受到拿破仑践踏的民族意识的反映。”认为反对拿破仑的战争是正义战争;还有人根据恩格斯的话, 认为恩格斯对反对拿破仑的战争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上述观点中哪些是对的?哪些不符合史实?应如何理解恩格斯这两段话?这是第一层次的设问, 以简单提问向复杂问题推进。接着又设一问:从这个讨论中可以看出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有关结论。这是第二个层次的设问, 由运用历史基础知识上升到辩证思维的训练, 这一层次显然高于第一个设问。第三个设问是:应当怎样研究历史?这一问是梯度更高的史学问题。由此可见, 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层层渐进, 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设计梯度训练, 取得不同成效。

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有难易之分, 易中有难, 难中有易, 易与难是相对而言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都离不开必要的训练来巩固所学知识。根据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以及学生知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差异, 应有满足不同层次的死搬硬套题、适度变换条件题、灵活多变题和拔高升级题。老师既要征求学生意愿, 又要把握原则。有的学生暂时只会死搬硬套公式或例题, 有的学生较能灵活应用;优等生就需要有拓展性或纵横联系较广泛的习题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作题的兴趣。所以课堂上训练题应设计三种类型, 并且同时出示易、中、难类型的题。作“易”类题的学生选作“中”类, 做“中”类题的学生选作“难”类型的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题做。对于自觉性差的学生, 老师就要安排他们去作那一类型的题。老师检查学生训练情况的方法很多, 对于死搬硬套类题只需对答案即可;“中”类题的讲解要照顾全班学生;处理“难”类题时, 为照顾差生可以让他们再练一些“中”类题而不必听他们听不懂的“难”类题。

四、把握评价梯度,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当然, 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学的梯度艺术高深莫测而又简单实在。做的好能激励全体学生比、学、赶、帮、超, 反之, 优等生也会倒退到最差学生行列中去。因此评价梯度更为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有驾御全体学生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耐心和精力, 绝不能冒然分档。学生的接受能力、智力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学习习惯的养成, 老师在评价上要有相对应的“评价梯度”。决不能因为差生作的题简单而不屑一顾。差生作对低档题应该及时肯定, 而差生作到中档题时, 更要大力鼓励宣扬, 并适时鼓励他作中档题以次上升到中档。中、优档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向更高峰攀登。

总之, 我们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差异, 艺术化的设计教学“梯度”, 使优等生吃的饱, 后进生吃的消。只有这样, 学生会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课堂上学生会从听懂学会向懂听会学转化。通过“梯度原则”的课堂设计、课堂提问、课堂训练和课堂评价, 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涛, 2011, 《课堂教学中我的梯度教学法》

〔2〕刘燕.对话教学及其应用类型示例〔J〕.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6. (1)

〔3〕《“问题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孙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七期

〔4〕《幼儿教育》2006年07期《教学活动要有梯度》朱雪

〔5〕《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2期陕西师大出版社

〔6〕《素质教育评价》家瑞、孙孔懿

梯度教学论文 篇2

语文课堂提问梯度的设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探究研习的目的。

一、提问不当的几种类型

我们经常忽略了学生认识问题的层进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提出一些大而泛,甚至让学生不着边际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些不恰当的提问有如下类型:

1.急功近利型。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所教课文的重难点把握得很好,但是在设置问题时却不注意循序渐进,往往未经基础设问铺垫就把课文的重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一时不知从何处着手分析问题。

例如,在学习经典文言篇目《赤壁之战》时,文章的重点是分析战前决策和准备的重要作用。有的教师在接触文本之初就抛出问题“战前决策和准备对这场战争的胜利怎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还没有深入研究文本,学生对战前的决策和准备的内容根本不了解,也无法归纳决策对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回答问题时自然不明所以了。

这种直接抛出问题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进行分层思考,学生不能回答出来也是意料之中的。因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我们既要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核心,也要注意分层设问。

2.大而空泛型。在设置问题时,我们常常以为问题问得越大,学生回答的就越丰富。其实不然。大而空泛的设问往往容易让学生不知该从何处找到切入点。再加上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较窄,概括总结的能力也有限,这一类问题容易给学生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

在备教李白的《蜀道难》时,一年轻教师在拓展延伸部分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试比较李白和杜甫在诗歌风格上的不同,并分别阐述他们的诗歌对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重要意义。”高中生目前接触李杜诗歌并不多,再加上学生对诗歌的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设置这样的问题显然不恰当。但是,这位年轻教师初生牛犊不怕虎,希望课堂的内容变得更大,更广阔,以便求得“大语文”的效果。所以他还是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们对此问题无从下手,倒希望教师能专门拿出几节课来讲讲杜甫,讲讲李白,讲讲中国诗歌发展史。

语文课堂上设置问题一定要切实关注学生实际,立足于文本和学生的思考能力,不能为了追求“做大”而“变空”,使课堂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3.盲目简单型。有人说既然问题不能太深,又不能太大,那我们就设置比较简单的问题吧!其实太难不好,太容易更不好。太容易了,学生懒洋洋的,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教学效果相应也较差。有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自己把答案说出来,然后问“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开始还稀稀落落的应两声,到后来就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了。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就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不用说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了!

二、提问梯度的设置方法

如何才能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梯度”呢?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梯度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设置问题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意思是说设置问题就像砍伐树木一样,先从容易下手的地方砍起,然后再砍那些枝节交错难以处理的地方。语文课堂上设置疑问,在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应先从简单的问题问起,然后一步步问到核心问题。理论上把这种方法叫做“剥洋葱法”,一层层的深入分析,直到把问题剖析透彻为止。有些问题,是由局部到整体组成的,可以先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然后把各个小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概括出核心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生讲到说明顺序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学生归纳每一小节所写的主要内容,然后加以总结,找出说明的顺序。如写荔枝果,先写到它的外形,颜色,大小,然后深入到荔枝膜,荔枝的假种皮,荔枝的果核。问清了每一段说明的荔枝的主要特征以后,再把它们综合起来比较,就不难发现作者是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过程来说明的。综合几个小问题的答案,就能得出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典型的由小到大的提问方法。

就拿前文所举例的《蜀道难》而言,教者完全没有必要一下子让学生比较李杜诗风的异同和影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对李白或者杜甫诗歌的了解,然后让学生选出两首比较典型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李杜诗歌进行比较,从而以窥二者诗风的异同。这样循序渐进,步步诱导的方法,教学的效果肯定比直奔主题要好得多。所以,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要注意的第一点,就是要遵循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学生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回答问题的信心,培养思考问题的兴趣。2.重点或难点问题可适当分解。

设置问题当然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但并不是所有的重点难点学生就能一下子抓住。因此我们可以把难以解答的问题分成几个部分,一点点的让学生去思考。就像是吃大饼一样,一次吃不下,可以分几次来吃。这样既促进了消化,又加深了印象。有益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以《赤壁之战》为例,文章的难点是理解战前决策和准备对胜利的决定性意义。但是如果直接来解答这个问题,对只有高中文化阅历的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三个部分来探讨。第一,孙刘二军在战前作了什么样的决策和准备?第二,他们制定这样的战略战术,做这些准备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第三,这些决策和准备工作对赤壁之战的胜利有何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就能明确决策和准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探讨这些行为的目的,在引出目的的同时就对这些决策和准备对赤壁之战胜利的决定性意义逐渐清晰了。所以,那些看似很难解答的问题,教师只要合理地进行分解,化难为易,就相应的降低了问题的尖锐性和解答的难度,使学生便于回答。

3.把握梯度间的跨度和衔接。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的设置,要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节,才能体现问题的价值。精妙的提问,通常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疑问时必须考虑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和衔接。

跨度太大,学生思维够不着,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而弄巧成拙。跨度太小,失去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有人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就是说你既要让他吃到桃子,又不能轻易让他吃到桃子。因为设置问题跨度大,长期“只跳无桃”学生就渐渐没有了积极性。而跨度太小,不用“跳”也能老吃桃子,学生自然就懒于思考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把握好跨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像走台阶一样,必须是一步一步走过去的。而且“台阶”还不能太高,否则一级台阶跨一大步还过不去,就很难再往上爬。不仅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中,几个问题间的衔接也很重要。课堂提问,不能只是简单的把几个问题罗列在黑板上就成,还要使问题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不着痕迹的把问题与问题连在一起。

例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作者实在是无话可说

但是又还是要说?”学生回答,无话可说是因为悲愤交加,不想再说;实在要说是因为太过愤怒要痛斥反动派的暴行。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进一步的问,“作者为什么悲愤交加?”学生一定会说,因为反动派杀害革命志士并且污蔑他们。那么,教师就可以跟着挖下去——“在面对这些惨相时作者悲愤的表现反映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作者正直,忠贞爱国的情怀。这样,学生就更深地理解了鲁迅作为一位民主进步人士的爱国精神和爱惜青年志士的品质。于是,层层相扣,节节连环,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为此文最难解决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4.抓住主干问题连环发问。

主干问题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够起到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能够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能够形成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它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有价值的问题,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可使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教学《孔乙己》,可以围绕着“笑”字提出一连串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中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是围绕着“笑”字“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文中蕴涵的深意。

怎样设置物理教学的梯度 篇3

1.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以直观教学为主,主要分析物理现象,学生主要靠形象思维获取知识;高中主要靠抽象思维把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模型。

2.教学内容的梯度

初中主要了解物理的初步知识及应用;高中则主要是把物理模型用数学方法求解,进而研究出该模型适用的规律。

3.数学能力的梯度

初中对数学运算能力、数学表达式的运用、几何法的应用及矢量计算等等要求不高,而这些恰恰是高中物理必备的基础。

4.学习方法的梯度

初中大部分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靠题海战术就能取得比较满意的分数;而高中主要靠分析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过程、掌握物理规律,进而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多题归一、一题多用。

怎样才能把握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呢?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铺垫、搭好台阶,逐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用形象化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一系列难度逐渐加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抽象概括。

2.研究初、高中教材的重合点。根据学生的状况,适当降低难度,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验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给学生解决某些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例如,解力学问题一般都采用以下方法:根据物理过程选择规律;从已知条件选择物理规律;从解题结果检验物理规律选择的合理性。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题型: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相结合;应用动能定理(适用于一个物体与位移相关);应用动量定理(适用于一个物体与时间有关)等等。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阅读课本。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课本的基本内容、习题、阅读材料中有很多高考题的影子,即所谓的高考题源于课本。对于课本的例题、习题,尽量在原题的基础上再扩展加深一下。

(2)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很多同学反映上课可以听懂老师的讲解,但是课下不会做题,说明这些同学中存在不善于思考的缺点。老师讲过的内容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像吃进体内的食物未被消化,而不能被我们吸收。

(3)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①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有理有据,不能单凭日常生活中的经验。

③规范做题的思路和步骤,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好的思维习惯。

(4)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对于物理知识可以采取类比记忆法、归类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引申记忆法、数这记忆法、表格记忆法等等。要让学生先明确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意义,找出其区别和联系,形成知识之间的框架和结构,进而形成知识网络,以便科学的记忆。

5.抓好双基,培养能力。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注意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真正理解其含义。

总之,一个好的物理教师应该熟练驾驭教材,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设置好物理教学的梯度,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梯度式团队教学模式探究 篇4

一、组团方案

组团的方法:人员搭配对于该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搭配一个合理的团队, 最大程度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 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组团首先要有梯度, 使得各个团队之间势力均衡, 从而有效促进团队之间的竞争。团队人员成绩要拉开差距, 并尽量保证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 这样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帮助, 增加凝聚力。组团还要有倾向性, 要使每个团队都能有自己的优势, 在德、智、体和各科之间搭配特色, 让学生更有效地找到团队的强势点并督促其把握和维持本团队的优势所在。

以一个教学班为例, 一个班分为6个团队, 每个团队有8名同学组成。团队组长既是小组学习的引领者, 又是教师的助教。这8位队员分别由数学学科成绩高中低组合, 20%是特优生, 70%是优秀生, 10%是待优生。假设一个班内有46名学生, 那么班内就有9名特优生, 他们在带动团队内其他成员进步的同时很容易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因为给别人讲一遍远胜过自己学三遍, 而且会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和途径。而32名学生不仅仅得益于老师的指点, 再加上特优生的更具实效的帮助, 其中的一半学生学习效果会迅速提升至特优生的位置。那么这个班级的特优生人数就是20人, 而优秀生的后二分之一就会前移。而5名待优生由于避免了教师的硬性灌输和强行点拨, 在参与团体讨论、合作的过程中会成为优秀生, 从而“消灭”了学困生, 达到“比学赶帮超, 堂堂有提高”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

(一) 师生共同备课, 设置团队课题

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教师以团队为单位, 在对数学教材和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立足于核心概念体系, 与团队小组长一起研讨, 对教材大胆整合, 确定小组讨论的的专题, 要解决的重点难点, 实现课程的生本一体化。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教材, 找到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的显著特色, 也是这一教学模式成功的先决条件。

这一环节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要吃透新课标精神和教材及模块精髓, 在研究透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 设计出恰当的数学学习目标、导学案及学生高效自学过程的指导。

(二) 学案引领, 自主探究

师生共同讨论之后, 教师要制定学案。学生首先是自主学习, 以数学学案为依托, 预习, 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找疑难和不足, 引领学生自主解决缺乏独立思考、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这一环节是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的最低梯度, 学生在不借助任何教辅资料, 无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

(三) 团队合作, 探究解疑

学生的数学学案完成后, 由团队小组长收齐后批改, 确立讨论问题。团队内交流讨论, 解决困惑, 分享收获。教师全程参与学生讨论, 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 及时引领讨论方向。

在数学学科上, 让有优势的团队成员负责充分帮助弱势成员, 为其答疑解惑, 这在促进后进成员的同时也加深了先进成员本身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这一环节是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的第二梯度, 形式可以相对灵活。自学完者先讨论, 可以下座位、跨小组讨论。这样既满足了学优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牢固掌握, 又能使学优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很好地帮扶学困生。特优生对待优生实行帮扶, 可以是一帮一, 也可以一帮多, 各层次同学互帮互助、共同学习。

(四) 展示点评, 拓展提升

讨论结束之后团体小组长要总结经验方法, 并展示团体的学习成果。每个团队的疑问、方法要展示在黑板上, 然后请其他团队的成员点评。团队活动的展示就是对团队合作学习的成果, 特别是对重难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分析、讲解、补充、小结、追问、质疑进行展示, 以此来提升学习目标, 拓展出更多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展示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事情, 在此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的点拨, 启发学生“会学”知识, 老师点拨时要做到能追问不讲解。这一环节是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的高潮, 要注意充分发挥团队小组长的作用。

(五) 及时清理, 检测巩固

这个环节是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的保障。包括阶段性巩固和整体性巩固。阶段性巩固就是在某个题目或某类题型展示过后, 老师要求学生通过对讲、互讲、重复讲或识记、整理笔记的方法对该题目或题型进行巩固消化。整体性巩固是在某个课题或专题展示过后, 老师通过让学生整理学案、做变式训练题、背记相关知识点的方法巩固本课题所学内容。每次团队讨论结束之后必须清理过关, 整理生成性的问题和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等, 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对所学内容以课堂、单元或专题的形式进行巩固、深化, 这样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团队数学教学还要设置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相应课题, 让学生以团队的模式完成指定的任务, 充分发挥团队每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促进团队之间的竞争, 保证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存在感和归属感。

三、鼓励机制

对应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模式, 还必须有相应的鼓励机制, 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努力和团队成绩, 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荣誉感。考察团队以德、智、体三方面综合成绩为标准, 促进团队的全面发展。首先, 要强调团队的整体成绩, 对优秀团队进行口头表扬或者物质奖励, 可以设置团队荣誉锦旗, 团队荣誉徽章等激励性标志。不论学生的成绩如何, 让优秀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在付出自己的努力以后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从多个角度对团队进行标样, 例如可以设定最优团队, 进步最快的奋进团队, 综合提高最快的互助团队等。其次, 不能忽视个人荣誉, 对优秀个人进行表扬, 可以设定成绩优秀标兵、团结互助标兵、个人奋进标兵等。让学生在团队共进的前提下同时注重自我的发展, 并可以从多方面获得成就感。

四、结论

建立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梯度分团、团队教学和相应的鼓励机制完善整个教学模式, 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 使学生整体共同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倾向于素质教育, 是一条新型的教育发展方向。

摘要:现代社会处于团队式发展模式, 个人英雄主义已经逐步淡化, 而现阶段学生倾向于自我发展, 促进团队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 从组团方案、教学模式、鼓励机制等方面探究了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 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向。

梯度促销 篇5

案例

家电产品是经常进行打折降价的产品,笔者在亲自参与的一次某知名XX品牌家电产品促销活动中对顾客反应进行观察,在某款洗衣机进行两次大幅度降价后的情况下,在前次价位较高的时候购买该款洗衣机的几位顾客看到新的更低的价格,均对价格进行议论和抱怨,甚至有的顾客直接问促销员:为什么这台洗衣机现在的价格这么低?那我不是又上当了吗?你们是怎么搞的?促销员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只有把责任推给公司:这是公司制定的价格,我们没办法。几个回合以后,促销员变得“狡猾”了一点:我们为了更大程度的让利给消费者。但是,购买了该洗衣机的消费者还可能在让利更大的时候再买一台洗衣机吗?他们会继续信赖这个品牌吗?当然,这样的情况到底对品牌有多大的损害我们无法进行具体的调查和测量,但我们可以肯定,这绝对是对品牌有损害的。

顾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疑反应?关键是进行梯度促销的XX品牌洗衣机产品太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价格敏感,他们认为,在前后两个时期内,该款洗衣机的价值没有发生变化,而价格却在梯度递减,这必然将引起他们对该品牌的质疑和不满。而其他产品为什么进行梯度降价时消费者为什么没有这么大的质疑反应?这主要在于产品和品牌的区别,XX品牌属于强势品牌,消费者认为自己喜爱的品牌就不该进行几个时期的不同价格变化,同时,洗衣机在几年内都没有明显的技创新术和功能突破的变化,因此,消费者总是认为其产品使用价值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不能接受价格的变化。

消费者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

厂家和商家在为自己的梯度促销策略获取短期最大利润而沾沾自喜时,是否意识到了该策略对顾客满意和品牌忠诚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于此,我们设计如下场景对120名消费者进行调查:

假如您一个星期前购买了一件打折商品,价格为150元,而您在一个星期后发现该商品进行进一步的打折到了120元,那么,您会觉得:

A 很正常,商品在后期一般比较便宜,商品价值发生了变化价格也会发生变化

B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我会怀疑先前我购买的该商品不是物有所值

C无所谓,我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而不注意价格的变化

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三个选项的顾客分布悬殊不是很大,A、B、C三个选项分别为28.4%、40.8%、30.8%,由于我们没有对该产品进行具体假设定义,而是假设为一般产品,任由消费者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进行选择,从这样的三个数值的分布情况我们看不到强烈的代表倾向,但是,通过对选择各个选项的人群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有代表意义的结果:

■ 选择A选项的人群特征突出表现为年龄越大则选择该选项的倾向就越大,

这说明年龄越大的消费者对梯度促销的抵触心理越弱,他们认为打折的便宜不捡白不捡,捡到一次是一次,打折的幅度越大则捡到的便宜更大,而如果在购买某商品后商品继续出现打折,只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没有捡到更大的便宜。

■ 选择B选项的人群特征男性比例是女性的三倍, 23~30岁人群占总体样本的1/3,文化程度越高选择该选项的倾向越大。抵触心理较强的人则突出表现在年轻的男性消费者身上,文化程度越高则他们的抵触心理越强,说明了他们的购物理性成分更强,对价格比较敏感,价格的递减变化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进而对产品和品牌产生消极印象。商家应该忌讳在男性消费者身上做梯度形式的促销,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消费者。

■ 选择C选项的人群特征女性和学生非常多。很多女性消费者往往是感性购物者,特别是由于很多女性消费品更新换代周期短,梯度促销会经常使用,很多女性消费者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而学生一族比较追求时尚、新鲜,他们不太会在意所购买的商品在之后的价格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女性消费者和学生的理性成份较少,他们是进行梯度促销最好的目标群体。

策略:选择恰当的产品在恰当的时候对恰当的人群

用恰当的理由做梯度促销

梯度促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厂商带来尽可能大的利润的同时,容易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降低品牌忠诚度。如何有效使用梯度促销策略,尽可能减少梯度促销带来的不利影响呢?这需要我们选择恰当的产品在恰当的时候对恰当的人群用恰当的理由做梯度促销。

■目标群体选择。

注意界定主要目标群体,针对以上的分析结果对恰当的消费群体进行梯度促销,同时把对梯度较为敏感的群体进行有效的适当区隔,比如做条件优惠,争取让对梯度敏感的消费者避免涉入梯度促销中来,减少他们对该产品的抵触心理。在目标顾客群体选择中,感性消费者或者流行时尚型消费者比较适合进行梯度促销,而对于减少失调的消费者要尽量避免使用该策略。

■选择一个适当的梯度促销理由。

给梯度促销一个较有说服力的理由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让梯度促销降低人们的失调感,避免让消费者认为产品是在大肆的无休止优惠降价,减少梯度促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为贺新春优惠,为过佳节促销。

■产品选择。

⑴周期性产品经常采用,周期性产品的梯度优惠在消费者看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周期开始的时候价高,在周期向后推移的时候进行逐步的梯度优惠,这样可以保证产品赚取足够的利润,同时又不损坏产品或品牌的形象声誉。

⑵注意更新周期不同的产品的选择,在案例中提到的洗衣机技术突破缓慢,更新换代的时间长,这样的产品不宜进行梯度促销,否则前期购买了洗衣机的顾客会认为该产品在前期欺骗了消费者,这样将严重影响产品的品牌形象。

⑶改变产品形式,为了让前期高梯度上购买了产品的消费者发现梯度的大幅变化,可以通过对产品形式进行改进,伪装梯度的变化,如改换产品包装,改换产品功能等,改变消费者对进行梯度促销产品使用价值的认知。

■ 梯度更迭周期的确定

对于减少失调感的消费者来说,往往喜欢在购买产品后的某段时间内关注该产品的价格走向,以确定自己的购买决策是否明智,这种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如果梯度促销的周期很短,更容易导致已购物者的心理失调。

梯度教学论文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梯度训练 语感学习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朗读教学是否扎实有效,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而宋人朱熹在《情理精义》中说道:“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梯度训练是一个量化、渐进的过程,必须有针对性,系统化地实行。朗读教学不但要重质,重量,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的指导。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梯度训练呢?

一、正确朗读,顺通全文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项,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地朗读,就是要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减字;流利地朗读,就是不回读、不结巴,读时有一定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再把这种情感传递出来。这三项要求是有先后之分,呈递进关系的。“正确”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正确读文的要求也无法做到,就更别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有感情”。因此,教师不应急于求成,想要学生一步登天,可能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在面对低段学生的时候。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由于学生接触全篇去掉拼音的课文才不久,读起来老是出错。我教学生回忆生字,花大量的时间诵读全文。学生读得扎实,第二课时的教学就变得轻松、有效。“熟能生巧”是一条不变的真理。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教师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

二、创设情境,感同身受

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本要求之后,就要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感情朗读就是要“入情”,“入境”,要求朗读时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情,就要给学生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每个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程度不同。语感强的人话说得得体,听得明白;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用深情的朗读表达出文章所蕴含的情趣和作者的意图。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用以下方法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情感体悟: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匆匆》《老人与海鸥》等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鲜明,可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电脑朗诵,创造良好的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朱自清的《匆匆》,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仿佛真能感觉时间来去匆匆,作者对时光流逝却无法挽留而发出的感慨。学生在这个隐形的过程中,渐渐触碰到作者的内心,发出真切的共鸣。

(2)理解诵读。品味语言关键是要依据语境,解读语意。揣摩语言材料,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言语对象的内容,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平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朗读。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情景,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较快,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有感情地诵读中。

(3)由易到难,加强训练。梯度朗读,要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促理解,化繁为简。教师应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在反复品读中完成教学目标。每品味景物、人物的段落时,让学生再读那些段落,回环复沓,反反复复地游走在文本之中。使得课堂上不仅是书声琅琅,而是书声动人。从开始的正确朗读,到后来的感情朗读,循序渐进,使朗读渐入佳境。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对词语、句子朗读的研究,抓住文章在朗读时的重点,不求多,抓住一两个点进行扎实的训练落实即可。通过对词语、句子内容情感的品味,来达到最终的朗读训练效果。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更好地积累语言,切不可脱离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单纯的反复朗读训练,这样便不是语文课的实质有效的朗读训练了。

遵循朗读训练的原则。除了从词语朗读训练、句子朗读训练再到全文整体朗读训练这样的模式以外,还可以依照情感逐渐推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如教学《凡卡》一课,就可通过凡卡城市、乡下生活的对比朗读,用情感推进的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具体的梯度安排,要依照不同文本的特点来定,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定。这样在逐渐加深难度的朗读中,会不知不觉达成学习目标,化难为易。

三、结语

朗读本身就是一个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反复层次性地朗读,才能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深意,感知语意的真切,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时,对每一次的朗读都精心设计,抓住朗读训练的梯度,就可以总结出朗读的普遍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规律,以达到感受语言的目的。不断地推进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成效,进行合理的朗读梯度训练,也正符合现阶段对语文课容量充实、有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01.

[2]傅道春.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梯度教学论文 篇7

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贵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而根据心理学上“最近发展区”原理, 问题或活动接近或略高于学生的智力水平, 把知识这个 “果子”, 设置在学生跳一跳可摘到的这棵 “知识树”上, 学生才愿意摘。也就是要有梯度, 才能搭建学生所思、所想、所用的平台。 在思维上实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平稳过渡和新旧知识的顺利衔接, 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应用。 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度, 最终实现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梯度和能力梯度的双丰收。

作为一线小学英语教师,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具有科学、 合理的梯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因为它是设置教学活动科学合理梯度的依据和准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明确指出,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 新课标对这五个方面都有具体、详细、科学的总体和分级目标要求, 如在语言技能的分级标准中, 一级用了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来描述, 二级则换用听、说、读、写、玩演、视听等措词来描述。 在小学阶段, 说的方面的一级目标中要求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 二级则要求用简单的英语互相问候, 交换有关个人、家庭或朋友的简单信息, 并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 写的方面, 一级目标要求能模仿范例书写造句, 二级则要求根据图片、词语、例句的提示, 写出简短的描述。 教师只有学课标、悟课标、用课标, 搞清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总体以及分级目标所规定的量和度, 依据课标开展梯度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 做到既不能拔苗助长, 教学梯度过高或过陡, 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小学生天真、活泼、自信而爱表现的个性, 厌学甚至放弃学英语。 也不能温水煮青蛙, 出现教学梯度过于平缓, 造成学生思维不敏捷、狭窄, 不能培养出能飞则飞、能跑则跑, 能走则走的个性展扬的人才。 只有我们学懂了、学透了课标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才能依课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梯度, 并在课堂上依据其梯度施教, 使小学生在语言学习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不断呈现螺旋上升的良好势头。

二、认真研究教材体系和内容, 因为它是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梯度的奠基石

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大到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各册书, 甚至初一的教材。 小到各册的每一个单元的知识, A、B、C各部分, 教师都必须在头脑中对其 “话题—功能—结构—任务”形成清晰的知识链, 搞清楚各个单元、各册之间的知识的联系, 才能在教学设计中, 依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教学各个环节安排有序, 合乎逻辑, 合乎学生的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 一步一个台阶地学习和运用英语。 如在三年级教学具时, 由听音做指令的I have a pen.Me too到Draw a pen and colour it red. 再到介绍铅笔盒里的学具I have a red pen, a white eraser and... 不论是知识, 还是教学活动都体现了科学、合理的梯度。

三、 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梯度的语言实践机会

在英语教学中, 为了使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课堂结构合理, 体现循序渐进、大容量、快节奏等特点。 积极创设勤思、善思、精思的课堂氛围,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适当借助多媒体课件, 能够使教学活动在梯度上锦上添花, 相得益彰。 因为它打破了学习的时间、 空间界限, 创设了尽量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学习情境, 更益于阶梯式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

四、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 通过学习提高自我。 因为它是科学、合理进行梯度教学的保障

学习既是一种责任, 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更是一种自我完善的现实需要。 愿学、善学、深学, 才能够愿教、善教、深教。 因此, 决不能以各种理由为借口, 满足已有的教学现状而倦怠自身学习提高。2013 年的一次外出学习, 对我感触颇深, 使我受益非浅。当时, 学校领导决定, 停下全校一周的英语课, 派我们五位英语教师到省城学习。 派往的学校, 恰逢农村骨干教师 “影子”培训, 那儿汇集了省城好几个区的优秀英语教研员, 各位名师教研员进行了精彩的课例示范。 一位从教学第一线脱颖而出, 被选调到省教科所的专职教研员也亲临现场, 进行了精辟的课例点评和课标解读。 在那儿, 我们畅所欲言, 共同研讨教学的得失, 提出问题, 商议对策。 从教学理念到教法, 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实实在在的探讨和学习。 此次学习, 使我对当今小学英语教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啊!

因为广博才能睿智, 因为睿智才能深邃, 因为深邃才能触类旁通, 博大精深。 通过参与教研教改, 既达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目的。 同时自身也才能做到教学理念新、方法优、处理教材有创造性, 教学步骤严谨, 梯度科学合理,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教师在课堂上才能自信满满、从容面对教材和学生、展现教师魅力。 学生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从而打造和谐愉快而实效、高效的课堂。

总之, 开展科学合理的梯度教学活动,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各环节中设置科学合理的梯度, 不仅体现了教师热爱本职工作, 认真履职尽责的崇高教师职业道德, 同时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艺术在具体教学中的完美体现。 因此,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认真研读教材体系、内容, 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 锤炼自我, 不断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使其梯度更加科学、合理, 切实做到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教学方法优、效果佳, 让最合适的教学梯度成就师生梦吧。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注重英语教学的知识和活动的科学、合理的梯度设置。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参与、探究、发现、总结、应用语言知识

梯度教学论文 篇8

关键词:“三梯度”教学,创新型人才,环境工程

1.研究背景

培养大量一线创新人才, 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1]。然而, 教学组在对我校和相关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调查与分析中发现, 目前在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 (1) 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导致培养的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差; (2)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独立, 互动性较差, 并未有机糅合; (3) 强调教师对学生被动的知识灌输, 忽视对学生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得高等教育“创新”理念实施的原动力严重不足。鉴于此, 本教学组以“重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新是灵魂”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系统开展了“三梯度”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2.“三梯度”教学模式的提出

“三梯度”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教学模式包含三个层 次, 即以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认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为基础强化学生的基本理论, 以创新实验、毕业实习与设计和大学生的科训项目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开放实验、课外实践、创新训练为主体, 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三个层次集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环节于一 体, 且环环紧扣, 逐级升华, 实现了学生能力由基本理论掌握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到实践中自主创新的循序渐进式发展。该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通用性、交互性和前瞻性, 为打造“学生为主、教师带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架构了良好平台。

3.“三梯度”教学模式的解析与实践

3.1强化课程实验、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

3.1.1注重实验环节,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部分, 但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实验教学资源相对紧缺, 导致学生对实验缺乏思考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的困局[2]。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其基本的科研素养, 教学组采取扩大实验规模、拓展实验深度的措施, 即除保证基本实验教学数量外, 重点开设一系列对学生科研素质提高有益的综合实验, 同时延长实验时间, 确保每位学生都熟悉实验原理, 并亲手完成 实验的每个步骤, 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现象, 从中得出科学结论。

增加设计型实验, 如混凝优化设计、沉淀效果影响因子优化、过滤实验中的水力学、温度条件优化、 汽车排气成分对PM2.5的影响、酚降解菌的驯化、分离与筛选过程控制、利用环境质量基本模型解析进行河流污染物浓度的估算等。该类实验强调学生自身的研究和探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教师的演示实验为辅助指导,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的能力。

另外, 将实验纳入考核体系, 即在课程考试中增加实验部分的考核, 改变考试死记硬背的模式, 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增强分析数据的能力。

3.1.2提升课程实习教学地位, 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

教学组在强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同时, 结合课程性质, 开设课程实习, 即利用课余时间采取参观、操作、介入等方式配合课堂教学进程。当前, 开设课程实习的专业课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泵和泵站、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等。课程实习地点主要 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 可根据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分为以下三类:

3.1.2.1参观类。主要组织学生校内参观污水处理系统、臭气控制系统、建筑内部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消防系统、雨水系统、污水提升泵站、供水泵站等, 增强学生对各种设备及系统的感性认识。

3.1.2.2操作类。教学组根据具体情况选取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污水处理站和徐州市刘湾地面水厂及徐州市铜山区热电厂等作为实习地点, 由课程专任教师设定操作内容, 聘请现场人员指导教学, 在现场指导教师的示范下, 由学生按照规程操作, 强化初步实践能力, 并加深对系统、工艺的认识。

3.1.2.3介入类。这种课程实习在前两种类型的基础上进行, 安排学生进入市政设计院开展短时间读图、识图工作, 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其初步理论知识掌握能力。

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保证教学效果, 课程实习成绩将作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一并考核, 占总成绩的30%, 该方式在2007级环境工程学生中已经开始采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3注重课程设计命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提高学生初 步的理论应用能力。

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而课程设计是强化学生掌握基础技能的重要手段,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命题时按照工程实际, 而不能凭空想象[3]。教学组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环境系统工程课程设计命题过程中, 按照“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进行充分优化, 绝大部分课程设计题目均来自相关设计院所承接的工程, 能够突出实际工程目标, 不会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的脱节。项目组现开设的课程设计题目及来源如表1所示。

3.2加大理论教学 与实 践 教学结合 力 度 , 培养 学 生的 综 合 应用能力。

3.2.1加强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根据学科和专业性质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够满足教学实习条件的实习单位, 共同建立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这是满足学生专业实习需要, 完成教学实践性环节的重要途径。教学组加强了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 本专业与安全学院安全专业共同建设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徐州矿务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设计了完整的实施方案。除此之外, 还与其他单位建有15个实习基地, 分别应用于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及课外实践等。

3.2.2将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和毕业实习、设计相贯通。

将设计型创新型实验与毕业实习、设计相贯通, 学生可以在创新研究中获得教师的指导, 强化创新意识。尤其是创新实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工艺、流程、实施方案的设计, 每一个步骤都由学生亲力亲为, 并由指导教师审阅, 使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 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动手、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研兴趣, 易于部分学生找出科研切入点。这些创新实验能为学生的毕业实习、设计提供方向;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不同的毕业实习、设计内容,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近两年来, 教学组采取这种一贯式创新能力培养思路, 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2项, 校级优秀毕业设计10余项等, 这充分证明了本思路的科学性。

3.2.3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融合。

科研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 学生从课堂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以探索、研究、发现为基础的主动学 习, 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近年来, 从国家到地方, 再具体到学校, 均大力资助大学生创新性研究[4]。而且, 项目组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科研工作, 每年积极组织教师收集资料, 为学生提供大量研究课题, 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自拟课题给予积极指导, 并提供实验平台。近三年中, 由教学组教师指导的大学生科训、创新实践项目累计达11项, 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项。

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并在项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两年来本教学组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近10项, 指导学生发表SCI、EI和其他期刊收录的科研论文20余篇。

3.3融入创新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3.3.1开放实验。

实践活动若在教师主导下开展, 可限制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 项目组鼓励学生自主实验, 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和报告撰写, 每一个步骤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项目组负责的开放实验近20项。

3.3.2课外创新作品竞赛。

课外竞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动力, 教学组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暑期实践活动和“挑战杯”竞赛的同时, 还针对产品和课题创新的连续性, 建立了学生的特色“传、帮、带”梯队机制, 形成了大四带大三帮大二的创新梯队, 从培养他们的基本实践技能入手, 逐渐加大训练层次。这种机制连贯性好, 高、低年级的学生联系紧密,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三年来, 20名学生参加课外创新作品的开发与研制, 并在第九~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连续获奖和首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共计6项。

4.结语

教学组提出并架构了以“实验教学、课程—认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为基础的强化基本技能的第一层次, 创新实验、毕业实习与设计和大学生科训项目为核心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第二层次, 以及开放实验、课外实践、创新训练为主体激发自主创新能力的第三层次”为主体的复合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了“课程讲授—课程实验、实践—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有效结合, 实现了“实习—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的融会贯通, 加强了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形成了以“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课外实践—论文撰写”逐步升华的创新培养新体系, 实现了学生能力由基本理论掌握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到实践中自主创新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生全, 程芳芳.香港地区教育博士培养体系及借鉴[J].教师教育研究, 2012 (5) :49-53.

[2]李勇, 余冰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管理技术, 2012 (12) :134-136.

[3]张辉, 焦岚等.创新型人才的剖析和塑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6) :133-137.

梯度要求培养习惯 篇9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教室后面的垃圾桶里没用完的本子特别多,有的连一半都没用完,着实非常可惜。尽管我在班里苦口婆心地规劝学生要节约,可是作用微乎其微,垃圾桶里的本子有增无减。说实话,浪费虽然让我心痛,但更让我心痛的是孩子们的这种行为有增无减。

我针对浪费本子的现象在班里专门设立了扛红旗活动,具体做法是: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整地用完一本本子,并且没有缺页、空行的,就可以拿着它向老师申请一面节约红旗。红旗是我用红纸剪的,上面写着“节约之星”四个字。获得红旗的学生一定要将其带回家,让家长写上意见。没想到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几天之后很多学生就扛回了红旗。红旗上的家长意见真是内容丰富:“你太棒了!”“加油!”“好孩子!”……家长写在红旗上的意见更激发了他们节约的热情,于是都更积极地加入到争取一面红旗的队伍中来。我的做法更是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认可。学生得到了双重鼓励,于是垃圾桶里的本子数量在逐渐减少,一段时间后便彻底绝迹了,也没有了废纸。我的目的初步达到了。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在本子上乱写乱画的现象非常严重,有的学生甚至在作业本封面上磨铅笔,这种行为很不雅观。看到这些,我又对扛红旗活动提出了新要求:本子必须干净,没有乱写乱画迹象的才能得到红旗。这一规定刚一出台,几乎所有学生都拿起了橡皮迅速去擦本子的封面和里面的不整洁内容,本子很快实现了整洁美观。以后的日子,他们为了尽早扛回红旗,在本子上乱写乱画的现象逐渐消失了。

还有,低年级学生的本子常常还没有用完,角儿就已经全卷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又提出另一个附加要求:本子的角必须平整才能扛回红旗。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要求或许比较苛刻,但我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强化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个别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做起来有些困难,于是我就和他们一起抻平本子角,并教给他们正确的写字姿势,教他们怎样保护本子,直到他们都做到了本子角平整,都扛回了红旗。

爱护作业本的习惯已经养成了,接下来我把关注的目光投入到学生的书写上,对他们的书写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关于书写,老师不要求你去跟别人比,你的竞争对手就是你自己,只要比以前认真一点就行,老师就奖给你红旗。在我的强化下学生们又顺利做到了。

通过扛红旗的一系列活动,学生的本子干净了,书包干净了,教室也干净了,他们养成了节约学习用品、爱惜学习用品的好习惯,养成了正确的写字姿势,同时也改掉了乱写乱画的坏毛病。

梯度仿写训练 篇10

1.仿词语,仿写反义词或近义词,仿词与原词的用字最好不重复。

红——丹、朱、赤、_________、_______

喜欢——钟情、钟意、________、__________

皓首——白发、龙钟、_________、_________

米老鼠——唐老鸭、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短语,仿写语与规定短语结构和格调一致。把单词加上修饰语、补充语,或变成主语、谓语和宾语,然后进行仿写。或直接按规定的短语仿写,仿出结构相同、词义相似的短语。

玩游戏——写作业、_________、_________

听清弦——看知音、_________、__________

刺眼红——炫目白、_________、_________

红得发紫——黑得发亮、_________

七上八下——三心二意、_____________

青青的草——绿绿的叶、____________

遥遥领先——远远超出、_________

高山巍巍——碧水长长、_____________

3.对对联,根据提示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1)下面这副关于岳阳楼的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去老范一千年后,后_________先_________ ,几辈能担天下事;揽________ ,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B.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2)用一个字补充下面这副贴在书香门第的对联。

上联:忠厚传家久

下联:诗书继世_____。

(3)下面是上下联混合后的四副对联,请仔细品味,分别用线条将相应的上下联连接起来。

1笔下留有余地步

2且喜六时长见书

3好书不厌看还读

4文章不写一句空

5板凳要坐十年冷

6胸中养无限天机

7未须百事必如意

8益友何妨去复来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浸染出浓浓的意韵。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

例如:石头城对燕子矾,朝天宫对阅江楼,凤凰台对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乌龙潭对_________莫愁湖对_________总统府对_________

4.仿单句,根据文段大意仿写句子。

(1)幼年时,___________;少年时,____________;青年时,我是草原奔驰的骏马;中年时,我是凭轭负重的犍牛;老年时呢?我也许就是一株数着自己凋零叶子计算光阴的秋树。

(2)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咖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3)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少年是一副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青年是一首诗,激情澎湃, ___________。(限填四字)

(4)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几乎都是爱读书的人。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5.仿复句,补写出复句中的一个或多个单句,要分清修辞、主题、格调和事物的特征,务必与例句一致。特征描述与事物要对应相符,主要词语要对应,语气要一致贯通。

(1)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芽苗;春天从________________。

(2)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故宫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凝结着历史的烟云,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每一座殿宇楼台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____________。

(4)如果你能使一朵花儿快乐,不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束醉人的温馨;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不把生活的污秽抛向它,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时为你送来一捧甜蜜的甘露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1.略 2.略

3.(1)B (2)长或远 (3)16;72;38;54 (4)乌龙潭对白马湖,莫愁湖对无想寺,总统府对状元楼

4.(1)我是枝头雀跃的小鸟,我是天际悠悠的白云。(2)微笑是一片遮阳的绿阴,微笑是一句温暖的问候。(3)乐观自信、浪漫潇洒、热情开朗等。(4)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

院校梯度,合理方可合格 篇11

为了消除传统志愿的弊端,2003年教育部开始试行平行志愿。目前已经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实行。实行平行志愿一是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机会,因为可以同时填报多所院校。这样一来,考生被录取的机会增加了,上线考生的落选率自然就降低了。二是高分考生落榜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志愿优先时,北京大学后面绝对不能填南开大学,因为谁都喜欢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只要生源充足,宁要一志愿的低分,也不要二志愿的高分。而平行志愿中同时填报的几所院校均为第一志愿,即使进不了北京大学,只要分数够南开大学录取线,同样有可能被南开大学录取。三是不会因院校级差而减掉考生的高考分。传统志愿模式下,第二志愿的考生往往要减掉一定的分数才能与第一志愿的考生排队投档。而平行志愿只不过是高分先录取,低分后投档而已。四是可缓解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的压力,有望减少“考得好不如填得好”的现象。从而使考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上。

但是,平行志愿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可以降低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平行志愿并非灵丹妙药,填报不当同样会造成高分落榜。下面是院校梯度不合理导致高考失败的案例(见表1)。

孔瑞青同学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志愿没有形成“梯度”。一是志愿没有形成分数梯度,该同学所填报的四所院校均分数接近,前面的院校投不进档,后面的院校同样也很难进档。二是志愿间没有形成地域梯度,四所院校均位于北京和上海,均是报考热门地区。三是志愿没有形成名气梯度,考生填报的院校都是耳熟能详、吸引眼球的院校,如果一条门槛迈不过,那条条门槛都有可能迈不过。其失败的原因分析见表2。

从表中可以发现考生只有35分的实力,A志愿“冲”上海外国语大学,实力不济,浪费了一次被投档的机会; B、C、D志愿院校前两年的平均门槛完全相同,即使B志愿可以再“冲”一下,C志愿无论如何也应该求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分差25分以下的院校;D志愿是保底志愿,必须选择自己的成绩能够达到并绝对能被其录取的院校。由于考生没有做到这些,落榜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平行志愿的院校梯度该如何设置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把握好“冲、稳、保、垫”的逻辑关系就可以了。下面是院校梯度设置合理赢取高考的成功案例(见表3)。

上述案例中的考生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志愿形成了梯度。一是按照“冲、稳、保、垫”之间的梯度关系,选择了不同门槛的院校,形成了分数梯度;二是选择的院校既有大城市的,也有中部和西部城市的,形成了地域梯度;三是填报的院校不但有中央院校,而且有地方院校,形成了名气梯度。其成功的原因分析见表4。

表4:院校志愿梯度设置合理分析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考生袁绍玉超过一本线35分,擦着华东政法大学的门槛填报,虽然没能如愿,但他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适度博弈是平行志愿给考生的机会。其次,选择低于自己分数8分的西南政法大学作为B志愿也是正确的,保留一定的分数空挡,可以防止A志愿无法投档的情况下,依然能被一所较理想的大学录取;C、D志愿保一保,即使没达到较好院校的投档分,也有相应的院校读,以确保不落榜。正因为做到了梯度科学、布局合理,所以袁绍玉顺利被大学录取也就在情理之中。

合理安排院校梯度是志愿成功的关键。

1.注意排列顺序,遵循“前高后低”的原则,将自己最想就读的院校安排在第一位,以此类推,用最保守的院校垫底;

2.保持志愿梯度,几个学校之间从高到低拉开10至20分的距离,避免犯“同时填报复旦、浙大、南大、中国人大”这样的低级错误;

3.掌握填报原则,把握好“冲、稳、保、垫”的梯度关系,A志愿选择稍高于自己实力的、“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理想学校,B志愿选择往年录取分数与自己的高考分数相近的院校,C志愿选择能体现自己分数实力的“保守”院校,D志愿选择符合自己最低要求的,且有绝对把握被其录取的学校。

通过以上的做法,志愿拉开了档次,形成了合理梯度,使后一个志愿能够成为前一个志愿的有效补充,胜利就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传统志愿模式下如何安排院校志愿梯度?

实行平行志愿之前,全国高考招生录取基本都是顺序志愿。即先投档第一志愿,再考虑第二、第三志愿。目前采取这种填报方式的还有北京市、山东省、山西省和黑龙江省。

由于绝大多数院校在第一志愿考生中即可完成招生计划,特别是一些名牌大学和热门院校基本不招收第二志愿考生。因此,第一志愿的填报至关重要。第一志愿一旦落选,考生往往会失去同批次其他志愿的录取机会,导致高分落榜。因此,院校梯度在传统志愿填报时至关重要。

1.院校间从高到低形成梯度,千万不能把志愿填成“并列式”、“波浪式”,甚至严重错误的“升幂式”,否则非第一志愿填了也白填;

2.名牌大学、热门院校不能作为第二、第三志愿填报;

3.梯度要合理,30分左右为宜,超过50分就有可能高分低就;

4.第二、第三志愿应尽可能选择近几年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比如农、林、水、地、矿、油等类院校或近年来从二本升至一本招生的普通院校。

差生考入重本,校长登门道贺,学生却闭门不见

今年高考结束后,笔者得到一信息:甘肃一差生考入重本却不见老师,引起我的关注。这名学生叫黄年,家在甘肃偏远山区,在农村县城一所普通中学上学。那么,如此蹊跷的事件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玄机?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笔者驱车6小时到达黄年所在的金塔县城,再转乘当地班车,因路况较差辗转近五六个小时,一路上,从“岩漠”“砾石”景观到西部特有的山峦无不给人以苍凉之感,再走了半个多小时的泥泞小路,最终到达该考生所在的村子。

在笔者道明来意之后,黄年的父亲娓娓道出黄年不见校长、老师的缘由。

孩子平时读书虽然刻苦,但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也不怎么关心孩子的学习,更不用说校长了。加上家境贫困,同学们也不喜欢和他交往,这就造就了他现在孤僻、腼腆的性格。“奇迹”出现后,校长、老师立刻前来道贺。面对这种前后待遇的巨大落差,孩子心中无法接受,自然也就不愿开门迎接。当然,我们心底里还是感谢学校与老师对黄年的栽培。

随后,笔者找到屋里穿着朴素的黄年,问到他平时成绩一般为何能考上重点大学时,黄年却闪烁其词,不愿作答,采访一时陷入僵局。

最后在笔者穷追不舍的“纠缠”下,忠厚的父亲终于道出了真相:“去年过年的时候,村里收到了好心人给贫困家庭孩子的捐赠物品。黄年分到了几件衣服和几本高考复习资料。其中一套资料叫做《高考冲刺9套卷》,黄年几乎没有拥有过属于自己的课外教辅资料,所以像捡了块宝贝,由于高考在即,便一心钻研这套卷子。高考结束后,黄年兴奋地回到家里,对我说:‘爸爸,我一定能考上好大学,报答你的养育之恩。’我当时也没太在意。拿到重点大学的通知书后,我高兴地掉下了眼泪,但冷静下来后对于这个天大的喜讯有些难以置信,那天晚上,我严厉地质问他是不是高考作弊了,他对我说,这次高考试题,在《高考冲刺9套卷》上基本都做过。”

箱梁竖向温度梯度荷载研究 篇12

混凝土桥梁在太阳辐射和气温变化等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下, 结构内部温度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导致每层混凝土所得到或扩散的热量有较大的差异, 形成非线性的温度分布状态。对于整体升降温, 桥梁计算中早有考虑而且计算简单, 但对于结构中的日照温度梯度荷载即温度场在混凝土桥梁结构中的空间分布形式尽管有较多的研究成果, 但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而且我国各地气候差异较大, 处于不同地区环境下的桥梁结构不能采用统一的温度荷载来进行计算。所以对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室外大气环境中混凝土桥梁结构的温度场进行研究同时建立我国不同地区的温度荷载模型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在日照温度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同时分析温度场在此桥梁结构中的空间分布曲线, 然后与几个国家相应有关日照温度梯度荷载的规范进行比较。

2、混凝土箱梁温度场观测

对桥梁的温度场进行实地观测, 分析在日照作用下桥梁表面的温度场随时间有变化规律及表面温度场的分布形式是一种可靠的分析方法。本文以现场实际桥梁模型为基础, 对其表面的温度场进行长期观测。观测对象为究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桥。以此桥梁的四分跨截面为基准进行分析截面内外表面关键点特征温度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规律来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内外表面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在结构中的空间分布规律。

3、混凝土箱梁温度场日变化

桥梁结构处在室外大气中, 长期经受一种周期性的辐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 其热交换达到平衡。暴露于大气中的结构, 在吸热与放热的综合作用下, 通常对于一个单位表面产生一个如下的热流密度:太阳直接辐射, 天空辐射, 太阳辐射与天空辐射的反射, 大气逆辐射, 地表环境辐射与逆辐射的反射, 构件的辐射, 对流热交换。

经观测在夏季箱外大气温度从日出时刻开始升温, 13:00温度最高而后开始降温, 10:00~20:00室外大气温度高于室内大气温度, 而箱内温度日变化不大。箱梁截面外表面各点的温度与箱梁室外的大气温度相关系数均值为0.74, 箱内表面各点的温度与室内大气温度相关系数均值为0.78。梁截面表面各点温度变化相对于大气温度变化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最高温度大都出现在14:00~16:00。内外表面温度的差值变化也如同大气温度变化一样, 在10:00~20:00箱梁外表面温度略高于内表面温度。

经观测在冬季天气晴朗, 箱外大气温度从日出时刻开始升温, 14:00达到最高, 而后开始降温, 10:00~20:00室外大气温度高于室内大气温度, 而箱内温度日变化不大。箱梁截面外表面各点的温度与箱梁室外的大气温度相关系数均值为0.79, 箱内表面各点的温度与箱室内大气温度相关系数均值为0.51。但梁截面表面各点温度变化相对于大气温度变化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最高温度大都出现在15:00~16:00。顶板内外表面温差变化与夏秋季节相似, 但腹板、底板外表面温度几乎全天都略小于内表面温度。

4、混凝土箱梁竖向温度梯度荷载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国内外都发生由于温度应力而导致混凝土桥梁严重裂损的事故。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场是确定温度荷载的关键, 分析温度场的方法, 一般有以下的三种:一是用热传导微分方法求解;二是采用近似数值求解;三是运用半理论半经验公式。本文在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 确定桥梁竖向最不利的温度荷载分布的曲线形式并与现有规范做以比较。

对混凝土箱梁的竖向升温梯度荷载各国规范及现场实测结果对比得到以下结论。英国BS5400规范、美国AASHTO规范、中国公路桥涵设计规范所对温度梯度荷载的规定为多段折线型, 中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及现场观测结果显示温度梯度荷载为曲线型。温度梯度荷载的标准值即温度梯度荷载在顶板的取值美国AASHTO规范所规定最大, 英国BS5400规范规定最小, 现场观测值与我国铁路桥涵没计规范所规定相近。现场观测到的升温温度梯度荷载在顶板下降速率小于中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与我国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美国AASHTO规范相近。英国BS5400规范、美国AASHTO规范规定在底板有温差荷载, 中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与中国公路桥涵设计规范规定在底板没有温差荷载, 现场观测结果显示在底板有温差荷载。

对混凝土箱梁的竖向降温梯度荷载各国规范及现场实测结果对比得到如下结论。英国BS5400规范、美国AASHTO规范、中国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对温度梯度荷载规定为多段折线型, 中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现场观测温度梯度荷载为曲线型。温度梯度荷载的标准值即温度梯度荷载在顶板的取值现场观测结果最大, 美国AASHTO规范规定最小。现场观测得出温度梯度荷载曲线由顶板外表面向下至60cm上升最快后趋于稳定, 其上升速率比各国规范均小。英国BS5400规范、美国AASHTO规范规定底板有温差荷载, 中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与中国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在底板没有温差荷载的规定, 现场观测结果显示在底板有温差荷载。

5、结语

箱梁室外气温度在一日内变化幅度比较大, 箱梁室内气温在一日内变化幅度较小。地面温度、箱梁外表面各点温度与箱梁外大气温度存在很大相关性。混凝土箱梁桥的日照温度场日变化与箱室外大气温度的日变化存在滞后现象。建议对于我国的公路桥梁的温度梯度荷载选取曲线模型, 温差梯度荷载标准值的选取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取值, 同时在底板应考虑温差荷载。

参考文献

[1]TB 10002.3-2005.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2]JTJ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3]刘兴法.混凝土桥梁的温度分布[J].铁道工程学报, 1985, (1) :107-111.

[4]凯尔别克F.太阳辐射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刘兴法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1.

上一篇:涂料生产下一篇:轻载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