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培养

2024-10-05

品行培养(共12篇)

品行培养 篇1

摘要:在学生品行塑造方面, 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向一致却又经常出现分歧。学校, 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 是每个人就读时间最长的“学校”。如若二者能够紧密结合, 将会更有利于塑造学生优良的品行。

关键词:家校结合,教育,品行

对学生品行教育的成败, 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 还关系到学生踏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问题。加强对孩子品行的教育已广为认可, 但在现实生活中, 学校苦恼的是, 在尽心尽力做好学生品行教育的同时, 在提倡“三结合”教育的现如今, 却总会遇到一切为孩子服务到底的家长;而家长也每每会懊恼, 为什么自己的教育方式屡屡遭到学校的否定。

由于独生子女问题、家长个人涵养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就如何进行家校联合, 做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了探究。

一、家庭教育在德育中存在的不足

(1) 家长的过度呵护。现阶段在校就读的学生中, 独生子女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特别是城镇地区、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家庭来说, 由于孩子少, 自然就当成了宝, 我们便会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好好学你的习, 别的什么都不用你做。在家长的误导下, 现阶段的学生在品行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缺陷, 尤其是其生存能力、动手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

(2) 各类因素造成的学生性格缺陷。不知道什么时候起, “九零后”成了大家嘴里自负的一代。大家都热衷于评议“九零后”的种种“创举”, 抵触中也渐渐接受了九零后的“另类”, 却少有人愿意为有的“九零后”给社会留下的自私自利、固执任性等不良品行承担责任。学校往往会成为第一责任人, 接下来会有部分极不负责任的家长浮上水面, 最后才会有人思考社会的责任。与非独生子女相比, 独生子女们更容易产生孤独感, 容易养成固执、自负的性格。

(3) 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了生活, 外出打工成了农村中的普遍现象, 这部分父母只身在外, 很难顾及自己的家庭, 很难有时间思考子女的品行教育问题。单亲家庭以及孤儿中, 孩子的自尊心更容易受到创伤,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和睦氛围以及关怀, 导致这部分孩子更容易步入歧途。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 加之个人素养的欠缺, 让不少家长无暇顾及对子女的道德教育。

二、家庭教育影响德育效果的有利因素

对于学校, 每一位学生都只是一个个体, 是概率上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对家庭, 孩子就是全部, 就是百分百。希望孩子能够品学兼优, 这既是每一位家长的良好愿望, 也是每所学校对学生的期待。所以, 对学生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 均存在许多有利的因素。

(1) 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较老一辈人而言, 年轻一代的父母接受了较为良好的教育, 文化水平的提升, 带动了个人的素养以及对子女教育观念的提升, 形成了家长陪孩子参与社会实践、丰富阅历、践履社会道德的良好现象, 而在物质基础上, 新一代父母也有条件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家长教育水平的提升带动了教育水平提升,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家庭和谐、成员间平等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于是, 越来越多的民主型家庭相继出现。民主型家庭教育是一种高水平的家庭教育类型, 在此类家庭环境中, 能够让父母与孩子加强情感沟通, 增加信赖, 有利于发展孩子开朗、合群、尊重、平等、独立性、是非分明等品质, 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2) 生活水平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 家庭收入显著提高, 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义务教育的大力推行, 使得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得以提高。在物质水平能够有保障的情况下, 许多家庭都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子女的教育需求。

(3) 期望效应的激励。父母的良好期望对子女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而强烈的期望也促使家长愿意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来。中国的父母, 都有极其强烈的“望子成龙”心态, 期待自己的孩子更优秀, 而强烈的期望促进了父母能够主动发现并发掘孩子的特长、爱好, 对孩子的品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在无形之中促进了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 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新形势下的家校结合教育方式的策略

(1) 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1) 强化家长主体地位。学校应转变思维模式, 把单纯从学校教育方面出发转变为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出发, 拉近学校与家长的共同教育目的, 取得家长的支持;将家长被动式的从属于学校德育体系的地位, 转变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长教育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 肯定家长在学生品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家长对于自己责任与义务的认识, 方有可能真正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 双向沟通的亲子关系。 (2) 促进家校沟通互动化。改变学校“居高临下”的单向指导模式, 转化为教师和家长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关系;改变学校对家教指导时以授课为主的方式, 转化为多向互动的方式, 让学校、家长、孩子三方面互动, 相互学习、补充。在教师和家长思想沟通的过程中, 要做到彼此了解, 相互支持、互树威信, 共同研究教育措施。学校一方面要负责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理解并服从家长的教育与指导;家长应放弃对学校的依赖, 以主人翁的身份向学校提出建议和要求, 以促进家教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鼓励学生向父母表明自己的愿望, 督促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也可以把对家长的意见、希望反映给学校并由学校反馈给家长。

(2) 切实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1) 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常常导致了教育方法的错误, 而部分家长又有“专家”情节。为进一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学校可以聘请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来校, 通过对事例的透彻剖析, 结合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倾向性问题, 由浅入深进行分析, 让家长受到教育。 (2) 通过家长会传达学校对家长在学生品行教育方面所寄托的希望和要求。召开家长会时, 切忌以空洞的理论来进行说教, 应该多结合一些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 让家长可以更直观地感同身受, 更客观地做出判断, 促进自己完善。学校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习、操守等方面的表现, 并充分认识个体差异性, 承认个体在性格、喜好、能力等方面不尽相同, 才能让他们更理智地对孩子做出评估和要求。 (3) 增加主题互动。在进行家教方式指导过程中, 学校应尽量避免老套的“听讲”方式, 多创造利于

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人。处于新世纪初期, 我国推进了新课程改革。其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 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可见, 未来的公民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 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这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下的教师要认清形势, 更新理念, 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 做到“教书先育人”。

一、传统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片面性

传统的教学以“教书”为主要目的, 以培养学科后备人才为手段。即所谓“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是古今教师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为师之道。但是, 在新时期广大教师应认识到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因为它表现出明显的“重知识倾向”。在这种长久以来代代相传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不自觉地成为教学的主角, 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学习者、服从者和倾听者。“学生应该服从教师, 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 管不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等观点不知道束缚了多少师生的发展, 使师生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 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抑制。这些观点显然与新的教育理念不相符合, 这种单纯强调教书而不育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新课程改革中倡导全人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全人教育得到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支持。倡导全人教育, 即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 强烈的自主精神, 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素养的人才。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而且也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而不仅仅是学业上

当然, 教师还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 因材施教, 为全人教育做好保障。对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中, 甚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把学生发展作为目标, 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家长参加的主题活动, 让家长在活动中获得感悟。“亲子活动”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交流方式, 其活动内容丰富, 涵盖面广, 包括了读书会、郊游、亲子体验等各类活动, 适应人群广泛。通过“亲子活动”, 可以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交流, 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感恩之心。 (4) 对单亲、孤儿等特殊家庭的孩子进行品行教育与引导时, 除教师格外加以关心之外, 还要加强与学生监护人的联系, 让学生能够找到家的温暖, 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对于留守儿童, 应指导监护人对孩子的督促和管理, 还应督促家长多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 常回家看看, 尽可能多地陪陪孩子, 不让孩子感到孤单。 (5) 利用好“家校通”等现代传媒平台, 定期、不定期地向家长发布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性信息, 发布学生在校表现机会。同时也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评价学生时要看到学生自身的水平和努力, 不断激励学生进步, 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三、育人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首先, 教师要关爱学生, 喜欢学生。我们应该把爱学生作为教师的职业之本。历来的教育家们对此都是深信不疑的。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国外的教育家们也提出类似的理念。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苏霍姆林斯基则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这些都足以看出爱心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你。优秀教师要有让学生喜欢你的本领, 做学生喜欢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人们常说“亲其师, 信其道”, 便是这个道理。教师要能够吸引学生, 使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当然, 要做一个让众多学生都喜欢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学生不同, 喜好也不同。如何做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甚至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更是一门大学问, 值得我们潜心钻研。方法当然有, 但是有些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比如, 要具有宽厚的爱、渊博的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等。幽默风趣、多才多艺等, 都能博得学生的喜爱。

再次, 我们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 铸造学生的灵魂。古往今来, 人们常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 教师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是绝不可轻视的。美国评选优秀教师的标准中指出:优秀教师要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如何感染塑造一个个健康的灵魂, 是考验优秀教师的最高目标。具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的教师, 是依靠自己的言行, 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学生彷徨与徘徊时能增加勇气和力量。例如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便是一个这样的优秀教师。俄罗斯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中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营造健康积极的心态, 是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可见, 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 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心理问题, 然后分析研究, 适当引导他们, 使之思想进步、不断进取。

总之, 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要“教好书”, 而且要“育好人”。我们要倡导全人教育,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尽职尽责, 培养出大批符合新时期需求的人才。

的一些表现, 切实加强家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另外, 可以向家长推荐订阅一些好的家教类的报刊, 以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的交流。

品行教育, 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保证学校德育能有效地在家庭教育中延伸和巩固, 不断改进家校德育的方法;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注重情感沟通,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遵从成长成人成才的理念, 将孩子品行的培养放在首位, 塑造出孩子更加完美的心灵。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也是对祖国未来的一种负责。

(邳州市炮车中学)

品行培养 篇2

一、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

我是崛起第一幼儿园中班的一位妈妈,我的女儿玥玥过了这个十月份就五岁了,除了七个月大时送她回姥姥家住过四个月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陪伴孩子成长的这五年里,也是我喜怒哀乐换档最频繁的五年。现在我跟大家分享平时我和孩子是怎么相处、我是怎么做的。这三件事情分别是关于“阅读”,“坚持”和 “发脾气”。

1、孩子的愤怒是在向我们释放他特有的信号。

我们需要读懂孩子愤怒背后潜在的表达。比如是否孩子发脾气只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是否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是否我们的某些做法让孩子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等等。

2、发脾气的孩子身心更健康。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情商低的大人,是因为小时候没哭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要知道,比愤怒更加可怕的 是孩子慢慢成为了不会表达愤怒的人。所以面对发脾气的孩子,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孩子愤怒,我们比孩子更加愤怒。这就是为什么当她歇斯底里地大声哭喊直到咳嗽时,我和她爸并没有去做任何的干预,尤其在那个时候,切记不能对她说:“你再哭,再哭把你的嘴堵上!”或“你再哭就把你赶出去!”之类的话。一定要给孩子机会让他能毫无阻拦尽情地把他的坏情绪发泄出去。当然前提是不要伤害到自己,他人或重要的物品等。

3、父母要学会自我检验。

孩子的脾气,跟父母息息相关。她爸爸对待孩子的耐心要有对待工作的一半就好了。虽然较之以前已有进步,但仍需要进一步改善。而我自己感觉其实做的也并不如以前好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要照顾小宝而导致对女儿的耐心变差了,这点我确实也需要改进。关于父母自我检验,我和孩子她爸会时不时地相互交流并指正对方在教育孩子方面哪里做的不合适,哪里需要改进。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但努力去做一个善于改进的父母,我相信对于很多宝爸宝妈们并不难,只要你肯用心去做!

二、良好的言语品行,来自父母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道德的缺陷。而道德的缺陷不止体现在孩子的行为上,更体现在孩子的言语上。我们都知道,刻薄和直接是是两回事,多少人打着直接的幌子说着伤害别人的话,而这些言语上的行为大多都来自父母的影响。父母平时说话讲道理、懂礼貌,那你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个讲道理、懂礼貌的孩子。

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父母的言语是关键!

而得体的语言习惯如何养成呢?如果孩子的语言环境中,一直有老师的鼓励,家长的教诲,那孩子在和别人交流时,也会学习老师和家长的语言习惯。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表达上出现问题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表达,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表达呢?我们给大家三个建议:一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二是给孩子提供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三是选择好的语言辅导机构,为孩子得体的语言表达助力。

阅读兴趣,来自父母

得体的表达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培养孩子得体的表达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却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爱看书呢?

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由家长培养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书中学习得体的表达方法,在此过程中,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家长多读书,做好表率作用,孩子才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的其他事情。

长久的幸福感,来自父母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里阳光很多。

因此父母在相处时,要给孩子温暖的感觉,这样孩子的言语表达也会很温暖。当父母双方发生矛盾时,尽量私下解决,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这是老师给不了的,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事情!

怎样培养女孩儿的品行 篇3

女孩粗鲁暴躁

家长很烦心

家里要是有个女孩,家长都希望她能温柔可爱,谦逊懂事,但情况有时候会事与愿违。市民梁女士就为女儿的粗鲁暴躁烦心。

“我女儿今年10岁,据老师和同学反映,女儿在学校脾气暴躁,偶尔还会骂人。”梁女士表示,家人平时温和谦逊,从来没有说脏话,不知道女儿从哪儿学得这么粗鲁暴躁。

“现在的女孩子和以前不一样了,不再是柔柔弱弱的,有的女孩又淘气又泼辣,一点不省心。”某小学老师赖女士介绍,现在的女生能说能打,如果教育不当,她们还很有可能去欺负别人。

赖女士认为,小学阶段的品行教育很重要,不仅学校要高度重视,家长也要重视起来。梁女士十分赞同此观点,但让梁女士感到困惑的是,道理说多了孩子也不听,这该怎么办?

對不文明行为零容忍

育儿专家认为,无论是从懂礼貌讲文明的品德上看,还是从身心健康上看,常说脏话甚至打人,对一个女孩子来说都是非常不好的行为。

10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如果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说脏话、打人等行为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满足感。在对孩子进行修养教育时,育儿专家认为,父母要结成“统一战线”,让孩子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父母要严厉地告知孩子,说脏话甚至打人,这不仅是不懂礼貌不讲文明的表现,还是破坏人际关系的不理智行为。

另外,建议家长对孩子的不文明言行进行惩罚。首先,要让孩子向曾经骂过或打过的同学道歉,并保证以后不会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同时,还要对孩子施以小惩,例如减少她的零用钱等。

家长和孩子共同反思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也许家长没有说脏话,没有打人,更没有给孩子做出坏榜样,但如果家长对孩子缺少关爱,那么也容易造成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利用特殊的手段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对于粗鲁暴躁的孩子,对其行为进行零容忍是必须的,但之后家长要对孩子行为的根源进行反思。

如果孩子的不良言行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那就说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少了一些,这时更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老师和家长经常联系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从而帮助孩子。

品行培养 篇4

1.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但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 是认识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 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童谣:现在的老师技艺高, 人人都会扔飞镖。现在的班规真是妙, 不能说话不能笑, 如果胆敢大声叫, 马上把你家长找。学生也有自尊心, 也有做人的尊严, 因此, 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 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有走近学生, 真心实意地爱学生, 善于触摸学生的心灵, 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 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信其道的学生才会乐学、善学。在我看来, 和谐融汇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向成功, 学生走向成才的基石。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使用自编自演的小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 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 然后自编出“卖水果”、“买电视”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 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 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 班级集体讨论, 然后编成小品, 互相合作、互相启发,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成了学习的主人。

2. 重视直观, 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思考

在政治教学中, 恰当适时的运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一种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按逻辑推理从众多组合面, 配以动态背景、音乐, 从易到难逐步推进。并借助文学、图片等手段, 即理解了内容, 学会了表达, 又有合理想象,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 效果比老师干讲要强许多。

3. 动手操作, 提高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 思维将得不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我把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原理, 进行两两比较, 每一册精心设计10多个表格, 学生通过亲手整理, 使知识点清晰起来, 学生理解记忆既省时又省力。

三、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学生的年龄特点总的表明:他们似“成人”非“成人”, 生理、心理矛盾较多;要求独立, 但又不能脱离对别人的依赖;英雄感很强, 崇拜英雄, 蔑视平凡, 但知识不足, 常常分不清英雄行为与鲁莽冲动的界限;有强烈的自尊心, 要求和成人一样受到尊重, 对于批评、训斥极为反感;友谊感很强, 却分不清“友谊”与“帮派”、“哥们义气”的根本区别;好奇心强, 有强烈的求知欲, 但兴趣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又片面化和绝对化。针对学生身心特征,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 自我解读,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感受和体验, 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从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倾注期待, 关注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师倾注的殷切期待, 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 从中获得力量, 进而形成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内驱力, 于是教师的“期待”就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确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智能, 个个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赞赏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肯定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鼓励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我的超越。这些对于在中考失利的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

五、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学方法的完善, 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心, 树立崇尚的师德观。

(1) 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自身要在课堂之前进行相应的预习,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对相关的课本知识预习达到一个认识、掌握的初步阶段。

(2) 对于德育课教学中的较多知识点, 通过经常温习的教学方法巩固自身潜能的发挥。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 通常有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所以容易出现记忆上的失误, 导致不能准确把握住知识的要点造成在考核过程中失分。针对这种情况, 充分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现课后温习、加强理解, 以便能更好的去把握住知识点。与此同时, 还要将相关的知识点与实践的观点相联系, 如通过每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法律讲堂、经济半小时等形式去更好的接触社会中与政治有关的话题, 去更深入、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内在本质。

(3) 针对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价值观念, 针对不同的价值观分成小组进行探究、交流。在课余时间中, 可通过自由组织创建一个“政治活跃小组”, 在小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辩论、演说、交流经验等方式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把每个人的经验进行交流、分析、汇总, 以便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强化知识的深入学习, 培养学生自身的兴趣、主动学习的能力。

与此同时, 还可通过相应的情景模式, 把现实生活中与政治有关的知识点通过话剧的形式进行演示, 使每个同学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政治与我们息息相关。

六、结论

综上所述,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政治教师要改变观念, 挖掘学科教材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 采取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课堂上增长知识、增强能力、经历过程, 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随之得到熏陶、提高乃至升华。

摘要: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呈现多样性, 人的发展, 特别是道德修养的发展, 更多地靠自我的觉醒和努力, 具有较强的内在性。德育课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实行创新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

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 篇5

童话实际上是充当了一个家长们得力助手的角色,教授给孩子们一些必要的人生道理。通过童话故事树立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不要被人和事物华丽的外在所蒙蔽,而忽略了内在美好的本质,从小就引导孩子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家长可以通过每天睡前故事来让孩子学习,但明显趣味性十足。给孩子制定时间管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这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第一步。同时,不可以三天打鱼三天撒网的,需要家长配合孩子,督促孩子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地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

平时和孩子过沟通,谈谈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给自己定下个短期的奋斗目标,不要离现实和自身实力太遥远,必须以自身的能力为根据,然后让孩子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

品行培养 篇6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观念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认识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童谣:现在的老师技艺高,人人都会扔飞标。现在的班规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如果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你家长找。学生也有自尊心,也有做人的尊严,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有走近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善于触摸学生的心灵,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的学生才会乐学、善学。在我看来,和谐融汇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向成功,学生走向成才的基石。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自编自演的小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然后自编出“卖水果”、“买电视”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班级集体讨论,然后编成小品,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2.重视直观,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思考

在政治教学中,恰当适时的运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一种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按逻辑推理从众多组合面,配以动态背景、音乐,从易到难逐步推进。并借助文学、图片等手段,即理解了内容,学会了表达,又有合理想象,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效果比老师干讲要强许多。

3.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将得不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我把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原理,进行两两比较,每一册精心设计10多个表格,学生通过亲手整理,使知识点清晰起来,学生理解记忆既省时又省力。

三、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学生的年龄特点总的表明:他们似“成人”非“成人”,生理、心理矛盾较多;要求独立,但又不能脱离对别人的依赖;英雄感很强,崇拜英雄,蔑视平凡,但知识不足,常常分不清英雄行为与鲁莽冲动的界限;有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和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对于批评、训斥极为反感;友谊感很强,却分不清“友谊”与“帮派”、“哥们义气”的根本区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兴趣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又片面化和绝对化。针对学生身心特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巧妙进行成就激励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赏识就是表扬,就是对好人好事(思想进步)进行表彰和赞扬。广义上讲,赏识除了对已发生的事物表示赞扬外,还可对未发生的事物预先表示赏识——感兴趣。在操作上,一方面,就是超越浅显的表扬,通过对中职生的全面分析,去寻找和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或者挖掘某一潜能,再辅之以预先表示“赏识——感兴趣”等手段,激发这些潜能释放,成为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达到促其成才的目的。这对于那些调皮捣蛋但智商较高的中职生特别起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借鉴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把赏识看作是别样的成就激励:或提供成功的楷模,或及时向学生说明已取得的成就以及实现某一目标尚存在的差距,或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力(同时也会成为一种责任),再者就是赋予学生以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努力表现自己”的过程中达到成才的目的。

五、倾注期待,关注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师倾注的殷切期待,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力量,进而形成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内驱力,于是教师的“期待”就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确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智能,个个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赞赏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肯定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鼓励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我的超越。这些对于在中考失利的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

六、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学方法的完善,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心,树立崇尚的师德观。

(1)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自身要在课堂之前进行相应的预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相关的课本知识预习达到一个认识、掌握的初步阶段。

(2)对于德育课教学中的较多知识点,通过经常温习的教学方法巩固自身潜能的发挥。与此同时,还要将相关的知识点与实践的观点相联系,如通过每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法律讲堂、经济半小时等形式去更好的接触社会中与政治有关的话题,去更深入、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内在本质。

(3)针对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价值观念,针对不同的价值观分成小组进行探究、交流。在课余时间中,可通过自由组织创建一个“政治活跃小组”,在小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辩论、演说、交流经验等方式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每个人的经验进行交流、分析、汇总,以便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强化知识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自身的兴趣、主动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方法提高学习德育课的兴趣。由于中职德育课是文科中一个重要的科目,相关经济学原理、哲学原理、政治常识都是由成百上千的知识点组成的,而且每个知识点都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是通过简单的学习和了解,是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相关的典型事例庖丁解牛似的进行解答,尤其是法律课采用案例分析法更是起到绝妙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社会事例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争取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全面把握住事例中所出现的知识点。不管是在未来的考核过程中,还是在未来的为人处世过程中培养正确分析问题、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七、结论

品行培养 篇7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在学习《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时, 我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我所设置的合作探究为:当前, 社会上掀起了公民教育实践的大讨论, 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 中学生通过假期自主延伸, 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搜集资料、制定行动方案、接受听证等过程, 不但有利于活化知识, 提高能力, 而且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确立权利与义务观念。

中学生在假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某班就某社区存在的乱倒垃圾、公共设施遭到损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调查。

结合所学政治常识, 你认为该班同学可通过哪些渠道反映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并简要说明理由。我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结合课本内容, 依据材料, 展开相互合作与探讨, 具体分析所问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二)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怀疑精神, 是创造的起点。当学生合作探究完毕后, 我要求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然后邀请一、二位同学进行点评。点评的过程中, 点评的学生可以向展示的学生进行质疑, 其他同学也可以向点评的同学质疑, 从而将问题探讨的更深入、更全面。

(三) 培养学生的积极反思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我常常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反思,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比如我会在每一课的学案后设置“课堂小结”和“课后反思”两个栏目, 让学生在课后对本课进行理性地思考。当然, 我帮助学生确定了很多的反思形式, 对自主学习部分的反思, 对课堂操作过程的反思, 对学习效果的反思, 对新旧课衔接的反思等等。反思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综合能力的提高, 更为主要的是通过反思性的学习, 我也建立了思维导学教学方法, 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探究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团结协作、探索实践, 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每一课的内容中都设置合作探究的栏目, 通过探究活动, 旨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如在学习《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这一课时, 我所设置的合作探究部分为:延安市宝塔区张家村由村民民主选举, 产生了新一届的村委会成员。2014年9月, 该村在村民公开会议上, 针对多数村民提出的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商讨, 发动村民捐款, 对全村污染严重场所进行全面清理、绿化, 为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该村还订立了村民行为规范、依法管理制度等等来规范村民和村干部行为。 该村村民委员会设置了理财小组, 定期对村里的账目进行检查, 查账后, 还要张榜公布结果。结合上述材料, 谈谈该村村民如何参与民主管理, 实现民主自治的?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何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学生层次不同, 不可能所有的学生能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完整的解答。因此, 学生之间必然要展开相互的合作与探讨。 同一个小组里, 组长会合理安排讨论任务, C层的学生会主动地向A层的学生进行询问, A层学生会想法设法将结论补充的更完善。这个过程是自觉主动的过程, 内含着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包含着同学间的相互合作, 蕴含着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最终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意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我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比如在习题的训练方面, 我发现有些学生能全面的完成, 有些学生能完成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不去完成的。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我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为:一是做你喜欢做的题目进行训练。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做随堂训练, 有些学生喜欢做基础演练, 让学生自选, 目的是让学生体验训练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内驱力;二是做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做的训练。比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 会有选择性地去做随堂巩固或者创新拓展, 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自我需求;三是做你能够胜任的训练。比如让基础弱的学生只做随堂训练或者基础演练, 而基础好且兴趣浓的学生可能会做创新拓展, 这样学生可以体验成功, 让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这样既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训练的空间, 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信念

对中学生进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教育虽然渠道较多, 可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应该是主渠道的。比如, 在《哲学与生活》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 并能够为此而努力奋斗;从而让学生能够分清是非、辨明真伪, 自觉抵制错误的价值观和唯利是图的消极思想, 自觉地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 充分挖掘教学素材, 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 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得到激励, 从而自觉地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 让学生清楚, 虽然, 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整体得到了提高, 但是, 中国还有很多孩子因贫困而不能上学, 还有很多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所以, 还需要艰苦的努力, 需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品行培养 篇8

一、培养青少年运动员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青少年运动员的道德品行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体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对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当世界冠军、拿奥运金牌是他们的第一梦想,即近期梦想。然而成为一名不断追求道德品性和不断升华人文精神的、有素质的人,才应该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这也是包括教练、教师在内的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加之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道德教育于青少年运动员成长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正是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青春期,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亦处于“断乳”阶段。青少年运动员是根据受训项目由教练员指导训练,队里运动员的年龄层次跨度大,低年龄的运动员易受周围大龄队员及环境的影响,正因为青少年运动员特殊的心理特点,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识可塑性较大。因此,体校的教练员和教师必须及时正确地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减少一些不良诱因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直以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面临着既要完成高负荷的训练任务, 又要完成普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目标的双重任务。“争金夺银”是体育运动学校培养运动人才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所体育运动体校办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向上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取决于在各个级别的体育赛事中取得奖杯和奖牌的多少。在这样的一种失衡标准的重压下,对青少年道德品行教育不得退居其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因此,体校的教练员往往将竞技比赛和日常训练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从而忽略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进行道德教育,偏离了“育人价值”的轨迹。大量事实证明,一旦青少年运动员脱离了道德的束缚,那么,不但会影响其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更会影响其在人生道路上的发展。所以,在青少年运动员“道德”与“体育” 两者关系的问题上,教练员不但要两者兼顾,培养出“德优、体优”的双优运动员,而且要始终秉承着“教之道,德为先”这一流传千年的古训。

二、教练员道德素养在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行教育中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教练员在实施训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向青少年运动员传授竞技技术,还要肩负着思想教育,人格塑造、生活管理的重任。教练员与运动员的紧密相处,使两者形成了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沟通的心理气氛。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正处于英雄崇拜和好动模仿的心理行为阶段,教练员在训练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特别是专项技能的演示, 会引起青少年运动员的强烈反响,他们会以教练员为模板而竞相模仿,教练员的语言、行为、思想都会对青少年运动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练员不仅要注意自己思想作风和言行举止,加强思想和道德的修养,而且还要注意的仪表仪态,显示出高度的榜样性。

在体校的竞技训练中,教练员的身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的示范动作,以教师行为呈现在青少年运动员面前的直接形象; 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练员的道德品行、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对青少年运动员生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教练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青少年运动道德素质的养成。因此,作为一名青少年运动体育学校的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仪表仪态, “身正为范”,才能为青少年运动员树立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不仅如此,在竞技体育训练与配合文化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渗透。以此,深化“体教结合”精神内涵,拓宽道德教育的时代外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鉴于此,对青少年运动员的道德品行教育应始终贯彻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抓住每个环节进行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首先, 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在一般教学训练组织措施中有具体要求; 二是针对队员在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怕苦怕累、畏难胆怯等情况进行教育; 三是在训练过程中面对队员偶然发生的情况,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其次, 教练员也要积极参与配合文化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渗透,加强与文化教师沟通,关注每一名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为培养其成为具有较高道德品行和人文涵养的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随着国家对“体教结合”的越发重视,竞技体育训练要与文化教学实实在在得紧密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并明确规定青少年运动员的竞选输送和参赛资格不再单纯依据其竞技体育成绩,文化课成绩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因此,教练员不能拘泥于竞技体育训练,更要在训练比赛的同时关注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质,一言一行,在训练、学习、生活中抓住道德教育的契机,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青少年运动员是我国后备体育人才的中坚力量。针对“体教”分离现象和现行训练体制所存在的矛盾,国家围绕培养体育高素质后备人才,积极大胆地进行了“体教结合”的尝试,同时,对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的体育运动学校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输送具有出色体育运动成绩的运动员,更要培养出具有优秀道德品行的青少年。以道德教育于青少年运动员成长、成才、成人重要性为出发点,对教练员道德素养在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行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客观的剖析和论述。

从《论语》看孔子的品行 篇9

1. 安贫乐道, 不肯随便出仕。

孔子一生不得志是尽人皆知的, 但其不得志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恐怕较少有人去深究。其实, 凭孔子的能力和影响, 他不应该在列国遭受如此多的碰壁。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落得如此下场呢?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操守, 不肯同流合污。孔子是一位很重视品德修养而安贫乐道的人, 他曾经对弟子们说:“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1]《里仁》。”基于对人生的这种认识, 故孔子对那些不坚持原则, 一味追求荣华富贵的出仕者十分鄙夷, 他说:“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1]《泰伯》”、“邦有道, 谷;邦无道, 谷, 耻也[1]《宪问》。”他自己坚持:“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1]《泰伯》”, 意即自己政治不清明的时候不仕, 政治不清明的地方不去。正因为对“道”的坚守, 所以成就了孔子安贫乐道的人生观, 他教育弟子们说:“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1]《里仁》。”他赞扬一心向“道”, 处“陋巷”, “一箪食, 一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1]《雍也》, 他说自己也是“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1]《述而》

孔子的高尚品德虽然没有征服列国的那些昏庸的统治者, 但却征服了与自己形影相随的弟子们。如鲁国的大夫叔孙武叔毁谤孔子, 子贡批评他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 犹可逾也;仲尼, 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子张》。”有一次太宰问子贡:“夫子圣者与?”子贡回答说:“固天纵之将圣。”[1]《子罕》子贡的意思是说孔子是天生的圣人, 可见其对师尊人格的佩服。并且孔子的高尚品德也得到了社会上其他人的认同, 如达巷党人就曾感叹:“大哉孔子[1]《子罕》!”其实, 孔子对自己的品德修养也是很自信的, 有一次,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陷害他, 他就直言不讳的地对弟子们说:“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何?”

2. 注重生活细节, 日常作风严谨。

孔子品德修养之高还表现在注重日常生活作风上, 其日常生活作风之严谨也是常人难以比拟的。《论语·述而》篇记载:“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意思是说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 穿戴得很整齐, 很和乐而舒展的样子。对于此类生活细节, 《论语·乡党》篇记载得最多:孔子“席不正, 不坐”、“食不语, 寝不言”、“不时, 不食;割不正, 不食”、“肉虽多, 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 不及乱”、“入公门, 鞠躬如也, 如不容”、“立不中门, 行不履阈”。另外, 孔子对老人、身体有残疾者都十分注意礼节。如“乡人饮酒, 杖者出, 斯出矣[1]《乡党》”、“师冕见, 及阶, 子曰:‘阶也’;及席, 子曰:‘席也’;皆坐, 子告之曰:‘某在斯, 某在斯’”[1]《卫灵公》。所有这些, 均从侧面勾画出孔子的谦谦君子形象。

3. 慈祥仁厚, 爱生如子。

孔子热爱自己的学生一如爱自己的儿子, 儿子孔鲤在他那里并没有得到些许的厚爱, 以至他的学生陈亢赞美他:“问一得三, 闻诗, 闻礼,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季氏》。”由于发自内心地爱着自己的弟子, 故孔子对弟子们的不幸感同身受。如伯牛得了重病将死, 孔子去看望他, “自牖执其手, 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雍也》!”伤心之情溢于言表。最令人感动的是颜渊之死, 孔子得知颜渊死亡的消息后, 竟然大叫:“天丧予!天丧予!”, 并且“哭之恸”, 当从行者说他太过悲伤了时, 他却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先进》?”他的儿子孔鲤死他也没有这么伤心过, 其对弟子们的慈爱由此可见一斑。老师关爱学生是多途的, 并非仅表现在某一固定的方面, 其中了解学生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他对弟子们的性格、能力等情况了如指掌。如他曾评论高柴、曾参等弟子的特点时说:“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喭[1]《先进》”, 这些都是十分准确的。就拿子路 (由) 来说吧, 孔子曾说他:“若由也, 不得其死然[1]《先进》”, 后来子路果然由于好勇而被杀, 可见孔子对弟子们的了解之深。孔子不但对弟子们的性格了如指掌, 而且对他们各自的能力也是了如指掌, 如他说子路:“由也, 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说冉有:“求也, 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说公西华:“赤也, 束带立于朝, 可使与宾客言也[1]《公冶长》。”弟子们各自能做些什么, 孔子太清楚了, 如果对学生漠不关心, 是断然不会如此的。

4. 谦虚谨慎, 常常自省。

孔子经常教导学生:“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里仁》”, 他不但这么说, 而且也是这么做的, 他经常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进行反省, 看自己是否具备某种好的品德。如他说:“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1]《述而》”、“出则事公卿, 入则事父兄, 丧事不敢不勉, 不为酒困, 何有于我哉[1]《子罕》?”当别人夸奖他天生就知识丰富时, 他却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1]《子罕》”、“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1]《述而》。”当别人说他是仁厚圣者时, 他却说:“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1]《述而》。”本来自己的言行已经称得上是君子了, 可是他却说:“文, 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 则吾未之有得[1]《述而》。”从这些事例可知,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很低调、很谦逊的人。

总之, 孔子的品德是十分高尚的, 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 他在日常生活中既讲究生活细节, 待人接物又仁慈宽厚, 还低调、谦虚。

参考文献

开放的探究, 品行的隐忧 篇10

自主学习是在有效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因此, 对一个问题的看法, 在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活动中, 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带有“个人的色彩”, 真是“百家争鸣”, 各具特色。学生有个性差异, 探讨一个问题, 总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

比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中, 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的问题进行探讨时, 有的学生认为元方不失礼, 理由是友人“失约在先”, 还对子骂父, 对如此无礼之人就应以牙还牙, “入门不顾”。有的学生认为元方失礼, 理由是友人“下车引之”, 说明他已有悔过表现, 得饶人处且饶人, 不更表现你元方大度有修养吗?针对上述两种意见, 我都给予了肯定。但在肯定之余, 我也感到了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隐忧, 因为前者意见达80%之多, 同意后者的寥寥无几。同样, 在《爸爸的花落了》一文中, 对林英子赖床不起, 父亲管教她, 责打她一事, 95%的学生指责父亲, 而对父亲恨铁不成钢的做法难以理解。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都说“文如其人”, 在每次的语文达标测试卷中, 更是“见卷知其人”。从一张张卷子中或多或少, 总能暴露出学生的某些心理品质问题。比如学生的作文“我手抒我心”, 有不少学生文中表露出来的, 诸如对亲情的漠视, 自我为中心, 生活情趣的匮乏, 网络游戏的迷恋等。当然主流是好的, 可上述这些问题的暴露, 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的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中学生个性张扬, 他们有富足安康的成长环境, 他们终将走向变革竞争的社会。他们个性强烈, 强调自我, 在学习、生活中维护自己的观点, 盯住他人的缺点咬住不放, 却无视自己的不足, 自私心重。这在体现“双赢”合作关系的大环境中怎能立得住脚?世界纷纷扰扰, 要让学生的灵魂不被纷扰,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创设美的自然环境, 营造和谐家庭环境、社会人文环境, 引导学生读好书, 好读书, 加强品德修养, 提高辨别是非荣辱的能力。

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 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 可塑性极强, 学习探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一时的, 但我们却不能无视存在, 只要我们重视, 因势利导, 倾注爱心, 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走上健康向上的成人成才之路, 在未来的竞争中, 他们必定会直挂云帆, 闯出自己的一片灿烂的广阔天地。

摘要:新形势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该学习方式的首要是“自主”, 因而, 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带有个人色彩。所以, 很多问题的探究不可避免地就暴露出学生的一些品性。有的高尚, 有的堪忧, 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问题, 再怎么教学, 也得重品行。

品行非路人 篇11

做对人操守要求较高的工作,私生活上要有警觉小心的意识。各种人想从你这里得好处。都往上贴,就会有麻烦。你以为已经给了好处,对方却觉得根本不够,开始谈感情,对方愿意白送上门。但你的把柄在手就不客气。一不处险地,避免尴尬的局面。二不对险情,避免危险的机会。古语说:“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挨骂】

年轻时要学会听不中听的话。谁都不喜欢听,但得学会忍住听完,这是基本修养。一话说得准,骂得到位,就急了受不了,立即回骂,没有意思。有用的记下来,作为参考。二说得不着调听了就算,不过心,因为不着调,更不用反驳。造谣生事一定坚决澄清,但公开批评的始终虚心受教。古语说:“闻人之毁而思。”

【进退】

年轻时常会一味进取,什么好处都要,什么事都想揽,什么人的便宜都占。这样常会吃亏。一你太心急会露相,周围人都侧面,你急着表现会让上上下下不舒服。二你太过分会失误。常会赌在投机上,跳出来,但宝押错就什么都完了。押对了,也未必是你受益。古语说:“进不知退,取祸之道也。”

【慎微】

年轻时常不知私人小事上出问题的可怕。生活平淡,受诱惑,心里想着有奇遇浪漫,其实都是很实在的利益。你觉得已经给了利益,对方却觉得根本没有。把柄在人手,就是予取予求。做不到,最后是被所有人当笑柄,也毁了一生努力。古人讲谨慎常不是就不受诱惑,而是明白世路的险恶。古语说:“一失废前功。”

【慎言】

年轻时很喜欢说别人的事。一揭人老底,见到人多就会说朋友的糗事,有些有趣,有些就有伤大雅,让人不高兴。二笑人无才,别人有弱点,不善于做的事情,一定拿出来和自己或别人比,说个没完。以为是好玩而已,其实伤人很厉害。无意中其实隐含某种恶意。没必要也没意思。古语说:“出言不慎,祸机所伏。”

【露怯】

年轻时就得习惯各种煞风景的事。一你想的就是被事实否定,你真心相信的事就是和事实相反。这也没辙,只能让人嘲笑。二你说的话被反对的抓住毛病。你跳得高,说了些瞎浪漫的话被人打脸。这时候还得想开点,较劲强辩没意思,窝囊也得认。古语说:“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耻过而遂非。”多思考今后不露怯。

【小人】

年轻时常不知小人像王蒙说的:“愚而诈,傻而号叫,不知就里就闹腾,蛮不讲理耍光棍。”他们一是见不得别人有好事,本来不相干,却嫉妒得一塌糊涂,就想败你的兴。二是听不得基本的道理,因为有道理就妨碍他混水摸鱼,急着起哄。他们就是赵姨娘和牛二一类货色,对他们一从容,看透他,二冷静,点破他。

【上当】

年轻时看事情,就只会看人说的好不好,往往上当。字面上好听的,实际上未必有用,其实聪明人都对字面下面的实际心知肚明。公司单位里对你好的,重视你的人,常要求你严格,让你在业务上担担子,其实看好你。要巧妙利用你的,就吹捧迎合你,挑你激你,让你去当内斗的棋子。古语说:“不诱于誉。”想透点。

【面子】

年轻时容易争一时的面子意气。一就是不能不出风头,到了一个场合,都要显得我最强最好,看到别人说了好玩的话,或有成绩,就不忿,要较劲辩个天翻地覆。二就是不能不说大话,到哪儿都情不自禁说自己不得了。其实稍低调反而更容易和人沟通赢得真明白的人信任。古语说:“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睿雪摘自《年轻时:张颐武解读人生警语》)

品行培养 篇12

关键词:《弟子规》,品行教育,课堂教学,策略

一、《弟子规》的内涵与品行教育相结合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 品行教育古已有之。《弟子规》字句简单, 内容通俗易懂, 阅读起来朗朗上口, 且容易背诵成为较好的教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 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通篇约一千多字, 言简意赅,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六个部分, 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

1.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弟子规》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 告诉我们为人子女, 孝敬父母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为中:

首先, 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 不能傲慢无礼。《弟子规》讲, “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弟子规》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 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

其次, 真正的孝子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更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 做一个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再次, 孝敬父母, 还应该兄弟友爱。《弟子规》提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在于重义轻财, 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 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则更要懂得尊敬兄长, 只有兄友弟恭, 兄弟之间以情谊为重, 看轻钱财, 才能真正相处和睦, 而兄弟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孝顺非常重要的表现。

最后, 《弟子规》中具体列述了对待长者应有的各种礼仪, 包括在长者面前的坐走言谈行止等要求。行为是人内心精神的体现, 《弟子规》通过这些具体行为的规定告诉我们, 作为晚辈、作为幼者要有对长者的恭敬忠诚之心, 要将这种恭敬忠诚之心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日常行为中。

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谨》这一章里着重要求弟子珍惜光阴。“朝起早, 夜眠迟”, 勤勉学习, 生活规律。讲究个人卫生, 衣着整洁, 饮食合度。指出:“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弟子规》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在于它是不是华丽, 是不是很昂贵, 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 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 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 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

3.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信》这一章提出, “凡出言, 信为先。”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 言以信为先, 实事求是, 不要夸夸其谈, 华而不实, 虚浮佞巧, 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 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 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 要见贤思齐, 见不善而内自省, 结识良知益友, 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 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 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 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 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 对诚信品行的养成意义重大。

二、课堂教学《弟子规》品行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 她闪烁着中国古人品德、智慧的光芒, 传承这种优秀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孩子们认识这些古老的文明更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而只有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品行教育, 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

1.课堂渗透法

在语文课《一片树叶》的课堂上, 孩子们不但被里面的童话内容深深吸引, 同时也能说出其中的道理:每只小动物经过小椿树时, 虽然都分别摘下了一片树叶, 可是第二天树上却一片叶子也没有了。仅仅再小的错误也会酿成大祸, 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谁能用《弟子规》里的话说一说?”有的孩子马上能说出:“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教师立即表扬。

2.教学情境化

每天午饭后, 孩子们经常把外衣脱下来, 随便扔到桌椅上, 然后跑出去玩。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场景:喜羊羊家里乱七八糟, 衣服、帽子、袜子乱扔一地, 小朋友看到了都说:“太乱了, 我们要整理!”于是孩子们便动起手来, 一会儿, 教室里干净极了!孩子们自己诉说着劳动成果的同时把《弟子规》“置冠服, 有定位。勿乱顿, 致污秽”的含义解释了出来。

3.内容生活化

每节下课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 身体都会无意地碰到过道里的课桌, 造成班级里的课桌七扭八歪。于是在讲到“宽转弯, 勿触棱”这一句时, 让孩子们站排到前面演示, 怎样做才是“宽转弯, 勿触棱”。通过孩子们亲身演示, 以后每节课上下课都井然有序。

4.游戏巩固法

《弟子规》的记忆多半是依靠反复的诵读, 在诵读的同时孩子们感受到了韵律美、节奏美、思想美。皮筋舞是普通的户外活动, 孩子们边跳边唱的不是普通的儿歌, 而是《弟子规》里的内容。孩子们边学边玩, 边玩边乐, 边乐边背, 牢牢地把《弟子规》内容记住了。这样既锻炼了身体, 又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5.实际运用法

如果教学《弟子规》, 让孩子们变成死背书、背死书的孩子, 那么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 必须能够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才算起了真正的作用。有一次一个孩子向教师告状, 教师问他:“你亲眼看到的吗?”他说:“我听别人说的!”另一个小朋友就马上说:“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别的孩子马上同意并跟着念了起来, 然后经过一番调查才弄明白事情的经过, 这个孩子也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

三、在家庭生活中落实品行教育

1.开展亲子诵读活动

通过亲子诵读, 让《弟子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不仅使儿童在孝亲、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和礼仪规范的启蒙教育中得到熏陶, 从小、从细节养成;而且使家长从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启迪, 净化和升华思想意境, 规范自身行为, “以德治家”, 建立起与传统道德文化相承接, 与和谐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相适应的新型家庭关系。

2.定期组织家长培训班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 因此, 《弟子规》的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定期组织家长培训班, 鼓励家长诵读和践行《弟子规》的行为准则, 为子女做好榜样。

3.记载好家校联系卡

品行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背诵上, 更需要落实在日常的生活中。借助家长的力量, 结合《弟子规》的内容, 制定学生在校、在家要做到的细则, 设计成家校联系卡, 家长与老师每周反馈、交流一次, 共同教育好孩子。

上一篇:教学仿真下一篇:网络信息资源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