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物资

2024-09-27

救灾物资(精选9篇)

救灾物资 篇1

1 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人们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得到充足的保证。不幸的是, 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带来的除了财富还有对环境的破坏, 2008年春出现在南方的冰冻灾害、“5·12”地震典型地反映了突发的灾害事件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和现代社会的脆弱性。在这些突发事件中, 都曾有短暂时间因救灾物资、基本生活食品不能及时有效地送到灾区, 而引起受灾群众的不满, 在“5·12”大地震中更是因为救灾帐篷的短缺造成局部的骚乱。痛定思痛, 除了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不足, 我国的物资储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尽管在这些事件中我国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系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极大地保证了灾区医疗物资、生产物资以及其他救灾物资的供应, 但还是折射出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我国的救灾物资的储备体系。

2 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1953年, 我国正式建立国家物资储备制度, 开始储备钢材、煤炭等重要战略物资。经过50多年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国家物资储备局、储备物资管理局 ( 办事处) 和基层单位的三级垂直管理体制, 建设了比较完善的储备仓库体系。目前, 我国的物资储备由民政部负责, 分中央、省、市 (县) 三级, 其中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代储单位为天津、辽宁、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陕西10省 (区、市) 民政厅 (局) , 中央级救灾物资定点储备在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郑州、武汉、长沙、成都、南宁、西安10个城市。民政部还将在重庆建设中央救灾物资重庆储备库, 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 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只有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大力加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灾害, 及时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2.2 国家物资储备制度的缺陷

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国家物资的储备战略, 并陆续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全国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 (1998—2010) 》、《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救灾储备物资管理规程》等制度与政策。多年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多次危急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现了国家宏观布局的高瞻远瞩。但是近年来的突发事件也反映了我国单一的国家物资储备制度不能完全满足突发事件中对物资供应的需求, 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2.2.1 救灾物资储备数量不足, 种类稀少

1998年7月, 民政部、财政部发出《关于建立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为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 保证灾民救济工作的顺利进行, 促进灾区社会的稳定, 中央和地方以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要储备一定的救灾物资。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主要物品类型主要是帐篷和棉被等物品, 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 2005年年底, 含中央级物资储备库在内, 全国省级共建成救灾仓库建筑面积 137943平方米, 按照正常情况下测算, 总容量不超过 30万顶帐篷。

显然,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视事件的严重程度, 对各类救灾物品和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但如果是较大的突发事件, 这种比较单一的救灾物资储备肯定不能满足灾区恢复基本生活的需要。事实也证明如此, “5·12”地震两小时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成都代储点的全部帐篷调拨灾区, 48小时后全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15万顶帐篷全部调空, 但灾区帐篷短缺仍严重。

2.2.2 救援物资响应时间慢

2003年2月23日, 新疆伽师地震, 由于附近没有中央储备物资, 民政部只能从遥远的武汉调运救灾物资, 5天后这批物资才抵达灾区。而按照民政部的要求, 在灾害发生 24小时之后, 灾民就应该得到救助, 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一般生活用品如水、食物等易于在当地采购, 尽管可能采购价格较高, 但一般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而帐篷运到灾民手中的平均时间是 4天, 远不能达到应有的反应速度。

2.2.3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投资巨大

从2007年起, 云南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本省各地救灾仓库的建设, 同时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充救灾物资储备, 常年储备的救灾物资有救灾帐篷、棉被和衣服等。每年财政部、 民政部用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的预算, 大概在 2亿元人民币。要达到民政部24小时灾民得到救助的要求, 显然依目前的中央储备布局难以实现, 为此, 专家建议增加中央救灾物资储备代储点数量, 建立一个大型的仓储中心类似供应链中的配送中心, 投资多在几千万元到亿元之间。

这是基本的固定建设费用, 要维持储备库的正常运转, 后期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管理储备库, 维护储备物资的品质。其中, 库存保管费用大约占物资成本的30%, 按每库平均几千万元的库存量, 则仅库存保管费用就接近千万元。

2.2.4 维持物资的品质较昂贵

救灾帐篷可以保存一年甚至几年, 质量基本可以保证, 但很多其他救灾物资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或者保质期, 超过保质期有可能变质。如果让变质的救灾物资送到灾区, 不但起不到救灾物资应有的功效, 甚至还会引发社会骚乱, 损害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诋毁我国的国际声誉, 造成更大的社会恶果。对于国家储备库中因质量发生变化、等级提高或工艺改变等原因的物资, 经国家局核实, 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可降价处理或报废销毁。

经历多次突发事件, 我们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也看到我国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我国救灾物资供应的主力军。但同时也发现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一些问题, 物资总量不足、物资种类单一、物资调拨反应过慢以及较难保持储备物资品质等, 说明我们对救灾物资的储备制度、处理办法仍需改进, 提高救灾物资的储备量, 增加救灾物资储备的品种, 提高救灾物资响应的时间。

3 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思考

应急救灾物资的国家储备是必需的、有效的, 但也是不足够、不充分的, 必须对我国单一的国家储备应急物资的制度进行改善与补充, 加大储备量, 完善储备网络布局。把国家物资储备与地方商业、企业单位的储存有机结合起来, 不失为一个有效而又节约的好办法。即把中央救灾物资储备、企业救灾物资储备的综合救灾物资储备方案, 再辅以社会市场化筹集救灾物资的应急处理办法, 作为一个完整的救灾物资的储备体系, 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救灾物资的最大量、最大程度且最快速度地供应, 满足灾区对物资的需求。这个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3.1 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维持目前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它是我们应对突发事件物资供给的主力军, 是应急事件处理物资供应的主要力量。依然保持目前的中央、省、市 (县) 三级储备体系, 维持现有的10个中央救灾物资代储点, 但不再增设, 把主要的工作和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现有的储备点的储备能力、维持储备物资的质量等方面。

3.2 企业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企业单位物资储备制度是指国家把一定的物资储备任务派发给一定地区的一定企业储备一定种类的物资。即把国家救灾物资的部分储备量分配给各地方的企业单位, 企业单位根据本企业经营特点、从事的行业选择储备的救灾物资。这样分散在各地的企业, 可以把企业储备的救灾物资作为国家救灾物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第一时间调拨分配给灾区。

企业单位的物资储备策略的思路为:通过考察在各地选择部分优秀的商业机构, 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商业机构的仓库储存能力, 把国家一定量的生活用品、医疗药品等分散储存于各单位, 国家每年给予参与国家物资储备计划的单位一定的补贴, 补偿各单位由于物资存量增加而上升的物流储存成本。国家对在各单位储备的物资有绝对的调度权力, 但在国家不调拨时, 各单位对物资有权进行处置, 但必须保持任何时刻对国家储备物资保有原协商的数量。

3.3 社会市场化筹集救灾物资制度

赈灾物资筹集是指政府应对灾情依法对灾区进行赈灾所需物资的筹措, 当中央救灾储备代储点和企业救灾储备物资调拨不能满足需求时, 有必要进行市场化筹集。因此, 社会市场化筹集救灾物资是突发事件救灾物资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这个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三个部分以中央储备库为主, 企业应急储备为辅, 社会市场化筹集救灾物资为补充, 构成对重大突发事件物资供给的保障系统, 构成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生命补给线。

参考文献

[1]冉岚.从汶川地震看国家物资储备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9) :60-63.

[2]王忠文.试析国家战略储备制度[J].消费导刊, 2008 (9) :37-38.

救灾物资 篇2

第一章

储备物资管理

第一条、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首先要加强财务管理,严格纪律,强化监督机制。储备物资应设立专帐,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帐物相符。

第二条、救灾储备库的物资要科学存放。按品种分类存放,物资存储放在不同的货架上,按消防规定合理摆垛,摆垛要整齐稳固,分垛挂签。安全通风,方便出入。

第三条、储备库要配备消防器材,以防火灾发生,同时要配备温度计、湿度计,随时掌握库内温、湿度。高温、高湿季节必须采取降温、降湿措施,保证库内温度符合物资储备要求。

第二章

出入库管理

第四条、储备库对入库物资应认真清点,分类逐项逐批验收,建立储备库物资入库台账,建立储备物资的标签,标明品名、数量、入库时间等信息,发现破损、丢失、短缺情况及时上报。

第五条、储备库物资出库需经局下达命令后,方可执行,出库的物资应按局批准规定的品种、数量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并做好出库物资的登记。

第六条、储备库物资出库要标明物资发放地点、用途,原则上主要用于解决灾民无力克服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困难和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对于救灾帐篷和救灾库的物资、可重新利用物资,要及时回收,并做好登记。

第三章

安全管理

第七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安全第一责任人为民政局分管局长和救灾股长,仓库管理员为具体责任人。

第八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应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九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按消防要求,管理火种、火源、电源,不准将火柴、打火机、易燃易爆物品带入库区。

第十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实行封闭管理,非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库区。

救灾物资仓库管理制度篇2

第一条

救灾救济科每月底对物资进行盘点;监察室、财务审计科每季度对物资和账目进行盘点核实。

第二条

救灾物资仓库设记账员、保管员各1名。

第三条

物资采购,必须严格遵循《永川区民政局工作规则》。

第四条

物资入库流程:记账员开具入库单交保管员→保管员验收物资,并在入库单上签字→保管员将入库单返财务审计科和记账员(如系归还借用物资的,保管员将入库单返记账员和借用单位)。

第五条

物资出库流程:领(借)用单位出具领(借)条→救灾救济科初审→局分管领导审批(折价1万元以上的物资,须经局主要领导审批)→记账员开具出库单→领(借)用单位经办人到救灾仓库办理物资出库手续→保管员发放物资→领(借)用单位经办人和保管员在出库单上签字→保管员将出库单返记账员和领(借)用单位。

第六条

物资入库、出库后,记账员和保管员应及时准确登记明细账和流水账,确保账物一致。

第七条

本制度自2014年10月起执行。

救灾物资仓库管理制度篇3

切实加强救灾储备物资的使用管理,确保救灾物资安全高效运行,使救灾储备物资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紧急救灾能力,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结合本市民政工作实际,特制定此制度。

一、储备物资

1、本级通过政府采购的各类救灾物资。

2、省、市民政部门调拨下发的救灾物资。

3、社会捐赠的各类救灾物资。

二、仓库管理

救灾储备物资实行定点储存、专项管理、无偿使用的原则,不得挪作它用,不得向灾民收取任何费用。

设仓库保管员1名,专职负责救灾仓库的管理及各类物资的保管、验收、入库、出库、盘点以及物资的出入库明细登记工作,市民政局主管领导监督把关。

仓库物资的出(入)库要及时记账、凭证齐全、手续完备,定期对仓库物资重点清查,做到账物相符。

合理安排仓库物资存放次序,按新、旧种类分区,搬运入库时应先内后外,先下后上,出库对应先外后内,先上后下,不得抛掷。做到离墙、离地,防止受潮霉变,要及时清扫整理仓库,保持整洁,搞好仓库管理工作,做好清洁卫生,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光,防止鼠虫,做好防火、防潮、防盗、防破坏工作,确保库房物资安全。

严格岗位责任制,实行封闭式管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库房。

三、入库管理

1、各种捐赠及救灾物品在未办理入库手续前不得入库。

2、仓库物资需入库时,须填写单位开具的《物资放库单》,仓库管理人员按单上所列物品名称、数量、规格点收,清点无误后仓库保管员和经办人在入库单上签字确认后方可将物资入库。

3、无入库单或入库单与实物不符时,不能办理入库手续,须重新核查。

4、仓库管理员在物品入库后要及时登记入账,确保账物一致,四、出库管理

1、没有主管领导签字同意,物资一律不得出库。

2、物资出库须填写《物资领据》,根据领据单上所列物资的时间、名称、数量、规格等内容,仓库保管员会同经办人逐一进行清点核对,确认无误后,接收单位人员在《物资领据单》上签字(盖章)确认,然后发放装运。

3、《物资领据》由仓库保管员保存备案。

4、物资出库后要及时销账、登记,及时结算各类物资的库存数年,确保账物一致。

五、盘点清查

1、每个季度末,仓库保管员都要对仓库的物资进行盘点清查,发现仓库物资盘亏、毁损、报废的,仓库保管员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向主管领导报告,未经批准一律不得擅自处理。

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清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账物相等。

六、物资回收

为抗震救灾提供强有力的物资保障 篇3

一、领导带头、党员带头,以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

委党组在震后第一时间召开会议,传达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我省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关精神,紧急启动应急机制,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张吉生同志总负责、五位委领导参加的抗震救灾领导班子,迅速组建委抗震救灾工作体系,明确责任分工,紧张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机关党委及时发出通知,要求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按照委党组的部署,迅速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支援四川抗震救灾贡献力量。

在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中,委领导以身作则、靠前指挥。张吉生主任和周毅彪副主任在接到省委、省政府下达的任务后,连夜赶赴镇江、苏州、无锡、常州等市,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发动企业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突击生产救灾物资,现场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扩大产能所需的资金、原材料等问题。顾瑜芳副主任多次召集相关处室负责人研究落实生产企业电力供应、运输保障的方案。潘宪生副主任在独生女结婚大喜之日接到赴四川抗震救灾的通知,他毅然放弃了参加女儿的婚庆仪式,当即带领有关人员直奔抗震救灾最前线,现场指挥救灾物资的转运、调配,全力做好实地抗灾、前方物资保障等工作。

二、协调要素、协调运力,为企业解决各种生产困难

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临时住所,既是抗震救灾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央交给江苏一项重要而紧急的政治任务。5月19日以来,经贸委组织了24家帐篷生产企业、146家活动板房生产企业迅速投入生产,在下达生产任务的同时,立即组织各相关部门研究如何保障企业满负荷生产的方案,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成品油和原辅材料供应,确保电力优先供应、交通畅通无阻。根据梁保华书记的要求,委里还向主要生产企业派出19名驻厂联络员,现场指导企业生产,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活动板房材料体积大、占用场地多,企业产品如果不能及时发运。就会发生“涨库”影响生产。经贸委与省交通厅、上海铁路局紧密配合,建立了交通运输联动机制,实现了产品运输“无缝对接”,创造了救灾物资“边生产、边运输、边发货、零库存”的全新组织模式。5月23日至28日,共发运1130节车皮,平均每天近200节车皮。如此高密度、大规模的紧急运输在我省是罕见的。

各地经贸部门都把抗震救灾物资的生产组织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无锡市经贸委在接到生产任务后,连夜组织企业开始生产,并积极为生产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有的企业资金困难,市经贸委联系锡州农商行现场办公,当即提供300万元贷款:企业生产线上缺人手,又及时联系劳动部门把30名熟练工人送到厂里;为确保生产不断电,协调市供电局为企业增加一条输电线;为保证及时发运,市经贸委还派出2辆卡车和20名搬运工运成品,并落实铁路车皮。吴江市经贸委领导把办公室搬到活动板房生产企业集中的2个镇,随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确保企业按要求完成生产任务。

三、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把奉献爱心作为应尽义务

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全委广大干部职工心系灾区、情牵灾民,不分昼夜工作,为抗震救灾争做贡献。5月15日,在余震频发、险情不断的情况下。委里两位驾驶员根据省政府的指令,连夜开车赶赴灾区,及时为省前线指挥协调小组提供后勤保障。奋战在德阳、绵竹抗震救灾一线的7名同志,积极做好救灾物资接收和江苏抗震救灾人员的后勤保障等工作。他们克服余震、暴雨、泥石流等多种危险困难,不分昼夜地到货场组织卸货和转运,车厢上下来回攀爬;在环境恶劣、赴灾区人员批次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接待各路人马,平均每天达200多人,被我省赴德阳抗震救灾人员亲切地称为“救灾人员之家”。委应急办的全体同志自应急工作启动以来,连续工作不休息,及时高效地下达和调整救灾物资生产计划,组织活动板房设计与生产对接: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救灾物资顺利运往灾区,交通运输处的同志连续多日工作在苏州、无锡等地的火车站,负责指挥调度,确保救灾物资发送任务的按时完成。委三位派驻吴江的同志在10多天时间里跑遍了吴江100多家活动板房企业,裤子脏了、鞋子破了都顾不上,他们的工作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企业员工。

在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活动中,同志们纷纷慷慨解囊,不少同志一次性捐款数千元,有的已经累计捐款上万元。却反复叮嘱不要宣扬。许多出差在外的同志在听到消息后,纷纷采取发手机短信、打电话委托等形式,积极参加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更为感人的是,身处抗震救灾一线的潘宪生、江志平、朱晓波、程友华等党员同志。当他们收到省级机关工委发给的1000元慰问金后,在多次捐款捐物的情况下,再次将1000元作为“特殊党费”上交;身患多发性骨髓瘤,年仅36岁的年轻党员朱作生同志,也主动交纳了200元“特殊党费”,以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心意。

在抗震救灾活动中,省经贸委离退休老党员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特别是在得知可以通过交纳“特殊党费”的方式帮助灾区人民后,他们在多次捐款的基础上再次行动,踊跃交纳“特殊党费”。他们说:“老而不敢忘忧国,一片爱心献灾区,直接参加抢险。我们已力不从心,但向灾区人民捐出一点钱物,献上一片爱,是我们应尽的义务。”离休老党员沈谊同志长期以来坚持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共计42人。累计资助金额达15万元。在这次交纳“特殊党费”的活动中。他又再次捐出5000元。丁穆同志是1942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耄耋之年的丁老身体状况并不好,吃自费药品是常事。丁老平时总是省吃俭用。但每次有灾情,他总是带头慷慨解囊,从不落后。面对此次汶川大地震,他又向灾区人民伸出援手,一次性捐款5000元。当大家对他们的义举表示赞叹时,他们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话:“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这次抗震救灾捐款。省经贸委老干部党支部共计捐款179400元,其中“特殊党费”115950元。

救灾物资 篇4

时隔一个多月, 地震带给我们的伤痛已渐渐痊愈, 除了对生命的哀悼之外, 我们接触的最多的便是奉献、捐助等字眼了。特大自然灾害后, 救灾物资的需求有数量大、时间紧等特点, 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就不能再采用以往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的一般模式, 而应讲求效率、经济、实用等原则, 但又要杜绝腐败、违法违纪等情况, 实行特事特办。为加强救灾款物管理, 中央成立了抗震救灾款物监督检查领导小组, 并组织对抗震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

从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的文件、公告, 可以看出救灾物资筹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来源:1、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2、社会各界和人民团体;3、中央组织部接收的特殊党费;4、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和经民政部批准的可接收捐赠的其他公募基金会。其中, 前三项集中到民政部开设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专户, 按照规划安排使用。后一项连同对口支援省份的资金由受灾省份人民政府负责安排使用。

在分配和安排使用过程中, 救灾物资优先用于民生项目。安排捐赠资金原则上应该遵循以下顺序:一是房屋倒损农户住房重建;二是学校、医院、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备;三是对特困群众、“两孤一残”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生活补助;四是农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救灾物资使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作为纳税人和捐赠人, 我们会有很多疑问:一是救灾物资使用中是否有一些挪用、挤占等现象;二是会不会有弄虚作假、虚报数字或者灾情等问题;三是物资分配过程或发放过程中有无不合理问题。

审计署于6月24日发布了第2号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 公布了截止6月12日各级财政、国内国际社会捐赠以及中央组织部接收的“特殊党费”的审计情况。各类捐赠总额已经达到759.16亿, 通过实际到账和使用资金的审计,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管理不够规范:捐赠款物来源广、数量大、品种多、时间集中, 加之相关制度不完善健全、应急经验不足, 导致对款物的登记的手续不健全、质量检查不合格, 出现错漏报, 部分物资积压、过期等损失。

政策不够完善:个别地方在中央规定的遇难者抚慰金外又发放地方抚慰金, 但额度不一, 容易引起互相攀比、造成矛盾。

执行不完全到位:个别地方由于主客观原因, 没能按时发放救灾物资, 致使当地群众产生误会与埋怨。

除此之外, 据调查, 民间反映出的问题还有以下几方面:1、接收环节不, 进行账外处置。由于一时间捐赠款物如潮而至, 一些单位尤其是一些临时的受赠机构, 既存在人手不够来不及入账的可能, 也存在着一些人员见财起意, 故意不入账, 之后直接据为己有或低价倒卖。2、采购环节做手脚, 大发国难横财。由于受灾情况严重, 需采购大量生活必备物资, 便给投机分子机会:故意提高价格、采购其他不必须物资、索取回扣等。3、分配环节顾亲友, 先己后人。救灾物资的管理分发人员几乎人人都有亲友因灾受损, 可能导致其谎报灾情、夸大受灾程度等违纪行为。

三、对抗震救灾物资审计的建议

救灾物资审计是一种非常规的事中审计, 也即对救灾款物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跟踪审计。针对现阶段抗震救灾的物资审计,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首先, 区分重点与非重点环节, 特别是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重点审查。比如, 针对采购人员的弄虚作假问题, 应该进行循环审计, 对票据、数量进行严格审计。这样即可以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也能够有效查处问题。针对政策的不完善问题, 应重点对资金链进行跟踪追查, 当然, 并不是一个审计人员从中央跟踪到县里面, 而是通过审计的组织网络, 审计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上开展起来的。提出审计建议, 使资金流转更加规范、合理。

其次, 及时披露信息。对于如此量大类多的救灾物资, 其使用情况是社会各界特别关注的对象, 如果没有及时的信息, 外界也无法了解灾区目前的困难和急需的物资, 也会对自己捐赠的款物是否被有效利用产生怀疑。这就需要建立信息公开网, 及时汇总各方面关于救灾物资的需求、使用情况, 便于下一步更便捷、有效地工作。

再次, 树立特事特办的观念, 有些程序并不一定要按照平常的流程, 要适当从简, 以服务大局为目的。并且要有迅速的反映和强有力的组织系统, 比如第一时间我们要组织力量开展工作, 把一些问题及时反馈上来, 不要等到最后审计完了才明白,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有时效性了。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系统, 是因为这次救灾涉及方方面面的整合以及工作的安排、部署、调动, 离开这一保障的话, 救灾工作不会像目前这样顺利进行。

最后, 要有顾全大局, 服务大局的观念, 把审计立于服务的角度是我们应该坚持的。通常在大家心中, 审计就是挑毛病的, 其实不然, 审计工作做得最好的情况就是没有问题, 审计不光是查办大案要案, 还要对财政财务、甚至社会公共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率性进行审计。在这次重要工作中, 审计也必然要担当起服务灾区的重任。

四、结束语

由于应急审计的经验不足, 工作中必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我们必须及时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才能保证以后各项应急资金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个华夏子孙的心, 除了对人民精神家园的摧残, 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本文通过对抗震救灾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管理情况的跟踪, 结合审计工作的特点, 剖析存在的问题, 并在次基础上提出对策, 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救灾物资。本着“智力支援、管理支援、科技支援”的原则, 望能对灾区重建事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捐赠物资,应急物资,跟踪审计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办公厅《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使用指导意见》

浅谈救灾物资物流系统设计 篇5

1 引言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如何有效地分配与调度物资,以避免浪费或堆置无用,将是决定紧急救灾物资物流配送系统优劣的关键。在对国内外救灾物流系统发展现状及其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紧急救灾物资物流指挥体系和配送系统模型,以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将救灾物资紧急配送到灾区,获得最大化救灾效益的目的。

2 目前我国救灾物资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物资调配整体秩序混乱

灾害过后,大家积极捐款捐物,尽自己所能为救灾出一份力。但由于没有正规化、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并且捐款物资来源广、调配部门多,使物资难以协调,效益背反原则下使的救灾物流成本增加,影响反应效率。

2.2 基础设施被毁,大型设备难以进入灾区

地震或者强降雨后当地的基础设施被毁,时常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使得运输机难以着陆,卡车、挖掘机、搬运机等大型物流设备无法开进灾区。基础设施的不足,应急通道建设的缺乏,无疑影响了救灾的进度和效率。

2.3 救灾物资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灾区对人力、救生、生活、医疗器械类及药品类等人、财、物的需求量很大。但救援机构对物资需求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无法准确预测,救援机构无法快速制定配送策略,造成救灾延误。

2.4 救灾物资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地震中,救援机构物资发放的时间、目的地以及发放效果等情况未能全面掌握,造成部分救灾物资没有及时发挥作用。反映了我国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 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物流的要求。

2.5 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布局不合理

救灾物资 篇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国家利益亦随之延伸拓展,同时,人为和自然因素所造成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日趋增多,对武装力量的需求和应用走向多元化,这使得我军担负的任务也趋向多样化。除了作战任务,我军还担负了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处突、维和、维权等六个主要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

近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相当频繁,对救灾抗灾的需求非常迫切,我军作为人民子弟兵,急人民之所急,救群众之所难,抢险救灾,担当重任。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救灾行动需求,我军已构建了以抗洪抢险、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核化生应急救援、交通应急抢险等专业部队为骨干的减灾力量体系。目前,救灾已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既发扬了人民军队的革命传统,又增强了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2. 救灾野营物资储备的必要性

救灾任务一旦下达,大军整装出动,离开营区奔赴前线,野营保障就成为了后勤保障的重点内容。对于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部队而言,野营物资不仅要实现军队的自我保障,而且还要救助灾民、支援地方。自2006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的极端气象灾害和地震灾害表明,自然灾害导致的安全威胁在增加,军队在抢险救灾中责任重大、使命艰巨,迫切需要加强救灾野营物资储备。

我军高度重视作战营房保障,先后建立了战略和战役级野营物资储备体系。但是与作战任务不同,救灾属于应对灾害威胁而实施的非战争行动,任务对象是救助自然灾害下的人员和财产,救灾行动对野营物资的需求具有时间紧、数量大、范围广、类别多的特点。

需要强调的是,救灾野营物资的涵义更广,内容更全,不仅包含了战时野营物资保障的范畴,还包括工程装备、消防器械、零碎材料等,因此建立内涵更全面的救灾野营物资储备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如执行抗震救灾任务时,寻找和抢救被压埋人员是应急救灾的重点。被压埋人员如果没有水和食物,很难坚持长时间来等待救援;通往外界的道路被破坏,如果没有工程部队或专业抢修队利用相应的机械设备快速抢修,救援队就难以尽快赶到灾区抢救人员;救援人员若缺乏相应的搜救工具,则很难找到被压埋者,即使找到了,面对废墟上的钢筋水泥,重重瓦砾,也难有作为。

救灾野营物资储备能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奠定坚实的物质储备基础,从而确保救灾部队官兵充分发挥救助能力,也能为受灾群众提供野营保障。因此,建立救灾野营物资储备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

3. 救灾野营物资储备的策略和方法

救灾野营物资的储备要综合考虑应对自然灾害的野营物资和其它多样化任务保障需求,可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野营物资储备需求,从法律规章、储备品类、布局规划和储备方式等方面进行建设。

3.1 确立救灾野营物资储备的法律依据

为了更好地确立依法行事、按章管理,高效完成救灾任务,应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确立救灾野营物资储备的法律地位。目前,国家和军队已先后制定了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建立战略物资储备制度。战略物资储备应当规模适度、储存安全、调动方便、定期更换,保障战时的需要”,明确了野营物资储备的建立依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2条也对救灾野营物资做出了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而《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令第436号)中第十条明确指出“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装备、物资、器材等保障”,为调用国家储备物资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军应根据上述法律以实施细则的方式作为确定救灾野营物资的储备、调用和补充等依据,用规范的条文确定体系化的实施方法,并加强军地联动机制建设,使部队在遂行救灾任务时更具可操作性。从我军救灾实践来看,野营物资储备发挥了重要作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2008年5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动用军队战略储备,向灾区紧急空运12700顶班用帐篷、10万份单兵作战食品、20万件御寒衣被、18辆医疗救护车、200台野外发电机、200台切割机、100万双手套、100万副口罩,共计1450吨急需物资器材,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3.2 救灾野营物资储备的类别

救灾野营物资是灾害发生后完成救灾任务所需要的野营物资,因此其物资储备的内涵是更为全面,可按实施人员、救助对象和保障需求划分为三类:指挥类、住用类、抢险类。

3.2.1 指挥类物资

这是救灾现场指挥人员必须配备的物资,以保证现场指挥到位,与外界联系畅通。所需物资主要为小型对讲设备、发电设备及相应的照明设备、便携式应急灯、马灯、便携式计算机、越野汽车等。

3.2.2 住用类物资

住用类物资是指保障救灾官兵和灾民安置所必须的住用生活物资,包括:

①临时住房物资:帐篷、活动板房以及搭建临时简易住房所需的苇席、木料、竹帘、油毡、草袋、铁丝、铁钉、塑料薄膜等材料。

②照明、供暖物资:煤油灯、蜡烛、马灯;暖风机、小型发电机。

③供水物资:清洁水、瓶装水、净水车;

④环境物资:机动厕所、杀灭蚊蝇药、口罩等。

3.2.3 抢险类物资

抢险类是指抢修生命线设施、减轻次生灾害所需的必备物资;包括1.专用工程机械设备,如供电抢险工程车等;2.抢救遇险人员作业设备,包括专用抢救被压埋人员的设备和小件救援工具,如液压起重器械、挖土机、铁锨、营房维修工具箱。

3.3 救灾野营物资储备规划布局

3.3.1 救灾野营物资的储备规划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指后勤保障先行于作战大军。然而,我军目前的战略投送能力还比较欠缺,在有限的运力中又着重于人员装备的输送,对野营物资的运送常力所不及。因此,除了确保野营物资储备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外,还应以全局的层面统揽布局野营物资储备地点,实现就近就便供应。结合国家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根据救灾任务的需求变化,我军还可以按照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发生概率的状况,遵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储备齐全、状态良好的原则,科学编制救灾野营物资储备建设规划;兴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统一应急救援野营物资储备库系统。此外,在我军各营区内可结合避灾场所的建设,同步开展常用救灾野营物资储备,逐步扩大救灾物资储备的有效服务辐射范围,从而提高军队抗灾保障能力。

3.3.2 救灾野营物资储备与已有野营物资储备综合共用

目前,救灾用野营物资没有采用专用仓库储备的方式,但可以同其营房物资和器材储备库整合储备。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即可迅速调用这些营材库中的储备物资进行应急救援。日后不论发生何种自然灾害,都可借助救灾野营储备系统紧急调用灾区所需的救灾野营物资,实现各种灾害应急野营物资资源的合理配置。

救灾野营物资平时分散储存在全军各个营材仓库或综合仓库,自然灾害发生以后,位于灾区的野营物资储备如果能发挥作用,救援效果将是最佳的。但是,随着自然灾害严重程度的增加,储备的野营物资也会遭到破坏,这就需要其周边地区储备的野营物资的支援。周边地区野营物资储备,包括国家规划建立的储备物资,对灾区的支援将是广泛而卓有成效的。

3.3.3 结合环境条件的差异化储备

救灾野营物资的储备还要考虑不同地域、气象条件差异,人文习俗和民族特点,进行适当的差异化储备。如寒冷地区冬季救灾,重点需要防寒的帐篷、衣物;炎热地区夏季救灾,需注意饮水安全,防止疫病的流行。少数民族地区的应急必须特别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只有考虑了这些实际需求,救灾野营物资的储备才能做到针对性强,在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中真正起到支撑条件的作用。

3.4 专用工程抢险设备实行平战结合

对于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专业抢险用的抢险类物资,比如专用抢险工程车、专用抢险设备和材料以及消防车,除必要的备用外,可以不需要专门储备,平时就应确保其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实行平时——救灾相结合的经常性储备。当自然灾害发生后需要进行抢险时,可以紧急调用这些专用设备来执行任务。这既可以解决救灾野营物资的储备成本,又能够保持抢险类机械物资的堪用状态。

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中,因交通中断,救援队伍缺少大型机械设备,抢险速度大大延缓。比如北川县城的救援,因为进城公路没有得到及时得到疏通,机械设备不能运进去,导致救援全靠没有专业设备的士兵双手在废墟上徒手作业,救援体力消耗大,工作效率低。这更说明了专用工程机械和设备平战结合储备的必须性。

3.5 救灾野营物资储备的管理

救灾野营物资储备种类繁多,要在灾后纷乱无序的状态下快速高效发挥作用,这就需要营房管理部门在建立救灾野营物资储备的同时,完善配套的野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利用制度进行管理,有利于分清责任、权利与义务,实现规范管理。

管理部门和职能人员应随时掌握救灾野营物资的储备数量,并使其保持完好状况,同时根据需要增加储备数量和各类物资的保管、更新。对于工程抢险装备,应建立救援资源数据库,储存所拥有的挖掘机械、顶升设备等救援设备的性能、数量、存放位置等数据并定期更新。

指挥类物资和专用工程类物资都应专门保管,自然灾害一旦突然发生,这些专用救灾物资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调往灾区,只有专门保管才能做到需之即用。指挥类和专用工程物资可由营房部门指定专人保管和维护,定期检查使用以确保状态良好,救灾需要便可动用。

救灾任务完成后,对启用的野营储备物资进行点验,按保障标准归类入库。如果在救灾行动中,确已损耗,则应据实上报,补充消耗,确保野营储备物资完好堪用。并根据救灾行动中的实践经验,调整充实野营物资储备的内容和品种数量。

4. 结语

抗震救灾等行动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不断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执行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大力加强救灾野营物资储备工作,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灾害,高效率全方位地救灾,及时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减少灾害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野营物资是其支撑条件。建立救灾野营物资储备,是确保打赢防灾救灾硬仗、提升多样化军事任务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灾害多发,人口众多、因灾损失大,军队在抢险救灾中责任重大、使命艰巨。部队救灾,兵贵神速,应急救助,仰仗储备,为高效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救灾行动,迫切需要加强救灾野营物资储备。本文分析了救灾野营物资储备的内涵和必要性,探讨了建立救灾野营物资储备的策略和方法。

救灾物资 篇7

抗震救灾行动对基建营房保障物资的需求具有节点紧、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 但我军当前的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基础还较为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抗震救灾应急保障能力的发挥。

1. 西部地区抗震救灾基建营房物资储备现状分析

我军基建营房物资储备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经初具规模, 基本满足了平时保障需求, 但与抗震救灾保障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在西部地区突发破坏性地震时, 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 连平时常用的手电筒、镐锹、帐篷、马灯, 甚至蜡烛、插座也会因需求量巨大而突然成为紧缺物资, 这说明基建营房物资储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

1.1 储备层次结构欠佳, 应急保障能力弱

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 西部地区现有的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层次结构, 仍呈现出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不合理态势, 即:统揽全局的战略层次储备和救灾一线的战术层次物资储备比例偏小, 而处于支援保障的战役层次储备规模偏大。这种“橄榄型”的层次结构, 给抗震救灾基建营房物资保障增加了难度。战术层次储备比例偏小, 导致一线部队自身的独立保障能力弱;战略层次储备比例偏小, 对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形成“拳头”力量实施快速保障困难, 不能很好地适应部队遂行抗震救灾应急保障的需要, 从而弱化了基建营房物资储备的应急保障能力。

1.2 储备形态结构单一, 军事经济效益低

西部地区基建营房物资的储备方式大多采用单一实物形态的“硬储备”, 现代科技的非实物形态的“软储备”发展较为缓慢。“硬储备”数量过多, 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一方面给国家财政和军队建设带来不少负担, 另一方面因储备物品更新换代常造成浪费。随着军队建设现代后勤的全面推进, 基建营房装备物资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 单一实物形态的“硬储备”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既不适应实物储备总体规模适度的客观规律, 又造成庞大的不断聚集的“超储物资”和待报废品成为“呆账”、“死储备”, 最终导致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难以发挥。

1.3 储备品种结构僵硬, 物资保障弹性差

我军基建营房物资储备一直是按照传统的保障理论, 平时需要什么储什么, 需要多少储多少, 储备品种一应俱全, 储备数量、经费投入平均分配, 没有考虑到多样化军事任务保障的特殊需求。面对多样化安全威胁, 军队使命任务随之变化, 然而, 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和标准却并没有根据保障需求和社会发展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储备结构呈现出品种繁杂、僵化、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表现出适应性空间狭小的弊端。同时, 真正技术含量高、生产周期长、战时不易生产筹措的重要装备物资却很难顺畅地进入储备领域, 必然导致物资保障的弹性很差。

1.4 储备布局均衡不一, 资源配置效率低

西部地区基建营房物资仓库多数建在偏僻山区, 交通不便, 前轻后重, 功能单一, 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 难以形成综合保障能力。联勤体制运行后, 有的保障区仓储设施不足, 有的储备能力过剩, 导致物资布局失衡。特别是位于西部高地震烈度地区营房物资储备仓库规模小, 各种野营和工程物资、装备机具预置储备少, 往往品种并不齐全配套, 一些重要装备、重点物资储备数量严重不足, 一旦有地震等破坏性自然灾害发生, 很难在抢险救灾的第一时间形成保障优势, 而必须从其他地区远程调拨保障物资和装备, 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保障时效性较差。

1.5 储备方式自我封闭, 军队储备负担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大市场。这种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不仅为基建营房物资储备走向市场、融入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 也给现行封闭的军队物资储备体系带来了冲击。一方面, “大而全”、“小而全”的军队储备格局不能适应现代后勤建设的总体要求, 因为军队内部各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 条块分割, 各自为战, 重复建设, 浪费严重, 难以形成保障效益的拳头优势;另一方面, 自我封闭的物资储备体系给军队建设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造成军队人力、物力、财力的空转浪费。

2. 西部地区抗震救灾基建营房物资储备新策略

西部地区抗震救灾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必须以建设现代后勤为目标, 着眼保障需求, 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讲求质量、注重效益、拓宽思路、转变观念, 树立适应新形势的、先进的物资储备思想, 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物资储备体系。

2.1 创新储备体制, 变“小储存”为“大储存”

“小储存”是指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工作按专业进行分管, 高度分散, 仓库功能单一的储备模式,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多而全, 一对一”。“大储存”是指高度集中、专业统管、仓储功能多样化的储备模式。其最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大而全。一对多”。变“小储存”为“大储存”, 创新储备体制, 首先, 必须改变原有管理体制上的专业分管, 实行仓储统管, 形成仓储专业化管理体系;其次, 建立储备集群和储备基地, 实现储备布局的高度集中化;再次, 建设大型化, 综合化仓库, 提高仓库现代化程度, 实现集包装、生产、储存、维修、科研、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化。

2.2 创新储备方式, 变“实物单储”为“物技结合”

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 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多为实物储备。既占用了大量库存, 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因而与目前市场化要求不相适应。从外军的经验看, 发达国家大都重视生产技术能力的储备, 一旦军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 所有技术储备力量均可迅速投产, 满足任务需要, 这样既节省了储备实物所占用的人力和财力, 又能保持生产技术能力可持续发展。因此, 对一些生产能力强、转产速度快、不易储存、需求量大的基建营房物资, 比如发电机、抢修材料等可采取在适量储备实物的基础上, 加大技术储备比重, 提高技术储备水平。

2.3 创新储备管理方式, 变“模糊储备”为“精确储备”

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具有军事和经济双重性质, 要辩证地看待这对关系, 二者并重。过去, 我军物资储备只考虑军事性, 很少考虑经济性, 认为多多益善, 对储备量、储备周期、储备结构和储备布局的合理性研究较少, 通常都是“模糊储备”, 求多求全, 造成储备量过大, 占用大量库存和维护经费, 而一旦物资装备改型或换代, 大量配套器材和物资随之淘汰, 造成相当浪费。因此随着现代储备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就要摒弃“模糊储备”, 对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实行“精确储备”, 从而充分发挥出有限军费的效益。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储备量、储备周期、储备结构和储备布局进行研究论证, 努力做到军事性与经济性的统一;二是在营房物资储备方面充分应用信息技术, 加快物资“可视化”建设进程;三是加强物资筹措、储备和供应的一体化建设, 从整体上对基建营房物资进行管理控制。

2.4 创新储备机制, 变“被动死储”为“主动活储”

用经济学的观点看, 物资流通速度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即物资流通速度越快, 经济效益就越高, 反之, 就越低。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变过去被动的“死”储为主动的“活”储。首先, 利用市场经济条件, 使军队储备体系与地方物资流通体制尽量接轨, 加快物资流通速度, 在始终保持库存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前提下, 把营房物资储备纳入西部地区整个社会大后勤的流通环节, 作为地方供应网点的组成部分, 这样既可以保证为部队始终供应质量可靠的物资, 而且可提高基建营房物资经济效益并支援了地方建设。其次, 要实行内部控制, 紧缩储量, 限制储备期, 完善储备轮换制度, 确保不因过期报废而遭受损失。

2.5 创新储备渠道, 变“军队自储”为“军地联储”

之前, 军队基建营房物资主要由军队自己独家储备。现在, 这种由军队独家运营的储备体制已不能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因此, 军队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原则, 将储备于军与储备于民紧密结合起来, 走军地联储之路。这种改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立足现在国内实际情况, 把基建营房物资分为“通”、“专”两类, 将专用物资储存于军, 将通用物资尽量储备于民;二是不断提高地方企业, 尤其是西部地区当地企业的军工生产能力, 提高军用物资与民用物资的通用互换程度, 不断扩大军民通用储备范围。

3. 结语

救灾物资 篇8

关键词:场景集,应急物流,模糊评判法,配送路径

最近几年大规模公共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汶川、玉树地震、大海啸等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公共突发事件不仅对国家人民造成的巨大的损失, 也给当事人留下了深刻、惨痛的记忆。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

近几年, Viswanathl[1]以震后的救援物资运输的总花费最少和路径覆盖范围最大为目标, 主要研究路径的识别问题。王卫友[2]研究在灾后物资的配送问题。总体研究救灾物流线路优化问题, 以道路网络复杂度最低及物资运输时间最小为目标, 建立灾后不确定因素下的两个优化模型。

本文以地震自然灾害为背景, 通过寻找最可靠的路径, 最大限度减少运输时间。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路径可靠性进行研究, 得到多因素影响下的道路场景集。第二部分通过建立的场景集, 建立邻接矩阵, 进而计算出相对路径与绝对路径。

1 模型建立

1.1 模糊评判确定场景集

由于突发事件发生后道路通行程度受多个影响因素制约, 我们用模糊评判法可以很好的凸显影响因素对道路通行状态以应急物流配送时间的改变。由此建立模糊评价模型[3]。

1) 建立道路状态影响因子集

2) 建立道路通行状况集

3) 建立评矩阵P, 对每个影响因子进行评价, 确定其对道路通行状况集元素y的隶属度函数。采用专收集资料的方法对xi按照隶属度函数计算该影响因素的单因子模糊评价集所有单因子评价集组成路段的评价矩阵P。

4) 建立权重集。根据影响因子对道路通行状态的影响程度来进行权值分配,

5) 对道路通行状态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设模糊综合评价集为U,

6) U综合所有影响因子的影响, 描述了路段通行状态的隶属度。通行状况一旦确定, 旅行时间变化组合的时间集T也就确定了。

7) 建立场景集。在得到道路网络中所有路段的时间集T中选取最长时间作为路段的旅行时间, 选定的所有路段旅行时间组成了路网的场景r, 它是R中的一个元素, 表示在当前影响因子条件下道路运输网的最长可能旅行时间组合。

1.2 模型建立

设路网G (V, A) 是随机路网图, 其中v={1, 2, 3, …, v, }代表节点, p代表源点, q代表终点, 场景集为R, 每段弧上有 (T, L) 分别表示两个节点间的时间frij和距离Lr。

按照绝对路径[3] (任一路径在所有场景下的时间长度最大值, 在所有路径下的时间最小值) , 相对可靠路径 (路径长度与所有场景下最短路径长度的最大偏差值的路径) 的定义建立绝对可靠路径与相对可靠路径问题的模型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模型说明: (1) 式为目标函数:在所有路径中求解时间最小的路径绝对路径; (2) 式为目标函数:在所有路径中求解最小化的路径相对路径; (3) 式表示原点网络流平衡约束; (4) 式为除原点与终点的其他节点网络流平衡约束; (5) 式为终点网络流平衡约束; (6) 式为最晚时间约束; (7) 式决策约束。

2 模型求解

根据1.1计算路段通行状况, 并建立路段时间集T建立场景集。不同的场景集对应不同的时间邻接矩阵, 而每个邻接矩阵都对应该场景集下不同路径的最长旅行时间, 我们采用深度优先路径搜索算法设计如下:

(1) 判断第一行不为0的数据 (表示两个节点之间有路径连通) a[0][j]。

(2) 判断a[j][n-1]是否为0, 是输出节点与路径的值

(3) 判断a[j][1]到a[j][n-2]有几个不为0的数输出路径与对应旅行时间

2.1 数值算例

设路网G (V, A) 是随机路网图, 其中v={1, 2, 3, 4, 5, 6}, 1和6分别代表物资的供应点与需求点路网G共有10条弧, S代表震源, 每段弧上有 (T, L) 分别表示两个节点间的时间和距离, 假设在距离弧 (3, 6) 中点右侧20km的位置发生震级为6.8级的地震。

根据文献[5]地震灾害下对道路通行状况的影响因素有地震强度、震源深度、两侧建筑物密度等多项, 本算例只考虑地表峰值加速度与建筑物倒塌中断道路概率两项综合指标, 组其中, 峰值加速度与建筑物倒塌中断道路的情况如表1, 表2:

2.2 求解结果

模拟地震灾害下影响因子对道路通行状况的影响, 设影响因子的权重集为w={0.5, 0.5}。按照地表峰值加速度、建筑物倒塌中断道路机率与道路通行状况的对应关系、建立隶属度函数。

使用地震衰减公式计算地表峰值加速度建立时间集, 求出邻接矩阵。根据文献[7]使用Kanai地震衰减方程式:

其中:p—地标峰值加速度;r—与震源的距离;m—地震强度;b1、b2、b3、b4—参数值。

但是当地震引发其他灾害, 如洪水, 海啸等会对使用Kanai地震衰减方程式中的a2是个经验值, 对这个参数进行调整a2=2.37, 影响因子调整为{0.7, 0.3}, 按照上面的步骤计算场景r2的相关数据。得到两个场景r1与r2的邻接矩阵为

最优绝对路径为1--->4-->6, , 具有所有场景下最小可靠路径长度,

又因为, 场景r1下最短的路径的长度为8, r2下最短的路径长度为9, 所以次优相对可靠路径为1--->4-->5-->2-->3-->6, 1--->5-->2-->3-->6。

3 结束语

在地震灾害的背景下, 随机运输时间下可靠路径搜索模型, 第一部分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路径可靠性进行研究, 得到多因素影响下的场景集。第二部分通过路径可靠性建立的场景集, 根据下的时间维度建立邻接矩阵, 进而计算出相对路径与绝对路径。并运用最大最小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实例, 以证明其的有效性。在本文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研究随机运输的物资配送时间问题。

参考文献

[1]Viswanathl, K., Peeta, S..The Multicommodity Maximal Covering Network Design Problem for Planning Critical Routes for Earthquake Response[C]//8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Washington D.C., 2003:568-588.

[2]王卫友.救灾物流线路优化研究[D].西华大学, 2010.

[3]吴启迪, 廖成.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物流中的优化运输问题的研究[D].同济大学, 2007:115-118.

[4]林谷, 石秉学.一种隶属度可编程的模糊识别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39 (Su PP.l) :30-33.

[5]黑龙江省特大火灾事故应急预案[Z].

救灾物资 篇9

本文以西部某省为例, 简述该省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方案。

1 现状分析

该省地处西部灾害多发区, 近年来时常发生强降水、旱灾、雪灾、滑坡等灾害, 尤其是最近几年地震频发, 特别是5.12汶川突发特大震灾的极端事件, 更令人深深感受到自然灾害突发风险的严峻和残酷。该省现有救灾物资储备库数量少, 建设水平低、设备简陋、条件恶劣, 具体表现如下。

1) 仓储面积小, 物资存放条件差

现有库房由于面积紧张, 物资存储高度密集, 库内已无运输通道, 且无通风, 应急调运十分困难。

2) 建设标准低, 安全隐患多

现有库房基本没有防水、防火、防鼠、防盗设施, 火灾隐患十分严重。

3) 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少

根据储备库建设的基本要求, 库房各类物资存放应具备不同的温度、湿度以及各类检查、监控的手段和设备。物资存放应集装、上架, 目前这些条件基本不具备, 调运、装卸的基本手段也极端落后, 没有专用的装卸机械设备, 直接加大了物资的损害程度, 严重影响了调运物资的时效性。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现状见图1~图4。

目前, 该省救灾物资储备条件与灾害救助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要求高、责任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已成为制约该省提高灾害救助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水平的瓶颈。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 包括该省在内的西北广大地区的群众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相应要求各级政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执政能力也必须有相应较大的提高。

2 主要储备物资

主要储备物资包括:单帐篷、棉帐篷、棉被褥和棉衣裤等。

存储物资单位尺寸详见表1。

3 主要建、构筑物形式

根据测算, 需新建2栋库房, 分别为1号库房、2号库房。2栋库房建筑面积及建筑形式完全相同, 库房均为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横向连续3跨3m×6m, 纵向柱距7.5m, 纵向长度105m, 每栋库房建筑面积7560m2;2栋库房建筑面积合计15120m2。

库房设通风窗, 地面为混凝土刚性地坪, 窗为铝合金形式, 大门为防火卷帘门, 并加设防鼠板。库房内防火分区间加设一道防火墙分隔, 并设置特级防火卷帘门或甲级防火门。

4 主要工艺说明

1) 进出库工艺流程

入库:汽车由厂外运进货物→拆箱检验或抽检→叉车将货箱运入仓库 (部分货物上电梯) →按物品特征分类放入不同的货架内→清点挂出标识→数据输入计算机存档→完成入库任务。

出库:接到调运指令→计算机显示调运物资品种、规格、数量→叉车从货架上取出货箱 (部分货物下电梯) →叉车将货箱搬运至汽车上→搬运工堆垛、码放→叉车将空货箱送回库房位→清点数量列出清单→计算机数据库更新→完成出库任务。

出入库作业管理和货位管理分别采用计算机和相应的管理软件, 并与相关和上级部门联网, 实现信息共享。

2) 主要货架形式

根据需要存储物资即单帐篷、棉帐篷的外形和重量, 对于篷架 (杆) 和篷体 (包) 采取不同的存储方式, 由于篷架单位体积重量较重, 存储时考虑集中放置在楼房仓的1层, 储存方式采用重型移动式货架 (见图5) , 外形尺寸2190mm×1940mm×1550mm, 净尺寸2150mm×1800mm×1400mm, 1楼层高7m, 在高度方向可堆放3层;篷体的存储采用固定横梁式货架 (见图6) 和仓储笼组合的方式 (见图7) 进行存储, 固定横梁式货架总高6m, 分4层布置, 固定横梁式货架外形尺寸2940mm×1000mm×6000mm, 货架内设置仓储笼, 存放帐篷的篷体, 外形尺寸1320mm×1120mm×830mm。

楼房仓的2至4层, 主要存储篷体, 存储方式采用轻型移动式货架, 外形尺寸1320mm×1120mm×1450mm, 在高度方向堆放2层。

重型移动式货架、轻型移动式货架以及仓储笼的底部均设有叉槽, 以便叉车运输使用。

如不因厂房高度受限, 重型移动式货架可以码放2层~3层, 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3) 主要运输机械

根据存储方式估算出楼房仓地坪荷载为:首层4t/m2、2层~4层平均每层1t/m2~1.5t/m2。

根据货架尺寸和物资载荷数据作为叉车选用的参考依据, 为此本项目叉车配置分别为3t、2t、1.5t3种规格的叉车, 以满足不同载荷单元货架的搬运需要。

新建的2栋库房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每栋库房2层~4层的垂直运输通过配置3部货梯来承担, 其中一部货梯载重量为4t, 另外两部货梯载重量为3t。

4) 捐赠及回收救灾物资的消毒、清洗和修补

捐赠物资主要是社会团体及个人献爱心、助灾民, 向受灾地区群众捐赠和提供的衣物、日常生活用品等, 其中衣物、被褥等虽然经过捐助前清洗, 但为了确保灾区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必须进行必要的灭菌杀毒处理。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三种处理措施:一是紫外线灯照射灭菌;二是环氧乙烷熏蒸消毒;三是药液或药粉喷淋喷洒消毒。无论哪一种方式均需要设置相应消毒间, 配备相应的灭菌消毒设备, 如环氧乙烷消毒设备或紫外线灯照射灯等。

回收的救灾物资一般都有破损和局部报废, 灾区环境破坏污染十分严重, 为此回收的救灾物资, 尤其是帐篷、棉衣被都需要大规模清洗和修补后入库和再利用, 相应设置清洗间、缝补间和配备相应的设备如大型清洗机、缝纫机和弯管校直机等。

5) 救灾物资的调进调出, 甚至救灾物资在库间的调整都离不开运输车辆、特别是机动性强的汽车。作为生产专用的汽车少量配备是必不可少的, 大规模紧急调运救灾物资将主要依靠社会化、专业化的运输队伍完成。

应急车主要用于赶赴救灾前线时使用。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向灾区应急发运救灾物资时, 必须提前对自然灾害的地理分布、交通通达的路况条件、不同天气情况下的优化线路等充分做好准确无误的应急预案。如果大规模紧急调运救灾物资被领航员误导, 迷失方向或走入歧途, 分秒的损失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灾难。应急车内备有必要的通讯联系设备, 便于路途和现场调运和指挥, 要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6) 主要工艺设备

上一篇:家庭认知下一篇:文化立校 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