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认知

2024-09-27

家庭认知(共7篇)

家庭认知 篇1

随着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家庭护理日渐成为社区护理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国护理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走入家庭, 各地在实施过程中, 服务的内容和标准不一。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浙江省不同群体对家庭护理技术服务认知情况, 客观分析不同群体对家庭护理技术的认知差异, 为规范制定家庭护理服务技术标准和社区护士培训方案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 宁波市海曙区、江东区和舟山市10家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每家中心以方便采样的方法抽取在岗社区护士10人、全科医生8人、医技药技人员6人、非卫生技术人员3人、中心主任1人、现场就诊居民8人进行问卷调查 (在岗不足样本人数的按实际人数调查) 。并访谈样本中心负责社区护理质控或管理人员1名。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2.1 一般情况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务、工作性质等。

1.2.2 家庭护理技术认知情况

由研究者对样本中心社区护理负责人员进行访谈, 分析确定有侵入性的社区护理服务技术13项, 每项按可以开展、限制开展、不可以开展和不清楚四个维度进行选择。访谈提纲包括目前中心在开展的家庭护理服务项目、中心家庭护理管理制度制订和执行情况、易产生护患矛盾的家庭护理技术等。

1.2.3 社区护士服务能力评价

从社区护士服务能力充分发挥, 技术过硬;服务能力受限, 受政策所限不能充分发挥, 但还有空间;服务能力不够, 技术有待提高;以及其他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3 调查质控

调查问卷全部以不记名形式填写。在设计问卷时主要采用闭合式问题, 花费时间少, 尽量减少拒答的频次。统一发放问卷, 填写过程由调查员现场指导, 对于填写不完整或不清楚的调查表现场核实、补充, 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362份, 回收362份, 有效问卷352份, 有效率9 7.2%。

2.1 人口社会学情况

调查机构医务人员275人 (78.1%) , 社区居民77人 (21.9%) 。医务人员中全科医生78人 (28.4%) , 社区护士102人 (37.1%) , 医技药技人员56人 (20.4%) , 非卫生技术人员29人 (10.5%) , 中心主任10人 (3.6%) 。机构人员男60人, 女215人;平均年龄 (34.5±8.9) 岁。文化程度:中专27人 (9.8%) , 专科101人 (36.7%) , 本科及以上147人 (53.5%) 。职称:初级及以下175人 (63.6%) ;中级85人 (30.9%) ;高级15人 (5.5%) , 其中副高级12人, 高级3人。工作年限:≤5年以下73人 (26.5%) , 6~10年68人 (24.7%) , 11~15年55人 (20.0%) , 16~20年42人 (15.3%) , 20~25年7人 (2.5%) , >25年30人 (10.9%) 。调查社区居民男33人, 女44人;平均年龄 (48.8±14.8) 岁;均接受过机构社区护理服务。

2.2 不同人群对社区护士服务能力评价结果 (表1)

由表1可见, 认为社区护士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技术过硬所占百分比仅刚过半数, 总体评价较低。

2.3 不同人群对家庭护理服务技术认知的调查结果 (表2)

由表2可见, (1) 总体上认为可开展的前5项技术依次为:氧疗、口腔护理、换药、更换引流袋、静脉抽血, 其中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医技医药人员的认知调查与之相符。非卫技人员认为可开展的前5项技术有所不同, 依次为:注射、氧疗、换药、导尿、静脉抽血。而中心主任与之相差较大, 除静脉抽血、换药、口腔护理外, 另两项为导尿与鼻饲。 (2) 总体上认为不可开展的前5项技术依次为:插胃管、吸痰、预防接种、输液、注射, 社区护士、医技医药人员与之相同, 但后者膀胱冲洗并列居第五位。与总体不同:全科医生输液居第一位, 无预防接种一项, 膀胱冲洗居第四位;非卫技人员前五位无注射一项, 另一项为鼻饲。中心主任认为不可开展的技术只能归结出前四位, 与总体一致。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医护之间、护护之间对家庭护理技术服务的认识不统一, 这些差异导致目前提供家庭护理技术服务能力区域不平衡。因此, 应加强对家庭护理技术服务内容的科学研究, 制定规范统一的家庭护理技术服务标准和流程, 减少家庭护理技术服务的安全隐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医疗保健需求也越来越高, 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服务中需要承担更多的原本由医院其他技术人员完成的诊疗服务技能, 站点护士主要承担入户家庭护理工作[1]。应在社区护士继续教育项目中加强对家庭环境中社区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提高社区护士家庭护理服务能力, 满足社区居民的保健护理服务需求。本文结果显示, 不同群体对社区护士服务能力的评价均不高;不同群体对社区护士的基本技能操作理论需求都很大, 如鼻饲、导尿、静脉抽血等侵入性护理操作可以在家庭开展的选择比例都较高;输液和注射两项常规的家庭护理技术, 均排在不可开展的项目前五位, 值得深思。

家庭护理服务技术由于实施环境的不可控性, 加上社区护士思想认识上的麻痹, 容易给病人的安全带来隐患[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多渠道加强对家庭护理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统一机构内医务人员对家庭护理服务工作的认识, 提高社区居民对家庭护理技术服务内容的知晓率, 促进家庭护理工作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桂花.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护理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家庭护士, 2009, 6 (4下) :1117-1118.

[2]万巧琴, 杨爱军.社区护士的家庭护理安全相关知识与行为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2) :24-27.

家庭认知 篇2

7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各种文化背景下,7岁都被视为人生的第一个门槛,7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从零星学习迈向系统化学习。那么,一个7岁的孩子都应该经历什么?学会些什么?又应该知道些什么?或者至少应该接触过什么?

德国教育研究部进行了一项“7岁儿童认知世界”教育项目的研究,艾申波茜博士和她的同伴调查走访了德国的一大批成年人,包括各种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各种不同教育背景。那么,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都希望今天一个7岁的孩子具备哪些认知世界的经验呢?这份清单不是用来检验孩子是否已经具备某种经历或能力的,相反,它是为家长提供的对照表,家长通过它可以检验自己教育子女的情况,思索如何将欠缺的教育提机会供给孩子。

各位家长可以对照自己宝宝看下,目前孩子已经具有了哪些认知,打印出来,会的打钩,还不会的着重培养。

1.体验过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例如,听别人说过“你要是在场该有多好啊”、“我们上次聚会就是少了你”等称赞的话。

2.既有赢的意愿,也能承受输的结果。

3.体验过压抑的心情。不会把饥饿误认为是愤怒,把劳累误认为是悲伤。懂得一些心理因素之间的基本联系与影响,诸如情绪波动有可能导致尿床等。

4.原谅过成人某次不公正的惩罚。

5.知道表示情绪波动的形象比喻。例如,“像一只气球‘砰’地一声炸了”,“像水满得从桶里溢了出来”。

6.有过情绪体验。例如,自己学习进步曾引起周围人愉悦满意的情景。

7.有过亲情体验。看过父亲刮胡子。

8.曾与父亲一起做过家务。例如,做饭、擦桌子、铺床、做手工;曾单独与父亲度过整整一天的时间;生病时得到过父亲的悉心照顾。

9.有过身体体验。体会过人体在水中的浮力;会荡秋千,体会过身体与秋千之间相互的作用力。

10.在床上打过枕头大战(即与1人或若干人把枕头扔来扔去地疯玩)。

11.冬季堆过一个雪人,在沙坑里挖过一个沙碉,在小溪中搭过一个水坝;掌握在野地里生火及灭火的技巧;尝试过做风车和风灯。

12.有关于厨房的基本常识。例如,什么是味道浓厚;什么是食物发霉;什么食物有害于身体;掌握基本厨艺;搅拌、切碎、削皮、揉面,用筛子过滤;懂得烹饪用语(松脆、煸炒、生食、熟食),能把握“少许“盐的用量。

13.有过旅游的体验。在变化了的环境中感受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体验舒适方便与将就凑合的反差,体验过在家和在外奔波的差别;能粗浅地意会一些概念,如思乡、迁移、借宿、无家可归。

14.曾在别人家里过夜,接触过不同的家庭文化,能意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

15.认识家庭的亲戚朋友,能初步理清不同的亲属关系,如叔叔、表哥、干女儿……

16.有过施舍行为。曾把钱放进乞丐的帽子中。放进街头艺人的琴盒中。放进公众的捐款箱中。

17.有过一些心理体验。比如,自己提出的一项修改建议曾经被他人或集体采纳,自己在那一时刻像一个拯救者。

18.能回答基本的医疗护理常识。比如,呼吸时感到疼痛,应当静卧还是活动?懂得抚摸对稳定情绪有益;学会初步的按摩手法;懂得休息对身体的重要性。知道保养眼睛、耳朵、皮肤和脚;体验过什么是鸡皮疙瘩。曾为自己战胜疾病而感到自豪,懂得生病在生活中在所难免的道理。

19.听过童话故事,通过故事和寓言知道受难和安逸。

20.参观过博物馆,感受过那里的一种特殊气氛。那些来自久远年代的陈列品将永久地存在下去。曾参观过一个古堡,体验到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老祖母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的完全不同。家中收藏的珍品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

21.有收藏的兴趣。

22.知道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并被分成五大洲。

23.能区别吃饭与进餐、身体的活动与姿势展示、臭味与香气、噪音和音乐。能感觉到环视、匆匆一瞥、仔细端详之间的细微差别,知道散步与赶路是两个不同的词汇……

24.能记诵报警电话号码、医院急救号码或是火警电话号码。

25.能为自己或他人保守一个秘密。理解如下两句话的意思:“这事只有你我知道。”“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

26.曾实现过自己的一个诺言。

27.曾推选出一个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参加会议讨论。

28.掌握一种防止食物腐烂的保鲜方法,会修理简单的东西。购买一件物品时会首先考虑维修是否方便的问题。

29.能区分农贸市场和超级市场。

30.发育速度略微超前。比实际年龄稍成熟一些(比如以玩具说明书上规定的年龄为标准),能向成人解释自己的手工制作。

31.曾经提过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32.曾经爬过一棵树。

33.曾不小心掉进一条小溪。

34.在农田里撒过种子。收割过农作物。

35.研究过皮包上的拉链和门上的锁。会使用插销和钥匙。不会将自己不小心反锁起来。

36.会将电器(比如一个收录机)插头插入插座。

37.知道典型的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如果有人问到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回答。

38.有把自己打扮漂亮的愿望,对“服装风格”有所感觉,比如会说:“这件毛衣不适合我。”

39.曾给别人写过信,并从来信中得到过慰藉;满怀热情等待过一封信的到来。或者收发过一封电子邮件。

40.曾好奇地想:如果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沙盘上会是什么样?要是写在雪地上、森林的地上和结霜的窗户玻璃上又会怎么样?

41.接过一张白纸,想到即将在上面画画就会紧张和兴奋。

42.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过一本书。

43.曾在一幅描绘冬天景色的画上看到过用蓝色表示阴影。

44.曾经向别人讲述:今天我做了个梦……

45.调解过一场纠纷。并使双方停止争执。

46.使劲想象自己出生前的几个月或几个星期是什么模样。

47.有意识地削过水果皮。然后打开果核看个究竟。

48.曾经对树叶上的脉络和自己手上的血管进行观察。并加以比较。

49.能够分辨不同水果的香气,至少有3种最喜爱的香型。

50.能够找到自己唱歌的音调。曾经把自己的名字当作歌词唱出来;可以模仿鸟和动物的叫声;参加过一次多声部的合唱,并经历了各种声部的协调过程:在大自然中听过回声,从脚步声中感觉到过节奏,知道自己的耳朵有无法承受的音高限度。

51.能够控制自己的力量(比如在打鼓或是帮人按摩的时候)。

52.掌握诅咒和骂人的话。能把握这些话的使用场合和深浅程度。

53.钉过钉子,拧过螺丝,换过电池。

54.能将电话上听到的信息传达给他人。

55.看到别人把东西掉在地上,能主动帮助拾起来。

56.能倾听别人把话说完,排队时也能够耐心等待。

57.懂得不是所有愿望都能立刻实现。

58.能识别跑步、走路和漫步之间的差别。有过长途跋涉的体会,有过含饥忍渴走长路的经验,体会过“目的地就在眼前”的感觉。

59.认识几种树叶,知道大自然中什么植物能吃,什么植物不能吃。

60.认识大自然的多面性。大自然有美好的一面。也有艰难、脆弱、需要保护的一面。同时也是不可战胜和藏有危险的。

61.曾与别人为一条既定的规矩进行过争论,曾经改变过一条规矩,能理解常规和例外的相互关系。

62.对计量单位有一定的概念。比如。3公升相当于3个装满的牛奶瓶,并会用自己的身高丈量房间。

63.会举一反三。我会什么?电脑会什么?初步建立“智慧”这一概念。知道人的智慧和技术创造的人工智慧。

64.做过表象和存在的化学实验。知道空杯子并不是空的。因为里面还有空气。

65.曾根据操作规程做过一次实验,并多次反复练习。

66.知道自己眼睛的颜色,曾画过一张自画像。

67.曾给自己测过脉搏,也给小伙伴和小动物测过脉搏。

68.认识一位大师、一位专家或是一位能手,并与他们一道“工作”过。

69.仅仅因为自己是一个孩子(一个普通的孩子)而自豪。

家庭认知 篇3

随着家庭媒体中心的不断更新换代,功能和信息的叠加导致了界面的认知摩擦的产生。本文通过对虚拟化家庭媒体中心特征的分析和问卷调查,对产生家庭媒体中心认知摩擦的因素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结果显示了在体验家庭媒体中心的过程中产生认知摩擦的三个方面一感观体验认知摩擦、交互体验认知摩擦、情感体验认知摩擦。最后,本文就如何避免认知摩擦的发生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家庭媒体中心 认知摩擦 交互体验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12-02

一 认知摩擦的成因

随着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出现,功能的叠加、信息的冗杂、系统的复杂和界面的混乱阻碍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解码”的过程,同时技术的进步加剧了用户对产品的认知障碍。美国设计师诺曼概括了产生认知摩擦的三个模型:设计概念模型、用户心里模型和系统表象模型如图1,这三个模型产生于设计师一用户一系统的三者关系中,这三个模型本身以及它们之间造成的差异都可以产生认知摩擦。

二 家庭媒体中心中认知摩擦的分析

家庭媒体中心就是结合了电视的大屏幕优势,让家庭用户能轻松地把电脑的部分信息阅读与处理功能转移到电视上,在媒体中心上构建以家庭、社区为纽带的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完全定制的家庭信息服务,使亲友、家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家庭媒体中心这类产品也不可避免认知摩擦的存在,要想使得用户能减少认知负担,使用更加顺利,就需要进一步结合家庭媒体中心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家庭媒体中心的特征

交互性:交互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之一,是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沉浸性:用户在与系统进行交互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沉浸感,系统越逼真、认知摩擦越小,用户的沉浸感越强。这些特征都是在用户与系统的体验过程中体验出来的。

(二)体验家庭媒体中心过程中的认知摩擦分析

在家庭媒体中心的体验过程中,可以将整个过程分为感官接收信息、处理信息、情感反馈信息三,感官接收信息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完成的,包括界面的整体布局、色彩、尺寸、文字、图片、声音等,处理信息的硬件包括触摸屏、操作键、输入输出键等,情感反馈信息就是用户心理的认同感、满意度、愉悦性等。因此,现设计一组关于家庭电视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考虑到用户的填表心理和需求,问卷设有10项因素,共39项变量。问卷调查设置的各项答案用1-5数字表示,1表示很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1 家庭媒体中心感观认知要素的具体分析(表1)

根据问卷题目的设置,将有关于感官接受的信息因素统计如表1,表1的各项因素从1-5代表的是认知摩擦逐渐增强的值。根据表1的结果显示,七个因素中信息反馈不及时因素的平均值最大,也就是说用户同意信息反馈不及时是导致认知摩擦产生的最大因素。其次,图标意象合理性、色彩搭配、窗口布局、信息归纳合理性因素的平均值都显示在3.50以上,反映了用户赞同这些因素产生了认知障碍。再者,版面排布、文字表述、文字与图片的比例因素的平均值为3.42、3.31、3.28,可以表明用户对这些因素的态度是在一般与同意之间。

2 家庭媒体中心交互认知要素的具体分析(表2)

在交互过程中,将与用户有接触性的因素统计如上表,表2的各项因素从1-5代表的是认知摩擦逐渐增强的值,。表2中显示触摸灵敏度因素和按键符号易读性因素的平均值最高,分别为3.85、3.82,说明这两个因素阻碍了用户在使用时对产品的正确认知。操作键尺寸因素的平均值为3.25,可以反映出只要用户使用时多加注意,这个因素就可以避免的。表4是三种使用方式的调查满意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值,遥控型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最大,其次是语音型,最后是触摸型,可以看出,偏离用户满意度遥控型的平均值3.86和偏离用户满意度语音型的平均值3.71的用户人数比偏离用户满意度触摸型的平均值3.39的多。因此,可以说明遥控型和语音型操作方式比触摸型操作方式更容易让用户产生认知障碍。(表3)

3 家庭媒体中心情感认知要素的具体分析(表4)

根据使用家庭媒体中心时用户的不同感受,将这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分析如表5,其中满足感是大多数用户认同的,其次是愉悦性、人性化、有趣性和新颖性。同时,其次,满足感的标准偏差也是最大,可以说明满足感比其他四个因素偏离平均值要大,人数分布不集中,可以看出用户对满足感会产生很大的认知差别的,其次是其他的四个因素。从而可以得出用户的情感反馈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

通过对上述的基本功能、感官认知要素、交互认知要素、情感认知要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将这些因素归类可以得出:在家庭媒体中心体验使用中,产生家庭媒体中心界面的认知摩擦的因素分为感观体验认知摩擦、交互体验认知摩擦、情感体验认知摩擦三个方面。

三 家庭媒体中心中认知摩擦问题的解决策略

研究认知摩擦问题就是为了用户能够与产品进行无障碍的交流,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易用性。针对认知摩擦产生的三方面因素,提出有效控制家庭媒体中心中认知摩擦问题的可行性设计策略。

(一)一致性原则

1 外观元素的一致

交互元素的外观往往影响用户的交互效果。同一类界面采用一致风格的外观,对于保持用户焦点,改进交互效果有很大帮助。家庭媒体中心的界面往往存在多个组成部分,无论是控件使用,提示信息措辞,还是颜色、窗口布局风格,都要遵循统一的标准,使得用户使用起来能够建立起一个标准心理模型如图4,在使用熟练一个界面后,切换到另外一个界面也同样能够很轻松的推测出各种功能,给用户带来协调统一的感觉,以此来避免感观体验认知摩擦的出现。

2 交互行为的一致

界面设计应当有利于使用习惯的培养。当使用家庭媒体中心时,用户希望尽可能地进入潜意识习惯中,他们希望忽略设备或者界面,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交互过程中。因此,交互方式越一致,越容易操作,用户就越容易使用,所以,设计者就应当保持交互行为的一致性、简易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出错的问题。

(二)个性化原则

每个用户的背景、爱好、动机、经验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一味遵循界面的标准,就会丢失用户的个性化追求。因此,要允许用户自定义,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寻找让自己感到舒服和亲切的界面。这样,具有个性化的定制体验界面可以提高使用效率和用户满意度,有效地避免情感体验认知摩擦的出现。

四 结语

家庭媒体中心这类产品逐渐普及到我们的生活中,它所诠释的新功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新颖,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认知摩擦给我们人类也增加的很多的难题。通过对体验过程中家庭媒体中心的特征的分析,总结出产生认知摩擦三方面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依据一致性的原则、个性化原则,才能减少使用过程的认知障碍,达到良好的家庭媒体体验效果。

家庭认知 篇4

一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概述

1三元交互作用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都侧重于单向决定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即不仅仅受内部因素的驱使, 也不光由外部刺激自动塑造和控制。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模式中行为、认知和其他的个人因素以及环境事件都互为决定因素。首先, 行为与环境相互依赖, 相互决定, 即有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就要求行为采取相应的方式;方式也能改变环境, 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说人的期望、目标、信念等支配和指导他的行为方式, 即人怎么想就怎么做;人的内部因素即认知因素, 与行为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个人对行为结果的期待影响着他的行为表现方式及程度, 行为的反馈结果也会引起个人的情绪反应, 调整个体的意念和想法。个人和环境代表主体因素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在社会情境中, 这种相互的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个人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例如:通常许多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自我效能感都比较低, 那么在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通常按照学习障碍学生的典型特点 (如低的效能感) 对学生做出反应, 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个人→环境) , 也就是说, 老师通常认为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比正常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低, 即使他们在某方面做得很好, 对这类学生老师怀有的学业期望也比较低。反过来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又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环境→个人) 。如果老师给学生相应的暗示, 对学生说:“我相信你能把这件事做好”, 那么这个学生就很有可能对成功充满自信。

2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班杜拉发现人们不仅通过直接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 这后一种学习在社会行为的习得中更为常见, 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 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或榜样) 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 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 模仿是指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 而观察学习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过程。班杜拉 (1977) 指出, 观察学习有四个基本过程:注意过程 (attention) 、保持过程 (retention) 、产出过程 (reproduction) 和动机过程 (motivation)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 在注意过程中, 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 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 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适当行为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动机过程。班杜拉把新反应的习得和对新反应的操作区分开来。但人们可能对这种模式进行操作, 也可能不去操作这种反应, 这要取决于自我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3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 (1989) 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心”[2]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待的含义是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相信自身能够做出某种行为, 而结果期待则是相信那些行为预料会出现的结果。学生可能相信某些行为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但同时, 也可能认为他们缺乏完成这种行为的能力。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自我效能有四个主要的来源, 它们是成功经验 (Mastery experiences) 、替代性经验 (Vicarious experiences) 、言语的劝导 (Social persuasions) 和生理的唤醒水平 (Somatic and E2motional) 。成功经验是个人在以往自己的经验中得到的认知。成功的经验会强化自我效能, 失败的经验会削弱自我效能。替代性经验是指人们通过和自己差不多的榜样的成功认为自己也能成功。比如一个学生想做某件事, 但是由于以前没有做过而缺乏做此事的信心, 但是他看见学习成绩以及其他因素都跟他差不多的临班同学成功了, 他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做到。言语劝导是指接受别人鼓励性的言语来加强自我效能。这里说的言语劝导必须符合实际, 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常常说服自己的学生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 (“你能行”) 。最后, 生理的唤醒水平是指个体在面对某项任务的身体反应:平静的反应使人自信, 焦躁的反应使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1三元交互作用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幼儿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 幼儿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对其影响的综合产物, 传统观念认为,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那么人们往往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的发展, 外界对他的影响固然重要, 那么我们往往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班杜拉所提出的个人、环境和行为三方面是相互作用的, 外界环境不是单方面的对幼儿产生影响, 幼儿的行为同时也会影响环境。可以这样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中, 父母对幼儿提供的外在家庭资本 (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精神资本等) 、父母的教养方式 (民主性、放任型等) 、父母本来的气质类型等因素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我国的研究一般都停留在这个水平, 影响一般是单方面的。实际上, 按照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家庭中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双向的、交互的。即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资本等 (环境) 影响幼儿本身机体 (个体) 的发展;而个体的发展情况又反作用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如,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幼儿表现出聪慧、乖巧、懂事等特点, 而这样的特点也会反作用于其父母对其进行教育的同时更加民主。

2观察学习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观察者对于有能力、声望高的榜样给予更多关注。榜样行为的结果告知观察者榜样行为的功能性价值, 观察者试图去学习那些他们认为有必要学习的行为。学前期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对大多数儿童而言, 父母是地位较高的榜样。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可以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社会行为、教育成就、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等, 这些理论与我们所说的“身教胜于言教”的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前期儿童高度模仿成人, 父母是其重要的模仿榜样。那就要求我们的学前儿童父母注意自己的榜样行为。另外, 同伴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家庭社区教育中注意选择良好的同伴交往, 在幼儿榜样的选择上是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家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电子产品 (电视、电脑、录像机) 、图书读物等为幼儿树立榜样, 这就是班杜拉所说的替代性学习, 如果人们必须做出每个行为, 学习才可能发生的话, 这样可以使学习的速度比原来预想的快得多, 而且还可以避免幼儿去经历所有的负面影响的行为结果, 比如, 可以通过看电影或看书了解到被毒蛇咬了的危险性, 而不必去亲身体验被毒蛇咬了是什么感受。在提供学习产品时注意避免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的榜样作用。比如说, 以前的动画片“奥特曼”, 主人公的攻击性行为就会给幼儿提供反社会行为的榜样。

3自我效能感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感的观点, 自我效能的四个主要来源, 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的劝导和生理的唤醒水平。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的重要启示是:首先, 多给幼儿成功后的体验, 让幼儿多获得成功后的经验, 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往往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不尊重幼儿的人格, 很多包办代替幼儿自己应该做的事, 总认为孩子还小, 这样对孩子的溺爱对幼儿来说其实是不利的, 我们互换父母多给幼儿活动的机会, 体现自己做事自己成功的感受, 让幼儿感到他自己的价值。第二, 父母给幼儿成功的榜样, 父母身体力行。第三, 多给幼儿成功性心理暗示的言语。有很多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语, 经常挖苦孩子,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你什么也不会”、“笨死了”“你什么也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诸如这样的言语在父母口中比比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幼儿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自尊心,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你真行”、“你最棒”、“你是妈妈的骄傲”等这样的成功性暗示语言, 这样的语言能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妈妈 (爸爸) 相信我, 我能够做好!第四, 家庭中注意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精神环境, 这样的映射环境有利于幼儿形成平静的心理反应, 平静的心理反应使人自信, 焦躁的反应使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总之, 家长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注意提高保护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这样幼儿才能更加茁壮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Social Learn-ingTheory;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M].韦小满, 等, 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78-106.

家庭认知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科门诊就诊和住院, 年龄在60岁以上, 认知水平符合Peterson MCI诊断标准[4], 病情稳定, 自愿参加本研究的MCI患者。

1.2 调查方法

依据相关文献[5,6], 参照Smilkstein家庭功能评定量表、Procidano和Heller家庭支持量表, 自行设计家庭功能综合评定表。评定表包括两方面内容:患者一般资料和自我评估表。 (1) 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孝顺情况、家庭年/人均收入、家居环境、医疗费支付方式、社区娱乐设施等; (2) 自我评估表:身体状况、自理能力、家庭价值观、文化背景、情感交流方式、家庭压力、生活质量等, 采用量表评定法进行调查。

1.3 调查步骤和内容

(1) 告知MCI患者家庭功能与相关因素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以及配合的方法。

(2) 在患者就诊或入院评估时, 通过交谈或阅读有关健康档案获取真实资料。

(3) 询问患者家庭的人员组成、家庭居住模式, 如大家庭居住、小家庭居住或独居及有无照顾人员。

(4) 家庭的经济来源、经济状况、医疗费的支付方式。

(5) 询问家庭生活周期以及家庭任务完成情况。如:结婚多长时间, 有无孩子, 孩子的经济状况、是否孝顺老人等。

(6) 日常生活能力和情感交流。如遇到困难怎样向人求助, 如何与身边的人进行情感沟通等。

(7) 社区服务条件、文化娱乐设施、生活便利性。如:社区的医疗服务、娱乐条件, 就医是否便利, 采购生活用品方便程度等。

(8) 家居环境的评估, 如家庭环境整洁度, 取暖方式, 通风、供水、噪音情况, 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如不安全的家具, 洗手间、厨房是否防滑等。

(9) 了解家庭压力情况, 近期有无家庭突发事件发生, 如丧偶、离婚、家庭成员生病、住房搬迁、退休等。

(10) 询问患者的娱乐项目、活动时间、对健康锻炼的认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统计方法采用Z检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发放问卷表98份, 收回有效问卷88份, 有效回收率89.80%。其中, 性别:男56人, 女32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8人, 高中及以上20人;婚姻状况:已婚54人, 离异或丧偶34人;经济能力: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 000元 (简称低收入) 57人, 高于1 000元 (简称高收入) 31人;医疗费支付方式:自费15人, 公费或社保医疗73人;居住地:农村住房 (包括城市临时租房) 41人, 城市固定住房47人, 具体见表1。

2.2 家庭功能自评调查

家庭功能综合评价表包含20个项目, 每个项目分为3级评分:“经常”为3分, “有时”为2分, “很少”为1分。自我评定后, 表中20项得分相加, 总分为20~60分, 得分越高, 家庭功能越健全。总分50~60分表示家庭功能良好, 30~49分表示家庭功能中度障碍, 20~29分表示家庭功能重度障碍。家庭功能调查结果见表2。

2.3 家庭、社会相关因素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家庭、社会相关因素的单因子分析显示, 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费支付方式、经济能力、居住地的不同对家庭功能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家庭功能良好只占52.27%, 36.37%的家庭功能中度障碍, 11.36%的家庭功能重度障碍, 与吴振强等[7]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有关资料介绍[8], 老年人普遍存在抑郁症状。因老年人遭受过的种种不幸以及疾病引起的不适等许多因素, 使老年人降低了对恢复健康的信心。认知的减退, 妨碍了患者的自诉, 尤其是丧偶、离异、经济能力较差又无子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 心理抑郁苦闷不能及时向亲人倾诉, 认知能力轻度障碍, 造成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偏差, 身体有病未及时就医, 又耽误了疾病的诊治。因此, 关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状况和社会支持结构, 提供并帮助寻求各方面支持, 满足患者爱与归属的需要, 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调查结果也显示, 不同的居住条件、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能力、医疗费支付方式等因素对家庭功能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城市居住、与配偶同住、文化程度较高、享受社保医疗、高收入群体的家庭功能较健全。因此, 农村老人、独居、低收入、文化程度低、无医保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注。这就要求护士善于与不同文化层次、家庭婚姻模式、经济条件的患者沟通, 细心观察每位患者的心理变化, 了解患者需要哪一类的心理支持和生活需求。

我们必须把尊老敬老的传统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必须讲究与老年人的沟通和交谈艺术, 以减轻和解除老年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8]。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重要作用。家庭的参与、社会的支持可以提高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 调动患者家庭内在因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健康状态, 维持患者的治疗, 延缓认知受损的进程, 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

摘要:目的 了解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状况及社会支持结构, 找出影响患者健康的家庭及相关因素, 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我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进行家庭功能和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被调查的患者中, 家庭功能良好的只占52.27%, 36.37%的家庭功能中度障碍, 11.36%的家庭功能重度障碍;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能力、医疗费支付方式、居住地等因素对家庭功能影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关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状况和相关社会环境, 缓解个体及家庭的压力,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延缓老年性痴呆的进程,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轻度认知障碍,家庭功能,相关因素,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艳萍, 刘红雅, 周小萍.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8 (4) :588-590.

[2]杨莘, 张亚荣, 张睿, 等.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3) :1-2.

[3]高侠丽, 侯春在.家庭功能理论的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 2008, 23 (3) :29-33.

[4]黎彬如, 毕桂南, 邱燕东, 等.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 2007 (5) :149.

[5]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基础篇)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

[6]张克.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7]吴振强, 崔光辉, 张秀军, 等.老年人家庭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 :265-267.

家庭认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4月该院老年科住院治疗病情好转出院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受损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60~92岁,平均(74.7±7.8)岁,MMSE评分24~27分,糖尿病病程1~15年。均已婚,住院期间予糖尿病常规治疗。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MCI诊断标准以简易精神量表(MMES)[4]得分为标准。2三明常住人口。3年龄大于60岁。4病人自愿参与该研究,无明显影响认知功能测试的听力、视力障碍。5与家人一起生活并有家属陪伴。排除标准:1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史。2有服用影响认知功能的药物。3有新发的脑梗死或出血脑及患有危害生命的疾病如癌症、心衰、肾衰等。4抑郁、痴呆、精神病等。家庭护理入组标准:1为患者的固定照料者。2具有监护和照料患者的能力。3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4与患者共同生活。

1.2 干预方法

1.2.1建立病人健康档案,两组住院期间均实施糖尿病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出院后家庭护理同步干预,具体步骤:1协助建立家庭支持系统,使家庭护理参与并支持护理干预,以督促患者出院后长期保持遵医行为。2心理指导: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障碍病程长而且暂时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对患者和护理进行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障碍知识宣教,充分调动患者家人的积极性,采用安慰、鼓励、暗示等方法,予开导,并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关注,减轻心理压力,家庭护理鼓励病人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社会的活动,并进行有益的身心活动,使病人感受到生活乐趣及自身存在的价值。3健康指导:对病人及家庭护理进行有关糖尿病及轻度认知障碍知识的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采取图文、视听资料播放等让患者及家庭护理进一步认识糖尿病及轻度认知障碍。(4)用药及认知干预:耐心向病人及家庭护理讲解糖尿病及轻度认知障碍的用药,包括用药方法、剂量、时间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教会主要护理及病人掌握胰岛素注射、监测血糖和进行注意力及记忆力的训练。(5)饮食和运动干预:与家庭主要护理及病人制定详细的饮食及运动方案。做到均衡营养,严格控制饮食总量,少量多餐,粗细搭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慢跑、跳舞、太极拳等。(6)出院后与家庭护理及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采取家属参与干预,定时电话、短信或上门等方式指导家庭主要照顾者照顾患者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1.3 评价方法

分别于病人出院后1、3个月检测两组的空腹餐前及餐后末梢血糖值。使用简易精神量表(MMES)评价认知水平改善情况,得分24~27分为轻度认知障碍,28~30分为正常。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评定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内容共14项,每项得1分为正常,两项≥3,或总分≥22分表示有明确的生活能力减退。平分越低,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值改变情况

两组患者出院时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个月,3个月随访跟踪,两组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ESS及ADL评分情况

两组干预后均能提高MESS及ADL评分,但干预组提高MESS及ADL评分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表3。

3 讨论

家庭护理承担主要照护任务的亲属。家庭护理干预指患者在家庭护理的协助下完成的包括日常护理、安全护理,健康锻炼,智能和认知能力等训练[6]。通过家庭护理的干预,不仅能更科学地督促患者的日常训练且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该研究中我们在病人出院后通过与患者的家庭护理建立紧密、有效、科学的联系,指导家庭护理督促帮助病人,做好疾病管理,使得在院的各项干预措施得以持续。该文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经过1个月,3个月随访跟踪,两组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均能提高MESS及ADL评分,但干预组提高MESS及ADL评分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家庭护理参与干预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能提高糖尿病伴MCI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通过家庭护理干预,充分发挥了家庭护理参与的协同作用,能提高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受损患者的智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受损患者临床代谢指标。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参与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受损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4月在该院老年科住院确诊为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受损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在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出院后家庭护理参与干预。对病人出院后进行随访1个月、3个月并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用简易精神量表及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组随访1个月、3个月时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该组干预前(P<0.05)。结论 通过家庭护理干预,充分发挥了家庭护理参与的协同作用,能提高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受损患者的智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老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受损患者临床代谢指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认知轻度受损,家庭护理,参与干预

参考文献

[1]张莉,杨巧,夏丽,等.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33(6):409-411.

[2]戈改真,汤哲,马丽娜.老年轻度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3):1718.

[3]周云辉,周晓燕.老年糖尿病患者与主要照顾者同步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2,30(2):86-88.

[4]何燕玲.Alzheier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新进展[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99-451.

[5]何燕玲.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J].上海精神医学,1989,7(3):124-126.

家庭认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海宁市疾控中心美沙酮治疗门诊2008年9月-2014年12月进行美沙酮维持治疗的258例海洛因成瘾者作为调查对象(不包括临时转入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1.2方法

将258例根据入组序号随机分成两组,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29例。两组观测时间均为1年。

1.2.1对照组

给予盐酸美沙酮口服溶液。生产厂家: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制剂室(浙江省卫计委指定单位),批准文号:浙-MM-2009-001,规格:5 000ml/瓶。维持治疗中,美沙酮剂量从(5~20)ml/d开始,5~10d增加5~10m L,一个月达到维持量;遵循个体化和足量维持的原则。治疗前和治疗后每月查一次肝功能和心电图;每月查一次尿吗啡、HCV和HIV,并进行一般性咨询及管理[1]。

1.2.3观察组

在口服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知与家庭双重干预模式管理。(1)心理干预。每月、每周举行不定期的心理认知活动。根据治疗者的自身意愿进行团体活动和单独心理认知治疗。内容包括:正确认识毒品的危害,认识美沙酮维持治疗的积极意义,以增强治疗的依从性;人际交往技巧;如何处理负性生活事件及问题。(2)家庭干预。对治疗者的家属讲解家庭干预的积极意义,以取得他们的响应和支持。让参加家庭干预的治疗组家属组成家庭帮扶小组,家庭帮扶小组与治疗者一起每月定期与治疗师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安排受试者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并尽量取得社会的支持。

1.3 观测指标

(1)复吸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尿液吗啡检测,尿检阳性视为复吸。(2)脱失情况。脱失标准以国家卫生部、公安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7月颁布的《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方案》里的相关标准,即连续7d(包含7d)不参加服药的维持治疗者[2]。(3)生活质量量表测定[3]。每个治疗者开始即进行量表测定。由于考虑失联的情况发生,因此,一年后只对1年留治者进行量表测定,在进行前后对比分析时的量表得分也只统计相应的留治者用药前的结果。

1.4 统计方法

将相关数据输入Excel软件,再通过SPSS17.0软件导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复吸情况

一年后,对照组的复吸率为53.73%,观察组复吸率为31.78%,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复吸原因中,在受其他吸毒人员或吸毒环境的影响和对美沙酮的认知错误或不足这两个原因中,对照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

2.2 脱失情况

对照组的脱失率为43.41%,观察组的脱失率为29.4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脱失原因大致分为5个方面,其中因复吸、贩毒、盗窃和吸食冰毒等被强戒、劳教或被公安机关逮捕,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因两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见表2。

2.3 生活质量量表测定结果

对照组躯体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和总分四个方面治疗后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除物质维度治疗前后无差异外,其他几项得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物质维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t=0.124,P>0.05),但在生活质量总体评价(t=1.984,P<0.05)、躯体维度(t=2.672,P<0.05)、心理维度(t=2.624,P<0.05)、社会维度(t=1.635,P<0.05)、总分(t=1.716,P<0.05)等5个方面有统计学意义差异。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全球毒品泛滥,中国也深受其害,全国各省市均有毒品的交易与使用,给社会的和平安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何减少毒品对吸毒者的危害,学者们想了很多办法[4,5,6,7,8],美沙酮维持治疗作为其中的一种替代疗法诞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内科医生Dole和精神科医生Nyswander提出用美沙酮维持治疗代替毒品,从其试验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9]。从各国的研究状况来看,美沙酮维持治疗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比如能够让部分吸毒者摆脱毒品的控制,且能让一部分吸毒者过上正常的生活[10],并减少因吸食毒品而感染的疾病[11]。

注:a组内相比,P<0.05;b组间相比,P<0.05。

然而,随着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研究的深入,发现美沙酮维持治疗者都有一定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治疗失败者身上,如复吸、脱失者,其心理障碍的表现更突出[12,13],因此人们想到了心理支持[14]。

从影响复吸、脱失者因素的调查中发现,吸毒者对毒品的认知度不够,认为吸毒是一件很享受、很风光的事情,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的积极意义缺乏了解,认为美沙酮属于戒毒范畴,缺乏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企图通过减少美沙酮的维持剂量达到戒毒的目的。减药心切,出现了一系列戒断症状,又抵制不了毒品的诱惑,重新踏上复吸之路[15,16],而这种认识还会波及到吸毒者家属[17]。因此,在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心理支持中,心理认知干预与家庭干预缺一不可。

【家庭认知】推荐阅读:

认知的07-15

认知中继07-16

认知焦虑07-17

电视认知07-20

性别认知07-21

认知学习05-09

危机认知05-11

认知负荷05-22

认知背景05-22

理论认知05-24

上一篇:创业教育的中国故事下一篇:救灾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