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校 以文化人

2024-09-27

文化立校 以文化人(通用10篇)

文化立校 以文化人 篇1

沈文涛,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 教育硕士, 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名师工作总室工作教师, 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扬州市名校长、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扬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扬州市高中教学功臣, 邗江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或参加多个省级、国家级教育规划课题。多次开设市级公开课、展示课, 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 10多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被人大资料中心全文复印。

近年来, 我校紧紧围绕“减负增效”的工作目标, 坚持不懈地塑造积极的学校精神, 务实高效地抓好有效教学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保持领先态势, 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 为我校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精神引领, 文化立校, 领航“优质、特色”

文化是学校的品位, 精神是文化的内核。通过多年的努力, 我们学校已经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务实、进取”的学校精神。正是这种富有公中特色的学校精神, 使得学校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 依然保持了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我们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点一滴培育我们所期望的学校精神, 靠学校精神引领、规范员工的行为, 凝聚人心, 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具有发展的内驱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培育学校精神。

1、在目标引领中培育学校精神。

以“优质、特色”为目标建设群众满意的高水平学校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我们的定位是初中建成现代化的农村窗口学校, 高中建成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四星级高中。各个部门、各个年级都围绕总体目标制定了工作目标, 特别是高初中毕业班制定了富有挑战性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令人激越、令人向往, 这些发展目标与全体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使全校人员目标明确, 上下一心, 形成合力, 为实施高效教学管理, 创一流教学业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2、在榜样的激励下培育学校精神。

教育是春风化雨, 文化应润物无声。我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点燃教师内心激情, 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用“尊严和价值”引领教师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用“爱心和责任”引导教师乐教, 善教, 做学生的朋友和导师。我们注重树立榜样, 也着力培养榜样。积极实施“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三大工程”, 培养奋发有为、教有所成的骨干教师队伍;还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 派骨干教师、行政领导出国培训、到名校挂职锻炼, 请专家讲学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执行力和敬业精神。我们既有德高望重、默默跟耘的老教师典型, 也有德业双馨、科研兴教的学科领军榜样, 更有无私奉献、成绩突出的教学功臣。教师们学有榜样, 做有标杆, 形成了积极向上, 奋发有为的浓郁氛围。

3、在制度优化里培育学校精神。近几年我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 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案审核制度、奖惩制度、质量监控考核等, 但是在绩效工资和“五严”规定的背景下, 深化制度改革,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坚持深入调研, 稳步推进, 力争让每个制度的改革都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优化教育人力资源配置, 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奋发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精致过程, 减负增效, 致力质量提升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不断攀升的高考成绩为我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美誉度, 也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先机。然而,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五严”规定的实施, 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断发展的高考升学形势, 使校际竞争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竞争强度日趋激烈;竞争范围日益扩大;竞争手段更加科学;竞争规则趋向多变。学校来自外部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来自内部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 不断的变革使得每一所学校不得不面临重新洗牌的考验;另一方面, 越变越完善的规则使得每一份成功背后的偶然性因素降到了最低。

教育是过程的艺术, 没有过程就没有教育。因此, 教育需要精致管理, 需要关注细节, 这是“追求完美, 实现卓越”的过程。精致, 源于细致, 成于极致;精致, 始于精心, 成于精彩。

精致过程, 着力形成并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是质量提升的保证。这个机制用三句话概括就是:锁定目标, 关注过程, 着力执行。

锁定目标, 要对目标进行“分解”、“量化”, 使目标“可测”, 并时刻关注目标的三个维度:方向、时间和程度;关注过程, 核心是“反馈”、“诊断”、“改进”。准确反馈, 及时调整, 不断修正;着力执行, 要做到“敏捷”、“通畅”、“到位”。反应敏捷, 传输通畅, 落实到位。

高考质量管理核心就是围绕“高考指标”建立“定向伺服机制”, 让年级组、班主任、学科老师各自围绕目标, 自主管理, 自主探索。

精致管理讲究“细化”、“常化”、“内化”:细化――是指精细的, 而非笼统的;常化――是指常态的, 而非突击的;内化――是指自觉的, 而非压制的。

质量建立信誉, 信誉吸引生源, 生源带来资源, 资源支撑发展。这是学校生命成长的良性循环。公中每一位教职员工深知其中的道理, 因此我们不断把质量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 并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找准结合点。既没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急功近利”, 也没有用素质教育做掩护的“无所作为”;坚持要升学率但不是眼里只有升学率, 对孩子全面负责而不是只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孩子终身负责而不是仅对孩子的眼前负责, 对所有孩子负责而不是只对那些能上大学的孩子负责。从树立信心着眼, 从课堂教学着手, 从分层施教着力, 夯实大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深化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要求学校管理和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充满对每个人的理解和尊重, 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让师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爱护的温暖与幸福, 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追求卓越, 就是学校和师生在不断超越过去, 实现新的发展, 公道中学作为扬州市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 不仅仅追求让学生考上好的大学, 还要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社会“高品质人才”的高度上。服务社会, 就是学校要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服务, 为社会培养多元化的优秀人才, 校长及整个管理团队既要为全体学生服务, 也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教育生活的幸福服务。和谐发展, 则是要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

学校发展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这就是我校“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立足点。针对我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成绩参差不齐的特点, 学校提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片成功的蓝天”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倡导“成功教育”, 从树立信心着眼, 从课堂教学着手, 从分层施教着力, 夯实大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

1、“高进优出”, 推进优秀学生高位发展

我校努力并践行“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 进行分层教学。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 学校组建“教改实验班”, 让每一个到公中就读的优秀学生都能得到更好发展。学校对这些班级实行“优生优教、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着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为他们考入名牌大学创造条件。近几年高考, 学校实验班每年都有一批高分学生被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名牌大学录取。

2、“低进高出”, 推进暂时后进学生进位发展

我校这几年的成功, 在于既做到了“高进优出”, 也做到了“低进高出”。这几年, 一大批中考成绩一般的学生通过努力也考取了本科院校。学校对成绩暂时后进的学生, 没有丝毫的歧视也没有放任不管, 在教师的眼里, 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让“暂时后进生”都能与有关老师结对, 落实补救措施,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能得到很好呵护。坚持长效跟踪教育和实行“一帮一”机制, 结成帮扶对子, 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纪律、学习状况, 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3. 培养学生特长, 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我校实施“文化、艺术并进”的发展战略, 在文化成绩保持优质的基础上, 深入开展艺术教育, 形成鲜明的艺术教育特色。作为“扬州市艺术特长生培养基地”, 我校成立各种艺术社团、兴趣小组, 广泛开展文艺汇演、绘画、书法、舞蹈和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活跃学校的艺术氛围,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 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通过吸收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组建艺术班, 要求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 进行多方面的美术专业知识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使他们既具有高中文化基础知识, 又有一技之长, 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并为他们能顺利升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创造有利条件,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成才渠道。

文化立校 以文化人 篇2

2011年11月24日,我们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和几位校长参观了城郊乡蒋湾小学,我认为该校校长有经验,他把虽然只有200多人,但是我想也应该是当地的名校。我们参观了该校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现把自己的体会小结如下:

走进学校,一条条关于教学、求知、为人、卫生、节约等方面的醒目标语不时地感动着我们。一条条标语,具体、亲切、实在。它启示着、熏陶着、激励着每一个师生,我们一进入校园就开始接受了无声的教育。如有关教育理念方面的标语:办学思想:以优秀文化育人、校训:吧每件事情做好、校风:文明、上进、求真。教风:爱生、敬业、务实、创新。学风:勤奋学习、扎实开拓。领导作风:仁爱、明止、崇实。团队精神:我以笑容、校以我荣。蒋湾“文化立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1、他们积极开展“诵经典、品美文、享乐趣”读书活动。掀起读书背书的热潮。

2、开展以校行雅行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和作为教育子女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及中华经典诵读等,浸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其感染性、教育性无时不在向广大师生潜移默化中熏染,这种“文化立校”的崇高立意使校园凸显出的浓厚文化氛围不能不令人佩服。

3、班级文化:丰富具有创新性,浸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学生及教师的书法作品展示、手工制作等。劳动工具、各种用品摆放有序加上一条条温馨的提示语。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有教育了学生。

文化立校 以文化人 篇3

一、建设书香型文化校园

文化立校,首先应为学校奠定物质文化基础,形成物质文化的基本氛围,从而使学校充满书卷气、书香味。明德中学实现了学校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模式,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满足了全校师生教学和学习的基本需求。除此之外,学校也确立了基本的建设观念:一是让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洋溢着昨天、今天和未来的故事;二是让学校的每一个建筑都能演绎高品位的文化和艺术符号。如学校瓦片的选择、外砖墙的选择、广场的命名,一切的一切,都在演绎着文化和艺术的符号。汉唐风格的校门、精致古朴的主体建筑,以及名人篆刻、流水联廊,师生散步其中,到处是如画的景象,充满浓郁的人文色彩,让人有一种浮华尽忘、洗尽铅华的真切与轻松。可以说,明德中学的建设独具匠心。这一切都得益于范秋明校长——这位总设计师的精心规划。范校长说,学校从规划开始他就坚定了一个理念:一定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文化的殿堂、建筑艺术的珍品和以人为本、实用、舒适的精品“画廊”。因而,建成后的学校,规划和设计都不落俗套,风格鲜明,个性突出,大景小观,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既有连廊回映,又有花草虫鱼,让师生充分享受雨露的清新,享受山水的灵气,享受大自然赋予的钟灵毓秀和人杰地灵。师生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既庄重典雅又充满活力的校园,看到的是草木的四季枯荣,感受的是文化的无声滋养,俗世的喧嚣被院墙阻挡,利禄争锋被文化消融。

二、建立文化型教师培养模式

文化立校,应该站在文化的高度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新时期教师发展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在新的历史时期,明德中学的教师实现了四个基本的发展目标:第一是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是努力实现教师的文化修养,第三是努力实现教师的身心健康,第四是努力实现教师的幸福人生。除此之外,每个教师都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和活动课,每周撰写一篇教研文章。同时,学校还开设了明德讲堂,每月举办一次学术讲座,定期组织教师研修,建立青年教师培训学校。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学校教师文化发展模式。

三、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基本载体和体现,标志着学校是否真正走向成熟,是否真正在实施素质教育,是否真正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此,如何构建符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立体化文化课程体系至关重要。明德中学打破“高效课堂”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的教学方式,提出遵循学生生命规律的“三生课堂”教学改革。“三生”即“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生命化”是指让课堂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从课堂教学里得到生命的启示;“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课堂充满生活情趣;“生态化”是指还课堂教学以本来的面目,把课堂教学还原给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的自然生成。另外,学校还开设了150门选修课,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校让学生半天劳动,半天读书,历时一周,然后去参加一些农村实践活动,以此倾力打造“明德中学实习课程综合基地”。立体化文化课程的构建,生成了明德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敢于创新”的品格性情。

四、构建文化教育基本模式

教育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播着文明、传承着文化。很久以来,我们实施的基本上是知识教育,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实现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构建文化教育基本模式。文化教育是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大文化背景的教育,如在讲述伟大领袖毛主席时,在知识教育体系下我们只需传授毛主席是伟大领袖、军事家及其出生地、出生年月和一生的经历等。但在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会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出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他的人格魅力、领袖风范,他对中国的影响,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什么启示等,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另外,明德中学非常重视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每年的清明节,范校长会亲自带领学校行政领导、部分师生代表到岳麓山隆重拜祭黄兴、胡元倓、陈天华等杰出先辈,缅怀他们曾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和明德办学历史上谱写过辉煌篇章的不朽功勋。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明德中学全体教职员工齐聚体育馆,隆重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共同见证一个光荣的时刻。被评为“格致杯”优秀教师、“德范杯”先进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教师胸前佩戴大红花,范校长携全体校级领导亲自为受表彰的教师颁奖。每年的12月31日下午一点,全体师生身着校服队列整齐聚集操场,面对国旗和校旗,面对乐诚堂前的大钟,共同举行明德中学一年一度的敲钟仪式。还有每年的三八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的表彰仪式、五四青年节优秀青年教师表彰仪式等,这些仪式,构成了明德的一种仪式文化,让每一位教师都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引领着他们不断提高、不断奉献。

五、实施文化管理模式

学校文化管理,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中华五千年文明为基础,以现代世界文明为依托,以各种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等为载体的精神引领模式。它实质上是在师生共同的办学价值的引领下,形成学校全员自觉遵守的游戏规则,由这一游戏规则进而发展成师生的精神风貌。20世纪80年代,学校实施校长权威管理;90年代,实施制度管理;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明德中学实施了文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学校的办学价值观。文化管理充分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人的人格,发挥了人的潜能,达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在共同的价值观的引领下,形成了共同的行为准则,全校师生以共同的行为准则为基础,充满激情、富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投入学习。

高中教育现已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明德中学以“文化立校”为基本抓手,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夯实学生的发展基础,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的学生,为学生的终生发展与幸福奠基,实现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

文化立校的探索与实践 篇4

一、重视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 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

1. 精心设计校标。观澜小学校标以明代古城墙上的城垛为设计主元素, 配以绿色, 用简约巧妙的手法构成标识。

2. 统整校园环境, 力求环境育人。

学校创设了民族风韵与现代气息相和谐的物质环境, 和东方文化与现代理念相交融的人文环境。 (1) 统整校舍外观, 突出古典风格。学校是在1834年建立的观澜书院原址上发展起来的, 加之现代的仿唐建筑, 整个校园显示出悠久的文化底蕴。 (2) 设计校园主题景观, 赋予教育内涵。学校精心设计了以“纪念·励志”为主题的观澜四区二十景, 使民族精神教育环境达到形美与质美的统一。 (3) 精心布置楼层文化。突出了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生态性和交互性。

二、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我校的治校目标是:治校求和谐, 和谐促发展, 努力营造“和谐校园”。

1. 依法治校, 以德服人。

依法治校是用刚性的规章制度去规范人的行为;以德服人是用柔性的文化管理塑造人。2.以人为本, 弘扬人文精神。学校班子成员深入基层, 注重感情投入, 使师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3.以仁爱人, 真诚待人。管理者用仁爱之心去爱师生和周围所有的人。4.与时俱进,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为适应当代学校管理要求, 学校全面进行修订完善涉及学校管理各方面的管理规范文本。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就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多年来, 我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园行为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效果显著。

我校新学的开创者黄炎培先生铜像的落成, 标志着“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为踏实”的优良传统的永续;发动全校师生为校园文物与绿化撰写警示语, 以起到律己示人的作用;组织师生和家长征集校园景点名, 起到了民族文化熏陶的教育功效;成立了“观澜导游团”, 使学生升腾起民族自豪感、使命感;组织开展了武术争章活动、武术游园活动、武术考核和“手儿牵, 心儿连”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 体现了学生的爱心, 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四、提升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

1. 提炼观澜精神, 重塑学校灵魂。

我们组织了全体师生积极开展“做观澜人, 说观澜话”的主题大讨论。并在黄炎培先生的四句箴言“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基础上提炼出观澜精神———“求真、求是、守信、踏实”。

2. 挖掘内涵, 提升办学思想。

(1) 观澜小学的发展源承一脉, 那就是“爱国、人本、创新”。昔日, 黄炎培先生留下了“诚、勇、勤、朴”的四字校训, 如今, 学校始终贯彻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 我校新世纪办学思想是“优化资源、创新管理, 为孩子生命的发展奠定宽厚基础”, “宽”是指全方位的自主发展, “厚”是指借助观澜文化熏陶而获得厚实的人文积淀。这种宽厚的培养目标为“品行端正、人格健全、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发展协调、特长初露”。

3. 营造礼仪校园, 树立学校形象。

坚持文化立校_促进和谐发展 篇5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始建于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地处黄海之滨、如泰河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校园环境优美,设施一流,书香馥郁,是孩子们精神成长的阳光乐园。学校现有1名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名南通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4名南通市骨干教师、6名如东县骨干教师、5名如东县先进德育工作者、1名如东县科研型教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精神,我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坚定不移地走“文化立校,促进和谐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不断丰厚办学内涵,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争创品牌中心小学。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红旗大队”、“南通市雏鹰红旗大队”、“如东县绿色学校”、“如东县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如东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如东县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等荣誉。

一、精心布置 营造文化氛围

精心布置学校的每个角落是师生素质提高、学校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我校努力做到让花草树木讲话,让墙壁育人,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利用学校传达室后面的一小块空地,学校插上了三根石笋,栽上了三棵罗汉松,并将罗汉松作为学校的象征,不仅美化了环境,还鼓励师生学习罗汉松的不屈不挠,学习石笋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在学校走廊、过道和室内,张贴了与环境协调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在学校的画廊、报廊等橱窗设置了“教师形象”“学生形象”“我们的目标”等栏目,为师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目标,在学校画廊还增添了学生优秀习作以及学校各项荣誉等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强化了竞争意识,培养了爱校之 情,提升了人格,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为了强化学校文化氛围,我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试行了“我的校园我设计,我的校园我美化”的操作方法。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员经过实地观察,反复讨论,将走廊、过道、墙壁、橱窗、楼梯等分成了艺术作品、学科知识、科学幻想、伦理道德、校园之星等五大版块。根据版块主题,定期组织学生搜集名人名言,自己设计人生格言,书写、遴选书画作品,撰写科幻、学科论文,评选校园之星等。在有关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发寻找购置图版材料并制成宣传图版。然后根据图版主题将学生自己制作的图版张贴布置于相应位置。另外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还定期组织学生学习、欣赏图版内容,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验,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更新图版主题及内容。学生自始至终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设计、美化校园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熏陶了学生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智能。

根据县局大文科建设的相关要求,我校本学期加强了班级大文科环境建设,每班按照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部署,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逐月设计、出刊一期主题黑板报,并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将拍摄的各班黑板报的照片进行放映,让所有的老师互评互比,充分发挥了黑板报的育人功能。为了深化读书活动,我校在各班设置了“我读书我快乐”专栏和书报栏,分设了“推荐书目”、“美文欣赏”、“读书感悟(我想我说)”三个栏目,坚持每月更换一次内容,传递新的阅读信息,提供新的诗文佳作,并将部分学生的优秀感悟习作张贴于栏目之中,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让学生分享了读书的快乐。

我校在县教育局召开了“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推进会之后,积极启动了1234工程,坚持与师德教育相结合、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开展了以“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守法进万家”为主题的活动。在学校橱窗开辟了伟人廉洁故事、教师格言等栏目,让教师、学生了解反腐倡廉的有关知识,树立了“廉政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和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培养正确、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让每位教师都能遵守职业道德,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二、强化管理

构建文化机制

制度的完善与落实是学校文化机制建设的重要保障。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为了加强教师劳动纪律教育,学校在已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马塘镇潮桥小学教师两签一查考核制》,构建了教师到校签到、离校签离、中途校长不定期查岗三结合体系,在每周的政治学习时间将上周检查情况通报给全体教师,严格了教师的劳动纪律。

教研是学校文化建设深化的平台,为了加强教研管理,将学校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校长首先做到教育科研“六个一”,即:每学期为全体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做一次科研讲座,发表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听好每一位教师的教研课,每周听一节推门课,重点评析一节课。充分利用主题沙龙,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我校教科室制定了教师沙龙的系列活动计划,设立了“我与新课程成长”、“学科教学中的困惑”、“课题探究伴我行”、“读书感悟”等主题论坛,在每月的主题沙龙活动中,学校全体教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论坛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课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为了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根据县局、镇教办的精神,学校制定了《马塘镇潮桥小学教学常规细则》,分别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生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使所有教师在教学中有规可循,促进了新课 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学校实行了推门听课、评课制,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每学期主动听推门课不少于60节,听后并根据学校教导处设计的听课评价表从理论与实践的双层面进行如实的评价,让教师在互听、互评中增强科研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我校制定了《三网联通促发展实施方案》。(1)注重发挥天网优势,学校教导处、教科室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高质量的教育网页,规定教师每天在校浏览“朱永新新教育在线”、“如东教育信息网”等网页上的教育信息、教育理论等不得少于一个小时,同时学校还要求教师建立博客,创建电子信箱,让博客、让信箱成为教师学习、交流、反思、总结的平台,让教师在天网中遨游,在天网中提升。(2)构建人网平台,要求教师发挥人网优势,充分借鉴学习同轨老师、各班任课老师、不同学科老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学校教导处组织“一周一次教研组集体备课”、“上课之前同轨班级老师共同议课”、“空闲老师随班听课”、“一课一点评”、“一课一心得”、“寻找一课一缺点”、“主题话谈”等系列活动,让教师在人网中学习,在人网中发展,鼓励教师发挥个人优势,努力构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3)捕捉地网资源,我校根据实际,要求教师在完成授课等任务的同时,必须以创建特色为目标,以开发学校教育资源为抓手,要求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特长等,努力创建特色班级。比如我校是南通市第一个共产党员吴亚鲁的母校,我校创建了“吴亚鲁中队”,要求师生查阅马塘镇烈士纪念馆的相关记载,并通过走进社区咨询先烈的家属、先烈的邻居等方式,与班级学生一同编写《吴亚鲁烈士事迹》等,让学生在讲故事、主题演讲、我能行实践操作等比赛中,在编写教育手册中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教师在地域资源这个网络中成长,通过特色班级的创建,逐步塑造了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培养了 教师的整合资源的能力。

为了构建和谐校园,我校努力将常规管理变为管理常规,学校构建了“三、三、三”运行机制。1.“建好三个组”即:要求各班成立一个校园环保小组,开展“看谁捡的垃圾多”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成员每天带一个方便袋在下课之后将校园里的垃圾随手捡起,并将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的同学及时向各班主任汇报;各班成立一个文明礼貌督查小组,负责督查同学是否对老师、同学有礼貌,并将在校园里说脏话、课间打闹的同学及时汇报各班班主任;各班成立一个校园秩序检查小组,负责维持课间楼梯、走廊等地方的秩序,并将在楼梯、走廊拥挤、喧哗的同学及时汇报给各班班主任。2.“开好三个会”即:学校要求各班在放学前将一天的小组活动情况进行一次小结;要求上好每天的晨会课,将共建文明校园作为晨会课的必讲内容;要求上好每周的班队会,将一周活动进行一次总结,对不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同学给予教育,对本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3.“做到三个查”即:要求学校大队部逐日检查;负责常规管理的领导不定期巡查;周五下午第三课后组织各班班主任集中查。由于机制的完善、管理的到位,全员的参与,使文化立校蔚然成风。

三、潜心读书

丰富文化内涵

为了使教师登高望远,高屋建瓴,激发教师的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使教师读书活动深入有序地开展,我校根据实际从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提出了教师“五个一”的读书要求:1.每天做到“五个一”:保证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摘录一段教育理论或教育名言;思考一个教育问题;记录一个教育教学细节;构思一篇新教育理念的教案。2.每周做到“五个一”:分类汇总一次上周摘录内容;完成一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后感;自己尝试上一堂融新理念的实验课;完成一篇叙事性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 主题论坛。3.每月做到“五个一”:进行一次当月读书小结;完成一篇教育教学心得;积极参加一次学校或镇以上的读书论坛;设计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格言;听一节名师之课并结合所学理论认真评析。4.每学期做到“五个一”:购买一套教育教学书刊;举办一次读书讲座;上好一节示范课;撰写一篇理论性较强的教育教学论文;设计一篇新理念的活动方案或课堂教学案例。

为了将教师读书活动落到实处,我校专门配置了“读书促成长”的读书笔记,在笔记中设置了5个栏目:1.哲理篇——每月设计一条教育格言;2.理论篇——每月采撷2000字的教育理论;3.案例篇——每月联系所学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撰写一篇教学案例;4.感悟篇——每月撰写一篇学习体会,参加一次读书交流;5.创新篇——每月构思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论文提纲,要求教师以上述五个栏目,每月一个轮回进行读书记录、反思、感悟、创新,并将读书笔记列入“教学六认真”的必查资料之一,因此,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丰富了教师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阅读中丰厚文化底蕴,我校开展了学生读书“五个十”活动,即:1.每学期读10本课外读物; 2.低年级学生每学期能在班上讲10个故事,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能在班上交流10篇心得;3.低年级学生每学期写10首儿歌,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写10篇习作向小学生刊物或校广播台投稿;4.每学期熟记10条名人名言;5.每学期熟背10首古诗。学校将周一、四中午时间作为学生读书时间,要求老师每周给学生上好一节阅读指导课;充分发挥“采蜜集”作用,要求3-6年级学生及时将书中的好词好句以及科学等知识摘录在“采蜜集”上;要求3-6年级学生学写读书笔记,并及时誊写在“采蜜集”上,并且要求每班利用综合实践课和晨会、班会时间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并且通过开展“朗读、讲故事、主题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净化了心灵,升华了人格,培养了人 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我校突出科研引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探求课程改革的新途径。学校教科室根据各课题的研究实际,坚持以行动研究为主,课题主持人将研究任务分解到每周、每人,并要求教师在每周六集体备课之前将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课题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课题研究的成果在课题组进行汇报交流,尽量做到遇到研究困惑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学校教科室每周对照课题要求进行学科理论研究介绍,总结一次课题的研究情况制订下一步研究的对策,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南通市、如东县“十五”规划课题研究期间,我校共申报立项了1个市级课题和6个县级课题。其中如东县“十五”规划《农村小学课外活动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互动的研究》、《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农村小学“淘气包”学生心理成因分析及基矫治对策》、《在农村小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农村小学课堂心理气氛的调适研究》等6个课题已于2004年底先后结题,其中《农村小学“淘气包”学生心理成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的结题报告在《沿海教育》“课题传真”栏目中全文刊登,并以优秀级通过如东县教育科学研究领导组验收。南通市“十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雏鹰争章活动的课程化操作研究》的结题报告发表在《沿海教育》,也于2005年4月以优秀级结题。2006年4月学校申报了江苏省“十一五”科研课题《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荣辱观的策略研究》已获准立项,全校教师正以满腔热情投身于研究之中。几年来,我校1名教师被评为“如东县科研型教师”,在市县青年教师课堂比武、说课等比赛中,我校10多名教师获得市县级等级奖,并为“县送课下乡”、“一校两镇”等教研活动开设公开课20余节,为镇教研活动开设示范课30余节。一年来我校教师共有100多篇论文发表或获等级 奖。

四、彰显个性

升华文化底蕴

课堂是学校科研的载体,我校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各科与生活之间引发联想,突破了学科本位,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了“三精、三新”,努力使科研服务于学生,践行于课堂,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1.精。即精备、精讲、精练。学校利用周六上午教师集体备课的时间,要求教师对下周所教内容从理论基础、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三方面认真分析探讨,从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度制订教学方案,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学生已经掌握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对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选题针对性、训练有坡度、人人在磨练、个个有收获。

2.新。即整合教材内容新、活化课堂模式新、师生互动方法新。我校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搜集乡土人文习俗,整理汇编了南通市第一个共产党员吴亚鲁先驱的革命事迹,编写了“潮桥织造文化”手册,先后收集了大量的潮桥歌谣、谚语、歇后语等,作为学校传承文化的教育素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学校要求教师融理论于探究中,构建了“生活体验”、“情境感悟”、“艺术熏陶”等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搜集,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合作”等形式,真正做到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升华学生的文化底蕴,我校于本学期开设了声乐、器乐、舞蹈、烹饪、乒乓球、足球等兴趣小组,做到了人员、地点、计划、措施四落实,充分利用中午时间,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将其划分到各个兴趣小组进行集中训练,学 校定期组织检查、交流、成果展示、汇报演出,在县、市“小巧手”比赛中2名学生分别获得“小实验”县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1名教师获得“县优秀指导奖”。在江苏省金钥匙比赛中我校50名学生获得等级奖,5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奖。在县文娱节目、鼓号队、运动会等比赛中,我校共有100多人次获得等级奖。兴趣小组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彰显了个性,培养了特长,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人格,同时也让我校这些没有特长的教师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在训练过程中学有所长,学有所长,有效地提升了师生的文化底蕴。

为了加强学校的特色建设,我校将绿色环保教育作为升华学校文化底蕴的抓手,我校明确提出了“校园无处不育人,校园无时不育人”的口号,把创建绿色学校,培养绿色使者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任务,使学校绿化、香化、净化、美化,环境优化。学校强调了绿色环保的渗透教育,制定了环境教育低、中、高年级具体目标,要求各教研组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要求各科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在预设教案时有机渗透环保教育,使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潜移默化,从而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了学生关心环保、热爱生命、保护家园的意识,并力争参与社区的环保行动。通过努力,师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学校变得更绿、更美、更和谐、文化底蕴更深厚了。为此我校一名学生被评为“如东县绿色小卫士”,学校被评为“如东县绿色学校”。

文化立校尚志育人 篇6

尚志教育文化体系从学校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诸多方面入手,突出“品格修炼”,塑造学生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品格。

1.加强管理文化建设,形成民主管理机制

一所学校的管理离不开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也离不开管理,管理讲求制度和规范,文化讲求氛围和契约,两者必须有机融合。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在管理中采用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制定了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学校章程,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作用,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

2.加强课程文化建设,打造“心志”课程

践行尚志教育,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尚志文化理念下的课程文化建设,分为基础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两大类,既保证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时还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现尚志理念,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研究方向。在课程实施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立足尚志文化,整合特色课程。为了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学生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我们整合了特色课程。围绕初一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心理调适与学生生命成长相关的内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结合;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与初一、初二年级生物课和三防课结合……

3.加强课堂文化建设,打造“四志”课堂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志”“慧”共生课堂。学校采取“25+20”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5分钟,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至少20分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教学,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探究评价方式。

拓展特色课堂,追求课堂实效。教师在认同的理念模式下调整自己的教学,生成了适合本班学生的、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尊重个体志趣,促进共生成长。学生基础有差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发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启迪学生的智慧,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需求主动学习。

4.加强教师文化建设,打造高品位教师队伍

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和需求确立了六个校级研究项目,组织多人次多学科的外出学习观摩。各年级和教研组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创新校本培训模式。

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室,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读书活动、书法比赛、团体拓展等,聘请有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其指导教师。青年教师分阶段进行起始课、过关课、研究课、汇报课,逐步形成阶梯上升的成长状态。

同时,学校还抓住“银铃计划”专家进校园指导教学的契机,指导教师教学工作,提升教师研修的热情。

5.加强学生文化建设,培育“四志”少年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炼品格以达健全人格。我们将课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有教材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我们还深挖“四个一”工程的内涵,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和学生学习任务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工作机制“三线”立体化,构建尚志教育德育体系。我们建立了“班级常规教育线”“课堂渗透德育线”“学生自我教育线”,建立班级、课堂、学生“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情景化,建立尚志文化评价体系。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形成了《中学生养成教育自我评价表》,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文化立校 以文化人 篇7

一、精神文化“导航”———丰实“和谐”思想体系

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有继承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历经了三个阶段, 不断丰实着“和谐教育”的办学思想。

第一阶段:了解学校的过去———尊重历史 (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 。学校的前身“北湖学校”创办于1981年, 原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1991年初中分流后, 命名为北湖小学。随着江汉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移, 北湖小学处于了江汉区的中心位置, 周边生源也呈现出多层次、大融合的局面。十年前, 学校立足校情, 确立了“和谐教育”办学理念, 简要诠释为:通过打造和谐校园, 采取“真善美统一”“教学做合一”“德智体归一”的原则进行教育, 使学生人人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二阶段:认清学校的现实———立足当下 (抓住学校发展机遇) 。在“和谐教育”思想引领下, 学校抓住发展大好机遇, 经过十年的励精图治, 迅速成为了江汉区中部崛起的窗口学校, 获得了“首批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校”“首批武汉市群众满意中小学”“武汉市文明单位”等一系列殊荣。

第三阶段:规划学校的未来———共建愿景 (系统思考规划学校发展) 。处在新的发展高度, 只有思想上首先履新, 行动上才能创新。因此, 我们进一步确立了“为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为每一位孩子的和谐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求真、致善、唯美”的校训, 铸造“悦纳、和谐、共享”的校风等, 拟定出将北湖小学打造成江汉中部新兴名校的目标以及新的发展思路:即积淀丰厚“和谐教育”内涵, 着力推进素质教育, 凸显和谐、人文、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打造“诚朴、博雅、乐业”的师资队伍;培育“善学、雅行、健美”的新型小公民;健全实用、灵活、发展的课程体系;完善轻负、优质、内蕴的教学体系;建设安全、科学、和美的环境文化格调。学校选择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项目作为自己的发展特色, 用特色发展塑造文化自信, 用理念引领形成文化自觉。

传承学校精神, 创新办学模式, 赋予了校园文化持久的生命力, 驱动着学校进一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制度文化“立本”———构建“和顺”管理机制

陶行知说, 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以立之大本”。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实现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规划, 定期研究, 及时总结。

首先, 让制度有“信度”。我们制定了学校章程, 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所有的学校工作制度均经教代会研究讨论形成, 成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其次, 让制度有“力度”。“有问题找规范, 有事情找制度”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势。遇事找制度而不找人, 评优靠能力和贡献而不靠人情关系的工作环境, 形成了领导与老师之间互相支持而不拆台、互相协调而不掣肘、团结共进而不离心离德、同心协力减小内耗的共赢共进的工作关系。

最为重要的是, 让制度有“温度”。在全面执行制度的过程中, 学校将“以和为贵”的价值观融入管理实践中, 推行的是“和顺”管理:学校的各项制度不再以惩治为出发点, 充分体现引导作用, 做到规范人、教育人的同时, 关注人的需要, 体现人文关怀。例如:每学年, 老师们都要填写《个人工作意向书》, 自主选择下一学年的工作岗位, 实现“我的岗位我做主”;每个月, 教师有弹性假处理个人紧急事务;每一周, 采取《温馨提示单》一周一反馈, 对学校每一位教师各方面的工作情况予以小结。每一天, 营养搭配, 膳食均衡……与其说是“管理”, 不如说是“服务”。这些点滴小事把文化的“和”融入学校管理的血脉中, 让学校的制度管理科学有序, 严而有度, 充满了人文关怀。

三、行为文化“提神”———展现“和雅”师生风貌

行为文化是校园的“活文化”, 教师和学生是校园行为文化的主体, 是校园文化的晴雨表。我们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来活跃校园文化, 提振师生精神, 塑造出了以“和衷”为价值认同的教师行为和以“和雅”为习惯养成的学生行为。

1“.和衷”教师德才兼备。2012年, 学校聚众人之智, 举全校之力, 携手共同打造出“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宋俊。整个打造过程中, “魅力团队”无数次地集体策划、反复磋商、加班加点, 促成了一次比一次更加精彩的展现。“和衷团队”的力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由此也催生出北湖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四步法, 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同伴修正、团队打造”。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同伴的帮助、团队的力量获得专业成长的平台跨越。从“名片教师”评选, 到身边的“最美教师”提名, 到“和谐团队”的竞选, 教师们走出了一条自我修炼磨砺教育教学风格、团队合作追求共同进步的专业发展之路, 一大批本土明星也脱颖而出, 如“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李雪梅、“湖北省骨干教师”熊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张惠玲、陈靓等等。

2“.和雅”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和雅德育致力于培植“善学、雅行、健美”的学风, 并一直以“和雅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精心设计有效教育载体, 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因时、因地、因势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仪、法制诚信等主题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学校“两型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开展, “和雅”风尚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公益服务型社团”的小小志愿者们长期坚持到社区开展扶困助残活动, 到学校附近的湖泊开展护湖活动;“兴趣发展型社团”硕果累累, 获奖无数。《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报道。

2014年4月16日, 学校成功承办了江汉区“诵经典、习汉字、练运算”小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工程启动仪式。一场以“和”文化为主线、由全校400多名师生代表共同出演的大型文艺汇演展示了师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校园和雅风尚, 受到与会的市、区领导和同仁们的充分肯定。同年, 师生携手同唱校歌《和谐校园, 幸福童年》, 获得江汉区首届校歌大赛金奖。2015年“六·一”前夕,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一行来到学校, 与师生共同庆祝儿童节。在观看了我校学生的诵读、围棋、书法活动并与学生亲切交谈之后, 李鸿忠书记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成果高度赞赏, 并发出“全省的小学都要向北湖小学学习”的号召。2015年10月5日的央视《焦点访谈》和10月11日的《新闻联播》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了报导, 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课程文化“开源”———打造“和乐”课堂场域

课堂是学校精神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作为武汉市“高效课堂”样本校和江汉区“本色课堂”学科建设基地校, 学校将“高效课堂”“本色课堂”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和谐教育理念相结合,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并努力形成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和谐统一的课程文化观———丰富课程资源, 开放课堂时空, 突破学科本位, 构建“和乐”课堂场域, 达成“学习主体和教学主体共同生长与发展的和谐教学生态”的课堂文化观。

1.模式推动课堂改革。全体教师积极构建“三段三研”和乐课堂教学模式:课始研目标——和乐中“定向”;课中研学习重难点——和乐中“探究”;课末研学习方法——和乐中“提升”, 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最终达到完美和谐的共振。该模式在2014年6月4日的“高效课堂”研究协作组交流活动中面向全市进行了工作汇报和课堂展示, 受到国内有效教学研究著名专家、湖北大学吕渭源教授以及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李光杰主任等专家和同仁的充分肯定。同年11月21日, 武汉市小学高效课堂“三走进”巡礼之“走进北湖小学数学学科”暨长江中三角四城市教研协作体交流活动在我校举行。学校全程展示了题为“魅力数学, 文化数学”的汇报活动, 获得了与会的长沙、合肥、南昌、武汉的教育同行们高度赞誉。精彩的汇报展示活动让他们看到了我校课程文化建设有团队力量、有课堂效果、有学生发展效益良好局面。

2.课程彰显育人功能。学校精心设计并实施“德育精品课程”从校园“和文化”小园林, 到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片;从“本色”德育地方教材的使用到“寻找最亮的星星”活动;从开辟“星星榜、亮晶晶”专栏到“童谣天天唱, 雅行记心间”系列活动;从“养和雅”艺术节到“让和谐智慧伴你一生”的毕业典礼均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积极开发并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让学生以“中国人”的身份立足于祖国文化背景, 以“未来人”的身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协调身心健康, 涵养人文情怀, 实现个性发展。

五、环境文化“聚气”———营造“和美”校园意境

为了让一草一木会讲话、一石一水有思想、一墙一景皆文章, 我们因地制宜, 巧妙设计, 营造出和美的校园意境, 打造出无声的教育气场。

学校虽地处中心城区的心脏地带, 土地资源非常珍贵, 但学校仍然保证了2943.6平方米的绿化用地, 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整个校园如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进入学校大门, 右面的“求真、致善、唯美”校训巨石巍然屹立, 两边的休闲椅则透露出以人为本的和谐气息;左前方的“和文化”喷泉、巨大的“北”字校徽显示出和谐文化的大气;喷泉后面的“和雅”园、“和乐”园、“和畅”园, 教学楼前的“和美”园、“和衷”园、“和顺”园, 升旗台旁高大的“共铸和谐”主题雕塑, 综合楼一楼大厅里的“和谐教育”大型浮雕展示出和谐文化的雅韵与风采, 这一切加上综合楼、教学楼的和谐走廊、楼梯文化布置, 学校处处无不洋溢着和谐美, 传递着正能量。精心打造的校园让学校被评为省绿色文明校园, 还以全市总分第一的成绩被授予首批“武汉市园林式学校”称号。

文化立校 以文化人 篇8

管理强校:责任铸就未来

几年前,白银十中高中规模小、生源差、硬件设施滞后。但是, 全体师生凭着智慧和毅力渡过了难关,使得学校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校长鲁军先看来,这得益于学校的文化,源于文化积淀的力量,靠的是责任感。曾经企业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奋进、严谨务实的因子以及铜城开拓者艰苦创业、执著奉献的精神,使得学校广大教师带着爱心育人,肩负责任做事,这也铸就了具有十中特色的文化理念。

在管理实践中, 白银十中探索出一套成熟的适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方法———精心精细精致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精三全”管理模式,即精心管理,杜绝失误;精细管理,追求卓越;精致管理,追求品位。同时实行全员参与管理,全方位无遗漏管理,全过程跟踪管理。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三精三全”管理与“事无大小要精心,做事过程要精细,做事结果求精致”成为教职员工的共识,使人人有责任,人人尽责任,人人负责任成为师生的自觉,人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环境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鲁军先校长说,近年来,学校营造“铭责励己,尽责利人”的文化理念,制订了一系列显现学校文化内涵的制度,突出爱心、孝心、恒心、信心、感恩心、责任心和诚信的品质教育,开展责任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广播、板报、演讲、辩论赛等各种活动,创建以“责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让责任深入人心,并内化成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营造“我的责任我承担”的校园文化氛围,每一位学生成为勇担责任的楷模,每一名教师成为彰显责任的表率。

为了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在各班还创设了“启智栏”,创办特色板报 ,凝练班训、班级格言、班级目标、班歌等,建设具有各班特色的班级文化,彰显班级个性,并通过习惯养成、感恩励志、成长记录、攀登不止、追求卓越等主题活动,打造格调高雅、书卷气的校园氛围。与此同时,在学校团委组织引导下,还成立了十多个文体艺术社团,活跃校园文化生活。2011年年底学校话剧社将经典话剧《雷雨 》搬上舞台,并在2013年在白银市会展中心公演,引起强烈反响。

师资优校: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没有一批品德优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学校发展就无从谈起。为此,白银十中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利用校本培训,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在此过程中, 学校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学研究制度,结合新课程方案,组织教师全员参加每年安排的新课程培训与业务培训,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研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012年以来 ,先后举办校内培训、校本培训、新课程理念培训、青年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师论文发布会、班主任综合素质大赛等活动。 同时,学校还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班主任培训, 在假期进行封闭式的全员培训,还特邀请外地专家、名师对教师进行了10多次专场培训,先后有12位著名教育专家和优秀班主任来校讲学、交流、研讨。

与此同时, 学校还根据学科特点, 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专业培训计划,打破教师闭门教书的局面,让教师走出去,实地感受体验教育先进地区学校的教学方法,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游刃有余地驾驭课本知识。

另外,从2010年开始,学校半数以上教师还先后到北京、上海、江苏、山东、云南、山西、宁夏、河北等地区学习考察, 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交流, 借鉴经验,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丰富知识。通过这些举措,把学习与教师的成长、幸福人生密切联系起来,让教师不断成长,向着专家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质量立校: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白银十中要求教师树立教研意识,优化教学设计,精研细读课标,精研细读学生,精研细读学情, 让教研引领服务教学, 优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编写好导学案, 其次要设计好过程,如围绕三维目标教学,根据新课标,紧扣教材,立足学生,分层教学,照顾基础不同的学生等。在此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提炼出“五步走”课堂教学模式,即预习展示、设问导学、精讲释疑、当堂训练、巩固拓展。

陪同负责人介绍说,在假期里,教研室按照学校部署,各自分工,下达任务,各备课组及教师个人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心理发展状况等学情, 研究知识规律和知识运用范围,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确定知识流通线、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确定学生训练的方向与内容,在集体研讨的前提下,教师个人初备,形成初案。然后由主备教师进行说课,备课组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教师按集体意见对初备的《导学案》进行删补修改和完善,完成《导学案》的编制,形成修订案。

教师在开学前一周进一步研究新课标、教材、导学案以及其他参考材料, 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修订导学案中的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提示,修订《导学案》中的不恰当环节,增减相关内容等,将具体的指导、启发与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使用的《导学案》,形成使用案,供全年级使用。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以导学案为依托,在上课前一周,根据自己个性、风格与班级特点、学生学情,进行又一次的极具针对性地个性化备课,形成个性化导学案。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达到了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德育兴校:让活动成为德育的载体

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核心内容,为了加强德育工作,学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诚信教育、养成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突出“仁爱”、“孝悌”、“诚信”、“友善”、“感恩”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做事、做人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几年来, 白银十中精心筹划, 先后组织举办了“成大事者是否应拘小节”学生辩论会 ,“孝心、爱心”感动校园演讲比赛,“读千年古文,养良好习惯,做文明少年”经典诵读比赛,“养良好遵纪习惯,做明理向善公民”短剧小品比赛,“感恩心、孝贵行”主题班会,“争做诚信少年、畅想美好未来”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均由学生自编自导、自己设计,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领会了活动的意义,从而使活动的内容入脑、入心、入行。

另外, 学校还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精心研究,从中国传统经典中精心筛选了一批适宜于诵读的文本,编印了白银市十中德育校本教材,如,《朱子治家格言》《国学经典名句荟萃》等。从2009年起开展经典诵读进校园、进课堂、 进头脑的活动,全面提升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素养。

2010年 , 学校组队参加了“甘肃省青少年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大赛”, 在全省7万多名选手、317个节目参赛中脱颖而出,捧得了第一名的桂冠。

文化立校 以文化人 篇9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为办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策划了五大文化体系,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特色文化、行为文化等五大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渭城中学校园的多元文化氛围。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来实现学校的育人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体现了咸阳渭城中学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

一、物质文化

通过墙体文化、楼宇文化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校园隐性育人功能,学校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校园整体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思想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建成了育人的堡垒。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实现教育功能。建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校园文化长廊、灯光报栏、灯光橱窗以及文化专版300多块,将学校发展60年历史,中外历史名人、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世界文化遗产、名人名言、古典诗词、精典古文等作为内容,达到校园隐性育人的效果。利用学生板报、墙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楼前两侧设立电子宣传栏,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等。设立阅报栏,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利用教室走廊展示学生书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制度文化

用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引导师生,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坚持以制度立校,用制度管人。为充分体现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将制度文化建设列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依据相关法律,以修订《咸阳渭城中学规章制度汇编》为起点,不断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责任制,对校长、书记、各处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师和各处室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做了明确要求,并打印装裱制作镜框,悬挂在各自的办公室里以经常对照检查,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第二部分是管理规章,包括《校长办公会制度》《行政会议事制度》《全干会制度》《党总支学习会制度》《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师德学习培训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研究管理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等;第三部分为执行细则及实施方案,包括《班级德育量化管理考核细则》《教职工综合考核细则》《师德标兵评选标准及办法》《教职工聘任方案》等,这些制度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可操作性很强,使学校的内部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

三、精神文化

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墙体文化、媒介文化为载体,弘扬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鲜明,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促进学校整体工作顺利推进。

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魂魄的学校,人的精神彰显才是最高境界。学校提出了“办精品化学校,育双优型人才,全面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使每个学生做到德才兼备,品学兼优;使每个老师达到专业化发展的高度;使学校成为师生和谐的乐园。提出了“崇德、严谨、博学、求真”的校训,培育了“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民主和谐”的学校精神,“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教师精神;“健康高雅、聪慧大气”的学生精神;形成了“诚善友爱、文明守纪、博学严谨、求知健体”的校风和“求真创新、乐教笃行”的教风,大力倡导“三心”(爱心、良心、诚心)、“三气”(正气、大气、雅气)、“三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实干意识)的管理理念;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快乐;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氛围,倡导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新理念。

学校开发了以“修师德提师能铸师魂”为主题的校本系列教材———《烛光闪耀》,要求每一位教师,立足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能感动自己,感动教育的感悟心得,使教师真正用心灵对话教育。以此活动,努力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赢得职业自尊,培养职业自律。出版了德育系列读本———《感恩》,感恩敬爱的老师。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渭城朝雨》,通过以上系列丛书,宣传和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声誉和形象,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学校特别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是建设团结和谐的校领导班子,通过领导班子成员的相互学习、交流,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建设和谐的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通过领导下办公室、下教室和教师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为教师排忧解难,确保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三是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关心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四、特色文化

创新载体,精心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风、班风,彰显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

新颖的升国旗仪式。每周一的男子国旗班、女子国旗班的升国旗仪式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举行的“行为习惯养成”主题教育升旗仪式、“读书活动”主题升旗仪式、“幸福与安全同行”主题升旗仪式等,为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彰显“一班一品”。每班有班级口号、班训、班风,有班级文化墙,让思想来统领班级,汇编了《渭城中学班级文化集锦》,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了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

心理健康教育独树一帜。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两位专职教师授课,两周一节,每学期授课达15节以上。全市首创,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关心、帮助。学校现有4名教师获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二级咨询师3名,三级咨询师1名。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周一和周四的中午对学生开放,义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化解了许多家庭矛盾、师生矛盾、同学矛盾,已帮助了20多名学生,这支队伍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

关注各类学生的发展,分层教育,分类推进。针对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的实际,在高一、高二年级设立宏志班,按照“三不”方针———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探索不同学生的发展途径和教育方法。两年的教育实践成果,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赞誉,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这一探索已被确定为“十二五”国家规划课题。

另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娱乐、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通过座谈、报告会、电影周、读书活动、升旗仪式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体育、艺术比赛等活动进行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主题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技能大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献策。“我的校园我做主”,多次发出包括征集“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校园改造方案、校旗、校歌、校徽、征集校园文明警示语”等校园文化建设倡议书。在全体老师的积极参与下,征集校园文明警示语二百多条,并已精选制牌上墙;确定了学校的校徽、校旗图案,并统一设计印制在学校各种用品上。用品上的校徽图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渭中的文化特色;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精神主题,尤其在对校旗、校歌、校徽的阐释中,更加深了对渭中精神的理解,对渭中这个大家庭的热爱。

五、行为文化

通过学校规章制度、校风、班风、教风的规范,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师生和谐,教学和谐,德学共进的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规范师生行为,达到自觉践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所学校,师生的群体行为决定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体现了学校的发展趋势。师生的行为塑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学者型教师为目标,因校制宜,组织教师参加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的培训,通过课题研究、专家讲座、“学科示范观摩课”、交流学习等形式,为教师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有益的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学校领导推门听课活动,并形成制度,要求学校领导对全校所有教师进行不定期不打招呼的推门听课,深入教学一线听课、研究、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并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继续实行以培养青年教师为目的的“青蓝工程”,建立健全青年教师评价方案和激励机制,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极实施高效课堂,强化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对教师常规教学的考核。加强“五环”教学细节管理。积极实施“抓中促优扶困”的教学方略,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提高,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目标达成度。

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学校明确提出“先成人,后成材”的育人宗旨,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措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刻苦钻研、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的精神风貌。

首先是开展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养成教育。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中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活动,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抓起。由校政教处、团委牵头,在全校开展了“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的“三礼”活动,开展了“三感三为”主题实践活动,“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举办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开展捐资助学、读书征文,“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诚信考试等签名活动,“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演讲活动,“爱我咸阳,美化咸阳”环保宣传,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举办大型“感恩我要行动”专题现场活动,使德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落到实处。其次是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活跃学生社团活动。在校团委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吉他社、音乐社、轮滑社、文学社、动漫社、魔术社、街舞社、摄影社、读书社、足球社、主持人社、乒乓球社、社会实践社、B-BOX社团、英语俱乐部及青年志愿者协会共27个社团组织。积极支持社团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另外,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了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定期举办班际、教研组,年级组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等,举办校园音乐大赛、演讲赛、书法绘画作文大赛。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经过几年探索,学校找到了一条以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为支撑的“文化养校”之路,形成了“为师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追求最适宜学生教育”的校园文化。如今,这所现代化、办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学校正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硕果累累。开始办学至今共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3万余名,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名牌学校输送优秀学生59人,在历次咸阳市教研室对高一、高二学生的统一检测中,学校的平均成绩和优等生人数,在咸阳都居于首位。近三年来,学校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就达268人。学校连年被咸阳市教育局、渭城区教育局评为目标任务考核先进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咸阳市文明单位”“咸阳市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咸阳市先进学校”“咸阳市绿色环保学校”“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嘉奖。

文化立校:新建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篇10

对一所新建学校而言,在发展初期,当群体之间仍处于相互磨合阶段,学校文化对群体内在价值观的引导,对群体行为的规范,对个体心理的微调,都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学校发展的各个环节。其所释放的能量,将为这所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一、文化定位,明确新建校的发展方向

新建校必须始终以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整体发展,推动学校不断进步,追求更加卓越的教育品质。因此,一所新校的学校文化体系建设首先应该聚焦其文化定位,目的是提供未来发展的指导方向。

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是一所创办两年的新校,早在成立之初,就起草了《学校文化建设构想》(以下简称《构想》),并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与优化。《构想》中明确了学校文化定位,即“幸福学校、童话校园、品质教育”,分别从核心理念、办学策略和信仰追求三个维度诠释学校文化的内涵。

《构想》在定位中这样描述:“融入式的教育生活”是一种品质。而“融入式的教育生活”更需情感的维系,所以在文化定位中,学校确立了这样的发展目标:学校要办成“孩子想着来上学,教师想着来上班,家长想着把孩子送来”的高品质学校。“童真”置前,全力贯彻“幸福学校、童话乐园、品质教师、本真儿童”十六字办学方针,突出“幸福学校、童话校园、品质教育”的执着追求。

一所新建校,群体与个体的融合是长期的、持续的交互过程,文化定位的高标准往往能在其中起到唤醒个体的作用。建邺实验小学从人的角度,把校园内的人的发展定位分成了两个层面:“品质教师”与“品质娃娃”。

对“品质教师”,学校提出了“会教育、会学习、会研究、会反思、会创新”的定位;对“品质娃娃”,学校又提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健美、会创造”的定位。无疑,这两个层面都是高标准的定位,在帮助学习主体实现超越的同时,也实现了教育主体智慧与能力的自我超越;反过来,教育主体“动”起来,又促使学习主体的成长需要在更高层次得到有效的催生,从而改造了大多数个体原有的经验、常识、习惯,让改变因导向的影响而自觉发生,产生不断进取的需要和动力。

二、文化建设,丰实新建校的发展内涵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外延扩展,更是在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催生新的文化力量,不断调整文化建设的策略和姿态,积累更丰厚的文化资本,生成更加丰实的内涵成果,促进学校文化在更高层次上“动态性生成与发展”。

1.制度文化,新校建设与管理的稳定“动能”

制度是学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作为新建校,制度立校能够充分保障新校建设和管理的稳定,而把制度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其目的不仅在于坚持把制度作为一种执行的标准和依据,更在于使制度以文化的方式深入人心,把制度变成一种力量和精神,传递出坚定的信念。所以,建邺实验小学在筹建之初就编制了《我们可以更精致——学校管理制度地图指南》,为每年新加入的老师上好进校“第一课”,帮助他们感受、了解、学习学校制度。

2.仪式文化,聚集校园人心与人力的“磁场”

校园仪式也是文化。通过仪式打动人的心灵,凝心聚力,使不同的人,目标与行为趋同,产生共振,形成一个“磁场”。对新建校来说,建设仪式文化需要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如何让全体新教师都能理解仪式对学校的意义和作用;二是如何使全体教师都能保持指导学生信守仪式规范的严肃性;三是教师群体是否本身也有某些仪式,与学生仪式一起构成学校仪式景观。开学典礼中每一届新生的“拥抱童年印手印和脚印”仪式,每学期严格、规范的考试仪式,每年新加入教师的集体宣誓仪式,分月主题文化节仪式……在文化仪式的情境下,所有人获得同一种心理体验,在思想情感上得到了陶冶,产生一种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3.环境文化,糅合自然与人文的生态“园林”

自然环境能给人遐想的空间,而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能给人聪慧的灵动。作为一所新校,建邺实验小学坐落于现代化的南京奥体中心旁,校舍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色,橙绿相间的色彩交织释放梦想与活力,整个校园充满了浓浓的现代化气息,给予教师、学生丰富的想象资源,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在人文环境方面,学校也注重童话色彩,“童话树”主题雕塑、“童趣园”活动休息区、“童乐园”车模遥控场、“童心园”别致果园区,交错于幸福路、桃李路、乐行路、学海路四条学校文化主干道,以文化寓情于景,再通过文化景观借景传情。因此,整个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优美的人文意境。童话校园和品质教育的主题文化得到了有力彰显。

4.活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校主流文化的灵动“舞台”

学校文化传承体现于学校主题活动中,而活动文化又扩大、发展了学校文化。在主题活动文化组织与开展中,作为新建校的管理者,需要分析活动文化的影响范围,如具体分析哪些人、哪些群体已经被活动文化影响,还有哪些没被影响,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活动,扩大活动影响,最终使倡导的教育文化通过活动媒介,成为校园主流文化。主题活动可以结合家长开放日、六一活动、开学典礼等节点,每次活动既是一次主题教育,也是一种文化宣传。活动文化深刻影响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震撼着他们的心灵。

三、文化育人,凸显新建校的发展成效

文化影响人,不仅在于陶冶情操,更在于文化育人。新建校的发展潜力取决于其文化育人的能力。

1.品质课堂,学校文化构建的主阵地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作为新校,建邺实验小学提出品质课堂的追求,以“乐”“和”“真”“美”为内核建构文化课堂,目的在于在传授孩子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文化熏陶,培养孩子的知、情、意、行,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文化课堂的“乐”意在营造孩子想上课、爱上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意在营造课堂师生融洽、生生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真”意在体现教师时刻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提升教学实效;“美”意在呈现课堂细节之处的科学之美、人文之美。学校通过组织“三字一话”教师基本功磨练、普及课堂礼仪、推行行政听课、成立品质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聘请特级教师来校指导、开展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追求品质课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言行为引导,以“五心教师”为标准,将课堂教学渗透文化熏陶,以文化评价,以文化管理,关注每一个细节。在这样的品质课堂里,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享受教育的幸福,品尝收获的甜美。

2.品质社团,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羽翼

学校的特色建设不仅能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而且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并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作为新建校,建邺实验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综合实践应用课程的开发,车模中心、书法社团成为学校特色的两翼,同时还有“小精灵”儿童舞蹈团、“青春呼啦圈”、“创意儿童画”、“呱呱叫童话英语”、“金话筒启蒙”、“阅读马拉松”、“数学智慧拉练”等多个深受师生喜爱的社团。

上一篇:救灾物资下一篇:中职数学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