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校

2024-06-03

文化立校(共12篇)

文化立校 篇1

沈文涛,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 教育硕士, 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名师工作总室工作教师, 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扬州市名校长、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扬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扬州市高中教学功臣, 邗江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或参加多个省级、国家级教育规划课题。多次开设市级公开课、展示课, 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 10多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被人大资料中心全文复印。

近年来, 我校紧紧围绕“减负增效”的工作目标, 坚持不懈地塑造积极的学校精神, 务实高效地抓好有效教学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保持领先态势, 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 为我校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精神引领, 文化立校, 领航“优质、特色”

文化是学校的品位, 精神是文化的内核。通过多年的努力, 我们学校已经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务实、进取”的学校精神。正是这种富有公中特色的学校精神, 使得学校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 依然保持了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我们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点一滴培育我们所期望的学校精神, 靠学校精神引领、规范员工的行为, 凝聚人心, 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具有发展的内驱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培育学校精神。

1、在目标引领中培育学校精神。

以“优质、特色”为目标建设群众满意的高水平学校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我们的定位是初中建成现代化的农村窗口学校, 高中建成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四星级高中。各个部门、各个年级都围绕总体目标制定了工作目标, 特别是高初中毕业班制定了富有挑战性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令人激越、令人向往, 这些发展目标与全体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使全校人员目标明确, 上下一心, 形成合力, 为实施高效教学管理, 创一流教学业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2、在榜样的激励下培育学校精神。

教育是春风化雨, 文化应润物无声。我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点燃教师内心激情, 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用“尊严和价值”引领教师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用“爱心和责任”引导教师乐教, 善教, 做学生的朋友和导师。我们注重树立榜样, 也着力培养榜样。积极实施“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三大工程”, 培养奋发有为、教有所成的骨干教师队伍;还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 派骨干教师、行政领导出国培训、到名校挂职锻炼, 请专家讲学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执行力和敬业精神。我们既有德高望重、默默跟耘的老教师典型, 也有德业双馨、科研兴教的学科领军榜样, 更有无私奉献、成绩突出的教学功臣。教师们学有榜样, 做有标杆, 形成了积极向上, 奋发有为的浓郁氛围。

3、在制度优化里培育学校精神。近几年我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 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案审核制度、奖惩制度、质量监控考核等, 但是在绩效工资和“五严”规定的背景下, 深化制度改革,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坚持深入调研, 稳步推进, 力争让每个制度的改革都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优化教育人力资源配置, 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奋发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精致过程, 减负增效, 致力质量提升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不断攀升的高考成绩为我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美誉度, 也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先机。然而,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五严”规定的实施, 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断发展的高考升学形势, 使校际竞争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竞争强度日趋激烈;竞争范围日益扩大;竞争手段更加科学;竞争规则趋向多变。学校来自外部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来自内部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 不断的变革使得每一所学校不得不面临重新洗牌的考验;另一方面, 越变越完善的规则使得每一份成功背后的偶然性因素降到了最低。

教育是过程的艺术, 没有过程就没有教育。因此, 教育需要精致管理, 需要关注细节, 这是“追求完美, 实现卓越”的过程。精致, 源于细致, 成于极致;精致, 始于精心, 成于精彩。

精致过程, 着力形成并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是质量提升的保证。这个机制用三句话概括就是:锁定目标, 关注过程, 着力执行。

锁定目标, 要对目标进行“分解”、“量化”, 使目标“可测”, 并时刻关注目标的三个维度:方向、时间和程度;关注过程, 核心是“反馈”、“诊断”、“改进”。准确反馈, 及时调整, 不断修正;着力执行, 要做到“敏捷”、“通畅”、“到位”。反应敏捷, 传输通畅, 落实到位。

高考质量管理核心就是围绕“高考指标”建立“定向伺服机制”, 让年级组、班主任、学科老师各自围绕目标, 自主管理, 自主探索。

精致管理讲究“细化”、“常化”、“内化”:细化――是指精细的, 而非笼统的;常化――是指常态的, 而非突击的;内化――是指自觉的, 而非压制的。

质量建立信誉, 信誉吸引生源, 生源带来资源, 资源支撑发展。这是学校生命成长的良性循环。公中每一位教职员工深知其中的道理, 因此我们不断把质量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 并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找准结合点。既没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急功近利”, 也没有用素质教育做掩护的“无所作为”;坚持要升学率但不是眼里只有升学率, 对孩子全面负责而不是只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孩子终身负责而不是仅对孩子的眼前负责, 对所有孩子负责而不是只对那些能上大学的孩子负责。从树立信心着眼, 从课堂教学着手, 从分层施教着力, 夯实大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深化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要求学校管理和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充满对每个人的理解和尊重, 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让师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爱护的温暖与幸福, 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追求卓越, 就是学校和师生在不断超越过去, 实现新的发展, 公道中学作为扬州市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 不仅仅追求让学生考上好的大学, 还要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社会“高品质人才”的高度上。服务社会, 就是学校要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服务, 为社会培养多元化的优秀人才, 校长及整个管理团队既要为全体学生服务, 也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教育生活的幸福服务。和谐发展, 则是要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

学校发展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这就是我校“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立足点。针对我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成绩参差不齐的特点, 学校提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片成功的蓝天”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倡导“成功教育”, 从树立信心着眼, 从课堂教学着手, 从分层施教着力, 夯实大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

1、“高进优出”, 推进优秀学生高位发展

我校努力并践行“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 进行分层教学。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 学校组建“教改实验班”, 让每一个到公中就读的优秀学生都能得到更好发展。学校对这些班级实行“优生优教、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着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为他们考入名牌大学创造条件。近几年高考, 学校实验班每年都有一批高分学生被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名牌大学录取。

2、“低进高出”, 推进暂时后进学生进位发展

我校这几年的成功, 在于既做到了“高进优出”, 也做到了“低进高出”。这几年, 一大批中考成绩一般的学生通过努力也考取了本科院校。学校对成绩暂时后进的学生, 没有丝毫的歧视也没有放任不管, 在教师的眼里, 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让“暂时后进生”都能与有关老师结对, 落实补救措施,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能得到很好呵护。坚持长效跟踪教育和实行“一帮一”机制, 结成帮扶对子, 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纪律、学习状况, 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3. 培养学生特长, 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我校实施“文化、艺术并进”的发展战略, 在文化成绩保持优质的基础上, 深入开展艺术教育, 形成鲜明的艺术教育特色。作为“扬州市艺术特长生培养基地”, 我校成立各种艺术社团、兴趣小组, 广泛开展文艺汇演、绘画、书法、舞蹈和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活跃学校的艺术氛围,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 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通过吸收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组建艺术班, 要求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 进行多方面的美术专业知识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使他们既具有高中文化基础知识, 又有一技之长, 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并为他们能顺利升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创造有利条件,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成才渠道。

文化立校 篇2

——解读萧县师范附属小学“特色办学”之路

萧县师范附属小学是一所局属小学。现有32个教学班,2300多名学生。在新课程改革浪潮推动下,该校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目光前瞻,鹄立潮头。积50余年办学经验,以武鹤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在县教育局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定坚实基础”的办学理念和“夯实基础,注重特色,全面育人”的办学目标,并由此实施“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两大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这是校长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办好“人民满意学校”的关键所在。采访中武鹤校长阐述了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去丰富德育的内涵,以文化提升办学品位,以文化造就学生美好未来,以及以科研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科研提速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等思想,使记者深有领悟。科学而前卫的办学思想和开拓创新的教学实践,让萧县师范附属小学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品牌办学的成功之路。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示范家长学校”、“宿州市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示范学校”、“县教科研先进单位”及“县写字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多措并举,创建书香校园

武鹤校长多年来致力于文化立校与特色兴校的完美统一,以文化创特色,以特色强文化。创建书香校园、文化校园,让学生在浓郁的 1

人文环境中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具体措施是:

建立三级图书网。一是学校斥巨资改建扩建图书室、阅览室,购进大量适合少儿阅读书籍。二是每个班级都建有“图书角”,师生共同捐书充实班级图书角。三是号召家长购书建立“家庭小书屋”,让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能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

落实读书时间。仿效古人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读书,确定每周一、三、五午间和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为读书时间,共享读书之乐。

以活动促读书。一曰设立“读书作业”,如“佳句摘抄”、“美文赏析”、“读书笔记”,绘制读书简报,定期展示评比;二曰创建 “书香班级”,营造比学赶超读书氛围,三曰“以赛促读”,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大赛,征文比赛,促进读书;四曰创设阵地,倡导读写结合。创立了“艺苑文学社”,创办了《艺苑文学报》,鼓励学生笔耕不辍。不少学生的文章在《作文大王》、《快乐作文》、《小学生作文选刊》、《故事会》、《作文报》等报刊上发表。五曰创新活动,例如开展“经典诵读”,成立“少年红学会”。举办“名人故事交流会”、“赛诗会”、“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活动。

以读书活动为契机,以文化立校为指引,该校读书活动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书法育人树立写字特色

汉字,既是汉语言交流的工具,又是中华灿烂文化的载体。该校选择“写字育人”为办学特色,就是把育人之道,寓于书法教育之中,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指导学生从小就要“认真写字,诚信做人”,告诉学生“字如其人”的道理。

首先提高教师的写字技能和书法素养,学校为教师举办书法专题讲座,要求中青年教师每天“三个一”,即写一篇钢笔字、一篇毛笔字、一板粉笔字。每周一次集中讲评、辅导、示范,定期比赛、展览、奖励。通过书法教研,探索出“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五步书法教学新模式。五步教学法环环相扣,步步递进。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熟练掌握了写字的要求和技巧。

其次,指导学生持之以恒,练字养性。每周开设一次专门写字课,通过教室闭路电视进行指导。每天安排20分钟写字小课,配以旋律优美的古筝名曲,让学生心静如水,进入空灵专一的书法境界,投入到写字中去。写字课有教材、有作业、有讲评。学生在勤奋练字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增长了智慧,净化了心灵,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第三,教育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注重学会观察,学会专注、学会欣赏,学会感悟。每年庆“六一”书法展示活动中。许多家长和孩子们同台献艺,现场挥毫泼墨。最让记者感动的是,该校从“写字”出发,以“立人”为落脚点;以书法为载体,着眼的是德育内涵;开展写字活动,实施的是“文化立校”、“文化强校”的发展战略。近200名师生书法作品在县以上大赛中获奖,学校两次荣获“写字特色学校”称号。

科研兴校推进课程改革

萧县师范附属小学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坚持走“科研强师,科

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在教改浪潮中激流勇进,在新课程改革中扬帆领航。

该校成立了课程改革与教科研领导小组,建立了有关制度,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和足够的经费,以超前意识,锲而不舍的精神开展教科研活动。通过课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动,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他们的做法是:

A、构建教育科研网络,成立学校教科组。目前学校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常识等七个教研组。

B、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实行“四个一”即每天学一点,每周摘一点,每月写一点,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心得、反思,教学片断等。

C、创新集体备课模式。

(一)学校深入开展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视为各项活动的重中之重。集体备课每三周循环一次,每次研究一种课型。创设了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第一周初备;第二周集体交流,形成教案;第三周上课,评课,修改教案,个性调整,付诸实施,反思。记者认为,这种模式,既有利于集中智慧,集思广益,又具备个性化、特色化的特征,达到了“时间化在集体备课上,功夫显在课堂教学上”的效果。

(二)开展推门听课。他们听推门课的一般程序是:“一听二看三访四评”。即一听课,二看教案,三访谈学生,四评课。通过“一听二看三访四评”的推门听课,他们不仅了解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班级建设情况,更能通过他们掌握的丰富信息找到教师课堂教学及专业化成长中的共性问题,并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来解决问

题,达成教师及学校的双赢发展。记者了解到在宿州市教科研工作互查互学活动中,该校的集体备课模式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肯定与好评,并多次在市、县教科研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D、课题研究取得成效。2005年《小学写字教学与实践》、《怎样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等两个省级课题均已结题,并获得了优秀成果奖。2009年该校语文组申报的“语文教学困难儿童的特征、成因及其干预的研究”课题被列为省级研究课题,数学组申报的“新课标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被列为市级重点研究课题。目前,两课题研究进入冲刺阶段,预计明年均会圆满结题。

E、师资培训措施给力。运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培训,自主式培训,互动式培训,专题式培训,案例式培训,观看《课堂实录》等多种形式培训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业已形成,拥有省、市骨干教师,市、县教坛新星,县级教学能手共40多人。有30多位教师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有5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

F、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纵观萧县师范附属小学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机制已经形成。通过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被学习”的状况已经彻底改观,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主旋律。在活泼、灵动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智慧得到激发,思维、表达、交际等多种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文化立校 美德育人 篇3

多彩生活,成长乐土。拖市一中尊重学生心理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成长。学校引进乡村文化宫活动项目,加大投入,改建、新建塑胶跑道、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以及户外健身场所,健全各种活动设施、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让每一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每周一、三、五下午第三节的课外文体、科技活动,开展班级合唱、校园集体舞和课本剧排演;每周二、四下午第三节为阳光体育艺术活动,进行广播操和跳绳训练;每天大课间,年级、班级轮流展演文艺节目;每周五,分年级选派运动员参加各项体育对抗赛;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体育节、风筝节等活动。

学校与省、市体育局、市文广新局、花鼓剧团、群艺馆等达成协作关系,体教结合、艺教结合。邀请市内知名演艺人员到校指导学生排演天门花鼓戏,学唱地方民歌。寻访民间艺人,传承江汉平原特色文化、特色曲艺。《花墙会》《幸福歌》《天门渔鼓》《妈妈的米茶》等已成为师生保留的节目。举办“家校文化节”,村组、社区文艺队为师生表演,学生举办书画展、小制作比赛,学生、家长及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其中。学校还与《天门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协作,创办学生专刊,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大爱不言,润物无声。拖市一中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占到五六成,为了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开展了“爱心妈妈”系列活动,要求做到“六个一”:“爱心妈妈”每学期给孩子捐助一份学习或生活用品,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周与学生谈一次心,每月了解一次孩子学习生活情况,每周“爱心妈妈”现场指导留守学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一次电话或视频聊天,每月请孩子到自己家吃一顿饭。这样,留守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爱心父母”及留守学生三者之间密切联系,学生有什么心事,对两对父母讲,两对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相互交流沟通,分工合作,双管齐下,其乐融融。如今,包括学校教职工在内共征集“爱心妈妈”365位。

拖市一中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恩。学生集中收集废旧书报、易拉罐等,“变废为宝”;制作成心形、花朵、信笺、枫叶等不同形状的“感恩卡”,同树“感恩墙”;或捐出零用钱,共植“感恩树”;邀请教育专家、学生家长、记者、学生代表等,召开“感恩访谈会”;每月开展洗衣服、洗床单比赛活动,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每学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开展感恩父母体验活动。

沉淀美德,传递正能。拖市一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创设具有时代特色的育人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校充分发挥学生会、团支部组织的作用,开展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活动。

学生自发地组成“小红帽”志愿服务团,走进福利院,打扫卫生、办手抄墙报、表演文艺节目,走进烈士陵园,听革命故事,自制小白花,折千纸鹤,墓前宣誓,缅怀先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立校的探索与实践 篇4

一、重视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 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

1. 精心设计校标。观澜小学校标以明代古城墙上的城垛为设计主元素, 配以绿色, 用简约巧妙的手法构成标识。

2. 统整校园环境, 力求环境育人。

学校创设了民族风韵与现代气息相和谐的物质环境, 和东方文化与现代理念相交融的人文环境。 (1) 统整校舍外观, 突出古典风格。学校是在1834年建立的观澜书院原址上发展起来的, 加之现代的仿唐建筑, 整个校园显示出悠久的文化底蕴。 (2) 设计校园主题景观, 赋予教育内涵。学校精心设计了以“纪念·励志”为主题的观澜四区二十景, 使民族精神教育环境达到形美与质美的统一。 (3) 精心布置楼层文化。突出了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生态性和交互性。

二、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我校的治校目标是:治校求和谐, 和谐促发展, 努力营造“和谐校园”。

1. 依法治校, 以德服人。

依法治校是用刚性的规章制度去规范人的行为;以德服人是用柔性的文化管理塑造人。2.以人为本, 弘扬人文精神。学校班子成员深入基层, 注重感情投入, 使师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3.以仁爱人, 真诚待人。管理者用仁爱之心去爱师生和周围所有的人。4.与时俱进,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为适应当代学校管理要求, 学校全面进行修订完善涉及学校管理各方面的管理规范文本。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就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多年来, 我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园行为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效果显著。

我校新学的开创者黄炎培先生铜像的落成, 标志着“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为踏实”的优良传统的永续;发动全校师生为校园文物与绿化撰写警示语, 以起到律己示人的作用;组织师生和家长征集校园景点名, 起到了民族文化熏陶的教育功效;成立了“观澜导游团”, 使学生升腾起民族自豪感、使命感;组织开展了武术争章活动、武术游园活动、武术考核和“手儿牵, 心儿连”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 体现了学生的爱心, 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四、提升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

1. 提炼观澜精神, 重塑学校灵魂。

我们组织了全体师生积极开展“做观澜人, 说观澜话”的主题大讨论。并在黄炎培先生的四句箴言“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基础上提炼出观澜精神———“求真、求是、守信、踏实”。

2. 挖掘内涵, 提升办学思想。

(1) 观澜小学的发展源承一脉, 那就是“爱国、人本、创新”。昔日, 黄炎培先生留下了“诚、勇、勤、朴”的四字校训, 如今, 学校始终贯彻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 我校新世纪办学思想是“优化资源、创新管理, 为孩子生命的发展奠定宽厚基础”, “宽”是指全方位的自主发展, “厚”是指借助观澜文化熏陶而获得厚实的人文积淀。这种宽厚的培养目标为“品行端正、人格健全、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发展协调、特长初露”。

3. 营造礼仪校园, 树立学校形象。

文化立校工作情况汇报 篇5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构建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健康向上的情趣,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创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氛围。一是学校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力求做到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的有机结合。首先学校对教学楼室内进行了装修,粉刷了墙壁,对原来的格局进行了重新调整,使它更加符合小学教育的特点。然后,充实了学校图书室、教工阅览室,改建了舞蹈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教室,新设置了学生画室、美术作品展室、少先队室、荣誉室,高标准装配了微机教室,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校园的美化绿化力求做到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的有机统一。根据校园的结构特点,恰当的设置景点,既美化了环境,又增添了情趣,春天的校园垂柳依依,白玉兰花洁白如玉,樱花红润丰满。夏季绿化带中的假山在各种观赏植物掩映下别有情趣,植物长廊上面各种攀援植物相互交错,茂密葱郁,使直射的阳光无缝可钻,课间师生在绿茵下漫步小憩,尽情的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漫步在这如诗如画景色里不时地看到温馨提示:“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等,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抬头望去,教学楼的墙壁上有用画框装饰的名言警句、名人画像,还有根据不同主题设置的宣传栏,手抄报,既展示了师生的艺术才能,又营造和衬托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出校园处处有教育。

3、班级文化各具特色。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各班本着“美观、整洁、朴实、大方”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特色班级的创建,制定出本班的班规、班风、学风,各班的环境布置既有学生的特长展示区(书法、绘画、习作等),也有开阔视野、催人奋进的图书角、评比台等;总体呈现出低年级充满趣味性,高年级书香味浓厚的特点。班级文化的创建凝聚、约束、发展了学生,既张扬了个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二、精心打造制度文化,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制度文化规范了师生的行为,促成良好的校风,促进了学校核心文化的建立,加快了品牌学校建设的步伐。学校本着以人为本,提高教职工积极性的目的,制定了系列管理制度,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为加强教学管理,制定了三轮备课、教学常规检查、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的建立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为创建平安校园制定了门卫管理制度、学生请假制度、领导值班制度,制订了详尽的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另外,学校每周一利用工作简报对本周的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各处室根据安排具体实施,同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各部门都设有工作台账,详实地记录每日的工作情况,并要求所做的工作材料要及时归档,使每项工作都留有痕迹。有效的制度约束,规范了学校管理的每道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公平、民主的管理理念营造出一种民主的氛围,广大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增强了学校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生管理方面,《流动红旗》、《优秀班集体》、《文明班级》等评选制度及《学生一日常规》,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使在校的每个人都洋溢着朝气蓬勃和积极向上的活力,学校已经形成了师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积极上进的新局面。

文化立校以爱育人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 以爱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1

东胜区蒙古族学校从建校伊始就确立了以“彰显特色,快乐育人”为办学宗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办学特色,汇聚教师对学生、对事业无私的爱为灵魂的学校。这样以民族精神为依托,又能相对快速的赶上其它优质学校的步伐,从而为蒙古族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良的教育环境。“ 文化立校,以爱育人”是我校一直追求和坚持的两个法宝。清新而本色的追求,具体而执著的坚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传播无私的大爱是东胜区蒙古族学校最大的特色。我们用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学生人格,以民族特色活动来丰富学生生活,有力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三源文化”为基石创建我校文化体系

三源文化是蒙古民族历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精神的民族文化,所以我校以敬天、敬火、崇拜苏力德为文化体系的基石,以蒙古民族喜爱的“蓝、红、白”三色为纽带,诠释出了我们以“天、火、苏力德”和“蓝、红、白”三色所代表象征的精神,从而也从中提炼出学校的“一训、三风”,这不仅体现了蒙古民族教育的精神风貌,也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坚持“以爱育人”的教育教学方针,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同时又升华为我们的办学宗旨、目标等重要内容。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彰显民族文化特色。

“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们在做好校园环境“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重视拓展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环境育人、地域文化育人。让所有的学校设施甚至一草一木都会说话,实现真正的环境育人,同时我们努力打造独具蒙古族历史文化特色的教育之路。”

思路一:苏力德广场。建设苏立德广场,从展示我们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元素方面切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激发青少年自强不息,不断上进的精神。苏力德意为“长矛”、“旗帜”,是长生天赐予成吉思汗的神矛,是成吉思汗征战所向披靡的标志,象征着蒙古族的威严,任何人都不能侵犯、是精神力量的吉祥物。建设这样一个广场,需要挖掘我们民族灵魂构成的要素,而不是简单地展示,深层次地将关联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利用广场,举办通过各种活动,既使广大青少年感受到民族的凝聚力和厚重的历史沉淀,增加自豪感,同时也能学到很多相关的礼仪、禁忌、祝福和赞歌,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

思路二:建设母亲广场。以讴歌母亲为主题,兼容相关人性情感的题材。蒙古族千百年历史中出现过好多伟大的母亲,它们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给后人们留下了珍贵的生活经验和启迪。通过对英雄母亲历史题材的提炼,塑造一系列闪光的形象,对青少年进行多方面的人文教育和人生教育。

思路三: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化广场。多角度、多层面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斯钦呼元素--历史上七岁的小男孩于成吉思汗的九大功臣辩论中,让大臣们哑口无言,显示出过人的才能,胆识,也是学生们推崇的偶像。双骏元素——双骏马体现勇敢、智慧、忠诚、健美。关于双骏马有很多美丽的传说,赞歌。上个世纪初从鄂尔多斯找到蒙古历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圣主双骏》。布日古德元素——布日古德(雄鹰)是学校吉祥物,也是蒙古民族崇拜的图腾,又和我校的学校文化相人的精神面貌。

广场文化的建设,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环境教育理念。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学校应该是一幅立体多彩的画,一本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因此我们会充分发挥这句名言当中所包含的环境育人的寓意。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是学校的基础文化,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所必需的内容。当前我们在实施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治校方略时,注重学校的制度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只有有了一定的制度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各种问题依法可治。我们认为制度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一种巨大的影响力,制度必须要健全、合理、体现严肃性、体现延续性、以人为本。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使学校的各项制度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坚持“以爱育人”,升华文化主题。

(一)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并要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这一切都要以爱为出发点。这样也是充分能体现我们的校训:“心洁业善”。即,教师队伍有了纯洁的内心,事业自然就会崇高。

(二)耐心说理,疏导学生的情绪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很平和的、爱的工作。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并要有创新精神。这样也是充分体现我们的校风:“和平、包容、开拓、自信”。

(三)宽严相济,刚柔结合

“爱”并不能溺爱,更不能纵容和放弃,而是把对学生的温情和严格相结合。要“严中有爱”,“爱中见严”。教师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诚相待,方可使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可敬,就能主动接近老师。同时对于学生所发犯的缺点和錯误及时加以指正,不可姑息。这就是体现我校的学风:守纪、智勇、健美、进取。

文化立校 篇7

一、精神文化“导航”———丰实“和谐”思想体系

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有继承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历经了三个阶段, 不断丰实着“和谐教育”的办学思想。

第一阶段:了解学校的过去———尊重历史 (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 。学校的前身“北湖学校”创办于1981年, 原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1991年初中分流后, 命名为北湖小学。随着江汉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移, 北湖小学处于了江汉区的中心位置, 周边生源也呈现出多层次、大融合的局面。十年前, 学校立足校情, 确立了“和谐教育”办学理念, 简要诠释为:通过打造和谐校园, 采取“真善美统一”“教学做合一”“德智体归一”的原则进行教育, 使学生人人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二阶段:认清学校的现实———立足当下 (抓住学校发展机遇) 。在“和谐教育”思想引领下, 学校抓住发展大好机遇, 经过十年的励精图治, 迅速成为了江汉区中部崛起的窗口学校, 获得了“首批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校”“首批武汉市群众满意中小学”“武汉市文明单位”等一系列殊荣。

第三阶段:规划学校的未来———共建愿景 (系统思考规划学校发展) 。处在新的发展高度, 只有思想上首先履新, 行动上才能创新。因此, 我们进一步确立了“为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为每一位孩子的和谐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求真、致善、唯美”的校训, 铸造“悦纳、和谐、共享”的校风等, 拟定出将北湖小学打造成江汉中部新兴名校的目标以及新的发展思路:即积淀丰厚“和谐教育”内涵, 着力推进素质教育, 凸显和谐、人文、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打造“诚朴、博雅、乐业”的师资队伍;培育“善学、雅行、健美”的新型小公民;健全实用、灵活、发展的课程体系;完善轻负、优质、内蕴的教学体系;建设安全、科学、和美的环境文化格调。学校选择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项目作为自己的发展特色, 用特色发展塑造文化自信, 用理念引领形成文化自觉。

传承学校精神, 创新办学模式, 赋予了校园文化持久的生命力, 驱动着学校进一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制度文化“立本”———构建“和顺”管理机制

陶行知说, 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以立之大本”。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实现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规划, 定期研究, 及时总结。

首先, 让制度有“信度”。我们制定了学校章程, 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所有的学校工作制度均经教代会研究讨论形成, 成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其次, 让制度有“力度”。“有问题找规范, 有事情找制度”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势。遇事找制度而不找人, 评优靠能力和贡献而不靠人情关系的工作环境, 形成了领导与老师之间互相支持而不拆台、互相协调而不掣肘、团结共进而不离心离德、同心协力减小内耗的共赢共进的工作关系。

最为重要的是, 让制度有“温度”。在全面执行制度的过程中, 学校将“以和为贵”的价值观融入管理实践中, 推行的是“和顺”管理:学校的各项制度不再以惩治为出发点, 充分体现引导作用, 做到规范人、教育人的同时, 关注人的需要, 体现人文关怀。例如:每学年, 老师们都要填写《个人工作意向书》, 自主选择下一学年的工作岗位, 实现“我的岗位我做主”;每个月, 教师有弹性假处理个人紧急事务;每一周, 采取《温馨提示单》一周一反馈, 对学校每一位教师各方面的工作情况予以小结。每一天, 营养搭配, 膳食均衡……与其说是“管理”, 不如说是“服务”。这些点滴小事把文化的“和”融入学校管理的血脉中, 让学校的制度管理科学有序, 严而有度, 充满了人文关怀。

三、行为文化“提神”———展现“和雅”师生风貌

行为文化是校园的“活文化”, 教师和学生是校园行为文化的主体, 是校园文化的晴雨表。我们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来活跃校园文化, 提振师生精神, 塑造出了以“和衷”为价值认同的教师行为和以“和雅”为习惯养成的学生行为。

1“.和衷”教师德才兼备。2012年, 学校聚众人之智, 举全校之力, 携手共同打造出“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宋俊。整个打造过程中, “魅力团队”无数次地集体策划、反复磋商、加班加点, 促成了一次比一次更加精彩的展现。“和衷团队”的力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由此也催生出北湖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四步法, 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同伴修正、团队打造”。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同伴的帮助、团队的力量获得专业成长的平台跨越。从“名片教师”评选, 到身边的“最美教师”提名, 到“和谐团队”的竞选, 教师们走出了一条自我修炼磨砺教育教学风格、团队合作追求共同进步的专业发展之路, 一大批本土明星也脱颖而出, 如“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李雪梅、“湖北省骨干教师”熊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张惠玲、陈靓等等。

2“.和雅”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和雅德育致力于培植“善学、雅行、健美”的学风, 并一直以“和雅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精心设计有效教育载体, 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因时、因地、因势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仪、法制诚信等主题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学校“两型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开展, “和雅”风尚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公益服务型社团”的小小志愿者们长期坚持到社区开展扶困助残活动, 到学校附近的湖泊开展护湖活动;“兴趣发展型社团”硕果累累, 获奖无数。《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报道。

2014年4月16日, 学校成功承办了江汉区“诵经典、习汉字、练运算”小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工程启动仪式。一场以“和”文化为主线、由全校400多名师生代表共同出演的大型文艺汇演展示了师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校园和雅风尚, 受到与会的市、区领导和同仁们的充分肯定。同年, 师生携手同唱校歌《和谐校园, 幸福童年》, 获得江汉区首届校歌大赛金奖。2015年“六·一”前夕,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一行来到学校, 与师生共同庆祝儿童节。在观看了我校学生的诵读、围棋、书法活动并与学生亲切交谈之后, 李鸿忠书记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成果高度赞赏, 并发出“全省的小学都要向北湖小学学习”的号召。2015年10月5日的央视《焦点访谈》和10月11日的《新闻联播》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了报导, 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课程文化“开源”———打造“和乐”课堂场域

课堂是学校精神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作为武汉市“高效课堂”样本校和江汉区“本色课堂”学科建设基地校, 学校将“高效课堂”“本色课堂”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和谐教育理念相结合,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并努力形成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和谐统一的课程文化观———丰富课程资源, 开放课堂时空, 突破学科本位, 构建“和乐”课堂场域, 达成“学习主体和教学主体共同生长与发展的和谐教学生态”的课堂文化观。

1.模式推动课堂改革。全体教师积极构建“三段三研”和乐课堂教学模式:课始研目标——和乐中“定向”;课中研学习重难点——和乐中“探究”;课末研学习方法——和乐中“提升”, 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最终达到完美和谐的共振。该模式在2014年6月4日的“高效课堂”研究协作组交流活动中面向全市进行了工作汇报和课堂展示, 受到国内有效教学研究著名专家、湖北大学吕渭源教授以及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李光杰主任等专家和同仁的充分肯定。同年11月21日, 武汉市小学高效课堂“三走进”巡礼之“走进北湖小学数学学科”暨长江中三角四城市教研协作体交流活动在我校举行。学校全程展示了题为“魅力数学, 文化数学”的汇报活动, 获得了与会的长沙、合肥、南昌、武汉的教育同行们高度赞誉。精彩的汇报展示活动让他们看到了我校课程文化建设有团队力量、有课堂效果、有学生发展效益良好局面。

2.课程彰显育人功能。学校精心设计并实施“德育精品课程”从校园“和文化”小园林, 到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片;从“本色”德育地方教材的使用到“寻找最亮的星星”活动;从开辟“星星榜、亮晶晶”专栏到“童谣天天唱, 雅行记心间”系列活动;从“养和雅”艺术节到“让和谐智慧伴你一生”的毕业典礼均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积极开发并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让学生以“中国人”的身份立足于祖国文化背景, 以“未来人”的身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协调身心健康, 涵养人文情怀, 实现个性发展。

五、环境文化“聚气”———营造“和美”校园意境

为了让一草一木会讲话、一石一水有思想、一墙一景皆文章, 我们因地制宜, 巧妙设计, 营造出和美的校园意境, 打造出无声的教育气场。

学校虽地处中心城区的心脏地带, 土地资源非常珍贵, 但学校仍然保证了2943.6平方米的绿化用地, 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整个校园如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进入学校大门, 右面的“求真、致善、唯美”校训巨石巍然屹立, 两边的休闲椅则透露出以人为本的和谐气息;左前方的“和文化”喷泉、巨大的“北”字校徽显示出和谐文化的大气;喷泉后面的“和雅”园、“和乐”园、“和畅”园, 教学楼前的“和美”园、“和衷”园、“和顺”园, 升旗台旁高大的“共铸和谐”主题雕塑, 综合楼一楼大厅里的“和谐教育”大型浮雕展示出和谐文化的雅韵与风采, 这一切加上综合楼、教学楼的和谐走廊、楼梯文化布置, 学校处处无不洋溢着和谐美, 传递着正能量。精心打造的校园让学校被评为省绿色文明校园, 还以全市总分第一的成绩被授予首批“武汉市园林式学校”称号。

文化立校 篇8

管理强校:责任铸就未来

几年前,白银十中高中规模小、生源差、硬件设施滞后。但是, 全体师生凭着智慧和毅力渡过了难关,使得学校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校长鲁军先看来,这得益于学校的文化,源于文化积淀的力量,靠的是责任感。曾经企业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奋进、严谨务实的因子以及铜城开拓者艰苦创业、执著奉献的精神,使得学校广大教师带着爱心育人,肩负责任做事,这也铸就了具有十中特色的文化理念。

在管理实践中, 白银十中探索出一套成熟的适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方法———精心精细精致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精三全”管理模式,即精心管理,杜绝失误;精细管理,追求卓越;精致管理,追求品位。同时实行全员参与管理,全方位无遗漏管理,全过程跟踪管理。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三精三全”管理与“事无大小要精心,做事过程要精细,做事结果求精致”成为教职员工的共识,使人人有责任,人人尽责任,人人负责任成为师生的自觉,人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环境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鲁军先校长说,近年来,学校营造“铭责励己,尽责利人”的文化理念,制订了一系列显现学校文化内涵的制度,突出爱心、孝心、恒心、信心、感恩心、责任心和诚信的品质教育,开展责任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广播、板报、演讲、辩论赛等各种活动,创建以“责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让责任深入人心,并内化成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营造“我的责任我承担”的校园文化氛围,每一位学生成为勇担责任的楷模,每一名教师成为彰显责任的表率。

为了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在各班还创设了“启智栏”,创办特色板报 ,凝练班训、班级格言、班级目标、班歌等,建设具有各班特色的班级文化,彰显班级个性,并通过习惯养成、感恩励志、成长记录、攀登不止、追求卓越等主题活动,打造格调高雅、书卷气的校园氛围。与此同时,在学校团委组织引导下,还成立了十多个文体艺术社团,活跃校园文化生活。2011年年底学校话剧社将经典话剧《雷雨 》搬上舞台,并在2013年在白银市会展中心公演,引起强烈反响。

师资优校: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没有一批品德优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学校发展就无从谈起。为此,白银十中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利用校本培训,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在此过程中, 学校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学研究制度,结合新课程方案,组织教师全员参加每年安排的新课程培训与业务培训,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研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012年以来 ,先后举办校内培训、校本培训、新课程理念培训、青年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师论文发布会、班主任综合素质大赛等活动。 同时,学校还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班主任培训, 在假期进行封闭式的全员培训,还特邀请外地专家、名师对教师进行了10多次专场培训,先后有12位著名教育专家和优秀班主任来校讲学、交流、研讨。

与此同时, 学校还根据学科特点, 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专业培训计划,打破教师闭门教书的局面,让教师走出去,实地感受体验教育先进地区学校的教学方法,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游刃有余地驾驭课本知识。

另外,从2010年开始,学校半数以上教师还先后到北京、上海、江苏、山东、云南、山西、宁夏、河北等地区学习考察, 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交流, 借鉴经验,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丰富知识。通过这些举措,把学习与教师的成长、幸福人生密切联系起来,让教师不断成长,向着专家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质量立校: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白银十中要求教师树立教研意识,优化教学设计,精研细读课标,精研细读学生,精研细读学情, 让教研引领服务教学, 优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编写好导学案, 其次要设计好过程,如围绕三维目标教学,根据新课标,紧扣教材,立足学生,分层教学,照顾基础不同的学生等。在此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提炼出“五步走”课堂教学模式,即预习展示、设问导学、精讲释疑、当堂训练、巩固拓展。

陪同负责人介绍说,在假期里,教研室按照学校部署,各自分工,下达任务,各备课组及教师个人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心理发展状况等学情, 研究知识规律和知识运用范围,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确定知识流通线、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确定学生训练的方向与内容,在集体研讨的前提下,教师个人初备,形成初案。然后由主备教师进行说课,备课组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教师按集体意见对初备的《导学案》进行删补修改和完善,完成《导学案》的编制,形成修订案。

教师在开学前一周进一步研究新课标、教材、导学案以及其他参考材料, 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修订导学案中的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提示,修订《导学案》中的不恰当环节,增减相关内容等,将具体的指导、启发与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使用的《导学案》,形成使用案,供全年级使用。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以导学案为依托,在上课前一周,根据自己个性、风格与班级特点、学生学情,进行又一次的极具针对性地个性化备课,形成个性化导学案。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达到了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德育兴校:让活动成为德育的载体

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核心内容,为了加强德育工作,学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诚信教育、养成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突出“仁爱”、“孝悌”、“诚信”、“友善”、“感恩”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做事、做人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几年来, 白银十中精心筹划, 先后组织举办了“成大事者是否应拘小节”学生辩论会 ,“孝心、爱心”感动校园演讲比赛,“读千年古文,养良好习惯,做文明少年”经典诵读比赛,“养良好遵纪习惯,做明理向善公民”短剧小品比赛,“感恩心、孝贵行”主题班会,“争做诚信少年、畅想美好未来”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均由学生自编自导、自己设计,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领会了活动的意义,从而使活动的内容入脑、入心、入行。

另外, 学校还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精心研究,从中国传统经典中精心筛选了一批适宜于诵读的文本,编印了白银市十中德育校本教材,如,《朱子治家格言》《国学经典名句荟萃》等。从2009年起开展经典诵读进校园、进课堂、 进头脑的活动,全面提升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素养。

2010年 , 学校组队参加了“甘肃省青少年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大赛”, 在全省7万多名选手、317个节目参赛中脱颖而出,捧得了第一名的桂冠。

文化立校 篇9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为办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策划了五大文化体系,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特色文化、行为文化等五大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渭城中学校园的多元文化氛围。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来实现学校的育人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体现了咸阳渭城中学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

一、物质文化

通过墙体文化、楼宇文化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校园隐性育人功能,学校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校园整体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思想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建成了育人的堡垒。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实现教育功能。建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校园文化长廊、灯光报栏、灯光橱窗以及文化专版300多块,将学校发展60年历史,中外历史名人、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世界文化遗产、名人名言、古典诗词、精典古文等作为内容,达到校园隐性育人的效果。利用学生板报、墙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楼前两侧设立电子宣传栏,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等。设立阅报栏,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利用教室走廊展示学生书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制度文化

用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引导师生,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坚持以制度立校,用制度管人。为充分体现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将制度文化建设列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依据相关法律,以修订《咸阳渭城中学规章制度汇编》为起点,不断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责任制,对校长、书记、各处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师和各处室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做了明确要求,并打印装裱制作镜框,悬挂在各自的办公室里以经常对照检查,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第二部分是管理规章,包括《校长办公会制度》《行政会议事制度》《全干会制度》《党总支学习会制度》《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师德学习培训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研究管理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等;第三部分为执行细则及实施方案,包括《班级德育量化管理考核细则》《教职工综合考核细则》《师德标兵评选标准及办法》《教职工聘任方案》等,这些制度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可操作性很强,使学校的内部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

三、精神文化

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墙体文化、媒介文化为载体,弘扬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鲜明,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促进学校整体工作顺利推进。

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魂魄的学校,人的精神彰显才是最高境界。学校提出了“办精品化学校,育双优型人才,全面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使每个学生做到德才兼备,品学兼优;使每个老师达到专业化发展的高度;使学校成为师生和谐的乐园。提出了“崇德、严谨、博学、求真”的校训,培育了“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民主和谐”的学校精神,“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教师精神;“健康高雅、聪慧大气”的学生精神;形成了“诚善友爱、文明守纪、博学严谨、求知健体”的校风和“求真创新、乐教笃行”的教风,大力倡导“三心”(爱心、良心、诚心)、“三气”(正气、大气、雅气)、“三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实干意识)的管理理念;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快乐;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氛围,倡导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新理念。

学校开发了以“修师德提师能铸师魂”为主题的校本系列教材———《烛光闪耀》,要求每一位教师,立足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能感动自己,感动教育的感悟心得,使教师真正用心灵对话教育。以此活动,努力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赢得职业自尊,培养职业自律。出版了德育系列读本———《感恩》,感恩敬爱的老师。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渭城朝雨》,通过以上系列丛书,宣传和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声誉和形象,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学校特别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是建设团结和谐的校领导班子,通过领导班子成员的相互学习、交流,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建设和谐的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通过领导下办公室、下教室和教师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为教师排忧解难,确保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三是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关心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四、特色文化

创新载体,精心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风、班风,彰显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

新颖的升国旗仪式。每周一的男子国旗班、女子国旗班的升国旗仪式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举行的“行为习惯养成”主题教育升旗仪式、“读书活动”主题升旗仪式、“幸福与安全同行”主题升旗仪式等,为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彰显“一班一品”。每班有班级口号、班训、班风,有班级文化墙,让思想来统领班级,汇编了《渭城中学班级文化集锦》,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了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

心理健康教育独树一帜。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两位专职教师授课,两周一节,每学期授课达15节以上。全市首创,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关心、帮助。学校现有4名教师获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二级咨询师3名,三级咨询师1名。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周一和周四的中午对学生开放,义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化解了许多家庭矛盾、师生矛盾、同学矛盾,已帮助了20多名学生,这支队伍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

关注各类学生的发展,分层教育,分类推进。针对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的实际,在高一、高二年级设立宏志班,按照“三不”方针———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探索不同学生的发展途径和教育方法。两年的教育实践成果,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赞誉,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这一探索已被确定为“十二五”国家规划课题。

另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娱乐、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通过座谈、报告会、电影周、读书活动、升旗仪式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体育、艺术比赛等活动进行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主题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技能大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献策。“我的校园我做主”,多次发出包括征集“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校园改造方案、校旗、校歌、校徽、征集校园文明警示语”等校园文化建设倡议书。在全体老师的积极参与下,征集校园文明警示语二百多条,并已精选制牌上墙;确定了学校的校徽、校旗图案,并统一设计印制在学校各种用品上。用品上的校徽图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渭中的文化特色;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精神主题,尤其在对校旗、校歌、校徽的阐释中,更加深了对渭中精神的理解,对渭中这个大家庭的热爱。

五、行为文化

通过学校规章制度、校风、班风、教风的规范,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师生和谐,教学和谐,德学共进的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规范师生行为,达到自觉践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所学校,师生的群体行为决定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体现了学校的发展趋势。师生的行为塑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学者型教师为目标,因校制宜,组织教师参加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的培训,通过课题研究、专家讲座、“学科示范观摩课”、交流学习等形式,为教师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有益的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学校领导推门听课活动,并形成制度,要求学校领导对全校所有教师进行不定期不打招呼的推门听课,深入教学一线听课、研究、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并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继续实行以培养青年教师为目的的“青蓝工程”,建立健全青年教师评价方案和激励机制,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极实施高效课堂,强化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对教师常规教学的考核。加强“五环”教学细节管理。积极实施“抓中促优扶困”的教学方略,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提高,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目标达成度。

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学校明确提出“先成人,后成材”的育人宗旨,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措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刻苦钻研、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的精神风貌。

首先是开展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养成教育。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中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活动,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抓起。由校政教处、团委牵头,在全校开展了“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的“三礼”活动,开展了“三感三为”主题实践活动,“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举办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开展捐资助学、读书征文,“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诚信考试等签名活动,“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演讲活动,“爱我咸阳,美化咸阳”环保宣传,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举办大型“感恩我要行动”专题现场活动,使德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落到实处。其次是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活跃学生社团活动。在校团委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吉他社、音乐社、轮滑社、文学社、动漫社、魔术社、街舞社、摄影社、读书社、足球社、主持人社、乒乓球社、社会实践社、B-BOX社团、英语俱乐部及青年志愿者协会共27个社团组织。积极支持社团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另外,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了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定期举办班际、教研组,年级组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等,举办校园音乐大赛、演讲赛、书法绘画作文大赛。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经过几年探索,学校找到了一条以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为支撑的“文化养校”之路,形成了“为师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追求最适宜学生教育”的校园文化。如今,这所现代化、办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学校正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硕果累累。开始办学至今共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3万余名,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名牌学校输送优秀学生59人,在历次咸阳市教研室对高一、高二学生的统一检测中,学校的平均成绩和优等生人数,在咸阳都居于首位。近三年来,学校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就达268人。学校连年被咸阳市教育局、渭城区教育局评为目标任务考核先进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咸阳市文明单位”“咸阳市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咸阳市先进学校”“咸阳市绿色环保学校”“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嘉奖。

发展人为本 立校德为先 篇10

一、把以人为本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中国源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西方, 是人本思想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的规律证明,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 所以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应围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在尊重信任中, 使每个师生在工作学习中有归属感、体现他们的价值感, 因此,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尊重前提, 信任基础, 全面发展是核心, 服务是根本, 激励是重要方式。

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的关键因素, 所以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学校长足发展的重要的措施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而且教师要满足教师发展的合理需求。同时, 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决定了学校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这种管理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 以激励教师为手段, 建立发展性评价方法, 促进老师专业、心理、品德修养甚至是身体素质等各方面都能得到不断提高。因此,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 管理决策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引导和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明确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内容, 制订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制度。

二、要有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统领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等。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 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 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校园文化是超越于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与方法渗透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追求, 是一种健康的、和谐的、积极的、人文的、向上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氛围, 这种文化体现了治学之严谨, 人文之关怀, 艺术之品位, 审美之感动, 创新之激情, 儒雅之风范, 诗性之世界, 理想之追求, 健康之精神……总之, 这种文化具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发展渠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走课堂加课外之路, 课堂上是文化知识的吸收, 课堂之外是人文精神的培养, 必要的社会实践、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师生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育人功能的不断架构。大胆尝试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形式, 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三是通过丰富的文艺、体育、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等, 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生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久而久之, 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 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要以创新精神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在学校管理中, 建立一个结构层次合理、善于协调合作的学校领导集体至关重要, 而这种高素质的领导集体必须是以创新型校长为核心, 努力建设一套创新教育管理激励机制, 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从而真正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把握大势才能拥有未来, 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就教育而言, 今后一个时期的根本任务则是要创新教育新常态。所谓教育新常态, 一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二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三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成为常态。

行稳以致远, 欲速则不达。惟有主动创新教育新常态, 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确立学校领先优势, 才能立于不败, 才能永续发展, 才能不辜负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期望。

创新教育新常态, 要充分发挥改革对学校发展的重大牵引作用, 靠改革出动力, 以创新增活力。特别是面对新矛盾新问题, 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以此激发活力, 为创新拓宽道路, 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教育新常态, 要下大力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教师发展了,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了, 必然成就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了, 又会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这是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教育新常态, 应当加快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主动性、自觉性, 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解决好发展中人的问题, 盘活现有人力资源, 用好存量, 激发增量,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坚持文化引领, 努力解决好发展环境的问题, 激发校园活力, 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坚持教育创新, 努力解决好发展策略问题, 挖掘发展潜力, 注重前沿实践,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摘要:教育理念是群体思维和集体智慧, 它是一种抽象的无时不在的文化传统, 学校发展的教育理念有三个关键点:一是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二是校园文化是发展的统领;三是创新精神是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校园文化,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陈作伯, 宋子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的人本管理理念培养问题[J].甘肃高师学报, 2004 (6) .

从五方面入手 以文化立校 篇11

文化立校是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渠道。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场所,文化就是学校的空气,对身在其中的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极大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文化立校,可以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五个方面人手,逐步凝聚、弥散、历练、伸展,直至形成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一、内化于心,凝聚“天人合一”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群体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慢慢积淀起来的。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淀,并与时俱进。

我校经常发动学生、教师、校长讲身边历久弥新的教育故事。这样的“草根故事”源于真实的生活,是师生思想价值观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提炼其共性的东西,就更接近思想的深处,也更容易被认可、维护和发扬,这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来源。

融人适合的社会文化因素和校长的思想价值观,整合、提升、凝聚,最后回到广大师生中去,这样的精神文化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每年的开学典礼上,学校总会从发展历程中撷取几个故事,提起几位先贤,推崇“幸福由努力和负责中来”的校训,与师生们温习共享。学校以“大爱”为核心价值观,将精神文化的核心确定为“大爱育人,责任于行”,凝聚了“自主、活泼、乐学、进取”的校风,以及“幸福快乐教育”这一核心办学理念。

二、固化于外,弥散“虚实结合”的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物质文化的建设既包括校园内可见可触的客观存在物,如各种建筑物、文体活动设施等教育教学硬件设施,还包括可观可赏的环境布局。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师生员工的素质和创造能力,同时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我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做到“一楼一主题,一隅一文化”,坚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幸福快乐的智慧,并将其点染在本无温度的建筑与自然环境中,使一切有了色彩与温度。在我校,建筑是凝固了的教育,教育自由流动于建筑之中。启智楼、启慧楼、启德楼、启秀阁、启真楼、启正楼、启蒙楼,普通的七座建筑也具有了不普通的文化求索。每个楼中的主题不是单纯策划出来的,而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教育场。大量的学生作品在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少年书画院、少年健体大厅呈现。这里不仅是学生创造、游戏的乐园,更是学生展示个性,呈现风采的舞台。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任何一种学校精神文化的传递、创造,都离不开主体的作用。所以,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看这个文化的“场”有多大的吸引力。一个扎扎实实的文化教育场是基点,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必然走向。

陆机在《文赋》中说:“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以求音。”即从虚无中求实,从寂静中求声。我校正是这样将幸福陕乐的智慧春风化雨般地“化”人环境中,从无声的建筑中求声,外感而内通,以无声的召唤引领着学生的成长。

三、融化于制,历练“刚柔并济”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学校的文化契约,也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同遵守的契约。学校要生存、发展,一定离不开制度建设。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制度又是文化。制度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

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制度制定方面走群众路线,让教师充分发表意见,充分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组织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在人文精神辉映下建章立制,用科学的规章制度保障人文关怀。

制度是教师的行为指南和行为底线,合理的制度可以保证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保证学校朝着既定的目标顺利发展。所以,在管理中,学校将制度作为刚性管理来规范教师行为,将情感作为柔性管理来凝聚教师心灵,冷热相融,刚柔并济,使学校的文化理念在师生身上知行归一,气韵相合。四、物化于象,伸展“有无相生”的课程文化

学校的育人目标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这就决定了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主要、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从课程目标的提出,到课程体系的构架,再到课堂教学的实施,都要围绕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进行。课程文化的建设同样要本着“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原则,反复研讨国家课程政策、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走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建设之路。

目前,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范式,赋予了学校更大的改革空间。我们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加大了课程建设的力度,将校本执行课程理解为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两大部分,构建了选修和必修两大体系。选修包括学科课程和学校的特色课程,必修包括走班课程和社团课程。以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培养全面加个性的“书香人、文明人、自信人、快乐人”。

五、实化于行,形成“返璞归真”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与学习生活中对精神文化的实践与传承。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学校行为文化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和坚持,才能达到文化育人之境界。

我校通过“引路子、架梯子、搭台子”促进教师成长,本着“特色培养、扬长避短、典型带动”的原则,打造“和而不同”的教师队伍,引领教师成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名师。倡导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融人教育,打造“仁爱、敬业、创新”的教风。引领教师以“仁爱”化人,打造真心、真情、真诚关爱学生的仁爱之风,激励教师内外兼修、品位与品格双赢。

积极发挥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学校回归教育核心价值观的举措。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学校的文化就会失去其创造性、继承性。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此,我校成立了30多个学生社团,以“校园四节”为平台,定期展示学习成果。

文化立校 篇12

上海市金桥中心小学创办于1904年,110年来,这所学校的一代又一代管理者和教师,始终牢记学校的社会责任,即使在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全面内战的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依然秉承和发展“三修”的办学理念。

一、“三修”理念的历史坚守及其时代特征

(一)初创时期“三修”的基本内涵:“修德以清白做人”“修艺以愉悦心灵”“修身以奉献社会”

上世纪初,以谢锡祉、谢源深父子为首的金桥地方乡绅,受到康梁“办新学”思想的影响,在本乡创办“三修”小学堂,其指导思想就是要“办新学”“育新人”。换句话说,就是要培育一代与通过科举走向仕途最后蜕变成腐败无能官僚不同的,有新知识、新文化,与世界发展潮流相融合的新人。

学堂提出“修德以清白做人”,意图培育一代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办事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人;根据科举教育逼人“死读书”的现状,学堂提出“修艺以愉悦心灵”,意图培育一代心理健康,具有高尚情操的新人;针对旧学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诱惑学子一心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学习风气,学堂提出“修身以奉献社会”,意图培育一代以“天下为己任”,具有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克己奉公的新人。

(二)民国时期“三修”理念增加了美育与体育的解释维度

民国时期,“三修”小学堂不仅教育硬件设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教育制度等软件,也得到飞跃式的发展。例如,学堂建立了科学的作息制度,并确立了集体授课制度。此外,学堂注重知识的运用,增加了实在科目的教学,逐步开设了算术、常识、图画、音乐和体育课。学堂非常重视写字(毛笔)训练,前期描红,后期临摹字帖。老师对学生字体写得好、差、错分别用圆圈、一划、打叉三种符号批改,初步形成作业批改制度等。

受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关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影响,“三修”小学堂加强了美育和体育教学,并将修德、修艺、修身”的“三修”办学理念拓展到学生智、德、体三育全面,要求学生自强迈进,热爱祖国,为国争光。

(三)抗战时期“三修”理念增添了民族气节与民族文化的意蕴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三修”实验小学成为伪和平军一中队的兵营,学校被迫停课一年多。1939年,日伪政权推行所谓“中日亲善”的奴化教育,强行要求学校开设日语等奴化课程,“三修”实验小学同时更名为“金镇小学”。学校推行奴化教育后,遭到金家桥地区广大爱国人士的极力反对,许多家长宁可自己的子女无学上也不来校读书。当时,金桥晓光村的爱国人士姚德明决心为乡里百姓争民族之气,弘扬“三修”精神,就与朱曦、姚锡明、李书田等人一起筹划创办私立三修小学以明爱国之志。1942年8月,民办“三修”小学挂牌开学,出现了两所“三修”小学同时办学的局面。

这一时期,两家“三修”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民族危亡关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修德以清白做人”,其核心就是要有民族气节,绝不做汉奸;“修艺以愉悦心灵”,就是要用艺术的形式,保存民族文化,宣传抗战;“修身以奉献社会”,就是要努力为打败日本,拯救危亡的中国努力学习。

(四)建国后“三修”理念所经历的坎坷

1949年5月27日,上海市全部解放。5月底,新政权将“三修国民学校”改名为“金家桥小学”。

1958年大跃进期间,学校改名为“金桥中心小学”,成立中心辅导区,对各乡校负有辅导任务。1962年,金桥中心辅导区扩大,从原来的8所学校扩大到11所学校,全辅导区有60多个班级,150多位教职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一度停课闹革命,“三修”精神无法继续发扬,学校进入了长达八年的停滞期。

历史变迁中,“三修”精神却并没有因为政治、经济、社会、内忧外患等因素的变迁、动荡而发生改变与飘摇。“三修”这一理念至少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时代特征:(1)体现学校教育以服务国家为根本宗旨,学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始终顺应着国家不同时期对教育提出的不同要求。(2)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的学校教育。修德———即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其根本在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坚守与信奉。修艺———即培养学生的艺术的本质是审美, 艺术的价值和功能以审美为基础。修身———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3)体现出以书院精神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始终倡导一种基于自我独立学习,自主反思的学习方式与方法。这种“修”的韵味体现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不断积淀和凝炼而成的书院传统,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中学生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二、“三修”理念的现代传承及其实践措施

(一)“三修”理念的现代传承———以学校教育发展目标为例

“三修”文化中“身、艺、业”的培养目标,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修”,即关注了教育的过程与方法,关注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共同发展的轨迹。这与现今提出的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二期课改”的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实质内涵不谋而合。我们综合了学校文化中的基本优势和主要问题,着重强化学校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要求的契合,并将此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口和生长点,确立了弘扬“三修”传统文化,发展“三修”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学生与教师发展为本,促进师生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

1.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总的发展愿景与目标在于基于对学校“三修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构建基于三修理念的学校发展规划、特色校园文化、学生与教育发展目标体系和基于“三修”学校课程特色体系,发扬和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品质。

需要指出的是, 三修教育的学校目标与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方案、两纲教育的基本要求,并非相互抵触,而是相辅相成,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三修理念的教育特征,我们对学校发展(百年学校传统的发展)的理解为:运用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校本实施国家政策与教育目的.

2.学生层面

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文明礼貌、干净整洁、诚实自信、活泼开朗,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和自身充满好奇,具有有优雅的审美能力,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感受到生活里充满了阳光。

有明确的自主意识———学生能够积极地探索,多渠道地尝试,不断地形成认知冲突,不断地试图解决问题。懂得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反省自己,且不断培养自己的发展能力,主动地成长。

有持续的发展潜力———学生不仅满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注重过程与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教师层面

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教师把工作当作享受,在育人的同时育己,在成事中成人,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同时焕发教师自己的生命活力,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有高尚的教师德性———善、公正、责任感是教师德性的核心,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对家长的热心,对同伴的贴心。

有娴熟的教育技艺———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智慧地、艺术地教育学生,灵活地、技巧地驾驭课堂教学。

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和科研能力———教师不再是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教学“操作工”,而是一个思考者,一个思想者,一个研究者。

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二)建设“三修”教育的学校文化

学校将本校的“三修”教育理念融于学校校园整体布局,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精心布置,校园的人文景观建设,使一草一木都有文化气息,让师生置身其中,得到文化的熏陶。

1.景观,让学校的每一个空间都会说话。校园环境布置独具匠心,“励志亭”“三修石”等景观,无时不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感染着每一位学子,一景一物都成了学生们创作的源泉。精心设置大厅文化宽敞明亮,展示学校精神。大厅墙壁鲜艳的大字“修德以清白做人;修艺以愉悦心灵;修身以奉献社会”道出我校的“三修”校训的内涵。

2.长廊,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将楼梯、墙壁做为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将儒家治学思想与“修德”教育相结合,楼道内辅以儒家治学名言的宣传画,在教学楼前面的墙上悬挂儒家箴言,《三字经》《弟子规》……儒家思想的精髓为全校师生提供智慧和启迪,营造构建和谐校园的氛围。学校特色长廊、书苑一隅、学生书画充分展示金桥历史渊源、学子灵动的智慧、散发的阵阵书香。

3.教室,让每一个班级都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道灵动的风景,它在不经意间使学生受到感染,也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学生的行动。学校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团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布置好教室环境,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使其既温馨舒适,富有童心童趣,又催人奋进。如设立“植物角”“图书角”“班务公示栏”“成长乐园”,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充满童趣,记录下学生成长的印迹,使教室充满生机,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奋发向上的感觉,使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起高尚道德情怀。

(三)构建“三修”教育的学校课程体系

1.基于“三修”渗透的基础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第一,落实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能。学校以“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落实为抓手,减负增效为目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让教师真正把握“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和教学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教师运用丰富的教育网络资源,结合实际服务教学。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反思,强化师生沟通,追求教学艺术性,积极开展拓展型课程、探究型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第二,加强校本研修、提高教研能力。学校积极营造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将教学、研究、培训合而为一。学校依托《金桥中心小学“三修”教育的传承与发展》的项目研究,开设“研究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技艺”的子课题,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在组织教师全员参与研究、开展研讨,促进课程、学生、校园文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第三,加强组织实施、促进质量提升。学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建立适应新课程思想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流程的监控和教学质量的评价。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进行备课、学生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通过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各任课教师上课情况,检查结果及时向教师反馈交流,不断修正不良现象,促使教师们把二期课改的理念和精髓有效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2.构建“三修”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第一,聚焦课堂、确保有效实施学科渗透的途径。举行“三修”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主题研讨,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三修“教育的素材,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开展“三修”学科渗透实践研究,把“三修”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艺、身”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立足校情、充分挖掘相关教育资源。学校充分挖掘自身教育资源,编写《小学“三修”教育读本》系列校本教材,开展了解百年老校人文传统,学习民乐知识和演奏技艺,培养良好礼仪和传统美德等系列,培育文化认同感。致力于武术项目和《民乐欣赏》校本课程的普及推广,以项目管理或课程要求进行实施或适时调控,避免了教育活动的盲目性,切实提高了学生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第三,拓展延伸、形成了“三修”校本课程体系。学校课程首先从学生修习方式,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每一个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基础性全面性学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特长学习,分层学习。

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按照上海二期课改对学校课程结构的划分,即从课程功能进行了划分,基础型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这类课程遵循基础教育各科课程标准。

3.实施“三修”主题活动的体验课程

“三修”主题体验活动,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在体验中增长智慧,在体验中完善道德修养,在体验中健全人格。

第一,主题实践活动,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这是一条永恒的德育教育渠道。

活动修德。本着“用人文教育修炼学生的品格”这一育德理念,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情感为原则,通过“实施一项工程,开展一个活动”,积极搭建活动平台,对学生进行“修德”教育。

“一项工程”是指“5433”学生素质发展工程,素质发展工程中有:值周班5天管理,校园“四节”(艺术节、学科节、科技节、体育节),“三修好少年”评比,“三百”活动(读百本书、颂百首诗、唱百首歌)等。随着这一素质工程的不断推进,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一个活动”是指“争做三修好少年”活动。

修身,学校将对学生提出的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转化为文明行路、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爱校爱家和诚实守信这五个方面,与雏鹰争章活动有机结合,按月度开展争章实践活动。修艺,结合我校特色课程武术、民乐欣赏等,让学生学有所长,乐于学习。修身,分年段学会“两操七子”,并能身心愉悦地学习这些本领。完成各项任务即可获得一枚章,根据“争做三修好少年”任务书,集齐三枚章的同学,将获得“三修”好少年的荣誉称号。学年末依据“争做三修好少年”活动评价推荐校级“三修”好少年。

“一项工程,一个活动”,既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习惯,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他们的个性。

活动启智。本着“在动中学,在趣中学”这一学习理念,学校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中心,着眼实践性,把学生红领巾社团活动寓于学生的智力开发之中,使之成为启发学生智慧的途径之一。

活动健体本着“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活动理念,学校在开展校园活动过程中,充分挖掘活动的健体潜能,积极发挥活动的健体作用。

孩子们在我校创编的武术操操练中体验武术的精髓:蹬腿、冲拳以及弓步、马步等全方面的基本功底,在反复历练中不仅强化了体质,同时也塑造了坚强的意志。还开展了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跳踢活动,为队员们提供了一方竞争的舞台,使大家能在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活力与体育才华。低中年级的一分钟跳绳、踢毽比赛,高年级的跳长绳比赛,同学们兴趣盎然,个个积极参与其中。一个个成绩的取得,一枚枚“修身章”的获得,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坚强和友爱的高尚情操,更磨砺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如今,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正在金桥校园形成。

第二,尊重个性差异,改革评价方式。

学校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改变了学业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全面推行争做“三修”好少年评价活动,教师对学生从道德品质、学业特长、身心健康,即“修德”“修艺”“修身”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的做法是:一、班级设立“学生评比栏”即张贴“星星榜”“你追我赶”“百花争艳”等特色园地,每位学生在园地中有一方天地。教师、家长对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转化为园地上的星星、花朵,记录在园地里。二、每个同学有一本“争做三修好少年”活动记录册,记录册分为四个部分:“修德”篇、“修艺”篇、“修身”篇和“我的阅读记录”(记录一学年中自己阅读过的书籍)。这种评价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光“的机遇,每个学生都有被激励、赏识和成功的权利,从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第三,开展特长教育,凸现学生个性。

我校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全力推进以发展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加强学生特长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成立了民乐、武术、棋艺、绘画、弄堂游戏、纸艺、书法、我行我绣等多个社团。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琴棋书画育英才,载歌载舞展风采”,每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校园里充满了歌声、琴声、欢笑声。学校还定期开展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学科节,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并展开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爱学习会发展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孩子们的个性张扬。通过科技创意周、信息周等,以活动促发展,为孩子们的发展意识和创造能力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每学期与少科站合作开展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动手设计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三修”理念的教育思考以及学校展望

“三修”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在我校尚处起步阶段,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如何深度推进基础性课程的三修理念渗透、“三修”教育校本课程,以期成为学校推进三修教育的重要动力源泉。同时,如何给予课程的建设与推进,促进教师的“三修”理解,提升教师的素养与学识等等。

如何建设起更具代表性的“三修”校园物质文化,以其更有效地突显办学理念;如何构建起“三修”教育的制度文化,以其建设学校中更为和谐的人文关系,以及如何提升“三修”教育的精神文化,使其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持续的内驱力。

如何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的关系共同体,以更有教育合力的思路推进三修教育?如何加强家校合作,以提升三修教育的合力。如何强化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增进三修教育的现实力量。

如何在“三修”学校文化中,凸显教育精神文化,使其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持续的内驱力。精神文化是学校的核心文化,它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全息投射,是学校团队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教师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教师的教学文化和组织文化,建设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建设,塑造一支“敬业、反思、发展”的教师队伍。始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校训“三修(修德、修艺、修身)”为主旨,学生社团活动为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审美情趣、学习习惯、个性发展等多途径多形式的培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上一篇:空气源热泵热系统下一篇:药品采购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