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文(共10篇)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篇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并延续至今的文化。其中落后腐朽的文化因不符合时代的需要而被抛弃,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则被人们传承下来。
记得在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张,强调“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在汉代,儒家思想虽然被后世加以改造,但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仍被传承了下来,儒家“五常”也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周总理为了安定人心,稳定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政治道德、思想道德、为政官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及周总理的“五德”精神,其本质上就相当于是在儒家“五常”的基础上发扬,并融入时代要求与时代特色,也就被人们欣然认可和接受。
由此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深扎根在了每一个中华人民的心中,并体现出深远持久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每一个中华人民所熟知,被每一个中华人民所认可,在潜移默化中支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行为处事的方式和思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孝。每一个作为子女的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亲人以及抚育过自己的长辈尊敬,让中国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的老年人不被冷落、不被抛弃。以及团结互助这一传统美德,也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就像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互帮互助”,才使得这个有五十六个名族组成的国家安定的、统一的朝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迈进。足以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名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名族迈步前进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华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自觉地做文化传播的使者,也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出一己之力,并争取在传播文化的基础上做到创新与发展。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篇2
关键词:传统节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意蕴深厚, 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个节日一道风景, 浓墨重彩, 散发着历史与文化的芳香。它们已随着中华民族走过千年, 跨越时空, 延续至今, 并将继续走向未来。
从2008年开始, 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我国传统节日正式成了国家规定的公众假期, 然而有相当多的人对传统节日知识并不了解。就拿端午节来说吧, 老百姓就知道吃粽子, 为什么吃粽子不甚知道。所以“要让广大的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人教版教科书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 在不同的学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如何充分挖掘与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既开展综合性学习, 又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种子呢?笔者以此为契机, 寻找两者的结合点, 进行了探究与摸索。根据三至六年级小语教材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安排, 笔者结合时令, 有重点地进行以相关传统节日为专题的综合性学习 (如下表) 。
一、寻根活动, 抹一笔亮亮的中国红
一盏宫灯, 一朵窗花, 一副春联, 一个香囊……让人恍如进入了时光隧道, 感受到泱泱中华的古老与悠久, 仿佛给学生心底涂上一抹亮亮的中国红, 引领学生走近传统节日, 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节前的资料收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在节前, 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寻根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 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 深入家庭、社区, 实地调查走访, 通过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 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开展一次节日知识发布会, 内容是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 发布时间可以是早上晨谈课, 也可以是课前五分钟;编制一本传统节日介绍小册子, 每次把学生收集到的知识整理成册, 并互相传阅。学生了解到每个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及其背后蕴涵的深刻哲理后, 都显得特别兴奋, 做得也特别起劲。
(2) 节至的环境布置:每次传统节日来临之际, 我在班级中都要精心布置一番, 让学生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息。“节日知识廊”:黑板报上图文并茂地介绍节日传说、习俗、诗篇等。“节日特产区”:有时实物, 有时图片介绍过节特制的传统食品, 有绿莹莹的艾饺, 香喷喷的巧果、粽子、月饼等。“节日活动场”:介绍节日期间全国各地开展的特色活动, 把学生引入一个奇异的节日花园。那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学生们去亲近它、热爱它, 那抹中国红拉开了文化传承的序幕。
二、多彩活动, 打一个大大的中国结
对孩子来说, 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节。节日前, 心中的那种期盼、那种兴奋, 都在过节中得到释放。孩子们参与期间, 激情四射。
看, 元宵佳节做花灯、猜灯谜, 在游戏中感受民俗。瞧, 端午时节, 同学们拿着分发的一方锦缎, 穿针引线, 填棉洒香, 制作各具特色的香囊, 或精巧可爱、或拙中见巧, 在操作中感受民俗。听, 操场上喊声喧天, 热闹非凡, 同学们正在进行“拔河”比赛, 在竞技中感受民俗。下面是笔者组织开展的清明节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 以供大家借鉴。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 缅怀故人;二是生命活力, 亲近自然。所以, 在开展清明节综合性学习活动时, 我设计了几个系列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质与能力。
(1) 追寻清明文化: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收集清明的诗词、谚语, 并能背诵有关清明的诗。
(2) 体验清明活动:带着学生到田野踏青、剪马兰头, 在操场上拔河、踢毽子等。特别是组织开展做艾饺活动, 更是让学生乐翻了天。一只只形状各异的艾饺变戏法似的出现在桌上。尽管有的漏馅裂嘴, 有的肚大皮小, 但是, 亲手制作带给学生的欢乐、传统习俗中的趣味必将让他们终生铭记。
(3) 传承清明习俗:跟随家人祭祖、扫墓, 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 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 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4) 感悟清明魅力: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 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是唯一既是节气, 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 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体验日记中, 对于清明做艾饺的向往与快乐的感受是那样的具体深刻。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 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 感受到了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端午绘蛋、中秋吃月饼、重阳走高跷、元宵制灯谜等多彩的活动, 串起了一个个多彩的节日。学生们参与其中, 浸润其间, 体验着过节的快乐, 徜徉于传统文化中, 感叹着中国文化的灿烂。这勾起了学生的向往之情、传承之意, 中国情结已悄悄地植入他们的心中。
三、提炼深化, 揣一份浓浓的中国情
过节, 学生们在体验中感受, 在感受中积淀。老师要站在高一级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体味, 通过学习传统节日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 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口述心得、抒写感悟中, 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提炼与深化,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质。比如:清明节在积累诗词的基础上开展动手操作做艾饺, 着重指导写作;端午节,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调查研究“为什么端午节有这么丰富的活动及饮食风俗?”, 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重阳节则以“百善孝为先”为主题, 要求学生“查一查历史起源、做一做孝顺子孙、听一听老人心愿”, 开展“假如我也老了”的征文活动;元宵节, 开展制灯谜、猜灯谜活动, 感受祖国文字的奇妙。听, 这是学生通过学习发出的真切声音:“端午节原来又叫卫生节, 怪不得妈妈要用糟烧兑水洒在家里的角角落落, 既灭菌, 又保洁, 真是长见识了!”“做艾饺真的好有趣哦。瞧我做的超大型艾饺, 肚子大大的, 就像老爸的啤酒肚。”“绍兴过端午有一传统习俗, 端阳午饮时, 家家必有一碗苋菜炒咸菜。民间流传端午吃苋菜可避痧气的话法。哦!怪不得老妈总把苋菜往我碗里夹,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今天, 老师带着我们去田野踏青, 允许我们可以赤脚。啊!我们全班同学像一群乐疯了的小鸟, 撒着小脚丫和泥巴们使劲地亲热。”学生的语言质朴真实, 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 但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心灵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已被唤醒, 对孕育出如此丰富的民俗文化的中华民族产生了自豪感。做中国人, 过中国节, 这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这份浓浓的中国情在学生心头荡漾开去!
四、总结反思, 捧一颗红红的中国心
以主题文化为底蕴形成特色学校 篇3
一、办学理念的提炼,在求索中坚定
我校确立了“学识致真、品行致善、艺体致美”的办学理念,努力形成“文明、和谐、活泼、进取”的校风,“爱生、博学、严谨、乐教”的教风,“勤学、善思、扎实、严谨”的学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不断增强师生的文化底蕴,形成“人人争做博学教师、个个争当阅读之星”的良好学习氛围。
我校以创建“诗韵流彩的书香校园”“礼爱盈心的和谐校园”“奠基幸福的阳光校园”为办学愿景,通过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社团活动的构建等途径,力求走出一条“艺术美校,活动兴校”的特色办学之路。
二、学生与班级文化
学校力求让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班级文化是作为学生文化的一种沃土。所以,希望让每一个班都有成长的痕迹,都能够有成长的温暖,都能够有成长的方法。
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在教室内墙设计“雏鹰争章我能行”展板,它分为必修章(品质习惯)、选修章(兴趣特长)、特色章(安全自护章、阅读写作章)和荣誉章(精英章、金章、银章)四大类,其中必修章9枚、选修章10枚、特色章2枚、荣誉章3枚。每一项奖章,学校都制定了具体的评比标准。通过雏鹰争章活动的开展,力求在全体学生中实现“人人有向上的追求,个个有攀登的行动,天天有奋斗的目标,常常有成功的喜悦”这一目标,最终促进良好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
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和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的人生底色刻满“书”的烙印。学校每天坚持“晨光阅读十分钟、阳光午后好读书、睡前温馨半小时”读书活动。1.早晨或中午学生到校后,学生能很快地融入到班级的读书氛围中,读书比较专注,不做与读书无关的事情。2.各班准备一个笔记本,由学生每天轮流记录班级读书情况,写上每天读书表现好的学生,最后由记录员总结出这一天大家总的读书情况并签上自己名字,以便教师随时掌握。3.亲子阅读。睡前读书卡,内容包括:读书时间、所读书目、读书情况自评、家长评价等。通过亲子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构建阅读的家庭环境。这样的班级时时、处处充满书香,使读书成为学生生命的永恒。
三、教师与教学文化
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同样的,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引领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先具备“书香”品位,从而为书香校园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教师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强教学实践;读教育专著,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知天下大事。通过开展博学教师评比等活动,在教师中营造博学善思的读书氛围。
上好语文课,抓实语文科研,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我校教师对语文教学情有独钟,阅读课、作文课……上课和听课都是一种享受。我校的科研课题——省十二五教育学会课题《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为教师研究书香校园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环境与设施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教学区楼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书香文化”主题:一楼(低年级教学班)以“走进童话”为主题,用“书”型展板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童话故事及童话人物;二楼(中年级教学班)以“走进经典”为主题,扇形展板上展示了经典诗文及译文、出处等;三楼(高年级教学班)以“成语文化”为主题,六角形展板分别介绍成语知识及与学习有关的成语故事等。不同的文化主题,目的是一样的,旨在激发和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的人生底色上刻满“书”的烙印。漫步在这样充满浓郁书香气息的教学楼内,师生的心灵受到了启迪,思想受到了熏陶。
五、增强特色促进发展,增添校园文化风采
近年来,各校都在积极探索与创建符合本校实际的学校特色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建设学校特色对校园文化建设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又是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办学优势,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创建学校特色过程中,我校遵循“立足本校实际、面向全体师生、突出特色效应”的原则,开展经典诵读和开发校本课程及社团活动,全力打造“书香·阳光”学校特色。同时,学校还组建、支持各种社团的成立,并适时提供思想教育和经验引导。我校以“体现学生需求、展现学校特色、整合师资优势”为宗旨,拓展开发三大类别艺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类共19门校本课程。其中,“轮滑”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市区轮滑比赛中屡次夺冠,学校成为全国轮滑示范基地校、“阳光体育——中国轮滑运动定点学校”;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这项运动的热情,学校被授予河北省体育(足球、田径)传统项目校。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校园足球文化节”系列活动;《音乐课本剧》《儿童创意美术》等艺术类校本课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特长发展空间,为学校开辟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几年来,学校把“书香校园”建设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书香特色深入人心,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活动、教学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无时无处不是书香弥漫,儒雅从容,并借助校园主题文化建设的深入,把学校真正建成学生成长的幸福乐园,教师工作的幸福家园。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篇4
—以苏州南苑宾馆园林文化为例
摘要
随着国际星级酒店与连锁经济型酒店在我国酒店行业中的地位逐渐牢固,并且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酒店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主题酒店作为一种酒店行业全新的的发展形态,可以为游客带来难忘的体验,深刻的记忆,也可以为今后在本土酒店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但是在游客深刻记忆的背后,主题酒店的主题文化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说一个具有特色的主题酒店,那么它的背后肯定有令人流连忘返的主题文化,这种文化是主题酒店的根本,是一个主题酒店是否具有活力的象征。建立一个主题酒店需要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本文通过苏州南苑宾馆园林主题酒店文化分析的就是如何成功的打造一个属于当地文化特色的主题酒店。
关键词:主题酒店,主题文化,苏州南苑宾馆园林文化
一、主题酒店文化的背景与来源
1.主题酒店文化的产生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以及市场呈现多元化变革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消费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突出,旅游业作为较为新型的产业,在当下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重视。与此同时,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酒店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现如今,各种类型的酒店层出不穷,如何在形形色色的酒店中独树一帜成为了酒店竞争的关键所在。主题酒店以其酒店形式新颖的特点,正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顾客,它最具有影响力的特征就是地方文化与星级酒店相融合后的高端体验,模式化服务已经渐渐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用文化氛围提升酒店品牌必然成为酒店业的发展新方向,所以说文化是主题酒店的灵魂,是主题酒店中一种无形的存在。主题文化强调的是氛围,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特色经营为灵魂,以超越品位为形式的服务文化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所以,主题酒店打造主题文化,需要的是实现文化与功能的融合。文化在这里更强调的是一种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结合,一个成功的主题酒店是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或者具有很独特的创新型文化理念,这就是主题酒店的主题文化。
2.苏州南苑宾馆文化的产生背景
21世纪,酒店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一种更高质量的竞争,这种竞争就是文化竞争,文化竞争是根本竞争,是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竞争也成为继硬件与服务竞争之后的第三次酒店改革,酒店的特色主题文化成为酒店业的发展新方向。因此我国的酒店文化现状可以用低速发展,文化影响力不强,文化与大众结合的酒店竞争品牌迟缓来形容。一个主题酒店有没有发展前途,有没有生命力,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这个载体,主题酒店难以发展下去。主题文化特质其实是和酒店的地理位置、所处城市的文化底蕴、附近的自然资源等要素相结合的。从这些要素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文化特质其实是有极强的地域性的,一旦这种文化特质附加在酒店上,那么其他酒店就极难仿照,也就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壁垒,同时也就得了赢利市场的先决之机。正是由于我国其他各个地域的酒店商家没有认识到当地的文化特色或者地域特色而没有理由去建造属于当地特色的主题文化酒店,所以在以江南文化著名的苏州出现了适应市场需求和苏州当地居民极度喜爱的园林文化,园林文化是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苏州园林为核心的特色地域文化。在园林文化的背景下出现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苏州南苑宾馆,它就是以园林文化为主题文化的苏州主题酒店的结晶。
二、苏州南苑宾馆文化主题酒店存在的问题
1.文化韵味单薄,酒店整体文化缺乏色彩上的视觉冲击,包括酒店大厅到酒店的客房都是以别墅式的设计分格来渲染主题,缺乏多种创新的文化色彩,无法形成多元化的结合式文化主题,在一些酒店必需品甚至家具上无法与整体的园林文化融为一体。酒店选择的主题文化韵味淡,没有体现出主题酒店的优势,并不是所有的主题都会带来大量的客源,要目标群体有吸引力,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样才不是空洞的主题,文化在酒店主题上尤其重要。
没有文化这个载体,主题酒店难以发展下去。
2.无法体现主题的深化与传递。酒店整体文化没有做到更细致化的渲染文化,比如在一些客房洗漱用品的logo上应该加入一些园林文化色彩,在中餐厅的服装设计上应该加入多元化的团林色彩,在夜间,应该多加入一些带有苏式分格的讲师演绎,这样才能更加从细节体现出一个园林酒店的文化特色。主题的深化与传递指将主题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渗透到酒店的硬件和软件,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该阶段的主题文化展示从酒店的地理环境、建
筑外观、内部环境和氛围逐渐细化到宾客物品、各种餐饮产品、商品,并通过酒店的营销活动,如员工服务、艺术品装饰等将酒店主题传递给宾客,满足宾客的心理想象,从而使顾客满足和产生愉悦的心情。主题的深化主要是细节上的表现形态,也就是宾客在酒店看到和感受到的种种细节。现阶段南苑宾馆主题酒店都是将重心放在了酒店所具有的主题文化上。没有生命力的主题文化是死的,他无法真正让顾客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3.没有形成多方位的主题文化展示。南苑宾馆的主题文化并没有按照特别细致的统计或者归纳出不同顾客对于酒店文化的不同理解,这是取决于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个人的爱好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酒店并没有针对对各类人群的文化统计,所以形成了就单体园林文化为主要文化氛围的园林文化。主题酒店有着特定的主题文化,主题文化体现在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上,体现于特定的文化氛围,顾客能从中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酒店内采用的颜色、陈设品、艺术画等都是展现主题文化的载体。主题文化的展示可以分不同的层次进行,可以是整个酒店,这样就成了主题文化酒店;不同层次的主题文化展示要求做到主题独特,主题文化和谐一致,以及文化鲜明而富有吸引力。
4.顾客参与程度低。顾客参与是指通过让顾客参与进来,以期待他们可以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分享他们关于文化活动或文化体验服务的想法,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了解顾客的真实想法,通过反馈可以认识到自身主题文化的不足,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档次与服务水平。成功的文化主题酒店往往都是通过提高顾客参与酒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互动加深对酒店文化知识的印象。
三、创新主题酒店中的主题文化
1.分析适合南苑宾馆的文化特色
以苏州园林建筑为特色的南园宾馆,拥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曾几何时,“诸多关于人生、社会乃至国运转折的事件在这里悄然发生,可谓名人济济,史迹满园”。南苑宾馆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其无法复制的历史遗迹和承古传今的文化韵味。它的整体装修分格透露出高雅的文化格调,走进南园仿佛走入了苏州内敛,含蓄的深宅大院,蕴含着低调的奢华以及一种骨子里的傲气。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把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
搬进酒店,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或者以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文化特点的城市为蓝本,以局部模拟的形式和微缩仿造的方法再现城市的风采。所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将成为我国发展主题酒店的优势。为了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客人能够感受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色风格。特定主题不仅要体现在酒店的外观上,也要体现在酒店服务的各个方面,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给顾客,并使顾客接受并自然的融入到酒店独特的文化氛围之中,尽情体验和享受其中的轻松愉悦感觉。入住酒店要能成为客人的一种体验。一种超越其日常生活的一种体验,这就是文化。
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决定了酒店不同的发展方向,园林式主题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有独天得厚的优势条件,那就是它的区域性代表着其它文化跟本地色彩的格格不入,这就是园林文化未来发展的前景,只有符合自身条件文化色彩的酒店才有发展前途,因此,就我个人而言,不管在江南地区还是北方园林地区,都要以地域风光、居民建筑、工艺文化、艺术文化等几个方面重点规划,都应发挥自己的园林地域优势,建造出处于当地特色文化的旅游主题酒店,更大幅度的吸引外来人对该地的旅游兴趣,已达到招商引资的效果,让我国其它地域的旅行者对园林文化有深刻的了解,由此产生对园林文化的喜爱和对园林酒店的专注度,这就是地方文化影响主题酒店的区域性传播优势。
南苑宾馆的优势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园林,正是由于这种江南的园林文化赋予了这个宾馆一种新的活力、一种持久吸引宾客的活力,南苑宾馆属于历史文化类主题酒店历史文化类酒店的装修和摆件通常十分考究,建造者煞费苦心,只为了给游客们一种真正“穿越”的体验。南苑宾馆主题文化正是运用了苏州当地的本土特色文化与苏州地域园林结合在一块融合产生的适合本地的地域性文化特色,这才是一个酒店兴旺的基础,是酒店游客给予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酒店管理者、服务员、和前来游玩的游客达成了一种相同的理念,那就是文化适合主题酒店,正确的文化选择盘活一个酒店,园林式酒店符合苏州本地色彩,因此适合地域特色的主题文化是主题酒店的根本,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写照,是未来主题酒店发展的一种潮流。
2苏州南苑宾馆主题文化的发展策略
(1)做深主题文化,我希望在设计分格上加入色彩的元素,因为不同的色彩可以给顾客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暗示,如红色给人以热烈奔放之感,蓝色给人静谧之感,而绿色能让人感受到生机,黑色则相对凝重。每种色彩都有鲜明的属性和情绪特征。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又会受到时代、社会、文化、地区、生活方式与生活习俗的影响,如果室内空间的色彩语言表达到位,就很容易引起顾客的联想与记忆,唤起顾客对地域文化的情感认知。酒店的艺术品陈设是塑造主题空间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体主题氛围的烘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艺术品陈设的设计属于软性的设计,它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更是以一种协调的方式,配合酒店内的“硬装”,对酒店的室内主题氛围进行渲染。酒店的艺术品陈设包括织物、墙面装饰、雕塑、绘画、特色工艺品、家具等,其造型、色彩、图案等形式构成不同,又可产生丰富多样的风格。在苏州南苑宾馆酒店的文化设计中,可以加入吃早茶和听曲等苏式生活场景,让顾客对苏州的地域文化有很多参与式的体验认知。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有机相结合,使顾客体验紧松适宜,相得益彰另外,细节是影响顾客体验的重要因素,因为细腻的细节能传递更多经营者的用心,能带给顾客更多的感动。在工艺方面,要做好材质与材质之间的衔接,两种材料交织部位可能会因为材质的差异产生接缝部位不齐整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微小,但一旦顾客发现,会影响顾客对酒店品质的价值判断。在功能细节方面,要做好室内声环境的控制,墙面的材料要具有一定的隔音效果,能保证给顾客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在采光方面,要保证一定的照度,可以满足顾客日常活动的光照需求。最后,通过设施的定期维护与更新满足顾客更高的品质需求。硬件设施除了要有精致的外观,能够传递一定的主题文化信息,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耐久度,这样才能让顾客产生对该主题酒店品质的信赖感。
(2)以文化为依托将这种酒店资源与文化融入到相关活动中,就以南苑宾馆的明轩为例,它是一座典型的园中园,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小网师园,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草,也有建筑,是典型的苏州园林。明轩中飘荡着“江南丝竹调”,将游客带进美妙的江南风情中,无法自拔。晚上的明轩更加迷人,在这里举办的花园夜宴闻名于苏州,以苏帮菜系为基本风味,其中“芸娘宴”最为著名。意在将精美细致的苏帮菜与历史悠久的吴文化紧密结合,使来到南苑宾馆的中外游客,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苏帮传统菜肴,又能自然地感受到浓郁迷人的姑苏吴文华气息。客人如果是在此宴请贵宾时,可以自带苏州著名的评弹师来此表演,为宴席更添风采。或许他们要的只是一种情调,而非一顿饭。园林酒店未来更应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特色经营为灵魂,以超越品位为形式。只要园林式酒店本着以园林文化以基调,那么未来的发展是无限量的,是可以一直处于主题酒店中特色文化酒店,从而为酒店带来可观的收入。
(3)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
可以孕育出不同的主题。要使主题酒店更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隐喻性符号的运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苏州有一些特有的文化符号:缂丝、刺绣、玉雕、木雕、瓷刻、竹刻等,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苏州民间工艺的吸收借鉴,创造出一些能够代表苏州地域特色的现代隐喻性符号,从而提升主题酒店的品味。苏州的白墙灰瓦、小桥流水,这些极具苏州地域风格的传统构建都被充分而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建筑中。利用图案形式来突显地域文化符号是比较简单且可大面积运用的一种方式,其形式多变并能给顾客带来直观的感受,可以作为系列设计,出现在家具、床上用品、织物等软装配饰中,将地域特征含蓄地表达出来。苏州,由于水网密布、人多地促,因而苏州民居跨水而筑、与水相依,衍生出旱街与水街组合的独特景观。南苑宾馆的平面布局可以紧扣苏州民居的平面组合特征,加入水道的元素,将建筑与水景合理组合,将酒店的空间以由外到内、层层递进的空间层次组织。酒店的大堂可以设置具有苏州园林艺术的植物造景,客房部分以大堂的中轴线向两侧展开。可在客房区域与大堂区域的衔接处设置细长的水景,突显苏州水乡民居的整体风格特征,这样便可以将地域性的空间组合特征与酒店的平面布局想融合。对于园中使用的材料尽量古朴自然,茅草、藤编、木材、这些自然材料,贴近周围环境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而室内的家具也尽量和室外相统一,藤椅,草编织吊灯等。在细节之中运用中国古典纹样,在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之外突出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园林中,体现具有当地民族风俗的中式风格,在装饰中,把民族纹样提取、凝练成富有现代感的装饰图案,巧妙的运用到了园林、硬装、软装中的各个环节,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在建筑上,以融于环境的自然风格为主导思想,通过对玻璃、木材和天然石材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整体协调统一的具有浓厚的园林特色的建筑形象,从空中俯瞰,整栋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又一美景。在园林上,多应用自然的手法,不刻意突出人工的雕琢,让一切显得古朴而有韵味,使室外的园林与室内空间融为一体,营造出自然、舒适、浪漫的度假空间。创造自己特有符号的国际化酒店必经之路。,使酒店更富有“人情味”、“文化昧”。
(4)不断延伸主题文化,将顾客的体验与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加以归类总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的顾客群体集中在25
岁到
岁之间,可以看出主题酒店的客源在年龄上并没有太大的限制,原因包括中青年对新兴事物具有高度的渴求,而年纪较长的顾客又有着对地域文化的记忆。南苑宾馆的室内设计要针对较高学历的顾客。这些顾客群体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活品味、文化水平,在消费过程中对宾馆的主题文化品位与酒店的服务品质有一定的要求,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在文化型主题酒店的顾客中,企业员工的数量占到多数,很大的原因是受到企业商务旅游的影响,企业在组织员工旅游时常把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作为住宿的首选。因此,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的目标市场要以团队客人为主,加大宣传力度。文化主题酒店顾客入住酒店的原因与目的,以“观光旅游”、“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因此,在设计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时,应当多考虑这些顾客的需求,在主题酒店的设计中加入旅游规划、指引等服务方面的内容,增强顾客的主题文化体验。在精确定位了目标市场之后,可以通过对市场的进一步了解来满足目标市场的共性需求,从而增强顾客对酒店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5)做好可行性研究
主题文化定位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酒店的前途和命运。苏州是传统的江南水乡,河网密集,水体灵动、具有韵律感的形象可以被灵活地运用到该地区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的室内设计中去,建立起酒店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正是由于每一块土地都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在设计园林文化型主题酒店时,除了要对周围自然环境进行调査分析以外,还需要深入挖掘酒店所在地的隐性文化内涵。例如挖掘当地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风俗习性、宗教信仰以及传统典故等,这
样才能够对该地域的园林文化型主题酒店设计具有一个更加整体的把握。二是要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习俗信仰等,酒店室内设计可以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来刻画该地域的生活,增强顾客的体验;三是当地的艺术特色,如匾章、楹联、绘画、书法、雕饰、陈设,还有当地特有的的纹样、图案、色彩等。这些文化传统素材构成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是该地区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室内设计的实践基础。深度挖掘本土的文化素材,可以为酒店的室内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3,个人对主题酒店中主题文化的理解
酒店文化是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共同累积和营造出来的,积淀和传承了企业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的深厚基础。酒店管理者通过将无形化的服务转变到具体的实践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形成企业同员工共有的价值取向。
(1)为酒店经营注入活力,酒店的文化使酒店具有长期经营的动力,通过文化的设计和传播使冰冷的建筑成为富有活力的温馨场所。现代人们不只是需要一个安身之所,更需要找到休闲放松的环境减轻个人的压力,那么,酒店的文化成为了顾客精神的寄托,成为了活跃人们内心的工具。对于消费者而言,酒店文化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顾客慕名而来追求的体验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单单是经营管理的企业资源配置和优化,更是酒店精神内涵和活力的构成元素,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为静态的设计和规划注入新鲜的活力和气息,使酒店的环境和氛围更加的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
(2)吸引顾客,刺激消费,酒店的文化同酒店的品牌一样重要,每个酒店的设计和产品都有所不同,但是从质量和技术水平来看大部分相似,对于顾客而言不会去绞尽脑汁地体会质量上的差异性,也不愿意研究酒店之间产品的优劣,因为从整体上来看基本相同,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产品细微的不同,不如从酒店的文化气氛角度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再相似的酒店给人的感觉终究是不同的,尤其是文化气息的表现更加会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酒店通过文化理念不仅仅是员工团结一致,更加吸引了顾客融入其中,感受酒店的与众不同,目前的消费者已经把酒店的文化环境作为决策的首选条件,因此,酒店文化的宣传和营造更加吸引顾客的消费。
(3)文化是主题酒店的灵魂。深入挖掘酒店主题内涵,将主题文化植入于每个角落,让顾客充分体验主题的乐趣。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是我国作为历史地理资源丰富的文化大国为国内开发主题酒店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论:传统的酒店将文化表现集中在物质上,缺少人文精神的体现,这并不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精神的追求,已经是物质无法替代的境界需要。酒店的核心文化设计融合了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站在员工和顾客的角度考虑文化元素设计,为员工搭建展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舞台,为顾客实现舒适安逸的精神感受,从而发挥主题酒店的特色和优势,长期保留住顾客。主题酒店以质量为基础、以员工为中心、以文化为源泉、以顾客为宗旨实现系统化服务和管理,本文通过分析主题文化对于建造一个品牌主题酒店的重要性以及重点分析了以苏州南苑宾馆为例的园林主题文化它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对未来主题酒店文化的发展做了大胆的预测与前景分析,对主题文化的存在以及重要性做了阐述,有利于通过文化感染顾客的效果,从而提高主题酒店的经济效益和持久发展。我相信,在这个大力弘扬文化的时代,主题酒店可以与国外大牌酒店竞争的过程中取得领先的地位。提高人们的生活旅行档次,满足旅行者对环境文化好奇的欲望,更快的进入酒店主题化发展的行列领头羊。
参考文献、(1)吕伟成,谈苏州园林式酒店—以南苑宾馆为例
(2)毕聪,主题酒店设计中的文化特征探析
(3)孙晓,文化主题酒店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以成都西藏饭店为例
(4)顾翘楚,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室内设计研究—以苏州为样本来源地
(5)王一迪,东方韵概念性园林规划—以三亚海棠湾棕榈度假酒店为例
酒店高层职员除了具备一般酒
店管理知识外,还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和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音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 篇5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悠久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的动力。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只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尊
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西方国家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一种尊重。这将是我们每一个 国人应该所尽的责任和义务。摒弃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认真学习和汲取我们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尊重西方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兼容并包,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颠。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什么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青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上,形艷下的精神全被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无聊。
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
越来越淡了。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方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的方式。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专门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最大利益所在。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传统节日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分析称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战略顺应时代潮流 http:// 2011年11月15日10:01 新华网
(新华社信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是关系文化根本性质、基本路径和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明确行动方
向,才能激发奋斗力量。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一战略目标,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必须将其作为主题,贯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迫切需要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据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而传统节日则正是传统文化中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因此人类生命的安顿古今中外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的,文化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离开了特定的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抽象挂空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
第二,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的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面临着全面崩溃,中国处在“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所谓全民经商、全民炒股、全民言利、全民发财,全民造假就是这一社会的写照。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现在中国的道德崩溃、人心败坏的状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第三,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传统的断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学到西方的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却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结果中国灵魂四处飘荡,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性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中华民族就成一个不知道“我是谁”的民族,一个“精神分裂无怕适从”的民族,一个精神上处于“游魂”状态的民族,一个民族内聚力日益弱化的民族。
第四,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信仰与希望。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本质上是希望,儒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二十一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礼记礼运》开篇便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疾者皆有所。”这正是人类可共同期待的一种大同境界。
在半个世纪以前,当中国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际,奢谈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麻木不仁,而且是对时代的背叛。
以苦难为主题的高三优美作文 篇6
17岁那年,她决定学一门绝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团里挑大梁,也就能够多挣些钱去养家。权衡再三,她决定苦练马术,她明知道这是个极其危险的绝活儿,一般也是男孩子才学的,但为了让年迈的父母过上好日子,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决定。苦练一年后终于学成,从那天起,她也由团里的绿叶变成了红花,挣的钱自然也比以前翻了几倍。
就在她以为新生活在向她招手时,却在一次演出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被甩出五六米远,脸颊重重地跌在了地上,顿时血流如注。从此,她的右脸上便留下了拳头大的疤痕,正值青春却惨遭毁容,这对于她和她的家人来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于是,在那样的花样年华,她却不敢想自己的未来,因为她知道,没有哪个男孩儿愿意接受丑陋的她。所以,当同龄女孩儿都在忙着谈婚论嫁时,陪伴她的只有一场场演出和深深的自卑感。
直到21岁那年,她认识了一个不嫌弃她脸上有疤痕的男孩儿,才满怀憧憬走进了婚姻。婚后,她与丈夫很恩爱,事业也蒸蒸日上,那时,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也是最幸运的女人。
只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份幸福仅仅维持到婚后的第二年。在一次演出中,她再次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马蹄从她的肚子上踏了过去,这次的事故让她差点就没了命。直到术后醒来,她才知道自己有了3个月的身孕,但孩子没能保住,更令她难以承受的是因输卵管断裂,从而导致她今生再也不能生育。最终,她捡回了一条命,却失去了婚姻。因为身为独生子的丈夫及其家人不能接受她不能生育的事实,尽管她是万分的不舍,却也能理解丈夫的无奈。善良的她最终选择了放手,独自一人去承受所有的苦痛。
离婚后,她的世界万籁俱寂,除了演出,她从来不敢走出家门,因为她很怕被人指指点点,生活的打击摧毁了她的幸福,也践踏着她的自尊。在那段黯淡无光的日子里,她对未来不再抱任何希望。可就在此时,另一个男人走进了她的生命,那是一个老实本分的男人,没有钱也没多大能耐,却愿意接受她,给她一个温暖的家。于是,感动之余,她再一次把自己嫁了出去。
婚后,她和丈夫过得幸福无比,与丈夫的儿子也胜似亲生母子,这样的生活是她想要的。本来,丈夫和家人都劝她不要再练杂技,可大字不识一个的她又能去做什么呢?何况,杂技本身就是她的爱好和理想,她又怎肯轻易放弃?于是,在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她又开始苦练双腿顶缸,从开始的几十斤到最后的几百斤,她再一次成了杂技团里的顶梁柱,演出一场接一场,甚至走上了多家电视专访栏目。
她成功了,不但拥有了鲜花和掌声,更是拥有了一个幸福女人的一切。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节日,清明,学校,校本课程
近年来,国内不少媒体和商家对“洋节日”的炒作越来越火爆,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尽管国家把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春节一起列为法定假日,但新形势下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面临着许多问题。中秋、元宵、端午等具有特殊意义的传统节日,如今只剩下了吃的外壳:吃饺子、吃月饼、吃汤圆、吃粽子……对于这些节日的起源、民间习俗、文化内涵等,却知者寥寥、兴趣渐远。在热衷洋节日的时尚潮流中,以青少年、儿童为多,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学校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阵地,从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既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又是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
一、主题确定
2016年清明节来临之际,我校根据高台当地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结合学校校本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览胜》的相关内容,决定以“我们的节日———清明”(2016“清明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用最亲近生活的地方资源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活动目标
探寻当地传统清明节日文化的内涵和教育价值,以学生可接受的水平、方式与内容,对其精华部分进行选择与梳理,突出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实践解决问题。
三、活动内容
近年来,我校一直把传统节日当做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机和有效载体。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节日文化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根据我校2016年校本课程计划,清明节,学校将适时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
具体内容如下:
(一)2016年4月2日上午,组织学生们怀着对英雄烈士的崇敬之情,到高台烈士陵园扫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缅怀先烈,寄托哀思,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思、爱国之情。
(二)2016年4月2日下午,在学校多功能教室举办“清明文化”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感悟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一步增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案例集锦
片断1.课堂创新。
又是一年春草绿,清明时节寄哀思。2016年4月2日上午,我校1000余名师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高台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陵墓敬献花圈,寄托哀思,缅怀先烈。上午10时许,全校师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列队缓缓走进烈士陵园,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并在烈士纪念碑前举行了新团员的入团宣誓仪式。在听取主持老师讲解红军西路军革命斗争历史后,在纪念馆导游的引导下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参观,了解红西路军悲壮的奋斗征程。那一张张珍贵的照片,那一组组鲜活的数字,那一件件活生生的历史文物,仿佛把同学们带入了70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而利用现代声光电传媒手段模拟的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保卫高台古城的情景场面,更是深深地震撼了师生的心灵。扫墓活动是短暂的,但留给每个师生的记忆是永恒的,对塑造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无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抚今追昔,感慨万端。不少同学表示要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用感恩之心,奋发之志,神圣之责做好每一件事,共同创造家乡灿烂而辉煌的明天。
片断2.从已知到未知,激发探究兴趣。
播放《清明》表演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自然引出活动主题———我们节日———清明(2014“清明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师: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了,在这样的一个传统节日里,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想法吗?(为接下来的探究酝酿感情基础。)
生:我感到一股淡淡的哀伤,我想起了去世的奶奶。
生:清明时节经常下雨,湿漉漉的。
生:清明时节是春天最美的时候,是我们春游的好时候。
生: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
生:要吃青团子。
生:今年的清明节要放假了。
生:要去扫墓!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清明节还是有一点了解的,你对清明节还想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吗?
生:想!
片断3.自主提问,激活探究意识。
师:那你对清明节还想了解些什么呢?那就请你提出自己的问题吧!
生: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青团子?
生:为什么叫“清明节”?
生:清明节还有哪些风俗?
生:今年的清明节为什么要放假?
……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
师:能提这么多问题真棒!你们能选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想法研究一下吗?
生:能!可以问老师,问家里的大人,也可以上网查资料!
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敏锐洞察力的一种表现,创新的契机往往表现为所捕捉问题的价值。在活动课上课伊始,我就有意试图把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兴趣诱发出来,给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定下了良好的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于是便会时时有新问题、新发现。再引导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就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片断4.分组探究,解疑释惑。
根据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选定主题明确分工,合作解决问题。
以研究“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子”的小组为例。
1.组成小组,明确任务,制订方案。
2.分头行动,展开调查。
3.资料汇总,得出结论。
给学生搭建实践创造的平台,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去尝试,允许他们有成功和失败的不同体验,这样才能体现校本课程活动性、实践性的特色,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组织、社交、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片断5.综合评价,品味收获。
师: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了解,我想每个小组都或多或少有些收获,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们的研究成果吧。
各组派代表交流自己组的探究收获,共同品味收获的甜美。
……
校本课程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避免了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带来的消极影响,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以鼓励为主。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允许他们有成功和失败的不同体验,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片断6.全员参与共同成长。
为了此次主题实践活动卓有成效、圆满成功,在2016年清明节到来前夕,我们就相关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了全新设计:要求参与该校本课程项目的师生策划设计一份“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在层层筛选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了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活动方案策划小组。实践证明,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能量。他们强烈渴望充满生机活力、富有生命色彩的课堂。他们思维敏捷活跃,他们真诚灿烂阳光。遗憾的是,由于传统教育教学长期的惯性力,致使我们的课堂思维僵化、色彩缺失。好在新课改,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实施,无疑又给了我们开拓创新的历史机遇。只有真正把学生放在课改的中心,当成是课程的主体,新课改的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五、案例反思
校本课程就是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出发,基于自身兴趣来选择和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一门学科。我们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以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的个性培养为基本目标,注重学生兴趣的发展。
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后,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明显提高,自主性不断增强。由于学生的课题是自己所选,小组是自由组合,小组内的成员又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喜好各有分工,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乐于努力的事情。很多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找回了自信。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对清明节有了更深更具体的了解。明白了有关清明节的很多传说和风俗,真正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节日的历史悠久。同学们反映,从小到大只知道一些清明节零零碎碎的知识,今天,通过校本课程的活动,使大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内涵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利用各种节日、假日、传统活动等,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系列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实施的模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为开创我校课程改革的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章.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编译出版社,2010.6.
[2]丛超.清明.吉林出版社,2010.6.
[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高三以人生为主题的作文700字 篇8
他的身影又出现在山间的小路上,他背着沉沉的背包,一步一步艰难的走着。巨大的背包使他不能安稳的行进,泥地上散落着他深深的足迹,他的脚几乎要陷进泥里,可他没有停止前行,停止他顽强的脚步。但他不知她的鞋袜早已被泥浆浸透,裤子上早已布满泥迹。他已经汗流浃背,衣服上都是他无意间掉落的汗水。在这孤僻的山间,连太阳也不愿将一丝阳光照到这,可他没有止步,因为他知道在那大山的深处,在哪间破旧的瓦房里,有几十双渴望的眼睛在眺望远方,在等候着他的身影,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目光折射过田野、大山平原,映到了他的心里
这里除了山就是山,没有一丝生机愿意降临到这里。他停下来了,他无力再前行。他拿起那仅剩的半瓶水,却又放了下去,他知道不能再耽搁,不能再浪费一滴水,孩子们喝的水是黄色的,沉淀着大量的泥沙,他想让更多的孩子尝到城市的甘甜。他还答应过孩子们,给他们带来书本和文具。他看看身后的背包,想到她的包是那么重,那么沉。她会心地笑了,他那廋弱的脸上有了一抹红晕,他又有力量了,迈着坚定的脚步向着大山深处走去。
渐渐的他累了,觉得腿里灌满了铅,他不愿再走了。忽然,他看到了熟悉的村庄,欢快的身影,灿烂的笑容。他接受这孩子们的欢迎,他看着孩子们的笑脸,他也笑了,脸上布满了包含幸福的汗珠,所有的疲倦顿时烟消云散,他知道他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用自己的坚持与行动谱写着一份人生道德的作业。虽然没人批阅,但是孩子们的笑容已经给了他满分。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篇9
有人认为“斜杠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青年都选择多元生活,其专业程度又怎么能比得上只专注于一门事业的人?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国家就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每个劳动者都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只有每部分零件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力,整个机器才会运行的更有效率。青年人兴趣广泛固然是好事,可若放眼整个社会,其利弊便有待商榷。
法国着名画家约瑟夫·雷杜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玫瑰花。任凭法国革命大潮汹涌,政权更迭,甚至人头落地血流成河,他只是画他的玫瑰花。整整,雷杜德以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完成《玫瑰图谱》。书中169种楚楚动人的玫瑰,成为世界玫瑰的经典。
约瑟夫只为画玫瑰而来,只专注于一项事业,以一种近乎于痴的态度投身其中,他唯一的事业是绘画,唯一的身份是画家,成功的秘诀便是精专。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但这也是一个需要专注、执着的时代,我们需要真正沉下心来,去做我们最擅长最感兴趣的工作。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只能择其一而为之。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人,必是专注于一念的人唯有专注最动人。可是,在如今的生活压力下,又有几人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斜杠,表示多一种选择,自然,多一种选择多条路,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甘于寂寞,于滚滚红尘中,坚守一些东西。
战后日本工业为何崛起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本国工业中培养专业性人才,只精通于一处,并采用终身聘用制,于是,无数精专于一处的工人使日本整个工业体系有了质的飞跃。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来。”是啊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不知道有多少聪明人一生都没有做好一件事。做一件事很容易,但专注的做好一件事很难。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篇10
一、引言
厦门作为发展中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如同许多城市一样,不断膨胀的城市建筑群填充着城市空间,城市中心公共绿色空间正在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城市的公共绿地、街头公园等绿色空间由于资金、管理等诸多因素,正在变成荒地和垃圾场,加速城市绿色空间的消失。本文以厦门惠和石文化小型主题公园的建设为例,希望得出城市小型主题公园“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各取所长”的思考能否有效成立的答案。以期在城市公园建设完成后,后期维护也能得到持续,阻止城市绿色空间不断减少的步伐。
二、中外城市公园的建设发展历史及总结
(一)中外城市公园的发展历史
城市公园建设源于城市的出现。据《美国城市公园设计》记载,世界上最早意义的城市公园是15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波士顿公园;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公园逐步成为西方城市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以后公园建设在美国达到了高峰,被认为是“最有人情味的空间之一”。
在中国,明代园艺大师计成著作的,也是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惟一部造园学专著一《园冶》,至今还是人们研究传统造园术的重要典籍。然而中国最早的园林只是宫廷、达官、富商、仕人们为自己营造的私家园林,是自己享受的私密空间。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公园是1868年建造的上海“公花园”(黄埔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公园建设多受前苏联体系影响,学院派复古式思潮影响下的公园建设形式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有出现,一个个“中山公园”、“人民公园”、“解放公园”……以其梦一般的美丽占据了一代人的心。这种以公益为主,不考虑任何商业运作的公园,一直占据着中国城市公园建设的主流。
(二)现代城市公园存在的问题
1、规模建设不均衡
近十年来,特别是1999年至2005年国内各地城市兴起建设大广场、大公园的风潮。公园建设缺少专业科学的规划,体现为高、大、空,多强调象征意义,缺乏持续性的发展考虑。不注重功能布局,特别是人性化设计明显不足。如缺少市民参与性的娱乐项目及场所,商业性经营项目少,找不到可以挡雨、蔽阳、纳阴的地方,寻找洗手间的迫切感经常破坏了游览兴致,餐饮与购物点不是难觅踪迹就是人群扎堆
致使很多大型公园沦为重大节假日的活动场所,平常市民对其退避三舍。
此外,现代城市不断发展与扩张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导致城市小型公园等绿色休闲空间一点一点消失,矩阵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群兴起,构成城市的主要部分。城市每一处细小变化都会影响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的街心/绿地公园在城市建设的巨大空间中看似渺小,但作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的建设主体是“人”,建造城市是“人”的需要,“人”毫无疑问是城市存在的主体。试想城市主体——“人”在城市中生活仅仅满足生存的需求,城市的存在还有意义吗?因此现代城市建设主体的“人们”有必要在空间挖掘与扩张的同时,为自己保留一些“畅想”空间。这些绿色、生态、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的空间,可以让居民感到自由自在,这样的空间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停留地,身居其中应有一种“领域感”和“舒适感”。
2、后期管理不完善
公园建设前期由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开园后却时常出现这样的状况:原本供休息的桌椅被破坏了,垃圾桶不见了,市政井盖消失,徒留地面上的“黑洞”,绿化植物由于没有修剪、施肥而失去了魅力,夜晚原本多彩的灯光时明时暗此时,人们会对公园的管理产生质疑,但究其原因,经费缺乏往往成为最终源头。公园管理处除政府的资金划拨外,没有开辟新的资金进项,一般只能维持员工工资和进行简单的日常维护工作,对严重损坏物件的修复与置换通常是捉襟见肘。长期下来,公园逐渐成为城市中被人遗忘的角落,原本良好的愿望最终却成为城市建设中无味的鸡肋。
公园后期管理不完善还体现在另一方面——不能及时适应新情况进行改变。城市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紧随发生质的改变,人们日常的生活娱乐与休闲同过去已完全不同,因此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营造除借用历史、文化、艺术等元素外,商业、娱乐、消费模式的引入业已越来越关键。
“人性化”最简单的理解,是为“人”的活动提供方便的设施与服务。“人”对空间场所的使用方式已随着城市的发展发生变化,原有的方式很难适应新的要求,只有通过对场所的规划建设进行相应调整,建设空间才能符合使用者的要求。城市建设为“人”而建,“人”是城市主体,“人”的使用需求是城市场所最终的“意向”目标。
中国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深受前苏联体系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公园的投资建设和后期维护管理资金仍完全由政府埋单,如有商业植入也是公园建设完成后的事,但作为后期进入并相对独立的经营个体,其本身并不对公园的整体环境景观和管理负有具体责任,结果早期无计划的商业引入常常陷入无序发展的困境。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意识到需适应人们对公园服务需求的改变,增加或调整了公园的服务设施/项目。从中可以发现,经营性、服务性、娱乐性项目是新增项目的主要构成。因此,怎样把这些项目融入新城市公园建设就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三、厦门惠和石文化园的建设思考
凯文·林奇在《总体设计》一书中为城市提出了“为谁造就场所?”“意向如何?”“谁来解决将是什么形式?”“建造在什么位置?”等四个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中,“为谁造就场所?”的问题是最困难,却也是最经常被贻误的。如果将范畴缩小到城市公园建设领域,这里的“谁”应该是指使用者——城市居民,或建造者——公园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通常指政府。其他三个问题均属景观规划设计中“方法”与“形式”的技术问题:“意向如何?”“建造在什么位置?”需在城市规划范畴内解决;“谁来解决将是什么形式?”则会因为设计者不同而形成由不同设计“方法”与“形式”构成的方案。
(一)打破城市公共建设单一投资建设主体的瓶颈
政府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者、建设者、管理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城市带来全新的面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膨胀,政府作为众多城市公共项目的单一投资主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小型公园、公共绿地、街头公园经常因为非国计民生需求、影响力不够等原因而成为后期维护管理的遗漏之地,不少街头小型公园就是因为缺少后期管理资金及人员而荒废掉。
厦门市政府将城市著名企业引入惠和石文化(主题)园的建设,让实力企业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建设,共同营造城市公共空间。同时,“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做法解决了前期投资建设和后期维护管理资金来源的问题,可望实现城市公园,特别是城市小型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园是居民休闲放松的场所,是社会公益性项目,企业的商业化是否会使公园“变味”呢?从惠和石文化园的规划及建设经验看,也许可以通过以下5方面进行协调:
1、为公园融入商业制定相关政策,让商业运作在公园内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而又不影响公园建设的公共品质。
2、制定合理的商业经营空间标准,限制商业经营场所超范围建设。
3、制定明确的企业公益性项目范围及标准,设定总投资规模的百分比作为公益性投入。
4、限定公园经营收入的百分比作为公园再投入建设及维护管理的资金。
5、规定明确的公园维护管理办法及固定的管理员工。
政府引入企业进行城市公园的具体建设和管理,只有明确、细化各自的责任义务,才能各施其长,开辟城市公园良性建设发展的另一种方式。一方面,政府解决了公园建设管理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得到展示企业文化的舞台。此外,企业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团队也为公园的良性运行打下了基础。
(二)将文化主题经营元素融入景观营造中
在惠和石文化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除了考虑整体风格特色及对细节设计进行把握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将投资方厦门惠和腾飞石业有限公司所拥有的艺术品、收藏品、企业产品合理地融入环境中,使其不破坏整体景观空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园区的“石文化”属性。从建成后的效果看,该出发点得到较好地实现,每个进入公园的市民、游客都会感到这是一个石文化艺术园,与平常所见的综合性公园明显区分开来。
惠和石文化园的建设还是围绕“为谁建造场所?”这个核心问题展开,设计前期大量的时间用于了解、分析、综合政府与企业对该项目的不同要求。为避免园区建成后成为一个大的企业产品展示场,走访了福建省内有影响力的石材企业和石雕艺术展示园,认识到石雕产品的陈列方式和展示路线在环境中的分布是影响园区景观的关键,特别是大多数石材企业柜台式的展示方式给人堆砌的印象。最终的景观方案定稿通过园区游览路线规划,让参观者进入公园后,沿着设定好的路线游览,石文化艺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一路上娓娓道来;同时,把企业收藏/产品按时间顺序进行分类,以文字、图片、实物现场制作、商品展示的方式进行布局。此外,园区内对李走生先生闽南石雕艺术品的展示介绍、福建特有的影雕工艺现场实景展示……让游客更深地了解到福建作为传统石雕艺术之乡的艺术魅力。石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原则是达到“石”、“景”的有机结合。人们游览其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石文化园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在公园中漫步、休闲、娱乐时,观赏不同年代的石雕艺术品可提升美的感受,亦可了解中国石材雕刻艺术博大精深的知识。园区景观十分强调石材的主体地位,借助石材不同工艺的表现手法,将石雕艺术与环境空间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不管是精凿细刻的作品,还是随意放置的顽石,都渗透着一种浓浓的艺术韵味。从长廊廊柱到花池、花坛的石雕小品,从建筑外立面到庭院景石和水岸护堤石,从草地、树丛中的石雕到大面积叠水景墙,无处不体现着自然石材与石雕艺术品在环境中的巧妙应用,每一块石头、每一尊石雕作品都能与景观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四、结语
厦门惠和石文化(艺术)园15000m2的园区面积及投资在城市中算是小型建设,但从完全由企业投资建设,并负责后期维护管理的公益性城市(小型)公园的角度看,仍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果这样的操作方式能形成良性的运作程序,那么城市(小型)主题公园的建设就能引入更多相应的实力企业参与其中,不仅能为城市公园的建设资金,还能解决城市(小型)公园因后期经费缺乏而无法一一管理到位的困难。企业融入城市公共事业建设,注入商业运作元素及维护管理经验,不但让园区更人性化,而且其商业回报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真正意义实现了“以园养园”的目的。
惠和石文化(艺术)园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开园后的景观养护和经营管理都保持较好的发展方向,不断慕名而来的游客让我们感到园区真正受到人们的喜欢。在一幢一幢钢筋混凝土建筑拔地而起的今天,更不应该放弃城市小型公园的建设。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将每一块小小的绿色空间建设好、维护好、管理好,成为城市中永久的绿洲。惠和石文化园在规划设计前期大胆地把(主题)商业活动引入与环境景观设计并列在一起,既赋予了城市公共空间较高的石文化景观价值,又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消费的需求,惠和石文化园将城市(主题)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和谐统一在一起,这应该可成为现代城市(小型)公园建设的最佳目标了。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M/OL].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包亚明(主编).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M/OL].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M/OL].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英)E·H·贡布里希著.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OL].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文】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主题作文450字11-28
以传统节日为话题作文12-06
中国的传统文化作文400字-中国画12-05
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08-21
2015中国传统节日主题班会串词08-15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三年级作文06-27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作文08-03
中国传统文化之象棋作文12-21
作文中国传统节日06-20
中国传统美德英语作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