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作文(通用11篇)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作文 篇1
关于戏曲的作文(1):
戏曲结束了、离开走了
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相遇必将散失。
人生就像一场戏曲,无声无息的上演过后,就结束了。我们起身离开,会不带一点留恋。因为这场戏曲完了还有下一场等着我们。
催促着散了吧!今晚的夜色朦胧里的神秘,是猜不透的人生,没有留恋人生,我想或许更加了断吧!人、别再啰嗦了,直来直去的离开,不留下任何痕迹。
沫沫,你以前说过,其实人只但是是上帝操控的木偶罢了,一切的一切掌握在他的手里,没有反抗、没有议论,只有服从。
完了完了、戏曲在我们之间悄然结束了,你告诉我别再继续无谓的反抗了。结束吧!死亡吧!
关于戏曲的作文(2):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京剧的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的悠扬委婉。
为了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我特地上网查找。
我先一段既简单又好听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听着听着,那似乎散发着清香的泥土气息的黄梅小调使人感受到了剧情人物的欢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头欢歌的小鸟……突然,我感到一阵摇晃,猛地睁开眼,感到重心不稳,原先由于我听得太入迷了,差点摔倒在地。再一看,戏早已唱完了。真是不听不明白,一听吓一跳,原先戏曲不比流行歌曲差。同样很好听。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脸红。我这个只明白听流行音乐,只明白追流行歌手的小女孩,却一向没发现戏曲艺术的美,一种脱俗的美,一种自然的美……
常言道:想明白梨子的味道,就务必亲自去尝一尝。其实,很多东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亲自去实践,才能明白事物的真假。就像戏曲,它虽不分时代,但既不会过时也不会老套。它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不褪色。
关于戏曲的作文(3):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关于戏曲的作文(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
中华文化,范围广阔。传统学科中的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中的万里长城、阿房宫;绘画中的中国国画;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神话、寓言;还有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服饰、饮食、武术等等,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到如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希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然而,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记者一些老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知道,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现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己;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们也应该去知道。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当然,我并不觉得追赶潮流不好,我也喜欢新生代的偶像,但是我觉得对于传统的文化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的文化需要发展,但传统的文化更需要发扬光大。于是,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把传统文化向年轻的一代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发扬、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国传统的戏剧;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开始在自己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利用他们自身的号召力,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对戏剧有更多地了解,为发扬传统戏剧献上自己的力量,毕竟,这些年轻的歌手的老师也是上一辈的老艺术家;而老艺术家们也开始在传统中融入新元素,是传统戏剧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吸引年轻人,使年轻人不仅追赶潮流也爱上传统,对戏剧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现在,也有许多外国人喜欢上中国的戏剧,对中华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戏剧,这一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爱。璀璨的戏剧艺术将会在世界的东方放出光芒!
关于戏曲的作文(5):
中国的戏曲在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因为它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渐渐地,我也随着时代开始排斥戏曲。
我的爷爷是个戏迷,自然爱看戏,爱听戏,也爱唱戏。每天早晨,爷爷都会大展歌喉,边唱边比划:“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我趴在窗上,喊着:“爷爷,别唱了,过路的人都在看你呢!你唱的是哪一出呢!”唱哪出?来来来,我告诉你。”爷爷向我挥挥手。我跑过去,爷爷说:“这曲叫《玉堂春》,不错吧?”“噢,原来你们戏迷流行这曲呀!”“流行??哈哈---”爷爷笑了,“对,我们就流行这曲。你们孩子流行啥呀?”于是我得意地唱起了周杰伦的新歌:“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原来玄儿喜欢听蚊子哼哼的呀?好吧,你听吧,听吧!”我看得出爷爷有点失落,但我决不喜欢,同学会说我老套的。这样,每当村里来了戏班子,爷爷一席都不缺,而我情愿一人在家里看《流星花园》,因为流行呀!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作文 篇2
“文”即智慧, “艺”则为技艺,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那么对于文化来说同样是高于生活而源于生活。文化与艺术的由来就是人在生活中而得到的升华, 再回归于生活, 服务于人。那么文化与艺术的关系我们就不言而喻了, 他们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与艺术的结合, 凝聚在中国艺术当中, 中国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呈现是最为淋淋尽致的。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相比, 中国戏曲更加的“亲民”。从两种戏剧的发展历史来看, 中国戏曲是地地道道的生于民间, 长于民间的。戏曲从“娱神”走到“娱民”他始终扎根于民间, 尽管戏曲深受人民喜爱, 但一直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甚至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和摧残。而西方戏剧却有着与中国戏曲截然不同的待遇。政府出面组织戏剧活动, 保护戏剧, 久而久之, 西方戏剧也无形中成为了政府育民的一种高级手段。而中国戏曲这个可怜的“弃儿”, 它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便只能自谋生路, 这样的处境也给戏曲的“亲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始于悲者终于欢, 始于离者终于合, 始于困者终于亨”这是中国古典戏曲一大特色, 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国人的思维方式、循环发展观念, 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中和之美的审美崇尚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诸多因素都有关系。
正月十五吃汤圆, 八月中秋赏圆月, 除夕之夜贺团圆等等一些习俗足以看出, 中国是一个善“圆”的民族。中国人民对戏曲的理解也是不离其“圆”。他们觉得戏曲欣赏需要愉愉快快地去, 随随便便地看, 高高兴兴地回来, 那么中国人民对戏曲的最高声浪便是:戏曲的最高目标不是让人哭, 而是让人笑, 戏曲的结局不是让好人死, 而是让好人生。因此, 即便是关汉卿笔下含冤受屈的《窦娥冤》, 还是在纪君祥文下满门抄斩仅剩独苗的《赵氏孤儿》, 剧情最终都会以他们各自的方式, 让观众得到一种圆满的结局。在这种善“圆”的土壤下滋养而生的戏曲便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善“圆”的风格
圆和方在中国几乎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在中国, 人们把圆和方象征天地——天圆地方, “君子内圆而外方, 小人外方而内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铜钱是外圆内方, 还有一些节日习俗等等一些现象。由此可见圆在中国是一种吉祥, 成功, 幸福的象征。那么这些思想又是从何而来呢?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中国, 古人对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得不到正确的理解。于是, 恐惧与希望交织在一起, 对许多自然现象作出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把自然现象神化, 宗教便成为了他们的信奉之一。
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是最为广泛的。佛教与道教似乎跟圆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道教的八卦图, 佛教的轮回图, 都是以一种圆的样式呈现。包括他们对生死的理解都是以圆的方式, 认为死不是生命的结束, 而是另段新生活的开始。当时人们对宗教的依赖性是及其强烈的, 生活, 思想观念无不渗入。那么提倡圆满的宗教思想便也渐渐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戏曲是封建社会中后期培育起来的综合性艺术样式, 作为影响广泛的儒家思想对戏曲的浸染也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打开戏曲的教科书, 我们不难发现戏曲的主体思想不过是忠、孝、弟、信、礼、义、廉、耻。儒家把道德政治化, 又把政治道德化, 伦理中心主义成为儒家文化的突出标志, 从而成为了封建统治的一种伦理宣传。戏曲在当时社会是一门倍受排斥的艺术, 若想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生存, 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去迎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赵氏孤儿》的创作, 对于作者纪君祥的主要目的思想我们已经无从知晓, 现在所得出的一切结论也不过为后人的一些推测。朝代的更替, 岁月的洗礼该剧仍能保留至今, 跟政治, 跟儒家文化的忠、信、义是远远分不开的。政治上迎合统治阶级告诫他们的臣民要懂得尽忠尽义, 正因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官方也会给予一定的支持, 用来教化于民。
尽管戏曲的发展会因社会背景的压制而限制了一定的创作, 但戏曲的根毕竟扎于民间, 他与民众的思想是相互结合的。
戏曲的观众主体是目不识丁的广大农民和城市的贩夫走卒, 里巷细民;戏曲作家大多为“名第卑微, 职位不振”的下层知识份子;戏曲艺人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这样的一群创作主体, 戏曲创作便多用劳动人民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用最为底层的劳苦民众的感情去塑造人物, 用百姓最为敏感的话题去创造剧本。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 禁锢的思想, 便产生了众多不合理的封建礼教。对于底层的百姓他们是封建礼教的最大迫害者, 但对于他们是敢怒而不敢言, 戏曲便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宣泄方式。官方的限制, 戏曲剧本的创作便有了“指桑骂槐”特色。这样的创作形式跟所谓的藏头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天仙配》讲述了董永家贫, 父亡, 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 得资葬父。玉帝七个女儿不甘天庭寂寞, 戏于鹊桥, 窥视人间, 最小的七女钟情于董永, 只身下凡, 与其结为夫妻。事后让玉帝知晓, 大怒, 令其即刻回宫, 否则祸及董永。七女无奈, 忍痛泣别, 留下千古憾事。
该剧看似一则神话故事, 一面表达了平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希望自己能如同董永一般, 偶遇心地善良的仙女。另一面则是间接而深刻地痛斥着社会的黑暗。
一部好的作品, 剧中的人物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 而是此类人中的一个代表, 由他来揭示, 表达属于他们的一种人物类型。《天仙配》中的玉帝是高高在上的, 没有人能去违背他的一切言论, 正由于他的反对, 百般恩爱的董永夫妇不得从此诀别, 天地相隔。玉帝给予我们观众的形象就是一个恶魔, 他的强行拆散, 使一个原本美丽的佳话成为了永远的悲剧。玉帝的背后其实藏着一群劳苦大众所痛斥的那群封建统治阶级, 是他们将这个本该属于民众的社会成为了唯我独尊的社会, 迫害于民。傅员外父子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 七女戏耍傅家父子同样是人民戏耍地主阶级, 七女的思想也深深地表达了劳苦大众对地主阶级的厌恶。现实生活中, 底层人士无法去驳斥这些迫害他们的高层人群, 戏曲便给予了他们空间。
戏曲是源于民回归于民, 回眸当代所创作的一些“佳作”, 它们已经远远隔离于民。中国文化与中国戏曲已经产生了极大的隔阂, 一种民族艺术, 它已经不再散发民族气息, 这样的创作形式我不知道怎么能亲近于民。古代的创作者不是坐井观天地在书房完成一切创作, 他们是近于民, 亲于民的。他们深刻了解社会需求, 了解人民大众所思所想。如今时常会听到社会节奏的加快, 使人们已经忽略了戏曲, 不再亲近戏曲的言论, 但到底是人们远离戏曲, 还是戏曲远离了人民呢?或许戏曲人应该好好地深思下这个问题。
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相关探究 篇3
一、中国传统戏曲的结构
传统戏曲剧本一般都兼用韵文和散文,分连台本戏、本戏和折子戏。现代戏曲分“幕”和“場”。连台本戏有两种,一种始于清道光年间北京的京剧。清杨懋建《梦华琐簿》:“大轴子皆全本新戏,分日连演,旬日乃毕。”;一种始于清末上海的京剧,逐步影响到其它地方戏曲剧种。它受资本主义商业的影响甚深,多演神怪武侠故事,并以机关布景为招徕手段,如《狸猫换太子》、《封神榜》等。全剧往往有几十本,每本都是自成起讫的一出大戏,每次只演一本。不久前,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北京京剧院演出的《宰相刘罗锅》就是京剧连台本戏,已上演第一本和第二本,大受欢迎。
本戏,是一次演完的长剧,如《赵氏孤儿》。折子戏,是本戏中可单独上演的单出戏,如《借东风》就是本戏《群英会》中的一折。
二、传统戏曲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扎根于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土壤上的传统戏曲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之根。经典的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修身正道、昭彰未来的文本。这些优美至极,充满诗画意境的戏词,有着永恒的文学价值,是民族文化宝库里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值得珍惜的宝藏。它承载着光辉灿烂、延续不绝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更是艺术精神赖以存在的根本。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戏曲如一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戏曲又像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一直孕育着,却从未停比过演变和成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曲活动更加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戏曲集中代表了平凡的民俗文化和高雅的士大夫文化,因此也成为社会大众最为倾心与瞩目的艺术样式。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最为广泛的群众文化和审美风格,成为从宫廷到市井,从城市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那就是戏曲。由于戏曲每个部分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因子,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戏曲。
三、传统戏曲中蕴含的影响力
自从戏曲诞生后,便对中国社会人类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范围的覆盖。从空间上来看,经过孕育演变而形成的大量地方剧种,对整个人类的集中居住地区形成了全方位的影响并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等,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剧、傣剧、侗剧等,戏曲充斥在中国大地上,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戏曲,这在世界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从时间上来看,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戏台还是茶馆,街边和舞台锣鼓喧喧终日不绝的演出,这体现出了民俗文化生活的主要景观。
从介入深度上来看,戏曲文化几乎是包罗万象,不论是民间节日庆典、拜神请愿,还是婚丧嫁娶、联络感情都被戏曲所垄断,人们周边的文化空间,戏曲无处不在,当仁不让的演变一切民俗艺术载体,更成为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戏曲题材的创作内容,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到全部历史故事,一自延伸到当今的现代生活,积累起来的数万个剧目,对于中国传统题材有了全方而立体覆盖,然而不同的剧种和演绎群体,所拥有的各具特色的曲调和表演方式,形成了审美角度和多重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小同流行区域的覆盖。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的正统意识逐步转化为民俗民风,进而演变为传统的文化生活。戏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载体和桥梁,沟通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于民间的影响也日趋深入,成为传统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它礼乐合一的表达形式,进入并且占据着全社会人类的精神空间,很多人在孩童时期就在其中沽染着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如鲁迅小说《社戏》里所描写的生活情景那样。古代的劳苦大众,特别是没有条件念书的升斗小民,他们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观念很多从看戏中汲取,同时他们的娱乐也和戏曲演出密切相关。
四、传统戏曲中抒发出的美学观念
古代哲学和美学观念,以及表现手法构筑了戏曲的艺术基石,通过对客观对象求真"求美的艺术追求,使之成为戏曲所要表达的精神诉求。
戏曲的表现技巧主要在于节拍、舞蹈、模拟动作等方式的结合,充分调动了身体各个方面对于我们所理解的世界,并展示出来。与戏曲中的诗歌、音乐一致,表演者的动作也是高度程式化、舞蹈化的。在“以歌舞表演故事”的传统戏曲中,舞蹈和音乐的功能与地位相似。首先,戏曲中的舞蹈要服从于戏曲“表演故事”的需要,舞蹈在戏曲中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诗歌、音乐一起共同“表演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动作的程式化既是戏曲艺术民时期以来的积累,也是形体语言在“三尺舞台”上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就像经过符号化的语言文字得以成为交流的工具一样,动作如果不尽可能地程式化也绝无可能承担传统戏曲中如此高密度的信息传递。戏曲中的舞蹈与动作的程式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舞蹈有着自己的表现方式,它与音乐、诗各自自己的领域内既紧密结合又最人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瓜《礼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歌之为言也,民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民言之;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古人对诗乐舞的审关认知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戏曲中舞蹈的地位和重要性。
为什么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篇4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歌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
行当与角色创造
“行当”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基本内容,是某一种类型人物的共同生活特征(包括年龄、身份、气质、神态、行动、举止等各方面),以及表现这些特征的一套表演程式。所以演员掌握了某一行当的程式,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这一行中所能包括的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
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体裁。它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剧种的重要标志。
唱腔
戏曲演唱艺术,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专业技巧。在演唱上注重字与声、声与情之间的关系。清晰准确地表达字音与词义,是唱功的第一要求,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演唱一般包括发声、吐字、用气、装饰唱法等。其目的在于表达戏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唱出曲情,以情动人,才是演唱艺术最高的审美标准。
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与琴师徐兰沅合作创腔,就是典型的事例。京剧中旦行的梅(兰芳)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尚(小云)派,老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越剧中小生行的范(瑞娟)派、徐(玉兰)派、尹(桂芳)派、,旦行的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雅仙)派、吕(瑞英)派,都是在唱腔艺术上享有声誉的流派。
革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音乐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继承与发扬民族戏曲音乐的传统,去粗取精,丰富提高,使它放出新的光彩;一是如何表现新生活,塑造新人物。为适应新的内容,对传统戏中某些很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法,在新剧目中加以创造性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作文 篇5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也正是依靠语言,文化才得以传播和发扬。语言与文化必然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就是传统戏曲。传统戏曲也经历了数千年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又因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各有千秋的独特风格。对传统戏曲与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
一、传统戏曲的发展
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包括武术、文学、音乐等。传统戏曲的历史悠久,其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后在漫长的八百多年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中,才慢慢形成了拥有 300 多个剧种的体系,与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传统戏曲是综合的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段,以唱、念、做、打为中心,包括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内容,不仅可供欣赏,更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文化语言。
在传统戏曲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也是最为世界熟知并接受的剧种之一。
京剧起源于 19 世纪中期,在北京形成,被视为中国的国粹,也被称为“东方歌剧”.京剧在清朝宫廷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并于 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是一项综合的表演艺术,有着丰富的剧目,大量的剧团、观众和表演艺术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国内外都深受欢迎。
不同的京剧流派都有着大批的著名演员,如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梅兰芳,他在国外的演出取得巨大的成功,把中国的京剧带给了世界。
二、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发展
中国语言及文化的传播始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语言及文化传播最具代表性的一门科学。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立了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并开始逐步有了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汉语热”开始兴起,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学习汉语的人数骤增、学习需要多样化、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等。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
目前,来华留学的留学生人数激增。全世界还有 100 多个国家数千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在英国汉语甚至已经成为初等教育中必选的语言课程。自 年开始,国家汉办开展了更加积极的语言及文化的推广,在世界各地以中外合作的形式建立了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目前在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200 多所孔子学院和 200 多个孔子课堂。其主要任务是教授汉语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发展友好关系。孔子学院的服务还包括开展 HSK 等汉语考试和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和演出。在孔子学院提供的演出及活动中,有关中国传统戏曲的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三、传统戏曲对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中,戏剧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基本课程。在英国和美国,从教育的最初始阶段( 3 ~4 岁) 就开设专门的戏剧课程。
中国传统的戏曲是极具大众特色的平民艺术,是人们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传统的戏曲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对文化事业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学习一种新的语言,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目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用传统的中国式理论教学,必不能为留学生所接受。如果将戏曲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更好地推动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孔子学院组织的各类表演及活动中,传统戏曲大受欢迎。
戏曲的各个元素可更好地帮助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戏曲中的服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和朝代的服饰的区别; 脸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的意义和中国人对图案的偏好。此外,汉语中还有一些词汇是从京剧中衍生而来。如“压轴”一词,来源于京剧中的倒数第二出戏,通常由主要演员出演,可以用它来表示最精彩的表演或者最出色的演员。
四、传播方式探索
1. 欣赏戏曲表演。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戏曲特色和发展情况,带领学生参观戏台和幕后,并观赏戏曲表演,整体了解戏曲的特点。
2. 开设戏曲特色课程: 语言课程,教授脍炙人口的选段。可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编,以简化戏曲的语言,使其更有利于语言的教学。历史课程,根据选段中所讲述的内容来学习同时期的历史知识。文化课程,了解中国人对颜色和不同品质的认同。比如脸谱中不同颜色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等。
3. 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这既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又是传播戏曲的一种有效方式。
中国人表演的戏曲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种欣赏的过程。而欣赏由外国人表演的中国传统戏曲则可以带动更多的外国人积极地来了解和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戏曲。
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为了让全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文化,我们要更积极地将中国戏曲的经典优秀作品传承下来,传播出去,让中国传统戏曲为更多观众所见、所知,并由见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喜欢。在全球化语境下,积极探索实现文化融合、消除文化隔膜的方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戏曲打造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参 考 文 献]
[1]徐晓梅。 浅议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J]. 丝绸之路,,( 24) .
[2]周烨。 以多元视界倡导文化语境下的戏曲传播[J].大众文艺,,( 10) .
传统戏曲作文 篇6
可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根。如今的艺术形式日渐丰富了,传统戏曲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挑战。它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更多人喜欢追流行,认为在流行中能够展现自我,获得满足。“弃之戏曲,投之流行”。
为什么传统戏曲会面临如此的抉择?是它乏味?不是。是因为它抵制不住流行的强撼冲击。流行是什么?引领潮流,追求时尚。不可否认,“流行”,也是一门艺术,但是现实中的艺术。
打个比喻,流行就像划过天际的一颗流行,一划而过,短暂却璀璨,更多人惊艳于它的闪亮,于是抛传统追流行,心中只觉得流行放射出的夺目光彩才为自己瞩目。殊不知,一划而过的背后,是寂静,没有任何追求后的精神享受。而传统戏曲,就好像宇宙中一颗并不耀眼夺目的恒星,虽然若隐若现,但它始终保持自己的韵律哼唱宁静。它摆脱了喧嚣与浮华。深夜,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闭目养神地听一段戏曲,或是泡上一杯醇香的茶,看一会儿戏剧节目,你定会感到超脱的自然与静心,感觉古老却清新的戏曲很美,很美。
这就是戏曲的魅力,如一袭清风吹拂着,精神与灵魂,此刻,都能得到升华。其实,中国传统戏曲,根本不存在什么“去”与“留”,它一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永恒的历史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形式美 篇7
到了京剧鼎盛时期, 每当戏曲大家登场演出前, 总是以“晒晒”自家的“行头”而风动一时, 观者则从这些私家的“行头”置办中便可猜测出此“角儿”的份量。就像京剧的“四大名旦”, 各有各家的压箱底儿“行头”, 甚至一看这件“行头”就知道是哪家的戏目了。
一、创新形式美
例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早年因扮演《贵妃醉酒》的杨贵妃时创作的, 具有“梅派”特色的镶边女蟒 (花衫蟒) , 它着实不同于一般戏班里“关中”女蟒。通常戏曲中的蟒衣是模仿明代蟒衣制成, 在明代蟒衣可是皇帝的特赐品。戏曲女蟒有旦角蟒、老旦蟒之分。旦角蟒一般为公主, 后妃所穿, 底色以红为主, 皇后蟒以明黄为主。脖子上还要围戴大云肩, 坠珍珠吊穗。腰里悬挂玉带, 内里系团花腰包或缠枝牡丹腰包 (裙子) 。而梅派女蟒却有湖水蓝缎面的镶边, 镶边里锦绣白鹤祥云, 金丝缠绕雍容华贵。通体的红色为基调, 除了大幅的丹凤朝阳外, 通通有无数个团花牡丹纹样缀满其上, 精美别致与众不同。梅派女蟒下方和袖子下方具是金线粗勾银丝细嵌的山水纹样, 典雅庄重款款大方。单从这款女蟒就足以看出梅先生的独具匠心, 梅先生在蟒衣基础上加工美化既保留了蟒衣的基本形状和穿用范围, 有继承了中国戏曲服装追求意境美的传统, 并赋于了更加鲜明的美学特征。所以说成功在于重视细节, 一位戏曲大师不光舞台上表演精湛, 对待场上的“行头”都仔细设计, 精心研究, 怎么能不成为中国戏曲体系的领军人物?在梅先生引领戏曲服装形式革新后, 一些戏曲名家也受其影响有了更具有自我特色的戏曲服装。例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在京剧《状元媒》中“柴郡主”的女蟒, 通体绣满了“万字”纹样, 底部的山水也是金线红底, 凤凰图样飞旋其间, 更是呈现出一派华贵吉祥。还有杰出的京剧大家周信芳先生, 把男蟒进行了革新, 并在20年代中期与人开创了戏衣庄, 力主戏曲服装形式的革新。
二、色彩形式美
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不光在样式上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形式美, 在色彩上还有严格的制约性, 并充分展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色彩也是以“为人物的传神抒情”服务为最高的美学追求目标。例如:从颜色上看蟒袍, 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蓝、湖、香。在《铡美案》中“包公”, 刚正不阿怒铡皇家驸马陈世美为民除害, 他在剧中穿黑色蟒, 显示包公的威严正义。《单刀会》中的“关羽”, “赤兔马千山踏遍, 青龙刀遮日光寒;镇荆州成王霸业, 保大哥立地西川”。他红脸卧蚕眉丹凤眼, 象征着关羽的忠正耿直, 但他身穿绿色蟒, 完全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示了他的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满江红》中的“岳飞”, “十年待雪靖康恨, 烈烈激怀臣子心。喋血中原传圣命, 不渡黄河痛回军。”他就穿白蟒扎白靠。英武伟岸, 一派大丈夫大英雄气概。《打金枝》中唐王, 因公主刁蛮无理, 唐王为平和“家务事”, 假意要斩驸马实则金殿之上官上封官。“这一件蟒龙袍真真可体, 这本是你丈母娘亲手儿做来的”, 唐王身穿黄色绣龙图样的蟒袍, 这黄蟒在戏曲舞台上也是唯有皇帝才能穿, 实乃皇家御用品。《龙凤呈祥》中的“刘备”, 穿红锻金丝的团龙蟒袍, 是仅次于黄蟒的王爷将相所用, 年岁也偏年轻。
三、特定形式美
中国戏曲服装的变形夸张手段异常高明, 戏曲艺术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可以随编剧的丰富想象进行虚构, 而唯有服装不能太离谱。例如:《金玉奴》中“莫稽”, 落魄书生沦为乞丐, 大风雪天倒卧金玉奴家门前, 幸得金玉奴一碗豆汁救下活命, 谁知中了状元后, 忘恩负义把金玉奴推落江心淹死。生活中的叫花子, 肯定是衣衫褴褛, 但戏中的“莫稽”却穿得挺体面, 俗称富贵衣。这种富贵衣, 既能指示乞丐身份, 又能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它是“像不像做比成样”的艺术形式。再如荀派的《红娘》, 虽说是身份是丫环, 却是穿着特制的“古装衣”。一般丫环穿大坎肩 (裤子袄外面为了干活方便罩着的一件长坎肩) , 经过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先生的设计而光鲜动人, 绣花长裙配上沙质短袄, 缀满流苏的披肩, 绣花细细腰带, 还有两根垂至脚踝的长飘带随风飘曳, 美仑美奂煞是惊艳可人。再如《算粮》中的“王宝钏”, 十八年住在寒窑苦苦等待丈夫薛平贵, 平日靠挖野菜充饥度日。从堂堂相府三小姐,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锦衣美食却甘为缺吃少穿的乡间贫困村妇, 她只能穿素色 (以青色为主, 必须不露脖子) 的带领子的“褶子”, 湖水蓝镶边, 下系素腰包 (白色无绣花裙子) 。有的戏中贫困“寡妇”也必穿此类, 以表示生活窘迫, 度日艰难。还有一种白色“褶子”, 往往是守孝女子所穿, 像《李雪梅吊孝》中的“李雪梅”。再如《窦娥冤》中“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入狱, 身穿大红“罪衣”绑缚法场被斩。还有《玉堂春》中的“苏三”等等, 戏曲中罪犯都是大红颜色, 通体素红, 女犯可有蓝白镶边, 上袄下裙;男凡上袄下裤。这些都源于中国的传统民俗的折射, 杀人是大凶事, 为辟邪犯人穿红, 监斩官披红斗篷, 刽子手也穿红上衣。再如戏曲中的“店小二”都是素色“茶衣”, 腰系“腰襟子”, “茶衣”就是平民便服, 长过腰短到膝盖, 大襟布衫, 一看就是一个干活的伙计。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作文 篇8
现在,小剧场戏剧(包括话剧和戏曲)的演出,无论演出场次还是观众人数已经远在大剧场话剧之上。根据世界各国戏剧发展的经验,一个健康的良性互动的演剧生态,理应以低成本的小型剧目或者小剧场为主体。我国戏剧演出市场的这种变化。其实质正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下悄然发生的一次生态转型,这是我们当代戏曲艺术的一种内在需求,一种时代的呼唤。过去许多不懂戏的年轻观众,对于京剧,总会敬而远之,受不了其间冗长的段落,受不了锣鼓的喧嚣,也就无从体会观赏的趣味。受惠于我国戏剧界这些年推出的小剧场京剧的魅力,许多观众在小剧场看了京剧演出后有些诧异,原来京剧是如此好听、如此好看。从此后,看戏曲、了解戏曲、学习戏曲的人也多了起来,竞使许多人也成为京剧爱好者。去年北京京剧院陆续推出的四部小剧场剧目《马前泼水》、《阎惜姣》、《玉簪记》和《浮生六记》,为什么会给许多观众如此深刻而广泛的冲击及影响,如何理解北京京剧院陆续推出的传统戏曲四部小剧场剧目,以及这些许多传统戏曲在小剧场演出到底意味着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和深入的研究。
作为一个新概念“小剧场京剧”应当属于“小剧场戏剧”范畴,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从这一意义以上讲“小剧场京剧”自然和“小剧场戏剧”是同在一个发展脉络中的,只不过比起小剧场话剧来,稍微慢了半拍。对于“小剧场”这个概念,戏剧界普遍认为,“小剧场”戏剧,是一种实质上的实验戏剧,带着些先锋性、探索性的意味,可以突破传统戏剧的形式和内容限制,可以在这里探讨戏剧的时空、观演的关系等命题,也可以讨论某些观念、某些思想,等等。小剧场京剧的初衷或者最开始的动力,的确是在这个脉络中的。只不过,小剧场戏曲稍晚于小剧场话剧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小剧场戏剧”这一概念也已经在文化市场的环境中经历了新的历练,小剧场京剧的发展也不能游离于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小剧场京剧是不是实验或者先锋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实质上是个彻底的“现代剧场”的概念。“现代剧场”的意思。不是说剧场的条件如何“现代”。而是说人们对戏剧的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认识和新的要求,从经验和感觉的角度讲都是和传统戏剧不一样的,而从更深的层次上讲,它是对戏剧或戏曲的艺术创作、导表演及舞美设计师等各个方面在艺术思想及实践上的某种突破和创新。
在这样的“现代剧场”中,观众必然是专心致志地凝视着一台戏的。在这样的“现代剧场”中的观众,不是如传统戏曲观众那样散漫地喝茶听戏,也未必要到剧院赶去捧某个“角”;他们也不再会如老观众一样,对每一出戏、每一个唱段都了如指掌。这种新的生态、新的环境,必然会对作品提出新的要求。每次在现场,年轻观众的观后感受总是觉得“新鲜”。他们提出的更多的不是他们对“人物”的理解。而是他们在“观演”关系中不舒服的地方:比如该不该“鼓掌”的问题。当传统的戏曲观众为某一唱段叫好的时候,恰恰是年轻观众要去静静地体会人物的时候。这不是说要观众如何,而是创作者们在创作的时候,要注意面对不同阶层的观众。这其实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从其本质层面上讲,它涉及到的是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好小剧场戏曲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精神之间的创新与继承关系,把小剧场京剧与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相融合的问题(包括“中西结合”的问题),实际上是目前我国小剧场戏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时、气、象是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的根源。而“生生”,是哲学范畴下的一种“活”的生命精神,它强化了中国哲学中生命联系的观点,而中国人审美观点和艺术发展也受其影响。中国人是以生命概括天、地、人。天、地、人是统一的,人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是不可分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以象推演的方式说明了“生命关联律”,由八卦所显示的联系大都是风马牛不相及,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的。它们之所以能共存于一体,整合为一生生序列,不依据逻辑推演,而得益于生命的体验,生命的关联模式。由“生生”模式,不由得联想到了中国戏曲舞台的创作发展,如今的戏曲演出及舞台设计,加入了许多新的科技,技术,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但是过多的人过多的注重了技术,有时又会忽略了戏曲舞台创作艺术及舞台设计本身。
在戏曲的创新与继承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戏曲就不应该改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有人主张空台,最大限度的发挥演员的表演,这都是一种手段,但是我们不能让戏曲真的成为一个古董,戏曲是一个多元化的、博众家之长的艺术,它的发展不应该一个点的停滞不前,一条路走到黑,或是一种单纯的循环,而应该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循环往复又无往不复,高于以往,成为又一次的经典。而这种循环往复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是呈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这也就是一开始所说的一种回归,而“小剧场戏曲”所谓的一种回归,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形态,它是一个高于传统模式的形态。无论是以折子戏为基础,还是在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加以阐发,小剧场戏曲都做出了别有趣味的尝试。笔者认为,对于小剧场京剧,在叙事的严谨、结构的紧凑与节奏的紧张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外,在戏曲舞台创作艺术及舞台设计方面那些看似细微、看似不经意的地方,一点点的变化和创新,都是值得认真关注和大力提倡的,同时又要采取仔细推敲和十分严谨的态度的,要坚持把小剧场京剧创新与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精华相结合的原则贯彻于其中。
以唱、念、做、打、舞为特征的中国戏曲艺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在自由的舞台空间里演员
身与景随,戏到景至,通过表演完成情景共生,情景交融,并以此激发观众的想象,与之产生共鸣与互动。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创造,力求与传统戏曲艺术的整体艺术观念、审美视觉、样式表现相一致,力求达到整体语言的和谐统一,传统戏曲的魅力在于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在于观众与演员关系上的一种相互制约、依赖、激发、默契,因而产生不可替代的审美愉悦。这就要求舞美设计师在舞台设计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达到观众与演员的情感交流。
将自然空间与人为空间相糅合,创造出一种隐秘的虚空环境。选择和提炼出一系列夸张的尺度并具有鲜明象征性的视觉语言,去激发戏曲冲突,引起观众积极的联想,并从中强化戏曲内容与舞美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自然空间与人为空间的相对转换,巧妙地利用两种形式语言的对话,产生了一种充满戏剧性和哲理性的视觉空间,让观众身在剧场又在戏中,似在戏中又在生活中。让观众在这两种环境中相对变换,从而引发观众对戏曲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共鸣。多种表现手法,多样式的舞台演出,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戏曲的多元化要求舞美设计家在戏曲样式处理时结合演出形式的需要采用虚拟抽象与写实结合,假定与真实结合产生巧妙合理的空间,精彩的画面构图,生动的艺术形象——舞美设计已从外部环境形象的再现性刻画,走向带有表现性语言的偏重内心感觉的塑造,寻找戏剧的内涵和核心,从而赋予作品灵魂和品格。舞美设计师在舞台设计中遵循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观念,这要求我们的舞美设计师在创作时,不能忽视对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观念把握与研究。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当今的年代,我们不是把它的位置摆放在外国人的面前,而是应该去面对广大的中国观众。如果连自家的人都不欣赏自家的东西,又何况外人呢。前面所说的“生生”的观点恰恰反映出了一些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人们说一粒沙可以见沙漠,一滴水可以见整个天国。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并不能完全的否定,可以延用这么多年的舞台形式,必定有它的艺术价值。一桌二椅可以变幻出不同的情境,舞台效果,在舞台上除了作为桌椅实用以外,桌子可以用作山坡、点将台、高楼等。椅子可以作为门窑、牢门、织布机等组合和演员动作发生联系。这是一种启示,如今的戏曲舞台上过多的写实,华丽的铺张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谓生生,生命的联系和推理。如八卦的延伸序列中,乾像健,像父,像首,像老马,像万物之始。舞台上的表意也要注重观众们的审美需求,太过的直白反而越显低劣。
在创作实践中,虚实结合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把握,与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相融合,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就是它的虚拟性,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极力地追求神似,运用到舞台上,就是如何处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灵活性,虚实结合是一种手段,也是一条审美准则。虚拟、灵空是指舞台画面张弛得当、虚实相间、玲珑剔透、烟锁雾蒙。欣赏间获得一种润湿的清新,眼前可见心旷神怡之境,可闻沁人心脾之香。中国传统戏曲舞美创作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虚拟、灵空,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符合传统的、民族的审美观念,也是具有当代挑战性的、充满现代意识的创造目标。一位能着眼于戏曲整体,有全局思维和辩证思想的戏曲舞美设计家,总能在感性的思维中找到自己的舞台语言,在和谐地照顾其他戏曲元素时候,体现着自己的独特的存在价值。
舞台设计讲究舞台“留空”的艺术。在“有形”的空间造型的创造上,注意计划“无形”的空间预留,并能上升到美学、哲学的高度上去认识,去体悟。在通常的舞台设计中,人们往往大制作于“有”的形式上,而忽视了“无”的实用空间。舞台上留出大片的空白,通过灯光的变化,来诱发观众的联想,烘托了剧情的发展。舞台设计师在接受任何一种题材内容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的和谐统一,将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渗透于主题之中,起到渲染及烘托作用,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舞台效果,光彩夺目的视觉形象,激发观众的心灵感应,从戏出发,抓住内涵,塑造鲜明的视觉冲击,充分发挥舞美的表现功能。创造一个虚拟、灵空的舞台空间。
观众在戏曲演出过程中从视觉上没有看到具象的布景存在,但在心理上与精神意念上已经不自觉地感受到了。它什么都没有说,都蕴涵在这虚空中。使观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给观众遐想的空间,产生心灵感应。中国画家强调通过画面组织结构的处理使画面生动,活泼,使静止的画面灵气往来。在有限的笔墨中体现无限的韵味。这种笔墨的情趣是中国的艺术所独有的,虚实相生,因虚得实的情趣。虚实相生的手法同样也适用于戏曲舞台。如砌末的运用,表示轿子只有轿帘,车子只有车轮,以局部的形象来表现整体。而戏曲的另一种形式,示意性,启发性用一种形象让观众联想到另一种形象。这正如中国画中的留白和虚实相生的笔墨情趣。这种传统戏曲所展示的是中国戏剧几百几千年来的一种对于中国人的审美的提炼,是对中国文化在戏剧中的展现,是中国所特有的,也是中国观众的审美意识,多年来所沉淀的。
传统戏曲作文 篇9
自从来到六(1)班,认识了荆老师,开展了戏曲社团后,便喜欢上了戏曲。现在在家中,有时还跟我家长一起看戏曲呢!最近正在看京剧《沙家浜》,里面阿庆嫂的机智勇敢、刁德一的奸诈狡猾……深深吸引了我。
在学校,每二周一节的社团课,在课上,老师给我听戏曲,赏戏曲,品戏曲,让我深深喜欢上了戏曲,时不时我好跟着唱两句,感觉着自己变成周东亮在认真唱戏曲。
记得在上学期,我们班还举行了一次汇报,在汇报会上,我们还唱了戏曲《天女散花》嘿,你还真别说,我们唱的还真不赖呢,似乎感到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未来的周东亮,我们还观赏了美丽的水袖,观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变脸,深深吸引了那天在座的每一位观众。
这学期,我们学校还举行了小学生文艺汇演,我很荣幸被选中了,在训练过程中,我刻苦认真,不怕动作的艰难,不怕被流行锤砸伤的疼痛,让我感受到了学戏曲的艰难,唱戏曲的快乐。
我在六(1)班可以说是上帝的安排,是上帝让我来到了戏曲社团,感谢上帝!既然是上帝让我要学戏曲,那就要好好学,争取成为第X个周东亮!在此,我想让老师多给我们接触戏曲,这样,兴许我们班会奇迹般的出现了X个周东亮。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作文 篇10
戏曲传统艺术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作文 篇11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动漫造型;动漫教学
1 中国传统戏曲人物造型和动漫造型的相似点
中国传统戏曲人物造型和动漫造型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首先在造型的虚拟性方面,中国传统戏曲人物造型和动漫造型都是都经过了夸张变形的处理。而这不单单在角色造型上夸张,甚至在角色动作造型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比如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角色手持马鞭就代表着正在策马奔腾;而在动漫角色中将双腿处理成了旋转的车轮同样代表着急速奔跑。在造型的幽默行这点,中国传统戏曲人物造型和动漫造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传统戏曲造型专门设有“丑”这一行当,丑角的职责就是负责插科打诨,所以这丑角的造型设计上,鼻梁小白脸配上八字眉绿豆眼堪称经典;在动漫造型上造型幽默就是其灵魂所在,我们所熟知的国内外的经典动漫造型如米老鼠唐老鸭、猫和老鼠、兔八哥以及喜羊羊灰太狼等都成了幽默的代名词。另外,中国传统戏曲人物造型和动漫造型在造型的程式化和符号性上也极其相似。
2 中国传统戏曲造型元素风格动漫造型设计理念及方法
在进行中国传统戏曲造型元素风格动漫造型设计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秉持着画造型设计也注重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独特的艺术元素的理念。在创作过程中像戏曲中的脸谱,图案、服饰以及动作造型的精华都为传统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提供了借鉴,使动画角色的造型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3 中国传统戏曲造型元素风格在动漫造型教学中的实训
动画短片《化皮》是常州工学院2013届毕业生高依宁同学完成的包含中国传统戏曲元素风格的实验短片。短片取材于经典故事《聊斋志异》中的《画皮》,故事本身讲述妖怪通过画皮迷惑人心从而吞食人心的诡异故事。本课题结合现今社会以貌取人以及这种现象引发的盲目整容、化妆风潮等不良风气,将画皮故事重新编写,以现代视角审视画皮时代背后的虚假人性。短片设计的主要角色造型包括主要角色冠军冷清秋,以及次要角色亚军万仁迷、季军贾黛玉,、评委大富豪,评委娘娘腔,评委假正经,每个角色造型都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戏曲人物造型元素融入其中。在创作过程中每个角色都经历了指导教师和作者的多次的尝试和修改才形成现在看到的形象,是一次将中国传统戏曲造型元素应用在动漫造型教学中的探索之旅。
冠军——冷清秋。角色介绍:人如其名,拥有天使般的清纯的面容,外表给人清纯善良美丽的感觉,但是这个冠军拥有的是所有选手中最假的。原本面目丑陋、不善不孝贪慕虚荣,经过改造之后变得美丽,并夺得“纯善美”选美比赛的冠军。女主角冠军不但要艳压群芳,还要凸显其作为冠军应有的气质,作者第一感觉想到神仙姐姐刘亦菲,大致朝她的形象设计。
亚军——万仁迷角色介绍:名字谐音“万人迷”拥有成熟性感的外表,装优雅、名媛。 季军——贾黛玉角色介绍:名字谐音“假黛玉”,装弱不禁风型,外表给人林黛玉般柔弱清纯的感觉 ,朝评委娘娘腔抛飞吻不但没有让他产生好感反而把他吓得直抖兰花指。
亚军和季军用来衬托冠军,在造型上给人不同的感觉,一种是装优雅、一种是装柔弱,在色彩上运用色彩构成的原理,配色上多用撞色产生俗气的感觉。亚军的发型采用的发型,包裹身材的服装打造所谓的名媛气质,指导教师建议在披肩中融入京剧脸谱的元素。季军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发型和略微驼背的造型塑造柔弱又不失妩媚的气质,披肩的造型采用戏服中的云肩,裙摆的造型是中国装饰画中常见的女子裙摆造型,带有少数民族的感觉。
三位评委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角色的身份和性格,三个评委分别代表三种道貌岸然的人。评委——大富豪。角色介绍:一个身材臃肿,喜好美色的富豪赞助人。标志性动作:见到美女会流口水,双眼闪爱心。大富豪评委代表色迷心窍的有钱赞助商,作者除了表现出好色的特质,在脸部运用京剧中丑角的脸谱形象,给这个角色增添几分喜剧色彩,是个聪明的尝试。指导教师建议这个角色虽然穿的西装但是在领口加了中国风图案与其他角色呼应;评委——娘娘腔。角色介绍:一个打扮时尚有点娘娘腔的资深造型师,对选手艳俗的挤眉弄眼感到浑身战栗。作者和指导教师多次讨论,最终给娘娘腔评委设计一张俊俏的戏曲小生脸结合潮流的发型与其粗狂的身材形成巨大的反差来表现其特点。服装采用体现娘娘腔气质的v领黑色短衫,一只耳朵上戴耳环又不失时尚,他的代表性动作是抖兰花指;评委——假正经。角色介绍:一个所谓崇尚艺术,假装正经却偷看的艺术家。假正经评委是一个老艺术家,头戴艺术家帽子,脸的色彩采用具有狡诈意义的白脸,胡子是假正经的特点,当他假装正经的时候,不安分的胡子翘动出卖了他的心理活动,在服装上以古板老艺术家保守的特点为基础,也加入了时尚的造型设计。
4 结论
我国的动漫行业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动漫形象的设计也是模仿者居多,创作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动漫作品成为动画制作者不断探索的一项课题。中国传统戏曲作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一个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陶冶,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朵奇葩,在如今缤纷多彩的世界文化潮流中独树一帜。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将优秀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体验以及形式各样的制作工艺融入到现代高校动画艺术教育中,不仅使动画设计教育传承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经典,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时将推动高校动画艺术教育向更远更深的方向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作文】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12-21
中国传统戏曲个人观后感11-09
中国戏曲文化简介10-23
中国戏曲文化精神05-21
中国古代戏曲文化08-02
中国的传统文化作文400字-中国画12-05
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08-21
中国传统文化之象棋作文12-21
作文中国传统节日06-20
中国传统美德英语作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