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

2024-12-05

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共8篇)

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 篇1

始于2007年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结构化主体(structuredentity)的关注。结构化主体的信息披露也成为财务会计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以下简称“《国际准则》”)发布之后,我国也于今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要求对相关的结构化主体信息进行披露。

一、《征求意见稿》中对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的要求

《征求意见稿》将结构化主体界定为在确定其控制方的时候没有将表决权或者类似权利作为决定性因素而设计的主体,主导该主体活动相关活动的依据通常是合同或者相应安排。结构化主体包括证券化工具、资产支持融资、部分投资基金等。企业在一些结构化主体的权益已经纳入财务报表,也有可能没有纳入财务报表。《征求意见稿》对两者信息披露的要求有所差异。

(一)企业在结构化主体权益已经纳入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

在企业对结构化主体权益已经纳入财务报表的情况下,还需要区分企业与结构化主体之间是否存在合同。如果企业或其子公司与结构化主体之间存在合同的,且合同约定企业或其子公司对该结构化主体提供财务支持时,应当披露提供财务支持的合同条款和提供支持的意图,包括导致企业承担损失的情况。

如果企业或其子公司与该结构化主体之间不存在合同义务的,但是企业或其子公司当期该结构化主体提供了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或者帮助结构化主体获得财务支持时,应当披露所提供支持的类型、金额、原因和意图。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或其子公司当期对以前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提供了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并且该支持导致企业控制了该结构化主体的,企业还应当披露将该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原因。

(二)企业在结构化主体权益未纳入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

在企业对结构化主体权益未纳入财务报表的情况下,企业要披露的信息主要有:

(1)该结构化主体性质、目的、规模、活动及其融资方式;

(2)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与该结构化主体中的权益相关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及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相应报表项目;

(3)企业在该结构化主体中权益的最大损失敞口及其确定方法,如果最大损失敞口不能量化,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及相应的原因;

(4)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相关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最大损失金额的比较;

(5)如果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该结构化主体没有权益的,当其负责该结构化主体时,企业应当披露确定其负责该结构化主体的方式,并以表格形式分类列示企业在当期从该结构化主体中获得的收益、收益类型和企业在当期转移至该结构化主体的所有资产在转移时的账面价值;

(6)企业向该结构化主体提供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的,应当披露提供支持的目的,包括帮助结构化主体获得财务支持的目的。其中,企业在当期即使没有合同义务,也向当期或前期拥有权益的结构化主体提供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的,还应当披露提供支持的类型、金额及原因,包括企业帮助结构化主体获得财务支持的情况。

二、《征求意见稿》中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存在的缺陷

(一)结构化主体特征不能准确概括相关的其业务

《征求意见稿》以结构化主体的特征来界定结构化主体的范围。这些特征包括:(1)经营活动受到限定;(2)设立目标受到限定;(3)在不存在次级财务支持的情况下,其所拥有的权益不足以对所从事的活动进行融资;(4)以多项基于合同相关联的工具向投资者融资,导致信用风险集中或其他风险集中。《征求意见稿》要求结构化主体至少符合其中的一项特征。

结构化主体与影子银行业务中的特殊目的主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或者Special Purpose Vehicle)存在一定的联系。不论特殊目的主体的存在形式如何,特殊目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了表外融资、风险隔离、经营租赁或资产证券化。企业在承担特殊目的主体高风险的同时能够从中获得高额盈利的机会。

结构化主体特征的第三点和第四点强调了该主体的融资功能,而第一点和第二点仅仅突出了该类主体的目的和活动的限制。

经营活动和设定目标受到限制的主体属于比较广泛的组织主体范围,这些主体不仅包括用于融资的组织主体,也还包括专门从事销售服务或者其他特定经营范围的组织主体。以次级财务支持为条件的融资主体,和导致风险集中和信用的多项基于合同相关联的工具的融资,则属于狭小的组织主体范围。

对比结构化主体和特殊目的主体的范围,可以发现特殊目的主体的范围小于结构化主体第一点和第二点界定的范围,而大于结构化主体第三点和第四点的所界定的范围。特殊目的主体的主要目的是融资,而结构化主体的第一点和第二点强调了经营活动限制与设定目标限制,但并没有指明这些限制是融资领域。因此特殊目的的实体的范围小于结构化主体第一点和第二点所界定的范围、特殊目的的实体融资可以次级财务支持和导致风险集中和信用的多项基于合同相关联的工具为条件进行融资,也可以进行普通债券等方式的融资。显然,特殊目的的实体融资范围大于结构化主体的第三点和第四点设定的范围。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导致金融危机的、游离在监管视线之外的融资行为。对比结构化主体和特殊目的主体,可以发现结构化主体的特征并不能准确概括信息使用者要求的结构化主体的范围。

(二)未明确结构化主体纳入财务报告的条件

《征求意见稿》只是将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信息披露置于在子公司的信息披露之中,此外未明确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条件。

那么,可以有两种操作办法,一是企业自行决定哪些结构化主体应该纳入财务报表的范围;二是哪些符合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条件的结构化主体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结构化主体有着不同于子公司的特点,不能按照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的条件来衡量结构化主体是否应该纳入财务报表。子公司与母公司同属于实体化的企业,其产生形式、持续经营、清算方式、组织结构等存在众多共同特征,都会受到公司法等法规的约束。结构化主体可以采取企业实体的形式存在,也可能以临时的非组织方式存在,甚至就直接表现为某些特定业务的执行组织。结构化主体可能采取股权或者类似的权益控制结构设计,也可能采取以其他事物为基础的权益控制结构设计。企业在结构化中权益的存在方式也不同于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权益存在方式。结构化主体可能完全不同于子公司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因此,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报表的条件应该不同于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的约束条件。如果企业自行决定哪些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那么企业管理层有可能主动将有利于自身的结构主体纳入合并范围,而将不利于自身的结构化主体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因此,应该明确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范围的条件。

(三)仅限于披露与母子公司关联的结构化主体

企业的控股股东之外,企业还有一些重要股东,子公司以外企业也还有一些重要的投资对象企业。这些重要股东或者投资对象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

合并财务报表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给投资者提供信息。显然,结构化主体应该是那些影响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事物。如果结构化主体中权益的变化能够改变合并财务报表主体资产、负债的价值,那么结构化主体对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论结构化主体中权益变化通过何种途径都不能够改变合并财务报表主体的资产、负债的价值,那么结构化主体对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没有重要影响。

除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重要股东和子公司之外的投资对象也可能在一些结构化主体中拥有权益。结构化主体的变化会影响到这些主体的权益。而这些主体作为合并财务报表的主体的主要经济利益相关者,其利益也很可能会影响到合并财务报表。因而,结构化主体也可以通过影响合并财务报表主体的、除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重要股东和子公司之外的投资对象的利益,进而对合并财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

《征求意见稿》仅仅要求合并报表披露所包括的母子公司的结构化主体的信息,没有考虑除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重要股东和子公司之外的投资对象等各方在结构化主体权益的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四)未纳入财务报表的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没有完整披露资金循环

《征求意见稿》要求,当存在企业未纳入财务报表的结构化主体的情况,需要披露企业在该结构化主体的权益及其在财务报表中表达的项目与金额,并披露损失及价值差额,此外还需要披露该结构化主体的性质、目的、规模、活动及其融资方式。结构化主体的融资及其相关信息与企业承担的义务存在直接关联,但是企业承担结构化主体义务的初始目的是为了从结构化主体获得某种形式上的利益,如投资收益,融资、风险隔离等。结构化主体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应该存在资金流入与流出的完整循环。同样,结构化主体应该至少存在某种形式的收益与成本。

如果仅仅披露结构化主体的资金流入——表现为融资或收入,而没有披露结构化主体的资金流出——表现投资或者支出,那么相当于仅披露了结构化主体资金循环的前半部分,而没有披露资金循环的后半部分。这就使得投资者不能清楚地认识在该结构化主体的风险与损益,也不能清楚认识由此导致企业的风险与损益。

三、《征求意见稿》中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改进建议

(一)具有融资功能、但未受到有效金融监控的组织均应界定为结构化主体

结构化主体是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人们才初步认识到的事物。结构化主体在现有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其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存在巨大差异。结构化主体在组织表现形式上并不完全具有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但是其具有强大融资能力,尤其是在资产进入长期上涨趋势通道中,结构化主体的融资方式使人们仅仅关注了其高额收益,而忽略了其潜在的巨大风险。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一般受到严格的金融监控约束。金融监控的方式之一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向市场传递信息,以表明其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中包含的风险。这些信息能够有效地促使信息使用者注意到金融机构及其业务面临的风险。由此,可以发现通过回答三个层次的问题来界定结构化主体的本质:①是否不具有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而执行了融资业务?②该业务是否纳入金融监控?③金融监控能否促使该主体很好地向市场传递信息,以引起投资者充分注意到该融资业务全部收益和全部潜在风险?

不论结构化主体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只要这些结构化主体执行的业务包含融资,而且该融资业务在监控范围之外,或者虽然该融资业务在金融监控范围之内,但是金融监控不能促使该主体很好地向市场传递能够引起投资者充分注意到该融资业务全部收益和全部潜在风险的信息,那么可以认为这些组织本质上是结构化主体。

从经济实质上来看,结构化主体不具有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但是其以某种方式进行了融资业务,属于金融体系的一部分。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可能落后于事物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前没有能够对结构化主体的融资业务进行有效监控,使得结构化主体能够游离在金融监控体系之外。可见,结构化主体是具有融资功能、但未受到有效金融监控的组织。

(二)结构化主体被企业控制的业务达到一定比例就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

确定合并范围是合并财务报表的首要环节。母子公司是合并范围中最典型的组织关系。企业之间是否存在母子公司关系的判断标准在于母公司能否有效控制子公司。股权通常被作为界定母子公司关系的重要标识。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标准是界定合并财务报表主体的界线之一。《征求意见稿》没有明确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标准。如前所述,结构化主体有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征,不论由企业自行确定合并范围,还是沿用母子公司之间的有效控制作为标准都有一定的缺陷。结构化主体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本质上具有一定的融资功能。结构化主体的绝大部分业务属于特定的融资合约,并通过这些合约来决定具体的业务控制权,从而使结构化主体的业务控制从结构化主体的组织者转移到其他主体。可见,结构化主体的组织特征和业务特征使得企业对结构化主体的组织控制并不等同于对结构化主体的业务控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对于采取非企业组织形式的结构化主体,很难通过结构化主体股东之间的权益关系界定企业是否对结构化主体业务实施有效控制。甚至有些结构化主体只是临时存在的特殊主体,这类结构化主体也随着特定业务的结束而结束。因此,结构化主体组织特征和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控制权与组织控制权之间的差异,使得企业即使完全控制结构化主体组织也不能像控制子公司组织那样来控制其业务,并从中获得权益。对于结构化主体而言,业务控制权可能比组织控制权更为重要。企业可以通过直接控制结构化主体的业务来获得收益,而无需控制结构主体的股权或者类似权益。

由于结构化主体的组织特点和业务特点,使得无法通过考察企业对结构化主体的组织权益控制权来界定结构化主体是否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而应该通过考察企业对结构化主体业务控制程度来作为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标准。如果企业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结构化主体一定比例及以上业务,那么可以认为企业对该结构化主体拥有控制权,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

(三)应该披露对合并财务报表有重要影响的全部结构化主体

除合并范围内的母子公司之外,企业还会存在许多重要的投资对象和股东。与母子公司一样,它们也可能存在关联的结构化主体,在一些结构化主体中拥有权益。结构化主体融资的风险和收益可能会通过它们影响到合并财务报表。如果这些影响能够改变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那么就应该披露这些结构化主体及其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通过披露所有可能影响合并财务报表的结构化主体,可以提示信息使用者这些潜在的风险。

(四)应该披露结构化主体经济业务的整个资金循环

任何经济组织都存在资金循环,包括资金流入和资金流出。结构化主体作为经济组织也存在资金循环。如前所述,《征求意见稿》中仅披露了结构化主体资金循环的前半部分。为使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通过合并财务报表全面认识合并主体的所有重要风险,合并财务报表不仅要披露结构化主体的组织结构和融资运行方式,还应该披露该结构化主体的收入、投资和支出的时间、方式和规模等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合并财务报表披露的结构化主体资金流入和流出的循环关系来掌握其中的风险。

(五)结构化主体应单独作为会计主体披露财务信息

从社会市场经济来看,某个经济组织的活动总是会影响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如采购活动会涉及企业及其供应商,而销售则会涉及企业及其客户,股权融资则会涉及企业及其股东。同样,这个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的信息应该会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中得到反映。如果将社会中所有经济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该经济组织,而另一部分是其他的所有经济组织,那么其他所有经济组织中反映的关于该经济组织的信息之和,应该可以等于该经济组织的全部经济活动信息。一定时期内对某个经济组织的经济信息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反映的载体就是财务报表。某主体的财务报表的信息应该等于其他所有主体的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关于该主体的信息总量应该相当。结构化主体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其融资业务也不同于传统的融资方式。结构化主体的这些特征使得其融资业务等特点业务的信息披露存在重要缺陷。甚至有些结构化主体还没有单独作为会计主体来进行会计核算,更无法披露相关的财务信息。有些结构化主体虽然作为会计核算主体对外披露财务信息,但是其对融资业务信息披露不全面,不能揭示其中包含的高风险。结构化主体应该作为单独的会计主体对外披露信息。这样可以使信息使用者对比结构化主体披露的信息与各个关联企业披露的该结构化主体的信息,从而获得更好质量的信息。

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 披露 治理结构

一、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会计信息是信息的一个分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主要载体是财务报表,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变动等情况。会计信息披露起源于现代公司的两权分离,自英国工业革命起,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出现了以两权分离为特点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所有者为了监督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便由此产生了会计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披露有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两者方式,前者是指根据证券法、会计准则等法律条款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信息;后者是指除按国家法律法规必须披露的信息外,上市公司出于维护、提高公司形象、市场知名度等自愿披露的信息,比如公司的社会责任、对生产环境的维护。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

从所有者的角度来说,由于现代企业存在两权分离的现象,经营者实际控制着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者需要向所有者反映自己的受托履行情况,所有者也需要评价经营者的受托履行情况,产生的会计信息披露的需求。

从债权人的角度来说,债权人为了能够了解企业的负债情况,偿债能力,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也需要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同样,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需要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来做出股票买进还是卖出等决策。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制定宏观经济决策,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定期了解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的员工、供应商、客户等,也需要了解其所在公司的经营情况、盈利水平、市场地位及风险情况。这些信息需求的存在亦构成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力。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虽然,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上市公司应披露全面完整的财务报告以便让投资者能够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结果,从而做出合理正确的投资决策。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上市公司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会计信息进行筛选,披露对本公司有利的信息,对本公司不利的信息则一笔带过,甚至选择不披露。比如,公司关联交易的披露、公司对外担保、提供债务的披露,董事高管持股变动的披露都存在披露不充分的现象。例如,2012 年财政部将纳入实施范围的853家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其中仅有28.72%(245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占比28.72%;608家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能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在规定的时间里披露年度或中期财务报告,但有可能延迟对重大事项的披露,从而延误或者刻意诱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市场的有效运行。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已经成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灾区”,不可靠的会计信息已经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歪曲、粉饰财务报表数据来虚增收入、调节利润、误导投资者。还有些上市公司为了确立筹资优势,更好地募集资本,发布虚假盈利预测,从而抬高股票预期价格,严重误导投资者的决策。绿大地涉嫌IPO欺诈、恒大地产财务作假、康美药业涉嫌假账等会计信息失真案例屡屡出现,这不仅使这些上市公司的利益受损,而且严重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成因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权高度集中,二是股权过于分散。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为了将国有企业由“政府的附属物”改变成“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改革,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因此,我们目前的上市公司大多是脱胎于国有企业。虽然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是国有企业改变原来是“政府附属物”的地位,但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造成了国有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的局面。虽然2005年,为了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我国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但其效果不是很明确。根据2012年我国百强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调查显示,国有股为控股股东的情况占到8成以上。“一股独大”表明了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表决权,可以通过控制股东大会对公司的董事会产生影响,进而使董事会为自己服务,从另一个层面讲,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相当于大股东全权负责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

所谓的股权不集中,也称为是指各个股东所持有的股份份额都比较少,没有一个或几个股东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管理者的手中。由于股东和管理者是两种不同的身份,两者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股东希望管理者能够尽心尽力为公司服务,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管理者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在职消费、更多的休闲时间,故此股东必须对管理者进行监督,但是在股份分散的情况下,每个股东的持股比例不高,为了能够扮演监督者的角色,小股东们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来收集信息,但从中获取的收益可能远远低于为此付出的成本,并且其他小股东可以不花费一分一毫利用他搜集的信息获利,产生“搭便车”现象,这种现象对搜集信息的股东是非常不公平的,降低了股东收集信息,监督管理者的积极性。并且由于存在“搭便车”的情况,小股东纷纷寄希望于其他的股东花费时间、财力、物力来进行监督,自己从中获利,从而导致小股东们就会对管理层、董事会的监督以及重大事项的表决持旁观的态度,降低了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的积极性,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

(二)董事会结构不合理

1.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现象明显。董事会制度的引入是为了解决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事会接受股东的委托对经理层的日常经营行为进行监督。董事长作为董事会的领导者,在董事会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董事长如果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将会导致董事会的独立性及监督力度降低,使经理层权力膨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进行盈余操作,导致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降低。

2.董事会结构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较少。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是希望独立董事能够利于自身的独立性,对经理层的行为、决策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董事会决策中始终保持客观公正,有效履行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从而避免董事会被大股东所控制,或是和大股东合谋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较少,而且很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都“徒有其表”,大部分只是为了应付证监会的检查,没有真正发挥制衡作用。

(三)监事会功能弱化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为了能够保证公司董事会、经理层的经营管理决策、行为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的决议,以及为了更好的检查公司的财务状况,上市公司必须设立监事会,并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但是,按照法律规定,监事会与董事会属于同一法律地位,并且法律只赋予了监事会有限的监督权,没有经营决策权和任免权,从而使得监事会无法有效制约董事会,沦为董事会的“附属物”。加之,受到专业的限制,监事会成员不是都可以从上市公司复杂的会计信息中发现疑点和问题,导致无法向股东大会汇报不实信息,使监事会成了一种摆设,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的管理层以受托者的身份替股东管理公司,享有公司的经营控制权,在信息不对称和自利主义的情况下,管理层有可能做出不符合股东预期的行为,从而,有可能损害公司的利益,为此,建立合理的管理层激励措施就相当重要,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单一的薪酬激励方式使管理层重视短期回报,忽略长期利益,甚至为了达到高报酬粉饰会计信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可见,设计不合理、形式不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不仅不利于约束管理者的行为,而且造成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

五、优化治理结构,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由于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出发点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一)改善股权结构,建立合理的股权制衡机制

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导致公司的董事会由控股股东控制,使得股东大会的决议、公司章程成为“一纸空文”;而股权分散,又会产生“搭便车”现象,使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降低。两种情况都会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建立相对均衡的股权结构。

(二)改善董事会结构,强化董事责任

首先,董事长与总经理应两职分离;其次,强制性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权利和地位;第三,设立独立董事准入市场及声誉机制。

(三)明确监事会职能,提高监事会工作的有效性

针对该项措施,可以按照欧美企业的做法,对监事的任职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方面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鉴于监事会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对公司财务进行监督,因此成员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提高监事会的工作能力。

(四)推进管理层股权激励,协调激励机制

在现代公司制下,上市公司的两权分离现象日趋严重,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的冲突日益严重,解决这种利益冲突,除了完善高管薪酬制度,还可以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并且,激励评价体系应引入一些非财务指标,这不仅可以引导管理者改变仅注重盈利状况的短期行为,还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的管理者兼顾企业的长短期营运发展能力,不断完善信息披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艳.董事会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西南大学,2014.

[2]田巧娣,解恒慧.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13(10).

[3]韩道琴.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1(9).

[4]白宪生.上市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0(1).

[5]潘士楷.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分析[J].财会审计.2011(2).

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 篇3

信息披露质量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信息披露质量为出发点,重点关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总体质量状况(以深市为例),并通过对过去几年相关数据的分析,试图讨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要因素。

本文拟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信息”中“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该考评结果是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打分确定的。具体结果统计见下表1。

二、相关文献简要回顾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

信息披露是由于公司外部融资及由此产生的公司治理问题的一种制度结果,会计信息记录了委托代理的每一环节,经如实记录后呈报给相关方,以方便投资者的预测、决策。外部融资与公司治理在特征值上主要体现为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治理机制两大方面:

1. 股权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将股权结构归纳为公司股权的数量结构和性质结构。

(1)数量结构。一般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能力越强,其操纵信息生成及披露的“运作或治理”空间越大,信息披露质量可能会越低,尤其是当控股股东处于相对控股地位时(即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高),信息披露质量可能更低(Schadewitz和Blevins,1998)。Laporta等人(1999)认为,控股股东利益和外部小股东利益常常并不一致,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

(2)性质结构。不同性质的股东因其持股利益、动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披露结果。Sam Han(2005)的研究表明,信息披露质量与管理人持股比例负相关,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正相关;Kim和Yi(2003)将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定义为信息使用者所掌握的用于预测企业未来盈利信息的质量,并针对韩国资本市场外来投资者的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外来投资者的资本投入与公司信息披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相互促进的作用。

2. 董事会机制。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核心机制之一,它对信息披露质量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董事会机制的有效性可通过其结构特征而显现,具体包括:

(1)独立董事比例。一般认为,董事会外部成员比例增加能显著减少财务报告欺诈现象发生的可能性;Charles Chen和Bikki Jaggi(2000)以香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为样本,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比例越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越高,但他们同时发现,如果公司存在着家族控制(以个人控股超过10%来衡量),则独立董事的这种作用就受到限制。

(2)公司领导权结构。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的领导结构,可能不利于信息披露质量提高(Gul和Leung,2000)。Ho和Wong(2001)对香港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发现,公司自愿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机制间存在交互作用,非执行董事独立性、两职分离等与自愿信息披露质量呈显著相关。

(二)公司经营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

理论上认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降低公司管理当局与外部资本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资本提供者做出合理决策并强化对公司“经营过程”的内在监管,并进而降低资本提供者所面临的不确定风险,最终降低公司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本文主要从资产规模、财务杠杆及收益能力等这一综合角度来定义公司财务状况。

1. 资产规模。

实证研究表明,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Lev和Penman,1990)。原因主要包括:(1)不当的信息披露会带来巨大的政治成本和经济后果;(2)从信息需求角度看,投资者对规模较大公司的信息需求可能越多、要求越高,从而迫使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3)管理水平及其激励的影响。一般而言,大公司比小公司有更好的内部控制,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和收敛。

资料来源:根据深交所网站(www.szse.cn)“监管信息”中“信息披露考评”所公布的资料整理而成。

2. 财务收益能力。

业绩预期良好且经营持续稳定的公司,其信息披露质量较高;而业绩不佳且波动性较大的公司,其信息披露质量则会较低。陷入财务困境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掩饰其可能是暂时性的财务困难,更有可能进行财务舞弊。Saksena(2001)的研究发现,与未舞弊的公司相比,舞弊公司经营业绩较差,受到的破产威胁较大。

3. 负债状况与杠杆。

理论上认为,公司杠杆越高,其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从而被资本市场低估的可能性也越大,公司管理层为消除负债率过高给股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在信息披露上进行操纵。已有研究表明,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经理层出于职位安全考虑会更多地进行盈余管理,从而降低信息披露的质量(张为国、王霞,2004)。

三、假设检验的提出

(一)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

1.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

如前所述,对股权集中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关系的判断并未达成共识,中国的情形同样如此。何卫东(2003)的研究表明:与股权集中度低的公司相比,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规模大、信息披露质量高、财务业绩较好;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的规模大,信息披露质量高。为此我们提出假设1: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2. 独立董事比例

董事会通过各种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公司经营者的管理行为,进而影响公司信息供给量与披露透明度。Fama和Jensen认为,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将有利于监督和限制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从中国的实践表现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对强化公司治理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提出假设2:独立董事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相关。

(二)公司经营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

1. 财务收益能力

如前分析,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较强时,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观意愿更高。相反,亏损公司在亏损年度存在着人为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陆建桥,2002),Jevons Lee等人(2000)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存在人为调高利润的动机和后果。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一综合指标作为财务收益能力的替代变量,并提出假设3:信息披露质量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

2. 资产负债率

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信息披露之间的关联关系主要是通过财务风险的作用机理形成。根据前述理论分析,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粉饰”合并报表、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从而信息披露质量也可能越低。为此提出预测性假设4:信息披露质量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3. 资产规模

COSO报告(1999)指出,相对较大的舞弊金额,舞弊公司的规模一般都小于公司的平均水平,张为国和王霞(2004)的研究也发现,大公司由于内部控制较好,较少产生高报利润的错误。为此,本文提出假设5:信息披露质量与资产规模的对数正相关。

四、实证检验

(一)样本量、数据采集与数学模型

本文采用深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指标,全部数据均来自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www.szse.cn)。在2008-2015年深交所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的上市公司(8年共8496个样本)的基础上,剔除8年中新上市公司和中途退市公司、金融行业公司及B股公司,最后得出连续8年共6424个值。我们以深市这些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逻辑回归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一检验。数据采集过程如下:(1)有关公司治理状况、公司经营状况的指标取自CSMAR治理数据库和财务数据库;(2)信息披露质量的数据取自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监管信息”中的“信息披露考评”栏,我们将“信息披露考评”栏中整理出来的数据手工录入EXCEL表格,剔除了金融类和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并且进行了反复核对,保证了数据源的准确,然后运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模型、变量定义及数据处理(见表2)

我们将8年中深市上市公司的全部数据组成面板,并建立logistic逻辑分析模型:

(注:对于因变量取值,因我们无法获得有关具体的评分规则和评分具体分值数据,因而在替代变量选取上采取了逻辑变量定义的形式,根据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将“优秀”和“良好”取“1”,“及格”和“不及格”取“0”来处理)

在进行回归之前,我们检测了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模型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在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情况下,我们使用STATA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

五、实证结果及小结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回归系数为正值,这验证了假设1;也就是说,提高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从某种意义上有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在回归模型中,剔除了独立董事比例这一变量,也就是说实证结果拒绝了假设2,即变量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说2008至2015年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对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没有实际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系数为正值,说明净资产收益率与信息披露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假设3得到了验证;资产负债率回归系数为负值,并且,相应的P值在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即资产负债率与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假设4得到了验证;面板数据估计结果表明,对深上市公司而言,总资产规模对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影响,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实证结果与假设5相符。

本文从公司内部尤其是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经营状态角度来讨论它们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将有助于人们认清信息披露行为及其质量的生成逻辑,从而帮助人们有可能找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02).

[2]何卫东.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J]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2013(05).

[3]周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J]中国证券期货,2013(03).

[4]佟岩,曹雪,陈莉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1(02).

[5]梁剑云.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绩效-基于深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3(08).

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 篇4

一、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相关性分析

本文从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三方面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行实证研究。

**表示在0.01水平下存在显著相关性。*表示在0.05水平下存在显著相关性。

从表1可以得出: (1) 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在0.01的置信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2) 国有股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国有股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3) 法人股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在0.01的置信水平下呈显著负相关, 说明法人股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低; (4) 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持股比例与法人股持股比例三者之间存在共线性关系, 需要在后面的回归分析中加以验证, 找到股权结构中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起显著影响作用的因素。

二、回归分析

由表2可以得出: (1) 股权集中度的显著性最强, 说明在股权结构中, 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最大,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 (2) 法人股持股比例仅次于股权集中度, 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呈显著负相关, 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 (3) 国有股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信息质量无明显相关性, 与相关分析结果相悖。

三、结论

综上所述, 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说明股权集中度越高,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原因是高度股权集中度有利于形成集成化的管理理念, 进而提高披露积极性。国有股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无明显相关性。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国家不断降低对企业经营的干预程度, 表现出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无显著相关性。法人股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呈显著负相关, 说明法人股的增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存在不利影响。法人股持股的目的多在于取得企业的控制权, 不利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 降低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罗雪莹.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12

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 篇5

关键词: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 与之相应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已成为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必然要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既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也是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大部分属于自愿性信息披露。本文就试图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框架下, 通过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 为认识决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提供一些证据,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文献回顾

(一) 国外文献

国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深入到各行业和各个相关领域, 对其的研究也很多。在实证研究方面, 主要集中在关于公司规模、负债程度、公司绩效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上。一般来说, 相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 规模较大的公司需要筹集更多的外部资金。因此, 为了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大公司有动力更多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成本。Lang和lundhokm (1993) [1]的实证结论支持了这一结论:上市公司的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最近的Eng.L.L和mak.Y.T (2003) 的实证研究也发现, 规模越大的公司趋向于更高的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水平。Matsuo (2001) 调查了1999年度872家日本上市公司, 回应的219家公司中142家发布了环境报告, 其中98家公司披露了环境会计信息, 他得到结论认为公司规模越大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在负债程度与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方面, Ferguson, Lam (2002) 的研究结果发现, 随着公司资本结构中负债程度的提高, 公司财务失败的风险将大大提高, 公司为了增强股东和债权人的信任, 会自愿提供更多的环境信息以及时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然而Eng.L.L和mak.Y.T (2003) 的实证研究却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方面, Belkaoui (1976)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然而, Freedman和Jaggi (1982) 等通过研究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在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方面, 国外主要以规范研究居多。

(二) 国内文献

国内汤亚莉等 (2006)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好的上市公司会更多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张俊瑞等 (2008) 的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及盈利能力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关系。上述研究集中在公司财务状况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 对自愿性信息披露产生影响的公司治理结构因素大致包括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流通股比例、董事持股人数比例等。李晚金等 (2008) [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对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没有显著影响, 但缺乏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决定因素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1) 独立董事人数比例。独立董事可被视为一个监控经理层行为的工具, 从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 监控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就越有效, 经理层进行自愿披露的意愿就越高。Forker (1992) [9]发现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能提高财务信息的监控作用并减少经理层隐瞒信息的必要。另外, 考虑到独立董事身份独立, 更能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对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信息发表权威意见, 从而更有可能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决策, 使其倾向于更多的自愿披露。在我国, 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作出了如下规定:在2003年6月30日前, 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至少应当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考虑到上市公司为了让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达到中国证监会要求而可能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董事会总人数或增加独立董事人数, 因此, 我们采取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指标来研究其是否对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有影响。

假设1: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人数所占比重越大, 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高

(2) 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属的一个专门委员会, 一般由3-5名非执行董事组成, 主要职责是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最初建立于1940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建议由董事会设置一个专门委员会, 负责代表股东聘用注册会计师, 参与洽谈审计范围与合同, 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由于上市公司设置的审计委员会, 其成员以独立董事居多, 独立于管理当局, 在决策制订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因此能够改进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状况。Forker (1992) 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与公司信息披露之间存在着一种弱正相关关系。Simon (2001) 则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改进了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

假设2: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 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高

(3) 董事持股人数比例。在上市公司中, 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管人员制定、决议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方式, 因此, 管理层持股的多少自然会对自愿性信息披露产生影响。公司的董事会作为股东会的执行机构, 对公司规章制度、经营方针等的制定有着非常大决策作用, 而且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规定, 董事会是管理公司信息披露事项的机构。因此, 可以这样说, 董事会如何做出决策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当董事会中相关利益人数增多时, 可能由于共同的利益而形成了某种默契, 会对董事会的决策产生很大影响。又由于人们总有利己倾向, 总会做出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决策, 可能会故意隐瞒一些信息, 导致信息披露不充分, 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 利用信息上的优势获取好处。Ruland等人 (1990) 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成负相关关系。

假设3:董事持股人数比例越大, 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低

(4) 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在上市公司中, 经常会出现一个人同时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情况。有观点认为, CEO两职状态的存在会干扰董事会的独立性, 以及损害董事会包括审议公司信息披露政策在内的监督和管理能力。这是因为CEO两职状态的存在表明在公司中存在一个人具有强大的个人支配力量, 这种力量能损害董事会执行有效控制的能力。另外, 委托代理理论也提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 因为作为代理人的总经理不一定总是从股东的利益出发披露信息, 因此需要单独设立董事长以监督。如果两职合一, 则总经理倾向于对外隐瞒不利的信息。Forker (1992) 研究发现CEO两职状态与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Cadbury委员会的报告 (1992) 认为CEO两职状态问题对公司治理来说非常重要, 并建议大公司应该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董事长与CEO职务。正是由于CEO两职状态的存在会损害董事会的监管效果, 降低公司信息的透明度, 所以我们认为, CEO两职状态的存在会导致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下降。

假设4:如果董事长兼任总经理, 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低

(二) 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1) 样本的选取。根据国家环保局2003年制订并下发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中对重污染行业的规定, 结合各行业的一些环境指标 (如废物排放量、资源耗用等) , 将造纸、印刷, 石油、化学、橡胶、塑料, 金属、非金属, 医药、生物, 采掘业, 纺织、服装、皮毛, 电力、蒸汽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等污染较强的企业认定为重污染企业。本文选择沪市制造业中的重污染行业 (造纸、印刷, 石油、化学、橡胶、塑料, 金属、非金属, 医药、生物, 纺织、服装、皮毛) 2007年与2006年年报作为研究对象 (不包括被ST、PT的公司) , 对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进行研究。 (2) 变量的定义。因变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的设定。本文采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Index) 来定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根据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的规定, 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应当包括15个条目:企业环境保护方针、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及成效;企业年度资源消耗总量;企业环保投资和环境技术开发情况;与环保部门签订的改善环境行为的自愿协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环保拨款与补贴;因违反环保法规被罚款;环境或有负债;三废收入与税收减免;环境机构及人员的常规性费用、环保管理人员工资;企业支付的排污费、绿化费;环保设施的折旧费、摊销费;环保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当年致力于社区环境改善的主要活动;相关环境认证与奖励。在条目分值的设定中, 本文将每条信息的权重均看作1 (假定定量和定性信息对投资者具有相同的作用) 。当公司披露上述的某一条信息时, 因变量取1, 否则取0。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 (EDI) =实际披露条目数÷最佳披露条目数。其他研究变量。本研究中,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自变量包括独立董事人数比例、审计委员会、董事持股人数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 同时将公司规模、负债程度、盈利能力作为控制变量, 如 (表1) 所示。

终得出的回归模型如下:

EDI=b+b1AC+b2DH+b3CEO+b4ICSIZE+b4PROFIT+ε

(三) 模型构建为更深入地分析决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司治理结构因素, 依据前面提出的研究假设, 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本文采用了逐步回归 (Stepwise regression) 的方法, 以寻找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 最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列示了所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统计特征数据, 自变量也包括虚拟变量审计委员会、CEO两职合一两个变量。对于虚拟变量而言, 均值没有任何数量大小的意义, 仅仅说明具有某一性质或属性的样本公司占所有样本公司的比例。如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的均值为0.89, 说明在所有样本公司中有89%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别由不同的人担任, 而其余11%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审计委员会的均值为0.67, 说明在所有样本公司中有67%的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 而其余33%的公司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同时, 从 (表2) 中也可以看出,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的均值为0.2374 (相当于披露信息条目数3.5205) , 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项目数量偏少,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偏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的最低值为0 (一条信息条目也没披露) , 但最高值也仅为0.53 (披露了8条信息条目) , 这也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参差不齐, 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为0.3506, 达到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简历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2001) 的规定:在2003年6月30日前, 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

(二) 多变量回归检验

参照 (表3) 可以对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及其解释能力做出分析。首先, 由于F=20.259 (Sig=0.000) , 因此回归方程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假设上通过了检验;其次, (表3) 中的Adj.R2=0.303, 即所得的回归模型对因变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的解释力为30.3%, 说明模型2中变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但还有其他影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有待探寻。另外, 我们在回归结果中还对各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 (VIF) 进行了计算, 从计算的结果看, 公司规模所对应的膨胀因子最大, 其值为1.169, 而我们通常认为当VIF值超过10时, 变量间才有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这就证明了回归模型的变量中并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关于模型中的控制变量, 上市公司规模越大,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越高, 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p=0.000) , 这说明信号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上市公司的规模是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 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越有动力更多地披露信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成本。上市公司的负债程度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债权人与股东对其利益的保护意识不强, 现实中确实存在债权人对会计信息毫不关注的情况, 而投资者则更看重公司的投机价值, 不重视投资价值。汤亚莉等 (2006) 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大,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越高, 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p=0.001) 。这说明绩效较好的上市公司愿意更多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以使市场正确评价其盈利水平, 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或避免“次品车”市场条件下的“价值折价”。

假设1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比例越大,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越高, 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在我国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不值得过分强调。假设2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高。与原假设相同, 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p=0.000) 。这表明,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立比例的逐年提高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这是因为上市公司设置的审计委员会, 其成员以独立董事居多, 独立于管理当局, 不具有隐瞒信息的必要, 因此, 上市公司设置的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假设3董事持股人数比例越大,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越低。与原假设相同, 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p=0.006) 。这表明公司董事会管理着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 持有公司股票的董事们会因为有共同的利益而形成某种默契, 进而影响了公司的信息披露。假设4如果董事长兼任总经理,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低。与原假设相同, 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p=0.006) 。这意味着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应要求上市公司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能由同一人担任, 以增强公司的透明度。

四、结论

(一) 政策建议

首先, 尽快推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引》。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虽然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法规中有所涉及, 但是都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且操作性较强的相关法规体系, 让想披露信息的企业无所适从, 同时给不愿进行信息披露的公司一个合理的法律空缺。所以, 尽快推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引》, 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状况进行有效评价, 改进财务报告过程中自愿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以不断强化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其次,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 增强董事会的独立地位。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健全与功能是否完善,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能否真正代表全体股东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并真正具有独立地位的董事会, 取决于能否形成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完善的制衡机制。中国证监会早在2001年8月21日正式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硬性规定在2003年6月30日前, 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然而, 事实上, 上市公司常常通过减少董事会总人数来达到符合证监会对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的要求。因此, 在不断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要求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达到一定比例的同时, 应注重对独立董事人数的强调, 同时更多地赋予独立董事一定的信息披露决策权, 不断加强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监管, 从而逐步改进我国上市公司的自愿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另外, 本文的研究表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董事人数比例越大, 公司越倾向较少的信息披露。所以, 增加独立董事人数, 提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正好可以改善这一现状, 促使公司更多地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第三, 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公司的领导权结构 (即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人选是否分离) 反映了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执行层创新自由的空间, 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方面。中国证监会把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任作为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措施。目前, 在我国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中, 虽然大都采取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任, 但很多只是走形式, 普遍采用部分分任, 其实质是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任。因此, 我们在董事长与总经理实行两职分任上, 不仅要注重量的推进, 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第四, 逐步建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 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 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当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 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其目的是有效发挥董事会的监督和制衡作用, 提高战略决策、投资决策和信息披露决策的科学性。第五, 鼓励保护上市公司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为了防止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可能引起的诉讼和其他问题, 有关部门应对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加以保护, 既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又不能打击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 美国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借鉴。美国SEC为了鼓励企业披露盈利预测的信息, 正在积极为预测信息建立安全港制度。安全港制度的出发点就是允许信息披露人在预测未来信息时出现误差, 因此, 只要信息披露人是以诚实信用的态度, 尽可能准确地披露了预测性信息, 并及时进行修正, 就不应当被追究责任, 这就使披露人的正当权益受到了保护, 使披露人更愿意披露公司的前瞻性信息。第六, 加强对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市场监管。在鼓励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同时, 不能放松对其的管制, 应当不断强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制度, 保护投资者利益。在制定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原则时, 以下方面值得强调:第一, 完整性。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是否既包括“利好”信息, 也包括“利差”信息;第二, 系统性。上市公司是否从不同的角度, 通过不同的信息披露来揭示同一个内容, 是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自愿信息披露模式;第三, 动态性。上市公司是否长期自愿披露某些信息, 并不断调整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最后, 提高企业内部有关人员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素质。推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要求会计人员和企业内部其他有关人员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具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能力, 这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走向现实的基础性保证。会计人员应当通过后续教育和培训不断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 使其能够胜任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并履行职责;企业管理当局和其他有关人员也应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重视并积极支持、配合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 创新及局限

以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大多数学者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集中在关于披露内容与方式的理论探讨上, 很少有学者对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来分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公司治理结构因素, 并为促进其在我国的发展提出建议, 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对策。在研究董事持股人数比例对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的影响时,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董事持股人数比例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负相关, 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这是本文研究发现的新现象。本文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首先, 我们仅仅局限于上市公司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研究, 而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效率与质量则没有进行研究。其次, 本研究检验了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司治理结构只是解释环境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一个方面, 其他方面还包括:公司成长能力、公司所处地点、是否境外上市、事务所规模等, 这些方面本文都没有涉及。第三, 本文只采用了制造业中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料,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汤亚莉、陈自力、刘星、李文红:《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

[2]张俊瑞、郭慧婷、贾宗武、刘东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化工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第5期。

[3]Lang, M., R.Lundholm.Cross-sectional determinants of analyst ratings of corporate disclosure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3.

[4]Eng.L.L and mak.Y.T.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licy, 2003.

[5]Ferguson, Lam and Lee.Voluntary disclosure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listed on 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2002.

[6]Belkaoui, A.The impact of the disclosure of the environment a l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on the market.Financial Management.1976.

[7]Freedman, M., Jaggi, B.Pollution disclosure, pollution performance and ecnomic Performance.Omega.1982.

[8]Forker, J.J.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closure quality.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2.

[9]Simon S.M.&Wong, K.S.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the extent of voluntary disclosur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Taxation.2001.

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 篇6

1.1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证

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关于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法律、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安排。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代理人, 使得代理人的利益目标不断趋近于委托人, 代理人也会更加有效的披露信息,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 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会对会计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励会计人员尽量及时的披露上市公司真实的、完整的财务报表, 尽量弥补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使投资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否则, 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通过内幕交易等方式而侵犯投资者的利益。

1.2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内部治理机制的运行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来看,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式。因此, 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着社会资金配置效率的高低和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 企业是一系列利益相关者通过契约组成的, 每位利益相关者总希望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因而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进行监督, 防止自身利益受损。因此, 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进而影响着内部治理机制的效果。

2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2.1 股权结构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明显改善了我国“一股独大”的现状, 但我国经济战略性调整任在进行中, 许多上市公司依旧是国有股占据绝对地位, 使得其他小股东丧失对其的约束性,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形同虚设, 不能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La Porta等人 (1998) 研究发现, 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呈负相关。此外, 国有股股权主体缺位问题凸出, 因为国有股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 但是全民不可能直接行使其权利, 必须通过委托人行使, 但委托人不是真正的所有者并且缺乏对经理人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委托人为获得自身利益而损害所有者的利益提供了可能。

据统计, 2008年—2011年因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而被深交所通报批评的上市公司中最大股东持股约为27.60%、28.58%、27.67%、20.70%, 并且大股东同时是公司的董事长, 对公司具有绝对控制住权, 为其个人利益的实现而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可能。

2.2 董事会制度的缺陷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职能弱化, 内部人和大股东控制现象严重, 表现为董事会独立性弱化且对经理人无法实施有效的控制。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占所有董事的比例达不到证监会规定的三分之一。据2008年—2011年深交所诚信档案统计, 因会计信息违规而被通报批评的上市公司中平均独立董事为4人, 各年独立董事占总董事的比例比证监会规定的三分之一低8%, 独立董事比例较小使得董事会缺乏独立性。此外, 由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 董事会由于受内部人和大股东控制, 所以经理层的选拔也缺乏科学性。并且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人员同一, 使得董事会丧失对经理层的监管, 在此种情况下, 经理层和董事会成员会因个人私欲而操作公司利润, 伪造会计报表并危害其他小股民的利益。

2.3 监事会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监事会是股东们监督董事会、经理层及公司经营活动的代表, 权威性和独立性是监事会行使其权利的保证。目前我国监事会的成员不是由股东大会聘任的, 而是由职工代表组成。由于职工代表构成的监事会成员的薪酬等受经理层控制, 因此监事会成员的性受到影响。此外, 在法律上监事会实行其权利缺乏法律依据, 而且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可以召开股东大会, 而监事会只能提议召开, 这限制了监事会有效实行其监督权。我国的监事会由于任免机制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不足等问题而形同虚设。从近几年的财务舞弊案来讲, 曝光的案例中并无由监事会揭露的。

2.4 激励机制的不足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目前, 我国会计信息虚假、伪造现象严重, 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损失。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是因为对经理层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经理层报酬由固定工资和奖金组成, 很少有公司采用股权激励计划和年薪制, 经理层与企业利润相关性弱。此外, 我国在制度和程序上也未对经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这就使得经营者对公司产生不负责任的态度。更有甚者, 经理层可能会为满足自身利益而操作利润, 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3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议

3.1 减持国有股、优化股权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和股权集中现象凸出。因此, 必须优化股权结构, 改变现有结构的不合理, 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方面应减持国有股, 可以通过将部分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或公司可以回购国有股等方法减持国有股。国有股的减持可以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力量, 实现经理层和员工持股, 有利于形成对公司监管的内部和外部力量。另一方面, 积极发展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在股权过于集中的情况下, 通过引进外资投资者、私人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从而有效的约束大股东。因此各个利益相关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形成一个权责分明、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有效激励机制。从而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3.2 强化董事会的职能

董事会是上市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 其以战略管理选择以及管理经理层为主要职能。完善的董事会制度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以及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强化董事会职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既可以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质量, 也可以在董事会内部形成有效的约束制衡机制。通过完善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独立董事人才库、用法律形式明确独立董事的责任等措施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2) 建立合适的董事会规模, 健全董事会结构, 使董事会成员有内部人和外部人构成。建立董事会的考评机制、规范董事会成员的任职资格, 加强对董事会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水平。 (3) 应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战略、薪酬等若干专业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 使各委员会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董事会出谋划策。提高董事会的运行效率,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3.3 健全监事会制度

监事会代表股东大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 并对全体股东负责。针对目前我国监事会的情况,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保持监事会的独立性。监事会成员的薪酬、任免及监督等由股东大会来决定, 脱离董事会对其的控制。股东大会应选拔有专业知识且相对独立的人员来担任。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的选拔及薪酬等应避免与高层管理者关联。 (2) 通过法律和公司章程给予监事会真实的监督权。监事会应确保独立、可观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经营情况进行检查。

3.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产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有不同的效用函数, 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没有比较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经理人势必会为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们的利益。因此, 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对经营者进行约束。在激励方面, 可以采用年薪制和股权激励等方式, 使经理人的个人利益与企业效益联系在一起。在约束方面, 可以通过内部约束即公司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实现;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即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来实现。对经理人的业绩进行考核、评价其信用、加大对违法和侵害公司利益的经理人的处罚力度。并实施地公之于众。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限制经理人的不当行为, 迫使他们关注公司的长期利益而放弃短期行为,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凤环.基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10) :7-9.

[2]徐维兰, 薛宝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内部治理对策——基于深交所的经验数据[J].会计之友, 2011.

[3]贾茜.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学的构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1, (4) :69-74.

[4]刘宁静, 邱文武.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 (3) :59-60.

[5]刘立国, 杜堂.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3, (2) :28.

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 篇7

一、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现状

其一, 自愿性信息披露内容偏少, 流于形式。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对许多信息进行“强制性”披露, 如董事信息、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公司治理结构等, 导致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占公司信息披露总量的比重就较少。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就钻这一空子, 对这些实际上很重要的信息的披露只是简单地做一对一的被动回答, 上市公司披露的最多的是公司背景信息, 且大多数都是一些定性的、边缘的、外围的信息, 这些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内容空洞, 没有提供信息使用者太多的有用性和相关性信息。有些很重要的信息, 如“公司的经营预测、盈利预测”、“无形资产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 披露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 很不详尽, 甚至有些公司几乎不对这些内容进行披露。

其二, 自愿性信息披露意愿不够。王雄元等 (2003) 对我国上市公司愿意或不愿意披露信息的理由进行了统计, 发现“泄露商业机密”成为不愿意披露的理由的被选比例达到了99%, 是众多理由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有学者认为, 一个国家的文化环境会对这个国家的企业的信息披露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社会传统的崇尚集体主义的特有的文化决定了上市公司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意愿不够。笔者认为,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意愿不够,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上市公司经理人总体的持股比例少, 我国“零”股经理人较多, 公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导致经理人的积极性和意愿不够。

其三, 自愿性信息披露可靠性不足。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 它要求企业真实、客观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有用的决策。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不足是证券市场中“诚信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 我国证券市场上出现的虚假信息暴露事件, 如琼民源、银广夏、蓝田股份和中航油事件等, 这一系列事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危害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可靠性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二是公司缺乏做相关经营、盈利预测及非财务信息披露等自愿性信息披露所需要的人才。

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

股权结构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 决定着一个公司所有权的配置效率, 从而影响公司管理层的信息披露。股权结构有两层含义:一是股权集中程度, 如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二是股权构成, 即各个不同背景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多少股份。理论界普遍的观点是,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现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高度集中、非流通股比例高等明显的特征, 导致了公司出现“内部人控制”、“所有者缺位”、大股东牺牲小股东利益来谋取自身利益等问题, 最终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笔者认为, 近年来的国有股减持及股权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国有股的比例还是有所改观的, 国家也正在努力制定国有股的改革及有效退出机制。不过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还是较高, 并且第一大股东仍然处于绝对的优势。

其一, 股权集中程度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 控股股东或者第一大股东通常完全掌握着董事会的实际控制权, 因此也就出现了众多人所谓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等监管部门设置的“形同虚设”。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控股股东或者第一大股东通常会以牺牲中小股东利益来谋取自身利益, 如隐瞒公司信息, 进行内幕交易等。所以通常情况下,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 很可能意味着该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者第一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越大, 再加上我国监管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 造成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意愿不足、不充分或披露质量低下。在我国特殊背景下, 第一大股东实际上基本控制着经理人, 在受到大股东操纵及可能被辞退的威胁下, 经理人的行为通常都是在贯彻着大股东的思想, 大股东和经理人就共同构成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 这样管理者也没有足够的激励和压力来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了。而且在我国第一大股东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是很普遍的, 这样大股东就有足够的能力去收集更多的信息, 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及代理成本高等问题。因此, 笔者认为当公司股权集中度过高时, 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就较低。如果公司自愿披露了一些关于公司的非财务信息、战略信息等时, 可靠信就应该有待研究了。

其二, 股权构成部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在我国, 股权主要包括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国家股是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机构或部门向股份公司出资形成的股份, 国家股东存在着较严重的代理问题, 所有者权被严重弱化, 对公司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监督, 再加上常常能够直接获得公司的内部信息, 因而公司向公开市场披露的信息减少。我国特有的国家股也就导致了“所有者缺位”的产生, 国家股股东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去监督和督促管理者披露更多的信息。在我国, 国有股的控股地位使国有股东代表能理所当然地控制董事会并成为董事长, 甚至兼任总经理, 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 当国家股比例较高时, 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会减少。

与国家股相比, 法人股股东出于各自单位利益的考虑, 相对来说具有更大的监控动力和能力。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 与作为国家股持有主体的政府机构相比, 法人股持有主体有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 在经营上更具有灵活性, 公司治理效率更高, 有更强烈的动机去实现经济利益而非政治等方面的目标。法人持股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能控制企业, 它与被投资公司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 因此, 持股公司对被投资公司的监控更全面, 更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 其高管层也面临着更多的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监督和激励, 因而法人股比例高的公司有比国家股高的公司更强烈的动机去披露更多的信息。

我国上市公司中流通股比例过低, 流通股股东是中小投资者, 即通常所说的“散户”。由于股权有限, 再加上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的“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的局面, 以个人身份出现的流通股股东难以通过股东大会左右管理层的行为, 难以给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施加影响。但流通股股东在无法直接“用手投票”的前提下, 可“用脚投票”, 即抛售或拒绝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因此这种约束力量给公司管理层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根据代理理论, 当公司股权大量且分散时, 流通股股东会强烈地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更多有关公司财务、非财务、战略等方面的信息, 而且流通股比例越大, 这种要求也越强烈, 迫于股东们对自身利益关注的要求和公司对股东的需要, 公司披露的信息也会越多。然而在我国, 流通股的比例较低的事实暂时难以改变, 投资者要想得到可靠、相关且充分的会计信息, 从根本上还是要解决股权结构的问题。

三、结论及建议

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的根源在于, 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资本市场全球化扩张, 由于存在争夺资本的竞争压力, 企业拥有自愿报告关于企业自身信息的动机, 以便吸引资本, 让投资者认识到企业有着良好的报告记录, 以降低其资本成本, 提高企业的信誉和竞争力。然而, 由于目前我国股权结构不合理, 导致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 优化股权结构, 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是当前证券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来增强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及可靠度:

第一, 优化上市股权结构。寻找合理的方法, 如利用金融工具的创新等, 让的国家股上市增加其流性通或减持其比例, 解决国有股股东缺位的问题, 增加公司治理效率。同时, 增加法人股和流通股比例, 通过股权结构的“一退”和“一进”来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由此促进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

第二, 增加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在国外很流行的股票期权等激励机制在我国运用得较少, 我国存在着大量的“零”股管理者,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者进行自愿性披露的积极性。如果管理者有获得公司股票期权等激励政策, 为了增强股票的流动性和获得所有者对其能力的肯定, 管理者会用更多有用相关的信息披露来吸引投资者。

第三, 借鉴德日模式, 发挥银行作用。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发达, 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的第一对象是银行。但实际上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并没有发挥好其应有的权利。因此, 笔者建议我国可以借鉴德日模式, 让银行持股, 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转换为作为股东的所有者。这样可以利用银行的监督作用来制衡公司, 使其自愿性信息的披露更充分, 更可靠。

参考文献

结构化主体信息披露 篇8

1.1利益驱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一般来说,利益驱动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根本原因。虽然个人收益最大化不是经营者或股东在管理公司过程中的唯一追求,但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相互制衡的委托代理关系、 上市公司诱人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是造成经营者造假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些经营者来说,虚报瞒报财务业绩是他们从资本市场牟取超额价值的最好方法。

1.2违规成本低廉致使会计人员隐瞒重要事实

流通股价的上升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股票市值的增加可能比舞弊成本大得多。加上行政管理与监督部门存在的监管漏洞,这种伪造的财务信息被揭露的概率很小,即使被揭露出来,处罚力度与违规成本也相对“微不足道”。并且国家现已发布的一些法律法规中,有关惩治会计造假的处罚过轻。

2会计信息失真的辨别方法

2.1交易性金融资产持久不变

如果报表中存在金额跨年度持久不变且整齐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则有可能是上市公司将长期投资的一部分人为划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些非流动资产,如持有至到期投资等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只能改变流动比率,不能改变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和其他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

2.2过大或过小的坏账计提比率

大部分工业企业都会采取赊销方式形成较多商业债权。房地产开发企业预收账款较多、应收账款较少,而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较多。若计提比例过高,有可能是人为加大企业费用来调节当期利润。 因此,企业可能为了提升利润而改变坏账计提比例,根据自身目的进行会计估计和政策调节。这种改变所带来的利润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比如一家公司年报业绩比中报业绩有明显提升,每股收益的增长,可能是因为坏账计提准备减少造成的。

2.3存货管理不合理

材料存货是维持再生产活动的必要物质基础,企业应根据实际生产规模和生产周期制定特定的存货上限和下限,而存货结构应该保持稳定性,在分析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时也要考虑公司在存货方面是否存在舞弊手段。一般而言,主要的舞弊方式有存货计价、成本分摊方法不当,任意改变存货发出核算方法,虚列存货,报废、损毁存货不处理进而虚增利润。比如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在每年一次的清产核资中都要作为重点问题进行上报,但每年都是只上报,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示,没有处理结果。这种报废存货积压方式又会虚增企业的资产和利润。

3加强内部治理的建议与方法

3.1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董事会的监督与制衡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建立市场化的优秀人才聘选体系,严格约束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对于公司重大事项和高层调动情况,应由董事会共同商议决定,不可由个人私自决定。董事会与经理人之间也要相互监督制约,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3.2优化股权结构

目前,国有股形成了一股独大的局面,由于股权分散,一些中小企业仅仅追求短期利益,并不在乎长期发展和对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就要明确国有股增持或减持对国有资产和股份企业的影响,这也是扶持公益基础事业的依据。

3.3加强激励机制

员工个人绩效与公司经营业绩是直接挂钩的,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注意到只制定惩罚措施,缺失奖励政策是无法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但许多上市公司并不清楚怎样以最小的成本让员工获得最满意的收益。一般来说,董事、监事的持股率不高,很难保证其决策能真正考虑到公司和普通员工的长久利益。上至管理层,下至公司一般员工,都不愿意承担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会计风险,而这种会计风险,实际上就是利润操纵的表现。不管是代理关系、委托关系、还是管理聘用关系,多种类、多方面的激励政策才是“操纵”企业利润的关键。只有认识到自身利益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利害关系与关联程度,才能将公司声誉与个人名誉结合在一起。

4公司外部控制系统与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

4.1公司外部机制影响下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1会计监督体系薄弱

我国尚无证券市场的自律性机构,证监会力量薄弱,权威性不足,违法行为难以查处,一些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者有可乘之机。有些监管部门负责人并没有公正、公允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和决策权,而是联合被监管机构共同造假,虚增公司利润,并从中得到报酬。这些缺陷都使得公司经营者有恃无恐,肆意进行会计信息造假。

4.1.2政出多门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有些地方监管部门可能因为业务不熟练或者为了所在监管机构的自身利益,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而制定各种不统一的会计制度。有时,一个机构的不同部门也可能为了推脱责任或减少所在部门办理手续的程序而制定不同的制度,发布不统一的公示公告,政出多门,造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权责界定不清,必然导致上市公司利用监管法规空隙谋取自身利益。

4.2不利于社会诚信建设,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会计信息作假会严重降低市场经济运转效率,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信任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上市公司和股民的决策都产生阻碍作用。

4.3加强外部控制的建议与方法

4.3.1修正会计制度

会计规范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它包括所有对会计的记录、确认、计量和报告具有制约、限制和引导作用的法律、法规、原则、准则、制度等。会计制度就是为统一会计行为而出现的,它理应具有公认性、统一性、客观性、广泛适用性和重复适用性。它作为一种行为标准,是约束会计人员道德素质、规范市场机制运作模式、保障公众社会权益的制约力量。目前国内的会计制度存在政出多门、制度不规范的现象,让不法经营者有机可乘。制定明确、客观的会计规范制度。如我国采用直接制定会计法的形式对会计进行规范,调节经济活动。

4.3.2加强审计力度

审计的目的就是提高财务报告预期使用者对所披露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而注册会计师公允发表审计意见是对公司会计人员是否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真实披露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的评价。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不断扩大,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注册会计师肩负的审计责任更大。但有时审计人员审计能力的不足又阻碍了社会审计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委托人和审计机构的矛盾冲突,不当审计意见阻碍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营和利益相关者长期收益的增长。应进一步加强外部独立审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学习,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风险意识,合理规避审计风险,公允发表财务报表审计意见。

4.3.3加强社会监管

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社会监管,使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会计信息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并不能真实可靠地公开上市公司全部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即使财务报表没有错报、瞒报的情况,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环境会计信息、所持资产等信息也无法完全透明。而社会监管机构,包括政府行政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公众媒体等均可以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或经营合法性问题等进行随时监督并提出合理质疑。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更使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报告数据有进一步的了解。

4.3.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将理论知识用到实践当中,使国内会计相关人员能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要认真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各类问题,消除上市公司在会计实务中遇到的问题,促进证券市场的协调发展,维护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

5结语

上一篇:猪带绦虫下一篇:虚拟电工电子实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