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加工实践课程改革(共11篇)
数控加工实践课程改革 篇1
自2007年9月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示范性建设的职业技术学院以来, 课程改革一直是示范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 学院先后派出多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前往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具有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学院学习, 并派出多位骨干教师前往德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访问交流, 使我院在进行课程改革前首先建立了一支优秀的课改实施队伍。
一、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数控机床加工》课程自学院的数控技术专业开办以来,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一直是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 学生在上完理论课程之后, 安排4周的数控机床操作实践, 当时主要的实训设备是华中世纪星数控设备, 主要是教学型的, 机床的刚性比较差, 学生实习的毛坯材料主要是蜡, 这就使得学生对于切削参数选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随着设备的不断购置, 实训条件得以改善, 尤其是2005年, 学校申请到了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数控实训基地, 现有各类数控设备50台 (套) , 但是由于设备控制系统的类型较为单一, 主要是华中数控系统, 而理论教材主要是以法那克系统为主, 教学中没能解决好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 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为教学情境, 基于工作过程, 以任务教学为形式,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一体, 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 开展课程改革。
三、课程内容的改革
以数控机床操作岗位能力需求为主线, 培养学生掌握常用数控机床的操作和基本编程能力;以常见的回转体和结构件的加工组织课程内容, 融合中级数控机床操作工对相应知识、技能的要求,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各类机床的主要加工内容为项目, 以企业实际加工零件为载体,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四、课程的实施
本课程在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工作中, 分两个学期来实施:
第一阶段:数控机床加工基础阶段 (第三学期)
6周 (3周车, 3周铣) ,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与编程, 在给定刀具及切削参数的前提下, 能加工完成单项任务 (几个单项任务体现在一个中等复杂零件上) 。
第二阶段:数控机床加工提高阶段 (第四学期)
4周 (2周车, 2周铣) , 主要任务是掌握企业实际加工零件的工艺分析, 能够熟练查询手册选取刀具及切削参数, 实际加工出合格零件并检验。
五、课程实施及效果
2008年9月我们首先在试点班中进行该课程的改革,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工作任务导向法, 运用七段法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以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现以数控车削综合件加工为例说明七步教学法实施过程 (见图1) :
学生在短暂磨合后能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课程进行中, 由学生课后自学下个项目的内容, 理论课上老师就具体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 (完成项目) 的方案并立即到实训车间具体实施, 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评价各小组完成结果。学生在过程进行中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激发, 学习兴趣明显浓厚;同时我们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篇周记, 在周记中主要回忆记述本周所学的知识点, 以及各自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这个方法使学生学习效果大为提高。第一阶段完成后, 实验班学生的机床操作和加工能力已和原教学计划培养下的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水平相当。
一体化课程结束后, 在学院举办的陕西省第一届中德师资培训中, 有12名学生作为现场指导老师在机床上对中职学院的老师进行指导, 受到了各位老师的一致好评。
六、一体化教学中的收获
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对老师都有莫大的帮助。从学生层面上来讲, 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实际上, 这些能力就是现在国家教育部所倡导的职业核心能力, 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以及在岗位上不断发展所必须的能力。
通过一体化教学实践, 教师体会到:课程改革一定要亲自去尝试才会有收获;只要有合适的任务,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我们预想得要高很多;自身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会大大提高;才能看到学生成绩后的满足感。
只要一体化课程实施是成功的, 相信会对学生、对教师、对以后的课程改革都有促进作用。落实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需要, 相信这一模式会在各职业院校很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马树超, 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3-14) .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9) .
数控加工实践课程改革 篇2
【关键词】数控加工工艺 编程 教学方法 实践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04
一、课程建设背景
最近二十年,我国数控产业发展迅速,1998~2004年国产数控机床产量和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9.3%和34.9%。尽管如此,进口机床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从2002年开始,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床消费第一大国、机床进口第一大国。《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是许多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数控技术方向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它又是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数控加工过程及原理和方法有广泛而深入的实质性理解,为后续数控技术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师资队伍建设
鉴于《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这门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它要求教师必须同时掌握扎实的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数控机床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经常为自身的理论知识充电,还应该多进行数控机床实际操作甚至是零件的生产。在每次外出的学习或者交流中也要利用机会接触更多的行业最新情况,以便掌握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最前沿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扩充自身的知识面,为课程的讲解做好知识储备。
三、理论课教学方法建设与实践
1.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对高校教育来说,教科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主要的参考书,教师的授课内容不应仅限于此,而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首先以数控加工工艺方案制订和加工程序编制为基础,然后充分注意到各类不同机床加工程序编制的共性,同时重视各类机床程序编制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数控机床程序编制的概念,同时应适当增加工厂实际情况的讲解和最新前沿技术方面的知识普及,为接下来的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后即将遇到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应重视探究性学习,我们将一些工厂中实际生产的零件作为例题向学生进行讲解,并组织和引导学生对该零件进行分析和探讨,形成互动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2.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我们采用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件内容丰富,它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直观感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也为老师节省了大量教学时间,尤其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把现场实录视频、实物照片等在大屏幕上播放,再辅助以文字说明,使学生很快就能了解零件的实际加工过程,部分的弥补了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例如在讲解数控铣床的一些代码的差异时,我们常先播放加工视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最后再进行详细分析。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点,且印象深刻。
四、实训课教学方法建设与实践
1.进行数控仿真模拟与练习。
首先,由于本门课程是学生最初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因此他们对数控机床接触甚少,如果直接就让他们上机床操作不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因此,在亲自动手操作数控机床之前让学生先用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的数控加工过程,一来可以起到进一步加深巩固的效果,二来可以为实际操作机床打下更牢固的基础。比如,在让学生操作FANUC-OIM系统的加工中心前,我们会先利用斯沃数控仿真系统调出该系统的加工中心让学生先熟悉控制面板和一些操作按钮,然后再让他们自己编一些简单的程序加工出来,同时还要给他们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如果一些同学学习过自动编程,那么也可以利用这样一个虚拟的平台完成整个操作流程。这样,当他们接触真正的加工中心的时候,稍作讲解便会很快上手,而且做得很好。
2.产学研结合,打破学校围墙、开拓学生眼界。
近年来,我们与东风电机、XXX等著名企业建立了人才联合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和老师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学习培养等实践活动,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联合指导。学生通过到基地进行实践训练和项目研发,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参观实习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感受制造氛围,解决课堂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到基地学习也提高了综合能力。有时,我们也会有一些厂家提供的生产任务,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带上学生严格地按照厂家的要求来生产产品,从而使学生第一次真正的参与进企业的生产中,为学生以后走进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狠抓点滴小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1.注重作业训练。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每一次的作业,是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的梳理和总结,作业的内容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尽可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在解答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该简时一定要简,该繁时一定要繁。要写明自己的工艺方案和数控程序,从而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平时作业一定要干净、整洁,促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作风。虽然这看似小事,但通过这些小事,却可以培养一个人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作风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这对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实行教考分离。
成绩评定反映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认可程度,传统的纯知识记忆考试方式和终结考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思想压力,甚至会挫伤其积极性。在成绩评定中,加大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其比例至少占总分的30%,由于这一方法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使许多学生不再“临阵磨枪”,既减轻了期末考试的压力又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效果。
六、結束语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建设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是数控方向的核心基础课程,因此在专业的教学方法建设上有较大的紧迫性。虽然目前我们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上积累的一些经验,但在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我们还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未来行业发展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全坤主编.材料成形基本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数控加工实践课程改革 篇3
基于工作过程是教学方式由理论推导的学科教学方法向情境式教学适应职业教学方法的转变, 目的是避开高职学生理论推导能力不足的弱点, 通过情境教学的刺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控加工工艺是指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所采用的各种加工方案和工艺手段, 它是伴随着数控机床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种应用技术, 是人们进行大量数控加工实践的经验总结, 数控加工工艺技术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 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核心知识与技能, 也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未来岗位必备核心能力。培养学生机械零件制造工艺能力是本门课的主要任务。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工作, 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如理论准备不足, 项目积累不够充分, 教学平台不能体现生产情况, 没有基于工作过程的整套项目教学教材, 教师团队不适应项目教学, 企业教师对教学理解不够而学校教师又没有深刻的企业体验, 学生因很少进入项目工作与学习的环境而难于完成有难度的数控工艺项目等。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根据自身所处地区现代制造企业情况, 对“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建设, 并开始工作过程情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我院在整合教师、实验室、企业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情境的教学平台, 建设模拟企业数控工艺员工作的学习情境, 应用典型企业项目牵引教学并辅之以综合考评方法, 经过几年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情境的教学平台
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区别较大, 且高职院校原有教学设施大多是按照注重理论教学设计的, 故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建设职业教育教学平台十分重要。特别是专业课程, 教学平台应能反映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企业工作过程。“数控加工工艺”课程主要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现代机械制造工艺技术能力, 能完成企业基层工艺员所承担的工艺规程与工装设计任务, 初步解决生产中的工艺问题的能力, 要为这一目标实现构建基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平台。
(一)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环境
“数控加工工艺”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是以企业典型工艺项目为牵引展开,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若干项目, 在实践中学会完成工作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应能充分体现企业工艺设计过程, 教学环境应能体现相关要求。根据对企业深入调查, 构建模拟企业工艺室 (厂或车间) 的环境, 在学校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室。工作室主要资源包括: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样本、样件, 典型零件夹具样本、实物, 典型零件加工录像, 各种工艺资料手册, 国内外相关标准, 机床手册和样本, 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以及模拟工厂或车间。这些资源能够使学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所需的工艺资源与信息, 从而更好地融入工艺工作的氛围与情境中。
(二) 引入企业工艺师作为兼职教师
设计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 必须以经验丰富的工艺师作为支撑, 如果学校没有具备企业经验的工艺师作为教学指导, 则很难体现工艺设计工作过程。特别是由于行业不同, 制造工艺不同, 企业氛围亦有所不同, 应按学生就业岗位要求, 引进熟悉行业工艺的工艺师作为兼职教师, 才能形成企业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企业工艺师特点开辟专门特色工艺单元, 介绍工艺的开发与实验情况, 使学生知道新工艺的产生与不断革新的重要性, 提升学生学习工艺知识与技能的自豪感。自觉钻研工艺, 为在工作岗位施展才能打好基础。
企业工艺师兼职教师可以带来最新的行业工艺技术, 在教学中融入企业的思维方式、市场对技术的要求、最新的工艺案例, 能够使学生日后更容易融入社会。专任教师应发挥自己对教学环境熟悉的优势, 与企业教师优势互补, 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证明, 只有充分协调好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教学安排, 才能形成优良的教学情境, 对学生也最为有利。
(三) 建设“数控加工工艺”网上资源
目前, 计算机作为学习终端已经普及,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供网上资源十分必要, 在建设“数控加工工艺”学校精品课的基础上, 我院同步建设了网上资源, 将教学视频、企业制造过程视频、工艺文件样本等资源上传至网络, 在工作室“教学做”时, 学生随时可以取得相关资源, 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通畅。
二、构建模拟企业数控工艺员工作的学习情境
构建模拟企业数控工艺员工作环境, 模拟行动领域数控工艺员工作过程, 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 学生边学边做, 构建出便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
(一) 梳理工艺员工作过程, 使学生进入岗位角色
根据涂尔干 (E Durkheim) 的社会学功能理论,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性的社会化”, “使出生时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个体成为崭新的社会的我”。依据上述理论和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为学生进入专业角色 (社会) 的一种实践和模拟。学习情境是学生掌握工作过程知识与能力的便捷方式。
通过梳理工艺员工作过程、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 使工艺员工作过程展现在学习领域,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逐步掌握工艺员的工作能力。
(二) 建构基于工作过程便于认知的学习情境
以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 (J Piaget) 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建构基于工作过程学习情境, 应按照工艺工作过程内容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序化, 将学习领域细化成学习情境进行教学。
建构学习情境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展开, 先使学生熟悉教学情境的逻辑关系, 认识基本工作工具;再从简单零件工艺设计开始, 逐步过渡到中等难度的零件, 到特殊零件工艺设计。在教学过程中, 应建立学生学习小组, 以便于构成协作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攻克认知难点, 而且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习更具现场感。
(三) 建立“现代师徒制”教学方法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关键, 传统师徒培养方式是从实践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解决了传统手工业技术的传承问题。现代大工业技术复杂, 知识与技能领域广, 按传统师徒培养方式效率不能保证。要更好地利用学校形式, 发挥现代师徒教学方式优点,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为此提供可能。
教师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中承担师傅的角色, 学生角色为徒弟, 在模拟的学习情境中, 完成知识与技能提升, 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提升能力, 而且便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 使学生在学习时更有情境感和成就感。
三、典型企业项目牵引的教学实施
实际生产中机械零件非常多, 必须选出典型类型零件。我们主要以缝纫机零件为主, 提供给学生整台机械各类零件制造工艺, 使每个学生受到各类常见典型零件工艺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 梳理典型机械零件工艺过程, 建立典型项目库
根据机械零件的特点, 采用成组技术的原理, 将机械零件分为轴类零件、盘类零件、箱体类零件、齿轮类零件、叉架类零件和型腔壳体类零件等典型零件类型。将每种类型的零件工艺方案进行典型化, 并根据工件的难易程度建设项目库。
到企业收集相关的典型零件工艺规程, 逐渐丰富典型零件工艺项目资源, 建立各种技术文件档案, 方便学生查找。将学生毕业设计优秀作品等作为资料储存起来, 作为学生学习的样本。企业的零件工艺规程可以使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 使学生工作更认真。
(二) 编写典型零件工艺教材
典型零件工艺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能够编写更加符合企业实际的教材, 我们深入企业解析工艺流程, 测绘工艺装备。将企业工艺流程拍摄成录像, 把企业典型零件工艺整理成教材内容, 并按工作过程和教学情境序化成教学单元。
在教材编写中, 按照成组技术的原理, 即按零件类型设置工艺项目, 在项目中穿插相关知识点, 使学生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工艺知识与能力。我院首先编写校本教材, 并在几年教学修改的基础上出版, 为展开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提供了教学资源。
(三) 建立模拟企业工艺设计流程的组织
为真实地反映企业工作情境, 课程教学之初, 在教学班成立工厂化的工艺技术组织, 即成立工艺研究所。该研究所下设数个工艺小组, 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并任命一个组长 (相当于工厂车间工艺组) 。任命课代表为所长助理, 教师与兼职工艺师为所长或副所长。
每个工艺小组负责不同零件类型的车间, 全班共同完成一个产品的各类工艺规程, 班级学生共同协作, 形成团队, 完成整个产品的工艺规程及部分夹具设计, 遇到问题共同协商。为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锻炼, 学生在下一个产品中每组学生的零件类型加以轮换, 以完成不同类型零件工艺能力的培养。
(四) 以企业典型项目牵引, 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零件工艺规程和夹具设计是本课主要教学项目, 对于没有长期工厂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棘手的问题。采用“我做、你看, 你做、我看;我再做, 你再看;你再做, 我再看”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 逐步提升学生的工艺能力及工艺感觉, 使其逐步进入角色。
课程之初给每个工艺小组若干个企业项目为任务, 要求学生在课程中完成工艺规程和部分夹具, 并以这些项目作为牵引进行教学, 使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学习, 在课程教学中逐步解决。在以企业典型项目牵引过程中, 把学生带到企业参观生产线, 熟悉企业设备和工艺装备十分必要, 这时企业兼职教师显得更为重要。校中厂无疑是最好的教学场所, 条件具备的可以将部分学生的工艺规程 (包括数控程序) 在厂中实现。我校开展“卓越技师”培养工程, 对优秀学生重点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将机械零件工艺规程与夹具实现作为其中一部分。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 效果较好, 形成了部分实用作品, 经过该项培养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工艺能力也受到了好评。
四、以项目为基础的考评方法
以往以考试为主的考评体系很难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 建立以项目为基础, 过程和考试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将学生学习过程取得的成果计入学生课程总成绩,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使学生更注重平时学习、注重细节, 学生之间配合更主动, 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
学生期末做完项目, 组织项目答辩会, 请部分优秀学生和企业工艺师组成答辩小组, 对各组成果进行答辩, 学生在答辩会上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 以培养学生自信心。通过答辩学生也可以提高项目表达能力、项目分析能力。
考试作为评价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通过考试可以评价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也可以促进部分学生全面掌握工艺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 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2010、2011、2012级学生几乎没有旷课现象, 听课效果也明显提高, 数控加工工艺课程通过率达96%以上, 学生数控工艺规程与夹具设计能力明显提升, 毕业设计指导量明显减少, 学生设计的工艺规程质量较高。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改与实践, 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认可, 避免了过去由于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对教师授课不知所云的情况, 教学过程更活泼生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可以把以往的学习难点分散到过程当中, 学生更容易掌握。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工艺设计能力, 使学生对相关工艺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课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严谨工作作风, 使其熟悉了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 提高了职业认知度。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完成的工作很多, 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仍需教师不断尝试探索。高职“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教学应进一步提升学做一体教学平台层次, 构建企业真实环境的综合工作室,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企业工作过程, 做到与企业岗位无缝连接, 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比较适合高职学生。“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进行情境设计与教学, 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平台, 构建学习情境, 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来设计典型零件的工艺, 建立模拟企业工艺设计组织, 布置企业典型零件工艺设计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 边学边做自己的项目, 教师把相关知识学习与应用穿插到执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从而使学生掌握实际工艺设计能力, 并通过项目评定学生学习成果。
关键词:工作过程,数控加工工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马明娟.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4 (2) :99-101.
[2]程舒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中两个关键问题的解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5) :71-73.
数控加工实践课程改革 篇4
一、我校对数控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一)积极贯彻、推行教育部数控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并结合我校特点,改革课程体系。
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批示范中职院校,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在级新生数控加工专业两个班级全面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试验,下面就我校EBG中德高级数控特色班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做法及相关问题进行浅析。
我校数控加工专业(数控加工中心方向)制订了一体化课程标准,对目前本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引领作用。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我校积极尝试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例如在《数控加工中心加工》课程中的“普通铣床操作及安全操作规程”任务教学中,采用企业现场参观、班组长个人访谈、自导自演铣床介绍、保养、基本操作等视频制作等多种教学活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寓教于乐,团队合作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提高;在“十字槽”任务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先让每位学生了解具体任务,再跟据任务要求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专业加工手册查找资料,模仿企业真实生产流程进行情景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担当企业生产中的相关人员角色(车间主任、班组长、调度、库管等),教师于学生共同制定加工方案,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工件加工,最后经过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乐”真正融为一体。
(二)提取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应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它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它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第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或服务中对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第三,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和结果不是唯一的。
在《数控加工中心加工》课程中的“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及安全操作规程”任务教学中,工作情境描述为:某某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农民工培训协作,学校要求本班级5天内拍摄主题为大连机床VDF850的基本操作、刀具的正确安装、如何对刀以及手动铣削体验活动的普及视频,并派遣10位同学到企业手把手指导农民工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培训。
课程设计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课程内容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进行设计,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依据职业能力,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及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注重在职业情境中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项目式教学
教学活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模块教学形式进行设计和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领取任务书,分析任务书,拟定拍摄大纲解说词、视频要求并完成分组拍摄。首先教师应正确分析该项任务与其他学习任务的关系,在《数控加工中心加工》课程中的“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及安全操作规程”任务教学中,由于学生第一次进行一体化课程学习,首先应先树立其安全生产意识,规范安全操作规程,为下一步学习模具型腔任务的完成打好基础。其次对学生基础进行分析:该部分学生没有相关操作知识,没有机械设备感受及操作体验。目前数码相机的普及,为拍摄解决了设备问题。
在教学组织上突破以往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形式。在实施本任务时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下:集体讨论,接受任务书后进行讨论分析,细化实施要求。角色扮演,学生按照拍摄要求分任解说、演示等角色。独立作业,以解说、演示等角色式强调进行操作、对刀、切削的体验。相互答辩,以答辩的形式强调进行操作、对刀、切削的体会。相互检查,通过相互检查对于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提高。综合汇报,以拍摄的视频作为综合汇报进行评优和评价。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构建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紧密关联的教学单元模块,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优化模块教学内容,实现情境教学,融合课堂教学、动手实操和模拟实验于一体。模块与模块之间要层层递进、相互支撑。
二、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通过一体化教学,不仅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因操作而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的成效是显着的。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急于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现有教学场地设备设施要求较高。
一体化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体,以真实的企业车间、班组环境为基础,以咨询、计划、执行、检查、反馈为环节的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场地根据一体化教学的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划分不同功能的单元式区域,便于有效地开展一体化教学。
(二)师资队伍要求更严格
教师的课前备课工作量增加,一体化教学的每一个活动单元哪怕仅仅是半课时,其课前备课时间往往是实际教学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在多单元任务中只有两名教师连续上课与备课时间上存在矛盾,严重的话会影响教学设计的缜密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小组工作时,个别学生缺乏自觉性,需教师随时掌控学生情况并加以教育管理,一方面学校在学生管理制度上要相应改变,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融合一体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何将工作页与专业理论更加紧密结合,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实现 “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教师一体化。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具备专业实践经验,能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建议专业基础课教师参与一体化教师培养,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进行多课程轮换,培养能胜任多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教师。
(三)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只有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教育部
[2]一体化教学。百度百科
数控加工实践课程改革 篇5
关键词:数控加工 操作实训 教学改革
一、数控加工操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控加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掌握新知识之后,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发现,从而对理论知识有着更深的理解。对于教师来说,理论知识传授是十分容易的,但是如何才能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出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共同挑战。
过去,教师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得不到真实体现,往往使学生摸不着头脑,大多数学生理论知识基础非常扎实,可实践能力却非常弱。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校根本无法为社会培养出所需人才。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对学习数控加工的掌握程度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大多数学生理论基础比较强,但是实践操作能力非常差,即使一些简单的数控加工也无法操作,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对于专业知识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说,教材中的内容过于狭窄,内容浅显,总是“吃不饱”。此外,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教,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共同点只体现在学习成绩上。
二、数控加工操作实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联系实际,选用优质教材编写实训指导书
学生对数控加工的初步学习还是要依靠教材,学校在选择教材时,要结合学校情况和专业要求,选择时间近或者更新时间快、实践性强的教材,选择的教材内容要全面,不能局限于理论。如果市面上的教材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制作教材或实训指导书。在编写教材前,教师可以听取学生的建议,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内容新且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实训指导书的制作要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根本。笔者学校编写的《模具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数控加工工艺》《数控车编程与操作》《数控铣编程与操作》《机械制图》等多种教材已出版发行,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各主编教师主动听取学生、上课教师的反馈,及时吸收更加先进的专业技术,进一步完善教材,使之更能符合学校培养合格的“金蓝领”的教学理念。
2.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凸显成效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确保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在实践中派上用场,尽可能将学生未来参加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进去,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教学内容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传授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培训和实践
首先,学校应当对师资队伍进行优化,外聘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数控加工专业教师,也可以与企业展开合作,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或者选拔企业优秀人员到学校进行阶段性教学。目前,笔者学校已聘用技师、高级技师等专业技术人才10余人,多次指导学生在市赛、省赛、国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新进教师和专业教师会到企业实习半年或者一年,极大地提高了技能水平。其次,创新应用,就是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向未知领域开拓的一种能力。创新应用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创新应用能力得以提升。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丰富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积累了实践经验。创新应用实践除了采取毕业设计方式以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电子竞赛等方式。
4.考核与评价
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当学生完成布置的任务后,教师需要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课堂任务和分模块考核。前者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进行考核;后者是在布置大任务之前,教师就要给出评分标准,当任务结束之后,对各个小模块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做出评价,以便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张慧.数控加工操作实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36).
[2]郑颂波.中职《数控车工操作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
数控加工实践课程改革 篇6
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技能鉴定的考核课程,参考汇总各高校专业教学计划,一般安排60课时左右;预开设课程有电工技术、PLC技术,后续课程有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等。数控机床的机械本体结构、 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原理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无论对学生更好使用数控机床、 还是进行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来说,都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机械结构部分通常选择应用广泛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做为教学载体,完成对机床机械部件的认知、装配及精度调整的直观学习;电气控制系统部分主要介绍CNC装置、伺服驱动装置、插补计算的工作原理,涵盖对电气控制算法的抽象理解。
2教学现状
数控机床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 综合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基于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用60课时左右的时间把其工作原理讲解清楚着实不易。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学计划中,该课程也是教师们不愿意选择的课程。经过与兄弟院校内的交流研讨,总结原因如下:
2.1机床机械本体部分教学实施困难
近年由各级政府推动的高职示范院校、骨干院校、省级名校建设等项目大大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经过立项建设的院校无论从招生规模、实验实训硬件条件还是师资配备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单独购置机床机械本体供学生拆装认知却难以实现,因为不仅仅受到实训空间、实训工具的制约,目前班级学生数量普遍较多,每个学生轮训还要受到教学计划中课时的限制;另外,任课教师机械零部件拆装、调试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因此,教学效果普遍较差。
2.2电气控制类型多样,涉及知识面较广
由于数控机床功能越来越完善,形式多种多样,其执行电机及伺服驱动装置也有很多类型。但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交流永磁同步电机、普通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相应的伺服驱动装置。要全面掌握其工作原理,不仅需要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的知识,还需要单片机、微机原理等基础知识。对学生而言无疑像是无法翻越的高山,这就要把重点放在共性的知识和结论的实际应用上,不需要进行细致的推导。
2.3控制算法抽象
逐点比较法、DDA控制算法基于数学分析设计,恰恰是高职学生的短板,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2.4课程内容繁杂,课程学习缺乏主线
任课教师虽能够把握课程内容,但现行教学大纲要求比较笼统,对知识的讲解程度没有细致描述,缺乏可操作性。实际授课中仍然按照教材章节,进行课堂理论讲授,而现行教材内容重在知识点的罗列,各部分内容层级递进关系不强,与教学载体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习自然不能融会贯通。
3探索与实践
3.1开发数控机床光机安装与调试仿真软件
选取典型数控机床光机,严格按照机床图纸进行造型、装配和动画制作。软件集成基于VRP技术,机械部件由3DMa软件造型、机修技能部分用Flash软件开发。软件主界面如下:
软件教学功能设计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贴近典型工作流程,共包括“拆装认知”拆装实训”装配检测”机修技能”四个模块,模块内容丰富,涵盖数控铣床光机安装与调试的主要内容,且界面友好, 便于学生操作使用。
采用上述软件,可降低实训教学成本,同时完善了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条件的时空局限性,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还可避免实训时的安全隐患。经试用,学生学习兴趣普遍增加,教学效果明显。
3.2注重基础讲解,适度拓展
近几年高职生源数量的减少导致生源质量的下滑,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基础差,入学以后对文化课、专业课听不懂,形成了上课睡觉、玩手机,课后不复习等状况。笔者认为,基础差就得注重基础的讲解,哪怕是中学方面的知识。以“够用”为原则,帮助学生理顺基础知识之后在进行适度扩展。
以步进电机调速为例,往往需要从电磁感应基础、直流线圈磁场建立、不同相序线圈通电产生磁场旋转等基础知识讲起,扩展至环形分配器控制脉冲频率及个数对步进电机转速和旋转角度的影响;另外,还需要讲解单电压、双电压、恒流斩波等驱动放大电路基本原理,需要明确区分控制电路与主电路的功能与区别。
3.3控制算法形象化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基于Flash软件开发小的算法软件,将抽象的控制算法用图形进行直观描述。而不必拘泥于数学公式的分析和推导。推荐只讲易于接受的逐点比较法。
图3所示为逐点比较法算法软件,只需在空格处输入终点坐标,然后不断点击按“播放”键即可一步步观察X、Y轴的运动情况。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在这部分讲解中,一定要强调每一个代表的是一个脉冲当量,继而讲明白逐点比较法的最大误差和脉冲当量的关系。
3.4抓住主线,明确任务,使学生有的放矢
该课程的一条主线是:机械部件认知—驱动电机工作原理及控制—伺服驱动装置变频原理(SPWM调制)闭环控制系统架构(CNC装置)。
课程伊始就要明确学习任务,要从总体上分析机械部件的运动状况(此部分内容对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不难,因为数控加工实训课时较多)突出位置控制的要求; 再找到驱动部件—电机,进而指出电气控制系统的中心就是对电机转速和转角的控制。可以从结构、原理相对简单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开始,逐步过渡到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控制系统,重点讲解变频器主电路以及SPWM调制的工作原理,突出平均电压的概念。
在闭环控制中,外围是位置环、中间是速度环、最内层是电流环。只要控制了电流的大小和频率,就可以控制转矩和速度的大小。总结教学重点应该是:机械结构部分的传动机构和电气控制部分中对电流的控制。
最后,需要编写符合教学内容主线的教材,尽量使用形象化的语言一步步对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进行解析。
4总结
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知识面宽泛,需要教师进行全面把握,有选择性的讲解重点内容;开发合适的教材、抓共性知识的讲解,最好是与数控系统中参数的设定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才不至于使学生在多种控制方式学习中迷失。其次,要合理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适合课程教学的软件,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知识抽象的特点,给实际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对课程教学的分析和改革就十分必要。高职学生接受能力决定了授课内容的基础性和连贯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把抽象理论知识形象化,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很大帮助。
数控加工实践课程改革 篇7
一、教学实施
1. 选择适合参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的学生。
与一般职业学校选派二年级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的做法不同, 我校派出的“选手”为一年级学生, 他们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公差与配合等专业基础课, 并完成了初级阶段的金工实习、数车数铣实习等, 有一定的理论与加工基础, 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热情, 有继续“深造”的愿望, 因此对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很高。这批学生结束校企合作后要回归学校继续学习专业课程, 这时的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与锻炼, 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及职业素养,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程。
2. 收集企业资料, 选择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本地实力企业开展合作。
把惠州市现有的使用数控加工设备的企业逐一列出, 选出规模较大且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 主动与这些企业取得联系, 商谈合作方案。最终我们与先进科技 (惠州) 有限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和LED封装设备供应商—ASM先进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ASM集团) 投资成立的全球第四家制造基地, 是惠州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 “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企业。根据协议规定, 此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时长为两个月9个教学周, 课程的教学和现场指导由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工程师和技师负责, 学校派出班主任和专业教师进行跟班管理, 学生和工人一样遵守企业规定, 穿工服、戴工卡, 严格打卡考勤, 按时上下班。
3. 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方案。
我院现代制造科根据企业的生产产品及设备情况, 与企业相关技术员一起协商, 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制定的教学方案为:将学生分为7组, 每组8人左右, 分别分配到不同楼层的7个数控车间 (部门) , 每天按时到车间生产岗位跟工人一起工作, 每个同学均由专人负责指导。学生到车间后又被分派到三个不同的岗位—钳工、后勤及机床操作岗位。三个岗位依次轮换, 每个岗位的实习时间为三个星期。8小时工作制, 双休, 隔天进行一次理论教学, 时间为晚上6:00—7:00。理论教学内容如识读各种零件图、量具的使用、刀具的材料及使用、不同加工材料的特点, 有意识地选择有代表性的零件讲解工艺、加工方法等。
4. 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考核评价方案注重过程考核, 学生的工作态度、劳动纪律、安全生产意识均纳入考核范围。具体百分制分值为:学生平时成绩25% (含考勤、工作态度、安全制度执行等, 由企业指导师傅及学校派出的老师评定) , 实习课题成绩50% (每个岗位所对应操作的课题:如按照装夹指引图正确安装工件、认识并按要求安装刀具、测量相关尺寸、钻孔、攻丝、研磨等, 由企业指导师傅评定) ;理论成绩25% (每次理论课后所交作业、实习周记的完成情况以及学校派出老师的评定) 。实习结束后, 综合成绩优秀的同学由企业颁发盖有企业公章的证书, 企业承诺学生毕业后优先录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同学。
二、取得的成效
1.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校企合作实习教学从“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到“以岗位和企业为中心”, 提供了学生专业学习最真实的环境。这种“真刀真枪”的环境具有针对性强和直观性的特点, 符合中职学生的思维特点, 学生对所学知识容易理解和掌握, 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对形位公差的理解和测量, 以前在学校课堂上讲解, 学生听起来非常吃力, 很难理解掌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 同学们体验了用高度尺、千分表或三座标测量仪测量形位公差的方法, 认识了形位公差在加工中的重要性及其加工难度。又比如, 对表面处理的认识, 同学们仅停留在书面的死记硬背上, 其在加工中的应用, 比如氧化留量标准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通过校企合作实习, 大家亲眼见识了发硬白、发硬黑等表面处理工艺, 真正感受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朴素真理。再有, 同学们对螺纹的理解是只要连接合适就行了, 对连接长度考虑不多, 通过此次实习, 同学们亦认识到螺纹连接长度对装配的影响等等。总之, 数控专业加工中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能在校企合作实习中迎刃而解,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校企合作实习结束后的总结会上, 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自己此次实习的收获, 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工学结合的企业现场教学方法很好, 把数控加工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工件加工实践结合起来学习, 容易理解和掌握, 有成就感, 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被带动起来了。
2. 有利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职业素养的养成。
该企业规模很大、管理规范。所有员工包括领导全部穿工装、戴工卡;吃饭整齐有序地排队;容纳180多人的偌大的车间, 没有人在工作时间随意走出车间大门, 没有人嬉戏打闹, 没有人玩手机, 没有人躲厕所抽烟;除了钳工和办公室与电脑亲密接触的岗位, 其他所有员工全部站立工作, 车间没有提供任何一张可供休息的凳子;整个车间及厂区严格执行“5S”规范管理。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企业管理, 在实际生产岗位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 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 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 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 对培养同学们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生活体验, 对同学们回归学校生活后的日常行为规范诸如穿校服、戴校卡、宿舍、车间的“5S”规范要求、遵守学校实习场地的规章制度等均有良好的影响。
3. 有利于“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职业学校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懂技术、会操作;既要具备教师资质, 又要具备相关专业的技师或高级技师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中, 教师一方面有机会向企业的工程师和技师学习、向工人学习, 甚至有机会深入生产一线操作设备、加工零件、装配产品;另一方面能接触大量企业的新设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了解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一些方法, 积累了生产经验, 缩短了书本与实践的距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 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一个好的渠道。
三、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从理念上不容置疑, 但在实践中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问题的原因很多,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影响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很多, 除众所周知的相应的法律政策缺失以外,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 这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 (2) 企业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实习, 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 工作的质、量可能会受影响, 有些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 (3) 职业院校的学生还不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自由散漫, 在校企实习过程中随便离岗离职, 有时甚至会出现“团伙”旷工的现象; (4)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校企合作中的费用得不到合理的补偿,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难以实现责权利对等。
2. 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和困惑。主要体现在: (1) 对所从事的工作环境不适应。有的认为工作噪音太大, 有的感觉工作环境有气味, 有的认为工作环境引起其身体过敏等。 (2) 对企业的要求不适应。有的不能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 有的还不能尽快从学生转变到员工的角色上来。 (3) 不能吃苦。这是现在大多数实习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问题。他们有的感觉工作太累, 身体受不了中途离岗;有的感到心理压力太大等。 (4) 对校企合作期望值太高, 以致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四、对策建议
建议各级地方政府重视我国职业教育, 从国家长远发展出发, 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因此, 笔者就操作性强、能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层面提出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1. 尽量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 努力实现双赢。
学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社会机构, 各自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不同。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的, 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不同的目标会使双方在许多方面的认识出现偏差, 甚至产生矛盾。职业教育界人士经常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形容校企合作。要让“另一头”即企业也“热”起来, 需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 真正使校企实现双赢、共赢。比如, 本次实习中, 学生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同学们则在现场见习甚至参与从毛坯到成品的整个生产流程, 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 既不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 又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 校企合作能让学生了解企业, 企业也能优先录取优秀学生, 实现互利双赢。
2. 指导教师保持与学生、企业的多渠道联系与沟通, 及时掌握学生身体和心理动态。
对于学生初涉职场出现的不适应和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跟班的指导教师一方面要经常进行现场指导, 了解学生在实习岗位的表现情况、工作完成情况、适应情况等, 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网络等多种方式,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为学生辅导答疑。例如, 有些学生认为企业派给我们的工作技术含量太低, 学不到知识。这时, 指导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企业的机床设备特别是一些贵重精密设备是由经过培训并取得操作证的工人操作的, 出于设备及个人安全考虑, 企业规定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实习学生, 不能独立操作某些工作, 但同学们可以直接接触和参与整个车间产品从毛坯到成品的生产过程, 可以在实践中学习, 在工作岗位上学习, 同时主动向师傅请教。只有主动学习, 勤于思考, 才能学到更深更广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适时反馈学生实习情况, 听取企业方的意见, 上传下达, 提出合理建议等, 尽量使校企双方合作融洽。
3. 企业要制造亲密、友善、互助、信任的气氛, 接纳每一位新员工。
由于很多因素的困扰, 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初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和紧张感, 影响到工作的业绩和表现。所以, 他们能否安心和较快适应环境, 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能否真诚、热情地接纳他们。此次校企合作开始时, 企业通过热情的欢迎仪式来迎接学生;实习过程中, 企业员工从学习和生活上给同学们提供无私的帮助;校企合作结束后, 又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结业典礼, 嘉奖了一批表现优秀的实习生, 企业老总亲自语重心长地给实习生致辞, 让同学们感受到团队的温馨和浓浓的人情味, 更能安心踏实地投入工作。
参考文献
数控加工实践课程改革 篇8
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数控机床加工》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实施策略
1.1 搜集企业的信息资料, 选择实力较强的关于本专业的企业进行合作。高校能够一一地列出区域的数控加工企业, 选择有实力的大规模的企业充当合作的对象, 积极地联系这些企业, 交流合作的方案。
1.2 选择适宜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的学生。高职学校一般都安排二年级的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 而实际上, 高职学校能够安排一年级的学生, 这是由于他们业已掌握了金属材料、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的知识, 且实习了初期的金工和数车数铣等, 具备相应的加工与理论基础, 此时期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课程, 也希望获得深造的机会。为此, 有着非常高的参与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实践的热情。
1.3 制定能够操作的、详细的工学结合教学规划。高职学校能够联合企业的技术员, 制定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工学结合教学规划。可以划分为7个学习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是8人上下, 各自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分配学生, 让专人负责指导学生。学生在车间可以轮换岗位, 且隔天开展一次理论性的教学, 教学知识涵盖各种加工材料的特点、材料和刀具的应用、量具和零件图的应用等, 有目的性地选用一些零件教授加工方法和工艺技术等。
1.4 制定科学的课程考核标准。考核评价重视考核整个的过程, 其涵盖学生的安全生产观念、劳动纪律、工作态度, 具体的比值是学生日常的成绩占据25% (包括贯彻实施安全制度、工作态度、考勤等, 让企业的指导教师进行评价) ;实习课题的成绩占据50% (每一个工作岗位跟操作的课题相对应, 像是根据装夹指引图安装工件、研磨、钻孔等等, 让企业的指导教师进行评价) ;理论成绩占据25% (包括完成实习周记的情况、提交的理论课程作业等) 。在结束实习之后, 企业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 颁发相应的证书。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数控机床加工》课程改革与实践需要注意的事项
2.1 指导教师实时地联系企业和学生, 对学生的心理与身体进行了解。针对学生在企业面临的不适应的一系列问题, 跟班的指导教师一是实施现场的指导, 明确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情况、完成工作的情况、表现等, 实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 以及通过网络和现代化的通信等一系列的方式指导学生, 给学生解答疑惑。像是针对一部分学生提出的企业安排的工作岗位缺少技术含量的问题, 指导教师能够跟学生解释:企业的机床设备尤其是一部分精密贵重的设备是通过培训且获取操作证的工人进行操作的, 基于学生自身安全和设备因素考虑, 企业是不允许没有通过专业性培训的学生进行操作的, 而同学们能够参与和直接接触车间中每一个产品由毛坯至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学习和在工作实践中进步, 并且还能够积极主动地请教师傅。二是指导教师应当注重跟企业之间的交流, 对学生的实习现状进行实时地反馈, 认真地听取企业方的建议或者是意见, 尽可能地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融洽合作。
2.2 尽最大程度地确保企业的利益, 力争双赢。
作为不同社会机构的企业和学校来讲, 它们所注重的目标和运行规律存在差异性。高职学校的目标是培育人才, 而且企业的目标是实现最大的利润。这样, 目标的差异性让企业和高校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甚至可能会形成一系列的矛盾。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一头热, 要让企业也尝到甜头, 即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确保企业的实际利益, 切实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赢。例如, 在实习的过程中, 因为学生从事一部分缺少技术含量的工作, 这使企业缺少人力的问题得以缓解;学生在现场实习的过程中熟悉了产品由毛坯至成品的整个生产制造过程, 且学生通过业余的时间学习有关的理论内容, 这不但不会对企业的生产进度形成影响作用, 而且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 新时期高职学校数控机床加工专业改革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 积极地探究高职数控机床加工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模式非常有意义。
摘要:当前的高职教学倡导“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模式, 如此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事先体会到企业生活和工作的氛围, 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针对数控机床加工专业的学生来讲, 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宜的。为此, 本文阐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数控机床加工》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实施策略, 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数控机床,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安翠花, 赵勇, 刘子玉.基于文献的山东工学结合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1) .
[2]工学结合、产学研之路力促内涵建设[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1) .
数控技术与加工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篇9
1《数控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在学习《数控技术》这门课时, 理解能力强, 基础理论扎实, 但是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与技工院校学生比有很大的差距。我校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开设《数控技术》这门课。教学模式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成, 学生在完成理论课时学习后, 进行三周的数控机床操作加工。目前大多数高校机械类专业《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只注重学生零件图程序编写及工艺编制, 而在实训方面, 如机床维修与维护、机床各部件功能原理、数控机床改造设计方面投入的教学经费及设备经费很少。这种情况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只会进行编程操作, 而对数控机床的核心内容没有掌握。并且在实训中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 学生只是完成了零件的加工, 而零件形位公差是否合格往往忽略, 不能适应创新性高校人才培养。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实验课时数少, 目前《数控技术》以理论课为主, 实验课时占到理论课时五分之一, 基本授课教师兼任实验课教学。实验课以演示性为主, 创新性实验很少。
(2) 实验设备有限, 在实验中5、6个人共用一台1机床。这样在有限的学时内, 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而且多个学生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操作机床, 增加了危险因数。
(3) 数控方面师资力量短缺, 讲授《数控技术》课程老师理论基础扎实, 但是在实验及实训中, 缺乏有技术、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实验系列及工程系列实训教师。
所以提高《数控技术》教学质量, 必须转变重视课堂, 轻视实践的教学观念。老师在实训实验中要不仅要负责操作讲解, 而且要全面掌握机床维修维护, 才能使学生在实验实习中得到质的飞跃。
2 加强数控仿真教学及相关课程学习
(1) 由于大多数高校数控设备有限, 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模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利用Mastcam、宇龙数控仿真软件先进行车、铣、线切割等数控机床仿真操作, 学生在确认工艺程序无误后, 进行实际加工操作。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编程能力, 而且防止不经过程序校验直接操作机床, 发生打刀、主轴转速设定不合理、超程等故障。Mastcam提供了设计零件外形所需的理想环境, 其强大功能可以对曲线、曲面零件进行编程。具有较强的曲面粗加工及的曲面精加工的功能, 曲面精加工有多种选择方式, 可以满足复杂零件的曲面加工要求, 同时具备多轴加工功能。所以学生学习Mastcam软件可以大大提高数控机床在线加工能力, 符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2) 《数控技术》是一门涵盖了《机械制造》、《单片机原理与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等多学科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要全方位复习基础课知识, 要学习数控原理如:直线插补、圆弧插补、位置精度检测等, 不能只是学会一些简单的编程代码, 就完成了数控学习。指导实验实训的老师应该在实验实训开始前几周让同学们复习专业基础课, 这样实验效果会更好, 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才会是全方面、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人才。指导老师必须具有数控综合素质, 要掌握编程基本技能, 更要掌握数控机床如伺服电机、伺服驱动模块、PLC控制、机床电路维修等技能。这样在实习实验中, 如果机床发生故障, 指导老师能够及时排除故障, 保证教学有序进行。当然, 指导老师要经过相应培训, 取得维修与维护资格。
3 加强数控机床模块化实验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
(1) 随着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校越来越注重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等岗位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由于高校实验经费的有限, 如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数控机床购买, 必然要占用其他实验经费, 实际效果也不一定非常理想, 所以我们可以购置一些数控车床、铣床电控系统原理及调试维修实验台实习装置,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学习掌握数控系统的控制原理、数控编程、电气设计方法及安装调试与维修、元器件的选择、铣削加工中心电气安装及调试、故障诊断维修、零件程序编制及图形模拟加工过程等多项实验内容, 达到工业生产现场实习效果。
目前大多数技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数控实习装置购买, 学生在企业中得到了认同。而且这种装置采用开放式结构、模块化设计, 既可用于教学、也可用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 有利于提高学生设计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诊断数控设备故障的能力,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这种实训设备也可以帮助指导老师进一步了解数控机床结构, 同时也为实验系列、工程系列技术人员进行数控机床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
(2) 高校讲授《数控》课程老师由教师系列、实验系列、工程技术系列老师组成, 其中教师系列老师主要负责理论课讲解以及实验课讲授。实验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负责实训操作与机床维护与维修。各个系列要相互结合、合理分布。讲授《数控技术》老师必须深入到制造企业及数控机床企业学习, 必须了解企业一线工作流程, 掌握数控机床核心原理。学校应加大《数控技术》师资培训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出综合性、具有创造力的高校学生。
4《数控技术》实践教学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1) 高校可以建设校内模拟工厂, 加强实践教学, 数控实践内容应与当前工业主流技术相衔接。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可以按照工厂实际生产的模式进行。当然高校是教学单位, 不能按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教学。对各种工程生产技术进行精选, 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建立起来一个实际工程环境。学生从中通过直接动手实践获得:对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实际认识, 对各种加工方法的初步训练, 对组织管理能力初步锻炼, 完成从知识积累向能力初步转化。
目前我校《数控技术》实训如车床采用尼龙棒为原料, 由于本身材料原因, 无法按照《机械制造手册》进行刀具选取及切削用量选择, 这样达不到生产实际效果。数控铣床加工材料采用尼龙板, 也是没有实际加工效果。大多数高校处于安全因数考虑, 不采用钢料, 这样不可能锻炼出学生动手能力。所以在实训中, 布置给学生几个零件图加工任务, 并进行装配要求, 指导老师负责实习工艺及程序指导, 学生自己动手利用钢料加工出零件, 进行装配。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图纸技术要求, 对零件公差进行考核。通过与企业实际生产结合, 可以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初步认识, 全方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2) 高校数控实验室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下, 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 课题的样机研制, 设备的研发都需要数控机床。学生不仅在科研中得到锻炼, 还能通过实际生产制造熟练掌握数控机床。数控实验室应根据师资力量合理安排开放时间, 鼓励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发。高校也可以与企业进行对接, 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上支持, 企业在生产制造中遇到的难题, 我们实训指导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高校数控实验室应向工程训练的方向发展建设, 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 在高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 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在学生实验实训考核方面要与企业生产实际挂钩, 严格执行按时上下班制度。各个工种要按照学生所加工产品严格打分, 比较同一个产品的优缺点, 帮助学生找到造成产品不否和技术要求的原因, 这样避免了为了应付实习而实习。我们也可以招聘一些有想法、爱动手的学生充实到数控实验室日常维护中, 保证机器处于最大的开机率。总之要把数控实训实验室打造成以培养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中心、将创新创业连接起来的学生学生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校企协同合作的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
5 结语
该文从数控仿真、模块化实验教学、实际生产和师资培训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当前高校《数控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数控技术是未来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必然选择, 工科高校学生肩负着国家工业改革创新的艰巨使命。作为高校数控技术指导老师, 我们更应该有创新精神, 不能照搬书本知识, 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必须扎实掌握各学科知识, 在数控教学中有自己独到的想法, 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系统的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初步的市场感的当代大学生。
摘要:《数控技术》是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 数控技术实践性强, 应用面广, 是当代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高校学生在学习数控技术时, 理解能力强, 基础理论扎实, 但是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与技工院校学生比有很大的差距。该文从我校《数控技术》实践教学的现状出发, 提出了数控仿真技术与数控机床相配合, 在实践教学增加数控机床模块化实验以及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模式。使学生能够掌握零件制造工艺编制以及加工程序编写, 系统掌握数控机床机械与电气部件功能与原理, 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数控技术,实践教学,数控机床,数控仿真
参考文献
[1]伍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1) :118-121.
[2]陈文革.关于建立开放式数控实验室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5 (2) :10-12.
[3]杨金林, 张群艳, 陈元斌, 等.数控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现代制造工程, 2006 (5) :45-46, 60.
浅谈数控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数控实训;认知实践;综合实训;分层次;分模块
一、数控教学的现状
当今社会数控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数控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因为条件建设或人员素质等各种原因,导致数控教学方式陈旧,很多还只是停留在参观了解或者简单验证层面,要么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要么就是重实践、轻理论,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培养的学生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针对数控教学的现状和相应的问题,我们只有改革才能改变现状,只有改革才能为数控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改革思路与实践
首先通过认知实践课程让学生对数控课程建立良好的初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通过机械制造实训课程让学生感受零件从设计到加工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然后通过综合实训课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开放实验、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建立良好的数控认识,激发数控学习兴趣
通过开设为期半天的认知实践课程,让学生到数控车间来实地参观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数控的发展现状、应用前景,演示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重点展示之前学生的优秀作品和获奖作品,激发学生的数控学习兴趣。
2.建立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完整体系,并分模块、分层次教学
将数控分为数控车、数控铣和特种加工三个模块,分别安排学生到每个模块进行一天的制造实训。由于有了认知课程的铺垫,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使整个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实训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要完成一个典型零件的设计和制作,为了保证学生在一天的时间内能够学习到零件从设计到加工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数控车模块采用手动编程,数控铣和特种加工模块采用软件辅助自动编程,由于时间短、信息量大,学生很多知识记不住,因此我们就制作了动态的随堂课件,让学生可以及时查阅,达到及时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完成基本零件的设计制作,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操作很好地联系融合,既巩固了设计、编程、工艺等基础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际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还进行了分层次教学。针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我们还设置了个性化教学模块,只要学生提前完成了基本作业,就可以选择设计个性化作业,只要做了个性化作业,根据做的程度加分,这样就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在整个实训完成后,增设了技能测试模块,让学生知道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是要考试的,这样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更加重视和认真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设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课程,让学生组队完成一个具有相应功能的综合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加工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将理论和实践连为一体,使理论和实践不再孤立,当然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设计和想法真正实现,变成一个作品,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实际完成作品的不易。当然,能够成功地开设综合实训课程与我们之前开设的基础课程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基础打好了,后面的课程才能顺利开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想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数控的基本知识,因为数控实训教学为学生的创新设计提供了实际实现的可能,我们想要培养和激发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才是一个优秀学生的灵魂。完成了综合实训课程后,很多学生会想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展示机会,这时我们就可以给那些愿意学习和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机会,让他们在空余时间来参加我们的课外开放实验项目、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项目,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片天地间自由翱翔。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就对优秀的学生进行了更深入的跟踪培养,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和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我们的最大目标。
实践证明,实施数控实训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实现数控实训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參考文献:
[1]于来行.ASP.NET课程开放实验教学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8):106-107.
[2]刘燕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2(6):47-48.
[3]赵志平,孙永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数控加工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43-44.
[4]陈亭志,黄琳莉.提高数控实训教学效果的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24-125.
数控加工实践课程改革 篇11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以数控技术专业岗位 (群) 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围绕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逐级细化, 分解形成课程教育目标及课程单元教学目标。以典型任务为载体, 按企业工作流程与规范实施教学, 形成课程设计方案, 校企共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
一、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发
本课程按照行业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等过程进行课程教学项目开发。教学项目的选取与开发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并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课程教学目标三个因素, 选择典型零件作为教学载体。一般认为教学项目的选取与开发至少应体现如下四个原则。
1. 典型性原则
选择教学项目最好是来自企业生产的真实项目, 或者以典型项目进行二次开发的, 而且按照企业的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和验收要求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项目内容应具有直观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特征。
2. 综合性原则
项目内容一般不仅限于某一特定的学科知识, 而是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领域,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 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在教学中所有的教学项目均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 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既包括相关知识讲解, 还有具体工艺分析、加工流程和操作方法的指导, 涉及《机械制图与识图》、《机械工程材料》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3. 开放性原则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可以提供多个选择和参考, 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方案, 力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以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层级性原则
选取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适用,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关系设计, 保证学生在现有水平情况下能够完成, 同时还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留有一定探索空间。
二、项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分析, 在教学内容的编制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 开发出适合课程学习的项目, 因此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每个项目下设置若干任务, 通过各种任务将项目具体化, 因此课程教学单元的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关键。
1. 课程教学方案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采取“6·2·1”课程教学模式。其中的“6”是指六位一体, 即要突出职业能力需求、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素材、“教、学、做”一体化和形成性考核等六个要素;“2”是指两个设计, 即教学整体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1”是指一个考核, 即对学生的课程成绩整体考核和单元考核。
(1) 课程整体教学方案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应立足于高职教育层次, 突出高职教育特点, 以符合高职要求的课程教学质量观为指导, 认真、周密地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必须突出职业能力需求、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素材、“教、学、做”一体化和形成性考核六个要素, 必须遵循“六位一体”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 并严格按设计组织实施。一门课程或一堂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至关重要。
(2)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课堂单元教学设计就是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方法等作出具体的筹划和安排。衡量高职课堂教学质量, 主要看能否通过各种有效地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课程单元教学评价, 主要看现场实施的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效率。高职教育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应该根据《课程教学方案》的规划和安排, 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进行。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以项目为驱动, 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 “教、学、做”一体化设计,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重视课堂考核等原则。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职业能力训练项目、项目教学过程控制、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等。
“机械零部件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按照职业工作流程设计成若干个学习任务,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团队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作业, 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协调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如下图1所示。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紧紧依托实训车间展开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采用学生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用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为主的六步教学法, 并辅以典型案例法、启发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比较分析法、现场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按照企业生产模式构建职业化的学习情境, 有效保证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这些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其中, 知识传授中用到的主要有启发引导、多媒体以及比较分析方法, 项目布置阶段采用案例分析法, 工艺准备阶段采用的是分组讨论法, 数控编程阶段用的是虚拟仿真方法, 零件加工与检测阶段主要用的是角色扮演法、现场分析法, 见图2。
有了好的教学方法还要有配套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手段改革的过程, 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方法创新性, 二是技术示范性, 三是应用多样性。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依托学院软硬件配套设施, 开发虚拟实训资源,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 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及丰富的辅助教学设备,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开放的实训环境, 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 提供了平台。
(1) 建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本课程内容将分别在“数控车削加工实训室”、“数控铣削加工实训室”、“加工中心实训室”、“CAD/CAM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等一体化实训室进行教学。教师边讲边指导, 学生边学边做, 教学做一体化, 并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加工训练。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录像、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案、flash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 为本课程配有“CAD/CAM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 实训室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实施课堂教学辅助管理, 控制主要的教学环节, 如讲授、教师操作演示、学生操作演示、学生操作监控、文件资料发放、学生作业提交等。另外, 有数控加工仿真软件、CAM加工软件, 学生可以在实训室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模拟训练, 让学生在操作数控机床加工零件之前, 用虚拟数控机床仿真机床操作及零件加工的全过程, 在虚拟加工的基础上进行实际加工, 优化了教学过程, 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取得了实效。
(3) 网络教学。借助学院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 开发“机械零部件数控加工技术”网络课程,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网络课程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工作任务书、教学视频、虚拟仿真、网络课堂、动画库、在线测试等内容。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学习、资料下载和师生交流,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网络上实现网上考试、批卷、答疑等, 实时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并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课程网络平台的使用,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 加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强调技能训练, 单纯采用书面考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一改过去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考试等做法, 将学生的角色由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 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机制, 改革考核方式, 依据专业能力考核标准, 对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进行考核, 同时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评价, 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针对于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考核分为三个方面。 (1) 平时作业及学习态度, 占总成绩的10%。 (2) 平日测试, 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考核, 必须对考查结果进行记录, 最后将多次考核的成绩求平均值得出学生此项的最后得分, 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40%。 (3) 期中考试, 考试形式:理论+实操, 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50%。根据上述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后,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水平大大提高, 课程考核通过率达90%以上。
通过对项目课程的改革, 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 掌握知识的速度更快、工艺分析、编程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参加山东省数控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另一方面对教师要求较高, 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控制型转变成交流型、服务性角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