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鹰派武术(通用3篇)
少林鹰派武术 篇1
少林武术的起源问题,是近代国内外众多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争论的过程中,各家各展所长,对于各自的论点提出了充分的论据。这就为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么多的说法究竟那一种考证才是正确的?为此,笔者想改变以往的研究思路来探讨这个问题,抛开目前的争论,仅从我们生活中逻辑的推论来寻找少林拳术起源的合理性。
1 武与佛的结合——少林武术的起源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至于少林武术源于何时、起于何人,国内外学者众说不一。关于少林武术的起源,笔者看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在此不对他们进行过多的评价,在这里只想逻辑推论一下,对少林武术的起源、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有个大概的思路。
佛教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佛教信仰者为了修行达到一定的境界,夜以继日地坐禅、念经。但是克服不了自己身体的疲倦,为了修成正果,他把自己的双眼眼皮割掉,以期征服睡眠,早日修成正果。但是仍抵制不了睡眠的侵袭,他每次醒来都会为浪费时间而流泪。后来他无意中发现一种草,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茶。这种草闻起来可以使人精神备增,他就把这种草种下来,泡成一定的药液喝,到最后他再也不用为睡眠的侵袭而苦恼了。
我们暂不评价这个故事的真伪,至少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作为佛教修行之重要手段的禅定,乃是通过心意识的自我调控而改变人的生理与心理功能。禅定修习中,心意识的内向收摄与身心息的自我调控,生理与心理难免会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生理与心理的变化,自然有好也有坏。如果不能及时识知这些变化,分辨其善恶,弄清其原因,予以正确处理,常常会形成定障,使人身心失调,从而导致所谓的禅病”。
佛教主要修心,为了达到心理的宁静需要身体的调节,所以一切有利于提高精神、克服禅病的方法都会被利用。这些方法的使用是在佛教徒为了达到一定的修行境界而采用的,他们的追求是自己有精神有能力去更好的修行。僧人们“吃斋念佛”,如果仅仅靠茶叶来提高精神,他们的身体很难承受这样的负荷,或许某一日某一僧人在坐禅之余起来方便亦或吃饭、洗衣、耕种等之类活动,回来坐禅却发现自己精神并不像之前那么疲倦,而且时间久了身体反而更强壮。僧人们“顿悟”出身体活动可以为他们的修行提供一定的帮助,于是,身体活动便成了他们坐禅之余调节精神的一项主要科目。
身体活动可以提高僧人的精神与身体的健康,这无疑会使身体活动成为僧人坐禅之余的重要一课,这为武术能够在寺院存在提供了可能性。也就是说虽然武术所具有的博杀格斗的功能与佛教的教义有所背离,但是其修身养性的功能,以及能够提高寺院僧人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的功能并不会完全被拒之寺外。
武术在少林寺有了存在的可能性,并不代表少林寺随即就有了武术,因为凡是能够提高寺僧精神或者强身健体的身体活动都有可能为寺僧所用,而这种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武术。
另外,少林武术绝不是凭空想象或者偶然的巧合就能够发展起来的,人类某个时期的思维方式是在当时客观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来变去,可是作者就没有想到让他变成现代的汽车、飞机,原因是作者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孙悟空也就变不成这些东西。如果说少林寺没有一定的有武术基础的僧人,没有一定的习武氛围,单单凭空想和顿悟来创造拳术和器械,那样的情况几乎很难发生。这就是说,少林武术的起源需要一些具有武术功底的人群来引导,也就是说,需要找到少林武术的来源。根据史书推论,少林寺存在武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据史书记载,少林寺是属于地主阶级的上层阶级,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少林寺要保护自己财产的完整性,需要一定的武装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懂得武艺的江湖中人、退伍人士等便有可能从事这样的行业。这些人来到寺院,为寺僧接触武术提供了可能。
(2)来少林寺出家的并不都是看破红尘来修行的人,在这些僧人中还存在一些为了躲避朝廷追捕、逃避赋税的人。这些人之中存在几个身怀武艺的人并不奇怪,他们把武术传授给别的僧人来习练,不仅精神备增,而且身体得到更大的锻炼,僧人们修行的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3)借鉴同行的经验。在北魏时代,中国大地上的寺庙有成千上万家,寺僧更是无计可数,没有历史资料记载少林寺是我国最早接纳武术的寺院,是我国唯一拥有武僧的寺院,少林寺的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巧妙的把武术与佛家的教义相融合,形成了流传千古的少林文化。也就是说,在少林寺建寺时期或者少林寺以前,在众多的寺院中并不排除个别寺院拥有武僧。在少林寺经济繁荣时期,需要保障自己的财产的完整性,少林寺会借鉴同行的一些经验来维护寺院,很有可能派寺僧到别的寺院进行学习。
尽管武术的本性与佛家的教义有所不容,但是它所具有的能够提高寺院僧人精神而又具备维护寺院财产的功能促使它与佛教结下了因缘,使它能够在这个本应该限制它功能发挥的寺院中生存下来。
2 僧兵的建立与民间武术的广泛交流———少林武术的繁荣
少林武术的繁荣应该源自其僧兵的建立。唐武德年间十三棍僧帮助唐王扭转了战场上的局面,唐王赐予少林寺四十顷土地,并准予拥有僧兵。少林寺拥有僧兵,使少林寺真正拥有了集百家之长的客观条件:器械武术的多样化、武僧的大量增加。
从北魏少林寺建立到唐武德年间少林僧兵的建立,不到150年。在这150年之中,有关少林武术内容的记载,远没有后期的丰富,况且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统治者曾经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此时期的少林武术应该还处在与寺院的融合、发展阶段,少林武术多种情况下发挥着保护寺院的功能。少林寺是一个佛家寺院,戒杀生。所以少林武术一直以棍闻名于天下,对于刀、枪、剑以及许多稀有兵器的习练方法,如果没有僧兵的出现,仅仅依靠流落于少林的艺人进行传授,少林武术的发展远远不会达到鼎盛时期的规模。
少林武术形成庞大的体系,需要一定的人员来从事这些拳术的练习。据释永信《禅露集》介绍:少林功夫套路共有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552套,另外还有72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156套。现在流传下来的少林功夫套路有200余套,其中拳术100余套,器械80余套,对练等其他功法数十余套路。这些套路功夫的传习,需要人来承载,如果没有人来充当这个载体,少林武术能够很好的流传下来的概率是比较低的。这么庞大的少林武术体系,它的成长、传播需要一定的人员来满足。少林寺被准予拥有僧兵,不仅使少林寺习武、拥有自己的装备合法化,少林寺也可以出现一批专职练武的僧人。这样就为少林僧人更好的研究、创新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也为少林武术传承提供了人员保证。
少林僧兵的建立,使少林僧人对少林武术的创编及改进更贴近于实战搏斗,也有更多的机会把一些用于战场厮杀的器械练习方法吸收进来。少林武术的器械武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少林武术的发展丰富与民间武术的交流是分不开的。除了上文提到的逃避朝廷追捕的江湖艺人,还有四方游走的僧人在民间不断地与四方各地的武士交流学习、邀请各地的名家到少林寺交流技艺。史书上也曾有少林寺邀请民间武术高手和很多在民间四方游走的武僧的记载。
少林寺在古代的数次被焚,少林僧人流落民间,寺院大部分武术资料被毁,这对少林武术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和损失。同时也迫使少林僧人不得已流落民间,躲避朝廷的追捕。少林僧人流落民间,也为少林僧人与民间武术家交流,少林武术与民间武术相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寺院重修,僧人返回少林寺后,把不同于少林风格的武术带进了少林寺,经过少林僧人长时间的习练、琢磨、改变又形成了少林风格的套路,少林武术也在这样的反复“交流”与“改造”中得到充实。当然,这样的充实并不能够弥补少林寺被焚对少林武术所带来的巨大损失,这样的充实只能够给我们心灵上一种安慰。
笔者认为,少林僧兵的建立、少林僧人的四方游走、少林寺邀请民间高手到少林寺交流技艺、少林寺被焚少林僧人流落民间等情况是少林武术繁荣的客观原因,如果说少林寺真正脱离红尘,僧人专心的修行,那么少林武术也不会发展今天的规模。少林武术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中华武术这个文化氛围。
3 少林武术起源评说
少林武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么庞大体系的形成,绝对不是一个人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我们在探讨少林武术的起源时,却无法回答最早的少林拳是什么拳?少林拳为什么能够发展到如此大的体系?在一个时代,承载这么大的体系究竟需要多少僧人?一系列问题会让我们逐渐的明白,少林武术与中华其它武术是一脉相承、枝枝相通的,同样包涵了寺院僧人和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古人有人附会少林拳起源于达摩,达摩来中国主要是宣传佛教的,在刚到中国时,他受到了本土道教的排斥。达摩一心想着怎样宣传自己的佛教,不可能有更多的心思来对拳理进行研究。当代的一些知名教授,除了武术行业的人,有几个在自己业务之余去研究武术?除非经过武术的学习,才有可能对武术进行习练。让他在自己的业务之余去创编一套拳术,他有没有这种心思与能力?除非拿着武术资料来研究,而在达摩那个时代,武术资料并不是很丰富,达摩也不可能在这方面下很大的功夫。另外一点假设是达摩在来中国之前就会武术,然后再把这些东西传下去,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少林武术的源头就要追随到印度了。
笔者认为:少林武术并不是源自某个人、某一时期才能够实现,而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中逐渐积累、融合才达到庞大的规模。武术最初与佛教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是佛教需要武术来弥补它某方面的不足,亦或说在武术与佛教结合时,佛教并不排斥武术的到来,无论是预防禅病,还是保卫寺院财产,武术的功能迎合了寺僧的心愿。少林武术规模的形成,是在少林僧人与民间拳师相互交流及少林僧兵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形成的。
4 结语
武术与少林寺相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或者说佛教历史上不是偶然的事情,但是,少林武术在中华文化史册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术文化符号,却不是必然的事情,中华武库中有无数的拳种,却没有一个拳种能够形成如此大的体系。少林武术体系的扩大需要一定的得道高僧来进行创新,少林武术的700多套功夫套路,如果仅仅传习是少林僧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难就难在少林武术怎样由最初的没有武术,发展成为这么多的套路,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高僧来对拳术进行改编和创新,并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个过程不是普通的僧人能够做到的。
在我们争论少林武术起源的过程中,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料,让我们很难对少林拳究竟由谁所创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为少林体系的每一个拳术都找到一个正宗的主人同样不现实,因为在少林寺数次的被焚中,少林寺的内部资料流失很多。或许,随着别的学科逐渐的介入,如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在我们搜集史料的范围扩大之后,有关少林文化的起因会有更深一步的说明。
摘要: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世界各族人民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关于少林武术起源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是由于史料的匮乏很难对少林武术的起源下一个确切的定论。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少林寺与武术的结合、少林武术的发展和形成规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对少林武术的形成过程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少林寺,少林武术,起源,文化
参考文献
[1]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2]德虔.少林武术大全[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3]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无谷,刘志学.少林寺资料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
[5]编写组.登封县志简编[M].登封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1979.
[6]张国臣,等.嵩山[M].沧州:地质出版社,1983.
[7]释永信.少林功夫文集[M].登封:少林书局,2004.
少林鹰派武术 篇2
简介:少林传统功夫老架捶谱系列释德扬,1968年生,现为少林寺辈分最高的僧人。十五岁开始拜师学艺,是已故的素喜法师的高足,也是当今闻名中外的武僧。作为少林功夫第31代传人的他,曾经多次参加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表演比赛,获特别优秀奖,还曾先后赴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传授拳艺,多次率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出访东南亚、西欧,北欧以及北美诸国,为少林武术走向国际做出了卓越贡献。49:21
少林烧火棍 上传者:紫山2009 2.8万次播放53:38
少林罗汉十八手《释德扬》 上传者:紫山2009 15.2万次播放46:53
少林阴手棍《释德扬》 上传者:紫山2009 6.51:00:52
少林罗汉拳一路《释永杰》张士杰 上传者:紫山2009 5.9万次播放1:02:02
少林金刚拳《释永杰》张士杰 上传者:紫山2009 17.9万次播放57:13
少林三十六棍 上传者:紫山2009 17.1万次播放万次播放52:50
少林小罗汉拳《释德扬》 上传者:紫山2009 5.8万次播放44:50
少林小洪拳(上)上传者:紫山2009 1.1万次播放43:27
少林小洪拳(下)上传者:紫山2009 4,071次播放39:43
少林大洪拳二路 上传者:紫山2009 1.8万次播放44:26
少林大洪拳三路 上传者:紫山2009 1.8万次播放41:02
少林大洪拳一路(下)上传者:紫山2009 2.4万次播放40:05
少林大洪拳一路(上)上传者:紫山2009 5.9万次播放45:39
少林大通臂拳《释德扬》 上传者:紫山2009 3.4万次播放1:00:49
少林昭阳拳一路《释德扬》 上传者:紫山2009 1.2万次播放45:38
少林迷踪拳一路《释德扬》 上传者:紫山2009 9.0万次播放35:19
少林基本功《释德扬》 上传者:紫山2009 2.4万次播放46:59
少林達摩易筋经教学(上)《释德扬》 上传者:紫山2009 12.2万次播放44:50
少林達摩易筋经教学(下)《释德扬》 上传者:紫山2009 3.0万次播放51:36
释德杨少林功夫1 上传者:紫山2009 7,738次播放49:06
释德杨少林功夫2 上传者:紫山2009 8,995次播放51:57
清前期嵩山少林武术文化探究 篇3
一、嵩山少林武术中的禅武文化
嵩山少林武术是“以禅入武”,秉承禅武同修的武术风格,这亦是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自佛学传入中国之后,为了更好生存和发展,便将自身的“因果论”与我国儒家的善恶学说和道家的消长之机融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学———禅宗。当佛学的“出世”遇见我国传统的“入世”之学,便诞生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术。著名武术家李镜源,于其习武心得中记载“: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欲学技击,先学调息”,这里的“不动心”,就是指要勘破生死关,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才是取胜的关键,这也是修武者武术大成的基础。正如六祖慧能所说“: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内心不乱既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即对“禅”和“武”的执着信念[2]8。在少林武术中,少林拳法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彰显了持戒、入定和生慧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少林武术将禅学融于其中,参悟生死之机,追求身动而心定,可谓坚如磐石,达无我之境,使得武艺能够游刃有余。少林武术将静的“禅”与动的“武”这两个极端融为一炉,堪称武术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境界,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将修身养性和提高技击技术完美地融合。不仅祛除了武术的浮躁与暴性,更练就了少林武艺“禅武合一、禅武同修”的独特文化。释永信方丈曾说“:少林功夫的极致就是练就不动心”,就是这种融有禅之静境的禅武文化,让少林武术变幻莫测、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所在。
二、嵩山少林武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天人合一”这一理念来自于我国的儒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身内部的和谐统一。少林武术将其融入参禅的过程中,以让练武者能够达到内部和谐、外部统一、内外协调的武术境界。在我国古老的文明中,先哲们一直在探寻着“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周易》中的八卦就是将一切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联系在一起,从整体到局部,探究整体内各局部、短期变化和长期发展的关系[2]9。这种理解宇宙万物的神奇变化和分析世间万物与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维理念。人们旨在通过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追求一种“道”,即自然之道、人道和天道的统一,追求自身形体和内心思想的统一,探寻一种外部的表现和内部精神世界统一的境界,比如:人们的语言与行动、思想与学习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在少林武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练武者不断地追求武术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嵩山少林武术更是要求精气神、力皮骨同修,讲究呼吸、循环和经络等的和谐统一,少林武术中的“一指禅功”就是内功与外功兼修的代表。炉火纯青的少林功夫,一定是内外兼修,追求天人合一理念的。武术中人体的“天人合一”即外在武技(手、眼、身、步)与内部修为(精、气、神)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少林武术形神具备的原因所在。少林武术将参禅与练武有机地融合,将武术的动作演练与武术的精神、节奏和风格一起展现出来,追求“武中有禅,禅中有武”的至高境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功夫。
三、嵩山少林武术中的武德文化
《周易》中记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中的精粹。少林武德文化融合了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同时也将佛学中“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理念加以融合,形成了少林武术中的武德文化,它也是少林武术修炼者的做人之源、立身之本。《少林七十二艺练法》中言明“: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兵刃之举,圣人不得已而为之,而短打宁可轻用乎?故即不得不打,仍示之以打而非打不可之打,而分筋截脉之道出焉。”诸如此类关于武德的记载,不胜枚举。可见,少林武术中,注重德行的修养,练武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保卫家园,若是和平时期,习武也是为了强身健体,故少林武术在传承的过程中“门徒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坚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先育人,再教书;先修德,再习武”。宋代著名禅师契嵩、少林名僧觉远和尚等都是注重武德修养的代表。少林武德文化中不仅吸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进一步形成了“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习礼,苦恒出高手,德为艺先”的风尚[3]88。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嵩山少林武术集合了特有的佛学伦理道德思想,笃信尚勇治气、贵教重养的理念,让少林武术文化成为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嵩山少林武术中的武医文化
少林武术在修习的过程中,还非常注重与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结合,将中医知识的学习运用当成一种有效的练武方式,并使用中医的手段加强武术的练习。这种武术技艺和医学的融合,不仅能够减少练武过程中的伤痛和疾病,还形成了少林武术中独特的武医文化[4]18。嵩山少林是我国禅宗的祖庭,静坐参禅是所有少林僧人的修行方式,长期的静坐会导致身体的疾病,因此,催生了少林医学的发展。少林寺的僧人在习武的过程中,也容易导致骨骼的损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伤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习武者便能够有效地了解自身的身体构造,以便于在习武的过程中减少身体的伤痛。这种在武术技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医术,逐渐地形成了少林武医。比如少林活血丹、少林珍玉散、少林展筋丹,都是有名的少林中医丹丸,都是疗治骨伤的有效中药。少林武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武术技艺,有内功、也有外功,比如点穴功夫、气功、拳功、棍法等。在修炼气功的过程中,呼吸的原理、血液循环的路径均需要了解清楚,这就需要对传统中医学的经络学说拥有较深的认识;而学习擒拿功夫,就要对人体的骨骼、韧带和肌肉等相关的医学知识充分了解,方能将功夫练习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够将少林武艺修炼到大成的大师,往往都是精通医学的圣手,比如隋唐时期的名僧昙宗、惠炀等大师,都是禅、武、医兼通。经过少林僧人不断的实践与努力,他们不仅深谙治病救人之法,创造了诸多的药方,更发现了将武术与医学结合起来修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少林武医文化的发展。
五、嵩山少林武术文化中的爱国情操
少林武术文化中的爱国情操,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爱国主义文化,更是少林武术在我国众多的武术文化中独领风骚的重要因素。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锦绣山河、名山大川的浓浓依恋之情,是对祖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传承的自豪之感,也是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爱国主义精神是经过代代的传承,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自发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爱国情操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操守,自古以来,众多的英雄豪杰,因为拥有爱国情怀而宁愿粉身碎骨。嵩山少林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操,自从少林武术诞生以来,就不断地沉淀与积累。《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隋唐时期,名僧昙宗因带领少林寺武僧讨伐王世充有功而获封大将军。之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少林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少林寺志》记载:“少林寺即有僧众二千,其中武僧有五百余众”。诸多的少林武僧也不再局限于寺院修行,开始入世担任一些军队的守卫。到明朝中后期,倭寇侵犯我国闽粤一带,少林武僧先后三十多次抗击倭寇,为保家卫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表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松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部伍,持铁棒击杀倭甚众,皆战死”;《江南经略》中也有相关记载,均展现了少林武僧高尚的爱国情操。少林武术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超脱于佛学的出世修行,即使在隔世苦修中生活,依然能够主动为民请命,为国效力。少林僧人用实际行动将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融入了少林武术文化中,表明习武是为了“壮于城,靖疆圉,俾师门之指授益籍光且大也”。著名的开国上将许世友也是武术大师,从小在少林寺学艺,他运用少林武术,在抗战期间立下了不朽功勋,更展现了武术修炼者令人称道的爱国主义情操[3]94。少林武术文化中彰显的这种浓厚的爱国情操,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少林武术的向往和追求,也让少林武术文化更加独具魅力。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变化。“以禅入武、武医相融、禅武同修”的风格、追求武艺精进与天地人和谐统一、习武志在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共同铸就了名扬海内外的嵩山少林武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瑛.论少林武学与道家功法、禅学思想的融合[J].体育与科学,2014(4).
[2]龚红.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少林武术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2013(4).
[3]韩雪,郭志禹.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4).
【少林鹰派武术】推荐阅读:
少林武术作文12-20
少林武术操教案09-21
少林武术与老年养生10-10
少林武术的文化性格12-10
少林武术文化研究述评05-20
少林武术文化传播发展08-23
少林文化11-05
少林拳进课堂作文06-20
游少林寺三年级作文10-11
游少林寺的作文650字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