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文化

2024-11-05

少林文化(精选12篇)

少林文化 篇1

嵩山少林武术文化是中国武术体育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奇葩,提起嵩山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少林武术,可见嵩山少林武术拥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拥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嵩山少林寺在漫长的传承历史过程中,不仅将佛家的因果论、儒家的善恶学说和道家的消长理论融合在一起,取其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文化,更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创造了闻名天下的少林武术,为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清前期,佛学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少林武术不仅运用于开疆辟土,更能够保家卫国,历朝历代不少有相关少林武僧的记载。《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寺僧昙宗蒙封大将军”,即昙宗大师助李世民平乱有功而封为大将军;《江南经略》记载:“月空等排阵于后,于贼战于白沙滩,打败倭寇”[1]58。可见,少林武术厚积千年,文化历经千载而底蕴丰富。

一、嵩山少林武术中的禅武文化

嵩山少林武术是“以禅入武”,秉承禅武同修的武术风格,这亦是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自佛学传入中国之后,为了更好生存和发展,便将自身的“因果论”与我国儒家的善恶学说和道家的消长之机融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学———禅宗。当佛学的“出世”遇见我国传统的“入世”之学,便诞生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术。著名武术家李镜源,于其习武心得中记载“: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欲学技击,先学调息”,这里的“不动心”,就是指要勘破生死关,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才是取胜的关键,这也是修武者武术大成的基础。正如六祖慧能所说“: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内心不乱既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即对“禅”和“武”的执着信念[2]8。在少林武术中,少林拳法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彰显了持戒、入定和生慧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少林武术将禅学融于其中,参悟生死之机,追求身动而心定,可谓坚如磐石,达无我之境,使得武艺能够游刃有余。少林武术将静的“禅”与动的“武”这两个极端融为一炉,堪称武术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境界,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将修身养性和提高技击技术完美地融合。不仅祛除了武术的浮躁与暴性,更练就了少林武艺“禅武合一、禅武同修”的独特文化。释永信方丈曾说“:少林功夫的极致就是练就不动心”,就是这种融有禅之静境的禅武文化,让少林武术变幻莫测、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所在。

二、嵩山少林武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天人合一”这一理念来自于我国的儒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身内部的和谐统一。少林武术将其融入参禅的过程中,以让练武者能够达到内部和谐、外部统一、内外协调的武术境界。在我国古老的文明中,先哲们一直在探寻着“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周易》中的八卦就是将一切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联系在一起,从整体到局部,探究整体内各局部、短期变化和长期发展的关系[2]9。这种理解宇宙万物的神奇变化和分析世间万物与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维理念。人们旨在通过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追求一种“道”,即自然之道、人道和天道的统一,追求自身形体和内心思想的统一,探寻一种外部的表现和内部精神世界统一的境界,比如:人们的语言与行动、思想与学习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在少林武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练武者不断地追求武术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嵩山少林武术更是要求精气神、力皮骨同修,讲究呼吸、循环和经络等的和谐统一,少林武术中的“一指禅功”就是内功与外功兼修的代表。炉火纯青的少林功夫,一定是内外兼修,追求天人合一理念的。武术中人体的“天人合一”即外在武技(手、眼、身、步)与内部修为(精、气、神)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少林武术形神具备的原因所在。少林武术将参禅与练武有机地融合,将武术的动作演练与武术的精神、节奏和风格一起展现出来,追求“武中有禅,禅中有武”的至高境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功夫。

三、嵩山少林武术中的武德文化

《周易》中记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中的精粹。少林武德文化融合了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同时也将佛学中“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理念加以融合,形成了少林武术中的武德文化,它也是少林武术修炼者的做人之源、立身之本。《少林七十二艺练法》中言明“: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兵刃之举,圣人不得已而为之,而短打宁可轻用乎?故即不得不打,仍示之以打而非打不可之打,而分筋截脉之道出焉。”诸如此类关于武德的记载,不胜枚举。可见,少林武术中,注重德行的修养,练武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保卫家园,若是和平时期,习武也是为了强身健体,故少林武术在传承的过程中“门徒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坚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先育人,再教书;先修德,再习武”。宋代著名禅师契嵩、少林名僧觉远和尚等都是注重武德修养的代表。少林武德文化中不仅吸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进一步形成了“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习礼,苦恒出高手,德为艺先”的风尚[3]88。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嵩山少林武术集合了特有的佛学伦理道德思想,笃信尚勇治气、贵教重养的理念,让少林武术文化成为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嵩山少林武术中的武医文化

少林武术在修习的过程中,还非常注重与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结合,将中医知识的学习运用当成一种有效的练武方式,并使用中医的手段加强武术的练习。这种武术技艺和医学的融合,不仅能够减少练武过程中的伤痛和疾病,还形成了少林武术中独特的武医文化[4]18。嵩山少林是我国禅宗的祖庭,静坐参禅是所有少林僧人的修行方式,长期的静坐会导致身体的疾病,因此,催生了少林医学的发展。少林寺的僧人在习武的过程中,也容易导致骨骼的损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伤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习武者便能够有效地了解自身的身体构造,以便于在习武的过程中减少身体的伤痛。这种在武术技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医术,逐渐地形成了少林武医。比如少林活血丹、少林珍玉散、少林展筋丹,都是有名的少林中医丹丸,都是疗治骨伤的有效中药。少林武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武术技艺,有内功、也有外功,比如点穴功夫、气功、拳功、棍法等。在修炼气功的过程中,呼吸的原理、血液循环的路径均需要了解清楚,这就需要对传统中医学的经络学说拥有较深的认识;而学习擒拿功夫,就要对人体的骨骼、韧带和肌肉等相关的医学知识充分了解,方能将功夫练习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够将少林武艺修炼到大成的大师,往往都是精通医学的圣手,比如隋唐时期的名僧昙宗、惠炀等大师,都是禅、武、医兼通。经过少林僧人不断的实践与努力,他们不仅深谙治病救人之法,创造了诸多的药方,更发现了将武术与医学结合起来修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少林武医文化的发展。

五、嵩山少林武术文化中的爱国情操

少林武术文化中的爱国情操,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爱国主义文化,更是少林武术在我国众多的武术文化中独领风骚的重要因素。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锦绣山河、名山大川的浓浓依恋之情,是对祖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传承的自豪之感,也是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爱国主义精神是经过代代的传承,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自发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爱国情操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操守,自古以来,众多的英雄豪杰,因为拥有爱国情怀而宁愿粉身碎骨。嵩山少林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操,自从少林武术诞生以来,就不断地沉淀与积累。《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隋唐时期,名僧昙宗因带领少林寺武僧讨伐王世充有功而获封大将军。之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少林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少林寺志》记载:“少林寺即有僧众二千,其中武僧有五百余众”。诸多的少林武僧也不再局限于寺院修行,开始入世担任一些军队的守卫。到明朝中后期,倭寇侵犯我国闽粤一带,少林武僧先后三十多次抗击倭寇,为保家卫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表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松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部伍,持铁棒击杀倭甚众,皆战死”;《江南经略》中也有相关记载,均展现了少林武僧高尚的爱国情操。少林武术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超脱于佛学的出世修行,即使在隔世苦修中生活,依然能够主动为民请命,为国效力。少林僧人用实际行动将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融入了少林武术文化中,表明习武是为了“壮于城,靖疆圉,俾师门之指授益籍光且大也”。著名的开国上将许世友也是武术大师,从小在少林寺学艺,他运用少林武术,在抗战期间立下了不朽功勋,更展现了武术修炼者令人称道的爱国主义情操[3]94。少林武术文化中彰显的这种浓厚的爱国情操,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少林武术的向往和追求,也让少林武术文化更加独具魅力。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变化。“以禅入武、武医相融、禅武同修”的风格、追求武艺精进与天地人和谐统一、习武志在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共同铸就了名扬海内外的嵩山少林武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瑛.论少林武学与道家功法、禅学思想的融合[J].体育与科学,2014(4).

[2]龚红.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少林武术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2013(4).

[3]韩雪,郭志禹.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小郑.少林武术的起源及文化内涵[J].少林与太极,2011(6).

少林文化 篇2

教学内容:

1.欣赏男声四重唱《少林 少林》。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中国功夫的雄健。

2.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主要目的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号召大家要将中华武术魂发扬光大。

3.知道什么是男声四重唱,能听辨出歌曲《少林 少林》中齐唱与重唱的区别。

教学难点:

1.了解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功夫的雄健气魄。

2.知道什么是男声四重唱,能听辨出歌曲《少林 少林》中齐唱与重唱的区别。

教学用具:

多媒体、手风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少林寺》这部电影吗?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关少林寺的故事? 生:略。

师:今天我们就再来欣赏一下《少林寺》中的精彩片断。(播放课件,欣赏歌曲《少林少林》)。师:你对这部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武功。

师:半分钟时间,请大家各自模仿一个你最喜欢的武术动作。师:大家模仿的千姿百态,看来你们都很喜欢中国功夫是吗? 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中国功夫的歌曲。

二、新授

1.播放录音,聆听歌曲: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心情是怎样的?生:略。

师:下面再请同学们看个短片(播放2008申奥武术宣传片,课件:“奥运之魂”。)短片结束。

师:这是我国申请2008年奥运会的宣传片,看过之后我的心里激动而又自豪,你们知道这部短片展示的是什么体育项目吗?生:武术。

师:是的,那么在申奥宣传片的很短时间里,为什么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表现武术呢?足以可见,中华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它的重要性有多大。我们的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在全世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代表着华夏子孙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骄傲、自豪、刚毅、自强的气魄一起来学习这首关于中国功夫的歌曲好吗? 2.作品分析:

师:本首歌曲共有4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找出哪一段与众不同。生:第3段。

师:哪里不同?生:是说的而不是唱的。

师:是的,这段不是“唱歌”而是“说歌”,这是一种新的演唱形式——说唱。这段当中提到了“棍、枪、剑、刀”这说的是什么? 生:练武的兵器。

师:歌词中又提到“豪气冲云天,内练一口气”表现了习武之人的正气与豪气。下面我们大家带着这种气势将第3段歌词朗诵1遍。学生全体朗诵。

师:那么其他3段中,有两段歌词是一样的,你发现了吗? 生:

1、2两段一样。

师:歌词是一样的,但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师弹琴,生聆听,找区别。)生:速度不一样,节奏也不一样。

师:是的。第1段速度慢,表现了英雄吸纳天地之气,要唱得有气势。第二段速度较快,表现英雄飒爽英姿的体态,要唱得有力量、有活力。

师范唱两段不同的曲谱,清晰的表现出两段的不同之处。学生跟琴视唱曲谱,再唱歌词。师:第4段中“东方一条龙”指什么? 生:伟大的祖国。

师:“儿女似英雄”就是我们的炎黄子孙,也就是你们。师:“天高地远八面风”呢? 生:祖国辽阔的土地。师:“中华神功”呢? 全体生:武术。

师:同学们回答的干脆而又响亮,那么在分析了这段作品后,我们跟琴将1、2、4段演唱一遍。全体演唱。

师:你们唱的很好。下面老师再奖励给大家两段小电影,想看吗?

播放李连杰的《中国武术宣传片》、《黑客帝国》片断。(播放课件“中华武术魂”。)师:刚才两部动作片分别是中国和外国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谁能说说它们的不同? 生:略。

师:外国的武打片以攻击为主,每个招式都非常狠毒,暴力、致命是主要目的,而且多以夸张的科幻色彩来表现主题。而我们中国武术目的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所以我们也常常会在楼下的小公园里看到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在舞刀弄枪,以此来锻炼身体。

下面请大家带着你对中国武术的理解和感悟,将这首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播放课件“中国功夫”。)

论少林武术的文化性格 篇3

【关键词】少林武术;文化性格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Shaolin Wushu

YANG Ying-we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Shaolin Wushu, nourish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mbodies the beliefs and principles of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Buddhism as well as the thoughts of ancient Chinese war philosophers. It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A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Shaolin Wushu so as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heritage of Shaolin Culture is to develop and cultivate the in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resources of National Spirit. It is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Keywords】Shaolin Wushu, cultural character

近代以来,在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中,民族体育文化从自傲、互尊、自卑到文化模仿,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摇摆选择之中,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保护与开发成为当今体育工作者的重大历史使命,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实施“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程”,以图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振兴。〔1〕因此,探讨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属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少林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和其他的文化形式一样,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中发展壮大的。少林武术的发展过程,既是民族传统文化对少林武术的影响和浸润的过程,同时也是少林武术对传统文化融摄与积极回应的过程。少林武术日求精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侠义作风;不骄不傲、虚心求教的宽容胸怀;忠君为国、图存社稷的爱国主义,构成了独特的少林文化。〔2〕今天,研究少林武术的文化性格,传承和发扬少林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资源,也是对时代浪潮的积极回应。

1少林武术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子系统之一,少林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其理论渊源是多元的。它既吸收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又融摄了诸家兵法、传统医学、传统美学、传统健身学等;在技术上特别注重战争实践,呈现出以硬为主、朴实无华、立足实战的风格,其运动特点也俱有鲜明的技击性〔3〕。少林武术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交叉互补,使得其拳术构系内涵丰富而又复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与缩影。

2少林武术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

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杀身成仁”伟大勇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无不表现了儒家伟大的爱国情怀。儒家认为君主与天地同参,是万物之主、民之父母,无君则天下大乱。《荀子·王制》云:“君主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孟子所谓“民贵君轻”,是因为民心向背,关系着社稷存亡。在儒家看来,忠君即是爱国,爱国即是忠君。(《孟子·公孙丑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4〕民心是“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因为“忠君”所以“君轻”,因为“爱国”所以“民贵”。儒家天下为己任,不惜杀身以成仁,行大道于天下,其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崇高精神在历史的发展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经受风险考验和向前发展的伟大精神支柱。

少林武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和浸润。少林武术之所以名扬天下,响彻寰宇,固然与其精湛的技艺不可分割,更重要的,是其心怀天下、精忠为国的崇高爱国精神。当民族危难之际,国家遭辱之时,少林寺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弃佛从戎”,奔赴疆场,为民为国流血舍命,其大义大勇令世人所敬仰。明朝抗倭更是少林寺僧爱国主义最经典最真实的写照,是中华武术史上最光辉最灿烂的一页。嘉靖年间,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遭受倭寇的侵扰,给沿海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而武备积弛的明朝军队却难以迎敌,于是征调各地乡兵,少林寺月空和尚接到朝廷的檄文,立即组成一支三十多人的僧兵队伍,开赴前线御倭。在战斗中,寺僧个个爭先,人人奋勇,后因寡不敌众,月空等三十多位武僧全部壮烈牺牲,为保家卫国,抗击倭寇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3少林武术“顿悟”的佛家性格

少林寺自建寺以来,历经岁月更替,时代变迁,其所研习佛学的理念亦“与时俱进”。南禅宗大兴之前,僧侣的修行理念一直固守“一行三味”一套繁琐的渐修为主,南禅宗兴盛后,宗风也随之改为以“顿悟成佛”。六祖慧能认为“本性即佛”,在他看来,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佛”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个人的心中“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坛经》)。〔5〕人和人的区别,不是其佛性而在其悟性,即对佛的觉悟或自己的“灵知”,慧能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成佛”(《坛经》)对佛的觉悟,不必要整天掐指念咒空背经文,而是要靠自己的觉悟或“灵知”一刹那间领悟到“本性即佛性,离性无别佛”,也就达到了“佛”的修为与境界。惠能的弟子怀让,有一次在南岳衡山拿一块砖在庵前磨,弟子道一开始只顾坐禅,并不在意。时间久了,不禁问道:“老师磨砖做什么?”答曰:“磨作镜子。”道一大惑不解,又问:“磨砖岂能成镜?”怀让说:“磨砖既然不能成镜,坐禅岂得成佛?”道一顿时大悟,放弃了苦苦坐禅的一日法。顿悟可以成佛,练武与禅修一样,“岂在坐也?” 一贯禅师曰:世间无论何种技术,有有形者,有无形者;有形者可传,无形者难授。武术的最高境界要靠习武者多年的练习体验领悟才能达到,二者的最高境界都要经过“悟”才能达到,拳谚云:拳打万遍,其理自现。〔6〕当习武到了言语道断、心思路绝的时候,就要找出适应自己的一条路来,自悟自解,超脱知解,跳出武术之外,抛却一切束缚,浑然忘我,就会为武术的妙趣而陶醉,从而感受到禅的玄机和妙用。“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怖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参禅悟道,解除对死的恐惧,放下自我的执著,才是习武者通向武术至高境界的方便法门。“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沈气心而不动其气。斯道至此,始可告大成矣。”

4少林武术“虚实相生”的兵家性格

孙子在整理古代军事遗产的基础上,通过对战争的思考及自己对战争亲身的感悟,从大量的事实中概括出军事战争的一般规律,写出军事巨著《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兵学理论的凝结和元典,其内容包罗万象,思想深邃博远,被誉为“武经之冠冕”。它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思想富于原创性,其主题富于永恒性,因而它能立足现实而具有超越性。少林寺地处“兵家必争之地”的河洛大地,其地理位置,使它自身必然地要参与战争。隋末助唐、明朝抗倭、清朝平乱等都是生动的例子。少林武僧在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在历史的不断实践中,把兵家“虚实相生”“齐正相合”等战术思想融入武术,使少林武术日臻完善,成为河洛体育的中坚。《少林拳术秘诀》云:“势猛则乘其势,以猛还之。凡来势猛,必上部重而下部轻,先避其势,后乘其虚,取侧势而击之,无不应手而倒。……敌力胜于我,则取侧锋以入。……敌力弱于我,则踏洪门而进……”对手高大勇猛,我则以猛还之,但决不能硬打硬拚,而是避其锐气,乘虚而入,出奇制胜;对手强大,想以“正”胜我,我则突出“奇”招,以奇制胜;对手弱小,我则以“正”取胜,以正压邪,先发制人。少林拳谱曰:“虚中有实以擒敌,实中有虚敌陷坑。虚实变幻似风云,以智胜勇壮力能。”实战中,以实形虚,以虚掩实,实作虚时虚亦实,虚作实时实亦虚,在虚实的不断变幻中不断创造机会,寻找机会,利用机会,用智谋战胜对手〔7〕。

5少林武术“贵柔法水”的道家性格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弱是道最根本的属性,而刚强、进取则与道对立。一般人认为强胜弱,刚胜强,所以爱持刚争强。老子却认为刚强是促使事物迅速走向死亡之途,告诫人们要善于守柔用弱。委屈而不求全,使自己没有灾祸。而少林拳不仅有刚劲有力的外功拳,而且有柔和无比的内功拳。外功拳主刚,内功拳主柔。力以柔而刚,刚以柔而发,少林拳谱讲:“柔中之刚为真刚,刚中之柔为真柔。”吴图南在《国术概论》中,把少林拳的刚柔之功,分为三个等级。“上乘者,运柔而成刚,及其至也,不刚不柔,亦刚亦柔。而猝然临敌,随机应变,变化无常。指似柔也,遇之则刚。身似呆也,动之则灵。敌之受伤也,不能自知其由。敌之倾跌也,不能自知其因。神龙天矫,莫测端倪。此技之神者矣!惟由柔而刚之功,非朝夕所能奏效。故少林上乘之功所以不多见也。中乘者,强用力气之谓也。既无刚柔相济之方,徒尚冲捣之力……下乘者,蛮野粗蠢,专使力气,此少林之下乘……学者不可不详辨也。”由此可见,以刚烈著称的少林拳,其实很讲究柔的。《少林拳术秘诀》:“凡与人搏,切不可用手沾实敌人之手与物,盖不实则虚,虚则易于变化。”可见,中国武术几乎所有的拳系均重视桩功,与崇下、崇虚、用柔有关。

6结语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少林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通过少林武术,可以映射出民族传统体育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蕴涵着道家 “贵柔法水” 的主张,诠释着儒家 “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格追求,彰显着佛教的“顿悟”智慧,闪现着兵家的“虚实相生”诡道思想。对河洛体育文化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識和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把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继而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弘扬、发展传统体育,将民族传统体育蕴涵的文化意蕴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发现、重新唤起,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使其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发扬和转换,从而达到通过体育来振奋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友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西伯.河洛文化论丛〔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2〕 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 释永信.少林功夫文集〔M〕.郑州:少林书局,2003.

〔4〕 南怀瑾. 禅宗与道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5〕 李振宏.圣人箴言录〔M〕 .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6〕 龚留柱.武学圣典〔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7〕 王岗.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7):71.

少林寺的武术文化品牌发展 篇4

一、河南嵩山少林寺

河南嵩山少林寺拥有悠久的历史, 始建于北魏, 在唐朝就已经享誉盛名, 少林武术的起源地正是河南嵩山少林寺。作为中华武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派系, 少林武术也是极具魅力的, 而河南嵩山少林寺更是被视为少林武术的祖庭所在。嵩山少林寺武术可谓我国武术文化中的瑰宝, 更是得到普遍性认同的武术品牌之一。在当前, 河南嵩山少林寺是我国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此领略少林武术文化。在古代, 少林寺便被称作中原四大名寺之一, 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在一些小说中, 如金庸、古龙等人的小说就把少林武术描绘成武术派系中的翘楚,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少林武术的巨大认同感。少林武术较其他派系的武术而言, 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武术套路众多, 无所不包, 正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 由此也可看出少林武术的基本特点。作为我国重要的武术圣地, 河南嵩山少林寺一直以来就有着众多的游客前去游览, 特别是对于西方人来说, 对于中国武术文化有着较高的认同感, 少林武术因此也成为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嵩山少林寺武术品牌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

二、少林寺武术品牌发展现状

少林寺武术虽然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关注和认同, 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封闭性和宗教性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品牌经营和发展是基于近年来的改变, 这种改变是少林寺由内而外发生的, 因此, 少林寺武术品牌真正意义上的推广和发展是近年来才产生的。近年来, 河南嵩山少林寺基于发展自身旅游产业的需要, 开始初步打破以前的封闭性, 将少林武术作为自己的核心品牌来进行相关的品牌经营, 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少林寺武术品牌的打造与少林寺内部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借助于众多的影视剧等媒体宣传, 少林寺武术品牌得以快速地宣传和推广。近年来, 少林寺的旅游人数持续增加, 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并且也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整体来说, 少林寺的品牌营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品牌价值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同时, 将少林寺武术品牌与商业结合的模式, 也取得较好的盈利效果。但是, 不可忽视的是, 在少林寺武术品牌的快速发展中,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少林寺武术过于商业化的争议也一直较大, 这些都是需要在少林寺武术品牌发展过程中及时解决的, 这样才能保证少林寺武术品牌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少林寺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少林寺武术品牌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开发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旅游资源, 提高旅游收入, 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从嵩山少林寺近年来的旅游发展中可以看出, 少林寺武术品牌已经成为了河南省重要的旅游品牌之一, 为河南省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益。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产业, 能够有效地拉动内需, 刺激消费, 特别是在当前国内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 大力发展旅游业更有着极大的意义。而开发和发展嵩山少林寺武术品牌对于发展河南省的旅游业无疑有着重大的作用, 能够极大地带动河南省其他旅游景点的发展, 给当地带来巨大的游客资源, 以此也就能够极大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于发展少林寺武术品牌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当地政府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少林寺武术品牌的发展过程中去。在政策上, 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 在旅游的其他服务方面给予更多的完善, 以此才能保证少林寺旅游业的发展, 才能促进少林寺武术品牌的发展, 从而将少林寺武术品牌打造成当地的经济品牌之一, 以此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少林寺武术品牌的发展策略

1. 以少林寺武术精髓为核心。

在进行少林寺武术品牌的发展和营销中, 应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针对当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也应该予以正视, 并且积极改正, 以此才能保证少林寺武术品牌的长远、健康发展。少林寺武术品牌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少林寺武术为核心, 所有的品牌推广和打造都应该是以此为核心的,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少林寺武术品牌价值。例如,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对少林寺过于商业化的争议问题, 就应该得到重视。少林寺武术品牌和商业结合固然能够给少林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但是过于商业化则会降低少林寺的武术品牌价值, 甚至会给人造成不伦不类的印象。少林寺的核心品牌价值正在于其武术精髓上, 人们对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认同也正是基于对其武术精髓的认同上, 对此, 少林寺武术品牌的经营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短时间内提高品牌知名度并不难, 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而言, 更是如此,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较高质量的品牌价值与之匹配, 则很难保证少林寺武术品牌的长远发展, 很可能出现“昙花一现”的现象, 这对于少林寺的旅游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在少林寺武术品牌的营销中, 应该正确地进行市场定位, 以少林寺武术精髓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为核心。

2. 积极进行旅游项目开发。

发展少林寺武术品牌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促进少林寺旅游业的发展, 以及相关少林寺品牌的打造。因此, 从少林寺旅游发展来说, 应该积极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 丰富旅游项目的种类, 完善旅游服务, 这也是提升少林寺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有着旅游需求的消费者也在不断增加, 每年数量庞大的游客都会以不同形式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进行旅游。而随着其他地方旅游业的开发, 旅游市场的竞争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少林寺作为河南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同样需要居安思危, 积极开发旅游项目, 吸引更多的游客。作为旅游景点来说, 旅游项目的种类和质量是能够给游客带来旅游体验好坏的关键, 游客进行旅游, 为的是得到较好的旅游体验, 如果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能得到较好的旅游体验, 就会对旅游景点产生不好的评价。而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里, 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 传播范围也更大, 这些不利于旅游景点的评价很可能会阻碍其他游客来此旅游, 从而也就会影响旅游景点的发展。而且对于少林寺的旅游发展来说, 积极地进行旅游项目开发, 也能够拓展其盈利渠道, 提高旅游收入, 并且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 网络品牌营销。

当前时代是网络信息时代, 信息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传播的更加快速, 在范围上也更广, 众多的商业领域都认识到了网络在当前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纷纷进行网络品牌营销。对于少林寺武术品牌发展来说, 也可以借助于网络的发展, 进行网络少林寺武术品牌营销。进行网络品牌营销的途径有很多, 例如在知名度较高的门户网站进行宣传推广, 利用微博进行微博营销, 在视频网站进行视频营销等等, 这些都是较好的网络营销途径。在少林寺武术品牌的经营发展中, 应该根据少林寺武术品牌的特性, 选择合适的网络营销方式, 并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 以硬营销和软营销相互结合的方式, 打造具有较高价值的少林寺武术品牌。同时, 在网络时代里, 各种信息驳杂地充斥于网络, 对于不利于少林寺武术品牌发展的信息, 应该进行及时的甄别, 并且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在网络品牌营销中, 及时处理不利信息也是保证品牌营销的有力措施, 对此, 品牌的经营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总之,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寺武术作为我国武术派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术品牌无疑具有极大的品牌价值。近年来, 少林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少林寺武术品牌的打造极大地促进了少林寺的旅游发展, 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此应该予以正视。在少林寺武术品牌的发展中, 应该从多方面努力, 积极地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并且以武术精髓为核心, 保留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精髓, 以此打造具有更高质量的少林寺武术品牌。

参考文献

[1]李世宏, 王岗, 邱丕相.少林武术文化品牌的培育与推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5) :57-59

[2]单建新.河南少林武术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少林文化 篇5

南少林坐落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周围的花草树木为这座雄伟壮丽的寺庙增添了无限的光彩。远远的,我就看见了高高的石牌坊门前的八个狮子,栩栩如生。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中供奉着三尊主佛,个个慈祥恬静,给人以圣洁之感。

穿过大雄宝殿,来到天王殿。天王殿内有四大王的塑像,一个凶猛,一个严肃,一个威武,一个神气,天王手拿擒妖宝物;个个魁伟高大,神态庄重。

绕过庙堂,走着走着,我们就到了后面一块空旷的地方,远远的就看到一只小毛驴在草地上吃着小草,后面有很多高低不齐的木桩。原来这是一个练武场。爸爸轻轻松松地跳过了这些木桩。看到爸爸这么轻松就过去了,我就跃跃欲试了。当我被爸爸抱到木桩上面的时候,两只脚就不听使唤的不停地颤抖。我害怕极了,马上让爸爸把我抱下去。后来弟弟妹妹在长辈的鼓励下,由长辈搀扶着都走过了木桩,我羡慕极了。最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在爸爸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走到了木桩的尽头。

最后我们三个小家伙在少林寺又举行爬山坡比赛,在这里,我们留下了许多欢笑声。虽然离开了少林寺,但在我的眼前一直浮现在少林寺的景象,久久不能忘怀!

大众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研究 篇6

【关键词】大众传媒;少林文化;传播

1引言

位于郑州西南登封市少室山南麓的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文化是以少林寺为依托产生一种文化现象,少林文化也随着少林寺经历多次中兴和衰败,特别是民国时期,即1928年军阀混战时,从民国时期石友三火烧少林寺至《少林寺》这部电影的播映前,少林寺一直在沉默与困苦中度过,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少林寺及其所承载的少林文化如今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2推动少林寺中兴和少林文化复兴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

2.1从电影《少林寺》看影视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九八二年,通过《少林寺》这部电影的上映,促进了少林寺旅游事业的发展,由原来参观人数的几万人增加至几百万人,我想这就是少林文化的魅力所在。从1982年至今,少林武僧团经常同国家领导人出过访问,宣传少林文化,这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少林功夫不仅是少林寺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的文化财富。少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少林寺的资源更是相当丰富,我们应当大胆利用少林文化,智慧开发少林资源,让它作为桥梁连接中国与世界。廖承志老先生曾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加上国家科学的宣传战略,使没落中的少林寺迅速名扬中外,少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得到了很好地宣传。它所带来的作用和社会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宣传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为了更好的宣传少林品牌,推动少林文化的传播,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积极筹划并推动了120集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的创作和摄制,仅从第一部及第二部的收视率及演出效果来看,此电视连续剧不仅极大的宣传了少林寺,而且极大的宣传的登封、郑州及河南,更极大的宣传了少林文化。

2.2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大型文艺演出对少林文化传播的影响

以少林功夫为主体,融合舞蹈和音乐等元素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借鉴模式,。有这样一个数据,二零零九年的演出场次达到二百四十场,游客接待总量为二十三万人次,其中有来自各国的国家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外国游客,总收入达到贰仟五百万,比二零零八年增长百分之十〔1〕。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应以自身项目特征为前提,深入挖掘项目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找好传统体育文化与市场的契合点,以市场化、产业化为运作模式,才能够做大、做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现阶段,面对新的环境以及新时代的需求,学术界越来越关心如何加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转型、文化取舍、和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自觉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以开放的事业来对待中国传统运动的发展,以带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下健康发展之路迈进,也是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享誉国内外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主要演出形式,以禅文化和大自然的结合为其内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高效的商业运作模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的。在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特征作为前提,进一步挖掘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完善和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的外显形式,并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把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进而推动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健康发展,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复兴得以实现。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少林寺塔沟武校的学员们进行的维亚人表演,由少林塔沟武校1600名学生演绎的《白云之帆》,堪称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出的巅峰之作,高达78米的帆屏拔地而起,180名空中演员在帆屏上摆出精致造型,而支撑他们的,则是千余名地面演员的人力操控。千余人拉拽180人,于78米高空呈现10多种惊艳造型广州亚运今天开幕“《白云之帆》是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高潮一幕。高空威亚这个环节成功了,开幕式也就成功了;开幕式成功了,广州亚运会也就成功了。”这是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的点评。当然塔沟武校的表演经历并不只是广州亚运会,二零零四年雅典奥运会的踩高跷,二零零七年上海特奥会的开幕式演出,二零零九年全国十一运会闭幕式演出,国庆60周年庆典晚会的太极拳,上海世博会的惊艳表演等都是塔沟的经典之作。他们全程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4个仪式演出,分别表演《自然》、《地球飞人》、《弹跃龙》、《节日》、《寄往未来》5个节目。用更少的人表现更震撼的场面,高空威亚无疑是有效手段。这些以少林文化为符号的大型演出极大的推动了少林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更极大的推动了少林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2.3从少林国际武术节看大型武术赛事现代传媒传播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1991年,在郑州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它始终遵循“以武会友,共同进步”的宗旨,是一项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2004年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大会,2009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2010年继续举办第8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只是从这届开始,主办由原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郑州市变为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政府。随着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举办规格的提高,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举办,成为推动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又一强大助推力,而且这种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比其它形式的交流更具有直观性,少林功夫的普及传播就是对少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少林文化也成为河南对外的一个窗口和名片,很多国际人士认识河南就是从认识少林功夫开始的。

2.4文学出版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与少林武术相关的故事有很多,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都有相应记述,还有一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记录少林故事的书籍,其中《新编少林寺志》、《中华禅诗》、《少林武术系列丛书》、《少林武功秘岌》、《少林寺资料集》、《禅露集》、《禅林意趣诗》是由少林寺自己编辑的,像这样少林寺自己编辑的书刊有四十多种。还有一种《禅礴》杂志少林是在与海外交流访问时,互换书刊所用。《高丽大藏经》雕版重印本是韩国僧团来访时赠予少林寺的。这本《大藏经》的底本是中国宋、金时期的《大藏经》,用汉文写成。在这个信息交流飞速发展的时代,与少林文化有关的电影和电视剧层出不穷,其传播和影响都深入人心。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少林武术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书刊间的互赠,也推动了对出版印刷历史的研究。而这样的书刊极具传统宗教和武术特色,受到社会和教徒的一致好评。文学出版必定在无形中以强有力的方式促进少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3传媒视角下少林寺商业行为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分析

借助现代传媒,少林寺开始走出院门,少林寺走出寺院的一系列举动,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有人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过于超前而称其为“少林操盘手”、“少林CEO”;有人认为,和尚应该念经修身,不应该涉及那么多的尘世,更不应该把少林寺发展成为一个旅游胜地。然而,在我们看来,信佛与念经的本质在于修心,事事皆是佛法,并不在于你具体做了什么。如果心不静,再好的经也将被念歪,修上千百世也难成正果。少林寺僧走出寺院举办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正是“普度众生”这种大乘佛教精神的具体表现。如果不是少林寺对于少林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自觉保护与主动开发,或许我们现在仍然陶醉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虚幻的美梦之中〔2〕。

近年来,质疑少林文化商业开发过度的批评不断上升,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今少林寺面对最多的指责就是商业化是否过度的问题。一方面,公众希望少林寺是一个研习佛法,弘扬武功,专心慈善的团体,而不是一个商业组织。少林寺过多的参与商业行为不利于其佛法本性的传播,少林寺的商业收入及用途缺乏一定的透明度,不免引来人们的猜测;另一方面,在当今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浪潮下,少林寺也要为自身发展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为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谋求发展。所以如何在固本的同时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一个平衡点,并把商业收入主题用于慈善事业,财务收支要透明化,接收来自审计和各界的监督,方能在商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4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对策

4.1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借助影视传媒、新闻传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少林文化的传播力度。

4.2要获取政府舆论导向、政策、财力的多重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关注,为少林文化的品牌保护提供舆论上、政策上的倾斜和物质上的支援。少林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少林文化的复兴和传播,仅仅凭少林寺的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结合少林等、政府、社会多方力量方能实现。

4.3在现代传媒加强品牌保护,实现持续发展要从自身品牌建设着手,少林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已经形成,但少林的决策者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对品牌进行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实现与时俱进的品牌建设,逐步完善品牌文化内涵和传播策略。

4.4重视新兴媒体,加强交流融合当代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重视并利用好这两项传播手段必将对少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同时,防止和减少网络环境的弊端侵蚀少林文化的内涵。

4.5把握好少林文化“固本”与“开发”的尺度,从有利于传播和保有少林文化纯净、脱俗的本质来看,应以文化推广为“固本”为首,世俗倾向次之;以公益传播为首,商业行为次之;以发扬禅宗为首,兴盛武学次之。

5结束语

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的少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借助影视传媒、新闻传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少林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可过于盲从或是随大流,形式手段的变革仅仅是用来创新传播的载体、提升传播的效率,但却不能在当前世俗物质的洪流中损害的文化纯真与洁质。要赢得当地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要克服“重武轻禅”的不平衡倾向,要将文化之无形化为有形,借助艺术创作、视觉符号表达、听觉诠释、影视展现等方法,传达少林文化的形象与声音,展示少林文化的价值观与品质特性。要想将少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需要相应的政策导向,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需要按照经济规律运行,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打造“少林—少林寺—少林功夫”的世界品牌,要走中国民族特色〔3〕。

参考文献

〔1〕登封网.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停演〔EB/OL〕.http://www.dengfengnews.com,2009-11-19.

〔2〕乔凤杰,李春龙.问题视阈中的少林文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3):13-16.

〔3〕万瑜,蔡宝忠.少林功夫的品牌战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5):44-47.

(责任编辑:阎 彬)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利弊因素,进而为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弘扬和加快少林文化传播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众传媒;少林文化;传播

1引言

位于郑州西南登封市少室山南麓的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文化是以少林寺为依托产生一种文化现象,少林文化也随着少林寺经历多次中兴和衰败,特别是民国时期,即1928年军阀混战时,从民国时期石友三火烧少林寺至《少林寺》这部电影的播映前,少林寺一直在沉默与困苦中度过,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少林寺及其所承载的少林文化如今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2推动少林寺中兴和少林文化复兴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

2.1从电影《少林寺》看影视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九八二年,通过《少林寺》这部电影的上映,促进了少林寺旅游事业的发展,由原来参观人数的几万人增加至几百万人,我想这就是少林文化的魅力所在。从1982年至今,少林武僧团经常同国家领导人出过访问,宣传少林文化,这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少林功夫不仅是少林寺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的文化财富。少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少林寺的资源更是相当丰富,我们应当大胆利用少林文化,智慧开发少林资源,让它作为桥梁连接中国与世界。廖承志老先生曾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加上国家科学的宣传战略,使没落中的少林寺迅速名扬中外,少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得到了很好地宣传。它所带来的作用和社会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宣传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为了更好的宣传少林品牌,推动少林文化的传播,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积极筹划并推动了120集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的创作和摄制,仅从第一部及第二部的收视率及演出效果来看,此电视连续剧不仅极大的宣传了少林寺,而且极大的宣传的登封、郑州及河南,更极大的宣传了少林文化。

2.2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大型文艺演出对少林文化传播的影响

以少林功夫为主体,融合舞蹈和音乐等元素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借鉴模式,。有这样一个数据,二零零九年的演出场次达到二百四十场,游客接待总量为二十三万人次,其中有来自各国的国家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外国游客,总收入达到贰仟五百万,比二零零八年增长百分之十〔1〕。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应以自身项目特征为前提,深入挖掘项目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找好传统体育文化与市场的契合点,以市场化、产业化为运作模式,才能够做大、做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现阶段,面对新的环境以及新时代的需求,学术界越来越关心如何加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转型、文化取舍、和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自觉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以开放的事业来对待中国传统运动的发展,以带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下健康发展之路迈进,也是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享誉国内外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主要演出形式,以禅文化和大自然的结合为其内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高效的商业运作模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的。在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特征作为前提,进一步挖掘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完善和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的外显形式,并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把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进而推动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健康发展,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复兴得以实现。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少林寺塔沟武校的学员们进行的维亚人表演,由少林塔沟武校1600名学生演绎的《白云之帆》,堪称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出的巅峰之作,高达78米的帆屏拔地而起,180名空中演员在帆屏上摆出精致造型,而支撑他们的,则是千余名地面演员的人力操控。千余人拉拽180人,于78米高空呈现10多种惊艳造型广州亚运今天开幕“《白云之帆》是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高潮一幕。高空威亚这个环节成功了,开幕式也就成功了;开幕式成功了,广州亚运会也就成功了。”这是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的点评。当然塔沟武校的表演经历并不只是广州亚运会,二零零四年雅典奥运会的踩高跷,二零零七年上海特奥会的开幕式演出,二零零九年全国十一运会闭幕式演出,国庆60周年庆典晚会的太极拳,上海世博会的惊艳表演等都是塔沟的经典之作。他们全程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4个仪式演出,分别表演《自然》、《地球飞人》、《弹跃龙》、《节日》、《寄往未来》5个节目。用更少的人表现更震撼的场面,高空威亚无疑是有效手段。这些以少林文化为符号的大型演出极大的推动了少林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更极大的推动了少林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2.3从少林国际武术节看大型武术赛事现代传媒传播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1991年,在郑州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它始终遵循“以武会友,共同进步”的宗旨,是一项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2004年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大会,2009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2010年继续举办第8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只是从这届开始,主办由原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郑州市变为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政府。随着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举办规格的提高,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举办,成为推动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又一强大助推力,而且这种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比其它形式的交流更具有直观性,少林功夫的普及传播就是对少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少林文化也成为河南对外的一个窗口和名片,很多国际人士认识河南就是从认识少林功夫开始的。

2.4文学出版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与少林武术相关的故事有很多,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都有相应记述,还有一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记录少林故事的书籍,其中《新编少林寺志》、《中华禅诗》、《少林武术系列丛书》、《少林武功秘岌》、《少林寺资料集》、《禅露集》、《禅林意趣诗》是由少林寺自己编辑的,像这样少林寺自己编辑的书刊有四十多种。还有一种《禅礴》杂志少林是在与海外交流访问时,互换书刊所用。《高丽大藏经》雕版重印本是韩国僧团来访时赠予少林寺的。这本《大藏经》的底本是中国宋、金时期的《大藏经》,用汉文写成。在这个信息交流飞速发展的时代,与少林文化有关的电影和电视剧层出不穷,其传播和影响都深入人心。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少林武术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书刊间的互赠,也推动了对出版印刷历史的研究。而这样的书刊极具传统宗教和武术特色,受到社会和教徒的一致好评。文学出版必定在无形中以强有力的方式促进少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3传媒视角下少林寺商业行为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分析

借助现代传媒,少林寺开始走出院门,少林寺走出寺院的一系列举动,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有人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过于超前而称其为“少林操盘手”、“少林CEO”;有人认为,和尚应该念经修身,不应该涉及那么多的尘世,更不应该把少林寺发展成为一个旅游胜地。然而,在我们看来,信佛与念经的本质在于修心,事事皆是佛法,并不在于你具体做了什么。如果心不静,再好的经也将被念歪,修上千百世也难成正果。少林寺僧走出寺院举办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正是“普度众生”这种大乘佛教精神的具体表现。如果不是少林寺对于少林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自觉保护与主动开发,或许我们现在仍然陶醉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虚幻的美梦之中〔2〕。

近年来,质疑少林文化商业开发过度的批评不断上升,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今少林寺面对最多的指责就是商业化是否过度的问题。一方面,公众希望少林寺是一个研习佛法,弘扬武功,专心慈善的团体,而不是一个商业组织。少林寺过多的参与商业行为不利于其佛法本性的传播,少林寺的商业收入及用途缺乏一定的透明度,不免引来人们的猜测;另一方面,在当今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浪潮下,少林寺也要为自身发展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为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谋求发展。所以如何在固本的同时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一个平衡点,并把商业收入主题用于慈善事业,财务收支要透明化,接收来自审计和各界的监督,方能在商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4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对策

4.1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借助影视传媒、新闻传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少林文化的传播力度。

4.2要获取政府舆论导向、政策、财力的多重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关注,为少林文化的品牌保护提供舆论上、政策上的倾斜和物质上的支援。少林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少林文化的复兴和传播,仅仅凭少林寺的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结合少林等、政府、社会多方力量方能实现。

4.3在现代传媒加强品牌保护,实现持续发展要从自身品牌建设着手,少林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已经形成,但少林的决策者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对品牌进行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实现与时俱进的品牌建设,逐步完善品牌文化内涵和传播策略。

4.4重视新兴媒体,加强交流融合当代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重视并利用好这两项传播手段必将对少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同时,防止和减少网络环境的弊端侵蚀少林文化的内涵。

4.5把握好少林文化“固本”与“开发”的尺度,从有利于传播和保有少林文化纯净、脱俗的本质来看,应以文化推广为“固本”为首,世俗倾向次之;以公益传播为首,商业行为次之;以发扬禅宗为首,兴盛武学次之。

5结束语

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的少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借助影视传媒、新闻传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少林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可过于盲从或是随大流,形式手段的变革仅仅是用来创新传播的载体、提升传播的效率,但却不能在当前世俗物质的洪流中损害的文化纯真与洁质。要赢得当地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要克服“重武轻禅”的不平衡倾向,要将文化之无形化为有形,借助艺术创作、视觉符号表达、听觉诠释、影视展现等方法,传达少林文化的形象与声音,展示少林文化的价值观与品质特性。要想将少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需要相应的政策导向,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需要按照经济规律运行,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打造“少林—少林寺—少林功夫”的世界品牌,要走中国民族特色〔3〕。

参考文献

〔1〕登封网.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停演〔EB/OL〕.http://www.dengfengnews.com,2009-11-19.

〔2〕乔凤杰,李春龙.问题视阈中的少林文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3):13-16.

〔3〕万瑜,蔡宝忠.少林功夫的品牌战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5):44-47.

少林文化 篇7

一、少林武术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形成

在佛教传入中国数百年之时,北魏最高统治者极力推崇佛教,促使佛教在该时期获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传播佛教,魏孝文帝在嵩山为其修建寺院,由于该寺院处于树木丛生之地,该山称之为少室山,故将该寺院称为少林寺。自此,嵩山少林寺得以真正建立,但当时魏孝文帝为佛陀修建寺院的目的是促进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以稳固其统治,少林寺的新建并不是为了练习武艺。佛陀最为著名的弟子有稠禅师、慧光两人,而稠禅师后来成为少林寺第二任方丈。据记载,稠禅师在进入少林寺之前就能够“引重千钧”、“越首至梁”、 “拳捷晓武”,由此可见稠禅师力大无比,会轻功,拳术非常了得[1]8。 此外的许多典籍记载中亦可知稠禅师是一位武术非常高强的人, 其成为第二任少林寺方丈之后,其弟子为了强身健体和在战乱中保护寺院财产而开始练习武艺。当时为了自保而进行武术练习, 殊不知却掀开了少林武术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新篇章,少林武术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上的一颗耀眼明珠。自此之后,历经隋朝、唐朝、宋朝、元朝的发展,于明朝正式形成具有显著风格特色的少林武术文化。明朝时期,少林武术文化得以迅速形成。该时期,少林武术在武术界大显身手,并且逐步自成体系,从嵩山少林寺向外逐步传播。

由于少林寺僧人普遍拥有较高武艺,加之具有爱国爱民之情怀,少林寺僧人逐步走出了寺院之门、奔赴疆场杀敌卫国,甚至逐步发展成为抵抗外族侵略的一支重要力量。《江南经略》中就记载了嘉靖三十三年(1540),少林寺率领僧兵两次打败犯边倭寇的事迹。此外,不少典籍也记载了少林僧兵和外族侵略者交战的历史事迹。明朝洪武年间到崇祯年间的260多年中,少林武僧共有万余人,其中被朝廷征召为武将的和在武林界具有一定威信的有100余人。少林武僧中的武林高手,于明朝时期共编著了武术著作4卷册,并且新创设了少林武术套路13套,为提高少林武僧武术技能和促进少林武术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时期数以万计的少林僧兵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以及众多武学著作由少林武僧创作而成,开创了少林武术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少林武术走出了少林寺的狭小天地,成为中国人民强身健体和抗击外来侵略的有效工具,而且少林武术亦逐步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体系,在众多中国武术派别中脱颖而出,长期在中国武术史上居于独领风骚之地位。

二、清初少林武术文化的推广

少林武术于明朝时期达到了兴盛繁荣的局面,并且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之间紧密联系,这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而少林武术的繁荣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王朝的统治,尤其是少林僧兵奔赴疆场杀敌,为抵抗外族侵略、保家卫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明末清初,明王朝面临岌岌可危的江山社稷已经无能为力,清朝八旗子弟迅速推翻了已经腐朽没落、形同枯蒿的明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问鼎中原之目的。清朝是由外来民族所创建的,其作为一个外来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封建政权, 受到了明朝残余势力的顽强抵抗,不少汉人长期反对清王朝的统治,逐步形成一股十分强大的“反清复明”力量,而不少少林武僧也可能曾经秘密参与“反清复明”的运动之中。清王朝为了迅速巩固其政权,便采取强力措施阻止汉人对清朝反抗,为此曾经多次严令禁止民间人士练习武艺,对民间习武者予以严厉惩戒。 清朝顺治二年(1645),鉴于少林寺僧人有习武的传统,清廷发布了“不许私度僧尼”的规定,避免更多的民众到少林寺学艺。为了更加慎重起见,顺治皇帝后来还直接禁止寺院僧人习武,这就导致不少少林寺中的武僧高手先后离开了少林寺,流落到全国各地秘密传授武艺,这反而促使少林功夫逐步向民间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因为,朝廷虽然禁止民间习武,但民间依然秘密组织习武,乃至习武之风越甚,少林武僧中的高手离开少林寺到全国各地秘密传授武艺,极大地促进了少林功夫走出少林、走向社会的进程。雍正五年(1727),清廷还立法规定,凡是倡立邪教、传教、 惑众、滋事者,以谋反、谋叛罪判处,主犯应被斩杀或者绞死,从犯应被充军[2]185。此项立法规定的执行,事实上可将许多习武者纳入此罪予以惩戒,以维护清朝统治。在清朝统治者严禁民间习武的背景下,少林武僧和大部分民间武术团体及其组成人员均不敢公开练习武艺,但却在深夜或者偏僻之地通过秘密方式加强了武艺训练。

清朝统治者严禁民间训练武艺的政策法令,并未导致少林武术的衰败。相反地,即便少林寺不敢公开习武,却可以秘密习武,不少少林武术高手离开少林寺云游四方秘密传授武术,也迅速地推动了少林武术向社会的广泛传播,有效地推动了民间武艺的发展,只不过是由之前的公开发展转变为暗地里发展。除此之外,清朝政府对少林寺武术进行了十分严格的管束,激发了不少少林武僧的逆反心理,少林武僧们也认为只有继续强化武术训练才能强身健体和武装自卫,这反而为少林武僧和汉人“反清复明”势力的结合创造了机会,这是清朝统治者始料未及的。民间相传,和“反清复明”势力可能有瓜葛的南少林就是在此期间建立起来的。清朝在军事训练中也不是很重视武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武术在军事中的地位逐步降低,甚至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军队和军队之间的战斗并非完全是你来我往式的肢体搏斗,冷兵器在军事中的稳固地位逐步松动。同时,许多汉人也无法从思想上接受清朝统治,将清朝统治者视为异族分子对汉族的奴役。而且,少林武僧也可能和“反清复明”势力保持某种联系,清朝统治者对此也十分痛恨。正因如此,清朝统治者将少林武僧乃至民间武艺高强者视为异己而严格加以监视、 防范,无法获得统治者的信任。少林武术在此情形下,结合实际情况从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志之中脱离出来,将少林武术发展的 “根”深深地扎在了民间。自此之后,嵩山少林武术文化逐步远离中国封建统治阶层,在中国最为广袤的土地上获得了推广、发展,生存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逐步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少林武术文化。

三、清初嵩山少林武术文化的特色

嵩山少林武术文化是该地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嵩山体育文化的特色所在,少林武术文化是嵩山地区举世无双的特色体育文化。人们在谈到少林武术之时自然会联想到嵩山,在谈到嵩山之时也必然地联想到少林武术文化,两者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嵩山少林寺修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嵩山少林文化早已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秉承了数千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并且将传统优秀文化和嵩山的地域特点结合起来,催生了举世无双的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和中华大地上其他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相通之处,同时也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

1.独具特色的“禅武”文化。嵩山少林寺原本是魏孝文帝为天竺高僧佛陀建造的寺院,目的在于更好地让佛陀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佛教、维护魏朝统治。但少林寺所产生的武术文化,以及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史上的巨大影响,这是当年的魏孝文帝和佛陀未能预料的。武术的特点,和佛学的思想观点本来是不相符合的,甚至是相反的,就像水火不容一样。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共同体之中,佛学和武术结合而诞生了少林武术,在经历了1500多年的发展之后,在今天依然具有无穷魅力,可谓中国武术史上的奇迹。为了实现佛学在中国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吸收了包括中国本土儒家学说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创造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禅宗”文化。“禅宗”文化将儒家的善恶学说、佛学的因果报应学说融合为一体,实现了“出世”和“入世”的结合,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武”少林寺文化。武是动的,而禅是静的,嵩山少林武术将一静一动有机融合为一体,实现了“以静促动、动静结合”,做到了修身养性和强身健体的结合。对于嵩山少林武术文化的“禅武”特色,现任少林寺的释永信方丈认为,少林功夫的极致是练就不动心,内心不乱,强调“内心不乱为定”,表现在外就是“外不著相为禅”,体现了嵩山少林武术博大精深、变化莫测之处。

2.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嵩山少林文化吸收了儒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身内部的和谐统一。在 “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之下,形成了“禅武合一、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禅武同修”的特点,即形成了“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少林武术特色。嵩山少林武术在“形神兼备”风格的影响下,逐步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精、气、神、力、皮、骨同修,也就是实现少林武术“外功”和“内功”两者的合一,实现武术训练和修禅的合一。在少林武术“外功”方面,着重练习皮、力、骨,十分讲究武术之中的协调、力量、柔韧等方面的和谐统一。而在少林武术“内功”方面,着重练习精、气、神,十分讲究武术之中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经络走向方面的和谐统一。只有在上述“内功”、“外功”两个方面实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才能达到少林武术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嵩山少林武术“形神兼备”的技术风格,讲求手、眼、身、 步等在“形”上的动作规范,同时也强调精、气、神“传意”,强调练习者意向上的主观“参禅”,形成了武中有禅、禅中有武、“禅武合一”的至高境界。

3.鲜明的“武德”文化。嵩山少林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奇葩,是嵩山体育文化的特色内容,其具有鲜明的“武德” 文化。少林“武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精神状态,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佛教文化和中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自从少林武术文化产生之时起,其不仅和佛文化结合,而且还深深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所强调的仁义道德、佛学所强调的普度众生与慈悲为怀之间,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均要求人们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将道德品性视为一个人立身和做人的根本所在。宋朝时期著名的禅师契嵩所提出的“五戒”中,不杀、不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言分别被认为是仁、义、礼、智、信,佛家和儒家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3]1。嵩山少林选择门徒之时,基于“武德”的要求提出了慎重选择门徒和按照人们的道德品性选择门徒的观点,“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4]36。在佛学和儒学相结合的影响下,嵩山少林武术充分吸收了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形成了习武先习德、学艺先学礼、德为艺先的“武德”文化特色。

此外,中国遭受外族入侵之际,嵩山少林寺多次组织僧兵奔赴疆场英勇杀敌,在许多战争中获得胜利,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深刻体现。由此可知,嵩山少林武术自诞生之时起,便和爱国主义文化密切关联,爱国主义亦成为清初嵩山少林武术文化的显著特色。

摘要:清初,由于统治者严令禁止少林寺及其他任何寺院的僧人习武,同时还禁止民间习武,对少林武僧和民间武术高手加以严格防范,导致少林寺许多武术高手流落民间秘密传授武艺,这反而促使少林武术从寺院的狭小空间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许多习武之人掌握了少林武术。同时,在清朝统治者禁止少林寺僧人习武的背景下,反而激发了僧人们的逆反心理,少林寺从公开习武转为地下习武,而且进一步将少林武术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奇葩。清初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具有显著的自身特色,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十分讲究“武德”,且在佛学和儒家学说的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禅武”文化和爱国爱民情怀。

关键词:清初,少林寺,武术文化,推广,特色

参考文献

[1]德虔.少林武术大全[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2]林伯原.中国武术史[M].五洲出版社,1996.

[3]韩雪,金龙.少林武术的文化成因[J].搏击,2006(6).

少林文化 篇8

1概念界定

1.1 舞台剧

《辞海》对舞台剧的解释是:一种呈现于舞台的戏剧艺术, 即由演员扮演角色, 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1]舞台剧按内容可以分为喜剧, 悲剧和正剧;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戏剧、哑剧等。

1.2 少林功夫舞台剧

马文友对功夫舞台剧进行过这样的界定, “功夫舞台剧是特指以中国功夫为主要元素, 在舞台等特定环境下现场表演的武术。功夫舞台剧是经过艺术加工但又有别于影视创作的新兴事物, 它是现场表演、即兴发挥的“既真实又虚幻, 既有确定性 (事先编排) 又有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贵有尚无”的道家思想成为它吸引人的一大亮点”。[2]基于以上观点, 我们将少林功夫舞台剧的概念定义为:

少林功夫舞台剧是特指以少林功夫为主要元素, 借助舞台等特定环境现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少林武术借用了舞台剧这种西方常见的艺术表现载体, 使得其对外的交流变得事半功倍; 也可以说, 是舞台剧吸收了少林武术这个东方特有的文化瑰宝, 给自己补充了新鲜的血液。”[3]少林功夫与舞台剧结合的创新模式, 将作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将少林功夫文化传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2少林“禅武合一”文化

在文化社会学的视野下, 文化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其一, 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其二, 是具体的、可观察的、物化了的文化。对于少林文化而言, 前者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就是“禅”, 而后者形象的、生动的文化就是“武”。所以说, 少林文化是“禅武合一”文化。“禅”是“禅宗”的“禅”。禅, 自印度传入中国时, 并无“禅宗”这一概念, 禅宗是印度禅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受到儒、道文化影响以后的禅, 是中国化了的佛教, 它是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中最重要的精神产品。[4]其特点是“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禅宗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宝库,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宋代理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术的产生与发展, 大大久远于少林寺的创建甚至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佛教戒杀, 本不应当提倡习武。丁福保先生在《佛学大辞典》中“少林武艺”一条的末尾还专门写上:“案学佛者, 当专修佛道, 不应兼习武艺。”[5]正是在世俗社会严重出现重文轻武的文化悖谬现象时, 作为佛教宝刹的少林寺却坚持传习武艺, 注重文武并重, 这也直接促成了少林武术独特的文化内涵, 即禅拳一体, 禅拳并传, 以武悟禅, 以禅导拳。

释永信认为, “少林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系。它既深奥, 又简单中寓人以哲理, 给人以启悟, 是一种大学问, 更是一种境界。少林功夫不但包含多种身体动作, 更是一种境界, 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动作仅是感官的, 而不是理性的。少林功夫讲究以禅入武, 要练好少林功夫, 不光要有优美的动作, 还要在禅学、医学等传统方面有所造诣, 只有全面修炼, 功夫才能达到上乘。”[6]

3少林功夫舞台剧中的“禅拳合一”文化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少林寺为了宣传少林文化, 传播禅武合一的文化精要, 成立了少林功夫表演团, 在世界范围内, 为各国人民巡回演出, 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少林功夫舞台剧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演出形式。

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丰富了全球各族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为增进彼此理解, 保持文化多样性, 维护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3.1 少林功夫舞台剧中“禅拳合一”文化的运用

1994 年《沙弥走进少林》是第一部以少林功夫为题材的功夫舞台剧, 创意来自于奥地利导演Herbert Fechter。剧中由一老一小两个和尚的谈话引出一场场不同的武术内容的表演, 同时配有对少林神功的讲解以及较真实展现武僧的寺内习武、坐禅的大致情景。在武术编排上注重追求艺术的造诣, 故事情节不仅仅是服务于动作的展示, 更主要的是通过武术历史的还原, 让观众更深刻地认识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 尤其是对“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其局限性也很大, 由于创作者本身缺乏对少林功夫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其侧重点还是放在令人亢奋的少林功夫的表演上。但从另一方面来讲, 正是Herbert Fechter的创意让少林功夫找到了一种新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模式, 在先前单调的功夫表演的基础上, 融入故事情节, 使二者相得益彰, 使文化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中国第一台少林功夫舞台剧《少林雄风》, 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同篙山少林寺合作, 将博大精深的少林功夫与舞台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精品。该剧突破了历来以竞技为主要特色的窠臼, 而是着力于少林功夫文化内质的挖掘, 突出以少林功夫及禅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把少林功夫表演用令人深思的故事情节贯穿起来。该剧以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诠释着宗教意义上人生轮回的重大哲学命题。巧妙地借助“夏红、春绿、秋黄、冬白”的艺术构思, 生动展现了少林武僧鲜为人知的神秘寺庙生活, 使得观众在欣赏这台节目的同时也增长了对底蕴深厚的中国佛教文化, 尤其是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全剧共由四幕组成, 第一幕, 菩提达摩来到篙山, 在五乳峰的山洞里面壁修行九年, 功成之日, 影入顽石。此幕反映了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创立了中国禅宗的故事。达摩的行止颇多神秘莫解之迷, 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弄清楚。但由此确立了少林寺是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 这是举世公认的。第二幕, 少林木鱼功展示, 木鱼作为少林武僧诵经念佛的日常工具, 被生动形象地搬上舞台。配合着佛教音乐那平和而悠扬的节奏, 大胆地植入了欢快的现代音乐, 少林木鱼功动静结合, 庄严中流露活泼, 凝重中彰显俏皮, 使观众对少林武僧习武诵经的生活有了新的体会, 该剧设计的故事情节是两名武僧打山门均未成功, 仍需继续学武参禅。这也反映出少林功夫需要勤学苦练, 认真修行, 想要获得真功夫并非易事。各场表演分别展示了少林十八般兵器、七十二门绝技, 如喉顶汽车、罗汉撞钟、刀山钉床、五枪刺身、裆部开棍等一系列硬气功表演着实让大家为武僧们捏了一把汗。

禅武的结合孕育了举世无双的少林功夫。一向反对孩子观看“打打杀杀”动画片的郑琳瑛观看《少林雄风》之后说:“少林功夫绝对没有暴力倾向, 正像老和尚对小孩讲的‘, 禅武合一’是修身养性和强身健体的结合, 而不是恃强凌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说, 因为禅武合一, 用佛教恰好化解了暴力, 以“外动”达到“内静”, 少林功夫不会增加人们的暴力倾向。[7]

2008 年保利演绎经纪有限公司推出的 《功夫诗·九卷》, 通过对中国佛教文化、儒家及道家思想的高度提炼和深度挖掘, 用进化成诗的功夫形体, 渗透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其核心思想是诠释文化修行, 它以“让功夫进化成诗, 让众生欢喜修行”为创作理念, 把少林功夫修炼的九个名称提炼成崭新的功夫散文诗:卷一《净》人本纯净, 因浊而修;卷二《经》励精磨练, 修而得智;卷三《勤》时时拂拭, 修在当下;卷四《灵》万物本性, 慈悲为怀;卷五《听》感恩图报, 修行有情;卷六《形》诸相非相, 修行无相;卷七《倾》自觉修行, 欢喜自在;卷八《定》世事无常, 安住本心;卷九《境》离苦得乐, 觉悟菩提。它让功夫的深厚底蕴像诗一样地呈现在舞台上, 展现出一种开放、纯粹、唯美、浪漫及深刻的诗的意境。

2009 年又一部新的少林功夫舞台剧《快乐少林》问世, 该剧由少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的文化传播公司共同打造。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认为该剧“禅与武的结合十分完美, 将推动少林文化走向全球”。《快乐少林》比以前的少林功夫舞台剧的进步之处就是不仅突出技术, 更重要的是传达禅和武的内在精神。该剧讲述了一个小沙弥从懵懵懂懂到似是而非, 慢慢明白功夫世界的深不可测, 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 抵制诱惑, 最终走入大智大勇、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该剧中还安排了一个影子般的扫地老僧的形象, 暗喻经过生活的历炼最终达到宠辱不惊、闲庭信步, 才能成为最强者。这是一部励志的功夫舞台剧, 在寻求觉悟的人生道路上, 最大的障碍来自世俗欲望的诱惑, 其中处处透出人生禅机, 重新解读了佛教与大众的关系, 让观众从故事中感受生活、命运、善良、纯净。

还有一些类似的少林功夫舞台剧, 如《生命之轮》、《功夫传奇》、《少林武魂》、《寺院内外》、《左山传奇》、《禅武红尘》、《风中菩提》等, 都各具特色。创作者们都试图以立足于传统, 同时又放眼现代的艺术眼光, 把具有“禅武合一”文化内涵的“少林功夫”嫁接过来, 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巧妙的包装, 提炼成一种为广大观众喜欢和欣赏的艺术形式并呈现于舞台。实际上, 这一创作过程就已经呈现出了全新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以说, 少林功夫舞台剧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类型剧。

3.2 少林功夫舞台剧中“禅武合一”文化的传播

在如今的高科技发展时代, 少林功夫在借助于西方舞台艺术的过程中被过多地包装, 过多地运用各种特效来显示其巨大的威力, 观众所感受到的和所能记住的或许只能是少林的名号, 而不是少林禅武文化的结合, 这种“重武轻禅”的现象将严重影响“禅武合一”的少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3.2.1 商业化手段对少林功夫舞台剧中“禅武合一”文化的影响

少林功夫舞台剧推行的初衷, 就是为了传播少林文化, 为让世界认识少林文化, 让更多的人更深地认识中国文化及少林精神。为什么会出现“重武轻禅”的现象, 究其原因, 则是受到了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法则的影响。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大梁在某次活动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商业化仅仅是一个手段, 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处在一个商业社会中, 市场化就是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只要能够保护和发展少林文化, 一切有效的手段我们都会使用。”[8]但是, 对商业化使用手段的合理把握具有很大的难度, 一旦失去控制, 少林文化精神内涵的“禅”文化就要逐渐消退, 而“武”文化就会喧宾夺主、粉墨登场。如果仅仅将特色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其艺术化表达当作塑造地方形象、推动地方营销的有效手段或是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便捷方式, 忽略了文化的保护和富有生命力的传承, 终有一日, 我们会感受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传统与当代断裂的巨大压力, 到那时, 我们会发现, 无根并不是指缺乏文化传统, 而是找不到传统在当代生活中延续的有效方式[9]。

3.2.2 创作者们对少林功夫“禅武合一”文化的认识

创作者们, 尤其是编剧和导演对剧目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 他们的思想高度以及对少林功夫文化的理解将直接决定作品的核心内涵。第一, 要认识到少林功夫舞台剧有别于影视作品, 具有公开性和一次性的特点, 使观众身临其境, 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身边的氛围, 正是其真实性和不确定性激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所以, 不必刻意去追求技术动作的花哨和特效的过多使用, 反而会引起观看者求真之心的反感。第二, 少林功夫舞台剧不紧紧局限于动作表演, 而是建立在少林功夫表演基础之上的传达情感、思想、文化的艺术作品, 其重点是对少林功夫文化的挖掘和传播, 是对形而上的精神文化的输出。

创作者们只有认识到以上两点, 不断加深对少林功夫“禅武合一”内涵的理解, 才能提升作品的层次。只追求外表华丽的表演效果, 而忽视了“禅武合一”的文化内核, 这个作品就是空洞的, 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结果是被迫停演, 如《中国功夫秀》, 也有少数剧目奄奄一息, 急需挽救。每一个成功作品的背后都有其闪光点。前文中提到, 不少优秀作品专注于少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专注于“禅武合一”文化的有效演绎方式, 使观众透过表象看到少林文化的本质, 而不仅仅是感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如《少林雄风》、《快乐少林》等。

4结语

少林功夫舞台剧一出场, 就注定其国际化的身份和使命, 在传播中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只要秉承一个文化核心, 不随波逐流, 不善变立场, 最终会赢得人心, 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辞海[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2]马文友, 邱丕相.论武术的艺术化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9) :51-53.

[3]石婷婷, 郭玉成.少林功夫舞台剧发展阐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 :2, 100-103.

[4]马明达.走向世界的少林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01) :15-16.

[5]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书店, 2011.

[6]释永信.少林功夫[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7.

[7]王中群.中国首次以舞台剧形式演绎少林功夫[EB/OL].新华网, 2004, 31 (5) 08:06:42.http://www.jiaodong.net.

[8]孙磊, 陈璐.少林寺现代会生存内幕[J].魅力中国, 2007 (7) :35-37.

少林文化 篇9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上映, 2011年, 刘德华、谢霆锋、成龙等主演的《新少林寺》上映, 两部影片, 就主题来说都是弘扬止恶扬善、慈悲为怀的少林精神, 不过二者之间有明显差异, 在笔者看来, 分析这些差异, 恰可以看出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其日益浓厚的商业性。

一、时代背景的差异

《少林寺》故事背景在隋末, 而《新少林寺》的故事则在军阀混战时期。这种时代背景的落差使得两部电影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但笔者看来, 这种差异, 是当下电影的制作者以偷梁换柱的方法实现商业利益的一种手段。

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特征, 是由市场需求决定走向的文化形态, 具有复制性, 电影当然也是如此。《少林寺》的成功, 必然使得这一题材被反复拍摄, 《少林寺弟子》、《少林小子》等影片相继出炉, 都是瞄准了《少林寺》已经开拓出来的商业市场。这些相继出炉的“少林寺”影片为了凸显自己的不同, 不断变换影片故事的时间、地点等因素, 三十年间, 少林寺几乎成了中国影视长盛不衰的题材, 而《新少林寺》的出现, 在笔者看来, 走的其实还是大众文化复制生产的老路, 看重的是这一题材包含的商业利益。影片的名字是《新少林寺》, 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 它利用《少林寺》在很多观众心中无可撼动的地位以及怀旧的情结, 最终实现的是拉动票房的广告的效应, 只不过为了标示自己的不同, 将电影故事的时间跨度拉得更大, 从古代一下到了现代, 但是, 仔细分析, 这种时代背景的差异做得是表面功夫, 其欲盖弥彰的下面掩映的其实是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征。

二、视觉画面的差异

电影画面从实景拍摄更多转换成了特效展示。《少林寺》是在武林圣地嵩山实地拍摄的, 巍峨的嵩山, 落花溅玉的瀑布, 潺潺的溪水, 青青的野草……就其上映的年代而言, 《少林寺》的画面算得上是观众的一场视觉盛宴了。《少林寺》中货真价实的武打场面也惊艳了观众, 当时有研究者曾这样说:“它不仅保留了、融合了京剧武打及中国功夫中种种美的因素, 如惊险的动作、优美的造型, 及各种身段及技巧形式形成的线条的流动, 如音乐般变化的节奏、动中有静的意境等, 而且使这些因素和具有极富表现力的电影手段相结合, 形成舞台演出绝不可能有的视觉美。”

《新少林寺》, 有实景拍摄, 如少林寺周围的山水风景。但它的镜头更多的是运用当下先进的科技手段打造震撼的视觉特效。如里面的“追车戏”, 经过电脑的特效处理, 悬崖峭壁边, 马车交错、车轮碰撞、生死一线, 场面相当火爆。还有它的“爆破戏”, 剧组当时耗资2000万元, 在浙江打造了一座“少林寺”, 最后在枪炮的攻击下, 经过特效设计, 变成镜头里火光四溅、烟花漫天的美艳画面。《新少林寺》里有吴京等功夫明星的加盟, 其武打场面也很吸引人, 但相对于《少林寺》中的实打场面, 《新少林寺》中的功夫有人工制作的痕迹。

面对两部电影这种差异, 笔者想说的是, 这种变化正是今天电影日益商品化的必然表现。当商业大潮席卷了整个社会时, 文化与艺术都沦为了商品, 其目标就是打造以视觉为主导的更适合大众消费的文化快餐, 用最直接便捷的方式让大众瞬间获得快感, 比如音乐本来是诉诸听觉的, 现在都在通过MTV等打造更具吸引力的视觉快感, 那么电影这种本来就诉诸视觉的文化形式, 当然要扩大自己的这种优势。所以, 今天中国电影不惜花费巨资打造唯美、史诗般的画面, 正是为了迎合消费时代艺术商品化的要求。这就是《新少林寺》制作时的语境, 如果它像《少林寺》那样, 只追求实景画面, 难以打动当下大众的眼球, 所以, 它建一座少林寺, 又把它炸掉, 再经过电脑技术的加工, 把它呈现在观众面前, 恰恰显示了它是一部要实现商业利益的商业大片。

三、演员阵容的差异

演员阵容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从草根参演到明星加盟。李连杰今天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国际巨星, 但当年拍摄《少林寺》时他是没什么名气的草根阶层。反观《新少林寺》呢, 刘德华、成龙、谢霆锋、范冰冰等, 都是华语影坛的顶级明星。一个是草根参演, 一个是明星加盟, 笔者认为这种差异也是电影商业化的表现, 它符合好莱坞的电影生产机制——明星制度。

明星制度是好莱坞电影的重要生产机制, 它突出演员的作用, 是制片人看到演员由于拍摄了某些影片而在大众中有了广泛的知名度, 对观众产生了持久的吸引力。出于对市场的考虑, 于是确立了以明星为中心的制片体制, 专门为明星量身打造影片, 利用影迷对明星的迷恋, 来达到广告和宣传效果, 最终达到赢取利润的目的, 所以, 这种明星制是电影生产的一种商业机制。

明星制度本来是好莱坞电影的生产机制, 不过在笔者看来, 这一模式早已扩展到我国的电影生产中。电影制作是高投入的行业, 所以, 目前国内的电影生产为了保证票房, 降低市场风险, 往往都用已经很有影响力的大明星, 有时考虑的根本不是演技, 而更多是借助大明星对于影迷的吸引力, 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 相对于《少林寺》青涩的草根演员, 《新少林寺》华丽的明星阵容显然更多考虑的是市场, 是电影最终能够实现的商业利益。结语

通过对两部电影的差异进行分析, 笔者是想进一步指出以《新少林寺》为代表的很多电影, 都已经把商业性作为第一属性。1982年的电影大多还在艺术的殿堂里求索, 《少林寺》由于是与香港合拍, 算是大陆商业电影的崭露头角之作。2011年的大陆电影早已经从艺术殿堂跨入了商业的江湖, 这使得中国电影制作人不得不考虑电影的商业利益, 对经典电影翻拍或续拍成为一条不错的商业捷径, 所以, 《庐山恋》后有《新庐山恋》, 王祖贤的《倩女幽魂》后有刘亦菲的《倩女幽魂》……面对这样的电影现状, 笔者不想完全否定电影的商业性, 只是希望中国的电影制作人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得一个最佳平衡点。

摘要:本文通过对《少林寺》与《新少林寺》两部电影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力图指出虽然同样以少林寺为题材, 但《新少林寺》更显商业化特征, 并进一步指出商业性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电影的重要属性。

少林开始“做大” 篇10

在中客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河南少林客车也开始进军大客市场, 2008年9月, 少林星际大客正式下线。10月中旬, 少林客车举办“锦绣前程, 共创双赢—金秋联谊会”, 既是答谢这么多年以来新老客户对少林客车的关怀与支持, 又是向大客车市场正式推出少林的星际大客。本次联谊会的胜利召开, 标识着少林客车向大客车市场进军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对于为什么要进入竞争日益激烈, 在技术要求更加严格的大客市场, 少林客车有关人员解释道:“少林客车历经25年的拼搏与发展, 目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巴王”, 但少林客车并不满足这一称谓, 我们不仅要领跑中巴市场, 更要做大客车市场新的领军人。”

少林客车有关人员解释, 该款车的主要卖点在于“精致豪华的内饰, 舒适的人性化驾乘设计, 优良的操控性和安全性”。在新技术上, 采用了“超静音专利技术, 无盲点节油技术, 无盲区设计技术以及车内环保技术”。

少林文化 篇11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想必会令无数人想起当年轰动一时的电影《少林寺》。该片于1982 年初上映,国内观影人次达到5 亿,在日本也创造了3000 万元的票房收入。这在上世纪80 年代的中国电影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成功。影片讲述了隋朝末年,叛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将神腿张杀害,其子小虎(觉远)逃出,投奔少林,为报父仇,落发为僧。其间与牧羊女白无瑕产生一段纯真的爱情。后来,觉远与众武僧协助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接受嘉奖。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片中武打场面真实,演员表演朴实自然。尤其是李连杰和丁岚这对金童玉女的组合,电影一上映,立即成为无数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该片取材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故事,主要的拍摄场景,就是有着“天下第一名刹”美誉的少林寺。中岳嵩山的风景秀美,千年古刹的壮丽巍峨,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都在影片中有很好的体现。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承载。

佛教于公元前6 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在印度创立,后发展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于西汉时期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原有的儒、道思想经过几百年的斗争、冲突与融合,终于在东晋时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文化主流。据史料记载,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十九年(公元495 年),距今已有1500 多年历史。作为历代佛教兴盛的见证,少林寺可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佛寺,它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少林寺》不仅是一部具有艺术美感的电影作品,更是弘扬佛教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该片中所展现的佛教文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的修行

大乘佛教的主要修行方法,称为六度。度即渡,指到达彼岸的六个方法或六种途径。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简单地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影片中老方丈率众僧向饥民施舍稀粥,在自身都不富裕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周济穷人,这正是六度修行的第一度──布施。而后,又让众僧救回伤重濒死的小虎。救人于危难之中,这也是布施。

六度修行的第二度──持戒,意思是所有坏事应该戒除,所有好事应该去做,而且要坚持下去。大乘佛教的“五戒”,是佛门弟子的基本戒律,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不杀生是指不伤害一切众生。片中众武僧为救小虎宰杀青蛙熬粥,是否犯了不杀生戒呢?这还得仔细察看事情背后的情由。小虎身受重伤,逃出险境,身体过度虚弱。寻常的粗茶素斋,营养不够,很难令其恢复。众僧救人心切,才想出了熬田鸡粥补身的方法。虽于小处杀生(取了青蛙性命),但于大处讲却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恰恰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核心教义。

除了不杀生外,“五戒”中还有不邪淫。对出家修行的佛教弟子来说,必须根本戒淫。觉远的剃度仪式上,僧值问他能否持邪淫戒,觉远念及与牧羊女白无瑕的感情,心中怅惘,犹豫不答。僧值再问,觉远乃答:能持。这个情节一方面说明觉远出家有决心,并非一时冲动之下所做的决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觉远和无瑕之间,相扶相助,共度患难而产生的真实情愫。正所谓“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命运让他们相遇,又于危难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所以彼此动情也是最正常不过的。难怪觉远出家之时,藏于立柱后的无瑕听到心上人一心向佛,从此斩断一切情欲,禁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影片在反映佛教文化的同时,并没有排斥普罗大众的情感诉求。正因本片情节合理,演员演绎到位,才让广大观众深深为之吸引,成为一代佳作。

六度修行中的忍辱,简单地说就是忍受各种痛苦和损害。痛苦,包括修行过程中的饥、渴、寒、暑、疾病及自然灾害等;而损害,则指一切众生对其所做的辱骂、欺侮、伤害等等。片中小虎为报父仇,甘愿出家,研习少林武功,历尽千辛万苦,这是本片中最大的忍辱。而佛家讲的精进,通俗地说,就是勤劳,不懒惰,做事努力。觉远出家后,每天与众师兄练习蹬脚、扎马步等基本功。由于长年累月的蹬、踏、用力,每个和尚脚下的石板,都形成了一个个窝坑。在师父的劝说下,觉远心无旁骛,安心苦练。这就是精进。觉远被仇人打败后,回到少林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日不辍。除少林拳外,还操练了多种兵器,为报仇做好准备。这也是精进。正是由于觉远忍辱负重,发奋图强,最终手刃仇人,替父报仇,为民除害。

六度修行的第五度,称为禅定,意思是用心专注于某一对象。禅定也叫坐禅,是佛教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其目的是净化心灵,锤炼智慧。由“凡人”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禅定。相传菩提达摩于南朝末年,由印度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宣传大乘佛教,后来到嵩山少林寺修行,创立了禅宗。禅宗的主要修炼方法叫“壁观”,即面壁沉思,静坐修行。影片开头,介绍了少室山北麓的五乳峰下,有个达摩洞。达摩曾在此面壁修行长达九年。天长日久,其身影投射在一块大石上,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影石”。由于禅宗的修养方法简便易行,因而迅速推广、流传开来。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别。达摩被定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被尊为禅宗祖庭。

二、佛教饮食文化

佛教认为,饮食与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饮食观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吃素、戒酒、饮茶等。素食是大乘佛教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在原始的佛教戒律中,僧尼是允许食肉的。这是因为当时的出家人过的是乞食的生活,施主家有什么就吃什么。只要没有看到,或没有听说,或没有怀疑这动物是专为出家人而杀,这样的“三净肉”是可以食用的。但因大乘佛教认为食肉就是杀生,而南朝的梁武帝笃信大乘佛教,于是规定僧尼禁止食肉,违者严惩。从此以后,素食逐渐成为中国佛教饮食习惯的主要特点。所以说,佛教禁止食肉,并非因为它是肉,而是因为不可杀生。食素是出于戒杀生的慈悲心。片中小虎误杀了牧羊女的狗,又将其烤熟来吃。正巧师父走来,小虎为答谢师父的救命之恩,邀其一同食用。师父道,“自出家后,想起它(狗肉)来,也是一种罪过。”众武僧尾随师父,闻到肉香都嘴馋起来,师父将狗肉分与众人同食。徒弟们说:我们这是犯戒了。师父坦然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家人多行善事,不必拘于小节。众徒弟听了,也都释然。大家每日劳作辛苦,都很想食肉开荤,但出家后有戒律约束,过的都是清心寡欲的生活。师父心疼徒弟,允许他们吃一点狗肉,而这肉也符合“三净肉”的条件。况且梁武帝之前,僧尼本来也没有禁肉,细想起来,众僧也不算犯戒。

五戒中有一条,就是不饮酒。佛教戒律规定,无论在家或出家修行,都禁止饮酒。佛教认为,酒能乱性,过量饮酒会使人丧失心智、迷失本性,做出许多坏事,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严禁教徒饮酒。但有两种情况不算犯戒:一是得病时其它药都无效,只有酒才能治好时,可以饮用;二是以酒为药涂疮消炎时,可以使用。影片中众武僧吃狗肉时,有个名叫色空的和尚在一旁边吃肉、边喝酒,愁闷异常。他原本与妻子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天他外出买酒,归来却眼见王仁则的兵马残杀了即将临盆的妻子。他为替妻、子报仇,才遁迹空门,做起了和尚。色空似醉非醉,使出了一套自创的武功──醉棍,令觉远叹为观止。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虽说饮酒犯了戒,但色空酒后未做任何坏事,只是以酒消愁,并且还从中悟出了新武功,应该说是酒为他疗了情伤,使其武艺更上一层楼,也可算饮酒的一点好处。符合以酒治病不算犯戒的规矩,只不过色空和尚治的是心病而已。

三、少林功夫

少林寺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建寺之初,丛林遍野,人迹罕至,常有野兽出没,威胁到僧人的修行和生活。僧人长时间静坐参禅,会令肢体麻木、神志萎靡,所以需要起身舒展肢体。时间长了,这些动作逐渐定型,演化成了少林拳术。僧人习武不仅可以舒展筋骨,强身健体,还可以对抗野兽,抵御外侮。隋末唐初,少林武僧协助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接受封赏,准予养寺兵五百。从此以后,少林寺有口皆碑,武术成为该寺传统,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武功内容丰富,主要包含拳术、器械、功夫三大类。影片中多次展现了少林武功的魅力,武打场面可说是整个电影的灵魂。

电影一开头,小虎伤重投奔少林,众僧正在师父指导下练功,展示的就是少林棍法。小虎伤愈后,随大家一起去河边提水,众武僧都用尖底桶提水,且行走时双臂要抬平,脚下还要踩着石头过河。这动作看似有趣,实则是训练僧人的体力和耐力,修炼基本功。随后和尚们在寺内操练各种武功与兵器,先后展示了北宗枪法、长刀术、绳椎术、螳螂拳及地躺拳等,令人不得不佩服少林武功的博大精深。片中一场重要武打戏,是觉远为救无瑕,与王仁则交手。王酒后使出醉剑,觉远用一套棍术与之抗衡。二人打得难解难分,从客厅直打到花园,招招要命,看得人惊心动魄。最终觉远不敌对手,回到少林苦练武艺。这一段分别展示了少林拳、三节棍、柳枪术、长刀术。李连杰不愧为连续五届全国武术比赛的全能冠军,一招一式,动作到位,有力,灵活,把每一种武术的魅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片中还有多处武打场面。如觉远、白无瑕掩护李世民渡黄河,在渡口遇官兵追杀,觉远只身杀敌,白无瑕护送李世民乘船离开。师父及众僧及时赶到,共御强敌。后王仁则带兵围攻少林,师父率众武僧与王军恶斗,双方互有伤亡,师父也在此战中不幸牺牲。王仁则得知李世民已渡过黄河,直取东都,慌忙撤兵,被觉远等追击。觉远与王仁则厮杀,最终手刃仇人。在这几处重要武戏中,觉远、师父、众僧等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为观众们奉上了连台好戏,成就了一部伟大的武术电影。正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日本拳师宗道臣曾来少林寺学习、切磋,创立了日本少林拳,并于1980 年携妻女及弟子重访少林,自称少林入室弟子。日本少林拳弟子达一百万众。少林武功享誉全球,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少林醉拳选摘(续) 篇12

技法:我左手挡抓对方的左腕后,身体前俯右倾,右手抄抱对方的左小腿并用力上掀;随即,右脚上步勾绊其支撑腿后侧,顺身体右倾之势,用右肩猛力将对方撞靠倒地(图8-1-4)。

要领:抓腕、掀腿先有左拉之意,待扣腿成功后,双手立即改为上掀、前送;撞靠要猛。

九、狮子摇头

技法:对方双臂从上面将我肩臂部搂住,我忙用左手推撑对方的右大腿,右臂环抱其腰腹部位,右腿前跨至对方右腿外侧!:随即,身体猛然向左后方向拧转、倒地,同时,右肘或肩部猛力撞砸其胸、腹或咽喉部位(图9-1-4)。

要领:右腿移动快,进步时贴紧其大腿;别腿转身时上肢搂抱要紧;砸顶时多利用自身的体重增加冲力。

十、湘子挽萧

技法:对方右手前伸抓握我手腕,我忙稍后撤右肩使右臂用力上抬,当达到与肩同高时,猛然外旋手腕并向下迅速切击对方手腕上部;随即,身体右转,左脚前伸勾绊;同时,右手顺势抢抓其腕并极力内拧、后拽,再用左手配合抓握其小臂时,右手握紧对方的右手猛力向内折(图10-1-4)。

要领:圈臂解脱时手臂离身体不宜太远,拉臂折腕时要将对方的手臂旋拧成肘关节朝上的状态;折腕时力度过大可致对方腕部骨折。

十一、醉汉挑灯

技法:我双手锁抱对方的右侧踢腿后,左手抱其小腿处极力随上体左拧猛力后扳,右手透骨拳由下向上猛力抄顶对方膝关节内侧的阴谷、膝关等穴位处(图11-1-2)。

上一篇:挑战直播节目新极限下一篇:日语中的外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