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天气

2024-12-04

寒潮天气(共9篇)

寒潮天气 篇1

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 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或者霜冻。寒潮能导致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牲畜和早春晚秋作物受冻, 但它也有利于小麦灭虫越冬、盐业制卤等工农业生产。天气学原理中指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源地分别位于新地岛附近洋面和冰岛以南洋面, 冷空气多路经关键区西伯利亚中部 (北纬45°~65°, 东经70°~90°) 堆积加强后, 从西北路、东路、西路、东路加西路侵入我国[1]。

近几十年来, 我国气温呈缓慢升高趋势, 尤其在冬季[2]。在此背景下, 已有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冬季寒潮天气的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 且强度有所减弱[3,4,5]。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 其结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并且研究时间距现在较远。因此, 本文利用2006—2010 年辽宁省14 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NCER再分析资料对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进行统计分析, 期望得到对未来预报工作有益的结论。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研究中使用的环流场资料是NCEP/NCAR再分析资料, 空间分辨率2.5°×2.5°;温度资料采用2006—2010 年辽宁省14 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观测数据。辽宁地区区域性寒潮天气的判别标准:辽宁地区有50%站24 h降温≥8 ℃, 且日最低气温≤4 ℃视为一次辽宁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经过筛选, 2006—2010 这5 年间辽宁地区共出现区域性寒潮天气28 次, 针对这28 次寒潮天气过程, 进行以下统计分析。

另外, 还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空气资源实验室和澳大利亚气象局联合研发的HYSPLIT模型对2008 年11 月7 日的一次典型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进行了模拟分析。HYSPLIT模型是一种用于计算和分析大气污染物输送、扩散轨迹的专业模型, 该模型不仅可以用于对污染物在各个地区的传输和扩散进行研究分析, 还可以被用于模拟气流来向及气团轨迹追踪。本文采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提供的Reanalysis数据 (空间分辨率2.5°×2.5°) , 并利用HYSPLIT的模型网页版对2008 年11 月7 日辽宁地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中冷气团的移动轨迹进行了模拟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天气气候概况

2.1.1 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冷空气路径。根据前人研究, 对于寒潮冷空气的移动路径确定, 使用500 h Pa变温中心进行判别较为清楚, 根据500 h Pa变温中心的移动路径可将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冷空气路径划分为3 种类型, 即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和东北路径。现重点对以东北路径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对2006—2010 年5 年间的28 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型判别后发现, 影响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寒潮冷天气中, 以东北路径影响辽宁的寒潮过程有6 次。分别为2006 年10 月29 日、2007 年12 月12 日、2008 年10 月11 日、2008 年11月7 日、2008 年12 月2 日和2009 年10 月30 日。结合上述过程的500 h Pa变温中心及地面冷高压移动路径进行分析, 该类冷空气从源地影响辽宁的路径基本上是从中西伯利亚经内蒙古东部或黑龙江地区到达辽宁省, 造成辽宁省的区域性寒潮天气。

2.1.2 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降温幅度和降温速度分析。表1 给出了6 次东北路径型寒潮冷空气的降温幅度概况, 可以看出, 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过程主要降温区间在6~10 ℃之间。通过对辽宁省14 个测站寒潮暴发前7 d到寒潮暴发后1 d的24 h变温情况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 东北路经型寒潮天气暴发前5~7 d辽宁地区有较为明显的升温过程, 寒潮暴发前3~4 d气温略有下降, 寒潮暴发前1~2 d辽宁地区仍有显著升温过程, 寒潮暴发后1 d内降温剧烈, 降温幅度可达8~10 ℃。

2.1.3 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过程冷堆强度分析。表2 给出了6 次东北路径型寒潮过程从酝酿到暴发阶段的500 h Pa冷中心温度值、地面冷高压中心值及类型分型, 根据上述2 个数值可以对寒潮冷空气的冷堆强度进行判断。可以看出, 对这6 次东北路径的寒潮天气, 在整个过程中, 500 h Pa冷中心温度基本上稳定在-45 ℃左右, 最低值为-48.7 ℃, 最高值为-39.5 ℃。对于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值, 最强为1 056.9 h Pa, 最弱为1 034.1 h Pa, 相差24.8 h Pa, 但大多稳定在1 040 h Pa以上。从类型上来看, 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大多属于横槽型, 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次横槽型寒潮过程 (2008 年11 月7 日) 对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进行分析。

2.2 辽宁地区一次典型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图1 给出了2008 年11 月5 日8:00 至7 日8:00 辽宁地区24 h变温情况, 可以看出, 寒潮暴发前 (5 日8:00) , 辽宁地区有强烈升温过程, 其中辽宁东部地区升温最为显著, 最大升温幅度达到12 ℃。6—7 日, 伴随冷空气东移南下, 辽宁地区自西向东出现大幅降温, 到7 日8:00, 辽宁地区24 h降温幅度普遍达到10 ℃左右, 最大降温幅度达到14 ℃, 寒潮暴发。

2.2.1 500 h Pa形势演变。东北路径型寒潮冷空气在酝酿阶段的温压场的配置多是西伯利亚地区有高度脊或阻塞高压建立发展, 脊后有暖平流输送使得高度脊或阻塞高压维持或加强。高度脊前贝加尔湖以东有横槽建立发展, 横槽后部偏北气流引导冷平流向槽后输送, 冷空气在横槽中堆积加强, 冷中心强度大多达到-40 ℃以上[6,7,8]。

图2a、b给出寒潮酝酿阶段500 h Pa环流形势。可以看出, 东亚沿岸极涡向南伸展, 贝加尔湖西部为一强大的阻塞高压, 东亚地区上空呈一脊一涡型环流形势。6 日8:00, 极涡进一步向南加深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形成切断低涡, 对应在温度场上冷中心强度为-40℃。低涡向西伸出东—西走向的横槽, 槽后东北风引导冷空气在贝加尔湖东部堆积堆积。与此同时, 贝加尔湖西部阻塞高压减弱东退, 预示一次环流调整过程, 冷空气即将向南暴发[9]。

在寒潮暴发阶段 (图2c、d) , 贝加尔湖西部高压脊中暖平流减弱, 阻高进一步减弱东退, 贝加尔湖东部低涡中冷平流变得不明显, 横槽后部出现暖平流, 横槽难以进一步发展维持, 槽后冷空气开始向推进爆发。从高空槽动态情况上看, 随着低涡旋转, 低涡后部横槽转竖并向南加深, 引导冷空气南下导致辽宁寒潮天气。

2.2.2 850 h Pa形势演变。 寒潮酝酿阶段的850 h Pa环流形势 (图3a、b) 可以看出, 东亚地区极涡向南伸展导致倒“Ω”流型建立, 在东北地区北部形成切断低涡, 与低涡中心相对应的冷中心强度达到-24 ℃, 低涡向西伸出一东—西走向的横槽, 槽后贝加尔湖以西地区有阻高建立, 阻高前部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 冷空气在横槽中大量堆积。从该阶段温压场的配置情况可以看出, 在寒潮酝酿阶段, 辽宁地区处于850 h Pa高空槽前, 受暖温度脊控制, 暖平流输送作用明显, 导致辽宁地区在寒潮暴发前出现明显的回暖过程, 对应5 日辽宁地区最大24 h正变温达到12 ℃, 沈阳地区24 h正变温达到10 ℃。

寒潮暴发阶段的850 h Pa环流形势 (图3c、d) 可以看出, 贝加尔湖西部阻高减弱东退, 阻高前部横槽旋转南下, 6日8:00—20:00, 横槽快速转竖, 辽宁地区上空受西北气流控制。从该阶段的温压场配置可以看出, 随着横槽转竖, 槽后冷平流大举南下, 温压场几乎正交, 强烈的冷平流输送导致辽宁地区出现强降温, 对应6 日的最大24 h变温达到-8 ℃, 沈阳地区24 h变温达到-8 ℃, 7 日最大24 h变温达到-14 ℃, 24 h变温达到-10 ℃。

2.2.3地面系统演变。对于地面系统, 寒潮酝酿阶段 (图4a、b) , 贝加尔湖东部有蒙古气旋东移发展, 气旋后部中西伯利亚地区对应为地面冷高压在发展加强。寒潮暴发阶段 (图4c、d) , 对应高空横槽快速转竖, 贝加尔湖东部蒙古气旋快速东移, 气旋冷锋扫过辽宁地区, 冷锋后部地面冷高压逐渐控制辽宁地区。6日20:00前期分裂的冷空气到达内蒙古东部, 与此同时, 中西伯利亚冷高压分裂多个小高压补充南下, 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7日8:00, 辽宁地区被地面冷高压前部控制, 开始出现强降温, 冷高压主体不断又分裂小高压补充南下, 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 导致辽宁地区降温天气持续, 出现强寒潮天气。

2.2.4 冷气团路径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此次寒潮冷空气从源地影响到达辽宁地区的路径, 采用HYSPLIT模型对2008年11 月7 日8:00 沈阳地区的72 h后向气团轨迹进行了模拟分析 (图5) 。可以看出, 在近地层10 m高度上, 冷气团移动路径与地面冷高压前锋推进方向一致, 即从贝加尔湖地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影响辽宁地区;在500~925 h Pa高空, 冷空气在贝加尔湖东部的黑龙江、内蒙古一带地区堆积酝酿后, 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影响辽宁地区。与前述高空槽横槽转竖过程引导冷空气南下及地面冷高压扩散南下造成辽宁地区寒潮天气的分析结论相吻合。

3 结论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辽宁省逐日最低气温对2006—2010 年间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天气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从环流分型角度看, 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冷空气以横槽型为主, 大多数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形势为横槽转竖, 其次是小槽发展型。

(2) 与大多数寒潮天气过程类似, 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暴发之前, 受到高空暖平流的影响, 辽宁地区地面温度显著升高, 寒潮暴发之后气温迅速下降, 一般降幅均达到10 ℃左右。

(3) 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天气冷空气从源地到达西西伯利亚堆积加强后, 经内蒙中西部地区西南下到辽宁, 造成辽宁寒潮天气。

(4) 东北路径型寒潮冷空气在酝酿阶段的温压场的配置多是西伯利亚地区有高度脊或阻塞高压建立发展, 脊后有暖平流输送使得高度脊或阻塞高压维持或加强。高度脊前贝加尔湖以东有横槽建立发展, 横槽后部偏北气流引导冷平流向槽后输送, 冷空气在横槽中堆积加强, 冷中心强度大多达到-40 ℃以上。

参考文献

[1]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266.

[2]丁一汇, 王遵娅, 何金海, 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在分析[J].气象学报, 2004, 62 (2) :228-236.

[3]刘传凤.我国寒潮气候评价[J].气象, 1990, 16 (12) :40-43.

[4]林爱兰, 吴尚森.近40多年广东省的寒潮活动[J].热带气象学报, 1998, 14 (4) :337-343.

[5]王明洁, 周永吉, 邹立尧.黑龙江省寒潮天气及预报[J].黑龙江气象, 2000 (3) :29-32.

[6]李春芳, 赵俊荣, 王磊.寒潮暴风雪天气的动力和热力特征分析[J].新疆气象, 2001 (1) :10-12.

[7]保广裕, 戴升, 张吉农, 等.青海省寒潮天气的气候特征、分型及其预报[J].青海科技, 2002 (2) :33-36.

[8]徐会明, 肖红茹, 徐琳娜.2002年4月三次A型寒潮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J].四川气象, 2002 (3) :13-18.

[9]胡建军.发源于新地岛以东洋面上的冷空气对大同市寒潮天气的影响及预报[J].山西气象, 2004 (1) :32-34.

寒潮天气 篇2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保不齐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为了将危害降到最低,常常要提前编制一份优秀的应急预案。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应对大风寒潮天气应急预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镇应对大风寒潮天气应急预案1

一、目的:

建立防洪、防台风抢险应急预案,通过对应急分队的培训和实操训练,加强管理服务区域内防洪抢险的能力,在险情发生时更有效及时地排除,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防洪、防台风抢险工作万无一失。

二、职责:

管理处主任为防洪、防台风抢险总指挥;

管理处主管为副总指挥,负责设备组的全面工作;

安全主办为副总指挥,负责抢险组的全面工作;

环境主办为副总指挥,负责后勤组的全面工作;

控制中心负责信息的准确传达,协调;

管理处全体不当班人员为防洪、防台风抢险应急队员。

三、小组职责划分:

3.1抢险组:由安全主办和未当班的所有安全员组成3.1.1采取一切措施对险情进行处理;

3.1.2负责防洪沙袋填装,搬运及堆砌;

3.1.3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及时排除险情。

3.1.4人员分工

3.1.4.1未当班的两名中心岗负责装沙袋;

3.1.4.2未当班的两名二号、三号、四号岗负责运沙袋;

3.1.4.3未当班的两名六号、八号负责现场堆砌沙袋及采取其它措施进行抢险;

3.1.4.4安全主办带领抢险组采取其它一切有效方法做好各类抢险工作。

3.2设备组:由管理处主管和管理处两名技术员组成3.2.1负责各类水泵及供电设备的开启;

3.2.2对抢险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3.2.3对现场设备进行紧急维修。

3.3后勤组:由环境主办、家政服务员、救生员、前台服务员、出纳、会所服务员组成3.3.1保障各类救灾物资的正常供给;

3.3.2负责现场伤员的救护;

3.3.3积极协助其它小组工作;

3.3.4人员分工

3.3.4.1 未当班两名五号岗负责后勤物资保障;

3.3.4.2前台服务员、出纳、会所服务员负责疏散群众和抢救伤员,把伤员转移到安全位置并及时报市急救中心;

3.3.4.3救生员和家政服务员负责财产抢救。

3.4当班人员

4.1.1当班人员发现险情后要及时通知中心及当班班长;

4.1.2中心值班员接到信息后采取紧急集合等措施召集未当班人员及时排出险情;

4.1.3中心值班员应于第一时间通知管理处经理和管理处主管及安全主办;

4.1.4中心值班员须向当班各岗位进行情况通报;

4.1.5现场岗位应做好秩序维护及人员车辆疏导;

4.1.6中心值班员应密切关注现场情况,必要时寻求其它支援。

4.1.7在台风来临之前,管理处各岗位需仔细检查岗位范围内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险情,情况严重的及时向上级汇报。

注:所有成员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所有成员在抢险的过程中需注意自身安全。

乡镇应对大风寒潮天气应急预案2

为贯彻xx地区管理局《关于做好防汛防台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要求,结合《xx防汛防台抢险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机场防止台风正面袭击应急预案。

一、工作原则

按照台风到来前以“防”为主,台风到来时以“避”为主,台风过后以“救”为主的原则,有条不紊地开展好防止台风正面袭击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组织机构

xx防止台风正面袭击的应急处置工作在xx防汛防台抢险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三、各部门职责

当接到台风袭击的的预警通知后,在xx防汛防台抢险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要迅速行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各项“防”、“避”、“救”的准备与实施工作。各部门职责如下:

1、机场办公室:在接到台风袭击的预警通知后,及时通报公司领导和机场各部门。在请示公司领导同意后,启动预案,安排人员值守,承担xx防汛防台抢险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2、现场指挥中心:在接到台风袭击的预警和启动预案通知后,及时会同机场建设管理处、机务保障处和安检站,做好停场飞机、机坪设施设备的系留、加固或移除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xx防汛防台抢险指挥部办公室。

3、航务管理中心:在接到台风袭击的预警通知后,做好预达航班备降和在场航班转场的联络事宜;导航台站点的防风除险、排水加固等工作;做好应急通讯保障;按照局方要求落实机场航管防止台风正面袭击的预案内容。

4、机务保障处:在接到台风袭击的预警通知后,按照《xx处防风害应急预案》的要求,系留停场航空器,特种车辆要入库存放,对不能入库存放的特车应远离系留的航空器,停放在背风处,要设置好刹车并添加轮挡。机坪上的设备设施也要采取防风措施防撞锥入库,牵引杆和工作梯要入库或者系留,防止被风吹动,损坏其它的设施,规划方案《xx防止台风正面袭击应急预案》。加强工作人员值班并保持通讯畅通。

5、机场建设管理处:在接到台风袭击的预警通知后,加强对供电系统的防护工作,做好电力抢修准备,确保供电正常。机坪上的设备设施要采取防风措施。大风过后,立即巡视飞行区场道、灯光设施,为机场开放做准备。

6、安检站:在接到台风袭击的预警通知后,做好廊桥加固系留,防止出现意外。

7、货运中心:在接到台风袭击的预警通知后,对货运仓库外的.货运设备设施采取防风措施,将机坪上的货运设备设施转移至货运仓库。

8、机场公安分局:在接到台风袭击的预警通知后,及时将消防车辆和空防警卫车辆全部入库或者停放在背风处,要设置好刹车并添加轮挡。全体干警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听候xx防汛防台抢险指挥部的调遣,参加抢险救援工作。

9、其他部门:根据《xx防汛防台抢险应急预案》的职责要求,待命值守,保持通讯畅通。

四、工作要求

1、责任到位,分工明确。机场各部门可根据《xx防汛防台抢险应急预案》和《xx防止台风正面袭击应急预案》制定部门实施细则,明确责任人和具体负责人,将预案确定的各项防台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和灵活高效的联络反应机制。

2、准备充分,措施有力。各部门要根据防台预案组织经验丰富的得力人员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当强台风正面袭击机场或影响机场时,应急抢险人员要在规定的时间集结待命做好临战准备,应急物资、设备、运输工具等布置到一线,以便紧急调用。及时向市应急办汇报,联系的社会化储备的应急物资、设备工具等,做好应急准备。

3、加强警戒,及时处置。防汛防台抢险指挥部办公室安排人员掌握和研制汛情动态,遇到超警戒、异常或险情及时报告,并抓紧组织疏散、修复、加固,遇到紧急情况,在报告上级的同时,应主动采取应急措施,抓住有利时机,实施紧急处置,消除隐患。

4、应急值守,通信畅通。在接到台风袭击的预警通知后,防汛防台抢险指挥部办公室和各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信息畅通,各部门负责人和本部门防台风工作负责人员手机昼夜开启,全程跟踪雨情、水情、风力、灾情以及次生灾害,及时开展会商,并根据不同情况启动相关应急程序。

五、附则

1、本预案由机场公司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

2、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乡镇应对大风寒潮天气应急预案3

一、基本概况

街道位于普陀城区西北部,东与东港相连,南接沈家门街道办事处和舟渔公司,北靠展茅街道,西与定海临城街道相接。

街道区域总面积44.1平方公里,辖6个农村新社区、一个城市社区,人口3.2万。按区域分布现状,自然形成芦花、勾山、舵岙三大片。

街道现有山林面积24612亩,耕地面积15135亩,其中水田9143亩,旱地5992亩。

街道有三个工业园区。已有入园企业112家,2008年街道工农业总产值64亿元,人均收入10818元。

二、防台、防洪现状分析

1、水库河网现状

街道区域内现有小二型以上水库6座,小山塘13座,总蓄水量641.72万立方米,其中沙田岙水库、芦东水库、南岙水库、应家湾等四座水库由市水务局管理,蓄水量为435万立方米。这些水库、山塘在蓄洪、灌溉、饮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工农业生产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些水库、山塘虽进行过维修、保养,但由于这些水利工程大部分建于50-70年代,受当时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致使防洪标准偏低,特别遇台风、暴雨天气,易出现险情,危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去年三防检查中,勾山水库被鉴定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结束。

河流按自然形成划分勾山河、芦花河、舵岙河,总长度为41.435公里,蓄水量为129.3万立方米,从2000年开始街道对河道进行整治,已完成了28公里主河道标准河道建设,但由于3条河道的入海口距离较长,加上境内有的河流比较狭窄,遇台风或暴雨天气易造成农田被淹,影响社会稳定。

2、海塘、矸闸

新花标准海塘总长337米,于99年在二线塘的基础上已建成50年一遇标准海塘。有矸闸10座,24孔共42.5米,其中海矸出水口三座,9孔共18米。这些水利设施在抵御自然灾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塘矸在2007年被三防鉴定为危险矸闸,现正在同省设计所联系,准备在今年扩建为2M/4孔的电动矸闸。

3、工程建设

随着工业园区开发力度的增加,特别是一些在建工程,大型广告牌等都存在事故隐患,容易对人员造成伤害。

4、危房户及简易工棚

街道有危房共有42户,分别为蒲东社区、曙光社区、南岙社区、芦花社区、红旗社区、蒲岙社区。因这些房子建造年代比较早,有的房子陈旧老化,而且大多数又是比较困难群众,还有大量居住在勾山区域内的外来民工,很大一部分人员都居住在简易工棚里,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而且居住也比较分散,存在一定的事故隐患。

三、主要防御对象

1、水库、山塘在三防检查中,芦花施家岙点大湾山塘建在屋脊之上,除险加固工程基本结束,但还是被列入三防重点,仍需加强巡查和观察。今年街道对勾山水库大规模进行维修,降低了蒲岙片的防涝蓄水能力,遇台风天气需重点进行巡防。由农业科负责落实抗台措施。

2、河网,三条主要河道已进行了28公里的标准化建设,还有两公里勾山河五期正在建设中。仍需对河网的阻碍物,加强检查清除,现已落实河道管理人员,特别对矸闸旁的阻碍物加强检查、清除,以免影响排洪,由农业科负责处理。

3、海塘,虽然已建造了50年一遇的标准海塘,仍需加强巡查,已落实海塘巡查员对该海塘的巡查观察,以免突发性事故发生。由农业科落实。

4、矸闸,所有矸闸已落实管理人员,但新塘矸闸在三防检查中,已列入病危矸闸,现作了加固等工程处理。除管理人员加强观察外,仍需红旗社区密切注意,已同省水利设计所联系准备修建(矸闸管理人员名单见附表二)。

5、危房42户已同社区干部联系,遇台风天气,迅速转移安置点,由社发科、各社区落实处理(危房户责任分工见附表三)。

6、外来民工,主要分布在乐业公寓、在建工程、简易工棚以及各社区,特别在原徐家村和原刘家湾交界点,以及原施家岙村、原芦花村的简易工棚和租用废弃的民房,遇台风天气易造成不安全隐患,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转移到安全地带,由经贸科、社发科及各社区负责处理。

7、安全避灾中心。

红旗片如应家湾水库一旦发生险情和特大灾害性天气,迅速组织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再到红旗社区办公楼避灾,该避灾中心可容纳600人。

芦花片如芦东水库、沙田岙水库、南岙水库一旦发生险情和特大灾害性天气,迅速组织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再到南岙社区办公楼和芦花社区办公楼及敬老院进行避灾,该两个避灾中心可容纳800人。

蒲东片如低洼地一旦发生险情和特大灾害性天气,迅速组织好村民(包括外来居住者)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再到浦东社区办公楼进行避灾,该避灾中心可容纳300人。

勾山片如勾山水库、小蒲岙水库一旦发生险情和特大灾害性天气,迅速组织好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再到蒲岙社区办公楼(包括救助中心)和勾山街道文广站办公楼进行避灾,该两个避灾中心可容纳1000人。并请社发科、财政科安排生活及日常用品,平阳派出所、医院要组织救护小分队进行抢救和防疫等工作措施。

8、企业单位、工业园区建设单位以及在建工程要加强督查。随着工业园区的扩大,蓄洪能力有所减弱,更要注意工程建设中,由于围坝砌筑等原因,一旦遇暴雨不及时拆坝泄洪,极易造成农田和民房受淹。因此施工队随时做好拆坝准备,由经贸科、建设规划科、城管科和农业科负责处理。

9、为确保勾山的经济发展,落实企事业防台人员和措施,由经贸科负责(企业责任分工见附表四)。

10、广告牌等遇台风天气,极易被台风刮落,影响行人的安全。由城管科负责(根据实际情况加固或拆除)。

11、学校、交通、电力、通信等。

学校共有5所,根据台风的强度,适时宣布停课(区教育局),由社发科负责处理。

交通:遇台风天气,由于路面较滑和视线差,遇红、绿灯停电,需交警指挥,由浦西交警队负责处理。

电力:电杆由于年久老化,易断杆、断线,影响排洪、照明和安全,由浦西供电所负责巡查抢修。

电信:在台风期间断线,影响群众报警呼救,由浦西电信支局负责维修(确保通讯设备畅通)。

广播电视:在台风期间断线,影响群众接收台风讯息,由广播站负责维修。

四、工作机构、职责:

1、指挥部主要职责:

勾山街道三防工作指挥部组成人员如下:

指 挥:刘明永、刘根忠

副指挥:沃其宏

成 员:陈豪、戴全军、李华国、忻满海、乐万平、唐飞国、韩启国、王玉芬、刘裕祥、陈文平、陈达(派出所指导员)。下设办公室,戴全军任办公室主任。

全面部署落实、督查全街道的防台工作;发布抗台指令;处置突发事件,发布抢险命令,贯彻执行上级命令;宣布台风解除,组织群众开展灾后自救工作。

2、指挥部下设组织和职责:

(1)、面上组

负责领导:沃其宏。联络地点:二楼小会议室。组长:戴全军,成员:史全根、唐海涛、金开恩、陈静、郭萍、缪富强、余岳信。

主要任务:在党政领导和“三防”小组统一领导下,部署全街道防台防汛工作,组织面上抢险队伍,检查、落实水库、山塘、矸闸、海塘、河道蓄水情况等安全防汛排涝工作,及时传达上级指示,了解情况,布置任务,调剂三防物资,调度抢险队伍,应付突发情况,统计灾情,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防台抗灾情况,收听记录台风消息,并及时向领导汇报。

(2)、曙光社区

负责领导:周吉敏。联系地点:曙光社区办公室。组长:唐飞国,成员:刘蓉璐、李华国、忻满海、黄伟、张善忠、吴信定、陆友初、裘敏轶及社区工作人员。

主要任务:勾山矸、新花矸、五眼矸、三益堂矸、中横矸、荷花矸、海塘安全和低洼地住户及危房户撤离等防汛抗台工作,并及时组织村干部和所属学校教师做好抗台抢险救灾工作。

(3)、浦东社区

负责领导:郭武军、陆春娟,联系地点:浦东社区办公室。组长:方海峰,成员:李新建、赵婷婷、翁存其、吴海波、陈科觐、芦静儿、李月飞及社区工作人员。

主要任务:负责平阳浦矸闸、观矸头矸闸、半潜龙矸闸安全及危房户撤离等防汛抗台,并组织村干部和所属学校教师做好抗台抢险救灾工作。

(4)、蒲岙社区

负责领导:林盛国、李侠。联系地点:蒲岙社区办公室。组长:黄一平,成员:陈志德、李维持、李桃女、王松祥、陈华夫、张素银、陈小芬、丁侃敏、严伶俐、李浩、陆舟江及社区工作人员。

主要任务:负责勾山水库、小蒲岙水库及危房户撤离等防汛抗台工作,并组织村干部做好抗台抢险救灾工作。

(5)、南岙社区

负责领导:任建军,缪科平。联系地点:南岙社区办公室,组长:陈豪,成员:陶庭彬、杨羚弘、唐富强、虞喆达、丁碧霞、袁斌、陆方纬及社区工作人员。

主要任务:负责芦东水库、沙田岙水库、南岙水库、塔岭下山塘、邵岙山塘、赵家岙山塘等及危房户撤离等防汛抗台工作,并组织村干部做好抗台抢险救灾工作。

(6)、芦花社区

负责领导:冯卫平。联系地点:芦花社区办公室,组长:姚国兴,成员:王玉芬、郑巨鸣、张弛、缪科意、郑琦、缪军飞、张虞琪及社区工作人员。

主要任务:负责芦花村山塘2座(特别注意大湾里山塘)、岱浦庙山塘及危房户撤离等防汛抗台工作,并组织村干部和

所属学校教师、敬老院做好抗台抢险工作。

(7)、红旗社区

负责领导:林岳军、翁忠财。联系地点:红旗社区办公室,组长:韩启国,成员:卢春祥、李达(小)、刘裕祥、刘海波、郑叶、王舟萍、庄丽珍、朱松琴、于志萍、刘飞球、任玲玲及社区工作人员。

主要任务:负责应家湾水库、吴家岙山塘、新塘矸闸及危房户撤离等防汛抗台工作,并组织村干部和所属学校教师做好抗台抢险工作。

(8)、浦西居委会

负责领导:王良艳。联系地点:社区办公室,组长:刘海成,成员:缪秀君、徐菊娣、张芬、金晶、徐芬芳。

主要任务:浦西一带的安全防范措施。

(9)、企业组

负责领导:刘尊良。联系地点:经贸科办公室。组长:乐万平。成员:庄岳良、岑国栋、何恩平、方开良、王彩球、何锡康、周峰华。

主要任务:负责各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广告牌等以及在建工程的防汛抗台工作,并及时组织各企事业单位、建设单位人员做好抗台抢险救灾工作。

(10)、后勤组

组长:李达(大)。成员:张巧佩、王珊珊、陈敏敏、朱博群、缪开宏、陈如龙、任凯军、任永炳、蒋明、芦国平、朱辉、朱勇、苗志方、傅亿仁、朱亚凤、陈军。

主要任务:汽车、抗台物质调度,伙食安排等工作。

广播站值班人员:汪怡。

(11)、电力抢险组

组长:毕成忠(手机:***),成员:郑韶华、严伦、邹国龙、王力、周岳飞

(12)、广播电视线路抢险组

组长:陈文平(手机***),成员:袁久善、赵志平、戴红斌、洪海忠

(13)、邮电通讯线路抢险组

组长:虞建军(电话:3091700),成员:电信局等6人

(14)、抢险预备组

组长:冯卫平。成员:街道小分队、社区干部和群众、勾山水厂抢险分队以及当地驻军。

(15)、治安巡逻组

组长:施佳波(电话:3093376),成员:派出所民警及辅警。主要任务:治安巡逻,并下派1-2人协助社区工作,抢救被洪水围困群众及其它人员转移为主

(16)、卫生医疗组

蒋敏菲(勾山卫生院手机***),成员:勾山卫生院医生。主要任务:治疗受伤、患病群众。

(17)、交通抢险组

组长:沈卫民(电话:3090296,虚拟号:669848),成员:浦西交警队等6人,主要任务:负责交通安全。

五、防台讯期:

4月15日至10月15日。

六、三防值班电话:

白天xxxx,夜间xxxx

七、抗台防台行动方案

(1)海塘、矸闸、水库、山塘、河流、围坝等设施检查,由分管领导、农业科对重点部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2)及时收听、记录台风消息,并向党政领导人及三防负责人通报台风动向,调查水库、河流蓄水情况(负责人:戴全军)。

(3)通知广播站向街道居民通报台风情况,要求做好防台抗灾准备。

(4)刘明永书记、刘根忠主任检查督促全体领导小组成员上岗到位,街道机关三防领导小组成员特殊情况外出须经书记或主任批准,并尽快回街道待命。

(5)各三防责任组按责任区域全面通报台风最新消息,并检查落实抗台准备工作。

A、通知海塘、矸闸、水库管理人员立即上岗加强巡查,作好防台各项准备工作。

B、通知危房户和居住临时棚舍的外来人员作好撤离准备(附各村危房户及外来临时棚舍居住户名单)。

C、切断农排线电力线路。

D、电力、通讯、广播、卫生院组织抢险队。

(6)气象台发布台风紧急警报,预报台风将于几小时后在本市登陆或将对本地造成严重影响时:

A、机关三防责任组全体成员统一调配、统一指挥,立即在街道集中,由指挥部布置抗台任务,迅速赶往责任区域组织抗台。

B、广播站及时广播台风信息及街道抗台新动向,动员全街道居民行动起来,投入抗台抢险工作。

C、各抢险车辆到街道集中,由党政办主任缪科平统一调度。

(7)由面上组广播或电话等通讯工具通知抢险组上岗就位,必要时向驻军通报台风情况及抗台部署,做好抢险准备。

(8)面上组调配抗台物资(麻袋、钉耙等)到位,并及时调运到险情地点。

(9)各三防责任组组织危房户和临时工棚撤离,必要时根据省三防办文件精神,可采取强制性措施,具体由各社区(村)落实。

(10)在出现人力不可抗拒的灾害时,海塘、矸闸、水库,值班人员和抢险人员在台风暴潮前撤离现场,转移到安全地带,负责人为三防责任组组长。

(11)在交通通讯中断情况下,由面上组成员负责联络,用各种方式向各责任组联系并及时向上级三防办汇报。

八、台风警报解除时

(1)修复所有电力、通讯、广播线路,修复后供电。

(2)面上组迅速调查核实灾情,连同抗台情况及时报有关部门。

(3)街道、社区、单位筹资及时修复水利设施及道路等设施。

(4)社发科开展救灾工作。

(5)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工作。

(6)总结抗台经验,表彰先进。

九、预案的启动

当市气象台发布以下台风信息时启动预案:

1、台风(热带风暴)消息

市气象台发布台风消息,台风正在发展,有可能影响我市。

2、台风(热带风暴)警报

市气象台发布台风警报,台风正向我市迫近,将对我市近海造成严重影响。

3、台风(热带风暴)紧急警报

市气象台发布台风紧急警报,台风将在浙江省沿海或我市登陆或在东径124°以西转向北上。

十、预案的实施

(一)当市气象台发布台风消息时,主要做好以下防台准备工作:

1、街道三防指挥部领导及班子成员在第一时间内赶到街道办事处,然后全部打开舟山海洋气象网站,跟踪台风动态。

2、指挥部、面上指挥组即刻开始运作:

⑴面上组即刻起24小时值班,值班电话:白天3091839,夜间3091803;

⑵面上组记录跟踪台风动态,收发传递上级防台指令,并向副指挥报告;

⑶面上组向指挥部报告台风动态及上级防台指令;

⑷指挥部召开防台会议,分析台风动态,部署防台工作;

⑸根据防台会议精神,确定此次台风影响我市的可能性极大,面上组副指挥下达防台指令,要求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在一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履行防台职责,面上组及社区防台组按各自防台职责分工即开展工作,并向面上组郭萍通报防台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整理后向指挥部报告。

(二)市气象台发布台风警报时,防台风等级为黄色。

主要做好以下防台工作:

1、召开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防台动员会议,由指挥部部署落实防台工作。

2、根据防台动员会议精神,面上组副指挥发布防台指令:

⑴要求小型以上水库、山塘、闸门等水利设施的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对水库每3小时巡视一次,发现情况及时上报水利员史全根、唐海涛,同时各社区、企事业单位24小时值班;

⑵要求种植、饲养、养殖大户在台风紧急警报发布之前落实防台的各项工作,包括作物抢收、畜禽转移、物资转移、人员转移等由各社区落实处理;

⑷要求危房户、外来民工在台风警报发布后3小时内转移到安全地点(由经贸科、社发科落实);

⑸要求各企业责任人、值班人员全部到位,并24小时值班,同时在台风紧急警报发布前全部落实安全防范工作(由经贸科落实);

⑹进一步落实抢险物资,并根据需要发放(农业科落实);

⑺要求抢险队伍在勾山街道范围内原地待命,随时听候调动;

⑻要求在台风警报发布后,按防台指挥部要求,各社区防台组汇报防台落实情况,不留任何隐患(指挥部听取汇报);

⑼启动广播、宣传车,告知群众台风动态及自防自抗台风(广播站);

⑽适时宣布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区教育局);并做好所属学校的抗台工作;

⑾指挥部巡视督查各组防台工作。

(三)市气象台发布台风紧急警报,预报台风将在12小时后在本市登陆或将对本地区造成严重影响时,抗台等级为橙色。

主要做好以下抗台工作:

1、街道防台指挥部召开会议,指挥部向全街道发布防台抗台动员;

2、危房户安全转移,所有责任人员全部转入抗台工作;

3、企业防台准备工作已落实,按职责转入到抗台阶段;

4、种植、饲养、养殖专业户的防台工作第一阶段已完成,转入到自抗阶段;

昌图县寒潮及严寒天气成因分析 篇3

关键词:昌图县,严寒,寒潮,防御

辽宁省昌图县是寒潮多发地区, 冬季特别寒冷。寒冷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出行都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直接影响养殖业、蔬菜大棚、林果业的生产。春秋季节的强寒潮危害比冬季的严寒危害还要严重, 特别是春季果树、榛子等花期如果遇到强寒潮, 会造成无果或空壳, 损失严重;秋季如果不是逐渐降温, 而是过早出现强寒潮, 烟叶没有收获而冻坏。所以分析严寒天气成因, 提前做好预报, 及时采取有效防御措施尤为重要。

1 昌图县寒潮分析

1.1 寒潮定义

24h平均气温下降10℃以上, 而且最低气温下降到5℃或以下, 并伴有5级以上偏北大风时, 称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主要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 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 是昌图地区重要灾害天气之一, 分析研究寒潮天气成因和形成机制,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昌图地区寒潮天气特点

昌图地区是寒潮多发地区, 一般每年爆发寒潮8次左右, 寒潮出现时间不同, 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 最晚结束于第2年5月上旬, 特别是冬季, 昌图地区一次寒潮爆发后, 受大陆冷高压控制, 寒冷天气可持续7d以上, 气温回升不明显。

1.3 冷空气源地

冷空气源地有3处, 第1个是在新地岛以西的洋面上, 冷空气经巴伦支海、前苏联欧洲地区进入我国。它出现的次数最多, 达到寒潮强度的也最多。第2个是在新地岛以东的洋面上, 冷空气大多数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前苏联地区进入我国。它的出现次数较少, 但是气温低, 可达到寒潮强度。第3个是在冰岛以南的洋面上, 冷空气经前苏联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以上源地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积累加强后侵入我国。

1.4 冷空气入侵昌图县有四条路径

第1条路径是西北路, 冷空气从西北部进入关键区, 再经贝加尔湖进入昌图县。第2条路径是东路, 冷空气从东北部进入关键区, 再经贝加尔湖进入昌图县。第3条路径是西路, 冷空气从西部进入关键区, 再经贝加尔湖南部进入昌图县。第4条路径是东北路, 冷空气从东北部进入贝加尔湖地区, 再从贝加尔湖地区东南下, 进入昌图县。

1.5 寒潮的成因

冬季在北极地区500hpa高空图上, 存在一个气旋式涡旋, 称为极涡。人们常把极涡作为大规模极寒冷空气的象征。因此它就成为寒潮天气过程的重要成员。极涡发生一次断裂, 分为两个低中心, 即形成偶极型环流。亚洲一侧的极涡中心南压到西伯利亚北部, 冷空气从西伯利亚源源南下, 造成我国大范围持续低温。

1.6 寒潮天气过程的分类

寒潮持续3~7d为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寒潮持续2~3d为寒潮短期天气过程。

寒潮中期天气过程有3大类型, 其中主要的一类是倒W流型 (见图1) ;另一类是极涡偏心型;还有一类是大型槽脊东移型。其中倒W流型寒潮占70%~80%。

寒潮短期的天气形势也有三大类型, 即小槽发展型、横槽型和低槽东移型。

1.7 高空槽脊的发展与寒潮爆发有密切联系

高空槽脊发展, 经向度加大, 有利于寒潮爆发;高空槽脊减弱, 经向度变小, 不利于寒潮爆发。

1.7.1 槽发展与温度平流有关:

当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时, 高空槽后有明显的冷平流, 或者说高空槽区有正的热成风涡度平流。

1.7.2 槽的发展与空气散合有关:

槽前辐散, 有利槽发展加深;槽前辐合, 槽将减弱。

1.7.3 槽发展与槽的方向有关:

横槽或东北~西南向的槽, 有利于槽发展, 可加深;而西北~东南向的槽, 不利发展, 可减弱。横槽转竖易爆发寒潮。

1.8 昌图县寒潮的韵律情况

经数据统计得出, 昌图县寒潮与温峰有一定的韵律关系, 温峰后第25d和第36d有降水、降温的概率较高, 明显高于其它的天数。

本文温峰定义为:长波槽经过本地时, 槽前西南风, 有暖平流, 使本地升温;槽过境后, 槽后西北风, 有冷平流, 使本地降温。这样就使本站出现一次温峰。

至于25d韵律, 是中波槽 (振幅一般为10个纬距左右的槽) 的作用。一般中纬度地区中槽平均每天自西向东移动14.4个经度左右, 这样中波槽绕地球一周需要25d左右。也就是说此槽经过25d绕地球一周后再次到达本地。

2 昌图地区寒潮预报着眼点

2.1 北半球500hpa高空分析图上

有高压脊向极地发展, 并进入北极, 使极涡分裂, 其后极涡南压并发展加强, 涡后较强的西北气流使昌图县明显降温。

2.2 影响昌图县寒潮韵律的天气形势为一槽一脊型

动力机制为高空旋转低压槽与强峰区, 促使寒潮爆发的流场为“低槽旋转型”。寒潮天气主要由槽后强冷平流所致, 随着低层850hpa槽线过境降温开始, 待高层500hpa槽线过境后降温达最大值。

3 昌图县冬季寒冷的原因

3.1 山坡地形的原因

昌图县多数地区是平原, 东部有山区和丘陵, 在晴朗的夜晚, 山坡放射长波辐射, 使山坡地表空气降温, 山坡表面上的空气降温后, 沿山坡下沉到山下, 造成山下冷空气堆积, 加之山下空气水平热量交换非常小, 所以导致山下夜晚气温特别低。所以山沟和洼地比平原气温低, 使人们感到特别寒冷。

3.2 地表有雪的原因

昌图县2012年冬季降雪特多, 总降雪量为86.3mm, 比历年同期多60.4 mm;最大雪深为21cm, 比历年同期深11cm;降雪次数为45次, 比历年同期多15次;地表积雪覆盖时间为119d, 比历年同期多50d。所以昌图县2012年冬季气温特低, 平均气温为-10.4℃, 比历年同期低2.1℃。

3.3 天气形势的原因

在地面天气图上, 昌图县受大陆冷高压控制;500hpa高空图上, 在东经130°~140°, 北纬50°~70°区域内有冷涡维持少动, 昌图县处于涡后脊前的偏北气流区, 在贝加尔湖地区有时有新的冷空气补充。符合上述条件时, 昌图县可出现持续多日的寒冷天气。

3.4 其他原因

如果夜间有雾、或有云、或地表很湿、或有较大的偏南风时, 昌图县夜间气温不会太低, 昼夜温差变小。云和雾可阻挡地表放射长波辐射, 较大的偏南风可造成热量补充和水平热交换。

4 结论

4.1 冷空气源地有3处

分别在新地岛以西的洋面上;新地岛以东的洋面上以及冰岛以南的洋面上。冷空气入侵昌图县有四条路径, 第1条路径是西北路 (中路) , 冷空气从西北部进入关键区, 再经贝加尔湖进入昌图县;第2条路径是东路, 冷空气从东北部进入关键区, 再经贝加尔湖进入昌图县;第3条路径是西路, 冷空气从西部进入关键区, 再经贝加尔湖南部进入昌图县;第4条路径是东北路, 冷空气从东北部进入贝加尔湖地区, 再从贝加尔湖地区东南下, 进入昌图县。

4.2 春秋季节强寒潮爆发的原因

主要是北极低涡分裂, 可使昌图县爆发强寒潮。分裂后的极涡, 向中纬度地区移动并加强, 涡后北风较大, 冷平流较强, 如果昌图县长期处在高空冷涡后部的偏北气流区, 地面处在大陆冷高压控制, 那么就会有长时间的持续寒冷天气发生。

4.3 昌图县冬季寒冷的原因有

东部山区地形作用固有的地理原因;强冷平流的原因;积雪覆盖的原因, 地表积雪覆盖时间偏长, 寒冷程度就强, 寒冷天数就多, 反之冬季降雪偏少, 地表积雪覆盖时间偏短, 寒冷程度就弱, 寒冷天数就少。积雪和冷平流是昌图县严寒形成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寿绍文, 励申申, 王善华, 徐海明, 于玉斌, 赵远东编著.天气学分析[M].

[2]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唐东昇编著.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

[3]沈桐立, 田永祥, 葛孝贞, 陆维松, 陈德辉编著.数值天气预报[M].

寒潮天气 篇4

应急预案

为及时、有效地做好寒潮及雨雪冰冻天气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救助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雨雪自然灾害对全镇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为有效应对寒潮及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地城镇成立寒潮及雨雪冰冻天气抗灾救灾应急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薛 磊 第一副组长:常金艳

副 组 长:张海涛、杨子军、赵年龙、赵 娜

朱卫军、余 勇、亓东升、吕世强 乔龙宇、张继才

成 员:郭 豪、赵云祥、李国昌、唐 迪

刘克杰、张 辉、曹传信、王玉林 杨俊峰、刘 伟、马 艳、郑 彬 闫 智、张治明、陶开发、刘平张 茂、杨利军、乔传江、李 勇 陈维平、张国银、张春景、乔恩科 张国用 值班室联系电话:0558——6991371。

二、应急准备

1、隐患点排摸。结合地城镇实际,立即行动,重点做好低级危房户、集贸市场大棚、企业钢棚、农业大棚、建筑工地、中小学校、敬老院、农村礼堂、地质灾害点等隐患排查工作。

2、重点人群关注。加强对老年人、学校学生、困难户、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保障其生命安全与正常生活。

3、物资准备。加强救灾物资储备,提前购置储备救灾必需的食品、衣被、生活日用品等救灾物资以及常规救灾工具,保障好粮食等救灾物资的紧急调拨和运输,安排好应急避灾疏散场所,做好群众的用水、用电、用气等日常生活保障。

4、通信准备。建立地城镇防寒防雨雪灾害微信工作群,确保及时准确掌握重大灾害信息,及时上报统计灾情和数据。

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通讯和信息畅通。

5、应急队伍。组织好镇村两级干部、派出所、综治协管员、保洁员以及民兵力量,时刻保持紧急待命状态,保障应急情况的及时处置。

6、宣传发动。通过电话、短信平台、进村入农户、下企业等方式向农村、企业、学校、农业种植大户等做好雨雪灾害前的提前告知和预警防范。全员发动,尤其是发动村级党员干部的力量,做好宣传、应对工作。提前引导告知,取消近期的农村集会、聚会等群众性活动。

三、灾后救助恢复

1、善后处置。加强部门沟通联通,指导抢修损毁的基础设施,及时做好道路清扫,尽快完成灾后恢复。

2、帮扶救助。向农村特困户、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做好慰问工作,向受灾的群众及时做好物资救助和生活帮扶,指导协助受灾农业大户做好对农业损失的保险赔付、生产资料的调剂调拨等。

3、灾情评估。总结分析灾害预防处置工作,肯定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和落实改进意见。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寒潮及雨雪冰冻来临期间,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联动协调。

寒潮天气 篇5

1 2次寒潮天气实况

过程1, 即2016年1月22—24日, 烟台市北部地区出现中到大雪, 局部大到暴雪, 南部地区小到中雪, 全市平均降雪量为5.2 mm, 其中牟平最大为10.2 mm。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23日白天到24日中午。此次寒潮过程降温明显, 23日夜间气温最低, 多地气温创历史新低。其中市区最低气温达-14.5℃, 创1951年建站以来新低;长岛县最低气温达-13.7℃, 创1958年建站以来新低;蓬莱市最低气温-14℃, 海阳市最低气温-14.3℃, 创1981年以来新低;莱州市最低气温-13.6℃, 栖霞市最低气温-16℃, 福山区最低气温-14.2℃, 接近1981年以来极端最低气温。

过程2, 即2016年2月13—1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 全市平均降水量32.2 mm, 北部地区普遍出现了中到大雨转中雪天气, 南部地区出现了中到大雨转雨夹雪天气, 最大降水量43.2 mm, 出现在福山, 全市11个大监站中有8个单日降水量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实属罕见。14日全市最低气温-8.2℃, 出现在栖霞。

通过对比分析可见, 2次寒潮天气过程造成了不同的极端天气事件, 过程1多地最低气温创历史新低, 过程2多地降水量突破同期极值。

2 天气形势分析

2.1 高空形势

过程1, 造成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中高纬度环流形势为倒Ω流型。从20日8:00 500 h Pa图上 (图1a) 可以看出, 在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附近有暖性高压脊存在, 极涡位于贝加尔湖附近, 且有-48℃冷中心与之相配合, 极涡向西伸出一个东西向槽, 槽前后是偏北风与偏西风的切变。温度脊落后于高度脊, 使得两脊不断经向发展, 并逐渐在极地打通, 使得强冷空气向南堆积。21日20:00 (图1b) 在乌拉尔山附近生成闭合的反气旋环流, 形成极地高压。脊前的偏北气流也随之加强, 不断引导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的横槽内聚积, 形成一股极寒冷的冷空气。从22日20:00, 随着乌拉尔山高压脊的不断加强并向东伸, 极涡不断南压, 弱的暖平流区移到脊前, 极涡西伸的横槽后部出现暖平流, 横槽前出现冷平流, 预示着横槽将转竖并向南加深, 将引导强冷空气大举南下。

在极涡不断东移南压的过程中, 横槽前的偏西气流中不断有小槽生成并引导冷空气南下, 由于没有明显暖湿气流配合, 所以22日14:00前只是造成了大风和逐渐降温。随着850 h Pa温度的继续下降, 海气温差逐渐加大, 22日20:00 850 h Pa温度达到-20℃, 海气温差达到18℃, 全市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冷流降雪 (图1) 。

过程2, 12日8:00 (图2a) , 半岛处在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中, 贝加尔湖附近有一横槽位于蒙古, 配合-44℃冷中心, 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暖高脊逐渐加强, 使得横槽在东移过程中受到阻挡转竖影响半岛 (图2b) 。12日8:00 700h Pa (图2c) 有西南急流前端到达鲁南, 850 h Pa (图2d) 鲁西南有较为明显的低层切变, 都给此次寒潮过程带来了丰富的水汽。

2.2 地面形势

过程1, 中心强度为1 060 h Pa的冷高压主体从乌拉尔山附近逐渐东移至贝加尔湖地区, 且范围逐渐扩大。1 035h Pa等压线21日8:00位于内蒙古附近, 到24日8:00已基本覆盖东亚大陆。

过程2, 在江淮地区有气旋生成, 并发展北上, 13日5:00, 气旋入海加强, 中心气压1 006 h Pa, 烟台处于气旋顶部, 受其影响, 全市出现了中到大雨, 随着冷锋的逐渐东移南压, 降水性质逐渐由雨转为雪。

3 降水成因分析

3.1 过程1降水成因分析

高低空没有暖湿气流的配合, 主要考虑为冷流降雪。由于19日已有一次冷空气影响, 使得海面温度较低, 所以22日14:00前850 h Pa虽已降至-14℃, 海面温度为-1.5℃, 但海温差不足以形成冷暖气流扰动产生冷流云。后期随着冷空气不断补充, 850 h Pa温度进一步下降, 温差继续增大, 开始出现冷流降雪。根据之前冷流降雪预报经验, 1月850h Pa温度与海温之差需大于12℃, 可以看出22日14:00前未达到冷流降雪指标。另外, 此次寒潮过程前期风力一直比较小, 也不利于海气热量交换, 同时低涡位置偏东, 造成烟台市实际降水量比预报偏少。

注:a为20日8:00, b为21日20:00, c为22日20:00, d为23日20:00。

注:a为12日8:00 500 h Pa, b为14日8:00 500 h Pa, c为12日8:00 700 h Pa, d为12日8:00 850 h Pa。

3.2 过程2强降水成因分析

高空槽、700 h Pa低空急流和地面气旋的相互配合是此次寒潮天气出现较强降水的原因。南支低槽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 低空急流和气旋提供水汽输送, 使得13日前期全市出现明显降雨。随着冷空气不断南下, 气温降低, 中午开始逐渐转为降雪。因2月渤海海水表面温度低, 海气温差小于20℃, 对冷流降雪不利, 14日烟台北部地区局部出现了微量的冷流降雪, 降水基本结束。

3.2.1 水汽条件。

12日傍晚开始到夜间烟台全市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雾天气, 从12日20:00和13日8:00的1 000h Pa温度露点差场 (图3a) 可以看出, 烟台地区的温度露点差都在1℃以下, 底层水汽条件充足, 是降水的有利条件。到13日20:00 (图3b) , 烟台地区的温度露点差增大, 对应降水也基本停止。

3.2.2 垂直速度场。

从垂直速度场分析得出, 35°~43°N之间500~700 h Pa层上存在一个较强的垂直上升气流区, 850 h Pa上升气流区偏南。其中700 h Pa在12日20:00烟台上空垂直速度仅为0 h Pa/s, 到13日8:00垂直速度增加到40 h Pa/s, 为降水提供了上升条件。13日20:00上升运动迅速减弱, 降水也逐渐停止。

3.2.3 不稳定能量场。

降水的产生不仅需要充沛的水汽输送, 还需要一定的能量和不稳定条件。θse是表征大气的温湿特征量。通过分析13日8:00的θse场表明, 从地面到500 h Pa高空烟台处于高能舌内, 表明有较深厚的暖湿气流存在, 而暖湿气流中蕴藏着潜在不稳定能量。在鲁西北到辽东半岛是θse密集区的前沿, 这条锋区与地面冷锋相对应。由于锋区的强迫抬升作用, 当地面冷锋移到烟台地区时, 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使烟台地区附近高能量的暖湿水汽沿锋面上升凝结后在锋区梯度最大区降落, 形成较强降水天气。

4 降温分析

4.1 过程1强降温分析

4.1.1 高空冷空气强度较强且冷中心整体南压影响半岛。乌拉尔山高脊不断加强北伸, 脊前偏北气流引导强冷空气不断向南堆积, 乌拉尔山高脊和鄂霍次克海高脊在极地打通, 使得极涡直接南压引导冷空气南下, 配合的冷中心气温低于-48℃。

4.1.2地面冷高压较强。地面蒙古冷高压中心强度达1 060h Pa, 范围较大, 1 060 h Pa等压线最南到达北纬35°附近。

4.1.3 850 h Pa等高线与等温线相垂直 (图4) , 冷平流较强。半岛北部850 h Pa温度从21日20:00的-13℃降至23日20:00的-27℃, 半岛南部850 h Pa温度从21日20:00的-11℃降至23日20:00的-25℃, 过程降温幅度较大。因此, 此次强降温以平流降温为主。

4.1.4前期基础温度较低。此次寒潮过程影响前期, 冷中心伴随着极涡不断东移南压, 横槽前不断有小槽引导冷空气南下, 已使各地气温不断下降。在23日20:00 500 h Pa-44℃冷中心已位于渤海附近, 半岛850 h Pa温度也降到最低值-26℃左右, 随着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主体过境, 使得各地气温进一步下降, 在23日夜间出现此次寒潮影响过程的最低值。

4.2 过程2降温分析

本次过程发生在前期气温偏高的气候背景下。2月上旬, 烟台全市平均温度是-0.6℃, 较常年同期偏高0.5℃。12日全市最低气温, 沿海在3℃左右, 内陆在5℃左右;最高气温, 沿海在10℃左右, 内陆在11℃左右。分析850 h Pa温度平流, 12日烟台受暖平流影响, 13日开始受冷平流影响, 到14日8:00, 荣成站850 h Pa过程降温18℃, 等温线与等高线交角较大, 说明冷平流较强, 烟台所有大监站降温幅度都在8℃以上, 都达到寒潮标准。但前期基础温度较高, 所以最低温度未创新低。

5 结论

(1) 2次寒潮过程均由横槽转竖造成寒潮爆发, 但转竖的时间不同。过程1中随着乌拉尔山高压脊的不断加强并向东伸和鄂霍次克海高脊在极地打通, 迫使极涡不断南压, 故横槽前期一直南压为主, 转竖时间较晚;过程2中鄂霍次克海暖高脊逐渐加强北伸, 使得横槽在东移过程中受到阻挡转竖影响半岛, 转竖时间较早。

(2) 影响系统不同造成2次过程降水量及降水性质有明显差别。过程1中只有单一的强冷空气影响, 无明显暖湿气流配合, 故只形成冷流降雪, 且因1月、2月海水温度较低, 也造成降水量级相比较小;过程2中高空槽、700 h Pa低空急流和地面气旋的较好配合是造成此次寒潮天气多地降水超过同期极值的重要原因, 且前期降水性质为降雨, 后期随着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转为降雪[7]。

(3) 前期气候背景的不同造成2次过程最低气温也有明显差异。过程1前期冷中心伴随着极涡不断东移南压, 横槽前不断有小槽引导冷空气南下, 已使各地气温不断下降。随着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主体过境, 使得各地气温进一步下降, 在23日夜间出现多地最低气温打破历史极值;过程2前期受暖平流影响基础气温较高, 所以最低温度未创新低。

参考文献

[1]钱维宏, 张玮玮.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J].大气科学, 2007, 31 (6) :1266.

[2]王遵娅, 丁一汇.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J].大气科学, 2006, 30 (6) :1069-1076.

[3]孙玉莲.甘肃冬季罕见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12, 24 (9) :75-79.

[4]李博渊, 网丁丁, 庄晓翠.阿勒泰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成因分析[J].陕西气象, 2015 (6) :1-6.

[5]马素艳, 韩经纬, 宋桂英, 等.2014年春季内蒙古2次大风降雪寒潮过程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20) :224-232.

[6]许庆娥, 杜丽娅.2013年初春的一次寒潮大风天气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 2015, 32 (9) :72-76.

巴彦淖尔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篇6

关键词:寒潮天气,冷平流,暖平流,温度梯度

巴彦淖尔市地处内陆深处[1],东与包头市相连,西与阿拉善盟接壤,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北与蒙古国为邻。寒潮天气是巴彦淖尔市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寒潮是由大规模冷空气堆积并迅速南下造成,对农牧业影响很大。在牧区寒潮不仅影响放牧,而且还会使交通阻塞、运输困难,牲畜因此而断绝草料。在农区由于强寒潮往往造成春秋霜冻,使作物遭受冻害。学者们对于寒潮天气过程的冷空气源地、路径、寒潮关键区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得出了结论[2,3]。该文应运天气学原理,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9月22~24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寒潮天气的科学认识,进一步提高寒潮的预报能力。

1 天气实况概述

受强冷空气影响,2013年9月22日夜晚到24日凌晨,巴彦淖尔市出现了强降温,48小时最低气温降幅8度以上,最大降幅达16.3度。24日凌晨大部地区出现霜冻或冰冻,此次降温过程巴彦淖尔市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全达到寒潮标准,是入秋以来最强的一次降温过程。具体如表1。

2 寒潮成因分析

2.1 寒潮发生前

2013年9月21日08时500hPa亚洲大陆中纬度为两脊一槽型,冷槽位于新疆北部,乌拉尔山高脊已建立,中西伯利亚有极地冷涡,极地冷空气沿着乌拉尔山高压脊前偏北气流向新疆冷槽补充,新疆冷槽下游为暖脊,巴彦淖尔市处于此暖脊控制,此种环流形势作用有二,一是有利于冷空气在寒潮关键区堆积,形成寒潮爆发的冷空气源。二是寒潮爆发前期强烈升温,基础温度高。700hPa位于新疆的高空槽温度场落后于高度场,10个纬距有6根等温线,温度梯度大,锋区强,冷平流强。850hPa在巴尔喀什湖北部已出现闭合高环流中心,蒙古西部地区10个纬距有6根等温线,等高线和等温线几乎垂直,蒙古国西部冷平流强烈,上游阿拉善盟有暖舌,并有暖平流配合,此暖舌逐渐东扩,控制巴彦淖尔市,使其继续升温。地面上,新疆北部有1030hPa的高压中心,巴彦淖尔市处于从青海高原伸向贝湖的低压带控制下,低压中心值为1005hPa,高低压过渡区10个纬距有9根等压线,气压梯度大,冷锋强。

22日08时500hPa从极地冷涡中南伸的冷槽到达蒙古北部,成为巴彦淖尔市降温的另一冷空气源,两股冷空气合并加强。700hPa冷槽移至蒙古东部,巴彦淖尔市处于8度线的暖舌控制下。850hPa巴彦淖尔市处于暖脊控制。地面上巴彦淖尔市处于青海高原伸向贝湖的低压带控制下。22日凌晨巴彦淖尔市上空被云覆盖。综上分析,在寒潮天气发生前,巴彦淖尔市处于暖脊控制,暖平流使其增温,凌晨上空有云覆盖,使其最低温度较高。而后部温度梯度大,冷平流强,使冷空气在寒潮关键区堆积加强。寒潮发生的必要条件已具备,寒潮爆发成为必然。

2.2 寒潮爆发时天气形势

22日14时冷空气开始东移南下影响巴彦淖尔市,20时500hPa主体冷槽移至贝湖东部,巴彦淖尔市处于槽底偏西气流控制下,蒙古西部有冷空气滞留。700hPa处于冷槽控制,温度由21日20时的8度线控制,下降到0度线控制,下降了8度,且上游蒙古还有3根等温线,冷平流仍强盛。850hPa冷槽移过巴彦淖尔市,温度下降了10度。地面上冷锋已过境巴彦淖尔市,24小时负变温达-11度。

23日08时冷锋云带东移出,巴彦淖尔市转晴。高空气温大幅下降,但冷平流依然存在,地面为蒙古高压控制。在平流降温+辐射降温共同作用下,最低气温大幅下降。22日到23日24小时最低气温降幅为8.3到12.7度。是这次降温的主要时段。

23日20时500hPa巴彦淖尔市处于蒙古西部滞留的冷槽前部控制,有弱冷平流。700hPa上游只有一根等温线影响,冷平流大大减弱。850hPa处于反环流底前部东北气流控制下,上游有一根等温线,也有弱的冷平流,天空逐渐转晴。24日凌晨最低气温继续下降。综上分析,在寒潮发生时,冷空气迅速爆发南下,同时云系移出,天空打开,在平流降温+辐射降温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寒潮天气。

3结语

(1)寒潮爆发前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烈发展,极地冷空气沿着脊前偏北气流不断向新疆冷槽中补充,使冷空气在寒潮关键区堆积,形成冷空气源。

(2)降温前期巴彦淖尔市处于暖舌控制,暖平流强,且有云系覆盖,基础温度高。

(3)700hPa、850hPa10个纬距有6根等温线,等温线与等高线几乎垂直,高空锋区强,地面冷锋强。

(4)平流降温+辐射降温共同作用,造形成了此次寒潮天气。

参考文献

[1]李金田,张喜林,孔德胤,等.巴彦淖尔市农牧业气候资源与区划[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1-6.

[2]李海燕,杨霞,张超.新疆一次超极地寒潮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2,6(5):12-19.

乌兰察布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篇7

2014年11月10日~12月1日, 在乌兰察布市出现了全市范围的寒潮、大风天气, 最低气温出现在中旗, 为-23.7℃;同时有9个旗县站出现了大风天气。这次寒潮、大风天气, 在本市历史上是少见的。

二、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1. 冷空气源地和冷空气堆的形成

此次寒潮过程的爆发, 冷空气源要追溯到过程爆发的前10天, 11月21日08时 (北京时, 下同) 500h Pa亚欧图上, 西伯利亚至东亚是一大低压, 在贝湖以东至我国东北部地区为东亚大槽。之后的几日仍维持这一形势, 大低压和冷空气在这一地区不断打旋、堆积加强。

到27日08时, 45°N以北地区环流呈倒Ω型, 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地区为宽广低压带, 新地岛以南地区和鄂霍次克海北部地区各为一高压区, 45°N以南地区为平直偏西气流并有小波动东移。这种环流形势, 使中西伯利亚以东大陆和洋面上的强冷空气, 进一步在西伯利亚地区聚集, 这为寒潮的爆发提供了首要条件。到27日08时, 高空锋区已位于55°N, 低压中心有-44℃的冷中心配合, 标志着冷空气堆已初步形成。

2. 冷空气的缓慢南压和低涡槽线的东移

27日08时500h Pa天气图上, 位于85°E, 62°N的高空, 有一闭合低压中心形成, 中心高度值为4930位势米, 并且在55°N附近的脊前偏北气流和西北气流之间生成一横槽, 其前部东西向锋区明显加强, 南压至50°N附近。横槽后部的偏北风风速达到26~34米/秒, 这股偏北气流加剧了冷空气的向南输送和横槽锋区的南压。

28日08时500h Pa图上, 位于新地岛以南地区的高度脊有所东移, 脊前不断有来自高纬地区的寒冷空气补充南下, 低压中心随之东移南压, 伴随横槽向东南方向有所旋转。与之对应的08时地面冷锋已位于天山一线。

到29日08时, 高脊强度减弱并东移, 槽线东移南下至贝湖以西至我国新疆中北部地区, 并且由原来的东北-西南向旋转为南北方向。500h Pa天气图上, 整个天气形势发展成:亚欧为两脊一槽型, 乌拉尔山长波脊, 位于105°E的弱脊, 从贝湖以西到我国新疆中部为一低槽, 其冷中心为-50℃。此时, 不断有冷空气沿新疆北部的强偏北气流下滑。从高度场和温度场的配置来看, 在45°N以北, 有一个从极地伸向北欧的冷舌, 且冷舌略落后于高度槽, 槽线上有冷平流, 而在45°N以南, 温压场接近重合, 没有明显的冷暖平流, 这样的配置, 有利于槽线北段加强并东移, 而南段移动缓慢。而29日08时500h Pa槽前等高线稍有疏散, 其上有正涡度平流, 有利于槽线东移加强。另外, 由于萨彦岭地形影响, 槽线处于下坡运动, 低槽增强加深。

700h Pa天气图上从蒙古到河套地区为一低涡槽, 冷中心为-36℃。

3. 冷空气爆发影响乌兰察布市及其前期的物理特征

(1) 高空涡度平流特征。29日08时, 地面冷高压中心附近, 500h Pa上涡度平流为负值, 预示地面冷高压将加强。此外, 由涡度平流场与高度场的叠加可以看出, 高空槽前为正涡度平流, 槽后为负涡度平流, 槽将会东移加深发展, 地面冷高压将在高空引导气流的作用下, 东移南下, 影响全市。29日20时, 地面冷高压中心附近, 500h Pa上涡度平流为负值, 预示地面冷高压将加强。

1日08时, 地面冷高压中心附近, 500h Pa上涡度平流为正值, 预示地面冷高压将减弱。

(2) 强烈的垂直运动。29日20时, 600h Pa垂直速度显示, 冷空气下沉运动加强, 而850h Pa风场迅速加强, 高空动量下传。

(3) 温度平流垂直剖面图分析。从29日08时槽前后的温度平流垂直剖面图分析, 此时500h Pa槽线位于92°N附近, 而在槽线附近, 从低层到高层, 为强烈的冷平流, 即槽线上有正的涡度平流, 有利于槽线发展。另外在槽前部, 有冷平流随高度升高而减弱势, 此冷平流促使高空出现负变高, 槽向东部加深发展。到29日20时, 槽线位于贝湖以南、蒙古至我国河套以西、甘肃西北, 呈东北-西南走向, 地面图上, 冷高压中心增强到1056h Pa, 冷高压前沿的冷锋即将进入我市。

4. 地面系统演变

从11月27日~12月1日地面冷高压及-△T24中心演变图可以看到, 地面冷高压从28日入侵我国, 28日20是冷锋位于贝湖以西至我国新疆中北部, 锋后冷高压中心最大值为1048.2h Pa。冷槽不断东移南压, 冷空气不断南下, 地面冷高压主体加强南压, 30日08时冷高压中心位于贝湖以西, 我国新疆以北, 其最大值加强为1066.2h Pa, 乌兰察布市处于冷锋后部, 冷空气开始影响全市。等压线变得更加密集, 冷锋附近的气压梯度较大, 在5个经距内分析出了5条等压线, 锋前后的3小时变压差达22h Pa, 锋后强的气压梯度风和冷空气带来的下沉气流, 使我市出现了大风天气。01日08时左右, 冷高压主体侵入乌兰察布市, 市气温降至最低。1日14时, 冷高压中心开始减弱, 其前沿已移出本市。

从24小叶负变温中心移动过程的变化也说明冷空气在东移过程中是增强的, 从29日的最大负变温-12℃到30日增大到-16℃, 而且范围在扩大, 最强冷中心在乌兰察布市南部和以东地区。

三、寒潮强风天气分析

1. 锋区加强, 29日20时, 700h Pa, 5个纬距内达到5条等温线, 低空锋区加强, 地面等压线加密, 气压梯度风。

2. 下沉气流, 动量下传。

3. 强冷平流作用, 冷平流作用可使地面气压梯度很快加大, 造成大风, 冷平流越强, 出现风力越大。在29日20时, 700h Pa上, 冷中心达-36℃, 等温线落后于等高线, 两线交角达90°;在850h Pa上也为较强的冷平流。

四、小结

1. 西伯利亚大低压发展盘踞造成强冷空气源, 它南压至冷槽的形成是爆发寒潮的前提条件。

2. 槽前正的涡度平流, 槽线上强烈的冷平流, 地形作用, 使冷槽加深东移, 引导地面冷高压加强并东移南压, 影响乌兰察布市。

3. 强烈的垂直运动, 冷空气下沉运动加强, 低层风场加强, 高空动量下传, 较强的气压梯度, 强冷平流作用, 造成大风天气。

摘要:利用常规高、低空, 地面观测资料, 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 结合内蒙古冬季寒潮预报指标, 对2014年冬季乌兰察布1次寒潮天气从天气实况、环流背景、天气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大低压发展盘踞造成强冷空气源, 它南压至冷槽的形成是爆发寒潮的前提条件;槽前正的涡度平流, 槽线上强烈的冷平流, 地形作用, 使冷槽加深东移, 引导地面冷高压加强并东移南压, 影响全市;强烈的垂直运动, 冷空气下沉运动加强, 低层风场加强, 高空动量下传, 较强的气压梯度, 强冷平流作用, 造成大风天气。

关键词:寒潮,大风,天气成因

参考文献

[1]顾润源.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预报手册[M].气象出版, 2012:460-466.

寒潮天气 篇8

关键词:寒潮,大风,天气成因,环流形势,内蒙古乌兰察布

通过分析乌兰察布地区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揭示乌兰察布市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以提高寒潮预报的准确率[1,2]。

1 寒潮实况对比

201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我国新疆北部、西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出现了寒潮天气,其中29日夜间乌兰察布市自北向南出现大风天气,过程降温在-17~-14℃之间,1日最低气温-23.7~-17.6℃。2015年1月26—27日,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大部、华北、东北等多地出现寒潮。25日夜间到27日,乌兰察布市24 h降温达-11.7~-2.1℃,27日凌晨气温达到最低,为冬季首次最低气温。

2 环流形势

2.1 环流背景

2014年11月30日过程属阻高崩溃型,27日8:00 500h Pa上,45°N以北地区环流呈倒“Ω”型,85°E、62°N的高空有一闭合低压中心,中心高度值493 dagpm,高空锋区位于55°N,低压中心有配合-44℃冷中心,冷空气堆初步形成,并且在55°N附近脊前偏北、西北气流之间生成一横槽,横槽后部的偏北风风速26~34 m/s,加剧冷空气向南输送及横槽锋区南压。29日8:00,高脊强度减弱并东移,槽线东移南下至贝湖以西至我国新疆中北部地区,并旋转为南北走向,不断有冷空气沿新疆北部强偏北气流下滑。2015年1月26日过程属高压脊发展型,24日8:00,500 h Pa整个欧亚大陆呈一槽一脊型,乌拉尔山地区为高脊,亚洲北部为宽广的槽区,低涡中心处于中西伯利亚附近,强度为497 dagpm,伴有-44℃冷中心。脊后暖平流促使其强烈发展伸至东北,脊线呈东北—西南向。25日8:00,低涡中心移至贝湖,涡后脊前为强冷平流,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在贝湖堆积;20:00,中亚地区弱脊北抬,上下游效应涡加强且底部等高线密集形成强锋区。26日8:00脊进一步发展,脊前强偏北风将锋区南压到40°N,50°N、115°E附近有-40℃冷中心。在强锋区控制下,冷空气南下,锋区迅速南压,出现寒潮天气[3,4]。

2.2 地面系统

2014年11月30日过程中,28日20:00冷锋位于贝湖以西至新疆中北部,锋后冷高压中心最大值为1 048.2 h Pa,冷槽不断东移南压,冷空气南下,地面冷高压主体加强南压,30日8:00冷高压中心位于贝湖以西,新疆以北最大值达1 066.2 h Pa,乌兰察布市处于冷锋后部,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较大,强气压梯度风和冷空气带来下沉气流,出现大风天气。1日8:00左右,冷高压主体侵入,气温降至最低。2015年1月26日过程中,冷空气沿贝加尔湖高压脊前下滑堆积,25日5:00在地面蒙古西部形成冷高压,中心强度为1 057h Pa;20:00地面冷锋位于蒙古与我国交界一带,地面冷高压强度发展为1 061 h Pa。26日2:00,地面冷锋前锋南压至河套地区,锋面前后气压、温度、变压梯度密集,冷锋快速东移南压影响河套地区,降温强烈。27日2:00,冷高压中心分裂出闭合小高压,高压中心达1 052 h Pa,分裂冷空气造成大幅持续降温。28日8:00后,高压变性,强度减弱,气温回升。

3 2次寒潮天气成因

3.1 前期回暖明显

前期地面回暖明显,2次过程冷空气到达前,乌兰察布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回暖,但2014年11月30日过程回暖强度更大一些,为冷空气到来后温度梯度的增大创造了条件。

3.2 高空强冷平流下沉入侵

2014年11月30日过程冷平流区范围较大,我国东北经河套至新疆北部存在带状冷平流区域,河套北部出现-31×10-5℃/s的冷平流中心。2015年1月26日过程,我国东北、华北至内蒙古大部出现东北西南向带状的冷平流区,乌兰察布市北部出现-22×10-5℃/s的冷平流中心。

4 结语

2次寒潮过程冷空气爆发形势不同。2014年11月30日过程是阻高崩溃,且受到横槽旋转东移南下影响;2015年1月26日过程属高压脊发展型,径向环流较强,脊前强冷平流使锋区南下加强,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华北、东北等多地。2次过程的影响系统均为强冷高压和地面冷锋。2014年11月30日过程高压主体补充南下,冷锋南下引起地面大风及强降温;2015年1月26日过程中,冷空气堆积,冷锋移动快,冷高压稳定少动并分裂出闭合小高压,造成寒潮天气[3,4]。2次强降温过程都是冷平流引起的,冷平流范围和强度不同,且冷平流中心和最大强降温中心有很好的对应。

参考文献

[1]韩经纬,沈建国,孙永刚,等.一次强沙尘暴和雪暴天气过程的诊断及模拟分析[J].高原气象,2007(5):1031-1038.

[2]敖勇.乌拉特中旗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0(5):21-22.

[3]许爱华,乔林,詹丰兴,等.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气象,2006(3):49-55.

寒潮天气 篇9

2010年12福建省经历了2次寒潮天气过程, 分别是12月7—8日西部、北部寒潮天气过程和12月15—17日全省性寒潮过程。本文重点对12月15—17日寒潮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1 2010年12月7—8日福建省西部、北部寒潮天气过程

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 2010年12月7—8日开始全省气温明显下降, 西部、北部的大部分县市日最低气温的24 h降温幅度达8~10℃, 其余地区达6~8℃。8日早晨福建省出现入冬以来最低气温, 西部北部的大部分县市最低气温为-2~0℃, 局部高海拔地区低于-3℃;中部地区和南部的内陆地区为3~5℃;其余地区为5~9℃。福建省西部、北部地区达到寒潮天气标准, 部分县市有霜或霜冻。此次过程福建省未出现明显降水。

从环流背景分析, 本次过程东北冷涡深厚且位置偏南, 东亚大槽宽、深, 槽底位置南至北纬20°附近;而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维持一高压脊, 没有水汽通道建立。12月6日20:00, 高空槽已经东移入海, 福建省上空受槽后西北气流控制;7日20:00, 850 h Pa温度零线最南压至福建省中部, 冷空气叠加晴空辐射降温效应, 致使8日早晨出现本次过程的最低温度。地面L型冷高压控制我国中东部地区, 冷高压中心最强为1 052.5 h Pa, 主体维持在西北地区, 底层冷空气从西路入侵, 因此本次过程呈现晴冷型特征。

2 2010年12月15—17日福建省全省性寒潮过程

受强冷空气影响, 2010年12月14日起全省气温出现明显下降, 17日出现全省性寒潮天气过程。各地出现入冬以来最低气温, 中南部沿海8个县市的17日极端最低气温破历史同期极值。17—18日全省平均气温与常年相比偏低7~9℃;强冷空气影响前全省气温明显上升, 12—13日福建省中南部地区最高气温达25℃以上, 其中永泰达29.5℃。由于前期南方暖湿气流强盛, 冷空气南下时, 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 15日全省出现大雨, 其中闽北的6个县市出现暴雨天气;15日午后北部地区开始出现降雪, 至16日中北部地区共29个县市出现雪、雨夹雪、冰粒等天气现象, 其中南平全部、三明大部、宁德西北部出现中至大雪, 局部暴雪并有积雪, 浦城、泰宁的积雪深度达11 cm。

2.1 大尺度环流系统

此次寒潮过程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促使其脊前的横槽转竖, 西北气流引导新地岛冷空气大举南下, 寒潮暴发。寒潮爆发前12月9日20:00极涡呈偶极型分布, 东亚极涡位于贝加尔湖东北, 冷中心达到-47℃, 位于北美大陆的极涡比东亚地区还强得多。欧亚地区呈二槽一脊形势, 乌拉尔山及以东地区为弱脊区, 亚洲地区为长波大槽控制, 冷空气可以直接从极地南下我国东部地区[4]。11日 (图1a) 开始乌脊上游的欧洲槽加深, 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 12日乌脊发展为阻塞高压, 在东亚地区极涡呈东西向, 516 gpm的低压区东西宽度达40个经度, 极涡继续旋转南下, 在贝加尔湖到蒙古国南部形成横槽, -46℃冷中心维持在贝加尔湖附近。贝加尔湖附近维持东至东北风, 13日又有一股强冷空气在新地岛附近堆积, 14日新地岛小槽东移, 乌脊减弱东移南落至巴湖附近, 横槽整体南压, 贝加尔湖附近转为偏北大风, 预示着横槽即将转竖, 新地岛低涡与东亚冷涡打通, 新地岛的新鲜强冷空气经西西伯利亚地区进入蒙古国, 而后二股冷空气合并, 东亚极涡再次加强, 中心达492 gpm, 冷中心达到-49℃。15日横槽转竖, 冷涡较长时间盘距在东亚北纬55°地区, 16日 (图1b) 东亚大槽建立, 我国大部地区在其影响中, 气温较常年明显偏低。福建省处在东亚大槽后的西北气流控制下, 天气转晴, 出现全省性寒潮天气过程。

2.2 影响系统

在2010年12月14日20:00 500 h Pa上, 中高纬维持二槽一脊形势, 南支槽位于东经90°附近, 副高脊线在北纬15°附近, 584 gpm北界已经北顶到华南大陆, 从云南到山东半岛维持广阔的西南大风, 850 h Pa上, 低层暖切从广西中部向东伸至福建南部地区, 在切变南侧从南宁至广州维持12 m/s的南风带, 这样的形势有利于暖湿水汽的输送, 地面图上冷空气前锋已到达华南沿海。15日8:00, 西风槽已过河套地区, 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急流强劲, 850 h Pa暖切位置几乎维持在原地, 海西地区偏东急流中, 地面图上福建省已经在冷空气影响中, 这样的形势非常有利于较强降水发生。15日20:00横槽转竖, 高空槽南压, 南支槽东移到东经105°, 低槽与南支槽合并, 高空槽前的江南及两广一带强西南大风带增强至30~50 m/s, 长沙和南昌两站西南风速分别达50、48 m/s。此时低层暖切南压到华南沿海, 164 gpm的冷高中心还远在甘肃至青海一带, 福建省的偏东风有所减弱, 但福州上空仍维持16 m/s的风速, 且气温已降至0℃。高层有高空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 700 h Pa或850 h Pa低层冷高中心位置偏北, 且维持偏东风或偏东急流, 且850 h Pa温已降至0℃或以下, 这样的配置有利于福建省大雪的出现。

从EC的地面场上看, 12日20:00 (图2a) 冷空气主体在贝加尔湖西北侧, 高压中心为1 052.9 h Pa, 到14日20:00由于新地岛低涡与东亚冷涡打通, 新地岛的新鲜强冷空气经西西伯利亚地区进入蒙古国, 而后二股冷空气合并加强;在地面场上 (图2b) , 冷空气明显南压, 冷锋前锋已到达南海, 冷空气已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冷中心已南移至贝加尔湖西南侧, 中心气压已达到1 070.2 h Pa, 这在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地面超强的冷高中心为寒潮暴发奠定了基础。

2.3 寒潮过程降温和低温预报着眼点

下面再分析寒潮的降温和低温情况。分析850 h Pa高空观测资料, 从温度场上看13日20:00江南大部在8℃以上, 福建省处在12~16℃的暖气团中, 到14日20:00冷空气已经影响时, 4℃线到闽浙交界处, 福建省为6~11℃, 福州地区24 h降温达10℃, 15日20:00, 0℃线进入福建省中部地区, 福州地区48 h降温达16℃, 16日0℃线南压至福建省南部地区, 厦门地区72 h降温达15℃。

从EC资料来看, 12日20:00华南大部处于回暖阶段, 福建省处在12℃以上的暖区内, 预报场15日夜间0℃进入福建省北部地区, 15—16日4℃南压到福建省中南部地区, 过程降温幅度北部地区达14℃左右, 南部地区达10℃左右。实际情况降温幅度比12日EC预报值强得多, 0℃南压的位置也更南。14日EC预报16日20:00 4℃线也调整到了华南沿海一线, 格点北纬24.5°, 东经117.5°温度值为1.7℃, 因此福建省出现全省性寒潮过程。

2.4 暴雨和大雪的物理量分析

2.4.1 垂直速度。

分析14—16日垂直速度图, 14—15日的850 h Pa上福建省垂直上升速度明显增大的过程, 14日8:00闽北至江西中北部是垂直速度上升区, 闽北垂直速度在-2×10-3h Pa/s以下, 到15日8:00, 随着南支槽靠近, 槽前产生正涡度平流, 促使高空西南风速加大, 正涡度平流促使低层上升运动加剧, 在15日8:00 850 h Pa的垂直速度图上, 整个华南地区均为上升区, 在广西东部地区和江西东部到闽北有2个大的垂直上升运动中心, 其中赣东到闽北的中心值达到-6.4×10-3h Pa/s, 闽北地区均在-3×10-3h Pa/s以下 (图3a) , 700 h Pa的垂直速度图上赣东到闽北的中心值达到-14.0×10-3h Pa/s, 闽北地区均在-6×10-3h Pa/s以下 (图3b) 。上升运动一直达到300 h Pa, 深厚的上升运动有利对流活动, 强降水较易发生[4,5]。

2.4.2 水汽通量。

分析500 h Pa水汽通量, 12月13日20:00 (图4a) 广东省北部至福建省中北部和浙江南部为水汽通量高值区, 其中在粤、湘、赣三省交界处有一高值中心, 到14日8:00位于这一地带的中心东移至赣东至闽西地区, 到14日20:00中心继续东移至福建省中部地区 (图4b) , 中心值仍保持在10 g/ (s·cm·h Pa) 以上, 15日8:00中心东移入海, 但福建省大部地区的水汽通量仍在8 g/ (s·cm·h Pa) 以上, 说明福建省上空水汽含量丰富, 有利于降水产生, 特别是中心及其附近所经过的区域, 更有利降水产生。15日20:00江西省中部境内生成一个更强的水汽通量中心, 中心值达14.3g/ (s·cm·h Pa) , 福建省中北部地区大部在10 g/ (s·cm·h Pa) 以上。充分说明, 15日夜间福建省北部地区及其上游江西省境内上空水汽充沛, 为闽北大雪或暴雪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

3 结语

分析结果表明, 此次寒潮过程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促使其脊前的横槽转竖, 西北气流引导新地岛冷空气大举南下, 寒潮暴发。高层有高空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 或500 h Pa福建省位于南支槽前的西南风, 700 h Pa或850 h Pa低层冷高中心位置偏北, 且维持偏东风或偏东急流, 且850h Pa温已降至0℃或以下, 这样的配置是有利于福建省大雪出现的。从EC预报资料来看, 从大型环流形势和850 h P的温度场及地面气压场对于这次寒潮过程预报都可作出准确的预报, 但中南部沿海8个县、市最低气温破历史同期极值, 预报难度很大

参考文献

[1]庄晓翠, 安冬亮, 张林梅, 等.阿勒泰地区寒潮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0 (1) :32-35.

[2]黄晓慧, 刘丽, 曲淑艳, 等.满洲里地区寒潮天气预报与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5) :87-88.

[3]孙玉莲.甘肃冬季罕见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12 (9) :75-79.

[4]冯寿华.松潘地区春季寒潮天气的基本分型[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1) :238-239.

上一篇:监督检查问题下一篇: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