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天气

2024-11-04

主要天气(精选4篇)

主要天气 篇1

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其中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我国各类自然灾害损失的60%以上[1]。自20世纪末期全球气候增暖, 导致极端天气现象频发, 威胁着人类的生活环境, 也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负面影响。我国受气象灾害的影响较大, 各类气象灾害每年给社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经济损失高达GDP的3%~6%[2,3,4,5,6,7]。暴雨 (雪) 、台风、大雾、高温等极端天气现象出现频率增加[8,9,10,11,12], 气象灾害呈现出突发性与不可预见性, 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13], 因此气象灾害性天气事件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普兰店市农业种植面积达70%以上, 各种极端性灾害天气事件给普兰店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均造成了重大影响。如1983年9月14日普兰店市遭受雷雨、大风、冰雹袭击, 灾害造成受灾农田51 900 hm2, 死亡5人, 伤150人, 经济损失达1.086亿元。1992年6月7日至7月19日高温无降水, 严重干旱, 造成全市干旱面积已达播种面积的50%。2004年8月27日夜间至28日, 普兰店市出现了强降雨和强阵风天气, 造成全市民房倒塌77户237间, 农田被淹4 433 hm2, 绝收15 hm2;塑料大棚被淹1 659座, 倒塌2 378座, 桥梁冲坏36座, 经济损失达92 115万元。2005年8月8日, 受强风影响, 造成农作物被风折断2 733 hm2、倒伏6 767 hm2, 林木损毁1 639株, 经济损失7 918万元。2007年3月4日大暴雪造成全市房屋倒塌21户50间, 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电业、交通等皆受灾严重, 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7 700万元。2012年8月3日暴雨天气导致冲毁农田813 hm2、道路冲毁172.46 km、水淹农田6 858.3 hm2, 转移人口11 773人。为此, 本文从统计学角度对1965—2015年近50年普兰店市的暴雨、大雾、大风、高温干旱、冰雹等5类主要城市灾害性天气特征进行分析, 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及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1965—2015年普兰店市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作为研究资料, 灾情信息来自普兰店市相关涉灾部门。

1.2 分析方法

采用线性方程y (t) =a0+a1t对气象要素序列y进行拟合, 回归系数a1作为气候变量的倾向率或倾向度, 反映气候变量的变化趋势, a1×10表示气候变量每10年的变化[14]。暴雨日数定义为日降水量≥50 mm为暴雨日;大风日数定义为风速达到10.8 m/s为1个大风日。

2 主要灾害性天气统计特征

2.1 暴雨灾害

1965—2015年普兰店市共出现暴雨日113 d, 年平均为2.2 d, 主要集中在7月、8月, 其中7月最多, 共41 d, 占36.3%。3月和10月、11月只出现过1次暴雨天气, 1月、2月和12月无暴雨记录 (图1) 。由图2可知, 年暴雨日数呈缓慢增多趋势, 气候倾向率为0.014 6 d/年。1994年出现暴雨日6 d, 为最多, 其中15年每年只有1次暴雨过程, 1989年、1993年、2002年和2014年未出现暴雨。

1965—2015年普兰店市大暴雨日数 (日降水量为100~199 mm) 共19 d。20世纪60年代为2 d;70年代为2 d;80年代为7 d, 仅1985年就有2 d;90年代为5 d, 1994年有2 d;2000—2015年共有3 d。特大暴雨 (日降水量超过200 mm) 普兰店市历史上出现过4次, 均发生在各乡镇不同地区, 其中, 1981年7月28日同益乡西韭日降水量为583.7 mm, 为历史所罕见的, 这场特大暴雨造成死亡163人,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

2.2 大雾灾害

大雾导致见度降低, 容易引发交通事故。1965—2015年普兰店市出现大雾日数1 722 d, 年平均为33.8 d, 主要集中在6月、7月、8月, 其中7月最多, 为262 d, 占15.2%;1月最少, 为74 d, 占4.3% (图3) 。由图4可知, 大雾年平均日数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其气候倾向率为0.255 1 d/年。大雾在本地区四季均可见, 其中夏季出现较频繁, 大雾最多为66 d, 出现在1990年;最少12 d, 出现在2012年。大雾带来的灾害相当严重。例如2013年12月23日, 大连丹大高速公路明阳段因大雾发生40余辆车连环相撞, 造成3人死亡。

2.3 城市风灾

城市风灾一般指瞬时风力达到8级以上, 即风速超过17 m/s。普兰店市冬季大风产生的原因是强冷空气南下, 特征为持续时间长, 温度急剧下降;夏季大风产生的原因是局地强对流, 特征为雷雨相伴, 发生时间短, 危害大, 较难预防。1965—2015年普兰店市共出现大风日642 d, 年均为12.6 d。出现频率较高的月份为3—4月、2月和11月。出现频率较低的月份为7月, 仅占2%。大风出现日数呈减少趋势, 气候倾向率为-0.723 1 d/年, 即每10年减少7.2 d。例如1994年8月15—16日, 受强风影响造成普兰店市17人死亡, 136人受伤, 损失船只29艘。

2.4 高温干旱灾害

高温一般指日最高气温超过33℃的天气。1965—2015年普兰店市共出现高温日115 d, 年均出现2.3 d, 主要出现在6月、7月、8月。高温发生日数逐年增多, 气候倾向率为0.062 7 d/年。20世纪90年代后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明显, 这与普兰店市年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高温日数一般持续3~5 d, 受一定的大气环流的影响下, 1997年7月24—31日连续8 d高温为历史持续日数最长。2015年7月13日最高气温38.5℃为历史极值。普兰店市高温天气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影响, 一般风速较小, 湿度较大, 高温高湿“桑拿”天气, 危机城市用水安全。

2.5 冰雹灾害

普兰店市境内雹线主要有3条:第1条是从老帽山和老光顶山之间经安波镇奔双塔镇, 影响北部地区;第2条是在瓦房店境内, 从四平镇入境影响中部地区;第3条是从瓦房店市岚崮山经瓦窝镇、元台镇、夹河镇到杨树房镇影响南部地区。其中以北线的冰雹危害最重[15]。

1965—2015年普兰店市共出现冰雹日30 d, 年平均为0.6 d, 主要出现在6月和10月, 其中10月占全年的43%, 6月占20%。冰雹发生的日数呈波动起伏减少趋势, 气候倾向率为-0.019 9 d/年。1983年7月21日, 因降冰雹造成普兰店市1人死亡, 133 hm2绝收。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普兰店市5种主要灾害性天气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普兰店市暴雨发生日数逐渐增多, 而且降水集中强度大。大雾发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增加明显。高温发生日数呈现逐年增多趋势, 主要出现在7月、8月。大风日数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即每10年减少7.2 d。冰雹发生的日数呈现波动起伏减少趋势, 主要出现在10月。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 应综合考虑气象致灾因素;加大城区多要素无人自动站的建设密度;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 提高预警预报时效和信息发布覆盖面;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和提升抵御气象灾害能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 提高广大群众防灾意识。

主要天气 篇2

作为一名大二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加入了学院的一个项目组。老师分给我的小组的任务就是如题描述的那样。可是这远远超出了我目前的认知水平啊 我也只是编程能力稍微强于大部分同学而已,也有一颗上进心。经过几个星期零零散散的对webgl的学习(忙于期末复习呀) 我目前也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加加纹理,控制运动什么的,对任务有一些想法,可是操作起来还是力不从心 因此问题来了: 我,大二,学习webgl是不是为时尚早,在这个项目组呆下去还有必要么(就我的网络工程专业来说)? 求大神指点迷津。

[用WebGL和Three.js实现显示主要城市实时天气的地球模型?]

主要天气 篇3

【关键词】天气系统;地理条件;阿古拉斯海流;怪浪及预防

1.天气系统

随着Bridge Data System和Bonvoyage System气象预报系统的开发和在船上的利用,使航海者能随时了解到世界上各海域的天气情况和海况。每次打开气象预报图,总能看到南大西洋上有数量不等、形形色色的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气旋、锋等接连不断地自西向东运动影响南非水域,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天气系统:

1.1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South Atlantic Anticyclone)

南大西洋副高是一个影响南非附近水域天气和海况的重要天气系统,它们常年活动在南大西洋洋面上,高压中心大约在27oS-30oS度之间变化,夏季(1月)纬度高于冬季(7月),中心平均气压为1020 -1024毫巴之间,冬高夏低。南大西洋副高属于半持久型副高,当南大西洋东部的副高相对稳定时,它们与南非大陆之间的气压差可使南非西南沿海水域产生东南强风,甚至有时能达到8级大风(12-2月);当它们不稳定时,经常自西向SE-ESE方向移动,一个移走后,另一个紧接着生成或在西部的副高接踵而来。副高在向偏南方向移动过程中,受温带气旋(见1.2)、副极地低压(见1.3)以及西风带等的影响,它们南部和前部的等压线明显变密,当受到南非大陆阻碍时,它们前部的等压线变的更密,在等压线密集区经过的地方通常产生 5-7级的风。移动的副高前部有时出现东南-西北走向的冷锋,这样的锋线在南半球冬季明显多于夏季,它们走到哪里那里就会出现具有冷锋特征的恶劣天气(见1.6)。

1.2南大西洋温带气旋(Extra-tropical Depression)

南大西洋的温带气旋的主要发源地是在阿根廷的拉普拉塔(Rio de La Plata)附近水域,并且大多数是哪里的弱低压在冷锋面上加深形成,主要影响南纬30度以南的海域。它们离开阿根廷东岸后向E - SE方向移动,南半球夏季移动的路径比冬季纬度高。这些低压中有的在离开发源地后立即急剧加深,在当地引起强风天气,有的是在向南非的阿古拉斯角(Cape Agulhas)南部移动过程急剧加深,引起大风天气甚至暴风天气,这种情况在南半球秋季发生的几率最大,对南非水域的天气和海况造成很大影响。南大西洋温带气旋大多数是锋面气旋,冷锋过境时有明显的锋天气的特征(见1.6)。

1.3南半球副极地低压(Depression)

副极地低压的主要发源地是在阿根廷的合恩角(Cabo De Hornos)附近水域,他们活跃,频繁生成、移动迅速,最短生成周期为一天,最快移动速度每天可跨越15个经度左右。副极地低压基本上是从生成地向东朝着南大西洋的南乔治亚岛(South Georgia Island)方向移动,然后大致沿着50oS 纬度线向东移动。它们前部刮6-8级西北风并伴随着阴雨天气和气压下降,后部刮6-7级西南风伴有晴朗天气和气压回升,引起45oS-50oS之间的天气和海况全年恶劣,这些大风的边缘有时能影响到南非的德班港(Durban)附近水域。另一方面,有的副极地低压移动路径向东北弯曲,直接袭击阿古拉斯至德班港一带,导致这一带水域附近的天气和海况恶劣,一个副极地低压过后,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至阿古拉斯水域的恶劣海况将持续一天以上。那些移动路径纬度相对较高的副极地低压过后产生的S-SW涌浪可抵达南非沿岸,在阿古拉斯至好望角一带的200米等深线以内产生近岸浪,使海况恶化。副极地低压基本上也都是锋面气旋,冷锋过境时有明显的冷锋天气的特征(见1.6)。

1.4咆哮西风带(Roaring Forties)

由于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以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它们之间形成了始终刮西风或偏西风的西风带。在南半球30oS-60oS之间的洋面上,岛屿和陆地极少,西风带几乎连续不断,盛行西风强力持久,加之1.3)所述的副极地低压自西向东穿过西风带,导致西风带上频繁出现风向和强度不同的大风,故又称之为咆哮西风带(通常认为其中心地带在40oS纬线附近)。咆哮西风带内大风盛行,即使是夏季,在40oS 以南水域每月有7-9天刮7级以上的风,大约在43oS以南和大约40oW以东之间水域每月有15天刮7级以上的风;冬季,在阿根廷的福克兰(Falkland)群岛和好望角连线以南的水域每月约有15天刮7级以上的风, 在上述连线到30oS之间的水域每月有5-10天刮7级以上的风。从此看出,咆哮西风带对南非附近海域天气和海况影响极大。

1.5非洲大陆低压(Depression)

由于非洲大陆的低压(南半球冬季)与南大西洋东部的副高以及南印度洋西部的副高之间存在气压差,使南非的西南沿海水域出现东南强风,而南非的东南沿海出现东北强风,这些强风有时能达到8级的(12-2月)。盘踞在南非大陆的低压有时移往南非东南部水域并加深,在哪里引起6-8级风的天气。

1.6影响南非水域的锋(为解释通俗,本段称副极地低压为副极地气旋)

南半球冷峰的特性是多为西北-东南走向,锋前吹N-NW风,锋后吹S-SW风,当锋过境时,风向急剧变化,它们走到哪里那里就会出现暂短性狂风暴雨天气,如果空气含水量不足,降雨量将很少。南大西洋温带气旋和副极地气旋绝大多数是在冷锋面上生成的锋面气旋,它们的共同点是这些锋面气旋中的暖锋都很微弱,几乎没有暖锋的显著特性,而冷锋活跃、强盛,具有显著的冷锋特性;它们的不同点是副极地低压生成处的冷源更冷,生成的冷锋强、更活跃。在南半球冬季,副极地气旋中的冷锋在南非西部最北端能影响到橘色河(Orange River)附近水域,当它们越过南非南部进入南印度洋后,锋线有时向北延伸,影响到25oS以南水域。伴随着温带气旋和副极地气旋移动的强冷锋到达南非东南部水域时,可能成为该水域发生怪浪的条件之一。在南半球夏季,上述的冷锋强度比冬季弱,有的在随着气旋移动还没有达到南非水域前就消失。1.1 所述的副高前冷锋,如果从南非大陆上穿过,当越过南非大陆入海前,将给沿岸水域带来7-8级的大风。

2.地理条件

南非大陆的南端南部水域与40oS咆哮西风带相邻,饱受咆哮西风带的恶劣天气影响(见1.4)。阿古拉斯浅滩是南非大陆架的最南缘,从阿古拉斯角向SSE方向延伸120海里,从阿古拉斯浅滩到好望角附至200米,海底坡陡非常大。从阿古拉斯浅滩南部至好望角西部的200米的等深线规则,并且从200米等深线到100米等深线之间水域较窄,海底坡陡也较大,为产生近岸浪提供了条件。当从SW-S方向涌来的涌浪或风浪到达这一带浅水区(水深与波长比值等于0.5)时,涌和浪受海底影响,开始产生近岸浪现象,假定周期不变,波长将逐渐减小,浪高将逐渐增加,能量将逐渐集聚,直到波陡(浪高与波长的比值)大约等于0.7时浪发生破碎为止。因此,当刮SW-S大风时或有大涌浪从SW-S方向向阿古拉斯至好望角一带袭来时,200米等深线至100米等深之间的水域将是狂涛恶浪区。在好望角附近水域,200米至100米等深线的宽度大约只有3-4海里左右,海底坡陡更大,近岸浪现象更明显,因此,好望角附近海况更为恶劣。整个南非沿岸的大陆架都是非常陡峭,在岸线受到正面的风浪或涌浪袭击时,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近岸浪现象。另外,由于好望角和阿古拉斯角的岬角效应,也会助长哪里风和浪。

3.阿古拉斯海流

阿古拉斯海流是莫桑比克海流抵达南非沿岸处的沿续,它沿着南非沿岸向SW-W流动,在Cape Recife(34o00.0S/024o42.0E)西南处分支,其中一个分支继续沿着南非海岸继续向W-NW流动,最终在南非西部与大西洋的本格拉 (Benguela) 海流汇合,另一分支转向南并折回与东行的南大洋冷流的暖侧(北侧)汇合。阿古拉斯海流紧贴南非东岸一直流到东伦敦(East London)附近,流束的中心位于靠近大陆架的斜坡处,流束边缘出现在靠岸侧200米等深线附近,并且在圣德露西亚角(Cape Saint Lucia)至东伦敦(East London)沿岸之间的流速最快和流束最窄,每月都有流速5节的记录。从莫桑比克海峡到阿古拉斯角的流很强,夏季(1-4月)最强,平均流速2-3节,最大可达5节,当阿古拉斯海流与大风引起的风浪或与外海传来涌浪相对时,使在大陆架边缘处的涌浪剧烈增大,特别是在东伦敦外海处更为猛烈。阿古拉斯海流的存在是引发怪浪的必要条件之一。

4.南非东南海域的怪浪(Abnormal Waves)及预防

异常大浪(俗称怪浪)是在一定的天气、海况、海流和地理条件下才能偶尔发生。据记载,南非东南沿岸水域是发生怪浪最多的地方,它们主要发生在29o00.0S-33o30.0S之间阿古拉斯最强流经过的大陆架外海侧,但也有一艘船报道称,在距大陆架外海侧30海里处曾遇到了怪浪。怪浪可能发生在阿古拉斯主流流过的任何地方,近期的卫星图像显示在阿古拉斯浅滩南部的阿古拉斯流折回处出现了非常高的大浪,但没有报道称在200米等深线以内发生过怪浪。南非东南沿岸的怪浪在全年的每个时间都可能发生,但在南半球冬季发生的几率最大,它的浪高可达到20米或以上,前面有一道非常深壑的大槽引领着浪峰边缘向前突出的陡峭异常大浪以可感知的速度向东北方向推动。南非东南海域的怪浪明显地发生在有结伴而行的海浪和涌浪向东北方向逆着阿古拉斯强流而行期间,同时有锋面气旋内的冷锋沿着南非东南岸过境。

下面将南非东南岸怪浪发生的全过程介绍如下:南非东南外海水域总是常常存在着由高纬度风暴引起的向东北方向运动涌浪,这些涌浪有时与爱德华太子岛(Prince Edward Island)附近的一个低压产生的涌浪和当地低压产生的风浪一起相互作并一起向东北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同时存在波长相差极大的3个浪列,有时同时存在着更多的这样浪列并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移动。在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运动中,这些不同浪列的浪峰非常偶然地占据同一位置而引起一个持续时间很短的临时异常大浪,它的范围沿着涌浪运动方向和沿着浪峰方向很小,也就只有几链。在大海上,这个临时异常大浪将仍然具有正弦曲线形状。当锋面气旋中的冷锋沿着南非东南沿岸移动时,锋前刮北-东北强风,如果风时足够长,可使阿古拉斯流的流速增至高达5节,随着冷锋过境,风向急剧变化,在4小时以内就可能刮起强烈的西南风,在这些情况下,海浪迅速形成,向着东北方向移动并与比平常强的多的阿古拉斯流相对。如果在海浪和阿古拉斯流相对期间有一个上述临时异常大浪向东北方向运动,当它到达大陆架边缘的外海侧时就不再是正弦曲线形状,而是变成了一个前面有一道非常深壑大槽引领着的前缘极其陡峭的异常大浪-即怪浪。向西南行驶的船遇怪浪时,将看到船头带着不断增加的冲力稳稳地跌进大槽中,当船头与迎面驶来的大浪陡峭面相遇时,船首直接冲入,破碎的大浪带着灾害性的力量覆盖船首部分,对船体结构破坏力极大。由于怪浪的形状,向东北方向行驶的船遇到怪浪时,遭受严重损坏的可能性大大减小。沿着南非东南部海岸外航行的船舶,在遇到从西南方向涌来4米高以上的涌浪,同时刮6级以上的东北强风并伴有气压下降时,应当远离外海侧的大陆架边缘,进入100米等深线以内航行;如果预报有冷锋带有6级以上的东北强风,最好的方法是向岸靠拢,驶出阿古拉斯海流,向西南行驶的船舶还应大幅度减速,机警瞭望,谨慎驾驶。 [科]

【参考文献】

主要天气 篇4

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是辽中南和环渤海工业经济地带的核心城市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的雾霾天气现象也急剧增多。以2014年为例,大连市全年雾霾天气较往年偏多,轻微污染以上天数为83天,占全年22.7%。本文在以大连市11个气象监测站数据为基础,通过对造成雾霾天气的自然和人为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对缓解大连市雾霾天气现象提出合理性建议,这对了解雾霾天气的规律、成因等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为雾霾天气的预警、预报及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特征

AQI(Air Quality Index)是空气质量指数的简称,是国际上通用的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六项,AQI指数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大气雾霾污染的程度[2]。

从大连市范围内11个大气环境监测站的AQI年际(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和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AQI日际变化监测数据来看,大连市空气质量指数总体分布规律是:所有站点冬季(12至次年2月)AQI指数最高,污染物以固体颗粒物为主,秋季(8—10月)AQI指数达最低,污染物以臭氧、二氧化硫为主;从年际各站点监测数据来看,甘井子站、周水子站、星海三站、七贤岭站和金州站AQI年际变化幅度大,其中周水子站AQI指数年际变化大于120;与之相比,青泥洼站、傅家庄站、旅顺站、开发区站、双D港站和市区站AQI指数年际变化在100以下,青泥洼站AQI指数年际变化小于70,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污染程度较低;从AQI日际变化情况来看,每日较高峰值出现在清晨6时和中午11时及晚间20时左右,低值出现在清晨3时和下午14时及晚间21时左右。

二、结果分析

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出现,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的人口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往往会排放出大量颗粒物质(如PM2.5),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就会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所以,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具有自然和人为的相互吻合性[3]。

(一)自然原因

雾霾天气的产生需要具备特定的气候和气象条件。气候上,冬季是大连地区雾霾天气多发的季节。通过分析大连市AQI年际变化数据可知,大连地区12月至次年2月AQI指数明显偏高于其他季节,主要原因是冬季大连地区海洋性气候作用强,冷空气势力减弱,地面湿度大,区域性污染物扩散难度大,污染物质易发生聚集现象,从而形成较长时间的雾霾天气;而秋季气压较高,冷空气活动增强,云量减少,地表蒸发强烈,大气湿度降低,污染物质扩散性强,故不利于雾霾的产生;气象上,某时段个别天数内AQI指数超过100大气污染临界值,最高可达400以上,达到重度污染程度。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大连地区特定时段内具备稳定大气环流和垂直方向的逆温层,大气底层温度低上层温度高,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弱,城市排放的细小颗粒物聚集于近地面,从而导致雾霾天气,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夜间的市区,因为没有太阳辐射,大气层相对稳定,加之市区高楼等建筑物改变下垫面属性,大气物理环境更加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容易导致雾霾天气的发生[4]。此外,地形因素也会加速雾霾天气的产生,在我国雾霾易多发的城市中,谷地和山区城市雾霾污染较为严重,污染物质不容易扩散是其主要原因(见图3)。大连市地处辽东丘陵腹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市区多处环山,城市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染会受地形的限制难以排放,导致污染物聚集不易扩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雾霾现象的产生。

(二)人为原因

雾和霾的形成都需要凝结核,也就是细小颗粒物(PM2.5),而霾的污染与凝结核的关系更为密切,没有凝结核也就无法形成污染。因此,了解凝结核的来源是了解雾霾天气人为原因的重要途径。凝结核的来源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汽车尾气、冬季取暖、秸秆焚烧、工厂施工和废气排放都会造成细小颗粒物(PM2.5)的产生[5]。从大连市AQI指数年际变化情况来看,大连市冬季(12月至次年2月)AQI指数最高,污染物以固体颗粒物为主,在监测的11个站点冬季AQI指数均超过100以上,根据空气质量评级,已属于轻度污染程度,污染程度市区监测站大于郊区监测站。分析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燃烧所致,冬季气温下降,市域普遍开始供暖,燃煤量剧增,排放出的污染物也增加,导致空气雾霾;其次,汽车尾气排放也是原因之一,冬季普遍降雪,这样不仅造成了车辆拥堵,也使得油料燃烧不充分,增加了污染程度。而秋季污染物以臭氧、二氧化硫为主,这主要原因是周边工厂排放及汽车尾气所致,污染程度郊区监测站大于市区监测站,且污染物来源也不尽相同。日际变化情况来看,各监测站AQI指数在清晨、中午和晚间最高,原因是污染物的扩散需要周期常在3—5个小时左右,这区间段内居民生活、汽车尾气、工厂等化石燃料燃烧的剧增,不断叠加空气污染情况,导致空气质量指数在此区间内出现峰值。

三、对策

控制雾霾天气的发生,就是要控制雾霾污染物的源头———细小颗粒物(PM2.5)的排放。细小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涉及多方面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过程[6],针对大连市细小颗粒物的排放,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减少污染物排放

雾霾天气中的污染物来源主要是煤炭、燃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当前如何解决好能源问题是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7]。针对控制燃煤污染问题,大连市可以借鉴全国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8,9,10],比如:加强企业监管,关停高耗能企业;推广清洁的优质煤炭,逐步淘汰污染大的煤种;全市可逐步实行冬季集中供暖,取缔燃煤小锅炉房。燃油方面,提高油品品质,减少汽车尾气颗粒物的排放量;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控制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优先发展城市轨道(包括地铁)和公共交通系统;推广节能型汽车,支持生物型燃料开发利用。此外,城市外围郊区农田秋冬季秸秆焚烧也要做到严格管控,可在农村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饲料再利用等综合举措,做到全市整体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政府形成管控机制

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全国大力推行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作为大连市各政府机关也应有责任加强环保立法、完善和健全法律制度,从而用法律约束力来监管排放源头,加强监管力度;其次,目前我国城市雾霾已经由城市个体转变为区域性综合问题,对此政府应做好科学预警预报模式,对公众做到及时的信息公开,与周边城市实行联防联控,资源共享,尽早开展区域内大气污染综合控制及对策体系研究。

(三)提高公民减排意识

雾霾的科学防治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因此,作为城市的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新闻媒体、社区及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大气污染、节能减排的宣传讲座,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性,营造一个全民参与的良好环境。

四、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大连市大气雾霾原因主要有:(1)区域湿润的海洋气候;(2)特定气象条件;(3)山地地形;(4)冬季供暖、工厂排放及汽车尾气排放等因素所致。针对污染物的来源特点,提出减少污染物排放、政府形成管控机制和提高公民减排意识的综合整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成,李亚滨.1961—2013年黑龙江省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4,(3):17-19.

[2]袁鹰,刘明源.浅议空气质量指数(AQI)与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差异[J].广州化工,2014,(12):164-166.

[3]魏嘉,吕阳,付柏淋.我国雾霾成因及防控策略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4,(5):51-56.

[4]王珊,修天阳,孙扬,等.1960—2012年西安地区雾霾日数与气象因素变化规律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4,(1):19-26.

[5]顾为东.中国雾霾特殊形成机理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6):3-7.

[6]张婷.关于雾霾天气的治理与预防[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5):115-120.

[7]魏巍贤,马喜立.能源结构调整与雾霾治理的最优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7):6-14.

[8]张建忠,孙瑾,缪宇鹏.雾霾天气成因分析及应对思考[J].中国应急管理,2014,(1):16-21.

[9]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16.

上一篇:陶瓷壁画论文下一篇:隐喻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