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工程

2024-08-08

穿越工程(精选11篇)

穿越工程 篇1

1 工程概况

某管道长江穿越工程地处湖北省公安县北郊,长江东岸为江陵县,西岸为公安县城关北郊,穿越断面位于高压过江铁塔下游约100 m处,距下游公安县城关约2 500 m。西岸为长江江堤,东岸为民堤,长江干堤位于民堤内约2 km~3 km处,穿越区水陆交通较为便利。

通过地质测绘、物探、勘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勘测方法及手段[1,2],初步总结穿越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不仅为合理设计穿越方式提供工程地质资料,也为同类地质上的工程应用提供可参考的技术参数。

2 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穿越区地处江汉平原西部,属平原及河漫滩地貌,长江河谷曲折宽阔、比降和缓,两岸地势平坦,湖泊棋布,河流纵横[3]。穿越段长江近南北向流经本区,两岸岸线平整顺直,穿越轴线方向与长江河道近直交。工程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4]。

2.1.1 西岸

西岸分布长江干堤,江水直临堤脚。堤走向北西约333°。堤顶高约43 m,宽约8 m,铺设水泥路;堤内坡种植草皮护坡;堤外坡分两级,上部为混凝土六面体护面,下部为不规则块石护面,马道宽约10 m,地表种植防护林。堤内地势平坦开阔,地面高程一般为33 m~35 m,地表种植防护林,距堤脚50 m~100 m分布池塘,池塘顺堤分布宽23 m~55 m,最窄处位于拟定穿越断面附近。

2.1.2 东岸

东岸河漫滩前缘分布民堤,堤走向北西约330°。堤顶高约42.6 m,宽约3 m,碎石铺面;堤两侧坡面布满杂草。堤内地势平坦开阔,地面高程一般37 m~38 m,主要为旱地。长江大堤布置于民堤内2 km~3 km处。堤外漫滩宽50 m~100 m,高程37 m~39 m,主要为荒地,零星分布农田,邻近堤脚有宽约20 m的防护林带。

2.1.3 长江水域

长江河床宽广,江面开阔,按勘察期间长江水位34.60 m计,水面宽约950 m。长江断面总体呈宽缓的“U”形,西岸长江江水直临大堤,堤坡较陡,坡度为30°~35°,坡面为不规则块石护坡,从水下探测地形来看,水线以下岸坡总体较平缓,地形坡度约26°。穿越区河道开阔,河床面起伏较小,地面高程14.85 m~20.66 m,起伏差一般1 m~2.5 m,最大为5.85 m,其深泓位于中心偏东侧。水域震探工作期间正逢洪水期刚过,水位开始下落,水深为14.1 m~19.5 m,是水域震探较好的水深和地形条件[5]。

2.2 地层岩性

为了解穿越段岩土层分布,本阶段物探工作采用了地震波反射法与高密度电法进行管道轴线剖面测试[6,7]。根据实测资料和钻探结果显示,工程区除两岸江堤及西岸堤内局部分布人工回填层外,地表均为第四系全新统平原组冲、洪积物(Q4pal+pl)覆盖,从上至下依次分布粘性土、粉细砂及卵砾石。覆盖层上部为粉细砂层、下部为砂砾石层,两岸表层为粘性土分布。粉细砂层东岸分布较厚;水域分布较薄,且呈现近岸段厚、中间薄的分布规律,厚度范围在1.58 m~8.40 m。卵砾石层顶界面分布基本稳定,一般顶界面高程在5.10 m~15.23 m,局部稍低,两岸与水域未发现较大的高程差异。根据水域多道地震反射影像,地表以下30 m范围内,未见明显较大孤立块体。

2.3 水文地质

穿越区西岸分布长江干堤,东岸分布民堤,地表水总体以长江为最低排泄基准面进行排泄。枯水期长江水位低,堤内大气降水主要通过周边沟渠向长江排泄,部分下渗补给地下水;洪水期,江水位较高,甚至高于堤内地表,地下水具承压性,大气降水主要通过周边电排站排入长江,部分下渗补给地下水。

3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1 原位测试

本次勘察期间对场区内主要土层进行了大量的标准贯入及重型触探试验,计63段,有效数据55段(见表1)。试验严格按照相关规程[8]进行现场操作,钻孔做到了孔壁垂直稳定、清孔彻底,试验时触探杆竖直,标记准确,试验值较为可靠。

从试验数据的分布来看,水平方向上,受长江动态淤积影响,不同地貌单元土体密实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垂直方向上,粉细砂及卵砾石层有从上至下密实程度增加的趋势。

3.2 室内试验

本次勘察在钻孔中取粘性土层原状样进行了室内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取粉细砂层原状及扰动样进行了自然休止角试验。

3.2.1 东岸

粉质粘土:含水量26.1%~36.1%,干密度1.31 g/cm3~1.58 g/cm3,孔隙比0.72~1.06,液性指数一般0.23~0.91,软塑~可塑状;压缩系数一般0.23 MPa-1~0.32 MPa-1,具中等压缩性。抗剪强度指标C值平均为24.5 k Pa,φ值15.65°。

含淤泥质粘土:含水量30.2%~40.2%,干密度1.31 g/cm3~1.54 g/cm3,孔隙比0.75~1.07,液性指数一般0.79~1.06,软塑状为主,局部呈流塑状;压缩系数0.28 MPa-1~0.69 MPa-1,一般具中等压缩性,局部具高压缩性。抗剪强度指标C值平均为21.4 k Pa,φ值平均为16.2°。

粉细砂:本次勘察粉细砂层内取一组原状样进行了自然休止角试验,试验表明:粉细砂充分风干的情况下,自然休止角为37°;水下自然休止角为26°。

3.2.2 西岸

粘土:含水量32.3%~48.1%,干密度1.19 g/cm3~1.53 g/cm3,孔隙比0.77~1.28,液性指数0.98~1.39,软塑状~流塑状;压缩系数0.29 MPa-1~0.68 MPa-1,一般具中等压缩性,局部具高压缩性。抗剪强度指标C值平均为23.57 k Pa,φ值平均为15.53°。

3.3 砂土液化

东岸堤外地表以下15 m范围内存在全新统粉细砂,厚约23 m,需进行砂土液化判别。

3.3.1 地震液化判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9]判断,本工程属乙类建筑工程,地震液化判别应提高1度,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进行砂土液化判别。工程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研究期间东岸堤外地下水位深1.8 m,砂土主要位于江水水体以下或地下水中,即处于水下,呈饱和状态。在地表以下15 m范围内取两组砂土样进行了颗粒分析(见表2),砂土粘粒含量局部小于10%。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0]判定,需进一步判别。

3.3.2 砂土液化等级

依据钻孔标贯试验成果进行砂土液化判别见表3。部分计算指标按下述进行取值和考虑:土层均为砂层,粘粒含量参考颗粒分析试验偏安全考虑取4%;地下水位深度按1.8 m计;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按6击。根据表3可见,穿越段东岸堤外下伏砂土具轻微液化性。

3.4 土层渗透性

为了解穿越段土层的渗透性,研究进行了钻孔原位注水试验及室内渗透性试验。

3.4.1 钻孔注水试验

在粘性土层中进行了两段注水试验,渗透系数k值为2.2×10-6cm/s~9.1×10-6cm/s,属微透水。

3.4.2 室内试验

取粘性土原状样5组,进行了室内渗透性试验,试验成果见表4。由表4可见,穿越段粘性土具微~弱渗透性。

3.4.3 各土层渗透性评价

根据上述试验成果,并类比有关工程经验,对各土层的渗透性作如下初步评价:

粘性土渗透系数k值为i×10-5cm/s~i×10-6cm/s,为微透水,属相对隔水层;粉细砂渗透系数k值为i×10-3cm/s,为中等透水层;卵砾石渗透系数k值为i×10-2cm/s,为强透水层。

3.5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在以上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5)。

4 结语

穿越段覆盖层深厚,粘土性,分布于两岸地表,主要为粘土及粉质粘土,层厚4 m~23 m;粉细砂,分布于河床表部及两岸堤内粘性土之下,青灰色为主,少部呈灰黄色,砂质较均匀,松散~稍密状,底部较密实,西岸粘粒含量较高;下部卵砾石厚度较大,分布连续,主要由圆砾及卵石组成。水平方向上,受长江动态淤积影响,不同地貌单元土体密实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垂直方向上,粉细砂及卵砾石层有从上至下密实程度增加的趋势。

粉质粘土、含淤泥质粘土、粘土三者相比,粘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液性指数和较大的孔隙比,粉质粘土含水量、液性指数和最低孔隙比相对较小;粘土的干密度最小,而粉质粘土的干密度最大。

粉质粘土一般呈软塑~可塑状,具中等压缩性,局部具有高压缩性。含淤泥质粘土以软塑状为主,局部呈流塑状,具中等压缩性,局部具高压缩性。

粘土呈软塑状~流塑状,一般具中等压缩性,局部具高压缩性,三者抗剪强度相似。东岸堤外下伏砂土具轻微液化性,粘性土具微~弱渗透性。

摘要:通过对某管道长江穿越工程的勘探工作,初步查明拟选河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利用地质测绘、物探、勘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勘测方法及手段,研究穿越区工程岩土工程性质,为同类地质上的工程应用提供可参考的技术参数。

关键词:穿越工程,工程性质,岩土勘察

参考文献

[1]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

[3]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湖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705.

[4]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

[5]DZ/T 0170-1997,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S].

[6]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S].

[7]SL 326-2005,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

[8]GB/T 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S].

[9]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10]SY/T 0053-2004,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穿越工程 篇2

关键词:天然气管网穿越区工程地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008-01

1、概况

某天然气管网穿越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江南台隆。据周边地质调查及钻孔资料分析,岩层走向130~150°,倾向SW,倾角15~20°。

穿越区表层均为第四系覆盖,场地内的构造形迹主要靠钻孔揭露。穿越区末发现大的地质构造异常区,未见断层分布,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裂隙。早期基岩长期裸露,岩体遭受风化作用强烈,使地表表部岩体在各种风化营力的作用下,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物理力学性质等产生了程度不同的破坏和改变,在浅表部形成一定厚度的风化岩体:后期地表沉降,第四系冲积物覆盖其上,风化岩体深埋。

穿越区和邻近区域末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冲沟、暗滨、暗河及地面沉陷等不良地质现象。

2、水文地质条件

穿越区东、西岸为冲积平原。地表水排泄方式总体上以赣江为最低排泄基准面,枯水期赣江水位低,堤内大气降水主要通过周边沟渠向赣江排泄,部分为水塘蓄积或下渗补给地下水:洪水期,江水位高出堤内地表,地下水具承压性,大气降水主要通过周边电排站排入长江,部分下渗补给地下水。工程区地下水按埋藏和迳流条件可分为覆盖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脉状地下水等。

3、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穿越区两岸属冲洪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河床面地势较低,相对下陷,河道整体纵坡较小,水流平缓。现今岸坡受江水冲刷作用不明显,稳定性较好。对于西岸来说,漫滩使赣江上游来水主要汇向东侧,对西岸岸坡冲刷及淘蚀作用轻微,岸坡稳定性较好。因此,两岸岸坡稳定性较好,堤防基本不受河床冲刷的不利影响。穿越工程两岸岸坡平缓,江水受堤防约束,两岸岸坡处于稳定状态,无明显不利演化;主河道存在冲刷下切趋势,而拟定穿越线路在主河道处位于基岩之中:因此,以上因素对本穿越工程不构成直接影响。

从穿越区钻孔揭露来看,暂未发现断层或发育性状较差的裂隙密集带,因此穿越线路上存在强渗区的可能性较小,但钻孔揭露的仅为局部窗口信息,穿越施工时因加强观测及预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出、入土段管顶上覆土体厚度较小,若泥浆压力过高,超过周围土体允许剪力时,土体将发生变形,地面将隆起甚至开裂致使泥浆泄漏至地面,造成钻进困难、环境污染,对堤身及堤基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砂砾岩及疏松砂岩,半胶结状,属极软岩;其钻孔取芯,在钻进扰动下主要呈散粒状取出,钻孔成孔后孔壁自稳能力较差。可能会出现不断崩屑的现象。

管道穿越工程沿线将会遇到的岩土体包括:粉质粘土、砂砾土(粗砂、砾砂、圆砾)、泥质砂岩、砂岩、砂砾岩、疏松砂岩等。针对定向钻施工而言,岩土体的不均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一种介质过渡到另一种介质的明显差异,如土层与基岩的界面:二是介质内部结构上的差异,卵石大小不一,基岩软硬不均,基岩风化程度造成的差异等等。上述两种岩体介质不均匀状况,将会对穿越施工的钻进、扩孔和管道回拖造成不利影响。

4、工程地质评价及建议

穿越区地表以下冲洪积层厚度不大,以砂性土和碎石土为主,土体结构较不均匀。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有关条款初步判定,本穿越穿越管道属乙类抗震设防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应小于6度,穿越区属对抗震不利地段。

穿越区地势较平坦,起伏较小,主要为农田,除堤防外与东岸坟地外,无地上、地下建(构)筑物,为钻机场地、钻具操作场地及泥浆池的布置提供了足够的平面空间。同时西岸堤内沿穿越轴线外延2km范围内,地势平坦开阔,是良好的管道预制场地。

穿越区两岸堤内地表为粉质粘土,呈可塑状,天然状态下的承载力110KPa。大型定向钻穿越工程施工机械设备自重一般较大,尤其是工作钻机,其在带动钻头旋转破岩或管道回拖敷设过程中还将受到较大的水平及竖向荷载。因此,地表天然的承载力难以完全满足施工机械设备的承载要求,平整场地后,尚需对场地地基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

5、结论

穿越区主要为冲积平原地貌,地形平坦开阔,水陆交通便利,河床及两岸岸坡总体稳定,无饱和砂土或粉土液化问题,河床冲淤变化对穿越工程不构成影响,地表与地下除两岸分布大堤外无其它构(建)筑物、障碍物等分布,场地条件能适应穿越工程兴建的需要。施工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岩性条件采用不同的钻头、泥浆压力和速度,并应及时做好监测措施。

参考文献:

[1]FredlundDG,RahardjoH.非饱和土土力学,陈仲颐等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7,

[2]刘春原,朱济祥,郭抗美,工程地质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林宗元等,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1996,

天然气管道穿越工程施工技术 篇3

关键词:天然气管道,穿越工程,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管道咸宝线249号~250号千河穿越工程,属于河流大型穿越,咸宝线投产于1999年,原千河穿越点位于宝鸡市城东卧龙寺前端500 m,西宝高速公路南侧约50 m处。设计埋深6 m,每隔10 m设置有一个1.2 m×1.2 m稳管墩。由于近年来渭河大量采砂,导致中渭河河床逐年下降,与千河河床高度逐渐加大,随着千河上游水库泄洪,千河河床下切严重。2006年天然气管道出现裸露和悬空30余米,2010年更是多次出现险情,裸露、悬空管道达到了150余米。虽然此处已进行了抢险施工,但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彻底消除此处安全隐患,确保输气管道的安全,实施本次千河穿跨越工程。

2 施工方案的比选

千河河床底部形态为U形,管道跨越河流断面,水面宽约200 m,河床由卵石、圆砾、粉质粘土组成,上部漂石较多(可能受人工采砂堆积影响),稍密~中密状态,呈浑圆或亚圆状。粒径一般为5.0 cm~10.0 cm,最大粒径可达30 cm,经过多方会议论证,并多次与规划、河务部门联系,千河穿越宜采用分段围堰导流大开挖穿越方式,穿越管道为426×8.8×52 MLSAW钢管,加强级3层PE防腐,穿越水平长度721.4 m,管道实长731.01 m。

3 穿越施工技术

3.1 管道埋深深度

根据《咸宝输气管道工程千河穿越防洪评价报告》:此段河流最大冲刷深度为5.44 m,管道埋置深度应保证管道埋顶面深不应小于最大冲刷深度以下1 m,并设配重压袋防止管道于洪水期漂浮,根据现场踏勘情况,河底高程因采砂不断下降,部分河床因采砂产生深坑,因此埋深宜在10 m以下,在采砂深坑处埋深在坑底3 m以下。

3.2 管沟开挖

千河河床主要为卵石、砾石层,施工开挖应择枯水期进行施工,考虑管线埋深较大,管沟开挖时应分级开挖,每级设置3 m~4 m施工平台,管沟开挖放坡坡率不小于1∶2.5,并根据现场情况采取降水措施。

3.3 管道的焊接及检验

1)本工程焊接方式采用手工向下焊接方式。2)管道焊接、修补或返修完成后及时进行外观检查,检查前应清除表面熔渣、飞溅和其他污物。焊缝外观应达到《钢制管道焊接及验收》和《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的验收标准。外观检查不合格的焊接不得进行无损检测。3)所有对接焊缝应进行100%射线检测,并进行100%超声检测。对于有焊接缺陷的清除和返修,应重新用原先使用的探伤或射线照相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3.4 管道的清管、试压、干燥与置换

1)清管。管道焊接检验合格后,必须采用清管器进行清管。清管次数不小于2次,确保将管道内的污物清除干净。清管设临时清管收发装置,清管接收装置应设置在地势较高的地方,50 m内不得有居民和建筑物,并应设置警示装置。管道全部连通后,用压缩空气推动清管器进行清管,清管器采用智能清管器,清管器所经阀门为全开状态。

2)管道试压。穿越段管线与普通线路段连接之后,统一进行试压。试压介质采用无腐蚀性洁净水。试压后,必须将管道内的污物和积水清除干净。经试压合格管段的连头焊口必须进行100%X射线照相检验和超声波复验,检验合格后,可不再试压,全线连通。试压完成后,排放试压水,排水口要安装污水过滤器,排放水质达到水管部门的排水标准。

3)管道的干燥。长输管道经过清水试压后,如果不进行干燥处理,会直接影响管道的正常运行,甚至会造成堵塞,停输等等严重事故,因此,天然气管道在投产前必须进行干燥作业。针对本工程管道,经过清管后管内水分含量少,干燥施工工期要求紧等特点,以及安全、环保等诸多因素,选择以干空气干燥法为主对管道进行干燥,在管道末端配置水露点分析仪,干燥后排出气体水露点应连续4 h比管道输送条件下最低环境温度至少低5℃,变化幅度不大于3℃为合格。管道干燥结束后,如果没有立即投入运行,宜充入干燥氮气,保持内压大于0.12 MPa~0.15 MPa的干燥状态下的密封,防止外界湿气重新进入管道,否则应重新进行干燥。

4)置换。工程与原管线连通后,新建管道内存在大量空气,需要通过置换排出管道中的空气,引入天然气,同时检验管道的整体质量,其安全控制非常重要。本工程采用注入氮气后通过气顶气再引入天然气进行置换。

3.5 管道敷设方式

河床内管道采用直管组合敷设,两岸坡处采用热煨弯头(曲率半径R=6D)组装上岸与线路连接。

3.6 管沟回填

由于管沟大多为卵石层,为了避免防腐层的损伤,沟底必须先铺设0.2 m厚细砂垫层,平整后方可吊管下沟。经探伤、防腐、沟底标高等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填,管底以上1 m范围内回填中粗砂,然后回填原开挖卵石至河床顶面:东西两侧大堤管底以下回填料压实系数不小于0.92。

3.7 采砂坑回填

管线河床内穿越采砂坑两处,采砂坑采用砂卵石回填夯实,压实度系数不小于0.9,回填顶高程为542.0 m,回填区两侧坡比为1∶2,表层采用大块石护面(≥100 kg)。

3.8 稳管方式

水下的穿越管段受水的浮力与动力的作用,引起管段的漂浮和位移,发生破损现象,因此,采用配重压袋进行稳管。配重袋采用聚丙烯等抗酸碱、耐腐蚀,对水质无污染的材料;压袋内填充物为中粗砂,也可用卵石,卵石粒径不大于50 mm,容积率不小于0.8。

3.9 水工保护

由于穿越处属于千渭之汇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东岸岸堤已整治完毕,两岸均为人工砌体护面斜坡堤,对千河穿越开挖施工破坏的两岩岸岸堤采用M7.5浆砌石护坡进行防护,浆砌石坡面下设置过滤层:中砂垫层、土工布、碎石垫,并且护坡与两侧原有地貌,平顺连接;护岸基础置于冲刷线以下1.0 m处稳定的土层中。

3.10 堤顶管线保护

管线穿越东岸、西岸两侧堤顶处采用650×11钢套管保护,材质Q235B,西岸钢套管长度9 m,东岸钢套管长度20 m,钢套管与天然气管线之间设置DN400绝缘支架,间距1.5 m,管线安装后,对套管内空隙采用M10水泥浆填充密实。

4 结语

燃气穿越国防光缆 穿越申请 篇4

施工申请

申请单位:青龙满族自治县众诚燃气有限公司 审批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66008部队

施工地点:青龙县滨河路东段万成尚景小区南侧(龙岛公园东侧)

施工工期:

施工方案:

本次开挖作业步骤:

1、相关单位现场勘查、定位;

2、我公司施工队人工开挖;

3、工作坑挖好后,进行PE管断管焊接;

4、试压合格后,通气、人工恢复地面。

施工概况:

新建PE160管线与已建PE200管线连接采用断气带气作业方式,需横向穿越光缆。带气连接需采用de200/160电熔鞍型三通一个、de160的电熔套筒一个。

本次作业前进行细致安排,周密部署,为不影响其他用户用气,采取夜间作业,特向光缆维护方(中国人民解放军66008部队)提出申请,配合施工。谢谢,为盼!

青龙满族自治县众诚燃气有限公司 2012.11.22

二、降压(放散)程序

夜间带气,无需降压放散。

三、施工操作程序

(1)操作坑:现场操作坑长2米、宽2米、深度1.4米。(2)工具:PE管电熔焊机,手锯,专用PE管刮刀等。(3)辅助设备:灭火器、发电机。

四、需相关部门协调

燃气管线新做pe160向北引入,穿越光缆,燃气管线埋地1.1米,需光缆维护方(中国人民解放军66008部队)配合施工。

五、人员组织

穿越工程 篇5

高速路穿越;线路施工;工期短

1.施工概况

A.工程简介

因拟建广州至河源高速公路需经过€?00kV兴安直流#2240塔位,对电力线路的可靠运行以及道路的安全使用均构成威胁,为解决高速公路建设与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矛盾,特对€?00kV兴安直流#2238-#2240处塔位进行改造。

€?00kV兴安直流#2238-#2240改造段为直流与接地极线共塔设计,直流线路按双极单回设计,导线为每极4€譇CSR-720/50,地线为两根GJ-80钢绞线,接地极导线每极2€譒GJ-630/45钢芯铝绞线。

B.施工区段跨越情况

线路区段内,共跨越架空10kV电力线路2回,架空通信光缆4回;跨越正在通行二级公路(县道)1次,乡村公路1次;跨越段内山高坡陡谷深,跨越区内为成熟经济林,树木枝繁叶茂,多处为果园区,塔位及区段内为群众祖坟所在地。

C.计划停电施工时间

共8个昼夜:2009年10月01日08时至2009年10月8日下午18时止。

D.改造段平面示意简图

2.施工任务

任务1:分别新组立2基新铁塔(一基直线塔(暂编号为新#2239)和一基耐张塔(暂编号为新#2238)),其中,由€?00kV兴安直流#2238旧塔中心往#2241塔方向前移26m处新立1基JGV371-29/30型耐张塔;由€?00kV兴安直流#2239旧塔中心往#2241塔方向前移112m处新立1基ZGV375-63/67直线塔。

任务2:拆除现有的兴安直流#2238、#2239及#2240共3基直线塔。

任务3:不需换导线(间隔棒和防振锤均使用原线路上的间隔棒和防振锤,其他金具和绝缘子均重新采购),完成#2237至#2241的导地线、接地极线的重新架线安装。

任务4:2238新塔断线、紧线。

3.施工基本方法

于线路停电前完成基础施工,铁塔组立至一定高度(与地级导线有足够安全距离)后停止;停电后,按照不同塔位不同施工点工作进行分工,导线不落地,导线用滑车挂于新塔上(旧导线低于新塔横担,挂于铁塔主材节点处,以不压跨越物为准),同时旧塔上落线拆塔;新塔组立完毕,而旧塔拆除至不影响紧线后于#2238上断线、紧线。

4.施工方法和步骤

A.停电准备工作

新塔基础应已完成并通过监理及业主的验收;技术负责人会同施工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拟定出最可行的施工方案,并经上级领导批准。停电施工前,应由技术负责人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明确施工要求,确定分工情况。与供电部门联系,向供电部门提出停电申请,同意后填写停电申请票。停电申请获批准后,填写停电工作票。材料负责人准备所有施工材料和工具器,确保施工过程有料施工有工具器使用。做好材料使用和调配计划,与业主协调架线材料备用品和易遗缺螺钉等。

B.停电前施工任务

基础施工,按照基础施工作业指导书,于9月15日前完成;线路地极导线最小安全距离为3m,500kV直流最小安全距离为5m(参见后表)。在直流线路带电情况下,完成如下工作:#2237旧塔,于9月29日前,布置好过轮临锚现场,挖好临锚地锚,清点和布置临锚系统工具器材料;新#2238于9月26日前组立高度为21m,其它塔段和塔片,于地面组装并清点,无缺件,合理布置塔吊现场。现场清点并组装架线金具等材料,准备好紧线工具器。#2238旧塔,于9月29日前,准备好拆塔工具器,布置好拆铁塔现场;新#2239铁塔于9月26日前组立高度为18m,其它塔段和塔片,于地面组装并清点,无缺件,合理布置塔吊现场。现场清点并组装架线金具,清点附件安装工具器。#2239旧塔,于9月29日前,准备好拆塔工具器,布置好拆铁塔现场;#2240旧塔,于9月29日前,准备好拆塔工具器,布置好拆铁塔现场;架线金具,导线、金具大部分用旧的,导线拉力试验应已完成。于9月28日前,按照相应施工方案和措施完成跨越区内电力线、通信线、公路、施工棚等跨越架。现场调试和演练施工,检测现场通信措施和施工力量以及设备协调。

C.停电后施工任务

铁塔组立和铁塔拆除方法:采用□500€?1m内拉线悬浮铁抱杆进行组立(见相关作业指导书),组立人员分塔片吊装组,辅材与螺栓紧固组,同时进行施工;导线、接地极线以及地线降线、升线,尽量在全线均放置于滑车内后,同时间进行,以免因为不均衡受力造成冲击等,导线和线夹受损,并造成导地线压到跨越架等;施工工序先后为:右地线→左地线→右导线→左导线→右地级线→左地级线。

跨越区段内同步施工措施:10月1日,跨越区内所有10kV电力线路,验电、接地等停电跨越施工措施同步完成,并汇报施工负责人;至10月8日停电期间全程有人监护;10月1日,跨越区段内交通道路等重要设施监控工作同步启动,并汇报施工负责人;至10月8日停电期间全程有人监护。

D.各施工杆塔位施工步骤和施工方法

#2237:10月1日,现场施工班组负责人接到现场施工总指挥苏宏盛的停电通知后,迅速进行验电、接地,验电接地工作完成后及时通知现场总指挥;在#2237大号侧打导、地线(共12根线)过轮临锚,地面准备工作于9月30日前完成;临锚线于于10月2日前完成;施工过程监护临锚措施以及临塔#2236铁塔情况;拆除#2237临锚线;接到施工现场总指挥和停电负责人确认施工任务完成人员已撤离,拆除线路接地。

#2241:10月1日,现场施工班负责人接到施工现场总指挥苏宏盛的停电通知后,迅速进行验电、接地,验电、接地工作完成后及时通知现场总指挥;施工过程监护#2241铁塔情况;安装#2239-#2241间隔棒;接到施工现场总指挥和停电负责人确认施工任务已完成人员已撤离,拆除线路接地。

#2238:9月30日前,按照组塔方案,采用内拉线悬浮抱杆完成20米范围内铁塔,其它塔片和构件地面组装完毕,塔材清点完成,现场布置完毕;组塔组:10月1日,接到停电验电接地完毕后,进行抱杆提升,组立铁塔15m,并于下班前完成抱杆提升一次;10月2日,抱杆提升2次,完成铁塔组立约20m;10月3日,完成地线、导线横担吊装,铁塔组立完毕,提升地线支架后同时完成地线悬挂于地线支架工作;10月1日~10月3日,完成旧塔#2238铁塔降线工作,降线必须与跨越物监护人员协调一致,用单轮 660胶轮,逐根导线(地级线)进行落线。10月4日~10月8日,旧#2238铁塔拆除工作完成;紧线组:10月4日~10月8日,紧线、跳线制作、附件安装。

#2239:9月30日前,按照组塔方案,采用内拉线悬浮抱杆完成15米范围内铁塔,其它塔片和构件地面组装完毕,塔材清点完成,现场布置完毕;组塔组:10月1~10月4日,铁塔组立完毕,螺栓紧固完毕;拆线组:10月1日~10月3日,完成旧塔#2239铁塔降线工作,降线必须与跨越物监护人员协调一致,用单轮 660胶轮,逐根导线(地级线)进行落线。组塔组:转入旧#2238铁塔拆除工作,10月5日~10月8日完成;附件安装组:10月5日~10月8日,附件安装、自检消缺工作;

#2240(旧塔):拆线组:10月1日~10月3日,完成旧塔#2240铁塔降线工作,降线必须与跨越物监护人员协调一致,用单轮 660胶轮,逐根导线(地级线)进行落线。拆塔组:10月4日~10月8日,旧#2240铁塔拆除工作完成;

5.质量要求

#2239-#2241#档内导地线不允许有压接头。打过轮临锚时,要注意做好保护导线的措施,拆下的间隔棒必须保存完好。#2241打临时拉线时,铁塔横担绑扎处必须放木头垫稳。改线段所使用的旧线在液压前必须用砂布及钢丝刷将表面的氧化层刷去,然后用汽油洗干净,并涂上导电脂。紧线安装后,原#2237瓷瓶串不应有倾斜和线夹不得有迈步现场。其它按本工程的架线作业指导书和<<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GB50233-2005)

6.施工安全措施

京秦铁路穿越工程顶涵施工工艺 篇6

1顶进准备

1.1 工作坑开挖

在进行滑板和涵体施工前需进行工作坑开挖, 工作坑开挖深度达9.5 m, 工作坑开挖结束时, 在后背东侧留一坡道, 坡度不大于15°, 作为顶进时土方的出路。为确保铁路路基安全, 靠路基一侧边坡进行挂网喷锚防护。

1.2 滑板及框架涵制作

滑板制作是本工程的一个关键工序。滑板锚梁沟槽采用人工开挖, 与工作坑开挖交叉进行, 滑板设2‰上坡, 前端标高与涵体底板底标高相同。工作坑开挖结束后对工作坑土质进行承载力检测, 局部土质松软处换填碎石, 并在工作坑内设置标高控制网, 间距2 m, 以便使用刮杠找平, 滑板采用C20混凝土, 内置钢筋网。滑板混凝土浇筑后进行拉毛, 以利于找平层粘接, 找平层平整度要求不大于3 mm。滑板制作完毕后, 在滑板上制作框架涵。框架涵与滑板间设置“三油两毡一布”润滑隔离层, 滑板混凝土强度达到2.5 MPa后, 开始进行润滑隔离层施工, 先涂1层黄油后, 粘铺1层油毛毡, 再作1层黄油毛毡, 涂黄油铺塑料布, 为了防止绑扎钢筋时损坏隔离层以及浇筑混凝土时漏浆, 造成启动困难, 在隔离层上抹2 cm砂浆保护层。

1.3 后背梁

顶进框架涵后背梁为一受力结构, 承受框架涵顶进入土中产生的反力, 为了保证后背有足够承载力, 在工作坑开挖前打入钢板桩, 以保证后背原状土体不受扰动。为了防止涵体顶进时后背弹性变形过大而降低顶进效率, 后背桩采用双排16 m长I45c工字钢桩, 排间距离1 m, 5根/m。由于后背桩后土体较小, 为了防止在巨大顶力作用下土体发生滑移, 后背土体需打入抗滑桩, 抗滑桩采用12 m长I40c工字钢, 1根/m, 十字交叉布置, 为了防止后背桩在工作坑开挖后失稳, 还要将后背桩与最后1排抗滑桩连牢作地锚。后背梁是一种传力结构, 它将千斤顶的顶力均匀分布给后背梁, 所以后背梁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后背梁采用2.0 m×1.25 m×9.5 m混凝土梁, 并将后背梁与滑板连为一体, 防止滑板跟进。

1.4 中继间

中继间在两节框架涵的连接处, 在中继间部位设置钢护套和钢插销, 钢护套位于框架涵外侧, 防止顶进过程中泥土进入框架涵内, 造成顶进困难。底板护套钢板一次安装到位, 在绑扎钢筋前按设计位置安放到位, 并焊好锚固筋。两侧护套钢板一次到位困难, 且精度难以确定, 采用预埋钢板, 后焊接方法。框架涵拆除外部模板后, 防水层施工前, 焊接护套钢板。因为顶板上土渣在顶进时已随挖土清除, 顶板护套仅两端有挡土作用, 所以仅施工两端各1 m, 其他位置不做, 以方便顶板沉降缝防水施工, 沉降缝防水施工完毕后, 再用钢板封闭涂刷防锈漆。

钢插销在顶进过程中, 对防止框架涵错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钢插销采用2根50 kg/m钢轨制作, 每边墙8个钢插销。钢插销一端预埋入先施工的一节框架涵箱体内, 另一端伸出箱体外, 外露长度不小于顶程加18 cm (68 cm) 。后施工的一节框架涵箱体施工期间在相应位置预埋10 mm厚钢套, 钢插销与钢套间留有活动间隙, 确保钢插销伸缩自如 (如图2) 。为了防止钢插销在顶进过程中受力不均而发生脆断, 在安装钢插销套时, 要保证间隙均匀确保钢插销共同受力。钢轨横向抗弯模量很小, 在横向扭矩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脆断, 为此在底板增设混凝土剪力铰。同时在底板2角设两套钢搭榫, 钢搭榫采用I50a工字钢, 采用4套Φ20U型预埋螺栓固定, 以提高纵向抗剪强度。

中继间在框架涵底板上安装顶镐, 根据计算需要20台2 000 kN顶镐, 在框架涵底板施工时两端各留6 m顶镐槽, 顶镐槽呈锯齿状, 每个台阶1 m, 槽长1.2 m, 两节框架涵各占一半为60 cm。

1.5 路基防护、加固

为了防止框架涵顶进时撕裂路基, 在路基边设有防护桩, 路基防护采用Φ125 cm沉管灌注桩, 桩管采用10 mm钢板卷成, 水位以上管内出土采用人工挖土、卷扬机提升, 水位以下采用抓泥斗出土, 钢管采用震动下沉, 管内灌入水下混凝土。

为了防止顶进时路基正、侧面塌方, 对工作坑开挖对应的路基及地基范围内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使土体胶结成整体。工程所在地土质渗透性较差, 注浆孔距最大不超过2 m, 孔径不小于60 mm, 孔深一直伸到需要加固的路基土体内 (孔位布置见图3) , 在适当位置设置观察空孔, 孔内填满渗透性良好的沙子, 以确定注浆情况。

2涵体顶进

在各种准备工作就绪后开始框架涵的顶进施工, 框架涵顶进的流程见图4。

框架涵预制成型后, 当框架涵主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 %后方可进行正式顶进作业, 框架涵的顶进采用顶推法施工, 边顶进边出土, 箱体底、侧刃脚始终吃土顶进。

根据本工程的情况将两节框架涵一次顶入, 框架涵计算最大顶力约73 000 kN, 顶力虽然很大, 但并不是框架涵就位的控制因素, 由于框架涵轴线与铁路交角为55°, 土压力产生的扭矩很大, 顶镐提供的扭矩不能完全平衡土压力产生的扭矩, 框架涵不能准确就位, 必须启用中继间, 减少土压力产生的扭矩, 根据计算中继间需布置20台2 000 kN顶镐, 左侧8台顶镐, 右侧12台顶镐。第2节框架涵末端布置20台2 000 kN顶镐, 起动时呈对称分布, 随入土深度增加, 土压力扭矩增大, 顶镐逐步移至右侧 (如图5) 。

框架涵顶进速度取决于洞内出土速度, 本工程的框架涵净跨度为17 m, 净高8.22 m, 空间宽敞, 可以采用机械出土。洞内挖土采用PC220挖掘机挖土修坡, 必要时人工配合, ZL50载装车, 自卸车运土。挖土时, 严格掌握切土量, 底板、侧刃角必须吃土顶进, 挖土坡面不陡于60°, 先挖两侧, 后挖中间, 形成向洞内凸出弧形, 待涵体顶进到坡面时才能挖除凸出土方, 确保路基不发生塌方, 保证运行安全。

3顶进的方向控制及纠偏

纠偏的决策来源于测量数据, 每顶一镐必须进行方向和标高测量。在框架涵前后中轴线上设置方向观测标志, 框架涵顶板四角设标高观测标志, 用经纬仪、水平仪测量顶进过程中框架涵位置和标高偏差, 提前放出框架涵就位线, 做好框架涵顶进记录。

框架涵在滑板上顶进时, 由方向墩控制顶进方向。当箱体脱离滑板后, 通过调整两侧顶镐布置, 结合挖土来控制顶进方向。框架涵刚吃土时, 由于土体正面阻力产生左转力矩, 左侧开动6台2 000 kN顶镐, 右侧 2台, 以使框架涵入土位置正确, 为框架涵正确就位打好基础。当框架涵入土深度超过7.3 m时, 框架涵两侧土压力产生的右转力矩大于正面土阻力产生的左转力矩, 涵体开始右转, 此时调整右侧顶镐数大于左侧, 且随入土深度增加, 逐渐增多右侧顶镐。

顶镐调整与挖土及其他措施结合使用, 在本工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框架涵左偏时, 减少左半边底板吃土, 减少左侧阻力, 使框架涵左侧顶进速度快于右侧, 当框架涵右偏时, 减少右半边底板吃土, 使右侧顶进速度快于左侧, 无论怎样挖土两边墙外侧不能挖空, 边墙吃土量不少于5 cm。为了改变框架涵两侧土抗力, 在框架涵制作时, 右侧设有1 m长5%的侧面坡, 以便将右侧土体挤实, 增加右侧土抗力。在框架涵初入土时, 由于底板正面土体阻力产生左转力矩, 而减少右侧土抗力, 此时右侧侧面坡用钢刃角封闭。当框架涵进土深大于7.3 m, 侧向土压力产生的右转力矩大于正面土体阻力产生的左转力矩时, 开启侧面坡, 左侧刃角墙前端留有预埋螺栓, 如方向调整困难时, 可以安装导向钢刃角, 在本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因顶进顺利未使用左刃角。

4结语

穿越工程 篇7

1 衬砌厚度检测

1.1 检测方式与测线布置

衬砌厚度与背后密实度主要利用SIR-3000型号的雷达实施检测。检测要布置4条测线, 位主要分布在供部与左右边墙以及与仰拱。雷达检测主要利用连续测量模式, 在隧道的洞身每间隔5.0m利用红漆进行标记, 而雷达就会记录每5.0m打一下标记, 而100m标成双线标记。为了能够确保雷达记录的5.0m标记可以代表洞身距离的精确性, 在进行检测时主要由专人负责进行打标记。在施工现场运用工程检测车, 并且保持不超过5km/h的速度完成检测。

1.2 图像解析

地质雷达资料主要反应出地下介质相关电性分布, 把其转化成为地质体分布, 一定要将地质和施工以及地质雷达等方面相关资料进行有效融合, 从而获取检测对象总体图像。而对于隧道衬砌发生不密实与脱空现象的判断, 处在围岩或是混凝土中相关脱空中空气和模筑混凝土以及围岩等存在相对比较明显的介电常数差异, 对此在时间的剖面图中, 同向雷达的波错断发生并向上弯曲, 同时在脱空与混凝土以及围岩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界线, 在分析过程中如果钢筋或是格栅钢架, 一定要进行综合考虑。衬砌背后回填密实度相关判别特点就是信号幅值相对比较弱, 甚至并未发生界面发射信号。而不密实特点是衬砌界面出现强反射信号, 且同相轴呈现绕射弧形, 还不连续, 相对较为分散。另外, 脱空特点是, 衬砌界面的反射信号相对比较强, 三振相较为明显, 而且其下部依然存在强反射的界面信号, 两组信号的时程差相对比较大。

2 衬砌混凝土强度检测

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换算值相应平均值应该依据各个测区混凝土的强度换算值进行计算, 而且计算测区的平均回弹值, 要从此测区的16个回弹数值中剔除其中的三个最大值以及三个最小值。而结构混凝土强度的推定值应该满足一下规定需求, 若是在单个构件的检测过程中, 单个构件相应混凝土强度的推定数值要选取此构件的各个测区中混凝土强度相关换算值的最小值。通过对检测数据完成分析与研究, 隧道衬砌的个别测区难以满足有关设计需求, 检测的强度数值比较接近设计值, 证明隧道衬砌结构会在自然应力的影响下, 发生性能衰变。

3 衬砌厚度与回填密实程度以及空洞大小计算

首先, 衬砌厚度的计算应该利用公式H=Vt/2计算。在实践工作过程中, 唯有速度V数值选定, 计算机才可以利用软件把记录色彩实践的相应剖面自动转换成彩色深度剖面。其次, 回填密实程度有效评价, 依据反射波的振幅和相位以及频率特点, 能够把回填层有效划分成为密实和不密实两种类型。最后是空洞大小计算。依据空洞界面的反射波相应振幅和相位特点, 明确空洞的顶界面与范围。依据反射波的相位特点明确空洞低界面。而且空洞的大小一定要依据电磁波出租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完成计算。

4 处理方案

对于隧道衬砌发生的质量缺陷, 应该根据衬砌的厚度施工过程中允许误差不超过5cm的需求, 主要应用下述几种处理方案。

首先, 针对拱顶的二次衬砌后的满足设计厚度需求的70%之上的相关部位, 如拱顶之上的脱空部分应该应用和衬砌砼标号的相关加气小石子混凝土进行填筑密实。其次, 针对拱顶施工过程中二次衬砌厚度并未达到设计厚度70%之上的部位, 比如II类围岩, 由于二次衬砌是钢筋混凝土, 针对空洞部分应该利用同标号的混凝土进行注填密实, 再如III类与IV类岩石, 一定要将原衬砌混凝土进行凿除, 利用钢筋混凝土进行重新浇筑。在进行浇筑之前应该现在两侧剩余衬砌位置植入钢筋, 一般情况下深度在15至25cm。钢筋可以应用专用胶进行粘结。另外, 钢筋设置应该参照II类围岩中二类衬砌钢筋构造, 并且对钢筋骨架的具体高度进行合理调整。最后, 进行左右供部分处理, 由于左右边供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 若是厚度并未满足设计二次衬砌厚度, 就应该凿除员衬砌, 应用钢筋混凝土完成重新浇筑, 同时供背脱空位子一定要注浆回填密实。

5 结束语

利用地质雷达完成油气管道穿越工程的隧道衬砌施工质量检测是现阶段主要应用的检测方法, 其具备无损和高效以及精确等多种特点。同时地质雷达还可以在新线和原有线隧道的衬砌质量检测方面应用, 此项检测技术在油气管道穿越工程中的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与维护汇总已成为主要应用的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培德.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梧村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公路工程, 2010, 35 (01) :134-137.

[2]蔡建辉.地质雷达在高等级公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12 (增) :87-89.

穿越工程 篇8

本工程为太原市集中供热(二电)穿越汾河段预热工程,设计为DN800直埋预制保温管。根据业主要求,预热起点桩号为0+32;终点桩号为5+36。

2 预热管道参数

1)设计供水温度Tg=150 ℃,回水温度Th=70 ℃。2)管线为DN800直埋预制保温管,长度为L=504×2=1 008 m。

3 预热要求

1)对整个管段进行一次性敞沟预热,桩号2+82段两侧各30 m范围容许回填。2)预热升温速度控制在4 ℃/h左右。3)预热时,应以伸长量为标准,在0+32,5+36处分别设伸长量标志,当两端伸长量之和达到设计伸长量后,方可回填。设计伸长量见表1。4)预热伸长量总和允许误差为0 mm~20 mm。5)管道预热到规定的长度后,进行回填,管顶覆土大于3.5 m时可切断热源。

4 预热方法

根据设计对预热的要求,从技术角度出发,预热达到要求后需维持较长的预热时间。相对热水、蒸汽、热风、电加热等介质而言,热水介质稳定性较好。因此,本工程预热采用热水为介质,选用热水锅炉进行加热。

5 预热步骤

施工准备→管道预热→预热管检测及记录→保持预热6 h→预热验收→维持预热、回填→管内积水排除。

6 施工准备

1)伸长量的确定。安装温度按20 ℃考虑,根据施工图纸,预热最终温度为85 ℃。则:总伸长量应为:AL=αL×10-3(t2-t1)=11.7×504×10-3×(85-20)=387.1 mm。2)锅炉房的布置。锅炉房布置在1号小室西南方向,土建为片石基础,240砖砌墙顶部为钢架石棉瓦顶。3)锅炉的选型。所需热量:Q=rL×2×C(t2-t1)=0.42×3.14×504×2×(85-20)=3.291 7 CBL。故选用60万大卡锅炉,即DZW0.7-0.7/95-70-A型锅炉一台及其配套辅机设备。根据业主要求,取消上煤、出渣及软化系统。4)锅炉房的安装及验收。锅炉房施工前应征得环保、压力检查部门同意,锅炉安装严格按现行规程、规范执行,安装完毕应由环保、压力部门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5)桩号0+32~5+36外网管线按原已批准的施工方案即时进行试压并合格。6)预热管道接口保温已完成。

7 管道预热

1)预热管道必须在水压试验合格后,管道接口保温完成,预热锅炉房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准予使用,预热管道系统已完成试压并保温后,方可进行。首先,通过补水泵将系统注满水,在升温前记录整个管段的长度、管道温度和环境温度,并在管线两端同一位置的管道上,基槽底部均作出标记,请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验收后才可进行升温。锅炉点火时,应注意炉膛温度,不可突然升高或忽高忽低,应使炉内各部位缓慢加热和均匀膨胀,各受热面也应随着升火的进行逐渐被加热,根据经验升火时间应控制在1 h~2 h。锅炉转入正常运行时,必须将压力、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应锅炉设备的自身安全及预热系统中的工艺要求。2)压力调节:本锅炉房压力调节主要靠泵吸口处膨胀水箱调节,膨胀水箱高出锅炉2.5 m,以确保泵吸口压力及吸收的补充系统用水。3)温度调节:在预热管道进出口均装有调节阀,升温时,通过调节阀门流量,将温度控制在4 ℃/h以内,达到设计要求后,通过调节阀门流量维持系统温度。

8 预热管检测记录及验收

1)升温前,记录整个管段长度,管道温度和环境温度,并在管线两端及每隔50 m均作出标记,并请有关人员验收记录。2)管道预热过程中,应每隔3 h记录一次温度、伸长量,并检测各点伸长量是否正常。3)升温速度可以通过流量、锅炉出水温度等进行控制。升温时应考虑环境温度影响,在环境温度上升时减少流量,降低出水温度;环境温度下降时,增加流量,提高出水温度。4)管道预热达到设计伸长量要求后,请有关人员进行记录验收,合格后立即开始回填。5)回填时,预热管道维持原管道温度、伸长量,并每隔3 h记录一次,发现温度、伸长量有变化时应调节阀门流量,确保伸长量误差为0 mm~20 mm。6)当管顶覆土大于3.5 m时,应会同有关人员对管道伸长量、温度进行记录,并由专人认真填写预热管道验收记录,合格后,再切断热源。7)管内热水排除将通过试压水箱用潜水泵排入汾河。

9质量、安全、文明措施

1)为防止现场停电、停水影响预热,锅炉房配备75 kW发电机一台,循环泵、补水泵各两台(一备一用),并配有5 m3补水箱一个。2)锅炉运行应按司炉操作规程执行。3)锅炉安装后,经压力部门、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4)升温过程中由专人测量,记录伸长量、温度。5)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禁止穿拖鞋和高跟鞋。6)预热前组织全体施工人员学习相关规程、规范,掌握图纸和有关设计要求,要做到精心施工,树立全优工程信心。7)施工现场设围栏,并封闭严密、完整、牢固、美观,全隔离施工。现场出入口设大门,并在出入口设立醒目的标识牌。8)做好现场的保卫工作,防止材料丢失损坏,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减少噪声扰民。

参考文献

穿越工程 篇9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11]17号) 文件, 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修订的国家标准《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审查会, 于2012年8月15日至17日在河北省承德市由石油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设计分标委组织召开。住建部标准定额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规划计划部、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中交工航局, 以及有关单位、设计院、特邀专家等16个单位的2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审查委员会专家以国家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协调性为原则, 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了逐条审查, 并对标准提出了修改意见。

与会专家认为:编制组在广泛调研、收集和听取各方面意见, 总结近年该标准在实施经验的基础上, 经多次会议研究和讨论后修订编制的送审稿, 更加全面、明确的提出了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为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经济合理提供了技术依据。会议通过了该标准送审稿的审查。

穿越工程 篇10

2016年3月14日,福建师范大学“80后”女教师潘苇杭因开设“先秦穿越手册”课程在网络上走红,她让同学们“穿越到古代”当回食客、宾客、新郎官,体验古代的服饰、建筑、交通、婚礼等方面的知识,以此来唤起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由于教学方式新颖,潘苇杭的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表示,轻松诙谐的课堂,让他们学会了吐槽穿越电视剧,更学会了尊重历史!

素材聚焦1 先秦没有水煮鱼、番茄炒蛋

课堂上,潘老师化身先秦的店小二,不仅用诗歌吟誦的方式介绍当时的菜单,还让学生点菜。同学们纷纷点菜,水煮鱼、番茄炒蛋、胡萝卜炒猪腰等应有尽有,但出乎意料的是,潘老师解释说,先秦时代是没有辣椒的,因此就吃不到现在色香味俱全的水煮鱼;对于番茄炒蛋、胡萝卜炒猪腰等菜肴,潘老师也解释说,在先秦时期,即使你“不差钱”,也吃不到这些东西,因为有些蔬菜当时还没有传到先秦呢,“炒”这个烹调技术也没有呢。

素材聚焦2 期末考试将要求写穿越小说

不仅课堂内容形式新颖,潘老师的期末考试也是独具风格,她不对同学们进行知识点的笔试,而是开放式地让同学们写穿越小说、议论文等来考查同学们对先秦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她真心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大家更加了解并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让那些喜欢文学创作的同学们尽量少闹文史方面的笑话。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教育创新”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范文片段示例】教育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育形式——老师教,学生听,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福建师大潘苇杭老师的先秦穿越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了真正的知识,可谓课堂改革的一次重大创新。另外考试形式上也是别具一格地选择让学生写穿越小说,这样不仅是活学活用,还真正考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大胆尝试值得学校及老师们学习与借鉴!

其他适用话题 追求;开拓;创造;勇敢

穿越工程 篇11

1. 工程背景

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为亚运会配套工程, 引西江水供给广州市北部各水厂, 是一项大型水利和市政项目。西江引水工程中的江村支线, 通过管道输水至广州市西部地区的江村水厂 (40万m3/d) , 从广州与佛山交界附近的鸦岗泵站开始, 线路向东沿鸦岗大道至机场高速公路, 再沿机场高速公路西侧向北接入江村二厂, 管线长约12.90km, 单管管径DN2400, 主管材为钢管。

江村支线有近4800米长的输水线路与机场高速平行, 其中有一段管道顶管穿越机场高速平沙立交段, 先后穿越A匝道、B匝道、S匝道、C匝道、D匝道和T-D匝道。

该段管道与桥桩最近1.4米, 最远25.8米。顶管采用DN2400钢管, 管材采用Q235B, 其中J6井至J7井为穿越机场高速立交顶管段, 采用DN2800套管 (顶管) , 内穿DN2400钢管。

2. 安全风险分析

2.1 勘察设计风险分析

该设计针对各种风险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1) 为了有效避开立交桥桩基, 经过与机场高速有关管理部门多次协商, 选择了避开所有桩基的线路;

(2) 采用了非开挖的顶管工法, 避免了大开挖对机场高速的不利影响;

(3) 在穿越机场高速平沙立交段采用双层套管, 内管DN2400钢管承受内水压, 外管DN2800钢管承受外地下水压和土压;

(4) 对管材增加了安全储备, 加强水管壁厚度, 内管壁厚为24mm, 外管壁厚为28mm, 焊缝采取了极其严格的检查措施;

(5) 设置了排气阀, 控制了水锤的发生, 降低了水管故障概率。

从设计的角度分析, 该段管道的设计已经充分考虑到管道的安全性及对桥梁的保护。

3.工程施工风险分析

对于本顶管工程, 安全风险控制的重点是围绕保证安全、防止地层失稳塌方展开的, 分析内容包括:

3.1 顶管机械的选型风险

泥水平衡式顶管选用的是一种具有破碎能力的泥水平衡的顶管机, 切削下来的泥土在泥土仓内形成塑性体, 以平衡土压力, 而在泥水仓内建立高于地下水压力10~20KPa的泥水、泥浆, 以平衡地下水压力。通过把进水添加粘土等成份的比重调整到一定范围内, 即使挖掘面是砂的土质, 也可形成一层结实的不透水泥膜, 同时平衡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

在顶管顶进过程中采用管外壁注触变泥浆的措施从而降低顶进时的摩阻力, 施工工程中严格控制膨润土的浓度来达到最好的减阻效果, 在顶进过程中设置中继站, 将整段管道分段推进, 减少主推顶力。

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和地下水情况, 使用泥水平衡式顶管风险较低。

3.2 顶管始发、到达和开洞过程中洞门失稳风险

洞门加固是顶管始发、到达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顶管机进出顶管工作井部位的地层加固。洞门塌方在顶管施工事故中最为常见, 洞门加固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影响到顶管能否安全始发、到达, 也对周边建筑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必须十分重视加固方案的研究和加固质量的控制。

顶管进出站前首先要将洞门打开, 为了保证进出站的安全, 采用了“快进慢出”的方法:

a.“快进”:出站时, 一挖完洞门, 顶管即刻顶进;

b.“慢出”:进站时, 顶管机慢行到洞门, 待打开洞门后再进井。

3.3 顶管正常段施工中地表沉降的风险

由于在平沙立交段, 顶管通过河涌和高速公路的排水系统, 如果控制不当, 可能造成地表失稳从而影响到高速公路安全。该段的施工要点为纵断面加大结构埋深和选择先进成熟的施工方法。保证顶管隧道有足够的覆土, 满足隧道施工安全和抗浮需要。

3.4 顶管施工中偏离轴线和顶偏风险

由于本工程顶进距离长, 一次顶进达到500米以上, 离桩基较近, 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精度, 否则会对桥桩造成影响。

本工程的测量系统的主要设备由激光经纬仪、测量靶和监视器组成。

测量系统主要监测顶管施工过程中顶管机推进的轴线偏差。顶管机安放在工作井内的道轨上, 调整测量靶中心与管道中心线基本一致, 与管道中心线垂直。调整激光经纬仪座的高度, 使激光经纬仪激光束的高度基本与管道中心线标高一致。根据测量定位点调整激光束, 使得激光束基本与管道轴线重合。调整测量靶激光束点的大小, 根据测量靶激光斑点的位置, 调整测量靶的位置, 使激光点与靶中心点重合。如果发生偏移, 可以通过顶管头后的4组千斤顶进行纠偏。

3.5 顶管过程中对桥桩影响的风险

从理论上讲, 顶管施工对前期已建高速立交的影响主要是管线周围地层位移引起的被动桩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桥梁的安全, 除了做好管道顶进的各项措施和加强监测外, 还对管道横穿高架桥部分的土体进行袖阀管注浆加固。

袖阀管注浆加固工艺流程为:

机具就位——成孔——插袖阀管——填筑套壳料——注浆——清洗——二次注浆 (若有需要) 。钻孔布设按梅花形孔布置@1m, 孔径d=76mm, 孔底标高-3.3m (管底下2D) , 孔深约15m。注浆材料为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浆的水灰比为0.5~1, 可在水泥浆液中加入速凝剂、早强剂、膨胀剂等不同种类的外掺剂, 予以改善浆液性能以满足工程的特定要求, 掺入量不大于3%。进行注浆加固时采用多孔间隔注浆和缩短浆液凝固时间, 防止或减少既有建筑物因注浆而产生附加沉降。

采取该项措施后, 顶管施工基本不会对桥梁桩柱发生扰动。

4. 水管运营过程中风险分析

(1) 在正常的设计施工保障下, 水管在设计有效期内, 由于输水自身原因突发性爆管概率较低, 发生内外管同时爆管概率微乎其微。

(2) 即使发生内管爆管, 外管起到保护作用, 保证有足够抢险时间和应急反应时间。

水管正常运营是不会对桥梁产生不利影响, 只有水管发生了泄露才会对周边场地产生不利影响。水管的风险程度主要取决于发生泄露的可能性, 由于在设计中已经采取了针对性的计算和措施, 在此可以对钢管可以承受的压力作一个简要的计算复核。

按材料力学原理, 对承受内压作用的钢管, 其内表面上各点的应力分别为:

式中, p为内壁压强, D为管径, δ为壁厚。

由于远大于1, 即σ3的绝对值远小于σ1和σ2, 故认为σ3=0, 及内壁各点处于平面应力状态。对承受内压作用的钢管进行计算时, 可采用第三强度理论:

, [σ]为材料的许用拉应力。

此工程中, 为Q235B管材, 取许用拉应力为230MPa, 直径2400mm, 壁厚24mm, 代入得:

即内壁可承受的压强为4.6MPa。

管道正常运行压力为0.2~0.4MPa, 由此可见钢管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水管正常运营压力, 而且管路还采取了泄压阀等安全措施, 由此可见, 在正常的施工控制过程中, 水管发生直接爆管事故的概率较低。

5. 结语

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江村支线DN2400管道穿越平沙立交段, 由于顶管距离长, 与桥梁桩柱距离比较近, 地下土质复杂, 因此在施工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风险分析和制订了足够的安全措施。

通过对勘察设计风险分析, 对工程施工风险分析和水管运营过程风险分析, 最终认为西江引水工程江村支线平沙立交段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是安全可行的, 相关方案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切实落实后将能保证桥梁的安全正常运营。

上一篇:运用探讨论文下一篇:预见性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