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

2024-09-14

异彩纷呈(共12篇)

异彩纷呈 篇1

一、案例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因此, 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新理念, 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转变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点燃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之火, 调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主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 从而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效性。

耐久跑是中学体育与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耐久跑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耐力、承受挫折的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和体质健康, 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顽强毅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恒心, 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但是, 由于过去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形式单一, 枯燥无味,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造成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效果低下, 本案例吸取新课程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 将定向运动引向课堂, 进行耐久跑教学。教学中, 笔者采用竞赛、游戏等形式,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乐中学, 学中练, 从而优化耐久跑的教学,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案例描述

教学“耐久跑”这一节课时, 笔者将定向运动巧妙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将本班学生男、女混合编为人数相等、男女生比例相同, 体育素质相当的四个活动小组 (9人一组) , 然后让各组自己选一名组长。笔者给每组组长分发5张任务卡, 布置好各组任务后, 组长根据任务再将本组成员分为3人一小组, 接着, 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参加竞赛。比赛开始了, 在一个40米乘30米的场地四周分布了10个标志点, 听到信号后, 各组第一个首先出发, 按照笔者事先在卡片上安排的任务依次跑向5个标点, 到达各个点以后打卡 (用彩色笔在任务卡上相应的标点画一斜杆) 。此时, “加油, 加油……”助威的喊声一浪高于一浪, 同学们奋勇争先, 其乐融融, 笔者也被感染, 很快地加入到学生的呐喊声中, 为各组队员助威呐喊。同时, 笔者还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看清标志点在什么位置, 千万别跑错, 各小组还没有跑的5个同学也纷纷讨论接下来应如何跑才能更快地到达终点。这时, 有几个组已经有两三个同学完成任务回到起点了, 并把任务卡交给第二小组同学, 他们回来后还向未跑的同学介绍经验和技巧。各组第一小组全部回来后, 第二小组立即像箭一样迅速出发。“加油, 加油”, 刚完成任务回来的原第一小组同学好像忘记疲劳了, 也加入助威行列中。

第一轮比赛结束了, 有的小组因取得胜利而雀跃欢呼, 有的小组因失利而十分悲观。此时, 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跑得又快时间又少呢?”“一石激起千重浪”, 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讨论, 有的认为没先找好标志点, 而多跑了路程, 吃力不讨好;有的认为开始速度过快, 到了中途以及后程没力气跑了;有的认为……同学们议论纷纷, 场面非常激烈, 合作学习的效果非常好。各小组讨论完以后, 笔者再让他们在全班进行交流。一个同学总结出:“开始跑的时候, 速度先不要那么快, 不然到最后就没力气了, 最好是匀速跑, 到最后才冲刺, 这样花的时间最少。”笔者对这个同学微笑地点点头说:“对的, 就像我们以前所学的耐久跑一样, 要匀速跑, 还要特别注意耐久跑的方法和技巧, 这在我们以前耐久跑的练习中学过的, 但也要十分注意根据自己的能力控制好速度。”这时, 又一位同学说:“还应该在之前注意看清位置, 事先在脑子里有一个目标, 这样就不会因偏离目标而多跑冤枉路了。”这时, 笔者告诉学生:“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有道理, 大家都非常认真去思考分析探究, 这个练习实际上是耐久跑。在跑的过程中, 又要不断去思考, 去创新, 要讲究耐久跑的方式和方法, 要自己完成好任务, 才能完成全组任务, 所以, 一定要注意团结合作, 而且打卡要敏捷、快速。”然后, 笔者又总结了几条有用的建议, 让学生再动脑筋思考一下就准备第二轮比赛。

第二轮比赛开始了。这一轮比赛的气势比第一轮更加激烈, 各组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周密布置, 且总结了一套跑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跑下来发现各组实力相当, 同学们也充分体验到了耐久跑的无穷乐趣, 课堂非常活跃, 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第二轮比赛结束了。笔者说;“同学们, 老师最后让大家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才能跑好耐久跑, 二是如果在现实中遇到相似的任务如何去完成呢?”问题一出, 学生立即又交头接耳地进行交流讨论。讨论交流之后, 笔者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耐久跑。我们采用了定向运动形式来进行练习, 同学们通过练习, 初步掌握了耐久跑的方法和技巧, 积极性高涨, 我们应该十分感谢那些提出好意见的同学, 是他们让我们掌握了耐久跑的方法和技巧。所以,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大胆尝试, 勇于探究,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此时此刻, 学生们喜气洋洋, 心情十分舒畅, 最后在他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本节课。

三、反思

1. 体育与健康活动课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愿望,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能否激发, 是关系到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活跃、情绪是否高昂, 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 又关系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 教师关注的是自己教学能力的表现,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学习兴趣不高, 而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 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参与, 体验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的乐趣,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只有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得到实现, 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证。因此, 只有这样的一节体育与健康课才是成功的, 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是有效的。

2. 要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分组后, 大家既分又合, 密切配合, 形成共识, 理解了集体智慧的价值。在此过程中, 生生间有效地沟通, 相互信任, 学会理解和宽容, 懂得了赞美和分享是合作的关键。

3. 要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法, 使教师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 与学生相互交流, 相互探讨, 形成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 这样的教学法不但能拉近师生距离, 还能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情、教师的爱、教师的可尊可敬。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始终以朋友身份, 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指导其在富有情趣的训练中得到全面发展。

4. 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体育特长, 有些平时学习成绩差而默默无闻的学生, 在体育训练中却展现出了极强的体育潜质, 使他们能够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张扬个性。

5. 注重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体验。体验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 只要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 坚持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 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自主性、实践体验性、生成发展性, 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就一定会有所创新与发展, 学生的体育素质也会得以大大提高。

6. 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 采用“运动处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 为了锻炼同学们的自我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为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教学, 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教师应科学、严谨地设计成多种运动处方, 然后根据选择情况自由结合成小组,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 在组长的带领下, 由他们自由发挥, 这样, 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了, 课堂教学也就会一片生机盎然。

异彩纷呈 篇2

物理实验的作用异彩纷呈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新课本非常重视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发展知识,通过实验培养兴趣和能力,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除了安排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以外,在实验内容、方法和编写上还采取了许多措施,多方面加强实验教学.

作 者:赵增成  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教育局,062450 刊 名: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英文刊名:EAST WEST SOUTH NORTH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不断创新 异彩纷呈 篇3

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毕加索晚期创作展序言》中谈到,西方现代画大师毕加索晚期作品深受中国画的影响,“寥寥数笔,已尽得中国绘画之神韵” “故其晚岁之作,线划之顿挫,与空间之处理,非西方画家所能跻及也”。毕氏对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精美绝妙的中国绘画艺术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说出这样的话:“西方白人实无艺术;纵观环宇,第一,惟中国人有艺术;次为日本,而其艺术亦源于中国;再次为非洲黑人。予多年来惑而不解者:何意有诺许中国人乃至东方人远来巴黎学习艺术?舍本逐末,而不自知,诚憾事也!”(见《张大千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读孙建东的中国画,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没有“舍本逐末”而是非常自觉地把自己艺术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广博深厚的中国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之中,扎在自己脚下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美丽神奇丰富的土地之上。他的艺术好比祖国边疆根深叶茂的大青树,根子越扎越深,无数根须从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和当代各民族现实生活的丰厚土壤中吮吸着无穷无尽的乳汁,同时树杆也越长越高大粗壮,越长越技繁叶茂,繁茂的技叶迎着八面来风,伸向高阔的蓝天,沐浴着四方的新鲜空气和时代的雨露阳光。他的艺术又像西双版纳四季常开的花朵,不是一个品种、一样风姿、一种色彩,而是品种繁多、婀娜多姿、异彩纷呈……

刘海粟说:“学的全像不等于尊重老师,学会的在于参考前辈,不为前辈所囿,尽力走自己的路。”“要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朱屺瞻说:“对前贤没有虔诚敬爱之心,谈不上推陈出新。同时盲目跟从过去的大师,恰恰是对大师的背叛。”有志于攀登艺术高峰的孙建东当然深知这一点,亦永远铭记恩师袁晓岑的话:“发自我之性灵,探求自然之美,吸传统之精华,走自己之道路。”他在学习恩师“参考前辈”的同时,每走一步都在“求新求变”,“尽力走自己的路”。

大家知道,正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一样,袁晓岑画孔雀,早已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一绝。袁先生笔下的孔雀,无论在构图、意境和技巧上,都已经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在中国画坛树起了一座高峰。孙建东再画孔雀,当然不能跟在其老师后面亦步亦趋,不能模仿照搬,且必须另辟蹊径。袁先生画孔雀,往往则繁就简,拈管直下,用十分单一而生动逼真的形象突出艺术效果。孙建东在精研老师的技艺之后,便反其道而行之,以繁复的手法、浓烈的色彩、丰满的构图,把各种姿态的孔雀置于林木茂盛、繁花似锦的背景之下,使得这羽翎斑烂、身姿修美的吉祥鸟,在富有边疆地域特色的自然环境里更显得雍荣华贵、神态自若、生机盎然。他师古人,师今人,师前贤,更师造化。真是“大红大紫、亦绮亦庄。神与腕合,古翥今翔。挥毫端之郁勃,接烟树之微茫”。(刘海粟语)。孙建东全景孔雀的“繁富”,同他的恩师袁晓岑写意孔雀的“简约”便这样区别开来,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前贤后学,一师一徒,两颗明星,互相照耀。

张大千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不能只学一门,应该广泛学习,要山水、人物、花鸟都能画,只能说是长于什么,才能算是大画家”“笔墨是融会贯通的,各种画都要学好,才能成为一个大家。”

孙建东正是这样,他长于画孔雀,但绝不只限于画孔雀。他广泛学习,眼界开阔,手法多样,融会贯通。其它鸟类、花卉、人物、走兽,他都画,而且由于他深厚的艺术功底,长期的刻苦磨炼,各类题材的画都画得很好,几乎可以说达到了“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的地步。

《花开盛世》应当算是孙建东画花卉的巨幅代表作。整个画面大气磅礴、亮丽夺目,给人以热情奔放、喜气洋洋的感觉。山茶花、杜鹃花、玉兰花、水仙花、报春花、兰花、梅花、红、黄、蓝、白、紫,各种奇花异卉,五光十色,争奇斗艳,但却繁而不乱。构图精妙严谨,布白恰到好处,花叶俯仰有度,树、石、水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画面浓艳华丽而又洒脱飘逸、富有情趣,雄健浪漫而又鲜活灵动、生机盎然,表现出画家巧妙的艺术构思、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扎实的造型功底。看着这幅作品,我想起诗人李广田的名句:“花深似海,盛世如花”。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说得好:“心中有了情潮,画上才有海啸”。如此激情洋溢、充满诗意、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作品,如果画家心中没有滚滚情潮,没有对生活、对自然、对祖国边疆和伟大时代的深沉炽热的爱,当然是画不出来的。

孙建东是我国当代饮誉中外的中年画家。他的中国画先后多次在海内外获得大奖,并赴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地区展出。2004年3月又应邀参加在法国举办的“中国年”系列活动,并在雷恩市举办个人画展和中国画专题讲座。他的画雅俗共赏,不但受到国内广大美术爱好者和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在海外美术界也受到高度评价。他的作品多次被省政府、省人大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瑞士、荷兰、意大利、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并广为海内外书画爱好者及多家博物馆收藏。

苏东坡赞扬吴道子作画:“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我看过孙建东作画,他笔走龙蛇的激情挥洒,使我想起苏东坡这两句诗。我也听过孙建东唱歌,他那接近专业水平的深情动听的美妙歌声,使我想到他的画。他的画也是有韵律、有诗意、有音乐感的,而这韵律、诗意和音乐感,正来自贯穿洋溢在他笔墨内的“气”。表现大自然的美,表现万物的生机、生意,需要“气”。描绘各种人物,需要“气”,人物如无生气,当然也就不可能传神。“以大章法作小画,以小章法作大画,使大者不繁,小者不空”(朱屺瞻语),也需要“气”弥漫其中。但表现不同题材、不同意境,需要不同的“气”。如《花开盛世》《春诚三月春浪漫》《花团锦簇烂漫春》表现出大气、喜气,《月光如水》《露浥荷香》《雨林幽幽》显示出苍润气、灵秀气,《伏虎罗汉》《雄风万里》《钟馗驱邪》则又洋溢着一种豪迈气、雄健气。

不同的“气”,呈现出不同的美,不同的风格。艺术就是要表现美,生活的美,自然的美,人物的美,精神世界的美。但美不是一种色彩、一个调子、一样风格,而是无限丰富、无比多样,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突出写意、风格多元”,正是孙建东绘画艺术的重要特征,体现了他对中国画无比丰富多样的美的不懈追求。刘海粟说:“华美、素美、壮美也只是大体的分野,一个人无妨有多种面貌。这三种美学境地并无高下之分,都是值得毕生去钻探的无底洞”。

异彩纷呈的河曲民歌 篇4

河曲民歌是河曲人民使用河曲方言土语, 进行即兴创作, 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歌曲形式。它既没有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 也没有词曲内容的约束。因此, 随意性和自由性是它最大的特点。河曲民歌由于歌词和演唱都采用当地的乡言土语, 所以除了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 更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河曲民歌有着浓浓的泥土味, 深深的乡土情, 它的情歌听起来曲调优美、曼妙悠扬, 好似行云流水, 令人委婉舒畅。而其内容更是形象生动, 贴近生活。词曲相揉, 听的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河曲人民的主要谋生手段是“走西口”和“跑河路”。因此, 在这种颠沛流离, 聚少离多的生活中, 积淀下了许多动人的民歌。因有“户有弦歌新治谱, 儿童父老尽歌讴 (2) ”的传说, 所以, 河曲也被称为“民歌的海洋”。

河曲民歌包括山曲、小调和劳动号子。山曲属汉族民歌山歌类, 最具代表性。

1. 山曲

通常指那些适于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 (3) 河曲“山曲”的特征表现为: (1) 通常为两个乐句, 每个乐句有四小节, 且乐句头部平行, 下乐句多为上乐句的换尾重复或变化重复。“基本句式为七字句的上下句。每一对上下句为一段, 押韵, 而每一段歌词后都可以换韵。句内结构一般以‘四三’分逗, 每句唱腔相应地分为两个乐节。有些变化为八字、十字、以至更多字的句子, 一般不引起唱腔的句式扩充。” (4) 如“阳婆一落点着灯, 灯看我来我看灯”、“十月的大雁朝南飞, 远路的人儿往家回”、“前半夜想你我扇不熄灯, 后半夜想你等不上个明”等。 (2) 形式短小, 单一的乐思结构。通常只表现一种情绪, 所以乐思鲜明, 易于传唱。 (3) 衬词与叠字的运用。吕仲起老师在《河曲“山曲“初探》一文中总结到:河曲的“山曲”大多采用不引起结构扩充的“镶嵌式”衬词。即衬词插在正词空隙之中, 不造成腔词结构的扩充。包括语气衬词和称谓衬词两种。所谓语气衬词是指, 用一、二个或三、四个字组成的没有独立词意的连接词或语气词组成的衬词, 象“呀”“啦”等, 这些衬词的使用可以使歌曲语气流畅自然和口语化。而称谓衬词是在歌词中插入与句意没有直接关系的称谓词, 象“亲亲”、“哥哥”、“妹妹”等。作坊号子, 一种是船工号子。这两种号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 打蓝是在满清咸丰十三年时兴起的 (8) , 船工号子的代表地是娘娘滩和水西门渡口, 娘娘滩上的居民从西汉年间就开始拉船, 已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时过境 (5) 例如, “远 (个) 远 (哪) 瞭见 (那) 穿青的, 那 (个) 就是哥哥 (呣哪) 知心的”、“东山畔 (那) 阳阳 (亲亲哪) 西山畔 (呀) 落, 说起 (那个) 揽长工 (亲亲) 心 (个) 难 (呀) 活”等。叠字在“山曲”歌词中的运用也较为广泛, 如“白布衫衫领领高, 前影影看见后影影好”、“三眼眼玻璃两眼眼遮, 留下一眼眼瞭哥哥”。 (4) 感情真实质朴, 演唱自如。河曲的“山曲”多为劳动者即兴编唱, 所以无固定格式, 演唱起来随心所欲, 表现自如。 (5) 山曲终止落音常为上乐句落音的上下四度或上下五度。如下图所示:

2. 小调

小调指那些适于在室内或室外从事不太沉重的劳作时随时可以哼唱的小曲。 (6)

小调在河曲数量较少, 大多成为“二人台” (二人台是综合性艺术, 近年大多被归入戏曲或歌舞类中, ) 和小戏的演唱曲调。如:《绣荷包》、《送情郎》。

3.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民歌中产生最早、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品种之一。 (7) 在原始社会, 原始人类原本连话都不会说, 但是为了生存, 他们必须共同劳作, 在劳作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形式可以是做手势或是通过嘴部发出一些声音来进行交流, 这可能就是最早产生的劳动号子。

河曲的劳动号子有两种, 一种是迁, 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河曲劳动号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坊号子在河曲主要是指“打蓝”时唱的号子, 俗称“打蓝调”。打蓝调又名打蓝靛, 是山西省河曲县一种特有的劳动号子, 它是伴随着打蓝过程而产生的。在河曲县城关镇的南元村里, 家家户户都种一种名为蓝草的植物, 用来打制蓝靛, 打蓝时唱的号子根据劳动过程被分为三个曲调:1.搅陷调。 (用木槌将石灰和蓝液搅拌调匀时所唱的曲调) 。2.打蓝调。 (用木槌击打石灰和蓝液时所唱的曲调) 。3.提水调或直调。 (往甕里提水及将蓝液倒入甕里时唱的曲调) 。打蓝调不仅起到协调劳动节奏的作用, 而且也能够消除疲劳, 鼓舞精神。打蓝调的内容也是比较随意的, 他们往往是手、眼、心、口并用, 边打、边看、边想、边唱。打蓝中周围的人、物、事等等都可以成为他们嘴里编唱的对象 (9) 。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在的河曲人民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得依靠“走西口”的生活方式来养家糊口。因此, 歌词里“哥哥背起铺盖哭上走, 小妹妹想亲亲哭成泪人人”的情景已经成为了书本里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一种描写;而随着时代变迁和思想观念的开放, 男女自主婚姻的时代使得过去那种“童养媳妇不如鬼, 学会唱曲为朋友”的旧观念也一去不复返了;由于现代机械业、造船业、运输业的发达, 依靠黄河世代养息的船工们也不用过着“扳船汉吃饭拿命换, 一年间揽工伺候人”的艰苦生活了。他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 精神生活也更加充实了如今河曲人的生活则是紧跟时代步伐, 过的红红火火, 绚丽多姿。

结语:

河曲民歌之所以丰富多彩, 离不开河曲当年复杂的社会生活。它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劳苦大众宣泄生活情绪的直接表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生活感触, 唱出的民歌才能打动听者, 才能让听者随着他们的歌声产生出共鸣。我相信, 在今天河曲民歌同样会用它那动人的旋律, 深厚的底蕴描绘河曲人民绚丽多姿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4.第1版。

[2]张沛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6。

[3]吕仲起.河曲“山曲”初探[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1。

[4]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荷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004.12.第1版。

《异彩纷呈的世界影视音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本课的影视音乐,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与审美的享受。

2、在欣赏影视音乐的过程中,能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主题音乐、主题歌、插曲;能简述出音画“同步、对位”表现手法的涵义。

3、能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尝试选择恰当的音乐为画面进行配乐。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感受、体验影视音乐中,加深对音乐的艺术认识。乐于参与演唱和欣赏活动,并对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

2、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了解音乐作品在影视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电脑、投影仪、钢琴、黑板。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选编了《音乐与影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影视音乐”这一音乐艺术中感受和了解音乐的魅力以及影视音乐的作用与特点。

2、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不知道同学们能不能哼唱几句熟悉的影视歌曲给大家听? 生:哼唱。。

师:首先请大家听赏一段音乐视频,听完后请大家告诉我,这首歌曲出自哪里?歌名是什么?会唱的可以跟着唱。(课件播放)

生:这首歌曲是获得奥斯卡金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这首经典名曲一举获得了奥斯卡终身金曲奖。(课件播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师: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风格?

生:新疆(出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及谱例。

所知道的哑剧一样。在当时的无声电影中,演员们是靠什么来向观众表达剧情的呢? 生:必须用丰富的表演经验和精彩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剧情。师:那么你们知道最有代表性的表演明星是谁吗?

生:著名喜剧表演大师——卓别林(播放卓别林无声电影片段)

师:由于无声电影没有音响效果,没有对白,比较单一。久而久之便无法满足观众需要了。渐渐的,人们开始尝试在电影中播映时用留声机配上画面放音乐,或者请一位钢琴师现场伴奏。(课件:一个场景,老师现场弹琴,为画面配音。)

师:那么,什么叫影视音乐呢?我们来看。(课件演示,影视音乐的概念)影视音乐:是指为电影和电视剧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和电视剧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影视音乐的表现形式多样,像《我心永恒》就是《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除了主题曲,你们还知道影视歌曲的哪些形式呢? 生:插曲、片头曲、片尾曲

师:如果细致的分,乐曲可分为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主题音乐鲜明的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伴随着剧中主要人物的出场,主题音乐以原型或原型的变化发展多次再现。那么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入精彩的影视音乐世界,领略影视音乐的无穷魅力。接下来再请大家欣赏一段影片,大家都很熟悉。请大家边听边思考,出自哪部影视作品?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歌名是什么?(课件播放《枉凝眉》)

生:《红楼梦》,箫,《枉凝眉》。

师:谁能告诉我箫的音色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贴切的表达了主题歌中黯然伤神的情绪,悲切、低落。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如诗如梦的旋律。(课件播放)

师:歌声中仿佛看见那一个个如诗如水的红楼女子。现在请同学们先看一段没有音乐的电影片段。这是著名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如果让你为这段画面配音乐,你会用什么风格的音乐?(课件播放)生:激烈的、哀伤的。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都能积极为画面配音乐,我们看下谁的方案最适合?来一起听听电影的原声。(课件播放)

师:这是电影音乐中重要的表现手法,叫做“音画对位”。(课件演示:音画对位)音画对位是指画面中演绎的内容与音乐表达的情绪之间是一种对比的关系,以此使得音画的结合产生更加丰富的表现层次,揭示更加深刻的内涵。同学们下面来欣赏影视音乐中的另一种表现手法:指音乐与画面中演绎的内容是

同一种情绪、情调,处于同一种运动节奏中。即音画同步。请同学们在听赏的过程中观察影片中的音乐在情绪、节奏、速度上都保持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统一的、一致的、吻合的)(课件播放《卧虎藏龙》电影片头)

师:这部荣获了奥斯卡音乐奖的中国电影,场景音乐在影片中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著名作曲家谭盾用高超的编配技法,把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夜盗一

1、影片中音乐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依次用哪些乐器演奏? 学生回答(鼓点,箫、大提琴等)

师小结: 描写玉娇龙夜盗青冥剑的紧张气氛;运用了棒槌、古琴、鼓,作曲家把中国的民族乐器用西方的编配手法,赋予了民族乐器崭新的魅力。

2、思考问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 :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深化主题思想,贯穿在全片中的哀婉动人的旋律,完全游离于画面之 外,从宏观的角度刻画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理历程。渲染背景气氛作用、表现时代特征、民族特点 夜盗二: 同学们意犹未尽吧

1、这段追逐还没有结束,这时一个急于脱身,一个步步紧逼,打斗很精彩,音乐更精彩。下面的音乐,作曲家用了一只鼓,又一只鼓,又一只鼓,共三只鼓。鼓声此起彼伏、错落有致,急促绵密的鼓声将情节推向高潮。下面请同学们来学习里面主要的鼓点。

2、老师演示(想学吗?看鼓点主要节奏)

3、练习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影片,做好准备看我指挥,一起为影片来伴奏。

4、看电影原音,音乐停,加进伴奏。

果蔬贮藏方式异彩纷呈 篇6

自然降温:优缺点都很鲜明

自然降温贮藏是一种简易的、传统的贮藏方式。人们常用的自然降温贮藏主要有堆藏(垛藏)、沟藏(埋藏)、冻藏、假植贮藏和通风窖藏(窑窖、井窖)等,它们都是利用外界自然低温(气温或土温)来调节贮藏环境温湿度。使用时受地区和季节限制,而且不能将贮藏温度控制到理想水平。但是,因其设施结构简单,有些是临时性的设施(如堆藏、垛藏、沟藏),所需建筑材料少,费用低廉,在缓解产品供需上又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虽然降温贮藏产品的贮藏寿命不太长,然而对于某些种类的水果和蔬菜,却有其特殊的应用价值,如沟藏适合于贮藏萝卜;冻藏适用于菠菜;假植贮藏适用于芹菜、离笋、菜花;大白菜、苹果、梨等可以窖藏;白菜、洋葱可以堆藏或垛藏。它们多在北方有外界低温的冬季和早春使用,适用产品的贮藏温度为0℃左右。

机械冷藏:不受外界的影响

机械冷藏是利用人工制冷设备终年维持冷库内需要的低温。冷库内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流通均可人为调节。机械冷藏使用时不受季节和地区的限制,如果管理得当可以达到满意的贮藏效果。

机械冷藏是较先进的贮藏方法,适于各种果蔬的贮藏,使用者遍布国内各地。由于机械冷藏的应用,使许多水果和蔬菜如猕猴桃,早、中熟苹果,桃,荔枝,番茄等在常温下难以贮藏的产品得以较长期贮藏或远途运输。利用机械冷库的最大问题是必须有充足稳定的电源和一定的管理技术。在很多供电不正常的农村地区应慎用。

气调贮藏:神奇果蔬驻颜术

在冷藏的基础上,又研究出冷藏气调贮藏,对于一些水果和蔬菜采用气调冷藏比冷藏的效果更好,如冷藏苹果只可贮存6个月,但气调冷藏却可以贮存10个月,仍然保持很好的硬度。由于气调贮藏的成本较高,操作管理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应该选择那些适合长期贮藏或经济价值高的水果和蔬菜进行气调贮藏。

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异彩纷呈 篇7

一.联系生活, 贴近情感

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联系生活, 彰显生活的内容, 那么学生与文本之间更容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 依据课文所反映的内容来创设具体的生活化情境, 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 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一节枯燥的课程演绎成生活的真实, 让学生在情境中拓展想象的空间。而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课堂情境, 又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世界, 使学生把体会移情到课文之中, 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融为一体, 从而切身体会课文情感。

二.感官刺激, 真实再现

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 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 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 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扪其形。在教学《夏》时, 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借助声音、画面, 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 使学生对文中夏的紧张、热烈、急促有更直观的印象, 领悟得更深、更透, 对文本的理解, 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 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在学习《与朱元思书》时, 先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学生领略富春江的美景, 然后通过听读将文中的词句与画面结合, 使“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的场景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对“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有了真切的体会。这样的情境创设,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完美了学生的人格构建, 从而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 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融入文本, 深切体会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 多是文质兼美的中外名篇, 文章都融入了作者真切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 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 真实深刻地感受文章的精彩。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写得朴实真挚, 饱含浓浓亲情。但作为未经别离的中学生, 不一定能体会作者的感情。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老师这时候要注意引导, 启发同学们联想或回忆起与自己的亲人是否有过离别这样的情境, 如:哥哥或姐姐读大学时, 家里的人到车站送别的情景, 力求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最后, 通过体验式想象, 把自己当作是青年“朱自清”, 历经了家境衰落、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诸多失意苦事, 在车站与父亲分别过程中, 目睹老父艰难地为自己买橘子的情形。而若干年后, 自己也做了父亲, 收到老父的一封信, 真的如醍醐灌顶, 那背影啊, 竟是如此鲜明地浮现在眼前。“朱自清”终于体会到了老父那深沉真挚的爱。甚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演出, 在真情拟景中得到共鸣, 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也体会到了本文的写作特色:平淡见真情, 朴拙显奇巧。

四.精雕细刻, 细心发问

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引导者, 要会巧设疑问, 精心设问。当代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喜欢思考, 富有想象, 求新求变,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 精心提出一些新的设想, 新的见解, 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马士钧老师在执教《智取生辰纲》时, 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述说课文背景以及相关知识, 而是采取幽默的语言, 将智取生辰纲说成是一件巧妙的抢劫案, 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马老师说:“我们即将走进这个关于抢劫的故事了, 你们发现这次抢劫和你们刚才说的抢劫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认真体会课文得出:“这次抢劫没有打打杀杀, 而是用妙计智取的。”随后, 马老师又引导学生在词句之中领会课文的含义。老师问:“这位老师名叫吴用, 他是《水浒传》里最有智慧的人, 名字却叫‘吴 (无) 用’。他本来是个人才, 作者施耐庵却给他取了这么个倒霉名字, 是有深刻寓意的, 你们能猜到吗?”学生经过认真推敲, 联系上下文的意思, 终于得出结论:“因为那是个黑白颠倒的时代。”教师能抓住契机, 逐层设疑, 引导学生从细微的地方领会全文的主旨。

情境图——让数学课堂异彩纷呈 篇8

一、巧用情境图———激“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他们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情境图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它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此,课上要充分利用情境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知识和感悟知识。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通过情境图再现数数、数的组成、整体与部分、求剩余数等,引出与20以内有关的加减法等。本课中的情境图是学生参观动物园的场境,从学生喜欢的场境和动物入手,学生仿佛自己真的来到了动物园,每一双小眼睛都会盯着画面。此时,抓住时机提问:谁想和大家说说这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各有多少?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在学生了解有哪些动物后,再引导学生数一数具体的数量,并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对算法进行点评。在计算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家里的、教室里的或校园里的人或物,说一说相关的数字,尽可能让学生联系的范围大一些,让学生数数、计数的机会多一些,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计算活动中。

二、依托情境图———渗“品”

思想品德教育与传授知识相依相存,思想品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进行育人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数学也不例外。数学情境图的运用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结合主题图、情境图进行积极情感的传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明白做一个公民应具备哪些素质,让学生感受爱劳动、讲卫生、热爱班集体、与人合作、会学习等情感。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和7的认识”的情境图,所展现的情境就是教室内学生合作搞卫生,利用情境图可以向学生渗透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把握情境图———促“思”

情境图内容丰富,含义深邃,凝结了编者对生活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然而,由于情境图主要是以“情境”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生活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就会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情境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情境图中有利于实现三维目标的素材,而不能让情境图变成“看图说话”,从而失去情境图的应有价值。教师只有对情境图作认真分析,再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负数”时,教材的呈现是教室和雪地两个情境,目的是结合生活实例,引领学生思考:两地的温度各有什么不同?学生知道+16摄氏度表示0上16摄氏度,那么–16摄氏度表示什么?教师只要用教室里的温度和雪地的温度进行对比,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意义相反的量。因此,深入钻研情境图,切实把握情境图的含义是使用好情境图的前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思考,让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要对情境图作认真分析,再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就能促使学生真正有效地进入到思考的课堂学习中来。

四、依据情境图———提“能”

情境图是人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所以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正确处理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始于数学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展开。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情境图中蕴含了“看戏、玩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问题,教师要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索、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情境图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情境图为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在观察中、在想象中、在思维碰撞中促使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从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能力。

朗读,使语文教学异彩纷呈 篇9

一、朗读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从而品味、感知情感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会意, 欣欣然”,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学生通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地提问、朗读、感悟, 逐渐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心田。与此同时, 他们的心灵也伴随着层层递进的朗读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撞击。

最近听了一节语文课, 就有此感觉, 教师风趣的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秋天的雨》一文, 老师指导诵读:“我相信每一位女同学, 你的声音越甜美, 越像菊花一样漂亮。”女生笑了, 读得更带劲了。读后师说:“有点唱的味道, 现在是读书, 不是在唱歌, 音乐课上, 预备铃响了可以唱。”再读, 好了, 整齐了, 有感情了。师又说:“哦?看来都想当菊花仙子。”“男同学想不想试一下?我相信男同学会读好, 你虽然不是菊花仙子, 但你坐在菊花仙子旁边。”“哈哈哈”, 同学们都笑了, 听课的老师也笑了, 学生读书的热情更高了。

小小教学片段, 可看出老师丰富的内涵和对语文教学的长期积淀。他能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中, 品读、品味并激活了语文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 则功莫大焉。老师这一环扣一环的朗读指导, 既让学生感受了课文的内涵, 又让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老师一句句精心设计的导语, 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其与文本产生共鸣

无论何时, 读一篇好的文章, 总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在读好文章的同时, 配上好的朗读更会让人们产生共鸣, 仿佛文字有了生命,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真美!”那抑扬顿挫的语调, 或快或慢的语速, 再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 牢牢地抓住了听者的心灵, 拨动着听者的心怀, 调动着听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 让他们获得了极美的艺术熏陶, 逐渐提高了审美情趣。如李文研老师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从课题入手,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 读中感悟, 分别让几个学生读, 采用多元评价, 对比朗读中, 使学生从课题体会到了我为有这样的伯父而自豪, 读出对伯父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接着, 由对失去伯父的所感所想——伯父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解读重点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了, 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得不到他的爱抚了, 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在教学过程中, 每学完一个小故事, 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 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如品读第一部分:师: (1) 对于我的这种读书态度, 伯父是如何说的?模仿伯父的话, 交流自己的体会。 (2) 伯父是怎样一个人?他对我的关心还体现在哪里?通过读重点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使学生通过读, 走进了文本, 体会到了这句话表面是在夸自己记性好, 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更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读完后老师小结:是啊, 这样关心我、爱护我的伯父静静地躺在那里, 怎能不叫我……哀乐起, 齐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了, 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得不到他的爱抚了, 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其他几个小故事也是如此,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就使文前提出的伯父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问题在感情诵读中迎刃而解。

阅读教学的读, 是还原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没有教师的引读, 语文教学的门就打不开。教师对文本读的程度与效度, 决定着学生读的广度与深度。只有教师引导学生把文本读得深入浅出、有滋有味, 才有学生把文本读得步步扎实、多姿多彩。读是快乐的, 能激活课堂,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读是多彩的, 能开发课堂, 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让课堂温暖温馨。

朗读——让语文课异彩纷呈 篇10

一、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形成, 都离不开读, 尤其是朗读。因此,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练习。

(一)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语感是对语言信息的接收储存能力, 又是指对语气信息驾驭的能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 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 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要求通过朗读、诵读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丰富语言的材料, 增加文化的底蕴。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语感与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息息相关。

培养语感靠什么?一句话, 主要靠有声语言的实践, 即靠朗读。于永正老师提高后进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就一个字———读。一是多读, 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二是出声地读。即使看课外书, 读报纸, 也要求学生出声地朗读。当训练到学生拿到一篇陌生文章一下子就能较为顺畅地朗读下来的时候, 于老师惊喜地发现, 学生的语文能力 (尤其是表达能力) 已经大有长进。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的语感增强了。

(二) 朗读是识记的需要

掌握学过的词语, 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没有语言的积累, 语文能力的形成就变成一句空话。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语言储存到大脑中变成自己的语言呢?主要的办法也是朗读。我对《木兰诗》的朗读教学是这样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同学们朗读课文, 体会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

1. 播放朗读录音, 同学们听读, 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 再次播放朗读录音, 同学们听读跟读, 模仿朗读的气势, 感受文章的大致脉络。

3. 教师导引, 有重点的指导学生串读课文, 分析课文思路。

4. 自由选读, 品味佳词、美句、精段。

5. 个性化演读。

6. 自选内容进行背读。

总之, 读, 尤其是朗读, 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手段和桥梁。离开“朗读”这个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训练, 语文本领的掌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二、朗读的策略

那到底应该怎么做, 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性, 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亮点呢?

(一) 朗读要有目的性、层次性

每一次的朗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要求。如第一教时的朗读一般是为了学习字词, 读通课文,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第二教时的朗读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的一些内在情感, 第三教时的朗读主要是帮助学生品赏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并通过朗读积累语言文字, 使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二) 加强学生的理解与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 要重视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这个环节完成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阅读质量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使学生在读中感, 读中悟, 读中获得独特的理解与体验。例如, 余映潮老师教授《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 引导学生体验赫尔墨斯看到自己的雕像, 心里那种骄傲自满的心理, 会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时, 要求学生读出神的笑声来:“呵呵……呵呵……”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心灵, 情感的大门, 一堂生动有趣的朗读课由此开始。

(三) 加强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让学生把书本放下, 看教师读。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当然, 要学生“看”, 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教师就得有真功夫。教师朗读的水平有多高, 学生就有多高, 甚至超过老师。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低, 就不可能期望学生的朗读水平出众。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朗读基本功训练, 提高朗读技巧。石家庄市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梅林老师在介绍她一生的经历时指出:“要做一个朗诵者, 就要讲究朗读的技巧, 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就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打破固定腔调, 改变言不由衷消极被动的朗读状态, 声音气息的变化, 语流符合朗读规律, 加强思想感情运动, 切实把握文章语气感情色彩, 注意声音气息的变化, 使朗读充满活力。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在课上大声地去朗读。

高尔基指出:“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语言的真正的美, 产生于言辞的准确, 明晰和动听。”好的朗读训练, 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 而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讲是为了使学生读通、读懂、会读。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 讲得再动听, 也毫无用处。要通过多种形式, 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朗读教学。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至九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扩展自己的视野。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这些要求的实现离不开朗读, 有效的朗读教学, 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识文字, 感受声律, 品味词句、领会情感, 品位意境, 发展语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方法与技巧,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国色天香 异彩纷呈 篇11

画家喜欢创作牡丹,笔下的牡丹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我们在观赏他画作的过程中,领略到这样一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意识理念。

绘画的红色牡丹,《香沁》的朱红色与兰草的墨分五色交相辉映,展现出艳丽与清雅的笔墨情趣。在《天下真色独牡丹》作品中,深红色与酱红色笔力劲健,展现出干练老成的笔意神态。笔下相同的曙红色,《花开富贵溢春香》作品,前面一朵曙红色渐变为粉红色大花怒放盛开,后面一朵浅粉红色小花依红拥翠。而在《国色春浓》中,则是一花迎面含春,一花欲说还休。《春馨》中的牡丹浅灰绿色,意在绘制出清淡典雅的馨香。《国色天香》画作,作品几朵斜侧、正侧、背侧的牡丹形态,以及大小不等的花蕊、花蕾,描绘出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欣喜;另外一幅则描写出正侧、背侧的牡丹,插在花瓶中的一枝独秀形态。

牡丹盛开的不同色泽且鲜花怒放,硕大的花冠浓烈得使人心醉,艳丽的色彩中透出独占花魁的富贵神态。面对牡丹相同的富贵情趣,画家在《富贵花开春意浓》中以深红色、粉红色交替笔法块面,呈现出满面含春的喜气;而在《富贵平安》构图上,却表现出馨香毓秀的情感;但在《富贵吉祥》布局上,却以深红、大红、粉红、金色与紫罗兰等,表现出姹紫嫣红、异彩纷呈的勃勃生机。

《东风得意》是张毓新牡丹花卉代表作之一。画面三朵橘红色主体牡丹呈现出疏密有致的构成,左边两朵牡丹紧挨一起,正面一朵体现出花蕊怒放的姿态,右边一朵流露出一种欲说还休的形态,左上方一朵展现出稚嫩傲然的神态。三朵牡丹色泽鲜艳,层次分明,不同的形态十分醒目。附近几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穿插其间,几支嫩枝花蕊初露头角。墨色略深的侧锋行笔,画出最下方灵动的枝叶,花叶密不透风,老干枯涩劲键;越到上面的花叶、枝干颜色渐次浅淡,形成远近拉开的空间美感。上方朝着牡丹盛开花卉园奋飞的蝴蝶,结构准确,墨色清逸,增添了画面的情趣与生机。

张毓新画牡丹,注重色泽的变化、花形的组合、笔墨的绽放,使人领略到画家爱花、画花、写花的心境。

张毓新是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早年他曾在四川美院油画系、版画研究班学习,后来致力于中国画研习。他主攻写意花鸟画的钻研实践,经常带着自己的画作不耻下问,其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精神、谦和的性格和精益求精的创作品质,是他能够取得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十分难能可贵。

异彩纷呈 篇12

一、课前运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导课是教学的“前奏”,合理而巧妙的导课可以迅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而物理演示实验恰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通过教师的现场演示,学生更乐于通过“听”“观”“思”“辩”了解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前,笔者将一铁块与一木块分别放入水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铁块下沉,而木块上浮?在生活中,很多学生认为,铁块比木块重,自然而然地想到两者的密度不同,认为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一定会下沉。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可从易拉罐上剪下薄铁皮,轻轻放入水面,果然下沉。此时,有的学生总结到,密度大于水的物体都会下沉。而将铁皮做成盒状再次放入水中,学生发现铁皮漂浮在水面上了。实验现象与学生认知发生了冲突,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缘由,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运用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物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初中生具有思维敏捷、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分组实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让实验成为学生消化课堂知识、把握物理规律、增强实践能力的最佳载体。

例如,《伏安法测电阻》是初中阶段典型的物理实验,它对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本原理进行了全面的考查。在实验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欧姆定律I=U/R以及变形式R=U/I,画出电路图,如图1所示。指导学生按照电路图连接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具体实验中,可要求学生,注意接线的有序性,特别要注意接线时,开关要断开,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并计算。从实验报告、实验步骤、线路故障排查到测量误差分析等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事实证明,分组实验不仅能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语言沟通能力,而且也能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由于初中物理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因此分组实验便于学生在观察中模仿,在操作中思考,这是提高学生物理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课后运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课堂”理念已经被教师们所接受。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把生活教育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引导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既能体现知识的价值,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的物理实验更是随处可见。几个饮料瓶、一个平面镜、一辆玩具车、一块磁铁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器材。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在生活中领略物理学科的魅力与风采。

例如,在学完《杠杆原理》一节后,可鼓励学生在课后充分利用废弃材料开展探究性实验———自制杆秤(如图2所示)。实验材料包括:筷子(1根)、圆形托盘(1只,可用药瓶盖代替,直径在50mm左右)、铜螺丝(1个,10克左右)、耐拉细线。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介绍制作步骤,包括制作秤盘、秤砣、杆秤、提纽、准星。

通过开展这样的探究实验,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自制的杆秤进行试验和评比,针对一些杆秤,找出其不足,鼓励学生改进和创新,力求使其更加精确。这样的教学形式新颖活泼,既贴近生活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螺旋式喷浆机下一篇:软件过程可信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