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2024-06-26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共14篇)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篇1

【单选题】(6分)

苗族赶秋节举行的时间

A.立春

B.立夏

C.立秋

D.冬至 正确 2 【单选题】(6分)

赶秋节最重要的仪式活动是

A.接龙舞

B.树立秋千的祭祀仪式

C.上刀梯

D.舞狮 正确 3 【单选题】(6分)

湘西苗族自称为()?

A.穆

B.嗒给 C.果雄

D.蒙 正确 4 【单选题】(6分)

赶秋习俗最初功能是

A.播种爱情

B.祈求风调雨顺,庆贺丰收年景

C.增强民族认同

D.传承民族文化 正确 5 【单选题】(6分)

赶秋节地点的选择一般与

相配合。

A.周末

B.墟场场期

C.法定节假日

D.气候变化 正确 6 【单选题】(6分)畲族喜欢唱山歌,无论佳节喜庆之日,还是山间田野劳动之时,他们常常以歌对话。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

A.双音

B.假声

C.盘歌

D.泣声 正确 7 【单选题】(6分)

“凤凰装”的起源传说就表现出了对女始祖“三公主”的崇拜思想,三公主被畲族奉为“凤凰神”,畲族有着()的独特婚俗。

A.“男跪女不跪”

B.“女跪男不跪”

C.“男女均不跪”

D.“男女均跪” 正确 8 【单选题】(6分)

凤冠是凤凰装中最具特色和贵重的饰品,又称“公主顶”,凤冠用银打制,有月牙型银盖、银簪、银片、银花组成,畲族女性一生配戴凤冠()次。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 9 【单选题】(6分)

土家族历史上曾经实行的制度有

A.盟旗制度

B.石牌制度

C.八旗制度

D.土司制度 正确 10 【单选题】(6分)

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节日是

A.春节

B.清明节

C.盘王节

D.开唱节 正确 11 【多选题】(8分)

全国苗语分为哪三个方言区()?

A.黔西方言

B.黔东方言

C.川黔滇方言

D.湘西方言 正确 12 【多选题】(8分)

湘西主要的秋场或传统的秋场在

A.吉首的矮寨场

B.泸溪的潭溪

C.凤凰县的勾良

D.龙山的坡脚 正确 13 【多选题】(8分)

畲族彩带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及驱邪祝福的吉祥物,根据彩带纹样的造型和畲族口传的纹样释义,大致分为 3 种类型:()

A.图案带

B.符号带 C.字带

D.回纹带 正确 14 【多选题】(8分)

摩尔根的婚姻进化理论认为,人类经历了四种婚姻类型,分别是群婚、普那路亚婚和()?

A.多偶婚

B.单偶婚

C.一夫多妻婚

D.一夫一妻婚 正确 15 【多选题】(8分)

属于土家族传统风俗文化的有:

A.哭嫁

B.跳丧

C.牛王节

D.火把节 正确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篇2

青海, 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它的美丽之处在于它的自然风光雄奇壮美, 山峦起伏, 草木茂盛, 长江和黄河均发源于青海境内。长江源头景色秀丽, 几十米高的冰塔林耸入晴空, 绵亘数十里, 婉如座做水晶峰峦, 千资百态;黄河源头风光宜人, 水草丰美, 湖泊, 小溪星罗棋布, 甚为壮观。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 适于探险性漂流。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 有“世界屋檐”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

数千年来,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这块土地的同时, 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及制作技术便是这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异彩纷呈的傈僳族民族文化 篇3

千百年来,生活在“三江并流”腹地的傈僳族人民以顽强的斗志与大自然作斗争,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传承了许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维西傈僳族文化因其浓厚的原始性和仿古性,独特的生动性和自然性,显著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傈僳族聚居区中独树一帜,成为全国58万傈僳族人民的文化精髓与其他民族文化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迪庆香格里拉文化。

一、傈傈族音节文字及其贡献

澜沧江畔叶枝镇新洛村傈僳族农民哇忍波创造的一套傈僳文字,是我国最后发明并得到国家认定的少数民族文字,有关学术论著称之为“傈僳族音节文字”,其最大的贡献是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傈僳族文献资料。

作为当地第20代祭天主持人的哇忍波,看到傈僳族苦于没有文字无法记录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使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他就用心钻研傈僳族语言特点,注意观察自然万物,经过多年努力,于1932年发明了音节文字,哇忍波用自己创造的音节文字记录了24部祭天古歌,内容涉及天文历法,神话。专家从哇忍波遗物中还发现了三幅印在獐皮上以12生肖标示方向的八卦太极图。中国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教授陈久金,木玉璋曾著有《哇忍波獐皮书中的傈僳族太极图》一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山羊的歌舞——阿尺木刮

在绚丽多姿的傈僳族歌舞中,要数阿尺木刮最有代表性。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发源于维西县澜沧江流域,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可以从远古洪流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幸福生活,可承袭前人流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木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完。

“阿尺木刮”的跳法,一共有十多种,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事,具有原始性和自然性。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同时“阿尺木刮”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口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口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目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继成》。

三、绚丽的民族服饰

清朝乾隆年间余庆远所著《维西见闻录》曾对古代傈僳族衣着服饰作过详尽记载“男挽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裤及膝,衣齐裤,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据考察,现代傈僳族中尚保持着“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的传统,只有维西县境内澜沧江流域的傈僳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大山阻隔的维西傈僳族这种服饰流派基本没有受到外界影响,较完整地保留了古羌人的服饰风格。

受多种民族杂居,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的影响,维西傈僳族服饰,既有民族特征,又具有地域特点,除叶枝镇同乐村为代表的服饰流派外,远有永春河流域,傈僳族服饰,攀天阁阶子妈傈僳族服饰,各有特色。

四、神秘的原始宗教

傈僳族原始宗教主要是以祖先崇拜为主。所奉神灵有天、山、火、龙、家以及各自图腾崇拜的祖先,他们崇奉神、鬼,但无庙宇。巫师分为“东巴”和“尼扒”、“尼扒”不必授师学习,东巴则需从师数年方能学成,他们通过严格的师承关系,把本民族古老的宗教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五、饮食文化

居于大江大河之间高山之上的傈僳族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如琵琶肉,糯米粑粑,清火煮乳猪,苦荞粑粑蘸蜂蜜等美味佳肴。

傈僳族风味食品清水煮乳猪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饮食品种,用高山特产荞子做成的苦荞粑粑其味略苦,配上香甜的蜂蜜,具有生津祛痰、清热解毒的功效,是维西傈僳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我局廉政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篇4

“读书思廉、文明促廉……”我局把开展廉政教育的突破口放在廉政文化建设上,通过创新方法、设计载体、建设阵地、丰富内涵,在培养廉政文化意识、营造廉政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使全局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增强了拒腐防变的能力,营造了“人人关心、个个参与”的文化氛围,在行动上也坚持廉洁从政、务实为民,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和谐机关。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各项制度。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一方面成立了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适时召开工作协调会议。另一方面结合我局实际,提出廉政文化建设规划,制定各项活动计划和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把制度建设视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不断加以完

将廉政教育纳入党员干部培训教育计划。年初,我们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年”活动,制定全年学习计划,由局纪检监察主抓学习,对各科室、台(站)集中学习进行督学,月末检查个人笔记,评出优秀、合格及不合格,并在月末及时对当月各科室、台(站)的学习情况进行通报总结。为使学习能够落到实处,促使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章和党纪法规,要求集中学习和自学内容要体现在个人的笔记上。打造有特色的廉政文化。在办公楼内悬挂张贴“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多条反腐倡廉警示格言,营造廉政文化氛围,提示党员干部要廉洁从政、遵纪守法。

通过思想上引导、行为上规范、文化上渗透三种途径,打造了有特色的廉政文化,有效地促进了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廉政建设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实践。我们将继续努力,全面加强机关建设、加强队伍建设,竭力打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人民满意的广电。

市广播电视局认真开展“学习廉政准则、促进廉洁从政”主题教育月活动

4月10日,广电局党支部30名党员集中在会议室,凝神屏息,集中精力观看电教片《伟大的创造》。这是该局开展“学习廉政准则、促进廉洁从政”主题教育月活动的一个侧面。

此次主题教育月活动是该局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利用一个月时间,依托“四个一”(即开展一次专题学习、组织一次岗位教育、举行一次知识测试、开办一期活动专栏)活动载体,通过“读、看、写、谈”等形式,引导全局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为推进我市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为组织实施好主题教育月活动,广播电视局党组根据广

播影视工作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排出了工作安排表,将主题教育月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到天,责任到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篇5

培育人文素养

一、案例背景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需要,是提高育人水平的需要。近年来,我校立足实际、追求实效,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开创性的营建校园文化氛围,为全体师生提供了集学习、休闲、怡情于一体的校园文化设施。而爱心园就是其中一处重要的校园文化设施。

所谓爱心,是指同情怜悯之心态。指超阶级的或超国的、基于彼此都是人类这一认识的同情怜悯,当对象为非人类时,则往往基于彼此都是动物或生命这一认识的同情怜悯。

孟子曾经说过“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心,是教育者应该秉持的一种美德,也是我们应该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我校始终将“爱”的教育倾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爱”,既包括“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也包括我校富有特色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学校、爱家乡、爱他人、爱自己),还包括仁爱、爱心、明理爱人等理念。

二、做法与过程

我校着力构建科学的充满活力的学校主流文化,将“爱”的教育倾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进入环境优美的宜州一中校园,主干林荫道的东边就是爱心园。在爱心园建造了爱心型的喷泉池,寓意“爱之纯净如泉”,“爱之广博似水”。驻足三号教学楼前,“爱祖国、爱学校、爱家乡、爱他人、爱自己”的标语牌赫然在目,给人印象深刻。

而在宜州一中这一方教育的“爱心园”上,两个“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祖国、爱学校、爱家乡、爱他人、爱自己)、仁爱、爱心、明理爱人等理念也深深的植根于全校师生的心中。我校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将两个“五爱教育”、仁爱、爱心、明理爱人的精神品质融入到德育教育中,让学生在“爱的教育”中成为“有爱之人”。

我校每年秋季学期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同学们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完成了手工艺品、科技小发明,充分体现了大家“爱劳动、爱科学”的精神。在日常的团日活动中,校团委、团支部组织学生、志愿者去福利院、特教学校等做义工,在“学雷锋”活动月中以各种形式开展爱心助人活动,这些行为都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他人、爱社会主义的崇高品质。爱心园,爱心校园,是“爱”的载体,而全校师生的言行举止则是对“爱的教育”最好的诠释。

三、工作成效与经验总结

(一)工作成果

在这一方“爱心园”上,“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仁爱、爱心、明理爱人等理念也深深的植根于全校师生的心中。

首先,得益于爱心园、校园文化标语等一系列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设施,我校获得“广西绿色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第二,通过依托“爱心园”进行的一系列“爱的教育”活动,我校的德育教育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受到潜意默化的影响,已经将两个“五爱教育”、仁爱、爱心、明理爱人等理念内化成自己个人素养的一部分。2010年宜州一中迎来了80周年校庆,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友齐聚一中校园,共商学校发展大计,为学校捐赠物资和爱心款。校友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总裁)寄语一中学子并捐赠两万五千余册价值60万元的图书。这些都是一中校友、学子爱家乡、爱学校的写照。

(二)基本经验

1、营造自主参与氛围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自治意识,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如让学生主动参与,艺术节、团日活动等各项活动的策划、开展均以学生为主题,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增强了学生自我教育过程的实效性。

2、“我的社团,我的风采”——在社团建设生活中培养创造精神和“五爱”理念

未来的人才首先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开展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为此我校以社团为抓手,在社团建设生活中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真人。在互助合作中增强大家仁爱、爱心、明理爱人等品质。

(1)多元化的社团活动彰显学生个性特长

学校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既长知识,又长才干的社团活动,百花齐放的社团组织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目前我校社团精彩纷呈,主要有探骊文学社、广播站、通讯社、街舞社、合唱团、舞蹈队、武术社等。如探骊文学社以“五爱”为主题组织征文比赛,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街舞社、舞蹈队、武术社利用课余时间在环境优美的爱心广场练功、跳舞,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科技普及培养创新力

我校把科技创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综合实践和科学课程为依托,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其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物理、化学、生物都开设了实验课,培养了学生们对科技的兴趣,丰富了课外知识;;校园科技活动,如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干的舞台;而社团活动则给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平台。

图为爱心园

图为我校学生赴特教学校传递爱心

图为通用技术实验课

公开竞选,异彩纷呈 篇6

(本报记者:罗旭东、胡群霞、周洋)3月4日上午,我校四大学生组织主要干部面试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进行,莅临本次面试的领导有校团委副书记张建、招就处处长韩平等。此次面试提供的竞选岗位主要有校学生会主席、社管会主任、校素拓部部长、志工部部长等,23位竞选者经过一系列选拔入围今天的面试,他们的精彩表现赢得台下一阵阵热烈掌声……

据了解,这是我校首次举办的校学生干部公开竞选活动,与往年有很大的不同。往年四大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是从内部人员中选拔,选拔模式比较单一,竞选者往往事先已做好大量准备,这样的竞选模式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质疑和猜测。今年采用的是结构化面试模式,面试前,竞选者被安排在一个对外封闭的房间,手机等通讯设备被装在一个密封的信封里,轮到上台面试的竞选者会在面试现场得到面试题目。竞选者一共有六分钟的准备和答题时间,由面试老师和观众席当场打分,评分表到整场面试结束才上交,评委可以通过对比对面试者的分数进行修改。

我们采访了一些面试完毕的竞选者。通过他们,我们了解到,此次新颖的竞选模式对于他们来说更具挑战性,同时更为公平、公正、公开,大部分竞选者非常喜欢这种竞选模式。而且此次面试题目的答题空间很大,第一题是谈谈对“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这句话的理解,第二题是结合工作经验谈谈对“群众意识、纪律意识、表率意识”的理解。每位面试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作答。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篇7

传统文化是由文明演化汇聚而成的、反映民族风貌的文化, 是一个民族思想意识、文化观念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它对于民族精神影响巨大, 也是每个民族的根基所在。语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滋养着语文,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携手促进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一、学习传统文化, 提高道德水平

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国的传统文化素来崇尚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 思想意识容易被塑造, 正是提高思想素质和积累文化素养的重要时期。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比如《论语十则》《劝学》《鱼我所欲也》《陋室铭》等教材中的优秀作品都能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初中正是进行文化储备的时候,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累积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我国还有许多优秀人物和作品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多阅读我国历史经典作品, 古人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就会被学生吸收, 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也会不知不觉得到提高。

二、利用初中语文教材, 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普遍欠缺, 各种外来节日或西方文化学生耳熟能详, 但对中国的历史典故和经典名著却置若罔闻。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过时、老土,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扬, 在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为学生的人生引导一个正确的方向。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努力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 让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比如在讲屈原的《国殇》时, 除了讲解作品对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颂扬外, 还可以进一步延伸, 把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和屈原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赛龙舟是当时楚人不忍贤臣屈原的离去, 于是许多人划船去追赶, 追至洞庭湖却不见踪迹, 这成为了龙舟竞渡的起源。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于在五月五日这天百姓蒸糯米、制粽糕祭祀屈原。八年级上册《陋室铭》讲述了“居陋室而清闲, 慕情操而自得”的古代文人安贫乐道的情怀;《爱莲说》讲述了“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之德和知识分子所追求的贞洁操守。

张之洞说:“由小学入经学者, 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 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 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 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 其经济成就远大。”现代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还需要教师和全社会大力推动, 对中学生的教育要有更多的文言文、更多的名篇, 我们希望中学生, 在学习的道路上, 都能读一点《四书》和《史记》等。

三、创新教学模式, 挖掘文化内涵

精彩纷呈的广东检察文化 篇8

顺势而为,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检察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举措来抓

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广东省委也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制社会、和谐广东的发展战略。作为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运行保驾护航的检察机关,必须具备相应的和谐创造力和文化推动力来为这一发展战略服务。广东检察机关的决策者们经过长期的酝酿之后,制定了一项旨在通过加大检察工作中的文化含量,促进和推动检察事业发展的检察文化建设,作为引领广东检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再创检察工作辉煌的新的科学发展观,于2003年底在全省检察机关正式开始全面落实和贯彻执行。

随着国家法治化水平的提高,检察机关面临的执法环境更加复杂,比如犯罪分子的反侦查经验更加丰富、各种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办案任务十分繁重等等,对检察人员的办案能力及办案效率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如何适应形势、迎接挑战、经受考验?对此,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深圳市福田区检察院检察长王建中的一席话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每年几千宗案件,百分之三十以上甚至五十以上的增长率,人年均办案340多宗,靠什么?靠素质!要做到队伍不出问题,要做到办案10年‘三无’,靠什么?还是靠素质!素质从何而来?素质从文化中来,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上来!”

广东毗邻港澳,比其他内地地区更加容易受到不同社会文化的巨大冲击。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检察队伍中的违法违纪问题一度呈大幅上升之势,广东省检察院除了采取行政的、法纪的、经济的等硬性管理规定和制度措施外,明确地提出了用文化这一特殊手段,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检察文化,用高尚的精神文化占领干警八小时以外的思想文化阵地的现代管理新理念,大幅度减少了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乘势而上,把检察文化全面渗透到检察工作中去

如何扩大检察工作的影响,使检察工作得到更多支持和理解,塑造亲民、利民、文明、公正的执法新形象?广东各级检察机关注意增加文化含量,使检察工作变得和谐亲切、生动具体起来。如深圳福田区检察院以马晓歌为首的业余戏剧创作组创作了《反贪科长》、《她家和他家》、《最佳效果》等检察题材的小品近十部,展示了检察机关良好形象,同时还培养和锻炼了文艺人才。

广东省各级检察机关把检察文化引入到了办案上,运用到了与犯罪嫌疑人的较量中,发挥了巨大威力。赋予了许多人本文化内容的“人性化办案”。

在广东各级检察机关,无论是在行政办公、生活居住场所,检察队伍建设从思想作风到业务能力、从工作到生活,都离不开文化全方位的支撑。在各级检察院,每当有新调进人员或助理检察员、初任检察官任命,院里都会组织宣誓仪式。在广东省检察机关从上到下有一条规定雷打不动,凡是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和军转干部、拟提拔使用的干部,都要到控告申诉部门工作3个月,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了解民情疾苦和百姓呼声,强化他们对公平正义和公正执法的意识。演讲功是福田检察院新进干警的必修课,如今,演讲成了这个院的一个品牌。凭着练就的扎实演讲功底,他们在法庭上面对辩护人唇枪舌剑,应对自如,從不怯场。短短时间里,从这个小小的区级检察院就走出了全国十佳公诉人1名,省级十佳公诉人1名,市级十佳公诉人3名。

深入拓展检察文化功能。不断为检察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广东各级检察机关经常安排参观德育教育基地、举办歌咏比赛、体育竞赛、文艺汇演等一系列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相关主题文化活动,使参加者在于无声处得到教育。

各级检察机关还通过提高干警的文化素质,增长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比如,举办刑检、反贪业务知识培训、比赛,提高干警的侦查谋略;举办调研成果评比,提高干警的理论水平;举办辩论比赛,提高干警出庭公诉能力。广州市海珠区检察院通过开展“每月之星”评选活动,培养了一批批“专职书记员之星”、“辩论之星”、“调研之星”、“审讯突破之星”。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检察院活动,创造条件,鼓励学习,全省检察系统出现了“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风”的良好学习氛围,学历教育、业务培训、技能培养成效显著。全省范围被评为全国模范检察干部、十佳公诉人、全国优秀青年卫士、全国优秀检察官、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先进个人、中国年度法制新闻人物提名、全国百名优秀侦查员等先进个人达300人次。各种理论研讨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数、质量在全国检察系统名列前茅。

检察工作严肃紧张、压力大,为了保证检察干警面对各种压力能轻松应对,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各级检察机关倡导“在工作上加压,在生活上减压”,因地制宜,为他们量身安排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各地检察机关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汲取地方文化精华,开展了极富地域特色的优势文化活动:潮州检察院的业余书画家群体、汕头检察院的业余书法家群体、深圳检察院的摄影爱好者、东莞、佛山检察院的醒狮队、广州市检察院的书画摄影和粤剧表演、省院机关的女子舞蹈、健美操表演队等等。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文化育检对提高检察干警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水平、法律专业水平、身体健康水平产生了积极作用,为检察工作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检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一个由领导高度重视、广大干警自觉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检察文化的良好氛围已在全省检察机关蔚然形成,检察文化建设已经转化为文化兴检成果,检察工作与广东省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制社会、和谐广东建设一起同步驶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篇9

一、完善机制,持续推动“湟中八韵”文化活动开展

湟中县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工作目标,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机制,建立起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

县政府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的湟中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办、政府办印发了《湟中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实施方案》。县“创文”领导小组印发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两馆一站”绩效考评办法》《“老茯茶”议事制度指导意见》《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纳入县乡两级领导干部考核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公益性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每年安排文化事业发展专项1319.5万元,给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拨付免费开放经费141.9万元,给各乡镇安排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20.08万元。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达到29%,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

农村群众文化需求调查和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满意度调查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广听民意、汲取民智后,实现供需对接,提高了服务效能。群众满意度成为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的重要考核指标。采取政府采购、活动补贴、以奖代补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拍摄制作了《菩提花开》《文化湟中》《湟中旅游》《走出大山的皮影戏》等电视片。农历正月社火演出、邦吧赛马会、哲科东确会等完全由社会力量主办,政府采购社会力量举办南佛山六月六“花儿”会、河湟曲艺大赛、慕家酩馏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二、夯实基础,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通过资源调整,县文化馆、图书馆建筑面积分别达到2600㎡、1000㎡。加大投资力度,筹资2.2亿元新建了建筑面积11142.25㎡的河湟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16316㎡的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建筑面积2000㎡的香巴林卡影剧院,实施了莲花湖休闲体育公园、河湟苑景观、塔尔寺景区文物保护与展览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和传习所等建设项目。

建成达标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建筑面积3617㎡。正在建设3个。文化站内设培训室、多功能厅、娱乐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电脑、图书、戏服、乐器、文体活动器材、电教设备、音响设备一应俱全。建成社区流动图书室13个、寺庙书屋7个。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农家书屋、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覆盖全县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88个、文化活动室120个、文化大院8个、演艺小舞台36个、广场292个。实施了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给64个村和60个业余剧团和曲艺队配发了折价1145万元的文化活动器材和表演服,安装体育健身路径259条、器材2764件。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组建了“山之声”艺术团、河湟民族艺术团、卓玛艺术团、“花儿”梦演艺公司,成立了“花儿”协会、曲艺协会、老干部书画协会、摄影家协会等14个文化体育协会。命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2个,拦隆口拦一村、鲁沙尔镇徐家村农民自建红色纪念馆各1处。

三、特色引领,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湟中县坚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相结合,不断赋予“湟中八韵”以崭新的时代内容,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灯韵,节日文化生活的盛宴。农历正月,湟中乡村处处是社火的锣鼓声。湟中社火以舞龙舞狮、旱船高跷、扇子舞、花篮舞等传统节目为主。鲁沙尔镇的高跷以高、险、艳著称,塔尔寺酥油花、花架音乐、拦隆口镇千户营村的高抬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春节到农历二月初三期间,湟中农村267支社火队、近4万名演员演出4000场次,观众80万人次。湟中社火队的数量和密集度,在全省可以说独一无二,显示了社火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活动张力。鲁沙尔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高跷)之乡。

曲韵,美好生活幸福曲。戏剧、灯影戏、民间小调、曲艺是湟中民间的传统文化生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全县组建曲艺演唱队237支,演员发展到1200多人;业余秦腔、眉户剧团34个,演员发展到700多人;皮影戏班9个,演员100多人。每年为群众演唱3350场次,观众达到40万人次。曲艺活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成为一种大众性的文化生活。文化部命名李家山镇为中国民间文艺(河湟曲艺)之乡、田家寨镇为中国民间文艺(秦腔艺术)之乡。

歌韵,山歌红歌唱激情。在沙燕儿绕、河州、尕马、水红花、大眼睛、白牡丹等“花儿”调令里,群众自发组织的80余场5万人次的“花儿”会表达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南佛山“花儿”会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山歌外,每年在元旦、春节、国庆等节日期间,湟中县组织大型歌咏比赛80场次,讴歌时代、讴歌社会主义,歌唱生活、歌唱党。朝气蓬勃的湟中大地,人们在红歌的激情里坚定前行的脚步、畅想更加美好的明天。

舞韵,舞动生活多彩的韵律。湟中有老年舞蹈队和藏舞队86支。早晚在广场上,晨晚练的人们在舞曲节奏中锻炼身体。男女老少齐参与,是广场每天的一道风景线。节日里,秧歌舞、绸子舞、彩带舞、扇子舞、花篮舞、碟子舞,藏族舞、撒拉族舞、土族舞等齐上阵,用舞者的活力、优美欢乐的舞曲诠释多彩的生活。群加藏族乡和上新庄镇静房村的藏族舞蹈队的节目特色鲜明、舞姿优美、魅力无穷,活跃在全县节日和重大活动中,深受欢迎。

鼓韵,擂出生活的热烈。锣鼓队是近年来壮大起来的一支文化队伍,展示着新时代湟中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全县组建业余锣鼓队150支,演员近6000人,每年在县城、乡村演出500场次。锣鼓声是节日的章节,喧嚣了生活的热烈,承载了幸福的内容。多巴镇的百人女子威风锣鼓队、新墩村的太平鼓队、黑嘴村的安塞腰鼓队、国寺营村的威风锣鼓队等,在传统节日里分外活跃。多巴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锣鼓)之乡。

墨韵,文化的土壤越来越肥沃。湟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书法、绘画、摄影、文学构成的“墨韵”在湟中越来越厚重。全县各类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作家发展到2000余人,有中国书协、美协会员4人,省级书协、美协会员34名。每年定期举办大型书画摄影展10次、文化下乡6次。编辑出版的《湟中县书画作品选》《湟中县文史资料集萃》《惜阴轩诗抄》《樊泰卿书法作品选》和《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在县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主办的《新湟中》《雪莲》乡土文学气息浓厚,在县内外受到好评。

武韵,一枝红杏出墙来。大有山武术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子沟乡大有山村的习武之风有着历史渊源,在全省乃至西北武术界小有名气。最大特点是村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探索总结,鞭杆、连枷等生产工具成为村民习武的器械,形成了大有山独特的武术套路。海子沟乡被省体育局命名为“青海省武术之乡”。在拦隆口镇红林村、多巴镇王家山村、县业余体校设有武术培训学校,学员530余人。青海省太极拳研究会在湟中设立了辅导站,有学员70余人。学校寒暑假时,有2个跆拳道训练班招生授技。湟中承办全省武术比赛4届。武术不仅活跃了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也带动了湟中民间习武之风的兴起,成为了湟中文化活动中的一支独秀。

学韵,建设和谐文明的新湟中。湟中县以教育事业发展优先化为驱动,推力教育强县步伐。全县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9%,全县高考上线率连续四年列全省区县第一,职业教育规模和在校人数居全省区县第一;以农民知识化为驱动,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科普之冬”等的学习机会,加大对农民培训市场经济知识、农副业实用知识、创业技能等的培训力度,年培训农民15万次;以文化活动阵地化为驱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卫星数字书屋免费开放,藏书20万册。每年订购报纸1.5万份、期刊5261份,基层文化阵地便民惠民利民的作用更加突出。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篇10

文中, 作者是这样描写蝈蝈的叫声的:“……那像是滑轮的响声, 很不引人注意, 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 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 其余的则是伴唱。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 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 十分不起眼的。虽然在我的耳边, 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 可它们的声音不强, 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 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 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蝈蝈的声音是“窃窃私语”, “像是滑轮的响声”, “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声音“喑哑”“尖锐”“短促”“清脆”。当四周的蛙声和其他虫鸣沉寂时, 蝈蝈的声音则是显得“非常柔和”。由此可见, 《教学参考书》中是认为蝈蝈的叫声的特点是“喑哑”“尖锐”“短促”“清脆”“柔和”的。但这当中, 我们不免有所疑问, 因为“尖锐”与“柔和”是矛盾的。笔者认为,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析并不完全正确。

在文中, 有这样一句:“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 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 其余的则是伴唱。”在这里, “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指的应是“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 “其余的则是伴唱”则是指“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所以, “尖锐”“短促”“清脆”并不是蝈蝈的叫声。“喑哑”以及下文中的“柔和”则应是蝈蝈叫声的特点。

在课文的前面一段中, “它白天唱了一整天, 夜晚来临, 也该休息了, 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 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 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通过这里的描写, 我们可以看出, “尖锐”“短促”应是蝉被“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

那“清脆”又是谁发出的声音呢?通过所在句子, “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我们不免会有疑问, 是谁和谁碰撞?联系前文, 不难看出, 是蝈蝈和蝉碰撞, 所以, “清脆”应是绿色蝈蝈在捕蝉时和蝉身体接触所发出的碰撞声。

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异彩纷呈 篇11

一.联系生活, 贴近情感

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联系生活, 彰显生活的内容, 那么学生与文本之间更容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 依据课文所反映的内容来创设具体的生活化情境, 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 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一节枯燥的课程演绎成生活的真实, 让学生在情境中拓展想象的空间。而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课堂情境, 又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世界, 使学生把体会移情到课文之中, 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融为一体, 从而切身体会课文情感。

二.感官刺激, 真实再现

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 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 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 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扪其形。在教学《夏》时, 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借助声音、画面, 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 使学生对文中夏的紧张、热烈、急促有更直观的印象, 领悟得更深、更透, 对文本的理解, 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 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在学习《与朱元思书》时, 先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学生领略富春江的美景, 然后通过听读将文中的词句与画面结合, 使“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的场景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对“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有了真切的体会。这样的情境创设,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完美了学生的人格构建, 从而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 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融入文本, 深切体会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 多是文质兼美的中外名篇, 文章都融入了作者真切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 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 真实深刻地感受文章的精彩。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写得朴实真挚, 饱含浓浓亲情。但作为未经别离的中学生, 不一定能体会作者的感情。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老师这时候要注意引导, 启发同学们联想或回忆起与自己的亲人是否有过离别这样的情境, 如:哥哥或姐姐读大学时, 家里的人到车站送别的情景, 力求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最后, 通过体验式想象, 把自己当作是青年“朱自清”, 历经了家境衰落、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诸多失意苦事, 在车站与父亲分别过程中, 目睹老父艰难地为自己买橘子的情形。而若干年后, 自己也做了父亲, 收到老父的一封信, 真的如醍醐灌顶, 那背影啊, 竟是如此鲜明地浮现在眼前。“朱自清”终于体会到了老父那深沉真挚的爱。甚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演出, 在真情拟景中得到共鸣, 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也体会到了本文的写作特色:平淡见真情, 朴拙显奇巧。

四.精雕细刻, 细心发问

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引导者, 要会巧设疑问, 精心设问。当代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喜欢思考, 富有想象, 求新求变,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 精心提出一些新的设想, 新的见解, 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马士钧老师在执教《智取生辰纲》时, 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述说课文背景以及相关知识, 而是采取幽默的语言, 将智取生辰纲说成是一件巧妙的抢劫案, 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马老师说:“我们即将走进这个关于抢劫的故事了, 你们发现这次抢劫和你们刚才说的抢劫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认真体会课文得出:“这次抢劫没有打打杀杀, 而是用妙计智取的。”随后, 马老师又引导学生在词句之中领会课文的含义。老师问:“这位老师名叫吴用, 他是《水浒传》里最有智慧的人, 名字却叫‘吴 (无) 用’。他本来是个人才, 作者施耐庵却给他取了这么个倒霉名字, 是有深刻寓意的, 你们能猜到吗?”学生经过认真推敲, 联系上下文的意思, 终于得出结论:“因为那是个黑白颠倒的时代。”教师能抓住契机, 逐层设疑, 引导学生从细微的地方领会全文的主旨。

异彩纷呈的沂蒙美食 篇12

临沂物产的丰富、食俗的久远、使沂蒙人民流传下来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其中最具特色的有氽芙蓉黄管、回族肉粥一糁、郯城油茶、王氏熟梨等。

氽芙蓉黄管

“氽芙蓉黄管”一菜,是高级技师林本生在1987年首届鲁莱大奖赛上的获奖莱。被评为山东省首批20个优秀菜之一。此菜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刀工精湛,造型新颖.犹如出水芙蓉。软滑爽脆,鲜香适口,为鲁菜高级宴席汤菜。原料猪黄管10条,鸡里脊肉50g,鸡蛋清5个,菜心、火腿、香菇各少许。制法:猪黄管洗净煮熟,揩去油脂,翻过来打上“蜈蚣”花刀,截成6cm长段,放清汤里煮熟入味,捞出备用:将蛋清5个加入等量的清汤搅匀,入笼蒸熟为芙蓉底子,将煮熟的黄管摆在底子周围;将6条黄管抹入鸡料子,粘上菜心、火腿丝、香菇丝入笼蒸熟摆放在底子中间,锅放清汤烧开,调味去浮沫,浇入汤汁即成。

清真风味小吃——糁

名闻遐迩的临沂小吃——糁,以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营养丰富的特点而为临沂人民所喜爱,也为省内外品尝过这一美味的顾客所称誉。“糁”从字面上讲是用肉做成的汤羹。相传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

糁是用禽畜肉类、麦米、葱、盐、面粉、酱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油、醋等多种精料调制而成的一种肉羹。喝糁,讲究“热、辣、香、肥”四美。一碗热糁,配以适量具有临沂地方色彩的面食,如油条、烤牌、马蹄烧饼之类,不仅是一餐理想的早点,也实在是一种对生活美充分的享受。不唯果腹,冬令食之,具祛风除寒,开食健胃,怡’陪爽神之功效,对增进健康,大有裨益。糁有牛肉糁、羊肉糁、鸡肉糁三种,以羊肉糁最为普遍,鸡肉糁为珍。据临沂县志记载,糁是明朝末年临沂回族人创造的,几经演变改进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沂蒙名吃。解放前临沂城有八家著名糁铺,今已发展至百家专营糁铺。

糁的历史悠久,我国历史文献多有记载。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问编纂的《忻州志》卷一:“祭祀篇”记载的16种祭品中有“糁食”,可见糁的历史源远流长。早晨喝糁系临沂传统食俗。

下面是以鸡肉糁为例介绍,其他糁基本相同。

原料:净肥老母鸡10只(重约18k),大麦仁2 kg,水70kg,葱、姜、细药料包、酱油、盐、胡椒粉、味精、面粉等各适量。

制法:甑锅加水和老母鸡旺火烧沸,撇去浮沫,下八大麦仁、料包、葱、姜小火煮2小时,鸡熟捞出晾凉:鸡肉撕成丝放碗中。鸡骨架八锅中麦仁等再小火煮2-3小时;鸡汤拣去骨架、葱姜、药包,下入酱油、盐、葱姜米,以稀面水勾成薄羹,盛八放有鸡丝的碗中,浇入醋、香油即成(约200碗)。

油茶

油茶是临沂人民的传统小吃,尤以郯城马头人对其特别钟爱。宋朝末年油茶从西部回族传到沂州之地,为半流汁食品,宜早食。马头供销食品厂生产的油茶质量上乘,畅销国内外。制法:面粉炒熟呈浅黄色,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炒酥碾碎,葱姜切丝用花生油炸酥,炒面加葱姜丝、花生油、香油搓匀再下其他调料拌匀即成。食法:油茶放碗,加入白糖、沸水冲拌成稠状即成。

特点:质地松散、不干不燥、色泽淡黄、香甜可口。

王氏熟梨

王氏熟梨是熟梨王“王玉成”用祖传数百年历史秘方烹制的熟梨,用料讲究,风味独特,为中华一绝。熟梨酥烂化渣、入口即化、甜香醇厚、子实酥软并有清痰泻火、润肺止咳、解酒利尿、除烦去燥、养肝益心之功效,对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热有一定的疗效。王氏熟梨一般在夜幕降临时销售,售卖时配以悠扬的传统售卖歌,人们听到歌后,纷纷前往购买,食者赞不绝口。1993年10月20日笑星赵本山食梨后把此歌搬上舞台。陈毅、谷牧、费孝通等名人都曾赞誉过此梨。曾为多家电视台和报刊采访报道。1997年被山东省经贸委评定为“山东名吃”,中国烹饪协会评定为“中华名吃”和“中华熟梨王”称号。

原料:山东平邑天宝山黄香梨、浙江温州冰糖、四川峨嵋山川贝母、熟梨原汁老汤、南国红豆、曲阜大枣、桂花酱、香白芷、香料等。制法:梨精选,南国红豆泡发,香料包裹好:主配料下入特制灶具内,加老卤、新汤、调料卤制酥烂即成。

沂蒙的风味小吃源远流长,异彩纷呈。除了以上风味小吃,另外还有八宝豆鼓、民间伏酱、六姐妹煎饼、莒南锅饼、沂水丰糕、郯城挎包火烧等都是沂蒙独有的地方小吃.能登太雅之童的沂蒙菜有:光棍鸡、蒜泥鱼、烩肉丝鱿鱼、蒙山全蝎、莒南炉肉等都是土生土长的民间特色菜;档次较高的饭店流行的新潮菜有:果味银杏、灯笼虾片、龙珠鲍翅、清汤乌穗、桃源焖鱼头、甲鱼丸子等已成沂蒙美食的新族。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篇13

一、课前运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导课是教学的“前奏”,合理而巧妙的导课可以迅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而物理演示实验恰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通过教师的现场演示,学生更乐于通过“听”“观”“思”“辩”了解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前,笔者将一铁块与一木块分别放入水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铁块下沉,而木块上浮?在生活中,很多学生认为,铁块比木块重,自然而然地想到两者的密度不同,认为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一定会下沉。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可从易拉罐上剪下薄铁皮,轻轻放入水面,果然下沉。此时,有的学生总结到,密度大于水的物体都会下沉。而将铁皮做成盒状再次放入水中,学生发现铁皮漂浮在水面上了。实验现象与学生认知发生了冲突,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缘由,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运用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物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初中生具有思维敏捷、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分组实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让实验成为学生消化课堂知识、把握物理规律、增强实践能力的最佳载体。

例如,《伏安法测电阻》是初中阶段典型的物理实验,它对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本原理进行了全面的考查。在实验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欧姆定律I=U/R以及变形式R=U/I,画出电路图,如图1所示。指导学生按照电路图连接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具体实验中,可要求学生,注意接线的有序性,特别要注意接线时,开关要断开,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并计算。从实验报告、实验步骤、线路故障排查到测量误差分析等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事实证明,分组实验不仅能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语言沟通能力,而且也能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由于初中物理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因此分组实验便于学生在观察中模仿,在操作中思考,这是提高学生物理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课后运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课堂”理念已经被教师们所接受。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把生活教育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引导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既能体现知识的价值,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的物理实验更是随处可见。几个饮料瓶、一个平面镜、一辆玩具车、一块磁铁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器材。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在生活中领略物理学科的魅力与风采。

例如,在学完《杠杆原理》一节后,可鼓励学生在课后充分利用废弃材料开展探究性实验———自制杆秤(如图2所示)。实验材料包括:筷子(1根)、圆形托盘(1只,可用药瓶盖代替,直径在50mm左右)、铜螺丝(1个,10克左右)、耐拉细线。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介绍制作步骤,包括制作秤盘、秤砣、杆秤、提纽、准星。

通过开展这样的探究实验,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自制的杆秤进行试验和评比,针对一些杆秤,找出其不足,鼓励学生改进和创新,力求使其更加精确。这样的教学形式新颖活泼,既贴近生活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异彩纷呈的网络“微”族词 篇14

笔者通过对大量“微X”词语的调查,发现“微”族词语可以分成两类:

1.利用微博的特点所从事的与微博相关的事情。例如

(1)今年找工作流行“微简历”专家:有利也有弊(《长沙晚报》2011年8月22日)

(2)电影版《将爱》在北京举行了预告片发布会,微情书成了现场一大噱头。男主角李亚鹏的微情书——想到你的样子,我就笑了,还想要些什么呢?幸福还是糖?……(《潇湘晨报》2010年11月27日)

以上例句中,“微简历”就是鉴于企业通过自己的官方微博发出招聘信息,面临就业的学生们利用微博一次只能回复140个字的短小、精悍的特点所写的一种简历。这种新兴的应聘方式迅速被学生们所认同和接受,请看下面一则颇有意思的“微简历”:

@fuxcang3837:八零后,近三十,言不多,人踏实,兴趣广,有专长;学软件,作研发。喜钻研、爱学习,入该行,以6年。互联网,兴趣浓,各微博,特关注,玩电商,也向往。近年采.终悟到,找工作,需听好。发微博,觅伯乐,言虽简,意却长。

例(2)的“微情书”是明星李亚鹏在微博中写给妻子王菲的一封简短情书,其特点是短短几十个字,简短清晰,质朴不做作。

同类例子还有“微域名”“微博体”“微博110”“微博控”“微博门”“微博问政”“微博议政”“微博游““微博元年”“微革命”“微管”“微民”“微时代”“微世界”“微文化”“微谣言””微爱情”“微动力”

2.仅仅是借用了“微”的“小、少”的常用义,与微博已经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例如:

(3)“微旅行”换一种方式玩感觉累了就放空自己(山东论坛2011年8月22日)

(4)淘米水,先用来洗碗,还用来浇花、冲厕所。记者发现,一股“微环保”风已悄然走进石排市民的生活。(东莞阳光网2011年8月22日)

(5)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午休时上网“偷菜”已经OUT了,利用中午这1个小时,白领们就能在单位附近的医院做个光子美容、激光除皱等微整形。(《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2日)

例(3)的“微旅行”,顾名思义就是短期的旅行、随时发生的旅行。旅行者不需要太多的行装,不需要长时间精心计划和刻意安排,拿上背包,随时出发,可以是自驾行,也可以搭乘短途火车或长途汽车,甚至是骑上自行车,任意行走到一个陌生的乡村或城镇,尽情享受专属于自己的空间。有网友将“微旅行”概括为四个“不”:路途不远,周边城市或本市内;时间不长,三天两日均可;目的不甚明确,或为发呆,或为美食,或为体验新开的度假酒店;花费不多。微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繁忙的现代人减压的一种方式。例(4)“微环保”,顾名思义是指在不影响原有正常生活的情况下,采取一些小措施,在对环保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使个人生活习惯更健康。例(5)“微整形”就是利用高科技的医疗技术所作的小整形,它不需开刀,没有伤口,恢复期短,可以在周末接受治疗,周一就带着一张更美更年轻的脸庞迎接一个新的开始。

类似的例子还有“微表情”“微支付”“微交易”“微公益”“微情绪”“微动作””微介质”“微消费”“微投诉”“微喜剧”“微新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构成新词的“微”,意义并未虚化,都还有明显的实在意义。“微”族词反映了当下年轻一代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所拥有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它充分发扬了先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处世哲学。如当前流行的“微公益”的志愿行动就继承了这种理念,悄悄地为世界传递着温暖。正如《中国青年报》一记者所言:“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点点。这样的微型努力,却能影响和实现着社会的变化和变革。还有诸如此类等等的微型力量拉开了微文化时代到来的序幕。”

上一篇:服务基层联系群众不够下一篇:饱满的热情 高效的工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