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下乡

2024-11-12

暑期下乡(共9篇)

暑期下乡 篇1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广大团员青年特质、特征的转变,传统的以指导老师为核心,学生被动接受执行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开始消退,急需更新对社会实践工作的认识,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研究出一种更适合目前形势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体系。新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必须能够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强化和深化,使广大团员青年都自愿参与其中,并使参与实践的广大青年真正受益。

一、领导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佳绩的可靠保障

社会实践工作要取得成绩,首先,学校、学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在整体工作统筹、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规范和目标引导、经费资助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学期初的学生工作安排会上,学校要对需对本年度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作出全面部署。具体的启动工作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学校党委牵头,提供政策导向,为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团委深刻领会党委精神,制定学校层面的方针政策,负责策划组织;各学院具体负责落实。

2)各学院成立以分党委书记牵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学工领导、学院分团委书记、各教研室主任担任副组长,辅导员、专业教师为组员,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3)具体动员、实施中,对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辅导员、专业教师记以适当的工作量,并根据所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给以适当的出差补贴,激发辅导员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及指导热情。在各实践队伍出发前夕,专门组织召开各带队老师会议,对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判,特别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提出具体要求。

二、活动实施过程坚持三重原则是社会实践工作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上,坚持“三重原则”:实践队伍的组建上坚持“重数量更重质量”;具体的实践工作推行中坚持“重影响更重内涵”;实践效果的最终考量上坚持“重成绩更重育人”。

1)在活动前期的组队立项阶段,一定要做到“重数量更重质量”,不要一味贪多。首先,大一新生参与各类活动热情较高,但是大一新生专业基础不牢,缺乏社会经验,在组队立项时,一定要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任何组织各类资源都是有限的,一定要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2)在这个新的网络时代,到处都流行“晒”出来,到处都是“自拍”、“摆拍”,目前,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各级各类评优,无不与队伍的宣传报道情况挂钩,当然,这是强调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谨记,一切工作万万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注重活动的内涵,即真正让学生受益。选拔队员时,要选拔优秀的人,更要有一些渴望提高自己的素质平庸的学生。

3)选拔队员时,一定要考虑“重成绩更重育人”,为了保证社会实践工作的成果,在选拔队员时,选拔优秀的人,可以事半功倍,但从教书育人的本质出发,更要有一些渴望提高自己的素质平庸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选题过程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是取得成绩的基础

社会实践的选题环节是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环节,实践课题的选择与解答中,需要坚持“生活中选题,答辩中析题,实践中解题,总结中悟题”的线性思路。题目要有传统的经典课题,还要有紧跟时代的新课题。

1)选题要来源于生活,要贴近自身,结合学生专业特色,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可以长期坚持的经典课题,将课题逐年深化、做广做实,如传统文化的调研与宣传、支农、支教、支医、扶贫、文化下乡等,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成绩。

2)选题同时要与时俱进,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如大学生创业问题、一带一路战略下带来的新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等课题。此类课题紧跟国家、地方政策导向,一般很容易得到政府支持,也就很容易出成果。

四、坚持推进“三化工程”是社会实践工作的制胜法宝

高校以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各高校需要从人才培养这一高度,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施行中推行“三化工程”,即工作管理专业化、筹备运作项目化、实践队伍品牌化。

1)工作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为:安排有丰富暑期社会经验、对暑期社会实践感触深刻的往届实践成员与此次实践成员面对面交流;各位辅导员负责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推进,指导、管理每支队伍,为各实践队提供了指导,注重安全教育,培养各团队的安全意识。

2)筹备运作项目化的具体做法为:实践工作在前期策划阶段,除了遴选各队伍策划书之外,还要对实践队的队长进行简单考核,对实践队成员分工进行指导;在实践筹备阶段,为每支队伍安排一名往届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做具体指导,包干负责;在整个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实行责任包干,全面负责该实践队的一切事宜。

3)实践队伍品牌化的具体要求是:从实践地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创立社会实践项目品牌。

参考文献

[1]秦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和思考[J].文化_教育论丛,2013,(12).

[2]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学子论坛,2011,(4).

[3]张纪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创新教育,2015,(10).

暑期下乡 篇2

一、所有信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网站和团委网站查看。

网址:1.二、参加学院与年级(共2010人)

1.理学院、软件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法学院、自动化学院、光电学院、人文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材料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学院、宇航学院

2.2009级学生。

三、提交方式:2010年9月1日前,必须同时完成以下两种方式:

1.按照工信部的要求上网提交调查报告和问卷。

2.各学院学生还要将调查报告打印稿上交辅导员,辅导员转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中关村校区:中教1303,电话:68911564)用于学生成绩登记,完成2学分。

3.报告封面注明:学院、学号、班级、姓名、联系方式。若是团队形式,则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成员都要交一份调研报告,以利于成绩登记。

关于开展“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暑期

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的通知08、09级本科生:

为了深入了解“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现状,积极推进下乡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更好的发挥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效果,同时,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深对国家出台产业发展政策重要意义的理解,全面提高广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素质和能力,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部属高校开展“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的通知》的工作计划,我校将开展“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部、基础教育学院及校团委为本次“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暑期社会调查活动的实施单位,按照学校制定的详细工作方案组织实施。

二、参加人员和活动内容

(一)参加人员

1.09级本科生需要2000名,由基础教育学院负责组织报名。

2.08级同学如想参与本次实践活动可与校团委实践部取得联系,完成网络申报。

(二)调查主题

以“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为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三)调查方式

本次“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实践活动主要同学需在网络信息平台上进行操作(后附操作说明),本次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主要分为六部分:

1.实践调查地选择:

按照就近原则自主选择调研的维修网点,可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形式组队完成。注:自选时间将于6月9日中午12:00结束,请尽快完成此项工作。

2.准备工作:

参与活动的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之前,了解“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有关国家政策,熟悉调查问卷内容,掌握抽样调查方法。

3.调查形式: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要求同学走访维修点然后填写调查问卷;

为了保证调查质量,每名学生最多对10个维修网点进行调查;问卷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调查完毕后网上上传调查问卷;凡是被访者信息不真实的问卷,均视为无效问卷。要求学生妥善保存原始调查问卷,并在活动结束时一并上交,以备查验。

5.调查报告要求:

各小组调查报告题目自拟,要求内容真实,数据可靠,条理清晰,理论联系实际,以案例和

数据加以说明。编写完毕后上网上传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打印建议格式为:

(1)摘要:宋体,小4号

(2)正文:一级标题,黑体,4号,加粗;二级以下标题及正文。宋体,小4号

(3)排版格式:段间空1行,行间距1.5倍

6.提交方式:2010年9月1日前,必须同时完成以下两种方式:

(1)必须按照工信部的要求上网提交调查报告和问卷,否则无学分。

(2)各学院学生还要将调查报告打印稿上交辅导员,辅导员转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中关村校区:中教1303,电话:68911564)用于学生成绩登记,完成2学分。

报告封面注明:学院、学号、班级、姓名、联系方式。若是团队形式,则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成员都要交一份调研报告,以利于成绩登记。

(四)注意事项

家电下乡社会调研活动已启动,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可上网进行自主选择调研的维修网点,自选时间将于6月9日中午12:00结束。请各位老师安排相关学生积极参与网点的自选活动。另将注意事项说明如下:

1.登陆的网站为:(家电售后服务的第一个字母)

2.所有学生的密码统一为000000(六个零),系统用户名为学生在校学号前加bit,例bit20090902,登陆后可自行修改密码。

3.具体选择网点的操作步骤参见附件《操作说明》,每个学生最多可选择10家网点。4.由于估计同期上网人数较多,如暂时登陆不上,可等15分钟后再登陆。

5.由于系统数据量非常大,所以在统计搜索的时等待时间可能会稍微长一点(根据访问量,当大量人员同时使用系统时会体现明显)。

6.如有任何技术问题,可联系校团委实践部赵鲍飞,电话:***

特此通告。

联 系 人:崔建霞 赵鲍飞

暑期下乡 篇3

志愿服务队的到来受到商河县教育局、商河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在欢迎仪式上,徐冬号召志愿服务队全体成员珍惜机会、服务社会、增长见识、提升自我。随后,服务队代表学院向商河特教学校的孩子们捐赠了生活与学习用品。参加活动的师生在商河县教育局、商河特教學校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特教学校残障儿童的康复设施、设备,并对本次活动进行现场调研。

伴随着此次机电系商河特殊教育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学院2014年度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启动。本次活动积极响应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团省委、省教育厅等部门的号召,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五四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以引导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紧紧围绕“为祖国勤学修德 以实践明辨笃实”的活动主题,坚持让广大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着力探索覆盖面广、实效性强的实践育人新机制。

暑期下乡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 决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一个人提升思想意识, 锻炼综合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 实现自我价值, 奉献社会的大好平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农村实践地为依托、以文化科技卫生志愿服务为内容的社会教育活动。[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同时, 大学生扎实牢固的知识积累, 丰富的想象力, 无限的激情和热情, 超凡的创新力能够帮助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7年, 中宣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至今, 社会实践活动已发展到成熟阶段。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颁布, 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1. 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力行而后知之真。“三下乡”是连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 接触农村, 了解农村, 体验农村生活, 亲身感受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内心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 在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了解国家大政方针, 了解国家实际情况, 拓宽视野, 丰富阅历,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对大学生的发展意义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真才实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参与“三下乡”各项活动的过程中, 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查漏补缺, 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 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除了专业知识, 社会还要求大学生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最优化的“智能”结构, 要具备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工作能力、全局意识等综合能力。

3. 对农村的建设意义

大学生作为生力军, 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奉献热情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 将先进的科技引入农村生产力发展上, 为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农”政策, 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 加快“三农”发展。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构建,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不断朝着规范化、基地化和长效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许多高校构建了完善的体系和制度, 积极组织筹划“三下乡”活动, 并投入到实践基地的建设中, 然而也随着其发展成熟,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

1. 服务时间短, 活动效果不佳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一般在暑假7、8月开展, 为期一周到半个月不等, 时间相对不长, 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帮助农村地区提高生活学习质量, 都有较大的难度。实践过程中学生所获多为感性认识, 而理论思考深度不够, 活动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而未能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难以挖掘其本质和要害, 因此效果并不明显, 学生受教育有限, 才干增长有限。

2. 形式主义明显, 缺乏实用性

当下, 社会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争议越来越大。“三下乡”活动往往是虎头蛇尾, 开头正式隆重, 最后却草草收尾。有些人认为大学生“三下乡”只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之风, 蜻蜓点水般, 停留在短时间、表面性的活动上, 活动设计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活动目标更强调社会效应而非服务效果, 对农村整体变化影响较小。很多中小学反映, 希望大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在学校日常教学期开展, 无需再安排人力、物力专门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进行准备, 同时能够有效解决中小学在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参与积极性低, 态度不端正

一方面, 大部分高校每年暑假会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地区,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规模不断扩大, 不少大学生对此项活动产生疲劳式懈怠和应付情绪, 参与意识低, 有的同学是为了其娱乐性而参加活动, 更有甚者把活动当成乡村旅游度假, 并未在思想上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 “三下乡”活动对就业没有什么帮助、对知识提高意义不大。另一方面, 很多高校并未将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措施, 导致专业教师参与热情不高, 愿意承担“三下乡”指导工作的教师很少, 愿意带队随队下乡的教师更是不易请到。

4. 管理混乱, 缺乏创新

社会实践缺乏有序的管理, 出现考核评价不科学, 指导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此外, 现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形成固定模式, 通常分为支教、宣传、调研、文娱、后勤等板块, 学生组织策划活动时, 不善于动脑, 因袭过往方式方法, 活动内容、形式千篇一律, 与往年重复, 未深入地全面地考虑时代发展变化要求、实际情况等, 缺乏创新, 影响实践的效果。

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改进措施

1. 创新方法形式, 推动发展新模式

整体而言, 政府、学校可以通过调整“三下乡”固有模式打造新的实践形式, 如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 亦或尝试“三下乡”与顶岗实习结合模式。具体来说,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可与城乡统筹团建相结合, 高校团委、社联等学生社团与乡镇基层团组织、社会团体结对联建, 相互促进。转变展览、演出的服务模式, 代之以培训、咨询的形式, 如集中捐赠、技能培训、书法培训、专题讲座等。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采用生产实习、科技竞赛, 与服务社会相关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爱心活动、挂职锻炼、社会工作等多种形式, 增强兴趣和成就感。各下乡队还可尝试打破原有的单一专业组队模式, 加强专业交叉, 加强学院之间的优势互补, 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 提高实践水平。

2. 学校统一推动, 扩大活动覆盖面

首先, 学校应把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常规思想政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将其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和学分管理规程, 停课半个月或一个月进行社会实践, 其后的课程顺延同等时间, 由老师带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 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指导, 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同时, 鼓励老师以科研团队的形式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避免单兵作战, 确保活动达到双赢。其次, 构建点———线———面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覆盖格局, 扩大实践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力争实践活动覆盖各个城市各个地区。

3. 结合专业特色, 发挥学业优势

大学生在开展活动时, 须把农村各项实际情况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及科研方向相结合, 学以致用, 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如文学院可着重进行支教项目, 采取学生对应学生开展家教、特色活动, 老师培养农村老师的模式;农学院进行科教支农, 既帮助农民缓解农忙压力, 又帮助其增产增收;旅管专业可开展旅游资源开发的调研, 为农村的第三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心理学院可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 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其健康成长等。大学生在“三下乡”期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 在实践中感受自己专业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 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知之愈明, 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 则知之益明。”“三下乡”的调研与科研立项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4. 加强管理, 注重实效

“三下乡”的实效性是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府、高校要加大对“三下乡”的支持, 尤其是经费支持, 确保在物质层面提供实效性的基础。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争取社会力量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次, 高校可积极探寻提高实效的实践方法, 如采取项目化管理、“以老带新”等形式, 让同学们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提升, 同时提高下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再者, 高校应致力于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工作机制, 如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奖励机制, 激励竞争、鼓励发展、奖励优秀, 调动教师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建立“三下乡”与毕业实习的有效对接, 为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服务, 促使“三下乡”宣传工作、组织建设、安全保障、评选表彰制度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 要注重实践成果的应用。现在各下乡队伍都非常重视考察当地情况, 为当地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 但大学生回校后整理的调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阁, 要真正应用到实际, 通过团组织、青联、学联等途径, 借助人大、政协中青年代表和委员的作用, 积极建言献策, 畅通渠道, 推动调研成果转化应用,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 要及时总结, 形成书面文字, 通过发表论文、编发简报、交流论坛、征文比赛、成果汇报、表彰大会等对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暑期三下乡-- 篇5

——记201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前对“三下乡”了解不多,仅仅知道“三下乡”是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是一项国家政策,如今自己也加入了“三下乡”的队伍,对“三下乡”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近年来,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成长成才,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风靡全国,其意义和成效也越发凸显。201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今年的“三下乡”活动主题便更加鲜明。我们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响应政策号召,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为期一天的“重温革命史 享受新生活”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这次实践活动虽然时间很短,但学习和收获确十分丰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令我记忆深刻。

圣地重游,历史重温

7月8日上午8点,实践团队的所有成员在校门口集合,半小时后,全队出发向今天的目的地--刘老庄行进。车上,辅导员老师向我们详细的讲述了刘老庄的革命历史:刘老庄是新四军在苏北抗击日军的阵地之一。1943年3月16日,日军第17师团驻江苏省淮阴、涟水步骑兵3000余人,分十一路突然合击在淮阴县六塘河沿岸一带的淮海抗日根据地党政领导机关,企图一举摧毁。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2营第4连主动在刘老庄阻击敌人。18日,第4连与敌1000余人激战,先后打退敌人的五次冲锋,毙伤日军170余人。最后,弹尽援绝,就与敌人白刃格斗。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等全连82人全部牺牲。战后,新四军第3师命名第4连为“刘老庄连”。随着老师的讲解,我的脑海便不禁浮现当时激战的情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心中的兴奋不断升温,迫不及待的向瞻仰这片革命圣地。

一小时的车程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根据事先安排,我们先参观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边听着每一个景点包含的历史故事,一边感受着园内的历史气息,看着那一块块的浮雕,仿佛耳边想起了激烈的枪炮声。走出陵园前,我们在那座丰碑前合影留念。接着,我们来到了烈士墓地,那是一片规划整齐的目的,每位故人都有一块墓碑,但有的刻上了名字,有的却只字未留。是的,历史就是这样,它不可能记住所有人的名字。但我相信,对于这些英雄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不会忘记他们。革命赤诚,谆谆教诲

随后,我们按原定计划将要拜访三位“老革命”。第一位老人是84岁的老党员于跃书,他参加过大小战役无数。落座后不久,爷爷就和我们谈起了革命往事,我们围坐在他的周围,认真聆听着。爷爷饶有兴致的讲起了当年毛主席提出的共产主义设想--“吃饭不要钱,穿衣不要钱,走路不要钱,坐飞机不要钱…”。当谈起对当下生活的看法时,他着重夸赞了刘老庄的村支部书记朱林,他不停地说:“共产党好,我们政府好,我们的书记也好。”近年来,刘老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村支部带领下,全村通过着力发展集体经济和观光农业、干部先富带动群众致富,不断引进人才强化教育,努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致富之路。另外两位老人去拜访时刚好不在,因此我们便继续我们的行程。

和谐农村,美好生活

7月8日下午两点,我们驱车前往袁集乡桂塘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到达目的地后,我院老师与村干部进行了简单的交涉,随即便由袁集乡人大副主席、桂塘村党总支书记干建伟带领着我们参观了整个桂塘村。我们先后参观了村支部会议室、图书阅览室、纠纷调解室等。接着,我们来到了桂塘村的主干街道,在干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一户居民住宅。那住宅可不一般,既在外表上与全村的规划保持了一致,在内部装饰上,比起城市中的商品房也毫不逊色。我们还看了桂塘村的规划图纸,参观了村内通过招商引资招来的企业厂房。最后,在党员会议室中,干建伟书记给我们总结了桂塘村发展之道——党员领导,依靠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才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及产业,走出一条符合本村事情的特色道路。

拥护核心,展望未来

历史已经过去,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我们更加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他带领中国人民反压迫、奔小康、向和谐,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拥护这个核心。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吃饭不要钱,穿衣不要钱,走路不要钱,坐飞机不要钱…”的生活将不再是空想,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必然趋势。我们是新世纪的主力军,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我们没有饱受革命时代血雨腥风的考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那种本性和激情。作为新青年,我们需要不断展望未来,需要相信未来,我们应当坚信明天一片大好。

暑期下乡 篇6

1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与太极拳文化传播对接的意义

“文化强国”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发展方略。为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我国将一大批理论体系完备,市场开发前景广阔,惠及广大国民,影响全人类生活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推向世界,“太极拳”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新闻媒体、网络、报刊、对太极拳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杂志、电影、电视、书籍对太极文化的诠释日渐精辟;广场、公园、校园处处留下了中国人太极健身的身影,太极拳年会、太极拳高峰论坛、武林风等与会人群的肤色、装束逐年丰富,太极拳的受益人群已经从中国人变成了全人类。太极文化已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名片,还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国人喜闻乐见,世人受益匪浅。中国人已经无法满足太极拳仅作为公园、广场的健身项目,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将太极拳请到奥运会的开模式现场,“入奥”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舞台之上,由全人类共享这一文明成果。“三下乡”活动以太极拳文化为载体不仅因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便于发动组织,更重要的是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从而“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与太极拳文化传播对接的具体步骤

(1)合理规划:规划就是谋划的意思,就是要在做一件事之前已经有了完备的思路设计,要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与太极拳文化传播对接同样需要合理规划。将高校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与太极拳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有效对接,培养更多身体健康、知识全面、富有理想、富有韧性的太极文化传承人,将太极拳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样需要做人力资源储备。有一批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比较系统的学习过太极拳,甚至师出名门,这部分学生懂太极、有功夫,学校共青团、体育部门需要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成为校园太极文化的参与者、组织者、领导者、传承者,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培养让这部分学生成长为暑期社会实践的中坚力量。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喜欢、迷恋太极,或曾参与过太极拳的学习,这部分学生人数众多,易于发动、组织,学校体育部门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设置相应的竞赛项目,需要在课外活动时间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辅导和交流平台,需要利用本单位师资或引进社会师资为有志于提高的学生搭建俱乐部之类的平台使学生有机会与名师、大师交流,有机会成为大型活动的参与者、表演者等;学校共青团需要通过学生社团、协会将这部分学生留在团旗之下,为暑期“三下乡”储备人才。而更多的学生需要体育部门、共青团形成合力,通过教学普及,竞赛引导、文化营造、环境影响使其了解太极、喜欢太极。只有这样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与太极拳文化传播就会成为一个理想的活动项目。

(2)整合资源: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通常都是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农村开展,整合各种资源方便活动开展非常关键。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新农村建设变化巨大,但老百姓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提高,他们大部分指标低于工人、科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某些地区农民仍然是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各种传染病的高危人群,与太极拳的亲近是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的。大学生带着满腔的激情来了,选择合适时间很关键,选择恰当的地点很关键,选择合适的人群也很关键,没有基层的配合与帮助活动开展的质量将大打折扣;组织太极拳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前期的各种筹备,到后来的正式进行和总结表彰,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多少年来老百姓意识形态中劳动等同于运动的观念根深蒂固,宣传、发动、组织过程没有导师的全程指导活动更为困难;空闲时打麻将、拉家常、打扑克与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居多的农村现实问题等都需要活动开展前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所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与太极拳文化传播对接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经费投入,选好指导教师与学生负责人,加强与基层村委会、社区的沟通与联系等整合各种资源共同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

(3)勇于创新:前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12年7月6日至7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受过专业知识的洗礼,并且与时代发展的脉搏接轨,有着传播新知识的得天独厚优势,更何况有一大批学生原本就在农村生、农村长“接地气”,非常有利于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方法等的创新,有利于发动、组织大家学习太极拳。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多是目前农村的普遍现象,孩子们暑期的文化课辅导牵动着每一位长辈的神经,“三下乡”义务支教活动中进行太极拳文化传播将会获得极大的支持;“三下乡”文艺表演中强化太极拳色彩将会吸引更多关注;请一些社会体育辅导站的太极拳老师走进“三下乡”大学生团队说服力将极大增强。各种慢性疾病、伤病多是目前农村的又一普遍现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团队成员中医者身份的加入将非常关键,有医学专业的自然不用说,没有医学专业的聘请几位退休医生作为自愿者在活动期间进行恰当地说服引导或现身展示将极大地改变广大村民的意识;与社区医院义症活动对接加强对太极拳的养生文化传播导入将近距离抓住广大村民的心。加强对计算机等多媒体的运用,适当进行有奖活动,与新闻媒体电视台进行协同宣传,与村委会合作播放一些优秀的影片等都可以成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与太极拳文化传播对接的有效创新点,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活动将会获得极大成功。

3 结论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是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七部委共同发起的一项倡议。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与太极拳文化传播对接与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方略相一致,有益于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从而“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与太极拳文化传播对接的具体步骤有:合理规划、整合资源、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青年学生学生增智、受益;才能使我国广大农民身心健康;才能使、让我国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太极拳得以发扬光大。

摘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是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利用暑假时间应用所学文化、科技,卫生知识走进基层深入实践从而“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大活动。而太极拳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年文化的瑰宝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有效对接既使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又使学生增智、受益成为该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太极拳文化,对接

参考文献

[1]张永红.太极拳运动对现代人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2):80-81.

[2]桑全喜.在农村推广老年太极拳的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3):32-33.

[3]乔熛,蒋红文.全民健身背景下在新农村普及太极拳的可行性分析[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11):1-3.

[4]林德明.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角度探讨太极拳运动的特殊作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3):63-64.

[5]陈瑜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体育发展措施[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47,53.

[6]仝茂华,郭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中普及太极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34-35,47.

[7]张永刚.太极拳在全民健身和新农村建设中之地位与作用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7):23-24.

暑期下乡 篇7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指“科技、卫生、文化”三方面下乡,是各大高校在大学生暑期开展的一项意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改进并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来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有所成效,但活动的范围、活动的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产生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热烈持续的开展,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更好地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爱国主义的教育予以规范,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实践活动的时间规划不够科学

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个项目规划设计太笼统,活动的内容很肤浅且单一,实践活动时间太短,实践项目的实施没有任何计划可言,况且许多高校把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仅仅是当做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下级去完成,未能真正意识到我国把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作为一种教育的载体的真正意义。实践的项目很简单并且与往年是重复的,并且学校没有组织大家真正地实地去考察,去研究,加之项目的规划不是很科学,导致团队的队员之间产生很大的分歧,影响了实践的效果和目的。

(二)实践的参与者参差不齐并且不够积极

一方面,实践规划者并没有把各年龄段的参与者系统划分,而是全员直接参与,这就给实践活动造成了很多不利之处。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三下乡”活动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少大学生认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用来应付上级部门的一项工作而已,用不着认真对待,只要拿到应该得到的学分就可以,所以好多大学生只是简单的应付。

(三)实践任务重,效果不明显

学校对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下达的任务结果过于理论化,同学们往往都做不到,只是表面化地去做些援农助农的事,未能将发展农村的各项工作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及自己的科研方向很好地结合,实践的活动对农村的整体改变很小,未能很好地发挥实践育人和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很少

学校应该多安排一些红色路线,让大学生追寻红色的足迹,从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探求完善对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建议

(1)点滴渗透、时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体验安排军队、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地点,在学生本专业社会实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安排到一些红色经典的地方去体验、观察,例如可以去新疆的兵团,去体会兵团人真实的内心情感。

(2)对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该选好正确的时间,进行系统的规划,对于人员进行有效的分类。对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该有个整体的安排,按大学生的年龄段进行分配,切勿都混在一起。同时也应该选好时间。最后,在进行活动时,一定要规划好,对于一些应急事情要处理妥当。

四、结语

暑期下乡 篇8

“三下乡”是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暑期时间, 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根据实践课题送文化、科技、卫生到农村并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多年以来, 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日益受到重视。2012年1月,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要求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 文件的下发表明, 党和国家足够重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开展, 也充分肯定了“三下乡”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各农林类院校也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并且一直以突出专业学科为特色, 走在各大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沿。通过这样的活动, 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在激发了其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 通过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 提升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1.增加农林类大学生的专业归属感, 实现双赢局面。从“三农”角度考虑, 目前, 我国农林科技人才匮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在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基层工作, 就是因为他们对“三农”问题没有深层次的了解。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 学生通过下乡就农业对农村进行考察、就农情对农民进行访谈、就专业知识开展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 更直观地感受和认识农林类专业的特色及这些专业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中的优势。

2.激发农林类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实践能力。很多农林类院校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农林类专业没有一个好的就业前程, 所以在校期间, 很多学生宁愿选择转入金融学等当前较为热门的专业, 或者对所学专业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农林类学生意识到我国国情、社情、农情的发展需要他们以及帮助他们看到自我价值所在, 从而使这种心理上被重视的满足感转化为实际中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 农林类院校学生培养了遇事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沟通等多方面实践能力, 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 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 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

1. 突显专业学科的特点。

近年来, 国家对“三农”问题愈发重视, 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更应该坚持贯彻落实“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口号, 而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是首当其冲的。农林类院校专业主要包括农学、茶学、林学等, 虽然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 农林类院校也逐年增设了文学及理工类专业, 但相较于其他院校而言, 农林类专业仍是农林类院校的优势专业。在需要学生深入农村进行服务的“三下乡”活动中, 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能够学以致用, 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为服务三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 农林类的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院校而言, 在学科专业等方面更有优势。

2. 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相对于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言, 农林类专业学杂费用较低, 并且奖助学金比例较高, 因此, 很大一批来自农村家庭的子女在升学时会选择农林类院校就读。他们大多不是独生子女, 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 相较于生活在城市家庭中的学生, 他们更愿意走进基层服务农村, 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并且对农村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感。

3. 拥有丰富的实践基地。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有成效的开展下去, 必须通过院校的力量与当地村委进行联系, 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加强双方的沟通, 多方式地丰富实践内容。农林院校一般都处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 面积较大, 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有许多农村社区, 且具有一定面积的农林实践基地。这样一来, 学生省去了舟车劳顿之苦, 同时也节省了活动时间。在“三下乡”活动开展的时候, 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有机会进入有合作的基地进行实践, 不仅能够方便管理, 而且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

(二) 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

1.“三下乡”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一方面, 目前仍然有个别高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期对学生采取流放式的管理, 少过问甚至不过问, 活动后期又急于追求实践成果的宣传, 实则毫无意义。另一方面, “三下乡”活动时间较短, 在交通上费时费力, 又考虑到暑期的特殊天气, 学生走到实践地点时已经筋疲力尽, 对实践的热情度早已降低。因此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不积极、不主动, 大多流于形式, 走个过场, 实践过程中大多存在懒散、消极的状态, 甚至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在实践单位盖章, 并未达到思想教育、培养综合素质以及促进社会化的最终目的。

2.“三下乡”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广。

调查表明, 参加过“三下乡”活动的人数较少, 约有2/3的在校大学生没有参加过这项活动。由于暑期“三下乡”需要的活动资金较大, 参与人员不便于管理, 组织活动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 各大高校或学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不仅队数有限, 而且每队人数有限, 导致能够获得机会参与的同学寥寥无几。同时, 为了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一定成果, 院校往往挑选一些成绩较优异或者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组成核心团队, 而忽略了其余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时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 这样就导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较低的局面。

3.“三下乡”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实践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 开拓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基地,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扫盲和卫生宣传上, 要把扫文字盲和扫意识盲结合起来, 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 把送文化下乡和送文明下乡结合起来。而当前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同时由于缺少老师的指导, 实践过于盲目, 往往局限于只是挑选了一个较为简单普遍的主题, 进行了粗略的调查研究, 而没有根据所学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实践, 所以得到的调查结果对“三农”问题而言用处不大。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 这样以后才能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改进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建议与思考

(一) 健全保障机制, 保证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健全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需要从制度、人员和资金三个方面落实。首先, 农林类院校需要高度重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成立专项领导班子, 每年拨付固定资金以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 政府应该给予学校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让农林类院校能够扩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规模, 以确保更多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实践中来。最后, 院校也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联系, 通过帮助企事业做宣传或学生进行自愿无偿服务等形式得到资金或物质资助, 建立“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 加大指导力度, 确保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由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地点各异、时间不一、形式多样等原因, 对于参与实践的学生不便管理, 因此, 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的同时, 也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 每支“三下乡”实践队伍都要安排指导老师。由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 学生应进行每一阶段的成果汇报, 在活动中如果遇到了专业方面的困难, 可以及时与指导老师商量解决办法,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由于解决问题方式不正确而做无用功。有了学校和老师的大力支持, 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效果会进一步提升。

(三) 发挥新媒体作用, 增加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林类院校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 因为还未走出校园进入社会, 学生对于实践的思考层面仅仅局限于参与之后可以给自己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好处, 而不是自主地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自身能力会有怎样的提升。因此, 农林类院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就要有着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宣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如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利用新媒体 (微博、QQ、人人等) 平台展示“三下乡”活动成果并分享学生的活动感悟, 促进交流;举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摄影、感悟等方面的比赛。以湖南省为例, 政府利用近年来网络宣传发展迅猛的优势, 已连续多年通过网络新媒体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等活动, 不仅扩大了宣传社会实践的力度, 相应的也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综上所述,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农林类院校学生发展以及“三农”问题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活动能够使学生对中国国情拥有全新的认识, 改变其价值观, 培养其主动走进基层、投身服务农村的事业中来。但是要使活动意义更加彰显, 仍需要农林类院校进一步联合多方支持,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颉登科.农林院校社会实践与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13) .

[2]郭涵, 郑逸芳.探寻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文科类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4) .

[3]任江林.深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6) .

暑期下乡 篇9

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异化的表现

“三下乡”活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迄今,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也不难发现它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活动的变味甚至异化, 具体表现为:

1、目的功利化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活动中, 参加活动的多数志愿者是以获取物质利益为基础才去参加的, 这就失去了其原本的目的和意义。在“三下乡”活动过程中, 社会和学校对活动的过度关注使得活动的形式意义大大超过了其内容意义。对形式意义的过度追求导致活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 而活动的参与者也往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淡忘参与的最初动机, 转而追寻个人的功利化目标。有关部门和很多学校将志愿行动作为一项重要的“业绩”来看;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往往是为一张志愿者聘书, 或者是将其作为学期期末德育考核的一项加分指标。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在问及“加入志愿者组织的目的”时, 近30%受访者选择“锻炼自己”, 约25%的志愿者选择“实现自我价值”, 分别有约20%的调查者选择了“培养兴趣爱好”和“结交朋友”, 而选择“获得荣誉”的占5%。由此可见, 有一部分的志愿者参加志愿行动是以“自我”为中心, 带着功利性的心理参加志愿者行动的。在“三下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伴随“三下乡”活动结束的是从团中央到各大高校内部的优秀团队的评选工作。多数活动团队在完成了功利化的荣誉追求后很少对“三下乡”活动的不足进行反思。

2、内容单一化和活动形式化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内容和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部分, 内容的单一化会导致活动的形式化;相反, 活动如果只是流于形式必然也会导致内容的单一。只有充实活动内容, 让志愿者活动有“实”可做, 志愿者活动的形式才可以多种多样, 才能让志愿对象更加乐意接受, 才能保证志愿者活动不流于形式而得以长久的进行。根据山东大学的调查显示, 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所参与的助老、助残等志愿活动仅仅局限于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提供简单的服务, 比如清扫卫生、送茶送饭等, 专业性不突出, 使活动流于形式, 没有能更好的体现志愿服务的本质。在调查“您认为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时, “服务内容单一, 流于形式”排在首位, 占调查样本的72.2%。“三下乡”志愿行动突出的特点就是:时间短、重活动、轻效果。由于受到时间、资金、地域等资源的限制, “三下乡”活动开展时间往往只有一周, 活动结束之后志愿组织很少和这些地区保持长期的联系, 导致志愿者活动流于表面形式。每年的“三下乡”活动大都是以政策宣讲、关爱农民工子女、关爱孤寡老人、田间劳动等为主。活动仍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 专业性、技能性不突出, 使志愿者服务活动内容过于单一化。

3、保障缺失化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能否长久有效的实施, 能否取得预期的社会效应, 从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保障措施。完善的保障措施必定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行动的持续发展, 反之则必然阻碍其发展。正如“三下乡”活动之所以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财、物的缺失, 所以大多数“三下乡”活动只能短暂结束而缺乏长久影响力。大学生志愿行动保障缺失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保障缺失、法律保障缺失和机制保障缺失等。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持, 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活动时就会畏手畏脚, 难以开展具有影响力的志愿行动, 影响志愿行动的实际效果。而且当志愿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没有相关法律来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这就严重打击了志愿者的志愿积极性。此外, 如前文所述, 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活动时, 不合理的机制导致的目的功利化只会带来短暂的志愿动机, 而最终会导致志愿动机的乏力。

4、管理行政化

大学生志愿行动从运行之初到目前为止, 都是由团的机构来引导, 从团中央到各高校团总支在引导和管理大学志愿者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 每年的“三下乡”活动都是由团中央发起, 各级地方确定“三下乡”的活动主旨, 再由各高校自行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 确定开展“三下乡”的活动方案, 然后由校团委将任务分派给各二级学院, 各院系再动员组织学生, 个别的院系甚至强制学生参加。这种行政式的管理虽然在志愿者行动发展之初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 这种行政化的引导和管理逐渐失去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反而阻碍了大学生志愿行动的发展。这种行政式的管理形式使得各级别的志愿组织成为一种隶属的关系, 这种关系下往往是上级把志愿者行动作为一项行政命令分派给下级志愿组织, 正是由此伴随着严重的行政思想, 导致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出于自愿的精神, 而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这是行政化的一大重要表现。

二、大学生志愿行动异化的原因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不仅制约了其自身发展, 也严重背离了志愿活动的宗旨。究其原因, 既有我国社会转型期志愿文化缺失的外部社会因素, 也有志愿行动本身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内部因素。

1、社会生活中志愿文化的薄弱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志愿活动理念在社会生活中也被广泛的接受和传播, 然而社会中志愿文化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行动的认可度较低。大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志愿活动时, 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往往对其活动的实效性产生质疑, 从而不愿意尽最大的努力支持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例如, 不愿意为志愿活动提供特定的场所、为志愿者提供食宿和交通等。二是缺乏对志愿行动的发展规律的把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 学生自己选择参加什么样的志愿活动, 自己决定开展什么主题的志愿活动, 自己决定怎样开展活动, 而作为组织领导者只是起引导作用, 这是高校志愿者行动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此外,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当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也相对滞后, 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就会陷入困境, 难以找到恰当的理论依据去处理问题。这就必然导致志愿者行动出现诸如形式化、单一化等异化问题。

2、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合理

组织机制是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骨架”, 承担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全部内容, 合理高效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中央——地方——学校——校区——学院 (系部) —— (年级) 社团——学生班”为格局, 是当前大学生志愿行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本身有利于集中各种优势资源开展各种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 在开展志愿者行动时, 如果过于注重这种组织形式, 将导致思想形式化, 这种组织机制中思想的形式化是导致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立项和开展之初可以得到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然而在后期的保障机制方面却存在严重的缺陷, 由此导致了运行机制的不合理, 出现了虎头蛇尾的情况, 很多活动不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影响力, 反而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发展, 诱发异化的现象。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我国志愿服务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尚没有一个全国性法规来规范大学生的志愿行动, 而且对大学生志愿行动也缺少专项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后勤保障。

3、志愿者综合素质与志愿行动需求的脱节

大学生普遍具有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志愿者自身素质和行动需求脱节的问题:一是志愿者自身技能素质与服务对象需求脱节;二是志愿者自身的情商素质与志愿活动要求脱节。大部分志愿者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 缺乏特定的专业水平, 会受到诸如农业科技、医疗卫生等专业知识的局限。面对志愿对象的高标准、高要求时却束手无策, 使得志愿者行动停留在基础志愿服务阶段。当前, 不少大学生受大规模活动的吸引, 在对困难估计不足的情况下就参加了志愿者活动。而当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时候, 却表现出浮躁的心理, 责任心欠缺。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把志愿行动当作是活动来做, 在志愿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就会敷衍了事, 没有深入落实真正做到“志愿”。

三、大学生志愿行动异化的矫正措施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作为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 要推动长期持续发展就要针对上述问题, 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

1、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志愿者服务的核心理念在于“志愿”, 志愿精神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一致的, 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是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形式, 也是建设志愿文化的根本途径。志愿精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志”就是要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 冲锋在前, 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形象, 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 做有志大学生;第二部分是“愿”, 这一部分不仅仅要求大学生在参加志愿者行动时按照完全自愿的原则, 而且要求志愿对象也应该是在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大学生志愿行动发展的好与坏在于是否充分弘扬以“志”和“愿”为基础的志愿精神。为此, 一是开展广泛的志愿精神教育, 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教育, 加入到课堂教育之中, 加大对学生的服务意识的教育, 真正养成良好的“志”的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志愿意识, 积极进行各种有效的宣传, 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来, 并且加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 做到在志愿对象自觉接受服务的情况下进行服务。志愿精神是大学生志愿行动的灵魂, 只有坚持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才能避免志愿行动的异化, 最终实现志愿行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2、优化组织和运作方式

以行政性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方式, 在过去大学生志愿行动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面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新情况, 传统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目前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发展方式。一是领导机制。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是一项自主性为主的社会活动, 因此高校团组织只能发挥引导作用, 应该充分尊重志愿自主性, 不对志愿行动过多干预, 志愿行动自身应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二是管理机制。在管理机制方面要从志愿行动的立项、开展、评估的环节中进行改革,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进行团队建设, 创建会徽会服, 建立合理的志愿者退出机制等。三是保障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保障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权益保障、后勤保障和奖励机制。此外, 我国应加大政府对志愿行动的投入与重视程度, 并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机制, 明确志愿服务的经费来源, 完善与突发事件有关的志愿者的权益保障等, 对我国大学生志愿行动进行规范。

3、切实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最终是要靠志愿者来实现, 大学生志愿者素质决定了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质量, 因此, 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异化的基础。一是要转变大学生对志愿行动的看法。转变大学生将志愿者活动当成单纯的活动来做的思想意识,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更多的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和奉献精神, 树立明确的志愿意识, 明确志愿者活动是高于普通活动的一种志愿形式。从思想上找到志愿行动异化的源头, 以思想来指导实践活动, 避免大学生志愿行动的异化。二是要严格把关志愿者的选拔。在志愿者的选拔过程中, 肯定存在素质较低的应聘者, 选拔者必须以志愿精神为依据选拔出乐于奉献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志愿者;三是要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志愿服务分为“普通服务”和“专业服务”。“普通服务”的培训内容包括志愿服务的理念和精神、交流和沟通的技能及募捐和组织的技能等。“专业服务”的培训内容还须加上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四是加强对志愿者的考核和评价, 从而规范志愿者的道德表现和价值体现。

4、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发展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整合, 促使其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一是通过各种有效的媒体手段对志愿行动进行宣传, 增强自身的社会效应, 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此获得社会资源;二是提高志愿行动的水平, 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 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 在社会中取得良好的口碑, 以此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三是和地方建立长效性的合作机制, 与社区、老人院、孤儿院等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可以保障志愿者行动的持续性, 促进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逸民, 章恺, 孟维岩.青年志愿者社会动员方式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 2009 (12) .

[2]于琳.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以山东大学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 2009 (2) .

[3]陈卓武, 张育广, 陈未娴, 孙逊佳.新时期深化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考[J].青年探索, 2004 (5) .

[4]辛燕.基于实践调查的大学生志愿活动问题分析[J].企业家天地, 2010 (3) .

上一篇:怎样欣赏儿童诗下一篇:法律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