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研修社区

2024-12-15

网络研修社区(精选12篇)

网络研修社区 篇1

一、引言

2001年, 我国启用了“教师教育”的概念, 从此我国逐渐将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发展纳入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网络研修社区是指以网络为基础进行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专业学习活动。在国外, 网络研修社区主要解决教师的职前培养问题。在我国, 为满足在职教师培训的需要, 特别是“国培计划”的持续实施, 网络研修社区主要服务于在职教师的培训。然而,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网络研修社区也逐渐渗透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到2020年, 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将实现“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以及“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攀升, 网络研修社区的发展会愈加完善。2015年1月,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网民数量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5.57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其中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契机, 创新网络研修社区涵盖的内容和形式, 推动网络研修社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网络学习的特点

1. 方便快捷

与线下学习相比, 互联网信息实时更新, 信息量巨大, 使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而且成本低。有60%的网民愿意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分享。有80.5%的网民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各级各类信息, 其中70.3%的网民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与工作、学习相关的信息。人们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服务平台更新知识观念, 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网络研修平台的兴起, 旨在发挥高校专家和一线名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有效整合相关领域网络资源, 最大限度发挥学员参与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效用。

2. 交互合作

互联网构建了一种虚拟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不受身份、地位、种族等因素的影响而畅所欲言, 同时也可以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而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在公共聊天室、QQ群或是研修社区, 同一时间所有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自由加入讨论组进行研讨, 无需顾及人数、场地等问题, 也可结合自身实际自行选择何时退出。基于互联网的社会性交往与合作相对便捷、简单, 但同时不能忽视网络安全。

3. 内容丰富

互联网上有海量资讯。人们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获取相关资讯的链接。在传统学习中, 人们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期刊、报刊或向权威人士请教获得相关信息。这些方式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成本较高, 且获得的信息量易受多重因素影响。传统学习付出多、回报少, 但获得的信息相对系统。相对而言, 网络学习获得的信息数量巨大, 但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有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而无法获得核心资讯。虽然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各有利弊, 但互联网极为丰富的内容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4. 途径多样

人们基于网络的学习途径可有多种选择。例如, 人们可以使用普通网站, 也可以使用QQ、微博、微信, 同样可以使用专业网站、研修社区等。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 政府和一些民营企业家投入了大量资金, 以公益或盈利的形式,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的人们建立了一大批教育性网站。

三、网络研修社区的实践路径

1. 操作界面简单易学

互联网的高普及率和网络学习的明显优势为未来网络研修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网络研修社区是未来在线培训的趋势, 但目前还未成主流,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研修教师不会使用。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是年龄介于10—39岁的网民, 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为31.5%, 而这一年龄阶段的网民即是常被人们称为“数字原生代”“数字土著”的“80后”“90后”人群。相反的是, 网络研修社区的对象包含了大量的“60后”“70后”。“60后”“70后”的网络应用技术并非十分娴熟, 有的甚至是一窍不通。另一方面, 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 数量达1.78亿。调查显示, 非网民不愿意上网的首要原因是不懂电脑/网络。因而, 网络研修社区在设计时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强力保障, 但其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应设计越简单越好, 防止因用户感觉操作困难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和研修效果。网络研修社区在各个板块的操作步骤、资料上传和作业提交程序方面应删繁就简。2014年5月,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明, 截至2013年12月, 农村网民使用手机的比例已达84.6%, 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 如果网络研修社区可以多种终端 (比如手机媒体) 操作, 将会极大提高农村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积极性。

2. 专家团队动态引领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因此专家团队可以由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一线名师组成。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在教育政策、教育理念、师资培训、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都会千差万别, 知名学者和一线名师对宏观和微观教育问题也会存在不同的视角。网络研修社区可以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充分展示各家观点, 分享一线名师的教学经验, 以期支撑和引领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调查表明, 最受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欢迎的是一线名师, 其次才是知名专家。因此, 网络研修社区应适当考虑一线名师在专家团队中所占的比例。专家团队不能数年一成不变, 应根据研修进度和研修教师需求热点的转换进行动态调整, 也可根据国家或是地方教育改革和人才储备的需要进行预见性调整。

3. 研修内容紧贴实际

网络研修社区应从研修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研修内容。参加过研修的教师认为研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过于强调知识的专业化和理论性, 缺少与专家直接沟通的机会和培训后缺乏跟踪指导。网络研修社区可在其主页进行网络问卷调查, 直接收集研修教师的需求;也可安排专人或委托调查公司到各级各类学校实地调研和召开座谈会, 详尽掌握某一区域教师的实际需求。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目前共同关注的有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与运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扎实做好前期调研, 才能设计出符合研修教师需要的研修内容。另外, 研修教师比较关注“短、平、快”的研修内容, 容易忽视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之类的内容。因而, 研修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不仅要关注研修教师当前需要, 还要具有前瞻性。

4. 绩效评估简洁高效

网络研修社区通过案例反思、教学设计、教研论文、课件作品、课题研究、学习心得、研修计划和研修总结等多种形式对研修教师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阻碍在职教师参加培训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难以抽出时间。因而, 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应考虑研修教师的时间成本。尽量用较短的时间对研修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研修教师最喜欢的考核方式是课堂讨论参与率, 最不喜欢的考核方式是结业考试。相应地, 在设计研修绩效评估指标的时候, 网络研修社区要适当考虑研修教师的偏好, 用核心指标考核研修教师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月.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 2014, (5) .

[2]杨卉, 王陆, 张敏霞.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设计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1) .

网络研修社区 篇2

网络研修个人研修计划篇一

网络平台为我们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为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采用网络研修的学习方式,通过“中小学校长博客群”这一平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及时学习、讨论。根据进修学校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特制定如下网络研修计划:

一、目标:

通过研修,进一步丰富自身素养,学习教育发达地区优秀校长的先进理念与创新意识,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使自己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并把这些先进理念运用到工作中。

二、内容和措施:

1、利用网络资源作为平台。积极参加各类交流研讨活动,经常在博客中发表自己的文章,学习体会。勤于学习、勤于交流、在培训、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增长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的学识力。

2、不定期地写出读书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并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专业素养。

3、完成进修学校安排的《治校之道》专题学习任务,体验名校长的管理魅力,要记好学习笔记,写出学习体会。在博客上发表文章、积极参与交流,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4、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吸取源头活水融汇教育智慧,结合学校的实际反思自身的管理工作,找差距,找不足,对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

网络学习为我们提供了最快、最方便的学习方式。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努力让自己的工作更高效。

网络研修个人研修计划篇二

一、指导思想:

运用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技术来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实践自我发展的空间奠定扎实基础。

二、学习目标: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同时也要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3、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4、提升业务,乐于动笔,扬长补短。正人先正已,育人先育已,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从而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

5、时刻不忘调整心态,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学生。

三、具体措施:

1、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研讨。每天浏览教师研修网,进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利用网络写教学日志,从而不断反思进步。

2、认真听课评课,积极备课做课。利用网上研修的机会,学习提高。通过网上研修与自身实践,逐步提高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艺术。

3、积极参加培训,潜心学习研讨,认真参与小组活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积极向专家请教,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充分利用好每次学习机会。

4、学习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提升素养。在提高自身业务的同时,通过多学习多交流来寻求教学的新起点。

5、深入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网上研修的心得渗透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充分运用团队优势,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相互学习来提高教学实效。立足教学实际,解决当前教学难题,以研促教。

网络研修个人研修计划篇三

校长研修立足于校长的自我发展,充分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对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要深入不断地学习,接受现代教育思想,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所以,在接受培训的同时,我也要主动自修,强化自己的学习意识,接受新思维的挑战,这次培训给我搭建了一个认识自我,反思教育,自觉提高的平台。借此机会,我要不断加深研修水平,努力提高自我素养和管理水平。

一、研修的目标:

结合本次培训的具体要求,在培训期间,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提高管理能力,锤炼专业精神,丰富管理智慧,形成管理风格。并把理论积极赋予实践,增强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以专业研修为抓手,努力将提升个人素质。

二、研修计划: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立足管理,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

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管理理念,反思管理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育管理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管理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三、研修内容

1、深入学习师德师风方面的理论知识。

2、基本功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学习、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3、抓住时机到先进学校参观、听课,学习管理方面的经验及听课指导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研修特色学校建设理论,校本教研理论,创新管理理论,创建独到的学校管理理论。

5、充分利用县内教育专家的资源,珍惜专家讲座的学习机会,主动与专家沟通学习进程,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

四、具体措施

1、分阶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书。做好读书笔记。做到认真研读,读有心得。结合教育管理实践、生活点滴,撰写学习感悟文字。把所读经典作为反观自身的明镜,端正教育教学管理行为方式。

2、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研讨。每天浏览教育类网页半小时,进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参加培训班内博客交流。利用网络写教学日志,不断在反思中进步。

3、深入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训心得渗透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之中。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开展集体研讨。互相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研促管。

4、积极参加培训,潜心学习研讨,认真参与研讨活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积极向专家请教,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利用好每次的学习机会。

网络研修大有可为 篇3

一、国内网络研修的现状

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目前国内的网络研修主要有网络学习和网络教研两种形式。我这里仅谈谈远程培训、网络研讨和教师博客。

远程培训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总的要求,委托相关单位组织实施的。由业内知名专家牵头组成课程专家团队,制订课程计划,录制课程,建立辅导团队、管理团队等督促学员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等。其特点是课程设置科学,讲课专业层次高,准备充分,实效性强,深受老师们欢迎。网络研讨是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的一种方式。常见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区域领导的干预下进行的,有专家的引领、纪律的约束,活动在周密的计划下有序地进行。教师博客也称教学日志,其具有发表、分享和交流的特点,主要呈现形式有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利用博客等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案例,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特点和个人爱好积累资源。

二、网络研修的若干建议

建立区域教育资源中心。在本区域的教育网站上开辟资源中心,将上传资源权限下放给基层学校。区域资源中心分学科由专人负责整理并推荐资源,定期对原创资源进行评比,评比结果纳入各学校和个人的业绩考核。

建立区域教育教研团队。建立市、镇、校三级学科教研团队(或名师工作室),由各级的学科带头人(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持,各级名师、骨干教师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学科教师全员参与。主持人收集并确定所要研修的话题,制订研修计划,由核心成员轮流主持研修,组织教师们围绕话题提前准备,按时参与。结束后形成活动记录,整理、择优在网站上刊登,特别优秀的可向报刊推荐。

浅谈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 篇4

从现状看, 各学校了解和认识网络研修形式, 使用网络研修较晚, 对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认识不足。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研修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近几年, 网络研修发展较快, 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但从目前来看, 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网络研修管理体制不健全, 研修质量不高。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缺乏约束机制, 没有及时的规范的评价制度, 难以保证研修的质量, 激发教师的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二是研修项目内容脱离实际, 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研修项目与地域性教师发展项目不符, 针对性不强, 不能有效地结合学校地域性特点和教师个性化特点量身定制研修发展项目。使得教师培训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大一统, 难以实现区域研修的创新。无法建立区域教师培训的新机制, 难以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三是网络研修社区平台技术薄弱, 模式单一, 后台管理维护滞后。目前据笔者调查, 网络研修平台的软件系统主要有BLOG (网络日志) , CMS (内容管理系统) , BBS (网络论坛) 等。具有适合教师网络研修的网络技术工具的缺乏和落后严重限制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四是网络研修学习缺乏专家引领, 教师研修交互深度不够。急需专家引领教师提高对网络研修的感受度与参与度较低, 通过系统有序的学习活动来促进人际交往, 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从而提高研修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网络研修社区建设, 提高网络研修效率:

一、搭建综合性的网络研修系统平台

创建地域性的网络研修平台, 建立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体系, 为有效开展网络研修提供基础技术保障。第一, 针对“教研修”建设综合性的一体化平台。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问题、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记录上传平台组织教师网上教研, 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实现广泛的交流讨论实现专业引领。第二, 以网络为载体, 建设立体化的教育资源库。网络研修的所有参与者在自主开放、交互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教育资源在网络研修平台里共享。将教师智慧凝聚在一起建立资源库, 便于教师及时便捷地查找资料。第三, 建立便捷交流的研修平台。平台可以设置方便教师单一交流和小组交流的软件, 便于教师之间互动了解, 切磋交流, 扬长避短, 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二、多种形式提高网络研修的专业引领水平

为了提高网络研修的实效, 一是必须要有专业性强的教育专家进行高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引领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教育科研和基础性的教学研究, 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提升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二是创设自主研修空间,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最大化的为教师研修提供便利。上传名师教学视频, 邀请教育专家同步点评, 随时为教师答疑解惑, 教师随时可以将自己的所教、、所想、所感、所悟放到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交流, 既不会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又为教师增加了学习机会, 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第二, 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备课的效率。学校可以利用网络集体备课的超前性、统一性、完整性、灵活性特点既可以增加集体备课的频率也可提高效率, 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建立多种机制保障网络研修

为了保障网络研修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多种保障机制。首先, 要建立网络研修评价机制。网络研修活动效果的评价主是依据教师的参与时间、参与次数、参与状态、学习方式以及研修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创新性等进行量化指标形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次, 建立网络研修奖惩机制。可以对每位教师研修时的各种信息数据可以通过软件系统进行分析奖勤罚懒。再次, 建立网络研修管理机制。落实网络研修责任制, 分层管理, 形成组织者-校长-班主任-小组-个人的责任系统和考核机制。通过层层督促抓落实, 提高网络研修的参与度和效率是网络研修成为教师常态化活动方式, 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总之, 加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 营造网络学习环境。不仅能够建立由教师、组织管理者和学科专家组成的多元的学习共同体, 而且可以网络平台技术为支撑, 采用多元的协同学习方式, 开展有组织、有引领的贯穿在教学实践中的多样化、常态化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为培训优秀师资和优质课程资源提供保障, 推动教师终身学习, 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

摘要:网络研修已成为当今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有效途径, 研修社区建设是教师能有效从事网络研修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当前网络研修现状的基础上, 从搭建综合性的网络研修系统平台, 提高网络研修的专业引领水平和建立多种机制保障网络研修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网络研修效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网络研修,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尚君, 王岚, 张一春, 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设计研究[J], 2015, (18) :63-66.

社区社会工作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 篇5

本次培训活动提高了我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理论水平,让我受益非浅。

总的来看,本次培训班指导思想明确,教学内容集中,社会工作者精神饱满,学习认真,具体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

1.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这期培训班是专门针对社区社会工作开展,为此,区社工协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培训开班典礼上,渝中区民政局李剑功副局长到会参加了开班典礼,并做了动员讲话。

重庆市社工处的谢开天老师给我们大家上了第一课。

2.重点突出,内容紧凑。

这期培训班的学习内容紧紧围绕社区社会工作实际,重点学习了“重庆市社会工作发展探索与实践、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三社联动与居民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专业社会工作助推老年群体社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创新、参与与互助——社区社会工作的地区发展模式”及其服务实践的案例分析等内容。

3.社会工作者们遵守纪律,学习认真。

渝中区社区办的领导王泽彤科长和区社工协会的工作人员及来之九个区县的专业社工们都能按照要求按时报到并参加学习。

参与学习的人员除了审核通过的社工师外还有很多来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及爱学习的一线社工旁听生们,每堂课的出勤率都很高,绝大多数同志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能够自觉遵守培训班有关规定,认真听课和做好笔记,保持了较好的课堂秩序,表现出了社区社工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和的精神风貌。

经过一周五天的培训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及感想:

一、社区社会工作,举足轻重,责任重大。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再次明白了在社区这个小社会中,社区社会工作涉及到政府工作和民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责任重大。

各位培训老师对不同领域的社区社会工作表达出了其共性和独特的处理方法和见解,这些宝贵的实务经验和经典做法对我们日后的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有了强大的指导作用,总的感受就是党和国家民政部、市及区级民政局对社区社会工作相当重视。

同时,经过这几年的社区社会工作实践,觉得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社会工作所涉及的各项服务需求的要求也随着群众意识的发展不断提高,对我们处理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方法和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我们的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开展得好与坏,上牵涉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下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群众心理和生活需求,我感到身上的担子是十分沉重的,更加明白了从事社区社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社区社会工作要紧扣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

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是社区一切社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区社会工作包罗万象,大到婚丧嫁娶,小到衣食住行,细到灵魂价值。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居民群众在各方面的需求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我们作为社区社会工作者,要充分掌握居民群众的所想所需,本着服务于民的宗旨,紧扣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开展各项社会工作服务。

深入群众询访 民情民意及其迫切的需求点,结合我国、我市、我区的社区社会工作特色及服务工作目标、需求,为居民群众解决紧急的迫切的问题。

我们所开展的各种个案、小组、社区活动的工作目标都要紧扣服务对象的“需求”这个主题展开,每提供一项服务前都必须深思熟虑“这项服务的目标是为达成服务对象哪方面的具体需求而设定的”.也就是说,在策划和提供服务时,我们社工应该闷心自问:我所提供的服务是否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的检查评估,或是服务对象涉及心灵深处的真实需求,未紧扣服务对象的需求而展开的任何服务都是枉然。

三、要灵活而巧妙而地开展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涉及面广,虽然它举足轻重,责任重大,而我们社工必须认识到自身在社区社会工作领域中所提供的服务的能力的渺小性和非泛化性,明白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首先要相信服务对象有改变的能力。

社工在围绕项目设计服务时,不要错误的认为,我所提供的服务可以直接改变服务对象的哪些不良现象或行为。

要明白,社工不能为服务对象善自决定任何事情,也不能包办性的为其解决任何问题。

在服务中要灵活运用日常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通过一些正能量的思维理念、服务方法去撞击服务对象内心深处的那股渴望改变的主观意识能动性。

只有激发出了服务对象“想改变”的欲望,才能促使其产生自决,迫切地想在社工的引导和助推下借助外力、融合自身的能力走出问题的困境,实现知行合一的实质性改变。

其次要运用巧力,充分发挥四社联动的功能性服务作用。

社区是个小社会,几千户的社区居民家庭,数万个居民群众个体呈现也N个不同的问题和服务需求,而仅仅只依靠配备的2名专职社工深入群众,直接面对面、一对一的开展服务是不现实的,不能全面满足居民群众的真实需求。

社工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自身能力的倾向性和局限性,要将服务做活,必须充分发挥四社联动的功能性服务作用。

社工在社区这个小社会中,要善于整合社区社会资源,运用好社区服务平台,充分链接社会单位及社区自治组织的各种优势资源;要通过活动发现志愿者、居民群众中的领袖骨干人才,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利用他们的各自优势,培育社区居民的各种兴趣小组、志愿者自治组织,发动大家的资源优势、资源特色和能力特点,共同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充分发挥社工的链接、引导、协调、督导的能力,就可以展现出“一个好汉大家帮、众手拾柴火焰高”的良好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和服务效果,使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党和政府提倡和谐社会,而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细胞,细胞的和谐才能保证整个社会、国家的和谐。

社区作为基层工作的最前沿,是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而社区由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居民个体组成,不同的居民群众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需求,社区社会工作变得日益繁重复杂起来。

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社工在提供服务时要不断开拓创新,强化载体建设,拓宽思路、多渠道的全方位为民服务。

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工作方法、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技能。

四、社区社会工作要求社区社会工作者要时刻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新的时期对我们的社区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明白到要不断的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组织管理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

作为一名走在社工之路上的社区社会工作者,我更应该多深入居民群众,询访居民群众,知晓民情民意,树立为居民群众无私奉献的思想观念,做到进百家门,解百家难,满百人需、暖百人情。

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的优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不断开拓进取,呈现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自助的服务新景象,为社区社会工作注入活力。

经过这一周的学习,我深切的感受到各级领导对社区社会工作和社工的重视,使我更加有信心和决心做好自己社工工作,更好的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

网络研修社区 篇6

1 “校际网络研修共同体”研修功能的架构

1.1 教师个人博客的功能

1)为教师个人资源的积淀提供了空间。教师通过坚持书写博客日志,将自己日常的教育随笔、教学心得、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课堂实录、研究成果、教学课件等上传发表,在一个操作便捷、相对稳定的空间里积淀属于教师个人的丰富资源,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2)为教师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搭建了平台。教师博客提供了个人反思的载体,它记录下了个人思想活动、教育活动、学习活动的变化。书写博客日志的过程能激发教师不断地对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控制和调节;教师通过翻阅自己的日志内容,会产生更多的体会,更好地修正自己的观点主张、调整教学方法策略等,逐步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研究的态度。

3)为教师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机会。教师的写作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坚持写日志和对别人日志发表评论,参与交流,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之间通过相互阅读博客日志,在增进理解的同时,也能互相借鉴写作方式、写作风格等,从而提高教师写作水平。

1.2 网络研讨功能

网上论坛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一个贴近一线、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学术研讨平台。在论坛上,教师可以阅读同事的文章,汲取他人的思想,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也可以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实现同伴互助;还可以参与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获取专家的引领。论坛拥有得天独厚的网络交流平台,创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成为越来越多教师耕耘的花园、精神的家园、成长的乐园。

“网上论坛”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研修中心,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及要讨论的问题随时发布到论坛上;教师可以跟帖,发表个人见解。这种方式有助于教师间不受时间、人员、空间限制,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

2 校际网络研修模式的探索

网络研修是基于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进行教育教学培训、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的教学研修形式。作为一种网络交流方式,教学研修的精髓在于民主、平等、自由、宽松。这是最能吸引广大教师参与的一种方式,能够由此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他们就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自由探讨,充分发表见解和想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得到认识上的提高,思想上的升华,通过学习逐步探索网络研修新模式。

2.1 “主题学习——讨论跟进”模式

针对某个教学主题,在研修人员的策划组织下,定时进行在线研修。比起传统的交流方式,网络论坛交流的灵活性、即时性、广泛性显而易见。而通过这种交流所引发的教师思想的碰撞、认识的提高,效果也非常明显。

2.2 “现场观摩——QQ评跟进”模式

通过即时评价方式,放大教师教学过程的每个活动细节,定格活动过程的得失成效,捕捉活动过程中思维撞击的火花,以细节剖析的方式再现整堂课的设计流程、实施情况。它以个人之语剖析着整堂课的展示成效,表达一家之语。交流是平等的,没有权威,有的只是思维的碰撞、新策略的衍生,它展现了最真实的信息资源,同时快速地捕捉住了瞬息的教学灵感、听课智慧。

2.3 “课后评议——论贴跟进”模式

听课评课是网络研修常见的一种方式。对执教者而言,每一次上课和阅读网上的评课意见,都是全方位反思自身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过程,我们邀请执教者及时将教学预案发布与广大教师交流。要求听课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撰写评课文稿,最后汇总并上网交流。这样的评课方式,参与的教师多了,反馈的速度快了,但由于听课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常常出现评课者对某一教学细节甚至对整节课的评价完全相悖的情况。而这些不同的意见的碰撞,对授课者特别是青年教师是大有裨益,能激励教师不断反思和重建,以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促使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扎实,引导和指导教师追求真实有效教学。

2.4 “资源征集——交流共享”模式

资源的积累和丰富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研修网站充实内容的重要方式。各研修工作室的负责人利用网络,根据教学进度,在研修网上不断征集主题资源,所有教师均可上传好文章、课件、音视频等,这大大地丰富了教师、研修人员的资源获取渠道,实现了有针对性的资源共享。这同时也是一种案例式研修:把典型的教学活动成为案例发布,供教学者自我反思,供同行下载观看,然后聚焦问题并展开讨论,激发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这些课堂教学问题的策略。

3 校际网络研修实效分析

通过几年的关注、研究和近期的探索、实践,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城乡校际网络研修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便捷、高效的优越性,丰富了校际研修的方式。

3.1 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当前,农村小学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青年骨干教师流失现象严重,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缺乏骨干教师的有效引领;另一方面,农村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学科教研组人数少,缺乏研讨氛围,缺乏深度与实效,而“城乡校际网络研修共同体”的形成,使各校的校本研修活动走出了本校,使优质学校的资源得到共享,促进了各校教师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保障和推进了农村学校的教学发展。

3.2 创新校本研修的方式

1)变“听听评评”为“全程参与”。在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课的教师没有预定的关注重点,也不需带着问题,不用解决什么问题。而在网络研修共同体中,改变了只是“听听评评”这一现状,整个研修组的成员都依托学校博客平台,一起全程参与到研究探讨之中。

2)变“课后评议”为“现场评议”。听课教师带着笔记本电脑走进教室听课,无需再去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只需对照事先下载好的本课教学方案,记下与原设计有改变的地方(即变化点或生成点)。重点是记录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如成功或失败,精彩或难堪,并利用QQ群聊窗口,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即时评价,将随感随想、瞬间思维爆发的灵感与大家共享。研修组长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整理发至研修博客圈内,提供执教老师与研修组成员再回顾反思。

3)变“漫游式反思”为“主题式反思”。课堂展示后的评议活动就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反思,在传统研修活动中,很多老师在评课时想到什么说什么,看到什么谈什么。评课过程中往往“大”“概”“全”, 缺乏主题,缺少深度,效率低下。而在该活动模式中,每次展示结束,研修组长将教案、现场Q评记录、教师的主题反思等发布于研修博客圈内,由研修组成员结合自己本次研究主题进行专题讨论跟帖,对每个问题都要提出个人的修正建议,能对执教者改进教学有切实的帮助。

4)变“集中研修”为“自主研修”。通过将网络研修共同体平台,将学习讲座、研修讨论、听课评议等活动移植到网络博客平台上来,让学校教师利用这种快捷、便利和自由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参与讨论、开展研究和反思,让教师拥有了一个“自主研修”的空间。

网络研修社区 篇7

一、完善研修群体, 进行技能培训

1. 完善群体

要做好网络研修工作, 必须有一支团结协作、积极上进、勇于奉献的研修群体。最初我区只是由从事网络的人员组成了一个研修团队, 后来发展为由我区的名师培养对象、骨干教师培养人选组成的研修团队, 现在发展为由基层学校校长、全校教师组成的网络研修群体。由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十几人, 以至现在的几十人, 研修队伍在逐渐地壮大。由于团队人员的增多, 活动的次数就越来越多, 研修的氛围也就越来越浓。

2. 积极培训

我们提供了“博客”、“论坛”、“QQ群组”、“UC课堂”四位一体的网络研修平台, 目的是让教师们深入了解它们, 学会使用并能灵活运用, 促进网络研修活动的开展。网络研修的深度和广度除了依托于网络平台外, 更要依托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网络是研修的工具, 利用网络进行研修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师信息技能问题。为此, 实验小学、回族小学等学校先后邀请了学院小学部的数学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 内容涉及教师博客的创建、UC课堂的管理等。专家精心的指导, 增强了教师的信息意识, 提高了教师的信息能力, 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

二、进行示范引领, 激发研修热情

1. 理论的引领

作为网络研修的引领者, 我们教研员在个人博客上上传了一系列的博文, 从三方面进行引领:一是教研心态上的引领。上传了博文《观念支配行为, 态度决定命运》、《在尝试中走向成功》和《教研因热情而精彩》。二是信息技术上的引领。上传了博文《个人博客的建立和管理》、《uc课堂学习指导》。三是专题研究上的引领。上传了博文《明确教材编排特点加强统计知识教学》、《小学数学概率知识教学初探》等。

2. 实践的引领

作为网络研修的引领者, 一是指导教师建立个人博客。诚邀教师加入博客群, 督促教师上传日志, 并进行跟帖引领;二是组织教师参加UC在线研讨。指导教师申请UC号码, 进入“真心教育”房间, 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 与专家进行零距离的交流,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切磋。如:教师在UC课堂进行的《概率知识》的讲座活动中, 教研员对文本材料和录音材料进行了整理, 上传给名师培养对象和兼职教研员, 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录音的文本整理。

三、全程参与研修, 及时进行引领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途径。其中“专业引领”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是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对话, 是教研员和教师关系的重建。“专业引领”是否到位, 教研员与教师的结合是否紧密, 引领效果是否显著, 是“校本教研”能否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此, 在网络研修中, 教研员要做到:

1. 参与活动

校本教研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核心是发现问题———确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教研员工作重心就要下移, 要深入到教师中间, 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研员要尽量参与各校的校本教研活动, 一是可以积累实践经验, 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二是能组织教师围绕所研究的内容畅所欲言, 了解教师在此方面的研究情况;三是能引领教师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去学习相关的理论, 把教学实践、研究、理论学习融为一体,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2. 及时交流

教研员要在研讨活动中进行及时交流。如:实验小学在UC的“真心教育”房间, 围绕着研究专题“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开展了研讨活动, 教研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一是利用房间广播发送即时消息。教研员在倾听教师的发言时, 边听边在键盘上敲打出交流的主要内容, 并利用房间广播发送在公屏上。这样, 便于获取及时信息, 进行互动交流, 便于保存文本材料, 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撰写教学案例, 提供研究资源。教研员针对研究专题, 把听课过程中发现的“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教师, 以便教师结合案例进行研究;三是参与研讨活动, 进行有效引领。教研员针对专题研究情况, 围绕教师发言情况, 从几方面进行及时的交流。

3. 立足跟进

“行为跟进”教研模式, 是将教研活动中集体讨论形成的新方案、新设想, 通过自己的建构性思考之后, 再一次进行实践的教研模式, 它是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的修正和重新学习的过程, 也是教师实践智慧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 在网络研修活动结束后, 还要关注研修活动的连环跟进。

如:在实验小学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之后, 教研员一方面围绕研究的专题以求实的意识、求实的态度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 培养典型人物, 提取典型案例, 积累典型经验, 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另一方面又举办了骨干教师培训班, 把网上交流和网下培训结合起来, 把虚拟的展示和真实的再现结合起来, 把实验小学领导教师研究的成果与骨干教师进行了分享, 把由参加此次活动引发的思考与骨干教师进行了交流。

4. 提炼成果

教研员要定期进行网络研修的总结和经验交流, 对出现的问题积极探求解决方法, 不断提高网络研修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一是组织教师进行访谈。主要是让教师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怎样唤醒我们的教研意识, 怎样进行网络下的校本研修活动, 面对教学中的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二是研究网络研修方式。网络改变了教研的行走方向,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 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冲击, 更多的应该是引领、思考和探索……因此, 我们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不能盲目随从。 (1) 要量力而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我们要选择学科需要的、适合教师发展的, 能真正参与的网络教研活动, 做到宁缺毋滥。 (2) 要追求深度。要立足教研活动的“跟进”环节, 体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方式, 充分发挥网络研修的优势。

网络研修社区 篇8

2013年5月, 国家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 文件在肯定多年来教师培训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 针对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 从国家层面设计推出了一个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吉林省参与该项目的实践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吉林省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实践总体设计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的核心任务在于一方面进行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另一方面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项目的总体设计将通过网络环境创新出一种教师远程培训模式,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 进而通过引导教师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挖掘自身的潜能, 产生教学智慧, 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本项目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统领, 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作为国家级培训基地, 吉林省教育学院项目办负责省级业务推进。项目包含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共9个学科。初中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共13个学科。吉林省项目办专设了省级项目负责人, 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深度合作, 组织省域内的项目实施, 桦甸、永吉和长岭3个县参加了该项目。

本项目中的校本研修不仅限于行政划分的学校单位, 而是倡导城乡结合、校际帮扶的形式。原则上, 优秀学校要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 以学校联盟、协作校等形式开展研修活动。吉林省正在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 这与项目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吉林省共49所学校参加, 建立了网络教研组145个, 协作组104个, 网络平台注册人数达2237人。

该项目的省级推进, 重点设计了人员角色。在县域内, 重新定义学科教研员工作, 将其职能向网络研修平台拓展、迁移。根据学校教师人数、学科教师的具体情况, 在学校和大学区成立学科教研组和协作组, 推选教研组长和协作组长。这样, 建立了教研员、教研组长、协作组长、学员等共同参与的一条学科业务人员教学研究对接通道, 不受限于学校的行政干预。省级业务负责人的工作重点也从以往远程培训的学情监测转移到研修活动的实施监测上来。一方面, 引导县区建立网络研修机制, 以进修学校培训部为具体县区业务实施部门, 进行教研员管理、研修学情调控工作。另一方面, 关注的是网络研修的定位、实施的流程、与校本研修如何结合、关键点在哪个环节。重点关注研修主题的内涵、研修方向的引领、研修流程的实施。

二、项目实践效果

经过为期一年的实践, 吉林省的项目推进为参与项目的实验教师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专业发展环境, 同时, 为当地的教师培训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1.搭建生成性学习环境, 促进工学矛盾转化

教师的在职学习一直被广为诟病, 而工学矛盾自始至终都是必然面临的现实问题。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从设计上搭建了一个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的实践模型。以研修的内涵和定位为活动形式, 通过网络和校本两个时空领域并行交错地引导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与工作实践。搭建了教师研修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型。

研修空间注重生成性, 在这个项目中, 网络平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供教师们学习, 还设计了多个研修主题活动, 这些研修主题的设计举重若轻地提炼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使教师们通过一整套的研修主题任务指引, 实现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领域和方向的明晰过程。完成每个研修主题又要经历一个周期, 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周期的递进研修活动, 形成了教师自我反思、合作交流的专业环境。更重要的是, 每个研修主题活动以问题、任务为线索, 让教师们边学习、边实践。教师的学习状态发生了转变, 成为学习的主体, 不是接受什么, 而是生产什么, 是思想和智慧的创造者, 是输出自己思想的、相互支持协作的培训者。生成性空间创造了一个实践模型, 力争让教师的学习过程与教学工作融合为一体, 做中学, 学中做。

2.发展学科教学设计能力, 推动教研活动转型

网络研修与校本教研整合项目的实施带来了教研形式的变化, 促进了由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的转型。对于备课、磨课活动, 都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的。线上, 教师们完成了研修活动流程。线下, 以教学设计为核心, 以学科教学为主线, 探讨了多个环节的教学问题。其中, 吉林省项目实践区重点关注了三个领域:

(1) 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尝试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课堂实践, 形成了“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三环五步”等多个适应校本实情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实践转变是非常困难的, 理念是好的, 但实际操作起来, 极其艰难。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深入分析, 重新建立对学科知识的认识理解, 打破以往仅仅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教学方式。以学为主, 更多体现在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上[1], 教师们已经在学生参与式的活动设计技术、问题设计环节、作业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2) 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教学应用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2]为了避免盲目地应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先诊断哪些环节需要应用信息技术, 确定了教学需求, 再寻找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基于这样的方法, 很多教研组、协作组共同遴选课题、制作课程脚本, 形成了校本学科教学资源包。

通过磨课、同题异构等教研活动, 教师们能够通过研修空间分享资源、讨论资源的应用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部分教师, 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能够把信息技术作为创新教学方法的关键点来进行教学实践。

(3) 由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养成教育的渗透, 另一方面尤其注重课堂中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看似简单, 实际上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在经过教师与学生长期共同经营下, 合作学习才会凸显其强大的作用。开展合作学习, 首先要让教师有合作的体验, 基于自身对合作的感受, 再进一步分析学生的状态, 进行合作策略的研究。

3.形成实践协作共同体, 重塑教师社会关系

许多参与项目的教师谈起收获都会提到同行伙伴关系的建立。长久以来, 教师的职业生存环境是相互竞争的, 实施对教师评价的群体是单一的, 教师们的职业幸福感、专业发展认同感较低。[3]网络研修与校本教研整合项目通过在线上和线下两个时空的结合, 培育了多个实践共同体, 以教研组、协作组的形式, 建立了教师间的协同互助关系。在这样的协作共同体中, 教师们能够深入交流教学问题, 相互促进, 择优认同, 使得教师的社会关系不再是单一的竞争, 而是发展促进。教师们的学习与工作有了团队, 有了亲切感, 有了关注, 教学研究不再是基于教师个体的, 而是合作的、集体智慧的汇总过程。

三、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项目实施建议

在项目的省级推进过程中, 我们将网络研修平台与线下的实际教研、教学活动尝试进行融合, 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 同时也深入挖掘了当前教师培训学习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基于此, 对项目设计及实施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网络课程组织方面:改变线上课程呈现方式, 使用微视频课程资源

现有的网络培训视频都是专家报告式的视频, 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内容上, 逻辑思想、观点提炼还不够, 对教学问题具体环节的聚焦不够, 缺乏基于学科实践的针对性案例。形式上, 时间上过长, 语速、思想节奏缓慢、冗长等问题。大多思想大而全, 涉及问题广泛、案例完整, 但是却缺乏显现教育问题的本质特征。建议以微视频形式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包含针对问题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学科案例, 深度启发教师思维, 引领教师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 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维向高阶发展。

随着MOOC、微课、微视频等被广泛熟知于教育领域, 教师的学习方式也必将随之变革。近来有学者对MOOC在线学习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对网络研修平台上的690万条视频观看记录进行分析, 得出MOOC最受欢迎的特点之一在于短于6分钟的视频最吸引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教师职业也是如此, 我们在顶层设计时一定要考虑。使用教师培训微课程、微案例是有效的途径, 今后研修平台上急需研发一批微课、微视频, 以满足在线学习的实际需要。

2.网络平台功能支持方面:简化平台操作层级, 优化使用方式

除了网络空间提供的课程之外, 技术操作是平台应用的最关键问题。研修平台能够被教师们欣然接受的前提是便捷的操作和有条理的信息组织。因此, 研修平台的应用界面需要减少平台信息访问层级, 加强信息导航设计, 关注阅读信息和返回信息的操作简便性, 为用户提供浏览信息的选择性。注重遴选平台精华信息, 直接呈现用户, 关注用户的信息相关性, 完成智能化的与用户相关联的信息推送。进一步根据应用者需求和习惯的细致设计, 优化平台的技术操作, 符合教师的使用习惯, 尽可能实现面对用户界面友好。

3.研修过程与内容方面:加强专家高层引领, 聚焦教学关键问题

目前, 基层的教研思想和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局限, 在县区层面、校本层面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极度缺乏教研员、教学专业人士的引导。在本项目实施中, 网络环境上有学科专家的定时、定期辅导答疑活动, 但是供需关系远远不平衡。

一方面需要大批学科专家来开拓教育工作者的眼界、见识, 提升思维能力, 避免低层面、原地打转转式的研讨和学习, 避免浅层面的问题探讨、浅层面的问题解决。世界是开放的, 知识是开放的, 思想是开放的[4], 要将思想转化为行动、行为, 进而传递到学生层面。力争通过学科高层专家的引领, 让网络研修环境带来一场变革, 拓宽曾经发生的教师队伍成长、发展过程, 创造新的发展环境, 将机械的知识传递链条变成捷径, 谁都可以触及, 打破知识封锁, 从知识传递链条上解决提高教师培训学习的效率问题。另一方面, 在学科专家引领形式上, 需要打破专家报告式的灌输引领, 要领会诸多以往专家讲座和专家报告的思想, 紧密结合研修活动, 结合备课、磨课过程, 实现对教师能力真正的提升, 对教学实践真实地产生影响。

可以把国家、省、市、区各级教育业务指导专家分类, 规划成思考者、研究者和传播者、实践者两大部分, 发展更多的传播者、实践者, 把思考者、研究者的思想转化成落地实践。避免全部人员都在做人云亦云的事情, 避免学习者的知识局限。让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不是多米诺骨牌的被动影响和等待, 而是形成流动性活水, 自然流淌。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师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信号衰减”问题。让思考者、研究者研发微视频、微课程资源, 组织更多的传播者、实践者在线上组织开展研修活动, 完成指导、评价、研讨等工作。同时, 线下同步开展教研活动, 以校本研修为主体形式, 多方引进传播者、实践者, 汇集更高、更深、更丰富的教学智慧。

总之, 不是让更多的人讲道理, 而是集体智慧探讨实现道理的方法, 到实践中挖掘实施思想会遇到的诸多现实情况, 找到应对方法、策略, 组织讨论。在讨论中总结、提炼、归纳问题本质, 引发一线教师深入思考问题所在, 共同寻找方案。

4.网络研修社区的组织方面:建立协作共同体机制, 构建研修团队文化

目前的教师协作还停留在教师自身的个体实践层面, 需要研究建立基于实践协作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体制。教师建立学科教研团队, 有利于打破现有的行政干预, 将教研、教学行为转变成民间发展, 在集体智慧的成长与发展中也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个体发展。需要建立能够多方面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良好成长环境, 使教师专业发展不再为学生分数和社会关系所负累。现有的通道过于行政化、窄小、畸形竞争、过独木桥, 很容易打消教师业务研究积极性、专研性。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搭建一条教师专业绿色通道, 实现开放式的发展评价, 让教师感受成长的价值和快乐。让一线教师的学术水平、教研能力、教学能力等被认可, 教学思想有被传播的途径, 教学困惑有和同行、专家等研讨交流的空间。吉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就尝试了大学区制度, 将教师从学校人变成了学区人, 取得良好效果。网络研修平台实践共同体能够帮助打开教师的心灵, 发展教师们自我与他人的良好社会关系, 以更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在外部对教师协作共同体建立管理体制, 对内部还需要鼓励教师实践共同体建立团队文化, 力争内部形成相对稳定、实用高效的组织结构。对于团队文化建立对团队成员学习和发展方面, 教师研训领域早已有所关注, 在各级各类的体验式、参与式培训中, 学员分小组、建立小组文化已经成为常态。但是, 这些团队往往都是短期存在的, 难以实现持续的效果, 一般培训结束后, 团队也自然消失。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中, 我们希望建立起持续有效的团队结构。因为, 研修环境将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常态环境, 将依存这个环境实现长期的专业化发展, 因此, 构建团队文化是建立学科专业团队有效的方法。我们希望通过教师协作团队的建立去实现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通过协作减少低层级的教学、教研任务, 把更多时间、精力、智慧发挥在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任务上。通过团队协作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 开启、挖掘每个教师的职业潜能, 团队文化风格、组织分工设计等将是未来研究着重关注与研究的领域。尤其未来在面对学生的课堂也将逐步实现网络环境的整合时期, 构建教师协作团队的作用将更为凸显。

参考文献

[1]诺伯特·M西尔, 山尼·戴克斯特拉.教学设计中课程、规划和进程的国际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241-2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试行) [EB/OL].http://www.moe.gov.cn, 2014.

[3]顾泠沅.课堂视野中的教师及其指导者.[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1) :27-29.

网络研修社区 篇9

从20 0 1年开始,我校正式成为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样本校,使用京版教材。进入课改以来,我们针对不同的教材版本,引领广大教师坚持走“学习、工作、科研”三结合之路,研究摸索教材间的结合点和创新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教研模式逐渐显现出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教学中随机生成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研究;日常事务性工作研究较多,使教研功能趋于退化;教师希望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不能得到进一步满足;教师日益繁重的工作量使教研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我校面临两个校址集中教研的问题,教师的教研工作面临更多困难和疑惑。这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

教学要发展,就需要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教研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的内涵。于是,挖掘立足于校情的校本教研的创新点,成为我们新时期的工作目标。我们建立了校长和行政干部牵头,吸收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内的各部门人员实施网络教研的工作网络。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校本教研,是对传统教研模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在网络教研的领域里,教学研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束缚及时进行,这样无疑有利于教研质量的有效提高。区研修网的蓬勃发展为我们的设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研修网的建设同时对我们的网络校本研究具有积极和现实的借鉴意义。我校虽然和全区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不同,但是很多教师在参与各学科的区级网上研讨过程中,学会了上传文件、下载资源、发表评论、网上研讨。依托区研修网开展研究业已成为不少教师工作中的“常态”。因此根据区情和校情,最终我们决定依托西城区教育研修网,创立“附小在线”协作组。

在研修学院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7年1 1月份,我校正式创办了具有西师附小特色的网络研究协作组——“附小在线”:“附小”是学校的简称,“在线”表明协作组要永远保持研究状态,保持网络畅通和有效。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校一线教师和部分区教研员近百人成功加入“附小在线”协作组。“附小在线”的创立标志着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丰富“附小在线”栏目,发挥研修作用

“附小在线”建立后,如何建立好相关栏目进行拓展和丰富,引导广大教师有效地使用它,让它为附小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个人的专业化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内容一:读书与交流

校本教研的有效推进必须依靠深入持久的读书学习作为支撑。只有学得实、学得细、学以致用,教师的自主研究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创办“附小在线”以前,教师的个体学习和群体间交流多采用“面对面”的方式结合纸介质交流,学习形式单一,学习效果难免受到影响。于是,我们分组召开“好书推荐”交流汇报会,将个人的读书感悟与他人分享,在此基础上填写“自主学习读书卡”,全校收集后编成“西师附小自主学习读书总目录”进行推广。我们利用“附小在线”,设置了“读书与交流”上传文件夹,鼓励教师将学习心得上传:有的教师读过《让作业批改充满人文关怀》后写到“作业不应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文需要”;读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语新课改》后,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应把自己对文本的体验和学生的阅读反应组织进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文本做深刻、丰富的理解和把握”。这些读书内容和心得,供教师们上网浏览,反复阅读,扩大了教师的视野,充实了团队学习内容,同时提升了教师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读书与交流”的推进过程中,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逐步得到有机融合。教师之间互帮互学,促进团队学习氛围的形成。由于教师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加强,学习书目的选择充分体现出自主、实用、针对性较强的特点。“附小在线”这一载体为教师进行读书交流和相互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内容二:个人发展规划+个人工作室

“附小在线”是学校在校本教研工作上的尝试与探索,是学校行为。教师个体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一方面制约着教师个体的进步,一方面也与学校工作的推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引导教师借助“附小在线”,制订个人发展规划,逐步充实“个人工作室”,并作为网络校本教研的一项任务来抓。其一,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将主讲课教案及课件等资源,上传至个人工作室和小组资源相应的文件夹中,便于整理和管理,加快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其二,要求凡参加区评优课的教师,赛课结束一周内即上传教案、教学反思和研究过程。其三,围绕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订,除定出自主研究计划以外,邀请在网页制作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做专题辅导,将其过程制成网页和教学视频上传到资源中。

以前,教师的个人计划通常体现在工作手册上,相互间学习、借鉴的机会很少,而且通常制订的是学校计划和月计划。我校开展的个人发展规划制订并修改的活动,鼓励教师在完成普通Word电子文档的同时,将个人发展规划的制订和网页制作结合,使教师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训练和其职业规划、个人愿景有机结合。

从实践效果看,这样的举措对有的教师来说确实具有一定难度,但我们没有因此放松要求,因为引导教师对个人职业规划进行设计,本身就是在引领教师认真分析个人情况,思考未来的工作目标,制订相应的实施措施。利用网络平台,从他人的规划中找到个人计划制订的优势和不足,把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作为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个人愿景的过程,促进教师群体不断向前,这恐怕是新时期校本教研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

内容三:专题讨论

在“附小在线”建立伊始,我们即提出设计“专题讨论区”,展开教学专项研讨,提高网络校本教研实效。

我校开展网络校本教研,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两校址连通研讨的问题。“附小在线”逐渐显示出这方面的优势。我们先后选择了一些与工作进程和研究内容紧密结合的话题,逐渐把教师注意力引到网络讨论上来。比如,创立协作组伊始,开展了附小在线网上集中研讨,对使用“附小在线”献计献策,共同研究学校网络教研工作。教师对这样的网上讨论还不甚熟悉,响应者甚寡。发挥教师主动性的关键在于采取行动,而且是循序渐进式的行动。于是,我们一边研讨,一边使用,在使用中逐步完善,引导教师先“用”起来、“动”起来,在行动中进步。同时,学校党支部也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号召党员带头参与网上讨论,围绕“你心目中的学习型组织究竟是什么”,开展为期两周的专题讨论,为全体教师树立了榜样。经过初步统计,对上述专题讨论内容进行浏览的教师已经占到一线教师的9 5%以上。“附小在线”协作组的使用和建设已渐入正轨。

存在问题分析及发展方向

从“附小在线”创立以来的使用情况看,网络研究工作的推进对我校教师的自主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研修不失为一种高效的交流、学习和互动的方式。依托研修网建立的“附小在线”交流平台,一方面减轻了学校负担,一方面在逐步丰富和完善中“为我所用”,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在协作组推进的同时,我们也逐步认识到,网络研修只是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首先,如何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网络研修的高效能,是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其次,加快学校门户网站的建立,加强对外沟通和交流,研究“附小在线”、门户网站和网络研究之间的关系,同时共同发挥教科研结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强校际之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下一阶段,我们将推动网络研究工作向资源管理、个人日志、学校管理网络化三个方面逐步发展。

天高任鸟飞——网络远程研修收获 篇10

●远程研修形式灵活

很多像我一样的中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网络研修。我们这个年龄的教师, 多承担着家庭中照顾老小的重任, 同时在学校里又是中坚力量, 担任学科骨干或班主任。受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走出去”或者“请进来”的传统研修模式对于我们来说, 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 远程研修的灵活性凸显出来——教师在研修的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受限制。

●远程研修内容丰富

远程研修的内容丰富多彩, 从理论到实践, 从文字到视频, 从同行间的交流到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 远程研修为我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盒子。

就拿班主任研修来说, 内容真是包罗万象, 从班主任工作的一天到一学年, 从每次班会活动到与每个学生的沟通……研修中既有专家的讲解与点评, 也有各地学员的反思与案例, 还有班主任之间的探讨与交流。详实的资料、精彩的视频、系统的知识、全新的理念, 我和其他参加研修的同伴一样, 如饥似渴地接受专家孜孜不倦的教诲。那种久违了的感觉, 真让人痴迷!

1. 同侪互助

每一个研修主题的展开都是非常有层次的, 一般是先看专家的视频讲座, 然后教师按照讲座的内容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作业, 再和全国各地的班主任进行发帖交流, 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和在线的专家互动交流。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的是, 有一次, 一位班主任在线和大家交流“如果碰上不好沟通的家长该怎么办”, 很多班主任都针对这个问题献计献策, 把自己的做法、经验说出来,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 自己也得到了丰厚的收获。下面, 我摘录几位班主任的做法。

班主任一:我也碰到过比较难沟通的家长, 在他们的眼里, 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 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破坏了纪律, 假装不知道, 还怒气冲冲到学校来兴师问罪……于是, 我把这位家长带到教室, 让他自己调查, 结果, 所有的孩子把他包围起来历数他的孩子在班里的种种不是, 在所有“证人”和“受害人”面前, 他的孩子没有了以往的神气, 而那位家长也无话可说了。这时, 我再心平气和地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 他就容易接受了。尤其是当我讲到因为他的孩子有他的支持总是有恃无恐地欺负同学而结交不到一个好朋友, 特别孤独时, 这位家长已经低下了头, 当我再讲到让孩子健康成长不仅要有个好成绩, 更要有个好性格时, 这位家长对我说了四个字:谢谢老师!

班主任二:我从我们学校的老班主任身上学到了三个一, 和大家共享,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当和家长见面时, 要有一个诚挚的微笑;当家长和你说话时, 为家长端一杯水;对每个孩子的家长说一句话:能教到你的孩子, 我非常快乐!我一直用这个办法, 我们班的家长真的一直对我非常尊重……

2. 专家答疑

远程研修开辟了一条普通教师与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亲密接触的通道。教师可以随时聆听专家的讲座, 领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远程研修的过程中, 我目睹了专家的繁忙与敬业。在进行研修的时候, 几万名教师提问、讨论、交流, 各位专家对教师们的提问虽不是面面俱到地回答, 但只要问题出现, 专家都会予以解答。我曾经在小学语文新课程研修中与专家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问, 当时我提问的问题是有关识字的, 没想到专家给我发过来了详细的解释和用法, 当时的心情, 怎一个感动了得!

●远程研修成效显著

自从进行研修以来, 我在教学理论知识方面, 经历了迷茫懵懂、渐呈清晰以及观念上的巨大转变;在计算机使用方面, 我由开始的手忙脚乱、逐渐入门, 最后到操作自如。通过远程研修平台, 我得到了锻炼, 信息技能有所提高, 我日益自信起来。

记忆最深刻的是在班主任研修中, 我主持了一次TQ教研活动, 主题是“如何让现在的孩子有责任心”。从选择主题, 到联系活动, 再到与全国的班主任进行连线交流, 那一次教研活动真是让我终生难忘!当活动结束, 耳机中传来专家与其他班主任的肯定:“恭喜你, 鹿老师, 你主持得棒极了!”那一刻我懂得了“只要你用心去做了, 你就能做得很好, 就能得到肯定!”

回顾整个研修的过程, 我承认进行远程研修确实是忙碌的, 所有的教学工作不能耽误, 另外, 还要自己挤时间上网学习。研修时间控制得严格, 内容安排得紧密。视频、作业、讨论、评议等研修环节, 若稍有耽误, 就被落下一大截。尤其是刚开始, 教师们对一些操作细节还不熟悉, 你输错了账号, 我进错了平台, 求救声此起彼伏。虽然忙碌, 但谁都没有怨言, 在一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机会难得, 要好好学习”。确实, 机会难得。平时能有多少机会和专家进行交流, 带着问题去探讨呢?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 让我们能“面对面”地听专家的讲解, 有谁会不珍惜这种机会呢?

工作是快乐的, 学习也是快乐的。交上去的作业得到别人的认可, 留下了精彩的评议;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答, 受到了温暖的鼓励;一点心得体会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推荐, 被全国的同行阅读……我们的脸上都写满了自信。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师研修的思考 篇11

今天,互联网以庞大的态势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信息传播的渠道拓宽了,传播速度大大的加快了。在迅捷便利的互联网面前,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按部就班的手捧一本书就不可以了。无纸化办公、网上文件传输、网络资源共享、网络信息发布、网络便捷的交流方式、qq、msn、视频和音频系统,这些传输工具的出现和使用,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和网络密切相关了。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情。

在终身教育的大潮下,在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步法里,面对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师专业化的呼声,我们中小学教师要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好地胜任角色使命,在工作中和工作之余学习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了。“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型教师,争当教育专家”,这是我们新时期教师发展的口号。

今天教师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桌椅板凳的空间课堂,一本文本的书籍,一个教授的讲授,乃至于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学习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改变了。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何高效地利用互联网上面的资源学习研究,这是我们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问题。

重视和使用网络这个工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传播媒介的便利优势,掌握网络工具的使用技巧,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在具体的网络平台上学习研修,丰富自己、提升素质、提高能力,这是每个中小学教师时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网络研修的优势

网络研修的形式目前来看已经不是十分新鲜的事物了,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初露端倪了。很多地区都开始尝试探讨运用网络这个媒介和载体平台组织教师开展网络研修,在网络里学习研究,交流进步。

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传输快捷便利的优势,很受中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欢迎。在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领域,尝试使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可以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信息搜集整理、发布交流更为便捷,所以运用网络这一手段组织教师学习研修应该是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新的方法途径。

1、网络研修使教师的学习更为便利

伴随网络传输工具的走进生活,传统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视频会议、远程资源的利用,使学习可以更为便利了。教师可以足不出户便了解课堂外、校园外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的更多,可以通古今,晓天地,博览信息,实现学习的最大范围化和最大限度化。

2、网络研修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可以通过下载或者上传课件、教案、案例等进行教学、教研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也可以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形成动态交流。教师把自己的资源在网络里贴出来,别人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自己可以分享别人的研究成果,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实现资源共享,使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网络研修使学习变得更为高效

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教师在工作之余,利用网络平台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开阔视野,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

4、网络研修可以使人际交流达到最优化

网络的优势还有它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网络世界中进行的人际交流更贴近人的本真。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网上交流互动活动,共同探讨在各自的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思维碰撞,互相启迪,头脑风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从而形成大规模的信息流动。

5、网络研修可以调动教师自主学习的热情

通过网络研修,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我展示、自主提升,变教师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使学习摆脱枯燥单调的笔本课堂模式,成为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教师内在需求。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里可以体会发现探究的乐趣、感受和亲历自我成长的脚步、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是传统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6、网络研修经济高效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把许许多多的教师连接在一起,不用外出,不用住宿,不用更多的花销,学习在一个网络平台里,节约培训资源,并且实现了培训资源的多次重复使用。

三、网络研修的具体操作

1、以校本研修为中心,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在网络平台上面的研修应该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展开,以教育教

学为核心,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确定研修的目标,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研修,从而确保研修的实效。

2、以教师自主研修为主,引领教师根据个人需求开展自主学习、自我研修。教师通过开通个人博客、个人空间、个人主页等网络个人空间,搜集整理收藏资源、发布个人信息、撰写教学笔记心得、开展专题研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寻找合作研究伙伴、寻求同伴帮助,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研修形式可以使教师在个人学习研修过程中展示自我,提升能力和水平,带来个人素质的变化。教师一方面是学习者,同时也是研究者与资源提供者。教师个人有学习的选择权、资源建设的规划权及资源的发布权。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创建个性化栏目,在资源的发布上有完全公开、伙伴共享与私有三种选择权。

3、同伴互助,倡导和引领教师开展团队式或小组式的协作学习研究。在集体氛围中感受碰撞,相互启迪,共同提升。教师之间以协作组为核心,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科学段、研究专题等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伙伴,以学科、学校、年级、主题、课题、兴趣分组,在组内共同学习、共同研修、共同提升。

4、注意专业引领,发挥专家、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引领带动教师开展高层次、高品位的研修。

5、搭建跨学校、跨学科甚至跨区域的交流服务平台,开阔教师视野,实现更大范围的交流互动,促进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甚至区域之间的交流。

6、教研员应该是网络研修的协调者,具体策划和组织本学科的网上研修活动。担当起学科或者主题协作组的组长职责,开发筹划和组织教师围绕教育教学问题设计研究计划,确定研究中心,创设互动交流共享的氛围,促进组员的有效交往。教研员的组织协调对于网络研修至关重要。

7、建立网络研修组织,确保网络研修的开展。教师的网络研修实行市、县(区)和学校三级管理。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网络研修进行统一领导。教师进修院校具体负责网络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师进修院校的电化教育部门负责网络运行及维护。

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网络研修要给予重视,把网络研修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种可行的新形式和新途径,出台政策、制定规划计划、加强管理、拿出机制,从而确保网络研修有为有位,使网络研修从散落的教师个体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是教师的一种要求和一种职责。

教师进修院校要把网络研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把网络研修作为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把网络研修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途径,作为常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辅助补充,研究网络研修的操作,具体策划组织教师的网络研修。

各级中小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教师的办公学习条件,为教师购置办公用计算机,保证教师的网络研修条件。

8、注意网络研修的技术支持与管理,发挥电教部门、信息中心的技术优势,维护网络安全,为教师的网络研修提供顺畅安全的网络环境。

9、教师网络研修的具体形式可以是搜集整理信息,作为资源储存;撰写教学笔记、教学心得、教学体会、教学反思等教学随笔性的文字;发布个人教学信息,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开设教学诊室,诊断教学问题;开展教学研究,研究教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学习研究,积累研究成果;开展在线互动研讨,共同研究,共同分享。

网络研修社区 篇12

关键词:“网络研修平台”,踉跄前行,技术的美感,思行之林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研修, 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 同时借助网络优势, 搭建教师教研平台, 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而且可以推进教师在教育模式、体系、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从而实现教师教育质量与效应的有效提升。因此, 开展网络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修形式多样化

1.发挥校园网站研、训一体功能

校园网站具有多种功能, 包括发布校本培训资源功能、在线交流功能、远程视频功能、教学资源库功能以及提供主页空间功能。东营小学承担了省级课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校本培训绩效》, 课题组在校园网站上链接了一些教育网站, 供教师在网上学习时有更多选择。学校网站中开设远程培训资源库, 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 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上研究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校园网站持续举办网上培训班, 并整理网络教学讲义, 学校每周将新颖的教程放到网上, 培训的教师只要输入密码, 即可登录, 下载后就可用于自学。学校还设置了课题QQ群培训中心, 定期由课题管理员在网上发布培训内容和专家讲座。即使假期中, 教师也可足不出户, 通过校园网站接受专家培训。

2.鼓励参与论坛讨论, 建立教育博客

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培训, 促进教师参与论坛讨论, 并在网站上添加了博客功能, 鼓励教师建立个人的教育博客。教师在网上积极交流授课经验、听课评价和教育教学随想, 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模式。网络教师同伴互助形成规模, 教师逐步养成了阅读和反思的习惯。

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 学校每月在论坛中发布交流主题, 教师通过发帖、转帖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 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 为教师构建了互助交流的平台, 增强了教师之间交流研讨的意识。例如, 组织教师参加了全国优秀班主任韩玲老师“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推进班主任工作”报告会后, 学校每位领导在论坛发帖, 与教师交流学习心得。教师也积极回复, 将自己在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发表于论坛之中。再如, 每次集体评课时, 受时间的限制, 发言的教师总是少数, 某些发言又顾虑重重, 赞扬多批评少。自从开展网上评课活动, 本校教师都可以用实名进入、各抒己见、直抒胸臆, 介绍经验、提供资讯、争鸣见解, 没有时间的限制, 也不必只说“情面话”。依赖网络, 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针对同一问题反复磋商, 深度挖掘。在多元互动中, 授课者和评价者都会获益匪浅。论坛成为教师学习、交流、研究的真正平台。

学校中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彰显教师个性、体现教师教学上的所思所感。无论是教学论坛, 还是教师博客, 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对教育的认识, 就在这样的追寻中有了深刻的变化, 在碰撞与融合中发展, 在参与与讨论中提高, 从而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意识。

3.电子备课与电子档案

为提高教师备课效率与质量, 学校自建教学资源库, 教师均采用电子备课, 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拓展思路, 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动态管理, 利用电子教案特有的修改和编辑功能, 使教学设计日臻完善。在共同研讨的气氛中, 教学能力得到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目前, 学校建有8个学科、包括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的电子教案及课件资源库。

教师都在局域网上构建了自己的教育资源库, 包括教学软件库、素材库、教学信息库。除此之外, 学校还把近年来的教师培训资料、优秀教案、优秀论文、教学录像及优秀多媒体课件集中到学校网站培训资源库, 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培训资源。

为激发教师学习、发展意识, 引导教师关注自身的成长经验, 东营小学为教师建立了电子成长档案。目前, 教师成长档案中有大量的教学反思、优秀的教案、课件、论文等,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切合学校校情、不断生成、取之不竭的资源库。分享这些资源, 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为工作带来启示和借鉴。此外这种公开的展示还具有激励作用。学校的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 形成了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校本研修, 教师接触到了最新的教育理论和资讯, 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提高了研究学习的实效性。

●课题实验保证研修成效

东营小学承担了课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校本培训绩效》, 通过实验, 对全校教师有关信息化发展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实际操作等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对教师在实验前后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了数据比较 (如下页表1) 。通过对照表可以看到, 大多数教师养成了使用网络学习或教学的习惯, 并能积极参与论坛、博客、课题QQ群的交流讨论, 根据教学需求制作CAI课件。

通过实验研究,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不仅获取的知识量明显增加, 并且能利用网络中的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优化课堂教学, 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无形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如表2) 。

从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抽样调查的情况看, 实验后教师所教学科的成绩普遍高于实验前的成绩。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自身理论和教学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这一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校本培训的内容是有价值的, 是可行的。

事实清楚地证实, 网络环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手段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 转变教师的观念, 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探索性工作, 同时课题的研究还发现利用网络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表3) 。

例如, 2006年, 王志慧老师的录像课《别董大》在河北省目标教学评优课中获一等奖;2007年, 谢少莉老师的《一亿有多大》在全国小学数学经验交流会荣获一等奖;2009年, 雷杰老师所作课外阅读指导课《剪纸》获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上一篇:空间成像下一篇:高职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