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济

2024-07-25

云南经济(精选12篇)

云南经济 篇1

一、引言

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架马车”中,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而投资是最引人注目的。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极其普遍,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更为多见。理论界学者关注并研究这一问题。张华嘉、黄怡胜 (1999) 通过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后得出, 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主要由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决定, 其次由前一年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决定;并认为各种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总投资的贡献中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来源投资最大。袁文斌、吴群英、鄢寒 (2008年) 对我国31个地区进行研究, 认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且相关程度较强。国内现有文献, 其研究思路主要是探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考察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因素;而从各省的角度研究的文献不多。

二、实证分析

(一) 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分析使用的样本数据取自1978—2007年的云南省各年度数据。名义GDP和名义总投资的数据来源于各年《云南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 使用GDP的平减指数对GDP进行缩减折实。投资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计算, 由于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从1990年才开始编制, 所以1978~2007年云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用全省各年零售物价总指数进行调整。

(二) 数据序列的走势分析

分析时, 用GDP代表云南生产总值, 用IN代表云南固定资产投资, 从数据序列的变化趋势看, 它们呈现的趋势是曲线趋势, 大致呈指数曲线, 且两者高度相关, 变动趋势一致。在拟合曲线时, 应当拟合指数曲线, 但由于序列中各项指标数值的绝对值差异较大, 如果建立指数曲线进行估计, 模型的异方差将会很大, 为了消除异方差, 就对数据进行对数变换, 再建立模型进行估计, 这也是对非线性模型变换的一种有效的办法。从经过对数变换以后的数据看, LNGDP和LNIN序列有共同的发展, 时间变动趋势基本表现出线性规律, 可以用线性模型研究。

(三) 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进行协整分析以前, 必须先检验变量是否是平稳的。采用Dicke y-Fulle r的ADF检验方法, 对样本数据中的ΔLNGDP、ΔLNIN及其一阶差分变量LNGDP、LNIN进行平稳性检验。变量LNGDP、LNIN序列是非平稳的, 但其一阶差分变量ΔLNGDP、ΔLNIN序列是平稳序列, 说明结果看表1。

注: (*) 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四) 变量之间的协整性检验

协整检验模型

显著水实际上是对无约束的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以后得到的VAR协整检验模型, 该VAR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的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所以J ohans e n协整检验的VAR模型的滞后期确定为1。通过模型选择的联合检验, 确定常数项约束在协整空间内, 且协整方程有截距的模型为最合适的协整检验模型。运用Johansen“极大似然”协整检验法, 结果见表2:

注: (*) 5%水平上显著。

上述检验说明变量LNGDP和LNIN之间在5%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均衡方程为:

(注:方程下面括号内数字为估计系数的t统计量)

长期均衡方程各项检验通过要求:解释变量的系数均符合经济意义, 且T检验显著;拟合优度R2很高, 说明模型拟合的较好;F检验通过, 说明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关系显著;AIC和SBC函数值都很小, 符合模型最小信息准则。

协整向量β的估计为说明从1978年—2007年30年间云南GDP和投资呈1∶0.74的比例关系。

(五) 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

误差修正模型既能反映时间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又能反映变量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如果时间序列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则说明它们之间的回归模型具有实际的经济含义。由变量GDP和投资IN可以构造出误差修正模型, 得出它们之间的短期均衡关系:

(注:方程下面括号内数字为估计系数的T统计量)

短期均衡方程各项检验通过要求:解释变量的系数均符合经济意义, 且T检验显著;DW=1.814834, 接近2, 说明随机误差项序列基本不存在序列相关;F检验通过, 说明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关系显著;AIC和SBC函数值都很小, 符合模型最小信息准则;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值, 符合误差修正机制是一个负反馈机制的原理。

三、结论

(一) 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存在着协整关系

从长期均衡关系看, 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长1%, 生产总值则相应平均每年增长0.74%, 即1978年—2007年30年间云南GDP和投资呈1∶0.74的比例关系。

(二) 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短期均衡关系看, 云南省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紧密关系, 从误差修正模型看

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当年波动有显著影响, 即在其他条件一定时, 当年的总投资每增长1%, 当年GDP就平均增长约0.129%。但前一年总投资对当期GDP的作用是反向的, 即在其他条件一定时, 前一年的总投资每增长1%, 当年GDP就平均降低约0.114%, 这可从它们的估计系数看出 (估计的回归系数为负) 。误差修正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其对投资与经济增长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 从系数估计值 (-0.146338) 看, 前一年的误差修正项对经济增长的当年波动调整幅度不大, 调整比例为-0.146338。

从结论看, 云南要紧紧抓住固定资产投资这个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首先, 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以确保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其次, 投资方向与云南产业结构优化相吻合;第三, 提高投资的效益, 即处理好筹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以使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

摘要:运用时间序列协整分析理论对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 得出云南是投资拉动型经济的结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加深的形势, 云南在消费需求保持基本稳定, 扩大出口需求难度较大情况下, 短期内难以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的格局, 最后, 根据结论提出进一步促进云南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时间序列,协整理论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华嘉, 黄怡胜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对1978-1997年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化1999 (6) 6

【3】袁文斌, 吴群英, 鄢寒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典型相关分析[J]现代经济2008 (13)

【4】吴绪亮, 谢国斌国内生产总值、投资与消费的协整分析[J]统计信息论坛2002 (11)

云南经济 篇2

云南经济增长与波动研究

文章在现代周期理论的框架下,对建国以来云南的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探索促使云南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基本条件和政策内涵.我们认为,持续经济下滑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增长和高积累政策,投资膨胀导致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下降,过度投资又压制了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造成实际增长率对潜在增长能力的偏离,最终出现了连续8年的经济收缩.因此,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增加有效供应,是促使经济出现向上转折,进入良性循环的合意的政策取向.

作 者:赵兴碧 马骏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刊 名:云南科技管理 英文刊名:YUNNAN KEJI GUANLI 年,卷(期): 16(5) 分类号:F127 关键词:经济周期   需求制约型波动   增长转型  

2009年云南经济发展述评 篇3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为“保增长”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政策也让中国经济表现尤为出众,率先在全球实现反转。相较全国而言,云南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难能可贵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云南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可回避的差距与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反弹,出口回升和消费信心增强等利好因素,处于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阶段的云南,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经济发展在2010年预计总体表现将好于2009年。

2009年在应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表现尤为出众,率先走出了一条漂亮的V字反转曲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2008年四季度以来,为“保增长”而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政策收到超预期的效果。分季度看,GDP增速在一季度触底(6.1%),二季度强劲反弹(7.9%),三季度继续上升(8.9%),四季度达到年内峰值10.7%。与之相伴随的是,投资高速增长,工业生产增加值同比增速持续反弹,消费保持强劲,出口止跌企稳回升,物价逐步走出通缩。

与全国经济实现反转一样,云南省实现生产总值616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63.96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80.34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2088.3亿元,增长11.2%,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92.04亿元,增长25.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3.93亿元,增长13.4%。

一、GDP实现快速增长,在全国的排序略有下降

2008年中国GDP总量为300670亿元,增长速度为9%,云南GDP总量为5700.1万亿元,增长速度为11%。云南省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896%,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总量排序中居第23位,人均GDP居全国倒数第4位。2009年,中国GDP总量为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云南GDP总量为616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长速度居全国第15位。云南GDP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84%,比2008年略有下降,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总量排序中居第24位,比2008年下降1位,人均GDP13687元,居全国倒数第3位,比2008年下降一位。

从上表看出,尽管云南省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从排序与比重看,都略有下降。这说明云南的增长速度与其他省区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尤其与居前列的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的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西部的内蒙古、陕西、广西、四川、重庆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云南。

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不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中,内蒙古GDP增速最快,广东的GDP总量最大,共有14个省跨入“万亿GDP俱乐部”。国内有2/3以上的省份2009年GDP增速都低于2008年,但是,云南2009年的GDP增速高于2008年的11%。相比较而言,云南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难能可贵的。

尽管在2009年,云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云南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诸如结构性矛盾问题、可持續发展问题、出口能力问题、城市化问题、投资结构问题、创新能力问题等是制约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从近期看,云南投资增速下行压力较大,投资结构亟待优化,据初步预测,2010年云南经济要保增长10%以上,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要力争比上年增长20%以上;进出口形势仍未根本好转,外需萎缩状况短时间内难以扭转;煤电油运形势日趋紧张、节能降耗任务繁重;云南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云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分析

2009年,随着中央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一揽子计划的逐步实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投资项目大量增加,投资资金供应充足,投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在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确保国民经济较快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幅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4139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增幅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农村投资30707亿元,增长27.5%,增幅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从全年运行状况看,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前高后低态势。上半年,全社会投资同比增长33.5%,下半年增长27.9%;上半年城镇投资增长33.6%,下半年增长28.5%。毫无疑问,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及刺激经济摆脱衰退的重要力量。

分产业看,全国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快于第二、三产业。2009年,第一产业投资3373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增幅比上年回落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82277亿元,增长26.8%,增幅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803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增幅回落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08489亿元,增长33%,增幅提高7.8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7.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09年,全国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投资41913亿元,比上年增长44.3%,增幅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67.5%,增幅提高4.1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0.1%,增幅提高33.1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42.6%,增幅提高9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52.2%,增幅提高23.7个百分点;环境管理业投资增长65.2%,增幅提高41.9个百分点。

在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方针指引下,多数关系民生的行业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61.8%,增幅比上年提高29.2个百分点;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58.5%,增幅提高26.8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50.4%,增幅提高4.6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增长48.5%,增幅提高10.8个百分点;文化、教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47.4%,增幅提高20.3个百分点。

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业投资同步快速增长。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86536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增幅提高12.7个百分点,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4.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集体投资5731亿元,增长36.7%,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3.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投资37536亿元,增长35%,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19.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港澳台商企业投资6392亿元,比上年增长0.3%,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外商企业投资7720亿元,比上年下降1.2%,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

2009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218279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增幅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长47.7%,增幅提高32.7个百分点;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53.7%,增幅提高18.7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增长30.6%,增幅回落0.7个百分点;其他资金增长62.2%,增幅提高65.9个百分点;利用外资下降15.8%,2008年增长3.2%。

2009年,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1942亿元,比上年增长67.2%,增幅比上年提高61.8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占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为36.2%,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

与全国一样,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是云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年云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27.02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增幅提高5.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全省投资规模总量比上年净增1000.42亿元,完成了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净增1000亿元的目标。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9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第二产业投资1524.87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投资2805.09億元,增长34%,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4.3:33.7:62。值得注意的是,云南三次产业投资增长速度与全国不一样,第一产业投资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与全国第一产业平均增速相比,差距更大。

2009年,云南投资经济类型结构有新变化。国有经济投资2144.32亿元,增长50.3%;民间投资为2259.84亿元,增长11.5%;外商、港澳台投资122.86亿元,增长67.8%。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6%,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成为近年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少有的高增长年份。2009年城镇固定资产规模列全国第24位,西部第6位;增速居全国17位,西部第六位。

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投资力度加大。电力工业投资702.46亿元,增长16.0%;非电力工业投资819.09亿元,增长30.8%;房地产开发投资737.46亿元,增长32.3%;公路投资373.36亿元,增长28.2%;铁路投资83.9亿元,增长1.1倍;航空业投资75.5亿元,增长2.1倍;教育投资达125.65亿元,增长75.9%;水利投资106.21亿元,增长44.1%。教育和水利投资双双突破百亿大关。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37.46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增长速度全国第6位,列西部地区第3位。全省房地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1%,比去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达14.0%,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个百分点。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229.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7%,商品房销售额6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48.4%。

从表3看,2002年至2009年,云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增速比较,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005年以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GDP增长速度并不理想,说明云南的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财政收入增长比较

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8477亿元,比上年增加7147亿元,增长11.7%。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5896亿元,同比增加3216亿元,增长9.8%;地方本级收入32581亿元,同比增加3931亿元,增长13.7%;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505亿元。

2009年云南省财政收支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财政收入实现由负转正,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财政总收入达到1490.7亿元,比上年增收130.5亿元,增长9.6%,但这一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8.2亿元,比上年增加84.1亿元,增长13.7%;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949.7亿元,比上年增加479.5亿元,增长32.6%,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财政支出年度增加额首次超过400亿元。

增值税完成97.53亿元,下降1.9%;营业税完成175.79亿元,增长28.7%;企业所得税完成65.26亿元,下降1.2%。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949.79亿元,增加479.6亿元,增长32.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8.02亿元,增长11.5%;教育支出307.44亿元,增长2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3.18亿元,增长34.9%,其中,农村低保支出增长85.4%,城市居民最低保障支出增长3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0.5%;环境保护支出增长39.9%;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48.5%。财政支出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

四、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成长,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达到1885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6%,经营净收入增长5.2%,财产性收入增长11.6%,转移性收入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7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5%,但城乡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2009年云南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5680.3元,比上年增长11.1%,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24元,比上年增长8.9%。在人均总收入的四项构成中,工资性收入的贡献最大,拉动人均总收入增长7.4%,对总收入的贡献率为66.9%;其次是转移性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率为25.3%,拉动人均总收入增长2.8%;第三是财产性收入,拉动人均总收入增长1.4%,对总收入的贡献率为12.4%。

与全国相比,云南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比全国低3177.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751元。2009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369元,与全国5153元的收入相比,低1784元。全国城乡收入差距为3.33倍,云南为4.28倍。一方面,云南省的城乡收入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云南的城乡收入差距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恩格尔系数看,全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均有下降,云南的城市恩格尔系数下降幅度较大。与全国相比,云南的城乡恩格尔系数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云南城市恩格尔系数比全国高近10个百分点,2009年仍高出6.72点;农村恩格尔系数2008年高于全国5.89个百分点,2009年高出5.21个百分点,从恩格尔系数也说明云南省城乡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还比较大。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

2009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并呈现出上半年增长平稳,下半年逐季走高的态势。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0亿元,同比增长15.0%;二季度实现29313.2亿元,同比增长15.0%;三季度实现30964.9亿元,同比增长15.3%;四季度实现35666.6亿元,同比增长16.5%。

2009年云南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分月看,2009年云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月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说明消费对云南经济增长的作用在逐渐加强。

全年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22.74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9.1%,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8个百分点;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32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9%,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个百分点。

住宿、餐饮和零售业消费市场活跃。云南省批发业零售额208.55亿元,增长9.1%;零售业零售额1347.30亿元,增长20.0%;住宿业零售额98.13亿元,增长26.5%;餐饮业零售额283.30亿元,增长28.4%。餐饮业对云南省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明显,增长速度在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四个行业中排名首位,总量排第2位,拉动云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6个百分点。

消费热点商品继续较快增长。2009年,云南省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56.3%;化妆品类增长27%;日用品类增长5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5.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2.2%;通讯器材类增长37.7%;汽车类增长73.5%。

六、企业家信心指数与企业景气指数回升

从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两项指标比较分析,云南与全国的差距不大,分季度看,有高有低,总体比全国要低。与东、中、西区域相比也呈现出相当的特点,说明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两项指数都已进入较为景气区间,企业家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也要看到,影响云南经济发展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诸如内需增长不快,外需恢复缓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竞争压力加大,企业融资困难依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七、工业生产分析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0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比全国平均增幅高0.2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国第20位,比2008年提升3位。

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84.66亿元,增长13.0%;重工业完成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9.72亿元,增长9.8%,其中,12月完成增加值121.54亿元,同比增长24.3%,创“十一五”以来当月增长新高。

分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593.02亿元,同比增长10.6%;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8.59亿元,增长1.9%;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5.62亿元,增长1.4%;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120.39亿元,增长12.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增加值99.58亿元,增长7.8%;其他企业完成增加值67.18亿元,增长7.3%。

分工业行业大类来看,1—12月,全省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行业回升面达到81.6%,比上半年提升30.2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逐步回升。1—11月,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5.17,比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较1—8月提高10.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67.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较1—8月缩小8.6个半分点;实现利税941.63亿元,增长2.5%,较1—8月提高14.6个百分点。

八、农业生产分析

全年农业总产值突破1700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849.3亿元,增长4.5%;林业产值196.1亿元,增长6.6%;牧业产值553.6亿元,增长6.7%;渔业产值41.8亿元,增长10.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9.7亿元,增长1.2%。全年油料产量49.92万吨,增长23.4%;蔬菜产量1215.5万吨,增长4.2%;烤烟产量87.8万吨,增长4.6%;茶叶产量18万吨,增长5.1%;香蕉产量30.2万吨,增长17.4%;鲜切花产量56亿枝,增长5.9%。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林权界定已完成97%,发证面积达96%。

九、云南省十六个州市经济增长比较分析

从上表看出,云南经济总量规模的格局基本保持不变,GDP居前五位的分别是昆明、曲靖、玉溪、紅河、大理。从增长速度看,低于全省平均增速(缺怒江数据)的有昆明、玉溪、红河、临沧,其余州、市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财政总收入看,居前五位的是昆明、玉溪、曲靖、红河、楚雄,一般预算收入过百亿元的只有昆明,过50亿元的有玉溪、曲靖、红河,一般预算支出过200亿元的有昆明,过100亿元的有曲靖、红河、昭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千亿元的只有昆明,超200亿元的有曲靖、红河、昭通、玉溪、大理、文山、楚雄。

从GDP总量看,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楚雄六州市占全省GDP的74.8%,其中,昆明占29.18%、曲靖占13.97%、玉溪占10.44%、红河占9.08%、大理占6.59%、楚雄占5.55%。

十、2010年经济发展预期

根据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经济重要指标的最新预测,预计2010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达到10%左右。在2009年总体回升向好的基础上,2010年的中国经济将呈现温和上升态势。其中,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带动分别为6.3%、4.2%和 -0.5%。分季度观察,我国经济增长基本呈前高后低之势,GDP在第一季度为11%左右,第二季度为10.2%左右,第三季度为9.5%左右,第四季度为9.8%左右。

就投资而言,2010年投资增速与2009年相比有所回落,预计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增速在25%左右。受投资刺激政策影响,政府投资将持续增长,民间投资继续回升,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民生相关行业仍是投资的重点行业。

在消费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2010年,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进出口贸易将表现出明显的复苏。预计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6%左右,出口同比增长16.6%左右,进口同比增长18.9%左右,顺差同比增长4.8%左右。

至于物价,2010年,经济回升、流动性宽裕、通胀预期和资源品价格改革等因素将使得物价上升压力占主导,预测2010年物价将温和上升,全年CPI同比增长3.06%左右,PPI同比增长5.22%左右。

受中国经济复苏反弹的利好背景刺激,云南经济在2010年预计总体表现将好于2009年,GDP增长有可能保持在12%左右。作出这样判断的理由有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经济将延续2009年的反弹势头,增长速度会略高于去年;第二,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东亚、东南亚经济增长幅度会高于全球平均增速;第三,出口回升和消费信心增强,外需与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预计好于去年;第四,2009年巨额的投资因惯性作用,使得2010年的投资也将维持在高位水平;第五,云南正处于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阶段,经济增长的上升力强劲;第六,巨额的货币投放使得通胀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将导致经济增长提速。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篇4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区位于滇中产业新区的核心区内。总占地个, 实训大楼2幢,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200元, 教学、科研、生活设施齐念了全_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质的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是同类院校中唯一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创建于1992年, 2004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为全曰制普通高等专科职业院校;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升格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历史沿革1992年4月, 经昆明市教委批准成立“云南教育科技培训学校”, 是云南省最早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之一。1995年5月, 经云南省教委批准更名为“云南省经济管理学校”。2001年5月经省教育厅批准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03年10月, 学校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2004年1月, 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是我省唯一一所社会力量办学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4年5月,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复[2004]53号文件批准, 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 启用“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校名。[2]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升格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教育理念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诚信和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确立和实践了“专家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就业兴校”的战略发展之路。以严谨的教学管理, 规范的办学行为, 创新的教育理念, 开放式的国际化合作,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师资力量雄厚, 聘有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学术专家委员会”指导教学和科研。学院现有专职教师650多人, 全日制在校学生9000多人。幵设有经济、管理、计算机、外语类的专业24个。聘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韩国、曰本、泰国等国家的14名外籍专职教师授课, 为同学们学习外语、学好外语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教育方针学院以学生为本, 以德育人, 依法治校, 教学和管理始终贯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长期坚持和完善大学辅导员制度, 每班配有专职辅导员, 强调教师的服务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名人校园论坛、心理咨询、安全教育等模块进行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 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培养的人才“做事有能力, 做人讲道德”。以团委和学生会为核心, 组建各种学生社团, 如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法学社、青年成才促进会、文学社、艺术团、圣灵动漫社、球类运动协会、经济研究协会、计算机协会等21个学生社团。幵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营造文明自律、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师1000余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30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275人。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达45.8%。引进企业、行业的精英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 聘请10余名来自欧、美、韩、泰、越南等国家的外籍教师。学院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 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职4教育, 走应用型大学塞展之路, .砮力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校园环境

试探云南怒江经济落后根源及对策 篇5

试探云南怒江经济落后根源及对策摘要:怒江经济与内地相比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基础设施,工矿企业等差距较大。落后根源在于历史原因,自然环境,思想意识等。应结合本地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探险,生物资源开发等以发展经济摆脱落后面貌。

关键词:怒江;经济,对策。

人类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党和政府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决策,怒江正处于西部,作为怒江人民的一员,为家乡的发展,祖国社会的进步献计献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怒江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它资源丰富,集险奇秀幽为一体。这是怒江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然而由于历史,地理和民族等原因怒江与内地相比差距较大,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一直处于贫困状态,本人拟对怒江州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以供参考。

一 历史与现状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8 07′_99 39′,北纬25 33′_28

23′之间。境内主要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傈僳族是各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占全州人口总数的50%以上。怒江州境内最早的居民是怒族,怒族自称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最古老的民族。据称怒江即因怒族最先居住于此而得名。⑴据史书《元混一方舆胜览》中记载“潞江,俗称怒江,出潞蛮”,潞蛮就是今天的怒族。怒江一名始见于唐代史学家樊绰的《蛮书》,固怒族在唐代已在怒江居住。此外《清职贡图》中有“傈僳,……其居六库山者,在诸夷中最为强悍”和“俅人,居澜沧江外大雪山,……俅人与怒人接让,畏之不敢越界”等关于傈僳族、独龙族的记载。⑵近几年来还在州内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金石并用时期的铜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等文物出土,在兰坪、福贡发现古人类遗迹。如1976年底在兰坪县通甸乡玉水坪村金鸡岩的玉水坪新石器文化遗址文物丰富。福贡县匹河乡同平村吴符的新石器时代岩画。⑶证明怒江有人类早期的活动。从西汉时中央政府就把此地归于益州郡的.Q唐、不韦二县管辖。东汉又设永昌郡管理此地,魏晋时期又设云南和西河两郡。唐宋时期怒江先后经历南诏和大理国段氏统治。明朝时起在云南推行土司制度,据《明清云南土司通纂》记载怒江州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管理,其中属于大理府的是云龙州归化里老窝土千总段氏、六库土千总段氏、鲁掌土千总茶氏、登埂土千总段氏和卯照土千总段氏。属于丽江府的是兰州土舍罗氏。属于永昌府的是保山县登埂土千总段氏、鲁长土千总茶氏、卯照土目段氏、练地土巡捕杨氏。⑷清朝康熙年间进行“改土归流”,但不彻底,191月4日英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片马、古浪岗房等地。民国时期,云南地方政府为遏制英帝国主义扩大对我国侵略的野心,并削弱地方土司的权力,建立“怒俅殖边总队”,成立知子罗、上帕和菖蒲桶三个“殖边公署”,19改为行政公署“。19怒江兰坪最早设县。新中国成立以后,195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成立包括泸水、碧江、福贡、贡山四县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改为自治州,1973年8月10日成立中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员会,1975年自治州首府迁于六库。目前怒江共有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四个县。自治州与缅甸北部毗连,边境线长449公里。⑸

解放前,只有一个用手工生产的兰坪拉鸡井盐场。

解放以后在党和国家的帮助和关怀下,怒江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怒江工业生产从无到有,目前已形成三大工业门类:以铅锌矿为主的有色金属冶金工业;以森林、大理石为主的建材工业和以盐矿为主的盐化工工业。交通方面德国专家曾称怒江为”公路禁区“,解放后,得到国家的支持公路目前有不同等级的125条,全州公路通车里程2728公里。农业生产的粮食是关系到各族人民生活以至边疆地区稳定,党和政府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扶持,引导各族人民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乃至现代农业过渡,粮食生产有一定的发展。如泸水上江乡已实现大面积亩产千斤稻。商业上民族贸易得到发展,商业网点遍布全州。

至今怒江州经济发展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农业生产为例,1995年怒江州农民人均粮食占有330公斤,

而同年全省人均有粮356.4公斤。1995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为1011元,人均所得收入(扣除生产支出)为700元,同年怒江人均纯收入为446元,其

云南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简析 篇6

云南省所辖16个州(市)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日新月异,但每个州(市)、区域间的发展速度却不尽相同,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依然存在……

“十一五”以来,云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而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发展不平衡性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对云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据此透析区域空间格局的现状及演化的趋势。

“十一五”以来,云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各州(市)也呈现相同的发展态势。2006年,GDP总量不足百亿元的州(市)有迪庆、怒江、德宏、西双版纳、丽江五个,到2010年,只有怒江和迪庆尚在百亿元以下。2010年,GDP超过500亿元的有昆明、曲靖、玉溪和红河,过千亿元的有昆明和曲靖,其中昆明的GDP达到2120.37亿元,而在2006年只有昆明的达到1207.28亿元。

各州(市)GPD格局变化

按GDP总量规模进行简单分类,可分为四类地区。第一类(500亿元以上)是昆明、曲靖、玉溪和红河;第二类(300亿元-500亿元)是大理、楚雄、昭通和文山;第三类(100亿元-300亿元)是保山、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丽江和德宏;第四类(100亿元以下)是迪庆和怒江。第一类区域的昆明、曲靖、玉溪和红河是云南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区域,占到2010年全省GDP总量的62.5%,其中昆明和曲靖就占到43.3%;第二类区域占21.94%;第三类区域占13.75%;第四类区域仅占1.81%。

各州(市)GPD格局变化

如果把云南省十六个州(市)按地理区位划分为四大区域,即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楚雄州为滇中区域;文山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为滇南区域;保山市、德宏州、大理州、怒江州为滇西区域;丽江市、迪庆州、昭通市为滇北区域。则各区域的总量规模差异、人均差异等虽有缩小的态势,但仍然呈现出高度的非均衡特征。

滇中区域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 27%,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GDP总量占58%;滇南区域总面积占38%,人口占30.54%,GDP占22%;滇西区域总面积占19%,人口占16.88%,GDP占13%;滇北区域总面积占17%,人口占15.2%,GDP占8%。由此看出,云南省各区域的经济总量规模差异很大,按照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滇中区域明显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该区域是云南经济增长的中心,不仅规模大,增长势头强劲,而且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区域竞争力也比较强,其余三大区域基本属于边缘区。如果按梯度推移理论划分,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典型的空间梯度落差,滇中区域则属于高梯度地区,其余三大区域则属于低梯度区。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及增长极理论分析,滇中区域的生产要素聚集程度较高,具有较较好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及产业关联度均优于其他三个区域,是云南经济增长的支撑区2006年,云南省人均GDP仅为8970元,到2010年增加到15749元,增加了6779元。人均GDP在2006年过万元的只有昆明和玉溪,到2010年,过万元的已有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楚雄、保山、德宏、丽江、西双版纳、迪庆,由2个发展到11个,其中,昆明和玉溪已超过3万元。但人均GDP超过云南平均水平的仅有昆明、玉溪、迪庆和曲靖。最高的昆明的比最低的昭通高出4.76倍,昭通人均GDP尚不到云南平均水平的一半。

按人均GDP把云南分为四类地区:第一类(30000元以上),昆明、玉溪;第二类(15000元-30000元),迪庆、曲靖;第三类(10000元-15000元),保山、丽江、楚雄、红河、西双版纳、大理、德宏;第四类(10000元以下),昭通、普洱、临沧、文山、怒江。

按照四大区域的划分,2010年,滇中区域的人均GDP为24924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9177元;滇南区域人均GDP为1149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253元;滇西区域人均GDP为1205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699元;滇北区域人均GDP为862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24元。综合分析比较四大区域的人均GDP水平,只有滇中区域的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區域均低于全省平均GDP,且区域差距非常大,呈现出典型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特征。

各州(市)GPD格局变化

2005年以来,云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由19.3:41.3:38.6演变为17.3:41.9:40.8。到2010年,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的是昆明,为5.7%,最高的是临沧,为33.3%;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是玉溪,为60.9%,最低的是西双版纳,为29.61%;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是迪庆,为52.21%,最低的是曲靖,为29.4%。

四大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而言,滇中区域的第一产业比较低,二、三产业比重高,但曲靖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在全省是最低的,说明四大区域内部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发展不平衡性。值得关注的是,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云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曲靖市与玉溪市,第三产业比重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说明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还是依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了该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短腿。

云南经济 篇7

关键词: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研究

本文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到云南省农村经济中来, 对研究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促进党中央倡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循环经济内涵

农村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工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 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 通过相关技术推广、财税政策鼓励、市场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组织, 使资源得到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农村自然景观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农村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 系统论

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 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 其中生态环境是基础, 经济发展是条件, 社会进步是目的。

(二) 协同论

从循环经济协同论来看, 一个具有内在发展机制的经济系统必须是一个有差异、非均匀、非平衡态的经济系统, 它要求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 扩大系统内的势能差, 加强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补, 从而使系统具有自组织作用和内在动力。

(三) 生态经济学理论

循环经济最主要的指导原理就是生态系统原理。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

三、农村循环经济的层次与结构

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即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生活循环经济和农村工业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三个组成部分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各自独立运行, 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农村循环经济的层次与结构如图1。

四、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及现状分析

云南省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 是一个以“边疆、民族、山区、农业”为基本特征的省份云南是资源大省, 长期以来, 实施的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 云南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一) 云南省农村基本资源利用现状

耕地资源:云南农业人口多而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国土面积中的94%是山区, 基本农田面积较少。全省总耕地面积为9632.36万亩 (详查数) , 人均2.33亩。高度适宜耕地、中度适宜耕地分别为892.05万亩、1625.31万亩, 占9.2%, 占16.87%;勉强适宜耕地3969.08万亩, 占41.21%;不适宜耕作的3145.91万亩, 占32.66%。另外地块分散,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耕地后备资源少。

农用水资源:云南省水资源净流量位居全国第三, 云南省雨量充沛。但云南省地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上东南面的云贵高原上, 有效水资源相对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大气资源:云南省地处高原, 空气稀薄、清新, 大气层密度小, 阳光透过率高, 经年太阳高角度大, 日照时数长, 太阳能资源仅次于西藏、内蒙、青海等省区, 为中国最丰富省份之一。

森林资源:云南是全国四大林区省份之一, 森林资源丰富。据云南森林资源第三次复查结果:全省林业用地面积2380.79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2%。

生物资源:云南省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

(二) 农业环境状况分析

农业生态环境较差:云南省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农业大省, 长期实行资源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 生态环境还是比较脆弱。近年来, 云南省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造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

环境污染严重:云南省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 加之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低, 造成废弃物排放量大幅增加;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加, 使得全省的大气环境面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巨大压力;云南省农业生产中, 滥用农药、化肥、农膜, 农产品质量堪忧。

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污染, 不仅导致了耕地资源严重污染和破坏、地下和地表水资源严重污染和大量减少、滇池等众多湖泊的严重污染和鱼类资源锐减、草场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使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而且还在不断强夺着宝贵的生存资源, 导致农产品的不安全隐患日益突出。

五、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工程

以旱作农业示范项目为窗口, 以农技推广站为媒体, 以经营网点为农业推广载体, 积极构建节水、节肥、节种、节能灯综合循环农业经济, 推动旱作农业技术创新。同时改革耕作制度, 推广抗旱耕作。

(二)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

云南省气候条件和沼气资源十分丰富, 农村沼气工程是云南省一项很有基础的工作, 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建设, 稳步推进工业化气化站建设。

(三) 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充分开发秸秆的用途, 提升秸秆的利用价值, 对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 建设示范园区

云南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当地具体情况, 引进或创新适合自己的具体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建立农村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来促进农村广大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

一是在现有人事政策许可范围内争取出台一系列倾斜政策为辖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二是加大循环经济类人才本土培养的力度, 引进培训机构, 增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师资力量, 探索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模式。

(六) 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云南省要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建设就必须尽快研究和制定一系列云南省地方性的扶植循环型产业、鼓励生态工业、开展环境管理、清洁生产以及有利于废旧物质回收利用和资源化等的经济政策和法规, 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和制度, 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凯.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J].《世界环境》, 2003;4:10-11

[2]黄建军, 刘建新等.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实现形式及其发展途径[J].科学进步与对策, 2005;5:20-23

[3]熊肖雷, 孙鹤.云南省农林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2006;10-11

[4]李兆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12 (4) :51-56

云南经济生态化发展途径分析 篇8

(一) 云南生态化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中。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也将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为重点篇章进行阐述。在这一背景下, 出现了生态与经济之间的两种矛盾。一是生态环境需求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短缺, 在部分发达地区成为主要矛盾;二是生态富裕和经济贫困之间的矛盾, 如西部地区的云南。这两种矛盾在全国很多地方交替出现, 不仅成为了经济矛盾, 甚至还会引发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云南一方面生态状态很好, 生物多样性丰富, 生态服务功能突出;另一方面云南非常贫困, 是生态富裕且经济贫困的典型地区。本文在分析云南省生态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从产业生态化角度对云南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途径进行探索。如果云南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能够试点成功, 则可为具有国家战略性生态规划意义上的欠发达地区探索一条实现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融合之路。

(二) 云南经济生态化发展的现状

1. 云南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条件。

云南省生态状况良好, 生物多样性丰富, 存在很多自然生态景观。而生态文明建设又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已呼吁在规范和完善开发、利用、保护、治理机制的前提下全面融入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建设全过程中。

同时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保留了很多民族特色的元素。包括一些风俗习惯、服饰、景区等, 这些都为云南省加上了“自然”、“生态”的字眼。在这一条件下,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有了自然的过渡。可以更好地诠释生态文明建设。

2. 云南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下, 云南省实施退耕还林等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 但仍面临生态功能退化的事实, 使生态环境建设面临一系列的困难。首先是森林服务生态功能在退化, 没有发挥其应尽功能;其次, 生态区保护力度不够, 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和可行性措施;第三是经济贫困, 这一方面体现在云南省的人口过分集中于坝上, 与城镇区没有足够融合。另一方面云南经济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 以卖原料和粗加工为主, 产品附加值低, 没有抓住生态资源产品的经济效应;最后是政策支持力度与国家补助不充足, 导致资金有限, 特别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较吃亏。

经济生态化简单说就是将环境保护上升到经济领域, 融入到经济建设全过程中, 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从根源做起,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于经济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陈永堂 (2014) 强调了发展生态工业的重要性, 指出生态工业是根据工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建立的、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法而建立的一种工业模式。程柯和丁萍 (2008) 在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基础上从经济系统角度、三次产业角度、区域空间角度、社会角度和企业角度五个方面分析了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赵春盛等 (2015) 谈论了区域产业转移、跨境交往行为、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等对生态安全构成的风险挑战。李泉 (2004) 指出发展生态产业经济、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实现不发达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提出应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第三产业生态化等体系层面构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构想。这些文献从不同方面提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概念、框架和模式。但对经济生态化具体发展途径的分析却很少。本文在阐述云南省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调整、产品的清洁、循环生产和产业的生态化布局四个方面比较具体的发展途径。

二、发展途径

(一) 产业的生态化改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云南省面临生态退化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双重挑战, 产业的发展不能再走传统产业模式的老路, 走产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未来云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云南省产业生态化改造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对特定空间内的产业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耦合优化, 实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处理好产业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索产业生态化的改造路径:首先是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一般来说传统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小, 但同时也没有现代产业的先进技术, 所以可改造的空间较大。可以从生产工艺的改造入手, 重点提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使之与现代产业接轨;其次是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产业生态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利用人为因素减少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将现代网络融入产业之中, 并形成系统;

(二) 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调整

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调整是依据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做出的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做法, 其宗旨是使产业发展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承受力和发展产业多样化, 以达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效应最大化的目的。整体来看, 云南省存在的“第一产业不够用, 第二产业不够强, 第三产业不够快”的局面仍会持续。且工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原料型和资源型产业, 以初级产品为主, 产品附加值低, 再加上生产方式较落后, 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

结合云南实际情况, 给出以下建议:第一, 发展生态农业。进行低碳农业生产, 开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如:大理的烟草、洱海的花卉栽培等都可以提高其附加值;第二, 发展低碳工业和建立循环经济园区。通过对传统产业的节能降耗和新型产业的培育发展来实现低碳工业目的。以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在各州市建立循环经济园区, 把循环经济发展贯穿于工业发展全过程中;第三, 大力倡导休闲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景区的保护等来保持旅游业的低碳、健康发展。特别是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石林等著名景区的旅游发展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引领云南低碳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四, 优化能源结构。云南有着极为丰富、潜力巨大、前景看好的优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 应该进一步发展无碳和低碳能源对于比重相对较低的石油和天然气可配合中缅石油天然气项目建成投产, 拓展天然气能源的利用, 构建多元、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三) 产品的清洁循环生产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通知指出, 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 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关于产品的清洁、循环生产, 主要特征是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

首先, 提升清洁生产与循环生产的技术水平。可以组建技术开发团队, 对生态化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评估与监测, 提升旧物回收和垃圾分类的功能定位, 为生态化和可持续发现提供保障。

其次, 产品的清洁、循环生产应建立多方参与的政策制定机制。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要有资源、环保、生态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 以确保经济发展的目标、战略和计划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因素。

最后, 加强循环示范城市建设。加强普洱市、曲靖市、易门县、祥云县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和普洱绿色经济示范区建设,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建设, 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

(四) 产业的生态化布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云南省要实现生态文明发展, 就要具体走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的道路。针对云南省的生态资源情况和未来发展潜力, 并结合国家的主题功能区划, 可以把云南省16个州市按经济发展水平和碳排放水平集中分成四个区域:碳排放控制区、减碳引导区、零排放发展区、生态碳汇区。其中碳排放控制区为城市化或工业化地区, 其布局对云南省地方经济有重要拉动作用;减碳引导区为城市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形成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循环共生的低碳型产业布局;零排放发展区为净排放量接近于零的新兴产业区, 要引进世界领先的零碳负碳科学技术, 发展新型产业;生态碳汇区指重点森林、草甸、湿地、水源保护区。

在每一个区域内, 都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核心。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依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 分别实施不同的产业规划, 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分类管理的产业和投资导向和产业政策, 促使生产空间向更加集约高效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对策和保障措施

(一) 制度构建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用制度引导、规范、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 从而走向经济生态化建设道路。

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发挥节能与污染物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减排单位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按照国家下达的能用消费量标准, 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立碳排放约束机制和控制目标, 同时建立具有低碳支撑的产业体系、空间模式、生活方式、能源系统, 使低碳发展形成体系。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探索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生态保护成效和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 争取政策支持

争取生态文明实验区试点, 抓住政策机遇。自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这一口号就为各省市争相倡导, 但云南要做的不只是大力倡导, 还要把生态文明落到实处, 抓住中央政策机遇, 结合云南自身优势, 努力争取生态文明实验区试点。

争取国家生态补偿, 争取国家实实在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就是在生态补偿方面希望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希望国家重视云南的生态资产。云南保护生态环境、高原湖泊、六大江河等对全国乃至国际局部区域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 生态资产又是很脆弱的, 一旦遭到破坏, 想要恢复是难以企及的。比如抚仙湖、泸沽湖等生态景区。对于这些生态资产的补偿, 云南省能拿出的财力非常有限, 很需要国家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程柯, 丁萍.产业生态化模式与保障机制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07) .

[2]谷树忠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 2013, 35 (1) .

[3]施本植, 许树华.产业生态化改造及转型:云南走向绿色发展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 2015 (01) .

[4]赵春盛, 崔运武.国家战略背景下的省域生态安全风险管理及其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 (06) .

云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分析 篇9

经过建国60多年来国家在财力、物力、人力的大力扶持, 我省的民族地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和先进地区相比, 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 现代化生产手段, 文化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以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 差距很大, 并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如何充分利用好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不断克服制约因素,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现就生活在边境、山区、半山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资源状况

1.植物资源。全国近30000种高等植物中, 云南就有15000多种, 其中药用植物达1000余种, 占全国药用植物的73%, 三七、天麻、黄连、当归、杜仲、柯子、砂仁、萝芙木等中药村, 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森林资源比较丰富, 树种繁多, 乔木树种约89科2700多种, 用材林中除了常用的松、杉、阔叶树外, 还有一些珍稀用村树种, 花类资源也异常丰富, 蜂密生产大有发展潜力, 经济林木是云南植物资源中的一项重要资源, 种类较多, 分布较广, 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茶树资源分布在年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酸性红壤, 黄壤的广大山区、半山区, 全省已有120个县种植。油茶, 适宜发展的有83县。核桃, 遍及全省各地。紫胶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 有45个县适宜发展。生漆产于昭通、丽江、怒江、文山等地。油桐, 产于滇东北滇西, 滇东南各地区或丘陵地区。板栗, 主产于滇中地区, 我省大部份地区都适宜种植。橡胶, 分布在文山、红河、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地, 海拔在800米以下的温热中低山区。

2.动物资源。云南山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千姿百态的植物群落组成的一片片茂密森林, 是各类野生动物繁衍生存的良好的场所。据统计分布在我省各地山区的曾类230余种, 占全国曾种的55%, 鸟类300余种, 占全国的42%, 两栖类80余种, 占全国的37%, 淡水鱼类300余种, 约占全国的一半。

3.在辽阔的云贵高原山区, 山峦起伏, 地层发育齐全, 古生物化石丰富, 世界上可供利用的矿产共140多种, 仅云南就发现了130多种, 铜矿、磷矿、岩盐、煤矿、锑矿、芒硝、黄铁矿和兰石棉等。矿产储量丰富, 既可满足省内工农业需要, 还可支援外地。

4.水力资源。河流众多, 有六大水系: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元江、南北盘江、伊洛瓦底江, 主干流长约4978公里, 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河流180余条, 由于云南地处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地区, 河流属山区型河流, 坡陡流急, 落差集中, 水量丰富, 全省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03亿千瓦, 开发潜力巨大。另外还有大小30余个高原天然湖泊, 据不完全统计, 湖泊水面积约160万亩, 占全省总面积的0.28%。

5.土地资源。云南是“九分山, 一分坝和水”的高原省份, 辽阔的山区大地是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块重要基地。全省土地面积居全国第八位, 人均19亩以上。但耕地面积相对狭小, 山区耕地所占比重大, 占全省总面积的2/3以上, 而不到总耕地面积的1/3的坝区耕地, 其生产条件, 特别是水土条件, 又依存于山区森林的存在。从植被条件看, 我省为森林植被类型, 因此耕地面积的大小, 土壤特点和有机质含量都与森林的存在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省山区有森林面积14300万亩, 占24.2%, 未被利用的荒山荒地, 加上灌木, 疏林地等共27000万亩。其中宜林地约19000万亩, 占70%, 宜牧地6800多万亩, 占25.3%, 宜农荒地1177万亩, 占4.7%。复杂的山区地貌、气候、植被和土地利用状况, 造成了山区土壤类型的多样性, 适于农、林、牧等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

二、限制因素

从以上的资源优势方面的分析, 我们在这片红土高原上应该大有作为的, 但有一些制约因素使我们不能很快的发展。

1.人口盲目增长, 因素质较低, 限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放前,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下, 我省的广大民族群众生活十分贫困, 长期缺医少药, 饥荒不断和疾病流行严重威胁着少数民族的生存, 有的村赛一场瘟疫过去, 就出现了千村薜荔万户萧疏的悲惨局面“高出生率高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率”是当时民族群众的生活状况。解放后,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 各民族兄弟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医疗卫生有了改善, 民族地区的人口增长变为“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发展很快, 这充分显示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口的大量增长有其必然性, 首先就是落后农业生产力, 生产的发展主要靠劳动力增加来实现, 家庭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劳动力数量, 而不是质量, 再者民族地区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不高, 劳动力的培养费用低, 培养周期短。小孩到七、八岁就开始放牧和领弟妹, 为家庭承担一定的家务工作, 到了十六岁就可以成为一个较强的劳动力, 为家庭提供一定收益。据统计, 我们很多民族的文盲率在60%以上, 有的高达80%。没有认识到贫困的资源, 人既是生产者, 又是消费者, 在生产技术条件原始、产量很低的耕地上, 我们能养活的人还是有限的。现在过高过快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我们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肥力下降、水源枯竭, 自然灾害频繁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2.民族地区开发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做法, 如重内地轻边疆, 重粮食轻多种经营, 重坝区轻山区, 重大宗产品轻小宗产品, 重国营轻民营, 重资金照顾轻经济效果。开发利用山区森林资源时, 忽视了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 片面强调了国家利益, 没有考虑到云南林区与少数民族交错分布, 妥善处理好发展林业生产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之间的关系, 使林区少数民族背靠青山, 却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生活在森林之中, 享受不到切身利益, 对绿色资源的毁弃无切肤之痛, 看不到前景, 也看不到改变贫困落后状况的出路, 他们所感到的只能是与自己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的眼前利益, 所以靠山不去养山, 烧柴可以信手砍来, 一味乱垦滥伐。这些状况说明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在制定开发利用山区森林资源的方针、政策措施时, 应正确反映物质利益规律的要求, 把国家集体、个人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 使林区的各族人民深切地感到, 山区林业生产的发展、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是他们的根本利益所在, 是由穷变富的重要途径。

3.改变过去单纯救济性质的扶贫为造血功能的生产性扶持, 要实行投资跟项目走, 促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做到目前的脱贫与长远发展致富结合起来, 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 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在相当长时间内应保持相对稳定, 在财政、税收、工商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实行特殊的照顾政策, 切不可搞“一刀切”, 不要因为这些地方稍有发展就改变多予少取或不取的方针。利用连续民族靠境而居和邻邦有地缘和血缘上的关系, 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互补性。要大力开展边贸, 但由于云南跨境民族中除了极少数外, 大多数人商品观念和竞争意识还相当淡薄, 远不能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由于爱传统观念的束缚, 大多数民族只顾眼前的利益, 很少考虑未来的发展, 他们老老实实地过日子, 考虑问题非常现实, 不愿投身到对外经济交往中, 怕冒风险和吃亏上当, 因此, 民族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 对民族地区建设提出以下几点:第一, 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更新观念;第二, 利用电影、电视、宣传栏、黑板等各种宣传媒介, 让先进的东西向少数民族地区渗透, 介绍先进地区生产发展情况、经济成就, 劳动致富的方法和情况等;第三, 正确引导群众消费, 把婚丧大操大办和盖房修坟的资金用于本地的生产发展上;第四, 实行干部轮换任职, 拓宽干部视野, 特别是土生土长的民族干部更应该提高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第五, 组织外地企业能人前来讲学、示范和技术指导。

三、措施与建议

西方经济学关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一般有两种理论:一是平衡增长理论;二是不平衡增长理论。平衡增长理论是罗森斯坦·罗丹首选提出的。早在1943年他在研究东欧和东南欧比较落后的地区, 在航空港争结束后如何进行工业化问题时, 就主张在这些地区成立类似“东欧工业托拉斯的机构”, 统管全区域的发展、规划和投资。主张不是孤立地建立一个一个的单独工厂, 而是通过建立工业体系来实现工业化。战后, 罗丹把他的观点发展成为“大力推动理论”他认为投资不能一点一点地投放, 一点一点的投资总效果不如各次投资合在一起投放的效果大。投资要有一个适度规模, 达到产生运行的最低限度的资金额, 投资才能发挥应有的投资效益, 最终促进各个部门和各个产业的同协调发展, 才能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平衡增长理论”对于缺乏资金又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地区来说是很不理实的。

资金不足几乎是所有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为了适应这种情况, 辛格·赫尔曼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 他们不赞同平衡增长论者为打破贫困恶性循环采取同时投资于各种工作的论点, 主张有重点地进行投资。不可否认, 这种主张比较适合云南边境地区。需要强调的是, 在进行“不平衡增长”的具体操作时要运用区域经济学中“增长论”, 把资金投入和产业倾斜、地区倾斜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还要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中注意从实际出发, 从边境贸易为先导分层次、分步骤地推进边境地区市场经济建设, 逐步培育地区市场体系, 我们可以把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归纳为, 集中建设资金, 以边境贸易为先导, 采用增长极发展, 实行突破式分层推进市场经济, 建立自我增长和自我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

(一) 边境贸易

云南边境贸易最发达的德宏州, 1984年进出口贸易额3788万元人民币, 1985年决定将全州开放为边贸区之后, 当年的进出口贸易额1.09亿元人民币, 1986年达到1.7亿元人民币, 1987年增长到3.9亿元, 1988年7.8亿元, 1989年达9.6亿元, 1990年突破10亿元, 目前已与全国26个省市发生了经济贸易横向联系, 出口物资中产于云南的占全部出口商品总值的70%左右。极大地推动了全州经济发展。1989年德宏州的边贸税利收入占全州财政收入的41.9%, 全州人均纯收入从1979年的104元增长到567元, 德宏所辖的畹町市已进入全国36个小康水平城市的行列。

再如: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自1989年被列为国家级口岸以后, 又由改革开族的未端变为前沿, 仅有7.36万人的河口县4年内掀起了三次边贸高潮, 进出口总额和县财政收入成倍增长, 进出口总额由1988年152万元人民币增至1992年1.4亿元人民币, 县财政收入由120万元增至1992年的1109万元, 边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河口社会经济的发展。1991年该县社会总产值为14886万元, 国民收入为8244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为325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6403万元, 财政收入为8527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为417元, (我省毗邻的缅甸、越南、老挝三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 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不发达, 与我国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我国的商品、技术、设备及劳务都能接纳。缅老方面不断提出要求合作修建公路、水利、电站、开发林矿资源及产品, 兴办汽车和拖拉机维修中心及商业棉纺及服务业等经济技术合作项目) 。

在云南的边贸市场上有些问题我们应加以注意并给予妥善解决, 在边贸活动中不能只靠商业物资企业进行一些买卖活动, 工业也必须行动起业, 生产出一系列的适应边贸商品供应市场, 如果只重视商而忽视了工, 只能成为内地产品的推销场地, 本地区的工业发展不起来, 就没有自己的基础, 要脱贫致富也不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地区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 市场绝不会因为你是贫困地区就给予特别的照顾和保护。因此边境地区一开始就应集中财力和资金, 重点投入重点开发相对优势的产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质量。考虑到对外贸易应是备标准而不是通常所说的省优、部优。这样才能占有市场, 形成重点发展区域, 取得规模效益。另外国内企业在边境贸易中竞相压价, 利益外流的情况也应加以协调解决。统一口径, 一致对外。

(二) 旅游业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 气候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一年四季花果不断, 地理环境复杂, 有世界上最雄伟的高山峡谷, 岩溶地貌, 地热资源, 原始火山等。云南“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美称, 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现有国家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项,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9项, 全省博物馆有各类文物和标志近143件, 风景名胜方面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六处, 滇池石林、大理、版纳、丽江玉龙雪山以及滇西北三江并流风景区。

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 全省25个民族各自保持语言和风俗习惯, 创造了各自优秀的文化艺术, 一批民族节目在国内外游客中深存影响。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节, 此外, 一些民族文化资源希奇怪异, 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 大理白族的洞古乐等。所以开发云南的旅游资源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 旅游业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

云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占全省人口不足10%的昆明市, 其工业产值就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0%, 约有2/3地人均工业产值只及昆明的1/20, 要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不能只吊死在工业这棵树上, 旅游业在云南有资源有条件的许多地区兴起, 逐渐取代传统产业, 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 如路南的石林风景区名声响, 大理苍山洱海, 西双版纳佛塔和神秘的原始森林。红河州建水县1987年开放, 到1988年就接待了中外游客100万人次。按照食、宿、行购、低标准计算100万人的花费是2100多万元, 相当于建水县1988年工业总产值的22.9%, 这样的例子还有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宜良、澄江旅游业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观念的转变。

我省少数民族一般商品经济观念淡薄, 这也是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旅游业带来的各种赚钱方式, 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发生极大变化, 在路南石林、在昆明街头常见身着民族服装的撒尼妇女操着流利的不流利的外语向外宾们销售民族背包、服装、帕巾。在大理周城, 白族的扎染布尼成为中外游客喜购的商品, 而得到大力发展, 在景洪, 不少傣族改变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单一农耕生活经, 办营起傣族竹楼旅社, 傣味餐厅等等。

3. 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提高了落后地区的管理

水平, 旅游不是简单的物质消费, 它是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旅游可以传播文明, 移风易俗, 可以使人们受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

四、云南林业的合理开发利用对少数民族经济促进作用

由于历史上的民族歧视和封建统治阶级压迫, 少数民族不得不到边远的深山老林中求生存。有的祖祖辈辈生活来源, 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烧垦耕作习惯, 使得较为平坦的森林地带被切割成零星小块耕地, 形成林区内村落星罗棋布, 有林则有人, 村寨交错, 林粮交作, 靠砍大量烧柴取暖, 靠刀耕火种取食, 从而对森林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尚未脱离“薪柴”, 有的则已经开始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他们除去用林材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以外, 还大力发展经济林木, 从事多种经营, 如西版纳的橡胶紫胶、茶叶, 滇西地区的核桃、柑桔;滇东北的苹果、油桐、生漆等等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 改善了居往条件、林区的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不同地区和各少数民族对山区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水平有差别,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 发展林业生产和少数民族的经济繁荣休戚与共, 息息相关。发展林业生产离不开少数民族, 同样, 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发展, 也离不开林业生产, 为了使我省林业优势得到真正的发挥, 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营林政策和措施。

1.多种经营是山区致富的必由之路, 它的开展离不开经济林, 造林应该多造材林, 经济林薪炭林一起上的综合造林道路。

2.划定和稳定林权, 建立健全林业生产责任制, 解放后, 我省山林权属多次变动, 遗留问题较多, 许多地区山林权属不落实, 即使划定了山林权的地方, 群众也怕改策变, 担心造林养林后得不到利益, 这也是毁林种粮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只有大力宣传林业改策, 长期稳定林权, 由有关部门签发山林证书, 采取一切有力措施, 才能调动群众造林管林的积极性。

3.林业生产中建设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明确责任, 再赋予各自应享有的权力, 处理好国营林场和社区林场的关系。鉴于过去林业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应当注意林区社队从林业生产中得到实惠, 靠山养山吃山, 充分调动群众保护森林的积极性, 做到“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

4.改变重采伐、轻育造、轻管理, 取之于林多用之于林少的营林方法, 从林业收入中抽出一定基金用于造林、育林、护林。贯彻“以营林为基础, 造营并举, 造多于伐、采育结合, 综合利用”的营林方针。一方面要大力鼓励植树造林, 坚持谁造谁有的原则, 另一方面要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

5.以原木采伐为中习的森工体制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使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落到实处, 衡量森工管理体制的优劣, 不能以采伐量为依据, 而要看它是否能起到促使合理采伐和育林造林的积极作用, 即采造、养、育综合利用等几者结合。

6.严禁毁林开荒, 改变“刀耕火种”等原始耕作方式。加强护林防火工作。毁林开荒是破坏森林和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我省大面积森林減少和80%的山林火灾都是上山毁林开荒造成, 制止毁林种粮, 减少森林火灾, 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区生产,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宜农则农。

7.解决好烧柴问题, 我省仅烧柴一项所消耗的木材量, 就占全省森林资源消耗量的60%, 相当于国家采伐量的10倍, 烧柴问题不解决, 现有森林资源就无法得到保护。根据各地经验和现状, 解决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营造薪炭林, 扩大改灶, 节约燃料;有煤的地方要积极推广以煤代柴, 推广沼气和太阳能;有水利资源的地方, 要积极发展小型水电站;烧石灰、砖瓦、陶瓷、烤烟、烧胶等, 有条件烧煤的要限期改烧柴煤, 没有条件烧煤而目前又没有其它能源代替烧柴的, 要积极采取各种节能措施, 尽量减少木材消耗量。在能源主要靠木材的地方, 自主工业的发展规模要所限制。

8.罚奖分明, 以护治林, 用经济和法治相结合的方法保护森林, 对护林有功者要给予物质奖励, 并且进行表彰, 对毁林者要罚款, 情节严重的还要判刑。

9.自然保护区是物种基因库, 与未来的林业发展和生物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 应该充分认识到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作用, 采取各种措施清除保护区中的盲流人口, 制止各种破坏行为, 加强现有管理机构, 切实地把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搞好。

参考文献

[1]徐敬君.云南山区经济[M].云南人民出版社

[2]云南省情课题组[M].

[3]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

[4]经济问题探索[J].1994, (1) .

[5]民族研究[J].1990, (6) .

[6]陆生.中国山区经济发展模式[M].

技术进步促进云南经济增长了吗? 篇10

云南省是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主要依赖投资驱动经济增长。随着建设 “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深入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摆脱对资源、资本等的过度依赖,从资源、资本要素驱动模式转向创新驱动是云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创新实践的结果表明,云南省的创新能力不但一直较为落后,并呈现出下降趋势,创新能力的薄弱已经制约着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此,有必要摸清我省实际技术进步水平,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研究综述

索洛通过对美国1909-1949年经济增长的分析认为,资本的边际贡献率为11%,劳动的边际贡献率为38%,索洛将其余61% 纳入科技 进步的贡 献[1]。 库兹涅茨对主要工业化国家大量经验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50~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约为1.5%,其中资本增量的贡献约为0.25%,人均工时减少的影响为-0.23%,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则约为1.3%,也就是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86.7%,为此,库兹涅茨指出,和早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特别是资本投入不同, 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产出高增长中,投入的贡献只占有限的小部分,绝大部分应归因于生产率的高增长率[2]。阿布拉莫维茨对美国经济增长来源的探索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美国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期的工业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1800-1890年间的增长主要依靠劳动投人增加;1855-1890年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深化;1890-1966年间的经济增长则以科技进步为基础[3]。西奥多·舒尔茨却指出,科技进步本质上来源于人的知识累积和技能提高,他认为索洛剩余中应有30%~50%归因于人力资本的提高[4];乔根森认为技术变动能够作为改善资本量 的投资过 程来分析,通过对美 国19501962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变动的经验研究,指出美国在这期间资源的利用率并不像丹尼森所言在下降,而是提高了11%,由此他认为真实因素投人的增长是实物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而并非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增长[5]。

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学者们探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根源的热点。李京文等测算的1978-1995年生产率增长 率为4.36%,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 是39.85%[6]。张军和施少华应用索洛残差法对1952 -1998年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进行测算,得到增长 率约为1.1%,产出增长 中大约13.9%归因于生产率水平的提高[7]。王小鲁等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TFP呈上升趋势,1999-2007年贡献率约为3.6%[8]。张少华和蒋伟杰指出TFP平均值处于前3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福建与浙江,后3位分别为宁夏、贵州与青海,其中广东TFP水平值连续18年位居全 国第一。 虽然近年 来西部省 份GDP增速显著高于其他区域省份,但是其TFP数值较低,表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驱动[9]。洪兴建和罗刚飞利用TFP指数分析了1995-2012年我国及省际的TFP,认为全国TFP先小幅上升,后大幅下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大[10]。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采用索洛余值法对云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以明确云南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为建设创新驱动下云南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实证分析

2.1基本模型

技术进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来反映,而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通常基于索洛框架,本文根据C-D (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云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假定技术变化是希克斯“中性”,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Y表示总产出,K和L分别表示投入的资本与劳动量,A代表技术进步,又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可用TFP表示。根据定义,全要素生产率为:

假设资本变动ΔK,劳动变动ΔL,技术变动为 ΔA,则产出变动为:

上式中,MPK和MP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将方程(3)的两边同除以Y =A·f(K,L),化简后得:

上式可进一步变形为:

其中:MPK ×K/Y表示资本 收益在产 出中所占 的份额,简称为资 本份额,并记为 α。 同理,表达式MPL ×L/Y就是劳动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简称为劳动份额,并记为β。故方程(4)可以表示为:

该式中ΔA/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所作的绝对贡献,α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且α+β=1。

根据方程(5)可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程。令方程(5)中的ΔY/Y=GY,ΔK/K=GK,ΔA/A=GA,其表示的含义依次为总产出增长率、资本投入增长率、劳动投入增长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那么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计算可由如下方程表示:

由方程(6)可分别得出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率GA/GY ,资本投入对总产出增长所作的贡献率αGK/GY ,劳动投入对总产出增长所作的贡献率β GL/GY 。

2.2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2.2.1产出数据(Y)

选用历年《云南统计年鉴》中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产出,为了剔除 价格变动 因素的影 响,将19782013年的数据均按照1952年可比价格进行平减处理。

2.2.2资本投入数据(K)

资本投入量应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存量。关于资本存量的测算,本文借鉴张军[11]《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中的估算方法。采用戈登史密斯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具体为:

其中Kt表示第t年的资本存量,Kt-1表示第t-1年的资本存量,δt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It表示第t年的投资。

1)基期资本存量及折旧率。采用云南省1952年的固定资本形成除以10%作为云南省的初始资本存量,计算得云南省1952的初始资本存量为8.4亿元 (按1952年价格计算)。张军经过一系列计算最终得到了各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为9.6%。 本文设定折旧率为9.6%。

2)投资。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投资指标,学者们普遍认为它是衡量当年投资的合理指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以直接从历年《云南统计年鉴》中得到,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需按1952年可比价格进行平减。在核算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时, 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现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进行平减。由于1993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无法直接获得,故本文在处理1995年前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时将投资隐含平减指数作为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的代替,1995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自历年《云南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3)劳动投入数据(L)。一般来说,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中,劳动投入数据应当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所提供的“服务的流量”。劳动投入的指标一般用标准劳动程度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其表示的含义为在生产过程中实际的劳动投入量,通常在市场经济体系中, 劳动的质量、劳动时间以及劳动强度均与收入的水平发生联系,通过市场内在机制的调节,劳动的报酬一般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出劳动投入量的变化情况。 但由于云南省的市场调节机制不够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目前还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并且在统计资料中也缺乏对一些指标的统计数值。因此,本文采用历年年末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所需具体数据见表1。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历年《云南省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2.3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析

本文利用Stata 12.0计量软件,对1978-2013年云南省经济的产出与投入进行计量分析,从而测算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为了便于研究,假设1978年至2013年云南省的生产规模报酬保持不变,即满足 α+β=1。为了剔除资本存量K与劳动投入量L可能存在的共线性问题,对原C-D生产函数进行变型处理为:

利用普通OLS进行回归估计,可得到如下的回归模型(括号中数值为t检验值):

R2=0.9302调整后的R2=0.9281 F = 440.02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回归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F统计量也非常显著,表明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比较理想,构造的生产函数模型比较合理。据此可得到云南省C-D生产函数:

由上式可知:资本的产出弹性α=0.904,劳动的产出弹性β=0.096。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可计算出TFP,令1978的TFP指数为100,则第t年的TFP指数为:TFP指数 =TFPt/TFP1978 ·100;根据公式 (6),不仅可计算各年的全要素增长率GA,还可进一步得出全要素贡献率及其它投入要素的贡献率。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1978-2013年云南省TFP指数及TFP增长率。

从图1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来,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先急剧上升后平稳下降,于1990年时达到峰值,随后从1991至2013年在波动中缓慢降低。图2的全要素增长率曲线也很好地验证了 图1曲线的变 化趋势:总体看来,19792013年云南省TFP增长率曲线波动较大,1990年前TFP增长率基本为正值,1990年之后TFP增长率大多数都为负值,并围绕横轴上下小幅震荡;2010年全要素负增长达到极值(约为-10%),2011年开始增长率虽依然为负值,但呈现出逐渐向正向趋近。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根据前文分析,可测算出各要素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来源:作者计算所得。

根据表2可以看出,云南省自1979-2013年以来,平均以10%的增速高速增长,其中,劳动力要素L的贡献稳定在2.5%左右,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较大的波动,资本要素K的贡献均值为96.8%,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程度平均为0.7%。结果充分表明,云南省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高增长与极低TFP”,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拉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相当微弱。

图3清楚的报告了35年来不同要素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劳动L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稳定地处于低水平状态,而资本K与全要素生产率A的贡献显现出较大的波 动,具体可分 成两个阶 段。 第一阶段 为1978年到1990年,云南省经济平均每年以9.82%的发展速度增长。该时期的一大特点是极高的TFP贡献率,其值达到了54.1%,并且以每年10.9%的速度增长。这个阶段云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推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978年后实施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云南省带来新的机遇,释放了经济活力,通过大量仿制、模仿较为先进的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二阶段为1991至2013年,虽然此阶段云南省的经济基本也保持了10% 的高速增 长,但其TFP增长率却 呈负增长,平均为-2.6%左右,这也就导致TFP的贡献率为负,这个结果充分表明,现阶段云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要素的大量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还属于粗放型,技术进步未能对全省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总体而言,1978到2013年间云南省平均每年以超出10%的发展速度增长,而TFP增长十分缓慢仅为0.41%,对增长的贡献主要还是源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其中,资本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7%,而TFP的贡献率仅为1.0%。根据李子奈、鲁传一[12]的计算,中国在1978—1998年间,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6%,叶宗裕[13]研究得出,1978年 -2010年平均技 术进步增 长率为4.1%,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1%,与以上学者的研究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云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亟待提高。

3主要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索洛增长模型,测度了1978-2013年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呈现先急剧上升后平稳下降的趋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依赖资本与资源投入推动的粗放型、外延扩大式增长。

为深入推动双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08与2009年先后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及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计划,为响应国家号召,云南省也必须加快从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合云南省实际与本文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极不均衡,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本驱动,劳动力投入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处于低水平状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云南省要维持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技术进步,特别是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而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依靠人力资本,特别是尖端杰出人才的创造力。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长期以来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要想实现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首先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变从业人员数量的外延式增加为从业人员素质的内涵型提高。其次应重视人力资本积累, 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但人力资本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为了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可通过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配置效率,创造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的环境,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最后要结合云南省实情,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骨干,县乡村职业教育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基础,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劳动力技术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以技术效率的提高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为持续发展云南省经济提供智力与人才保证。

云南富民县政府为政绩?为经济? 篇11

富民县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因人民自食有余而谓之“富民”。有“花枝不断四时春,果蔬繁茂月月丰”之美誉。全县探明二十余种矿产资源有开发价值。其中硝盐矿、钛砂矿、铝土矿,大理石,彩玉石等矿产资源尤其丰富。

然而,真正使富民县闻名遐迩的却是“荒山喷上绿漆搞绿化” 这个投资47万被当地村民讥笑成替大山戴“绿帽子”的“绿化”工程,7名工人整整喷了45天,油漆桶都拉走一车,远看绿葱葱,近看光秃秃。此事后被新闻媒体曝光后,云南富民县曾“名操一时”。如今此事早已过去几年,人们也偶尔提起把它再做笑谈。

近年来,富民县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然而,招商引资引来的企业皆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这让老百姓深受其害,于是群众上访、围堵企业甚至群发性事件时有发生。

如果你是第一次到富民县,你会感觉到富民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群峰突兀、峰峦叠嶂、山青水碧,民风淳朴,电视剧《西游记》当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就是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因近一两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而正在失去往日的美丽。代之而来的是黑烟蔽日、污水横流、良田被毁、山林破坏、山体滑坡等等一系列因人为原因而造成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纠纷及上访事件也开始不断出现。

招商引资 引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记者在富民采访时发现,富民县采取优惠措施招商引资,应该说招商引资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富民县引进的企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哪就是,所引来的企业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在富民县,记者看到,近一两年引来的企业有水泥厂、造纸厂、化工厂、钛粉厂、磷酸厂等,如富民县磷酸盐总厂、福保造纸厂;年产钛白粉8000吨的云南互通工贸有限公司、富民钛白粉厂、昆明万通集团公司磷酸生产线、云南龙飞产业集团与四川新希望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新龙矿物质饲料有限公司等。

而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仅在富民县赤灸镇永福村附近,记者就看到云南伦成造纸厂等四家造纸厂,这些造纸厂大多设备简陋,紧邻河流,污水直接排入河中,而据当地村民讲,这河排入金沙江(长江上游河段)。在富民县永定镇,集中着多家企业,有福保造纸厂、石祥化工厂等企业,这些企业不仅离河很近,而且排污口就直通河里。

富民县委、县政府一度提出建设“绿色家园”的奋斗目标,要把富民建设成为“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人居环境一流的生存空间。而招来这些重污染企业,显然与建设“绿色家园”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形成了口头上一套,行动上又是另一套的现象。

而最近引进的云南国资水泥富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民水泥厂)则是在引进的企业中投资规模比较大、群众反映比较强烈、企业自身问题也比较多的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

强征土地占农田 破坏生态危害百姓安全

2006年下半年,富民县委政府引进的富民水泥厂由于当地政府及相关土地部门的支持,在没有取得任何征地批文的情况后下,将几百户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以低廉的价格强行征用,兴建新的水泥厂。

记者在富民水泥厂附近看到,由于其开工建设,致使泥石流发生,一居民的房子被冲塌;在修建的到厂区的道路将山脚平地拦腰筑起如同一条堤坝,而下面排水的通道却很小,这样使得在下雨时,因排水不畅而积水,将村民的塑料大棚、种植的葡萄、玉米等等淹没。同时记者还发现,该厂建在山上,而且在风口的上方,且紧挨着村庄,这将对村民的生活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村民说,2006年的7月24日、9月25日富民县人民政府、县国土资源局两次张贴发布《通知》,并且多次召集社员强迫要求签订农民的土地出让相关手续,按基本土地价格1.6万元/亩人民币价格,要求东元村沙锅三、四、五5个社强行转让400多亩土地,其中具有30-70年承包经营权的基本农田100多亩,梯(大部分为经济林木和梯田)200多亩。而按照1997年当地工业用地的征地基本土地价格应为15万元/亩。

明明是在耕耘中的农田,却被欺骗性地划为荒地,同时强行破土开垦施工,特别是因施工造成村民部分房子也受到严重破坏。村民们说:“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国家应该保护我们基本农田和可耕地,可是为什么让我们以这么低的价格就出让了呢?农田卖了我们吃啥?”我们知道政府引进外资来投资是一件好事情,谁不支持?但不能将我们的农田非法侵占吧!”

经村民反映,云南省国土资源部门调查认定其违法事实后于2007年4月13日下《停止土地违法行为的通知》,并根据违法占用面积给予了国资水泥富民公司相应的罚款。

但是,云南省国土资源执法部门的处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以及停止施工的问题。

2007年3月至7月间,农户多次向富民县委政府及县国土资源部门提出强烈反映,要求给农户合法合理的征地说法,要求制止富民水泥厂的违法行为。而富民县委政府及国土部门并没有给村民任何实质性的说法,也未制止富民水泥厂的违法施工行为。

“在被占用的380多亩土地中,有100亩是村民集体的矿山、70亩左右是农户的耕地、200亩左右是60年代时期“开山造田”运动加上农民用血汗改造的梯田;当时政府还出了一定的资金、农民出力,共同修建了用于灌溉这片土地的新桥水库及水渠,这数万个劳力修建的水利设施现已被违法施工破坏;有路不走还非要占用、毁掉10多亩的高产粮田筑路,令我们心寒!”村民伤心的对记者说。

2007年4月24日,富民县国土局报给昆明市国土局,关于强征土地一事的回复中谎称:云南国资水泥富民有限公司所占的380多亩土地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未利用地(实际上在富民水泥厂非法施工中强占土地的面积还在扩大),村民气愤地说:“我们自己开垦并耕种了40余年的农田耕地是难道未利用地吗?”

“我们320亩耕地被占用,100多亩山地经济林中80%都是果树,也被推得一片狼藉。水泥厂要是建成以后,我们每天都得吃水泥厂的灰尘。”村民忧虑地表示。

村民对记者说,“从2006年12月水泥厂开挖地基以来才4个月,原来完完整整的山体,被挖得坑坑洼洼。”

一位妇女告诉记者,她家的瓦房就在水泥厂边上,每天下午5点左右,水泥厂不断爆破,她家房子墙壁被震裂了多条裂缝。

记者在沙锅村小学看到,学校没有围墙的阻隔,就坐落在国资水泥厂的旁边。学生对记者说,一刮风他们学校就黄灰密布,沙子经常飞进眼睛里。同时,连接村庄与小学的道路,也因富民水泥厂的开工而坑洼不平,尤其是雨天和雨后,道路难走并有危险,如果小学生滑到,有滑入深四五米深山沟的危险,而下雨天的山沟又因不能及时排泄而存满了水。

根据该公司资料,该公司拟建设的项目每年需要粘土、砂岩18万吨,消耗电能6890多万度。有关专家分析说:“按每年270个工作日计算,富民水泥厂每天就需要粘土、砂岩670吨以上,每天消耗电力约255185度。这样一来,不仅占用了很多矿山资源,还消耗了大量水电。而且每天要爆破挖取670吨以上的原料,给周围居民和学校带来巨大的危害。”

伴随着富民水泥厂的开工建设及将来的生产,必将带来粉尘污染、噪音污染、尾矿污染,地表植被及山体的严重

破坏,土地难以复垦,庄稼蔬菜减产,地下水被破坏等问题。

重污染企业瞒天过海 地方政府充当保护伞

云南国资水泥有限公司是云南瑞安建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瑞安)的子公司。而云南国资水泥有限公司是由原昆明水泥厂、开远水泥厂、楚雄水泥厂、剑川水泥厂、海口水泥厂、丽江水泥厂、昆明东骏水泥有限公司等云南水泥行业的国有龙头企业组建而成。2006年,云南国资水泥有限公司成立了云南国资水泥富民有限公司。

富民水泥厂并没有相关部门的新建项目审批文件,他们手里只有一份《云南省经委关于核准国资水泥富民有限公司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技改项目的通知》。其占用的320多亩耕地,目前只有省国土厅的预审批复和县国土局的临时用地批复。根据《土地法》规定,预审批复和临时用地批复只能用于勘探和前期准备工作,不能征用土地。富民水泥厂于2006年年底征地结束,目前已经大规模开工建设。

据反映,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富民水泥厂根本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该企业通过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等手法,骗过有关部门的审查,同时在富民县当地政府各部门不惜以破坏环境、牺牲群众利益及违反国家相关政策的情况下,得以强行开工建设。

云南省环保局(云环许【2007】1号)文批准许可《云南国资水泥富民有限公司日产2000t/d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第五条要求,上马富民水泥厂必须淘汰国资水泥海口公司一条10万吨立窑生产线,而实际情况是,海口的10万吨立窑生产线早已列为淘汰的项目,且已经停产。

而云南国资水泥总公司把早已列为淘汰的生产线再一次的拿到富民又新建一条年产60万吨的生产线。这显然违背了国家对水泥产业总体结构调整的政策规定,即等量淘汰和超量淘汰的原则。

2000年5月份,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云南省水泥行业的总体结构调整,本着等量淘汰或超量淘汰的原则,在报批云南省建材集团日产4000吨熟料水泥技术改造项目(项目法人:云南省东骏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时,同时全面关停拆除淘汰昆明水泥厂的1#、2#、3#、4#、5#全部湿法窑生产线。云南省人民政府(函)(云政函【2000】38号)、云南省环保局(云环治字【2000】第297号)、国家环保总局(环函【2000】256号)等文件中都明确规定: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必须拆除昆明水泥有限公司现有湿法窑生产线,并不得再做任何技改。但2005年6月20日该项目建成投产后,云南国资水泥有限公司并没有按照承诺和政府的文件规定执行关停昆明水泥厂,仍在继续“顶风”违法营运,对环保执法置若罔闻。为此,被国家环保总局通报列为严重环境违法项目名单,云南国资水泥公司才不得不应付性的关停了1#、2#湿法窑生产线。

由此看来,云南国资水泥富民有限公司把在富民县“新建日产2000吨熟料生产线”说成是昆明水泥厂的3#、4#、5#窑的技改或海口水泥厂的搬迁,是没有任何合法依据的,其行为仍然在瞒骗有关部门。

让记者最为不解的是,云南富民水泥厂这样一个违规违法项目“环评”竟然通过了!

富民水泥厂建设及投产所带来的大气污染、水资源被破坏,两条水渠被拦腰截断、灌溉和饮用水将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给今后数千粮田的灌溉和几千人畜的饮用水带来重大生产生活危机;开山炸石的噪音将严重影响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安全;水泥项目的选址同样存在严重的问题!离昆明主城区23公里、离富民县城不足3公里、离居民区和学校不足百米、离昆禄公路(主干道)直线距离200米,这在环评上是根本就通不过去的。特别是面山开采建设和政府要打造的“富民国际养生基地”、生态农业、度假休闲、昆明大花园相矛盾,和昆明市总体建设规划相矛盾。这样的项目选址,环评报告怎能审核通过?

记者还了解到,云南国资水泥富民有限公司于2007年1月7日向富民县发展改革和经济贸易局递交了《云南国资水泥富民有限公司关于申请给予“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工程”进行核准的请示》,2月5日,富民县发展改革和经济贸易局向昆明市经委递交《关于云南国资水泥富民有限公司“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核准的请示》。

但是,云南省经济委员会2月8日下发给昆明市经委的《云南省经委关于核准国资水泥富民有限公司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技改项目的通知》中却说:“你委《关于云南国资水泥富民有限公司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的核准请示》收悉,经研究,同意所报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就有关内容审核如下……”。

上报的是“建设工程”,批的却是“技改项目”。有关人士称,“其中原因不清楚,也无法解释云南富民国资水泥有限公司为何先征地后建厂。如果没有收购或兼并老厂,那么它就是新建。新建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审批文件,没有审批就是违法的。”■

基于加快云南庄园经济发展的分析 篇12

一、加快云南庄园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现代庄园经济将企业、市民、农户联系起来, 形成一条生产、经营、投资一气呵成的链条, 既为农民、企业创收和充分开发农村资源提供了渠道, 也为市民提供了优质产品和开辟了新的健康、休闲的娱乐渠道, 还密切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红河红酒庄园利用当地葡萄资源发展成葡萄种植、栽培、酿造、销售、研究及开发鲜食葡萄及葡萄皮籽药用提炼的一体化产业, 以风光旅游带动产品销售、借游客亲历体验传播企业文化, 做到了酒庄旅游经营的良性循环。可以说, 许多庄园经济实现了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 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因此, 资本市场条件下的现代庄园往往掌握着比一般的农户要多许多的资金, 也掌握着更新更准确的市场信息, 这也就使得现代庄园经济更能抵御市场风险, 更能适应市场发展。

2. 有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企业会为了保证货源充足而和农户合作, 大力组织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这无形中调整了种植业、林业、渔业等生产部门的比例, 也调整着同一部门不同产品和同一产品不同品种的比例, 对引导农业生产贴近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另外, 企业要获得优质的农产品, 要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这对当地农民就业率的提高以及就业结构的调整都有着正面影响[1]。换句话说, 农户与企业合作能实现互利双赢。农户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 分别是出租土地、为企业提供货源、从事农产品加工工作。出租土地一方面可为农户带来租金收入, 另一方面为农户从事其他工作获取更多报酬提供了可能[2]。为企业提供货源以及从事农产品加工工作, 农户也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可见, 发展现代庄园经济确实有助于发展农村经济,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3. 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培养龙头企业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土地匮乏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而人们对农业的投入产出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更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庄园经济以营利为目的, 在聚集了大量资本的条件下, 经营企业会投入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以及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产品价值。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 企业将能以优于竞争对手的投入产出比和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进而发展成为具备较强市场开拓能力和拥有高新生产技术支持的龙头企业, 引领行业发展。在小部分成功企业的带领下, 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庄园经济发展大潮中来, 在企业良性竞争的前提下, 庄园经济将能培养出一批优质、高效、具有潜力的龙头企业。

二、云南省现代庄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经营不规范

庄园经营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庄园存在非法融资现象。庄园开发商在市场利益和扶持优惠政策的驱动下, 不顾自身的资金储备、周转情况进行庄园开发, 当遇到资金短缺、周转困难等情况时, 就以开发农庄的名义在社会上进行非法融资;甚至有部分开发商虚高投资回报来吸引投资者, 但在庄园的运营中却因自身经营不善而导致亏损, 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二是存在土地挪用问题。现代庄园经济的产权基础是农村土地使用权, 所以庄园的开发商在土地利用方面是受到一定制约的。简单地说, 开发商响应云南省发展庄园经济的号召, 从农户手中获取大量土地, 就只能从事庄园经济经营, 但某些开发商却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建设等其他建设, 给庄园经济的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

2. 盲目开发

云南位于西南边陲, 虽然拥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良的优势, 但各项事业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尚有较大差距, 尤其是农村和山区, 仍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如技术设备不先进、交通不便捷、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在经济利益驱使下, 许多开发商纷纷加入到发展庄园经济的行列中, 但由于事前没有做好市场调研和环境考察, 致使开发计划和经营目标的制定脱离实际, 没能为庄园的顺利运营和良性发展扫除障碍, 提供保障, 致使庄园发展受阻, 没有取得预期的高收益。庄园的盲目开发不仅损害了农户和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还浪费了资源, 伤害了自然环境。

3. 不能切实保障农户的权益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有规范庄园经济发展的法律条文, 对经营庄园的企业就少了一层约束和威慑, 许多农户的合法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如部分庄园吸纳周边农民为庄园工作, 为了降低人力成本, 增加利润, 庄园经营企业支付给农民的工资通常都低于其应得的报酬。这种些利益分配不公、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都极大伤害了农户参与庄园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同时也违背了发展庄园经济实现多方共赢的初衷。

4. 审批和监管不到位

由于我国目前欠缺规范庄园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 政府在审批和监管庄园经济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审批和监管的项目不全面、力度不够大, 为不法经营者进行非法融资、挪用庄园土地、损害农户利益创造了条件。另外, 由于缺乏经验, 有些政府在引进庄园项目前, 没有对项目进行论证和规划, 或者论证和规划不够科学、详细, 没有对庄园周围的环境和市场条件进行调查研究, 使得项目定位过高或过低, 影响了庄园的经济效益, 制约了庄园经济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云南庄园经济的经验借鉴

推动云南庄园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有很多, 有学者认为可通过创新经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抓好品牌创建、推进市场开拓、推广先进技术、健全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进行[3]。笔者认为这些措施建议都是合理的, 但在云南庄园经济还未形成规模、还未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情况下, 借鉴其他案例的成功经验是有必要的。在台湾, 休闲农业将自然、文化、农业、餐饮、旅游等因素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形成了特色产业, 实现了多方双赢, 值得云南庄园经济借鉴。

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可总结为:政府发动、农会推动、农民行动[4]。

政府方面, 首先是成立专门机构“行政院”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并形成一套管理和辅导体系。其次是制定和出台政策法规, 鼓励发展休闲农业, 为管理休闲农业经济提供法律保障。再次是提供扶资金, 一方面加大完善基础设置建设, 另一方面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甚至为投资者拨付一定建设费用。最后是完善服务工作, 如开辅导班、举行研讨会、外派考察团到成功地区和单位“取经”、聘请相关研究机构帮助业主制定发展规划, 指导经营点建设等。

农会方面, 主要是协助政府进行休闲农业的推广和教育, 将保险业务、金融事业、农畜产品的产销等业务和休闲农业联合起来, 促进共同发展, 建成一个多元合作的发展体系。

农民方面, 主要是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积极参与各种培训和考察, 吸取先进经营理念, 增强开拓、创新意识, 以世界的、发展的眼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自觉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由此可见,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组织、政策、法规、资金、推广渠道、技术、人员素质、经营管理理念等诸多方面, 都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和支持。可以说, 全方位的支持、保障和服务是台湾休闲农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云南庄园经济要想获得快速发展, 也应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保障和服务, 尤其是在法律、资金、技术、管理和经营理念等方面。

四、结束语

加快发展云南庄园经济, 一方面是因为庄园经济具有其他经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加快庄园经济发展能将这些优越性转化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是因为庄园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需要通过加快发展扫除障碍, 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笔者认为,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值得云南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梦月.论我国庄园经济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前沿, 2013, 21 (2) :76.

[2]孙雪萍.云南省现代庄园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21 (19) :21.

[3]王奎荣.推进云南庄园经济发展的思考[J].云南农业, 2013, 11 (10) :8.

上一篇:天线维护下一篇:软件成熟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