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触摸式交互系统

2024-10-26

可触摸式交互系统(通用4篇)

可触摸式交互系统 篇1

1 系统涉及背景

近二十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包括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卫星通信等在内的无线通信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并展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从全球范围来看,无线通信用户的年增量和增速都在持续逐年大幅度增长,无线通信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如今,快速发展的无线通信已成为信息产业中最为耀眼的“亮点”,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为广泛,如用户使用手机发送短信,利用电信运营商的通信渠道下载彩铃,音乐,以及通过网络,下载MP3等多媒体信息服务业务。用户对随时随地获取与位置和时间相关的准确信息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但用户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位置相关的信息准确率和实时性不够高。当前一般借助GPS,AGPS,MPS等实时位置定位技术确定用户当前的位置,需要外加这些附加位置定位的硬件模块,运营成本较高。本文设计的系统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如蓝牙通信,射频(RFID)技术领域,小额支付领域,视频广告领域等以及用户终端和媒体信息传输方法、系统。

2 系统制作及实现

本文设计的系统将原来集中处理的信息,按位置关系分布到不同的本地信息服务装置中,根据用户通过射频技术快速地完成身份鉴定并确定了用户所处的位置,再通过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访问本地信息服务装置,提供与位置关联的信息服务。在本地信息服务装置的设计包括了如下的功能单元:

2.1 本地信息存储单元

用于存储用户要获取的和位置相关的信息内容。

2.2 射频鉴权单元

可以通过射频识别方式进行鉴权,也可以通过输入帐号和密码进行鉴权。通过射频识别方式进行鉴权时,用于以射频识别方式与用户终端交互鉴权数据,并根据鉴权数据对用户终端进行鉴权。鉴权数据信息可为用户的相关信息,例如用户身份标识(ID)信息。

2.3 无线通信单元

用于与用户终端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建立的无线连接进行无线通信。

2.4 交互服务单元

用于与用户建立无线连接后,提供用户交互服务的应用平台。相应地,系统中还设计一种可手持使用的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包括如下的功能单元。

2.4.1 用户射频鉴权单元

存储有鉴权数据信息,并根据鉴权数据信息以射频识别方式与媒体播放装置进行鉴权。当用户终端为手机时,该用户射频鉴权可为具有射频功能的SIM卡或者具有射频功能的NFC手机。通过射频鉴权,可以准确的记录用户的行为数据,基于行为数据通过协同过滤等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实现面向用户的精准营销。

2.4.2 用户无线通信单元

用于在鉴权通过后,与本地信息服务装置建立无线连接,来获取相应的和位置相关的信息。无线通信单元可为采用蓝牙技术的蓝牙通信单元或无线局域网WLAN通信单元或IEEE 802.11标准无线通信单元。若用户无线通信单元使用蓝牙通信方式,可以将用户的蓝牙地址以及相关的蓝牙服务端口、用户终端的设备型号等信息存储于用户射频鉴权单元中以降低用户使用的难度以及使用门槛,这种方式称为蓝牙地址与射频鉴权的绑定。通过这样的绑定在本地信息服务装置向用户终端发送媒体信息内容时,可以跳过蓝牙地址的搜索流程,直接按照绑定的蓝牙地址发送信息,这样就缩短了蓝牙搜索用户蓝牙地址的时间,并且可以在用户蓝牙设备处于不可见状态下,经过用户授权而接收数据,解决了用户日常打开蓝牙容易被骚扰的问题。

2.4.3 用户交互客户端单元

用于完成与本地信息服务装置的信息交互,提供了交互应用和信息服务的用户交互界面,如菜单选择,浏览信息,播放媒体内容等。本文设计了通过射频识别感应技术来提供本地交互应用和信息服务实现快速鉴权的方法。在检测到用户终端进入提供本地信息服务装置的射频识别感应区域时,通过射频识别感应区的大小确定用户所处的位置。确定用户进入可服务位置后,本地信息服务装置以射频识别方式与用户终端交互鉴权数据进行鉴权。在用户通过鉴权后,本地信息服务装置等待用户发起交互请求。在用户发起请求后,基于存储本地的信息和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射频识别方式通常称为感应卡、感应式IC卡、非接触卡等。利用射频识别讯号以无线方式传送及接收数据,且同时使用此射频讯号来做无线传输,因此识别卡不需与卡片阅读机直接接触即可做数据的交换,而且卡片本身不需使用电池,所以卡片就可以永久工作。如果本地交互应用和信息服务中的信息需要计费和收费,那在上述的流程中还可以引入扣费的流程,该扣费流程可通过本地信息服务装置中的射频鉴权单元与用户终端中的用户射频鉴权单元进行交互操作来实现。在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式,包括了采用蓝牙或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通信方式或IEEE 802.11标准(Wireless Fidelity,Wi Fi)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方式。其中蓝牙技术,属于一种短距离、低成本的无线连接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语音和数据无线传输的开放性方案。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以上这些设备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从而使这些现代通信设备与因特网之间的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为无线通信拓宽道路。Wi Fi是IEEE定义的一个无线网络通信的工业标准。其主要特性为:速度快,可靠性高,在开放性区域,通讯距离可达305米,在封闭性区域,通讯距离为76米到122米,方便与现有的有线以太网络整合,组网的成本更低。WLAN是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无线局域网的特点是不再使用通信电缆将计算机与网络连接起来,而是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从而使网络的构建和终端的移动更加灵活。

3 展望未来

基于本文设计的系统,本地信息服务装置可以设计成固定框架形式的广告牌,视频动态广告播放器,触摸屏自助式终端等各种形式的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放置在诸如银行,地铁,机场,商店,巴士,的士,写字楼,电梯等各种位置。用户通过手机,PDA等各种形式的用户终端完成可以通过这些设备获得基于位置和情景的、精确的信息获取以及各种扩展的交互应用,包括本地信息浏览,情景营销,精准广告,基于位置的交友社区等应用,以及各种数字化产品的自助销售服务业务,如音乐,视频片段,电子报,电子杂志,游戏,数字电影票,电子优惠券等。通过本文设计的系统构建的无人值守的信息应用服务网络,不但可以让消费者更方便、更好的随时随地获取自己当时所需要的服务,而且低成本、可扩展的运营模式可以为运营者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

可触摸式交互系统 篇2

特点:

(1) 基于最新平板电脑或移动上网本, Window XP操作系统;

(2) 超级DSP智能传感器, USB接口;

(3) 带ISO-10816的振动分析诊断仪。选择机器类型、测量速度或位移后, 直接用红黄绿灯显示设备健康评价结论;

(4) 带平均功能的连续测量可以得到更精确的频谱;

(5) 可以自定义时间间隔的长期数据记录功能 (>30GB存储量) ;

(6) 带路径管理的全功能数据采集器, 无限量测点数目;

(7) 400~1 600线分辨率频谱, 频程100Hz、200Hz、500Hz、1kHz、2kHz、5kHz;

(8) 全功能单双面动平衡仪 (可选) , 一屏显示, 一目了然;

(9) 内置状态监测软件MCM3,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软件SDES;

(10) 用包络解调检测诊断轴承齿轮故障, 直接红黄绿灯报警;

(11) 可选转速测量、相位测量与诊断;

(12) 直接连接打印机打印各种报告;

(13) 可选GPS全球定位系统。

技术指标:

(1) 频率范围10~5 000Hz;

(2) 转速测量范围 (可选) 60~24 000r/min;

(3) 振动测量和频谱分析的最大量程和最高分辨率 (表1) ;

(4) 振动测量精度5%, 信号动态范围72dB;

(5) 8阶椭圆抗混滤波;

(6) 单通道振动测量, 12位AD采样;

(7) 可充电池供电, 连续工作3h, 电池极易更换;

(8) 主机体积190mm×120mm×28mm, 重量880g起 (含传感器) 。

可触摸式交互系统 篇3

触摸屏作为一种用于人机交互的硬件设备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银行自动柜员机、商场服务台、手机甚至电脑, 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中都出现了触摸屏的身影。触摸屏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传感器 (电容、电阻感应或红外线) 来跟踪手指的位置, 从而实现控制操作的功能。其具有精确度高, 操作方式自然, 成本比较低廉等优势。但是触摸屏的应用也有局限性, 特别是在进行演示和展览时因受到触摸设备尺寸的限制而无法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 或者因成本限制而无法采用大尺寸显示器和大尺寸触摸屏。另外这种交互方式有赖于触摸设备的支持, 作为一种专用的硬件产品, 其识别点数以及精确程度完全由硬件决定, 其成本与这两方面的性能正比增加, 且其应用范围亦比较局限。[1,2,3]

非接触式 (touchless) 交互技术则无需硬件触摸设备, 本质上属于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的范畴。由于其主要依赖标定物的识别和跟踪技术, 属于图像识别和处理的范畴, 因此只需一个视频采集设备 (普通摄像头或者红外摄像头) 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 可搭配任何尺寸的显示设备。其成本低廉, 技术部署方式简单, 非常适合搭建交互演示平台, 可用于教学、展览等。[4]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颜色识别技术实现非接触式交互操作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使用颜色聚类跟踪手指位置以及根据多个手指相对位置的变化识别对应手势的算法。[5]

2、HSV色彩空间

HSV色彩空间具有视觉一致性, 完整性, 紧凑性和自然性, 大多数人认为HSV能更好地描述颜色联系, 同时也不会提高计算上的复杂度。使用HSV色彩空间描述颜色并进行聚类分析, 更接近于人类真实的视觉感知, 因此也被本算法所采用。

2.1 RGB色彩空间到HSV色彩空间的转换

图像采集设备获取的图片通常是由用RGB色彩空间描述的像素组成, 它们的值 (R, G, B) 是在0到255之间的整数。设max等于R, G和B中的最大者。设min等于这些值中的最小者, 则从RGB色彩空间向HSV色彩空间转换的方法为:

公式 (1) RGB颜色值到HSV颜色值的换算

这里的H∈[0, 360) 是角度的色相角, 而S, V∈[0, 255]是饱和度和色调, 三者和色彩空间的关系可由下面的圆柱图表示。[6]

2.2 使用HSV颜色空间的图像特征描述方式

采用三维数组存储整张图片所包含的颜色信息, 数组中每个单元的下标表示HSV的三个分量的值, 而这个单元的值则等于此颜色值在计算时的权重。

2.3 HSV色彩空间中的色彩分类算法

在特征物标定时计算区域内颜色的平均值, 阈值通过特征物范围内的像素的颜色与平均颜色相比较而得出, 同时和特征物的其他信息一起存储, 区域内的HSV颜色平均值实际上就是所有权重不为0的颜色值的加权平均数, H、S和V值分别计算平均数后, 再转换为HSV颜色空间中的值, 即为平均颜色。[7]

3、算法的实现及优化

3.1 特征物标定与训练

特征物的标定过程是将特征物的颜色特征值输入算法的过程。现提供一种可能的实现方法供参考:将特征物展示在相机前, 用户手动指定一个范围, 这个范围可以尽量大, 但不宜超过特征物的大小。程序会记录当前的这张图像, 以及用户指定的特征物的位置和大小。之后遍历这张图像, 将不在特征物范围内的像素标记为无效, 这样, 一个特征物实际上就被确定了出来。

对特征物进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求解一定范围内颜色的平均值的过程。现提供一种实现方法, 除了计算平均的颜色外还提供一个阈值,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判断一个像素是否属于一个特征物的标准。计算平均值的过程实际上是计算一定范围内构成颜色的H、S、V值的加权平均数, 遍历特征物范围内的像素, HSV相同的单元出现次数越多, 其值的权值越高。阈值则是距离平均值最远的单元的HSV值与平均值的差值。试验发现阈值取值为计算值的1.5-2倍时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3.2 搜索边界推断

处理相机捕获的图像所需的运算量较大, 容易产生性能瓶颈, 进而影响实际帧率。算法对这部分进行了优化, 在处理每一帧图像前, 首先根据上一帧有效图像, 推测特征物可能出现的位置范围, 并首先在这个范围中搜索, 减少了为命中特征物所进行的迭代次数, 进而加速了图像的处理。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判断上一帧图像中是否包含任何特征物, 如果没有, 则将搜索区域直接设置为整幅图像;如果包含特征物, 则会根据特征物的位置以及边界大小计算出如下参数:

DX为特征物的位置的X坐标的变化量, 这个变化量是与这之前的特征物的位置的X坐标做比较后得出的。DY亦然。

最终实际搜索区域的大小如下图所示, 其中的系数则是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试验后得出的。下面给出一组参考值:DX的影响系数在DX大于零时为0.25, 小于0时为4, DY亦然;特征物 (marker) 高度的影响系数为1/3, 其宽度亦然。

在不同情况下此方法的优化效果也有所不同;如果图像中不包含任何一个特征物, 那么搜索范围就是整幅图, 没有任何优化的效果, 如果特征物出现的个数少于定义的个数, 则视情况可能扫描多余的范围。只有在特征物出现的个数与定义相同时, 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实际试验过程中, 当特征物没有出现在相机视野中时, 帧数一度会下降到正常情况的一半 (大约10帧左右) , 针对这种情况, 算法进行了额外的优化, 假如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搜索到特征物, 对此帧的处理将被强制结束。这种方法使得算法在处理无特征物的图像时会进行丢弃处理, 从而人为地将帧数提高, 但是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会使正常处理特征物的过程受到影响, 具体的解决方法则是在用插值算法, 人为补充丢失的数据。

3.3 插值

通过图像分析得到的点通常比较离散, 一方面是因为相机帧率较低 (每秒30帧左右) , 另一方面是并非每一帧都可以得到正确的数据, 实际测试时, 每秒钟得到的正确的点的坐标在10个左右, 如果直接将这些点的变化反映在用户界面上, 则会造成操作的不连贯, 降低用户体验。因此算法在最后输出点的坐标时采用了插值算法, 通常情况下线性插值已经可以满足要求, 但给人的感觉比较迟滞, 因此实际实现的过程中使用了四次抛物线插值。

3.4 多点手势实现

对于一点的操作, 实际上相当于鼠标, 使用一个特征物模拟鼠标移动。对于鼠标移进移出的操作较容易模拟, 但是点击操作 (包括单击, 右击以及双击) 就无法完成。这就是非接触式多点触摸相比触摸屏的劣势。无法使用通用的操作方式, 实际上仍有其他的选择, 在为人认同的更自然的操作手势出现之前, 我们采用了一种折衷的办法, 标识在一定范围内停留一定时间即认为是点击操作。

而对于两点及两点以上手势, 则与触摸屏技术中定义的通用手势无异。[8,9,10]

4、结语

算法采用近似色彩聚类的方式, 通过计算手指上佩戴的彩色指套的几何形心的位置, 实现跟踪手指移动, 识别简单手势, 进而操作用户界面中的交互元素。

算法简单, 易于理解和改进, 同时也给出了一些优化性能的方法, 在实际demo的测试中有不俗的表现。但算法也有缺陷, 首先对光照条件比较敏感, 因HSV颜色空间比较接近人眼识别颜色的方式,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 物体反光所呈现的明暗变化较大, 对算法速度影响非常明显, 因而其应用范围也仅限于室内, 必要时候需要使用灯具补光, 亦或者重新训练特征物;其次, 复杂的背景容易产生干扰, 当背景中出现和特征物相似的颜色, 根据位置的不同, 算法有可能产生错误的结果, 因此试验采用了白色的墙面作为背景, 这种条件在室内的演示环境中亦容易得到。

作者认为非接触 (touchless) 与触摸屏技术可说是互为补充, 表面上看两种方式所不同的仅仅是输入方式而已, 前者通过图像采编系统, 后者通过通过各种传感器。但细究之下, 两者又有相当大的差异。其一, 手势的处理方式不同, touchless无法处理“接触-离开”一类的操作, 这却是触摸屏中的主要操作方式。扩展性方面, touchless在扩展性上更具优势, 可以添加一些传感器扩展其维度 (如红外线景深量测) , 由于空间不受限, 其应用的范围更为广大。而在操作的体验和精确度方面, touchless则稍显不足, 缺少触感亦无操作实体的反馈, 因而不适用于需要较精确且细致的操作。

参考文献

[1]董士海.人机交互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16 (1) :1-13.

[2]陈大炜.基于光学感应的大尺寸多点独摸控制技术[J].电子产品世界, 2009-9:56-5.

[3]夏守玉, 姜维, 刘克东.浅谈触摸屏多点触摸技术及应用[J].电视工程, 2009-4:37-37.

[4]卢如西.空间三维非接触式多点触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硅谷, 2010-1:7-9.

[5]齐婷, 王锋.基于视觉的多点触摸基本技术实现方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9-19 (10) :138-140.

[6]http://en.wikipedia.org/wiki/HSL_and_HSV (EB/OL) .Wikipedia.

[7]韩轩.基于颜色和空间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08.

[8]凌云翔, 张国华, 李锐, 叶挺.基于多点触摸的自然手势识别方法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0-1:127-132.

[9]尹乾毅.多点触摸手势设计的发展[J].企业导报, 2011-1:282-283.

可触摸式交互系统 篇4

关键词:触摸屏,显示屏,交互技术,Move &, Touch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许多公共和非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显示屏的应用,显示屏的尺寸变得越来越大,而分辨率也越来越高,显示效果越来越好,社会的发展使得显示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针对显示屏的交互技术也被众多的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各种不同的交互技术相继出现,如何使显示屏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更加稳定、方便、直观和自然是当前显示屏交互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

对于当前存在的许多显示屏交互技术,或多或少都存着一些不足之处,有些交互方式不够自然,有些交互方式不够精确稳定,还有些严重缺少便携性等。虽然有着各式各样的缺点,但是在各自适合的场景,都可以发挥技术本身的优势来实现人机交互。新的人机交互技术的出现可以补充当前显示屏交互技术的不足,丰富显示屏交互技术的特性,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提供更为便利的交互方式,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国内在显示屏远程交互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与国外的差距也比较大。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媒体所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笔的远程人机交互技术[4]。该系统只需要添加一个摄像机和视频采集卡就可以实现远程的人机交互。

国外的HCI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其中,Sweep and Point&Shoot[5]是一种基于手机相机的显示屏交互技术,该技术利用手机拍照功能完成显示屏上指针的控制以及对象的选择和操作。

C-blink[6]通过将手机的彩色液晶显示屏作为一种可见光源可以产生光信号,然后利用安装在显示屏上方的摄像头不断地检测和接收光信号,通过处理光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从而实现对显示屏的操作和控制。SnapAndGrab[7]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大型公共数字显示屏交互技术。该系统允许用户通过带有蓝牙和照相功能的手机来访问和共享公共多媒体信息系统的丰富的多媒体信息,例如上传和下载图片。该系统的易用性在于不需要在手机上安装任何软件即可访问显示屏。

1 Move&Touch技术的功能设计

1.1 指针定位

在指针定位是指远距离控制显示屏光标的移动。用户通过在手机触摸屏上移动手指,来相应地控制显示屏光标的移动,显示屏光标的移动方向与用户手指的移动方向相同,同时光标的移动距离与手指的移动距离成比例。

1.2 对象选取

通过对象选取功能,我们可以对显示屏端的图标,菜单等进行直接操作,这是通过模拟鼠标左键单击和双击操作以及右键单击操作来实现的,用户使用触摸屏与显示屏交互时,必须能实现传统的鼠标所能实现的基本操作。

1.3 滑动滚屏

在与显示屏进行交互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对显示屏当前窗口内容进行滚屏操作,Move&Touch技术允许用户在特定区域滑动手指来实现类似鼠标滚轮的操作,从而达到翻页的效果。通过记录手指滑动时的轨迹坐标,来判断当前是否需要进行滚屏操作,以及滚动的行数或列数。滑动滚屏功能类似于笔记本触摸板的滚动翻页操作,通过统计实验结果,电容屏上实现的滑动滚屏功能在效果上优于笔记本触摸板。

2 Move&Touch技术原型的实现

2.1 坐标映射算法

通当手指在触摸屏上进行滑动时,显示屏上的指针移动速率需要适应不同的场景。例如在像素面积较小的区域进行最小化,关闭的操作,或者在播放器中调节音量时,指针的移动要做到精确、平稳,而当我们需要将光标从显示屏的一端移动到另一段时,受到触摸屏面积小的限制,要想以较少的滑动次数达到长距离移动的效果就必须设置相应的加速系数。因此,手指移动轨迹和显示屏光标移动轨迹的映射关系需要设计相应的坐标转换算法来实现。

图1为手机和显示屏的坐标系统。当手指在触摸屏上滑动时,将会产生连续的指针拖动事件,手指接触点的坐标值也在不断变化,相邻两次事件间的坐标变化值记为ΔX、ΔY。显示屏原坐标值为Xprev、Yprev,新坐标值为Xnew、Ynew,则新坐标值Xnew、Ynew由以下公式计算:

ST为转换系数,ST的大小主要与手机屏幕分辨率和显示屏的分辨率,以及需要的精确度和移动效率有关。

当手指滑动时,产生连续的MT_MOUSEMOVE事件,手指接触点的坐标值也在不断变化,相邻两次事件间的坐标变化值记为ΔX、ΔY。显示屏指针原坐标值为Xprev、Yprev,新坐标值为Xnew、Ynew,则新坐标值Xnew、Ynew由公式(1)和(2)计算:

SV为加速系数,SV的大小决定了手指滑动速度对显示屏指针移动速度的影响。SV的大小是由相邻两次事件间的坐标变化值ΔX、ΔY决定的,ΔX、ΔY的绝对值越大,表示手指滑动速度越快。因此,SV的大小可由公式(3)和(4)计算:

SV'为常量,其大小依赖于特定设备上ΔX、ΔY的大小。最终,新坐标值Xnew、Ynew由公式(5)和(6)计算:

2.2 Move&Touch的标准输入事件流

Move&Touch标准输入事件流作为一种中间性的数据结构存在,使得Move&Touch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具有好的可移植性,所有基于Move&Touch技术的系统平台只要能够处理标准的事件结构就能够很好的响应用户的操作。我们定义的Move&Touch标准输入事件流的数据结构包含五个数据项:事件类型EventType、横坐标x、竖坐标y、加速系数SV以及转换系数ST。下面是每个数据项对应的鼠标动作:

事件类型EventType的数据类型为整形,包括五种值:MT_LBUTTONDOWN(按下左按键事件)、MT_RBUTTONDOWN(按下右按键事件)、MT_MOUSEMOVE(鼠标移动事件)、MT_LBUTTONDBLCLK(鼠标左键双击)、MT_MOUSEWHEEL(滑动滚轮)。

3 功能性测试

指针定位和对象选取的性能对系统的可用性有重要影响,具体测试方法如下:

测试任务为分别使用Move&Touch技术、笔记本触摸板、蓝牙鼠标进行对象选取操作。实验对象要求完成一个基于ISO 9241-9标准的多方向点击测试,此标准用于测试操作可视显示终端的无键盘输入设备的性能。如图2所示,多方向点击测试程序在窗口中显示一系列小圆圈,这些小圆圈均匀排列成圆形,圆圈之间的距离相等。圆圈大小、数量、圆圈之间的距离、点击顺序都可以由程序控制,以改变任务的复杂度。若小圆圈被点击中,则变成灰色。

在本系统的测试中,圆圈数量为19个,圆圈直径为60像素,圆圈中心之间的距离为600像素,实验对象要求按图中所示顺序依次点击小圆圈,直到所有小圆圈都变成红色即完成任务,指针初始位置在圆形中心。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了Move&Touch这种新颖自然的触摸屏交互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新得人机交互设备,系统具有较好的可用性,但尚需就以下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安全性。当前显示屏交互技术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安全性。如果用户可以随意控制公共显示屏,那么某些用户可能会恶意修改显示屏的信息和数据,因此,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机制来约束用户的使用权限。

2)多点触摸功能。多点触摸功能的应用可以让用户直接对显示屏端的对象进行放大、缩小、旋转等操作,将极大地提高用户的操作体验。

3)多用户同时交互。目前该技术只支持单用户交互,基于蓝牙支持多个设备同时通信的特点和共享显示屏的多用户交互技术,将来的系统可以扩展为多用户交互系统。

参考文献

[1]Alan D,Janet F,Gregory D A,et al.人机交互[M].蔡立栋,方思行,周继鹏,译.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Mark W.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5(3):94-104.

[3]Brad M,Jim H,Isabel C,et al.Strategic directions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J].ACM Computing Surveys,1996,28(4):794-809.

[4]刘芳,林学訚,史元春.基于激光笔的远程人机交互技术[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3,8(11):1856-1360.

[5]Rafael B,Michael R,Jennifer GS.Sweep and point&shoot:phonecam-based interactions for large public displays[C].CHI 2005,2005:1200-1203.

[6]Kento M,Suguru H,Yoshinobu T.C-blink:a hue-difference-based light signal marker for large screen interaction via any mobile termi-nal[J].UIST'04,2004,6(2):147-156.

上一篇:县级电网的安全调度下一篇:地铁消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