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安全性鉴定(精选12篇)
结构安全性鉴定 篇1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明确了砖木混合结构房屋的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鉴定的内容,并阐述了该种结构抗震措施的主要调查项目及墙垛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为同类工程的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砖木混合结构,安全性鉴定,抗震措施鉴定,承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老旧建筑的安全性鉴定也越来越多。一般鉴定单位对于常规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及砌体结构的鉴定能够得心应手,但对于一些建设年代较长、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砖木混合承重结构往往无从下手。这类建筑通常是由带壁柱的砖墙、木柱、木屋架等构成,现行规范对这种结构没有明确规定。本文通过规范理论与实例分析阐述了这类砖木混合结构房屋的主体承重结构安全性鉴定方法。
1 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鉴定方法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1]第6.3节,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鉴定,主要考虑各种构件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性以及结构侧向位移三个方面。由于该种结构的侧向位移测绘与其他常见结构区别不大,本文从构件安全性、结构的整体性方面对结构的鉴定方法进行阐述。
构件的安全性鉴定项目主要有构件的承载能力、构造、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或变形)、裂缝以及危险性的腐朽和虫蛀等;结构的整体性鉴定项目主要有结构布置、支撑系统布置及构造、圈梁构造、结构件的联系等。砖木混合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应分为砖砌体结构和木结构两部分分别鉴定。
木结构的构造措施及危险性的腐朽和虫蛀现象,可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第10.1条及《木结构设计规范》[3]进行检查;根据标准[2]第10.1.3条“木结构房屋以抗震构造鉴定为主,可不作抗震承载力验算”,因此该类木结构不做抗震承载能力验算,但应根据规范[1]对木构件在正常使用荷载下承载能力进行验算。
根据标准[2]第10.1.1条注3的规定,木柱和砖柱混合承重的房屋,砖砌体部分可按照第9章的有关要求鉴定,因此砌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可根据第9章进行检查,其他构造措施可依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4]进行检查。砖砌体部分的抗震承载力应依据标准[2]第3.0.5条进行计算,正常使用荷载下的承载力应依据规范[4]进行计算。
以下举例说明砖木混合结构主体结构安全性鉴定的方法。
2 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某建筑物为单层圆木柱、砖壁柱混合承重结构(木屋盖),纵向外墙及山墙为带壁柱砖砌体,内部承重柱及檩条均为圆木,三角形木屋架,方木椽条,屋面由水泥瓦、黄泥、苇箔等构成。该建筑物约建于20世纪50年代,所处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现场照片如图1,图2所示,平面图如图3所示。
2.2 抗震措施鉴定
该结构的抗震措施应按A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2]。
mm
1)木结构的外观质量调查。该建筑物部分木构件存在较大的裂缝,主要集中在圆木柱及屋架的上下弦杆,所检构件表面最大裂缝宽度及深度如表1所示;圆木柱柱脚与基础接触部位存在轻微腐朽现象;个别木屋架杆件及檩条存在腐朽、蚁蚀现象;个别杆件连接存在松动现象;局部屋面存在破损现象;不满足鉴定要求。缺陷照片如图4,图5所示。
2)砖墙体的外观质量调查。该建筑物部分砖砌平拱过梁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局部外墙砂浆受雨水冲刷现象严重,不满足鉴定要求。缺陷照片如图6,图7所示。
3)木结构体系及连接构造做法调查。该建筑物未设置柱间支撑及圆木柱柱顶纵向水平系杆,未设置屋架上下弦横向支撑、竖向支撑及下弦纵向水平系杆,不满足鉴定要求。
该建筑物圆木柱直接放于料石基础上,无有效锚固措施,屋架与圆木柱连接节点未设置斜撑,椽条与檩条、檩条与屋架均未钉牢,不满足鉴定要求。
4)砖墙体的整体连接措施调查。该建筑物砌体墙中均未设置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不满足鉴定要求。
5)房屋的易损部位及其连接的构造调查。屋顶女儿墙高度为500 mm,未采取有效锚固措施且砂浆强度低于M0.4,不满足鉴定要求。
6)砖柱与砖墙体的材料强度。经检测,砖强度等级为MU7.5,满足鉴定标准的最低要求;砂浆强度等级M0.5,满足鉴定标准的最低要求。
2.3 承载力验算
该建筑物两侧外纵墙高度为4.8 m,小于6.6 m,纵墙厚度为370 mm,大于240 mm,且开洞面积不超过50%,结构单元两端均有山墙,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第9.3.4条的规定,可不进行纵向截面抗震验算。该建筑物的横向抗震可按照平面排架进行计算并记及空间工作。
采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该榀排架进行计算。由于现有计算软件的限制,计算时需要进行一些假定和简化。假定:木构件表面没有裂缝,木柱柱脚有效锚固,连接节点完好,砌体无裂缝。简化:砖垛基础部位设为刚接,木柱柱脚及顶部、墙垛顶部设为铰接,屋架腹杆两端设为铰接。计算简图如图8所示。
计算参数设置:7度(0.1g)抗震设防,屋顶恒荷载取3.5 k N/m2,活载取0.50 k N/m2,基本雪压取0.35 k N/m2,基本风压取0.40 k N/m2,砖强度等级MU7.5,砂浆强度等级M0.5,木柱的强度等级取TC11,屋架强度等级取TB11。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及弹性模量如下[6,7]:
墙垛验算:考虑风荷载控制的组合(不考虑地震荷载):墙垛底部弯矩迎风面M=23.204 k N·m,轴向压力N=97.811 k N,y1=0.305 m,e=M/N=0.237 m>0.6·y1=0.183 m,不满足规范[4]第5.1.5条的规定。
考虑地震组合时,墙垛底部弯矩设计值M=15.523 k N·m,轴向压力N=97.810 k N,y1=0.305 m,e=M/N=0.158 m<0.9·y1=0.274 m,满足规范[5]第9.3.8的规定。
其他构件的承载力计算不再详述。
2.4 结论及建议
针对该建筑物存在构造缺陷、结构损伤、承载力不足等现状,该建筑物应依据相关规范采取补强或更换等处理措施。
3 结语
老旧砖木混合承重结构是一种的特殊结构,本文结合相关规范通过工程实例,明确了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鉴定的内容,并详述了该种结构抗震措施的主要调查项目及墙垛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为相关工程的鉴定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S].
[2]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3]GB 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S].
[4]GB 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5]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6]施楚贤.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8-80.
[7]刘桂秋,施楚贤,刘一彪.砌体及砌体材料弹性模量取值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4):29-32.
结构安全性鉴定 篇2
写自我鉴定大多数人都是在网上直接搜索一篇与本人相近的范文,然后照抄。其实网上的一些范文格式并不标准,一份好的自我鉴定的标准模式应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自我签定的标题有两种形式:
1)性质内容加文种构成,如《学年教学工作自我鉴定》。
2)用文种“自我鉴定”作标题。如果是填写自我鉴定表格,不写标题。
(2)正文。正文由前言、优点、缺点、今后打算四部分构成。
1)前言。概括全文,常用“本学年个人优缺点如下:”“本期业务培训结束了,为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利今后工作学习,特自我鉴定如下:”等习惯用语引出正文主要内容。
2)优点。一般习惯按政治思想表现、业务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内容逐一写出自己成绩长处。
3)缺点。一般习惯从主要缺点写到次要问题或只写主要的,次要一笔带过。
4)今后打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今后的打算,表明态度,如“今后我一定×××,争取进步”等。
自我鉴定的正方行文,可用一段式,也可用多段式。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晰,用语准确。
(3)落款。
在右下方署明鉴定人姓名;并在下面注明年、月、日期
你的自我鉴定是否符合此标准呢?
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研究 篇3
我国的建筑结构类型较多,为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强度,需要在建筑结构选型上进行优化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为整个加固方案的科学性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理清建筑结构的加固思路,掌握加固结构的理论技术,结合实际加强建筑结构加固工作的开展。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建筑结构的鉴定,及时的掌握建筑结构加固质量,找出建筑结构加固存在的不足,并在鉴定工作中认真分析和总结其成因,才能更好地在今后的加固工作中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基于此,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强化建筑结构加固工作开展的相关研究
加强建筑结构加固工作的开展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为了确保加固的效果,我们首先就必须在加固思路上进行明确,结合结构加固理论技术,以及建筑结构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建筑结构加固工作的开展。
1.致力于建筑结构加固方案的优化和完善
(1)明确建筑结构加固思路,夯实建筑结构成效
当前,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建筑结构加固技术显然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需要,尤其是在建筑类型日益增加和结构日益复杂的今天,对建筑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我们必须确保所选建筑结构的科学性,才能更好地达到加的效果,最终确保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而任何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在开展之前就要明确思路,才能为整个工作的开展明确方向。
(2)科学确定加固方案
所确定加固方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和经济性,而这些又往往施工通过施工技术来实现,建筑结构加固是最为主要的技术之一,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建筑实际需要,针对性的在加固方案中就应对结构加固的方法进行明确,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确保结构加固的科学性。而且整个建筑结构加固过程必须与有关规范标准相符,才能在加固建筑的同时保障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所以必须对整个加固流程进行明确,这就需要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科学的鉴定,从而结合鉴定报告针对性的对加固流程进行确定,并确保所制定的加固流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行性和经济性,才能最大化限度的预防由于设计不当而出现加固之后的更换甚至拆除,若所加固建筑工程并没有经过专业的鉴定,至少应得到行政部门的认可,并对其合理的设计之后才能进行加固,且在方案确定之后不能随意的更改,否则就会导致加固的作用难以发挥,而且消耗巨大的成本,尤其是应预防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
(3)不断的完善加固方案
在明确加固思路的基础上,为看更好地对建筑结构加固方案进行完善,还应对加固目的进行明确。就建筑结构加固目的而言,主要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结构承载性能的提升;二是增加建筑结构刚度;三是减少建筑正常使用中的变形和位移;四是提高构件稳定性;五是提高建筑结构的耐久性。而为了更好对加固方案进行完善,还应切实注重以下工作不断开展:一是紧密结合建筑类型,采取针对性的加固措施,且确保其与施工要求相符,方能达到加固结构的目的。二是所确定的加固方案必须便于施工,有助于施工难度的降低。因而只有对施工硬性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严格按照加固的目的和加固工程的实际,针对性的确定加固方案,才能更好地达到良好的加固目的。三是在加固方案中应加强新工艺技术和材料的应用。由于现代建筑工程的开展在新工艺材料方面的要求较高,尤其是环保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为了完善施工方案,就必须加强新工艺技术材料应用进来,并加强对现有工艺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尽可能地提高加固工艺的经济性、环保性、安全性和高效性,才能确保所确定加固方案的完善性。
2.确保建筑结构加固方案得到高效的实施
在建筑结构加固方案明确的前提下,我们只有切实注重对其的实施,才能为建筑结构加固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建筑结构加固方案中确定的加固方式与加固流程,针对性的加强建筑结构加固工作的开展,才能不断提高加固质量。而在建筑结构加固过程中,往往以混凝土结构为主,所以以下本文就以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为例,就其常见的两种加固技术的应用做出如下探讨。
一是采取加大截面的方式进行加固。在建筑混凝土结构加固过程中,通过加大截面达到加护的目的是最为常见的做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其施工工艺简单,所以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适用性,加上在这方面的设计理论与施工经验较为成熟,特别是在常规混凝土结构加固过程中的效果最为明显,例如我们常见的建筑的墙壁、梁板和柱子等。而其缺点就在于会导致建筑的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其加固之后,往往建筑的净空会减少,而对建筑的利用空间带来影响。
二是采取置换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加固。在建筑混凝土结构加固过程中,通过置换混凝土的方式达到加护的目的也是最为常见的做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其不会对建筑的净空高度带来影响,所以经常是将破坏的结构拆除之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达到加固的目的。但是其湿作业时间往往较长,且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在砼强度较低、砼承重构件存在严重缺陷等工程的加固和改造,而且所需的成本较大。
强化建筑结构鉴定的几点措施分析
在做好建筑结构加固的同时,加强建筑稳定性的鉴定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鉴定合作的开展是为结构方案确定的根本性依据,而结构加固又是对鉴定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的措施。所以二者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所以以下就此展开分析。
1.钻芯取样在建筑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分析
(1)应用要点
在建筑混凝土结构鉴定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材料取样的方式,对材料自身的坚固性能进行判断,从而更好地通过此对建筑材料能否满足建筑稳定性的需要进行判断,并以此作为建筑整体稳定性评价的依据。所以采取钻芯取样技术就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钻机从钻机结构中专区混凝土芯的样本,并对样本进行检测和加工,确保其能否符合芯样试件质量标准,并对其强度强化测定工作的开展,并对其施加各种作用力之后对芯样试件是否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进行观察,并以此对其强度进行确定。
(2)注意事项
由于鉴定结果的精准度将直接对结构的加固效果带来影响,所以在进行钻芯取样对建筑混凝土结构进鉴定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钻芯取样试件直接应大于等于最大骨料粒径的300%,从而更好地将其形态变化趋势体现出来,为鉴定结果精准度的提升奠定基础,若必须要去小直径的试件,那么其公称直径也应控制在大于等于70毫米这一标准之上。
二是在进行钻芯取样检测时,应对芯样试件数量进行合理的控制,才能更好地符合检测平台在容量方面的要求,一般而言,芯样试件数量最小样本应大于等于15个,而大直径的芯样试件数量则应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进行确定,且始终处于规定范围之内,且小直径芯样试件数量应结合鉴定需要适当的增加。与此同时,每个芯样试件均应源于一个构建,亦或是结构局部位置,才能更好地将其所处的状态进行明确。加上混凝土结构自身的强度较大,因而还应确保所取芯样试件还应具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既能便于取样机的安装和操作,又能避开主筋而对结构带来的影响。
三是在鉴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应结合抗震指数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鉴定,才能更好地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分析,避免由于影响因素考虑不足而对鉴定的精度带来影响。所以在鉴定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所鉴定对象的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方式进行鉴定,才能确保鉴定的针对性,因而在采用钻芯取样的方式进行鉴定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其他的鉴定方式予以辅助,才能进一步提高鉴定结果的精准性。
2.采取针对性的方式尽可能地确定精测的精度
由于鉴定的精度源于检测的精度,检测的精度需要技术提供支持,所以我们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方式确保检测的精度,而检测的方式往往较多,所以以下笔者以最为常见的回弹检测方法的应用为例,就其应用要点和注意事项作出以下分析。
就其应用要点来看,主要是在结合建筑加固标准的前提下,采取合理规范的方式计算混凝土的强度系数,最终评价混凝土材料自身的稳定性,并得出结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随着现代科技力量不断的发展,这一方法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和完善,不仅检测流程十分简便,而且还能鉴定多种建筑工程,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对其检测模式进行灵活的调整,有效的预防由于检测模式不当而对检测的科学性和精度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不管采用何种检测技术,势必离不开专业检测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所以我们应结合技术采取设备,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检测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的性能状态,才能更好地确保检测的精度,从而更好地在建筑结构质量鉴定中发挥其作用,进一步确保鉴定结果的精准性。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有关技术的学习,加强新工艺技术的引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不管是结构的加固还是结构的鉴定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所以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加固质量,我们就必须对加固和鉴定工作的内容与流程进行有效的认识,在强化对其应用的同时还应对其二者的关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为双方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以提升,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某公寓结构抗震安全性检测鉴定 篇4
某公寓设计于2001年, 建于2001年, 总建筑面积为9 025.06 m2, 其中地下室面积为609.55 m2。
该建筑原设计共14层, 建筑总高度为44.0 m, 地下1层层高为3.25 m, 1层层高为4.45 m, 2层~11层、14层层高为3.0 m, 13层层高为3.1 m, 楼梯间出屋面高度为3.0 m, 室内外高差为1.2 m。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础为梁板式阀片基础, 基础埋深为-4.7 m, 楼、屋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C30, C35。
该建筑施工至地上10层时于2002年停工, 裸露至今。为评定该公寓楼现有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 对该建筑现有结构抗震安全性进行检测鉴定。
2 结构计算分析
采用结构设计软件PKPM对该公寓进行建模计算。结构楼、屋面恒荷载取值依据原设计图纸给出的建筑做法计算得到;楼、屋面活荷载取值依据现行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值;地震作用参数依据现行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取值:8度设防, 0.2g, Ⅲ类场地;结构自重由计算软件自动导算;各层建筑材料强度:根据检测得到的混凝土强度值, 可采用原设计的标准值。
2.1 现有结构 (10层) 计算分析
现有结构 (10层) 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
1) 框架梁、柱安全性验算结果。经计算, 该结构梁、柱承载力均满足:R/γ0S≤1.0。该结构X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3 359, Y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2 876, 小于规范规定的限值。该结构X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1,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7, 满足现有规范要求。
2) 框架梁、柱抗震性验算结果。经计算, 该结构除5层~11层D-2柱Z5配筋不足, 其余梁、柱承载力均满足:R/γ0S≤1.0。该结构柱最大轴压比为0.8, 该结构X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1, Y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7, 该结构第一平动自振周期为0.932 4 s, 第一扭转自振周期为0.710 6 s, 周期比为0.76, 均满足现有规范要求。该结构X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840, Y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719, 其中Y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超过限值11.3%, 说明该结构侧向刚度不足。
2.2 结构按设计高度 (14层) 计算分析
结构按设计高度 (14层) 计算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1) 框架梁、柱安全性验算结果。经计算, 结构部分梁、柱承载力满足:R/γ0S≤1.0。该结构X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1, Y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6, 该结构X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3 048, Y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2 590, 满足现有规范要求。
2) 框架梁、柱抗震性验算结果。
a.梁、柱承载力验算见表1。
b.柱轴压比验算。地下室1层存在3根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 最大轴压比为0.94。1层存在9根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 最大轴压比为0.94。2层存在4根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 最大轴压比为0.93。3层存在1根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 最大轴压比为0.85。其余各层柱轴压比满足规范限值。因此可知结构高度增加后, 结构侧向刚度不足。
c.结构整体扭转验算。X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1, Y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6, 满足现有规范要求。
d.结构侧向位移验算。X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762, Y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646, X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超过5%, Y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超过23.8%。说明该14层结构侧向刚度不足, 需对结构体系进行修改。
e.结构平面规则性验算。该结构第一平动自振周期为1.248 6 s, 第一自振周期扭转为0.968 7 s, 周期比为0.78, 满足现有规范要求。对比10层现有结构与14层结构周期与周期比, 见表2。
根据表2结果, 现有10层结构按原设计图纸施工至14层, 结构平动周期与扭转周期均增大, 结构刚度变小。
3 结构安全性及抗震性能鉴定
1) 现有10层结构在静力作用下安全性满足要求, 抗震性能满足要求。2) 按照设计由现有10层结构增加至14层后结构抗震性能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其原因为柱轴压比、柱承载力、最大弹性位移角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摘要:针对中途停工的建筑, 采用PKPM软件建模, 依据现有规范对该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 并对该建筑现有结构及原设计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进行了评定, 得出了一些结论, 可供工程施工参考。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强度校核,抗震鉴定
参考文献
[1]GB/T 50344-200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
[2]GB 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陈业群, 张永胜.某单层排架厂房结构检测与鉴定[J].山西建筑, 2012, 38 (5) :53-54.
[5]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结构安全性鉴定 篇5
一、委托单位:人民法院
二、委托时间:年月日
三、工程地点:
四、委托内容:
五、工程概况
层刚架结构,基础为基础。为确保该建筑物安全使用,委托我单位对其可靠性鉴定。
六、原被告应提供的证据资料
1、原告方提供工程施工图(含变更文件),岩土勘察报告、沉降观测记录、双方所签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被告方提供工程材料产品合格证,检验报告,施工记录等施工质保资料。
原被告双方认为必要提供的其他证据资料
2、以上资料应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图纸类除外),复印件应为A4规格,核对后将原件退回。若无原件,只提供复印件,应在复印件上盖章(签字)。资料应装订成册并编写页码,封面盖章(签字)。
3、提供的复印件资料,鉴定完成后不再退回。其他资料在法院判决后30天内到鉴定单位领取,过期不负责保存。
七、检测仪器及机具
1、混凝土回弹仪(ZC3-A);
2、CTS-9003型超声波检测仪;
3、TT220数字式覆层测厚仪;
4、游标卡尺、千分尺、卷尺、钢盘尺
5、红外线测距仪(Leica Classic);
6、其他检测仪器。
八、主要检测依据
1、结构检测所依据的规范、标准
(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01);
(2)《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GB/T 11345-1989);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1993);
(4)《建筑变形量测规程》(JGJ/T 8-1997);
(5)《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6)《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7)《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实验取样规定》(GB2975-82)
(8)委托单位提供的建筑结构鉴定委托书。
(9)《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CECS 24:90);
2、结构鉴定所依据的规范、标准
(1)《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
(5)《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 144-90)。
(2)(3)委托单位提供的车间建筑结构施工图纸一套。
下载更多经典案例,请登陆中国检测网.cn
1九、鉴定检测方法
1、检查焊缝施工纪录、复式报告。检查焊接材料质量合格证明材料、检验报告。并随机抽取处焊缝,采用超声波或射线探伤检测钢框架焊缝焊接质量,并检查焊缝表面有无气孔、夹渣、弧坑、裂纹等缺陷。
2、检查钢结构防火涂料产品质量报告、施工纪录、及复式报告。选取榀柱、梁用涂层厚度仪、测针、钢尺检测钢构件表面涂层厚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检查涂层厚度是否均匀,是否存在离析、坠流等现象。
3、随机抽取个基础,采用回弹法检测基础抗压强度,并检查基础混凝土是否有开裂、酥松等缺陷。、检查墙体、散水等围护结构是否完整,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颗柱榀式样、检验材质。
6、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抽检柱根,屋架榀,吊车梁 根,检测位置见表1.采用钢尺对上述外观尺寸进行检测,检测位置、数量见表1。
8、屋架、吊车梁挠度、标高检测
采用水准仪或激光测距仪检测屋架下弦、柱牛腿标高。检测位置和数量见表1。用水准仪、钢尺检测吊车梁挠度
9、外观质量检查
对钢构件进行制作和安装外观质量全数检查。
9.1、钢柱垂直度检测
对于申请鉴定方认为存在垂直度不合格问题的柱,采用经纬仪进行垂直度检测,在此基础上再抽测根柱垂直度。
9.2、柱间支撑预埋件位置错误,纠正后其连接是否符合要求
按申请鉴定方提出柱间支撑位置错误的支撑处,检查其位置是否有偏差
10、天沟板厚度和排水口检查。
随机抽查处天沟板,检查其板厚。全面检查排水口设置情况。
11、吊车梁对接焊缝检查
随机抽取榀梁,用手工探伤法检查吊车梁上下翼缘对接焊缝
12、钢屋架侧弯及挠度检测
根据申请鉴定方对屋架上述问题提出检测位置,在此基础上随机抽查 榀屋架进行检查。采用屋架两端拉线方法结合水准仪进行检测。
15、高强螺栓施工质量检查:
检查高强螺栓质量合格证明书、检验报告、复式报告。初拧、复拧、终拧施工报告。并随机抽取组节点,进行抗扭力矩检测。
16、吊车钢轨轴线位置检测:
随机抽取吊车梁,检查钢轨和吊车梁连接。用水平仪检测轨道平整度。采用经纬仪和钢尺检测轨道轴线尺寸。
17、检测钢构件涂料涂装遍数:抽取构件用干漆膜侧厚仪检测
18、砖墙砌体采用2m靠尺检测砖墙垂直度。外观质量。
上述检测项目对存在质量问题部分提出维修方案和维修费用。
检测时鉴定人员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检测方法和内容。
十、原被告应配合的工作
1.双方于
2.原告方提供现场检测环境和条件,按照本方案所确定检测位置搭设架子,保证检测人员便于操作和安全。提供电源。
3.鉴定单位不负责因鉴定需要而必须对相关部位的拆除工作;
4.现场鉴定时应配备名工人,并自备相关工具;
5.现场鉴定时原、被告代表应到场,并接受鉴定人员询问;
6.对因鉴定需要而破损的部位,鉴定单位不负责恢复。
十一、根据相关收费标准,本项鉴定费用元。
十二、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并交付鉴定费用后,鉴定单位将开展现场鉴定检测工作。现场鉴定检测结束后工作日出具鉴定报告。
结构安全性鉴定 篇6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加固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受太平洋板块、亚欧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纵深发育水平很高,导致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大陆Ⅵ~Ⅸ度地震区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并且地震区中很大一部分为抗震设防相对较薄弱的村镇地区。历次震害表明,砌体结构建筑物的楼层数越高其所受的震害就越严重。
1.影响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的因素分析
1.1砌体房屋纵墙的影响
随着住宅商品化和住宅功能要求的提高,使得一些多层砌体住宅房屋的客厅增大,个别的设计方案和实际工程在客厅的外纵墙没有设置,形成构造柱、圈梁与阳台门相连,使得外纵墙的开洞率大于55%。众所周知,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主要依靠砌体墙,而地震作用在水平方向是两个方向的,房屋的纵向相对于横向弱得多,在地震作用下纵向则率先开裂和破坏。由于是纵向墙体又是横向墙体的支承,所以纵向墙体的开裂和破坏则会削弱对横向墙体的支撑作用,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在实际的多层砌体住宅房屋中,还有纵向阳台门和窗的中间砌筑240mm×240mm的砌体墙垛。这个方案虽然较阳台全部为开洞要好一些,但是该砌体墙垛的高宽比远大于4,在地震作用下为弯曲破坏,由于砌体墙垛的抗弯能力很差,所以该墙垛对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几乎没有什么贡献。
提高多层砌体住宅房屋的纵向抗震能力,应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1)多层砌体住宅房屋至少有一道通长且基本贯通的内纵墙,门洞的宽度不宜大于1.5m;所谓基本贯通,就是不宜有大于720mm的错位。
(2)外纵墙的开洞率应进行控制。在仅有一道内纵墙的情况下,6度和7度时外纵墙的开洞率不宜和不应超过55%;8度时不宜超过50%。
1.2 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明确规定:“局部尺寸不能满足时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弥补。”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1.2.1局部尺寸不足的量化
从局部尺寸的限值是为了在地震作用下该轴线的墙段各个击破即个别墙率先开裂和破坏的概念出发,局部尺寸不足者不宜小于[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限值0.8;其墙段的宽度可以从墙体外边缘算起。
1.2.2采取加强措施
(1)加大墙边处构造柱的截面和配筋。
(2)对局部尺寸不足的墙段采用水平配筋砌体等。
1.3 砌体房屋的层数及高度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l-2001)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1.4墙体的高宽比
由于砌体墙的破坏形态与墙体的高宽比有关。当砌体墙的高宽比小于1.0时,墙体形成剪切破坏的x形裂缝;当砌体墙的高宽比不小于1.0且不大于4.0时,墙体为剪弯破坏;当砌体墙的高宽比大于4.0时,为弯曲破坏。在墙体中部增设构造柱后,其墙体的破坏形态按构造柱和圈梁(或钢筋混凝土带)包围的两个子墙体呈现出不同高宽比的破坏形态。若砌体墙沿高度方向的中部也设置钢筋混凝土带,则按构造柱和圈梁(或钢筋混凝土带)包围的四个子墙体呈现出不同高宽比的破坏形态。因此,在应用新的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横墙较少关于“在横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层高”时,也要注意不要造成构造柱和圈梁所包围墙体的高宽比大于1.0。当出现构造柱和圈梁所包围墙体的高宽比大于1.0时,宜在墙体高度的中部增设60mm高的钢筋混凝土带,配筋可采用3Φ6。另外,对于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住宅房屋的方案设计申,一般宜控制一层内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不超过60%,否则不会在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住宅房屋的抗震验算中通过,则必然增加方案的修改工作量。
2.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
上部结构根据实际工程概况分析加固原因和目的,进而确定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对抗震承载力不足或开裂受损的房屋而言,宜采取面层或板墙加固、拆除重砌、增设砌体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裂缝灌浆加固等措施。对于整体性差的砌体结构,采用增设构造柱、圈梁、钢拉杆或锚杆等措施加强纵横墙及其与楼屋盖的连接;也可采取增设托梁、预制楼屋盖增设叠合层等方法加强楼屋盖,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局部薄弱部位,如无拉结筋的填充墙、“女儿墙”、悬挑构件、平面不规则处等,采取有关拉结、增强承载力、拆除或平面切割等措施。以上的加固措施均属于传统加固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或整体性,主要措施是增大材料强度、加大构件截面、增设新构件等。
2.1适用于砌体结构的直接加固方法
(1)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加固后的承载力提高明显,技术经验比较成熟;常用于加固柱、带壁墙,但其现场湿作业施工时间长,加固后建筑结构的净空有所减小。
(2)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属于复合截面法。其原理是把欲加固墙体表面粉刷层剔除,在墙体两侧附设Φ4mm~Φ8mm的钢筋网片,然后抹水泥砂浆面层,常用于砌体墙加固及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
(3)增设扶壁柱加固法——属于加大截面加固法。其优点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承载力提高有限,不易满足结构的抗震要求,一般仅用于非抗震设防地区。
2.2 适用于砌体结构的间接加固方法
(1)包钢加固——也称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以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粘结时,称之为湿式包钢加固。这种措施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作业量小,但用钢量较大,加固费用高,防护措施要求较高,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加固。
(2)预应力撑杆加固法——其优点是最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适用于加固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缺点是不能在6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使用。
2.3 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
(1)增设圈梁——这种措施可用于既有砌体结构的圈梁设置不符合抗震要求、纵横墙交接处有明显缺陷及房屋整体性较差等工况。
(2)增设梁垫——该措施可用于大梁下砖砌体被局部压碎或大梁下墙体局部产生竖向裂缝等工况。
(3)砌体局部拆砌——当房屋发生局部破裂,且未影响承重及结构性安全时,将破裂墙体局部拆除,并采用高一级强度的(下转第341页)(上接第238页)砂浆及整砖砌筑。
(4)砌体裂缝修补——可根据砌体构件的受力状态和裂缝特征及其产生原因,针对性地进行裂缝修补或加固。常采用水泥砂浆填缝修补、配筋水泥砂浆填缝修补、灌浆修复等措施。
3.抗震加固新技术
3.1减震隔震
随着减震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历次强烈地震中建筑结构破坏形式的总结,我们可通过分析地震作用效应,采用减震隔震技术,减小既有砌体房屋在强震中所承受的地震作用。目前在既有建筑结构中常用的减震技术主要有基础隔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以及调谐减震技术等被动减震方法。
3.2 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
当今世界资源越来越短缺,地震频发,针对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这两项工程,许多学者提出了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并对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体化技术可以提高既有结构承载能力、改善既有结构的抗震性能,与传统抗震加固技术相比,一体化技术改造后结构的承载能力更高、抗震性能更好,能使既有建筑耗能能力有所降低,节约能源,实现了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有机结合,避免二次作业,设计施工一体化,降低运营成本。目前,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是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技术中最常用的无机材料。
【参考文献】
结构安全性鉴定 篇7
1砌体结构裂缝原因
根据结构裂缝发生的原因,可将砌体结构裂缝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受力裂缝、非受力裂缝。各种直接荷载作用下,砌体产生的裂缝称为受力裂缝即荷载裂缝;砌体因收缩、湿度、温度变化、地基沉降不均匀等引起的裂缝称为非受力裂缝,又称为变形裂缝。砌体结构的主要裂缝形式为荷载裂缝、沉降裂缝和温度裂缝。
1.1受力裂缝———荷载裂缝
砌体结构荷载裂缝的发生,往往是砌体破坏的特征和前兆,反映了砌体承载力不足和稳定性不够,主要有受压裂缝、受弯裂缝、受拉裂缝、剪切裂缝及局部受压裂缝。
砌体结构发生荷载裂缝主要原因有:(1)结构计算错误,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结构方案选择不当,建筑构造不合理;(2)砌体截面设计过小,承载力不足;作用在结构上荷载考虑不当,或荷载漏算;(3)施工砌体砖、砂浆强度过低,未达到砌体抗压设计强度,承载力不足;(4)使用过程中擅自增层或用途改变导致荷载增加;擅自拆改承重墙体,改变原有受力特性,导致砌体承载力不足开裂。
1.2非受力裂缝---沉降裂缝
砌体结构因地基沉陷,基础下沉而发生不均匀沉降,使得沉陷部位在对应的上部结构砌体中产生附加应力,当其超过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时,则在砌体薄弱处发生沉降裂缝。产生的裂缝形式有竖向、水平和斜向裂缝,裂缝贯穿墙体,其中斜向裂缝最为普遍。
砌体结构发生沉降裂缝主要原因有:(1)地基处理不当,持力层软弱不一,未能有效处理,在荷重作用下,地基压缩变形过大,造成房屋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开裂;(2)地表水大量渗入地基造成地基下陷,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3)新建房屋沉降对相邻旧有房屋的影响,致使旧有房屋产生沉降;(4)深基坑开挖、边坡支护失效,土体位移,或基坑降水、井点降水造成相邻建筑产生沉降裂缝。
1.3非受力裂缝---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是砌体结构常见的一种裂缝。有斜向、竖向和水平向三种基本形态。
砌体结构产生温度裂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温度作用引起。砌体结构是一种脆性结构,其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抗剪强度远低于其抗压强度。由砖、砂浆、混凝土组成的墙体、屋盖在日照和温度作用下,发生温度胀缩变化,而材料的温度膨胀系数各不相同,使砖墙与屋盖变形不一致,产生结构之间的相互约束,当温度应力超出砖墙的抗剪强度时,砌体产生裂缝。
2房屋安全鉴定中的砌体结构裂缝检测、分析
在砌体结构房屋安全鉴定中,须对裂缝进行现场勘查、检测,确定裂缝的性质及裂缝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2.1准确评估裂缝性质
导致砌体结构裂缝的危险因素较多,能够一定程度影响结构特性,只有弄清结构受力状态和裂缝对结构影响,才能对结构构件进行定性,因此在进行裂缝检测及处理时要先判定结构裂缝性质,明确该裂缝属于结构性裂缝或非结构性裂缝。结构性裂缝:通常是因结构应力达至限值,出现承载力不足现象造成的,是结构破坏的主要特征之一,危险性较大,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及处理;非结构性裂缝:通常是因自身应力问题造成的,如温度裂缝、收缩裂缝等,对结构承载力无显著影响,一般可以按照结构耐久性、抗渗及使用要求进行修补。
2.2查明裂缝的宽度、长度、深度、走向、数量及分布
砌体结构裂缝按其形状分为有竖向的、有水平向、有斜向的,裂缝深度有表面的、贯穿性的,通常表面裂缝多是非结构性裂缝,贯穿性裂缝多是结构性裂缝,危险性大,须查明原因,并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第5.3.2条规定,砌体结构检查时应注意其裂缝的宽度、长度、深度、走向、数量及分布,并应观察裂缝的发展趋势,该条款为强制性规定。
裂缝检测:长度可用钢卷尺测量;裂缝不规则的,可分段测量。裂缝宽度应选取裂缝最宽处测量,采用刻度放大镜、宽度检测仪、塞尺等,超过10㎜的可采用钢卷尺测量。裂缝深度可用探针插入或裂缝深度检测仪进行测量。
2.3明确裂缝是处于持续发展状态还是稳定状态
根据砌体结构性质一般可以将其裂缝分为两种类型:(1)稳定裂缝。该类裂缝的宽度、长度处于不变的稳定状态;(2)发展性裂缝。该类裂缝的宽度、长度、深度呈发展变化状态。
裂缝的发展趋势检测:扩展状态可采用做标记、贴石膏饼、粘贴应变片的方法测量。
若砌体结构裂缝属稳定的,危险性较小,采用适当维修即可安全使用;若裂缝仍在发展,须查明导致变化的原因,采取加固措施,使裂缝不再发展。观察裂缝的发展趋势是安全鉴定的重要内容。
3房屋安全鉴定中的砌体结构裂缝的评判原则
(1)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中有关砌体结构裂缝不适于承载的判定原则。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第5.4.5条当砌体结构的承重构件出现下列受力裂缝时,应视为不适于承载的裂缝:①桁架、主梁支座下的墙、柱的端部或中部,出现沿块材断裂或贯通的竖向裂缝或斜裂缝;②空旷房屋承重外墙的变截面处,出现水平裂缝或沿块材断裂的斜向裂缝;③砖砌过梁的跨中或支座出现裂缝;或肉眼虽未见明显裂缝,但其跨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④筒拱、双曲筒拱、扁壳等的拱面、壳面,出现沿拱顶母线或对角线的裂缝;⑤拱、壳支座附近或支承的墙体上出现沿块材断裂的斜裂缝;⑥其它明显的受压、受弯或受剪裂缝。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第5.4.6条当砌体结构、构件发生下列非受力裂缝时,应将其视为不适于承载的裂缝:①纵横墙连接处出现通长的竖向裂缝;②承重墙体墙身裂缝严重,且最大裂缝宽度已大于5㎜;③独立柱已出现宽度大于1.5㎜的裂缝,或有断裂、错位现象;④其他显著影响结果整体性的裂缝。
(2)《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有关砌体结构出现裂缝时危险点的判定原则。根据《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第5.3.3条,砌体结构有下列现象之一的,应评为危险点:当承重墙或柱因受压产生缝宽大于1.0毫米、缝长超过层高的1/2的竖向裂缝,或产生缝长超过层高1/3的多条竖向裂缝;屋架端部或支承梁的墙体或柱截面因局部受压而导致多条竖向裂缝产生,或裂缝宽度在1.0mm以上;墙或柱因偏心受压而导致水平裂缝产生;砖过梁中部出现明显竖向裂缝,或端部出现明显斜裂缝,或支承过梁的墙体出现受力裂缝等。
4结束语
砌体结构房屋出现各种形式的裂缝,非常常见,程度轻重不一,差别很大,轻则影响外形美观和使用功能,严重的危及结构安全,造成工程事故,所以,科学准确的分析结构裂缝,并对裂缝成因进行明确判断,这是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保证房屋的住用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
[2]《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
[3]《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CECS293∶2011.
工程纠斜加固和结构安全性鉴定 篇8
某工程为六层框架结构住宅楼, 建筑面积约2000m2。该工程基础采用筏板基础, 埋深1.25m~1.90m。场地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粘土、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全风化花岗岩。场地浅层地下水属潜水类型, 稳定水位埋深在0.8m~1.40m, 地下水位随季节有所变化, 年变化幅度一般小于1.0m, 对混凝土和钢混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因相邻建设施工, 致使该楼出现总体向南倾斜, 倾斜率最大值为8.1‰。倾斜详图如图1所示。
为恢复工程使用功能, 对该工程进行了纠斜加固处理, 并进行了结构安全性鉴定。
2 纠斜加固处理
2.1 方案
采用倾斜钻孔掏土法进行纠倾, 共布置掏土孔161个。采用锚杆静压桩进行托换加固, 为截面200mm×200mm的C30预制方桩, 共布设11m长方桩37根, 单节桩长2.0m, 桩尖端长2.0m。总体施工工序流程:施工准备→布置沉降和倾斜观测点→掏土纠偏→地基加固。纠倾加固平面布置图如图2所示。
2.2 组织实施[1,2,3]
1) 拆除建筑物周边对纠偏、加固施工有影响的障碍物;对地下管线有影响的进行拆除或改道处理, 煤气管线进行架空处理, 并增设总控阀。
2) 建立沉降、倾斜观测点, 并对建筑现有情况和裂缝进行拍照。
3) 掏土孔施工。掏土孔施工应由疏到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并由动态监测资料来指导。当建筑倾斜率接近3‰时, 暂停1~2天再进行微调掏土;回倾速率控制在5mm/d。
4) 锚杆静压桩施工。包括开挖沟槽、测放孔位、埋设锚杆、压桩和封桩头等步骤。
3 结构安全性鉴定[4]
3.1 上部结构
1) 采用目测观察、描述以及仪器量测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部结构外观质量进行了检查, 结果表明:未发现建筑物存在沉降引起的裂缝。
2) 采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结果表明:检测的一层柱、二层梁、二层柱、三层梁、三层柱、四层梁、四层柱、五层梁、五层柱、六层梁、六层柱现龄期抗压强度均满足相应的设计强度等级要求。
3) 利用钢筋定位仪和直尺抽检混凝土构件的钢筋配置情况, 检测结果表明:抽测柱主筋根数及箍筋间距均能满足设计要求;抽测梁箍筋间距基本满足设计要求;抽测现浇板板底钢筋间距有2处不满足设计及规范允许偏差要求, 其余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4) 采用楼板测厚仪对现浇板的厚度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抽测现浇板厚度平均值均满足设计要求。
5)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的PKPM系列结构计算软件, 依据现行国家规范及检测资料, 对框架结构梁、板、柱承载力进行验算, 并根据现有检测资料、地质勘察报告及设计图纸对地基基础承载力进行复核。其中: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第一组, 地震加速度为0.15g,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类, 基本风压0.35k N/m2, 基本雪压0.60k N/m2。板厚按设计取值;抽测梁、板、柱混凝土强度按设计取值;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按设计取值。
复述计算结果表明:浇板能满足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承载力要求;框架梁能满足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承载力要求;框架柱能满足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承载力要求。
3.2 筏板厚度及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
随机抽检2处基础, 开挖后测量其几何尺寸及埋深;利用钻芯法检测其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结果见表1。
检测结果表明:抽测筏板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抽测筏板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设计强度等级C30要求。
3.3 基础处理后沉降观测
对处理后基础沉降进行观测, 测点布置见图3, 检测结果见表2。
观测结构表明:基础整体倾斜及月沉降速度均小于《标准》GB50292-1999第6.2.4条要求。
3.4 地基基础安全性分析评价
根据加固设计图纸、基础检测资料及基础处理后沉降观测, 并结合现场检查情况分析表明, 处理后基础工程处于安全状态。
3.5 安全性鉴定评级
1) 上部承重结构
综合构件混凝土强度、承载力、裂缝宽度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等级进行评定, 见表3。
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等级, 对上部承重结构 (子单元) 的安全性鉴定进行评级, 结果如表4。
由表4, 主要构件的安全性等级应评定为Au级。该工程结构布置、支撑系统布置合理, 形成完整系统, 结构型式及传力路线明晰, 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构件连接构造符合要求, 无明显残损或施工缺陷;结构间的连接方式正确, 无松动变形或其他残损, 因此, 结构整体性等级应评定为Au级。综合所包含各种主要构件的安全性等级、结构整体性等级, 上部承重结构 (子单元) 的安全性等级应评为Au级。
2) 地基基础
根据加固设计图纸、基础检测资料及基础处理后沉降观测, 并结合现场勘察情况分析表明, 处理后基础工程处于安全状态。依据《标准》GB50292-1999第6.2.4条综合评定地基基础的安全性等级为Bu级。
3) 鉴定单元安全性评级
根据《标准》GB 50292-1999第8.1.2条规定, 鉴定单元的安全性等级, 应根据地基基础和上部承重结构的评定结果按其中较低等级确定。因此, 鉴定单元的安全性等级应评为Bsu级。
4 结语
通过对该住宅楼进行纠倾和基础加固处理, 工程结构安全性评定等级达到Bsu级, 即本工程结构系统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安全性要求, 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毓氚, 陈福全.锚杆静压桩在危险建筑物加固中的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1) :130-132.
[2]范世平, 孔广亚.建筑物加固改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 2007 (10) :24-27.
[3]王庆松, 高成云.建筑物安全鉴定及补强加固应用技术[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20-26.
浅谈冷却塔结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 篇9
该电厂建于1984年6月, 隶属于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位于哈尔滨市区, 厂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为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振兴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持。冷却塔是电厂工业循环水冷却的重要设施, 同时也是电厂内重要的标志性构筑物。
3#冷却塔建于1996年, 位于主厂区院内, 到目前已经运行15年, 该塔主体结构为混凝土结构双曲线冷却塔, 地震设防为6度, 塔筒和斜支柱为300#混凝土, 且抗冻标号为D250、抗渗标号为S6。塔筒高度为135m。
2检测与鉴定依据
2.1《建设工程质量鉴定委托申请表》
2.2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2006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3现场检测及工程质量现状勘查
我单位依据委托方委托的内容于2011年11月22日起, 安排了专业的检测技术人员进驻现场, 分别对各检测内容进行了细致排查检测, 现将所检测的具体内容做如下阐述:
3.1结构质量现状调查
3.1.1冷却塔人字柱、下环梁
经实际勘查检测, 塔筒下环梁, 由于长期受水冲蚀, 加之多年的冻融循环等不利因素影响, 检测过程中发现下环梁靠近塔筒内侧的钢筋保护层已经成片开裂脱落, 同时有析碱泛白现象, 并且环梁下排钢筋已经完全暴漏出来。经实际检测其碳化深度, 碳化深度已经达到20mm~32mm之间, 碳化深度已至钢筋表面, 钢筋钝化膜开始遭到了破坏, 严重影响了钢筋抗腐蚀程度。
由于破坏位置多为下环梁角部, 此部位钢筋由于受氧气双向扩散, 锈蚀速率更快, 因此实际检测过程中发现, 塔筒下环梁内侧角部钢筋锈蚀更为严重, 产生很多延筋裂缝, 甚至有部分角部钢筋已经蹦开, 主要是由于箍筋锈蚀断裂引起的。
3.1.2淋水构件梁、柱
经实际勘查检测, 塔筒内8.1m标高处的淋水构件梁, 由于长期受水侵蚀, 构件混凝土的毛细孔内使终充满水, 很难与外界空气相接处, 所以碳化也较人字柱和下环梁位置轻微, 淋水构件梁存在较完好, 只是梁构件端头位置受水流长期冲刷, 混凝土有剥落现象。
3.1.3冷却塔内、外壁检测
经实际勘查检测, 塔筒内壁碳化较轻微, 主要是由于塔筒内壁湿度很大, 内壁几乎一直处于湿的状态, 所以碳化深度同上部所提到的淋水构件基本相同。而塔筒外侧则与内壁截然相反, 碳化较严重, 塔筒外部混凝土受降雨和内部循环水流的影响, 已经产生溶蚀性混凝土腐蚀。
由于该冷却塔附近有排烟系统, SO2、CO2等一些酸性气体浓度较高, 对冷却塔产生酸性腐蚀, 所以塔体损坏最严重的部位, 也就出现在上述所提及的部位, 人字柱、塔筒外壁等部位。
在钻芯法进行混凝土强度取芯过程中发现, 混凝土芯样沿筒壁水平方向有逐层破坏迹象, 并且断面处有析碱泛白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一定压力流动软水作用下, 形成的软水腐蚀。
软水腐蚀的主要原因是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Ca (OH) 2。密实性较差、渗透性较大的混凝土, 在一定压力的流动软水作用下, Ca (OH) 2会不断溶出并流失。这一方面使水泥石变得孔隙增多, 变得酥松;另一方面使水泥石的碱度降低。而水泥水化物如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等只有在一定的碱度环境中才能稳定存在。所以, Ca (OH) 2的不断溶出又导致其他水化物的分解熔融, 最终使水泥石破坏。
随着Ca (OH) 2的不断流失,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断下降。当以Ca O计的Ca (OH) 2溶出量为25%时, 抗压强度将下降35.8%, 溶出量更大, 抗拉强度下降更大, 最大达66.4%。
雨水、雪水、蒸馏水、工厂冷凝水都属于软水。在流动及压力水作用下的软水才会引起水溶性侵蚀, 这种腐蚀在多种建筑物中都能看到。
结论
根据现场实际检测、勘察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现对既有冷却塔结构现状做如下阐述:根据实际检测数据得出, 塔壁混凝土强度等级可评定为C20, 人字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可评定为C25;根据《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 144-90规定, 该冷却塔鉴定等级可评定为C级, 也就是:主要子项略低于或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要求, 应采取适当措施;个别次要子项严重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要求, 应采取措施。
建议
我方对3#冷却塔进行检测鉴定过程, 委托方正安排专业的施工队伍进行塔筒内壁涂刷氰凝防水、防腐材料进行维修, 我方建议维修过程应着重加强塔壁孔洞和模板接缝等处的处理, 涂刷防水、防腐涂料前应用微膨胀的胶凝材料进行孔洞灌缝封堵, 然后进行防水、防腐涂料的涂刷。
建议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检查, 对冷却塔内壁做好防水、防腐工作, 以避免流水对冷却塔内壁混凝土造成进一步的软水腐蚀。对已产生沿筋裂缝的混凝土构件 (如冷却塔下环梁) 进行耐久性加固, 加固前需对原有钢筋进行除锈或是替换处理。冷却塔人字柱应采取耐久性修复措施, 建议彩挂网喷涂高强聚合物砂浆方式进行耐久性修复。冷却塔内部淋水构件, 破坏严重的预制构件梁, 应立即进行替换。内部柱应进行可靠性恢复处理, 建议采取同人字柱相同的处理方式。塔筒外壁喷涂砂浆脱落或不稳定部分应铲除重新进行修复。建议至少每隔三年对3#冷却塔进行一次安全性、耐久性检测鉴定耐久性加固维修设计、加固维修施工应聘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
摘要:哈尔滨市某电厂3#冷却塔, 建于1996年, 到目前已正常运行15年, 2011年8月份起, 电厂开始对3#栈桥的塔筒内壁和其附属配套设施进行检修维护, 同时委托单位鉴于大修期间的便利条件, 决定对3#冷却塔主体结构部分, 也就是自然地面以上的结构部分进行结构耐久性检测鉴定, 检测其是否满足继续使用要求, 达到安全生产目的。
关键词:裂缝,可靠性,鉴定与加固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J144-90)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结构安全性鉴定 篇10
既有结构是已建成二年以上且已投入使用的结构,它不同于新建结构,在结构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其性能会逐渐退化,功能也会逐渐降低甚至失效。通常若结构存在以下现象,则需进行安全鉴定:一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或超过了设计使用年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老化;二是产生了影响正常使用的异常的变形或裂缝;三是发生一次或者多次脱落或失稳现象;四是结构遭受了如台风、地震、火灾等偶然事件;五是将要改变其结构用途或荷载;最后是通常会对重要的建筑结构进行定期的安全鉴定。
安全鉴定工程通常是分层次进行的,工作涉及的人员多,技术条件和其他条件存在客观性,得到的检测数据多且处理过程复杂,结果也是依据专家经验进行逻辑上的判定,缺乏客观性且容易失误。为了正确评价结构的安全等级,许多学者着手研究既有建筑结构的安全鉴定方法,如今已有的新研究包括了失效数分析法、专家系统鉴定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人工神经网络鉴定法等。
2 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
2.1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就是人有意识的达到目标时的决断行为,在计算机计算得到广泛应用后,人们便利用计算机做出决定,即决策支持。决策支持先于决策支持系统出现,可以理解为用计算机以及软件技术来完成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在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任务中做决策;支持决策者的决策,但不是代替决策者的判断;改进决策效能,而不是提高它的效率。对于决策问题,决策支持是目标,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实现的工具。
决策支持系统起源于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数据、信息、知识、模型技术来方便决策的一种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早期是运用单模型进行决策,后来由于复杂的需求进而形成依赖计算机自行组织、协调多种模型的运行和存储,最终来处理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实现较高水平的决策行为。
2.2 DSS现有的架构体系
DSS的构架体系是指结构内部的组织和结合方式。目前,大致存在两大类:一类是三部件框架结构,它以各种库及其管理系统作为DSS的核心,另一类是三系统框架结构,以问题处理子系统作为系统的主要部分。
两库三部件系统包括了对话部件(人机交互系统)、数据部件(数据库及数据管理系统)及模型部件(模型库及模型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
三部件两库结构模型体现出各部件之间的接口关系与集成,根据决策问题和所在环境的变化也不断形成了三库、四库、五库甚至七库的结构。这些多库结构是在两库的基础上增加了例如方法库、知识库、文本库以及对应的管理系统等,由起初的定量计算发展为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便了对模型的管理,也使人机界面变得更友好。本研究的系统采用的是两库构架体系。
三系统构架体系由语言子系统(language system,简称LS)、知识子系统(knowledge system,简称KS)和问题处理子系统(problem processing system,简称PPS)三部分组成。语言子系统和问题处理子系统共同完成它的关键技术即自然语言的处理。三系统构架中问题处理系统十分重要,面对所需解决的对象时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形式化地描述,再提出它的求解方法和途径,并利用知识系统中的知识,使之能够得到问题的解决。
2.3 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自决策支持系统被提出以后,其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涉及学科比较广,包括信息论、管理科学与运筹学、信息经济学、行为科学、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DSS在国内的发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同时也引起的教育界的重视,在国内有众多高校设立了关于DSS的教育和研究,比如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在我国,DSS已在宏观经济与公共部门决策,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农业、渔业、林业产业及生态系统保护,企业管理如证券、跨国企业、组织管理、农村水电企业等四个领域中应用,并取得一批决策研究成果。
3 系统功能设计
结构安全鉴定工作得到的数据多但是比较简单,分类比较清晰。因此采用传统的两库三角式设计,即按照人机对话设计,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评价方法(模型)管理系统来构建决策支持系统。对于本系统可分为两大模块,一是结构信息子系统,二是安全决策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工程检测鉴定得到的数据信息,包括工程的基本情况信息、对于各个子单元信息与其各组成构件的一些信息进行管理,进行简单的录入、修改或者查询,是整个系统的数据基础。对于安全决策子系统,它是系统的核心,数据的输入或者数据的输出,都与评价方法密切相关;决策子系统功能包括了对于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与使用,鉴定单元的评级,鉴定结果与意见的输出。其总的框架模块如图2所示。
4 决策支持系统原理
4.1 决策支持数据流
数据流是一种能全面描述信息系统的逻辑形式,其面向用户,但是又比较简明、清晰,是一种有效、方便的手段。借鉴数据流的几种图形(表示外部实体、加工、数据存储、以及数据流方向),得到了系统的数据流(如图3所示)。
4.2 决策支持工作流程
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安全性鉴定工作者提供方便、有效的决策平台,得出合理的最终评级与处理意见。系统的目标就是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录入工程的信息、检测数据,根据所需的指标及其权重分配,选择不同的评价模型,并依据《民标》中对各等级各因素参数的要求,通过计算机计算能力得出不同的数值,做出等级评定并给出处理意见。DSS系统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5 主要模块功能与实现
5.1 评价项目数据库
在明确需要被评价的对象后,DSS会根据命令指示自动生成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括了全部评价所需要的各种基本信息如影响因素信息、指标体系、因素分析结果、权重的计算结果、评价结果、处理意见等数据。决策者可以对已存于系统数据库中的对象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已经存在的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进行调整、删改,完成之后再进行评价。
在系统设计的窗体界面可以对数据库进行输入、查询与修改,对应的数据表信息如前所述,包括了各构件与子单元的信息(对应各个指标因素)。研究采用已经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作为系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Access 2003是一种关系型的数据库,容易设计,能灵活、简便地进行使用,它允许通过构造的某些应用程序来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存储,并能很容易地用多种方式进行筛选、分类和更新数据。研究采用面向对象的MFC DAO技术来生成多个数据表,存储各种指标类信息及数据内容。MFC DAO是由微软提供的一种数据库开发工具,可访问Microsoft Jet数据库文件(*.mdb,如Access)。数据表用来存储各类表格名称及对应表格的依据信息等内容,包括工程情况数据表、地基基础数据表、上部承重结构数据表、围护系统数据表、其他信息数据表、评价指标数据表、指标值数据表、归一化处理结果数据表、权重分配数据表、各构件评价指标数据表、子单元评价指标数据表、鉴定单元评价指标数据表、安全评级数据表、总评数据表。
5.2 评价模型系统
对评价对象选定一种已建立的指标体系统,可以选择合适于评价对象的评价方法,即最为常见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对于辅助决策来说是用得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模型,包括譬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灰色理论、可拓学理论、BP神经网络模型等。在系统的实现过程中,这些模型通常以方程形式、算法形式、程序形式来体现。研究运用最初的模型库的建立方法,即把评价模型系统的模型作为数据或子程序存储,并采用类似数据管理的办法对模型进行管理。
5.3 人机交互界面
决策支持系统的人机接口界面,为用户服务,接受与理解用户的要求,协调数据库子系统和模评价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根据用户输入的决策评价所需的正确信息和数据,计算机的对话模块将问题的运行情况、问题的求解结果等传达给决策者。
人机交互界面一般通过界面了解与接受用户的要求,同时与系统的数据模块与模型模块协调运行。根据用户输入的决策评价所需的正确信息和数据,设计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就会根据决策工作流程然后将问题的运行情况、问题的求解结果等传达给决策者。对于本文研究的建筑结构安全鉴定DSS采用Microsoft Visual C++6.0下基于MFC的编程方式。VC++6.0是一种面向Window的集成开发环境,其界面简洁,占用资源少,操作方便,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它具有两种编程方式,一种是基于Window API的C编程,另一种是基于MFC的C++编程方式。基于MFC的编程方式代码运行效率虽然较低但是开发难度小、开发工作量小,源代码效率高,目前已成为主流。
系统的窗体界面(包括了菜单栏、工具栏和窗体)和对话框,即为人机交互模块的基本部件。设计的窗口包括了登录窗口、DSS系统主体窗口、工程鉴定结果窗口。通过登录窗口输入用户名与密码进入系统,在主体窗口中主要菜单包括了用户管理、工程基本信息、(同类材料)地基基础信息、上部承重结构(各构件)信息、围护系统(各构件)信息、结构其他信息、评价模型管理、安全评级、数据库管理,建筑基本信息栏主要来输入建筑的平面形式、建筑结构形式、使用年限、建筑等级、建筑面积与层数等信息,对于多个构件多个子单元或者多个鉴定单元,信息主要包括构件的变形、裂缝、承载力、构造和连接,子单元的地基基础、上部承重和围护结构的数据信息,而这些信息都统一写入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数据表。
5.4 接口技术
5.4.1 Matlab与VC++
Matlab主要是进行数据进行处理,一般的应用包括了矩阵运算与常规的数学变换,但同时它也提供了可以被VC++调用的函数和过程。Matlab存在的C++数学库可以进行编程,其环境与Matlab类似。如若要调用Matlab的数学库,首先可以在Matlab运行环境中写出格式为*m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显示程序,然后将该程序转换为C++可以读取的代码程序,即将*m格式程序转换为*mcc格式的程序。该转换过程是通过Matlab内置的mcc编译器来实现的。最后可以根据编译得到的C++代码链接到Matlab数学库,将C++代码编译成.Exe文件。
5.4.2 VC++与Access接口
VC++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容易与其他软件接口,它提供了多种对于数据库的访问技术,目前包括了ODBC、MFC ODBC、DAO、OLE DB、ADO这五种技术。学者成功与杨佃福介绍与比较了这几种数据库接口技术。对于接口技术的选用一般要比较客户端的技术性能。研究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对的是关系型数据源,选择采用驱动程序ODBC。对于ODBC来说,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但基本上有只用于关系型数据库,它具有的协议API,使其可以访问任何提供了ODBC驱动程序的数据库。基于MFC类库的数据库接口需要在VC++的环境下开发,根据VC++提供的App Wizard建立一个ODBC的应用程序框架,或者直接使用ODBC进行数据库编程,建立的MFC数据库类包括了C Data Base(数据库类)和C Record Set(记录集类)、C Record View(记录视类)。
6 结语
在已有的工程背景与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以决策支持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建立的以VC++6.0为编程环境,联合数据库Access与Matlab进行混合编程,利用ODBC接口技术实现的决策支持系统对于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建设方、施工方以及第三方(检测、鉴定、加固)来说都是一项新的实用性高的技术。
参考文献
[1]赵伟.民用建筑工程安全鉴定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3.
[2]周虹霞.既有结构可靠性鉴定方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
[3]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魏伟青,马银萍,马灵.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氛围测评的实证研究[J].施工技术,2013,42(18):100-104.
[5]祁运田.煤矿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09.
[6]Jun Tian,Yingluo Wang,etal.DS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in China[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7(42):2060-2077.
[7]马剑.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系统的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8]林涛.建筑工程项目安全评价技术体系研究[J].施工技术,2014,43(18):100-102.
[9]成功,杨佃福.VC中几种数据库访问技术的比较与选择[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2):82-84.
房屋安全鉴定方法现状及趋势探讨 篇11
《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1989 年11 月21 日建设部令第4 号发布, 2004 年7 月20 日,根据《建设部关于修改< 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 的决定》修正) 明确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负责房屋的安全鉴定,并统一启用“房屋安全鉴定专用章”。部分省、市还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对房屋安全鉴定的管理、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能做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是具有法定地位的。房屋安全鉴定是指对房屋结构的完损程度和使用状况是否危及安全使用进行鉴别、评定。检测是为了了解建筑物的结构现状、使房屋安全鉴定有据可依而做的检查和测定工作,是鉴定的辅助手段。
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有一套严谨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房屋安全鉴定一般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受理委托:根据委托人要求,确定房屋鉴定内容和范围。
初始调查:收集调查和分析房屋原始资料,并进行现场查勘。
检测验算: 对房屋现状进行现场检测,必要时,采用仪器测试和结构验算。
鉴定评级:对调查、查勘、检测、验算的数据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评定,确定其完损等级、抗震等级或危险等级。
处理建议:对被鉴定的房屋,应提出原则性的处理建议。
出具报告:报告式样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对既有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方法,正从直接经验法和实用鉴定法,向概率法过渡。目前采用较多的仍为传统经验法和实用鉴定法,概率法尚未普及使用。
直接经验法 直接经验法是依靠房屋安全鉴定人员对被鉴定房屋的建造情况调查、现场查勘,在图纸完备情况下,按照原设计图纸对房屋的各个部位构件进行校核,利用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经验和验算对房屋进行安全等级评定。这种方法时间短,操作简单,但缺少现代检测技术的必要保证和科学评定程序,鉴定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机性。
实用鉴定法 实用鉴定法是在传统经验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主要依据鉴定人员全面分析被鉴定房屋的损坏原因,列出明确的鉴定、检测项目,经过实地仪器检测和查勘,结合结构计算和实验结果,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综合性的评定,得出较准确的鉴定结论。该种方法利用现代科学仪器的检测技术而获取对房屋各组成部分的真实资料。实用鉴定法一般要完成:初步调查建筑物的原始概况,包括调阅图纸及规划、勘探、环境等技术资料。对建筑物的各组成部位进行检测和查看,包括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基础和桩、地基变形和地下水) 、建筑材料(混凝土、钢材、砖及外围结构材料) 和建筑结构(结构尺寸、变形、裂缝、抗震设防构造等) 。在实验室进行构件试验以及通过相关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模型和结构验算分析。
概率法 概率法是依据结构可靠性理论,用结构失效概率来衡量结构的可靠程度。目前该方法仅是在理论和概念上对可靠性鉴定方法的完善。
房屋安全鉴定发展趋势分析现行的房屋鉴定标准
房屋安全鉴定:评定房屋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安全等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鉴定:对未进行抗震设防设计或抗震设防烈度低于规定的建筑,进行实际抗震性能评估,主要注重结构是否满足抗震构造和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要求。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可靠性鉴定:对已投入使用的建筑,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结构可靠性状态进行评价。建筑物完损等级的评定:评定房屋的完损等级。房屋完损等级首先考虑的是房屋的安全问题,房屋结构部分的完损程度是房屋完损等级的决定因素,只有在结构构件没有危险的前提下,方可进行,否则只能按危险房屋鉴定标准进行。
朝裂缝鉴定明晰化发展
房屋裂缝一直以来都是房屋检测鉴定的重要指标,当前的房屋检测趋势来看,必须全方位明晰裂缝的受力性质、裂缝的长宽深、裂缝的稳定性。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对结构的影响差异也很大,只有弄清结构受力状态和裂缝对结构影响的基础上,才能对结构构件进行定性。结构性裂缝多由于结构应力达到限值,造成承载力不足引起的,是结构破坏开始的特征,或是结构强度不足的征兆,是比较危险的,必须进一步对裂缝进行分析。
结构性裂缝,根据受力性质和破坏形式进一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脆性破坏,另一种是塑性破坏。脆性破坏的特点是事先没有明显的预兆而突然发生,一旦出现裂缝,对结构强度影响很大,是结构破坏的征兆,属于这类性质裂缝的有受压构件裂缝(包括中心受压、小偏心受压和大偏心受压的压区)、受弯构件的受压区裂缝、斜截面裂缝、冲切面裂缝,以及后张预应力构件端部局压裂缝等裂缝是否影响结构的安全,应根据裂缝的位置、长度、深度以及发展情况而定。
如果裂缝已趋于稳定,且最大裂缝未超过规定的容许值,则属于允许出现的裂缝,可不必加固。
一般室内结构,横向裂缝导致钢筋锈蚀的危险性较小,裂缝以不影响美观要求为度,而在潮湿环境中,裂缝会引起钢筋锈蚀,裂缝宽度应小于0.2mm,但纵向缝易引起钢筋锈蚀,并导致保护层剥落,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应予处理。当裂缝长度较长,深度较深,严重影响构件的整体性,往往是破坏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朝构件变形程度化而发展
结构在长期使用中,由于荷载、温度、湿度以及地基沉陷等影响,将导致结构变形和变位,变形不但对美观和使用方面有影响,且对结构受力和稳定也有影响。
较大变形往往改变了结构的受力条件,增大受力的偏心距,在构件断面、连接节点中产生新的附加应力,从而降低构件的承载能力,引起构件开裂,甚至倒塌。
结构变形的测定项目应针对可疑迹象,根据测定的要求、目的加以选择,但最大的挠度和位移必需检测。变形的量测应与裂缝量测结合起来,结构过度的变形,可产生对应的裂缝,过大的裂缝又可扩大结构的变形。
因此,结构变形情况如何,往往是反映出结构工作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是结构构件安全鉴定的重要内容。
朝危房鉴定标准发展
《危标》规定了房屋危险性鉴定综合评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保留了原标准中提出的“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的提法,其具体规定如下:
房屋危险性鉴定应以整幢房屋地基基础、结构构件危险程度的严重性鉴定为基础,结合历史状态、环境影响以及发展趋势,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在地基基础或结构构件发生危险的判断上,应考虑它们的危险是孤立的还是相关的。当构件的危险是孤立的时,则不构成结构系统的危险;当构件的危险是相关的时,则应联系结构的危险性判定其范围。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各构件的破损程度;破损构件在整幢房屋中的地位;破损构件在整幢房屋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结构整体周围环境的影响;有损结构的人为因素和危险状况;结构破损后的可修复性;破损构件带来的经济损失。
简易结构房屋可按上述原则直接评定。
在承重结构中确定危险构件百分比时,虽然注意到了区分柱、梁、承重墙等主要构件和屋面板这样的一般构件的不同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区分构件在结构传力路径上所处位置的重要程度。
结构安全性鉴定 篇12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肆虐扩张, 地震、风灾、水灾、火灾、人为事故、恐怖活动等造成的结构倒塌和人员伤亡已不容忽视, 抗倒塌成为迫切问题。目前, 结构抗倒塌研究仍处于开始阶段:名词术语未明确和统一, 倒塌的分类、界定未明确, 连续倒塌的概念不明晰;外力的整体作用、对局部构件作用均未引起重视。结构抗倒塌设计计算基本方法也未明确, 仅在一些特殊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实施, 离规范出台还有很长距离。
目前, 抗倒塌设计一般采用荷载传递多条备用路径:杆件移除法、拉结强度 (悬链) 法等, 而防倒塌设计主要侧重于防撞和防爆, 多道防线的参与给建筑物的安全性更多的保障。
尽管如此, 国家设立了多个结构安全鉴定的构想和尝试, 并有了初步成果及对结构定期检测与评定的建议, 结构安全鉴定会有更大发展。
2 建筑物检测
为了适应工业建筑中生产设施的年检制度, 建筑物的检查与维修可以为年检。建筑物的年检可以由物业或企事业单位房屋管理部门的人员实施, 以建筑物的外观检查和建筑的设备与设施运行状况的为主。对于检查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则要委托专业的机构进行检测与评定并提供处理建议。
除了定期的检修外, 建筑物尚应有特定情况的检查制度。
⑴在雨季到来之前对屋面防水与排水进行检查, 并对建筑周边的排水设施进行疏通与清理, 对建筑的边坡进行重点检查。
⑵在遇有风灾的 (台风) 前对重点建筑的外墙门窗增加防护措施。
⑶在暴雪来临之前, 对清除积雪的设施进行检查。
⑷在临近建筑或市政工程施工前与施工期间, 加强对建筑的检查与观察。
除了定期的检修制度外, 建筑物在其设计使用年限之内还需要相应的专业机构进行检测与评定。目前常见的委托检测的特定情况有:
⑴发现存在疑难问题;
⑵改变建筑的用途之前或功能扩充之前;
⑶在做出废止使用或拆除决定之前;
⑷建筑的产权易手之前:
⑸因灾害 (偶然作用) 、临近工程的施工等对建筑造成影响或危害;
⑹有重大的活动之前。
此外,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建筑物还应该有定期的检测评定的制度。
3 评定期限
工程建设的其他行业已经有了相应的制度:
⑴水利部门的 (防洪、蓄水、灌溉用) 大坝, 5年进行安全性鉴定, 鉴定情况报告大坝中心, 不鉴定的大坝不予备案, 视为黑坝;
⑵水电部门, 发电用大坝与相应设施, 每10年进行一次鉴定;
⑶铁路与公路桥梁, 鉴定的周期为10年。
依据这些部门的规定, 结合房屋建筑的特定情况, 建议建筑物检测评定的期限如下:
⑴一般民用建筑和使用环境较好的工业建筑, 20年;
⑵工业建筑和环境情况较差的民用建筑 (如沿海等建筑) , 10年;
⑶使用环境较恶劣的工业建筑5年。
定期的检测评定可以与前述特定情况的检测与评定结合进行。也就是进行了特定情况的检测与评定后, 可减免定期的检测与评定或减少相应的检测评定内容或项目。
根据调查, 我国建筑结构的部分构件需要采取结构性修复措施一般不足30年, 工业建筑一般不足20年, 特殊腐蚀环境下的结构构件时间大致在5~10年左右。
我国民用建筑门窗的实际使用寿命 (更换) 30~40年, 建筑管线的寿命20~30年, 重新装修的时间大约为10年。工业建筑的情况大致只有上述年限的1/3~2/3。
根据以上情况的判断, 建议的定期检测评定的期限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4 总结
抗倒塌安全性鉴定从检测和评定期限方面作一些构想, 建议加大检测和鉴定力度, 把相关检测和鉴定规范化, 让建筑结构更加安全。
摘要:就抗倒塌安全性鉴定从检测和评定期限方面作一些构想。
【结构安全性鉴定】推荐阅读:
结构安全鉴定08-13
结构构件安全性鉴定10-27
结构安全性分析05-31
结构整体安全性06-02
建筑结构安全性10-23
安全结构09-24
结构抗震安全11-03
工程结构安全01-06
钢结构门楼安全性评估08-30
钢结构安全性评估技术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