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安全鉴定

2024-08-13

结构安全鉴定(精选12篇)

结构安全鉴定 篇1

在房屋安全鉴定中,常常是通过对结构构件的鉴定,得出整栋房屋的安全性判断,然而,裂缝是砌体结构最常见的症害,科学鉴定裂缝、分析裂缝、判定裂缝的危害程度等技术均属于房屋安全鉴定的主要内容。本次研究从砌体结构裂缝原因入手,阐述在房屋安全鉴定工作中对砌体构件裂缝的鉴定。

1砌体结构裂缝原因

根据结构裂缝发生的原因,可将砌体结构裂缝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受力裂缝、非受力裂缝。各种直接荷载作用下,砌体产生的裂缝称为受力裂缝即荷载裂缝;砌体因收缩、湿度、温度变化、地基沉降不均匀等引起的裂缝称为非受力裂缝,又称为变形裂缝。砌体结构的主要裂缝形式为荷载裂缝、沉降裂缝和温度裂缝。

1.1受力裂缝———荷载裂缝

砌体结构荷载裂缝的发生,往往是砌体破坏的特征和前兆,反映了砌体承载力不足和稳定性不够,主要有受压裂缝、受弯裂缝、受拉裂缝、剪切裂缝及局部受压裂缝。

砌体结构发生荷载裂缝主要原因有:(1)结构计算错误,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结构方案选择不当,建筑构造不合理;(2)砌体截面设计过小,承载力不足;作用在结构上荷载考虑不当,或荷载漏算;(3)施工砌体砖、砂浆强度过低,未达到砌体抗压设计强度,承载力不足;(4)使用过程中擅自增层或用途改变导致荷载增加;擅自拆改承重墙体,改变原有受力特性,导致砌体承载力不足开裂。

1.2非受力裂缝---沉降裂缝

砌体结构因地基沉陷,基础下沉而发生不均匀沉降,使得沉陷部位在对应的上部结构砌体中产生附加应力,当其超过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时,则在砌体薄弱处发生沉降裂缝。产生的裂缝形式有竖向、水平和斜向裂缝,裂缝贯穿墙体,其中斜向裂缝最为普遍。

砌体结构发生沉降裂缝主要原因有:(1)地基处理不当,持力层软弱不一,未能有效处理,在荷重作用下,地基压缩变形过大,造成房屋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开裂;(2)地表水大量渗入地基造成地基下陷,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3)新建房屋沉降对相邻旧有房屋的影响,致使旧有房屋产生沉降;(4)深基坑开挖、边坡支护失效,土体位移,或基坑降水、井点降水造成相邻建筑产生沉降裂缝。

1.3非受力裂缝---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是砌体结构常见的一种裂缝。有斜向、竖向和水平向三种基本形态。

砌体结构产生温度裂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温度作用引起。砌体结构是一种脆性结构,其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抗剪强度远低于其抗压强度。由砖、砂浆、混凝土组成的墙体、屋盖在日照和温度作用下,发生温度胀缩变化,而材料的温度膨胀系数各不相同,使砖墙与屋盖变形不一致,产生结构之间的相互约束,当温度应力超出砖墙的抗剪强度时,砌体产生裂缝。

2房屋安全鉴定中的砌体结构裂缝检测、分析

在砌体结构房屋安全鉴定中,须对裂缝进行现场勘查、检测,确定裂缝的性质及裂缝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2.1准确评估裂缝性质

导致砌体结构裂缝的危险因素较多,能够一定程度影响结构特性,只有弄清结构受力状态和裂缝对结构影响,才能对结构构件进行定性,因此在进行裂缝检测及处理时要先判定结构裂缝性质,明确该裂缝属于结构性裂缝或非结构性裂缝。结构性裂缝:通常是因结构应力达至限值,出现承载力不足现象造成的,是结构破坏的主要特征之一,危险性较大,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及处理;非结构性裂缝:通常是因自身应力问题造成的,如温度裂缝、收缩裂缝等,对结构承载力无显著影响,一般可以按照结构耐久性、抗渗及使用要求进行修补。

2.2查明裂缝的宽度、长度、深度、走向、数量及分布

砌体结构裂缝按其形状分为有竖向的、有水平向、有斜向的,裂缝深度有表面的、贯穿性的,通常表面裂缝多是非结构性裂缝,贯穿性裂缝多是结构性裂缝,危险性大,须查明原因,并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第5.3.2条规定,砌体结构检查时应注意其裂缝的宽度、长度、深度、走向、数量及分布,并应观察裂缝的发展趋势,该条款为强制性规定。

裂缝检测:长度可用钢卷尺测量;裂缝不规则的,可分段测量。裂缝宽度应选取裂缝最宽处测量,采用刻度放大镜、宽度检测仪、塞尺等,超过10㎜的可采用钢卷尺测量。裂缝深度可用探针插入或裂缝深度检测仪进行测量。

2.3明确裂缝是处于持续发展状态还是稳定状态

根据砌体结构性质一般可以将其裂缝分为两种类型:(1)稳定裂缝。该类裂缝的宽度、长度处于不变的稳定状态;(2)发展性裂缝。该类裂缝的宽度、长度、深度呈发展变化状态。

裂缝的发展趋势检测:扩展状态可采用做标记、贴石膏饼、粘贴应变片的方法测量。

若砌体结构裂缝属稳定的,危险性较小,采用适当维修即可安全使用;若裂缝仍在发展,须查明导致变化的原因,采取加固措施,使裂缝不再发展。观察裂缝的发展趋势是安全鉴定的重要内容。

3房屋安全鉴定中的砌体结构裂缝的评判原则

(1)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中有关砌体结构裂缝不适于承载的判定原则。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第5.4.5条当砌体结构的承重构件出现下列受力裂缝时,应视为不适于承载的裂缝:①桁架、主梁支座下的墙、柱的端部或中部,出现沿块材断裂或贯通的竖向裂缝或斜裂缝;②空旷房屋承重外墙的变截面处,出现水平裂缝或沿块材断裂的斜向裂缝;③砖砌过梁的跨中或支座出现裂缝;或肉眼虽未见明显裂缝,但其跨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④筒拱、双曲筒拱、扁壳等的拱面、壳面,出现沿拱顶母线或对角线的裂缝;⑤拱、壳支座附近或支承的墙体上出现沿块材断裂的斜裂缝;⑥其它明显的受压、受弯或受剪裂缝。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第5.4.6条当砌体结构、构件发生下列非受力裂缝时,应将其视为不适于承载的裂缝:①纵横墙连接处出现通长的竖向裂缝;②承重墙体墙身裂缝严重,且最大裂缝宽度已大于5㎜;③独立柱已出现宽度大于1.5㎜的裂缝,或有断裂、错位现象;④其他显著影响结果整体性的裂缝。

(2)《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有关砌体结构出现裂缝时危险点的判定原则。根据《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第5.3.3条,砌体结构有下列现象之一的,应评为危险点:当承重墙或柱因受压产生缝宽大于1.0毫米、缝长超过层高的1/2的竖向裂缝,或产生缝长超过层高1/3的多条竖向裂缝;屋架端部或支承梁的墙体或柱截面因局部受压而导致多条竖向裂缝产生,或裂缝宽度在1.0mm以上;墙或柱因偏心受压而导致水平裂缝产生;砖过梁中部出现明显竖向裂缝,或端部出现明显斜裂缝,或支承过梁的墙体出现受力裂缝等。

4结束语

砌体结构房屋出现各种形式的裂缝,非常常见,程度轻重不一,差别很大,轻则影响外形美观和使用功能,严重的危及结构安全,造成工程事故,所以,科学准确的分析结构裂缝,并对裂缝成因进行明确判断,这是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保证房屋的住用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

[2]《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

[3]《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CECS293∶2011.

[4]《房屋安全鉴定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建明主编.

结构安全鉴定 篇2

写自我鉴定大多数人都是在网上直接搜索一篇与本人相近的范文,然后照抄。其实网上的一些范文格式并不标准,一份好的自我鉴定的标准模式应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自我签定的标题有两种形式:

1)性质内容加文种构成,如《学年教学工作自我鉴定》。

2)用文种“自我鉴定”作标题。如果是填写自我鉴定表格,不写标题。

(2)正文。正文由前言、优点、缺点、今后打算四部分构成。

1)前言。概括全文,常用“本学年个人优缺点如下:”“本期业务培训结束了,为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利今后工作学习,特自我鉴定如下:”等习惯用语引出正文主要内容。

2)优点。一般习惯按政治思想表现、业务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内容逐一写出自己成绩长处。

3)缺点。一般习惯从主要缺点写到次要问题或只写主要的,次要一笔带过。

4)今后打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今后的打算,表明态度,如“今后我一定×××,争取进步”等。

自我鉴定的正方行文,可用一段式,也可用多段式。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晰,用语准确。

(3)落款。

在右下方署明鉴定人姓名;并在下面注明年、月、日期

你的自我鉴定是否符合此标准呢?

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研究 篇3

我国的建筑结构类型较多,为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强度,需要在建筑结构选型上进行优化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为整个加固方案的科学性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理清建筑结构的加固思路,掌握加固结构的理论技术,结合实际加强建筑结构加固工作的开展。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建筑结构的鉴定,及时的掌握建筑结构加固质量,找出建筑结构加固存在的不足,并在鉴定工作中认真分析和总结其成因,才能更好地在今后的加固工作中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基于此,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强化建筑结构加固工作开展的相关研究

加强建筑结构加固工作的开展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为了确保加固的效果,我们首先就必须在加固思路上进行明确,结合结构加固理论技术,以及建筑结构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建筑结构加固工作的开展。

1.致力于建筑结构加固方案的优化和完善

(1)明确建筑结构加固思路,夯实建筑结构成效

当前,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建筑结构加固技术显然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需要,尤其是在建筑类型日益增加和结构日益复杂的今天,对建筑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我们必须确保所选建筑结构的科学性,才能更好地达到加的效果,最终确保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而任何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在开展之前就要明确思路,才能为整个工作的开展明确方向。

(2)科学确定加固方案

所确定加固方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和经济性,而这些又往往施工通过施工技术来实现,建筑结构加固是最为主要的技术之一,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建筑实际需要,针对性的在加固方案中就应对结构加固的方法进行明确,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确保结构加固的科学性。而且整个建筑结构加固过程必须与有关规范标准相符,才能在加固建筑的同时保障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所以必须对整个加固流程进行明确,这就需要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科学的鉴定,从而结合鉴定报告针对性的对加固流程进行确定,并确保所制定的加固流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行性和经济性,才能最大化限度的预防由于设计不当而出现加固之后的更换甚至拆除,若所加固建筑工程并没有经过专业的鉴定,至少应得到行政部门的认可,并对其合理的设计之后才能进行加固,且在方案确定之后不能随意的更改,否则就会导致加固的作用难以发挥,而且消耗巨大的成本,尤其是应预防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

(3)不断的完善加固方案

在明确加固思路的基础上,为看更好地对建筑结构加固方案进行完善,还应对加固目的进行明确。就建筑结构加固目的而言,主要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结构承载性能的提升;二是增加建筑结构刚度;三是减少建筑正常使用中的变形和位移;四是提高构件稳定性;五是提高建筑结构的耐久性。而为了更好对加固方案进行完善,还应切实注重以下工作不断开展:一是紧密结合建筑类型,采取针对性的加固措施,且确保其与施工要求相符,方能达到加固结构的目的。二是所确定的加固方案必须便于施工,有助于施工难度的降低。因而只有对施工硬性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严格按照加固的目的和加固工程的实际,针对性的确定加固方案,才能更好地达到良好的加固目的。三是在加固方案中应加强新工艺技术和材料的应用。由于现代建筑工程的开展在新工艺材料方面的要求较高,尤其是环保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为了完善施工方案,就必须加强新工艺技术材料应用进来,并加强对现有工艺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尽可能地提高加固工艺的经济性、环保性、安全性和高效性,才能确保所确定加固方案的完善性。

2.确保建筑结构加固方案得到高效的实施

在建筑结构加固方案明确的前提下,我们只有切实注重对其的实施,才能为建筑结构加固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建筑结构加固方案中确定的加固方式与加固流程,针对性的加强建筑结构加固工作的开展,才能不断提高加固质量。而在建筑结构加固过程中,往往以混凝土结构为主,所以以下本文就以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为例,就其常见的两种加固技术的应用做出如下探讨。

一是采取加大截面的方式进行加固。在建筑混凝土结构加固过程中,通过加大截面达到加护的目的是最为常见的做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其施工工艺简单,所以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适用性,加上在这方面的设计理论与施工经验较为成熟,特别是在常规混凝土结构加固过程中的效果最为明显,例如我们常见的建筑的墙壁、梁板和柱子等。而其缺点就在于会导致建筑的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其加固之后,往往建筑的净空会减少,而对建筑的利用空间带来影响。

二是采取置换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加固。在建筑混凝土结构加固过程中,通过置换混凝土的方式达到加护的目的也是最为常见的做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其不会对建筑的净空高度带来影响,所以经常是将破坏的结构拆除之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达到加固的目的。但是其湿作业时间往往较长,且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在砼强度较低、砼承重构件存在严重缺陷等工程的加固和改造,而且所需的成本较大。

强化建筑结构鉴定的几点措施分析

在做好建筑结构加固的同时,加强建筑稳定性的鉴定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鉴定合作的开展是为结构方案确定的根本性依据,而结构加固又是对鉴定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的措施。所以二者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所以以下就此展开分析。

1.钻芯取样在建筑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分析

(1)应用要点

在建筑混凝土结构鉴定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材料取样的方式,对材料自身的坚固性能进行判断,从而更好地通过此对建筑材料能否满足建筑稳定性的需要进行判断,并以此作为建筑整体稳定性评价的依据。所以采取钻芯取样技术就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钻机从钻机结构中专区混凝土芯的样本,并对样本进行检测和加工,确保其能否符合芯样试件质量标准,并对其强度强化测定工作的开展,并对其施加各种作用力之后对芯样试件是否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进行观察,并以此对其强度进行确定。

(2)注意事项

由于鉴定结果的精准度将直接对结构的加固效果带来影响,所以在进行钻芯取样对建筑混凝土结构进鉴定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钻芯取样试件直接应大于等于最大骨料粒径的300%,从而更好地将其形态变化趋势体现出来,为鉴定结果精准度的提升奠定基础,若必须要去小直径的试件,那么其公称直径也应控制在大于等于70毫米这一标准之上。

二是在进行钻芯取样检测时,应对芯样试件数量进行合理的控制,才能更好地符合检测平台在容量方面的要求,一般而言,芯样试件数量最小样本应大于等于15个,而大直径的芯样试件数量则应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进行确定,且始终处于规定范围之内,且小直径芯样试件数量应结合鉴定需要适当的增加。与此同时,每个芯样试件均应源于一个构建,亦或是结构局部位置,才能更好地将其所处的状态进行明确。加上混凝土结构自身的强度较大,因而还应确保所取芯样试件还应具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既能便于取样机的安装和操作,又能避开主筋而对结构带来的影响。

三是在鉴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应结合抗震指数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鉴定,才能更好地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分析,避免由于影响因素考虑不足而对鉴定的精度带来影响。所以在鉴定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所鉴定对象的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方式进行鉴定,才能确保鉴定的针对性,因而在采用钻芯取样的方式进行鉴定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其他的鉴定方式予以辅助,才能进一步提高鉴定结果的精准性。

2.采取针对性的方式尽可能地确定精测的精度

由于鉴定的精度源于检测的精度,检测的精度需要技术提供支持,所以我们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方式确保检测的精度,而检测的方式往往较多,所以以下笔者以最为常见的回弹检测方法的应用为例,就其应用要点和注意事项作出以下分析。

就其应用要点来看,主要是在结合建筑加固标准的前提下,采取合理规范的方式计算混凝土的强度系数,最终评价混凝土材料自身的稳定性,并得出结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随着现代科技力量不断的发展,这一方法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和完善,不仅检测流程十分简便,而且还能鉴定多种建筑工程,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对其检测模式进行灵活的调整,有效的预防由于检测模式不当而对检测的科学性和精度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不管采用何种检测技术,势必离不开专业检测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所以我们应结合技术采取设备,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检测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的性能状态,才能更好地确保检测的精度,从而更好地在建筑结构质量鉴定中发挥其作用,进一步确保鉴定结果的精准性。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有关技术的学习,加强新工艺技术的引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不管是结构的加固还是结构的鉴定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所以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加固质量,我们就必须对加固和鉴定工作的内容与流程进行有效的认识,在强化对其应用的同时还应对其二者的关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为双方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以提升,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结构安全鉴定 篇4

关键词:砖木混合结构,安全性鉴定,抗震措施鉴定,承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老旧建筑的安全性鉴定也越来越多。一般鉴定单位对于常规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及砌体结构的鉴定能够得心应手,但对于一些建设年代较长、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砖木混合承重结构往往无从下手。这类建筑通常是由带壁柱的砖墙、木柱、木屋架等构成,现行规范对这种结构没有明确规定。本文通过规范理论与实例分析阐述了这类砖木混合结构房屋的主体承重结构安全性鉴定方法。

1 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鉴定方法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1]第6.3节,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鉴定,主要考虑各种构件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性以及结构侧向位移三个方面。由于该种结构的侧向位移测绘与其他常见结构区别不大,本文从构件安全性、结构的整体性方面对结构的鉴定方法进行阐述。

构件的安全性鉴定项目主要有构件的承载能力、构造、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或变形)、裂缝以及危险性的腐朽和虫蛀等;结构的整体性鉴定项目主要有结构布置、支撑系统布置及构造、圈梁构造、结构件的联系等。砖木混合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应分为砖砌体结构和木结构两部分分别鉴定。

木结构的构造措施及危险性的腐朽和虫蛀现象,可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第10.1条及《木结构设计规范》[3]进行检查;根据标准[2]第10.1.3条“木结构房屋以抗震构造鉴定为主,可不作抗震承载力验算”,因此该类木结构不做抗震承载能力验算,但应根据规范[1]对木构件在正常使用荷载下承载能力进行验算。

根据标准[2]第10.1.1条注3的规定,木柱和砖柱混合承重的房屋,砖砌体部分可按照第9章的有关要求鉴定,因此砌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可根据第9章进行检查,其他构造措施可依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4]进行检查。砖砌体部分的抗震承载力应依据标准[2]第3.0.5条进行计算,正常使用荷载下的承载力应依据规范[4]进行计算。

以下举例说明砖木混合结构主体结构安全性鉴定的方法。

2 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某建筑物为单层圆木柱、砖壁柱混合承重结构(木屋盖),纵向外墙及山墙为带壁柱砖砌体,内部承重柱及檩条均为圆木,三角形木屋架,方木椽条,屋面由水泥瓦、黄泥、苇箔等构成。该建筑物约建于20世纪50年代,所处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现场照片如图1,图2所示,平面图如图3所示。

2.2 抗震措施鉴定

该结构的抗震措施应按A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2]。

mm

1)木结构的外观质量调查。该建筑物部分木构件存在较大的裂缝,主要集中在圆木柱及屋架的上下弦杆,所检构件表面最大裂缝宽度及深度如表1所示;圆木柱柱脚与基础接触部位存在轻微腐朽现象;个别木屋架杆件及檩条存在腐朽、蚁蚀现象;个别杆件连接存在松动现象;局部屋面存在破损现象;不满足鉴定要求。缺陷照片如图4,图5所示。

2)砖墙体的外观质量调查。该建筑物部分砖砌平拱过梁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局部外墙砂浆受雨水冲刷现象严重,不满足鉴定要求。缺陷照片如图6,图7所示。

3)木结构体系及连接构造做法调查。该建筑物未设置柱间支撑及圆木柱柱顶纵向水平系杆,未设置屋架上下弦横向支撑、竖向支撑及下弦纵向水平系杆,不满足鉴定要求。

该建筑物圆木柱直接放于料石基础上,无有效锚固措施,屋架与圆木柱连接节点未设置斜撑,椽条与檩条、檩条与屋架均未钉牢,不满足鉴定要求。

4)砖墙体的整体连接措施调查。该建筑物砌体墙中均未设置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不满足鉴定要求。

5)房屋的易损部位及其连接的构造调查。屋顶女儿墙高度为500 mm,未采取有效锚固措施且砂浆强度低于M0.4,不满足鉴定要求。

6)砖柱与砖墙体的材料强度。经检测,砖强度等级为MU7.5,满足鉴定标准的最低要求;砂浆强度等级M0.5,满足鉴定标准的最低要求。

2.3 承载力验算

该建筑物两侧外纵墙高度为4.8 m,小于6.6 m,纵墙厚度为370 mm,大于240 mm,且开洞面积不超过50%,结构单元两端均有山墙,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第9.3.4条的规定,可不进行纵向截面抗震验算。该建筑物的横向抗震可按照平面排架进行计算并记及空间工作。

采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该榀排架进行计算。由于现有计算软件的限制,计算时需要进行一些假定和简化。假定:木构件表面没有裂缝,木柱柱脚有效锚固,连接节点完好,砌体无裂缝。简化:砖垛基础部位设为刚接,木柱柱脚及顶部、墙垛顶部设为铰接,屋架腹杆两端设为铰接。计算简图如图8所示。

计算参数设置:7度(0.1g)抗震设防,屋顶恒荷载取3.5 k N/m2,活载取0.50 k N/m2,基本雪压取0.35 k N/m2,基本风压取0.40 k N/m2,砖强度等级MU7.5,砂浆强度等级M0.5,木柱的强度等级取TC11,屋架强度等级取TB11。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及弹性模量如下[6,7]:

墙垛验算:考虑风荷载控制的组合(不考虑地震荷载):墙垛底部弯矩迎风面M=23.204 k N·m,轴向压力N=97.811 k N,y1=0.305 m,e=M/N=0.237 m>0.6·y1=0.183 m,不满足规范[4]第5.1.5条的规定。

考虑地震组合时,墙垛底部弯矩设计值M=15.523 k N·m,轴向压力N=97.810 k N,y1=0.305 m,e=M/N=0.158 m<0.9·y1=0.274 m,满足规范[5]第9.3.8的规定。

其他构件的承载力计算不再详述。

2.4 结论及建议

针对该建筑物存在构造缺陷、结构损伤、承载力不足等现状,该建筑物应依据相关规范采取补强或更换等处理措施。

3 结语

老旧砖木混合承重结构是一种的特殊结构,本文结合相关规范通过工程实例,明确了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鉴定的内容,并详述了该种结构抗震措施的主要调查项目及墙垛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为相关工程的鉴定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S].

[2]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3]GB 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S].

[4]GB 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5]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6]施楚贤.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8-80.

结构安全鉴定 篇5

一、委托单位:人民法院

二、委托时间:年月日

三、工程地点:

四、委托内容:

五、工程概况

层刚架结构,基础为基础。为确保该建筑物安全使用,委托我单位对其可靠性鉴定。

六、原被告应提供的证据资料

1、原告方提供工程施工图(含变更文件),岩土勘察报告、沉降观测记录、双方所签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被告方提供工程材料产品合格证,检验报告,施工记录等施工质保资料。

原被告双方认为必要提供的其他证据资料

2、以上资料应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图纸类除外),复印件应为A4规格,核对后将原件退回。若无原件,只提供复印件,应在复印件上盖章(签字)。资料应装订成册并编写页码,封面盖章(签字)。

3、提供的复印件资料,鉴定完成后不再退回。其他资料在法院判决后30天内到鉴定单位领取,过期不负责保存。

七、检测仪器及机具

1、混凝土回弹仪(ZC3-A);

2、CTS-9003型超声波检测仪;

3、TT220数字式覆层测厚仪;

4、游标卡尺、千分尺、卷尺、钢盘尺

5、红外线测距仪(Leica Classic);

6、其他检测仪器。

八、主要检测依据

1、结构检测所依据的规范、标准

(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01);

(2)《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GB/T 11345-1989);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1993);

(4)《建筑变形量测规程》(JGJ/T 8-1997);

(5)《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6)《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7)《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实验取样规定》(GB2975-82)

(8)委托单位提供的建筑结构鉴定委托书。

(9)《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CECS 24:90);

2、结构鉴定所依据的规范、标准

(1)《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

(5)《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 144-90)。

(2)(3)委托单位提供的车间建筑结构施工图纸一套。

下载更多经典案例,请登陆中国检测网.cn

1九、鉴定检测方法

1、检查焊缝施工纪录、复式报告。检查焊接材料质量合格证明材料、检验报告。并随机抽取处焊缝,采用超声波或射线探伤检测钢框架焊缝焊接质量,并检查焊缝表面有无气孔、夹渣、弧坑、裂纹等缺陷。

2、检查钢结构防火涂料产品质量报告、施工纪录、及复式报告。选取榀柱、梁用涂层厚度仪、测针、钢尺检测钢构件表面涂层厚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检查涂层厚度是否均匀,是否存在离析、坠流等现象。

3、随机抽取个基础,采用回弹法检测基础抗压强度,并检查基础混凝土是否有开裂、酥松等缺陷。、检查墙体、散水等围护结构是否完整,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颗柱榀式样、检验材质。

6、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抽检柱根,屋架榀,吊车梁 根,检测位置见表1.采用钢尺对上述外观尺寸进行检测,检测位置、数量见表1。

8、屋架、吊车梁挠度、标高检测

采用水准仪或激光测距仪检测屋架下弦、柱牛腿标高。检测位置和数量见表1。用水准仪、钢尺检测吊车梁挠度

9、外观质量检查

对钢构件进行制作和安装外观质量全数检查。

9.1、钢柱垂直度检测

对于申请鉴定方认为存在垂直度不合格问题的柱,采用经纬仪进行垂直度检测,在此基础上再抽测根柱垂直度。

9.2、柱间支撑预埋件位置错误,纠正后其连接是否符合要求

按申请鉴定方提出柱间支撑位置错误的支撑处,检查其位置是否有偏差

10、天沟板厚度和排水口检查。

随机抽查处天沟板,检查其板厚。全面检查排水口设置情况。

11、吊车梁对接焊缝检查

随机抽取榀梁,用手工探伤法检查吊车梁上下翼缘对接焊缝

12、钢屋架侧弯及挠度检测

根据申请鉴定方对屋架上述问题提出检测位置,在此基础上随机抽查 榀屋架进行检查。采用屋架两端拉线方法结合水准仪进行检测。

15、高强螺栓施工质量检查:

检查高强螺栓质量合格证明书、检验报告、复式报告。初拧、复拧、终拧施工报告。并随机抽取组节点,进行抗扭力矩检测。

16、吊车钢轨轴线位置检测:

随机抽取吊车梁,检查钢轨和吊车梁连接。用水平仪检测轨道平整度。采用经纬仪和钢尺检测轨道轴线尺寸。

17、检测钢构件涂料涂装遍数:抽取构件用干漆膜侧厚仪检测

18、砖墙砌体采用2m靠尺检测砖墙垂直度。外观质量。

上述检测项目对存在质量问题部分提出维修方案和维修费用。

检测时鉴定人员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检测方法和内容。

十、原被告应配合的工作

1.双方于

2.原告方提供现场检测环境和条件,按照本方案所确定检测位置搭设架子,保证检测人员便于操作和安全。提供电源。

3.鉴定单位不负责因鉴定需要而必须对相关部位的拆除工作;

4.现场鉴定时应配备名工人,并自备相关工具;

5.现场鉴定时原、被告代表应到场,并接受鉴定人员询问;

6.对因鉴定需要而破损的部位,鉴定单位不负责恢复。

十一、根据相关收费标准,本项鉴定费用元。

十二、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并交付鉴定费用后,鉴定单位将开展现场鉴定检测工作。现场鉴定检测结束后工作日出具鉴定报告。

结构安全鉴定 篇6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加固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受太平洋板块、亚欧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纵深发育水平很高,导致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大陆Ⅵ~Ⅸ度地震区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并且地震区中很大一部分为抗震设防相对较薄弱的村镇地区。历次震害表明,砌体结构建筑物的楼层数越高其所受的震害就越严重。

1.影响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的因素分析

1.1砌体房屋纵墙的影响

随着住宅商品化和住宅功能要求的提高,使得一些多层砌体住宅房屋的客厅增大,个别的设计方案和实际工程在客厅的外纵墙没有设置,形成构造柱、圈梁与阳台门相连,使得外纵墙的开洞率大于55%。众所周知,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主要依靠砌体墙,而地震作用在水平方向是两个方向的,房屋的纵向相对于横向弱得多,在地震作用下纵向则率先开裂和破坏。由于是纵向墙体又是横向墙体的支承,所以纵向墙体的开裂和破坏则会削弱对横向墙体的支撑作用,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在实际的多层砌体住宅房屋中,还有纵向阳台门和窗的中间砌筑240mm×240mm的砌体墙垛。这个方案虽然较阳台全部为开洞要好一些,但是该砌体墙垛的高宽比远大于4,在地震作用下为弯曲破坏,由于砌体墙垛的抗弯能力很差,所以该墙垛对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几乎没有什么贡献。

提高多层砌体住宅房屋的纵向抗震能力,应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1)多层砌体住宅房屋至少有一道通长且基本贯通的内纵墙,门洞的宽度不宜大于1.5m;所谓基本贯通,就是不宜有大于720mm的错位。

(2)外纵墙的开洞率应进行控制。在仅有一道内纵墙的情况下,6度和7度时外纵墙的开洞率不宜和不应超过55%;8度时不宜超过50%。

1.2 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明确规定:“局部尺寸不能满足时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弥补。”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1.2.1局部尺寸不足的量化

从局部尺寸的限值是为了在地震作用下该轴线的墙段各个击破即个别墙率先开裂和破坏的概念出发,局部尺寸不足者不宜小于[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限值0.8;其墙段的宽度可以从墙体外边缘算起。

1.2.2采取加强措施

(1)加大墙边处构造柱的截面和配筋。

(2)对局部尺寸不足的墙段采用水平配筋砌体等。

1.3 砌体房屋的层数及高度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l-2001)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1.4墙体的高宽比

由于砌体墙的破坏形态与墙体的高宽比有关。当砌体墙的高宽比小于1.0时,墙体形成剪切破坏的x形裂缝;当砌体墙的高宽比不小于1.0且不大于4.0时,墙体为剪弯破坏;当砌体墙的高宽比大于4.0时,为弯曲破坏。在墙体中部增设构造柱后,其墙体的破坏形态按构造柱和圈梁(或钢筋混凝土带)包围的两个子墙体呈现出不同高宽比的破坏形态。若砌体墙沿高度方向的中部也设置钢筋混凝土带,则按构造柱和圈梁(或钢筋混凝土带)包围的四个子墙体呈现出不同高宽比的破坏形态。因此,在应用新的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横墙较少关于“在横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层高”时,也要注意不要造成构造柱和圈梁所包围墙体的高宽比大于1.0。当出现构造柱和圈梁所包围墙体的高宽比大于1.0时,宜在墙体高度的中部增设60mm高的钢筋混凝土带,配筋可采用3Φ6。另外,对于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住宅房屋的方案设计申,一般宜控制一层内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不超过60%,否则不会在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住宅房屋的抗震验算中通过,则必然增加方案的修改工作量。

2.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

上部结构根据实际工程概况分析加固原因和目的,进而确定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对抗震承载力不足或开裂受损的房屋而言,宜采取面层或板墙加固、拆除重砌、增设砌体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裂缝灌浆加固等措施。对于整体性差的砌体结构,采用增设构造柱、圈梁、钢拉杆或锚杆等措施加强纵横墙及其与楼屋盖的连接;也可采取增设托梁、预制楼屋盖增设叠合层等方法加强楼屋盖,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局部薄弱部位,如无拉结筋的填充墙、“女儿墙”、悬挑构件、平面不规则处等,采取有关拉结、增强承载力、拆除或平面切割等措施。以上的加固措施均属于传统加固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或整体性,主要措施是增大材料强度、加大构件截面、增设新构件等。

2.1适用于砌体结构的直接加固方法

(1)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加固后的承载力提高明显,技术经验比较成熟;常用于加固柱、带壁墙,但其现场湿作业施工时间长,加固后建筑结构的净空有所减小。

(2)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属于复合截面法。其原理是把欲加固墙体表面粉刷层剔除,在墙体两侧附设Φ4mm~Φ8mm的钢筋网片,然后抹水泥砂浆面层,常用于砌体墙加固及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

(3)增设扶壁柱加固法——属于加大截面加固法。其优点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承载力提高有限,不易满足结构的抗震要求,一般仅用于非抗震设防地区。

2.2 适用于砌体结构的间接加固方法

(1)包钢加固——也称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以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粘结时,称之为湿式包钢加固。这种措施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作业量小,但用钢量较大,加固费用高,防护措施要求较高,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加固。

(2)预应力撑杆加固法——其优点是最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适用于加固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缺点是不能在6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使用。

2.3 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

(1)增设圈梁——这种措施可用于既有砌体结构的圈梁设置不符合抗震要求、纵横墙交接处有明显缺陷及房屋整体性较差等工况。

(2)增设梁垫——该措施可用于大梁下砖砌体被局部压碎或大梁下墙体局部产生竖向裂缝等工况。

(3)砌体局部拆砌——当房屋发生局部破裂,且未影响承重及结构性安全时,将破裂墙体局部拆除,并采用高一级强度的(下转第341页)(上接第238页)砂浆及整砖砌筑。

(4)砌体裂缝修补——可根据砌体构件的受力状态和裂缝特征及其产生原因,针对性地进行裂缝修补或加固。常采用水泥砂浆填缝修补、配筋水泥砂浆填缝修补、灌浆修复等措施。

3.抗震加固新技术

3.1减震隔震

随着减震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历次强烈地震中建筑结构破坏形式的总结,我们可通过分析地震作用效应,采用减震隔震技术,减小既有砌体房屋在强震中所承受的地震作用。目前在既有建筑结构中常用的减震技术主要有基础隔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以及调谐减震技术等被动减震方法。

3.2 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

当今世界资源越来越短缺,地震频发,针对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这两项工程,许多学者提出了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并对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体化技术可以提高既有结构承载能力、改善既有结构的抗震性能,与传统抗震加固技术相比,一体化技术改造后结构的承载能力更高、抗震性能更好,能使既有建筑耗能能力有所降低,节约能源,实现了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有机结合,避免二次作业,设计施工一体化,降低运营成本。目前,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是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技术中最常用的无机材料。

【参考文献】

某公寓结构抗震安全性检测鉴定 篇7

某公寓设计于2001年, 建于2001年, 总建筑面积为9 025.06 m2, 其中地下室面积为609.55 m2。

该建筑原设计共14层, 建筑总高度为44.0 m, 地下1层层高为3.25 m, 1层层高为4.45 m, 2层~11层、14层层高为3.0 m, 13层层高为3.1 m, 楼梯间出屋面高度为3.0 m, 室内外高差为1.2 m。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础为梁板式阀片基础, 基础埋深为-4.7 m, 楼、屋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C30, C35。

该建筑施工至地上10层时于2002年停工, 裸露至今。为评定该公寓楼现有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 对该建筑现有结构抗震安全性进行检测鉴定。

2 结构计算分析

采用结构设计软件PKPM对该公寓进行建模计算。结构楼、屋面恒荷载取值依据原设计图纸给出的建筑做法计算得到;楼、屋面活荷载取值依据现行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值;地震作用参数依据现行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取值:8度设防, 0.2g, Ⅲ类场地;结构自重由计算软件自动导算;各层建筑材料强度:根据检测得到的混凝土强度值, 可采用原设计的标准值。

2.1 现有结构 (10层) 计算分析

现有结构 (10层) 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

1) 框架梁、柱安全性验算结果。经计算, 该结构梁、柱承载力均满足:R/γ0S≤1.0。该结构X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3 359, Y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2 876, 小于规范规定的限值。该结构X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1,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7, 满足现有规范要求。

2) 框架梁、柱抗震性验算结果。经计算, 该结构除5层~11层D-2柱Z5配筋不足, 其余梁、柱承载力均满足:R/γ0S≤1.0。该结构柱最大轴压比为0.8, 该结构X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1, Y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7, 该结构第一平动自振周期为0.932 4 s, 第一扭转自振周期为0.710 6 s, 周期比为0.76, 均满足现有规范要求。该结构X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840, Y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719, 其中Y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超过限值11.3%, 说明该结构侧向刚度不足。

2.2 结构按设计高度 (14层) 计算分析

结构按设计高度 (14层) 计算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1) 框架梁、柱安全性验算结果。经计算, 结构部分梁、柱承载力满足:R/γ0S≤1.0。该结构X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1, Y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6, 该结构X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3 048, Y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2 590, 满足现有规范要求。

2) 框架梁、柱抗震性验算结果。

a.梁、柱承载力验算见表1。

b.柱轴压比验算。地下室1层存在3根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 最大轴压比为0.94。1层存在9根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 最大轴压比为0.94。2层存在4根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 最大轴压比为0.93。3层存在1根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 最大轴压比为0.85。其余各层柱轴压比满足规范限值。因此可知结构高度增加后, 结构侧向刚度不足。

c.结构整体扭转验算。X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1, Y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6, 满足现有规范要求。

d.结构侧向位移验算。X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762, Y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646, X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超过5%, Y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超过23.8%。说明该14层结构侧向刚度不足, 需对结构体系进行修改。

e.结构平面规则性验算。该结构第一平动自振周期为1.248 6 s, 第一自振周期扭转为0.968 7 s, 周期比为0.78, 满足现有规范要求。对比10层现有结构与14层结构周期与周期比, 见表2。

根据表2结果, 现有10层结构按原设计图纸施工至14层, 结构平动周期与扭转周期均增大, 结构刚度变小。

3 结构安全性及抗震性能鉴定

1) 现有10层结构在静力作用下安全性满足要求, 抗震性能满足要求。2) 按照设计由现有10层结构增加至14层后结构抗震性能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其原因为柱轴压比、柱承载力、最大弹性位移角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摘要:针对中途停工的建筑, 采用PKPM软件建模, 依据现有规范对该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 并对该建筑现有结构及原设计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进行了评定, 得出了一些结论, 可供工程施工参考。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强度校核,抗震鉴定

参考文献

[1]GB/T 50344-200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

[2]GB 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陈业群, 张永胜.某单层排架厂房结构检测与鉴定[J].山西建筑, 2012, 38 (5) :53-54.

[5]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旧砖混结构房屋安全性鉴定探讨 篇8

1 工程概况

太原市某住宅楼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居民入住, 房屋投入使用。该楼东西方向总长度为65.6 m, 南北方向宽度约为10.92 m, 总建筑面积约为2 043 m2, 室内外高差0.7 m, 1层层高3.0 m, 2层、3层层高3.2 m。该楼为砌体结构, 采用横墙承重结构体系。基础采用毛石混凝土条形基础, 楼 (屋) 盖采用混凝土现浇楼板与预应力空心楼板相结合, 设置有圈梁、构造柱等构造措施。

2 鉴定内容及方法

1) 结构平面尺寸及布置复核: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图纸资料, 现场对该楼结构的平面尺寸及布置进行测量、检查, 复核是否与原设计尺寸相符。

2) 使用历史调查:对该楼自建成后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包括使用期间的改造、维修情况, 确定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3) 结构荷载调查:对该楼目前的实际荷载进行调查记录和核实。

4) 基础检查:现场在该楼外围开挖2个探井, 抽查其基础型式及尺寸是否与原设计相符。

5) 结构现状检查:对该楼墙体、楼屋盖、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的构件及连接情况全面检查, 对其存在的裂缝和变形进行测量并记录。

6) 主体结构倾斜量测量:对建筑物具备的观测条件的角点进行倾斜量测量, 确定其倾斜量是否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7) 结构构件的材料强度检测:对混凝土构件的现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抽检, 对墙体的砌筑砂浆抗压强度和砖的抗压强度进行检测评定。

a.混凝土构件强度抽样:随机抽取该楼内3个混凝土构件, 采取钻芯法对所抽取的混凝土构件现龄期抗压强度进行相应的评价。

b.砌体砂浆抗压强度检测:在该楼墙体中随机布置6个测区, 采用贯入法对砂浆强度进行检测, 推定其抗压强度。

c.砖抗压强度检测:对该楼墙体随机抽取10个测区共100块砖, 采用回弹法对砖的抗压强度进行检测, 并推定其抗压强度。

8) 结构验算:根据设计图纸和现场量测、测试的数据结果和实际荷载情况, 对砌体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 (墙体) 进行承载力 (受压、抗震、局部承压) 和高厚比验算。

9) 结构安全性鉴定及评级: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进行结构安全性等级的评定。

10) 结构适修性评价: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进行结构适修性的评价。

3 安全性鉴定评级

安全性鉴定评级是在对建筑物进行现场检查、检测的基础上, 并通过内力验算而做出的结论。

3.1 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1) 砌体构件。

砌体结构构件安全性鉴定, 应从承载力、构造及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和裂缝等四个方面考虑, 取其中最低一级作为该构件的安全性等级。

a.按承载能力评定。

该楼墙体构件的承载力包括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和局部承载力两项, 评定时要综合该两项计算结果, 取其最小值作为构件的承载力进行评级。该楼承重墙构件安全性等级评级统计结果见表1。

b.按构造评定。

砌体结构应对墙、柱的高厚比和构造两方面进行构件安全性评级, 取其中较低一级作为该构件构造的安全性等级。

第一, 墙、柱高厚比项目。

根据各层墙体构件高厚比的计算结果发现:1层墙体高厚比最大值31.2 (限值20.1) , 该楼1层有三处墙段高厚比不符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限值要求且超过限值的10%, 评定为cu级;对于该楼其余的墙体, 其高厚比计算值满足限值要求, 评定为au级。

第二, 连接及其他构造项目。

该楼各层均有圈梁布置, 圈梁仅布置在外墙、楼屋盖处, 且在三个开间段断开, 使得圈梁不连续, 无法形成闭合体系。后期的80年代抗震加固并未外加圈梁, 也使得外加构造柱间没有有效连接, 从而无法形成封闭体系以抵抗地震作用。构造不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要求, 但尚未导致构件或连接部位的开裂、变形、位移或松动。

综上所述, 依据对该楼构造的检查结果及《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4.4.3条的规定, 按构造评定该楼所有墙体的安全性等级为cu级。

第三, 按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或变形评定。

本次现场检测, 现场分别在建筑物的两端和中间共布置三个观测角点, 工作人员采用电子经纬仪对其进行了倾斜测量, 倾斜测量结果见表2。

依据该楼倾斜测量结果及《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4.4.4条的规定, 按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或变形评定该楼各层墙体的安全性等级为cu级。

第四, 按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评定。

该楼墙体裂缝大部分集中存在于纵墙墙体上, 基本为斜向裂缝。

最大裂缝位于2层, 宽度为6 mm (大于5 mm) , 部分纵横墙连接处出现通长的竖向裂缝。

对裂缝宽度超过2.0 mm的墙体和纵横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的墙体其安全性评级为cu级, 对存在裂缝但裂缝宽度未超过2.0 mm的墙体其安全性评级为bu级, 其余砖墙的安全性等级为au级。

2) 混凝土结构构件。

该楼混凝土结构构件包括预制楼 (屋) 盖板和现浇楼 (屋) 盖板。经检查, 由于对上述楼 (屋) 盖板未发现其本身的裂缝、保护层脱落和钢筋锈蚀等现象, 应评定该楼混凝土构件的安全性等级为bu级。

3.2 子单元安全鉴定评级

3.2.1 地基基础子单元

现场检查结果, 该楼存在因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非受力裂缝, 裂缝宽度小于10 mm。地基不均匀沉降稳定后, 所测的部分角点的倾斜量 (83 mm) 远远超出现行规范的限值 (40 mm) 。评定该楼地基基础安全性等级为cu级。

3.2.2 上部承重结构子单元

应根据其构件的安全性等级 (分主要构件和一般构件) 、结构的整体性等级以及结构侧向位移等级三项内容进行评定。

1) 主要构件的安全性评级。

该楼上部承重结构中, 主要构件为承重墙, 对承重墙构件的安全性等级综合评级见表3。

2) 一般构件的安全性评级。

在该楼上部承重结构中, 一般构件为混凝土结构构件。

依据混凝土构件的安全性等级为bu级评定该楼所有混凝土构件的安全性等级为bu级。

3) 结构的整体性评级。

结合对结构支承布置情况和结构间的联系等情况, 评定该楼结构整体性的安全性等级为du级。

4) 结构侧向位移。

根据按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或变形评定结果, 按结构侧向位移评定该楼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等级为cu级。

5) 综合评定。

根据上述情况, 评定上部承重结构子单元的安全性等级为du级。

3.3 鉴定单元安全性综合评级

依据以上对子单元的评定结果, 综合最终评定该楼的安全性等级为dsu级。

4 适修性评价

4.1 上部承重结构适修性评级

4.1.1 地基基础适修性评级

该楼由于水患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 现阶段基础持力层粉土层含水率很高, 地基承载力存在不足, 对上部主体结构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由前文所述的地基基础情况检查、倾斜测量以及裂缝原因分析可知, 该楼地基不均匀沉降是造成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

该楼不均匀沉降存在的范围很广, 需要对结构进行全面的地基加固, 且处理时对一层住户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故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有关适修性评级的标准, 评定该楼地基基础适修性为C'r级。

4.1.2 承重墙体构件适修性评级

该楼承重墙体材料强度偏低 (砖强度MU7.5, 砌筑砂浆抗压强度1.1 MPa) , 部分墙体的受压承载力不足, 但抗震承载力严重不足, 且有墙体中出现大量裂缝, 已对主体结构造成安全隐患, 应尽快采取措施进行加固。由前文所述的各项检查、检测和计算结果可知, 该楼墙体构件所存在的主要缺陷包括:墙体非受力裂缝、砖和砌筑砂浆强度及承载力不足。

由上述情况分析可知, 该楼承重墙体构件存在的缺陷范围较广, 整个墙体承重结构体系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虽然所涉及相关问题的处理难度不大, 但需要加固处理的范围大, 费用高, 且处理后对房间使用会造成一定影响, 故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有关适修性评级的标准, 评定该楼地基基础适修性为C'r级。

4.1.3 结构整体性适修性评级

由于该楼主体结构在整体构造及抗震能力方面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所以在对该楼进行加固维修时, 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提高结构整体性的加固改造。加固手段虽然从技术上而言并不复杂, 工艺也较成熟, 能有效的提高结构的整体性, 但加固的范围较大, 个别部位的施工存在一定的难度, 且加固后对建筑的使用功能也有所影响, 故该楼结构整体性适修性评级为C'r级。

4.2 鉴定单元适修性评级

综合考虑以上所述的地基加固、墙体加固和结构整体抗震加固等工作内容, 对该楼所现存的缺陷和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加固处理, 所面临的技术难度并不大, 但同时也要考虑加固带来的不利因素:首先, 加固的范围较大, 加固工程的开展必然要导致该楼正常使用的停滞;其次, 如此大范围的加固必然带来不菲的费用成本;最后, 加固工程会使得该楼的荷载总量增加, 对地基基础带来新的负担, 有可能造成附加沉降。

综上所述, 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3.3.4条相关规定和本报告对上部承重结构适修性的评定结果, 综合评定该楼适修性为C'r级。建筑宜考虑拆除或重建。

5 结语

现有旧砖混结构房屋不断出现事故, 考虑旧砖混结构房屋使用已久, 普遍出现裂缝, 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不受到损害, 因此, 对旧砖混结构房屋的鉴定应提上日程。通过案例, 为房屋安全性和适修性鉴定评级的方式方法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GB 50292-1999,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S].

[2]GB 50003-201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结构安全鉴定 篇9

所谓混合结构体系是指采用砖、石或砌块墙体和钢筋混凝土楼盖组成的结构。对混合结构体系安全鉴定的目的是通过初始勘查、现场检测、计算,对照规范和JGJ 125-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以下简称《危标》)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房屋危险级别,为房屋解危和加固修缮提供技术和政策依据。

混合结构的裂缝比较普遍,湖北省襄樊市房屋安全鉴定管理所17年来,先后对该市3 536栋私人和单位混合结构房屋进行了安全鉴定,其中2 132栋混合结构房屋都有明显的裂缝,占已进行安全鉴定房屋的60.29%。依据《危标》,发现混合结构房屋裂缝影响安全使用的有1 538栋,占2 132栋混合结构房屋的72.14%。此类房屋经安全鉴定后已逐步进行了解危。

1 影响安全使用的裂缝作安全鉴定分析

混合结构体系常见裂缝有四类,它们是斜裂缝(正八字、倒八字等)、竖向裂缝、水平裂缝和不规则裂缝,其中前三类裂缝最常见,原因也较复杂,如地基问题、温度应力、结构超载等都可能造成这些裂缝。有些裂缝宽度大于2 mm,长度大于1/2层高或1/3层高多条,便构成危点。

1.1 沉降裂缝构成危点的鉴定分析

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混合结构房屋裂缝,一般是建筑物中部下沉值较两端的大,易形成正向弯曲而造成正八字缝,反之,则造成倒八字缝;建筑物地基一端软弱或一端层高(荷重)较大,造成一端沉降大而出现斜裂缝;地基突变处建筑物一端沉降大使墙顶形成较大的拉应力而造成顶部竖向裂缝,若房屋过长,又未设置伸缩缝,易使墙体在门窗口边或楼梯间等部位产生贯通房屋全高的竖向裂缝。特别是地基变形不能稳定的沉降裂缝,十分危险。所以在安全鉴定中应高度重视,勘查、现场检测中必须弄清地基土的压缩性是否有明显差异;地基沉降曲线是不是直线;房屋高度或荷载差异是否较大;地基是否浸水;是否在房屋周围开挖土方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地面堆载是否过大;已有建筑是否临近新建高大建筑等等。例如:樊城区前进路某7层综合楼,全长43.44 m,总宽12.24 m。楼板采用长向预制空心板,由4条纵墙承重。横墙为自承重墙。基础为板厚25 cm,200号(C18)混凝土,80 cm×100 cm大放脚砖墙条形基础。地质情况:地表以下2.8 m~5.5 m为人工杂填土,5.5 m以下为淤泥质亚黏土和淤泥质黏土。综合楼中部偏西在人工杂填土下有人防工事(防空洞交叉),后回填(回填主要是垃圾物等),土质极软。

1)经初始勘查鉴定,查阅原设计图纸等资料,发现原设计为4层,1层~2层为办公,3层~4层为住宅。查找原现场基建同志,得知该综合楼1985年建至2层,由于某种原因,停工2年。因某种需要,在未经原设计单位同意的情况下,加建至7层。使用初期,基础局部显现较小裂缝,无人问津。1998年裂缝明显增大,有关部门便进行简单维修。2003年裂缝继续增大,2004年临近准备新建高大建筑,才申请安全鉴定。2)现场勘察情况,该综合楼两端地基不均匀沉降比较显著,凿开原维修层,四周局部开挖,中部偏西显现更大的裂缝(宽度18 mm~26 mm)埋置在室外地面0.5 m~1 m以下等多处危点。对照《危标》,确认为该综合楼已构成C级(局部危房),问题非常严重,当即通知该单位负责人,提出应急措施,采取局部拆除3层,地基加固修缮的处理意见,防范了事故发生。

1.2 因承载能力不足产生裂缝构成危点的鉴定分析

由于混合结构主要是砖砌体脆性材料,其抗拉强度较低,因承载能力不足产生的裂缝,很可能是结构破坏的先兆。若荷载已接近临界值,则裂缝不断发展,更有可能导致结构破坏、建筑物倒塌。因此,在安全鉴定中必须正确认识其裂缝的形态特征和产生原因,达到准确判断和鉴别的目的,防止事故发生。一般情况下,因墙、柱承载能力不足产生裂缝,常见的形态特征有:基础、高厚比较大的柱、窗间墙,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时,产生垂直方向的裂缝;承载大梁的砖柱或墙,局部受压时,上下两端产生垂直和斜向的裂缝;砖挑檐承受竖向剪力,水池、筒仓承受轴心受拉或偏心受拉,砖砌平拱承受竖向弯矩,砖过梁承受弯矩与剪力共同作用等,产生垂直或斜向的裂缝;墙、柱等承受大偏心受压时,也可能产生水平方向的裂缝等等。裂缝位置常在墙、柱下部1/3处;裂缝宽度0.1 mm~3 mm不等,裂缝形状是中间宽,两端细;裂缝出现的时间,常在楼盖(屋盖)支撑拆除后即现,也有少数是在使用荷载突然增加时而开裂等等。例如襄城区王家洼某教学楼为东3层西4层混合结构房屋,纵墙承重,楼盖(屋盖)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楼面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槽形板,支承在两跨现浇横梁上,梁两端搁置在37 cm×37 cm砖柱上。2003年某天夜里,该教学楼西4层混合结构局部垮塌,幸无人员伤亡。经现场勘察鉴定,基底面积和砖柱强度均严重不足(仅为规范要求的26.8%),梁下无梁垫,砌体组砌质量低劣,查无工程地质勘测资料,地基未经计算,据有关人员述说:该楼1979年建成2层,1983年由于某种需要,东加建至3层,1989年西加建至4层,1999年迎接“普九”教育验收,整栋房屋全部崭新粉刷。勘测整栋房屋,凿开崭新粉刷层,发现有近80%以上的面积暴露出基础、承重结构、围护结构中显现危险点。依据《危标》综合判断结果为D级(整栋危房)。建议整栋拆除(已无修缮价值)。

2影响安全使用的裂缝作处理意见分析

根据混合结构房屋各构件裂缝的严重程度,破损构件在整栋房屋中的地位、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结合结构整体周围环境影响有损结构的人为因素危险状况、结构破损后的可修复性、破损构件带来的经济损失等等,计算破损构件危点的百分数p,结构危险级别的隶属度ua,ub,uc,ud和隶属函数uA,uB,uC,uD。若max(uA,uB,uC,uD)=uB,则综合判断结果为B级(危险点房)。同样地,max(uA,uB,uC,uD)=uC,则综合判断结果为C级(局部危房),max(uA,uB,uC,uD)=uD,则综合判断结果为D级(整栋危房)。不同的危险级别处理意见不同:B级采取加固修缮即可;C级采取局部拆除和加固;D级采取整栋拆除(已无修缮价值)。

3结语

在混合结构构件裂缝中,大多数是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和超载裂缝三类,而此三类裂缝的危害性和处理方法差异甚大。为在实际安全鉴定中能够较好的应用,我们必须根据裂缝的位置、裂缝出现的时间、裂缝发展与变化情况、裂缝的成因或诱发因素来正确区别裂缝产生的原因。

总之,在房屋安全鉴定中,只要把握砖砌体各类裂缝的形态特征,准确判断和鉴别裂缝产生的原因,就能够客观地计算分析,作出科学的房屋安全鉴定结论和处理意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

参考文献

[1]王赫,全玉宛,贺玉仙.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孟宪亮.危房鉴定与加固改造、拆除及技术标准规范实施手册[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2005.

[3]高凌翔.砌体结构常见裂缝的分析与防治[J].山西建筑,2006,32(7):83-84.

[4]周晋奎.砖混结构墙体开裂及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07,33(10):183-184.

工程纠斜加固和结构安全性鉴定 篇10

某工程为六层框架结构住宅楼, 建筑面积约2000m2。该工程基础采用筏板基础, 埋深1.25m~1.90m。场地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粘土、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全风化花岗岩。场地浅层地下水属潜水类型, 稳定水位埋深在0.8m~1.40m, 地下水位随季节有所变化, 年变化幅度一般小于1.0m, 对混凝土和钢混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因相邻建设施工, 致使该楼出现总体向南倾斜, 倾斜率最大值为8.1‰。倾斜详图如图1所示。

为恢复工程使用功能, 对该工程进行了纠斜加固处理, 并进行了结构安全性鉴定。

2 纠斜加固处理

2.1 方案

采用倾斜钻孔掏土法进行纠倾, 共布置掏土孔161个。采用锚杆静压桩进行托换加固, 为截面200mm×200mm的C30预制方桩, 共布设11m长方桩37根, 单节桩长2.0m, 桩尖端长2.0m。总体施工工序流程:施工准备→布置沉降和倾斜观测点→掏土纠偏→地基加固。纠倾加固平面布置图如图2所示。

2.2 组织实施[1,2,3]

1) 拆除建筑物周边对纠偏、加固施工有影响的障碍物;对地下管线有影响的进行拆除或改道处理, 煤气管线进行架空处理, 并增设总控阀。

2) 建立沉降、倾斜观测点, 并对建筑现有情况和裂缝进行拍照。

3) 掏土孔施工。掏土孔施工应由疏到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并由动态监测资料来指导。当建筑倾斜率接近3‰时, 暂停1~2天再进行微调掏土;回倾速率控制在5mm/d。

4) 锚杆静压桩施工。包括开挖沟槽、测放孔位、埋设锚杆、压桩和封桩头等步骤。

3 结构安全性鉴定[4]

3.1 上部结构

1) 采用目测观察、描述以及仪器量测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部结构外观质量进行了检查, 结果表明:未发现建筑物存在沉降引起的裂缝。

2) 采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结果表明:检测的一层柱、二层梁、二层柱、三层梁、三层柱、四层梁、四层柱、五层梁、五层柱、六层梁、六层柱现龄期抗压强度均满足相应的设计强度等级要求。

3) 利用钢筋定位仪和直尺抽检混凝土构件的钢筋配置情况, 检测结果表明:抽测柱主筋根数及箍筋间距均能满足设计要求;抽测梁箍筋间距基本满足设计要求;抽测现浇板板底钢筋间距有2处不满足设计及规范允许偏差要求, 其余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4) 采用楼板测厚仪对现浇板的厚度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抽测现浇板厚度平均值均满足设计要求。

5)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的PKPM系列结构计算软件, 依据现行国家规范及检测资料, 对框架结构梁、板、柱承载力进行验算, 并根据现有检测资料、地质勘察报告及设计图纸对地基基础承载力进行复核。其中: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第一组, 地震加速度为0.15g,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类, 基本风压0.35k N/m2, 基本雪压0.60k N/m2。板厚按设计取值;抽测梁、板、柱混凝土强度按设计取值;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按设计取值。

复述计算结果表明:浇板能满足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承载力要求;框架梁能满足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承载力要求;框架柱能满足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承载力要求。

3.2 筏板厚度及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

随机抽检2处基础, 开挖后测量其几何尺寸及埋深;利用钻芯法检测其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结果见表1。

检测结果表明:抽测筏板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抽测筏板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设计强度等级C30要求。

3.3 基础处理后沉降观测

对处理后基础沉降进行观测, 测点布置见图3, 检测结果见表2。

观测结构表明:基础整体倾斜及月沉降速度均小于《标准》GB50292-1999第6.2.4条要求。

3.4 地基基础安全性分析评价

根据加固设计图纸、基础检测资料及基础处理后沉降观测, 并结合现场检查情况分析表明, 处理后基础工程处于安全状态。

3.5 安全性鉴定评级

1) 上部承重结构

综合构件混凝土强度、承载力、裂缝宽度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等级进行评定, 见表3。

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等级, 对上部承重结构 (子单元) 的安全性鉴定进行评级, 结果如表4。

由表4, 主要构件的安全性等级应评定为Au级。该工程结构布置、支撑系统布置合理, 形成完整系统, 结构型式及传力路线明晰, 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构件连接构造符合要求, 无明显残损或施工缺陷;结构间的连接方式正确, 无松动变形或其他残损, 因此, 结构整体性等级应评定为Au级。综合所包含各种主要构件的安全性等级、结构整体性等级, 上部承重结构 (子单元) 的安全性等级应评为Au级。

2) 地基基础

根据加固设计图纸、基础检测资料及基础处理后沉降观测, 并结合现场勘察情况分析表明, 处理后基础工程处于安全状态。依据《标准》GB50292-1999第6.2.4条综合评定地基基础的安全性等级为Bu级。

3) 鉴定单元安全性评级

根据《标准》GB 50292-1999第8.1.2条规定, 鉴定单元的安全性等级, 应根据地基基础和上部承重结构的评定结果按其中较低等级确定。因此, 鉴定单元的安全性等级应评为Bsu级。

4 结语

通过对该住宅楼进行纠倾和基础加固处理, 工程结构安全性评定等级达到Bsu级, 即本工程结构系统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安全性要求, 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毓氚, 陈福全.锚杆静压桩在危险建筑物加固中的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1) :130-132.

[2]范世平, 孔广亚.建筑物加固改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 2007 (10) :24-27.

[3]王庆松, 高成云.建筑物安全鉴定及补强加固应用技术[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20-26.

房屋安全鉴定方法现状及趋势探讨 篇11

《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1989 年11 月21 日建设部令第4 号发布, 2004 年7 月20 日,根据《建设部关于修改< 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 的决定》修正) 明确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负责房屋的安全鉴定,并统一启用“房屋安全鉴定专用章”。部分省、市还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对房屋安全鉴定的管理、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能做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是具有法定地位的。房屋安全鉴定是指对房屋结构的完损程度和使用状况是否危及安全使用进行鉴别、评定。检测是为了了解建筑物的结构现状、使房屋安全鉴定有据可依而做的检查和测定工作,是鉴定的辅助手段。

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有一套严谨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房屋安全鉴定一般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受理委托:根据委托人要求,确定房屋鉴定内容和范围。

初始调查:收集调查和分析房屋原始资料,并进行现场查勘。

检测验算: 对房屋现状进行现场检测,必要时,采用仪器测试和结构验算。

鉴定评级:对调查、查勘、检测、验算的数据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评定,确定其完损等级、抗震等级或危险等级。

处理建议:对被鉴定的房屋,应提出原则性的处理建议。

出具报告:报告式样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对既有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方法,正从直接经验法和实用鉴定法,向概率法过渡。目前采用较多的仍为传统经验法和实用鉴定法,概率法尚未普及使用。

直接经验法 直接经验法是依靠房屋安全鉴定人员对被鉴定房屋的建造情况调查、现场查勘,在图纸完备情况下,按照原设计图纸对房屋的各个部位构件进行校核,利用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经验和验算对房屋进行安全等级评定。这种方法时间短,操作简单,但缺少现代检测技术的必要保证和科学评定程序,鉴定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机性。

实用鉴定法 实用鉴定法是在传统经验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主要依据鉴定人员全面分析被鉴定房屋的损坏原因,列出明确的鉴定、检测项目,经过实地仪器检测和查勘,结合结构计算和实验结果,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综合性的评定,得出较准确的鉴定结论。该种方法利用现代科学仪器的检测技术而获取对房屋各组成部分的真实资料。实用鉴定法一般要完成:初步调查建筑物的原始概况,包括调阅图纸及规划、勘探、环境等技术资料。对建筑物的各组成部位进行检测和查看,包括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基础和桩、地基变形和地下水) 、建筑材料(混凝土、钢材、砖及外围结构材料) 和建筑结构(结构尺寸、变形、裂缝、抗震设防构造等) 。在实验室进行构件试验以及通过相关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模型和结构验算分析。

概率法 概率法是依据结构可靠性理论,用结构失效概率来衡量结构的可靠程度。目前该方法仅是在理论和概念上对可靠性鉴定方法的完善。

房屋安全鉴定发展趋势分析现行的房屋鉴定标准

房屋安全鉴定:评定房屋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安全等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鉴定:对未进行抗震设防设计或抗震设防烈度低于规定的建筑,进行实际抗震性能评估,主要注重结构是否满足抗震构造和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要求。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可靠性鉴定:对已投入使用的建筑,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结构可靠性状态进行评价。建筑物完损等级的评定:评定房屋的完损等级。房屋完损等级首先考虑的是房屋的安全问题,房屋结构部分的完损程度是房屋完损等级的决定因素,只有在结构构件没有危险的前提下,方可进行,否则只能按危险房屋鉴定标准进行。

朝裂缝鉴定明晰化发展

房屋裂缝一直以来都是房屋检测鉴定的重要指标,当前的房屋检测趋势来看,必须全方位明晰裂缝的受力性质、裂缝的长宽深、裂缝的稳定性。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对结构的影响差异也很大,只有弄清结构受力状态和裂缝对结构影响的基础上,才能对结构构件进行定性。结构性裂缝多由于结构应力达到限值,造成承载力不足引起的,是结构破坏开始的特征,或是结构强度不足的征兆,是比较危险的,必须进一步对裂缝进行分析。

结构性裂缝,根据受力性质和破坏形式进一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脆性破坏,另一种是塑性破坏。脆性破坏的特点是事先没有明显的预兆而突然发生,一旦出现裂缝,对结构强度影响很大,是结构破坏的征兆,属于这类性质裂缝的有受压构件裂缝(包括中心受压、小偏心受压和大偏心受压的压区)、受弯构件的受压区裂缝、斜截面裂缝、冲切面裂缝,以及后张预应力构件端部局压裂缝等裂缝是否影响结构的安全,应根据裂缝的位置、长度、深度以及发展情况而定。

如果裂缝已趋于稳定,且最大裂缝未超过规定的容许值,则属于允许出现的裂缝,可不必加固。

一般室内结构,横向裂缝导致钢筋锈蚀的危险性较小,裂缝以不影响美观要求为度,而在潮湿环境中,裂缝会引起钢筋锈蚀,裂缝宽度应小于0.2mm,但纵向缝易引起钢筋锈蚀,并导致保护层剥落,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应予处理。当裂缝长度较长,深度较深,严重影响构件的整体性,往往是破坏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朝构件变形程度化而发展

结构在长期使用中,由于荷载、温度、湿度以及地基沉陷等影响,将导致结构变形和变位,变形不但对美观和使用方面有影响,且对结构受力和稳定也有影响。

较大变形往往改变了结构的受力条件,增大受力的偏心距,在构件断面、连接节点中产生新的附加应力,从而降低构件的承载能力,引起构件开裂,甚至倒塌。

结构变形的测定项目应针对可疑迹象,根据测定的要求、目的加以选择,但最大的挠度和位移必需检测。变形的量测应与裂缝量测结合起来,结构过度的变形,可产生对应的裂缝,过大的裂缝又可扩大结构的变形。

因此,结构变形情况如何,往往是反映出结构工作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是结构构件安全鉴定的重要内容。

朝危房鉴定标准发展

《危标》规定了房屋危险性鉴定综合评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保留了原标准中提出的“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的提法,其具体规定如下:

房屋危险性鉴定应以整幢房屋地基基础、结构构件危险程度的严重性鉴定为基础,结合历史状态、环境影响以及发展趋势,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在地基基础或结构构件发生危险的判断上,应考虑它们的危险是孤立的还是相关的。当构件的危险是孤立的时,则不构成结构系统的危险;当构件的危险是相关的时,则应联系结构的危险性判定其范围。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各构件的破损程度;破损构件在整幢房屋中的地位;破损构件在整幢房屋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结构整体周围环境的影响;有损结构的人为因素和危险状况;结构破损后的可修复性;破损构件带来的经济损失。

简易结构房屋可按上述原则直接评定。

在承重结构中确定危险构件百分比时,虽然注意到了区分柱、梁、承重墙等主要构件和屋面板这样的一般构件的不同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区分构件在结构传力路径上所处位置的重要程度。

结构安全鉴定 篇12

1 影响安全使用的裂缝作安全鉴定分析

混合结构体系常见裂缝有四类, 它们是斜裂缝 (正八字、倒八字等) 、竖向裂缝、水平裂缝和不规则裂缝, 其中前三类裂缝最常见, 原因也较复杂, 如地基问题、温度应力、结构超载等都可能造成这些裂缝。有些裂缝宽度大于2m m, 长度大于1/2层高或1/3层高多条, 便构成危点。

1.1 沉降裂缝构成危点的鉴定分析

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混合结构房屋裂缝, 一般是建筑物中部下沉值较两端的大, 易形成正向弯曲而造成正八字缝, 反之, 则造成倒八字缝;建筑物地基一端软弱或一端层高 (荷重) 较大, 造成一端沉降大而出现斜裂缝;地基突变处建筑物一端沉降大使墙顶形成较大的拉应力而造成顶部竖向裂缝, 若房屋过长, 又未设置伸缩缝, 易使墙体在门窗口边或楼梯间等部位产生贯通房屋全高的竖向裂缝。特别是地基变形不能稳定的沉降裂缝, 十分危险。所以在安全鉴定中应高度重视, 勘查、现场检测中必须弄清地基土的压缩性是否有明显差异;地基沉降曲线是不是直线;房屋高度或荷载差异是否较大;地基是否浸水;是否在房屋周围开挖土方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地面堆载是否过大;已有建筑是否临近新建高大建筑等等。例如兴化市某7层综合楼, 全长43.44m, 总宽12.24m。楼板采用长向预制空心板, 由4条纵墙承重。横墙为自承重墙。基础为板厚25cm, 200号 (C 18) 混凝土, 80cm×100cm大放脚砖墙条形基础。地质情况:地表以下2.8m~5.5m为人工杂填土, 5.5m以下为淤泥质亚黏土和淤泥质黏土。综合楼中部偏西在人工杂填土下有人防工事 (防空洞交叉) , 后回填 (回填主要是垃圾物等) , 土质极软。

1) 经初始勘查鉴定, 查阅原设计图纸等资料, 发现原设计为4层, 1层~2层为办公, 3层~4层为住宅。查找原现场基建同志, 得知该综合楼1985年建至2层, 由于某种原因, 停工2年。因某种需要, 在未经原设计单位同意的情况下, 加建至7层。使用初期, 基础局部显现较小裂缝, 无人问津。1998年裂缝明显增大, 有关部门便进行简单维修。2003年裂缝继续增大, 2004年临近准备新建高大建筑, 才申请安全鉴定。2) 现场勘察情况, 该综合楼两端地基不均匀沉降比较显著, 凿开原维修层, 四周局部开挖, 中部偏西显现更大的裂缝 (宽度18 m m~26 m m) 埋置在室外地面0.5 m~1 m以下等多处危点。对照《危标》, 确认为该综合楼已构成C级 (局部危房) , 问题非常严重, 当即通知该单位负责人, 提出应急措施, 采取局部拆除3层, 地基加固修缮的处理意见, 防范了事故发生。

1.2 因承载能力不足产生裂缝构成危点的鉴定分析

由于混合结构主要是砖砌体脆性材料, 其抗拉强度较低, 因承载能力不足产生的裂缝, 很可能是结构破坏的先兆。若荷载已接近临界值, 则裂缝不断发展, 更有可能导致结构破坏、建筑物倒塌。因此, 在安全鉴定中必须正确认识其裂缝的形态特征和产生原因, 达到准确判断和鉴别的目的, 防止事故发生。一般情况下, 因墙、柱承载能力不足产生裂缝, 常见的形态特征有:基础、高厚比较大的柱、窗间墙, 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时, 产生垂直方向的裂缝;承载大梁的砖柱或墙, 局部受压时, 上下两端产生垂直和斜向的裂缝;砖挑檐承受竖向剪力, 水池、筒仓承受轴心受拉或偏心受拉, 砖砌平拱承受竖向弯矩, 砖过梁承受弯矩与剪力共同作用等, 产生垂直或斜向的裂缝;墙、柱等承受大偏心受压时, 也可能产生水平方向的裂缝等等。裂缝位置常在墙、柱下部1/3处;裂缝宽度0.1m m~3m m不等, 裂缝形状是中间宽, 两端细;裂缝出现的时间, 常在楼盖 (屋盖) 支撑拆除后即现, 也有少数是在使用荷载突然增加时而开裂等等。例如兴化市某教学楼为东3层西4层混合结构房屋, 纵墙承重, 楼盖 (屋盖) 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 楼面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槽形板, 支承在两跨现浇横梁上, 梁两端搁置在37cm×37cm砖柱上。2003年某天夜里, 该教学楼西4层混合结构局部垮塌, 幸无人员伤亡。经现场勘察鉴定, 基底面积和砖柱强度均严重不足 (仅为规范要求的26.8%) , 梁下无梁垫, 砌体组砌质量低劣, 查无工程地质勘测资料, 地基未经计算, 据有关人员述说:该楼1979年建成2层, 1983年由于某种需要, 东加建至3层, 1989年西加建至4层, 1999年迎接“普九”教育验收, 整栋房屋全部崭新粉刷。勘测整栋房屋, 凿开崭新粉刷层, 发现有近80%以上的面积暴露出基础、承重结构、围护结构中显现危险点。依据《危标》综合判断结果为D级 (整栋危房) 。建议整栋拆除 (已无修缮价值) 。

2 影响安全使用的裂缝作处理意见分析

根据混合结构房屋各构件裂缝的严重程度, 破损构件在整栋房屋中的地位、所占的数量和比例, 结合结构整体周围环境影响、有损结构的人为因素危险状况、结构破损后的可修复性、破损构件带来的经济损失等等, 计算破损构件危点的百分数p, 结构危险级别的隶属度ua, ub, uc, ud和隶属函数u A, u B, u C, u D。若m ax (u A, u B, u C, u D) =u B, 则综合判断结果为B级 (危险点房) 。同样地, m ax (u A, u B, u C, u D) =u C, 则综合判断结果为C级 (局部危房) , m ax (u A, u B, u C, u D) =u D, 则综合判断结果为D级 (整栋危房) 。不同的危险级别处理意见不同:B级采取加固修缮即可;C级采取局部拆除和加固;D级采取整栋拆除 (已无修缮价值) 。

3 结语

在混合结构构件裂缝中, 大多数是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和超载裂缝三类, 而此三类裂缝的危害性和处理方法差异甚大。为在实际安全鉴定中能够较好的应用, 我们必须根据裂缝的位置、裂缝出现的时间、裂缝发展与变化情况、裂缝的成因或诱发因素来正确区别裂缝产生的原因。

总之, 在房屋安全鉴定中, 只要把握砖砌体各类裂缝的形态特征, 准确判断和鉴别裂缝产生的原因, 就能够客观地计算分析, 作出科学的房屋安全鉴定结论和处理意见,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

摘要:本文从混合结构房屋裂缝影响安全使用的角度出发, 根据混合结构房屋裂缝的安全鉴定情况, 介绍了沉降裂缝、承载能力不足产生裂缝构成危点的鉴定分析, 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

关键词:混合结构体系,房屋裂缝,安全鉴定,沉降裂缝,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赫, 全玉宛, 贺玉仙.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2]孟宪亮.危房鉴定与加固改造、拆除及技术标准规范实施手册[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5.

[3]高凌翔.砌体结构常见裂缝的分析与防治[J].山西建筑, 2006.

上一篇:桥梁施工质量技术下一篇:高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