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共10篇)
5.12地震 篇1
据有关部门统计, 汶川震灾期间先后有110万志愿者在灾区服务, 其中有2 0多万是来自全国各地及国际N G O组织的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在抗震救灾中, 都不同程度的遇到和当地政府沟通不畅或者当地政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接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成功的做法值得我国的其他基金会和志愿者组织学习和借鉴。
一、基金会的内涵
1、基金会的内涵
基金会, 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 不以营利为目的, 从事社会公益活动, 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组织。目前, 我国的基金会主要有官办民助型基金会、官办民营型基金会、官助民办型基金会和民办民营型基金会四种类型。2004年6月正式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 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 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 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2、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简介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在民政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该组织是以扶贫开发等公益事业为主要目的、以参与式资助为主要运作模式的创新型非公募基金会, 其主管单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它以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推动企业家群体参与公益事业, 积极探索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的可持续开发式扶贫道路。
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在抗震救灾中遇到的问题
1、组织的公信力低
公信力是指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 它通过法律约束和自律规范来体现。公信力是民间组织赢得组织声誉和维持免税地位, 吸纳志愿者、获取社会资助和财政支持以及实现组织终极目标的必要前提。
2、志愿者的分散性
汶川地震发生后, 先后有大批的个人志愿者怀着极大的热情进入灾区,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灾情的救助, 但同时由于政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安排这些个人志愿者, 以至于造成了人员的浪费。据有关部门统计, 汶川震灾期间先后有110万志愿者在灾区服务, 大概有2 0多万是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际N G O组织的志愿者, 都不同程度遇到了和当地沟通不畅或者当地政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接的困难。
3、捐赠方的质疑性
在整个社会的转型期, 我国的民间组织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社会和公众对民间组织的认可度始终是比较低的, 对基金会募集物资也不是积极支持的。基金会在筹集救灾款物的过程中, 有时候会受到捐赠方的质疑。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在最初的募集抗震救灾的物资时, 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某医药公司计划要捐1000万元的药品, 但计划是捐给国家部门的, 因为它们对民间组织并不是很信任。在经过一番周折之后, 这家医药公司才决定把其中50万元的药品捐给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而这也得益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对捐赠物资公开、透明、有效的使用。
三、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1、提高组织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汶川地震发生后,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了解受灾情况和灾民需求, 始终以“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 第一需求”这条最高行动原则来要求成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抗震救灾的效率, 而且更重要的是, 提高了民众的基金会的信任度。同时, 基金会有专人负责捐助物资的分发和登记。基金会负责人给接受捐助的2万多人建立了电子文本, 还请捐助方全程参与捐款的使用过程, 这既提高了政府对基金会的信任度, 又给了捐助方一个明确的交代。
2、整合各方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
从志愿者方面来说, 基金会通过资深志愿者的影响, 来吸收大量的自行进入灾区的志愿者, 这一方面使得志愿者明确了自己的任务, 以组织化的形式有计划的开展救灾工作, 另一方面也使得也为政府解决了安排大量志愿者的难题。2008年5月1 5日, 友成与万科合作建立了遵道镇志愿者协调办公室。通过这种资源整合方式, 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金, 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使得遵道镇抗震救灾的工作顺利展开。从捐赠物资来看, 基金会动员企业踊跃捐物捐款, 广泛发动、联合企业, 通过整合企业的物资来开展救灾工作。据统计, 震后30天时间内,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累计向灾区捐赠救灾物资998.19万元, 善款累计人民币448.5281万元, 截止到2008年9月23日, 这一数字高达4000多万元。
3、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首先, 基金会内部管理物资的人员每天都详细、清楚地记录捐赠物资的进出, 并把相关的单据保留好, 以便于日后核实。其次, 赈灾期间, 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核实捐赠和使用的资金及物资的往来数据, 从财务处了解最新的捐助情况, 以方便把这些数据第一时间公布在基金会的官方网站上。最后, 基金会把捐赠物资的使用情况一一展示在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官方网站上, 给捐赠方一个回馈, 接受捐赠方的监督, 同时更好的接受社会的监督。
参考文献
[1]、许慧英, 郜永红.略论政府在基金会发展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2) .
[2]、吴光芸.论民间组织的发展与社会信任的建构[J].学会, 2007, (3) .
[3]、侯耀晨.合众集志, 成就大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抗震救灾创新性公益行动纪实[J].公共政策, 2009.
5.12地震 篇2
我从电视和报纸上看了四川遭受到特大的地震灾害,有的死了,有的受伤了,还有被埋的.对于灾难,我又多了一个恐惧,对于大自然,我又多了一份敬畏.学校里一座座楼房跨了,一个个书包还在原地,可是书包的主人不在了,搜救人员将书包整齐的放在学校门口,等待家长认领.看到这么多幼小的生命无助的离去,我又不能帮上他们的忙,我很伤心,很难过.但是,我希望在这次灾难活下来的人们坚定信心重建家园,
我的感想,老天爷你一定要让我们的祖国不要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5.12地震 篇3
【关键词】大地震 媒体 公信力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我国新闻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做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闻开放。无论是对地震灾情的公开,科学防震知识的传播,还是有关党和政府各项有力救援措施的报道,媒体都发挥了及时而强大的作用。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我国媒体的公信力得到了有力提升。
一、信息公开与第一时间报道
2006年1月,我国政府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做出了明确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信息的传播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因此,作为新闻媒体本身有责任、有义务把害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充分地传达给公众,以减少和消除他们对突发事件认识中的不确定性。此次汶川“5·12”地震发生后,各方媒体立即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地震现场、医院,随时报道死伤情况、现场救援情况、医院抢救以及各级领导赶往现场指挥等情况。各级新闻媒体都给予了及时、客观的报道,我们在第一时间里获取了从地震前方传来的不断更新的、各个方面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到每个人最切身的利益,满足了公众对突发事件知情权的享有。主流媒体以高透明度的信息传播,及时、公开地告知了人们事件的真相,减轻了公众被激起的不安全感和恐惧。
这样信息的公开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开放的程度。过去我国主流媒体遇到突发事件总是强调慎重的一面,往往不能马上做直播报道。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主流媒体往往没有抢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全面真实地报道,而往往是退缩、观望。媒介提供信息的不充分和不确定性,使得媒体失去了它应有的公信力,并且导致社会上产生大量谣言、猜测,造成舆论引导方面的被动。保密和控制消息的传播效果就是人们只能听信谣言,出现“禁果效应”。“传播学中的‘禁果效应’是指,当外界压力迫使人们无法自由获取信息时,人们往往会对被迫疏离和失去的那部分信息有更强的了解欲望,施压者与受传者之间的隔阂因此加大。”①
在突发事件刚发生时,受众还来不及对事件做出判断,还处在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的状况中,这个时间段通常被视为新闻报道的第一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人们通常会迷茫无助,具有了解事实真相的强烈欲望。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能够及时给民众提供信息,给以适当引导,就会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受众接受信息传播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最先介绍的事实就可能先发制人,在第一时间报道并且用事实说话,就会赢得主动,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新闻传播学揭示过一个规律:没有你的声音,就会有别人的声音。以你为主提供情况,你成为了信息主渠道,公众就会把你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别人的声音就无足轻重了;你提供了全部情况,即使有人想造谣也会找不到素材;你在第一时间很快提供了情况,你就能先声夺人,而不会在不利信息满天飞的时间再被动地“辟谣”。②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极为发达的时代,通过网络和人际传播很可能会导致流言的盛行。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刻主流媒体如果沉默、缺位、失职,就是自己交出了舆论阵地,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感,它将会失信于民。事实上,无论网络还是人际传播,其可信度始终低于主流媒体。民众在突发事件面前,对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具有特殊的依赖性。“如果媒体能够在事件的发端,就及时客观地介入,实现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不但可以有效地根除流言孽生的土壤和市场,实现社会公器所赋予大众传媒的信仰和原则,而且也可以成为公众、政府抵御突发性社会恐慌的免疫体和预警的眺望者。”③在这次“5·12”地震中,媒体在地震刚发生时的第一时间就去报道它,引导了正确的舆论方向和受众的理解力。主动掌握舆论阵地,行使对议程设置的权利,从而形成媒体所预期的舆论效果。同时媒体的时效性产生出了公信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这些报道中,还包括了很多负面批评,比如对豆腐渣工程房屋质疑、对慈善机构的监督等等,其中有些报道具有很大的批评力度。媒体的表现向我们证明了,我国媒体不仅是值得信赖的,而且在整个救灾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林爱培认为:“这次媒体的表现体现了保障公民知情权的精神,‘5·12’不仅是地震纪念日,也是信息迅速公开的纪念日。”④
二、前所未有的新闻开放
“纵观我国新闻界对公共危机事件性新闻的报道历程,在报道理念和报道实践上,有一个认识和发展的过程。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大地震。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对这一灾难进行报道,其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对受灾的具体损失情况、人员伤亡情况等关键内容讳莫如深,只字不提。在事隔三年之后的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召开的我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才首次披露唐山大地震的具体死亡人数。《人民日报》在闭幕的第二天即11月23日刊登来自此次会议的新闻:《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这条轰动世界的新闻,成了不折不扣的“旧闻”。1970年1月5日发生在云南通海的通海大地震在时隔30年之后的通海大地震30周年祭时,才首次在正式场合披露具体的死伤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⑤
在过去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许多国外媒体记者的采访经常会受阻。中国政府这次对新闻报道的开放态度,赢得了他们空前的支持和好评。美国《华盛顿邮报》在5月17日的文章中写到:“这一次,新闻报道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开始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进行。”《纽约时报》也在地震次日发表文章,赞扬了这次中国政府对信息采取的公开透明的举措,“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其英文网站上,大量报道此次地震灾难,定期更新灾情报到,其中包括最新死亡数字。”温总理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在地震发生现场有大规模的记者云集,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闻开放。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没有什么时候和这次一样,信息这样广泛的流通,媒体这样广泛的追问,媒体对灾难报道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三、恢复公众对媒体的信赖
与这次抗震救灾中“以救人为主”的原则一致,在报道中新闻媒体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出媒体是为受众而生。做到了贴近群众,折射出平民视角与人文关怀。媒体着重关注了受灾人民群众的命运与安全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对他们表达同情,尊重他们的需求、情感;为他们提供心理安慰,也传递着希望。
当“华南虎事件”、“纸馅包子事件”这些虚假报道使我国媒体的公信力遭受损害、权威性受到影响之时,我国政府以及媒体在这次地震中的积极态度,更加符合了民众对现代国家的期盼,对国家媒体的期盼。这让我们在饱受失去同胞伤恸的同时也感受到一丝安慰。灾难中媒体带来了巨大的传播力量,它不但统一了民众的思想,还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感动了全中国乃至海外华人,使民众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媒体“充分挖掘了新闻价值,实现了信息传播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既体现发扬了传媒公信的特点,更擢升了传媒在公众中的公信度和美誉度。”⑥
这次地震对于中国的改变也许远远不仅仅是地质上的。我们看到了信息开始自由流通,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民主的中国,也看到了一个更加值得信任、值得依赖的媒体。中国政府的声誉在提升,民众对中国媒体的信赖在提升。它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了“新闻传媒作为信息沟通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能够使公民、政府与媒体之间形成一种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修正,并且使这些过程和环节本身也日趋走向透明与公开,最终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建设。”⑦这次“5·12”地震中传媒的良好表现,真正做到了重建人心,重塑了传媒公信。我们也期望,通过这次的经验总结,我国新闻传播的理论与观念可以从此转变。■
参考文献
①石月平.《试析广播电视传播对农村公共危机事件的影响—以海宁市“2·15”特大火灾事故为例》,《视听纵横》2006年1期
②徐勇.《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http://www.szkp.org.cn/keji-
jiangzuo/download/2004-8-27.ppt)
③、⑤、⑥蒋晓丽,王东,孙勇《从公共危机事件传播透视传媒公信——“非典型肺炎”报道个案解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④程绮瑾.《“5·12”应是信息迅速公开的纪念日》,《南方周末》2008年5月29日
⑦郑保卫,邹晶.《论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及其策略》,《新闻爱好者》2008年1月(下半月)
5.12地震 篇4
1 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是对故事的自然时间状态的人为处理,是一种重要的叙事话语。叙事时间包括时序和时长等。
1.1 叙事时序:以完整倒叙和预序为主
根据其与故事发生的自然顺序的异同,时序可以被划为倒叙(部分倒叙、完整倒叙)、顺序和预序三种。在NHK的报道中,主要采用了完整倒叙和预序的叙事时序。
1.1.1 完整倒叙
完整倒叙是倒叙的一种,将追述的往事补足到最初叙事的时间起点。比如《四川大地震灾区现状》(下文简称:《现状》)第一集先描述了震源附近的红白镇五坪村村民现在的居住情况,再回到造成这些灾害的“5·12”当天境况。电视新闻叙事由于有更为生动的形象、感染力更强的现场视听叙事元素,采用倒叙的策略将有冲击力的现场画面置于开头,配以相应的解说词,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1.1.2 预序
预序是指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它是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期。在NHK《现状》中,预序也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叙事时序。首先,在设置悬念时,NHK每集都运用预序的手法事先透露一些相关情况,这就用节目精彩内容浓缩和提示的方式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其次,在复杂新闻事件的叙述中,NHK采用小标题的方式将复杂的叙事化解,这对于化解讲述复杂问题和突出事件的悬念有重要作用。
1.2 叙事时长:以场景和概要为主
叙事时长是指故事实际发生所占据的时间长度与其被叙述时所占据文本长度之间的比较,可以分为概要、场景、省略、停顿等。在NHK这两部纪录片中主要是场景叙事和概要。
1.2.1 场景
场景是指故事时间的跨度与叙述文本时间跨度大体相当,基本上由对话和场面的记录构成。在《现状》中,有众多未经剪辑的新闻现场画面,比如地震后四处的断壁残垣,这些场景叙事,如同戏剧展现一般通过影像对某个场面、景象中发生的情况进行实时记录,通过“镜头内部蒙太奇”(长镜头)的方式,用一个镜头内的景别、构图、光影、场面、人物动作等造型因素的变化,来强调、突出导演为此镜头所规定的思想含义。这样的场景叙事具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的真实感。
1.2.2 概要
概要是指把一段特定的故事时间压缩,叙事时间短于故事时间。NHK在纪录片中也多次使用这样的叙事方式,用概括叙述的方式传达尽可能丰富和重要的信息。比如“去年五月发生的四川大地震中,学校的被害情况特别严重,整个四川省死亡的学童和教职员工达9千人”,配合一组支离破碎的学校的画面,即使只是对学校伤亡情况的概述说明,信息量仍然非常充足。
2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是要在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NHK的报道中,笔者发现主要是以人物聚焦的限知视角和叙事者聚焦的无知视角为主的。
2.1 人物聚焦的限知视角
人物聚焦的限知视角即所谓“内聚焦”,它以特定人物来感知和呈现对象,在这类叙事中,叙事者只说某个人物所感知到的情况。笔者浏览了NHK对于“5·12”的报道,发现内聚焦是主要采取的叙事视角。在报道中很多时候出现了“我们”(记者)这个身份,通过记者的带领来发现和观察事件。在这种视角中记者充当了叙事者,就像导游一样带领观众去观察事件,强化了感知的客观性,使叙事传递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2.2 叙事者聚焦的无知视角
NHK在许多地方还采用了叙事者聚焦的无知视角,这种视角的特点是“冷漠叙事”,只叙述限于他自己的所见所闻。这种视角尤为适合电视新闻去展现事件,因为比起多义的文字叙述,电视画面呈现本来就已经客观一些了。在《观光村风波》中,通篇都没有出现“我们”(记者)这个角色,而只是跟随村长王记录,观察他如何想办法说服村民、村民相互之间如何解决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一种在中国媒体的地震报道中常出现的叙事者聚焦的全知视角在NHK的报道中很少出现,这种视角如同一个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上帝一样洞察世间一切。叙事者聚焦的全知视角虽然便于记者自由地调用和支配信息,但是其可靠性和真实性容易受到质疑,常常会出现记者不能对事实做冷静、客观的陈述,造成新闻的失实。由此可见NHK在视角的选择上更倾向于记者退居二线,更容易做到客观叙事的视角,做一个隐蔽的叙述者。
3 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主要是指文本内部的叙述方式安排,为文章结构;互文性的文本间的文体方式的安排,为文体结构。
3.1 文章结构: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
故事是一系列事件组成的序列,第一种是叙事作品真的铰链,被称为核心事件;而另一些只不过用来“填实”铰链功能之间的叙事空隙,被称为卫星事件。在NHK的报道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核心+卫星”的使用,在《四川大地震》中,其核心事件就是“5月12日空前的大地震袭击中国,大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社会”,为了让观众理解和接受这个事件,NHK采用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卫星事件加以说明:学校倒塌、帐篷需求、灾民避难、医疗救援等,这些卫星事件共同突出了NHK强调的核心事件。实际上这些卫星事件又可以被看成另一种核心事件,因为NHK并不是只对这些事件以简单的描述,而是对其同样安排了环境、人物、背景等材料,同样对其进行了补充、丰富、具体化。当从整体上思考NHK的三集纪录片《现状》时,可以发现NHK在整个叙事上的安排也一样体现了“核心+卫星”的结构。
3.2 文体结构:不同新闻文体的命题场组合
在新闻叙事中,存在着不同的文体在同一文本中使用的场合,表现为“不同新闻文体的命题场组合”。NHK在很多报道中使用了“不同新闻文体的命题场组合”的结构,比如《四川大地震》中,四川大地震就是一个大的命题场,还增加了新闻背景、深度报道、访谈、现场连线等文体,这就像是零件被组装在这个大命题之下,促使它有效运转。这种组合报道的形式使地震灾害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展示,对比单一的文体——比如只有消息或访谈,这种类似“组合拳”的方式可以将新闻事实更精确而完整地呈现出来。
摘要:本文主要对NHK“5·12汶川地震”报道的新关叙事话语进行分析,分析的对象包括叙事时间、视角、结构等三方面。
关键词:汶川地震,NHK,新闻叙事,话语
参考文献
[1]何纯.新闻叙事学[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6.
[2]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欧阳照.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赵伯平.重视长镜头中的信息价值——试论纪录片的长镜头与信息量之关系[J].中国电视,2006,(7).
[5]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罗兰·巴特.叙述学研究[M].张寅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董小英.叙述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关于地震作文:感动5.12 篇5
摘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用自己的男子气概和巾帼勇气诠释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血和肉的摩擦,见证了广大士兵与志愿者的无畏,当每个人被救出时。
今天已经是第9天了,时光还在流逝,不知那可恶的废墟下还有没有抱着一丝顽强信念的人们。
对,一定会有的,经过那100年前的血洗,中国人早已明白了什么叫坚强。哀悼逝者,无畏前行,这一幕一遍又一遍上演在四川,催人泪下的生死哀乐无数次的震撼着我们,这是33年以来继唐山大地震又一次惨绝人寰的事件,5月12号仅仅几分钟,许多县就被夷为平地,14:28分,汶川、北川、茂县、雅安等地都受到了不同的地震影响那一刻,上演着悲欢离合。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用自己的男子气概和巾帼勇气诠释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血和肉的摩擦,见证了广大士兵与志愿者的无畏,当每个人被救出时,旁边看到的总是他们的身影。不光是中国本土,外国资助也陆续抵达,更有国家派出高科技救援队,就拿日本来说吧,他们已经派出了好几支救援队,虽然他们曾伤害过中国,但我还是要向你们说一声“谢谢。”
5.12地震 篇6
地震灾区受灾前的税收优惠政策, 是指符合税收相关优惠规定, 给予的在区域方面或税种方面的优惠, 是在基本税收制度规定之外, 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应用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政府调控、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地震灾区地震前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目标缺乏科学、统一、系统设计, 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 优惠政策总体目标和配合关系不明确, 税收优惠范围偏小、且多带有西部和民族地区特点, 税收优惠政策繁杂、零散、混乱。2001年实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以来, 其政策效应虽有所显现, 但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一是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仅仅涉及所得税方面, 税种优惠比较单一,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税收优惠政策缺乏比较优势, 不能有效地达到吸引外资、发展西部经济的目的。二是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受到2000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 (2000年修订) 》的限制, 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三是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政策制定的背景主要基于特定时期和特定区域, 而较少地着眼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要求。
二、地震灾区震后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效果
(一) 增值税执行情况及效果
截止2008年9月底, 四川省地震灾区有纳税人备案并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6683户, 7-9月固定资产申报抵扣进项税额10386.99万元, 实际抵扣5150.75万元;免征捐赠货物增值税1600余万元;请求总局给予逾期认证的增值税抵扣凭证780份, 涉及金额2.3亿元, 税额3900万元。
扩大抵扣范围是给地震灾区的特殊政策。随着明年扩大抵扣范围在全国的实行, 地震灾区便没有这项特殊政策可言。更何况刚经历了大地震, 灾区各项基础性设施建设才全面铺开, 企业主要以恢复生产为目标, 对毁坏的机器通过修复生产经营, 即使要购买损毁机器设备也是来年的事。就四川省地震灾受灾严重地区2008年9月-11月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而言 (见下表) , 可以看出, 受灾企业已陆续着手购买新设备, 11月份就有7788户一般纳税人购买了新设备。截止到11月底, 已购买机器设备金额14亿元, 应抵扣进项税额24, 081.75万元, 实际抵扣了14, 692.67万元。这说明企业目前开工不足, 当月的生产销售应计提的销项税额, 不足以抵扣当期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而且尚有约1个亿的进项税额待抵扣。
(二) 所得税执行情况及效果
国家陆续出台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062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04号) 、《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国家税务局、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汶川地震损失严重企业认定标准的通知》 (川财税[2008]16号) 、四川省国家税务局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具体问题的通知》 (川国税函[2009]18号) 等相关税收政策, 分别对企业实际发生的因地震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 招用当地因地震灾害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等方面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或享受免征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
三、完善受灾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复苏的对策建议
(一) 系统化和制度化原则
目前地震灾区税收优惠政策散见于国务院及各部委的各类文件规定中, 不成体系且法律效力偏低, 税收优惠时效性短。税收优惠范围也相对较窄, 力度较小、较单调, 影响了效果。地震灾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 重灾区大部分在四川省境内。我们完全可以把地震灾区作为类似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中一个特殊的区域, 从税收优惠上加以考虑。
(二) 长久激励性政策与惩罚性政策相结合的原则
从地震灾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看, 主要着眼于眼前税收优惠, 如企业所得税的“两免三减半”等, 国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目的是考虑企业刚开始起步阶段需要扶持, 当企业正常经营后就应该正常纳税。作为企业这一微观主体, 可能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税制漏洞, 享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地震灾区的不少招商引资企业就是在其他地区享受完税收优惠后, 再到地震灾区新办企业。因此, 我们要从税收优惠对企业的眼前刺激, 转变为长久激励。
(三) 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相互配套原则
地震灾区企业的恢复重建和灾区经济复苏, 如果仅仅依靠税收优惠政策, 是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 其13个县全部受灾, 其中极重灾区2个, 占全部极重灾区的20%、重灾区5个占全部重灾区的12%。2007年全州上级财政补助收入达到365562万元, 其中财力性补助220202万元。国家实施民族地区转移支付2007年达到58431万元。2007年全州地方财政收入87761万元。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阿坝州财政收入中, 税收收入比重较小, 即使对灾区企业实施较大的税收优惠, 也不会对阿坝州财政预算“伤筋动骨”。但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应相机而行, 避免“越位”和“缺位”。
(四) 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原则
国家对灾区的财政资金划拨, 社会团体的捐赠以及税收上对纳税人补办税务登记证免收工本费、通过公益性机构向灾区捐赠物资免征增值税等, 实际上是为了解决灾区的燃眉之急、生存之需, 而灾区经济的复苏和企业发展还是需要微观主体承担起社会责任- (以振兴灾区经济为己任) 。国家从宏观层面制定一套能充分调动微观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政策, 特别是企业关注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 一般性和特殊性政策相结合的原则
5.12地震灾区企业都不同程度受灾, 都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对国家鼓励类的高新技术、节能环保、高附加值产业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而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持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工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重点抓好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四川省阿坝州政府针对灾区提出“腾笼换鸟”经济建设方针, 大力引进高新技术、节能环保、高附加值产业, 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同时, 与四川成都市共同建立经济开发区, 彻底解决交通瓶颈对阿坝州灾区企业经济发展的制约。
摘要:通过对5.12地震灾区执行灾后税收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分析, 得出地震灾区经济复苏的税收制度安排存在某些缺陷和不到位的地方, 提出地震灾区税收制度安排应进一步贴近灾区实际, 充分调动受灾企业恢复生产的信心和非受灾企业投身灾区恢复重建和投资的积极性, 促进地震灾区经济的全面复苏。
关键词:5.12地震灾区,经济复苏,税制安排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课题组.能源税收政策取向研究[M].税务研究, 2007.
5.12地震 篇7
关键词:地震灾区,财政资金,运用现状
一、背景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重建从本质上来说不应是简单的城市、道路、乡村的恢复重建, 而应该是通过具体的建设, 使灾区经济能重新正常运转, 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较灾前得到更大的改善。灾后重建的第一步就是解决灾民的住房问题这一基本生活保障, 其次才是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发展。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住房问题解决的好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由于现阶段灾区住房重建已经完工, 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已基本完成资金的投入, 而这三方面的资金使用基本涵盖了灾后重建资金绝大部分的用途。因此, 笔者在此基础上调查和分析财政支持下的资金的运用状况, 为灾区新农村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本次调查分别抽取了都江堰的向峨乡棋盘村、向峨乡石碑村、青城山泰安村, 彭州的磁峰镇鹿坪村、新兴镇阳平村5个村作为样本, 调查于2010年6月以问卷及访谈形式展开。共随机访问农户的数量为180户, 有效回收153户, 回收率为85%。被调查者为户主本人的占样本总量的60%, 与户主是配偶关系的占26%, 样本平均年龄为49岁, 基本属于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另外, 还对5个村的村支书或村长进行访谈, 从整体把握村上财政支持下的资金使用状况。
三、灾区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运用现状
农户的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4个方面:第一部分为家庭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家庭收入情况;第三部分是用于农房建设的资金使用情况;第四部分是用于农业生产资金的使用情况。而对村上领导的访谈主要是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的使用情况的调查。
1.农户住房补贴
对农村居民来说, 损失最大的地方就在于房屋的毁损, 所以住房重建和维修是灾后重建的第一步。目前, 已有的住房重建和维修模式包括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住房联建以及维修加固。按照四川省政府出台的方案, 对汶川地震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无家可归的农户重建住房按照平均每户2万元予以标准补贴。对于维修加固的灾民来说, 依照损坏程度划分为“轻微损坏”、“中等破坏”、“严重损坏”3个档次, 对应的补助标准分别为每户2000、4000和5000元。除了统规统建模式发放补助资金后上缴用于安置点的修建, 总的来说补助资金都全部到位且速度非常快。
在本次调查中, 有73%的灾民通过统规统建安置住房, 13%的村民选择统规自建, 另外有7%的灾民选择住房联建, 其中选择多户联建模式和零星建设用地整理模式的村民比例达70%, 维修加固的房屋占7%。由此可见, 大部分灾民通过统规统建安置住房是因为此种方式对政府来说不仅缩短了财政资金使用周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而且加快了城乡统筹的进程。从灾民自身来说, 选择统规统建的方式可以集中处理住房问题,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们无法承受的高昂住房重建费用。
2.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截止2010年6月30日, 成都市农村住房重建完工13.6万户, 完工率99.6%。因此, 满足了住房问题, 下一步就应该是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双管齐下, 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农业产业推动其加快发展, 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直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1) 农业生产补贴。
地震之前, 农村居民的基本农业生产补贴包括230元/亩/年 (包括粮食折现补助210元, 生活补助20元) 的退耕地补助和良种补贴 (早稻良种补贴标准为每亩10元, 中晚稻、棉花良种补贴标准为每亩15元;小麦、玉米、油菜、青稞良种补贴标准为每亩10元) 。2008年年初成都市政府又推出了270元/亩/年的耕地保护基金, 耕地保护基金的补贴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支取而是用来支付农民养老保险补贴。这些政策在地震之后也在继续推行。在样本村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同属成都市管理的各村开展耕保基金存在时间差, 而其他的补贴资金每年都会定期划拨到农户的储蓄账户上, 总体来说资金到位情况良好, 样本点的农户补贴资金到账率为100%。
地震之后, 政府新增了1000元/亩的青苗费补贴。青苗费是指农作物正处于生长阶段而未能收获的, 因征用土地需要及时让出土地而致使农作物不能收获而使农民造成损失的, 应当给予土地承包者或土地使用者以经济补偿。政府征用土地主要用于统规统建住房安置点的修建。据调查, 青苗费的发放是按本年支付上年的形式给予补贴, 且资金到位率为100%, 但样本村近期青苗费计划一次性永久补贴29000元/亩。
(2) 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据成都市财政局农业处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在文化、卫生、教育和道路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比2007年分别增长100%、11%、61%和-45%。对于基础设施重建的地方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灾后道路、天然气、供水管网、光纤、通信的铺设工程, 但由于2008年大部分基础设施正在重建过程中, 道路的修建在其他建设基本完成之后才陆续开展, 所以本年用于道路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比例下降。而对口援建主要集中于大型项目, 如学校、卫生站、污水处理等。据调查, 现对口援建工作已基本完工, 而天然气、供水管网、光纤以及通信的铺设也已完成。目前, 样本村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公路、电力电网、村级卫生院的建设。本次调查过程中, 有73%的被调查者认为村卫生院足以满足看病需求, 19%的被调查者认为看病不是很方便, 只有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能满足。而在子女上学问题上, 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很方便, 3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方便, 其他25%则认为一般。因此, 基础设施的建设已能基本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3)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创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 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建设一体化, 2008年11月25日, 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 (试行) 》, [1]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了目标、内容, 界定了责任, 并纳入了各级财政预算。每年将各划拨20万以上的资金到2800个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试点村。本次调查的样本村每年资金下拨情况分别为:石碑村28万, 是样本村中最多的, 鹿坪村两年共计51万, 棋盘村25万, 泰安村20万。资料显示, 2009年市县两级财政共预算村级专项资金约7.1亿元, 平均每村预算经费25.4万元/年。实际划拨专项资金达到7.68亿元, 平均每个村预算经费27.5万元/年。而样本村平均划拨资金为24.625万元/年, 略低于全市下拨资金的平均水平。
样本村资金主要用于停车场、红白喜事用地修建以及小区管理及卫生条件改善, 除某村由于在地震中卫生院损毁严重, 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落后, 重建项目仍未开工, 其他村计划项目已基本完工。
四、问题分析
1.农户住房补贴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住房地震破坏程度认定机制不够健全, 事后验收未落实。在对维修加固资金使用情况的调查中, 有4%的村民表示没有用完政府的补贴资金, 而83%在政府补贴之外另外增加资金用于维修加固, 更有1户灾民将中等破坏的房屋自行进行了重建, 这一部分农户所承担的全部维修加固费用中财政资金的补贴占两成不到。此现象说明政府在对维修加固损害程度的认定上还存在问题, 认定规模大、面积广, 这就容易造成不能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把损害程度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在补贴资金的认定上也存在不合理致使农户自身承担的费用比例与补贴资金严重不协调。同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维修加固的房屋在完工后并未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 政府对农房维修加固后的验收没有足够的重视, 导致部分房屋隐患仍然存在。
资金管理不合理, 使用不规范, 存在挪用风险。据本次调查, 统规统建住房修建的资金来源主要由灾后农村住房政府补助资金、城乡统筹资金、对口省市援建资金、群众以工代赈以及企业投资组成。统规统建平均每户2万元的补贴资金以政府名义规定灾民上缴, 作为对永久安置点住房建设资金的补贴。由此可以看出资金的来源众多、构成情况比较复杂, 究竟是由一方共同管理还是由各方自行管理存在问题, 一旦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且样本村的资金的具体使用并未向社会公布, 存在挪用的风险。
2.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1)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 抑制农民增收。国家虽然推出一系列农业生产补贴政策, 但一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拥有相对的信息优势, 因而可能存在挪用或者改变财政资金投向的现象, 这就导致财政资金使用结构的不合理, 在农业生产建设中用于农业生产补贴的资金很少;二是样本点的耕地有部分被修建统规统建的永久安置点占用, 农民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农业机械化作业减少, 而且如今的住房完全无法从事养殖业, 所以例如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生猪补贴等一系列农业补贴不能完全发挥作用, 抑制了农民收入提高。调查过程中, 有67%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生产补贴资金效果很差不能改善生活情况, 20%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金额较少, 仅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对自身帮助大。所以, 补贴资金的结构仍然存在问题, 不能很好地引导农民增收, 需要政府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各地财政资金在农业生产补贴的发放上存在时间差。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在2008年年初已经下发了《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 [2]办法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同年10月对外公布了实施细则。在本次调查的同属成都市的五个样本村中只有一个村已经在发放耕地保护基金, 其他的村都还处于宣传或计划发放的前期阶段, 村与村的发放之间存在时间差, 说明财政资金的管理渠道还存在问题, 导致了公平性的缺失。
产业重建资金到位速度缓慢。笔者在样本村调研时问及当地干部“农民搬进新居以后靠什么维持生活”时, 他们普遍都能说出让村民致富的长远规划, 但无论是旅游产业、休闲服务产业, 还是商贸流通、加工制造业, 都还未形成真正的支柱产业, 仅仅限于规划而并无实际的实施措施, 其主要原因在于用于产业重建资金迟迟没有到位。当我们问及村民此问题时, 他们更是普遍感到迷茫。由此可见产业重建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而且不仅仅是从事生产的产业还有农村居民对自己生产发展的展望。
(2)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财政资金闲置时间长, 使用效率较低。就此次调查某村的情况来看, 财政资金的拨付为500万, 目前使用资金比例占拨付资金的28.3%, 其中用于地震道路重建的资金占使用资金的56.5%。大部分基础路面为援建单位出资修建, 沥青路面为地方政府出资, 但由于灾后重建重型机械对路面的损害, 目前污水处理工程的援建工作尚未结束, 在灾后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路面损毁严重, 所以剩余资金基本全部用于工程结束后对道路的重建和整修。500万的财政资金在灾后迅速予以拨付, 但截至笔者调查日期将近两年时间援建工作尚未完工, 剩余的超过七成资金长期占用,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同时资金占用期的资金挪用和滥用将直接导致后续道路建设的质量, 此问题也不容忽视。
资金使用渠道单一, 结构存在不合理。地方政府更偏好于投资见效快、易出政绩的项目, 而忽视期限长、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 资金的投向大部分用于公路、电力电网、通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能在短期内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但真正用于重要农产品基地、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具有农业市场竞争力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少, 而这些项目才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
项目建设的后续资金缺乏规划。灾后重建大大加快了灾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许多大型项目一次性进驻灾区, 这固然灾区发展带来了好处。但是, 我们同样也应该看到, 虽然财政资金解决了项目的修建问题, 但财政资金起的主要是引导的作用, 后续对项目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产生的巨额费用不应也不可能由财政资金继续拨付, 然而目前对于后续资金的来源和管理并没有完整的计划。如果后续资金不能跟进, 那么这些项目并不能起到实质作用, 反而会成为摆设, 这将不利于灾区的可持续发展。
3.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
监管体制不健全。样本村领导均提到20万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是专款专用。首先通过民意调查, 由5名以上村民议事员或50名以上村民提出资金使用方向, 然后由村民议事会议表决, 再由审计部门审计, 竣工, 竣工决算, 验收。但从村民调查结果来看, 46%的被调查者表示村上有民主决策制度, 3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 2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清楚。对于村上的公示制度, 仅有近三成村民表示有, 但认为更新及时的只占到了31% (见图) 。由此可见, 对于资金使用的公示, 满意的仅占8%。因此, 在对村监管体制满意度调查中, 超过90%的村民认为资金使用信息不够透明, 甚至效果很差。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未按规定使用, 效率较低。《意见》中明确规定了下拨到村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需用于村文化活动、农民体育健身、村内园林绿化、纠纷调解、农村治保、代办村民事务、政策宣传、环境卫生管理8个项目的建设。而样本村由村上自主决定的资金主要用于环境卫生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像村民文体活动、社会管理丝毫没有涉及, 在资金使用途径上不符合规定。但对新农村建设所持意见, 仅61%村民认为生活得到改善, 30%村民认为生活没得到改善, 9%认为比以前更糟了。从中可以看出, 对于村上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 多数情况都是化整为零, 村自主决定资金的使用不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很难从实质上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五、政策建议
此次灾区新农村建设成都市的灾后重建3种模式, 是把土地资产的级差土地收益转化为灾后重建的资本, 是在更大的行政范围内释放更高的土地级差收益。这对作为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成都, 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 加快了城乡统筹的步伐, 意义重大。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在此次灾后重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坚持政府导向。在财政资金的投入方面, 应以计划经济为主, 再根据市场需求, 确定实施项目, 在政府引导的同时要使市场发挥作用, 给企业、NGO大展身手的空间。[3]而在资金使用上政府应该进一步调整资金使用结构, 坚持规划先行,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分配资金, 对农业生产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应该加大力度, 做到因地制宜, 充分调动各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化已有的内部管理机制。第一, 政府要加强资金管理, 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合理的知情要求, 使资金的使用过程和各个环节制度化、透明化、规范化, 避免受人为或其他因素影响。[4]第二, 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中, 适当地给予基层政府发挥的空间, 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 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减少资金的闲置使用。笔者认为对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应进行实地考察, 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直面群众的诉求, 消除通过“上访”等方式反映矛盾的现象,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特别是对资金的监督, 首先应该将民主落实到实处, 通过村民提、村联席会筛、村议事会定, 将群众的意愿表达由分散到集中。
引入有效的外部管理机制。在工程建设中, 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竣工验收制, 确保工程质量全面达标。[5]招投标制实行公开招投标的原则, 一方面避免出现贪污情形, 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竞争机制, 有效率地配置资源,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村上或政府在提升村 (社区) 事务管理专业化水平、加强农民参与能力培养的同时, 需要建立相应的外部监督机制, 必要时甚至可委托第三方对有关事项进行审计和监督。
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绩效评估体系。资金的使用效果最终还是应该由村民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来判别。因此, 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绩效评估体系这一事后的评判与监督也将是监督资金使用的重要方法。[6]绩效评估体系的评价主体由政府、专家评价小组以及村民组成, 从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3方面入手, 考察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投入与产出比例以及农民生活满意度等, 从而对资金使用进行事后的评价与监督。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统筹委.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 (试行) [Z].2008-11-25.
(2)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Z].2008-11-25.
(3) 黄小舟, 王红玲.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 2005, (30) .
(4) 陆书通, 吴明华, 张卫民等.江苏省启东市:村级公共服务建设的实践和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12) .
(5) 杜漪.汶川地震重灾区新农村社区重建模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9, (11) .
5.12地震 篇8
四川阿坝藏羌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相当迅速。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 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72.6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61.81亿元人民币, 较2005年分别增长16.26%和29.31%;其中, 接待入境旅游者40.9万人次, 实现外汇收入0.97亿美元, 较2005年同期分别增长25.2%和10.6%。实现旅游增加值33.37亿元, 位居全省第四位;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36%, 位居全省第一;旅游业及带动的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达66.73亿元, 旅游业及带动的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76.72%。旅游业已成为全州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阿坝州的旅游业空间布局坚持“点轴推进、纵深辐射, 区域联动、网络开发”的战略模式。注重市场的指向性、经济的互补性、旅游线路开发的时空收缩度、对相关行业的产业联动性等原则。以优势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树立国际旅游品牌, 开发拳头产品, 突出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 让阿坝州成为四川省特色鲜明的重要旅游区。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对阿坝州旅游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地震对景点基础设施和通往景区道路的损坏, 旅游业生产力布局也发生了改变。如何调整阿坝州旅游业生产力布局来适应地震后旅游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
2 旅游业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2.1 突出重点, 带动周边
借助旅游资源优势, 面向市场, 形成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加强重点旅游区、旅游带和旅游线路的建设, 形成一部分旅游经济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其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 带动周边发展。
2.2 合理分工、优势互补
从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来看, 各个区域之间在发展阶段、规模及水平上也存在着差距。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 按照旅游市场需求开发出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旅游产品, 形成资源互补、市场互补。
2.3 遵循点轴式发展规律
以建设中心城市为依托, 形成优先发展的“增长点”, 再经过辐射扩散作用, 以“点”到“轴”, 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向前发展。让“景” (旅游景区) 沿“路” (航空、铁路、公路、河道等通道) 建;“路”为“景”开。合理安插节点, 加强旅游线路开发的时空收缩度。
2.4 积极发展区域间的合作
从本区域实际出发, 与相邻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形成优势互补。打破区域间的壁垒, 加强区域合作和比较优势竞争, 为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拓展途径。
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区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充分保护的基础上,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社会效益为目的, 环境效益为条件, 保护与发展并举, 杜绝破坏性的建设和不适当的旅游开发。
3 地震前阿坝州旅游业生产力总体布局
阿坝州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其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景区地域组合条件及相关的交通、城镇等其他社会经济条件, 阿坝州的旅游业应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 旅游集散地为节点, 重点旅游景区为支点, 旅游线路为纽带, 重点发展具有国际品脾效应的拳头产品。根据阿坝州旅游资源特色、空间分布及组合特征、开发条件, 以及阿坝州旅游精品的辐射范围, 可将阿坝州旅游开发的总体结构布局归纳为“四、三、三、四及六、四、六、九”模式, 即“四大精品旅游区、三大旅游品牌、三条精品旅游环线、四大旅游主导产品”以及“六个进出口通道、四个旅游集散中心、六个旅游城镇、九个配套旅游区 (点) ”。 (2004年阿坝州旅游总规)
(1) 四大精品旅游区: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区;卧龙、四姑娘山熊猫故乡自然生态旅游区;羌族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旅游区;川西北大草原与藏族民俗风情旅游区。
(2) 三大旅游品牌:九寨沟、黄龙、大熊猫。
(3) 三条精品旅游环线:内环线:成都—茂县—松潘 (黄龙) —九寨沟—若尔盖—红原—理县—卧龙—成都;九环线:成都—汶川—茂县—松潘—黄龙—川主寺—九寨沟—平武—江油—三星堆—成都;或成都—汶川—茂县—松潘—九寨沟—黄龙—平武—江油—三星堆—成都;
西环线:成都—都江堰—卧龙—四姑娘山—小金—丹巴—康定—泸定—雅安—成都, 或成都—都江堰—卧龙—四姑娘山—硗碛—宝兴—雅安—成都。
(4) 四大旅游主导产品: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生态观光、度假、会议 (会展) 游;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观赏度假游;羌族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游;川西北大草原与藏族民俗风情游。
(5) 六个进出口通道:成都—汶川—茂县—松潘—若尔盖—甘肃省边境213线;成都—映秀—卧龙—四姑娘山—宝兴硗碛—丹巴边境;川主寺—黄龙—平武;川主寺—九寨沟县—平武;川主寺—九寨沟县—文县;茂县—绵竹。
(6) 四个旅游集散中心:川主寺、若尔盖、茂县、马尔康。
(7) 六个旅游城镇:茂县凤仪镇、松潘川主寺镇、九寨沟漳扎镇 (含隆康、甘海子) 、若尔盖达扎寺镇、小金日隆镇、马尔康县城区。
(8) 九个配套旅游区 (点) :毕棚沟—古尔沟温泉景区、雪梨之乡自然生态旅游区、九顶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卡龙沟—打古冰川旅游区、卓克基官寨—西索民族风情旅游区、三江生态旅游区、叠溪—松坪沟旅游区、紫坪铺水库旅游区、中壤塘桑珠罗布林寺宗教文化旅游区。
4 地震对阿坝州旅游业的影响
5.12大地震的震源在阿坝州的汶川县, 阿坝州的汶、理、茂三县受损严重, 州内的其他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据不完全统计, 地震给州内旅游业造成损失达167.05亿元 (省旅游局核定数据) 。同时, 这次地震作为州旅游业生产力布局中重要节点的旅游景区损失不容小视。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包括供水设施、供电设施、通讯设施、景区内的旅游道路、旅游接待住宿和餐饮设施、甚至是景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受损最严重的旅游节点都处在汶、理、茂三县中。作为旅游业生产力布局中四大精品旅游区之一的羌族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旅游区已大面积损毁, 需要重新审视和估量该处的旅游发展。这四个精品区都地处阿坝州三条旅游精品环线上, 内环线、九环线和西环线。内环线和九环线要途径震源地区, 道路基本损毁, 计划在8月底将道路抢通。只有西环线还能通车。州内旅游业生产力总体布局中, 四大精品区已全部停业;三条旅游精品环线损毁两条;六个进出口通道损毁2个;四个旅游集散中心受损1个;六个旅游集镇中茂县受损;九个配套旅游区大部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以毕棚沟—古尔沟温泉景区、紫坪铺水库景区和叠溪—松坪沟旅游区损失最大。所以阿坝州的旅游景区已经全部暂时关闭, 等待重建和维修。
5 阿坝州旅游业生产力布局的新动向及对策建议
5.12汶川大地震对阿坝州旅游业打击巨大, 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灾前。国家将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来重建四川旅游业。这对阿坝州旅游业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所以, 如何调整区域内旅游业生产力布局, 让其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5.1 建立汶、理、茂大羌区旅游区
这次8.0级大地震的震中就在阿坝州的汶川县。除汶川县外, 地震还波及到相邻的几个县域, 如北川县、茂县、理县、映秀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北川县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县, 而其他部分县也有大量的羌族居住, 是有着羌族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主要地区, 如汶川的萝卜寨、茂县的黑虎寨、理县的桃坪羌寨等。在这次地震中羌族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以及生态景观都受到严重损坏。在灾后重建中, 国家提出保护羌族历史文化重建羌区。作为阿坝州四大精品旅游区之一的羌族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游不仅要对受损较轻的景区进行恢复重建, 对受灾严重的景区进行异地重建或新建。同时, 部分既是旅游线路又是交通要道的公路损毁严重, 如映秀到汶川段, 汶川到理县段、都江堰到卧龙段等。这些线路都处于阿坝的旅游精品线路上, 如大九环线和西环线。它们都是旅游业布局的主轴。并且, 我们应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将这次地震后重建中的有羌文化历史遗产的县整合起来, 进行旅游资源重组, 将精品旅游区扩大, 形成新的有国际知名度的大羌区旅游区, 成为第四大旅游品牌。损毁的线路可以修复。同时, 如果在大羌区内打通旅游快速通道, 既避免了由于地震造成的地形变化对道路的影响, 又可以在旅游区内部起到链接各个节点的作用。其旅游集散地是否将在大羌区旅游资源重组中从茂县改到其他地点, 需要进一步的论证。
5.2 建立地震遗址旅游区
这次大地震让中国汶川举世瞩目。借着地震引起的广泛关注趋势发展地震遗址旅游, 打造地震遗址文化旅游品牌。在地震的震中的汶川修建纪念碑、纪念馆、保留地震遗迹, 开展科普教育旅游、地质科研旅游、遗址观光旅游等。汶川处于精品线路九环线和内环线上, 是精品线路上的重要旅游节点, 也是九环线的分差点。在汶川建立地震遗址旅游区, 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我们知道, 丽江在1996年发生了7级的地震, 使丽江成为了全国和全世界的焦点。在国内外大力支持和援助下, 丽江古城得到恢复。汶川的地震遗址旅游区的发展, 也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否能成为阿坝州又一精品旅游区是阿坝旅游业发展中的大问题。
5.3 新的交通工具的修建
阿坝州属于西部内陆, 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以汽车为主。2002年, 在松潘的川主寺镇东北约11Km处修建九黄机场正式运营。它离黄龙景区只有60Km, 减少了九环线的运营压力, 大大节约了游客在旅途中的时间, 加大客流量和扩大旅游市场的辐射面, 对阿坝州旅游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阿坝州的旅游交通设施需要再次提升。四川省拟将把红原和若尔盖县的大草原整合成为国家公园, 将在此处修建机场发展旅游。机场的建成将若尔盖县加强旅游集镇的辐射作用, 拉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且, 四川拟将在境内修建铁路, 其中就有一条为从成都到若尔盖再到青海的铁路。这条铁路将纵穿阿坝州。铁路将拉动线路上旅游景点的发展, 将促进已有的旅游节点发展, 也有可能找到新的旅游节点。阿坝州旅游线路除了三条精品线路外, 这条铁路在今后将成为阿坝州另一条旅游精品线路。
阿坝州对区域内的旅游开发进行了总体规划, 将阿坝州旅游开发的总体结构布局归纳为“四、三、三、四及六、四、六、九”模式, 即“四大精品旅游区、三大旅游品牌、三条精品旅游环线、四大旅游主导产品”以及“六个进出口通道、四个旅游集散中心、六个旅游城镇、九个配套旅游区 (点) ”。但是旅游业是个发展相当迅速的行业, 随着开发的深入, 阿坝州的旅游业总体布局需要发生部分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且,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和依赖性很强的行业, 外部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它造成影响。5.12特大地震发生时, 处于震中的汶川县就在阿坝州境内。大地震对阿坝州旅游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阿坝州境内的多个县的旅游接待设施、基础设施、公路交通以及旅游景区都遭受损失, 专家估计这次地震对此区域旅游业的损失至少上亿。但同时, 灾后重建也给阿坝州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灾后的重建, 阿坝州旅游业也会快速发展, 并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四川阿坝藏羌自治州旅游业发展近年来相当迅速, 其旅游业生产力空间布局也呈现“四、三、三、四及六、四、六、九”模式。但是由于5.12大地震的影响, 阿坝州旅游业发展遭受严重影响。旅游节点、旅游精品区、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精品线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文章分析了阿坝州震前和震后的旅游业生产力布局现状, 对地震后阿坝州旅游业生产力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地震
参考文献
[1]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P170-171
[2]薛永应、徐则林.《生产力经济理论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1, P26
[3]王起静.《旅游产业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P112
[4]刘锋.《宁夏旅游业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1999. (3) :274-277
[5]田里.《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与重点》.[J]资源开发与市场, 1997.13 (6)
5.12地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绵阳市“5·12”地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评估报告和绵阳市极重灾县的乡镇灾后卫生学评价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报表,饮用水监测、群体接种、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恢复等专题调查报告,人口资料参考《绵阳统计年鉴2009》。
1.2 方法
研究“5.12”地震后3年绵阳市卫生防疫工作状况,描述并分析卫生防疫工作效果。传染病疫情监测情况,依据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系统,水质监测按照“四川省地震灾区饮用水监测方案”要求进行,卫生防疫工作报表按规范填写,专题调查参照自制技术方案进行。
2 主要措施与效果
2.1 资源整合、统筹指挥,卫生防疫覆盖到村
“5.12”地震发生后,绵阳市迅速启动重大自然灾害救灾防病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医疗卫生救治指挥部[1],建立健全组长负责制、首问责任制、联席会议制等工作制度。整合外援医疗卫生队伍资源并加强协调配合,援绵卫生防疫队伍157支共6 900人纳入属地统一指挥,卫生防疫工作覆盖到全市9个县市区275个行政乡和3 428个行政村。
2.2 规范应急处置、统一技术方案
“5.12”地震后紧急制订《绵阳地震灾区灾民集中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地震后洪涝灾害、饮用水、环境卫生及消毒杀虫方法》和《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后卫生防疫工作方案》等技术规范和工作指南共25个,科学指导卫生防疫工作的实施。
2.3 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和消杀防疫、消除病媒生物疾病隐患
选择平坦开阔地建立安置点,建立简易厕所并消毒处理粪便和污物,集中清运处理垃圾,在远离生活区及水源的地方深埋家畜尸体,组织培训消杀灭专业人员,合理使用消杀灭药剂,快速处理人和动物尸体676.8万具,消杀灭面积21.2亿平方米,处理粪坑684.2万处(次),清除蚊蝇孳生地398.1万处(次)。2.4防止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加强对学校、建筑工地、灾民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总体上形成了“六有四强化”的卫生防疫模式(即有防疫队、有医疗队、有食品安全保障措施、有厕所、有垃圾堆放处、有饮水供应点,强化群众参与、强化环境卫生、强化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强化卫生评比公告)。严防过期、变质等不合格食品出现在灾区市场。制定《农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卫生安全指南》,加强对农村群体性聚餐的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指导工作。对城镇灾后重新开业的餐饮业进行监督指导和拉网式检查,把好“病从口入关”。
2.5 保证饮水安全、加强现场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
农村灾区一般为分散式供水,震后饮用水安全尤其值得关注。对农村分散式供水和城镇集中供水分别采取家庭消毒和统一消毒的方式进行,并加强监督指导。现场监测各个安置点水样余氯含量,对极重灾区乡镇集中式供水进行浑浊度、色度、臭和味、总大肠菌群、饮水中余氯含量等指标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对保障灾区人民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使灾区供水合格率从灾后的56.68%逐步恢复并稳定在89.79%~95.22%之间,饮用水合格率基本得到保证。3年来无水源性疾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2.6加快能力恢复,注重疫情监测报告和分析通过手机代报疫情、快速检测和委托检测等手段恢复公共卫生能力,依靠市、县、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实行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和24 h疫情值班,开展霍乱等重大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月和季度分析。截止2011年1月,网络直报恢复率100%(283/283),实验室检测项目恢复率96.08%(710/739)。绵阳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到100%。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4.0938/10万)较地震前(2008年)同期水平(29.1069/10万)下降17.22%,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2.7 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尽快加强应急接种
冷链是计划免疫的“生命线”,它维系着疫苗的贮藏、运输的质量,关系到儿童免疫接种的效果。绵阳市极重灾区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组织实施值得肯定,但必须加快灾区冷链设备的恢复与投入,增加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尽快解决疫苗的存储、保藏和冷链运转[3],在帐篷或板房内设立预防接种门诊开展应急接种和常规免疫。震后3个月共开展应急接种甲肝、乙脑和流感疫苗615 466人次,接种率分别为97.46%(100 870/103 500)、98.81%(46 779/47340)和97.83%(454 554/464 626),构建了健康人群有效免疫屏障,疫苗针对疾病防控效果初步显现
2.8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灾后防病知识
深入村社、场镇街道、办事处及灾民安置点,利用广播、板报、张贴宣传画(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知识讲座、设宣传点和巡回医疗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大众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共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 023.56万份。
2.9 开展灾民安置点及学校卫生督导检查,控制群体危险因素发生
统一方案,在灾民集中安置点和学校积极开展检查指导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和监督监测工作,在灾区学校积极加强晨检制度,搞好环境消毒杀虫工作,查找存在的卫生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督促落实卫生防疫措施。
2.1 0 开展病媒生物监测,防止媒介生物孳生
控制四害密度是灾区防病的经典措施,我们实施清淤、清废与消杀同步进行的工作模式,消除蚊蝇孳生地和防止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生。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及开展化学防治是控制病媒生物的有效措施[4]。在极重灾县和重灾区积极开展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监测,平均密度分别为4.56只/(人工·h)、0.35只/m2和0.74处/2000 m2,得出较为科学的依据,总体呈下降趋势,未达到病媒生物危害程度,预防性消杀灭效果明显。
3 建议
“5.12”地震后,在自然环境及其恶劣的情况下,如山体滑坡、道路堵塞、堰塞湖形成、暴雨、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接踵而至,自然环境的改变、人畜尸体腐烂、食品饮水缺乏、灾民密集安置、防疫网络遭重创等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绵阳市以集中安置点与板房学校、集中与分散式供水点及餐饮单位、垃圾场站及厕所、化学及放射污染源等为重点部位,以受灾群众、在校学生、流动人口及婴幼儿等为重点人群,以灾区群众临时居住地卫生条件、饮用水与食品卫生安全等为重点环节,以严重危害当地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等为重点疾病,以极重灾县(乡)为重点区域,医疗卫生防疫工作覆盖到村,科学运用上述10项卫生防疫措施,总结并推广安置点“六有四强化”卫生防疫要求,早期着重于疾病监测、环境卫生、饮水食品卫生和学校卫生,后期着重于心理卫生和安全越冬工作,灾区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与地震前(2008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17.22%,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饮用水卫生状况逐步好转,蚊、蝇、鼠密度总体下降,未发生甲类传染病疫情及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防疫措施效果明显,取得了大灾之后3年无大疫的控制目标。
完善公共卫生建设最重要、根本核心是人才问题[5]。以往绵阳市在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6],在本次地震应急处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绵阳市平均每万人有疾病预防控制人员0.9人,职工专业技术队伍人才缺乏[7],基层公共卫生卫生站(室)力量薄弱、地震造成的环境卫生状况恶劣和公共卫生体系人员财产损失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性的调集外援卫生防疫队、现场培训专兼职防疫人员等行动,为绵阳市灾后卫生防疫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值得充分肯定。但着眼长远与发展,建议稳定并补充急需的公共卫生人才,以人为本,培养一支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方能满足社会和现实的需要。网络直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应急反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8]。公共卫生实验室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前沿的阵地,担负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据支撑的重任[9]。鉴于能力恢复相对滞后和公共卫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建议在进行公共卫生体系恢复重建进程中,增加监测分析、强化预防接种及疫情网络报告,加快实验室人员、设备等检测能力建设,尽快改善公共卫生实验室条件,提高疾控机构的快速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雷百灵,周云,朱颖,等.汶川地震绵阳极重灾区医疗救援应急指挥纪实[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8):581-587.
[2]陈志,李大春,罗贇,等,绵阳重灾区饮用水卫生恢复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6):1400-1419.
[3]凡娅,刘颜,张佩如,等,汶川大地震后绵阳极重灾区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实施与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0):1953-1954.
[4]李仕一,刘昌弟,向定全,等,绵阳市地震灾区病媒生物控制与监测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2):96-97.
[5]王德斌,蔡海燕,洪倩,等,从系统论看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37-39.
[6]周云,侯再金,向定全,等,基层疾控机构应急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26-3529.
[7]米桂英,胡愠茹,尚爱平,等,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4-85.
[8]刘权,党继光,韩淑琴,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4):641-642.
5.12地震 篇10
1 远程医疗会诊车先进的通信机制
远程医疗会诊车先进的通信机制成为灾区震后初期与外界联系唯一可用和可靠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卫星通信的方式,通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震后初期常规通信手段彻底瘫痪的情况下,会诊车对于灾区医疗机构和上级卫生指挥机关的紧急通信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5月13日下午,解放军第42医院远程会诊车进入北川地区,14日凌晨开通了卫星信号;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于19日凌晨2时通过轮渡将远程会诊车送达映秀镇,当日上午10时开通了卫星信号。灾区医疗救治的动态视频、音频信息等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直接传送到了总后卫生部指挥组和前方成都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使抗震救灾卫勤指挥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一线救治情况[1]。此外,上级卫勤部门的指示也通过医疗会诊车第一时间源源不断的直达医疗队。如成都军区卫生部的办公楼因地震成为危楼,常规通信手段中断,远程会诊车开去后,成都军区卫生部马上就可以开展指挥工作[2]。这种时效性和准确性在地震初期是尤为重要的,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快速指挥信息与现场救治信息,充分发挥了远程医疗会诊车作为卫星通信车的优势。
2 开展多例远程会诊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开展了多例远程会诊对受伤的疑难患者实施手术指导,多专家、多学科的联合会诊,第一时间对灾区伤病员进行了有效救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远程会诊的优势。
2008年5月16日下午16时,解放军第42医院医疗队收治北川县人民医院药剂师张艳,患者病情危重,伤情复杂,随时有生命危险。医疗队领导果断向总部汇报,寻求救援,紧急联系已赶至成都军区总医院的解放军总医院卢世壁院士和陈香美院士,随后立即启用远程会诊系统,进行了可视化现场指导。教授仔细询问了病情,并在现场医疗人员的协助下进行了详细的查体,会诊后教授们肯定了初步诊断,作出了指导建议。此次会诊也是全军抗震救灾医疗体系中启动的第一例远程会诊。另外,在前方的专家,如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组,其中有骨科的、肾科的,一方面,他们在前方战地实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另一方面,只要附近有站点,在患者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也都赶往进行远程会诊。这就使得我军医疗卫生系统的专家能够根据需要,随时为伤者提供医学支援,做到了“医学专家与野战救治机构同在”[2]。
3 安排家属视频见面会
抗震救灾期间安排了家属视频见面会,深受总部领导和医疗队员们赞赏。解放军第42医院第一批医疗队在13日凌晨就奔赴前线,由于地震当天医院所在驻地震感强烈,余震不断,许多医疗队队员心里不免为家人担心,院领导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了北川前线医疗队员与家属的见面会,通报了后方的情况,消除了前线人员心中的顾虑。西南医院在5月21日晚组织赴汶川映秀地震灾区的医疗队员家属,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一线的医疗队成员进行了视频沟通。队员和家人在屏幕上见面时激动万分,并相互鼓励、相互关心。这一交流方式使前后方感觉更为贴近、更为生动,也让家属们对前方队员的工作、生活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医疗队员均对此举表示了赞赏。同时,总后网管中心也特意打电话对此次见面会表示肯定,认为这一形式拓展了远程会诊系统的应用范围,使前后方的交流更具体、亲切,值得借鉴和推广[3]。
4 及时向后方传输大量抗灾一线的图片和文档
地震初期,在有线电话和手机通讯全部中断的情况下,西南医院先期到达的两批医疗队已不能与外界直接联系近1周时间,日常只能靠人往返于映秀和都江堰进行讯息传达,既不方便又非常危险。抗震救灾医疗队在一线的救援和生活情况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医院每个人的心,大家每天都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找寻医疗队的踪影。远程医疗会诊车的到来,使各类图片和文字讯息能够及时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医院,使大家随时能够最快速地了解医疗队的最新动态和灾区的最新情况。截至2008年5月28日,两所医院利用会诊车车载的卫星通讯系统共向医院传输了图片1 500余张、稿件100余篇。其中,多篇稿件和多幅图片已被解放军报、新华网和当地报刊等媒体采用,42医院还有多幅照片被在成都科技展览馆举办的“抗震救灾大型图片展”收录,有效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
4 每日接收大量资讯,使医疗队获得知识并了解外界情况
震后初期北川和映秀的消息相当闭塞,不能上互联网,报纸也无法及时送到。两所医院留守的同志将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有关新闻资料利用远程会诊系统发送给医疗队,使大家及时了解全国抗震救灾情况和国内外要闻。此外,还在灾区组织医疗队员收看了由总后医疗局安排的《地震与紧急救援理念》和《灾害救援中的医疗急救问题》等远程讲座,从而大面积、快速地普及了地震紧急救援知识,并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42医院还特别将全国各媒体介绍医院救灾情况和成果的报道统一编辑成短片,制成光盘,及时向北川医疗队播放,有力地增强了医务人员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这次地震救援是全军远程医学系统首次投入大规模实战。据了解,全军总共抽组了17台远程会诊车和1套远程医疗会诊箱组伴随机动医疗队进入灾区展开作业[1]。在这次应用中,远程医疗会诊车不但实现了远程会诊功能,很重要的是发挥了前后方医疗救治信息沟通和卫勤指挥机关与一线卫勤部队间网上指挥协调的作用。这次地震救援实战检验证明,以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为平台的远程医疗会诊车大大提高了军队卫勤保障能力和官兵平战时的医疗救治水平,是保障手段信息化的充分体现,这对于将来军队卫生信息系统在灾害应急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要:远程医疗会诊车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期间不仅实现了远程会诊的功能,而且在应急通信、宣传联络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成功应用为今后的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远程医疗会诊车,5.12地震,应用
参考文献
[1]宁义.震不倒的空中生命线[EB/OL].(2008-06-27)[2008-07-01].http://news.ccw.com.cn/coverReport/htm2008/20080627_454323_2.shtml.
[2]翟新海,吴豪.远程医学系统在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EB/OL].(2008-05-21)[2008-06-30].http://info.secu.hc360.com/2008/05/201811133525.shtml.
【5.12地震】推荐阅读:
5.12汶川地震07-18
南极真的没有地震吗?南极地震解密07-03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分析09-29
芦山地震07-21
地震捐款10-15
地震采集05-12
地震序列05-23
地震特征05-28
地震效果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