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地震

2024-10-12

诱发地震(共3篇)

诱发地震 篇1

摘要:我国70%地域为山区, 滑坡发生密度大、频率高, 是世界上受滑坡危害最严重国家之一。滑坡灾害往往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人身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肋;因此开展滑坡的稳定性分析、治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保证边坡的长期稳定至关重要。结合陕西宁强凤凰街滑坡治理工程, 通过对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滑坡特征等的分析研究, 得出了滑坡形成的原因, 为滑坡的稳定性判断提供了依据。通过FLAC3D程序对凤凰山滑坡进行了数值计算, 分析了其稳定性;继而又采用MSARMA法验证了FLAC3D方法分析的合理性。根据滑坡稳定性分析结果, 提出了边坡治理措施建议, 消除滑坡灾害的隐患。

关键词:滑坡体,FLAC3D,MSARMA法,稳定性分析

目前, 边坡问题已成为同火山、地震相提并论的全球三大地质灾害之一, 严重危机到国家财产和人们的生命安全[1]。但是边坡失稳和垮塌发生的地质条件相当复杂, 作用因素多且具有不确定性。在“5.12”汶川地震与降水作用影响下, 在宁强县广坪镇的凤凰街产生了凤凰街滑坡体, 属全新世老滑坡。滑体主要由粉质黏土组成, 体积约12万m3。滑坡前缘因人工挖方形成陡坎, 坡体上出现多处裂缝, 长达百余米, 局部出现蠕变、滑塌等险情。滑坡体一旦失稳, 就会威胁坡下凤凰街37户150人的生命安全以及青阳公路及全镇5 000~6 000人的供水池和输水管道的安全。对凤凰街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及给出防治措施非常必要。因此, 本文基于一些新方法与理论[2—4], 对滑坡体稳定性展开了全面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为滑坡灾害的治理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 滑坡体基本特征

1.1 地形地貌

凤凰山西临广坪河, 东侧和南侧为曹家沟, 北侧以断层谷与主山体相隔, 为相对独立的低山。凤凰山南坡发生过错动, 即形成凤凰街滑坡, 其坡面较缓, 坡度上部25°~40°, 下部10°~25°, 北坡为逆冲断层下盘盘面, 坡度50°~60°。东西两侧为基岩陡坎, 坡度80°~90°。

1.2 地质构造与岩性

滑坡体位于金山寺—广坪—阳平关断裂为一区域性逆断层, 断层产状348°~354°∠50°~64°。滑坡体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上元古界和第四系, 区内第四纪地层主要为全新统, 成因类型有冲洪积、滑坡堆积、坡残积。中西部斜坡地带为全新统上部滑坡堆积层, 岩性为棕红色黏土, 稍湿, 硬塑-可塑, 切面光滑, 东部斜坡地带及滑坡区后部为全新统上部残坡积层, 岩性为灰黄色、棕红色含碎石粉质黏土, 硬塑。

1.3 水文地质

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潜水和第四系孔隙潜水两大类。受地形地貌、补给、径流、排泄等条件控制, 地下水位埋藏深、变幅大, 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含水层中, 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

1.4 滑坡成因分析

通过对滑坡体的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进行分析, 得出影响滑坡体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 (1) 地形条件:滑坡区为斜坡地形, 前后缘高差30~40 m; (2) 岩性条件:滑体为粉质黏土, 渗透性差, 不利于降水及地下水渗出; (3) 降水条件:宁强县属北亚热带热带暖湿气候, 降水丰富, 年降水量960~1600 mm。降水使滑体增重, 同时降低了滑带土的抗剪强度, 导致滑坡产生蠕滑等变形破坏, 甚至局部复活; (4) 人类工程活动:公路及居民房屋建设过度开挖坡脚, 形成高陡临空面, 使坡体失去支撑, 诱发滑坡变形、失稳; (5) 地震作用:“5.12”地震后, 滑坡体产生多处裂缝, 坡体下错, 加剧滑坡的变形破坏。

2 滑坡体稳定性数值分析

FLAC3D是一款优秀的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软件[5—8], 其数值模拟方法全面满足了静力许可、应变相容和应力、应变之间的本构关系。同时, 因为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可以不受边坡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的不均匀性的限制, 所以, 这是比较理想的分析边坡应力、变形和稳定性态的手段。本文采用FLAC3D方法进行数值分析, 为了对滑坡体稳定性有一个全面的分析, 结合当地对滑坡稳定影响的主要因素, 还对暴雨水条件下的坡体分别做了数值模拟计算 (计算以滑坡体最大含水量状态, 即饱和状态下的滑坡体为计算模型) 。

2.1 FLAC3D计算模型

结合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和断面图建立模型, 整个模型的网格剖分总单元数13 900, 总节点数3247, 全部采用四面体单元, 其侧面和底面为位移边界, 侧面限制水平移动;底部限制垂直移动。模型上面为地表, 取为自由边界, 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强度准则采用摩尔-库仑准则, 变形模式采用大应变变形模式, 材料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

2.2 计算结果分析

2.2.1 位移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天然状态下滑坡体大体稳定, 滑坡体上方表面大范围有较大变形, 且有沿曲面形状水平向右移动的趋势。从图3中可以看出暴雨状况下滑坡体变形范围向滑坡体下方有所扩延, 变形沿曲面形状水平向右移动。滑坡体表面橙色区域几乎连成一条线, 相互贯通, 危险性急增。

2.2.2 塑性区分析

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到在暴雨状况下滑坡体的塑性区域大范围地变大, 贯通性更强, 安全系数由1.02减少到0.79, 边坡极有可能失稳。上述分析表明在天然状态下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 而暴雨会导致滑坡的发生。

滑坡体的失稳不但受降雨的影响, 也与边坡排水率、容重变化、地震等因素相关, 为了验证FLAC3D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得出影响边坡稳态的各类因子的敏感性, 本文采用MSARMA法对滑坡体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3 滑坡体敏感性分析

3.1 MSARMA分析方法原理

SARMA方法[9,10]是一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在SARMA法仅考虑边坡齐次边界条件的基础上, 增加了边坡坡面存在荷载和加固力的情况下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推导了有坡面面力作用的求解稳定系数的迭代关系式, 称为MSARMA方法[11]。

在本文中, 考虑凤凰街的地形地貌情况, 选取滑坡体整体典型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 并据此对其在各种情况下的整体稳定性及对地震和排水率等的敏感性进行分析。

3.2 计算方案

3.2.1 分类

分别考虑以下因素对边坡稳定的敏感性进行分析: (1) 排水率、 (2) 容重、 (3) 地震强度、 (4) 地震系数、 (5) 坡面荷载。

3.2.2 剖面划分

根据现场实测地形及简化工程地质剖面 (见图6) 及边坡的实际状况,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概化, 建立了滑坡体稳定性计算模型 (图7) 。

3.3 计算结果分析

根据敏感性计算结果可知:凤凰街滑坡体对排水率的大小没有影响, 不需要对滑坡体进行强制排水。整体稳定系数当排水率相同时随地震烈度的增大而急剧减小;降雨条件下, 随着黏聚力和摩擦角的减小, 安全系数逐渐减小, 滑坡体稳定性变差。

4 稳定性分析的对比研究

本文采用MSARMA方法与FLAC3D方法对凤凰街滑坡体做了稳定性分析, 安全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MSARMA法计算结果与FLAC3D数值模拟法计算所得结果相差较大, 其相对误差值达到了20%左右。其原因在于MSARMA法不能考虑岩土体内部的应力应变关系, 无法考虑变形对边坡稳定的影响。FLAC3D数值模拟方法能考虑岩体内部的应力应变关系, 能很好地考虑相邻坡体的支挡作用。

在影响因素方面, 两者得出的结论一致, 即随着含水量的增加, 坡体的稳定性会越来越差。另外在地震, 排水率, 容重等因素的影响分析方面MSARMA法能相对快速地给出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图, 既明了又快捷。FLAC3D相对来说, 必须更换参数, 反复地计算, 过程稍显冗长。

MSARMA法和FLAC3D方法一个属于极限平衡法, 一个则为有限差分法, 有各自的计算假设条件, 各自的局限性。但是在对凤凰街滑坡体的计算研究中, 互补分析, 起到了相对全面的效果。MSARMA法的计算结果也肯定了FLAC3D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为而后的滑坡体监测体系的建立及滑坡治理的建议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结论

(1) 通过对滑坡体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情况调查与滑坡体特征分析得出了造成滑坡的潜在因素为地层岩性、降雨、人为活动与地震等。

(2) 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滑坡体在自然状况下及暴雨状况下的位移、塑性区、安全系数等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自然状况下滑坡体可以保持稳定, 而暴雨会诱发滑坡体失稳。

(3) 运用MSARMA法分别进行了滑坡体整体稳定性对排水率、容重、地震烈度等的敏感性分析。并进行了MSARMA法与FLAC3D稳定性分析的对比研究, 通过全面地分析研究为边坡治理提供了科学全面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荣国, 李卫平, 刘一鸣.2008年世界地震灾害综述.国际地震动态, 2009; (1) :20—23

[2] 姚爱军, 薛延河.复杂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与工程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 陶志刚, 孙忠强, 郭占飞.耦合多种成灾因素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7 (3) :593—603

[4] 武雄, 姚爱军, 衡朝阳, 等.边坡稳定性评价MSARMA法及最佳加固力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2 (15) :104 —107

[5] 刘波, 韩彦辉.FLAC原理、实例与应用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6] Itasca Csulting Group, Inc.FLAC3D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 User Manuals, Version 2.1, Minneapolis 2002, 6

[7] 迟世春, 关立军.基于强度折减的拉格朗日差分方法分析土坡稳定.岩土工程学报, 2004;26 (1) :42—46

[8] 黄润秋, 许强.显示拉格朗日差分分析在岩石边坡工程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5;14 (4) :346—354

[9] Sarma S K.Stability analysis of embankments and slope, Geotech.Eng Div, 1979;105 (GT12) :1512—1514

[10] 何满潮, 霍起元.萨尔玛方法简介及其应用.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86; (1) :5—10

[11] 姚爱军, 何满潮.MSARMA法在边坡稳态概率分析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21 (12) :1839—1842

诱发地震 篇2

地震诱发滑坡的危险性分析与预测

结合地震滑坡的特点和相关文献研究,介绍了地震力的分析方法、地震滑坡的机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场点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原则.将两种地震诱发滑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滑坡危险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地区(川、滇、甘、陕、新疆等省区)及中国台湾地区,随预测年限的.增加场地的地震滑坡危险性也随之增高,地震崩塌滑坡的危险区域明显加大.

作 者:徐桂弘 XU Gui-hong 作者单位: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6刊 名:内陆地震 ISTIC英文刊名:INLAND EARTHQUAKE年,卷(期):200822(2)分类号:P315.9关键词:滑坡 地震危险性 地震滑坡机理

诱发地震 篇3

水库为什么会诱发地震

水库能诱发地震,这并不是一个神话,而是随着人类建造大型水库,逐渐被认识的科学事实。最早在1931年,人们发现了希腊马拉松(Marathon)水库的诱发地震。而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发生了四次被业界公认的由水库诱发的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1962年3月19日,中国广东新丰江,6.1级;1963年9月23日,赞比亚卡里巴(Kariba),6.1级;1966年2月5日,希腊科列马斯塔(Kremasta),6.3级;1967年12月10日,印度科因纳(Koyna),6.5级。与此同时,在美国丹佛地区,又发现了深井注水诱发地震的现象,证明了水的渗透与压力对地震的影响,这使水库诱发地震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人们认为水库诱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水库蓄水后对库底断层附加的重荷压力,打破了断层受力状况原有的平衡;渗入充填到库底岩体裂隙中的水,会产生附加的孔隙水压力,同时水的渗透、浸泡和孔隙水压力软化了岩石,对断层面起到润滑作用,使岩体更容易破裂,破裂也更容易扩展。而地震,就是地下的岩石沿断层破裂而发生的震动。

因此,水库诱发地震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水库位于活动性的地震断层上,而且水坝足够高即水深足够大,水库的蓄水量也足够大,这样,水库就可以通过水的静压力以及水沿断裂下渗的孔隙压力,对地震断层产生足够的影响。而水库诱发地震,就是地震发生的时间、空间、频度以及震级,都受到水库蓄水活动的影响。

一般来说,水坝越高(即库水越深)、水库蓄水量越大,越容易诱发地震。有资料称,世界上坝高超过200米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比率为34%;中国坝高在100米以上,库容在1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发震比例为30%左右。但这些统计是在许多库区监测数据不完备的情况下作出的。

2004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了《地震监测管理条例》,要求坝高100米以上、库容5亿立方米以上、且可能诱发5级以上地震的水库,都必须建立专用地震监测台网。近年来的大量观测数据表明,中国这些大型水库诱发地震的比率为100%。所以对高坝大库来说,实际上不是诱不诱发地震的问题,而是诱不诱发破坏性强震或巨震的问题。

2008年6月,汶川地震以后的岷江紫坪铺水库。

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国新丰江、赞比亚卡里巴、希腊科列马斯塔、印度科因纳这四个案例来看,在水库诱发地震以前,根据历史记录,它们都被认为是弱震区或少震区,而结果是,水库诱发了远远超过当地历史记录最大震级的强烈地震。

专家们把这种在历史记录中首次出现的强震或巨震,称为首发强震或首发巨震,上述的水库诱发6级以上强震的案例,包括下文将要谈到的汶川大地震,都具有典型的“首发”特征。因此,水库诱发地震往往可能存在人们难以预料的、巨大的潜在风险。

最近十余年来,中国西部的水电大开发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山峡谷区,以及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形阶梯上,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以及澜沧江、怒江等河流。从地质构造来说,这些区域处在青藏高原东缘一系列大的断裂带上,地壳的抬升十分强烈,因此也构成了中国西部地震活动十分频繁的地震带。由于这里地形陡峭、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也极为丰富,因此按全江全流梯级开发的模式,建立了许多以高坝大库为特征的大型甚至巨型水电站,无论是在区域的地震活动背景上,还是在水库以及水库群的规模上,它们都远远超出了之前的水库诱发地震案例所具备的条件。而事实上,在中国西部已经建成大型电站水库的地区,的确也出现了许多不寻常的水库诱发地震的事件。

岷江的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

由于紫坪铺水库正好位于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上,同时又是坝高156米,总库容11.26亿立方米的大库,而且汶川8级地震震中就在库区范围内,地震发生于紫坪铺水库蓄水三年多之后,因此,紫坪铺水库是否诱发了汶川地震,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热点以及地震科学界研究的前沿课题。汶川地震以后,根据中国地震界诸多学者的研究及目前已公开发表的数十篇文献,至少从以下几方面证明汶川地震与紫坪铺水库的蓄水活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6至9千米,并且就在水库西南侧的垂直于八角地震观测台的地下发生,此外,紫坪铺水库蓄水之后到汶川地震之前,库区因蓄水诱发的1500多次小震也集中于上述深度范围内,显示了岩石破裂与扩展的继承关系;

根据地震观测以及对同震地表破裂带的调查,表明汶川地震的震源也恰好在通过紫坪铺水库的水磨-庙子坪断裂带上;

紫坪铺水库在初始蓄水过程中,通过快速大幅度地提高水位,达到正常高水位,尔后又以大约7.4亿立方米(即7.4亿吨)的加载量或卸载量,反复进行蓄水和排水的例行运营,从而给断层施加了重大的力学影响,这一影响,通过对断层所受水库附加力的数学计算也得到证实;

紫坪铺水库蓄水以后,库区的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围绕水库形成了三个密集小震区,地震能量释放成倍增加,每次能量释放的加速都与水库的水位变化密切相关,并且在8级地震之前形成一个逐渐加速释放的过程;

汶川地震前,观测到为数不多的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地电地磁的异常,大部分都与紫坪铺水库的水位变化出现时间上的“巧合”。

紫坪铺水库提供了一个以前不曾有过的、将高坝大库建造在具有强烈地震活动背景的断裂带上的案例;同时它还对传统的水库诱发地震的认识提出了巨大挑战,即:水库蓄水仅仅是对天然状态下应力积累已接近临界点的断层破裂起到触发作用,还是对断层的破裂与发展具有主动推进作用?

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坝水库与地震

向家坝与溪洛渡水库是建立在金沙江下游宜宾至雷波间的两座高坝大库,二者首尾相连,其坝高、库容分别为:162米,49.8亿立方米;285.5米,115.7亿立方米。向家坝与溪洛渡水库分别于2012年10月与2013年5月下闸蓄水,并分别于2013年9月与2014年9月达到正常高水位。

向家坝与溪洛渡水库所在的金沙江河谷,基本上沿着北东与北西两个走向的断裂带发育,所在区域历史上地震活跃,并曾发生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但与历史比较,水库蓄水以后地震活动有显著变化。从2012年10月开始,随着向家坝与溪洛渡水库水位的快速大幅度上升,水库库区及其两侧的地震活动似乎被全面激活。≥2级的地震不仅在这个区域广泛出现,地震月频次达到一个较高水平,而且出现了4个地震非常密集的震群,它们是:位于向家坝水库库尾的绥江-马边震群、位于溪洛渡大坝附近的雷波-永善震群、位于溪洛渡水库库尾东南侧的鲁甸-巧家震群、位于溪洛渡水库南侧的彝良震群。

上述的绥江-马边震群、雷波-永善震群,从时间与空间看,都是因水库蓄水而诱发的快速响应地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的4月5日与8月17日,在溪洛渡水库大坝附近,分别发生了5.3级与5.0级两次中强震,也被认为与水库直接有关。由于水库蓄水以后诱发了大量小震,导致库区民房出现较多的震损。

鲁甸-巧家震群、彝良震群,是水库蓄水以前便已存在的天然地震,但水库蓄水以后,彝良震群的地震有明显的向外扩展迁移的趋势;鲁甸-巧家震群的地震则向牛栏江和溪洛渡水库方向扩散迁移。2014年8月3日发生的鲁甸6.5级地震,虽然震中距溪洛渡水库约28千米,但由于鲁甸6.5级地震发生在鲁甸-巧家震群因溪洛渡水库蓄水而向库区扩散迁移的过程中,而且鲁甸的地震断层与库区的金沙江断层相贯通,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鲁甸地震与溪洛渡水库的关联。

雅砻江的锦屏一级水库与地震

锦屏一级电站水库位于四川木里、盐源境内的雅砻江大拐弯处,同时又是罕见的高坝大库,被称为世界第一的双曲拱坝高305米,库容77.7亿立方米,2012年10月开始蓄水,2014年8月蓄水至正常高水位。2013年7月,蓄水过程中当水位涨幅达到148米以后,库区的地震出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对库区及周围地区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地震统计,共发生≥2级的地震322次,全部发生在水库蓄水以后,在2013年7月之前仅有1次,但从2013年7月开始,地震的月频次逐月增加:7月18次,8月29次,9月60次,10月105次,11月111次,地震日频次最高的11月14日,一天达到16次,并在11月22日出现了4.3级、4.6级、3.9级三次中强地震。而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共发生≥2级的地震742次。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地震的震中在锦屏一级水库大坝附近即东经101.40°,北纬27.95°的位置上高度集中,而且正好位于锦屏山-小金河弧形断裂带上。这个震群目前还在持续活跃中。

澜沧江的糥扎渡水库与地震

2014年10月7日,位于云南澜沧江左岸的景谷县境内发生6.6级地震,震中离糯扎渡电站水库的直线距离仅37.5公里。糯扎渡水库是澜沧江梯级电站中规模最大的控制性水库,坝高261.5米,总库容237.03亿立方米,蓄水量约相当于16个滇池。糯扎渡水库2011年11月开始蓄水,2013年10月蓄水至正常高水位,历时仅一年零十一个月,水位累计升幅高达201.67米。糯扎渡水库库区以及两岸的景谷、思茅、澜沧、双江、临沧等县,有多条活动性断裂带通过,属于滇西南著名的耿马-澜沧、普洱-勐腊强震带,历史上多次发生6级或7级以上的强震。

根据糯扎渡库区地震台网对0.0级至3.9级地震的观测数据统计,水库蓄水前的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地震月频次为370次,而水库蓄水后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地震月频次增加到589次,显示水库蓄水后地震活动有明显增加。但景谷地震与糯扎渡水库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上面列举的向家坝、溪洛渡、锦屏一级等水库在蓄水后都出现了十分显著的诱发地震,但由于水库诱发地震的主震,往往发生在有足够时间让库水沿断裂破碎带向深部渗透之后,即它通常发生在水库蓄水到正常高水位之后的若干年。因此这些高坝大库在今后的若干年,是否会诱发破坏性强震或巨震,才是最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怒江水电开发面临的水库诱发地震风险

怒江在地质构造上属印度板块东北的突出角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接合部位,由于两大板块的强烈挤压,在这里形成密集的断裂带,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江都在这里沿着断裂带冲刷侵蚀形成深切的峡谷,并形成了峡谷紧密排列的“三江并流”的自然奇观。

怒江在中国境内流经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由上游往下游可分为三段不同地貌单元:一、怒江源头至嘉玉桥的高原宽谷盆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此段怒江被称为那曲;二、嘉玉桥至泸水桥的横断山高山峡谷;三、泸水桥以下为中低山宽谷。后面两个单元都包含在怒江水电开发的规划之中,而且所规划的电站多是易于诱发地震的高坝大库。

怒江所在区域的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在怒江两岸可以观察到高出现代河床达300米左右的古河床堆积阶地,根据对阶地沉积物的年龄测量,可以计算出云南省境内怒江河段地壳的平均抬升速率最大可以到每年2毫米以上。在怒江的横断山高山峡谷段,两岸的山岭海拔在4000至5000米以上,河谷的深度可达2000至3000米以上,地形十分陡峭,岩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在这里,怒江河谷近乎于一条直线,被夹峙在伯舒拉岭-高黎贡山和他念他翁山-怒山-碧罗雪山之间,怒江河谷几乎就是沿着著名的怒江大断裂形成的,这是一条现今仍在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它也构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地震区之一的滇西南地震区。

在横断山区近于南北走向的怒江大断裂,进入保山、龙陵附近的宽谷区后,转变成一系列东北走向的断裂,地震活动也更为强烈。仅以怒江以西的滇西地区为例,据1512年至1976年的464年间的记载统计,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5次,平均30.9年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最近的强震有,1976年龙陵-梁河的7.4级地震,2011年盈江的5.8级地震。

一方面,地震活动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会给高山峡谷中的大型水库群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和次生灾害链的威胁;另一方面,在怒江的活动断层上建筑大型水库,更容易诱发地震,从而使相关灾害加剧和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怒江断裂带无论是横断山区的近南北走向段,还是在保山、龙陵附近的东北走向段,都具有沿顺时针方向平行河谷滑动的特点,这对垂直于河谷走向也即断裂走向的水库大坝的稳定,将产生严重影响。

上一篇:专用业务下一篇:公共程序设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