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小学

2024-11-05

森林小学(精选12篇)

森林小学 篇1

在台湾有这样一类学校, 它们被称为教育改革的灯塔, 它们力排众议存活于传统教育体制之外。在台湾有这样一类人, 他们一心致力于儿童教育的改革事业, 无视外界的猜疑和诽谤, 始终以儿童的自由、快乐、自我实现为教育之理念。他们在这块实验田里辛勤耕耘、倾情奉献, 他们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是理想教育的引路人。这类学校就是以“爱、尊重、诚实与公义”为自己的办学理念, 以举世闻名的国际示范学校英国夏山学校为蓝本而创办的台湾新理念学校——森林小学。这类人便是森林小学的创办者和新理念的践行者。

一、什么是森林小学

20世纪80年代, 台湾教育积弊已深, 孩子们被传统教育体制压得失去了自由伸展的能力, 其自由、创造力和思辨力几乎消失殆尽。一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为, “我们的传统教育已经是患有重病了”, 改革教育势在必行。他们以英国夏山学校 ( Summerhill School) 为范本, 针对当时僵化、单一、只重智育的教育体制, 建立了第一所旨在建立全人教育, 激发孩子们的潜能, 培养多元学习兴趣与关怀的新理念学校——森林小学。创始人台湾大学教授史英说:“创办森林小学, 对我们而言, 是最自然又无可避免的事了;我们要办自己的教育, 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 研究自己的教育方法。”

二、森林小学的基本情况

(一) 如入仙境的学校环境

森林小学, 顾名思义, 位于景色怡人、群山环抱的森林旁边。四周碧绿葱翠, 一眼望去是满眼绿色的树的海洋。以花莲县西宝国民小学为例, 在兴建校舍时, 他们融合当地太鲁阁壮丽的景观与阶梯状的地貌, 大量使用木质材料作为建筑特色, 把学校的各式建筑与后山山脉相统一, 展现出和谐稳定而不突兀的状态, 让学生完全感受不到普通学校那种由水泥和混凝土所搭建起来生硬冰冷的感觉。学校还配合学生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如陶版、陶灯等装置于校园内, 更添温馨浪漫气氛, 再配以学校周围各种自然植被树木, 花鸟虫鱼,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山水学堂, 书声、笑声传遍山谷的每一处。

(二) 森林小学独特的课程设计 (以花莲县西宝国小为例)

森林小学的课程不尽相同, 每所学校各有千秋, 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独特、多样、学校本位、满足学生需要。花莲县西宝国小的宗旨:热爱知识、快乐与认真的生活、自我解放与自我约束、以身体伸展出生命的美感及自我实现。其内容包括:

1.基本学历课程

又称为科目课程, 是教育部颁布的科目, 如国文、英文、数学等。开设科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日后的发展, 为了使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不做社会中的“另类人”, 并且有机会得到更深的发展。不过科目课程的讲授方式有别于传统学校的填鸭灌输, 带有明显的“森小风格”。

2.学校本位课程

(1) 以自我为中心的主题课程。

根据各自学校的不同特点, 围绕认识学校, 以“与学校建立亲密关系”为主题开展。以西宝国小为例, 他们分为三个层次, 低年级以认识学校为主题, 中年级以爱护社区为主题, 高年级以太鲁阁国家公园周边自然环境为主题, 建立“移动教室”。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山林草木皆是教材, 笑语歌声尽为学习”。

(2) 为自己负责的自主课程。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与老师签订协约, 期末向全校展示所学。课程有农业体验、自然观察、家政烹饪、射箭、美术等。

(3) 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

森林小学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校的课外活动课程异常丰富。他们迎合孩童的各方面兴趣, 创办社团, 如篮球社、钓鱼社、养狗社、自然探索社、陶艺社、游学社, 游泳社等, 只要孩子感兴趣就可以成立一个社团, 让有兴趣的同学一起参与学习。学生在完全没有任务和压力的情况去发现、探索, 就会学得舒心, 学有所长。

(4) 紧贴现实的生活课程。

孩子们在学校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通过一系列自我管理课程如生活会议, 家族课程学习到了书本以外的东西。

生活会议

每个月召开一次, 大家提出日常问题及困难, 在全体师生会议上讨论解决的方法, 并形成大家共同决定共同遵守的公约。这有利于建立孩子在团体生活中互助、合作、民主的正确态度, 也有助于落实民主教育的目标——尊重及法治。

家族课程

学校采用年级混合住宿方式, 每间寝室老师为大家长, 提供生活辅导, 高年级学生担任寝室长, 协助中低年级成员生活作息。一个寝室犹如一个家族, 寝室成员家聚谈天, 友谊竞赛, 帮弱扶小, 情感交流及生活照应形同家人。在日常的生活与相处中, 学生懂得了信任、关怀与尊重他人。

(5) 独具特色的亲子课程。

森林小学有感于现代家庭观念日渐淡薄, 亲子关系日益疏远, 特别有意将这份家庭亲子教育的担子承担了起来。他们设立快乐亲子营活动, 鼓励家长与孩子相互尊重, 良好沟通。让很多家长欣慰的是, 通过积极参与这种活动, 解决了他们最头疼的子女教育问题。

(三) 教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森林小学的教学从来不拘泥于特有的教材, 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最有挖掘深度的教科书。学校经常开展一些户外活动, 让学生在实际的亲身体验中感受生活, 进行学习。比如, 在一次涉外郊游中, 一个孩子不幸落入溪水。针对这一外出的安全疏忽问题, 学校立即组织讨论会, 跟孩子讲解相关的安全策略, 并辅之以救生、自救等科学知识的学习。他们这种随机应变, 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同身受, 得以渗透吸收, 非常可取。

(四) 森林小学的师资

森林小学教师选拔不拘一格, 文凭只要求为大专以上, 接受人本教育理念。选拔教师时首要看重的是教师的教育精神与理念, 至于教材及教法则留待教师自己去探索。森林小学对教师素质的看法是以品格与思想为第一, 技能次之。学校每年要对选拔后的老师举办师资培训, 让学员经过两个月25堂课的培训, 再经10天的试教, 进入森小执教。每一名老师都要有自己研究、进修的精神, 并且须自己设计教案, 而非依照一定的教材教课。培训班所教的, 并非单纯的教课技巧, 而是多元化的内容, 包括人际沟通、教案设计、人本哲学、教育改革等等。

三、人本教育理念的哲学内涵

森林小学的教改实验是由民间组织人本教育基金会倡导和支持, 在台北县教育局合作下进行的。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以提升教育品质, 促进教育正常化, 推动以人为本的教育为宗旨, 一直秉持“改变, 要从教育开始;教育, 使人成为他自己”的精神理念, 致力于改变一般人教育孩子的刻板模式。

森林小学是人本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个极端实例, 要想对它有一个清晰透彻的了解和认识则必须要由其基本的哲学思想——人本主义下手。

人本主义教育的目的, 用其代表人物马斯洛的话来概括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在人本论者看来, 自我实现的人必须从整体的人和形成过程中的人这两个方面去把握:

(一) 整体的人的实现

人本论者从整体论的方法出发, 来论述整体的人。他们认为人的人格是有组织而完整的整体, 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刺激反应”思维方式。弗洛姆认为如果把人的情感生活与智力分割开来, 其结果是双方都受到损害。这正是传统学校教育所缺失的, 他们重智育而忽视情感, 过分强调学习中的认知和理性, 使学生的情感、情绪、感觉等得不到充分表达和发展。所以“必须靠着实现人的整个人格, 靠积极地表现人的情感与心智, 才能实现自我”。

(二) 创造性的人的实现

人本论者把自我实现倾向看做是动态的形成过程, 而不是遥远的目标和终极的静态。生活的一种确定性就是变化, 只有创造性的人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既生动又集中地体现自我实现。创造力最生动的体现就是人固有潜力的挖掘。而创造力并非只为少数特殊天才所固有, 而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特质, 是所有人或大多数人的固有潜能, 它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是:教育不仅要努力寻找和造就天才, 而且是要培养更多的天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指出:教育既有焕发人的创造精神的力量, 同时也有抑制人的创造精神的力量。眼下的很多儿童在传统教育以升学为目的, 以考试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情况下, 放弃了自己的想象取而代之的是顺从地接受和循规蹈矩地学习。久而久之, 学生将磨灭掉他最为宝贵的人生价值创造力。

人本主义的中心思想, 不外乎就是针对重视科学教育而忽略人文关怀, 重视知识技能学习而忽略全人格培养的倾向所提出的批判。它告诫我们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让他们储备更多的科学知识, 还更应该重视他们的情感智力的挖掘。只有情感因素才是人的潜能得以释放, 创造力得以突显的深层根源。

四、森林小学对台湾的影响

森林小学作为第一所新理念学校, 对台湾教育的影响是明显和广泛的, 它推动了台湾当局的教育教学改革。影响较大的有体制内的台北市和台中市的教学与评量改进班、台北市的田园教学、台北县的开放教育等。在体制外, 它使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新理念教育的改革浪潮中来。这些体制外的学校也由最初的遭受非议、排斥到被接纳鼓励, 人本教育的思想观念也由口号转化为一批批各有不同特色的理念学校。诸如, 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及回归自然生活技能的台北县乌来种籽学苑;以美国“奇异学校” (key school) 为蓝本, 强调品格教育及重视迦纳 (Gardner) 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方式的雅歌小学;追求提供学生一个能够自由发展的环境与空间的新竹全人实验中学;采用蒙特梭利教法的彰化苗圃学园及以人智学教育为理论基础学, 将人类生命本质, 归结于身体、心灵、精神三种层次的结合, 强调身心全面发展的宜兰慈心华德福教育实验学校等。

五、启示

作为台湾第一所新理念学校, 森林小学能在法令不完备、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 胸怀对理想教育的热情与执著, 建构出一块块“没有围墙的新天堂乐园”, 不但获得家长们的信赖、学生们的喜欢, 在相当程度上, 也因为它们的独辟蹊径和勇于开拓而给传统教育带来一股新风。

目前, 中国内地也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 如何在众多的改革模式中找到行之有效的一种, 台湾森林小学可能给我们提供思路:

(一) 对教育理念应更执著

教育理念, 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 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不同于以往对教师要求的重要区别。无论是一所学校或是一位教师拥有对一种教育理念的执著追求是必需的, 只有胸中怀有一种梦想, 以自己的理念为行为的标准, 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种教育理念包括对知识观、学生观、教师权威观、教学活动观等各个方面的理解。

(二) 课程开设应更开阔

课程是教育目的的最好呈现与实现。学生需要的不是标准课本中的死知识而是能够融入生活的真实技能, 学生需要的不是知识记忆的填充而是能够应用、分析、综合与运用进而内化为人格内涵的高级能力, 因此让课程内容更丰富而多元, 才是现代教育的适应之举。

(三) 师资来源应更有弹性

新理念学校具有弹性的招聘方式, 他们大胆利用各领域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以专长施教, 弥补一线任课教师专业素养不够的弊病。老师不是通才也不可能是全才, 大胆起用各方面的能手专家甚至与社会各界联手资助办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 家长应该转变观念

在“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大背景下, 过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求学这条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在学校的成绩排名来确定孩子未来的社会竞争力, 过高的希望, 过多的焦虑无形中对孩子形成一种压力。实不知只有对孩子实行全人的教育, 让孩子在爱、关怀、自由与尊重的情境下成长, 才能培养出一个有潜力、有自信、自尊、自强的人。因此各位家长应该转变观念, 给孩子松绑。

(五) 社会应给以更多理解和支持

森林小学作为新理念学校的典范, 它的出现与存在带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它有很多体制内学校无法学习, 无法效仿的地方, 比如它的设校环境、它的小规模办学、小班级教学、高昂的学费, 这些都是大众主流学校无法改变的事实, 因为主流学校承担着为大众学子服务的使命。我们应该向它学习的就是, 它们执著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它们独特、多样的办学课程, 它们以尊重、爱、诚实与公义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7, 134.

[2]麦肖玲.森林小学简介[J].基础教育学报, 1998, (8) 2.

[3]港澳台及外国教育[N].教育时报, 1999.

[4]http://hef.yam.org.tw

[5]http://www.spps.hlc.edu.tw

[6]www.ch ina.com.cn.

森林小学 篇2

大家各显神通,百灵鸟展开清脆歌喉,花孔雀舞动漂亮裙摆,金丝猴荡起藤条秋千。大家载歌载舞就像欢庆盛大节日。为什么森林医院开业大家的反应会这么强烈呢?

这要从去年的一场灾难说起。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雪特别大,大批的树被雪压断了,家园毁了,无家可归的孩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快要冻死了。狮子国王派出了救援队把他们安置在山洞里避难。当大家七嘴八舌无奈地大骂雪的时候,狮子国王带着啄木鸟先生来了,啄木鸟说:“毁掉家园的不是雪,而是树虫。由于树虫把树干蛀空了,这些树无法承受大雪的压迫纷纷折断了!”

狮子国王一脸严肃地对大家说:“当初大家不允许啄木鸟先生给树捉虫,甚至有人说啄木鸟是在破坏树木,把他赶走了。现在大家明白了吧,你们冤枉了啄木鸟先生!”大家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啄木鸟先生语重心长的说:“家长无知的爱会害了孩子,教师不得法的教育会害了学生,无知的危害比天灾更可怕!”

加强森林培育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篇3

【关键词】森林经营;培育;分类经营;森林更新;采伐強度

要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就必须加强森林的培育,而培育方式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就要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确定合理的采伐强度和有效的更新方式。

1.实施分类经营

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森林经营,主观上仍然是以生产木材为主,但在木材生产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的采伐方式必须贯彻因林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把森林划分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采取不同的采伐方式。同时还要根据林相情况、林地状况、立地条件,详细地调查林分的各项因子,依照分类类型确定森林培育的各种抚育采伐更新方式,使采伐方式与森林经营目的和生态效能相适应。如重点防护林的经营目的就是以发挥其各种生态效能和防护效益为主,因此绝不可以进行皆伐,只可以进行一些更新性质的采伐。对其中的成过熟木,采取卫生伐,必须以采伐成、过熟木、病腐木、枯立木及被压木为主,解放优势树种。对幼、中龄林采取抚育伐的作业方式。尤其是人工林在给以培育时,应在保留好目的树种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天然树种,以利于形成针、阔混交林,加速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效能和防护若能。而对一般公益林中的中、近熟林,特别是人工林,采伐方式应以大强度的抚育为主,伐除40%左右的非目的树种,伐后进行林冠下更新造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使其形成复层异龄林,以得充分发挥不同林分类型的综合生态效能。

而对于商品林中的成过熟林,则可采取灵活多样的采伐方式,伐后通过更新速生树种,加大培育投入,改变林分类型,进而改善林分结构,缩短经营周期,尽早地向社会提供高产出、高质量的商品材。在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商品材同时,经营单位还可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有了经济的支持,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生态林建设的发展。

2.合理的确定采伐强度

采伐强度的大小不但可以调节森林的生态环境,而且对森林内的幼苗、幼树及保留木的生长发育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采伐强度的变化使林木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林木的营养空间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合理的抚育伐强度,使林木的光照面积及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的面积相对增加,与之相关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也就相对加强,这样也就进一步加速了林木的生长,促进其提早成林,尽早地发挥其生态效能。反之,若采伐强度确定的不合适,则会造成林木的营养空间不足,光照条件差,光合作用低,导致营养物质缺乏,影响其生长;或者营养空间过大,光照过强,则叶绿素遭到破坏,致使林木枯死。因此,依据分类类型、林种、林分类型、树种、林龄、立地条件等因子的不同,在伐区调查设计时,要根据林分结构、立木的公顷蓄积量、生长状况、平均胸径、平均高、郁闭度等因子,本着采伐量不大于林木生长量的原则,在充分维持好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采伐强度和合理的采伐量。

3.采取正确的集材方式

在森林的抚育伐作业生产中,采取什么样的集材方式,是保护生态和环境致关重要的生产作业方式,它不仅对伐后迹地的天然更新有很大影响,而且对保留木及林冠下幼苗、幼树及林冠下的人工更新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对森林植被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林地生产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选取皆伐作业方式的小班应尽可量采用畜力集材,通过木材在迹地上的拖拽,可以增加天然下种与地表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大天然更新频度,提高天然更新的可靠性。

4.合理的确定更新方式

4.1采伐迹地清理

采伐迹地的清理是进行更新前的准备工作,经过伐木、打枝、造材、集材的山场还有大量的采伐剩余物,其中包括:枯立木、造材截头、梢头及枝桠,它们留在山场上不仅不利于以后的作业生产,而且还会影响森林的更新及幼苗、幼树的生长,同时这也为森林病虫害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还容易引起森林火灾。所有这些,都对森林的生态和防护效能形成了隐患。因此,采伐结束后,必须对采伐剩余物进行必要的清理工作,将它们按照一定的规格、方向进行堆积处理。根据我们多年的生产经验,最适合并且有利于促进森林更新和保护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生态效能的清理方法就是带状、横山岗堆积,带宽1米,高1米,带间距可根据造林树种的株行距来确定,或20米,或30米,枝桠梢头木等紧密堆积。带状堆积法不仅用工少,操作简单,作业规范,剩余物自然腐烂,还可以长期向林地输送肥力,利于森林更新,能促进森林生长。

4.2森林更新

根据天然林保护工程及生态效益补助工程的要求和各地森林立地条件,对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的更新方式主要有:

天然更新,一个作业小班能否进行天然更新,主要取决于伐前的林分类型及附近是否有天然下种能力的母树或母根。具体地说,伐前林分类型若是以山杨、白桦为主,山杨、白桦在树种组成系数中应占5层以上,且母树分布均匀,并具备天然更新的条件,可以进行天然更新。同时母树的保留数量要在小班中均匀分布,这样可以提高天然更新的可靠性。可以避免因人工更新使林分类型变化,从而破坏森林生态。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如上所述,若小班中山杨、白桦在伐前株数组成系数中占3—5层,且呈团块状分布,镶嵌性比较强,宜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对出现更新不好的零星小块或林间空地,可以进行人工撒播山杨、白桦种子,以加速其天然更新,提高天然更新的可靠性。

人工更新:对不符合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条件的小班,应采取人工更新。但是人工更新树种的选择非常关键,要做到适地适树,营造乡土树种,同时做到良种壮苗。对于林冠下更新的要选取阴性树种。更新造林的各个环节要按造林技术规程执行,植苗后要及时进行抚育,以提高其造林的成活率。

5.及时进行幼、中龄林抚育

在更新跟上采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和管理,对于已经成林的人工和天然幼龄林及过去的大龄、被压的幼中龄林应及时进行透光抚育和生长抚育,伐除林内的被压木、病腐木、枯立木、三级木及生长不良木,保留目的树种,增加其营养空间,促进其提早成林,使其更早、更快、更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

森林小学 篇4

森林不仅给人类提供众多的物质产品, 也对整个地球发挥重要的生态作用。森林具有环境调节功能, 被誉为地球之肺。保护森林不只是一句空口号, 而应落在实处。小学六年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小学生独立意识形成之时, 采用拉斯韦尔的5W理论对小学生传播森林文化, 有助于激发他们参与环保的热情。

一、Who:谁来传播森林文化

传播的源头是传播者, 即传播行为的主体和引发者。传播者的职责是先期收集、筛选、整合、加工丰富信息, 最后将有效信息传达给受众。传播森林文化属于感性层次的情感教学。教师作为小学教育的主导者, 首要挑起传播森林文化的重担;林业工作人员和森林文化的专家学者也有义务向小学生宣传讲解森林文化。

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播知识, 传播森林文化首先向学生讲授森林文化的基本知识。教师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主导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控制者。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传播者就是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教”的主体地位, 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的森林文化研究员,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还要积极主动接受与森林文化相关的培训及讲座, 习得森林文化的专业知识, 才能在讲解森林文化的课堂上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还应依据讲解的具体内容, 安排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更直观了解森林文化。老师需要具备控制课堂秩序的能力, 并将自己的经验、感悟融入课堂, 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与教书育人的功效。

林业工作人员与森林文化专家学者, 因有系统的林业专业知识和相对丰富的森林文化知识, 作为森林文化的第一相关人员, 可以采取举办讲座和开展活动等形式向小学生传播森林文化。专家学者在向小学生传播森林文化之时应注意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便于小学生的理解与应用。在举办各种与森林文化有关的活动之时, 也应考虑到小学生心理与生理,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把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现实事物。森林文化研究员也应定期与小学教师交流与沟通, 既可以及时获知小学生的学习情况, 又可以通过相互学习改进传播方法及加强传播效果。

二、Whom:对谁传播森林文化

传播中既然有传播者放送信息, 就会有接收信息的受众。现代传播系统中, 受众已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馈予, 而可以通过双向互动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又传递信息, 使自己在受众与传播者两个角色中转换。对小学生传播森林文化, 主要的受众就是小学生, 还包括小学教师与学生家长。

小学教师欠缺森林文化的专业知识, 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森林文化的信息, 这时小学教师就是传播森林文化的受众。教师经过知识的消化与编辑, 调整森林文化的内容与改进森林文化的传播方式, 使其更符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

对于主要受众小学生来说, 按其心态可以分为三种受众类型。第一种是等待型受众, 该类学生可能占受众比例较大。森林文化不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科目, 不需要强制性学习。这类学生会以消极心态对待森林文化, 仅将学习森林文化作为一项课业任务。第二种是参与型受众, 这类型的学生善于接触新事物, 愿意尝试学习不同的有益知识。这类学生会在课堂上提问, 也会参与相关的森林文化活动, 也会利用其它时间去补充理解森林文化。第三种是进取型受众, 该类学生在整体受众中或许占很小的比例, 他们富有自主思想, 能够在课堂听讲中独立思考。课后进取型学生会主动深入学习森林文化, 并转化成森林文化的宣传者。

学生家长也是受众之一。小学生在学校里接触到新事物, 比较愿意与家长分享心得体会。在向家长转述森林文化之时, 学生变成传播者, 家长则变成受众。这也是使森林文化由学校向家庭的横向传播。家长在接收到森林文化的信息, 也可能主动增加孩子接近森林的机会, 例如森林旅游, 植树绿化等。

森林文化传播者要研究受众群体, 不断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兴趣, 做到有的放矢, 使森林文化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都贴合小学生, 让森林文化的传播与受众的需求融为一体, 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What:传播什么内容

森林文化传播内容包括广义和狭义的森林文化。森林文化依托森林为背景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表述, 又以木竹为载体和林产品组成一个物质生产体系。狭义上的森林文化指精神系列, 如林学理论、森林美学、绿色哲学、森林伦理等, 这些森林理念、精神汇集成森林文化的核心。广义上的森林文化指物质系列, 即森林文化的背景或载体等广泛外延, 如森林树木、茶果药竹、公园园林、花圃草坪等自然、社会现象, 这是森林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森林文化以森林为存在前提, 又以森林理念、精神得以延续。森林文化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层面是指人类智慧和创造在物质材料层面上的凝固, 包括生产和生活资料。制度文化层面指山林区非物质形态文化。精神文化层面从结绳记事、竹简文化延续到纸张文化, 依托纸张为载体, 包括以森林为题材的林谚、山歌、神话、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和书法绘画。

人类通过劳动与森林产生联系, 人的精神和品格融入森林, 使森林人格化;森林的特性印入人类, 使人格自然化。森林文化体现一种独立包容的人文精神, 是人与自然、人与森林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关系, 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人类敬畏、尊重、热爱森林, 利用森林之时也感受到生存意义, 并集结这些意义达到精神高度。森林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终极目标就是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Which Channel:传播森林文化的媒介

传播森林文化需要一定的传播平台, 即传播媒介。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常常采取口传、手抄、印刷、电子等四类媒介, 显示学校教育中使用丰富多样的媒介手段。

口传媒介是学校教学中最常用的媒介, 即指教师对学生的口传面授。口传媒介属于人体媒介, 传输口头语言符号。手抄媒介是口传媒介的辅助手段, 多以板书的形式出现。手抄媒介承载文字符号和图形。印刷媒介在学校教育中起骨干作用, 学生的教材、试卷、辅导书、教育资料都属于印刷品。电子媒介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手段也被广泛运用, 如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电脑等。

四类媒介各有特点, 学校应尽力提供各种媒介给教师使用, 方便其传播森林文化。同时, 教师也要深入了解各种媒介的使用特点及适应场合, 合理灵活的交叉使用各种媒介, 已达到传播森林文化的最佳效果。

五、What Effect:传播达到什么效果

传播目的就是在受众身上得到期望效果。一种传播是否有效就要看传播的内容在受众中获得的反响。传播森林文化首当其冲考虑森林的利益及其森林对人类的贡献, 反思人与森林的关系, 森林与社会的关系, 森林与自然的关系。

森林文化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向小学生传播森林文化, 使他们在初等教育中接受相关的森林知识, 提高他们对森林与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传播森林文化对小学生有三个层面的影响。首先, 环境认知层面。学习森林文化可以让小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 对周围环境做出相应的判断。其次, 价值形成与维护的层面。教师在传播森林文化时, 会将美丑善恶、进步落后等价值判断融入传播内容之中, 促进学生形成保护森林与生态的价值观。最后,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教师不仅直观传播森林文化, 还应将爱护森林与保护环境带进日常生活与实践活动中, 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人类重视森林的物质功能, 却忽视森林的文化内涵。传播森林文化就是全面真实的展现森林, 帮助小学生认识森林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理清人与森林、森林与自然等关系, 使他们对森林有更深刻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承担他们的历史使命。

摘要:我国森林文化历史悠久, 是人类对森林资源认识、利用、改造的智慧结晶。宣传森林文化就是加深人们对森林的认识。对小学生传播森林文化使得他们在独立意识形成中对森林有科学认识, 有助于培养其环保意识。

关键词:森林文化,小学生,5W理论

参考文献

[1]苏祖荣、苏孝同.森林文化学简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赵晓春.农业传播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高蕴琦.教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蔡登谷.森林文化初论[J].世界林业研究

森林小学作文 篇5

走进森林,草地上的绿草环绕着许多带有美丽花环的大树。一阵风吹来,草和树翩翩起舞。草地上排列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红如火,白如雪,黄如金赛。他们似乎正在举行选美比赛。野花散发出淡淡的独特香味。这种迷人的香味会吸引可爱的蜜蜂。他们忙着采蜜,也玩音乐,大丰收。优美的歌声吸引着一只只穿着花衣服的蝴蝶,围着蜜蜂翩翩起舞。

不远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里的水像无瑕的玉一样绿,池塘里的荷叶像绿色的大玉盘一样躺着。青蛙以荷叶为自己的舞台,于是一场歌会开始了,成千上万的红鲤鱼成了观众。粉红色的荷花出现在荷叶之间,有的只铺两三片花瓣,有的盛开着;有很多花和骨头,就像充满空气的气球。这时,几只蜻蜓停在莲花上,让我想起了我学过的那首诗:“小河只露出尖角,蜻蜓早就站在上面了。”

池塘边有一排排高大的柳树,枝叶繁茂。柳条有时挂在水上,有时在微风中摇摆,似乎在向我们招手,有时纠缠在一起,玩耍玩耍,玩耍,看起来像形影不离的朋友。这时候鸟儿来了,然后它们就侧着头听天籁,然后摇着尾巴表示高兴,一边拍手叫好。蝉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在树上尽情地歌唱,唱着杨柳绿,唱着花儿,唱着森林的美!

快看!多么独特的森林啊!怎么能不喜欢!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篇6

六大优势助推创森活动

目前,遵义市森林面积已达149.37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5598.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8.56%,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7.3%,城市建成区(包括下辖区市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5%,绿地率达到3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11平方米,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3%。辖区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孕育了遵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市已记录的高等植物有196科777属200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国家2级保护植物37种,陆栖脊椎动物475种。这一组组数据向我们展示着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丰富的资源和成绩。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遵义市其他优势也为城市森林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是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55.73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2.67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县域经济实力也较为雄厚,14个县、区(市)财政总收入全部突破1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300元,这些数据基本符合城市森林建设的经济要求。

其次,有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绿地系统规划。遵义市把城市绿地建设系统纳入大中城市总体规划中去,早在2001年已经编制了《遵义市绿地系统规划》,确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凡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绿地不得建设与绿化无关的项目,以确保足够的城市绿化用地。

2004年“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2005年“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这些都为遵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了建设经验。

群众的支持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坚强动力和可靠保证。他们通过设置大型公益宣传牌,制作标语、广告牌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遵义日报社、遵义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为创森专门开设专栏、专题,宣传报道创建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作法,使全市人民都能够了解创森的重要性,使创建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目前已经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同时,遵义市已基本完成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林业发展建立起了“生态制度保护屏障”。在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中,遵义市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扩大自主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全市已将境内所有宜林的路沟、河渠、“四荒”地分别按照各自的权属予以公开拍卖或承包,明晰林木产权,确立经营主体,做到林有名、树有主,责权一致,利益共享。

全市动员,全力投入,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2009年2月27日,遵义市市直机关25个单位800余人在遵义新蒲镇参加了义务植树,全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植树活动,掀起了创森的热潮。这种做法遵义已经坚持了多年。

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遵义市的主要指标已全面达标,但遵义市各级领导深深明白创森不仅仅是获得称号,更重要的是过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为了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遵义市加大工作力度,全市动员,全力投入,依托遵义林业发展基础,深挖区域森林生态和历史文化底蕴,统一规划,太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建设工程。

首先是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近几年,创森领导小组、市绿化委以“参与植绿护绿,争创森林城市”为主题,精心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等系列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创森热潮。全市各单位还分别组织绿色文明号单位代表、青年志愿者、妇女代表、中小学生参加了专题义务植树活动,建立了中华妇女林、青年林、世纪林义务植树基地。

其次,修编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创森活动之初,遵义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修编领导小组,委托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2009《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修编)》的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督促检查为创森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2009年3月,遵义市创森办对全市开展创森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并下发了《创森工作督查通报》。同时,市政府办公室还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相关工作的通知》。4月10日至17日,市创森办主任向守都率队深入到全市各区、县,对创森工作开展调研和指导。通过加强督促检查,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明显增强,各级各部门开展创森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以来,遵义市以日报、晚报、电视台、电台为平台,进一步丰富创森专题网页内容,组织开展了创森知识竞赛,为创建森林城市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实事求是,走出创森特色路

在建设中,遵义市从其气候地理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承出发,提出了以红色之都的绿色文明建设为主题,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建设理念,以重点工程项目为载体,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保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采取各级政府分级领导、部门负责、全民参与的运行机制;突出建设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推进资源节約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浓郁鲜明特色的本土化、个性化、独特化的城市森林建设之路。

在建设中,遵义市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了“三促进”、“五必须”的做法。“三促进”:一是以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森林建设;二是以生态创建活动为载体,促进全市城乡协调发展;三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促进城市绿化快速发展。“五必须”:一是必须加强领导、各方协力;二是必须规划先行、科学决策;三是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四是必须依法行政,建管并重;五是必须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确定后,资金保障是基础。遵义市在不断增加

城市森林资金投入的同时,坚持以改革的思路、灵活的办法和经营城市的理念,多渠道、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五年来,全市用于城市森林建设专项经费共投资6亿元,投入绿化维护资金13473万元,建设规模和投资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市政府还通过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严格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企事业单位建设用地实行使用权转让、拍卖等手段融资用于城市森林建设,积极鼓励全社会投入资金,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后,引导部分资金投入绿化配套建设,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留名”等方式,招商引资,弥补城市森林建设资金的不足。

遵义市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建立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同时,相继出台了加强森林保护、鼓励花木产业、扶持兴林富民、探索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政策,健全了城乡一体化、林业园林绿化融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了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为森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完整的林业技术服务机构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遵义市现有地级林业科研所1所、地级林业技术推广站1个、县级林业技术推广站14个、乡镇林业工作站227个。“十五”以来,市、县两级推广部门先后承担了部、省、市级林业推广项目35项。同时,与各林业科研院所联系紧密,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遵义市设置了城市森林建设主管部门——遵义市林业园林绿化局,明确了管理职能,实行“林业与园林绿化合署办公”的运作体制,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确定发展目标,遵义扬帆远航

目前,遵义市的创森活动已经初见成效:速生丰产林及林业产品、花卉和林木种苗、高效经济林及加工、旅游等产业得到巩固、提升和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优化了林业产业结构,使遵义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人民收入得到提高、生活得到改善;绿色经济大幅增加,成为市、县两级财政收入的新增长点;同时,城市环保质量得到提高,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悉,到2015年,遵义市将基本形成以林木为主体,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将基本实现城区、远郊协调配置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城区公园及园林绿化、河流、道路宽带林网、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使全市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中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基本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

在未来,遵义市将从四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

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城市森林建设。遵义市在城市森林构建上将继续贯彻“绿色、生态、健康、文化、亲和、经济”的理念,以森林生态功能为根本,内涵上充分体现“红色之都的绿色文明”,坚持城乡一体的发展统筹、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体系布局,将绿色文明贯穿到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各个环节,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结构完整、生态功能完备、景观效果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

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市森林建设。“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工程建设以保护与发展并重,造、育、封结合,管、防、治、补结合为指导方针,打造结构较完整、生态功能较完备、景观效果良好的遵义市森林景观体系。紧紧抓住林、水两条主线,构建“一心多点、三位一体、三林共建、三层并举、五色和谐”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将遵义建设成为具有西部山区和革命老区特色的森林城市。

以重点工程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启动“森林围城”、“森林生态保护”、“森林产业体系”、“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四大板块近四十项工程,全面推进城市森林建设。重点是外延向城郊结合部转移的城市周边大片风景林建设工程;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为依托的森林远郊推进工程;以高速公路、铁路绿化、通乡、通村公路绿化带建设为主体的道路林网化工程;城郊农村庭园绿化、森林生态观光与乡村休闲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工程、远郊千村绿化工程等。

以生态文化提升城市森林建设。遵义市是著名的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酒文化名城、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的发源地,有极其宝贵的人文资源,要将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升华体现,凸显城市个性特色。与长征文化结合,加大对红色文化景点绿化力度,建设多个革命纪念林、纪念公园;与国酒文化的结合,建设赤水河三百里竹廊旅游风景林;与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相结合,建设“十百千”生態林业示范镇、村、户。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和谐搭配,塑造出遵义市森林生态文化的特色景观、特色品牌。

森林小学 篇7

一、关于绿色教育的思考

“绿色教育”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根据相关理论研究, 将绿色教育定义为:‘绿色教育’是致力于个体终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它通过教育及管理, 使教学双方形成终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品质, 同时实现教育机构 (学校) 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绿色教育不是一个仅局限于环保范畴的概念, 而是一种体现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 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教育, 是一种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的教育。它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教育, 是教育最本质的体现, 但不是放任自流的教育, 在这里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乐,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以愉快学习, 拥有最绚烂的童年;学校以不断进取,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 绿色教育是:

1、关爱生命的教育——教育就是提升生命价值。绿色代表生命, 绿色教育是关爱生命的教育。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 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 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 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 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 使学生成为充满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

关怀生命, 呵护生命, 回归教育的起点, 回归生命的本真, 少一些工具性, 功利性。“教育就是提升生命价值”, 这是对教育终极目标的最好表述。

2、顺应天性的教育——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绿色代表自然, 绿色教育是顺应天性的教育。唐代杰出文学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既然已, 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郭橐驼种树之所以能枝繁叶茂, 结果早且多, 其原因在于他能顺应树木的自然本性, 满足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将种树之理移至教育教学之中:学校教育、教师教学要符合教育原理, 要尊重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

3、舒展个性的教育——浸润心灵舒展个性。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态, 绿色教育就是致力作这些种子萌发的生命源泉, 浸润其心灵, 舒展其个性, 促进多姿生命形态的展现。要“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这种个性是学生个体由内而外的生命展现。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所言:“独特性不单单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且是个性得以确立的表征, 是个体内在自然──天赋的凸现、显发的确证……”只有承认并且肯定让这种内发的个性, 或者差异的价值, 每一个教师才可能给予学生最需要的教育, 每一个学生才可能实现自己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 从而获得最高的自我实现。

二、关于绿色人生的思考

何为绿色人生?所谓绿色人生就是健康、全面、和谐的人生, 是能让人体悟“幸福”的人生。

一是, 健康的身体。健康是绿色的象征意义之一, 健康的身体是绿色人生的基础, 正如生命教育理念所呼唤的一样“教育不应当摧残人的身心, 学校不应当成为囚笼”。孩子的健康与快乐是教育所要负起的责任, 每个孩子都有着天真, 可爱, 活泼, 好动的本性, 学校要让这种本性得到更好的成长。

二是, 高尚的品格。高尚的品格是一个人成人, 成才, 成功的保障。孩子要懂得珍惜热爱生命, 敬畏爱护自然, 养成如诚实信用, 责任, 尊师敬长等良好的品行, 惟有如此, 其人生才具有坚实的根基。

三是, 高远的志向。高远志向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 是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因而它是一个人人生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 理想和梦想并不能定型, 还处于某种理想的启萌阶段, 学校教育要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这些理想, 让学生敢于做梦, 敢想敢做。由此来成就孩子未来高远志向。

四是, 高雅的志趣。可以说这是绿色人生, 幸福人生的激活因素, 人生因其而变得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这样的志趣需要从小养成, 从发现, 激发,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做起, 让每个孩子有自己真心喜好的事物, 有自己的特长, 这是丰富和健康的绿色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关于绿色教育理念系统的建构

(一) 一个起点:绿

绿, 是植物的颜色, 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 是万物生灵的象征, 也是春季的象征;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 绿色是“木”的一种象征;而在学校教育的视野下, 绿是一种文化, 一种教育理念。

“森林”意象被泽“绿”意。森林意象十分特别, 从整个词给人的意象来看, “森林”呈现有脑中的意象是大片的绿林, 郁郁葱葱, 广阔, 丰富, 自然, 清新, 生机;从森林字体构成来看, 由5个“木”构成, 而从“绿”的含义看, 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 绿正是木的一种象征;我校是由孙甚林先生捐资而建的“希望”小学, 绿色希望, 正体现着这种意义。绿是生命, 是自然, 是希望, 是健康, 是美好, 是和谐……因此“绿”与学校有着天然的稳合。在学校办学过程中, 绿色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渐为突显, 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绿色小学”, 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契机, 学校已经形成了较有特色的绿色管理, 绿色教学, 绿色生活等绿色教育、管理基础。因此将“绿”作为构建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的起点或者核心理念, 具有可适性和可操作性。

(二) 一个核心: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是整个理念系统的核心着力点, 整个系统围绕绿色教育构建。它是统领以下将要介绍的三大子系统的上层系统。该层系统可以说是学校的宏观理念系统, 主要包括了:

办学理念:绿色教育奠基绿色人生

办学特色:绿色教育

办学目标:树绿色教育特色创森林教育品牌

办学方略:绿化校园美化心灵优化生命

绿色风尚 (校风) :欣欣向荣生生不息

绿色训导 (校训) :一步一个脚印

(三) 三大系统:构建绿色教育的操作系统

绿色教育的教育理念之下, 分别构建绿色教学系统, 绿色管理系统, 绿色校园系统三大操作系统。

绿色教学系统, 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理念;主要内涵为关爱生命, 顺应天性, 舒展个性, 当然这也是绿色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学校教学的目标则是要培养学生之“真善美”的品性;要实现这一目标, 学校在已有的师生文化中提炼出对教师及学生的要求, 从而形成师生文化的核心内容:绿色园丁 (教风) :尊重关爱包容赏识, 绿色新苗 (学风) :自信主动真纯感恩。

绿色管理系统, 以“生命关怀主动发展”为理念, 主要内涵体现为“民主和谐开放创新”, 即民主的决策机制, 和谐的领导团队, 开放的治校心态, 创新的管理方式;最终目标是要促进教师发展, 学生成长从而实现学校成功;而将这一内涵体现到治校方略上则表现为:尊重——尊重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利益, 信任——坚信每位教师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渴求和能力, 规范——规范学校日常工作, 形成自动机制, 高效——高效实现管理目标。

绿色校园系统, 这可以说是对环境文化的打造, 始终遵从“绿色润心自然育人”的理念;该理念可以分解为“自然健康生动活泼”的内涵;由净化到绿化到美化, 再到育化, 即学校环境育人, 环境文化感染人, 熏陶人;最终目标是实现学校“绿意盎然新苗健长”的状态。

(四) 一种愿景:绿色森林苗木欣欣

“绿色森林苗木欣欣”既是学校办学愿景, 也是学校文化主题, 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 以绿色为主色调, 以苗的形象为主要元素, 打造“绿色森林”, 成就“苗木欣欣”的愿景。苗, 本质上是木, 指初生的种子植物;或比喻后代。苗为嫩绿色, 幼小, 充满生机、希望, 是小学生的最好象征。而森林就形象上来讲正是木的化身, 同时也是培育幼苗的地方。

作为森林教育, 其使命在于“育好每棵苗”, 让园中幼苗茁壮成长,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 在森林的土壤上深深扎根, 获得日后成长的不竭源泉。

小语学会会员, 重庆市小学语文首批骨干教师, 现为彭水县森林希望小学校长。从教21年, 先后荣获国家、市、县各类表彰40余项次, 曾主持、参研国家、市、县科研课题多项。2009年根据学校实际, 提出“绿色教育奠基绿色人生”的办学理念, 现正着力于“绿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森林小学 篇8

1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虽然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但是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培育工作的开展, 否则一旦开采和利用无节制, 就会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而森林资源在净化空气和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促进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强化林业资源管理, 才能更好地确保森林培育工作高效的开展。与此同时, 通过林业资源管理, 还能有效预防水土流失, 切实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 促进林业资源管理效率的最大化[1]。

2现存不足的具体表现

虽然森林抚育间伐在整个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培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就实际来看, 在日常森林抚育间伐工作中, 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认识方面

由于一些林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掌握抚育间伐的真正含义, 导致在实际操作时经常陷入误区, 进而出现不良的情况。尤其是很多林业工作人员往往只注重林木的采伐, 忽视了林木的培育, 将抚育间伐片面地理解为生产林木。导致间伐工作难以科学合理地开展, 使得很多森林资源被过度开采, 严重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加上有的工作人员往往只注重抚育间伐所带来的效益, 而并没有考虑林业资源发展的问题, 导致抚育间伐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 影响抚育间伐工作的可持续进行。

2.2 理论研究方面

由于在日常工作中, 对森林抚育间伐的相关理论研究十分薄弱, 开展间伐试验的次数较少, 即便是开展试验, 也因支持力度的缺乏而导致理论研究成效低下。加上缺乏相关规范约束抚育间伐工作, 所以, 在间伐过程中往往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确定, 尤其是在间伐次数、时间和强度等方面缺乏有影响力的参考指标, 加上在间伐之后并没有对其科学有效性进行系统完善的评价, 导致间伐工作的不合理性较强。

2.3 投资方面

开展抚育间伐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所以, 在这一工作中, 往往由于资金支持不足而导致其质量难以满足既定标准, 加上有时为了将开支降到最低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资金投入力度严重不足, 导致森林培育难以满足透光培育的需要, 在林区中难以全面覆盖而对抚育质量带来影响。间伐工作的合理性较差, 经常导致长势较好的林木被采伐, 加上在整个抚育间伐工作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滥砍滥伐现象频繁发生。

2.4 在划分经营区域时较为混乱, 其合理性较差, 使得林分抚育工作难以高效开展

例如, 在划分禁伐区时, 将部分商品林和公益林错误地划分为禁伐区, 导致林业资源的采伐和利用受到影响;将禁伐区林分错误地纳入商品林区, 导致其被大量采伐而影响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再如, 在林分中本应进行抚育工作, 但往往由于多种原因使得抚育工作质量低下, 进而给森林抚育带来影响, 导致林分结构不合理, 在降低森林资源管理效益的同时, 也会影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甚至对经济效益带来影响[2]。

3有效措施

3.1 强化认识, 以伐促育

作为林业工作人员, 必须充分意识到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尤其是意识到抚育间伐在整个林业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从而更好地通过间伐达到抚育的目的。并在抚育过程中, 对间伐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有选择性的、及时将病枝、枯枝以及生长缓慢的细小树木清除, 增加森林透光率和其它树木的营养吸收率, 从而在保证森林营养不被流失的同时, 促进树木快速生长。在此基础上, 应将生态效益摆在首位, 才能更好地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实现森林资源管理成效的提升, 从而更好地强化森林培育成效。

3.2 强化理论研究, 完善评价体系

首先, 紧密结合我国林区的实践, 并对具有试验条件的林区设置间伐试验林区, 尤其是应设置专业性的植物保护机构, 始终以林区为载体, 强化抚育间伐试验的开展, 并利用试验得到具有价值的数据, 从而更好地确定抚育间伐的方案, 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其次, 在此基础上, 紧密结合地区的特点和林种开展抚育间伐工作, 所以, 必须加强对间伐的时间、方式、频率以及强度等方面的研究, 并在实践中加强对其的检验, 从而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得出更具权威性和科学性的标准。最后, 不断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 尽可能地确保评价的科学积极性, 提升抚育间伐的水平, 促进森林资源管理成效和森林培育成效的优化与提升。

3.3 加大投入力度, 实施分类管理

为了更好地促进抚育间伐工作的开展, 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大森林培育的投资力度, 紧密结合实际的作业面积和抚育作业质量, 确保所拨付的经费足够, 并对经费的动向进行严格管控, 确保其得到高效应用。其次, 在此基础上加大对现有间伐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从而更好地对整个林分实施分类管理, 紧密结合森林资源用途以及生产经营目的, 对其是属于公益林还是商品林进行科学划分[3]。

4抚育间伐的发展趋势分析

为了更好地促进抚育间伐工作的开展, 未来我们要研究间伐对林分生长规律的影响;对林分自然稀疏的影响;对树冠光结构的作用;对林木的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影响等。在经验上将提高间伐效应模型的精度和应用性。今后应加强间伐对森林景观方面、生态环境方面、森林的病虫害影响和森林野生动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 逐步完善间伐效应的研究工作。由于不能很好地评价间伐前后林分的其它干扰因素, 所得出的各种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 在今后的间伐研究中, 要考虑其它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因子, 以免得出错误结论[4]。

5结语

综上所述,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对于促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 为了更好地强化森林培育工作的开展, 必须加强森林抚育间伐工作的开展, 认真分析和总结在森林抚育间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提高森林抚育间伐工作的成效, 进而更好地促进森林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 促进林业经济的提升。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林业事业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极大促进了森林资源管理的成效。但同时在森林资源管理中,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而必须在注重森林资源管理的同时, 切实加强森林抚育工作的开展, 并在森林抚育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间伐措施, 才能更好地促进森林资源管理成效的提升。首先分析了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其次对当前森林培育过程中森林抚育间伐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 再次提出了相关问题的优化措施, 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森林培育,抚育间伐

参考文献

[1]伊焕, 王安军, 滕博.浅谈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措施[J].科技风, 2012 (15)

[2] 时军.森林培育过程中森林抚育间伐措施的探讨[J].民营科技, 2015 (7)

[3] 李春义, 马履一, 徐昕.抚育间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 2006 (6)

森林采伐与森林保护关系探讨 篇9

关键词:森林采伐,森林保护,关系

从原始社会开始, 人类就开始从森林中获取资源, 但是万物生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如果在采伐的过程中毫无计划, 过量开采, 也不及时进行树木种植等, 未来的森林只会越来越少了。森林一步步减少, 对整个大气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所以, 进行森林保护,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是很有必要的。未来要总结先进经验, 在不打破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有计划地去伐木, 这样可以让森林的生长周期与开采达成良好的互补, 不断的、可持续地提供森林资源[2]。

1 森林资源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伐木业中, 对于森林的管理比较松散, 特别是采伐量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 常常出现了过度采伐的现象, 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1) 工业化时代到来后, 许多机械设备投入到森林采伐工作中,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因为市场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大, 有些森林开采企业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 大量砍伐树木, 忽略了树木的生长周期问题。这样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使森林的面积越来越小。 (2) 除此之外, 自然灾害也是一个较大的破坏因素, 比如:一场森林火灾就可以把几千几万棵树一次性烧光;还有云南多山脉, 雨季常会发生泥石流, 将森林淹到厚厚的泥土下面。 (3) 很多时候, 采伐单位在开采时没有经过实际的科学计算,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不仅浪费了森林资源, 还容易对当地的地质地貌造成不利影响, 常常遗留下很多问题。比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

2 处理好保护和开采的关系

2.1 避免过度采伐,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针对这些问题, 国家和开采单位首先要保护好森林资源, 加强定期、定量的监督, 常常检查每日的砍伐量, 多方面保护。特别是森林的工作人员要按照统一的流程进行检查核实, 发现有随意乱砍的现象, 立即制止。如果开采的数量太多时, 超过了社会的正常需求量, 就会产生严重的浪费问题,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及时运走的树木, 在自然环境下存放不了太长时间。因此, 森林开采要站在保护的大前提下进行, 学会运用科学算法合理规划开采的数量。这不光是从社会角度考虑, 也为了避免过量砍伐, 破坏森林可再生能力。

森林里枯枝落叶较多, 特别是在秋季很容易发生火灾, 对于这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变化, 森林管理员也要做好各方面保护措施, 把损失降到最小。开采部门定期要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让每一个人具有安全意识, 维护日常的安全开采工作, 注重各项伐木原则, 力图使森林资源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长空间。总的来说, 要想森林持续长久地给人类提供资源, 人类就应该善待它。过度伐木造成的后果, 仅浪费森林资源, 还将改变全球气候, 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2 加强科学技术方式的开发和运用

我们在对森林资源的开发活动中, 会对不同的地貌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云南的宁洱县, 因为树木大量被砍伐, 环境不断变差, 自然灾害也逐渐增多, 说明了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还照以往的工作方式进行皆伐, 水土流失之类的环境问题会越来越重。未来要采用人工造林技术, 也就是在采伐时, 保留一些树木, 起到保护当地地表作用, 方便后期栽植新的小树苗, 实现人工造林。科学伐木也就是要考虑当地的森林分布等相关的地理状况等, 分析统计树木的品种, 筛选出来可以砍伐的树木。比如云南宁洱县里有珍贵的野生古茶树之类的珍稀品种, 是非常有历史意义价值的, 对这些树木, 管理人员要细心查看, 单独标记出来。

森林是大自然的卫士, 在保护环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 因此, 每一个地区的森林在采伐前要做好相关的调查, 分析地理结构, 保证采伐后, 这个地区不会丧失了基本的环境保护作用, 比如防风防沙等。这也是保证森林有效再生的手段, 有的树木成长时间短, 有的树木成长时间要长很多, 还因为数量的关系, 在砍伐时特别要注意合理分配。因此, 国家要注重伐木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 指导他们进行科学伐木, 让森林资源实现长久发展的目标。

2.3 合理确定需要采伐的树木, 实现平衡发展

这个主要说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森林采伐的数量占据的比例合不合适, 有没有把相对较少的品种一次性砍完了, 采伐木选择的科不科学, 保证森林资源有效地再生恢复力。实际的森林采伐追求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这个过程中, 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还需要为后备的森林资源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 森林里树木、灌木等品种有很多种, 分布的位置也不相同, 因此,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要合理选择采伐木的种类, 不能只砍一个种类。具体有下面几个原则:

一是了解清楚树木的成长年限, 判定各自的成熟龄, 然后确定采伐木的种类。在不打断树木生长周期的情况下, 尽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该树种可以称作较为合适的采伐木, 既不打破自然规律, 也实现了社会效益, 最终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采伐。

二是采伐木对自然环境的直接作用, 必然会改变相应的环境情况, 如果在工作过程中, 遇到那些将老龄过熟、或者是有病腐特征的树种可以先采伐掉[3], 这样也是为了能够让其他的树种有更好的生长空间, 促进整个森林的生产。因此, 采伐木的选择, 不可以只看树木的经济价值, 还需要从自然环境来考虑, 实现和开采共同进步。

2.4 科学伐木观念的树立

未来的伐木需要在保护环境的意识下, 抛弃传统伐木的思想。关于保护环境意识的阐释, 古来有之。古人从人与环境的共存角度出发, 对现在的保护环境有着很大的借鉴的作用。现在的社会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物质条件富足情况下, 必然会带来环境的问题。环境保护意识不够, 特别是目前的森林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企业大量地进行森林伐木的同时, 森林的可利用资源也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频发, 环境保护意识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思考。这就要求普及环境知识, 在实现基本社会需要的情况下, 尽可能保护森林, 实现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针对我国森林的现状问题, 具体探讨了采伐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指出未来的森林资源管理应该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开采的过程中实现保护, 在保护的前提中做好采伐。未来森林资源的开采过程中, 还需要全面了解森林分布特征、地理位置特点等, 保证树木种类的多样性, 实现真正的平衡生态。在具体的开采过程中, 还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操作, 实现可持续发展[4]。

参考文献

[1] 于湘冰, 王玉林.对鹤北林业局充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的探讨[J].林区教学, 2007 (6)

[2] 杨帆, 刘佳, 李媛辉.产权明晰、交易自由与森林资源有效保护之关系初探一一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修改[J].林业经济问题, 2011 (1)

[3] 李宜连, 聂学山, 吴晓光.森林采伐与森林保护关系的探讨[J].森林工程, 2011 (02)

森林小学 篇10

众所周知,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存在一定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重庆选择将二者有机结合的生态富民“森林工程”, 一方面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 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特色林产业, 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以“花卉富民、生态靓村、旅游活村”理念, 着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势产业, 花卉从业人员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以上, 种植“素心腊梅”3 000多亩, 形成了“十里腊梅观光走廊”, 并依托花卉产业建设农民新村, 成为一个旅游亮点, 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升城市形象的必然抉择。随着城镇化的加速, 环境污染加剧、热岛效应增强等问题也困扰着重庆, 传统的城市绿化模式在空间和效能上都已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多功能生态消费的需要。有关专家指出, 打造“森林重庆”将大大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 对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大有裨益。森林工程既要开发致富之山, 又要打造宜居之城。据了解, 随着森林工程的实施, 重庆市将新增森林面积1 500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45%, 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人们居住环境里的负氧离子含量将成倍增加, 生活将过得更舒适、更健康。

薄熙来说, 一个城市既需要现代化的楼宇, 又需要漂亮的园林。现在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是要在拥挤的城市里挤出地来搞城市“绿肺”。“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城市, 绿地、草皮优于高楼大厦, 而大树、森林又优于一般的园林。所以要让老百姓将来过得舒服, 我们必须早点动手种树。建设森林城市, 实际上是给未来的居住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设“森林重庆”如火如荼。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 重庆市是三峡库区的重要水源地, 要确保三峡水库的水量和水质,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森林资源, 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功能。蓝图绘就后, 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森林工程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编制《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 计划筹资480多亿元, 实施森林工程。

森林小学 篇11

关键词 森林;采伐作业;微环境

中图分类号:S78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森林环境是在森林生物与地理特征相结合且充分发挥作用的地域空间。森林为人类提供最为基础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资源。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干,是连接自然界资源和能量的纽带。森林生态系统有35%的面积,且其生物储量在65% 以上,这些资源为人类创造了物质财富、社会财富及生态财富等[1]。森林环境是各种生物生存的基本场所,且对非生物也起到了调节作用。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森林采伐作业既是人类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手段,也是为人类获取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虽然森林生态系统有着调节作用,但是面对人类的过度采伐,会使调节功能丧失。外界环境的牵制远远超过与森林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造成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甚至产生生态危机。森林采伐要在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性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态作用、经济作用等[2]。因为森林采伐作业的加大,给森林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1 采伐作业对森林微生物的影响

森林微生物包括光、大气、水、土壤及其他生物等,森林环境是这些微生物的生存家园。

1.1 采伐作业给森林树木光照强度造成的影响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存活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直接挂钩,光因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成分。光因子既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又关系到微生物的生产环境、植物构造、植物特点及生长态势等;关于光合作用,如果光线太强会损害叶绿素,甚至造成树木因缺乏太多养分而干枯衰亡。人类的采伐作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繁琐而复杂。

人类的采伐方式多种多样,使光照也在不断的变化。多次实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缓慢采伐树木,这时光照强度的面积就会小于采伐区域内的光照面积。这种现象表明,光照受到树叶面积、树高及林冠密集度等因素的影响。

间伐会对林内的光照强度产生影响,间伐加大散射光、反射光和投射光等强度。如对楸木的实验表明,在对其间伐一段时间后,间伐区域内的光照强度增加了1.62倍,使森林内的透光率增加了1.64倍。相反,其他区域的木梳因光照强度弱,树木生长态势较慢,枯枝只生长了1 m左右。

采伐不同使光照强度也不同,如针对火力楠和马尾松的混合林用不同的采伐手段。结果表明,混交林内的光照强度随着间伐处理力度的增大而增大,由此看出,合理间伐能够提高混交林的光照强度,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序进行。

1.2 采伐作业给森林大气造成的影响

在光合作用的条件下,树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在呼吸作用的条件下,吸收大气中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系统保持平衡,如果缺少了树木造氧和收集二氧化碳功能,大气循环系统就会失去稳定性。森林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创造者,对于维持大气循环系统十分必要。森林采伐作业使森林面积变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成分不断增加。

1.3 采伐作业给林业内水造成的影响

与人类一样,森林生存必要条件是水资源,水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载体。采伐作业会打破原本的森林生态系统,给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诸多压力。人类对森林的过度采伐,直接造成森林面积极度变少,损害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大气降水,如雨季变短、旱季变长,较为严重情况产生干旱灾害。例如,1950年在湖南省武冈县,原本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从未发生过含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类对当地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在1980年,当地森林面积极具减少,且常年发生旱灾洪灾,影响洪灾的原因是对森林的过度采伐改变了原本正常的河流径流。主要表现为:土壤变化引起径流变化,产生地表径流变大、下渗径流变小的现象;树木的蒸腾和截留功能下降,致使径流加大;降水加大了对土壤的损害力度,且制约了森林生态系统

1.4 采伐给林地土壤造成的影响

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树木的生长场所,它为林木提供土壤、养分、能量等,且吸附林木上的杂质,对森林生态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净化功能。

采伐作业改变土壤土质:森林遭到人类采伐后,随着光照强度发生变化,土壤土质也会发生变化。通常采伐力度越大,土壤比表面温度加大。采伐机械、集材道路、土木工程会使土壤密度变大,孔隙变小,使土壤持水功能变弱,进而制约森林生态进程。

采伐作业使土壤土质变得更为复杂,其变化规律难以琢磨,其变化形式主要有:迹地土壤土质pH值不固定;土壤土质有机含量减少;土壤土质养分成不断减少的趋势;土壤土质内造结构改变、肥力减少。

2 采伐作业给林内生产者造成的影响

林内生产者运用太阳能将一些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包括森林内的部门绿植,如乔灌木、苔藓等。人类过度采伐,造成森林内树木极具减少的现象,给一些生命力脆弱的绿色植物产生了压力,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人类这种不正确行为,使大量林木减少,甚至直接造成物种的灭亡,使森林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损害。

在采伐作业过程中,一些森林面积减少外,更对其他树木造成了伤害,如树皮刮伤、树枝断裂等,这些现象会对土壤土质造成一定影响,使根部流失一些养分,降低树木本身的抵抗能力,较为严重时,直接造成树木死亡。

3 采伐作业给森林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造成的影响

分解者就是将灭亡的动植物为食物,将其中的有机成分解成无机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对其森林的生长过程起到了促进作用。分解者在土壤土质中,直接关系到肥力的高低和植物的生长态势。采伐作业损害了森林微生物的生存家园,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土壤土质弱酸性变化及能量流失等,使微生物的数量减少,给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人类的采伐作业要湿度,多次实验表明,具体范围内适当的间伐树木,土壤土质中的有机含量增多、肥力提高,使土壤更有活性,促进了土壤的循环系统,利于植物生长。

4 结语

森林采伐作业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能否良性循环,在森林采伐作业过度的情况下,要及时禁止人们乱砍乱伐的行为,否则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森林采伐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系统。因此,人类采伐作业要适度进行,运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如做好对人们种树植树、保护森林资源的宣传工作,使森林资源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李学友.森林采伐作业对森林为环境的主要影响[J].森林工程,2010(7).

[2]王洪斌.在森林作业下对森林微环境的影响分析[J]民营科技,2015(3).

森林采伐与森林保护关系的探讨 篇12

1、合理的森林采伐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过度开采是对森林资源的浪费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采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伐的适度原则, 所谓的适度原则就是指在对森林资源进行正式的开采之前应该对采伐量进行科学的计算, 只有确定合理的采伐量才能保证不会对森林系统造成危害。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我国的林业生产能力比较力, 科学化管理较差, 以及生产技术手段比较落后, 导致我国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过程中存在过量开采的现象, 给我国的生态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 除了生产力和技术方面的原因, 导致出现过量开采的原因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采伐过程中忽视了森林的生态效益, 过分重视经济效益, 进而对森林资源进行过度的开采, 对森林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次, 自然灾害导致了森林资源严重减和破坏, 这种原因是我们不能避免的;最后,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对森林资源进行采伐过程中, 没有确合适的采伐量, 导致对森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这样不利于我国森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采伐过程中, 需要结合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对采伐量进行科学的计算, 通过实际的计算结果进行采伐, 然后确定合适的采伐量, 这样不仅能够切实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能够保证森林资源得到保护, 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整个生态系统。

2、采伐的科学性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额重要措施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采伐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对待皆伐伐区如何进行重新造林, 该使用那种具体的造林方法, 以及对林地采伐程度的控制等问题。其中在采伐过程中, 对皆伐伐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十分大的, 很多极端的自然灾害天气都是发生在这个区域之内, 所以在对森林资源进行采伐过程中应该取消这个伐区, 而对于造林地在采伐过程中也不能全部将树木砍光, 应该保留一定的树木, 以便以后在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过程中, 多数的采伐方式都是采用的皆伐的方式, 在伐木过程中没有对森林的结构, 地理环境充分进行考虑,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而科学的伐木在充分对森林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所需要的采伐树木进行筛选, 对采伐区进行优化, 更加合理的划分采伐的区域, 做到采伐后的森林林带依然具有防风固沙的能力, 减少对水土造成的危害, 这样对森林系统的再生能力来说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 林业企业应该做好对伐木人员的科学伐木培训工作, 让科学伐木的优势在森林资源采伐中全面体现出来, 保证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确定合理的伐木量是对森林资源最好的保护

确定合理伐木量主要是指在对森林资源进行采伐过程中, 对采伐那种树种、选择的采伐方式是否合适以及是否会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进行综合的考虑。在对森林资源进行采伐过程中, 要保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重最大化, 因此, 在采伐过程中要保证为后续的林木生长提供一个充足的生长时间, 在伐木过程中选择哪种伐木方式就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具体说来, 在进行伐木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 应该根据树木的经济成熟龄来确定伐木的种类。所谓树木的经济成熟龄组要是指, 在林木的生长年限是否已经达到了采伐的年龄, 是否能够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如果成熟的话就可以采伐, 如果不成熟的话则应该保留;其次, 采伐木除了要满足经济效益之外, 还需要、满足生态方面的效益, 例如在进行伐木过程中将森林系统已经病死、老化和过熟的树木及时进行砍伐, 这样才能保证其他树木健康的成长。森林资源采伐需要树立科学的采伐关键, 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保护好森林资源, 增强森林资源的可再生能力, 最终使我国的森林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模式。因此, 在进行采伐伐木过程中, 不仅需要综合考虑树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还要充分考虑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伐木要起到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这样才能够切实促进我国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促进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结语】

从社会需求和森林资源开采量之间的矛盾出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让我国的森林资源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同时又能创造出额外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还能对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 使我国的森林资源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并且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 最终让森林系统成为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云军.提高森林采伐监管的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32)

[2]尹丕.我国森林采伐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32)

[3]马景龙, 付思明.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完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11)

[4]苏迎春.关于森林采伐伐区清理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 (01)

上一篇: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下一篇:语言建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