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文化

2024-07-20

咖啡文化(精选12篇)

咖啡文化 篇1

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而在中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承载着中华文化。咖啡与茶代表着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

1 茶文化之中庸与咖啡文化之理性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面向大海,地域广阔,物产丰饶。中国文化生长于一个既相对封闭又十分广阔的地理空间,文化传统受半封闭的、农业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所决定。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首当其冲是以小农经济为背景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其特点是 “中庸” “守常” “平衡” “对称”。儒家把 “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

茶生于山林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符。通过饮茶可以自省,也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儒家学说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沟通思想,增进彼此的友情,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而茶文化中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的茶事活动中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在泡茶时, “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待客时 “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 饮茶时 “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 品茶的环境与心境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中庸、明论、谦和以及俭德。

西方文化的萌生、发展于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没有具备像中国那样的可以左右整个文化动向的典型的农业区域。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罗马,地中海北岸的岛屿和半岛,海岛文化不是靠农业,而是靠充满竞争的经商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海洋地理环境使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好动。他们有独立不羁的人格、开拓精神和交易观念。西方诸国是在征战、竞争、奋斗中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畸形发展不容西方人 “三思而后行”,必须当机立断作出判断和行动。欧洲各国的国土比较窄小,无法形成像古代中国那种自给自足的长期闭关锁国的自然经济条件,国界的变迁,民族的迁徙,古老习俗、神话和民间传说的一致性,为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及相互往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造成了文化的开放精神。西方哲人把理性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这就奠定了西方文化理性的基调,西方文化是理性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旨在自我意识中构建一种抽象的理念世界,以抽象的主观规律作为世界的本质,进而达到对世界的理性异化。这也体现在咖啡文化中。咖啡的冲泡从研磨咖啡豆到器具,再到水温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冲泡出来香味馥郁,口味浓厚。这些都体现了咖啡文化的理性主义。

2 茶文化之天、地、人合一与咖啡文化之天人二分

茶文化是天、地、人合一的道家学说。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应适应自然,主动认识规律,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正蕴含道家 “淡泊” “宁静” “返璞归真”的神韵,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虽然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会影响他们,故而他们普遍遵循的一种处世模式即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文人们以茶诗来追求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通过茶这种饮品,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咖啡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西方人崇尚个体主义,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它的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西方哲学则追求对自然的认识,对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为了征服自然,则以实证和严密的思辨手段,明确区分天人、主客、物我,以求达到对自然本体的认识。

3 茶文化之禅宗与咖啡文化之基督精神

佛教禅宗修行的内容,分为戒、定、慧三种。所谓定与慧,即要求僧侣坐禅修行,息心静坐、心无杂念,以此来体悟大道。由于长时间坐禅容易产生疲劳,不少僧侣为打瞌睡而烦恼,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因此茶与佛教的结缘,最早的契机是茶的解睡功能。随后佛教僧侣对茶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发现茶味苦中微甜,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于是佛教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面又上升到精神层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古代名茶,最初是在寺院种植、采摘并加工的。如唐代最有名的茶“蒙顶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树。佛教寺院不仅种植茶树,茶事也成为佛寺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名寺大庙里,都设有茶堂或茶室,还有 “茶鼓”和 “茶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 “寺院茶”。茶在佛教寺院中还起到融洽寺内僧众关系,使僧众之间的感情联系得更加紧密。此外在佛的圣诞日,专人以茶汤沐浴佛身叫 “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

根据基督教世界流传的说法,在北非的埃塞尔比亚的卡发省发现的,有一名叫科迪的牧羊人,某日如常出外牧羊,突然发现羊群在蹦蹦跳跳,异常活跃,他仔细一看,发现它们在吃地上的红果实。他估计是这些红果实使得羊如此兴奋。于是,他带着红果实去找修道院的一名神父求教,神父听了牧羊人的话,好奇心骤起,于是把数颗红果实往嘴里送,不一会儿,神父也变得生龙活虎。自此,所有神父在做弥撒前都会吃下几颗红果实,后来命名其为加法果,就是咖啡果了。由此可见咖啡在西方基督教徒中也用于提神。西方文明源于古代的中东、希腊和罗马,宗教和世俗的意识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框架。西方人认为上帝看重个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的关系。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西方人有很强的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做过的事情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就换一种,重新开拓,重新冒险,就像咖啡冲泡过一次之后,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风味,在口味上变得清淡无味,那就丢弃再换新的开始煮。

4 结论

茶文化是中庸文化,中国人喝茶追求的是静心,静身,修身养性。西方人喝咖啡追求的是激情,热烈,奔放,方便,快捷。两种文化的人相遇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难免互相埋怨对方失礼,准备不周,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人类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民族间的相互沟通,促进友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陶黎铭,厉琳.中西文化聚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咖啡文化 篇2

1. 咖啡渣放在烟灰缸中,可以去除烟臭味,也更容易熄灭烟蒂。

2. 咖啡不仅能够提神醒脑,闻闻咖啡的香味相当于吸收了柠檬的维他命C,具有美白的效

果,不喝咖啡的人可以试试看。

3. 吃完大葱,大蒜等食物后,喝杯咖啡,可使口气恢复清新。

4. 将咖啡渣至于鞋柜中也可以清除臭味。

5. 咖啡渣放在冰箱中,可以减少冰箱的怪味。

6. 喝咖啡是一种享受,而且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同时也会刺激肠胃的蠕动,产生通

便作用,因此有便秘的人可以在早餐时喝咖啡,在喝完咖啡后,5-10分钟应会排便。

7. 锅要用久了,多少有点油味,把湿的咖啡渣(或茶叶)放在锅中炒到干,就可以去掉锅

中的油味。

8. 细研磨的咖啡粉可以美容:配方:适量咖啡粉加少许蛋黄,再加一勺蜂蜜,搅拌均匀,半小时侯洗净,具有美白作用。(如加蛋青可起到防皱作用)

咖啡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1. 维也纳的咖啡文化

台北的咖啡文化 篇3

后来三毛在网球场认识了一名在台湾工作的德裔中年男子,当这位年长十几岁的男友向她求婚时,三毛对他的依恋让她产生了与之共度一生的念头,两人还一起到重庆南路印了名片,然而就在当晚,德裔未婚夫突然心脏病发,死在她的怀里。

初恋受挫,感情受骗,未婚夫暴死,三毛无力承受,吞下大量安眠药……获救的三毛已无法继续留在台湾,1973年7月,再赴西班牙。这一去也成就了她与荷西的重逢。

这一段时间,工作之余,三毛总爱到位于台北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馆坐坐。

当年千百惠“每次走进这间咖啡屋,忍不住停下了脚步……”那散发着氤氲咖啡香气的旋律尤在耳畔回响。有人说台湾是最适合咖啡生长的地方,而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咖啡文化。漫步台北街头,咖啡馆三步一家,五步一店,除大型连锁咖啡店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独具风情的小咖啡馆隐藏在巷弄之中。咖啡文化迅速延烧整个台湾,不过是短短十多年间的事。上岛、名典、老树咖啡等连锁店遍地开花。

90年代,随着35元的“丹堤”、“眙客”咖啡出现,日式“真锅”美式的“星巴克”、“咖啡共和国”连锁咖啡店纷纷开张,咖啡除了强调“别无分号”,也可以主张“统一规格、品质稳定”。异国美食风行,除了意大利的Cappuccino Laffe、法国的Cafe Au Lait随处可见,即使是较冷门的希腊、越南咖啡……沿街沿巷去寻问,总不难发现它们的身影。活在这样的年代,对于嗜咖啡成瘾的人来说,他们印象中台湾的城市地图,不是生冷的“某街某巷某号”,而是一家家温存记忆的咖啡馆。

明星咖啡馆是台湾文学史上首见的文学沙龙,更号称“文坛永远的沙龙”。这里邻近当时的闹市西门町,又与台北的书店街重庆南路相连,形成特殊的人文与历史定位,也成为上流社会、明星文人的据点。明星咖啡屋的炭烤面包、罗宋汤、俄罗斯软糖和糕点十分地道,蒋经国和蒋方良早年也是这里的常客。

台湾著名作家周梦蝶、陈映真、黄春明、陈若曦、季季、隐地、罗门,以及已经去世的乡土文学作家王祯和等,都曾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占据明星咖啡馆桌子的一角,奋笔写下一个个文学传奇。当台湾文学史记录这段黄金年代时,这里就是不会被遗忘的故事。

歇业15年后,2004年7月,外观很不起眼,营业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明星咖啡馆重张,成为台北旅游景点。桌椅还是过去的桌椅,灯饰还是过去的灯饰,当年白俄罗斯画家的画作也都回到了老位置。老板会提醒你墙上挂着前白俄老板的油画,哪张桌子是现代文学编辑们开会时喜欢坐的。作家的身影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观光客——他们拿着一本最新出版的台北吃喝玩乐指南,知道了这家咖啡馆的身世,然后他们开始拍照。

台北西门町

如果你到台北,—定不要错过西门町!

这里是全台湾最潮流的地点。不管老少,只要一有空,就会来到西门町,吃热呼呼的阿宗面线,喝道地的珍珠奶茶,玩尽所有的大头贴机,享受各样各式的购物乐趣!

西门町融合了日式,美式,中式的风格,聚集了五花八门的店面,也因此吸引各新新人类的到来。这里有适合走庞克调调的年轻人的纹身街,有吸引小孩子的可爱精品万年大楼和家家户户都必看的电影戏院!

拥挤在人潮里,你会看到所有台湾最道地最有名的小吃摊位!卤味,牛肉面,咸酥鸡,糖葫芦……琳琅满目,不仅品尝视觉餐宴,肚子也会填得满满的!

法国咖啡文化与茶文化发展及启示 篇4

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二的咖啡与茶都在17世纪传入法国,然而两种饮料的发展历史却不尽相同,在法国的流行程度也不同,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两种饮料被区别对待呢?本文拟找出咖啡文化与茶文化在法国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原因,并提出进一步在法国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一、法国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咖啡在1643年被引入法国,然而当时并不被法国民众所接受。咖啡在二十多年后的1669年才开始盛行起来。当时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被咖啡迷住,自此喝咖啡在法国盛行。随后出现了许多因为咖啡而形成的文艺沙龙。普洛可甫咖啡馆是巴黎第一家开张的咖啡馆。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都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一些著名的咖啡馆里长期聚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他们在这里构建了全世界作家和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园。正是在这些沙龙和咖啡馆中,法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政治、社会、历史事件被推向整个社会。另外,咖啡的价格非常平民化。这使得咖啡不仅在文人、思想家当中流行,也使咖啡走进了普通民众,成为一种举国饮品。咖啡也在法国发展出了多种制作工艺。咖啡种类多、制作方法多样而精良,使咖啡愈加受到法国人的喜爱,逐渐发展出了法国独特的咖啡文化。

1636年,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转运至法国巴黎。茶叶传入法国初期,饮茶是否有利健康使医药界人士争论不休。1685年,菲利普·杜福尔出版了《关于咖啡、茶与巧克力的新奇论文》,这是在法国最早论述有关茶叶的书籍之一。书中称赞茶叶是医治头痛及帮助消化的妙叶,它甚至可以当作处方笺来开。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取得了胜利。在法国,在茶叶刚刚输入之际,由于价格昂贵,茶叶被视为奢侈品,饮茶只在贵族之间流行。皇室贵族一般也是将茶视为医治疾病的良药。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祖父马萨林枢机主教患有痛风病,他坚信经常喝茶可以减轻他的病痛。进入18世纪,饮茶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观念在法国上层社会中仍盛行不衰。茶叶在巴黎及凡尔赛逐渐赢得了许多热情的支持者。法国大革命后,随着贵族阶级的消失,茶叶也不再被人们视为贵族饮料,饮茶之风在广大民众中逐渐推广。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普通法国人仍很少饮茶。饮茶者大多是资产阶级及英、美、苏诸国的侨民。在普通法国人的眼中,茶和保健药剂大致可以划上等号,它只适宜于感冒或者消化不良时饮用,或是女士们为保持苗条身材而饮用的减肥饮料。

二、法国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现状

如今普通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咖啡。咖啡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还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遍布城市与乡村的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本世纪以来,咖啡馆成了社会活动的中心。法国的咖啡馆遍布大街小巷,成为法国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咖啡馆里聊天、休息、学习或者与朋友聚会,学者或艺术家也常在一起边喝咖啡边探讨学问。伟大的艺术灵感往往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咖啡文化被法兰西民族带到一个近乎脱俗的境界,成了一种精神象征。在法国,咖啡的价格也很低廉。一杯咖啡通常是三欧元左右,这对于平均月薪约一千多欧元的法国人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即使到了深夜,星罗棋布的咖啡馆里还是灯火通明、高朋满座,演绎着其独有的咖啡文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的人均茶叶消费实现了快速增长,一股茶文化热在法国悄然兴起。可以说,在法国,茶文化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流行、这样具有吸引力。法国人认为,茶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饮料。饮茶也是一种文化和一种人人都可以从中受到熏陶的礼仪。法国人饮茶一般习惯饮下午茶,分为清饮和调饮两种。其中清饮和我国目前饮茶方式相似;调饮则加方糖或新鲜薄荷叶,使茶味甘甜。法国人以饮用红茶的人口最多,饮法与英国人类似,取茶一小撮或一小包,冲入沸水后,配以糖或牛奶。沱茶因为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注重养生的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除饮用外,法国人还大力开发茶叶的其他用途。如不少法国厨师制作菜肴或点心时,习惯使用茶叶作为烹饪调料。如今法国人已开发出了各式茶叶饼干、茶糖、茶冻等食品。法国人甚至还把茶叶添加到蜡烛、香水、洗发香波、牙膏、奶油、巧克力甚至酒中。法国人还喜欢洗茶叶澡,认为茶有美容护肤、减肥的功效。

三、两种文化在法国发展不同的原因分析

咖啡和茶作为17世纪同时传入法国的饮品,法国咖啡文化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见证了法国文艺的复兴,和法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然而相比咖啡,作为同时期传入到法国的饮品,茶的历史显得略为暗淡,茶在初传到法国的时候,基本上只在贵族等社会上层中流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普通法国人仍很少饮茶,只在最近几十年,茶文化才悄然在少部分法国人中间兴起。而探究起茶文化在法国发展落后于咖啡文化的原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饮用体验上不同

咖啡由于含有较高的卡路里,在传播过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可以用来当“饭”吃的,可以说,咖啡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佐餐饮品。早饭时,吃着香喷喷的羊角面包,配上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中午休息时,工作之余,课间休息,来一杯咖啡提提神儿,填填肚子,才能精神振奋地继续工作或学习。并且西方人对咖啡的饮用方式多种多样:加奶,加糖,打碎粉末饮用等等都丰富了咖啡的可饮用性。而喝过茶的人都知道,喝茶后不但感觉没有能量补充,喝完还很快就会感到饥饿。这跟茶叶有去脂去腻,健胃消食的作用有关。所以在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方面,茶落后于咖啡。

(二)文化认同方面

由于茶来自中国,中国的茶文化中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精神。茶入口时比较苦涩,品完后会感觉醇香,回味无穷,品一杯茶的过程就蕴含着先苦后甜的生活哲理。法国文化则截然不同。法国是一个会享受的民族,他们哀叹人生苦短,宣扬及时行乐,而这与茶文化中包含的中国文化中有些忍辱负重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是相违背的。

(三)内含成分比例不同。

我们比较每100克咖啡豆和干茶叶的营养成分表,其中茶以铁观音为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同等重量的干茶叶和咖啡豆相比,干茶叶要含有更多的咖啡因。但一杯普通的咖啡,其咖啡因含量往往是一杯普通茶水的3倍——因为泡制同样的一杯咖啡需要更多的咖啡豆。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因此,在提神醒脑方面,喝咖啡要比喝茶更有效果。另外,由于咖啡因含量较高,经常喝咖啡,身体可对其产生轻度依赖,产生类似“上瘾”的感觉,一旦停止,可能会有诸如头疼、疲劳、焦虑、易怒、抑郁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的出现,虽然这些症状只会持续几天,但足可以使人养成喝咖啡的习惯了。

四、在法国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通过上文对于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在法国发展的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今后在法国大力发展茶文化得到一些启示。

(一)饮用方式丰富化

法国是一个热爱美食的民族,他们的味蕾更喜欢有丰富味道的饮品,而不是像传统的茶叶一样的清淡式饮品,这从法国人更喜欢去掉了大量苦、涩味的红茶就可见一斑。像法国本土就已经出现了改良过的茶饮法,比如将茶经过烹调改造,添加了大量糖,奶,形成了受更多人欢迎的英式红茶,以及更后来,更香甜厚重的奶茶的出现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茶饮方式在法国改良的方向。花茶的前景也颇为看好。餐前、餐后喝杯带花香的茶,去除油腻、齿颊留香,神清气爽极了,本来就爱花喜香的法国人,定会对花茶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就是在我国直接冲饮清茶的方式上稍作变幻,添加些类似方糖、薄荷叶、花瓣、蜂蜜等配料,应会更易被法国人接受。

(二)茶品牌化

世界10大咖啡连锁都是在二战后建立的,而茶叶连锁还在发展中,至少比咖啡要晚了50年。西方立顿公司一年的产值比中国所有的茶厂的总和都要多。这说明茶叶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是以后茶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的茶叶企业应该扩大市场份额、成立联合营销、打造知名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品牌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来赢得市场。西方已经进入热量过剩,普遍肥胖的后工业时代,而不含糖、低脂肪低热量的茶叶会大有作为的。

(三)大力推广茶的保健功效

咖啡文化 篇5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我方认为文化自信的确需要有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认可状态,是文化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两者相去甚远。对方的定义显然扭曲了文化自觉的定义。

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之后,在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红旗文稿》中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义,即: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历史进步中/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我方坚定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得到传承,而文化得以传承必定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勇于发现/并剔除自身的文化糟粕,敢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若不然,文化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潭死水,怎能不腐!文化尚且不知能否延续,何谈发展,更遑论/文化自觉? 第二,从心理学/认知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直接推动力。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习目标价值的内部期望/会对社会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部期望,直接推动/文化自觉。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倾注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进而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才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才能通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强。

第三,从哲学/认识规律来看,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是感性认识经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实践过程/的把握和再总结,再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缺乏主动性的文化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不断的文化实践,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偏差,最终对自身文化有理性认识,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实现文化自觉。

咖啡文化 篇6

【摘 要】咖啡从它被发现到现在经过十多个世纪的发展,已不再仅仅是以一种饮品的身份出现,他更多地被看作一种文化,一种心情,更多是为了营造气氛,追求品位。因此,品味与氛围的驱使下,使得咖啡在精细的冲调和精确的配比之外,精美的咖啡器具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组成咖啡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本文将着重探讨在历经了17、18世纪的华丽之风和19、20世纪的简约风格之后,这个崭新的时代,咖啡将会被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咖啡的器具又将迎合饮用者的那些需求。

【关键词】咖啡文化;咖啡器具设计;使用环境

现代社会是一个繁忙、快节奏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不知不觉的加紧步伐,压缩时间。在为生计奔走的同时,被更加孤立起来,无暇估计他人,人逐渐成为一个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这样的改变究竟是不是合理呢?暂且不论,但是人类最初是因为群体的力量才发展至今的。人是社会的,不能像独居动物那样相互为敌,人还是要和谐共生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协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不光指社会关系,更是指心理距离。

所以,在分析了咖啡、咖啡与人的关系在各个时期演变发展之后,将重点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用咖啡器具的设计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咖啡文化与咖啡器具

咖啡的诞生地为衣索比亚的咖发“Kaffa”,这一观点是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一直认同的。“咖啡”这个名称是源自于阿拉伯语“Qahwah”之意,即植物饮料。直至咖啡流传到世界各地后,普遍的采用了其发源地“KAFFA”的名称命名。在十八世纪,正式以"coffee"命名。

1.1咖啡文化的源头阿拉伯

阿拉伯是世界上最早的生产和饮用咖啡的地区,在阿拉伯对咖啡的引用方式和情调都还保留着古老、悠久的传统。在阿拉伯喝咖啡有一套传统的仪式,在喝咖啡之前要焚香,在品咖啡的地方撒香料,而后鉴赏咖啡的品质以及精美的咖啡器具之后才开始正式用伊芙利克壶煮咖啡。

1.2法国

咖啡传入法国的那一天开始,法国人的生活就与咖啡文化紧密的联系起来。17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甚至出现了许多因品咖啡而形成的文化沙龙。广为流传的一段笑谈更能体现出法国人对咖啡的热爱,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法国人担心战争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纷纷跑到超级市场抢购商品,当电视台的采访记者把摄像机对准抢购商品的民众时,镜头里显示的却是顾客们手中大量的咖啡和方糖。

1.3意大利

在意大利有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强劲又充满热情!”在意大利咖啡已经成为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从早到晚,无论男女几乎都是咖啡不离手,以至意大利人发明了简单快捷的浓缩咖啡机。

2.咖啡器具的设计

2.1 咖啡器具与使用者

咖啡文化自进入中国以后,最先接受并热衷的是30岁左右的一代人。因为,年轻一代经历改革开放大潮,从小便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从小便有开阔的眼界,接受能力很强,包容性很广。比起老一代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接受西方的习惯。而30岁左右的人,比起20多岁还处于学生时期的人来说,经济已经独立,又没有过多的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都还不用自己来赡养,目前也没有孩子,经济和时间都很宽裕,压力小了,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他们对生活充满新鲜感,喜欢追求高品位的生活质量,喜欢小资的生活方式,不会吝啬金钱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

2.2 咖啡器具与使用环境

年轻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聚会、party、KTV、泡吧、迪厅、结伴出游……很多的娱乐提供给人们宣泄生活压力,放松心情。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娱乐更偏重于公共的,开放型的。无可厚非,紧张的生活应该有激情的宣泄。但是,什么都是要有平衡的,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快节奏、紧张忙碌的状态了,人的情绪一直处于激昂的状态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人们除了喧嚣激烈的方式,还需要有一个安静平和的氛围达到身心的平衡。

好的设计能够引领生活方式。罗可可的出现使生活从巴罗克的宏伟走向极尽繁华,现代主义把人们从浮夸浪费的观念中拉回来……面对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致力于用设计来营造出一种平和的氛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让心境回归宁静。这需要宁谧的气氛,设计围绕2个人使用的器具这个中心,或者是情侣之间,或者是密友的促膝谈心。在这种环境下最主要的不是礼仪的形式,而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拉近距离,是要求亲切感。

首先,通过行为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动作,两个人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思想就会往同一个方向发展,而两个人做的事情必须或者潜移默化的在同时完成时,就会曾加同步感,以致相互牵连的心理距离,从而增加紧切感。所以,从使用器具的动作着手,增加各自动作的相互关联,或者协同完成,或者为对方完成,让两个人不是各自作各自的事情,能很好的增加人之间的亲切感。

其次,通过位置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两个人的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的时候是最舒适的,并肩,相对。并肩的位置会觉得距离更近,但是,不能清楚的看到对方,所以又会觉得很朦胧,而面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对方,似乎真是的存在,如果在一个小范围的距离里,相对也是很能拉近距离的。

第三,通过使用物品的材质、触感增加心理暗示,金属、玻璃等冷硬的材质都会让人觉得冰冷,软木、布艺就会觉得温暖,而陶瓷本身已经是比较冷硬,搭配上软质的材料才能减少工业感,增加亲切感。

这其中,使用方式是最尤为重要的,通过改变传统的对咖啡壶的使用方式,增加使用时的相互协作、交互,来改变传统咖啡壶乘放咖啡的单一功能。致力于拓展器具的心理功能,使人在使用器具时不光满足生理需求,同时心理感受也产生微妙的变化。

印度的街边咖啡文化 篇7

“要是大清早不来上一杯过滤咖啡,他/ 她就算不上是生活在印度南部的人。”金奈美食作家萨迪塔·拉达克里希纳说。如今,泰米尔纳德邦的居民仍在家里喝咖啡,但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如餐馆以及在当地大名鼎鼎的“热薯片”等连锁咖啡馆,也有咖啡供应。不过,该省主要的咖啡消费场所是所谓的“咖啡吧”——街边一个个各自独立的窝棚,里面空间不大,仅能容纳一位卖货人。在咖啡吧,你买到的咖啡(很多时候也供应茶水)被当场制作加工好,通过小柜台上的窗口递到你的手上。

在印度南部,咖啡是从黄铜过滤壶里缓缓滴漏出来的。一些咖啡卖家也会将丝袜当做过滤器,他们将丝袜绑在一圈金属环上,悬在半空,先放入磨好的咖啡粉,再将热水或牛奶浇在里面。

根据咖啡豆种类的不同,印度南部的咖啡可幻化出多种口味,比如烟味、酒味,甚至还有肉桂味。在泰米尔纳德邦的一个多星期里,我一直在品尝咖啡,其中最好的(也是味道最浓烈的)要数在斯里·戈皮·艾扬格咖啡吧喝到的那种,当然,其他地方咖啡的味道同样妙不可言。

在印度南部,咖啡吧里的咖啡就像冰淇淋一样卖得飞快,一小杯咖啡的售价最低只要8 个印度卢比(约合0.13 美元)。如果你的肚子还有地方、口袋里还有零钱,何不来一杯这天堂般的美味!

浅谈法国咖啡文化 篇8

19世纪到二战前, 是法国咖啡文化的鼎盛时期, 二战后是一个衰落期, 许多商店甚至闭门大吉, 直到20世纪80年代, 才开始出现新的活力, 也出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新的咖啡馆。这一时期咖啡馆特点是全面性的, 咖啡文化特色鲜明, 如图书馆咖啡厅, 一杯咖啡, 浏览书籍和期刊书, 咖啡厅, 专门提供广泛的新书, 咖啡吧, 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都聚集在这里, 客人使用迅速和全面的计算机网络服务, 流行传统文化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二、名人与咖啡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 每一天喝很多咖啡的。他认为, 咖啡有助于灵感的发挥。18:00时, 他通常会睡, 一觉睡到夜深人静的时候, 然后起来, 一口气写到天亮, 一边写作, 一边喝咖啡, 他说:“一旦咖啡进入胃, 身体开始沸腾起来, 仿佛一支伟大的军队, 该军队投入了战斗在战场上无法想象的勇气去战斗。”

法国伟大的历史人物拿破仑 (1769-1821年) , 将特制的浓咖啡作为自己的亲密伙伴, 对浓咖啡情有独钟, 他说:“相当数量的浓咖啡让我兴奋, 同时赋予我温暖和异乎寻常的力量。”

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外交大臣塔列朗 (1754年-1838年) , 也喜欢品咖啡, 在咖啡里面吸取营养, 对咖啡给予高度的赞誉。他曾经说过:“最好的咖啡应该是黑色的魔鬼, 热得像地狱, 纯洁如天使般的爱情一样甜。”

法国著名的大文豪、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伏尔泰 (1694-1778年) , 在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咖啡, 一生中不知喝了多少杯咖啡, 在他晚年, 有人曾劝他戒掉咖啡, 而他喝到65岁时, 越喝越健康, 享年84岁。有人统计过, 他最多一天喝了50杯咖啡。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侧特内尔 (1657年-1757年) , 也嗜好喝咖啡, 他后来成为百岁老人, 而邻居的女人, 只比他年轻两岁, 她风趣幽默地对他说:“你和我在世界上生活这么久了, 可能会死亡, 可能早已被人遗忘。”他也回应说:“嘘, 嘘, 最好是让死亡停下来思考我们。”

法兰西帝国国王路易十五, 喜欢的奢侈品很多, 咖啡是他最喜欢的饮品, 他还喜欢自己种植、养护咖啡树, 采摘咖啡豆, 自己亲手加工成咖啡, 然后和厨师一起烹饪。

三、法国人的公共沙龙

“沙龙”这个词, 最初的解释是说:“私人房屋或公寓接待室”。公共沙龙的提供者、组织者不同, 邀请的人也会不同, 组织者的社会地位不同, 被邀请的人的社会地位也不同。贵族女士们经常举办私人沙龙, 邀请他们的朋友或同学等前来聚会, 这些人的社会职业、地位各不相同, 他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也不同, 有的谈论文学, 有的谈论艺术。

咖啡馆里的法国人, 不管他们的性别, 年龄, 职业, 想留在咖啡厅, 都是可以的, 咖啡厅如同沙龙一样。而在农村, 农民的生活节奏是完全按照农活劳动时间的。普通的法国人经常在闲暇的时候一起在一间咖啡厅。有些人经常去咖啡馆中和旧朋友见面, 有些人去那里玩游戏。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谈话朋友, 畅谈关于自己的政治观点。最后, 一些单身汉, 为了节省照明、取暖的成本, 以及报纸的费用来咖啡馆打发时间。

四、咖啡馆:人民的议会

巴尔扎克曾经说:“在咖啡馆的柜台就是民众的议会。”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法国的咖啡馆与法国的政治生活的紧密接触。事实上, 在法国, 咖啡厅不只是娱乐和休闲的地方, 而且也是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政治生活的场所, 他们来这里表达个人的政治观点。每个人, 不管他的职业、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的差别, 也不管他的政治团体的差别, 他们都可以在咖啡馆里自由地讨论、高谈阔论、在激烈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人们可在咖啡吧免费阅读各种报纸, 无论谁都能报告目前的情况, 对于重要新闻或政府刚刚发布的政策措施发表见解, 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律师们也经常去咖啡厅参与或领导讨论活动, 在那里, 他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各种不同的意见。

报社记者、编辑、新闻从业者, 也经常光顾咖啡馆, 在那里他们有可能获得第一手的信息, 可以采访, 也可以坐在那里编辑新闻稿, 然后向外界传播新闻信息。

在十八世纪时, 罗伯斯比尔, 丹东和马拉对法国大革命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的领导人物, 他们经常在咖啡馆里讨论问题, 制定革命纲领, 传播反封建思想, 吸收新的革命成员, 新的成员也成为咖啡馆里的常客。咖啡馆与很多的政治、历史运动有很大的关系。

五、哲学咖啡馆

人们常说的“哲学咖啡馆”, 不是专门为了哲学而设立的咖啡馆, 而是谈论的内容多为哲学, 普通的街头咖啡馆也可以称为“哲学咖啡馆”, 组织者在每周周末或特定的时间, 聘请几个文化名人当嘉宾, 与咖啡馆的顾客探讨哲学问题。

在巴黎, 有30多个咖啡馆经常组织讨论哲学问题。在法国全国拥有超过200家这样的咖啡馆。法国哲学咖啡馆协会的总部设在巴黎第四区的巴士底广场, 最有名的灯塔咖啡馆里, 这个咖啡馆每月定期出版关于哲学的期刊。

这些哲学咖啡馆的讨论的哲学问题虽然五花八门, 但活动方式有很多相同点。每个咖啡馆有十人以下的, 从十几人到几十个人参加讨论的, 有各种职业的人员, 有文化人, 企业职工, 有洗衣做饭的家庭主妇。每一次讨论之前, 主持人首先得征求参与者的意见, 确定一个特定的话题, 然后围绕着这个话题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所有的讨论主题不同, 都是虚拟的, 如“愉快?”, “人们必须始终讲真话呢?”, “沉默是音乐的灵魂吗?”, “你知道你自己吗?”, 等等。参与者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选定的主题范围内, 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客人兴奋地讨论时, 往往叫来一杯咖啡, 但叫服务员:“哥们儿, 拿笔和纸来!”他们要记住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结语:咖啡馆是法国人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元素。要全方位了解法国的文化, 就一定要去了解咖啡给法国人带来的文化情怀。

参考文献

[1]、苏昉.法国奢侈品产业与女性文化[D].武汉大学2005

[2]、查星茹.星巴克品牌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咖啡文化 篇9

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浮桥中学, 是一所有着74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建校之初名为“乃德私塾”, 乃德创始人写下了高亢激昂的校歌, 校歌的最后一句为“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70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引脉, 德润校园”的办学理念。下面结合校歌, 谈谈浮桥中学乃德文化建设的三路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一、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唤醒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无处不在, 但见之无形, 身处其中的人们最容易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觉而不察。如何让校园文化从概念走向现实, 首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来唤醒校园中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我校校歌的最后一句话是:“乃德崛起, 复兴中华, 在吾仔肩”, 一种办好学校、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要把口号化为行动, 不仅需要校长有文化自觉, 也需要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割断历史式的从天而降, 空穴来风, 必须与传承携手而行。学校文化传承的有形载体很多, 在唤醒全员校园文化的自觉过程中, 必须要有的放矢, 全面渗透, 重点突破。

我校以校歌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一新生刚跨入校门, 在入学军训时, 一堂必修课就是学唱校歌;每一位新教师加入我校时, 必须要学会唱校歌;每年的校红五月歌会, 常规节目是各班大合唱校歌;中午学校的校园广播, 每天必放的歌曲是校歌。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哼地唱起来。这是一种校园文化自觉的表象, 因为师生, 尤其是学生很难理解校歌的创作背景和真正内涵。对此, 必须要对校歌进行深度解读。我们通过全校教师会、班级主题班会、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变着法让师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的使命与责任。

文化无处不在, 有效载体固然重要, 但唤醒师生文化自觉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巧设计、精安排。为了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深入直观的理解, 学校召开各层面的会议, 集思广益, 几经三番, 设计了一个校园文化标志 (LOGO) , 通过图片对校园文化进行浓缩性的解读, 更直观;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评出每月乃德之星;学校展板、画栏等外显宣传资料, 都紧扣校园文化, 学校大墙上张贴“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八个大字;每月小组合作展板边上横批都是“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等。时时处处都能找寻到校园文化的印迹, 人人皆知, 这是提升校园文化自觉的必备条件。

二、敦品励学, 愈困弥坚———增长文化的自信

宏大的文化口号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校园文化口号只有化作行为, 才具有生命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始终坚持以传承与践行校园文化为主旋律,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 增长师生文化的自信。

我校前辈就以“乃德”为校名, 提出了“敦品励学”的校训, 学校办学坚持德字为先, 立德树人, 几十年来, 一脉相承。学校的德育工作扎扎实实, 从不虚浮。每天清晨值日班级的学生, 提前15分钟到校, 一班6人, 身披红色值日横幅站在校门口, 笑迎每一位师生;护绿队的学生检查卫生;监察队的学生到班内检查是否有抄作业和违规现象;中午值日学生带着纸与笔, 记录各班浪费食物的学生姓名。每天值日学生会把检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班主任, 大家各司其责, 工作有条不紊, 虽然事小, 但几十年坚持如一, 是多么的不容易。风正好扬帆, 良好的自我管理文化有利于铸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敦品励学的校训, 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浮桥中学教师身上。服饰打扮必须要规范, 不着奇装异服进教室, 不能大声呵斥学生, 同事之间不允许有打骂, 否则会引起公愤, 教学质量相对差一些的教师倍感压力……这些大多不是学校规定的, 而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惯性使然。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 学校如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正视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 这些都要求浮桥中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心力, 不断思考进取的发展力, 虽愈困弥坚, 但持续努力。

三、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走向文化的自强

“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喊出了浮中人办学的气魄和胆识。办好学校, 要有责任的担当, 要有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每任浮中校长都深知使命, 勇于担当。

校园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面对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现, 学校提出了“拿着别人的地图, 找自己的路”, 量校而行, 量法而行, 量生而行, 智慧型地吸收, 创生性地实践,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以“学习用表”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 深入学习, 勇于实践,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苦楚, 有理论与实践偏离的困惑, 有家长的质疑和实践的艰辛矛盾交织的忧虑等。但凡是革新者, 困难从来不是止步的理由, 思考和实践才是最好的武器。团结协作, 勇著先鞭, 是学校文化积淀在每个教师身上的显性产物, 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源动力。

咖啡文化 篇10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企业在满足员工不断高涨的精神需要方式中, 一是通过生产过程中民主的、亲善的、合理的职权责分配、物质利益分配、荣誉分配等人本主义的管理实践来体现。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情感注入与情感沟通给员工创造个性价值实现的高雅氛围与环境。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职工文化, 是指企业为满足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职工文明风尚而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我国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工会文化的特性、内涵、外延。一是要体现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及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的本质属性。二是要体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工会工作的时代主题;三是要涵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基本内容, 突出以职工为本, 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思想。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工会文化, 是指工会组织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 为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 牢固坚持以职工为本的理念, 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饱满热情而切实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开展的各种工会活动, 是工会组织运行的一种外在形式, 它涵盖了职工的民主管理、素质教育、帮困扶贫、技能创新、法律维权等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由企业组织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它是一种亚文化。笔者认为, 所谓企业文化, 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 具有本企业特色的, 并为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以及反映企业文化特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其表层文化为物质文化, 浅层文化为行为文化, 中层文化为制度文化, 核心层文化为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 强调对员工价值观的塑造。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是通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建设, 达成企业员工必须做什么, 允许做什么, 希望做什么, 禁止做什么等等文化规范的共识, 从而产生企业合力与理想业绩。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二、职工文化、工会文化、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

从职工文化、工会文化的内涵来看, 二者各有其侧重点。职工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的文化, 侧重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 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利益的文化, 要从维护职工的权益出发。职工文化、工会文化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职工的基本需要, 维护广大职工的基本权益, 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 具有一致性。实际上, 就一个企业而言,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职工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 也有非工会组织如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以及职工社团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一方面, 工会的工作对象是以职工为主体的, 所以职工文化建设是企业工会工作和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有交叉的一面, 如职工的读书活动、文艺体育活动, 与工会文化中的职工素质工程有着重合性和同一性。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工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 职工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和主体化, 一些不从属于企业或工会组织的垂直性、指令性的文化活动运作模式有时也显现出特有的感召力。在非工会组织开展的或职工自发组织的职工文化活动中, 又往往显现了职工文化的广泛性和独立性,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综合性、福利性、自娱自教性和艺术性等特征。

我们知道, 企业本身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 它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经济活动。一方面, 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文化, 是企业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现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它的文化式样和内涵都具有很强的经济性, 企业的经济和企业的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是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的。另一方面, 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文化。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秩序, 企业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 但无论怎样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无法保证每个成员在任何时候都能遵守。企业文化是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 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这种控制不是通过硬性的强制力量, 而是由硬性控制转向软性内化控制;由控制职工行为转向控制职工意识;由控制职工个人转向控制企业群体;由控制职工短期行为转向对其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的控制。因此,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文化。这就是说, 企业文化, 属于经济文化和管理文化的范畴, 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是一个社会共同体, 企业里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合作者, 然后是利益分享者。但由于不同的价值追求, 企业明显地分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 即企业主和员工, 由此派生出企业中不同的二元文化, 所以任何企业内部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鲜明的个性特点在于它要求在企业共性中伸张个性和实现员工价值, 特别是维护员工的利益。企业有企业的价值, 员工有员工的价值, 企业价值和职工价值是一对典型的矛盾统一体, 协调和处理好这一矛盾, 既是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目标, 也是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 从概念上讲, 在一定的企业范围内, 企业文化往往涵盖着内部的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 但又不能代替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而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 工会文化又涵盖着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 同时职工文化又有其独立的部分。企业文化是代表企业整体利益的文化, 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的价值利益最大化。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利益的文化, 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员工的权益。

三、加强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民主平等、保护员工权益的文化, 就是尊重员工劳动价值、激励员工的文化, 就是重视员工成长、塑造员工的文化, 这既是衡量优秀企业文化的标准, 也是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核心, 更是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此, 要着力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 积极开展企业民主管理, 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要非常重视和强调企业民主, 否定歧视和不平等, 尊重员工。要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形式, 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维护员工的民主管理权利, 从而达到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 关心和团结员工, 培养员工良好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

第二, 关心员工的生活福利, 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企业必须随着效益的增长, 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逐步实现“中国梦”。这就需要工会组织积极参与, 尤其是源头参与, 从而推动企业尊重员工的劳动价值, 公平合理地分享企业取得的经济利润, 让员工能充分享受企业成功发展在经济上所带来的好处, 才能产生归属感和敬业精神, 增强员工与企业共生共荣的整体意识和凝聚力。

第三, 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 塑造员工。工会要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 推动企业重视员工职业生涯成长, 重视对员工的技术和文化培训, 给员工提供发展个人特长的机会, 拓展事业成长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經濟模組+新咖啡文化 篇11

有了「經濟模組」和「新咖啡文化」的助力,初嘗成功果實的85度C,仍然面臨著「如何在快速奔跑中突圍」的新課題。

如果有人問你:「85度C的咖啡好喝嗎?」你的答案應該是「還不錯」;繼續問你:「你非喝不可嗎?」答案顯而易見——沒有哪家的咖啡這麽厲害可以讓你「非喝不可」,連85度C也做不到。但原本只是一間本土的咖啡業,85度C漸漸發展成可以和國際大品牌星巴克連鎖咖啡店相比,並超越了他們,成為橫跨兩岸的餐飲連鎖業第一的傳奇。很多人不禁要問,85度C的生意那麼好,「原因何在」?

簡單背後有玄機

台灣著名企管顧問、本刊企管顧問團首席顧問吳建宏也是餐飲店經理出身,他認爲,85度C的咖啡跟蛋糕的品質真的是不錯,但這不是什麽特殊秘方或是機密,只是最基本的條件而已。「咖啡好喝跟蛋糕好吃並不是85度C成功的核心機密,只是他們把咖啡好喝跟蛋糕好吃的故事演繹的比較順理成章,讓消費者覺得他們的成功是因爲咖啡好喝跟蛋糕好吃。」

如果85度C開店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區域,各地消費者還會專程去惠顧嗎?如果不會,代表的「意義」就是:「不是85度C厲害,是開店地點取勝。」其實,85度C過去也關過不少「業績不良」的分店,算是佐證了上述論點。

吳建宏指出,有很多財大氣粗的老闆,深信在一流地段開店「不成功也很難」,但是開下去之後「還是要倒」,為什麼?不是說生意強強滾嗎?原因就是投資太大(昂貴租金、高級裝潢折舊、龐大開銷),怎麽賺得回本?所以,生意好不代表會賺,還要看你的投資額是否符合這個産業的「經濟模組」。

舉例來看,台灣有很多婚紗店都是在「比誰開得大」,所以一家比一家越開越大,不但是整層樓,而且都開在黃金地段,租金動輒是50萬新台幣起跳。但是,一家店一個月可以接幾張訂單?如果是20張,等於是每一張訂單的顧客要承擔多少萬,試想,這對消費者公平嗎?這種老闆在賭大時,忘記了基本的投入産出分析。

吳建宏提醒,85度C的店確實都選擇在黃金地段的十字路口,但他們每家店的坪數都不大,正因為如此,他們的租金才能控制在「合理範圍」,更主要的是,他們每家店並不像星巴克那樣保留很多位置供消費者享受,而是希望(逼迫)消費者買了就帶走,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成本,就能在咖啡好喝跟蛋糕好吃的前提下做到價格便宜。吳建宏同時强調,這樣做也要提高外賣業績才能創造營運效益,還必須有快速的標準作業流程,光這一部分的「環環相扣」,就是一套規劃完善且能落實的「經濟模組」。

被顛覆的咖啡文化

「伊是開店管理中心」黃長生分析,過去人們認為星巴克把「咖啡廳是讓人來休閑的」文化演繹到極致,打敗星巴克幾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它在全球有數萬家門店,將咖啡店做成了一個巨大的産業,「喝咖啡就必須去星巴克,星巴克的咖啡才是真正的咖啡」的想法在人們腦海裏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

而85度C的出現,却推翻了這一「假設」,顛覆了星巴克制定的咖啡消費模式——85度C說「喝咖啡就是喝咖啡,咖啡就是一種飲料,就是一種消費習慣」,85度C每一個店面只有兩三把椅子,並不為顧客在咖啡店裏提供休閑交流的空間,讓幾乎所有來85度C喝咖啡的人都外帶,這就顛覆了傳統的咖啡廳模式,尤其是顛覆了已經非常成功的星巴克咖啡模式。

85度C的快速成長,證明了任何行業都有改革創新的空間——咖啡不一定非得賣文化,依靠平價咖啡和新鮮麵包仍然可以創出另外一片天。85度C不僅改變了人們對喝咖啡的認識,更大的改變是大大地節省了房租和人工,同時也提高了場所的利用率。

爲了滿足「咖啡就是用來喝的」這個單一訴求,85度C店內現磨香噴噴的咖啡,只要8元(人民幣,下同)一杯,只是星巴克咖啡的1/3。最便宜的麵包不過3元多,蛋糕5元。店裏擠滿了買咖啡、選麵包的顧客,在收銀機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雖然價格便宜,但是85度C並不因此犧牲品質和口感。為什麼85度C取了個這麽奇怪的品牌名稱?就是因為咖啡在85度時的口感最好,而85度C的咖啡豆也來源於高品質的咖啡產地。所以,85度C咖啡雖然每杯只賣8塊錢,但是它的口感並不輸給星巴克。

因此,85度C咖啡的成功就源自于它對人們傳統假設前提的徹底推翻,倡導了一種「新咖啡文化」——喝咖啡就是爲了品嘗咖啡的,咖啡未必一定與休閑交流相聯繫,咖啡就是咖啡,來85度C沒什麽其他目的,就是爲了來喝一杯咖啡,爲了提神、爲了醒腦、爲了享受。

快速奔跑中的短板

「經濟模組」也好,「新咖啡文化」也罷,說到底烘焙行業還是一個以服務爲本的行業。在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快速奔跑自然就要面對諸多挑戰。

被稱爲「85度C大陸開店悍將」的孫武良,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曾望著公司窗外高架路上的車流打趣說:「每天早上我都來看一看,如果這高架上車流量大又順暢呢,我就開店開得快一點;如果車流少或者塞車呢,我開店就開得慢一點咯!」

的確,自進入上海以來,中山公園店、長陽路歐尚店、靜安寺店、徐家匯店、五角場政通店、浦東大拇指店、盧灣區明珠廣場店……85度C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高速擴張的姿態讓業界咂舌。快速擴張必須依靠價格杠杆,「高價搶點、破壞租金行情」一時間傳言紛紛。曾有媒體報道,85度C中山公園定西路分店原本是另一家台商開設的諾卡咖啡店,在與房東租約即將到期前,被85度C出高價挖走,以致諾卡咖啡突然停業,引發原已購買餐飲券的顧客與諾卡之間的消費糾紛頻頻不斷。

日漸高昂的租金壓力,讓85度C希望能以快速展店來降低營運成本,然而,高速擴展離不開人才支持。百勝旗下肯德基被認爲是餐飲連鎖行業的黃埔軍校,事實上85度C中不少員工也是來自肯德基。但要滿足85度C的迅猛擴張速度,這點「老人」顯然不够。

台商高先生清楚地記得一年前訂85度C外賣的遭遇,漫長的等待時間令其無法忍受。一年之後,這家門店擁有了專職的外賣人員,但情况並沒有完全改變。「現在找不到人,我們的外賣人員都是兼職的,若他們不上班的話,我們也沒法按時提供外賣服務。」接到高先生的投訴電話後,這家店的店長無奈的回應。

如何突破瓶頸?「門店就是培訓基地。」85度C一門店負責人表示,每一家85度C門店,都有以店長爲首的訓練員團隊,負責對新人進行帶教培訓。學習的過程分爲四個步驟:準備工作、示範和說明、練習指導、追蹤考核。每一門手藝有不同的學習時間,例如咖啡需要兩天時間然後進行考試。等所有考核通過後,新手便可以正式上崗。

「幹部培訓有點接不上的情况。」這位負責人現在忙著爲北京和深圳的四家店尋找人員來支撑管理架構。每一家异地新店的開設,85度C會派遣30~40名員工過去,包括主厨、助理主厨甚至服務員都一同前往。這是因爲,任何异地的第一家新店,都會作爲教育培訓的基地。「等於是種子過去,在那裡開始開枝散葉。從硬件上說,現在85度C建立的知名度在北京和深圳都有一定的號召力,不少商場特意找到85度C商談入駐事宜,找店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快速完成對更多新厨師和新服務員的培訓,讓他們盡快符合85度C的服務標準,才是其「比較頭痛的問題」。

如此看來,有了「經濟模組」和「新咖啡文化」的助力,初嘗成功果實的85度C,仍然面臨著「如何在快速奔跑中突圍」的新課題。

咖啡文化 篇12

图书馆是文化信息的传播者, 这个物化的建筑集中了古今中外各家的言论、思想和观点, 人类的文化在这里得到汇聚、展示和延续。图书馆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使者, 图书馆肩负着服务大众文化、提升公民文化、构建和谐文化的使命。

1 图书馆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信仰、习惯、和经由它们组织起来的对象, 并被大众广泛分享。包含在政治、经济中产生的大众的信念、习惯和对象。它包含了大众化了的精英文化和地位提高而进入了博物馆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一般都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的特点,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娱乐休闲活动在传递现代生活信息、改变生活方式、形成生活能力等方面也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与过去相比, 我国当代大众文化呈现出多层次多纬度特征。从政治说教到智性思考、到反映寻常人生、到表现娱乐的狂欢。大众文化变化很快, 一方面是对市场信号和大众口味的适应, 另一方面是对主流文化所允许的新文化范式的接受利用。大众审美趣味也转而受文化自由主义的快节奏、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大众文化素质和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素质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急需提高大众文化素质。

图书馆是服务于大众文化的场所。图书馆的职能就是首先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休闲的需要, 利用大众文化的强烈渗透性, 不失时机地对读者进行引导、疏导和教育, 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使社会大众在参与和接受文化娱乐时, 自觉地接受大众文化所内含的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 从而内化为社会大众的内在精神要素, 成为他们理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实践的能力。大众文化并不是孤立的行为, 而是群体性的行为, 是社会大众之间相互对话、交流、合作、渗透的过程。现代图书馆环境幽雅, 不仅是良好的学习场所, 它又为大众提供了文化娱乐、文化休闲、会友谈天、交流沟通的良好公共空间。图书馆是服务大众文化的窗口之一。

2 图书馆与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是“公民社会内在的精神, 是一种地域型, 臣属型和参与型政治态度的合理聚合, 它强调政治输入的理性参与, 因此是一种参与型复合政治文化”。按照我国著名政治学者马庆钰的观点:公民文化包括公民道德建设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道德建设注重团结, 友爱, 互助, 诚信的社会公德的培养:公民意识注重民主意识, 平等意识, 法律意识及主人公意识等政治权利的诉求。公民文化是不断发展、更新、充实的, 各种不同文化不断的冲突和激荡而融合产生更符合与时代要求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民主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只有公民文化意识和文化氛围达到一定的水平, 才能与经济、政治相匹配, 才能三位一体的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社会。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历程告诉我们:公民文化是维持和发展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曾深切感叹“千差距, 万差距, 缺少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我国的公民文化还处在培育阶段, 有待更大的提升。

基于我国社会民主发展的需要和我国公民文化素质状况, 各地图书馆都根据本地区的特色, 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 长期积累, 大都形成了各自的馆藏特色或特定领域的藏书体系。各种关于公民文化的信息, 通过图书馆的筛选序化, 加工处理, 以图书、报刊等形式, 源源不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满足公民文化教育多领域、多层次的需求, 还提供电子阅览室的视听服务和信息网络服务, 图书馆作公民文化信息的集散地, 最大程度的发挥着交流、共享、研究平台的功能。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飞速发展, 而其他的媒体如网络仍处于无序化状态, 就更为图书馆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绝佳时机。图书馆是公民文化的教育培养基地之一。

3 图书馆与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 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作为一种价值选择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就是“合和”的文化, 她深深地滋润着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在古希腊就已把和谐作为美的特征。马克思也认同魏特林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 并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和谐从本质上讲就是“人寻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的实现。它的表现形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体制制度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每一个方面都对和谐文化有所要求。无论其中哪一项和谐的建立都与人的知识、素质与文明程度相关。广大社会成员对待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态度的科学性, 以及社会成员行为规范的文明与理性, 这一切都有赖于社会成员整体的科学态度的端正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图书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职能, 决定了图书馆是社会大众终身教育的工具, 图书馆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对社会成员进行终身教育, 它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既可以进行科学技术知识教育, 也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这是任何学校都不能代替的, 特别是社会大众的终身教育, 图书馆是开展大众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图书馆是和谐文化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和重要传播者, 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信息聚集的宝库, 成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文化的冲突是社会不稳定的深层动因之一。脱离了一定的文化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系统、政治经济体制就很难正常运行。所以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稳定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文化的背后, 根源仍是利益关系, 但价值观念对人们处理利益关系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 社会稳定取决于人们由文化决定的诉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与状态。图书馆自觉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着力公民文化的培养, 努力构建充满活力、蕴含智慧、文明超前的和谐文化。图书馆是服务大众文化的一个窗口, 是公民文化的教育培养基地之一, 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之一, 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晓伟张景秋谈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西部科技, 2007, 11.[1]杨晓伟张景秋谈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西部科技, 2007, 11.

[2]邵葆丽[印度]田甜译.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长江学术, 2007, 3.[2]邵葆丽[印度]田甜译.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长江学术, 2007, 3.

[3]王栋.改善中国公民社会文化环境的思考及路径选择, 2007, 3.[3]王栋.改善中国公民社会文化环境的思考及路径选择, 2007, 3.

[4]方爱清, 秦在东.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初探[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2.[4]方爱清, 秦在东.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初探[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2.

[5]韩楠.新时期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 35, 3.[5]韩楠.新时期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 35, 3.

上一篇:科研虚拟团队下一篇: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