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教育模式(共12篇)
实习教育模式 篇1
一、高师美术教育实习的现状分析
教育实习是高师美术课程体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未来美术教师的优劣。然而, 目前高师美术院系在课程建设上缺乏师范性的痼疾难改, 注重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师德修养和教学技能的训练, 从而导致师范生在美术教育实习中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及相应的教科研活动, 进而影响了高师美术教育毕业生的质量, 延缓中小学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进程。从总体上看, 高师美术教育实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习生缺乏充分的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时间短, 内容单一、管理体系不健全, 指导不力等。
二、PDS教育实习模式及其特点
(一) PDS教育实习模式简介
P D S是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的简称PDS) , 1986年由霍姆斯小组在题为《明日之教师》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专业发展学校”的概念。PDS是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地方的公立中、小学或学区合作成立的一种新教师入职培训的临床教学基地。其宗旨是完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计划, 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大中小学协作分工, 共同承担教师教育的职责, 提升师范生的教育胜任能力, 同时促进在职教师的进修、反思与提高, 以整体改进教育质量。PDS正逐渐成为美国加强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模式, 并开始在国际上产生重要的影响。
PDS教育实习是将教学贯穿于教师的整个生涯, PDS开展的教育实习中, “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和“在合作中学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是一种“教与学水乳交融的全新的实习模式”。这种教育实习不是程式型的、经验型的, 而是探索型的、研究型的;使实践凸显了知识, 为经验赋予了价值。在这种实习模式中, 实习生全方位地参与并在真实的情景中开展各种教育实习活动, 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团体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教学体验, 锻炼了反思与研究的能力, 获得了全面系统的教学经历。
(二) PDS教育实习模式的特点
1、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 加强中小学与大学合作
PDS是以中小学为基地,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设的机构, PDS教育实习模式打破了过去大中小学彼此隔绝的藩篱, 在两者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不仅使中小学的问题与需要能及时反映到大学及其教师教育的课程与计划中。同时大学也给中小学带去了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 促进了双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为大学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
2、在实习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PDS教育实习模式从学院式教育转变为现在的着重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教师教育, PDS强调了教师教育必须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未来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这样一来, 实习学校在教师教育中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这意味着以大学的研究为基础的教育学知识和教学法, 要深深地植根于教学实践。对实习生来讲, 教学认识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 实习生必须体验不同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实践中逐渐获得正确的认识。教育实习使实习生能熟悉其未来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为实习生提供了入职前的充分准备, 它具有综合运用和考查所学知识的作用, 把在大学中获得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加以运用, 从而形成专业技能。
3、实习时间长, 注重反思
在实习时间的安排上, 美国全国教学和未来委员会认为:“必须延长教学实习时间 (至少30周) , 并使教学实习与理论课程整合为一体, 交替进行”。并且建议:“制定各种长期的研究生级别的教师培训项目, 并安排在PDS实习一年”。PDS中长达一年的教育实习时间比较科学合理, 参与实习三方各自的目标与任务规定都明确而具体, 强调了理论学习与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及应用, 注重实习小组的研讨与信息交流作用, 引导师范生对自己所学与所教进行反思, 培养师范生反思性教学的意识, 使他们在今后能够较容易上手, 很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这符合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 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结果。
4、实习内容形式多样, 教学实践贯穿职前教育
PDS灵活地制定实习课程内容以满足不同师范生的需要。在形式上采用分散见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 教师指导与学生反思相结合, 在分散见习期间, 实习生可以通过参观学校、听示范课、观察课堂教学等形式熟悉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情况。集中实习阶段, 实习生要像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 师范生可以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实习其形式包括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进行的每周一次的教学活动、参与家访、参加教师教研会、进行教学实验、管理班级等。从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有序的安排教育实践活动, 并穿插讲习、微格教学等多种形式, 将教育实践活动贯穿始终。师范生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获得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的全面发展。
5、实习管理规范, 评价科学
PDS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来确保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质量。根据PDS不同的情况, 其组织管理类别主要分为三种形式:联络小组、学校指导委员会和多方协调委员会。每种类型组织管理机构的成员来源较广泛, 由若干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及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组成, 有的机构还吸收家长和社区成员加入。各种类型的机构都会定期举行会议来制定标准规范, 安排教育实习活动, 制定评价体系, 分析评价结果, 对教育实习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评价等方面的管理。
三、借鉴PDS教育实习模式改革高师美术教育实习
针对目前高师美术教育实习的现状及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借鉴PDS教育实习模式的成功经验, 来反思高师美术教育实习工作, 积极探索新的实习方式, 使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美术理论知识学习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 从而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
(一) 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增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广泛联系
实习基地的选择及建设, 是高师教育实习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和保证。从美术教学的特殊性上来看, 在选择实习基地时, 应选择具备美术实习基本条件的单位与之建立伙伴关系, 高师院校与中学双方可本着加强基础教育和培养未来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共同愿望, 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 以签订合同的形式建立长期的挂钩关系, 协调并明确规定双方的义务。例浙江师大美术学院通过学院与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 为基层学校培养教师, 实践基地的教师享有类似于教育硕士的权利, 可以免费修习美术学院的任何课程并挑选指导教师等, 让实习学校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实习基地建设成果喜人。
此外, 高师院校还应多角度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 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尤其是科研合作等各方面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等服务与指导, 中小学不仅为高师院校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 还提供稳定的教学指导教师及最新的教学一线改革动态信息,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广泛的合作关系。
(二) 完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
借鉴PDS教育实习模式中实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改革毕业前集中一次校外教育实习, 将教学技能训练、分散教育见习和集中教育实习贯穿于师范生进入大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 并分步完成教育见习、“校内—校外—校内”相结合的初步教育实习、集中的反思教育实习。
1、“集中—分散—集中”的教育见习模式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尽早接触中学实际、巩固专业思想、学好理论课的重要手段, 是教育实习的基础。高师美术教育见习采用“集中—分散—集中”的教育见习模式。
2、“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分段教育实习模式
是一种校内外结合, 层次渐进的教育实习方式。从初步认识美术教育, 亲身体验教学实践直至实习生回校后的再教育和自我剖析, 让实习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使他们在反思性实践中中, 不断的完善和加强, 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三) 建立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新体制
为了加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师范性, 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分阶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训练, 使师范生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
1、贯穿高师美术教育的全程教育实习内容设计 (见图1)
2、开展微格教学, 做好教学诊断
为了使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尽可能减少失误, 可通过微格教学训练, 诊断自己的教学效果, 根据模拟教学的录像反映出的优缺点, 进行改善, 这恐怕是教育实习前最有效果的训练和准备。
3、强调“说课”的重要性
在教育实习中增加说课这一环节, 以调动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钻研大纲和教材的积极性, 并促使他们从更高的理论高度去研究说课、把握说课的方向,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通过说课, 达到实习生的教育理论与其教学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 使理论自觉与行为练习能够和谐结合, 增强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
(四) 规范教育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建立高师教育实习督查制度, 实习过程中教师工作量没有界定, 缺乏专项经费支持等等, 这些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制约了实习的深入发展。为了便于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有效管理, 应设立“教育实习指导小组”, 修订教学计划, 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安排, 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深入中小学实践, 为中小学教师步入大学讲堂, 为双方合作, 实践, 反思提供时间保障。并指定专职教师负责全程教育实践, 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 协调各方利益。
(五) 加强过程指导
在教育实习期间, 应由大学教师和中小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共同组成合作指导小组, 加强教育实习过程指导。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不再是跟个别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如何进行教学, 而是接触更多的教师, 获得多方的指导。一方面, 中小学教师担任实习生指导教师, 其主要职责在于指导实习生开展教学实习, 使实习生形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形成教学、班级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等能力。他们的职责包括:参与对实习生的指导, 向实习生提供参与多种教学实践 (小组教学、合作教学等) 的机会;给予实习生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和评价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与大学教师进行及时沟通等。
另一方面, 在实习过程中, 实习生不仅需要实践经验更需要理论指导, 而这一环节往往是实习过程最容易忽视的。因此, 美术课程教学论教师应深入实习学校, 观察并指导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和学习, 组织师范生开展实习和专题讨论, 必要时上台执教, 给的实习生以教育理论指导, 尽量确保师范生能获得教学经验的广度和深度,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教师素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 教习研一体化
不论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新教师都认为, 教育实习是教师培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教师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育实习的过程与特点。当教学成为只是遵照教师手册来教学的一种技术时, 教学就缺乏创造性。因此, 如何通过教育实习, 引导实习教师超越美术教科书的限制;如何通过教育实习, 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看到自己作为随时准备思考和重组课程的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教习研一体化可以使未来的美术教师们通过初步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 达到提高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目的。
结语
PDS模式是教育行政部门, 大学, 中小学三方合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搭建的一个实践教学平台, 在以:合作, 互补, 实践, 反思运行模式中, 大学和中小学教师充分发挥自己优势, 在相互补充, 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对实习生进行实践知识的培养, 该平台有效弥补了单纯教育实习的诸多不足, 可有效培养实习生的教师职业精神和教师意识, 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意识, 并可使合作三方受益, 有效提升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希望通过借鉴PDS教育实习模式, 分析目前高师美术教育实习的现状, 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重新认识和定位, 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方式, 提高高师美术教育实习的整体质量。
摘要:教育实习是高师美术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深入教学第一线去体验、发展、形成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只有通过深入有效的教育实习课程, 才能培养其教育教学能力。而近年来美国教师教育把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实践环节与过程作为重点改革项目, 特别是PDS教育实习模式中所体现的措施和特点, 对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实习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育,实习,PDS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丁邦平.论美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3]许建美.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3)
[4]邓涛, 单晶.近二十年来美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5)
实习教育模式 篇2
3.2 以培养实习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将实习模式下的实习时间进行相应延长,并且相应的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其他年级的实习和见习机会,以便于在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过程中能充分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使得教学成果更加有效率。
3.3 积极开拓实习的模式。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仅需要实习生有很强的技术教学能力和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还需要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增强自己的教学教法,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新要求,使得实习效果和中学实际教学要求所一致。因此就需要高校再实习模式的拓展下不仅要走进中学,还要联系社会资源、走向社会,丰富实习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3.4 重视教育实习成绩的评价。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教育实习模式的选择上会有各自的评价标准,一些基础设施落后,对实习重视程度不同的高校和实习学校在评价标准上要求更加规范化和数字化,加强实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奖励制度,使得实习生无论在什么样的实习环境下都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实习生的实习热情和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峰. 对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探邃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01) .
[2] 陈爱霞,刘聪. 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新模式探索——大学、 中小学双基地合作的可能性分析[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04) .
[3] 张峰. 对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01) .
[4] 施小菊,梅雪雄,张涵劲.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 研究与实践[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6) .
[5] 陈家起,杨祖辉. 体育教育实习的“多元化”[J]. 体育学刊, ,(06) .
实习教育模式 篇3
摘 要:卓越教师培养是当代教师教育的新主题。本文从探究卓越教师的内涵、卓越教师培养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教育实践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以陕西师范大学构建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3-3-2-2” 教育实践模式为例,介绍了高等师范院校在构建教育实践体系方面开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同时,从加强和深化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多主体合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实现培养卓越教师目标的建议。
关键词:卓越教师,教育实践;实践教学
近年来,各高师院校先后启动了免费师范生教育、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工作,旨在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优质师资,逐步形成一支由卓越教师领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要求各高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为契机,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创新教育实践理念,改革教育实践模式,做好教育实践工作,成为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我校在多年的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摸索并构建了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3-3-2-2”教育实践体系,2013年该成果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卓越教师培养:当代教师教育的新主题
1. 教师角色的不断重构:从养老育幼者到卓越教师
作为一门古老的职业,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从最初的“养老与育幼者”到后来的“官师合一”、“僧师合一”,早期的教师甚至不能和医生、律师一样被看作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工业革命以后,法国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师范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化发轫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运动在世界各个国家陆续兴起,各个国家先后有了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有了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教育机构管理制度,对教师任职资格有了专门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标准等方面的规定,教师职业逐步成为一门专业。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社会对教师质量要求空前提高,培养优质师资,成为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就我国而言,在当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师数量已初步满足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基本需求,广大学生和家长由关心“能上学”转变为“上好学”的现状下,大力培养卓越教师、解决优质师资匮乏问题,成为推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关键。培养卓越教师,成为新时期教师教育的主题。
“卓越教师”又被称为“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教学能手”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更多地聚集在描述性定义的维度上,即理想中的“卓越教师”主要具备哪些基本特质。总的说来,一个卓越教师,应该同时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应该同时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应该同时能胜任并关注教书和育人。
2. 卓越教师培养与教育实践体系创新
教育实践是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水平师资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参与教育实践,对师范生进行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实行的是“理论教学+实习实践”的培养模式,师范生在前三年集中学习主要课程后,在第六或第七学期集中实习8周到一学期。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对于师范生来说,一方面是一次入职前的集中综合训练,通过实习,可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检验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现状。另一方面,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前期在大学的理论学习与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实践二元分立,大学教师与实习基地学校教师的指导合力尚未形成,地方政府、中小学实习基地等行业一线单位平等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没有得到系统理论的指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提升,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还是相对封闭和单一,不能有效地与国际接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对高水平师资培养的要求。卓越教师培养,迫切需要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环节的变革与创新。
二、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3-3-2-2”教育实践新体系探索
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在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锐意创新、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3-3-2-2” 教育实践体系。
1. 实践教学内容:“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段设计
学校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坚持实践育人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遵循从理论到一线教学实践,从一线教学实践再到理论升华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规律,形成了“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段设计、精细化实施的实践教学内容结构。
在实习前,学校多种途径为师范生教育实习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一是构建了“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实践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编写了旨在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系列教材:“中学学科教师教学技能”系列教材(7部),“中学学科教学论”系列教材(12部),“中学学科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系列教材(12部),“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南”系列教材(13部);面向本科生开设“教学实践能力发展专题”等选修课程,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能力指导,夯实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二是组织学生开展每学期不少于两周的教育见习,使学生对基础教育有了前期的初步感性认识。三是微格模拟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训练目标、观摩示范、分析与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等步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通过学院和学校两级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为全校师范生搭建了教学实践能力交流的平台,推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近期举行的第四届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校2010级2776名免费师范生参加了由各学院组织的预赛,62名优秀选手参加了决赛。同时,学校自行设计开发了免费师范生资源服务云平台和教学技能大赛现场评分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和比赛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在实习过程中,统筹规划,全方位指导。一是采取“多学科混合编组+单一学科编组”的教育实习编组模式。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以往传统的单一学科编组中存在的因同一学科实习学生人数过多而导致的实习生上课不足、实习学校老师指导不力等问题。二是实施“区域集中+分片管理”的教育实习管理体制。原则上,以一个或几个区(县)为一个较集中的区域,确定一个学院牵头,负责安排带队教师。三是“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研究+班主任管理”相结合。学生在实习基地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班主任见习、基础教育调研三个实践环节,全方位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四是“实习现场指导+学校网络远程指导+专家巡回指导”。通过教育实习网络指导平台,成立专业化、高层次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心理辅导团队;针对学生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在线答疑,实现网络化、即时性的指导;学校组织学科教学论专家与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到个别实习学校进行巡回指导,解决困扰学生实习中的各种疑惑和问题,从而将现场实地指导与远程指导有机结合。
实习结束后,反思总结,螺旋式提高。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制定总结反思阶段工作计划,促进学生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再提升。精心安排基础教育名师讲堂,聘请实习基地一线优秀教师、班主任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来学校为实习回校的师范生开讲座,通过名师面对面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组织优秀实习生汇报课;评选优秀实习调研报告、召开主题班会等,编印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优秀成果集;召开实习基地校长会,举办校长论坛,交流分享优秀实习基地的经验和做法;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下辖11种中学教学参考期刊,面向实习基地学校征集教学研究论文。同时根据“教学实践能力发展专题”考核评价标准,通过评课反思、笔试、教学能力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互动、信息技术应用、自我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完成了针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认证,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及提高的标准体系,为我国职前教师培养积累了经验。在实习总结阶段,经过一系列不同维度的反思,最终实现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螺旋式提高。
2. 实践教学主体:“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
在推动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中,需要探索建立卓越教师实践培养的发展共同体,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都能够以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平等参与、合作对话,协同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带动教育理论研究创新。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参与,有效地发挥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协调功能,使教育实践工作由过去师范大学到中小学的“一对一”变成“一对多”,“点对点”变成了“点对面”。
探索建立了以实验区地方政府为依托的大区教育实习合作制度。坚持“服务西北,辐射全国”的宗旨,师范生实践教学实现了从以西北地区实习和沿海发达地区实习相结合为主到向东南沿海基础教育发达地区实习的发展趋势。按照“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依托学校在西部省区建立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先后分别与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陕西省教育厅等签署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协议,确保满足我校免费师范生的教学实习需求并在制度上加以保证;近几年,学校积极探讨“异地实习”模式,鼓励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地域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在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及陕西、河北、河南、重庆、四川、山西、广东、江苏等17个省区建立了350多个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和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
探索建立以中小学为载体的教育实习与服务基础教育发展互利双赢的协作制度。学校加强了与基地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建立了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教育实习中,免费师范生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带给了实习学校,而实习生也将基地学校的优秀教学经验带回学校。同时,我校发挥教师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服务实习基地学校。通过用专家讲座、小组交流、教学观摩等多种培训方式,着力促进基地学校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与实习基地中小学一道,开展教育课题合作研究,开展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多渠道促进实验区区域教育发展。
3. 实践教学指导:“中小学资深教师+大学专业教师”协同开展
在教师教育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托马斯等学者积极倡导建立教师专业社群,由教师与校外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一个社区,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进行跨专业对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并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基于这一理念,我校摒弃传统师范生8周教育实习单学科编组,带队教师指导与实习基地指导不能有效衔接的做法,建立了基于混合编组的“中小学资深教师+大学专业教师”二维交互、协同式培养的实践教学指导新模式。
一是大学专业教师与中小学资深教师相结合。在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的基础上,聘请实习基地学校的资深教师为我校学科教学兼职教授、副教授、讲师,担任基础教育导师,实地指导实习生开展教育教学实习活动;二是现场指导和巡回指导相结合。学校组织各专业的大学学科教学论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专业实习导师团,在随队现场指导的基础上,巡回到各实习学校对各专业进行教学实习指导,集中解决实习生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三是大学专业教师亲自指导与利用网络远程指导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教育实习网站,通过网上答疑、建立QQ群、实习论坛等形式,大学学科教学论教师远程对免费师范生指导,实现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的相辅相成,有效衔接。
4. 实践教学地域:“国内+国外”双向发展
多年来,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相对封闭与单一一直被各界所诟病。因此,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培养方式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新体系,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教师教育工作,同时构建集职前、职中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工作,增强师范生的国际化视野。
在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育实践新体系建构中,在实践教学的地域上,我校探索出了国内国外双向发展的新路子。在不断扩大国内实习基地地域分布的基础上,与英国伦敦西敏斯学校、俄罗斯友谊大学等建立起了交流合作关系,先后选派4批免费师范生前往英国、俄罗斯的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实习。学生通过在国外实习,了解国外中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拓宽知识和视野,培养了国际化视野和意识,提升了教学实践能力,更加坚定了立志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念。endprint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3-3-2-2”教育实践新体系开展教育实践,推进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免费师范生通过实习增强了对基础教育一线教育状况的深入了解,激发了服务祖国基础教育的信念,进一步坚定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从教信念,为成为未来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师范生培养质量受到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部分实习生以优良的表现,实习结束后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完成了实习与就业的良好对接。许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已成为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
三、实践教学新体系下对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思考
在以培养卓越教师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实践新体系探索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利用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3-3-2-2” 教育实践新体系,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必须要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整合力量、加强合作、统筹推进,紧紧围绕培养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等多主体合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实践工作进一步发展。
1. 要紧紧围绕培养卓越教师的目标,进一步优化教育实践体系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具备完善的教师人格与丰富的职前实践经验的卓越教师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既要立足本校办学实际和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又要放眼卓越教师的培养。要进一步按照 “知行合一”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渗透,在实践教学中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要进一步按照“引而不抱”的原则,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育实践活动;要进一步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对象开展分类指导。
2. 要进一步加强多主体合作,推动卓越教师发展共同体构建
进一步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实现培养卓越教师目标,需要进一步构建合作共赢、平等对话的卓越教师发展共同体,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等开展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高校要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打破相对封闭的师范生教育实践教育设计和运行模式,尝试吸纳地方政府、中小学实习基地学校以平等主体的身份联合设计和开展教育实践工作;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参与主体的优势资源,在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基地学校教师在职培训、合作教育课题研究、区域教育规划等活动,推动师范大学卓越教师的培养、实习基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实习地方政府区域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发展,实现师范大学、实习基地学校及地方政府的共赢。
3. 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实践创新发展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和变革管理及教学范式,推动教育实践创新发展。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远程指导,建立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实习基地学校的远程联系,进一步优化“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基地学校”三结合的实习指导和管理模式;进一步充分利用实习指导网站的指导、服务、咨询和评估等功能,搭建师范生教育实践教学网络服务平台和师范生实践教学网络学习平台;开发虚拟学校、虚拟课堂等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模拟实验、模拟演练和模拟操作等体验性、探索性教学活动,作为师范生教育实践和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加强数字化教育实践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兄弟院校联合开发网络课程、电子教材、教学案例等优质教育实践资源,并实现优质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在教育实践中的充分共享。
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我校将以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以及“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强化教育实践环节;以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完善的保障制度、科学的管理机制为保障,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推动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育实践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优化,进而推动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逐步实现,造就更多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8-01]. http://www.moe. gov. cn/.
[2] 教育部.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2-01-10]. http://www. jyb.cn/info/jyzck/201202/t20120203_476041.html.
[3] 斳希斌. 教师教育模式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 钟秉林. 教师教育转型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董玉琦,刘益春,高夯. “U-G-S”:教师教育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东北大学学报,2012(6):170-175.
[7] 张灵. 国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实践及启示[J]. 理工高教研究,2005(3):58-59.
[8] 安仲森,王欣. 论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5):87-90.
[9] 刘湘溶. 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1.
[本文是2013年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强化实践环节”大类项目和陕西省高教改革研究项目“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主要成果之一]
实习生医德教育模式建设 篇4
1 我校实习生医德教育现状
以我校2010年分布在全国78家实习医院的2 004名实习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内容涉及医德教育的各个方面, 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当前我省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2 004份问卷调查表, 采用不记名形式进行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1 550份, 有效回收率为77%, 调查结果见表1。
(n=1 550)
2 我校实习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认为医德教育可有可无
很多实习生把实习简单地看成医学知识的实践, 认为医生是靠医术吃饭, 没必要去关心医德问题, 忽视了医德知识也是实习的重要内容。部分带教教师对实习生重视业务指导, 忽略医德教育, 没有将医德教育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导致实习生以技术为上, 医德观念淡薄。实习期间不开医德教育理论课程, 也导致实习生产生医德教育可有可无的错觉。
2.2 易受行业不良风气影响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 多数人认为经济利益至上, 医疗过程中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矛盾日益增加, 这些矛盾不断挑战着传统的医德教育理念。一些带教教师存在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 缺乏职业道德, 对实习生原本正确的医德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实习生由于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造成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2.3 教育监管环节薄弱
我校共有实习医院78家, 分布于全国各地, 北至新疆, 南到浙江、福建, 学生在各地的实习医院实习, 学校教师鞭长莫及, 部分带教教师对实习生抓得不紧, 医德教育缺乏时效性和延续性。加上实习生自身医德意识淡薄, 学习主动性差, 学校不能有效进行监督, 均导致实习期间医德教育环节缺失。
2.4 缺乏沟通协调能力
在当前就业压力增大、医德教育缺失、学生自我转型的特殊时期, 实习生普遍存在医德意识淡薄, 社会道德意识欠缺, 职业认同较低的现象。部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不会处理与带教教师、护理人员的关系, 不服从工作指导与安排, 不能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 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对所学专业产生厌恶感, 医德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3 提高实习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对策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我校实习生医德教育现状, 分两阶段 (在校学习阶段和实习阶段) 努力构建一套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实习生医德教育模式。
3.1 改革在校学习阶段医德教育模式
在校学习阶段医德教育重在理论强化。而医德教育理论要被学生接纳、吸收, 变为自身的一种习惯, 只靠单纯的课堂灌输很难达到目的, 还要依赖校园文化的推动以及校外医德教育实践基地的强化, 即“一主两翼”:以医德教育理论为主线, 以校园文化建设、校外医德教育实践基地拓展为两翼, 为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即“厚基础”。
3.1.1 完善医德教育教材针对我校实习生医德教育现状, 学校自编教材《中国医德》, 作为我校医德教育主干教材。该教材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例的讲述、深刻到位的点评剖析和良性思维的导入渗透, 诠释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的精要, 克服了以往医德教育内容不贴近学生实际, 内容过于理论化、原则化的弊端[1], 充分阐述了现代医德教育与专业技能和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体会医德的重要性, 强化医德教育。
3.1.2 探索医德教育新模式一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医德教育教学效果。采用医德案例教学, 把抽象的医德理论变得具体、可操作、可实践。二是开展医德“床边见习”教学活动, 由带教教师组织实习生与患者谈话, 了解患者病情、医院医德医风评价、对实习生的期望。要求实习生写一篇医德“床边见习”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医德给患者带来的感受, 感知医务人员不断加强医德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三是开展医德知识竞赛。开展医德论文征文活动, 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尤其要从自己的思想、学习和道德行为出发, 加深对医德基本理论的理解。四是开展课堂辩论活动。课堂辩论提高了学生对医德的认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提高团队意识。
3.1.3 拓展医德教育空间受学时少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限制, 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医德、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 我校把教师在课堂上贯穿德育的情况作为评价教师的指标之一, 让教师以自身端正的品行, 熏陶感化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树立医德教育意识, 自觉重视医德教育, 有针对性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使学生在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成为既有高尚医德品质, 又有扎实专业理论和精湛医术的高素质人才。
3.1.4 融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我校以浓厚的文化底蕴, 围绕“养德崇医, 见贤思齐”的校训, 促使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砺意志、塑造自我, 弘扬“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的医专精神。在学生中开展志愿者“三下乡”服务活动, 对群众进行义诊、医疗卫生咨询等。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提高思想素质, 升华了道德境界。每年学校利用“红五月———素质教育月”, 组织一系列医德教育、爱国教育活动, 如“回望历史爱我中华”大型诗词朗诵比赛, 中华百年图片展, “中华脊梁”演讲比赛, 以及各种学术讲座,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医德素质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1.5 建设医德教育实践基地医德教育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医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几年来, 我校立足陇东,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在全国78家实习医院、附属医院建立医德教育实践基地, 着力推进医德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在基地建设中始终遵循“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指导方针。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医德教育实践、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 践行我校“养德崇医, 见贤思齐”校训, 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观念、纪律和作风,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医德观,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2 加强实习阶段医德教育
学校、医院联手, 双管齐下, 狠抓实习生管理工作, 加强医德教育, 使学生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即“双管齐下助腾飞”。
3.2.1 密切院校联系, 发挥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影响学生医德观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的言传身教[2]。在实习阶段, 我校加强院校联系,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由校领导牵头, 派多名实习管理教师奔赴各实习医院, 与院方交流, 了解实习生状况, 给实习医院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选择优秀医师承担带教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 不仅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还以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医德医风引导学生明辨事理, 认识与解决医德难题, 提高分析和解决医德问题的能力。
3.2.2 开展“三防一引导”教育
从负性社会环境中增强学生“免疫力”, 在临床实践中加强“三防”教育。一是加强“防感”教育, 即防止周围环境感染, 正确引导实习生辩证分析和对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二是加强“防袭”教育, 即防止社会浊流冲击自己, 引导实习生学会辩证思维, 理性、全面看问题, 同时教育实习生自觉构筑心灵的“堤坝”;三是加强“防异”教育, 即防止充满生机的道德“细胞”蜕变、衰亡。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 以扶正压邪。引导实习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以及当前医药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处理好医疗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医德观。
3.2.3 开展人文关怀教育, 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
医疗以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 必须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3]。在实习过程中, 学生能直接与患者接触, 真切地感受到患者的痛苦, 在实践中领悟“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含义, 从患者角度出发, 为其排忧解难, 将自己的职业同人民的健康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对实习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 开展专题讲座、病例讨论、专题讨论等活动, 使学生在实习中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和技术, 还能学到良好的医德风尚, 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4 效果
为了解改革后的医德教育模式实施效果, 笔者分别与我校2011届、2012届部分实习生座谈, 学生普遍认为: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就是为广大群众服务;“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服务于患者, 一切为了患者, 是每一名医学生的职责。90%的学生认为, 学校的德育工作很到位, 带教教师也很负责, 工作中与带教教师、患者及其家属交流不存在任何障碍。此外, 实习管理教师多次去医院, 深入科室了解情况, 发现我校实习生素质较高, 而且一届比一届表现好。
5 讨论
我校转变学生医德教育理念, 校领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注重医德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在校期间医德教育;校长亲自主管实习生的医德教育, 组织实习管理教师多次奔赴实习医院, 与实习医院负责人面对面交流, 提出建议, 不断改进, 强化实习期间医德教育。从学校到医院, 整体医德教育的链条不中断, 而且不死板, 不循规蹈矩, 不断创新, 重点抓好实习期间学生医德教育, 我校连续两届毕业生获得社会好评。所以, “一主两翼厚基础, 双管齐下助腾飞”是符合我校实际的实习生医德教育模式, 值得推广。
摘要: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实习是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实习生的医德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医务工作者队伍的素质, 也会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笔者在多年的临床课教学和实习生管理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试图从实习生医德教育的思想理念、条件保障、工作实施和效果评价4方面建立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实习生医德教育模式。
关键词:实习生,医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顾建亚, 王勤.论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探索, 2002, 133 (7) :89.
[2]石玉杰, 高惠霞.对当前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0) :144.
实习教育模式 篇5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高校人才培养指向也越来越偏重于满足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由此应运而生。高师院校承担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职能,而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以期对有关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改革方面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教a育实习
本世纪初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许多高校开始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宗旨。在这一新形势下,承担教师教育及师范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也相应地调整办学理念,将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重视教育实习并在实施过程中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是各高师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许多高师院校由于历史积留问题及现实条件的制约,其教育实习工作不能很好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索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提升师范生应用实践能力已成为各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言的,指的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并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高等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教学目标做出的调整。对高等师范类院校而言,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表现为重视专业知识、教师教育类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师范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教学实践的能力。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教育实习的质量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因而改革当前教育实习模式,进一步强化教育实习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二、当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工作存在的问题
各高师院校由于办学条件不尽相同,对教育实习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教育实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师院校的办学资源及实际投入的情况。如果抛开各高师院校办学的客观条件差异,仅以应用性人才培养办学理念的贯彻程度来看,本文认为当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理论教学对教育实习的指导不足
从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看,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是此类人才素质能力的主要体现。然而许多高师院校教育类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相对较差,对学生教育实习的具体实践过程缺乏指导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接触教育类理论知识之前对教师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难以深入,从而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学校教学管理层面上看,许多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计划有着较为科学系统的布局,但各培养模块之间结合较差,一般教育理论和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法论的有机联系不足,从而造成师范生对具体学科的教学特点认识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行动纲领。
2.实习过程形式化现象较为普遍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一项教学任务,从课程设计上来看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本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高师院校往往难以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因而对实习生的督导任务基本由实习学校来承担。由于实习学校对实习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具体要求各有差异,学生在校实习期间所接受的实践锻炼程度也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长期发展,就使得教育实习逐渐转变为实习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习学校为完成合作项目而开展的一项应付式工作,而许多高师院校也因为难以监管而听之任之,最终使得教育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应用型人才主要从实践中产生,教育实习的形式化使得师范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造成许多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3.实习考核缺乏有效性
教育实习考核是教育实习的重中之重,其目的是直接检验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成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标准,教育实习考核应突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检验。一般情况下,学生实践能力检验是通过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加以评价,这些成果可以是实践报告、实物作品、实事案例等形式。教育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在实习学校完成,但最终考核评定环节由实习生所在高校完成。由于学生所在高校难以实时监控学生在实习学校的表现,因而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考评意见占有较大比重,这使得师范生教育实习考核在很多情况下属于黑箱操作状态,造成教育实习考核的可操作性较差。随着技术手段日趋完善,许多高师院校开始要求实习学生提供其在实习学校从事教学实践的视频或照片作为考核依据,但由于实习生和实习学校的具体条件各不相同,这一做法的普适程度仍有待商榷。
三、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的构想
根据上述对教育实习问题的总结,本文提出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的初步构想,总体而言是在教育实习全程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突出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教学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先导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进行展开。对师范生而言,其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感悟。教师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教师职业角色和职业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明确教师职业特点,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为之后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在建立思想基础。有文献指出,在师范生入学一学期后就应开展教师职业先导教学[2],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教师职业教育应贯穿师范生教育全过程,保证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发展的职业方向。在教育实习之前的教学阶段强化教师职业教育,有利于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适应新角色,有针对性的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2.教育实习岗前培训
实习教育模式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英语专业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可以使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情况,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实习相比其他教育课程有着优越性,因而成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不可缺失的环节。英语专业教育实习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构建新型教育实习模式。
一、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
传统英语教学往往是课堂中完成传授新知识、巩固已有的知识、布置课堂作业等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树立终身学习观,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发展。但英语师范生在新一轮的课改大背景下,教学过程中没能及时自主调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二、英语教育实习中师范生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
2015年3月至6月,笔者带领南昌某师范院校英教专业专科应届毕业学生去南昌市某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在指导教育实习中,笔者调查了毕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英教实习生的实习效果,是否存在问题等,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设计调查问卷,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法:筆者利用带领学生下到小学参加教育实习的宝贵机会,通过发放问卷给15位小学指导教师和85名小学生(总共发放问卷100份),以及和他们做好访谈,并录音录像以便收集第一手资料。最后收回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7%。行动研究法:2015年3月,外语系的20名学生参与教育实践,走进一线,了解当前的基础段教育的实际情况,体验真正的教育实践过程,探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分析法:调查与分析师专外语系学生在教育实践的当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学会反思教育实践过程,改进教学行为。
(三)结果与分析
师范生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功底不扎实
从实习生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指导老师发现高达90%的实习生时常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甚至知识的基本点都很模糊。在与实习生的交流中,深切地感到大学英语知识和小学英语知识有些环节不衔接,很多情况下学生不知道如何将自己所学转化为教学要点传授给他们的学生。因此,受访的15位来自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建议学生不但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实践知识,对我们实习生提出切实可靠的建议就是要多阅读小学教材,并要多做一些小学英语练习题。
2.教材处理不科学,教学设计不灵活,教学方法机械
超过75%的英语师范生,通过4到6周的实践周期,就能初步地掌握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52.4%的实习生可以灵活调整教学方式,以便适应各种学生的知识水平。80%的实习生课后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及时地从作业当中了解清楚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调查显示,指导教师认可师范生较好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态。下表显示,英语师范生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学基本功及对新课程理念的应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6.9%的实习生在小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还无法自如地应用大学期间所学的英语专业理论知识,11%的实习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不是很强,特别在现代化教学设备上不太会使用。还有一种有趣的情况往往在教学能力和现代教学技术掌握较好的实习生身上出现,在课堂上不断展示眼花缭乱的设计桥段,整堂课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却没有办法按教学计划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甚至有时仅几个单词的教学课结束后,学生连读单词都没办法掌握。
表 英语专业实习生课堂教学情况项目
3.语言表达能力不好
通过短短的三个月的跟班实习,笔者发现大约有15%的学生课堂语言驾驭能力很弱,基本的课堂用语都没办法用英语呈现,着急起来甚至结巴或直接用母语下指令。在调查中发现,仍有高达75%的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一般,词不达意且豪无逻辑性,语言没有层次性和趣味性,不能很好地体现语言教育性和启发性等。英语发音不重视重音的不同,语音语调处理不好,学生在听课时讥笑实习老师发音错误,其教学效果显然不会理想。只有10%的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并清楚地下达指令,在教学中熟练使用英语教学。
4.教学状态生硬
通过对实习生上课状态的观察,发现很多学生上了讲台就好像不会讲话了,眼神空洞,还有些学生连头都不敢抬,面红耳赤,自说自话,甚至完全不知所云,教学当中没有互动,不敢提问,要不就是无论什么内容都板书,板书杂乱无章。
三、构建新课改师范生英语教育实习新模式
(一)促进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配套改革
作为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范院校,我们的教学和基础教育分不开。因此,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必须重视基础教育实践,积极开展教改,适应小学教育阶段的新形势。我们外语系需调整课程设置,既要开设外语专业课程,又要开设人文和教育学课程。外语教师要善于将专业课程与英语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认识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规律,成为英语教育的楷模。
(二)调整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
我校只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安排三个月的教学实习,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可以使其发现自己专业知识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实际上,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不足以培养出合格的外语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尽可能地增加教育实践周期,在教学计划中增加教育实习的比重,更新目前的教育实习模式。
我校的英语师范生教育实践可采用“三步走”:第一步:在中专学习阶段的第六学期,实践时间为1到2周,老师指导学生就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查找文章,写出报告,并以班级小组形式开展讨论,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和最新理论知识。第二步:在大专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時间为3周到4周,主要是观摩、听课的方式学习结合课程教学论及相关教育理论,让学生走进小学英语课堂,参加小学开展的每周二的教学讨论例会,学校聘请一些知名小学的优秀教师开展有关教学讲座,挑选优秀的学生进行试讲,然后全班进行讨论评议。第三步:在大专第六学期初进行,时间8到10周,内容以学生走进小学亲身体验课堂教学,并承担班主任工作。在实践中学会根据教学计划写教案,并能预判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课堂中积极拓展知识,让小学生既能熟练地掌握语言知识点,又能在操练中学会使用英语语言表达。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实生细致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和他们真诚地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三)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目前我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师基本功”,我们外语系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就书写(钢笔、粉笔、毛笔字)、普通话、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简笔画五大方面,组织教师对师范生进行考核,考核五项全部通过,发放“教师基本功”合格证,允许其申报小学教师资格证。我们建议还应将课件制作、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英文的书写和英语写作能力等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方向,让学生在校就能掌握英语专业知识,还具备英语教师的基本技能。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教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指导学生多参加教学改革研讨会,多接触基础教育,了解不同层次的教育状况,向优秀老师学习,磨炼他们的品行和教学技能,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最终使师范生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成为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郭友,赵隽咏.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
[2]乔晖.新课程下师范生技能培训模式的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
[3]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潘柳燕.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J].高教论坛,2004(1):139.
[5]王存宽.教育实习改革思考[J].化学教育,2001(7,8):46.
[6]吴晓红.仇建伟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建构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 篇7
一、探讨背景之一:基础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向未来社会人才需求, 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更高的规定:努力改变机械灌输式应试教育, 提倡基于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基础教育要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这些目标对基础教育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需要他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知识的权威者和传授者的角色, 俯下身子和学生一起探究。设计教学过程, 使它成为学生自我生长知识的过程;转变自身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对话者和共同探究者、学生知识自我生长的促进者。教学活动改变了单向、机械灌输, 变得丰富和多变, 教学过程中的偶然性、非设计性因素增加, 开放性和互动性成为新课堂评价的中心, 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研究能力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
与课程内容改革相匹配, 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反思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追求。研究型教师的内涵特征有:对教育教学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不同于纯教育理论研究者, 也不同于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具有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能力, 并能通过教学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较高境界, 能够形成自己的教育研究特色。
然而, 现实中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状况是怎样的呢?下面以一个区的小学教师教研状况为例。本区共有城区和农村小学23所, 承担的省级、市级教研项目, 教学成绩在本区较靠前的4所学校平均5项, 其他大部分学校基本为零, 教师所发表的教科研论文也很有限。在教研中他们常常遇到的问题是找不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或申报了课题之后研究进展困难。虽然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不能和其完成的教科研项目的多少、发表的教科研论文的多少绝对挂钩、等值, 但教科研项目和论文是教师对教学积极思索的结晶和呈现。这一例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部分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不足, 距离研究型教师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在这个区的课堂听课中发现, 教师教学设计意识较为薄弱, 教学活动简单, 教学效果常常不够理想。
普遍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 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从根本上普遍有所转变, 那么所提出的教育高远目标将很难实现。
二、探讨背景之二:教育实习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伴随着联合国倡议的“建基于实践经验”的师资培育原则的提出, 对于教师教育实习理论与制度的研究与规划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在教师教育领域所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伴随着迪顿 (P.F.Dearden) 、赫斯特 (P.H.Hirst) 等人对师资训练性质的学术辩论而在教育实习上形成的“反思观”, 费舍及泽兹纳等人进一步提出了“探究式”师资培训及教育实习模式。强调以反思为导向的实习,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互动。在教育实习阶段, “反思性实践”成为一个重要原则, 其核心是培养实习教师“一种能够跳出来反观自身的能力”, 即要求实习教师能够批判性地审视自身的行为及其行为发生的情境。
我国目前的教育实习由于受到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状况、学校自身特点和教育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教育实习模式并不统一, 综合分析主要有:“委托定点”、“三结合”、“大分散”、“顶岗”、“混合编队”、“结合试用期”、“全程”等几种教育实习模式, 对“顶岗实习”问题作出了实验性探讨。《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分别以《携手并进互惠共赢———记东北师大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1]和《走出教师教育的象牙塔》[2]介绍东北师范大学利用自身师资和科研优势服务于地方教育的创新举措:“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师范生顶岗实习, 资助本校学科教法教师在实验区开展基础教育课题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反哺实验区。
但是, 就我国师范专业教育实习的普遍状况来看, 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1957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教育实习暂行大纲规定, 教育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师范生把平时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地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 使他们基本上具有在中等学校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直至目前,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目标仍基本沿袭了上述规定。
有文章指出我国这一目标的表述明显过于笼统, 更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安排, 教育实习目标的笼统和模糊导致实习生即使达到目标也难以测量。还有文章指出,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把教育实习视作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应用的最终检验和对未来准备的适应性训练, 然而并没有形成教育实习的整体观念和质量观念, 对教育实习的价值、功能、作用等的认识与观念仍相对落后, 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
韩立福等人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告》[3]指出: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上具体存在的问题有:教育实习机制不完善、教育实习时间短、实习课程设置单一、实习方法单一、实习效果评估单一、指导老师队伍脆弱。《光明日报》刊登北京师范大学方增泉教授的文章《教师教育亟待建立国家标准》, [4]指出“我国目前教育实习环节薄弱”、“要完善教育实习顶层制度设计”、“更新传统教育实习观念”、“丰富教育实习内容与形式”、“积极寻求大学与中小学实现互惠合作”、“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体系”。
教育实习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实践课程设置, 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机会。高师院校如何通过创新课程和教学设计, 使教育实习在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产生更好的效果?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一问题的探索变得越来越急迫。
三、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设计:三方联动的个案实施
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生长点, 是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低的各种原因中, 高师教育对学生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培养的不足也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源头性因素, 而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 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 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 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
高师教育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机构, 其教学设计应面向当下及未来教育教学的要求, 及时做出内容的调整和补充, 培养合格的教师人才。在实践中我们看到, 一般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较偏重基础理论教学, 对学生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较为模糊。高师院校在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从业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 影响到教师培养质量。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应当体现出对学生教学研究基础能力的培养, 包括发现问题、设置研究过程、呈现研究成果等方面基本素养的训练。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 我们提出以对学生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旨在探讨以教育实习为依托, 将高校教师的科研和实习单位的教研相结合, 实习学校教师指导和高校教师指导相结合, 创建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实习模式。
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强调, 教育实习要立足于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 以教育实习为载体, 通过教育实习环节的合理设计和安排, 完成对学生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一次个案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选题到研究设计、研究实施、研究报告撰写, 完成一次完整的教学研究个案实施, 达到熟悉研究的基本程式、形成研究的基本意识、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的教学目的, 为学生走向教学岗位开展教学和科研打下基础, 提高教育实习的功效。
研究性教育实习模式内涵特征有四个方面:第一, 以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为基本宗旨;第二, 以有效利用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育实习价值为目标;第三, 以实习生为主体的个案操作为基本形式;第四, 以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协作为基本框架。
研究性教育实习模式功能定位有三个方面:第一, 完成一次教学研究个案操作, 熟悉和掌握教学研究实施的基本程式;第二, 获得教学研究方法的指导;第三, 培养起一定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 为将来踏上教学岗位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基础。研究性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实习课题设计, 实习生和高校实习指导老师共同设计实习研究课题, 完善实习方案设计, 并指导实习生对课题进行前期研究, 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和教学设想。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方案的再次论证和修订, 高校实习指导老师、实习生和实习单位实习指导教师就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共同研究, 并结合实习对象做出进一步调整。第三阶段, 实习课题实施, 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开展实习课题实施。第四阶段, 实习生在高校实习指导老师的协助下,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
参考文献
[1]吉林日报[N].2010-1-6, (2) .
[2]长春日报[N].2009-11-24, (2) .
[3]韩立福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 (11) .
国内近十年教育实习模式研究述评 篇8
一学科组队教育实习模式
学科组队模式是指将实习生按专业划分为若干实习小队, 由专业指导教师带队, 相对集中在若干个实习学校进行教育实习的模式。针对传统学科组队模式下实习质量不高的弊端, 许多高师院校近十年来都进行了有关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提出了“顶岗”“全程”“U-S”和“U-G-S”等新型教育实习模式。
1顶岗实习模式
针对传统教育实习模式中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不固定、实习质量不高等现象, 四平师范学院于1975年最先开展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探索 (潘健, 2013) 。此后, 西南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忻州师范学院等全国各地的高师院校陆续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 其中河北师范大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2006年5月, 河北师范大学开始实施“顶岗实习工程”, 并进行了“3.5+0.5”模式的探索。在该模式下, 师范生在学习了本专业课程之后, 完成针对顶岗的系统的学习内容, 到农村中学进行一个学期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同时, 利用高师教育教学资源, 接纳顶岗实习学校的农村教师前来研修 (林岩, 2010) 。
在河北省11个地市80多个县的农村中学进行合作的基础上, 通过延长实习时间, 使得大部分实习生都能独立教学一个学期, 进而保证了实习质量;同时确保了实习基地的来源, 加强了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推动了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的发展。然而, 由于实习学校较为分散、又多处偏远落后地区, 师范生难以得到专业指导。目前河北师范大学针对该问题正在探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指导的有效性;再者, 顶岗模式具有较大局限性, 即该模式对地处贫困、边远地区的高师院校来说是较为有效的, 而对地处发达地区的高校则可能并不适宜。
2“全程”教育实习模式
“全程”教育实习模式是分段式教育实习模式下较为系统的一种模式。为了改变以往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较弱, 教育专业素质普遍较低的现象, 洛阳师范学院于1993年起开展了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该“全程”模式下的教育实习不只是一个教学环节或毕业前的一次性实习, 更是一个教学过程, 是“全程性”的大教育实习。它是师范生在校整个期间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教学过程, 包括教师基本功训练、教育见习、教材和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学实践等内容。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 使教师培养和培训高度融合, 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 (孟宪乐, 2003) 。
这种教育实习模式将教育实习划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遵循了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 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教学技能培训相结合, 全程帮助师范生提高其综合素质, 提前实现正确的角色定位。然而, “全程”模式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育实习贯穿整个大学期间, 且内容繁杂, 对师范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 该模式下的教育实习时间相对分散, 次数较多, 会相应增加实习学校的负担, 造成实习基地不稳定的现象。
3“U-S”模式
“U-S”模式即大中小学合作机制, 是一种合作共赢、共创共生的模式, 是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文化互动, 是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新型模式。它旨在为教师提供临床性的实践训练, 最终达到提高职前教师的培养质量, 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中小学的学业成绩, 促进大中小学的改革与发展 (田宝军, 2002) 。
目前国内开展“U-S”合作主要有:东北师范大学与鞍山市的一些中小学, 西北师范大学、香港乐施会与甘肃省的一些农村小学, 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市几所小学等。
然而, 目前我国开展的“U-S”模式, 多侧重于关注大中小学职后教师的专业发展, 建立了一些教师发展学校, 却忽视了合作开展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对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的考虑。国内虽已有相关文献强调“U-S”模式中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措施, 却往往流于表面, 未深入论述大中小学合作培养职前教师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偏离了该模式中应将教师职前、职后的发展相结合的理念。由此可见, “U-S”模式虽然是目前教育实习模式的一种新探索, 但该模式在国内推行才十余年, 仍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其实践工作也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4“U-G-S”模式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范式的转变和教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需要中小学的协同与帮助;同时, 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在职教师的研修也需要大学的大力支持。而地方政府的协助则能为该合作机制长久、有效的运行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证。
“U-G-S”模式是“U-S”模式的延伸, 它是指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研修等工作。在合作过程中, 充分发挥高师院校的理论研究优势, 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优势, 充分利用中小学校的实践基地优势, 整合各部分的优势资源, 从而更好实现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 (董玉琦, 2012) 。
目前东北师范大学展开的“U-G-S”教师教育模式实践在国内是较为成功的。2007年12月, 东北师范大学分别与辽宁省教育厅、吉林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教育厅签署协议, 共建“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依托“实验区”建设, “U-G-S”教师教育模式中的三方主体共同构建并实施了“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育实习—实践反思”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探索出“县域集中—混合编队—巡回指导—多元评价”的教育实习模式 (刘益春, 2013) 。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师院校和一些中小学进行了“U-G-S”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在全国范围仍未广泛展开。如何推广“U-G-S”模式, 如何明确高师院校、政府和学校之间各自的分工和职责, 如何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如何建立教师教育合作发展共同体,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以上三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和携手创造。
二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
自步入21世纪, 我国高师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使得参加教育实习的师范生人数激增。在实习基地有限、指导教师力量不足等限制因素下, 传统集中式教育实习模式受到严重冲击。许多高校纷纷进行教育实习改革, 开始探索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的实践活动。
所谓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 就是由高师院校的若干个系的师范生组成一支十几人的实习队, 到一所中学实习, 并全权委托该校全面、全程指导实习工作的教育实习模式。
1999年, 华南师范大学开始着手混合编队模式的实践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实践证明, 混合编队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 该校的实习队伍由几个系的师范生组成, 其中各个专业的实习人数少, 对中学教师教学的影响较小, 比较受中学欢迎;其次, 各专业人数的减少, 也使得师范生实习课时相应增加, 从而实现其更好的专业发展;再次, 全权委托实习学校指导实习工作, 有利于实习指导教师调动其主动性;最后, 不同学科之间的师范生可以互相交流, 有效发挥学科互补优势。
然而, 混合实习模式的不足在实践过程中也日益显露。第一, 高师院校将实习指导工作完全委托实习学校, 且只有一个专业的指导教师代管其他专业的学生, 往往容易导致指导上的盲区和疏漏;第二, 实习小队中同一学科的师范生少, 师范生之间相互听课、评课等交流学习的机会较少。针对以上问题, 吴有昌 (2009) 指出, 要顺利开展基于电子对话的混合编队模式, 高校必须统一为每个实习团队配备开展电子对话的设备与工具, 并建立双向视频会议系统、语音聊天系统、教育实习网站, 等等。
三结语
尽管教育实习模式可以进行分门别类, 但各种教育实习模式之间不是完全孤立的, 而是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既相互分离, 又相互补充。譬如, 东北师范大学就将“U-G-S”教师教育模式与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相结合, 同时利用两种模式的优势, 从而进一步完善教育实习工作。此外, 每种教育实习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高师院校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选择一种或两种适合本校的教育实习模式, 并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人事上着手, 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利用高科技设备和网络平台, 不断进行探索、突破和创新, 积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董玉琦, 刘益春, 高夯.“U-G-S”:教师教育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6) :170-175.
[2]林岩, 易平, 吕爱华.在3.5+0.5教育模式中提高师范生从教技能的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0) :118-123.
[3]刘益春, 李广, 高夯.“U-G-S”教师教育模式建构研究——基于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13 (1) :61-64.
[4]孟宪乐.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4) :65-69.
[5]潘建.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定位分析及其价值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4) :32-36.
[6]田宝军, 王德林.美国专业发展学校 (PDS) 模式述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6) :63-66.
实习教育模式 篇9
一、高职院校师范专业教学实习现状
(一) 实习时间过短。
大多数院校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 时间一般为六周。但是通过本校07、08届师范实习生的反馈, 我们发现, 80%的学生认为六周实习的时间过短, 不能有效达到实习目的。因为在实习初期, 实习生往往刚从课堂走上讲台, 面对实际工作, 无法找到正确的切入点。而等到他们基本适应了实习基地的教学环境时, 他们的实习也快结束了, 基本无法实现教学实习的初衷。
(二) 实习生没有为实习做好充分准备。
大多数实习生在实习前几乎没有任何教学经验, 在实习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实践。在实习初期, 他们往往发现具体实践环境与原有的书本知识相去甚远, 无章可循。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人们在教学实习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大家普遍认为教学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但是笔者认为教学实习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 就此前学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进行再实践, 总结教学经验, 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 理想状态下的教学安排应该是:学生在学完教学法理论课程之后, 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教学实践, 培养他们的从教技能, 总结教学经验。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技能, 对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再安排他们进行教学实习。让他们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 对所学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再实践, 对教学经验和体会进行再总结。实践, 总结, 再实践, 再总结。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从教学实习中真正有所收获。
(三) 教学实习未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实习实现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实习, 即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学生进行试讲与正式上课。一种是分散实习, 即学校完全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通常情况下, 不论学生通过哪种途径实习, 实习学校为了不影响本校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往往让实习生担任辅导老师或代课老师, 基本不会让其真正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这样的实习环境下, 实习生根本上不了几堂课, 难以积累教学经验, 也很少得到系统的指导, 使实习最终流于形式。而对于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来说, 其实习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了。
二、对教学实习模式的探讨
鉴于现有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要达到教学实习的目的, 应当对现有的教学实习模式进行改革。下面笔者就以教学实习模式的改革, 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 安排学生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 并推广和借鉴反思性教学法。
1.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是进行教学实习的前提。
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是加强培养对象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养成, 实习实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 运用已学到的知识, 完成工作任务, 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 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工作能力, 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而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现上述目的的前提。因此, 应当由学校出面主动联系所在城镇的各中 (小) 学, 通过签订合作协议,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 学校还应该鼓励本校教师深入到合作单位, 进行实际性的接触、了解、研究及探讨, 加大合作的力度和广度, 进一步完善合作方式, 从而保证教学实习的质量并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2.重视入学教育。
教育专业学生的从教技能不是六周的教学实习能够培养出来的, 必须是循序渐进, 一步一步积累的。因此, 从大一新生一进学校, 就要请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向新生们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使学生在上学之初就了解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范畴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对毕业生的要求, 从而确定未来三年努力的方向。
3.开设一门中 (小) 学教学技能实训课。
针对专业培养目标, 可以通过开设一门中 (小) 学教学技能实训课。该课程是一门英语教学技能的实训课程, 可以安排在第三、四、五学期完成, 每学期72学时, 以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为实训资料, 以教学技能的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等为主要内容, 以教学自然班为主要组织形式, 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循序渐进地完成本门实训课程所规定的一系列教学技能训练内容。开设这门实训课, 既可提供“真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行模拟教学, 同时还能让学生提前熟悉未来工作中授课对象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 锻炼基本的教学技能并使他们为日后进行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4.推广反思性教学法。
没有反思就没有发现, 也就没有进步和提高。反思性教学法鼓励实习教师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实习过程中, 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可以通过合作备课、互相听课、互相评课等方式, 对课前计划、教案准备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分析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指导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写教学日记, 认真积累实习报告资料。按规定完成实习报告撰写, 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习生的反思。
(二) “导师制”和“协作实习”。
1.尝试“导师制”教学技能训练模式。
一是“导师制”训练模式。在采取“集中实习”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实现“导师制”教学技能训练模式: (1) 导师示范, 即实习对象的校内、校外导师给所指导的学生进行示范, 讲解如何来开展教学工作, 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通过导师示范, 学生能了解教学工作的具体过程和内容及要求。 (2) 实际操作, 即导师给所指导的学生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 让其完成, 比如批改作业, 完成一节课的讲授, 课后辅导及答疑等, 根据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 导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馈。同时, 导师在学生实习的整个过程中, 随时了解学生的的实习情况, 并在必要时提供建议和帮助。二是集中实习。“集中实习”是实施“导师制”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前提和保障。集中实习是指由学校出面联系教学实习的单位, 让学生集中在这些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而理想的集中实习, 是通过校校联合, 即本院与若干个实习学校签订具体的合作协议, 使这些学校成为我院长期固定的教学实习单位。这样, 实习时师生可以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实习点内, 如此可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 通过集体备课、个别交流、集体评课等形式, 有效的发挥了实习生的群体积极性, 均衡地提高全体学生的教学水平。
2.推广“协作实习”模式。
协作实习是基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上使用小组, 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及他人的学习。合作学习是以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为小组前进的动力源泉, 是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学习方式。而在协作实习模式下, 实习者通过自由组合结成两人实习小组,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系列工作, 如确立教学目标、分析重点难点、搜集教学素材、制定教学方案并讨论这些方案。通过协作实习, 可从多方面达到教学实习的目的:一是在教学实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合作备课, 共同制订教案。通过这种方法, 实习生可以顺利地解决备课中所遇到的问题, 激发创造性思维, 同时增强团队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二是在教学实习过程中, 他们通过互相听课, 仔细观察对方的教学过程;思考对方的课堂教学行为, 并在课后对此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对授课过程反思的基础上, 对课上所采取的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进行讨论, 从中吸取并采纳他人较好的教学方法。三是在教学实习过程中碰到问题的时候, 合作者可以随时为对方提供帮助。如相互讨论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证实某个不确定的想法;提供一个较好的建议;或者在需要时介入对方的教学等等。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合作者的及时评价和反馈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结语
教育实习过程是一个培养实习生教师职业素养的的过程。新形势下, 社会对教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师资,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 对教育实习的模式进行探讨也更为必要。本文所论述观点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师范专业的教学实习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昭霖.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下校内教学的探索[J].科技信息, 2008, 17
[2].陈俊珂, 徐彦伟.国外高师教师实习改革的特点与趋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4
[3].孟宪乐.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4
[4].Wallace J.M.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实习教育模式 篇10
一、传统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的模式
从时间上, 大多数学校将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了大学四年级的第二学期, 实习的时间为3—4周, 基本上以1个月为标准时间, 从3月中旬开始, 到4月中旬结束。以实习基地的值班时间为标准, 早晨出早操时间到学校, 中午12点到14:30休息, 下午17:30以后下班。近一两年以来,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各个学校又将毕业实习的实践作了进一步调整, 由1个月延长到1个学期, 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里结束所有的课程, 大学四年级第一个学期全部用于毕业生的实习。
从内容上, 主要有批改作业、听课、授课和班主任工作实习等几个方面的实习内容。
批改作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相对简单一些, 没有数学、化学、物理和语文等科目那么多的作业需要批改。从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来讲, 实习单位一般不会给毕业实习生安排毕业班的授课, 大多数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 初中一二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以思想品德为主, 大多数作业和问题都在课堂上当堂处理和解决了。因而,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习的过程中, 批改作业的任务相对要少一些。
听课方面。除了批改作业以外, 实习生还有一个听课的环节, 基本上都是围绕所在中学的指导教师随堂听课。这个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习生的所有实习环节中最完整的一个环节, 基本上只要是有指导教师的课, 都会随堂去听, 指导教师在哪个班上课, 实习生就会到哪个班听课, 从中会感受到指导教师如何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从感官上, 实习生会有一个宏观的感受和收获。指导教师负责的话, 也会安排实习生去听听实习单位其他它较为出色的教师的课程, 或者跨学科听课等。
授课方面, 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一般都会因为害怕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或者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效果, 很少给实习生安排讲课, 基本上都是在实习时间快要结束的一两节课里, 让实习生讲一到两节课。有的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较为负责, 会在实习生听课一两周后, 把所有的教学任务都交给实习生, 这种情况下, 有些指导教师会随堂听课, 随时给实习生提出各种指导意见, 也会出现一些指导教师, 把教学任务交给实习生后, 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把空余出来的时间用于自己的私人事情上, 而忽略了指导实习生的重要任务。尤其在近几年来, 随着高校毕业实习时间的延长, 实习单位会出现很多类似“全权放手”的指导教师,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习, 毕业生除了锻炼了自己上讲台授课的胆量以外, 没有多大的收获和进步。
班主任工作的实习方面, 毕业生只能是体会和间接的实习, 不论是一个月的实习还是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 毕业生都会因为是实习教师, 而被学生忽视。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是建立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展开的, 再加上有些日常的班级事务工作, 学生都会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班主任才能“做主”, 例如请假、打扫卫生的安排、班级纪律的维持和管理等。而指导教师一般都只是领着实习生在早晚自习的时间里感受一些如何管理班级方式和方法。也有些指导教师会安排实习生随堂参加班会, 或者让实习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班会也是实习生在班主任工作实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无论从直观还是从感官方面, 都能够给实习生带来很大的收获和进步。而有些指导教师却在放手与不放手之间徘徊或者游离, 让实习生一会儿是观众, 一会又是演员, 从而得不到实习的成长和进步。还有些指导教师则会袖手旁观, 把所有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都交给实习生, 这种方式也能够给毕业生的实习带来微小的收获, 但也会由于缺乏及时的指导而没有多大的进步。
综上, 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模式有变化, 但仅仅是延长了实习的时间, 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实习的模式, 因而, 这种实习模式还不能够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模式的创新
根据以上传统实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毕业生实习的实效性, 提出了LGM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围绕听课 (Listen) 、指导 (Guide) 、操作 (Manipulate) 等三个环节建构的一种实习模式。具体的实施流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Listen (听课阶段) 。按照目前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为标准, 毕业生到实习单位的前1个月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听实习指导教师的课程, 同时也听相同专业和不同专业教师的课程, 感受不同教师的上课方式, 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中使用的不同教学方法。从感官上接触并熟悉各种上课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教学方法, 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让实习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风格爱好、讲话方式和语气等, 借鉴实习单位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 尝试着建立适合于自己并能发挥更优效果的教学方式和风格。
在班主任管理的实习工作中, 同样也要让实习生接触每一项班级管理工作, 在接触各项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 实习生主要以听为主, 听实习指导教师讲解各项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和操作方法。
在这个环节当中, 实习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接触到讲课和班主任管理工作, 初步在实习生思维中, 建立粗略的操作 (Manipulate) 印象。
第二, Guide (指导阶段) 。在指导阶段里, 需要将Manipulate (操作) 、Guide (指导) 和Listen (听) 3个环节结合到一起, 让实习生根据已经粗略建立起来的上课印象, 亲自给学生讲课, 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下, 先就某一个固定的班级, 让实习生持续讲课即操作, 指导教师随堂听讲, 课后根据实习生讲课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 进行详细的指导, 另外, 安排实习生在同一个星期里, 除了自己上课以外, 还要跟随指导教师听指导教师给其他班级讲课, 或者安排实习生听其他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老师的讲课, 结合自己的讲课感受, 进行比较, 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逐步熟悉讲课的流程, 建立完整的上课思维模式和自己最优的上课风格。总体来讲, 就是操作 (讲课) 、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听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其他专业老师的讲课、再自己讲课, 即M—L和G—M的往返循环模式。在这个环节里, 可以让实习生逐渐纠正自己在实习上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同时, 也可以让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关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习任务, 同样也按照这种模式逐步开展, 逐步熟悉和提高实习生的班主任管理能力。
第三, Manpulate (操作阶段) 。在剩下的1个月里, 实习指导教师专门指定一个班级, 让实习生当班主任并亲自上课, 指导教师没有必要再花时间给实习生指导或者要求实习生听课。在这个环节里让实习生单独担任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任务, 让实习生根据听课和指导阶段的印象, 亲身经历并操作每一项工作任务, 逐步建立自己的最优上课方式和风格。
三、LGM模式的实践
LGM模式的具体实践需要高校实习生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共同配合才能够发挥最佳的效果。当师范类院校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合作协议以后, 实习单位必须要按照LGM实习模式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 高校带队指导教师同样也要定期检查和监督实习工作的开展, 实习生也可以将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 及时反馈给实习指导教师或者高校实习带队指导教师, 力求在三方共同的协作下提高毕业生实习的实效性。
为了确保LGM模式发挥最优实效性, 实习生在最初的两个环节里, 必须要配备一个笔记本, 及时记录各种有益于提高自己能力的知识点、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不断积累和反思中, 最后在操作阶段加以实用和巩固, 全面提高毕业生实习的时效性。
经费方面, 高校和实习单位可以考虑给实习生提供一些车费、伙食费和教学必需品的相关费用, 提高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和进去性, 同时也能够让一些家庭较为贫困的实习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工作当中去, 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实习的时效性。
综上所述, 新课改实施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应该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围绕Listen、Guide和Manipulate三个环节做好实习工作, 只有在LGM模式的运行下, 才能成为真正具有时效性的实习, 从而使毕业生参加工作后, 无须再通过培训就能胜任各种教学工作和任务。
参考文献
[1]卢金钟, 博迪.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探索——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商学院为例[EB/OL].论天下论文网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33462.4/, 2010.9
[2]唐陶富, 魏冬云.创新医学实习管理模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J].转化医学杂志, 2012, (1) .
[3]清新职校创新实习模式提升就业质量[N].清远日报, 2012-10-09.
实习教育模式 篇11
关键词:微格教学;师范专科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08-03
微格教学又称为“微观教学”、“录像反馈教学”等,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是 1963 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中心首先开发出来的,创始人爱伦教授将微格教学定义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教师或已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 [1]
传统的微观教学比较注重学生单一教学技能的训练。我国的微格教学往往把教学技能分为 10类进行训练:(1)导入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提问技能;(4)讲解技能;(5)变化技能;(6)强化技能;(7)演示技能;(8)板书技能;(9)结束技能;(10)课堂组织技能。[2]但这种注重单一技能训练的传统的微格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师范专业学生校内教育实习中短时间整体提升教学技能的需用。师范专科生的校内实习是在已经开设了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基本的教学技能已经在教学法课程中进行了训练,在校内实习阶段没有必要再逐一进行。师范专科生的校内教育实习是在校外教育实习前期进行的。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能,如果在校内教育实习中微格教学还是对师范专科生的教学技能进行孤立训练,就会使得师范专科生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综合应用教学技能时感到困难。目前我国还缺乏运用微格教学提升师范专科生教学的整体技能的评价工具和操作模式,使得校内教育实习中微格教学的效率不高。本研究利用微格教室的录音、录像等设施,对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形成能够适应师范专科生校内教育实习的微格教学的应用模式。
一、 模式的理论基础:分布式认知的理论
分布式认知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该理论突破了传统认知理论基于个体层次的信息处理模式,强调的是认知现象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分布的本质,该理论认为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之中,人们应该从由个体与其它个体、人工制品、环境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解释认知现象。[3]
师范专科生校内教育实习中整体教学技能的提升必然离不开与之相关的认知方面的提升。分布式认知理论启示我们在微格教学模式设计中不能单单关注师范专科生个体在微格教学中的自我观察和反思,为提升师范专科生对教学的认知水平还应该构建一个由指导教师、学生构成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评价工具、参考资料和网络平台等营造出一种鼓励学生观察、反思、讨论并彰显着现代教学理念的文化,灵活运用各种方式保证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知识或信息的内部表征(个体大脑)与外部表征(如电子的和纸质的显示品)之间的顺畅转化,使师范专科生在以微格教学录像为核心媒介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个体、环境和文化的互动提升对教学的认知水平并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技能。
二、 操作流程和工具
整体上看,师范专科生校内教育实习的微格教学可以从组建指导教师和校内实习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开始。指导教师借助QQ、BBS等软件建立组内同学共享资源并能发表意见的网络平台;小组内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组内同学的帮助下,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独立备课并进行修订后,学生分成4人小组在微格教室进行试讲和录像;教师把微格教学录像、电子教案、微格教学评价指标等放到共享的网络平台,试讲的学生多次观看微格教学录像后根据微格教学评价的指标进行教学的自我评价和分析,并撰写微格教学反思日记,试讲的学生还要观看小组其他同学的微格教学录像,并根据微格教学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意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共享文件等方式快速实现共享。在试讲学生充分思考同学的评价意见并进行教学反思后,指导教师召开微格教学的讨论会议,以点拨和答疑方式对小组学生整体教学技能提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从学生的教学行为入手剖析其内隐的教学认识,提升其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水平。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第一轮微格教学做出质性的评价意见。在此基础上每一个试讲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学的互评和自我的反思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系统认识,并据此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校内实习学生修订完教学设计后可以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的实践,操作流程如上,校内实习结束的时候,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给出质和量的评价。
整个操作流程能够顺利进行的核心是基于科学的教学理念开发出的学生整体教学技能评价的指标,在微格教学中师范专科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都是围绕这些指标进行的。评价指标本身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能引导实习生课堂整体教学技能的发展。本模式的微格教学的评价指标如表1。表1中列出的五个等级只是对被评价学生教学技能和评价标准符合程度的一个大致的衡量,不是进行计分等方面的量化操作。学生在此指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自评和互评,并最终要形成教学的整体性评价,整体性的质性评价可以参见表2。
三、 操作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师范专科生校内教育实习的微格教学是提升学生从备课到上课的整体教学技能,不需要再对导入、讲授、提问、板书等进行分项训练。学生应该撰写一个课时教学的完整教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微格教学的时候也要着眼于学生教学技能的整体提升。学生进行微格教学的自评和互评的时候也要从整体的视角来分析教学技能,能够找到导入、讲授、提问、板书等单项教学技能中的内在联系及其对整体教学质量的影响。
2.学生主体性原则
教学是综合复杂的技能,师范专科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形成自身的教学技能。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模式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微格教学的评价指标进行反思。师范专科生可以撰写说课稿说明教学设计意图,还可以撰写反思日记或教后记进行日常的反思。师范专科生微格教学的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都属于外在的评价,这些外在评价必须转化为被评价学生的自我认识,才能对其课堂教学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本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借助网络和各种社交软件,建立基于校园网的多渠道交流沟通的平台,才能使得各种关于微格教学的观点得到平等地、充分地交流和讨论,才更有可能为授课者本人所理解和接受。
3.多元评价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通过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才能对这项复杂的技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充分的讨论,为师范专科生提升教学技能奠定基础。本模式运用中,微格教学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指导教师、试讲同学、同伴同学都是微格教学平等的评价主体,他们三类评价人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充分表达对一堂课的理解和建议。在评价方法上要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以质的评价为主。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微格教学中学生教学的外显行为,还要透过外显行为分析其内在的教学理念,挖掘到学生教学行为体现的内隐理论。
参考文献:
[1]陈晓慧.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董林伟,李善良主编.教学问题诊断与技能提高初中数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实习教育模式 篇12
一、创客教育模式下顶岗实习改革的新机遇
(一)创客教育给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2015年1月“创客”与“众创空间”被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我国创客运动进入新阶段。创客运动植根于新兴技术,其与教育天生血脉相连。将创客文化引入学校,积极进行校园创客的培育,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路径。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探索创客教育新模式。创客运动与教育的碰撞,势必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组织、模式与方法。创客教育需要将动手操作、创新实践理念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尤其要融入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当前,随着创客教育的蓬勃兴起,职业教育的顶岗实习迎来了改革的契机,也面临新的挑战。
(二)创客教育模式下顶岗实习改革是解决当前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需要,是应该给予关注的新视阈。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目前创客教育大环境下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顶岗实习是实现高职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目前高职顶岗实习教育普遍存在问题,例如传统顶岗实习教学缺乏创新教育,实习单位一般不会安排高职实习生到创新技术岗位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好的就业岗位;又例如实习企业分散,学生实习交通住宿困难,一般企业难以接受大量学生实习,直接影响顶岗实习的效果。如果把创客运动与顶岗实习相融合,在校园内建设创客教育模式的顶岗实习基地,将创客项目或团队引入学校,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因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创客教育模式顶岗实习改革与实践的新路径。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管理难度大。
学生实习交通住宿困难。目前很多接受顶岗实习的单位不但不给工资,还有很多企业不能提供住宿,学生需要自己负担住宿费,这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部分家长由于溺爱孩子,不愿意孩子承受实习的辛苦,不但不鼓励孩子克服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困难,反而纵容甚至协助学生隐瞒学校,让学生在家休息而不去实习。
由于实习企业较为分散,指导老师只能按片区划分管理学生。指导教师与负责片区的实习学生大都不认识,师生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导致不能有效地进行指导。期间,顶岗实习学校无法像在校时一样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制度、自由离岗换岗等事情时有发生,且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加上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上存在许多缺陷,出了事情的话责任很难界定,这些都影响顶岗实习管理。
(二)学生顶岗实习缺乏积极性。
学生的岗位安排不对口。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多,顶岗实习单位少,对口的实习单位更少。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就面临这样的困难,一般企业的财务人员不多,能接受的实习生也有限。学校要解决几百人甚至更多的学生实习,需要有上百个企业提供机会,这对大部分学校来说都不大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单位能接受大批学生,专业有一定相关性,学校都会安排学生实习。但对于财会类的学生来说,在与其所学专业脱节的岗位实习,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很大程度影响学习实习的积极性。
企业往往是以利益为重的,学生实习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的利益,甚至还会打乱企业的正常工作。另外,企业还要对学生进行管理,对学生的安全负责,所以,一般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态度比较消极。一些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虽然会接受顶岗实习的学生,但校企合作双方的关系仅仅以利益为基础,企业很少会从学生的利益出发,给学生安排创新技术岗位,安排的岗位往往是一些较简单,缺乏技术含量的工作,学生的创造能力无法得到培养,也没有晋升空间的岗位。这样学生在实习期间学不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不到锻炼,毕业后难以找到好的就业岗位。
(三)高职院校与企业沟通脱节。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企业虽然期望高职院校培养更多能够与企业共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但因为只重视眼前利益,认为学生短时间难以给创造利润,所以把培养学生的重任完全推给校方,企业很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对学生的培养。而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评价等方面难以和企业形成深层次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因此而达不到企业用人的要求。
其次,校企技术资源有效整合度不够,缺乏供求信息的沟通平台和机制。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很少有机会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某些教师有一些科研成果,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很少,其成果转化率较低。总之,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影响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某些合作只是停留于表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创客教育模式下顶岗实习改革与实践的对策
(一)构建创客教育模式顶岗实习基地的策略模型。
高职院校创客教育起步晚,且普遍流于形式。目前在顶岗实习教育中进行创客教育的学校较少,即使已经试点了的学校也存在很多问题。针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创客项目和团队引入学校,在校园内建设创客模式的顶岗实习基地,是高职顶岗实习教改的新方向。下面从组建学校创客团队、建立校内创客空间、创客空间管理等方面出发,就构建创客教育模式顶岗实习基地谈谈具体的策略。
1.建立创客教育模式的顶岗实习基地。
创客教育模式的顶岗实习最大的特点是实习场地可以设置在校园内,当然如果得到企业的支持,就可以把实习场地设在企业。学校或者企业应该为创客团队提供应有的支持,例如可为工科学生配备电脑、打印机、开源硬件、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开发和制造工具,也可以为文科生提供创作文学作品、音乐美术作品等的书籍、电脑、网络、乐器及其他相关的材料与设备。
2.招募创客团队,确定创客项目。
学校要发挥产教融合的特色,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引入企业项目,引入企业成员进入校园创客团队,以项目制的方式与创客团队进行合作。其中创客项目可由学校对外发布,招贤纳士,吸引校外成员加入,也可选择优秀的在校生创客团队现有的项目和教师科研团队正在攻关的项目,还可择优选择即将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提出的新的创意。项目确定好后纳入学校的创客项目管理范围。
学校要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制定进入创客团队的相关制度,包括成员招聘、学分认定制度等。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组织面试,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协助学生加入原有的创客团队,或者组建新的创客团队。学校安排各创客团队进入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实习期在校生进入基地下属的各创客团队,实习期结束后根据其在项目和团队中的表现进行学分认定和评分。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顶岗实习的创客团队应该对部分拥有一定技术能力且愿意加入团队的其他非实习在校生开放,并适时引入勤工俭学机制,全面培养技术人才,打造优秀的校园创客空间。
3.建立创客模式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要管理好创客项目,学校应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相关行政部门及各院系应积极配合共同管理。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制度,明确项目负责人及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对实训设备使用进行监督管理;管理部门应对项目进行评估,评估项目的难度、创新度、团队的合作能力等,将这些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奖惩细则。另外,学校管理部门还应针对成果转化及经营管理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总之,在管理部门的管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创新产品提供成果转化的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二)制定适用于创客教育模式的顶岗实习配套管理制度。
因为创客教育模式的顶岗实习涉及真实的项目,学校、企业或者创客团队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所以要建立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不能随意乱用资金或者随意领取材料与设备。另外,针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学校要加强管理,要协助学生申请专利或者和企业签订合作生产合同等,避免学生上当受骗。
顶岗实习配套管理制度还应包括实训基地使用制度,因为学校场地有限,对于一些公共场地,学校要有序安排好,尽量做到既满足实习要求,又不造成场地与实训设备的浪费,保证教学正常运行。
(三)建立创客教育模式顶岗实习学分认定与评价体系。
为保证创客教育模式顶岗实习的顺利有效实施,还必须建立和创新学分制实施办法和评价办法。
学分制是创客教育顶岗实习的核心。创客模式顶岗实习的学分可由以下几类组成,技能类实践学分、项目类实践学分、创业类学分等。技能类学分是指通过学校或者企业专家的技能鉴定,也可以是通过了职业资格鉴定所获得的学分,其具体由学校根据技能的难易程度或者技能证的级别确定,占顶岗实习总学分的一定比例;项目类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创客项目的技术含量、规模、难度已经项目对企业的贡献度来确定,学分认定的必须得到企业认可,并提供企业的相关佐证材料;创业类学分是指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成果是否得以转化为产品,并产生的经济效益,实习前学生向指导老师提交创业规划、财务预算等资料,在实习结束后,提交成果资料,老师给予评价并认定相应学分。在这种学分制度下,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指导老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配合项目难度和进度制订学习计划。
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给教师教学提供参考的有利途径。针对创客教育的顶岗实习,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从项目完成情况、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团队合作等方面建立顶岗实习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侧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对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或者能直接转化为产品的项目要给予鼓励与奖励,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包括低年级学生开展创客活动。
参考文献
[1]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2]张义宝.创客教育院数学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新视阈[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5(5):53-54.
[3]张立新.创客教育的外延拓展———谈定格动画与课程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
[4]杨凤翔,杨桦,等.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06:47-50.
[5]祝智庭.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实习教育模式】推荐阅读:
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08-12
小学教育实习实习报告08-15
顶岗实习教育10-08
教育实习指导12-07
教育实习鉴定08-03
教育 实习小结10-22
高校教育实习体育教育08-29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总结08-28
教育实习的问题06-03
体育教育实习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