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数学(精选5篇)
股市中的数学 篇1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中国的经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增长, 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有了极大增长。与此同时, 中国告别了资本匮乏的时代, 中国人民高企的储蓄率和储蓄值为中国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本, 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大国。
尽管如此, 但中国目前尚不能算作资本强国,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股市可以给出最好的佐证。一方面, 中国股市连年低迷, 投资者难有收获, 大批民众手握现金不知投向何处;另一方面, 众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股市融资, 被迫转向间接融资, 债务沉重。所有这些都与股票市场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这个市场资本无法实现有效配置。中国要想成为资本强国就必须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而股市改革首当其冲。
但正如上面所说, 中国股市目前并不令人满意,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制度方面的原因, 有文化方面的原因, 当然也跟投资者的成长状态有关。
中国股市起步于1990年年底, 那时, 中国刚刚从异常政治风波中走出, 改革的呼声悄然停滞, 持续多年市场化探索戛然中断, 经济、政治改革裹足不前。在这种环境下破土而出的中国股市不可避免受到当时的环境影响, 存在各种扭曲和变形。
20多年来, 中国股市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旧体制与旧机制的束缚和羁绊, 但确实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就和比较突出的进展。中国股市已经形成了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和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B股市场并存与协调的格局, 从中央到地方、从一线到二线的市场监管格局也已经基本形成。截至2014年9月17日, 沪深两市共2649家上市公司, 总市值约28.3万亿人民币;沪深两市的有效账户已经超过13368.66万户, 大约相当于中国总人口数量的10%左右, 相当于城市人口数量的20%左右。若以城市中平均一家三口来计算, 再抵扣一人在沪深两市开户的重复计算, 那么至少30%以上的家庭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股市, 这在全世界来看比例也是相当高的。再加上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一大批机构投资者, 中国股市的参与者队伍已经达到了空前规模。
回顾20多年的中国股市, 可以说既是一部发展史, 也是一部改革史。中国股市20多年来总共经历过多次改革, 如国有股减持、创业板、新股发行改革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2005年至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
2005年4月29日, 证监会发布通知宣布启动股改试点。10天后, 四家上市公司被迅速圈定进入股改首批试点程序。而后, 股改以每周约20家的速度高歌猛进。这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正式拉开序幕。除了股改外, 监管层更在今年打出了一连串制度创新组合拳。
从2005年4月至2006年9月, 历时一年半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 而规模空前的牛市也紧接着到来。2006年11月20日, 沪指报收2018点, 重回2000点大关,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此后, 两市指数的蹿升速度让人振奋。一个月后, 2006年12月26日, 沪指报收2505.70点, 当日成交额457.9亿元, 一个月劲升500点, 首次站上了2500点的高位。
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的两大历史“原罪”之一。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 但这一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并没有真正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有三个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是变模糊的产权为明晰的产权;二是变集中的产权为分散的产权;三是变呆滞的产权为流动的产权。对民营经济来说, 通过股权分置改革,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但对于在市场中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的国企来说,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都还远没有实现。国有股的最终所有者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到现在也还处于模糊状态;国有股的规模与数量过于庞大, 使得这部分股票再次被凝固化, 甚至处于基本不能变现的状况。这样, 国有股的退出机制就可能成为又一个无解的难题, 除非以后在牛市中被当作打压市场的筹码, 否则国有股的变现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
股市发展永无止境, 股市改革永无止境, 股市改革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股市改革的节奏明显加快, 如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投资者保护机制构建和上市企业分红制度等已经提上决策者的日程, 这些改革内容也成为专家学者和投资者热烈讨论的话题。其他领域的改革成果也为股市改革带来不少有利条件, 如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所有这些都将股市改革推向了难得的风口, 而今年9月发布的全国人大关于修改证券法的决定则给处于风口的中国股市改革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股市中的金点子 篇2
深圳市的一项供电工程,需要在海拔300多米的山上作业。如果按常规施工,就必须先用机械劈山修路,再运输材料上山。这样不仅会拉长工期,而且势必破坏山体和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于是深圳人请来了广西的骡子和矮马,将一筐筐石料驮上山顶,既省却了筑路的工期,又保护了生态。当时,许多外国公司对此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金点子”。
最好的和最合适之间的关系,打个简单的比喻,就象是一件价格昂贵的高档西装,如果穿在一个身材合适的人身上,就显得得体大方;如果穿在另一个身材不合适的人身上,就会显得委琐寒酸。那么,这件西装对于前一个人而言,就是最好的服装;对于后一个人来说,就是最不好的服装。同样一件西装,因为穿着的人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如同证券市场中的各种投资理论和方法,相对于某些投资者或某些市场环境中,是最实用的方法,但相对于另一些投资者或其它市场环境,却成为最不实用的方法。因此,投资者要根据各自不同的自身条件和市场条件,选择应用最合适的投资方法,才能找到股市中的“金点子”。
证券市场投资者中全才很少,大多数人对某些方法、策略、技巧、理论不甚了解,因而不能使用这些理论为自己在股市中创造利润,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有些投资者却不仅不学习自己所不了解的理论和技巧,不做积极的知识储备。反而自以为是的随意贬低自己所不熟悉的各种分析理论和方法,有的说技术分析没有用,有的说波浪理论是马后炮,还有的说切线分析是缘木求鱼等等。
股市分析中的模糊语 篇3
试看2011年8月9日股市大幅下跌后, 众多媒体和专家给予了如下评价:
新华社:基本面没有重大变化。
中证报社评:当前A股市场不宜过分看空。
从语言的角度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分析:基本面有变化, 但无重大变化, 但何为重大, 何为不重大?并无统一说辞。A股市场可以看空, 但不能过分看空, 但何为过分?亦无统一标准。我们无论作出怎么的投资判断, 似乎都是在股评的引导下完成的, 无论股市前景怎样, 似乎专家的分析亦无不准确之处。殊不知, 在应当使用精准表述的语境中给予了不适当的概括正凸显了当前股评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全面整理报刊、网络、媒体等涉及股评的论述, 发现了大量出现在关键信息上的模糊语, 现分类列出:
(1) 表示时间的如:近期、长期、短时、随时
(2) 表示范围的如:大级别、少数
(3) 表示程度的如:明显、较、重大、可能、相对、应该、过度、过多、过于、大幅
(4) 表示频率的如:频繁
(5) 表示趋向的如:持续、仍旧、提高
(6) 表示数量的如:大量、巨大、很小
股评的目的是要分析当前股市的现状, 明确把握股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准确预测股市前景, 使用过多模糊语势必会造成理解的负担, 在需要传达准确信息的股评中使用这些模糊语给人表意不准、敷衍之感。同时, 对于股票的涨、跌等重要信息仅仅给出模糊的概念也失去了股评的意义。除以上在各类文体中常用的模糊语外, 更有一些单独使用并无不妥, 却不宜出现在股评中的“高频词”, 成为股评中的“特色模糊语”, 如:调整、波动、拐点、操作、可调空间等。
【调整】
2008年的经济危机被称为50年一遇的大级别调整, 也称为康德拉基耶夫周期, 从历史经验看, 这种大级别调整都会进行二次探底 (《上海青年报》2011年8月9日) 。
A股将继续调整, 但是可调空间并不大 (《今日早报》2011年8月9日) 。
调整, 本义是调弄整治, 引申为重新调配安排使合于新情况, 情感色彩上属于中性词。由此, 股评中的“调整”当包含下跌和上涨两个方面。从语境中得知, 调整一词的含义特指下跌, 基于股评指导投资的原则, 使用调整这一并无指向性的词语远没有下跌直接, 用于股评分析中, 则会造成模棱两可的印象。特指下跌其中一面时, 为保证表达无歧义, 不如用下跌代替, 否则可涨可跌的评论指导也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 在股评的特定语境下表示的具体义项亦不能成为该词的特定词义, 仅指下跌的偏义指向也很容易使首次接触股评的听众造成理解的偏差。因调整一词的词义与下跌上涨毫无关联, 既是在股评中的特定用法, 更应当严格规范。
【波动】
受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 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中国股市也未能独善其身, 上证综指下挫近百点。应该看到, 这一波动是A股对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正常反应, 是全球恐慌情绪的蔓延,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新华社:2011年8月9日)
在全球股市震荡的情况下, 国内股市的波动应属正常, 无需惊慌, 更没有必要对经济前景过度悲观。 (新华社:2011年8月9日)
波动, 指起伏, 摇动, 不穏定。其言下之意是幅度小, 幅度大的则是振荡了。从以上股评中的语境得知, 这次股市下挫堪称“黑色星期一”, 不是波动这么小的幅度可以形容的, 用波动一词并不符合语境传达的感情色彩, 同时淡化了此次下跌危机的严重性, 是对当前股市行情不客观的、有失偏颇的评价。【拐点】
最近大宗商品普跌, 生产资料价格向下压力增大, 客观上也加速了通胀下行拐点到来。 (《中国证券报》2011年8月9日)
拐点在数学上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 直观地说拐点是使切线穿越曲线的点, 在生活中借指事物的发展趋势开始改变的地方。在生活中, 拐点多用来说明某种情形持续上升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或回落。这样的专业术语理解颇为困难, 过多使用势必会造成理解的负担, 影响广大缺乏经济知识的民众进行正确投资。
统计以上股评分析用词, 发现在关键信息上使用了大量模糊语, 这些模糊语, 但放在专业的股评分析中则放大了词语的跨度, 从而造成听者判断的障碍。股民经常会有如此感叹:“我跟专家的想法一致啊!”。既然专业人士“兜圈子”、“绕弯子”, 在升贬之间说“调整”、在进退之间说“可调空间”, 门外汉自然也能模仿。当然, 这样的股评分析能保证不出错, 因为每个关键信息上的模糊语都是“两面派”, 但这显然违背了股评分析的原则与初衷。
参考文献
[1]、股市用语动态语研究, 岑泽丽,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年第8期。
[2]、谈股论经话“隐喻”——从隐喻“股市如人”谈股市隐喻的产生理据, 段友国,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年第12期。
[3]、股市用语信息学研究, 陈琳, 硕士学位论文, 2003年。
[4]、现代汉语股市用语研究, 胡慧, 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5]、汉语股市用语研究, 刘炳璐, 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
股市投资中的王者思维 篇4
在股市投资的过程中,无论是投资者预测、分析,还是判断、决策,都同样离不开正确的思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同等重要的。
王者思维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年轻的皇帝,当他穿上将军的盔甲,披上战袍,手拿锋利的宝剑时,他发现自己的样子十分威武。于是,他兴冲冲地去见自己的母亲,向太后展示自己的戎装,希望得到母亲的夸奖。
太后看着他的打扮,非常忧伤地说:“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必须穿上这些军装,拿着这柄宝剑时,那我们的国家将离灭亡不远了。”年轻的皇帝幡然醒悟:对于一个国王来说,最需要的不是锋利的宝剑,而是需要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的王者思维。自此,他扔掉宝剑,潜心学习治国之道,将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自己也成为一代明君。
同样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他们喜欢学习各种炒股的绝招、秘籍,而不是很重视证券投资中的深层次理念。一旦投资者在炒股的招法上出现错误,可能导致他出现一次投资失败;但如果投资者缺乏正确的理念思维,将会导致他永远犯错。
因此,在股市中的投资者,不仅要学习具体的技巧,更要注意培养正确的理念,掌握股市中的王者思维。这样才能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破题惯性思维
同样,在股市投资中,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则是要善于克服惯性思维。
曾经听到这样的例子,某小学办理新生入学手续时,有两个小男孩同时来报名,他俩长得一模一样,甚至连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父母的姓名都完全一样。年轻的女教师问他们:“你们俩是双胞胎吗?”“不是。”他们异口同声地坚决否认。在场的老师都愣住了:怎么会不是双胞胎呢?
事实上,他们确实不是双胞胎,因为他们是三胞胎中的两个。
绝大多数人在看见两个酷似的小孩时,会马上想到他们是双胞胎,原因就在于人们习惯了一种常规性思维。常规的思维方式会让人逐渐形成一种惯性,它不自觉、无意识地对人的活动发生影响。
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操作行为也常常受到惯性思维的干扰。例如:大盘放量破位下跌,有效击穿前期支撑位时,市场中的股评就会“空声”一片,认为创出新低已成定局,可大盘往往旋即展开真正的上攻行情。此外,这种涨时看涨、跌时看跌的惯性思维在投资者中也比比皆是,股指稍一大涨就以为是突破性行情,股指刚一暴跌,就以为是踏上了漫漫熊途。这种惯性思维是造成投资者盲目追涨杀跌的根本原因。
拓展思维定式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谁就能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仍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前,不加考虑,拔剑便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果断地剑砍绳结,说明了他能够舍弃传统的思维定式,因而取得了成功。
思维定式在股市中随处可见,有的投资者曾经应用某种投资策略获取过丰厚利润,从此,他就将这种策略视为制胜股市的法宝,当市场环境改变以后,他仍然沿用以前的老套路、老绝招,结果因此而在股市中处处碰壁。
有的投资者认为证券投资就只能在股市中盈利,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都要和股市共进退。其实,证券投资的范畴很广,不仅仅是指股市,它还包括基金、债券、期货等市场的投资。投资者要认识到股市投资是证券投资的一种形式,和其他实业投资一样,证券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盈利,当股市中有盈利机会时,应该积极参与,当股市中盈利机会大为减少时,投资者不能将自己仅仅局限于股市中,或仅仅局限于股市的二级市场中,要重新选择适合投资的新方向。
例如:在1995年股市疲弱之际,凡是打破思维定式,及时转战国债期货市场的投资者无不赚得盆满钵满;在2002年股市持续低迷时,有的投资者及时转换投资思路,转而投资三板市场,也取得了惊人的收益。
根据统计表明,前几年凡是选择守着一级市场申购新股的投资者也取得了超过二级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并且,还保持了资金的绝对安全性。可是,在二级市场中辛苦搏杀的投资者,不仅担负着巨大风险和付出足够的心血和努力,收益反而不如一级市场中申购新股的投资者,这就是思维定式造成的结果。这一切都表明了投资者要开拓思路,超越思维定式束缚。
辩证思维灵活用
辩证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来观察、分析和研究事物,是从哲学高度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辩证思维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专利,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可以运用到,身在股市中的投资者也应该充分利用辩证思维,使其成为自己能够在股票市场上纵横驰骋、无往不胜的有力武器。
孙子兵法曰“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投资者只有正确运用辩证思维,才能正确理解市场运行的本质,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行情的趋势变化。
在对行情的研判分析中,投资者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必须充分兼顾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方面。当股市下跌的时候,要洞察跌的性质,了解做空的力量,挖掘股市内在的上涨潜力,这样才能树立做多的信心;当股市上涨的时候,要树立风险意识,了解市场中的不利因素,回避股市调整行情可能带来的风险。事实上,股市中日常的涨涨跌跌,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而偶尔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地上涨和下跌行情,恰恰是逃顶和低买的最佳时机。
股市中的信息不对称 篇5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股市
一、信息不对称的定义
信息不对称概念,源自注明经济学家阿克勒夫于1970年提出的非对称信息论。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的每个人所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当下的经济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往往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则处于较不利的位置。人们常说,买方不如卖方精,这句话间接告诉我们卖家掌握的信息往往比买家要多,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卖方更容易把我价格浮动的弹性,然而买方只能靠自己的经验甚至猜测来给出自己心里的预期价格。信息不对称还会带来“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
二、股市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成因
市场交易的双方,一方只拥有公共信息,另一方不仅拥有公开信息,而且拥有另一方无法得到的隐蔽信息,这就形成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1]。其中的原因就是股市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尤其是在当今的股票市场上更加严重,对本身股市历史较短、制度又不健全的中国来说,信息不对称进一步阻碍了我国股市的发展。其中导致股市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一家企业刚上市,它的招股信息发出后,投资者尤其是普通的小投资者需要很长时间来了解这只股票是否值得投资,而企业的创办者和内部高管却十分清楚这家企业的实际价值。显而易见,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二)现在上市公司都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高管对公司的真实运营状况甚至比所有者还要了如指掌,这个位置也为他们提供了最便捷最直接的信息渠道。高管可以在低股价时买入,在股市泡沫时增加新股,等到普通投资者有所反应的时候,已然太晚。
(三)企业的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高管们的工资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是没有太大联系的,很可能为了自身利益作出对企业发展并不利的决策,这也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所以实际上,管理者披露的信息常常带有许多噪音,这就使得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利益时处于不利地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2]
(四)投机者利用虚假信息造势,散布流言,搞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谋取暴利,给投资者带来混乱的股票市场局面,从而给众多股民们造成了信息不对称。众所周知,在我国股市中经常有些机构大户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先知先觉”,控制一些个股进行作庄炒作。一些市场操纵者甚至与上市公司联手做市,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操纵者与一般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就更加严重[3]。
三、股市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
股市信息不对称对市场中的各个角色都多多少少有影响,大到企业和股市的发展,小到股东、管理者和普通投资者的个人利益,当然,从长远来讲,这里的影响均是负面的。
(一)对企业来说,股市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企业的诚信度。作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主题,企业必须把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操守,遵循“游戏规则”,以诚为本,打造企业品牌[4]。企业发行股票是为了筹资,进而更好发展,如果长期信息不对称,公众会认为这家企业本身有问题,自然不会对其投资,企业今后的筹资将面临很大的难度。
(二)对股东来说,自身命运和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只有企业发展好了自己才有利可图,特别对企业元老级别的股东来说,这其中不仅仅是利益,更有感情的成分。股市信息不对称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那么对股东来讲,即使在短期内得到了利益,长久来看也是弊大于利的。
(三)对管理者来说,虽说只是外聘的,或者说只是给董事会打工的,和企业的情感因素自然不会很多,也正是有些管理者存在这种想法,才会出现“道德风险”的问题。可他们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行为不仅辜负了董事会对自己的信任,并且一经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很可能就此终结。
(四)对普通市场参与者来说,在所有角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在股市中,这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决策制定过程中非常被动,自己对投资并不专业,只能听取“专家”建议,所以经常被投机者欺骗利用,结果赔了也只能叹气认命,无可奈何。
四、结论
信息不对称通俗来讲就是一种信息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包括一方比另一方拥有的信息多,也包括一方比另一方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导致市场失灵。股市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市场失灵,股市信息不对称给股市带来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股市中,而是影响着参与股市的各个角色,鉴于如此现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众多股市参与者的利益,同时为股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维.析中国股市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J].齐齐哈尔大学,2003,29(240).
[2]李为.国际资本市场信息监管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集,1996.
[3]杨超.谈股市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J].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1998,1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