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监控平台

2024-09-24

多媒体监控平台(精选7篇)

多媒体监控平台 篇1

摘要:大数据及云计算时代的到来, 给互联网上著作权的保护等带来了新的问题, 我们针对互联网上多媒体侵权现状, 以及互联网多媒体数据量比较大的特点, 设计一种基于云平台的舆情监控系统架构, 分布式部署网络爬虫和存储, 以解决海量数据抓取和存储问题, 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

关键词:舆情监测,多媒体数据,云计算

网络舆情是人们对于网络上的焦点及热点问题所表达出的看法和意见, 是现实社会中的舆情在互联网上的映射, 相比传统的舆情更加难以预测和分析。由于网络比现实社会更具有开放性, 网民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怒通过网络发泄, 可能会存在与真实情况相驳的言论, 造成网络危机事件, 所以需要多维度、连续性和全方面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

现有的舆情监测系统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可以帮助用户及时发现自己关注的内容, 最快地与发帖者同步获得相应的舆情信息, 保证舆情信息能第一时间发现, 第一时间应对, 第一时间处理。舆情监测系统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存在着如下问题:在应该获取什么样的舆情源, 对复杂舆情该怎样进行倾向性分析等问题上, 还没有完善的体系和规制;对中文信息的处理和挖掘分析存在着局限性, 将会影响舆情分析的准确性;对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方面还少有涉及。

当今的舆情监测系统发展迅速, 但是目前的舆情监测系统的成本高, 需要一定的软硬件设施, 并且搭建一个舆情监测系统的环境比较复杂, 对于物理服务器操作系统的要求不一致, 开发人员需要一步步配置相关软件, 耗费大量时间。因此笔者认为, 云计算可以将软件、基础设施以及平台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 使用户节约了管理软硬件资源的费用。而虚拟化技术给用户提供更多的虚拟机, 能够在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实现在线迁移。在云计算平台上搭建舆情监测系统, 可以快速地部署所需的环境, 降低成本, 同时在数据的存储方面, 云计算通常使用分布式的存储技术来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 以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高可靠性。

1 互联网多媒体侵权数据概述

互联网多媒体数据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数据在网络上很容易传播, 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就会侵犯他人的权利。比如未经著作权人许可, 又无法律根据, 擅自转载、复制、超链、网上浏览、在他人作品上冒名行为。还有在大型的音乐门户网站上下载音乐的侵权行为。三大唱片公司华纳、环球、索尼状告百度音乐搜索侵权一案, 以百度赔偿原告6350万元和解。和解协议中还约定, 双方今后全面开展互联网音乐作品运营模式创新及著作权保护合作, 三公司授权百度上传其完整歌曲目录及即将推出的新歌曲目录, 用户可以直接从百度服务器上免费在线播放及下载。以及在互联网热议的“快播侵犯著作权案”中, 快播公司称其公司是网络技术服务公司, 不做内容, 所以不需要购买版权, 最后快播公司被执法机关查封了。

在信息技术时代, 数据的安全系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实现指数。“版权法在当代最出人意料的是在其保护范围里出现了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著作权在这样一个以分享为特色的计算机多媒体环境中, 可以得到更好地保护, 也可以收到严重的侵害。

2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概述

本文利用开源云计算平台Open Stack搭建出分布式Open Stack云计算平台, 基于Open Stack云计算平台安装部署一个适用于舆情监测系统的私有云平台。在该云平台上, 根据实际需要, 运行多个虚拟机实例部署分布式爬虫对网站进行抓取, 在计算资源不足时, 可以动态添加服务器和虚拟机实例以适应实际需求。

传统的舆情系统中, 网络爬虫抓取的数据是存入本地数据库, 但是我们充分利用云计算平台的特点, 在该舆情监测系统中, 采用分布式存储的云存储方式来存储互联网多媒体数据, 将储存的数据放到云平台供人存取的一种新兴方案。使得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 透过任何可连网的装置连接到云平台方便地存取数据, 以及快速地检索数据。

2.2 系统架构

本舆情监测系统采用Python Django、MVC架构, 并结合网络爬虫技术进行搭建, Django是一个高级Python web framework, 它鼓励快速开发干净的MVC设计模式的Web系统。MVC中的M是Model的缩写, 含义是模型, V是View的缩写, 含义是视图, C是Controller的缩写, 含义是控制器。这3个模块在具体的实现内容上彼此分离, 在关系上又彼此调用, 可以使各个模块的负责人集中精力编写各自的模块, 只需要对彼此的调用关系提供接口, 以便降低程序关系的耦合度, 达到高内聚低耦合的目的。网络爬虫主要利用网页中的超文本链接进行访问, 然后搜集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爬虫我们可以收集到HTML文件的长度、标题、文件建立时间、URL、链接数量和多媒体信息等数据。

2.3 系统功能概述

传统舆情监控系统需要建立一个监测地址库, 本系统也需要, 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在监测时只需输入视频相关关键字如“地心传说”, 则系统自动对监测库里的网站进行分析和抓取, 即云平台上的虚拟机实例同时运行网络爬虫, 根据预先设计的规则对涉嫌互联网多媒体侵权的网站进行抓取, 将抓取的数据存入分布式云存储中。本舆情监测系统同时提供一个搜索引擎功能, 使用者可以通过UI界面快速地检索云存储中的数据, 对数据进行管理。

3 结论

本文采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分布式数据处理, 能够有效解决互联网大数据量抓取和存储问题, 在传统舆情方案基础上, 极大提高了性能。但同时目前绝大多数视频网站对视频的URL地址进行了加密等特殊处理, 导致通常在抓取时不能直接得到目标文件的下载地址, 需要对URL的生成规则进行分析, 因此该工作将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于新扬.中国网络舆情监测发展现状及不足[J].传媒观察, 2015.

[2]Heydon A, NajorkM.M ercator:A scalable, extensiableW eb Crawler[J].WorldW ideW eb, 1999, 2 (4) 219-229.

[3]薛虹.因特网上的版权及有关权保护.知识产权文丛 (1卷)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4]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 (第1卷)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9, 234.

[5]陈全, 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 2009.

[6]陈恂.Open Stack平台的虚拟机调度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

[7]邓凯英, 彭超.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现代情报, 2013.

安防监控运营平台实现方案 篇2

关键词:安防监控,平台,运营支撑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安防产业迅速发展, 安防行业领域不断扩大。由于网络宽带技术、3G网络和智能手机应用在安防监控中逐步得到推广使用, 使得安防监控已不仅仅局限于安全防范, 而是已成为一种对各个行业都比较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和管理方式, 其应用的领域和灵活性也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安防监控所定义的范畴。实现告警和监控等各种信息的相互联动, 综合应用各种网络资源, 构建安防监控运营平台, 是在新形势下完善安防监控体系、提高安防监控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工作。

1、总体方案

1.1 系统组成

安防监控系统平台主要分为运营支撑层、媒体交换层和用户接入层, 如图所示。

1.1.1 运营支撑层

运营支撑层通过与媒体交换层及用户接入层设备的交互, 完成对网络视频监控业务的统一控制、统一资源调度和管理以及对用户设备的接入、控制和管理。同时, 实现本地、省级和全国性业务开展中必须的用户接入认证、计费、调度管理、网络管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等功能。运营支撑层由用户登录服务、认证授权计费服务和网络管理服务组成。

1.1.2 媒体交换层

媒体交换层完成整个安防系统运营中心平台功能, 它在运营支撑层的控制和管理下实现音视频的传送和存储。媒体交换层由中心服务单元、媒体交换单元、网络录像单元、报警服务单元以及其他相关的配套设备组成。部分或全部设备承载在现有运营商数据网之上。媒体交换层设备可向用户接入层 (音视频等前端设备) 请求音视频, 接受用户接入层 (客户端) 音视频传输请求, 并与用户接入层协同建立传输通道。接收用户接入层 (门禁, 红外, 音视频设备) 等报警信息。报警的信息的上传, 控制指令的下达。根据配置策略区分报警事件和风险事件, 报警事件按照正常的报警处置流程送达监控台, 风险事件通过工作台分析可能发生的风险报告上级。

1.1.3 用户接入层

用户接入层是平台与前端设备及用户交互的接口。包括:

1) 音频采集设备、视频采集设备、报警输入输出设备、门禁设备、紧急求助设备、电视墙及服务设备等。主要实现音视频信息、报警信息的采集、网络传输以及辅助设备 (如云台、矩阵等) 的控制。

2) 客户端单元。实现客户接入、单画面/多画面图像浏览、报警联动、前端设备控制、码流分发管理以及权限管理等功能。客户端单元对前端设备的访问和控制均通过中心平台交互实现。

1.2 网络传输

根据网络形态区分, 网络可分为固网和无线网络。固网主要包括ADSL、PPPoE、固定IP等;无线网络主要包括Wifi和3G。运营商监控系统依托于运营网络建设, 支持以上所有网络环境。

针对目前应用较广的ADSL网络接入方式, 系统提出了一种私网穿越技术, 有效的解决了跨网关直连播放的问题;可支持1个公网地址下接入多个监控前端;

对于3G网络, 监控前端内置或者外接3G传输模块 (EVDO、TD-CDMA、SCDMA等) , 通过运营商基站中转, 接入运营网络。

1.3 系统存储

系统支持多种存储方式:前端存储、平台集中存储和应用客户端存储。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数据存储和备份。

1.4 扩展性和兼容性

系统提供SDK开发包, 可使用户不需要掌握详细的视频监控知识, 就可以发起和控制网络视频监控业务, 并能自由定制各种前端设备的接入, 将系统提供的功能与自身相应的业务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

2、系统功能

平台总体功能结构图如下:

2.1 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包括用户认证、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设备管理 (设备入网、配置设备属性、设备注销、查询设备、设备划归、查询设备、启/停用设备) 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

2.2 视频功能

实现通过网络的实时音视频浏览。可以在远程计算机上实时监控, 亦可实现在远程通过硬件解码器在监视器、电视墙上观看实时视频。可实现对电视墙投放视频的灵活控制。视频功能主要有:实时音视频预览、多画面监控、多画面轮巡、云台控制、镜头控制、云台与镜头的控制权限、字幕叠加、录像、录像回放以及图片抓拍及回放等功能。

2.3 网管功能

由配置管理 (设备配置、联动配置、告警配置和配置查询) 、性能管理、故障管理 (平台服务器故障、存储故障、前端设备故障和客户端故障) 、日志管理 (系统日志和操作日志) 、设备检测以及安全管理等功能组成。

2.4 手机监控

系统实现手机客户端对前端视频的直接访问控制, 以减轻大量分散型用户在访问不同前端视频源平台的压力。

2.5 告警与联动

系统支持开关量报警、图像运动检测报警及其他前端设备如红外线侦测器、门禁等报警, 可将报警信息上传;对于报警的处理系统支持三级:前端报警输出、平台报警联动和客户端联动;支持视频告警联动、入侵报警联动以及出入口 (门禁) 系统联动。

2.6 设备远程控制

系统对安防总体情况 (视频图像、信息、报警、门禁、设备状态等) 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 还有可以对设备状态进行显示查看。

2.7 报表管理

按照报表周期又分为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 按照报表层现形式又分为表格报表和图形报表。其中图形报表可提供直方图、饼图、柱状图等。

2.8 扩展接口

系统可以给用户提供二次开发包, 实现平台登录、设备列表获取、实时视频预览、录像及回放、云台控制、语言对讲、设备操作等功能, 方便客户将视频监控集成到自己的系统中, 实现统一的管理。

3、结束语

借助于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相融合的新一代安防监控技术, 支持先进的数字化音视频处理技术, 具有强大的网络处理以及智能整合功能, 可构建一个集监控和告警信息联动于一体的, 跨地域、跨行业、跨应用的安防监控运营平台。同时, 借助于层次化的系统架构和强大的业务平台, 安防监控运营平台能有效简化运维流程、提升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徐立中, 马小平多媒体监视监控技术与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易建勋, 姜腊林, 史长琼计算机网络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欧阳东数字安防监控系统设计及安装图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福勒 (Martin Fowler) , 王怀民, 周斌企业应用架构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高校节能监控平台建设和应用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增长,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多,尤其是伴随着近几年高校快速发展期,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教学、科研、生活等所需的能耗设备不断增加。目前,大部门高校的能源管理,存在大量的计量表具缺失和不准确,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具有较大的节能空间。例如公共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等场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用电浪费现象。在管理方面,由于技术原因,计量表具无法实现智能抄取,需要人工抄取,实时性差,准确性低,所以能源管理若想实现高效、直观、便捷的管理方式,建设一套高效的现代化高校节能监控系统势在必行。

2 平台架构模式

节能监控平台系统融合了高校节能管理理念和软件分析技术、监测计量和精准控制技术。对能源使用以及对节能方面量的精确认定,可以向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设备运行反馈意见,可以使他们优化耗能设备的管理,已到达到更好的节能水平,增加节能效果持续性,减少节能效果的可变性。系统采用B/S框架结构,使用WEB浏览,并开放平台建设,子系统嵌入等先进技术,因此,该系统具有很强的未来扩展性和兼容性。

能耗监控平台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耗监测和节能控制。能耗监测主要是利用现在物联网通信技术和检测技术对水、电、气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展示,实现对用能楼宇,用能部门能耗情况实时监控,系统深入对数据分析,为能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数据分析、节能方案等功能。节能控制功能的实现是以能耗监测采集数据为基础,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用电设备特点,制定合理的自动控制策略,或并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对能耗设备进行节能自控或远程控制,从而避免能源浪费现象。

平台功能实现主要包括三层结构,即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分析层、数据展示层,可以兼容当前的常用的各种通信规约,如:Mod-bus、DLT645、M-bus等。水表、电表、照明控制设备等通过RS485线上传至数据网管,数据网关再通过校园网或局域网将数据上传至数据存储服务器和系统平台服务器,系统的平台服务器将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处理,最后将数据以曲线图或柱状图等形式,更加直观、便捷的方式呈现给管理者。

3 系统功能

高校节能监控平台是一个以远程采集水、电、气数据为基础,涵盖多维数据分析、能耗预判、实时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节能管理系统。高校的用能以水、电为主,特别是公共楼宇、办公楼宇的跑冒滴漏、长明灯现象尤为常见,因此,系统主要包括水监管平衡分析、能耗监测、照明控制、空调节能控制等功能。

3.1 水监管平衡系统

水监管平衡系统实现对全校水管网多级分级计量、管理、统计和分析的功能。利用现在通信技术和电子计量技术,远传智能水表实时上传流量数据至数据网关,最后网关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上传至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并由系统平台服务器提供管网流量运行和楼宇用水量的查询和管理功能。管理员通过对水表72小时流量数据柱状图,发现疑似漏水楼宇,并通知楼宇管理员加强巡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对于楼宇终端水表和高校总水表之间的水管网,出现非人为漏水,如水管破裂,水阀连接松动等漏水往往很难被发现。因此该系统采用在实现对个及水表实现了实时监测的基础上,利用各级水表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出了水平衡管理小系统。该系统利用上级表盒下级表流量数据平衡理论。实时分析和对比流量数据,当上级表流量大于各下级表流量之和,则说明该段水管网存在漏水点,为人工二次测听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3.2 能耗监测系统

能耗监测系统实现对各楼宇用电的分类分项计量。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时采集和统计能耗数据。将采集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并提供数据查询、展示功能。系统实现了高校学校整体、二级部门、二级学院、各建筑物能效综合分析、时间段分析、能耗对比分析;并可对学校浴室、配电房等重要场所进行针对分析,并结合天气、位置、人流量和假期等因素的多重分析;生产分析报告,准确寻找节能点,测算节能空间。

3.3 照明控制系统

照明控制系统控制的主要对象是公共照明,主要包括教室照明、走廊照明、校园路灯、景观照明等,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求时间分别达到自控和远程控制的目的。

教室照明得特点是在晚上或者光线不是很好的白天,同时还受到教室人数的影响。因此,节能控制需要对教室里的光照度和人数实时监测,再结合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实现照明分区域分组分时的自动控制。系统可提供实时监测灯具开启状态、教室人数、光照度,并对白天亮灯、夜间打不开灯等异常情况进行报警,并能通过短信及时通知给该楼宇管理员。

系统利用3D校园地图技术,根据自然光照度,对路灯进行分组、分时段灵活控制。

3.4 空调控制系统

空调控制系统主要通过对空调运行参数的监测,如室内温度、室外温度、运行机组数,室内人数;将这些参数和节能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实现让空调在节能模式先运行。平台可以以曲线的形式描述温度变化,并监测空调机组用电量数据,管理员可以查询任意时段数据的数据,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展示形式。

4 监控平台的效用分析

以苏北某高校为例,该高校在建设节能监控平台初,认真研究分析学校的管理需求和漏洞,抓住最能提升节能工作的重心点,建立了独有的节能平台系统和管理制度,目前该系统以平稳运行2年,共节约水电费约160万元。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江苏省节能降耗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鼓励更多的兄弟院校加入到节能降耗的工作中来,对全国的节能工作开展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

5 展望

本文分别对节能监控系统的框架结构和系统功能做了详细的论述,该平台的的建设和实施不仅给学校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价值,还促使能源管理工作不断的创新和改革,随着技术的发展,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高校校园。节能监控系统犹如我们的眼睛,全校的用能情况尽收眼底,为管理者准确快速制定有针对性的节能计划和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撑。

摘要:高校节能监控平台,主要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水、电、气等高耗能设备进行计量和控制,为高校能耗的分析,能源流向,节能目标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高效节能监控平台主要包括能耗监测系统、照明节能控制系统、空调节能控制系统、水监管系统等子系统。通过建设和利用高校节能监控平台对提高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水平,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提升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节能,能耗管理,远程监控

参考文献

[1]王毅,张军国,满达,钱一鸣.高校节能监管平台设计及应用.建筑节能.2014[11]:76-78

[2]田志斌,骆筠楠,孙颖谊.高效节能管控平台建设及创新研究.节能与环保.201504:

[3]赫娜,程铭远,陈石.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建筑节能.

大型远程监控平台的构建 篇4

集团类型企业的机电设备和监控系统种类繁多、功能各异, 构建大型远程监控平台, 通过集团系统平台的顶层设计, 反向制定各接入子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标准, 可有效提高对设备的管理水平。

以大型物业管理为例, 由于各个分散子系统 (如小区、综合体、写字楼等) 的楼控、灯控等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大相径庭, 使得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或是被束之高阁、弃而不用, 或是经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却没有产生规模效应, 还增加维护成本。构建大型远程监控平台:1) 有助于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管理制度;2) 减少管理环节, 优化管理流程, 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 (如能耗、设备质量等) ;3) 以最终目标平台为出发点, 明确各子系统的功能, 减少不必要的设备投资;4) 积累实时和历史数据, 为数据研究和反向优化奠定基础;5) 用能预测及数据诊断、设备故障诊断;6) 加快系统的故障处理, 在节省人力的同时,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7) 以此平台为依托, 与企业内其他信息系统对接。

整套系统将分为数据的获取和传输、远程监控平台部署应用、能源管理及反馈优化三大模块, 系统的构成如图1所示。

1 数据的获取和传输

构建大型远程监控平台时, 各子系统和BMS软件数据的获取是第一要务, 若子系统能直接提供OPC Server (一般BA都带有OPC Server) , 则可通过OPC数据接入的形式获取子系统数据;若子系统能提供关系数据库, 则可通过类似于第三方关系数据转存的形式, 从关系数据库中抓取所需数据并同步到子系统平台;若子系统无法提供任何数据接口, 则其为一个孤立的系统, 建议尽早更换。

本文主要对OPC Server进行阐述。OPC是自动控制领域中的一套通讯接口规范, 其核心思想是使用OPC Server驱动程序来屏蔽各种物理设备的差异, 让进行数据访问的用户有一套一致性的接口, 数据的接入方一般被称为OPC Client。在同一台计算机上, OPC的Server端和Client端连接较容易;在不同计算机上, 需进行DCOM配置;对于跨路由的网络设备, 基于COM/DCOM的OPC连接方式已不适用, 需采用OPC隧道连接, 具体网络如图2所示。

OPC隧道传输的本质是在OPC的Server端部署OPC隧道的服务器端, 用于获取OPC Server的数据, 同时, 在OPC的Client端部署OPC隧道的客户端, 用于为OPC Client提供数据, 而OPC隧道的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之间采用跨路由TCP通讯来实现数据的加密传输。

由于子系统分布在全国各地, 对于子系统到中心的数据接入, 核心要务是构建网络并传输数据。数据传输主要有两种方式。

1.1 基于XML的数据传输 (方式一)

采用VPN组网或固定域名的形式 (建议采取VPN组网) 构建网络系统。通过部署在现场的采集前置机 (条件允许时, 可使用旧有的采集服务器) 获取子系统中的关键数据, 将数据按平台整体格式要求进行记录和存储, 将数据以XML+Web Servers的形式同步至系统中心平台, 具体组网形式见图3。

1.2 基于OPC隧道的数据传输 (方式二)

采用VPN组网的形式, 在中心服务器部署数据采集监控软件和OPC隧道软件的客户端, 在原系统的服务器部署OPC隧道软件的服务器端, 在中心平台和现场采集服务器间采用基于VPN的OPC隧道数据传输, 具体组网形式见图4。

方式一采用异步传输机制, 其优势在于不苛求VPN组网, 对网络环境的要求较低, 支持在通讯异常时就地存储, 待通讯恢复后再做数据回传, 其劣势在于传输效率低于方式二;方式二采用同步传输机制, 通过TCP通讯将数据实时回传至中心, 其优势在于数据采集的实时性较高, 劣势在于必须采取VPN组网, 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且不支持断线增补功能。两种数据传输机制各有优劣, 应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及各子系统的现实状况进行选择。

2 远程监控平台部署应用

在构建远程监控平台的应用层软件时, 由于不同厂家的软件各有差异, 需按自身要求对系统软件提出功能要求。传统的SCADA软件将数据的收集作为关键目标, 但随着智慧化要求越来越高, 采集数据、存储记录仅仅是个开始, 远程监控平台的构建一定要面向大型化和智慧化转变, 具体功能要求可着重关注以下方面。

2.1 系统功能要求

传统的物业管理使用的是以人力为主的“人防”, 通过大量的检查岗和巡逻岗来保障区域及设备设施的安全, 而远程监控平台的应用, 一方面是减少现场固定的维护人员, 使维护人员的使用和管理实现区域化和机动化;另一方面, 借助于自动化的楼控和照明系统, 通过统计分析, 可实现设备设施的优化管理。因此, 整套系统平台应具有数据及业务的监视、统计、分析、优化、调度等方面的功能 (详见图5) 。

2.2 系统的可扩容性

传统的SCADA系统以单一软件为核心进行数据采集, 但受制于软件功能上的限制, 其拥有的数据采集处理能力存在上限。考虑到远程监控平台规模的不确定性 (选取若干区域试点或按规划逐年增加) , 选择的系统应是一套可扩容的集群式系统, 当采集服务器的数据处理能力达到上限时, 可通过增加采集服务器的方式实现系统的扩容。对于终端用户而言, 通过统一的网页入口, 相比扩容前应无任何影响 (详见图6) 。

2.3 GIS地理信息系统接入

在系统平台中接入GIS地理信息系统, 既可作为系统的主入口, 也可直观显示车辆、人员的活动轨迹。GIS系统可为用户提供可缩放的地理信息图, 并标注各物业单元的地理坐标和分布情况, 详见图7。通过点击物业单元坐标, 可显示该单元的关键运行参数, 也可直接跳转至该单元监控流程图或信息查询界面, 方便应用管理。

此外, 借助于GIS系统实现区域管理功能, 通过业务的区域化管理, 可真正实现维护人员的区域化、机动化管理。

2.4 移动端应用

在系统中, 可为每个实时数据变量设定限值, 当数据超限时将生成报警事件, 报警事件是巡检人员的工作信号, 一旦收到该信息, 巡检人员需立刻作出回应。

在移动互联时代, 基于移动端的系统应用是必备功能要求, 而远程监控平台在移动端的应用, 可采取两种策略, 一种是按业务需求, 构建全新的移动端APP;另一种是通过XML数据接口的形式, 为已有的移动端APP平台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两种方式的出发点都是让使用者能够快速浏览实时数据、查阅历史数据、获知报警事件等 (详见图8) 。

2.5 巡检管理

借助于设备管理功能模块, 通过设备台账管理和检定管理等功能, 实现管辖区域内所有设备的电子化管理, 同时, 可为每一台设备生成属于该设备独有的二维码并粘贴或悬挂于该设备处。而巡检人员在按计划路线进行例行巡检时, 通过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便可获知设备基础配置信息、检修要求和待处理问题, 同时, 远程监控平台可记录巡检人员巡检每台设备的时间点。在巡检过程中若发现问题, 巡检人员应及时提交故障描述, 通过对故障描述信息以及实时监控数据进行对比, 决定监控平台管理人员是否需要派遣维修人员前往现场处理, 故障响应流程详见图9。

2.6 借助云服务

为节省项目前期投资, 可考虑借助于云服务完成系统部署, 云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 这种模式能提供可用、便捷、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等) 使资源可快速提供, 并由云服务商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以及数据的安全, 以此保证系统的顺利投运, 云服务模式见图10。

3 能源管理及反馈优化

建筑节能指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 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众多, 如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气候特征、建筑物自身构造、建筑设备的使用、建筑物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等, 部署了远程监控平台后, 可通过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实现建筑节能。管理一体化系统结构见图11。

没有能耗监测, 就没有能耗管理, 要建立建筑能源管理制度, 一定要先有良好的能源监测制度, 进而实施有效的建筑能源管理。所以, 导入建筑能耗计量系统, 首先要对建筑物全年的空调、照明、动力等系统进行能源消耗的数据监测及分析, 以建立建筑物能源使用的相关数据库。

通过建筑智能化能耗监管体系的建设, 建立能耗监测平台, 开展能耗统计、能效公示、能源审计, 掌握建筑用能数据, 摸透建筑内各组织机构的用能规律, 可指导开展低成本的节能改造, 加强节能运行管理。

通过建筑智能化能耗管理系统实现设备自动调度管理, 根据历史经验或预设的参数, 对机电设备进行进行定时、分区等开关控制;根据系统预先设定的设备调度策略、节能策略、最佳启/停时间控制策略, 对系统中机电设备进行预先启动、调节或关闭, 并根据实际检测的温度、湿度、照度等自动调节空调照明设备, 对设备的负载进行均衡, 使大楼内的温、湿度达到最舒适的程度, 同时以最低的能源和电力消耗来维持系统和设备的正常工作, 以求取得最低的建筑运营成本和最高的经济效益, 从而提高智能建筑的用能效率, 促进建筑园区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

4 结束语

构建远程监控平台的成果, 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 积累:明确各子系统中需采集的数据点, 完成数据存储、查阅、对比、反馈;2) 管控:耗能管控、设备管控、人员管控、差异化管控;3) 提醒:事件、报警、用量异常快速提醒, 与现有平台接口进行对接, 实现统一的消息提醒;4) 优化:历史最佳运行状态的捕获和优化;气象、时间等参数的联动优化和调整。

希望大型远程监控平台的构建, 能为现代大型企业精细化、集约化的管理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参考文献

水资源监控平台优化设计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的形势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加强水资源监控已成为当今环境治理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2 研究现状及问题

美国、日本、荷兰、英国等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水质监测。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才开始水质在线自动监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从我国提出水资源监控系统的概念以来,自动监控系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各级环保部门中,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革新上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国内关于水资源监控方面的研究在三峡地区比较多,文献[1]中重庆大学黄欢设计了基于计算机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大范围水域水质的监测方案,运用Web技术实现三峡库区水环境检测系统的开放性设计。李宇航在文献[2]中阐述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系统组成和总体结构,完成了系统控制电路的设计。这些研究主要采用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水质的物理化学指标进行可视化监控。针对水面环境,应用遥感飞机、地球卫星、GPS定位技术对河流、航天实验室、湖泊、海洋和水库进行遥感监测。

视频监控由于其本身特性的限制,与数据直接关联性低,一直在传统的水资源监控项目中处于辅助地位,仅作为现场情况全景查看、录像回放等辅助手段。目前各省市地方基本上都建有自己的水资源管理平台,尽管采取的技术手段各有不同,从传统角度来讲研究已比较成熟,已投入使用的小型监控系统如紫阳县汉江水质视频监控系统、安吉县水库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全方位、实时在线监控水面状况,发现多起漂浮物并及时处理,提高了水资源监控效率。但是这种监控需要人工24小时值守查看大屏幕发现问题,费时费力,并没有发挥视频监控应该发挥的作用和优点,薄弱点在于智能分析这一环节,利用率还比较低,效率还能搞提高。随着视频技术和监控算法的发展,清晰度大幅提升,3G/4G无线视频和图片传输的应用,使得视频监控在水资源监控尤其是水面智能监控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石为人在文献[3]中提出一种自动检测三峡库区水域水华现象的图像处理算法,建立水华预警模型进而对水华预警。文献[4]中提出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背景差分法和帧差法提取出水面的漂浮物体。吴有富、左建军、杨鹏等人在文献[5][6][7][8][9]提出了对水面漂浮物进行分类和识别,并给出了相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国家从战略层面正在建设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平台,贵州依托大数据业正建设水资源的云平台。研究水面漂浮物智能监控,将其融入水资源管理平台,能够优化平台,提高效率。

3 对策及总结

智能视频监控技术近几年逐渐从理论阶段走向实用并成为未来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技术,视频监控已经在很多行业中获得了应用,在水资源管理应用中要推进智能视频监控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某个行业的应用进行特别设计,现有的通用视频处理算法往往只能对某些特定场景有较好的效果,因而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针对行业应用和现场环境进行优化设计,选择适应行业环境条件的应用。一般地,视频图像中运动对象是需要检测的感兴趣目标,因此智能视频检测常以检测图像内容的变化为主,对于水利监控而言,由于画面同时包含水面,而水面在动态变化,因此提高了视频检测的难度。但是,水面波纹具有形状不固定、相邻帧运动方向连续、纹理特殊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水面波纹的干扰可被排除。

(2)智能视频检测技术在现有条件下已经可以代替人工完成大部分工作,不过要完全代替人工还需时日,在应用前对场景进行充分的学习和适应,视频处理算法往往需要预设某些阈值灵敏度和参数,一些自适应算法可以对此过程进行自动学习,但是也存在学习时间过长,有时甚至出现无法收敛的情况。因而在应用中最好的模式是在智能视频检测的基础上适当辅以人工,确保针对现场环境设置合适参数。

随着系统应用的逐渐深化和扩展,水面视频监控系统将逐渐朝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大规模联网的流域监控成为发展趋势,利用各种无线通信技术扩展监控范围和预案提高快速决策和应急指挥能力,利用智能视频检测技术提高视频监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将成为未来水面视频监控系统的重要特征。特别是智能化技术使大规模视频监控更具实用意义,可大幅节省人力和监视设备,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并推进水利视频监控系统向智能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欢.基于Web的三峡库区水质监测及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2009.

[2]李宇航.三峡库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结构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3]石为人,贾承晖,王楷.基于图像处理的三峡库区水域水华检测算法及预警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0(12):2641-2647.

[4]江杰,李刚.河流漂浮物的自动监测方法研究[J].人民黄河,2010,32(11):47-48.

[5]吴有富,左建军,吴晶.一种基于SOM的水面污染物智能监控系统[J].环保科技,2012(18).

[6]左建军,吴有富.水面漂浮物智能监控技术[J].软件导刊,2013,12(04):150-152.

[7]Wu Y,Zhuo J,Wu J.An Intelligence Monitoring System for Abnormal Water Surface Based on ART[C]//Digit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ICDMA),2013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3:171-174.

[8]左建军.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3.

企业IT综合监控平台的建设 篇6

搭建企业IT基础架构监控平台

1.企业IT基础架构监控平台搭建特点

(1)全面覆盖

企业的IT架构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覆盖。横向的覆盖是指将企业全部的IT工作平台度纳入到企业的监控范围内,其中包括企业机房的基础设施,网络技术,综合服务,信息存储,系统操作,文件备份等等;纵向监控指的是企业IT不仅要覆盖企业的核心数据库,同时还要监控企业的其他分支机构信息,将其他系统的核心数据,外围信息以及前置系统都进行有效监控。

(2)技术成熟

如果要建立企业IT综合监控平台就必须有成熟的技术水平才能支撑系统建设。目前,科技市场已经有成熟的IT技术,经过长期的技术经验积累,在企业建立IT综合监控平台已经不成问题。

(3)建设时间较长

因为企业建设IT综合监控平台的覆盖面广泛,平台涉及的系统和设备非常多,而且有些系统还可能存在一些异构平台现象,所以企业IT基础架构平台建设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施工不仅时间长,工作量也非常大。

(4)管理难度大

企业IT综合监控平台的建设覆盖面广泛,建设时间较长,涉及到很多数字设备,所以在开始建设的初级阶段管理难度非常大。企业建立较为良好的项目管理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IT综合监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也能相应地缩短建设时间,如果管理方面出现差错,就会直接影响到IT平台的建设和运行。

2.搭建要点

(1)规范管理

①运行维护管理

根据一般的企业项目实施和运行管理,企业在建设IT综合监控平台的时候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监控实施项目管理的一般流程以及系统上线后的运行规范。主要包括系统角色管理,监控服务申请审批流程,故障申报,日常的系统运行维护等等。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合理的运行故那里流行能保证企业IT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能形成较好的监控服务形象。

②技术规范

企业搭建IT综合监控平台需要依赖科技技术的支持,所以对技术施工必须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否则会严重影响监控平台的建设进度以及今后的管理。技术规范不是盲目的,企业新是技术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增加企业IT监控服务的技术标准,在搭建的时候需要注意搭建环境,客户端安装,业务拓展,报警提示,表格设置等,这几项是必须具备的。此外,统一实施技术规范,这对于企业的数据中心,尤其是全国性只的监控平台,必须在搭建前期制定技术规范,各级单位都需要按照技术规范进行系统安装,需要细化到每一个技术细节,每一个设备,每一个最小单位甚至是一个图标。

(2)以基础资源为基础

如果要实现统一的,全面覆盖的企业IT监控平台,基础工作非常重要。所谓的基础工作就是需要把监控对象都需要归纳到监控平台的基础资源。第一,需要调查被覆盖对象,第二,通过科技手段将这些原有的基础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包括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机房数据重地以及各类系统。但是收到技术方面的限制,有些设备和监控系统不匹配,需要时间开发,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整个IT监控平台的统一。同时,将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建立一个更为完善,便于查找的综合数据库。

(3)核心是精确的警报

企业建立IT综合监控平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通过监控可以提前预警或者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能够将问题迅速传达管理人员,便于管理人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排除故障,保证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企业的损失。建立这样完善的监控系统必须以最精确的警报为核心。精确指的就是报警指示要科学精细,不能出现差错,每一个系统平台都需要一百个以上的监控指标。此外,报警系统还需要准确提示故障的具体位置,避免出现“狼来了”的现象,同时,还要通过关联技术设计避免报警风暴。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监控系统很容易出现误导,系统最初的报警准确度经常会低于80%。

全面覆盖业务应用监控,形成IT综合监控平台

1.实施特点

(1)深入业务应用分析

从IT基础平台的监控到业务应用的监控有一个很大跨越,其需求分析方法、开发方法、部署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需要基础运维人员的支持,更需要应用开发甚至是业务人员的支持。应用监控的需求分析、开发和部署工作一般由应用的运维人员进行支持。

(2)针对性强

由于各企业之间的应用千差万别,而企业内部各应用之间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应用监控的开发和部署针对性非常强。即使对于架构非常接近的应用,由于其业务功能等的不同,监控模块也不能简单复制,一般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开发。

(3)开发工作量大

由于应用监控针对性很强,可以复用的固定监控模块非常少,需要进行大量的需求分析和开发工作。

(4)服务价值高

应用监控的部署能够为应用和业务部门提供“看的懂”的业务和应用运行信息,而不是“看不懂”的基础平台专业术语,并且能够将业务、应用、基础平台进行有机的综合分析,而不是某个角度、某个层面的分析。IT综合监控平台提供的综合监控服务,对于业务应用

人员和管理层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建设要点

(1)以保障日常监控稳定为先

保障日常监控稳定的重要性前面已经多次提到。需配置专人负责监控系统日常运维,才能顺利的开展业务应用监控的开发和部署工作。

(2)以IT基础平台监控为基础

专家型监控可以与应用监控同时开发,但不建议在没有基础平台监控的基础上进行应用监控部署,只有基础平台都进行了监控,纳入到统一管理范围,再进行应用监控开发部署效率比较高,而且主要原因在于只有应用、数据库、操作系统都进行了监控,才能进行综合应用分析。

(3)以业务分析为核心

对应用监控的开发,必须从业务分析角度入手。对于一个应用系统,必须首先分析其业务功能、业务逻辑、业务运行规律、业务操作特点;其次,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定位到应用层面,分析每个业务功能是由哪些应用服务支持,应用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业务操作特点引起的应用部署等,这些是应用监控开发的主要工作之一;应用逻辑明确后,可以和基础平台进行综合分析。业务分析可以借助于应用开发时的需求文档、设计文档等。

(4)以提供IT综合监控分析能力为宗旨

业务应用监控的开发部署可以实现应用和业务级的实时监控,可以细化到交易级别,另外可以综合分析业务、应用、基础平台的各种信息,以便为企业业务做更好的支持服务,提升IT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能力。

(5)以持续改进为手段

一个好的系统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监控平台尤其如此。需根据日常的运行情况不断地调整相应的告警参数,需根据专家的日常运维经验不断地改进监控指标,需根据各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不断调整其监控级别监控内容等。

运行监控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篇7

关键词:对象管理模型,诊断器,虚拟资源,事件采集,事件诊断

随着采编播的一体化, 整个业务平台中, 硬件的种类繁多, 并且硬件厂家和型号繁杂;不同的业务, 软件厂商和软件系统众多。这些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大系统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 给系统的运维人员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如何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准确定位问题, 对保证系统安全和减少系统故障来说至关重要。随着业务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对信息工程基础平台的运行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来改变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 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运行监控管理平台可以对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控制, 能实时监测与其相关的各分系统的运行状况, 及时对非正常情况给予报警提示, 并提供故障分析功能。监控对象涵盖系统的硬件设备、通用软件、网络链路以及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 其中既包含了硬件设备固有指标的定时监控, 业务主干网络链路状态监控, 通用软件运行情况分析, 还有软件系统流程运行状态的分析监控。

一系统结构

整个系统的架构如图1所示, 主要由数据层、业务层和展现层三部分组成。

数据层:主要指各种监控对象, 为整个系统提供基本的运行状态数据。包括存储设备、服务器、以太网等基础硬件, 数据库、应用服务等系统软件, 各种业务软件如媒资系统、收录系统、编排系统、播出系统等等。需要进行监控管理的软硬件都可以纳入其中。

业务层:主要完成运行状态事件的采集、诊断和处理。数据的采集支持通用设备和软件按照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NMP) 或自定义协议发布的运行状态, 也支持监控对象按照UDP单播或组播方式发布的运行状态。事件的处理主要根据每个监控对象设置的监控值、诊断器、事件级别等配置, 从而智能地判断监控对象的运行状态是否要存储、转发、声光报警等处理方式。

展现层:整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 除了保证平台正常运行的配置管理之外, 主要是对监控对象运行状态的显示, 从不同角度对运行指标进行展示。

二系统实现

运行监控管理平台主要由客户端系统和中心系统两部分组成。客户端系统负责收集监控对象当前的实时状态, 按照一定的消息协议上报至中心系统;中心系统接收各个监控对象的实时信息, 按照事先定义的诊断器和阀值, 对需要进行报警提示的内容进行声光报警。

1. 客户端:主要由代理Agent和SDK包两部分组成

(1) 代理Agent

作为独立的应用系统, 部署于纳入管理的设备上, 主要监控内容包括设备的CPU、内存、网络链接、网卡流量、进程存活、磁盘剩余空间等监控项, 并可以把这些监控项的实时状态按照一定的频率发送至服务器端进行接收、解释和展示。

代理Agent与服务器端按照自定义协议规范, 以188Byte的固定长度对监控状态进行封装打包, 支持UDP组播和单播的方式与服务器端进行通信。

(2) SDK包

与服务器通信的模块, 提供给需要被监控的业务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事件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组织, 并按照自定义协议规范, 以固定的长度进行封装打包, 以一定的协议与服务器端进行通信。业务系统只要集成此SDK包, 那么其相关的流程及处理状态即可纳入中心系统的管理中。

2. 中心系统

中心系统由业务逻辑处理模块和展现模块组成。业务逻辑处理模块主要完成事件的接收、分析和处理, 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展现模块提供人机交互操作。

(1) 业务逻辑处理模块

由事件采集、事件诊断和事件处理三部分组成。

a.事件采集

按照一定的协议接收网络上的数据, 并根据自定义协议规范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解包、分析、拼接、解释, 从而获取有效的状态信息, 并将此信息发送至事件诊断模块进行进一步处理。采集支持UDP组播和单播的通信方式;通讯协议可以是自定义协议规范、SNMP、第三方自定义协议等, 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采集协议。

b.事件诊断

事件处理中心, 根据监控对象配置的诊断器和阀值为条件, 判断接收到的消息是否需要处理。系统根据当前配置的阀值, 判断是否应该生成事件对象, 事件对象可以根据操作用户关注点的不同进行处理, 如有的关注某类业务数据, 有的关注事件的级别, 并且可以根据一段时间范围内相关的实时事件进行事件合并。

c.事件处理

目前事件处理方式有存储和转发两种。存储主要包括保存至关系型数据库、文本数据库Mongo DB以及文本文件;关系型数据库, 主要存储和管理事件对象, 用于报警、查询统计;文本数据库, 用于将业务流水信息保存到数据库, 便于进行监控项实时图或历史图的展现;文本文件, 用于记录当前不需要存储数据的流水账, 以历史记录日志的形式, 作为后续问题排查的依据。事件的转发功能可将事件按照一定的转发协议发送至其他系统。

业务逻辑处理模块根据监控对象的数量、事件上报的频次支持分布式模式, 即其可以部署在多台独立的机器设备上, 采用可扩展的系统结构, 利用多台服务器分担采集和处理负荷, 不但解决了集中式处理模式中单台服务器的处理性能瓶颈问题, 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扩展性。

(2) 展现模块

主要由统一认证、监控对象管理、视图管理、统计分析、运行监控等功能组成。通过角色、操作人员、业务数据、事件等级等对象之间的关联, 来实现岗位的定义、岗位职责的划分、岗位人员的分配等, 保证操作人员各司其职, 进入系统后只能查看、浏览和处理其岗位职责范围内的内容。对原型以及监控对象对应的属性、属性返回值、诊断器、阀值等信息进行统一的配置管理, 对物理虚拟资源统一管理, 对不同厂商/技术的资源统一管理, 做到虚实适配、异构资源。平台采用多样化的管理视图, 从不同视角管理对象, 如机房视图、资源视图、应用视图等,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切换视图。平台对采集到的事件, 按需从不同维度进行丰富的指标展示, 如折线图、柱状图、饼图、表格等方式。运行监控主要是根据当前采集到的实时事件, 根据策略化的分析联动, 产生报警、创建运维事件, 并以声光报警的方式告知运维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系统特点

1. 可按需部署的多级监控机制

事件的转发机制使得系统支持总控/分控多级监控模式。总控系统集中显示整体系统平台布局、关键设备状态、系统重大报警等, 是整个平台运行状况的集中概括反映;分控系统集中显示某类或某个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设备和线路报警等情况, 是某个业务系统运行状况的集中表现。总控系统、各分控系统既相互联系, 又独立运行。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监控管理需求进行部署。

2. 灵活的对象管理模型

不同的管理对象需要监控的参数及数量不尽相同, 针对不同的参数, 检测的条件以及报警的级别各有不同, 如何有机地将软硬件各种物理/虚拟资源管理起来, 是体现系统可用性、扩展性的重要指标。

平台中将监控对象抽象为原型, 原型是对具体管理对象的定义, 原型由其属性以及属性返回值组成, 属性及返回值在系统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配置, 可根据属性返回值定义其诊断器、阀值。实际监控的对象即为原型的实例化, 即通过原型管理的具体内容, 如操作系统、软件系统、播出服务器等具体管理对象, 其可以继承原型的属性以及返回值, 这样既便于同类监控对象的管理也减少操作人员的维护。灵活的原型定义使系统可以涵盖更多的管理对象, 增强了系统的通用性。

3. 热插拔的多协议事件采集器

事件的采集主要由协议解释器完成的。协议解释器与监控对象实时状态的封装协议相对应。有几种实时状态封装协议, 事件采集中心就会有几个协议解释器。协议解释器作为组件, 在事件采集中心可以对协议解释器进行维护和管理, 可以动态地添加、启用、停用协议解释器, 从而可以灵活地做到支持多协议事件采集。组件式的多协议事件采集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4. 自定义的事件诊断模式

不同的监控对象其属性返回值的判断处理条件不同, 针对同一属性其返回值在不同的范围报警级别也不同, 平台通过可自定义的事件诊断模式来实现灵活的事件诊断功能。

系统预定义常用的诊断器如大于、小于等于、包含以及介入/之间等, 并可以动态设定事件的等级、报警形式 (颜色、声光等) 。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监控对象的返回值设置不同的诊断器、阀值以及事件等级, 从而可以做到事件诊断模式的自定义。通过单值判断模式、连续采样点概率判断等模式, 事件诊断中心可以根据自定义的事件诊断模式, 判断其所属的事件等级, 以便于进行声光报警等处理方式。

四结束语

目前随着系统规模越来越大, 管理复杂性大大提高, 用户对系统可用性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 而当前的运维部门普遍反映人员不足, 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支撑。通过此产品, 可以构建一个覆盖整个业务平台的关键网络、软硬件系统的监控平台。通过对网络、系统各种运行状态数据的采集、处理, 及时掌握系统整体的运行情况, 并通过监控数据的分析, 发现和预测系统的运行趋势, 为运维及平台改造提供决策数据支持, 从而提升运维效率, 实现运维部门的价值。

运行监控管理平台目前在有线电视和IPTV的播出平台中已经稳定运行, 在发现问题、准确定位问题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莉;广播电视网络的监控与管理;中国有线电视, 2012年3期

[2]邓瑞广;有线数字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统一网管平台的建设;中国有线电视, 2014年5期

上一篇:日语入门下一篇:重型胎盘早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