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

2024-08-23

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精选12篇)

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 篇1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浪潮正在改变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数字化革命呼唤新的技术,网络就是其发展产物之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深入千家万户。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具有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我们遨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传统方式的思维方法,在生活中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助,让我们坐在家里可浏览众多的网上图书,几分钟内即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各方面的信息等。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正以其优越的传播速度、扩张速度冲击着纸质媒体,显示出其无比强大的力量。网络阅读也已变成越来越多人选择的阅读方式。作为纸质媒体的期刊该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

1数字出版的必然性

社会文化形态是和社会发展同步的。文化的传播从始至今都是依附于最新的技术来变化自己的传播形态,因此,数字出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更快、有效阅读时间不断缩短、人们对文化产品要求更加便捷等特点。特别是数字出版产品在设计上更为人性化、综合化,它不但为我们呈现了未来的出版新形态,还将以此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今,青少年更热衷、习惯于阅读网上的新闻和利用手机传播新闻。他们对数字化传输的媒介似乎更感兴趣。而青少年的决定就是未来的决定,这将决定传统媒体的兴衰存亡。

就期刊而言,数字期刊从阅读方式上可分为3类:

(1)网络阅读。

早期的数字期刊在网上的表现只是简单的“电子版本”。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脑容量的增加,显示精度的提高,数字期刊也能像印制精美的纸质期刊一样,一页一页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平面纸质期刊更优越的是,它的广告或插图经点击后,可弹出活动画面,并配有音乐,体现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2)电子书。

电子书刚出现时容量有限,携带不便,一直未能推广。电子纸张的出现给电子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纸张利用正、负电荷作用显示,不借助光源,具有轻便、省电的特点,甚至还可以曲卷。这使得电子书具备了纸质出版物的所有优点,而又优于纸质出版物,因此,电子书取代纸质出版物是必然趋势。

(3)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类似电子书,缺点是显示面太小,同时受内存量和传输方式的影响,阅读速度太慢。但因其普及、便携,随时随地都可进行阅读,很受年轻人欢迎。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设备的存储量和传输速度都会大幅提高。对于阅读那些以文字为主的期刊来说,手机阅读是不错的选择。

从发展趋势看,数字出版必将取代传统出版而成为出版的主流。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将共生共存。鉴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电脑容量的增加,网络媒体应该成为纸质期刊数字化的首选载体。期刊要在数字化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与网络结合的道路。

2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的现状

期刊与网络结合的理想状态是最好的内容以最好的形式展现。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二者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网络媒体在“内容为王”的理念指导下,需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内容,它们为内容的来源和质量而苦恼;另一方面,期刊也在努力开拓多种渠道,吸引受众,为如何利用互联网而绞尽脑汁。网络媒体需要借助传统信息内容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赢得受众,传统媒体只有运用新型的传播技术才能获得新生,这是一种双赢的发展战略。

然而,目前媒体网站多数还只是其媒体母体的一个附属,网站在运作中受到体制和制度的束缚。媒体网站依旧按照传统办法运营,没有很好地了解互联网这一平台,未能抓住网络传播的特质,也没能依托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展开经营,丧失了充分发展的空间,而不能以第四媒体的独立形象,根据网络媒体的特质去开拓市场空间,这必然会造成网站经营的落后、竞争力的降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2.1对于媒体网站建设的认识不足

很多期刊社没有真正认识到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对网络媒体产生的威胁并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对自身网站建设没有紧迫感。

2.2媒体人员对于网络运营知识的缺乏

一些期刊尽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对网络传播的特性认识不深,对网站建设也缺乏明确的思路。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网络技术和网络知识,在信息的处理、版面的设计以及网站的建设上都不及商业门户网站,难以吸引网络用户。

2.3网站建设投入成本大,回收周期长

目前,期刊网站建设大都处在投入期,网站经营基本处于亏本或收益低下的情况。没有了利益驱动,期刊社也就不愿意花太多的人力、财力来建设网站。

3纸质媒体应主动适应变化,与网络媒体共发展

在网络媒体产生、发展且日益壮大的今天以及未来,纸质媒体必须适应新形势,壮大自身、发展自身,并利用新的传输手段,建立新的媒体终端,改造、升华自身。

3.1监测读者群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是纸质媒体发展的晴雨表,要用各种手段了解自己的读者群,如刊登读者调查表,利用发行渠道调查,利用广告客户调查,甚至利用专业调查公司进行读者抽样调查。一旦城市年轻读者减少,就要考虑他们的阅读方式是否已转为网络或手机阅读;发行总量下降,高年龄段读者和偏远地区读者比重增加,除了表明读者学历水平下降外,还应考虑是否也受到网络普及的影响。这些都是要随时考虑的问题,应对此及时作出相应对策。尽快建立网站,保证期刊品牌在数字化过程中的连续性。同时,编辑期刊的网络版,向读者提供优惠政策,使具有网络阅读条件的读者不放弃订阅本期刊。随刊向读者赠送期刊电子版或延伸阅读内容的光盘。这样,除了满足已习惯采用新的阅读方式的读者的阅读需求外,还可不断扩大数字期刊的影响力,争取数字版的新读者。

3.2及时转换角色

随着数字期刊的发展,期刊将变为纯粹的内容提供商,依靠内容取胜,依靠内容盈利。作为内容生产者来说,期刊数字化的到来,只是对期刊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会取代他们的地位。网络的互动越多,声音越多,新闻源就越多,这也使所有的互动、声音、新闻更具议论性、讨论性。也正因为网络新闻的议论性、讨论性,使得网络信息嘈杂甚至比较嘈杂。人们在嘈杂的声音中,无法和难以找到一个中心,故而失去其权威性。期刊的优势在于它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深度报道的潜力、公信力。因此,期刊的发展必须利用这一优势,打造自身实力,在内容上下工夫,下气力,用具有深度、厚度、权威性、公信力的报道,显示其不可替代性,从而实现与新媒体的并存、共赢和同步发展。

要保证做到以内容取胜,就要培养具备创造、创新意识的编辑队伍。如果说,新的技术、新的出版形态仍属于竞争力范畴的因素,那么编辑不断的创造力则属于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将是期刊立足市场的有力保证。

期刊是连续出版物,它的特性决定了创新的必要性。编辑要深入社会生活,挖掘、采集第一手材料,不断推出新的策划与选题,使得期刊不管是数字形态还是传统形态,都能做到以内容取胜。采用网络制作手段,让纸版期刊得到延伸,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我们的期刊。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它并不能创造内容。内容不断精品化,这是我们永远追求的主题。

3.3转变经营模式

由于角色的变化,期刊传统的赢利模式将发生改变。任何新技术的价值最终都要体现在实际应用之中,从编辑方式到出版流程,从发行方式到发行渠道,从市场推广到广告运作,都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模式,积极探索、采用新的技术含量高的模式。网络营销是数字时代期刊发展必须适应的新型营销方式。

网络营销是网络环境下以网络为工具的营销活动,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和地域限制、无版面约束、内容详尽、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成本低等特点。网络营销的常用方法有搜索引擎、交换链接、网络广告、信息发布、论坛营销、博客营销、个性化营销等。营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缩短期刊的出版周期,扩大期刊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网络读者。

4结论

数字出版的推广应用并不预示着传统期刊的消亡。任何新技术都是作为工具、手段或载体出现的,内容才是出版的实质。只有立足内容这个根本,再搭上数字出版的快车,传统期刊才能焕发生机,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摘要:网络媒体出现后迅速抢占了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期刊必须顺应数字化出版的潮流,主动适应变化,继续发挥期刊有深度、有厚度,以及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优势,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网络制作手段,使期刊的影响范围得以延伸,从而实现纸质期刊和网络期刊的并存、共赢。

关键词:数字出版,网络媒体,期刊

参考文献

[1]熊彦清.期刊数字化:新技术带来新发展[N].中华读书报,2007- 03-14.

[2]陈天晗.建设新型的数字化媒体终端[J].新闻战线,2007(6).

[3]许亚男.中国期刊:纸上网上同发展[N].光明日报,2005-07-28.

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 篇2

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既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就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借助

媒体搭台,注重活动中感悟”。

一、注重生活问题情景的有效创设

课一开始,如何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生活问题情景的有效创设,能收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同时把数学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制作了“小兔玩陀螺的情景”,这一生活情景的创设把同学们带到了游戏的快乐之中,同时也把同学们带进了“圆锥的认识”中,接着我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生活中“圆锥”图片,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圆锥体就在生活中,圆锥体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

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

二、注重在旧知向新知的迁移时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环环相扣,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迁移规律,巧妙地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的问题,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距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降低了教学难度。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引入新课后,我问:“谁能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这一设计,不仅复习了圆柱的知识,而且在 “圆锥的认识”时也起到了一个极好的铺垫作用。在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时,我说“每组的学生拿起桌上的圆锥,感觉一下和圆柱有哪些不同?围绕这几个问题思考:

1、圆锥有几个面?

2、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3、侧面是什么面?

4、圆锥的尖顶叫什么?”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通过用手摸,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生很快说出了圆锥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进一步学习圆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在思维卡壳时启发

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会遇到不能做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运用电教媒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与过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圆锥的高”的认识,显得有些茫然,有的同学把圆锥的“母线”当成了圆锥的高,有的虽然指出了圆锥的高就是“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可总让人感到明心不明口。这时,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加形象、清晰地看到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学生可以说是茅塞顿开,全面认识了“圆锥的高”及“圆锥高的条数只有一条”。

四、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

顾明远教授曾指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协作,共同探讨,合作互助,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人课外都制作了圆锥,每个人都备有直尺和三角板。教学“测量圆锥的高”时,我让同学们先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有的水平的端着直尺,有的竖直的扶着三角板或直尺,有的在读数,有的在记录,不一会儿就测出了圆锥的高,并总结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然后让小组代表展示“测量圆锥的高”方法,边说边做,其他同学是边看边评。这样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全班交流,学生不仅归纳总结出了“测量圆锥的高”方法: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个直尺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直尺和三角板或直尺间的距离。而且还提出了“测量圆锥的高”时要注意的问题。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还养成了互助、合作与交流的好习惯。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一点探究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形势下,我在校既是信息技术课老师,又是数学课老师,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 信息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

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206国道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

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由于农村班级人数少,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

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

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

用。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6年4月 [2] 王跃:《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4月

[3]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年11月

十年的心愿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人把教师比作春蚕和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老师们,为同一块土地精心耕作、无私奉献着,为此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而我,一个热血青年,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信息技术竞赛”教育事业上一直执着地追逐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光阴荏苒,转瞬间在教育战线上我将度过第十个春秋了。不堪回首,酸甜苦辣各显其间。1996年学校一毕业,我被分配到合肥市大杨镇大杨中心小学任教,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师,由于自己喜爱计算机,兼任信息技术竞赛兴趣小组辅导老师,作为合肥市远郊的一所农村小学,在计算机编程上创建业绩,用“比登天还难”来比喻并不夸张,但我却坚持了10年,并且成功了,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在农村普及信息

技术和创新思维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的重要性。

记得在1996年,我第一次带队参加合肥市计算机竞赛,成绩公布后,我校一名同学荣获了优秀奖,从那以后我就暗下决心,希望有一天我的学生能进入合肥市计算机竞赛复(决)赛,我一直努力着,一次次失败,但我没有气馁。由于平时有数学教学任务,我常常利用早到校,晚回校的时间给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执着信念驱动之下,今年,也就是第10年,在庐阳区第四届计算机信息学竞赛中,有4名学生进入了复(决)赛,并荣获团体第五名,在合肥市第二十二届信息学计算机竞赛中,有3人进入复(决)赛(合肥市四区三县只选拔41人进入复赛),在区、市级中共获得奖项19人次,这对于合肥市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来说是何等的不容易啊!这19个证书凝聚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是我十年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漫漫的求索与执着的进取中,我逐渐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执着是成功的关键。因而我感觉自己在前进,在成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培根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是收集,不应该像蜘蛛只从肚里抽丝,我们应该像蜜峰,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我深深地懂得,是在前9年的总结和

执着追求的基础之上,才会有第10年的硕果。

在信息技术编程中,由于农村学生基础差,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才能有编程的基础,然后再教学英语单词,让学生读懂程序题,学会自己去编程。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文化课,我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上课,早上7:00,中午1:00成了定例,在学生的训练中,我几乎谢绝了朋友、亲友的交往,白天潜心钻研如何利用好业余时间,既不让学生累倒,又要学生学好;晚上阅读大量书籍,出试卷,上网搜索找题目。在今年临近第一场赛的双休日,合肥市大杨镇岗西小学王义全校长邀请我协助虹桥小学对新赠送的电脑进行安装,我犹豫了再三还是拒绝了,我清楚地知道,离开一小时,就意味着学生少学一小时,那是场高智商、高水平的人才较量,如果有一点闪失,梦想将变为幻想;在第三场赛后的第一个双休日,母亲打电话叫我们回家,说她想孙女了,当时正在准备迎接第四场赛,我对母亲说再等半个月吧,现在实

在太忙了。

当然,累也是一种快乐。有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今年合肥市庐阳区第四届信息学复(决)赛前4天,我感冒了,嗓子发炎了,但我仍坚持带着嘶哑着嗓子给学生上课,竟然第二天有两位学生不约而同地带来了感冒药。我笑了,我不是不吃药,而是不能吃药,因为我知道,药的负作用,将是致命的,那就是睡眠,而此时此刻的4天,对于一个进入高水平竞赛的到来,我很清楚不应该做些什么,但此事却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伟大与神圣。是的,作为我们教师来说,我们总会向往辉煌灿烂的明天,但明天是由每一个今天垒成,有向往有行动有坚持,方会使刹那变成永恒,使梦想变成现实。昨夜微霜初渡河,今晨秋风凋青发。每一项新的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项挑战,我告诫自己只要执着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让自己在充实中完善自我,在宁静中储积生命的动力。只要“把自己平凡的工作当作宏伟的世界去

研究,你就会发现无穷的乐趣”。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是在这个信念下,在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10个年头,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梦想,我坚信,在这种信念之下,以后的人生之路会更加光芒!

(本文发表于2006年8月24日合肥晚报“教育视线”栏,作者2007年在信息学竞赛方面获合肥市庐阳区团体第一名;2008年荣获合肥市庐阳区团体第二名,合肥市团体三等奖;2009年被调到合肥市五里拐小学任教,在区信息学竞赛中,所辅导的学生又有7人进入决赛,至发稿正积极带领学生向更高的目标

迈进。)

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

[内容摘要] 作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老师,我想可能都有一个相同的“困惑”,就是在应用题方面,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如何较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是我们从事小学数学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这一直是我从事数学教学探索的问题,并力求更好地解决

它。

[关键字]应用题 思维 流畅性 灵活性 准确性

解答应用题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则是思维训练获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证。本人从事数学教学近十年之久,多年承担高年级数学教学,面对学生对应用题的“苦恼”,自己一直在探索这方面的教学方法,现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

一、认真审题,揭示联系,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能否正确的解答应用题,首先是审题,我注意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审

题。具体做法是:

(一)熟悉性的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

目中的意思;

(二)批划性的读,即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将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划下来,帮助

理解题意,疑难之处也应标出来;

(三)推理性的读,以弄清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题

思路的指向。

一题多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好形式。如给学生一组条件:“西村小学五年级有拉生50人,女生40人”。要求多方位地提出新颖的问题。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议论,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五年级共多少人?

2、男生它女生多多少人?

3、女生它男生少多少人?

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

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6、男、女生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7、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8、男生它女生多百分之几?

9、女生它男生少百分之几?•

10、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它是多少?…… 使他们的思维多方面、多层次

地扩散,为提出多种解题方法创造条件。

二、合理想象,多向探求,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例如:从“一本书8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4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三个条件中,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

经过思考后学生提出:

1、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可知小红第一天读书的页数;

2、从第一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小红第二天读的页数;

3、•从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1)两天共看56页,(2)还剩24页没看;(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4)第一天看的是第二天的 1。

4、•从以上三个条件可知:(1)两天共看45页,(2)还剩24页没看;(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

(4)两天看的页数的比是4:3,……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锻炼;解题思路它以前活

跃,化难为易的本领也逐步具备了。

让学生掌握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深刻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寻求多种解法,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训练,学生学会多向思维,就能开阔思路,使思维敏捷,达到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自我评估,比较鉴别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少数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有时解答了却不知确与否。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我要求学生在确定计算步骤,列出算式后,不要忙于计算结果,先要讲出算理,看是否合乎题意,是否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

有的题虽然计算出结果,还应要求学生根据题意估算结果是否合理。例如:“车站有货45吨,用甲汽车10小时可运完,用乙汽车15小时可运完,两车同运,几小时可运完?”有的学生算式误为: 45÷(45÷10

+45÷15)•=270(小时)。

我先不肯定结果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估算结果是否符合题意。(1)同一批货物,用两辆车同时运比一辆车单独运所用时间一定要少,而270小时却大大超过一辆车运所用的时间;(2)甲10小时能运45吨,乙15小时能运出45吨,•如果甲、乙各运270小时,所运货物总重量应大大超过45吨;(3)甲运45吨需10小时,每小时运4.5吨;乙运45吨需15小时,•每小时运3吨,则甲乙一小时共运(3+4.5)

吨,甲乙共运45吨,只需45÷7.5=6小时。

由于平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学生对各类题目的理解透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思维的正确性明显增强。但仍有学生思维狭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出切实可

行的经验、促使他们用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练员的心理因素和训练教学行为对训练教学效果的影响

摘要:

体育运动训练更加注重教练员的心理品质因素。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心理特征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对运动员的影响很大。运动员身心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教练员积极有效的手段,更需要教练员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更高自身行为。

关键词: 心理品质 训练教学行为 教练员

一、教练员的心理品质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1、教练员认知因素对训练效果的影响。教练员的认知因素包括认识能力(教练员的质量、专业知识和认知方面的的水平)和认识方法,在认知能力方面教练员应该具备全面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讲解示范的能力善于了解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观察能力,教练员是复杂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结合。为了使训练有效进行,教练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智力水平决定是否带好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因素。但超过一定水平以后智力水平就不再起显著作用,而其他认知因素或人格因素则起着更大的作用。既然一般智力水平在达到某一临界点之后就不再是教练员的重要决定因素,那么还有那些认知能力对教练效果产生影响呢?现代研究表明,教练员的讲解示范能力及训练课所表现出来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关联,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适当和运动量的多少是一个必要条件,教学效果取决于传授知识、技能的数量。训练教学中教练员必须注意更新技术技能,授予运动员有效的技术。

认知方式,从而影响训练的效果,教练员要善于对运动员的情感、态度做出相关的反馈,在行为上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和觉悟状态,善于与运动员相处、沟通对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更喜欢有独立性的教练,因为他们更理智、更自信、更富有吸引力。所以教练员对不同年龄的运动员选择最佳的认识方式,使训练

课的训练更有成效。

2、教练员的人格因素对训练教学效果的影响。教练员的主要职责在于传授知识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教书育人”。如果说教师认知诸方面的能力主要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的话,那么教练员诸方面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决定他能否有力促进运动员人格的发展,从而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教练员的人格特征是运动员对教练员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影响。运动员心中所喜欢的教练员会被运动员视为心中的偶像。尊敬、崇拜和信服他们。

教练员要洞察运动员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为运动员着想。为了提高训练的效果,教练员要注意自身良好行为的培养,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地做起,靠自己良好的行为迁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情绪的同情心,交往中的平易人”是教练员特别重要的品质。

当然,教练员的人格品质,对训练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还有教练员的价值观等。一个人的价值观对影响其对事物的好恶、动机、诀责和行为。教练员需要对自己所担任的工作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当训练有重要的意义时,就能够满足他的成就感和情感上的需求,才会在训练教学中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才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可能的开启运动员的思维、调整运动员的兴趣。

二、体育教学课程行为对教学、训练效果的影响

1、训练课行为是教练员在课上具体训练教学行为和运动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行为的契合,包括:态度、举止等等表现,也包括言传身教。我个人认为,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训练效果,教练员给运动员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给运动员情绪上的感染。当然这种作用对青少年更起作用。优秀的教练员的特征因素,慷慨的奉献知识和时间的精神;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对待教学训练,对待运动员多样花的训练手段,良好的说、听能力、理智上的人格上的真城和正直,是教练员的训练技巧,组织教材能力,和睦关系,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对待训练教学,与运动员。

2、在训练教学课技能的教学方面,最好的教练员很可能是一位已训练教材内容(知识、技能)为宗旨的独立性的教练员,他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与训练,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这其中运动训练中的非语言行为的作用甚至超过语言行为。例如:教练员通过点头、手势、运动、眼神、表情、沉思、感叹来表达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信息。有些非语言信息行为在训练教学对运动员的调节、加强、强化、鼓励等等起到

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影响训练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对教练员来说这些众多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心里品质和训练课行为。不同的教练员具有不同的心里品质,也会选择不同的教学训练手段,而训练教学的有效性对教练员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教练员根据不同的训练教学情况和自己的心里优势,适当的选择适合与训练教学对象的训练教学手段,才会使教学训练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杜江涛 安徽体育科技 2008、1期P33

2、斐和平安徽体育科技 2007、5期P12

3、陶文英;试论体育教学中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4、焦旭妮;试论基础教育中体育对人格培养的价值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在创造”

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重氛围营造,让学生参与数学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们: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

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这种“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

趣。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

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

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他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之为教,不再全盘授之,而在相继诱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体现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

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

数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的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的再创造数学。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不断的“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知识会越来越深。

五、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应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让你我的课堂有孩子的笑声-----谈数学课堂的教学幽默功能

中外教育的调查显示,未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中,富有幽默感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之一。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把课堂当作传承知识的场所,而应该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思维灵感的“乐园”。能使教学产生快乐情趣的方法很多,但最直接最有效的还数幽默。

教学幽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新奇、巧妙、风趣的语言、表情、动作表达出幽默感,既使学生忍俊不禁,引发出健康的笑,又使学生品位和深思教学内容。教学幽默是教师教学机智与创

新能力的展示,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的教育功能。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教学幽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有位数学教师外出上公开课,因汽车晚点,借班学生早已坐着等候,离正式上课还有两三分钟,他抓紧这个时间与学生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对话:

师:同学们猜猜,我最喜欢怎样的学生?

生:老师最喜欢听话的学生。师:大家同意他的回答吗?

生:(齐)同意。

师:我不同意!(学生诧异)假如老师讲错了,你也听话?(学生大笑)

生:(齐)不听话的学生。

师:嗯?你们不听话也叫我喜欢?(学生大笑)不行不行!

生:既听话又不听话的学生,老师您最喜欢。师:妙!今天上课时看哪些同学能做到这一点。上课!

上课时,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个个求知若渴,教学效果特别理想。

二、满足学生认知的需求

由于认知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重复出现同类错误。采用训斥或罚重做若干遍地方法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因此,只能收到短期效果。要使学生根治这些错误,不妨适时来点幽默,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认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如以为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遇到“小华家离学校有多远?”好几个学生都答成“小华家离学校有800远。”就将这些学生叫到面前,一一笑着问:“××,你有多高?”“我有156厘米。”“不,你应该说是156高吧。”再问:“××,你有多重?”“我重35千克。”“不,35重。”他们听了以后,一个个羞愧的低下了头,并且很快就更正了错误,以后再也没有出现

类似的错误。

三、活跃数学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巧妙的创作和使用教学幽默,使教学幽默有助于学生加深和拓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鸡兔同笼,头有45个,脚有11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笔算,有的心算,却算不出来。问题在哪里呢?鸡的两只脚和兔的四只脚在捣乱。于是,老师就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接着老师说:“现在鸡与兔的脚数一样了。上面有45个头,下面该有多少只脚呢?”“45×2=90只”,同学们齐声回答。教师问:“与先前相比少了多少只脚呢?”“少了26只脚”,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叫了起来。老师再问“这26只脚哪里去了?”等等问题后,同学们很容易得出了答案。这古老而烦人的题目,就在老师幽默地“命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

中,使学生饶有兴趣又明白的领会了解题方法。

四、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

教学幽默对学生心智的影响,是为理论与实践证实了的。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常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一件事上,而不被其他思想打扰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在课堂教学中间来点幽默,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劳,点亮学生的兴奋之灯。有时一个风趣的比方或反诘,引起一阵笑声之后留下的将是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解答文字叙述题“36乘以8加4的和,积是多少?”往往有的学生“走一步说一步,”一看8离乘近,就用36乘8,然后再加4,显然就错了。我在教学时,先在黑板上写出一句话:“弟弟吃了哥哥的苹果。”然后带领学生通过缩句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即:弟弟吃了苹果。接着我马上质疑:“能不能因为’哥哥’二字离’吃了’最近,就可以先理解为’弟弟吃了哥哥呢’?”学生大笑,连说不行,应该全面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时我再出示例题,学生已能正确理解了。

幽默给人们带来轻松和欢笑,然而,现代学校的课堂上轻松和欢笑声是越来越少了。“让那些终日板着面孔、永远不苟笑脸的老师下课!”一名小学生在“假如我来当校长”的征文中,这样坦陈心曲。学生是多么渴望那一刻的轻松和开心啊!也许你暂时没有好心情,但课堂是“圣地”,容不得心染杂尘;也许你缺乏一点幽默的天赋,那就努力吧,做一个有幽默感的教师,让你的课堂多一点笑声。这样的课堂你我才会都

变得轻松。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与思考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吸引更多的孩子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越来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题,新课程强调: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应该创设一种浓浓的交流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

数学教学中来。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师们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不需要怎样调动就能很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而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作为老师如何才能创设一种积极交流的氛围,吸引这一群沉默的大多数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呢,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笔

者认为不妨作如下尝试:。

一、精心塑造自身美好形象,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参与教学中来。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教师良好的形象对于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总体来说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最容易吸引学生。要想给学生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不妨这样做:一方面,教师要时刻要让自己的外在形象保持简单、干净即可,这一点不需要笔者累述;当老师的这一点做得都比较好。另外一方面,就是不断修炼内功,这一点涉及的范围又太广,标准的普通话、漂亮的粉笔字、优美的歌声任何一点都可以让您的学生对您崇拜无比。当然师生最重要的交流在课堂中,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才能对学生保持长久的吸引力。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你要精心备课,把握住教材的重点,把教学流程装在心里,一旦进入课堂你要很快进入角色,尽可能的做到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用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用耐心的指导让孩子感到亲切。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并且持之以恒,你绝对成功了。如果还有不够好的地方,只有自己不断修炼,让威信在孩子心中逐渐建立,时间长了,你的课对孩子就有长久的吸引力,这样你上课时每一个字学生都会认真听,也愿意和你交流。这就是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孩子持久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过程,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

1、巧妙设计导入,是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教师教学如果能够从学生身边问题情景切入无疑会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例如,教学《近似数》一课,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师:我们四(1)班有多少人?生:32人。师:像这样能够准确数出来的数叫做准确数;师:那中国有多少人呢?生:13亿。师:13亿是准确数吗?学生讨论后教师揭示:像这样不能明确数出多少的数,我们用一个与准确数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这节近似数的导入非常自然,教师教学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显然非常感兴趣,参与的积极

性高。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将学生参与引向深入。

郭沫若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

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例如我在一年级《统计》教学中是这样的做的,课的开始我是先营造了小动物给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在师生共同演示了统计小动物的只数后,这时学生已经明白了先分一分,再摆一摆,最后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这时就让学生独立统计小动物们给大象带来的生日礼物,学生当然很乐意,在讲清要求后,学生自主的投入到统计的过程中去了。随后又安排了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这一游戏环节,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统计的方法。整堂课学生都处于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倡以学生自主探索的的理念是对的,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不可少。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以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3、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课堂教学,尤其是对外的公开课教学教师往往害怕学生出错,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当学生出现了错误我们老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应该让学生呈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其次我们可以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想法再次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讨论,辨析辨析,直到真理越辩越明,乃至水落石出。最后教师再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重视过程与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是起制造矛盾,调节矛盾的作用。

4、学会倾听与表达,以充分体现有效学习。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释难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项技巧非常重要,那就是倾听。倾听方法得当,习惯有素,配合默契,能使课堂的每分钟有效地得到运用,这样对于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在每节课中教师都能不断提出思考、探讨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步步深入,一定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数学知识。

三、重视自我评价,是衡量学生参与的重要元素。

在人的一生中,学生时代是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最佳时机。学习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没有办法进步,我在自己的课堂中是这样做的,每次在总结全课时我总是会问: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时间长了学生对自己就会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并且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不会在学习中迷失自我。这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元素。

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就给我们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研究和形成服务于实践教学目的需要的教学模式。不管是何种模式它们均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积极参与。“参与”做为一种能力,直接为小学生以后走上社会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奠定基础。在长期正确参与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态度、情感等社会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参与”做为一种人格品质特点,小学生一旦逐步获得,对其今后的健康人格发展,对其发挥自身潜力,自信心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参与”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必须伴随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之中,同时,参与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习惯培养的要求。因此,提高学生在课堂的主动参与意识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

初中数学借助多媒体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直观生动

数学知识是一门抽象的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逼真、具体的画面声音,给学生提供一个富有趣味的、具体形象的数学学习环境。多媒体在初中数学中辅助教学,可为学生了解真正的数学知识发挥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的特点是声光色一体化呈现内容,画面美观直观,对于初中生而言,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学生学习几何的问题时,这是相当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利用多媒体来呈现就直观多了,学生一目了然。移动图形是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对于几何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多媒体可以倒退、放大、快进的特点,可以更加方便教师的教学,不用一支粉笔不停地画、不停地擦,便捷了教学的开展。利用多媒体可以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扩大教学容量

在数学教学中,新课改一直都大力提倡数学教学生活化。而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单纯由教师的语言描述恐怕有遗漏和偏颇。采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瞬间在网上插入进来,一堂课内,可以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和数学信息,增大教学的容量。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将网络资源内容补充在教学实践中。这样教学后,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如,学习“圆”的内容,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利用圆形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清楚数学的学习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还可以帮助教师突破难点和重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这也是贯彻教学三维目标的体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新课改后诞生的一个现象,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手段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现高效化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世文.初中数学的教学艺术[J].吉林教育,2013(04).

[2]曹英,吴帅发.从新课改实施看初学教育的改革[J].江苏教育,2012(04).

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 篇4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 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趋力。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教学实践中, 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 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效果, 创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观看生动画面的同时, 渐入佳境, 在愉悦的气氛中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 积极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入一个精心设计的符合儿童心理的情景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探索知识的活动中, 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积极。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 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 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 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 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 它必须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形象, 声音, 色彩, 就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 我们就能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融形、声、色、动、静于一体,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上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例如, 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一昼夜钟面从0点到24点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过程, 随着钟面的变化, 同时演示夜色, 星星、月亮逐步变淡, 太阳慢慢升起, 再到夜色, 星星、月亮的过程, 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融形、声、色、动、静于一体,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上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二、借用多媒体技术, 拓展课程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 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必将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 提高教学效率, 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在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实践探索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值总是三点多的基础上, 告诉学生, 古代数学家就已经研究出了这一点, 演示《周髀算经》, 算经中就提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周三径一。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周三径一”已经不能适应, 进而介绍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求圆周率的思想和方法, 让学生直观体验。利用课件演示, 先出示圆, 再依次出示圆内接正六边形、圆内接正十二边形、圆内接正二十四边形、圆内接正四十八边形、圆内接正九十六边形……正六边形的周长正好是圆直径的3倍, 正十二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05828倍, 正二十四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320628倍……师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发现, 而再继续分下去, 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的周长越来越接近3.14。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研究历史, 渗透了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播放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精密值中做出的贡献, 以及现代数字技术发展在计算圆周率精密值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了圆周率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在完成教学目标后, 设计了这样一个“了解人民币的历史”环节, 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 知道中国货币历史久远, 夏商时代以海贝为币;金属币始于商代晚期的青铜贝, 距今已有3000余年。春秋战国时代, 货币文化有很大发展, 金属铸币后先后有布币、刀币、有文铜币、金版及有孔圆钱等等, 形成文字、形制各具特色多元格局的货币文化。以及发展到现在的第五套人民币, 通过图片与文字的再现, 真实得演绎了人民币的发展历史, 让低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妙用多媒体技术, 促进学科整合渗透数学美

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 篇5

借助网络融资平台 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加快县域经济建设,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满足重点项目、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宁城县金融办认真贯彻自治区关于印发的《内蒙古融资服务网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内金办发

[2013]102号)精神,积极组织县内企业登录注册内蒙古融资服务网,上报融资需求信息,截止目前,共审核通过了5家企业作为县内重点项目进行融资。该融资服务网站的开通运行,为银企双方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提供全新的接洽模式,提高县域企业的融资成功率,创新了融资模式,拓宽了融资渠道。(宁城县金融办曹雅慧)

借助多媒体辅助小学古诗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电教媒体;良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三十几首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精练,感情丰富,意境深邃,而且韵律和谐优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使用这部分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古诗教学,不但未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还难以达到使我国古代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古典文学精品得以流传的目的。为此,我们进行了借助多媒体辅助古诗教学的研究,把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用国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配上古典音乐,以及名家的朗诵,制作成电教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形成了多媒体辅助古诗教学的特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本人在这方面的几点尝试:

一、借助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传统的古诗,就是老师定下一个框框,学生就按照老师的意图,学习字词,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长此以往,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枯燥无味。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我在进行《忆江南》这首古诗的教学时,是这样尝试的: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目之能见,耳之能闻”的教学媒体——古诗配画的录像。学生看着电视屏幕上那一幅幅清新亮丽、栩栩如生的画面,顿时赏心悦目。与此同时,还听到悠扬悦耳的古筝乐曲,以及抑扬顿挫的朗诵。老师从他们那一双双喜悦、愉快的眼神里,了解到学生们在这种音像的氛围中产生了对此诗的兴趣。于是,趁热打铁,老师要求他们把刚才观察到的景色进行描述。出乎意料,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竟能对画面进行这样的描述:一道夕阳的余晖斜照到江面上,使江水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青山、绿水,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十分美丽。由此看来,借助媒体辅助古诗教学,使学生不但感受到画面的美,而且欣赏到韵律的美,这样从多方位、多角度刺激他们的感官,唤起他们的情感,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借助媒体,帮助学生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首古诗,语言凝练,高度浓缩,还有许多学生在现代汉语中未常见的特殊句式。显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和理解都比较困难,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是利用古诗配画的媒体,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画面,把诗中描绘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然后让学生去观察思考,直观感受画面的意思,老师再适当点拨,解释一些关键字词,学生也就很快地理解诗中的含意,甚至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如我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进行了尝试:古诗的前两句这样写“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学生对诗中“西辞、黄鹤楼、烟花”等词语都难以理解,还要把整句诗的意思用语言描述出来,那就更难了。于是,我先让学生看古诗配画的录像,慢慢从画面去体会。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画面上描绘的是这样的情景:诗人李白伫立江边,雄伟壮观的黄鹤楼矗立在江边的黄鹤矶上,友人孟浩然在江边与李白分别,将要坐船到扬州去。学生看完了录像,明白了画中的意思,再联系诗句,很快就理解了诗意,并能照画中的描绘来讲述诗句的意思。由此可见,借助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媒体,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习古诗,最难之处,就是想象诗的意境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否突破这一难点,是学好一首诗的关键,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理解和体会诗意精髓的重要环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就是老师把古诗的意境用语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想象,去品味。这好比吃别人嚼过的馍馍,食之无味。很难收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我认为应该用古诗配画的教学媒体,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创设一种与诗意诗境相融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充分发挥想象,就会使古诗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我在进行《江南春》一诗的教学时,为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是借助媒体引导学生联想的。先让学生观察古诗配画的录像,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得到了调动,口诵心维地进入了意境,一幅生动的情景交融图在脑海里形成。使之被诗中的情景所牵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由此,情不自禁地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是愉快、高兴的。从而体会到诗人对深秋的景色产生一种“喜爱”之情,“热爱”之情。由此可见,借助古诗配画的媒体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不仅使学生能展开丰富的联想,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如教《所见》一诗,城市学生大多没有骑牛捉蝉的体验,很难进入诗的意境,课堂中,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并逐句讲解后,要学生闭上眼睛“看电影”,老师提示;“一个小牧童骑在牛背上,随着黄牛缓缓的脚步愉快地唱起了乡间小曲,清脆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间,唱着唱着,忽然看见在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提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想象,但还欠具体,如唱山间小曲,猜想到底是什么歌?牧童为什么忽然闭口了?牧童的表情怎样?我再把事先在农村特意摄制的录像带放给学生看,学生加深了印象。

总而言之,借助媒体辅助古诗教学,通过古诗配画,感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中国古代诗人诗画创作的独特性,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很好地理解诗意,还能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所学的古诗永久不忘。

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 篇7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有许多“传统媒体将死”的声音,更有“纸媒已死”的断论。而如今许多传统纸媒开始转变传统的策略营销,依托新媒体平台探索新的营销方式。从最早开始做网站,将纸质内容搬上博客,投奔微博,做APP,到现在陆续在微信平台开通公众账号等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传统媒体在当今新媒体盛行的大环境下发展,但并不能高枕无忧,因为如今面临的挑战比任何时候都要严峻。

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纸媒仅仅利用“传统”的营销方式向新媒体平台转型,已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适时开辟出一些“野路子”,也许才能寻求传统纸媒真正的发展。而在这一点上,《壹读》杂志转型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媒体这个江湖中,《壹读》杂志的新媒体算得上是一朵“奇葩”。尤其是在微信上的成功,得归功于微信这些年的蓬勃发展。

随着智能终端与无线互联网环境的普及,微信以其庞大的受众群体主流媒体形式,从根本上逐渐改变了媒体传播格局。在移动社交应用风靡全球的今天,微信凭借准入门槛低、即时信息推送、实时互动共享等一系列特点,无疑已经成为一种媒体热议、商家热捧、专家推荐、公众依赖的信息传播工具。根据腾讯Q3财报2013年第四季度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1月18日,我国微信用户数量已达到6亿,微信平台已开通的公众账号已超200万个,公众账号日均注册量约8000个,其中经认证的公众账号超5万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微信是继微博之后又一个深刻改变互联网信息的入口。微信平台在网络营销方面的应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用户认可。

那么,作为传统媒体进入微信领域之后,应该以何种姿态运营官方微信,寻求自己的发展?

一、形式多样,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

对纸质媒体来说,一条新闻的表现形式不外乎就是“文字+图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读者群的阅读需求。而微信平台上的阅读方式有“文字+图片+视频+语音”,你可以选择任何一项你喜欢的方式去阅读新闻,显然这是一个综合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类型交错使用,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可以避免用户由于视觉疲劳或惯性接收而丧失阅读兴趣。

二、类App有效减少成本

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微信与受众“直接对话”获取反馈信息,新创意之后再通过销售、市场来推广。这不得不归功于微信平台的类App Store的功能,因为它大大降低了创业者和用户的成本。微信的出现对媒体来说彻底解决了“海量”和“精确”营销的问题,微信实现了用户系统的管理,利用个体的众包和数据的挖掘,以超低成本的方式实现海量和精准的平衡。

通过微信,各种类型的公众账号和轻量级应用就可以进行推送和服务,而不需要从App Store下载应用。微信向营销者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可能性。微信在未来会成为一个开放平台,营销者可以开发有独特功能的插件,这在营销技术上是一场革命。随着HTML5技术的普及,营销者完全可以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营销工具,然后用微信发送给用户。

三、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性,便于沟通

在激烈的杂志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杂志社重视开展与读者互动的活动,注重以互动的方式来吸引读者,这种互动模式已经成为办刊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这种模式,对于了解读者、认识市场、探索新的杂志经营规律、模式、市场竞争力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借助微信平台“点对点”的消息推送形式向用户传达信息,从而达到即时互动的最佳效果。同样用户也可以向某一个微信号发送消息,直接沟通对话,这样方便了交流。升级版本后的微信公众平台上还开发了评分功能,在每条信息推送之后直接收取用户的私密反馈和留言,再加以汇总与分析,这将使媒体对内容产品和受众需求的契合度有更清晰地认识,以便媒体及时调整和改进。媒体也可以通过公众平台来做一系列问卷调查、栏目测试等,这样可以节约了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对新闻内容生产具有极大的意义。

如今,许多传统媒体陆续在微信平台开展了多种互动推广活动。例如,《Vista看天下》的“我爱问编辑”“男女私房话”“攻心计”以及《新周刊》的新周TV等。其中最多的就是,粉丝只要回复某一关键词,平台就会推送相关信息。而其中的“有奖竞参”模式是吸引粉丝有效互动的一种方法,效果明显比传统的模式好很多。

四、分享朋友圈,实现传播力共鸣和延伸

微信用户数量达到6亿,如此巨大的人群与高频率的活跃度被众多媒体看重,如同前几年微博营销一样。“微信营销”应运而生,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没有字数限制,文本长度随心。再加上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有着超强的容量和转发功能,发布后可“点对点式”地传播,到达率高,转发率也高。因此,就个人的微信朋友数量看来虽然不可与微博的粉丝对比,但因为朋友关联度深,这种我传你,你传他的传播形式远比微博传播率要高。

微信的朋友圈平台不仅仅用于单向的信息发布,更多的是体现其互动的特性,特别是与读者受众之间的互动。杂志微信可通过线上的话题发起,引发线下的活动,发挥其衍生价值。在这过程中,赢得了更多“粉丝”的关注,逐步提升微信自身的社会知晓度与影响力。而从杂志的营销发行角度来看,杂志微信开展衍生活动所产生的衍生价值,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作用于杂志发行的推动力,形成杂志自身品牌形象塑造与营销的良性循环。

五、内容为王,形式丰富性

《壹读》前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说:“对媒体公司来说,最好的品牌就是内容,用内容营销内容是最好的营销,如果内容足够好,品牌美誉自然会来。”

首先,作为依托微信平台发展的杂志,其根本任务依旧是发布新闻内容,并依靠发布的内容来提升人气,扩大影响力。所以,杂志微信应当致力于以本杂志新闻为主的新闻信息的发布,依靠动态的、最新的、最能引人关注的内容来抓住读者的眼球,进而引起群体关注并通过朋友圈分享更广地传播开来。

其次,“内容为王”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壹读》在这个高度“网络化时代”的确制作了颇有新意、可圈可点的内容。开设创新栏目设置、完善版面编排,同时根据不同渠道特性进行二次加工与分发,满足了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

在《壹读》纸质版面上开设专门的栏目报道受到关注度高的热点内容和主题,再通过微信平台版面实现杂志内容传播。微信“碎片化”的“浅阅读”与杂志“全面化”的“深阅读”相结合,让受众在杂志上看得到微信,在微信中读得到杂志,形成内容传播的良性互动。

以《壹读》的《新鲜的中央政府》文稿为例,在纸质杂志上不仅以轻松幽默的笔风将严肃、看似无趣味的文章全面地呈现出来,还在官方微信平台上运用精美的图文搭配方式,以及语音“说新闻”的方式来传达信息。佳瑜主播温柔甜美的声音以及幽默的性格确实“俘获”了不少粉丝的心,还成立了一个“佳瑜”粉丝团。另外,还可以点开微信里的视频连接,以视频的方式为读者解读。

现在许多纸质媒体微信采取了“图片+文字+语音+视频”的形式,充分利用了微信的特点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六、成立专业微信团队

首先,在鱼龙混杂的自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微信用户对于杂志微信平台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该杂志公信力的肯定。因此,微信平台的“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保证新闻内容专业性的同时,尤其要杜绝未经证实过、虚假消息的发布。建立专业的微信运营团队有助于提高杂志微信的专业性,清除杂志潜在的失信危机。

例如,名为“财经记者”的微信账号,雇用没有受过专门的新闻学教育的管理者,导致该微信平台出现编辑“个人化”的色彩,内容缺乏专业性,甚至违背新闻的基本属性,推送不实的消息,误导读者。最后被举报,腾讯公司注销该账号。

其次,许多媒体微信平台只看重信息的发布,缺少专人同粉丝互动。微信营销面对的众多用户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些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爱好,对于事物的接受和反应也截然不同。以往的营销对于客户的定位是群体化的,会选取某一类人群的共同点来进行分析。但微信会让客户的精细化程度达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可以与粉丝建立一种深度的互动关系,就如同了解自己的朋友一样了解对方的情况和需求。然而现在很多杂志微信在做微信营销时,还是沿用传统的信息推送思维,只关注自己发出去的信息不关注用户反馈的信息。有的杂志微信会设置自动回复,但自动回复过于死板,而且有时候和用户提出的问题并不契合,这种回复会给对方带来一种“被敷衍”的感受,从而放弃与之互动。

在笔者对比《Vista看天下》《新周刊》等类型的杂志微信平台后发现,其中有的杂志虽然建立了微信平台,但疏于管理,唯有几条图文消息。再则就是每天只发送消息,毫无互动可言。而《壹读》除了每天的多种形式发送外,还与“粉丝”互动,出问答竞赛、征稿、分享心情、推送“晚安曲”,更有专门的“壹读有后台”,这些都是注重读者“存在感”的体现。

第三,微信5.0版本发布后,多出了一个订阅号折叠免骚扰模式。如果没有专门的微信团队运营,推陈出新,与读者保持长期有效的互动,那么将被埋没在堆积如山的订阅号中。

七、形成品牌化互动

媒体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在认清杂志价值的同时,要以敏锐的嗅觉去环抱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只要是对品牌有利的新渠道、新方式都可以为我所用。杂志发行的一次销售、广告的二次销售,这些都是传统杂志的盈利模式的出发点。《壹读》随着品牌矩阵和影响力的确立,视频、微博、微信等也有赢利可能,从内容到广告、活动的整合营销传播则极有可能带来三次销售。

八、加强与母媒体的互动

媒体微信平台不是独立于母媒体存在的,而是承担着联系受众、塑造该媒体品牌形象的责任。加强微信与母媒体的互动,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在母媒体上设置明显的二维码。通过发布公众号的二维码,用户扫描母媒体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搜索到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关注后可以获取推送的新闻官方消息和媒体的最新动态等。

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 篇8

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传统媒体”, 互联网、手机被称为“新媒体”。伴随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舆论格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字,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到28.9%。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达2.4亿, 每3个网民中就有2个是网络视频用户。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网络视频新媒体, 已成为中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服务之一。现在中国网络新闻用户2.34亿, 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 使用手机上网的中国网民已达到1.55亿。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每天新闻更新超过2万条, 每天新闻信息浏览量超过20亿次。[1]我国网民规模3.84亿、手机拥有量5.5亿、宽带网民数3.2亿、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 四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 让中国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大扩展了社会舆论的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舆论格局。

网络媒体被称为新媒体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是变传统媒体的模拟传播为数字传播。数字化就是把模拟信号, 通过取样、量化和编码之后, 转化为数字信号。数字化信号的保真性强, 传输质量高, 便于各类信号的复制、传送和相互转化。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包容性, 对传统媒体提出了强大挑战。上到中央高层, 下到普通民众, 都是可以发表意见的网民, 也都是渴望了解信息的公众, 这让互联网力量尽显, 备受关注, 舆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再是“你说我听”而是“我们都在说和听”。

新媒体造成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信息传递是网状的、扁平的, 人人都是传播者。3亿多网民人人面前有个麦克风, 谁都可以站到舞台中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传统媒体时代, 受众之间没有联系, 单个事件是被媒介牵着鼻子走。网络时代, 受众地位由被动变成主动, 网民可以自己设置新闻议题。媒体的新闻源头不可控, 传播速度不可控, 内容真假不可控, 舆论容易放大也不可控。网上民意汹涌, “意见领袖”众多。我们所面临的就是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 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

目前, 我国处于突发事件的高发期, 一些社会矛盾有可能借助网络的功能凸显、放大, 甚至酿成危机事件, 威胁社会稳定。2009年的“湖北石首事件”等都是由网络舆论直接或间接催生的。因此, 探讨传媒和政府借助新媒体平台应对突发事件的互动策略, 尤为重要。

二、传媒主动配合政府应对突发事件

新闻媒体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播工具。新闻宣传工作也并非一般事务杂事, 而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总结以往教训和成功经验, 传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主动配合政府应对处置突发事件:

(一) 传媒要主动配合政府, 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在当前时期, 凡是涉及群众利益问题, 特别是涉及群体性事件的批评性报道, 传统主流媒体都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 客观顺畅地通达民意, 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舆论环境, 切不可只着眼于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 迷失方向, 热衷于“炒作”新闻, 给政府工作造成麻烦, 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010年1月4日, 浙江省乐清市发生150多辆出租车集体停运事件。当时少数司机拦住正常运营的出租车, 强行拦下乘客, 强迫司机加入停运, 否则不予放行, 有不愿意停运的司机甚至遭到殴打。对这样一个群体性事件, 乐清市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分析和慎重思考, 将其定性为“集体上访”事件。相关媒体没有借机炒作。如果对这样一个群体性事件, 媒体将其判断为“扰乱社会治安”或是“破坏公共秩序”事件, 甚至升级为“对抗政府”事件等, 将参与事件的人定为“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或“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 就会激化矛盾,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适时, 媒体很好地配合了当地政府进行报道, 帮助政府通过对话方式听取停运司机意见, 接受其合理要求, 并采取整改措施, 使矛盾得以缓解, 对事件的妥善处理起到了促进作用。[3]

这个事例对媒体如何主动配合政府处理突发性事件, 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当前的矛盾凸显期, 凡是涉及群众利益问题, 特别是涉及群体性事件的批评性报道, 一定要把握好是非问题上的度, 要注意分清矛盾纠纷的来龙去脉, 准确判断其中的“是”与“非”, 适度地组织报道, 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即便是一些只涉及少数人利益的问题, 媒体在组织批评监督报道时, 也需要增强政策观念, 注意分清是非和矛盾的由来, 不要任意扩大矛盾, 更不要无限“上纲上线”, 把人民内部矛盾扩大为“敌我矛盾”。

(二) 传媒主动设置热点议题, 积极有效引导

当前, 热点事件多, 热点话题多。如果传媒引导不当, 则可能造成类似“湖北石首事件”的重大损失。一般突发性事件2小时内, 网上就会出现文字或视频, 6个小时就可能被多家网站转载, 24小时左右, 网上跟帖就会达到高潮, 形成热点。[4]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 新媒体曾大显身手。海量信息, 一手文字, 让互联网迅速成为震后“即时通讯”。有关部门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从5月12日地震发生至19日22时,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共发布抗震救灾新闻 (含图片、文字、音视频) 约12.3万条, 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整合发布新闻13.3万条, 上述8家网站新闻总点击量达到116亿次, 跟帖量达10633万条。而《人民日报》等传统纸质媒体发布关于地震的新闻稿件数量为3.8万条左右。[5]外国媒体甚至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互联网再一次证明其主流地位, 不是靠行政级别, 而是靠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对2亿网民的影响”。这个结论也许并不准确, 但也确实让我们看到,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已让传统的舆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 传统主流媒体一方面要十分重视网络新媒体, 要学会善于运用新媒体, 来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 在这种时代大趋势下, 也必须十分关注全局性、社会性的热点事件与热点话题, 及时发表代表社会主流的观点和声音。传媒一定要密切与政府合作, 积极地抓住社会热点, 把问题端到台面上, 理直气壮地进行解析, 阐明正确观点, 批评错误看法, 引导受众客观看待社会热点、分清问题的主流与非主流, 以此引领社会舆论。例如, 农民工讨要工钱, 老板如何诚实守信做人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2010年年关, 在北京当包工头的湖北男子孙水林, 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 返乡途中遭遇车祸, 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 来不及处理哥哥的后事, 便赶在腊月二十九返乡, 将33.6万元工钱送到60余位农民工的手中。[6]《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报道后, 央视多次在不同栏目、频道中报道。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中国网及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网络媒体, 发新闻、评论、跟帖等数10万条。孙家兄弟诚信做人的事迹,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个典型事例说明, 传统主流媒体不能简单地跟着网络亦步亦趋。要十分重视通过传统主流媒体来引导和影响互联网舆情的议题和走势, 要使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而不是相反。一句话, 我们不仅要学会妥善地应对网络舆情, 而且要积极地引领网络舆情。

(三) 协助政府开展公共危机传播, 加强媒介预警教育

从“非典”、“禽流感”到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 表明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风险社会中, 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 都必须重视公共危机传播的作用, 认真审视传统的公共危机传播机制, 对危机传播的内容上、形式上和技术手段上等各方面进行改革, 从而建立符合现代风险社会需要的公共危机传播机制。

从媒体来说, 应当开辟专栏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 进行危机发生前的危机教育, 防患于未然。例如, 汶川地震灾害中, 震中有一所学校, 由于校长平时重视对师生进行预警教育, 师生们训练有素, 地震发生时师生们临危不乱, 安全撤离, 几百人无一伤亡。再比如, 在震惊全球的印度洋海啸灾难中, 一个10岁的英国小姑娘发现海水的异常后, 因为通过媒体懂得海啸方面的知识, 及时通知其他游客撤离, 从而使得100多位游客幸免于难。[7]媒体对受众进行危机教育, 不仅可以帮助公众掌握基本的识灾、防灾知识与技能, 还能使公众及时了解事件本身, 有效地杜绝谣言, 积极配合政府机构和各种组织, 尽可能将灾害和危机事件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三、政府借助新媒体平台应对突发事件

李长春、刘云山同志在2010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特别强调,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善待媒体, 善用媒体, 善管媒体。政府借助新媒体平台应对突发事件, 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一) 充分认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威力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舆论手段, 是社会的利器, 它能够捍卫真理和正义, 鞭挞邪恶和腐败, 对权力组织和整个社会起到批评和监督作用, 在舆论监督方面又极具重要的地位。当前,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力度不足, 少数地方政府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行动上便表现出对媒体施加压力, 导致舆论监督稿件夭折率高, 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一些被批评监督的单位和个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有时还会采取暴力手段来阻拦和抗拒舆论监督。2009年11月发生在河北《青年报》副总编乐倩, 在自家门口电梯间入口处遭受殴打致伤的事件, 就是典型的案例。2005年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 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 要重视舆论监督工作, 支持新闻媒体的采访活动, 为采访报道提供方便;同时要求基层单位不得封锁消息、隐瞒事实, 干预舆论监督, 不得以行贿、说清等手段, 对舆论监督进行干预, 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应当对舆论监督做出积极反应, 对媒体揭露的问题应当及时调整处理, 并通过媒体公开处理结果。这说明党和政府对加强舆论监督的坚定决心和对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的严格要求。对此, 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应有充分认识。同时, 也说明要搞好舆论监督,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 靠大家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如2008年11月, 在“重庆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中, 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40名出租车司机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新华社及重庆主要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 都现场直播这次座谈会全过程。此举为当地市民所赞赏。

(二) 成立政府公共关系部门, 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日常机制

政府成立公共关系部门, 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区已经不是新鲜事情。香港地区警察部门早在1967年就成立了警察新闻科, 即警察公共关系科的前身;现在的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下辖两个课——小区关系课与新闻及宣传课, 分别应对做好市民大众及传媒接触的范畴工作。[8]可以说, 该公共关系科是中国内地的宣传部和信访办——这两个部门的整合。这样, 政府部门便于利用新媒体平台, 加强公民和传媒的联系与沟通, 更好的把握社情民意。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借助媒体在第一时间引导社会舆论, 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 该部门还能和现代媒体一道, 成为公众舒缓社会压力的“减压阀”。

(三) 政府要注意干部的上网工程, 管好、用好、建设好互联网

互联网带来了“媒体革命”。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包容性, 对传统媒体提出了强大挑战。上到中央领导, 下至普通公民, 都是可以表达意见的网民, 也都是渴望了解信息的受众, 这让互联网力量尽显, 备受关注。“非典”期间, 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 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一线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 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可见, 网络媒体在表达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方面, 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这样的事例近年来越来越多。“天价烟”、“钓鱼执法”、“七十码”等等, 都是网络监督的典型案例。因此, 党政干部要养成上网、用网的习惯。如果广大党员干部行动起来, 一定会使日益增长的网民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 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 政治有序参与的新渠道。

(四) 政府官员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突发事件现场, 在一线主动与灾民对话, 并在对话中抢占先机

互联网时代, 舆论引导不是靠封堵, 而是靠对话。特别是在突发大事件中, 抢占第一时间, 到第一现场在一线主动对话, 在对话中抢占先机, 赢得话语权, 才能掌握主动权。处理突发事件, 不要泛政治化, 而应尽量把问题具体化, 用专业词说专业事。善于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实话不一定全说, 假话一定不要说。政府借助新媒体处理突发事件方面, 既有失败的教训, 又有成功的例子。2009年6月17日到6月22日, 发生在湖北石首市永隆大酒店一个厨师非正常死亡而引发的突发性事件中, 面对网络上网民上传的海量图片、文字、视频信息, 地方政府仅有寥寥数篇新闻报道, 致使网络舆论出现“一边倒”的局面, 极大地破坏了当地政府的形象。石首市委、市政府面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 受到上级领导的严肃批评和处理。

实践证明,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县 (区) 群众更愿意在第一时间看到领导亲临现场安抚群众, 果断采取措施并对相关负责人做出迅速处理等等。贵州“瓮安事件”的成功处理经验, 就是“亲临现场, 就事论事, 信息公开, 反思自责, 开启问责, 慎用警力”。河南杞县“钴60”事件后期, 当地政府就要求副县级干部带队, 用警车开道护送外出群众返回, 使群众拥有了安全感。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 达到的效果也不同。虽然网络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特别是负面信息的传播, 往往会给当地政府造成极大的舆论压力。但是如果政府处理得当, 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反而会在网络上形成有利于自己的舆论, 有利于树立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信息传播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伴随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浪潮,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传统舆论格局, 传媒与政府面对的舆论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从传播学角度, 对新媒体特性与舆论新格局做出分析, 对传媒和政府借助新媒体平台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相应互动策略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传媒,政府,突发事件,互动策略

参考文献

[1]汪文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战略构想与实践[J].新闻战线, 2010 (2) :4.

[2]姚欣.3G时代:媒介融合成必然趋势[J].新闻与写作, 2010 (3) :32.

[3]郑保卫.找准、把好、增强实效——对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J].新闻战线, 2010 (2) :19.

[4]马利.对互联网与执政党建设的思考[J].新闻战线, 2009 (9) :12.

[5]张研农.引领时代变革的舆论先声[J].新闻战线, 2009 (1) :5-6.

[6]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305754.htm.

[7]危机管理可以御寒[EB/OL].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8-2.http//www.cass.net.cn/file/.2008021113888.htm.

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 篇9

关键词:广播,新媒体,影响力

目前,新媒体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和信息交换的重要端口。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新媒体大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会持续加深。广播是传统媒体,曾一度在信息传播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拓展广播自身的影响力,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1 受新媒体发展大潮冲击的广播发展现状

广播曾经在80年代以前的国人生活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后来受到电视发展,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的冲击,失去了绝大多数的受众群体。21世纪初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运载工具的变化和大量车载收听群体的出现,广播适时转变自身定位,以娱乐性广播节目的出现和全天候直播形式的推广,又一次步入快速发展期。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冲击、新媒体的诞生和壮大,传统媒体又一次迎来了挑战。

1.1 受众范围不断缩小

科技改变生活。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等新媒体对受众的“粘合度”不断加大、加深和普及,甚至广播原有的一些中老年听众群体也开始拿着智能手机“转战”微信圈了,所以广播现阶段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忠实听众越来越少,参与粉丝越来越少,广告却越来越多。

1.2 盲目跟从毫无新意

在这样一种环境与背景下,广播要想“脱颖而出”阻碍重重。作为传统信息渠道,广播必须满足时效性、真实性等要求,但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为了迎合大众,广播的许多节目方式、播报路线进行了局部调整,有的甚至盲目跟从,导致节目毫无新意,影响力严重流失。

2 如何找准新媒体发展大潮中广播的定位

信息爆炸时代的新媒体平台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以微信为例,从日常通讯到朋友圈,短信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联系朋友只需要一条微信,一条朋友圈进行号召即可;再以微博为例,如果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和新闻,只需要手指下滑即可多角度立体化获取新闻及其他网友的评论。

广播是借助人的声音来传播信息的,人类文明发展中除了文字传播,语言传播也非常重要。从说话者本身来看,语言具有独一无二的立场性和声音个性,有着文字永远不能替代的入耳入心、让人认同的特殊感染力,如果不是语言的永恒魅力,广播早就在电视和互联网出现、发展的两轮冲击中消失了。但它没有,甚至于网络上的有声书籍前所未有地发展和壮大着,广播不能放弃自己的特色、失去发展的自信。

有数据显示,当前巨大的信息量已经使大众产生倦怠感,而广播始终是一种声音伴随,一种情感伴随,广播节目只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电台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们只要把各自声音的魅力、人格的魅力发挥出来,只要广播节目能让听众在信息轰炸中感觉到一种清泉流水般的从容,在都市拥堵的街头让车里的人享受到语言带来的乐趣,在夜色迷离时让人们情感找到一个交流疏泄的渠道,就一定会在各种传媒“你方唱罢我登场”中保有一席之地。

3 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展广播的影响力

利用微信微博扩展和推动广播影响力,不是让新媒体平台抢夺广播听众群,而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培养广播节目的忠实听众和线上粉丝群体,建立与受众互动交流的新平台,收集受众的评论、意见和需求,促进节目质量不断提升,带动广播的社会关注度及收听群不断扩大。

3.1 开通新媒体平台,大力推介特色节目

新媒体常用的累积粉丝的方式就是开通公众平台或是官方微博,广播也可以采取相同的方式来积累属于自己的粉丝。广播在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必须注重原创,还要提示受众选择性关注和收听线下的各类广播节目。如重点推介某档广播节目、宣传某位主播,借用新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广播节目的亮点与特色,吸引更多的听众去线下听节目,或者吸引频率覆盖区域以外的听众去广播官网收听上传的节目,最大限度地宣传自己,实现节目某一时段听众数量的最大化,并优化和拓展广播节目收听的范围和形式。

3.2 丰富传播手段,探索互动传播

除了守住用声音进行传播的特色,广播还可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实时图片文字传播、短视频传播、互动传播等立体化传播形式,如在一些新闻事件、大型活动的发生现场,除了记者现场连线报道外,广播的官方微博微信还可以借助文字和图片随时刷新事件进展或者活动亮点,吸引网友参与,收集和播出网友评论,更好地体现广播短频快、受众参与形式多样、互动便捷的特点。

3.3 合理收集信息,优化栏目内容

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 篇10

“通过网上预防职务犯罪大讲堂、预约行贿档案查询、‘订单宣讲等一系列活动,不仅给群众带来便捷,更促使我们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更加规范、高效。”滨海新区大港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徐华介绍说。

掌上课堂:预防零距离

“大家好,‘法学小博士’今日开讲,怎么保护举报人,小编带你一张图读懂保护举报人新规……一名国企工作人员正拿着手机饶有兴趣地翻看大港检察院官方微信刚刚推送的文章。

公众接收到的不仅是最新的法律知识,借助于“两微一端”平台大港检察院预防部门将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的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搬到互联网上,该警示教育基地分为堕落轨迹、忏悔反思、犯罪心理、岗位防控、清风廉韵等5个展厅,其精心编辑的内容,充满创意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警示教育基地结合典型案例,采用眼前人、身边案等鲜活事例,告诉人们廉洁可敬、腐败可耻。

预约查询:便捷更高效

“检察官你好,我是大港油田第三矿区管理服务公司,请问企业查询行贿犯罪查询,需要做哪些准备?”“请查看我院发布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须知》,携带相关证件材料,来我院进行查询工作。”预防部门检察官回复道。

通过查阅查询须知,第三矿区管理服务公司员工小王,带齐有关证件材料,如期进行了查询。

滨海新区大港地区石化企业众多,对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有巨大需求。为提高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效率,适应“互联网+"的新模式大港检察院借助“两微一端”服务平台,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要求及申请材料的种类对外发布,方便企业通过新媒体工作平台了解查询申请的具体要求。目前,该院已接待查询单位665家,个人998人,此举对于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平台,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受到申请查询企业和个人的好评。

“订单”宣讲:预防全方位

“这堂警示教育课对我们街镇干部触动很大,检察官选取的案例全部来自近年来大港检察院查办的街镇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检察官深刻剖析街镇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特点及原因,对策建议非常有针对性我们深受教育和启发。”滨海新区中塘镇党委书记窦汝春,在听了大港检察院的警示教育课后深有感触地说。

借助网络平台 拓展探究空间 篇11

一、巧用网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时要十分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创设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又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并引起其强烈的探究欲望。

1.运用网络自身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呢?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发挥网络教学环境的优势,尝试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置一个与旧知既有联系又有冲突的新知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新问题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就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通过一个个精彩的画面,将圆柱分成两个底面和一侧面,并将侧面展开,通过这样的动态情境,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圆柱展开的平面图,就很容易找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

2.运用网络激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网络集声音、动画、文本等特点,开发一个生动活泼,激发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问题空间。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不急于告诉学生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利用网络特性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既可锻炼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敏的思维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究、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通过网络设计一只小羊栓在树根在草地上吃草的情境,将小羊脖子上的绳子设计成活动的,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将绳子拖长拖短,同时也能使小羊绕树根一周的情境。通过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研究,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小羊能吃多少草呢?)。学生发现的问题,自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使问题能得到全面的解决,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二、运用网络特性开放学习空间,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网络的超时空性,迫使课堂格局发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够实现弹性更大的自主学习,教学民主有可能发展为必然。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所具有的形象、具体、交互、动态等特性,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他们自主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平台。

1.提供网站资源,网上浏览探究

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研究性学习材料缺乏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如何使用、发挥其作用的问题。针对教学内容,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并将这些网站提供给学生,尤其是一些具有搜索引擎的网站。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作为教师可以在准备时收集一些如小学数学网、人教网等,并将这些网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些网站中收集有关圆的周长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求圆周长的方法。

2.提供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的交互性为研究性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环境,并使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话语权得到尊重,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实。当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性成果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发送给教师和同学,进行相互交流。也可以利用Word文档、幻灯片等把研究性报告编辑成专题小报,及时在网上发贴、交流,以便于进一步探究发现。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将刚才所形成的研究性报告,及时发贴、转载等,以便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再深入探究和发现。

三、借助网络向课外延伸,促进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这一活动在课外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利用网络将学生的探究性成果保存下来,并在网上发布,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再探究创造,激励学生探究欲望。例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带领学生到网上超市购物,在网络中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让学生利用网络素材,设计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并算一算它们的体积、容积等,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借助多媒体课件,优化诗歌教学 篇12

1. 借助景物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体会诗的感情意境。

诗歌的写作手法中借景抒情很重要, 作者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遭遇感受, 这样, 了解诗歌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 会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画面, 在屏幕上展现诗中所描绘的景物, 借助景物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可较容易地体会诗的感情意境。比如, 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 在教读时, 先让学生把它作为一幅有声图画来欣赏, 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山中秋天的美丽, 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画外音等方面来感知形象, 然后引申开去, 让学生体味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清新自然的色彩美, 而这一切笼罩在月光下, 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 又有“竹喧”、“莲动”的动静相生的动态美, 整幅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幽明净的自然美趣, 诗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稍加引导, 学生就会理解诗人厌倦钩心斗角的官场, 向往这貌似“空山”的世外桃源的感情。像这类诗, 如果单纯讲解, 学生缺少感性认识, 往往没有切身体会, 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 利用图像帮助学生再现诗人所见, 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由此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领悟诗歌内涵。

2. 借助录音, 深化社会, 理解原诗。

新教材中, 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的比例明显加大, 这类诗歌的教学对朗读有很高的要求, 诗中的韵律、感情在诵读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如何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体味诗的意境这一点上, 借助录音, 不失为一条捷径。比如教《再别康桥》, 先让学生细读诗歌, 初步体会作品的意境, 然后听配乐朗读 (配肖邦的《别离曲》) , 在听的过程中, 学生闭上眼睛, 进一步体味, 头脑当中会闪过一幅幅欧洲风情画卷, 对全诗也会有个鲜明的整体感觉。这时, 再由学生讨论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教师点拨, 对文字进行分析, 再听录音, 尽量模仿, 并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 去理解原诗, 达到深入体会, 用心感受的目的。

3. 领悟古诗中对音乐的精彩描写, 培养学生品味音乐的能力。

音乐并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 奔腾不息的河流, 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 它有声无形, 缥缈难以捕捉,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 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因此《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内容堪称极品, 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为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艺, 我选用了《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汉宫秋月》等曲目, 让学生了解琵琶乐曲中何为“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习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了解了描写音乐的巧妙手法, 尝试让学生用文字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及自己的感受, 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命运》和二胡曲《奔马》, 引起共鸣, 培养学生品味音乐的能力, 使学生畅所欲言, 提高其学习兴趣。

4. 利用图片, 重现形象与意境。

图片包括资料图片、意境设计和底图。利用好这些图片, 不仅能够重现艺术形象, 而且能够表现出诗歌的意境。诗歌之写作手法有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 《人间词话》) , 了解诗歌“景语”中所蕴涵的“情语”, 将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寻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图片, 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 借助景物引发学生的联想, 那么将比较容易地体味诗歌的感情、意境。特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一类的作品, 如果单纯讲解, 学生缺少感性认识, 往往没有切身体会, 无法与作者达成共鸣, 利用图像帮助学生再现诗人所见, 仿佛身临其境, 由此来体会作者情感, 领悟诗歌内涵。

5. 指导朗读, 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押韵合辙, 节奏鲜明, 读起来朗朗上口, 悦耳动听, 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 并非易事。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 旋律优美的音乐, 韵悦耳的录音朗读, 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 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加深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上一篇:计算机公司下一篇:N端脑钠肽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