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教学

2024-10-20

谋划教学(共9篇)

谋划教学 篇1

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 积淀学校文化精髓,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发展的实质是实现人的发展, 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办学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 强调尊重并培育师生的创新精神, 尊重师生、相信师生、依靠师生,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 实现主动发展, 积极营造和谐愉悦、激人向上的工作氛围, 将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校长, 应静下心来办学, 不浮不躁, 不做表面文章, 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教育教学, 用心谋划学校发展。

一、以科学、以人为本的学校制度规范行为、凝聚力量

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师的发展及教育教学行为起着规范、协调、导向和激励作用。科学、以人为本的学校制度, 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进取精神, 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水平,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因此, 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强调科学性, 就是不以主观标准代替科学标准, 要结合学校实际, 引导人们健康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科学、以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应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 做到三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引导教职工健康、蓬勃地发展;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近两年来, 为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适应学校发展要求的用人机制,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我校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职工转岗、待岗的暂行规定》及《关于实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的暂行办法》, 通过制度的实施, 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 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激励教师立足本岗、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发展能力、建功立业, 学校相继出台了《关于奖励教职工提高学历层次的暂行规定》以及《对获奖教育教学论文实行奖励的暂行规定》, 同时修订了《班主任考核办法》、《班集体行为规范考核细则》, 出台了《年级德育主题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的与时俱进, 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二、以优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只有才高德劭的名师, 才能培育出德才出众的学生, 因此,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队伍,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学校应通过师德演讲、征文比赛、创办校刊、校园网建设、宣传橱窗展示等形式, 弘扬高尚师德, 引领教师的价值取向。如在教职工“外推” (推荐外出培训、推荐参加市区各种竞赛和推荐“先进”、名师、模范等) 工作中, 建立并实施“三推、三不推” (三推, 即推荐教学成绩优秀、学生喜欢的教师, 推荐教学成绩优秀、家长认可的教师, 推荐勇挑重担、默默耕耘的教师;三不推, 即教学成绩不达标的不推, 学生、家长不满意的不推, 有悖师德底线的不推) 制度。同时, 以“三辅助” (辅助外出讲学、辅助进修、辅助著书立说) 助推教师做师德与师能兼备、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俱佳的优秀教师。

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管理的力度, 可以成立工作指导小组, 定期研究并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 对他们的成长做到有阶段性目标要求、有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同时, 以帮助青年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坚持“指导教师制”, 切实搞好传、帮、带;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 促进青年教师早上岗、早锻炼、早成才。

学校应按照“面向未来, 重点选拔, 梯次培养, 合理分布”的原则,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教育专家。采取“树典型、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等方法, 同时借助区级“三名工程”、“三杯一奖”等竞赛活动及打造“千、百、十”名师活动, 加快名师培养, 为教师成名成家提供机遇、创造条件, 鼓励引导教师立足本岗, 创业成才, 让每位教师都有显露身手的空间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逐步建立起教师成名、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的良好机制。

我校以“学新课标、讲新理念、重教学实践、看教学效果”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教育教学展示活动, 从暑期的学习、培训开始, 到中期面向全区的名师讲座、青年教师论坛、校本课程及校本教研活动展示, 直至期末家长会上学生课本剧的汇报演出, 历时一个学期, 全员参与, 卓有成效地将学校的各项工作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锻炼了教师队伍, 促进了新课程实施,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展示活动反思录中, 教师们表示,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新课程理念, 力争教学创新, 加强平时积累, 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以丰富、独特的校本课程发展个性、彰显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新课程的要求, 更要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 使其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张扬学生的个性, 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 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从而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 彰显学校特色, 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方面,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在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设计等方面, 力求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科研能力, 促进学生主体性及个性的发展。如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生活经验及文化背景相契合的“生活中的物理”、“化学与洗涤”、“天津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体现学科整合理念, 根据需要把跨学科的内容组织成教学主题, 以主题为轴心, 在所选择的各学科内容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 培养学生融会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课程有“品德与健康”、“大气污染的监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科普英语”、“网站制作”等;根据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开设的乒乓球、文学作品欣赏等。通过我们的教育实践, 充分印证了这一道理, 校本课程只有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 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与蓬勃的生命力。

教育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梦想和期盼, 它不仅是师生的现实生活, 更应是师生未来的理想世界, 教育因此成为连接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桥梁。要实现师生的梦想与期盼, 让他们体验到教与学的快乐和幸福, 就必须静下心来, 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 积淀学校文化精髓,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努力让校园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 让师生充满朝气, 让每个人都能尽情发挥各自的潜能, 让全体员工以“真诚、实干、坚韧、进取”的精神成就学生的梦想, 还家长美好的心愿, 将学校建成师生绽放生命光彩、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精神家园。

谋划教学 篇2

因此,东周王接连好几日忧心忡忡。苏代见状,忙问原因。

听东周王讲了前因后果之后,他笑了笑说:“不必担忧。我到韩国走一趟,不但可使他们不再向我们征兵征粮,还可让他们白送我们一块地盘。”

东周王半信半疑地把苏代送走了。

苏代到了韩国,对韩相国公仲侈说:“我来之前,曾听说楚国的大臣向楚王说:‘韩国久战,已十分疲惫,国空民乏,粮食奇缺,无力持久坚守。我们出兵,不出一个月,定能攻下韩国都城。’但楚王没抓到真凭实据,对这些话将信将疑,没敢发令攻打。但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您却向东周征兵征粮,不是正把自己的弊端暴露给敌人,让楚王下决心猛攻韩国吗?”

公仲侈说:“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您说该怎么办?”

苏代说:“我为您打算,倒不如这么办:马上停止向东周征调兵丁粮饷,再把米川高都送给东周,以显示自己的实力强大。”

公仲侈说:“我不征调东周人、粮,已经够仁义的了,哪能白白将高都奉送给东周?”

苏代说:“将高都送给东周,东周必然死心塌地跟随韩国。楚国一看,必与东周断交。以高都作代价,取得一个死心塌地的邻国,为什么不办呢?”

公仲侈一听,连声叫好,依计而行。楚王见了,以为韩国国力强盛,难以攻下,也没敢发兵。其中最为得利的却是东周。

谋划教学 篇3

关键词:学生体质,教学策略,再谋划

体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也是人生存的根本。学生体质健康一直受到我国教育界、体育界, 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1979年国家《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评定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成绩, 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但学生体质现状任令人担忧, 例:2011年南京市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高一新生进行测试, 男女生平均合格率仅为48.60%, 2012年为69.88%。2012年 (江苏省) 高校大一新生身体素质随机抽样测试四个常规体育项目对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打分, 平均分均只勉强达到及格水平。在体现力量和耐力的项目上成绩明显更低。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较差, 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学校晨会、社会活动晕倒孩子屡见不鲜, 体育课请假的学生呈现递增的态势, 国家征兵的合格兵员越来越少。

体育教学通过促进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等素质发展, 提高学生的体质, 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意义, 因为它与青少年体质发展直接相关。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与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相关性, 这样的相关性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学的策略运用。着眼健康学生的体质, 我在体育教学方面进行了这样的再谋划。

一、关于体育兴趣与体育意识的再培养

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升华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是体育课促进体能锻炼的保障。现代年轻人喜欢体育活动但终身体育观较淡薄,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学校体育教育阶段对体育的兴趣指向性单一 (狭窄) , 他们的兴趣往往指向与某一体育活动或体育项目, 对体育运动的价值追求也比较单一———或娱乐、或竞技、或观赏, 忽视了体育的健身功能, 而未形成终身体育观。再之身体素质的提高, 需要持久锻炼, 只有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学生才会采取积极的锻炼方式, 才能真正做到时刻关注自身健康, 养成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 才能树立终身体育观。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广泛兴趣方面,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如下几点: (1) 树立人格魅力, 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拥戴老师, 喜爱上体育课。在课堂上, 除严格体育教师的教学规范外, 自己的精神面貌, 矫健身姿的呈现必须保持, 对体育常识的全面通晓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内容。 (2)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 将目标和动机有机结合, 精心设计动机启发环节, 对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需要自觉联系的内容要巧设诱导元素, 唤起学生参加并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如:利用体育明星效应、时尚效应和从众心理, 调动学习的热情。 (3) 确立明确、适度的目标, 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激发学生不断克服体育学习中各种困难的内驱力, 要对教材的教学目标进行综合性把握, 尤其强调对教学季节和教学对象的针对性。经常性地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参与班级体育活动和学校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培养学生对多样化体育活动关注和了解, 维持体育学习热情。

二、关于主观需求与客观发展需要的再统一

主观需求和客观发展需要的统一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条件, 就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们来说, 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应分为两种, 一种是主观需求, 一种是客观需求。主观需求往往是由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演变形成的, 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 而客观需求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必要性锻炼。因此, 教学内容是关键, 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满足学生主观需求, 又要注重学生生长发育和体能发展的客观需要, 这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青少年体质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不同身体素质的发展敏感期, 错过发展敏感期, 学生的锻炼效果就会减弱。例如:学生在6~8岁时发展平衡能力效果最好, 7~9岁时发展动作速度效果最好, 7~12岁发展最高速度效果最佳, 14~16岁发展相对力量好、长时耐力最好等等。由于学科本位、应试本位等各种的影响, 使得过去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发展需要不能很好的互相满足。当前, 如何能达到学生学习需求与发展需要再统一, 是我们应关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 我认为可以这样:

1. 引进学生喜欢的、时尚的, 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新兴体育项目。

学生的体育兴趣具有时代性, 因此, 体育课内容也要不断地更新, 以适应学生主观发展需要。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的内容原封不动硬塞给学生, 而是要具备现代教材观, 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站在科学方法论和美学高度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 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去掉一些比较陈旧的, 对学生体质发展促进不大的体育项目, 增加一些既具有时代性又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效改善的体育项目, 特别增加学生平日里游戏类锻炼缺少的力量、耐力训练的项目, 如:跆拳道、素质拓展、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等等具有现代元素的体育项目。

2. 改造传统的、枯燥的, 但对体质健康发展有独特促进作用的体育项目。

很多传统的体育项目对促进学生的体质发展有独特的效果, 学生喜欢的项目, 我们要不断传承, 学生不喜欢的但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功效的体育项目, 我们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蓄, 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 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基于时代性要求和学生发展的主、客观需要, 对内容进行加工、改造, 简化规则、降低要求、创新设计等条件改进成符合学生心理的体育内容。如田径跨栏项目, 可缩短栏间距, 降低栏高, 不强调攻栏, 只要跨过去就行, 以简化跨栏技术要求;利用皮筋、垫子或将跨栏架改成彩色的软式栏架, 以改变栏架的质地和外部条件,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克服了心理障碍。坚持进行, 就能保证学生体能锻炼的有效性。

三、关于技能学习与体能发展的再融合

体育教学是学习技能、方法重要, 还是发展体能、增进健康重要, 是我国体育专家、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明确了技能与方法是主要内容, 发展体能与增进健康是主要目的。作为课程主要目标的“增强体质”, 需要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运动来实现,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过去受各种教学思想的影响, 使得两者的融合成为形式, 比如:纯粹课课练、素质练习、专业技能训练等等, 因此,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 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去理解, 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追加、补偿有效增强体质的教学内容, 在分化、自动化阶段, 利用学生的“经验再现型”学习过程, 强化练习, 先是以技能学习促学生技能发展-继而达成以技能发展促学生体能发展。实现体能与技能双向互动, 使得体育教学对于体质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做到技能发展与体能发展的完美统一。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去尝试:

1.从不同课型角度看, 课型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课、考核课等等, 不同类型, 技能和体能的内容比例不同, 进而对影响学生体质的负荷量也不同, 从而体质促进效果不尽相同。因此, 我们因抓住不同课型的负荷量, 有针对的相互渗透, 以促进两者的提高。如:跨栏新授课时, 学生以模仿学习为主, 动作不熟练, 运动负荷小, 对学生的体能发展效果也弱, 这时可以利用左右正踢腿、高抬腿等来对身体进行负荷追加, 到复习和提高课时, 学生掌握了动作技术, 通过定时、定数来反复强化练习。再如:健美操教学, 新授课学生以模仿学习为主, 动作不熟练, 运动负荷小, 对学生的体能发展效果也弱, 课上增加俯卧撑、俯卧击掌、仰卧起坐、蛙跳、往返跑等等力量练习, 对身体运动负荷进行追加;到复习和提高课时, 学生掌握了动作技术, 规定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连续规定数量的套路次数, 通过反复强化, 学生在巩固提高技术质量的同时运动负荷也上去了。

2.从不同技能类型角度看, 技能类型不同, 负荷量也不同, 对体质促进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区别。有的难度不大、安全性高、相对简单的课, 学生练习的机会多, 运动负荷就高, 反之, 技术难度大、需要教师和同伴帮助的课, 学生的练习机会就少, 运动负荷就小。因此, 我们应技能不同类型项目组合。比如:跨栏攻栏内容与短跑组合, 攻栏练习器材与分组都比较少, 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身体负荷相对较小;短跑练习机会多, 相对负荷高。这样两者组合相互补充。再如器械体操的双杠教学而言, 主要负荷在上肢和腰部, 下肢负荷很小, 教学中要对下肢的运动负荷教学补偿, 必须设计一例弹跳类动作练习对学生的全身运动负荷进行追加。

四、关于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的再定位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告诉我们, 体育锻炼时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锻炼效果。运动强度是核心, 运动强度是否适宜, 通常用心率指标衡量, 大强度运动量时心率达每分钟150次以上;较大强度时心率为每分钟130—150次;中等强度运动量时心率达到每分钟110-130次;低强度运动量时心率在每分钟80-100次。运动密度是保证, 指的是练习时间与练习总时间之比, 如果比例越小, 负荷量越小, 体质促进也就越低。体能发展的指标不同, 强度的要求不同, 教材的强度自量不相同, 练习的密度也不相同。课改以来, 学生的确更加喜爱体育课了, 但学生喜欢的是没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体育课。关键是强度与密度没有起到调节作用, 由于每个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体育学习能力、技能储备和他们获得最佳锻炼效果并能确保安全的运动心率范围等等都不尽相同, 因此, 我们应依据“靶心率”寻找适宜的运动负荷, 否则, 要么大强度的练习引起机体疲劳, 甚至出现运动损伤;要么没有强度的练习显得幼稚、枯燥, 都使教学失去了兴趣。因此, 我们可以对强度与密度的均衡进行再定位。

1.就课的结构而言, 一般负荷强度走势是“低-高-低”, 我们可以进行过程调控, 强度低的, 相应提高密度, 强度高的, 降低密度通过增加恢复时间, 减小练习密度来控制负荷量;使得每个人体质健康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如:跨栏教学的开始、快结束部分, 可适当增加准备活动、素质练习强度, 提高负荷;基本部分, 可增加密度来提高负荷。

2.就教学目标而言, 主要教学目标是改进技术, 运动强度就要低些, 主要目标是提高熟练程度, 运动负荷就要高一些。如:在改进跨栏技术的过程中, 采用少栏架, 多次数的练习, 降低强度, 增加密度, 以提高练习对身体能力的累积性影响;在提高跨栏熟练程度时, 增加连续跨栏数量, 减少跨栏练习次数, 增加练习强度, 降低练习密度, 以引起机体各器官系统较大的机能反应。提高强度与密度调整, 将运动负荷调控在有效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适宜负荷。

3.就项目评价而言, 一般高强度, 低密度, 且时间较多, 做完一两次就结束了, 这样对于这节课来讲, 体质促进的效果显然不足。如:同为田径项目的跨栏和投掷, 一次跨栏跑后心率可达到160次每分钟左右, 而投掷一次后的心率一般没有太大的变化, 显然可见, 前者强度较大, 后者较小。因此, 在开展投掷项目教学时, 增加多次练习, 具体因人改变, 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适宜运动负荷。

多年来, 学生体质问题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2年12月24日, 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体质不强, 谈何栋梁。学生体质健康当然是多元努力的方向, 但是学校体育教学应该积极担当重要的责任, 而且必须抓住课堂这样关键环节, 努力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教育局.关于公布部分高中学校2011级新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通知.宁教体[2011]58号

[2].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公布部分高校2012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通知.苏教体艺〔2013〕1号

[3].南京市教育局.关于公布我市高三和2012级高一新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结果的通知.宁教体[2012]70号

[4].贾齐, 杜晓红, 杨学成.体育课程性质辨析[J].体育与科学, 2007, (3) .

[5].潘绍伟, 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6.

[6].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2011.

统筹谋划强化基础 篇4

强化基础

着力打造具有中国南车特色的精益班组

中国南车集团公司

中国南车集团公司现有19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及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员工近9万人;基层班组5836个,其中近70%为生产技能操作类班组。自2009年来,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群工[2009]52号),以全员“自主管理、自主创新”为班组建设最高目标,借助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的契机,以打造精益班组为载体,着力构建目标明确、体系规范、制度健全、管理科学、运行有效且具有中国南车特色的班组建设管理模式。

一、统筹谋划,建立健全机制

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是企业综合性的基础管理工作,既涉及行政部门又涉及党群组织。在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6月班组建设管理现场会后,为开创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新局面,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于2009年制定了《中国南车关于加强企业班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南车股份人[2009]171号),组建由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任组长,公司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工团相关职能部室为成员的班组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由公司行政负责班组建设工作,具体由人力资源部归口管理,成立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明确了班组建设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要求等。

2010年初,为全面了解公司班组建设动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所属子公司基层班组,采取集中座谈、单独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经过半年的努力,形成公司《班组建设工作报告》,公司领导针对报告中的主要问题明确批示:“班组建设工作要统筹谋划、分级管理、分线负责、分步实施”。按照领导批示,为进一步推动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公司于2010年制定了《中国南车班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南车股份人[2010]351号)。要求各一级子公司都要建立健全班组建设领导与工作机构,将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归口到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对班组、班组长及班组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予以规范,对班组组建、班组日常管理、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考核与激励作了全面部署,基本建立了分工明确、制度规范、部门联动的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机制。

二、积极行动,强化基础管理

根据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总体部署,2010年10月公司召开了中国南车班组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暨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启动会,来自16家子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会、综合管理部等部门的主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和总部相关部门的领导及主管人员共计10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议。会后,各子公司均按照《中国南车关于加强企业班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中国南车班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成立了班组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本单位的班组建设管理实施办法或细则;配备了班组建设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了班组管理台账,明确了班组建设管理内容并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重新调整了班组建制;结合精益生产制定了打造精益班组的工作计划与具体措施,对班组基础管理、安全工作、设备保全、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经济核算等七项基本职能全部进行了规范,对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进一步夯实了班组建设管理基础工作。2011年11月,公司组织召开了中国南车2011年劳资工作会议暨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研讨会,将班组建设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来抓,要求各子公司要以七大任务(基础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设备保全和班组核算)为抓手,以班组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为纽带,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狠抓《中国南车班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落实,全面深入推进班组建设管理工作。

三、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班组建设管理工作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值得探讨的一大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抓好班组长和管理人员两支队伍。

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班组长是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的兵头将尾,“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班组长技艺不精、不善管理,将是班组的损失,更是企业的损失。为此,我们对班组长实行准入制与任期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着力优化班组长队伍结构;制定班组长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责任书、公司薪酬体系中设立班组长岗位津贴,切实明确班组长的责、权、利,充分调动班组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班组长的培训力度,对新任班组长及时开展上岗培训。已选送近200名优秀班组长参加中央企业班组长管理能力资格认证远程培训班,指派专人负责日常管理,督促学员按时学习,在已结业的几期培训班中参训学员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今年,全面启动班组长培训项目,并将该项目列为中国南车“十二五”人才培训开发规划“十大”工程之一,以精益生产为主线,与管理提升对接。培训采取封闭式管理,聘请专业培训机构,结合现场实战,切实提升班组长综合素质;同时安排班组长接受企业内训师培训(TTT)相关课程学习,经考核成绩合格者将颁发中国南车班组长培训内训师资格证书,着力培养一支能担当企业班组长内训师的班组长队伍。目前,已培训两期并经考核取得内训师资格证书120余人,后续还将继续举办2期培训100余人。一大批政治素质好、责任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工作魄力大、敢于管理、乐于奉献的班组长涌现出来,在班组中较好地发挥了班组当家人、指挥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为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提档升级奠定了基础。

加强班组建设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班组建设管理人员是班组建设管理理论践行者、工作推动者和督导员。公司要求各一级子公司设立班组建设管理人员岗位,并将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其个人绩效考核;定期组织班组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对班组建设理论分析、操作实务和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内容及要求进行系统学习。充分借助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QQ群、《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简报》等平台加强班组建设管理人员之间交流;组织开展子公司之间班组建设相互交流观摩学习,助推了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

四、注重内涵,建立长效机制

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且事关企业发展全局。

建立全面的班组建设管理考核标准。为使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面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结合公司全面推行精益生产工作,建立健全了涵盖班组七大任务、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检查、考核标准。有效规范了班组建设管理流程,改变了各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工作局面;简化了班组建设管理内容,从根本上解决了班组建设管理工作量化评价的难题。

建立系统的班组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公司认真研究并不断总结完善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积极做好班组软件建设工作,持续规范班前会和班后会,推行班组民主生活会制度和班组经济分析会制度;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加大高级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将班组建设相关费用纳入预算进行管理,加大班组现场硬件投入,优化班组小家环境,设置班组建设管理看板并实现“目视化”管理;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管理工作试行逐级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建立公司对所属单位考评制度。三年来,共表彰奖励班前安全喊话优秀班组近200班次、班前安全喊话优秀班组长近100人次、5家子公司被评定为2011中国南车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将改善提案、五小成果等活动奖励归口管理并制度化管理;积极组织实施班组长能力开发工程,建立健全班组长(含工会小组长和班组管理大员)入职培训和轮训制度;大力营造和谐班组建设氛围,坚持开展班组长访谈制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切实将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五、以点带面,积极稳步推进

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难度大,同时还必须克服生产任务重的客观现实。为有效开展班组建设工作,公司结合实际,对班组建设工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先试点、再局部、后推广”的三个阶段,各一级子公司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1-3个班组的试点建设工作,在2011年12月底前完成1个车间(分厂)班组的局部建设工作,2012年起所有班组全面开展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扎实有序,切实打造员工成长平台、打造优化班组管理平台;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创新育人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实现班组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班组长能力明显提高、班组协作能力与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班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公司现已全面开展班组建设,整体效果良好,较好地发挥了“建设一点,影响一片”的积极效果,各子公司基础管理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为公司全面打造精益班组,促进基础管理大提升积累了宝贵经验。

谋划“十二五” 篇5

一是有线数字电视发展迅猛, 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由2005年底的400万增加到2009年底的6000多万。二是高清电视全面铺开, 全国有12套高清电视频道开播, 主要通过卫星传输、有线入户。三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CMMB) 、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传输、数字电影流动放映、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应用新阶段, 并在全国逐步推广。四是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等新媒体不断兴起, 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力量。五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从“盲村”扩大到整个农村地区, 已从工程建设上升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号工程。六是电影的年产量增长很快, 数字电影不断兴起, 电影市场日益繁荣。

谋划“十二五”, 必须站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基础之上, 同时, 必须顺应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 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多边等时代新特点。为此, 广电总局初步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广播影视的发展目标:一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基本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到201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 力争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实现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二是全面推进数字化转换、双向化改造和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 全国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全国有线电视基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县以上城市 (含县) 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 拥有1家数字电影院。三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高清电视、数字声音广播等快速发展,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取得成效, 电影数字化放映基本普及。三是广播影视节目和产品更加丰富多样, 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生产稳步增长, 质量显著提高, 内容产业更加繁荣, 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四是广播影视“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 重点将中央电视台等建设成技术先进、信息量大、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国际一流媒体, 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

谋划大品牌战略 篇6

他们不仅为顾客着想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还能以顾全大局的心态把地方经济发展、员工的生存与发展、供应商的事业前景、竞争对手的发展空间作为企业品牌扩张的参考基础, 并对以上五大责任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承诺一一兑现, 这种企业才能在行业中成为数一数二的强势品牌。

品牌化运作不是一个短期行为, 品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是发展的某一阶段应注重的话题。充分挖掘五大责任体的核心价值, 在各大利益群体中找到品牌应做的能做好的侧重点, 分阶段制定目标, 并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文化, 这才是真正的“大品牌战略”。

员工的期待

在品牌发展的第一步, 从身边算起第一个利益相关群体就是企业的员工, 这个群体常常引起社会关注的就是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安全保障、生活便利、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

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应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标准, 施行以人为本的品牌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 有助于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行为遵循“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视员工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 给予充分的信赖和尊重, 从而有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公平的环境中发挥其最大的工作效率, 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品牌也是员工生存发展的依靠, 品牌潜力大了, 员工自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的奉献。当然, 强大的品牌盈利能力也能给员工带去丰厚的利益保障, 他们才能踏踏实实的留下来。品牌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性是员工评判是否愿意为企业付出的唯一标准。

消费者的梦想

在消费者的心中, 好的品牌会伴随他们生命中的每一天, 可以形影不离, 是朋友, 是伙伴, 是亲人, 更是一种承诺。好的品牌不仅坚守最基础的价值承诺, 还会通过设身处地的洞察消费者的需求, 不断刷新消费者的想象。

谁说品牌是为了讨好消费者而存在?这是极其错误的看法, 其实消费者在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前, 他们期待好的品牌站出来为他们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甚至, 好的品牌可以成为消费者的梦想, 这何尝不是现实?成功的品牌总是在不断刷新消费者的梦想:宝马不断刷新“悦”驾驶的想象、奔驰不断刷新“尊贵”的想象、苹果不断刷新“智能手机”的想象。消费者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个问题对应的行业领导品牌无一不是不断颠覆“最佳解决方案”的想象获得巨大成功。品牌在消费者大脑的构成中:品牌联想构成品牌认知, 可信度构成品牌美誉度, 美誉度才是构成忠诚度的关键。负责任的品牌会去细心的关注消费者所困, 用实际行动解决消费者所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品牌昙花一现, 有些品牌则成为了百年品牌的秘密。

如今很多行业的品牌进入了成熟期, 开始了文化价值观和情感的经营。企业竞争从单纯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转化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竞争。在这个阶段, 通过富含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文化, 赢得公众对品牌的认同, 已成为一种深层次、高水平和智慧型的竞争选择。品牌不仅要为企业负责, 更要为所在的社区, 所在的地区乃至行业负责。除了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外, 节能环保、人文关怀等社会责任理念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巨大满足感, 它直接进入人们的心灵, 让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依赖, 建立起强烈的品牌忠诚度。

供应商的发展

大型品牌有着庞大的供应商体系, 品牌的壮大离不开供应商的默契配合与支持。我们把这类企业称之为“明星背后的英雄”。现实中, 几乎所有行业的领导品牌都培养了忠于自己的庞大供应商体系。

有时候一个品牌的成功几乎是品类的成功, 创建一个全新的品类往往需要上到品牌企业下到供应商体系从零开始, 如何说服产业链上下所有供应商从零开始为品牌输送动力?这就需要品牌企业真从市场的需求中洞察到下一个发展的突破口, 并严格筛选和管理供应商的成员结构, 制定默契的配合程序, 从利益分配中做好大哥的角色。积极引导供应商从技术、人才、资源方面朝着自身市场发展的方向靠拢。品牌对供应商的责任构成中, 首先要真的从新的市场需求中挖掘到足量的经济价值, 其次对供应体系资源科学合理的分配, 最后在利益配给中确保整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地方经济的责任

“饮水思源”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承的美德,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品牌营销理论和品牌责任体系, 品牌发展的初期, 有很多企业都是基于地方的独特的资源成功。拉动地方经济水平, 提高地方群众收入水平, 提高地方就业率的重任离不开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支撑。如贵州丰富的药材资源成就了贵州百灵品牌、内蒙古的牧养产业资源成就了蒙牛品牌、四川的酒产业资源成就了五粮液泸州老窖品牌。在品牌策划人杨双喜的眼中, 并非这些成功的品牌垄断了地方资源才会成功, 在很多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初期, 地方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根本没有限制地方特殊资源的使用权, 而是很多企业从思想根源上就缺乏“主人翁”意识。

地方特殊资源发展的初期阶段, 所有机会和资源是平等的。而品牌竞争的格局恰好在“品牌对地方经济责任”的意识中出现了分水岭。地方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品牌竞争的关键词并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 而真正决定竞争格局的是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树立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品牌战略。

品牌地方经济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寻找到与市场消费需求的突破口;二是培养忠于品牌的地方资源供应商体系;三是加强优势产业生产营销的地方人才建设和管理体系;四是加强技术研发和管理体系;五是在品牌推广过程中加强品牌形象与地方资源之间的联系。

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

有人对竞争对手的存在深感懊恼, 在现实的品牌竞争理论中, 没有竞争就不会存在大的市场空间。竞争的出现至少能从三个价值面影响市场格局:一是激烈的竞争迅速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从而培养消费习惯扩大品类市场份额;二是竞争产生的广告和推广会延长品类的行业生命周期;三是竞争促使品牌之间更加关注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产品和服务水平, 提升行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之间的关系可以科学的称之为“同一战壕中的战友”。

或者, 我们换一个角度, 如果可口可乐为了垄断可乐市场, 采取不正常竞争手段让百事可乐等其他竞争品牌消失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可口可乐品类的单打独斗是有多孤单, 消费者对可乐品类的关注度会大范围减少, 甚至放弃饮用可乐产品。任何一个富有行业发展责任心的品牌都不会这样做。

沉着应对危机积极谋划未来 篇7

此次经济危机来势迅猛, 如同经济地震, 部分行业与企业还来不及反应, 就在措手不及中产生了“休克”现象, 具体表现为国外订单突然减少, 使得部分以出口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企业无米下锅, 进而减产停产。同时由于全球原材料价格陡然下降, 使得产品的市场价格也大幅下降, 经销商和终端用户信心不足, 持币观望, 进而企业库存严重积压, 一批轻工企业开始半停产、停产、放假。这次危机中, 出口型及与出口关联度大的行业、生产原料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大的行业所受冲击严重, 特别是这两类行业中的大企业目前困难巨大, 停产放假现象每天都在增加。

面对严峻形势, 必须沉着应对。行业与企业都需坚定信心,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 特别是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扶持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条政策, 对缓解轻工行业困境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国家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消费的方式拉动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将逐渐显现, 为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将起到积极作用。

面对严峻形势, 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谋划未来发展。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低谷时期正是企业发现问题、苦练内功、积聚实力、长远谋局的时机, 也是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良机。

任正非谋划“大华为” 篇8

面对当前电信市场趋向饱和的形势, 任正非再次与同事们共同谋划了“大华为”。今年初, 华为公司首次披露了公司面向未来的治理架构, 即打破了过去按产品分类的方式, 按照面向客户的类型将公司业务分为四大块——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 (终端) 业务和其他。

下一个十年的战略调整

今年四月, 华为公司发布了其2010年财报, 财报显示, 华为2010年实现了其销售预期, 销售收入达1852亿元人民币 (274亿美元) , 同比增长24.2%, 净利润238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达12.8%。从财报看, 华为已经坐稳了电信企业第二把交椅。

然而, 在华为内部论坛上, 员工就有关于“华为的红旗还能扛多久”的讨论。有员工说:“电信市场已经饱和, 华为的新机会点在哪里?如何增长?低成本优势总有枯竭的一天, 毛巾里的水总是越挤越少。”

在华为总裁任正非看来,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 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针对未来的发展, 2011年年初, 华为成立的四大业务BG (Business Group) 。据华为介绍, 该调整是面向客户的管理架构转型, 以抓住当前云计算和终端的机遇, 实现未来十年后1000亿美元收入的目标。另外, 重新划分产品线, 体现了华为对电信设备商未来转型的思考。

企业业务再造华为

在去年底华为云计算战略的新闻发布会上, 任正非高调亮相, 并表示要超越思科、超越谷歌, 同时还要一改20年以来堂吉诃德式的封闭, 华为的明天不得不走向开放。

云计算是华为发力“云、管、端”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也是华为企业业务的核心。华为计划打造“化繁为简、无处不在、情景智能以及融合体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以开放的业务云、易用的管理云和泛在终端为三个关键路径, 实现超越终端、极致体验的关键策略。

整个2011年, 我们看到华为在任正非开放策略指导下, 打造了教育云、电信云、金融云等多个云计算项目。在2011年10月底的华为云计算大会暨合作伙伴大会上, 包括IBM等多个IT企业亮相充分展现其开放合作的姿态。

据悉, 华为企业业务计划到2015年销售达到150亿美元, 相当于“利用企业业务再造一个华为”。

广开言路谋划更好更快发展 篇9

近期, 曾在廉江市农业机械局工作过的前任副科级以上干部与现局班子成员共20人欢聚一堂, 为促进廉江市农机化事业发展进言献策。

会上, 该局局长黄存德首先向与会人员通报了近两年来廉江市农机化工作情况。廉江市是全省首个突破插秧机“空白镇”的县市, 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68.33万千瓦,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45%。其中, 机耕水平76%, 机插水平8%, 机收水平50%, 特别是2008年插秧机由4台增加到目前的90台, 机插率从08年的0.2%提高到目前的8%。廉江市还是“国家和省两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 (市、区) ”, 2008年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市、区) ”、2009年先后获得“全国农机科普先进集体”、“广东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先进单位”称号。目前全市已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7家, 已拥有20个机插秧示范基地和46个示范点。为切实抓好基地建设, 廉江市农业机械局结合当前实际制定了插秧机推广奖励制度和办法, 把推广插秧机和机插面积列入镇农机推广管理站干部考核内容, 机插秧推广如有突破的, 原该站负责人给予考察任职, 阶段性没有突破的, 对站或负责人进行戒勉谈话、停职或实行免职处理。至处理。至目前, 今年该市新增插秧机36台, 完成机插面积4.01万亩。

随后, 黄存德指出了工作存在问题, 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 诚心希望与会人员积极为该市农机化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与会同志发言积极, 气氛热烈, 对廉江市农机局近年来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对该市今后农机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一是坚持“有为才有位”的理念, 努力做好各项农机化工作, 做一个新型的农机人, 提高社会对发展农机化重要性的意识;二是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争取每个镇每年都成立一个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 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 带动全市农业机械的推广,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做好土地流转的坚强保障;三是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化, 促进农机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四是发挥基层农机站的积极性, 多向当地镇党委、镇政府汇报, 争取当地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平衡地发展全市农机化事业;五是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 让购机补贴政策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这些好的建议将对促进廉江市农机化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生产线设备下一篇:住宅小区宽带接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