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歌系统

2024-07-29

点歌系统(精选12篇)

点歌系统 篇1

现在的系统门窗突然一下“热起来”了, 不论是以前做门窗, 还是做五金、做铝材的都开始推出自己品牌的系统门窗。面对着全国铺天盖地的系统门窗的“吆喝声”, 令人不禁担心系统门窗的发展。

中国系统门窗“被系统”了?

客观来说, 中国系统门窗的发展这一轮有点猛, 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因为系统门窗在中国的发展的确才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却在门窗制造业中迅速上线。大大小小的门窗厂、铝材厂、五金厂开始纷纷涉足系统门窗行业, 一时间仿佛门窗不被冠以“系统”二字就不合时宜。

我们不禁拷问, 中国的系统门窗究竟准备好了吗?然而据本人调查一番后, 发现结果很遗憾。中国系统门窗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略显雷声大雨点小的态势, 大量仿制的多, 埋头做研发的少。在性能指标、装配方式等方面东抄西挪, 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系统, 仅概念吵得凶。中国的系统门窗仅仅是“被系统”了, 这样反而有可能把中国系统门窗的发展引向歧途。

说到系统门窗, 就不得不提几个国外比较专业的系统公司, 比如旭格、海德鲁、阿鲁克、YKK等。并不是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而是在这几家公司身上, 我们确实能看到他们是在扎扎实实做研究做积累。这也正是目前我们中国系统门窗公司所缺少的一个必备基因。

德国旭格国际集团创建于1951年, 2011年年销售额超过22.3亿欧元 (超过180亿人民币) , 是世界上公认的在幕墙、采光棚、门窗、温室花园等方面主导市场的系统技术和材料研究、开发和供应商。2004年, 旭格被德国著名杂志《经理人》评为德国建筑业形象和信誉最佳企业。旭格在德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 在整个欧洲也是家喻户晓。

海德鲁是欧洲著名的铝制建筑系统供应商, 产品销售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且主要集中在欧洲市场。海德鲁旗下有着50多年历史的TECHNAL特科纳系统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市场占有主导地位。1990年以后, 作为海德鲁建筑系统品牌之一的WICONA威克纳系统以高品质的门窗幕墙系统开始在世界建筑市场上大放异彩。

意大利阿鲁克公司 (ALUK) 成立于1969年, 是一家集铝门窗幕墙系统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为一体的专业化系统公司和材料供应商。1978年阿鲁克公司研制生产出意大利第一个穿条断热冷桥系统, 如今其产品已享誉欧洲、中东、亚洲等世界各地。1985年, 阿鲁克和华北铝合作完成了中国第一个断热冷桥门窗项目——北京国际饭店。阿鲁克系统不但以产品系列丰富而闻名于世, 更以其系统的“兼容性”和极富创意的“个性”而为世人所称道, 实现了结构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YKK AP作为YKK集团的一员, 从1957年日本建材总部成立至今, 已有数十年的塑钢、铝合金门窗生产销售经验和技术, 是全球领先的外墙开口建材生产企业。工程业绩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年营业额达30多亿美元, 是国际着名的建材品牌, 与上几家欧洲的系统公司齐名。

不难看出这些较为成熟的系统门窗企业, 并不是在一波热潮中火速就发展起来的, 而是都已经在这个行业发展了几十年, 并且经营的很好, 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并没有浮于经营的表面功夫, 更多地是把精力投注在系统的研究开发上, 从加工工艺, 到配件的选择, 到窗户的安装, 到用户的体验, 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系统, 用实实在在的品质来获得市场的肯定。

而在中国, 一些所谓的系统公司恰恰反其道而行之, 炒概念轻研发测试。国内目前有多少门窗厂有自己的实验室?有多少企业对门窗系统有过真真正正的研究?据我们所知, 数量相当少, 很多企业就算有但也难逃做秀成分之嫌, 凑数的居多。当年, 某公司研发了一款推拉窗, 集平开、推拉于一身, 想法很好, 但是做出来后, 没有在一些小规模试验工程中测试, 就开始在一个大型项目中应用, 结果窗都出了问题, 拉不开, 不得不做出了大规模的赔偿。

国内外的众多事实告诉我们, 不断地研发测试来满足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才是行业发展的一个健康的方向。推广普及系统门窗是一件好事, 这是确信无疑的, 但是如果做事情的方法不对, 最后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中国并没有真正普及系统门窗, 人们最终并没有享受到好的系统门窗带来的舒适, 反而系统门窗这个行业却被从业人员给做垮了。而就目前来看, 中国的部分系统门窗公司有点急功近利, 没有沉下心来去扎扎实实地去做实验, 而是热衷于一门心思地去做宣传炒作概念。我们希望, 系统门窗的从业人员不要操之过急, 太急于去利用“系统”这个概念, 要踏踏实实地去做真正的系统, 而不是东抄西挪地去拼凑一个所谓的系统。

因地制宜本土系统门窗大有机会

目前, 我国门窗行业有近4000亿元的市场。在我国, 系统门窗的应用量只占门窗总量的5%, 而在发达国家中, 系统门窗的应用量则占门窗总量的70%以上, 因此, 我国系统门窗的市场空间很大。加之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 这样差异性的环境将给中国本土的系统门窗企业提供无限的机会。

目前, 虽然本土的系统门窗跟旭格、YKK等品牌系统门窗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但这些顶级的系统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并不算好, 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 比如旭格2011年的销售额超过22.3亿欧元 (超过180亿人民币) 元, 而其2011年中国市场的营业额仅为2.32亿人民币, 差不多只占旭格全球营业收入的八十分之一。旭格在中国市场上这样不济的销售业绩, 仅仅是“中国人不识货”这样的理由所能够概括的吗?

欧洲中部及南部的气候与中国华北、华东气候较为相近, 来自欧洲中部及南部的德国、意大利等几大系统公司的产品很早就在我国华北的北京及周边地区、华东的上海及周边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中国东部沿海比如上海等地的气候条件相类似, 因此YKK凭借其优秀的防水抗风性能在华东地区的发展相对来说也比较好。这正是由于气候相似, 有着相同性能需求的原因, 而这仅仅是满足了中国部分区域对门窗性能的要求, 放眼整个中国, 国外的系统门窗是不是能够满足全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呢?

中国地域辽阔, 除了国外系统门窗公司所占据优势的这些地区, 还有寒冷的东北, 还有多雨多台风的南方, 还有强风沙少雨的西北等不同气候条件的区域, 而这些地区好像成了系统门窗开发的一个盲点, 并没有针对这些气候条件的高性能的系统门窗来满足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需求。南方及沿海地区多雨多台风, 门窗更应注重水密性、抗风压能力以及遮阳性能, 保温性能并没有北方地区所要求的那么高;西部地区多风沙, 门窗更应注重气密性、防尘功能, 这些地区常年少雨, 水密性做到最佳有必要吗?

正是由于中国的气候多样性, 以及国外门窗系统的区域狭隘性, 给新生的中国系统门窗行业带来了很多机会。在东北地区可以针对性开发防高寒高保温的系统门窗产品;西北地区风沙严重, 近年来更是常常遭遇沙尘暴天气, 可以开发侧重于气密性、防尘性能的系统门窗产品;南方及沿海地区炎热多雨多台风, 可以着重开发侧重于水密性、抗风压能力以及有着良好遮阳性能的系统门窗产品……因地制宜, 中国的独特多样的的气候地理条件给本土企业酝酿出了巨大的机会。

此外, 在欧洲广受好评的旭格系统门窗在中国市场上并不太受追捧,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知道旭格窗的特点是断面大, 料又大又笨重, 这样的特点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价格较高, 而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倾向于物美价廉, 因此这样的门窗并不能让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满意。在中国这么一个大众化需求的市场, 欧洲高端的系统门窗更多注重高端市场的开发, 聚焦于小众市场。在大众市场需求上, 我们中国的系统企业是否可以开发一些断面稍小 (相较于欧洲高端高性能的系统门窗产品) 、更多注重经济适用性、高性价比的系统门窗产品呢?在综合性能上可能略逊欧洲高端系统门窗产品, 但是高性价比的产品更能适宜大众化的市场需求。就算是在在华北、华东这些国外系统门窗品牌已经建立优势的区域市场, 中国本土的系统门窗产品也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

国外系统门窗在中国的发展受阻, 归根结底在于他们不熟悉中国的国情, 而我们本土的系统门窗公司始终扎根于中国, 对当地的环境乃至整个中国的环境都非常熟悉, 如果能因地制宜, 牢牢把握机会, 扎实地研究试验,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 以及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门窗系统, 那么中国本土的系统门窗将大有所为。

盈利模式的思考

系统被欧洲各系统公司、型材公司, 视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它的价值是不可估计的。消费者认定某个品牌, 某个系统, 因为它代表着品质、性能的保证。因此优秀的系统门窗蕴含着巨大的利益。

对比国内外系统门窗企业, 两者的盈利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国外企业是卖系统窗, 从型材到配件等等都有严苛的要求, 虽然贵, 但是胜在保证了性能。而中国的企业更多地好像是在以系统窗的名义去卖型材 (这一点从现在市场上推系统推得最热的大多是型材公司这一现象能看出些端倪) 。

国外系统公司如旭格系统、阿鲁克系统等, 他们都有着几十年成熟的盈利模式。他们有着特有门窗系统技术, 其五金配套槽口为专用配件槽口, 通用性差, 五金配件无选择性, 必须使用其配套产品。除此之外, 旭格系统、阿鲁克系统等厂商还通过其玻璃及铝型材合作厂商高价转卖配套材料, 价格较高于市价, 获取相当的利润。国外门窗系统公司开发与维护系统需要做大量的设计、研发与认证等, 需要不断付出较大的成本持续投入才能保证系统的高性能, 只有通过这些配套件上的利润增值才能保证系统公司获得充足的利润去持续开发与维护系统。

就目前来看, 中国系统门窗更多的是倾向卖型材, 这跟世界上主流的系统门窗的盈利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消费者买旭格的系统门窗, 是因为其代表着高性能, 会有人去算旭格的窗所用的铝材值不值那么多钱, 玻璃一个平方多少钱吗?而中国的厂家还没有找准盈利模式, 还在走着卖型材这样的老路, 要知道系统门窗卖的不是材料而是整体。不过也有中国的企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像兴发铝业也推出了自己的门窗系统, winger (赢家) 系统, 跟很多企业卖型材的模式不一样的是, 客户要求应用winger (赢家) 系统, 那么就相应的要付出一部分性能溢价, 这部分的溢价就用来支持系统的研发。这虽然跟主流系统门窗的盈利模式还是有区别, 但仍可谓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系统门窗的研发及推广比普通门窗要复杂的多, 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来支撑其研发需求, 而目前中国系统门窗的溢价部分仍然有限, 空间还不够大, 这部分的溢价能否支撑整个系统门窗的研发, 不禁让人打个问号。

中国的系统门窗盈利模式迟迟没有明晰, 这也是我们所担忧的, 靠现在这样单纯的较为单薄的型材利润很难支撑高昂的系统研发费用, 这对于中国门窗系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摆在中国系统门窗行业的一个重大挑战就在于盈利模式的确立。

真正的系统门窗, 是一个性能系统的完美有机组合, 需要考虑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机械力学强度、隔音、隔热、防盗、遮阳、耐候性、操作手感等一系列重要的功能, 还要考虑设备、型材、玻璃、粘胶、密封件各个环节性能的综合结果, 缺一不可, 最终形成高性能的系统门窗。

中国的系统门窗起步较晚, 相较于国外成熟的系统公司, 并不是没有机会。巨大的气候差异性以及有别于西方的消费习惯给中国本土的企业酝酿出了很多机会, 关键在于中国企业能不能把握机会, 充分意识到“系统”不应该是商家用来炒作销售的噱头, 而是保障门窗工程实施的最佳解决方案。不要再一窝蜂地去炒作概念, 而应该静下心来做研发测试, 用实实在在的品质去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巴菲特有句话:“只有潮水退去之后, 才能知道谁在裸泳。”中国的系统门窗企业你们准备好了吗?

(本文转自金源门窗系统)

点歌系统 篇2

甲方:

乙方:

双方经过友好协商,签定本协议。

一. 合同有效期:

本合同从_____年___月____日起,到______年____月____日止有效。

二. 服务内容:

乙方为甲方提供KTV点歌系统维护服务:

1.服务方式:包年服务

合同期间乙方对甲方的KTV电脑点歌系统设备及系统(以后简称:甲方托管KTV点歌电脑)提供维护服务。

2.服务程序:

甲方出现突然事故,乙方在24小时内响应并派工程师去解决问题。服务时间为:8:00-18:00。特殊情况除外。

3.服务范围:KTV点歌系统和电脑硬件设备的维护以及添加服务器歌曲。

三. 合同总额

合同总额:人民币7000元(大写: 柒仟元)。

四. 付款方式

甲乙双方的结算方式:每季度预付的方式,付款时间为每月1号至3号期间。每次付款1750元

五.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只提供点歌系统软件维护与硬件检查服务及服务器歌库更新服务,如果甲方设备或网络的硬件出现问题并且需要乙方维修,甲方需另外支付硬件维修费。

2)如果甲方需购买电脑配件等实物,乙方可代为购买,甲方需另外支付费用。

3)甲方有按合同规定按时支付给乙方服务费用的义务。

4)乙方有按合同规定为甲方提供电脑软件维护的义务。

5)甲方有配合乙方共同完成本合同规定的服务的义务。

六.违约责任

1)甲方违反合同约定,不向乙方付款;或在乙方催告后,不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及乙方要求的时间内及时、足额付款,乙方有权解除合同,并有权要求甲方支付已完成服务的费用;

2)乙方违反合同约定,不履行服务义务;或不及时、按约履行本合同项下义务,经甲方催告后,不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或所提供服务无法达到甲方预期标准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有权要求乙方退还其已收取的但未提供服务部分的服务费用。

七. 该合同一年一签,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名称:乙方名称:

甲方代表(签字/盖章):乙方代表(签字/盖章):

联系电话:地址:

不能点歌的点歌台 篇3

望着窗外飘着的雪花,费德兰试探着说:“今天太冷了,我们改天再去吧?”“不行,就今天!”母亲语气坚定。“好吧,那我下班开车送您去。”挂上电话,费德兰无奈地摇摇头——母亲的脾气越来越古怪了,居然突然要听广播!

下班后,费德兰先去接了儿子菲利普。接母亲时,她已站在大雪中等着了。

把收音机拿回家,已是晚上6点。一进门,母亲就钻进厨房,谁也不让进。

“老爸,奶奶为什么要这个破玩意,你的手机不是有广播吗?”菲利普看着那台古老的收音机,一脸的不解。费德兰没向儿子解释,只是说:“只要奶奶开心,我们就应该去做,毫无条件地去做,明白吗?”菲利普点了点头。

晚上8点,厨房的门终于开了,母亲捧出了一个大的奶油巧克力蛋糕:“儿子,生日快乐!”费德兰这才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母亲竟然记得,他眼睛有些湿润了。

吃完晚饭后,母亲对费德兰说:“儿子,你把广播调到波士顿电台吧,妈妈为你点了一首迈克·杰克逊的歌,你最喜欢的。妈妈祝你生日快乐!”

费德兰更惊讶了,他大声说道:“真的吗?”他一下把母亲紧紧地搂住。“是的,还有20分钟,让我们一起静静地等待吧!”

时间到了,波士顿电台传来了“世界新闻”,费德兰担心的事发生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向母亲解释。但马上他又转悲为喜——母亲不知何时已在他怀中睡着了。

一小时后,母亲醒了,“天呀,我怎么睡着了?儿子,你听到他们念你的名字和我给你点的歌了吗?”母亲一脸愧疚。“听到了,妈妈,我真的很感动,谢谢您!”“奶奶,我也听到了,好酷的一首歌!”懂事的菲利普也在一旁帮腔。

“那就好,我在半个月前就给电台写了点歌的信,好早些排上号。我真怕他们忘了这事——你知道每天点歌的人有很多。”母亲兴奋地说。“是的,他们把我排上号了!”费德兰激动地回应着,眼里闪动着泪花。“别激动,更不要轻易流泪,你都是20来岁的大小伙子了,妈妈为你骄傲。”“我知道,谢谢妈妈,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那现在我们进屋去睡吧。”母亲满意地点了点头。

把母亲扶进房间后,费德兰回到客厅打开抽屉,取出他藏起来的电台退给母亲的信,一共整整15封,每封信里都写着:“请你们务必在广播里念出我儿子的名字,他一直很喜欢你们的节目,他是一个坚强懂事的单亲孩子,求求你们了。”而电台的回复信上都写着:“点播节目已经于13年前停播了,请不要再重复写信。”

点歌系统 篇4

关键词:NET,C/S,KTV点歌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随之而来带来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加大,这使得很多人需要一种释放生活压力的方式。KTV点歌最先起源于日本,之后引入我国,这种娱乐方式很快被大家认可,这也促进了音乐爱好者开发实用于不同场所的KTV点歌管理系统。本文针对我国娱乐业的特点和需求,结合以往娱乐软件的开发经验,以娱乐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为出发点,开发了这一个具有实用性、高效性、功能划分细致及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的KTV点歌系统。

1 需求分析

1.1 功能需求

1)播放功能

原唱/伴唱:实现对原唱伴唱的切换控制。

增/减音量:实现对播放音量的控制。

播放:实现对播放的控制。

重唱:实现当前播放的歌曲的重新播放。

切歌:实现随时播放下一首歌曲。

2)选歌功能

显示点歌列表:将已点播的歌曲显示在主界面上。

歌星点歌:客户可以根据歌手性别以及来自地区和形式来进行查看歌曲,有港台男歌手,港台女歌手,大陆男歌手,大陆女歌手,欧美歌手和组合等类别。

拼音点歌:根据客户输入的拼音,对歌曲进行模糊查询,显示匹配的歌曲。

数字点歌:根据歌曲名字的字数进行查询,显示符合要求的歌曲。

歌曲类别点歌:根据歌曲类别进行查询,分为流行歌曲、经典戏曲、儿歌童谣、民族经典、情歌对唱、影视歌曲六种查询方式。

排行榜点歌:根据歌曲的点击次数,列出热歌榜供客户了解及点播当前热播歌曲。

3)管理功能

管理员登陆:登陆后可进行管理员操作,给消费者开房点歌。

开房:管理员登陆后,选择房间类型,给客户开房,记录开房时间等信息。

退房:客户结束消费后,消除当前包房有人状态,记录退房时间。

包房管理:显示所有包房当前信息,可以添加、删除、修改所有包房信息,状态。

歌手管理:显示当前KTV点歌系统歌曲库中歌手信息,可以添加、删除、修改歌手信息。

用户管理:显示当前所有管理员信息,可以增加、修改或删除当前管理员用户。

1.2 角色需求

系统主要有两个角色:普通用户、管理员。

管理员权限:可对该系统进行管理的用户,权限高于普通用户,能使用本系统所有功能,并且可以进行曲库的增、删、改、查等操作。

普通用户权限:只能使用基本功能,不能对曲库进行更新操作。

1.3 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

C#是微软为.NET Framework量身定做的程序语言,C#拥有C/C++的强大功能以及Visual Basic简易使用的特性,是第一个组件导向的程序语言,和C++与Java一样亦为对象导向程序语言。C#具有突出的特点:语法简洁、彻底的面向对象设计,并且C#有个System.Net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工具类。该系统前台使用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开发工具,后台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5,该软件的开发是在Window7操作系统下进行,利用Visual Studio 2008工具进行开发,不需要任何大型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来支持。该系统是一个多媒体播放的娱乐软件,对该软件的操作不需要高配置的计算机,只要在该计算机上能够运行Windows XP/7/8操作系统即可,也不需要高配置的计算机来开发和运行该软件。综上,开发该管理软件具有技术可行性的。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说,使用C#开发这个系统是可行的。

2)经济可行性

本系统属于中小型系统个人开发难度不大。可用于中小型企业及家庭自用。软硬件要求简单只需电脑一台。

2 系统设计

2.1 概要设计

KTV点歌系统是一个功能完善的点歌系统,具有多种点歌方式如歌星点歌、拼音点歌、歌曲类型点歌等具有简单易操作的后台管理功能可以方便地对歌曲库和歌手进行增、删、改、查。主要有播放操作模块、选歌功能模块后台管理模块三大模块构成。其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2.2 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要求,本系统数据库主要包含的数据表有:歌曲信息表、歌曲类型信息表、用户信息表,管理员用户信息表、歌手信息表、包房信息表等。

其中管理员信息表主要是存放系统的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管理员拥有系统的最高权限,主要包含的字段有:管理员编号、姓名、电话、地址及系统登陆密码等。管理员编号是关键字段。

歌手信息表是用来存放歌手的基本信息,其包含的主要字段有:歌手名字、性别、照片、所演唱歌曲等。

包房信息表是用来描述各个房间的基本信息。其包含的主要字段有:房间号、房间规格、房间价位、开放时间、关闭时间等。

歌曲信息表是用来描述具体歌曲的基本信息。其包含的主要字段有:歌曲编号,歌曲名,演唱者,演唱时间,存放位置等。

2.3 开发工具

1)硬件环境

CPU:P4 3.0 G以上;

内存:以上;

硬盘:硬盘以上。

2)软件环境

数据库:

.NET运行库:.VS2008

操作系统:Windows XP/7/8

3 具体实现

3.1 音量控制

点击主页面中的音量控制,控制音量大小也可以直win⁃dows Media Player上了解音量大小,用toolbar控件实现滚动调节音量,并且该值和windows mdia player的值必须相同。

3.2 选歌功能

选歌可以通过录入歌手的名字,然后由歌手关联相关的歌曲,选中后即可;也可以直接录入歌曲的名字,直接选中演唱。

其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4 小结

KTV里唱歌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娱乐的重要方式,KTV点歌系统在社会的种类比较多,每个KTV都有其自己独有的特点,设计和实现适合自身KTV发展的点歌系统,对于KTV的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实现完整地描述整个系统的研究,但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在实现部分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马骏.C#网络应用高级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鲁春燕,孙娟,浅析C/S模式和B/S模式的优缺点[J].福建电脑,2008(6).

[3]刘震,罗欣.利用C/S网络模式构建远程故障诊断实验平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

[4]齐彦龙,向中凡,陈光伟.基于C/S模式的全自主机器人多机通信的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5]王斌晓,黄彦全,何跃,陈虹.基于C/S模式的计算机联锁教学系统软件设计[J].铁道通信信号,2009(12).

[6]尚雪莲.基于C/S模式的网络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4).

[7]林强.卡拉OK点歌系统的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5(29).

数据系统系统判断题 篇5

1、操作系统为了给用户提供各种服务,通常要生成一些提供这些服务的进程,这种服务进程一般被称作daemon进程。通常这些进程是在核心生成各系统进程之后由init进程执行一序列特定的shell命令文件而生成的。T

2、UNIX中的所有信息都是以文件形式组织的。T

3、Internet中的一台主机只能有一个IP地址。F

4、山西移动CMNET省网核心设备包括:核心路由器设备、核心层交换机设备、VoIP网守设备、认证计费系统、邮件系统、WWW服务系统、DNS服务系统、短信网关等设备。T

5、凡介入通信的主备用设备,特别是指CMNet的`计算机或网络设备系统,由于硬件、软件、数据因非法攻击或病毒入侵等安全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漏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影响正常的通信业务,称为安全故障;T

6、网管系统的传输通道原则上可以与外部网互联(包括与Internet的互联及与外部企业用户的互联),但应确保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限制网段和端口、数据加密、虚拟专网或身份认证等技术)限制网外或非法用户进行穿透访问,

F

7、GPRS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登录权限控制功能。对于远程登陆网络,应限制接入权限,若需进行数据修改、配置管理等,可由专人临时给予权限,处理完毕立即收回相关权限,并对相关权限的密码及时进行修改。同时应对所有的远程登录情况进行详细记录。T

8、TCP协议可以提供面向非连接的数据流传输服务。F

9、入侵检测技术可分为网络入侵检测和主机入侵监测。T

刍议电力系统中电力通信系统 篇6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文章将电力通信网综合网管系统定位在多专业的电力通信综合网管上,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建设原则、体系结构、功能要求,并对系统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通信;网管系统;探讨

0 引言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市场的逐步建立以及用户对供电质量要求的提高,电力系统对信息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日益庞大和复杂的电力通信网,采用现代化的网络管理措施和手段是非常必要的。网络管理者希望能够以一种统一的界面、管理和操作系统来实现网管,以改变目前在多种网络、甚至是在同种网络内部存在多个网络管理系统的现状。

1 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基本内涵

建设综合网管的目标是在现有网管系统的基础之上,建立多专业信息集中处理的综合网管控制平台,将客户资料与网络设备资源进行有效关联,构造网管的服务管理层,向客户提供SLA和端对端的服务,建立健全以网管控制为核心的维护体系,形成面向前端,以业务响应中心为龙头的快速响应机制,重点完善面向市场的网络运行管理系统,实现高质量、高可靠、高效率、低成本的维护目标。

总的来说,对电力通信综合网管可以理解为多厂商的综合网管系统、多层次的综合网管系统、多专业的综合网管系统3种。

(1)多厂商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在某个专业网络范围内,在多个设备厂商网元管理级、子网管理级的网络管理系统基础之上开发建设的网络层管理系统,称为综合网管系统。多厂商网管系统在专业网络范围内可以实现端到端的设备管理与网络管理。

(2)多层次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多层次综合网管系统是网络管理功能在逻辑层次上的纵向整合。在某个专业网络管理级网管系统的基础上,融入业务管理层的一些功能,如建立与运维支撑系统相关联的工单系统、故障单系统、客服系统、计费系统等,这种综合网管系统比较适合本地化的、经营范围较小的网络业务,如楼宇局域网网管系统、WLAN网管系统等。

(3)多专业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在全部或者某几个专业网络范围内,在多个设备厂商网元级、子网级或者网络级的网管系统基础上开发建设的网络层管理系统,称为多专业综合网管系统。

多专业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能够体现通信网络内在的、本质的规律与特点,本文提及的电力通信综合网管均指这个意义上的网管系统。

2 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建设原则

电力通信网包含的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且分布地域非常广泛,几乎覆盖了所有需要传输信息的地域。网管系统建设前,要充分考虑到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1)管理对象要全面

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管理范围不能只是各厂家的网元管理系统(EMS)管理对象的简单叠加,还应该包括各种管道资源、光缆资源、配线架等无源设备资源以及客户和工程资料等相关资源,只有尽量涵盖各种资源,才能充分发挥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优势。

(2)管理功能要完善

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不能仅限于网络的集中监控,还应该包括网络资源的管理、调度、工单管理、客户管理和工程管理以及数据的综合分析和预测等。以便尽可能地利用这些管理功能实现对电力通信网络的全面检测与闭环管理。

(3)系统可扩展性要强

20世纪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进步、体制改革和市场需求是决定电力通信发展的3个根本因素。

在新世纪初,通信技术仍在不断进步,电力和电信体制改革仍在逐步深化,市场需求仍在继续增长,因此,电力通信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综合网管系统应该有很强的扩展性,能够充分适应未来的新技术、新业务、新形势。

(4)系统可以分步实施

在电力通信网综合网管系统的建设中,可以将整个综合网管系统的建设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规定好每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并按照这些目标分阶段完成综合网管的建设。每个阶段完成后,相应的系统就可以投入使用,既可避免工程建设时间过长,又可避免只考虑当前目标而忽视长期利益的情况。

(5)系统要符合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要求

在系统的规划阶段,必须参考企业信息规划的要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可扩展的编码体制,使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充分被其他系统共享。

(6)系统的运维成本要低

綜合网管的接口部分和分级操作终端一般分布在各个传输中心的机房,所以,要求系统可以由少量的专职人员来维护。

3 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体系结构

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通常采用模块化分层体系结构,按TMN逻辑分层规则,应分为网元管理层、网络管理层、业务管理层和商务管理层等4层。

各模块之间通过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

网元管理层和网络管理层在实体上一般是分开的,而网络管理层并不一定仅有一层,尤其在目前多子网环境下,高层的网络管理系统一般是通过底层的网络管理系统(例如以地理区域划分的子网或以SDH设备厂家划分的子网)的代理同网元管理层联系,完成管理和控制。

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接口方式向其他系统提供所需信息。

4 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功能要求

一般地,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按功能可以划分为7大部分。

(1)网络监控子系统

网络监控子系统完成对全网设备运行情况的监控,便于维护人员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处理,保证传输网络的正常运行。该系统应具有如下子功能:1)故障管理:包括告警监测、故障定位、故障隔离、故障修正、路径测试(可选)、报告管理等;2)配置管理:包括指配功能、NE(Network element)管理、状态监视、状态控制、NE安装等;3)性能管理:包括能同时对所有终端点进行性能监视、性能数据的收集和监视、性能参数的管理和存储、性能数据的输出等;4)计费管理:包括提供与通道有关的数据,并对其输出、显示和打印;5)安全管理:包括操作者级别及权限设置、用户登录管理、日志管理、口令管理、管理区域分配、用户管理等。

(2)资源管理子系统

资源管理子系统完成对全网内各类资源数据的整合,并建立起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从全网整体角度对设备资源、业务资源进行集中管理、集中调度,为网络的统一规划提供依据。

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网络资源管理的范围涵盖了通信網络的各个层面,包含物理的光缆、电缆、管道和杆路网络以及物理网之上的传送网络资源,在此基础之上的多种业务网络资源和业务支撑网络资源(包括交换、数据、同步网和信令网等),连同涵盖专业网络资源中均包括的动力、空间的公共资源等。

(3)网络资源调度子系统

网络资源调度子系统在资源数据完整准确的情况下,提供管道调度、电路调度、光路调度、备品备件调度、应急资源调度等业务管理。用户可依靠自动、手动方式进行业务调度操作以及制定一套管理制度规范,并可以进行跨系统的业务调度,或全程监视整个业务调度的进程,并提供对工单的统计查询。

(4)客户管理子系统

客户管理子系统完成对租用传输网络资源的客户的管理。综合网管系统可按照重要性的不同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保证重点客户、重点业务的畅通。

(5)网络分析子系统

网络分析子系统完成对传输网的各种分析功能。网管人员通过对各种运行数据的分析,可了解到网络的运行情况以及使用情况,从而对网络的运营情况有一个详细的认识。

(6)系统支撑子系统

系统支撑子系统完成综合网管运行时的各种支撑功能,是网管系统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部分。

(7)对外接口子系统

对外接口子系统负责与企业内部的其他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联系,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消息的流转,使网管系统充分融入企业的信息化系统。

5 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

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站在企业信息化的高度来看待该问题,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开放性,对其在建设和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量化分析。

综合网络管理的问题,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其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仍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存在着下面一些关键问题。

(1)网管接口问题

综合网管与设备的接口是网管建设中的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设备提供商的配合问题,这就需要运营商、网管软件开发商、设备提供商三方面共同协商,签订相关的协议;2)接口协议的问题,目前厂家一般提供Cor2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TCP / IP、Q3等接口协议,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Corba接口,可以大大简化系统的结构;3)接口的位置问题,目前综合网管系统的接口一般设在3个位置(子网管里器、网元管理器、网元),虽然越靠近网元效率越高,但是从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效率方面分析,还是建议从网元管理器取数据。

(2)数据编码的规范化

综合网管的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因此,它的信息结构要符合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要求。目前,EMS和设备网元中的信息编码都是厂家自己定义的,即便是在软件厂商提供的综合网管系统中,也都遵循厂家自己的编码规范。因此,我们要在系统的规划阶段,与厂家一起来规范其中的编码,做到编码的唯一性、全局性。

(3)综合网管的向上接口

综合网管的建设不仅仅是为维护服务的,也是全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环节。因此,综合网管中的资源必须能以不同的形式和从不同的角度被呈现出来,这样才能被市场、客户所接受。但是目前对大多数的网管系统仅是从维护的角度进行开发、建设,大大缩减了系统的适用范围。

6 结束语

点歌系统 篇7

关键词:系统方法,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演变,比较

1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变

1.1从线性创新到企业创新系统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Schum- peter)在其著作 《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 “创新”的概念,并把它引入经济学,由此创立了创新理论。之后,有大量学者投入到创新研究领域中,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同的创新理论相继产生。当初,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是一个线性过程,即是一个从基础科学开始,经过应用科学、设计试制、制造和销售等环节而形成的单向式、逐次渐进的过程。根据他们所构造的线性创新模型,科学被看作是创新的起因和来源, 在创新过程中,从上游这端增加对科学的投入,就能直接增加下游端创新的产出。在过去很长时期里,这种简单的线性模式在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占据了主导地位[1]。但后来人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新的线性模式与实际创新过程不相符合,其原因在于线性创新模型忽视了创新过程的开放性、创新各阶段之间的复杂联系及反馈等因素。从此,创新理论家把创新视为多元活动系列的复杂过程[2]。

1952年,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发表了 “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思想。随着一般系统论的逐渐形成,系统思想逐渐被引入到创新领域中,这为后来创新系统理论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创新系统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被正式提出,但有学者认为,从创新“系统范式”的历史发展观看,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日起,到创新系统概念被正式提出这一段时期,称为企业创新系统阶段[3]。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合适的,因为创新系统理念和方法已在当时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点可从高汀(Godin)的研究结论得到证明。根据高汀的研究结论,经合组织(OECD)从20世纪60年代已开始使用了系统方法, 而且一直在使用这种方法,后来提及到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其理念就是来自当时的经合组织[4]。

1.2从国家创新系统到产业创新系统

1.2.1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伦德威尔(Lundwall)在研究开发系统和生产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提出了“创新系统”(innovation system)的概念[5]。“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对创新系统范式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后不久,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先后产生。但何谓“创新系统”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而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创新系统的概念可以根据不同的层次,以及为了不同的分析目的而进行定义[6]。比如,有人从创新模型构建角度进行定义,把创新系统定义为对那些根据常规技术制度、市场或场前交易选择机制而从事新技术生产和利用的企业、相关机构和组织进行的连贯性配置(coherent configuration)[7];也有人从创新过程角度进行定义,创新系统是一个由开发、扩散和使用创新的参与者和机构组成的网络[8];还有人从创新主体功能角度进行定义,认为创新系统由创新主体或参与者、创新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系统,系统内的创新主体或参与者共同决定系统的创新绩效[9]。我们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定义,创新系统的本质涵义就是创新的系统观,这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1.2.2国家创新系统研究

1987年,英国学者克里斯 · 弗里曼(C.Free- man)在他的著作《技术政策与经济业绩:来自日本的经验》中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 tion System)的概念。其后,伦德威尔(Lundvall)、纳尔逊(Nelson)、佩特尔和帕维特(Patel & Pavitt)、梅特卡夫(Metcalfe)和爱德奎斯(Edquist)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个概念。

在他们的研究中,弗里曼把国家创新系统看作是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运行和互动决定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认为创新不是孤立的,不是企业家的功劳,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此外,他还认为,国家要实现经济跨越,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必须在国家的干预下加强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10];伦德威尔着重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从微观视域分析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强调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相互作用以及“学习”对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就是学习活动[11];纳尔逊偏重于历史和案例研究,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创新模式[12]。

佩特尔和帕维特认为,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一国针对国内所需求的技术来进行投资。此外,还认为国家制度的激励结构(incen- tive structures)和能力(competencies)决定着技术学习的效率和方向,或者说制度要素决定着生产活动的变迁[13];爱德奎斯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讨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系统转化等方面问题,把创新活动的系统描述为“要素间相互制约的复杂行为从而构筑整个系统的复杂性”[14];梅特卡夫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实质是以劳动分工和特定信息为基础的制度, 该制度将各私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其它相关组织机构联结在一起,使其产生互动关系[15]。

1.2.3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随着系统范式的拓展,以及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聚集和本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边界逐渐消失,财富的竞争,已从国家层面转向区域层面。 奥马(Ohmae)认为,从经济意义上,“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于“区域状态”,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16]。同时,有学者发现,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无法对区域层面的创新活动给予较好的解释。在此背景下,库克(Cooke)提出了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概念[17]。从此,人们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逐渐兴起。

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包括库克、阿希姆和艾萨克森(B.Asheim & A.Isaksen)、奥泰奥(E.Autio)、考夫曼和托特林(A.Kaufmann & F.T?dtling)等人。其中,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不仅强调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地理性和网络性,还强调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交互性,认为区域内创新相关部门的频繁互助是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充要条件,指出“根植性”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此外,还从系统演化、区域创新机构和组织等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以及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两部分组成[18-19]; 阿希姆和艾萨克森强调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将系统内的主体要素进行了归类[20-21];奥泰奥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有两个子系统构成,即“知识应用和利用子系统”和“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22];考夫曼和托特林从制度学和演化论的视角出发,将区域创新系统划分为区域政治系统、区域教育和研究系统、区域产业系统以及区域创新环境等四个组成部分[23];此外,还有其他学者从系统运行的机制与模式、系统创新能力、系统效率、创新环境、创新成熟度、 系统建设的政策含义等多个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研究。

1.2.4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入发展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和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是以地理边界为前提的,而不考虑到产业之间的区别,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其实,在1984年,帕维特(Pavitt)的研究已发现,在不同的产业技术模式下,产业之间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导致各个产业创新成功的因素也存在很大的差异[24]。为此,梅特卡夫(Metcalfe)指出,许多创新系统方法对所有技术或产业不加区分、 视为一致的论点是非常不妥的,认为创新系统的边界不会受到固定地理边界的制约,并因此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sectoral innovations system)的概念[25]。

一般认为,马勒尔巴(Malerba)和布雷斯齐(Bre- schi)是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和重要贡献者。 他们不仅界定了产业创新系统,而且还对产业创新系统的分类和模型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定义上,认为产业创新系统可被定义为开发、制造产业产品和产生、利用产业技术的公司活动的系统(集合)[26]。在分类上,把产业创新系统分为五类:传统部门、机械行业、汽车行业、计算机主机行业和软件行业。在模型构建上,马勒尔巴认为产业创新系统由知识与技术(knowledge and technology)、行为者与网络(actors and networks)以及制度(institutions)三个模块组成[27]。除外,伯尔格(Bergeki)等人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该框架是作为一个手册或者指南提出来的,内容比较具体,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分析工具[28]。

1.3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产生

2004年12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 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实现繁荣》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的概念。报告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创新主体、创新模式以及创新环境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国家之间和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出现了新的竞合态势, 因此,“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29]。

自从创新生态系统概念被提出后,创新生态系统理念迅速在全球得到普及和应用,由此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功能与特征和模型构建等几方面。其中,在概念的界定上, Adner认为,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 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 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30];Luoma-aho等人把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一个在生态环境中起互动和交流作用的长久性或临时性系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创新主体,它们能在这个环境中相互传授思想,推动创新发展[31];而罗素(Russel)等人则认为,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跨组织、政治、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通过各子系统的互动,形成一个有利的创新氛围,以催化和促进业务持续增长。 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由各种关系联结而成的网络,经过信息和人才等要素在网络系统中的流动, 以实现持续性的共创价值[32];此外,Shaker A.Zahra和Satish Nambisan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松散互联的公司网络,每家公司围绕着创新或创新平台而协同发展,并为了整体效益和生存而相互依赖[33]。基于创新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我们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创新个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动态性开放系统。在系统中,各要素为了创新的总体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交流,协同演化和互动适应。

2创新系统研究的比较

2.1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创新系统的比较

爱德奎斯认为,国家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这三个概念是相互补充的,可视为一般创新系统方法的不同变种[34]。因此,它们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我们可以从特性、边界、研究范畴、战略重点、动力源、产业结构完整性、关键知识连接机制、知识转移促进因素、创新要素、创新资源流动性、创新活动定位、创新体系完整性、创新网络完善性和创新体系绩效等多维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

这里,着重从特性、边界和战略重点等三方面进行比较。从特性上看,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特别关注创新的空间组织形态和内涵,而产业创新系统特别关注创新的技术特性;从边界上看,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强调的是一国内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创新系统,而产业创新系统是超越区域边界,乃至超越国家边界的创新系统(见图1);从战略重点上看,国家创新系统反映国家战略的目标和意志,区域创新系统体现区域发

展战略目标,增强地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而产业创新系统强调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增进产业经济发展。

其它维度比较的具体情况可参见表1。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而成。

2.2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系统的比较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与创新系统研究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主要从系统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系统特征两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从系统研究的理论来源上看,演化理论和交互性学习理论均成为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与创新系统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根据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and Winter)的演化理论观,技术变迁是一个进化过程,它没有终点[37]。另外,伦德威尔认为,任何创新过程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强调创新中的学习过程和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互动关系[11]。显然,这些论点对任一创新系统都适合。但除此之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来源还包括生态系统理论。如适应性区域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协同进化论和生态系统自调节机制理论等。

其次,从系统特征上看。相同点表现为两者都具有系统的一般特性。包括多样性、复杂性、开放性、整体性、自组织性和层次性等。但除此之外,创新生态系统还具有生态系统的一些特性。比如,动态性和平稳性。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体现在: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各要素共生共荣,协同演化和互相适应,同时能够与不断变化的新环境相协调。但对创新系统来说, 其研究更多关注于创新主体本身,而将外部环境看作简单的、稳定的和静态的,但现实上的外部环境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的,因此,创新系统不易及时地对新环境作出迅速的反应[38]。此外,创新生态系统还具有稳定性特征。其稳定性的原因在于三个因素的作用: 抵抗力(resistance)、恢复力(resilience)和功能冗余(functional redundancy)。这些因素可使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从而使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正是由于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和稳定性,系统在创新过程中不会受到相机选择政策(discretion- ary policies)的影响,相反,创新系统在创新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公共政策的影响。

3简评与展望

“系统范式”为我们研究创新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思路和理想的分析框架,成为当今创新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人们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企业创新系统理论到新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理论的每一发展阶段,他们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修正改进,寻求突破,并形成了创新系统理论的基本内核。尤其是,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发展是创新系统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对促动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加速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鉴于创新系统的复杂性,人们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了解并掌握它实属不易, 所以,在对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难免的,比如,一些基本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还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创新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相当缺乏。特别是,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探讨和解决。

例析双星系统和三星系统 篇8

一、双星系统

例1 (2001年北京春招题改编)在天文学上把两个相距较近、由于彼此的引力作用而沿轨道互相绕转的恒星系统称为双星.已知两颗恒星质量分别为m1、m2,两星之间的距离为L,两星分别绕共同的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1所示,求各个恒星的运转半径和角速度.

解析:两恒星构成的系统能保持距离L不变,则两恒星转动的角速度(或周期)相同,设它们的角速度为ω,半径分别为r1、r2,则:

它们间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则:

联立①、②、③式解得:

将乞代入②式得:

(2)当m1>>m2时,r1≈0,r2≈L,,这正是我们已熟知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转模型.

说明:万有引力公式和向心力公式中都有r这个物理量,但它们的含义不同:万有引力定律中的r是指两物体间的距离,而向心力公式中的r则指的是圆周运动的半径.一般情况下,它们二者是相等的,如月球绕地球的运动.但在此双星系统问题和下文的三星系统问题中则根本不同,如本例中:万有引力定律中的r=L,而向心力公式中的r则分别为r1、r2,它们的关系是:r1+r2=L.

思考题:(2008东南模拟)太阳系以外存在着许多恒星与行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它们运行的原理可以理解为:质量为M的恒星和质量为m的行星(M>m)在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有规则地运动着.如图2所示,我们可认为行星在以某一定点C为中心、半径为a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图中没有表示出恒星).设万有引力常量为G,恒星和行星的大小可忽略不计.则:

(1)恒星与点C间的距离是______;

(2)试在图中粗略画出恒星运动的轨道和位置;

(3)计算恒星的运行速率v.

简析:(1).

(2)恒星运动的轨道和位置大致如图3所示.

(3)对恒星M,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

二、等质量和不等质量的三星系统

三星系统类似于双星系统也做相对运动.常见的两种模型:

1. 三颗恒星在一条直线上,两颗恒星围绕中间的恒星运动;

2. 三颗恒星组成一个三角形(三颗恒星绕等边三角形的几何中心以相同的角速度转动).

例2如图4所示:(1)三质量皆为m可看作质点的恒星AB、C组成一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的孤立三星系统,为使此三角形保持不变,三个质点应皆以角速度ω绕通过它们的质心O并垂直于三角形平面的轴旋转,试求此角速度ω的大小.

(2)若上述三个子星质量分别为mA、mB、mC(mA≠mB≠mC),仍要保持上述等边三角形不变,则三个子星应皆以角速度ω'绕通过新的质心O'并垂直于三角形平面的轴旋转.求此角速度ω'的大小.

解析:本题属于三星系统运动的第二种模型.

由于质心O的位置在等边三角形的中心,

(2)先确定质心O'的位置

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4所示,则:质心O'的坐标(x,y)应为:

考察B: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A对B、C对B的引力分别为:.

则B受到的合力为:所

由于FB合=mBr'ω'2,即:

思考题:(2008南昌模拟)宇宙中有一个远离其他星球的三星系统由两个质量为m的小星体和一个质量为M的大星体组成,两个小星体围绕大星体在同一圆形轨道上运行,轨道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量为G.试说明三个星体的相对位置并求出小星体运行的周期.

用硬盘保护系统安装多系统 篇9

关键词:多系统引导,硬盘保护,网络复制,自动分配IP

1 安装多系统的目的

学校共有两个机房,大机房有学生机56台,型号为联想启天2210,安装Windows 98操作系统,主要用于学生上课,以及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前的培训用,安装联想硬盘保护系统V4.0版;小机房有学生机28台,型号为联想启天2610,安装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小机房主要用于教师培训,同样安装联想硬盘保护系统V4.0版。

由于近来要参加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学生增加,要培训的学生增加,一个大机房已经不够用了,故决定把小机房也开放让学生练习。但由于信息技术考试中的Windows操作部分要求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98,小机房的系统不太合适学生练习Windows操作题部分的题目,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正常的练习这部分的题目,决定在小机房的计算机上再安装一个Windows 98系统。

由于小机房还要用于教师的培训,因此要保留原来的Windows 2000系统,只能安装双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按照微软开发者中文知识库KB217210中的说明,只能先安装Windows 98,然后再安装Windows 2000,要不然不会出现多重启动菜单;并且应该将各个操作系统安装在不同的逻辑驱动器上,如果将多个操作系统安装在一个驱动器上,当尝试运行这些操作系统时可能会遇到问题。如果这样的话,就要安装两次操作系统(win 98和2000),并且系统中的各应用软件都要重新安装一遍,这个工作量就太大了,因此决定另想办法。

2 多系统安装过程

从《联想硬盘保护系统使用指南V4.0》中得知,联想硬盘保护系统可以规划多个引导盘,每次开机时,可在“登录选择”界面上选择需要使用的引导系统,而其他的引导盘内容将不可见。这个非常适合安装双系统,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来安装小机房的双系统。

2.1 初试多引导盘

启动小机房的一台计算机(一号机)后,在联想硬盘保护系统的“登录选择”界面按F10键,输入管理员密码,进入联想硬盘保护系统的功能菜单界面,选择“系统工具”标签,再选择其下的“分区信息”标签,在这里可以设置各分区的属性以及各分区的复原方式等。

小机房的学生机原来分成4个区,第一个分区的属性是T1(立即复原型引导盘),复原方式是每次复原,余下几个分区的属性全是TP(专属数据盘)。本来以为只要把第二个分区的属性也改成T1就行了,但是把第二个分区的属性从TP改成T1的时候,属性并没有变成T1,而是变成了“.”(这个点表示不使用这个分区),再选T1还是一样变成了“.”,选T2(备份复原型引导盘)也不行,选T3(不复原引导盘)可以使用,但使用不具复原功能的T3分区很显然是不行的。在《联想硬盘保护系统使用指南》中查找后得知,T1和T2分区都要使用一定的磁盘空间作为暂存区(硬盘保护系统在进行保护时需占用的空间),要修改成T1分区必须重新分区。

2.2 再试多引导盘

由于原来的硬盘保护系统是保留系统安装的,要重新分区必须先卸载保护系统。把保护系统卸载后重启计算机,在计算机启动时会出现“联想硬盘保护系统安装方式”选择界面,如果没有出现该安装界面,可以重新启动计算机,在计算机启动时按F4键。在这里要选择“本地安装”,本地安装提供两个安装选项:“保留系统安装”、“重新分区安装”,这里一定要选择“重新分区安装”。

“重新分区安装”会将硬盘重新分区,在分区界面中,设置第一个分区的属性为T1,磁盘标识为“Windows2K”,并依次设置容量、文件系统、复原方式和暂存区的大小,这里复原方式先设置成“不使用”,因为下面还要安装系统,要不然每次还要用“安装软件”模式进入系统;设置第二个分区的属性为T1,磁盘标识为“Windows98”,并依次设置容量、文件系统、复原方式和暂存区的大小;为了方便两个系统交换数据设置第三个分区的属性为TS(共享数据盘),磁盘标识为“Share”,并依次设置容量、文件系统、复原方式;Windows 98这个系统主要用于学生练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并不需要数据盘,因此最后根据硬盘容量再设置一到二个TP属性的分区,磁盘标识都为“Windows2K”,并依次设置容量、文件系统、复原方式。至此重新分区工作完成,接下来就可以安装系统了。

2.3 复制硬盘数据

用可引导的软盘或光盘重新启动计算机,在“登录选择”界面选择“Windows2K”进入系统,格式化C盘和其他的磁盘,再重启计算机,选择“Windows98”进入系统,再格式化C盘。这里虽然C盘格式化了两次,但实际上对应硬盘上两个不同的分区,也就是在重新分区过程中建立的磁盘标识分别是“Windows2K”和“Windows98”的第一和第二个分区,因为T1分区是不能同时可见的。在格式化硬盘的同时,利用Ghost软件把大机房计算机的C盘做成一个磁盘镜像文件。

启动小机房的另一台计算机(二号机),在“登录选择”界面按F10键,输入管理员密码,进入联想硬盘保护系统,执行其中的网络复制功能,将二号机作为发射端。等一号机格式化完所有的硬盘分区后,重新启动一号机,计算机会自动进入网络复制程序(如没有进入则重启再试),并作为接收端登录到二号机。等一号机成功登录到二号机后,在二号机上按F1键完成登录,再按一次F1键进入传送菜单,选择“硬盘数据”,选择第一个分区进行传送,也就是传送原来小机房的Windows 2000系统到一号机上。至此Windows2000系统安装完成,接下来安装Windows 98系统,但此次不能通过网络复制功能把大机房的系统传到小机房的电脑上,因为大机房的系统也是装在第一个分区的,传过的话就会把刚才那个系统给覆盖了,此时就要用到前面做的那个磁盘镜像文件了。

传送完成后,关闭二号机,并重新启动一号机,在“登录选择”界面选择“Windows2K”进入Windows 2000系统,把Windows 98系统的磁盘镜像文件从大机房计算机上复制到一号机的D盘(TS属性的分区)。用可引导的软盘重新启动计算机,在“登录选择”界面选择“Windows98”进入系统,利用Ghost软件把镜像文件恢复到C盘。由于大小机房的计算机配置有些不同,只要再次进入Windows 98系统更新一下相关的驱动程序即可正常使用,至此两个系统都安装完成。

2.4 网络复制

接下来要做的是,通过联想硬盘保护系统的网络复制工具把一号机的数据复制到机房中的其他计算机。

首先,进入保护系统设置两个T1分区的复原方式,一般设成“每次复原”,TS分区可以设置成“每天自动清除”,TP分区一般设成“不使用”。在保护系统“参数设定”标签中,还可以指定引导盘,如果指定了引导盘,则在“登录选择”界面中就不能进行选择,而直接使用指定的引导盘进入系统,保存保护系统参数后进入网络复制程序,将一号机作为发射端。接着,依次启动小机房的计算机,等全部计算机都登录后,先执行一次“自动分配IP”,再传送“保护系统参数及硬盘数据”。最后,传送完成后,重新启动所有的计算机,以便保护系统完成自动分配IP的工作。至此全部工作完成。

3 一些思考

虽然这里是使用了现成的系统,但如果全新安装也是一样的,而且可以两台计算机一起安装,一台安装Windows 98,另一台安装Windows 2000,等安装完以后,再把两个系统传到一台计算机上。

用此安装多系统的方法,根本不用考虑安装系统的顺序,而且每个系统完全独立,如一个系统不能用了,只要格式化掉这个系统,再重装一个新的,另一个系统完全不受影响。

此多系统还可以方便的控制学生使用哪个操作系统,只要在其中一台计算机的保护系统参数中设置指定引导盘,再通过网络复制传送一下保护系统参数即可。

参考文献

[1]汤志贵.基于硬盘保护的机房电脑软件维护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4).

生产指挥系统实时数据采集系统 篇10

天然气分公司实时数据采集系统通过覆盖全公司范围的网络, 提取生产装置的运行数据、安全数据、电数据、水数据、仪表风、原料数据、质量数据等原始信息, 建立一个包含全公司范围内的生产管理信息的采集平台, 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有效指挥。采集软件采用紫金桥®Realinfo监控组态软件进行开发, 目前共设置数采前置机43台, 人工录入及32台, 囊括分公司九个油气生产单位、两个储运单位、一个销售中心的43个油气生产站队24套装置, 57套控制系统和26个计量系统, 实现了8922个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组态, 969幅流程图和25幅装置区三维鸟瞰图的传输与发布。

数据采集系统逻辑结构图如图1所示。

二、生产指挥系统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组建

2.1天然气分公司计算机网络建设。通过对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改造, 分公司机关及所属大队局域网全部利用光纤接入油田公司主干网。大队下属所有小队包括偏远站队、计量间和变电所接入全部利用光纤接入本大队局域网或油田公司主干网。

2.2架设系统硬件设备

架设中心服务器。在信息中心机房架设故障转移集群服务器。计算机通过网线物理连接并通过集群软件实现程序上的连接, 可以使计算机实现单机无法实现的容错和负载均衡。群集的优点是两台服务器工作时都将历史记录、事件记录、报警记录存储到相同的地方, 两台机器不需要频繁同步。集群服务器双机热备过程如图2所示。

在每个装置设立前置机, 负责采集生产装置中控制系统的数据, 将数据传送给中心服务器。同时设置人工录入机, 负责录入不能自动采集的数据, 并将录入数据传送到前置机。

在前置机的设立中采用了断点续传技术。

断点续传技术用于数据库之间以级联方式进行通讯时, 当前置机与服务器间通讯中断, 前置机每隔一定周期, 向服务器发出传输数据指令, 超过超时时间后仍不应答, 将自动保存数据, 在规定时间内如果通讯故障排除, 那么这段时间内的历史会自动从子数据库中恢复到主数据库上。

2.3实施数据采集。通过在数采前置机和工控机间做数据采集的接口, 以工控机做服务器, 以数采前置机做客户端, 把工控机中数据写入实时数据库。生产装置中前置机和工控机的接口主要有以下几种:OPC (FOXBORO、ME) 、DDE (813、BENTLY、燃机) 、DB PLC (PLC) 、力控,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OPC和DDE两种技术。

2.3.1OPC接口技术。OPC (OLE for Process Control——用于过程控制的OLE) 定义了应用Microsoft操作系统在基于PC的客户机之间交换自动化实时数据的方法。OPC技术基于COM/DCOM, COM透过一组一组的接口提供服务, 所有COM组件的使用者必须透过这些接口来访问组件提供的功能。

OPC客户和OPC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可以采取同步方式或异步方式。

同步方式每一次读数据时读取该组中的所有项, 得到返回的数据后在采集周期内再次发出读取申请, 得不到数据就不结束此进程;异步通讯方式中, 客户端把关心的数据点通知Server, 并且提供一个回调函数, 只有关心的数据发生变化时, OPC服务器才调用其回调函数, 通知客户端做相应的处理。

在前期实时数据采集中, 大部分通讯方式采用异步方式, 在后期的测试中发现几个站队数据采集不上的现象。分析原因后发现, 工控机的OPC Server版本比较低, 同时, 数采通讯的优先级别要远远低于工控机本身数据处理的优先级, 在有大量的系统运算时, 就会出现服务缓慢或中断的现象。南一、一大队杏V-I原稳、杏三浅冷、六大队深冷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如果改成同步通讯方式, 不断地发出读取申请, 又会增加工控机和数采机的负荷, 针对此问题, 研发了单组同步通讯方式, 它是同步通讯方式中的一个特例, 这种方式把原数据组中数据项重新分成若干组, 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采集, 以牺牲部分采集效率为前提, 既保证数据采集不中断, 又极大的减小了工控机和前置机的负荷。

2.3.2 D D E接口技术。D D E是一种动态数据交换机制 (Dynamic Data Exchange, DDE) 。使用DDE通讯需要两个Windows应用程序, 其中一个作为服务器处理信息, 另外一个作为客户机从服务器获得信息。客户机应用程序向当前所激活的服务器应用程序发送一条消息请求信息, 服务器应用程序根据该信息作出应答, 使用共享的内存在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数采前置机将通过以上几种接口方式从工控机 (Server端) 采集到数据写入实时数据库, 形成基础数据, 创建生产信息数据仓库, 再通过数据整合, 形成可供各层面人需要的生产信息。

2.4web发布。采集的各种数据被分门别类的存储到数据库中, 通过将各个装置的流程、重要装置、关键参数控制点、重要数据进行合理布局, 做成高仿真的工艺流程图, 并将流程图中的数据与实时数据库中的数据源相关联, 每隔固定周期刷新一次, 使得生产人员可以在网络中的多个终端实时监测生产过程。

目前, 我们公司范围内的任何单位的终端, 为了防止公司的生产数据泄密, 我们给不同单位加了一定的访问权限。

三、存在问题及运行效果

目前, 生产指挥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还存在一定问题:

工控机对外通讯服务版本低。在前置机和工控机的通讯服务方式中, DDE是微软早期开发支持的一种通讯技术, 由于现在微软转而支持OPC接口技术, 而使DDE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 导致目前DDE通讯速度要明显低于OPC。D D E的服务机制也比较脆弱, 在生产指挥系统中8 1 3、BENTLY等系统都使用DDE服务, 导致在这部分的数据采集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在实施力控系统数据采集的时候, 由于技术人员很了解力控软件的开发过程, 将力控的系统服务进行了升级改动, 使对外通讯能力达到数采的基本要求, 才保障通讯的正常进行, 所以, 技术相对落后的力控系统对数据采集以及以后的采集能力的升级也是一种制约;目前OPC技术比较成熟, 但我们装置中工控机的控制系统大都是90年代左右的产品, OPC Sever的技术也已经大大落后, 我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小的技术措施, 在不影响工控机本身的数据处理速度的前提下, 降低它系统资源的需求量, 以满足数采需求。

鉴于以上几种情况, 建议将生产装置中的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或改造, 保证系统对大量系统运算处理更迅速, 对异常事件反应更及时。

人工录入部分数据量大。系统中有人工录入机32台, 人工数据录入点1202个, 要求每小时录入的数据是854个, 每八小时和二十四小时录入的是348个, 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 建议在检修改造中将这些点进行改造, 加装能够远传的二次表, 实现自动采集, 以减少劳动强度, 避免人工录入误差。

从总体上来说,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还是有目共睹的。

人体的无线通信系统:内分泌系统 篇11

内分泌腺是人体两大类腺体之一,它是一种无管腺,其所分泌的激素直接从腺体的细胞渗透出来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再由它们带到全身去。还有一类腺体是有管腺,如汗腺、唾液腺等,它们的分泌物是经过导管输送到皮肤表面其它管腔中去的。

内分泌腺多数都很小,例如很重要的脑垂体,分泌8种以上激素,都只不过一颗黄豆大小。粗看起来它们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组织,塞在人体内部隐蔽的角落。但它们所分泌的激素却有非凡的本领,对人体许多重要机能起着调节作用。奇特的是,每一种激素只作用于一定的细胞和器官,这些细胞或器官就称做这种激素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从化学构成上看,激素可分为类固醇和含氮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等)两类。下面是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甲状腺位于喉头前下方,气管上端的两侧,分成左右两叶,中间相连,呈H形。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作用十分广泛,几乎影响全身各个组织。主要作用是;1调节新陈代谢,如加速物质的氧化,增加产热量等;2促进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甲状腺机能减退,缺乏甲状腺素,会觉得全身发冷,昏昏欲睡,什么事都懒得做,呼吸缓慢,心跳无力,食欲、性欲减退。在幼年时期则会因此患呆小症(特征是矮小、智力低下、有呆笨面容)。相反,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则常有发热感觉,容易激动,多汗,心跳快,呼吸急促。提到甲状腺,很容易就会想到大脖子病,这是一种甲状腺肿大。形成这种病的原因有两种:一是食物中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碘,为了尽量多吸收些碘,甲状腺只好代偿性的大起来;二是并非缺碘,纯粹是因为甲状腺本身受到血液中一种免疫球蛋白(长效甲状腺刺激素)的作用,从而增生而引起肿大的,这是甲状腺亢进的原因。

甲状旁腺是扁椭圆形的小腺体,一般有两对,附着在甲状腺后面。甲状旁腺素把钙质从骨骼动员到血液,使血液中钙的含量不会太低。缺乏甲状旁腺素,血液中钙离子就会缺乏,肌肉兴奋性增高,结果产生手足摘搦症。

肾上腺在两侧肾脏的上方,左右各一,象肾脏的小帽子。每个肾上腺实际上包含两个腺体,分泌两类不同的激素。其中央部份叫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外壳则叫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等。

肾上腺素有强心作用,可以使;心跳加快和加强;胃肠和支气管的平滑肌舒张,血糖升高,皮肤及腹腔小动脉收缩,心脏及骨骼肌的血管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也有这四方面作用,但其使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的作用特别强。因此,心脏骤停、严重哮喘时的抢救多用肾上腺素;有时因血管扩张而产生的休克,需要升高血压,则用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肾上腺素也是一种强力兴奋剂,在人体遇到紧急情况时,它可使我们反射敏锐,帮助身体处于有效的应急防护状态。

糖皮质激素包括皮质醇(即氢化考的松)和皮质酮等。这些激系可以增加血糖的生成,同时抑制体内葡萄糖的氧化,使糖的利用减少,血糖升高,故总称为糖皮质激素。它们具有很好的消炎效果,能增加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也可治疗过敏反应。如果缺少它,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头痛滕心,疲劳无力。相反,如果补充这种激素过多(强的松、地塞米松,肤轻松均是这类激素),血糖可因而升高(因此糖尿病人忌用),使潜在感染(如肺结核)扩散,脂肪分布异常,出现满月脸、水牛背等现象。

盐皮质激素包括醛固酮等。主要作用是帮助肾脏调节体内水份和无机盐的代谢,有保水,保钠、排钾的作用。故此类激素分泌过多可以出现水肿。

胰岛 它是散在胰脏腺泡之间的一丛丛小细胞群。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种激素。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的分解和利用,减少其它营养素转化成血糖,因而可以降低血糖。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不能充分利用糖,血糖即会升高,最后糖从尿中排出,形成糖尿病。相反,如果胰岛素过多,则会得低血糖病。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影响正好和胰岛素相反,它主要是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并促使其它营养物转化成糖,故可使血糖升高。

脑萤体位于脑的下面,由一个短柄与脑底相连。脑垂体虽小,但产生的激素种类最多,而且其中有些激素可以控制其它内分泌腺的生成,所以,它被称为内分泌腺之王。实际它也包含两种腺体:腺垂休(在前部)和神经垂休(在后部)。

腺垂体分泌8种激素:生长素,生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以及8种专门调节其它内分泌腺功能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生乳索可促进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黑色细胞刺激索可促使皮肤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加深皮肤颜色。腺垂体分泌量最大的是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人的生长。幼年时期生长素分泌不足,则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称垂体性侏儒症。这种侏儒智力一般仍然正常,邀点与呆小症不同。相反幼年时期生长素分泌过多,则会得巨人症,这种巨人因为存在其它代谢障碍,动作不利索,四肢无力,所以并不能成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成年后生长索分泌过多,则因四肢长骨已经生长定型,只能生长短骨,因而形成手大指粗、鼻高、下颁突出,舌大,以及内脏增大的肢端肥大症。

神经垂体贮存和释放下丘脑一些神经细胞,它们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抗利尿素可促使肾脏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倦产索可强烈刺激怀孕子宫收缩,促使胎儿娩出,并可防止产后子宫出血。

氨气回收系统及监控系统设计 篇12

关键词:液氨处理,喷淋塔,精馏塔,组态软件

前言

氨气是化工处理中常用的介质, 释放到空中具有刺激性气味, 并会对人体的眼睛和皮肤造成灼伤。因此, 在化工处理后, 通常需对氨气进行回收。本文根据氨气的物理性质, 设计了氨气的回收系统和监控系统。

1 吸收塔直径设计

吸收塔是利用磷酸溶液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氨气的重要设备。本系统选用的吸收塔为喷淋塔。喷淋塔的主要参数有直径和高度。假设喷淋塔的截面为圆形, 则喷淋塔直径为:

式中:Vg为实际运行状态下混合气体体积流量, 0.01177m3/s;u为混合气体速度, 取4m/s。

因此, 喷淋塔的直径为:

2 喷淋塔高度设计

喷淋塔的高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喷淋塔吸收区高度、喷淋塔浆液池高度以及喷淋塔除雾区高度。其中, 吸收区高度是喷淋塔的主要设计尺寸。

2.1 喷淋塔吸收区高度 (h1)

吸收塔的平均容积效率, 即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氨气吸收量, 用ζ表示:

式中:C为标准状态下进口烟气的质量浓度, 按给定条件, 约为0.0055kg/m3;η为给定的氨气吸收率, 方案要求为99%;h1为吸收塔内吸收区的高度, 单位m;K0为常数, 数值取决于烟气速度u (m/s) 和系统的操作温度t (℃) , 有K0=3 600u×273/ (273+t) 。

在喷淋塔操作温度为75℃时, 烟气速度u=4m/s、氨气吸收率η=0.99, 喷淋塔的容积吸收率范围在5.5~6.5kg/ (m3·s) 之间[1], 本文取ζ=6kg/ (m3·s) , 并将其代入式 (2) , 有:

于是, 得喷淋塔内吸收区的高度h1=10.3m。

2.2 喷淋塔浆液池高度 (h2)

浆液池容量V1按照液气比和浆液停留的时间来确定:

式中:L/G为液气比, 取为13 L/m3[2];VN为烟气标准状态湿态容积, VN=Vg=0.01177m3/s;t1为浆液停留时间, 取160s。于是, 由式 (3) 可算得喷淋塔浆液池的体积为:

选择浆液池的内径和吸收区内径相等, 即D2=D1=0.61m, 则:

得:h2=2.2m。

2.3 喷淋塔除雾区高度 (h3) 设计

吸收塔一般均装备除雾器。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下, 除雾器出口烟气中的雾滴浓度应该小于30mg/m3[3]。设定最下层冲洗喷嘴距最上层喷淋层的距离为3m, 距离最上层冲洗喷嘴的距离为3.5m;雾滴除去率为99.9%;除雾器内烟气的流速为4m/s。因此, 除雾区的最终高度确定为:h3=3.5m。

喷淋塔的总高H (m) , 等于上述三个高度的总和, 即:

氨气回收系统中喷淋塔的设计, 如图1所示。

3 精馏塔的设计

精馏是指利用混合物中成分挥发能力的不同, 通过液相和气相的回流, 使气、液充分相互接触, 使得易挥发成分不断从液相往气相中转移, 而难挥发成分却由气相往液相中转移, 使混合物得到不断分离[4]。

精馏塔是使混合气、液相分离, 实现其转换过程的主要设备。一般, 精馏塔设备可以分为板式精馏塔和填料精馏塔。其中, 板式精馏塔通常为圆形筒体, 塔内安装多层塔板, 塔板上有通孔相连。气、液两相在塔内各板间逐级接触, 使得两相的组成成份发生变化, 从而实现混合液的精馏提纯。本文选择板式精馏塔作为氨气回收系统的精馏设备。

3.1 精馏塔塔径的计算

根据圆管内流量公式, 可以得到塔径与气体流量及空塔气速之间的关系[5], 即

式中:D为精馏塔直径, 单位m;Vs为塔内气体流量, 单位m3/s;U为空塔气速, 单位m/s;则最大空塔气速umax为:

式中:C为汽相负荷因子, 单位m/s;ρL、ρV分别为液相密度和汽相密度, 单位kg/m3。

选取空塔气速u=0.8umax=0.8×0.9=0.72 m/s, 则精馏塔的塔径为:

于是, 选取精馏塔径为1m。

3.2 精馏塔塔高的计算

板式精馏塔的塔高由有效段、塔顶和塔底三部分组成。

(1) 精馏塔有效塔高计算

板式塔的有效高度由实际塔板数和板间距共同决定:

式中:Z为有效高度, 单位mm;HT为板间距, 取400mm;NP为塔实际层数, 取11, 于是:

(2) 精馏塔塔顶的计算

塔顶空间HD的作用是提供安装踏板和开设人孔所需的空间, 也可以使气体中的液滴自由沉降。通常取其经验值1~1.5m, 本文选取HD=1m。

(3) 精馏塔塔底高度的计算

塔底空间h的作用是中间储存溶液, 塔底的溶液通常具有10~15min的储存量, 以便保证塔底的溶液不会过低。本文选择塔底有10min的储存量, 以保证系统可以正常工作。因此, h=1.5m。所以, 精馏塔的塔高为:

4 氨气回收系统的设计

混合气体经过压缩机进入喷淋塔进行喷淋雾化, 与磷酸溶液逆向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和热量传递, 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氨气, 从而生成磷酸铵颗粒, 并随磷酸溶液下降到喷淋塔底部;吸收后的混合气体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经顶部出口释放, 实现氨气的回收。喷淋塔底部的磷酸铵溶液可由泵抽送到除油装置中, 祛油后进入缓存罐, 再经换热器被输送到解析塔中;磷酸铵在解析塔中经过蒸汽加热后分解成氨气和磷酸。磷酸溶液由解析塔底部被回收利用输送到磷酸储罐, 氨气则由解析塔顶部离开, 经再沸器后进入精馏塔。经过再沸器的氨气从底部进入精馏塔, 和从上部喷射下来的蒸汽逆向流动而充分接触。经过精馏塔塔板的一层层精馏后, 实现氨气的精馏提纯, 最后通过冷却器使氨气不断降温, 压缩到氨气储罐中。整套氨气回收系统的工艺流程, 如图2所示。

5 基于组态软件的氨气回收系统设计

组态软件是近年来在工控自动化领域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 可用于自动控制系统的监控方面。它提供了监控层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开发环境, 通过灵活的组态方式, 可使用户快速构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的监控功能[6]。

氨气回收监控系统主要是对回收系统中的氨气吸收喷淋塔、解析塔和精馏塔等进行集中监控, 通过监控系统与控制系统进行通信, 采集各种信号, 最终以图形或动画的方式直观呈现化工处理现场的数据, 以便对工作流程进行实时监控。

文中氨气回收监控系统包括了一个主控制系统, 还包含喷淋塔氨气吸收系统、磷酸铵解析系统和氨气精馏塔系统等分系统。另外, 本系统还通过实时趋势、数据显示等功能, 显示整个监控系统。

5.1 主控制系统

氨气回收监控主控制系统的画面按照系统的工艺流程, 将整个回收控制现场的所有系统完整绘制出来, 使用户能够清楚了解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主控制系统的画面, 如图3所示。

画面中, 各模拟量测点通过数码管显示实时测量值。除此之外, 在主控制系统的画面上还有其他两个区域:控制块区域负责整个系统的启动与停止, 控制器区域包含了控制逻辑中的各个PID调节功能, 通过点击相应的按钮调出相应的对话框。

5.2 分系统

分系统主要包括喷淋吸收塔、磷酸铵解析塔和氨气精馏塔。在该监控系统中, 每个分控制系统都用一个画面表示, 其中包含了相应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实时趋势显示、相关参数的动画显示和控制器调用按钮。如果需要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调节, 可以通过控制器按钮实现。

例如:磷酸溶液的浓度比对氨气回收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磷酸溶液的浓度低, 则氨气回收的时间增长;浓度高时, 又会影响系统的生产安全。应用组态监控系统可监测喷淋塔入口处混合气体中氨气的浓度和喷淋塔出口处磷酸铵的浓度, 如图4所示。

磷酸铵解析塔是氨气回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解析塔的过热蒸汽与磷酸铵接触, 提供给磷酸铵分解所需要的能量, 实现磷酸铵的分解。磷酸铵溶液在高温下分解为氨气和磷酸溶液, 其中磷酸溶液从解析塔的底部回收再循环利用;而氨气则从解析塔的顶部流向精馏塔, 准备进行下一个工序。解析塔控制中的主要控制对象是喷淋塔内部的温度, 温度的高低决定了磷酸铵分解的比重。磷酸铵分解的彻底不但可以提高氨气回收的效率, 也会影响磷酸溶液的浓度。此项指标亦可由控制系统动态显示。

精馏塔系统的功能是实现氨气的精馏提纯, 最终决定了氨气回收系统的最终氨气纯度。含氨气20%的混合气体在精馏塔内经过提纯、精馏后转化为纯度为99.9%的氨气, 再经过冷却器、压缩机后进入液氨储罐, 最终实现系统回收氨气并循环使用的目的。监控系统也可由图线形式显示氨气在精馏塔入口处的浓度和氨水中氨气的浓度。

6 结论

本文根据氨气回收的基本原理, 结合氨气回收系统的工业要求, 对吸收塔的直径、塔高进行了设计计算, 并设计了蒸馏塔的直径、塔高等参数, 建立了完整的回收系统流程图。另外, 文中按照氨气回收系统的控制要求, 选择利用MCGS工控组态软件设计氨气回收系统的监控系统, 完成了整个氨气回收系统的监控功能、实时动画显示等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监控系统, 可以在线模拟氨气回收系统的各种工作情况, 对于真正的回收系统的监控有着很好的辅助功能。

参考文献

[1]李荫堂, 董韶峰, 李军.烟气脱硫喷淋塔的容积吸收率[J].环境技术, 2003, (6) :32-34.

[2]吴忠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154.

[3]炼油与石油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S].2007:354.

[4]王志魁, 刘丽英, 刘伟.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245.

[5]王国胜.化工原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217.

上一篇:考试系统规划下一篇:新时期的研究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