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事

2024-09-25

每月一事(通用6篇)

每月一事 篇1

一、行动的缘起

1.“学校德育”的提升

“每月一事”活动的十二个主题, 作为新公民教育行动的活动平台和主要形式, 立足于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 如走好路、扫好地、读好书等。它作为“新德育”探索的一个重要举措, 不仅能促进学校以“小事”来创造丰富的学校文化, 还能全面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2.“各路名家”的引领

近几年来, 新教育实验因其强调教育者自身的行动反思, 以及新教育共同体对社会公益的关注而备受瞩目, 形成国内著名的教育NGO。如今, 由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主持的课题《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行动策略的研究》已正式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该课题紧扣时代脉搏, 极富现实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是一个实验性强、有效性大、辐射度广的研究课题。其中倡导的“每月一事”, 不仅是深化“新教育”六大行动的又一个重要载体, 还是体现新教育“只要行动, 就有收获”哲学的具体实践。

3.“与时俱进”的需求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步履,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程, 一个充满挑战、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从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让学生在日常小事中学会做人, 在做人中学会求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努力打造新公民。

二、概念的界定

1.每月一事行动

每月一事行动, 是探索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新路径。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如何养成?我们的答案就是依据“每月一事”的行动研究计划, 从每个月的一件小事做起, 如从吃饭开始, 学会节俭;从扫地开始, 学会劳动;从唱歌开始, 让学生热爱艺术等, 这样就形成了学校的主题月行动研究活动。通过不同年级的重复练习行动, 螺旋式上升, 经过六年的巩固, 最终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自我教育能力, 努力打造新公民。

2.新公民

新公民是指通过日常的规训, 由老师组织、学生参与、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行为, 在不懈的行动教育中造就学生守规则、会尊重、负责任、讲诚信、有爱心等基本素养的人。

三、行动的条件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这项研究工作, 开学初, 就把此项课题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成立了由书记牵头, 由分管领导主抓, 骨干教师担当核心团队成员, 构建起了行动的网络, 层层落实, 确保行动有计划、有指导、有检查地持续有效开展。

学校还将花经费保障本课题组购买征订相关的报刊书籍, 以供老师学习相关管理、教育理论等。此外老师可通过外出参观、考察等方式向兄弟学校获取最新信息和经验, 如先后两次到海门、石家庄进行现场学习考察。

利用新教育实验网站, 设立本校的“每月一事”行动专贴, 要在每月底时, 将制定好的下一个月行动方案上传到活动专贴, 专题贴要根据活动进展实时更新, 各种过程性图文资料和每月活动总结都要及时收集入贴, 以便分享交流和全面评估。

四、行动的策略

1.宣传发动——深入师生心里

通过多种宣传发动, 促进学生能力习惯的养成, 让每月一事的主题能真正深入每一个师生的心里。

(1) 学校宣传

学校利用每月第一周周一国旗下讲话宣读当月主题倡议书, 其次学校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标语等形式, 引导、启发学生全员行动。这次活动把老师、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 为我们今后活动的开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2) 班级宣传

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形式加以宣传, 还定期更换教室里的栏目布置, 以育人于无痕的形式。

2.主题阅读——感悟活动意义

阅读, 是开拓视野、启迪智慧的重要途径, 是配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 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展示学生才能的重要舞台, 也是提高青少年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各班结合新教育实验中的“晨诵、午读、暮醒”活动, 根据每月的主题, 精选与主题相关的成语故事、诗词歌赋、书信文章等, 组织学生专题阅读, 让每一位学生在主题阅读中奠定扎实的主题知识背景, 逐步感受到活动的意义。

(1) 集体共读

讲话人按照升降国旗安排表, 事先围绕主题搜集资料并写好讲话稿, 每周一带领学生诵读一两篇经典文章, 并谈点读后感。

(2) 分散晨诵

各班根据主题, 精心选择好诵读篇目, 利用每周三的晨会课先进行晨诵, 然后进行评议反思。

(3) 午间自读

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强化学生的习惯养成, 我校特举办“每月一周主题午读”活动 (12:30~13:00) 。通过活动力求将心灵融入精彩纷呈的故事世界, 真切地感受书籍对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带来的充实。活动通过读书体验、交流分享、榜样示范,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远大理想, 努力学习, 养成习惯, 为中华之崛起而拼搏。

(4) 晚间暮省

各班鼓励学生每人写与主题相关的日记, 每班每月至少挑选5篇上交至政教处。

3.规范训练——引领力争最好

各班在学校统一安排和要求下, 围绕“每月一事主题”行动的目标和内容, 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外亲身体验训练一系列活动。在训练中做好观察、记录和反思的工作,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生在“每月一事主题”行动中打造新公民。

五、结语

总之, 我们在“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习惯”理念引领下, 结合学校特色, 抓“每月一事”主题的系列化、活动化、常态化, 并与晨会、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节日活动, 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 把公民教育贯穿在一件件小事中, 一个个细节中, 一次次活动中, 努力做出成效。

每月一事 篇2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阳光明媚,正是踏青的好季节,为了让孩子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海门镇小进行了以“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为主题的踏青活动,让全体师生,在紧张的校园生活之余,放松心情,感受春天,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开始一次快乐的踏青之旅!4月28日,学校组织二年级学生到快活林山庄进行了一天的春游踏青活动。全天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上午有游园观光、参观海宁寺、水上步行球、骑马、巧夺趣桥等等,特别是趣桥,惊险刺激、有趣好玩,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午,孩子们三五成群在草地上、阳光下开始了丰盛的野餐。大家分享着各自带来的美食,交流着快乐的学习生活,放松而又惬意。午餐结束后,大家也不忘分工合作,清理“战场”,充分体现了镇小学生的良好形象。下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举行了“筝舞蓝天”、“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大联欢、吹泡泡比赛等活动。5月5日下午,学校组织五年级学生开展了状元故里之行。兴致勃勃的孩子们先是参观了颐生酒厂的陈列室,面对各式各样的颐生酒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连声称奇。在酒厂的吊酒操作间,孩子们还兴奋地争着品尝了香甜的美酒,不管是连称好酒的孩子,还是张着嘴连呼“好辣”的孩子,每一张脸都是甜甜的,并写满了自豪。参观完酒厂,孩子们又来到了文明示范村----常乐培育村。全国人大代表、村支书叶剑生先生热情地安排孩子们到草莓基地参观,并安排孩子们到大棚里采摘草莓。听完工作人员的讲解以后,孩子们就像一只只欢乐的小鸟,不顾炎热一头扎进大棚采摘草莓。大棚里,孩子们你呼我应,惊呼声、笑声响彻草莓基地上空。摘完草莓,有的孩子忍不住拿着自己摘的草莓四处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孩子还一起坐在田埂上比谁摘的草莓大,看看今天的草莓之王花落谁家;还有的孩子看着透红发亮欲滴的草莓,忍不住用纸巾擦了一下,快速地塞入自己的口中,眯着眼享受着自己亲手摘的草莓味道……

5月6日,学校组织六年级全体师生走出校园,来到南通狼山、园博园、滨江公园、文峰公园,在春天的怀抱里尽情嬉戏,在大自然中放飞心情。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婆娑的柳树、盛开的百花让孩子们饱览迷人的春色;狼山虽不雄伟险峻,但也让孩子们体验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豪;坐碰碰车、快乐杯、海盗船,使大家明白了“困难像弹簧”的深刻哲理……

每月一事 篇3

这是我从一个小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据说, 有一个中国人在意大利罗马曾经遭遇过一次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耻辱:在下榻的第一个酒店的电梯门上, 他看到了用钢笔书写的并且是加粗了笔划的四个中文大字“请勿吐痰”。这四个字在这个美丽的酒店里非常刺目。酒店里使用的是意大利语言, 酒店服务单上有三种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和日语。中国文字在这些“冠冕堂皇”的地方排不上号, 却在电梯门口以警告的形式出现。可见, 许多中国人随地吐痰的习惯是多么令人厌恶。更加可怕的是, 甚至有人把随地吐痰作为我们民族的“国粹”而大书特书。随地吐痰是一个我们已经与之斗争了几十年的坏习惯!

随地吐痰是一件小事, 是比吃饭还要小的事。但是, 它是一种恶习, 是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是影响环境景观的罪魁祸首, 同时, 它又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缺乏道德约束的坏习惯。几乎没有人不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 但是为什么随地吐痰仍然是我们独特的“风景线”?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教育一直没有认真地关注这些小事情。所以, 当我听说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把“不随地吐痰”作为校训的时候, 我曾经为卢志文校长的用心而喝彩。

人生的许多大道理, 其实都蕴含在这些小事情之中。所以, 古代教育往往要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开始。

从2006年开始, “新教育实验”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的理念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去。经过反复讨论与研究, 我们决定开展“新教育每月一事”的尝试。初步的想法是: (1) 主题的选择立足于对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 如运动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等。 (2) 主题的内容都是从一件非常具体的小事展开, 如“让我们不闯红灯”、“让我们去踏青”、“让我们去玩球”等, 而每一件事情的后面, 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如“关于规则”、“关于人与自然”、“关于运动与健康”等。我们希望在具体落实的时候, 要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螺旋式上升。 (3) 主题的活动与“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结合起来, 要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研究、主题随笔, 通过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网络等路径, 把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贯穿其中。

我们初步设计的每月一事主题如下:吃饭 (节俭) (1月) , 走路 (规则) (2月) , 种树 (公益) (3月) , 踏青 (自然) (4月) , 扫地 (劳动) (5月) , 唱歌 (艺术) (6月) , 玩球 (健身) (7月) , 问候 (交往) (8月) , 阅读 (求知) (9月) , 家书 (感恩) (10月) , 演说 (口才) (11月) , 日记 (自省) (12月) 。

选择“让我们学会吃饭”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的主题, 首先是因为“民以食为天”, 吃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学会吃饭不仅与节俭的美德有关,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不仅是我们应该知道的道理, 珍惜粮食更应该是我们要学会的习惯;学会吃饭也与文明的礼仪有关, 如何吃得更加有涵养, 如吃饭的时候不应该大声说话、不应该把筷子伸到别人面前等, 是应该养成的行为习惯;学会吃饭还与身体的健康有关, 现代人的疾病基本与吃有密切的关系, 如何了解食物的营养, 如何控制饮食的适度量等, 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

在开展“新教育每月一事”活动的时候, 各个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 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尝试, 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材料, 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没有必要千篇一律。

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变成习惯, 习惯养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学校进行“新教育每月一事”的实践, 探索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每月一事上半年活动总结 篇4

开展“每月一事”主题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在小事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求知,通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形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月、二月,通过学校特色作业体现了节日序曲、家庭礼仪,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的主题,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和独特魅力,使“我们的节日”深入人心。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把活动体验与感受记录在《寒假活动记录表》上并贴一张体现传统节日氛围的照片,如全家吃团圆饭、一同看春晚、动手包饺子等场景。同时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家庭体验活动。在假期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能主动承担一项家务劳动,并坚持每天做好,体验父母持家的辛苦,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月“学雷锋,献爱心”,各中队辅导员主持召开一次主题班会,通过读雷锋日记,讲雷锋故事,唱雷锋歌曲等形式,去追寻雷锋的足迹,感悟雷锋的品行、体验雷锋的心灵,围绕如何塑造新时期少先队员新形象,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活动中发挥少先队员的模范作用这一中心展开讨论,号召学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付出中提升境界,在实践中传播文明,在奉献中体验生命含义。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深入社区维护公共卫生,清理垃圾、卫生死角和小广告,创建健康文明的环境。各班在月底认真做好班级“学雷锋”活动的总结,各班评出5名“学雷锋”小标兵,学校评出“学雷锋”先进中队。学校在六一期间进行了表彰。四月“让我们去踏青”,通过踏青,希望培养师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品质,体验“天人合一”的境界。让孩子在狂欢中感受春天。通过踏青,我们还希望形成“珍惜光阴,爱惜时间”的意识,让我们的师生深刻理解“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内涵。用心感受春天。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利用周末在公园里到处走一走,看一看,观察发现春的变化,寻找春天的印记,把自己的见闻以多种形式记录下来。同时,大家一起动手来装扮我们美丽的校园。各中队派学生参加大队部组织的种植活动,通过学生亲手播种、浇水、施肥,共同创造美丽校园。在学期末将评选出最佳种植小能手。

五月“我爱劳动”,五月份是传统的“爱劳动月”,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劳动意识,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生活,学校结合每月一事,根据体验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以“我爱劳动”为题,举行系列劳动自立教育活动。我们利用休息日,开展“小鬼当家”的活动,以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学会简单的家务劳动。同时,各中队纷纷开展了爱劳动主题班队会,队会上不仅展示了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如洗红领巾、叠衣服、收拾书包等活动,还展示了同学们亲自做的水果、蔬菜拼盘。

六月“七彩童年”,在庆六一期间,通过唱歌、跳舞等才艺表演,增加学生童年的美好记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通过观看一些艺人的成长之路,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从而体验才艺所带来的愉悦感、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得付出艰辛的努力。

七月八月,红色七月行走八月,学生按照学校暑期特色作业中布置的内容,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家长一起游览内蒙博物院、乌兰夫纪念馆等,耳闻目睹家乡巨变。1.从传统文化、人文环境、民风习俗、农业特产等几方面,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2.了解青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人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更好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

每月一事 篇5

说起闯红灯,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某男青年出国留学期间, 交了一个外国的女朋友。两人情投意合, 相亲相爱。有一次, 男青年与女朋友外出逛街, 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 恰巧遇上了红灯。他左看右看, 发现没有一辆车来往, 于是闯过红灯直接往前走。走了几步以后, 发现女朋友没有跟过来, 于是就对她说:“走啊, 现在没有车经过啊!”女朋友很不高兴, 等到绿灯亮了才走过去。事后, 女朋友离开了他。女朋友对他说:“像你这样闯红灯, 不守交通规则, 说明你是一个不讲公共规则的人, 我们将来没有办法生活在一起。”后来, 这个男青年回国了。一段时间后, 他又交了一个女朋友。巧得很, 他们一起逛街的时候也遇到了红灯。这次, 男青年没有闯红灯, 而是等到绿灯亮了才穿过马路。但是, 他的女朋友不高兴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老实?这样老实的人, 将来不吃亏才怪!”于是, 他们分手了。

这个故事值得玩味。它说明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规则的态度是明显不同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问题, 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排队加塞等, 其背后折射出的就是人们对于规则的淡漠甚至无视。

选择不闯红灯作为2月份“新教育每月一事”的主题,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学校已经放寒假, 学生与教师有更多的出行机会, 有的人要回老家看望父母, 有的人会有更多的时间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或乡镇行走。

出行, 安全最为重要。目前, 交通事故的死亡率非常高, 中国每年有约10万人因交通事故而死亡, 占总死亡人数的1.5%。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交通事故致死率大大低于我国, 如日本的致死率为0.9%, 美国的致死率为1.3%, 而我国的致死率平均为27.3%, 这与医疗急救水平有关系, 也与我们违反交通规则的比例高有关系。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我国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3人中, 就有2人是因违章驾驶而死亡的。违章驾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超重、超速, 二是酒后驾车, 这些都是违反规则的。所以, 为了生命安全, 让我们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从不闯红灯开始。

不闯红灯, 也不完全是一件小事, 其背后是“规则”的意义。其实,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规则的世界, 规则是这个世界能够顺利发展的前提。小到游戏, 大到外交, 规则让我们成为有信用的人、文明的人。

遵守规则的最高境界是慎独, 即规则在自己的心中, 有监督的时候能够遵守规则, 没有监督的时候也能够遵守规则。最好的办法是时刻提醒自己, 天上有一双眼睛在看着自己。

不遵守规则的人, 可能会得到一时的便宜, 但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 最后成为受规则惩罚的人。

在2月的活动安排中, 我们要让教师和学生知道, 除了公共交通外, 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规则是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共同制定的契约, 规则是权利、责任与义务的统一, 规则也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和谐的保障。所以, 成为一个遵守规则的人, 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我看过江苏省海门市树勋中心小学关于这个主题的活动方案, 有四个基本环节。一是“博采众家懂规则”, 通过举行班级交流会,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规则”的认识;通过搜集有关各项规则的小故事,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 懂得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二是“小事开

始学规则”, 主要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 如利用发生在我们身班队会向学生介绍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 让学边的许多问题, 如生了解各种交通规则;开展“交通知识竞答”活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动, 评选“交通小卫士”等。三是“持之以恒遵规哗、随地吐痰、排队则”, 让学生在家里、学校里进一步延伸对于规加塞等, 其背后折则的理解与实践, 通过自评、互评、师长评等形射出的就是人们对式, 采用“日日反思、周周评比、月月表彰”的方于规则的淡漠甚至法, 提高规则意识, 强化遵规守纪行为。四是无视。我们生活在“英姿飒爽展规则”, 以班队会等形式展示活动一个有规则的世成果。界, 规则是这个世

有的学校把《小学生守则》作为规则学习界能够顺利发展的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其实,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前提。小到游戏, 大方法, 能够通过不闯红灯这样的“小事”, 让我到外交, 规则让我们真正学会遵守规则, 学会慎独, 是“新教育们成为有信用的人”2月的必修课。人、文明的人。

每月一事 篇6

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节日做文章,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这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与公民情怀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众多的节日中,我建议以3月5日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和3月12日的植树节为重点开展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公益与绿色。在这个月,可以以种一棵树、做一件好事(如去一次敬老院,到社区捡一次垃圾等)等形式开展活动,让师生有公益的意识和情怀。活动的口号可以是:“播种希望,收获未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江苏省海门市海门镇中心小学关于“植树,奏响公益活动的交响曲”的活动设计。他们的活动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在绿波里寻觅”。主要包括让学生搜集与绿化、公益相关的知识,并在班内交流,让学生们了解生存环境的绿化现状,知道绿化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搜集与绿化、公益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讲一讲这些故事、读一读这些诗歌、看一看这些书籍,如《秘密花园》、《种树的男人》、《花婆婆》、《胡萝卜种子》等。搜集雷锋同志的故事,组织交流活动,了解雷锋同志的事迹,并从中获得启迪。搜集与绿色、公益相关的歌曲或童谣,唱一唱这些歌曲或童谣。关于种树有许多精彩的文字和图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研读和思考。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参天大树,叶落归根。”“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这些成语典故,会让学生从“树”中悟出许多人生哲理。如果继续使活动深入下去,学生会对“种子与岁月”的哲学问题进行思考。

二是“在研究中成长”。主要是结合阅读、调查、研究,让学生了解植树节的由来以及世界各国植树节的活动,了解为什么要在春天植树、本地区可以栽种哪些树、植树的步骤和方法,了解环境、植物与人的关系等。

三是“在春光里实践”。主要包括结合3月5日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社区、学校、邻居、同学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植树活动写一封富有创意的倡议书,开展有效、有意义的植树活动(如学校里的“手拉手班”,可以一起种下一棵象征彼此友谊的“友谊树”;几个好伙伴为一组,一起种下一棵“成长树”;同一个月生日的学生,共同种下一棵“生日树”;邀请热心志愿者家长一起参加植树活动,种下一棵“家庭树”;邀请校外辅导员或其他领导一起参加,种下一棵“祝福树”等。记录小树的成长过程,在班里进行一次植树登记统计)。同时,结合妇女节为母亲制作感恩卡,帮助母亲做一些家务。

四是“在护绿中收获”。主要包括“我们是爱绿小天使”活动(以年级、班或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一个人认养一株植物或一块草坪,在植物或者草坪上标注领养年级、班、小组的名称或学生姓名,并进行科学养护,写好观察记录)、校内捡垃圾活动、环保征文评比活动、环保小报评比活动、环保绘画比赛、“绿色小卫士”评选活动等。“绿色小卫士”的评选条件非常具体:1.不乱丢并自觉捡拾垃圾。2.和父母或好朋友种植至少一株花木。3.积极参与“绿意角”里绿色植物的领养活动,能精心养植,并认真做好养植和观察研究记录。4.会唱一首和雷锋同志有关的歌曲。5.为邻居、同学或社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6.制作一张精美的感恩卡送给自己的长辈。7.能自觉宣传植树绿化的重要性,为植树活动写一封倡议书。8.积极参加征文、板报、绘画比赛并获得好成绩。9.积极参加其他相关的活动。

学校可以利用节日做文章,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这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与公民情怀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上一篇:离散时间系统下一篇:中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