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社区(通用5篇)
株洲市社区 篇1
2010年, 湖南省株洲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加大, 步伐加快, 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在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程中, 也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4点做法
*成立组织, 明确职责, 加强对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株洲市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管为成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明确各项目有关部门的职责, 为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010年, 株洲市按照“一街道一中心”的规划设置原则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重新规划布局, 并完成新建和改造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到2011年底,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后, 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覆盖率达到100%, 其建筑风格保持统一, 内部功能布局和流程得到了合理优化, 社区居民的就医环境、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较大的改善, “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加大投入, 改善设施, 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2011年, 株洲市新建项目按照中央财政收入170万元, 市、区两级政府按照1:1进行资金配套, 改造项目按照实际改造费用由市、区两级政府各承担50%, 2009年~2011年全市共计划投入9580万元 (其中, 中央财政1873万元, 市、区级财政8013万元, 现已经完成投资6385.2万元) , 通过加大投入力度, 有效改善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条件, 增强了服务能力。
*强化标准, 统一设计, 确保建筑风格统一
全市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统一按照《中央扩大内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和《湖南省卫生厅关于2008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与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 由市规划设计院对建筑形象、色调、标识标牌、外墙装修材质等建进行统一设计和要求。市卫生局对中心内部功能流程、布局、设备装备等内容也进行了统一规范。确保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风格统一, 形成了株洲市独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品牌形象。
3点体会
*政府重视, 是确保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根本保证
为实现和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益性, 让株洲的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 市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进行调研, 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最后形成了由政府履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办职责, 主导建设和管理的工作思路。通过政府加大投入, 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益性。工程建设期间, 市领导多次召开建设工作调度和协调会, 及时协调处理建设中重点难点问题, 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改革创新, 是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建设幸福株洲的重要平台
当前, 株洲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 对社会服务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社区卫生是社会的基本服务单元, 是服务“社会人”的基层平台, 加强和创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 就是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群众需求, 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株洲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于2002年起步, 2006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 石峰区成为全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006年, 荷塘区成为省级示范区。在社区卫生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曾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和积累了经验。
但是, 2009年, 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后, 原有的多种成份主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受到冲击, 在民营医院、企业改制医院和公立医院领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人民群众没有享受到基本药物制度带来的实惠, 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市政府强力推进改革, 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同时明确区级政府要履行好管办职责,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交由区政府按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 确保了公益性, 人民群众普遍得到了实惠。
3步打算
*坚持政府主导, 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益性地位
建立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 转换用人机制, 优化人员结构, 提高人员素质, 建立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分配激励机制, 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活力, 促进全市社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强绩效考核制度, 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能否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关键因素。为进一步探索人员的合理引进机制和使用机制, 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以岗位培训为重点, 鼓励多形式参加全科医生岗位培训。
二是采用培训、引进、招录相结合的方法, 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补充力度。
三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与区域医疗中心和预防保健机构之间业务协作和人员交流机制, 明确市级公立医院的医师晋升高级职称前必须基层卫生单位服务, 即严格执行大型医疗机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政策, 鼓励大医院退休的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全科医学培训后, 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工作。
四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加大宣传, 为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氛围
我们将采取各种有效手段, 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社区卫生工作,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周或宣传月活动, 让社会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让百姓接受社区卫生服务, 为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氛围, 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树立社区卫生服务良好形象, 竭力打造“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品牌”。
今年, 株洲市政府已将社区卫生工作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区卫生工作已取得的成果, 株洲市社区卫生工作的建设将迈上新的台阶, 为全国的社区卫生工作建设做出新的示范。
株洲市城市品牌建设研究 篇2
1 城市品牌的价值与效应
城市品牌是城市生态环境、经济活力、文化底蕴、精神品格、价值导向等综合功能的结构性呈现;是城市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区文化、民风民俗、市民风范、城市标志、城市特色、经济支柱等要素塑造出可以感受到的“神形合一”的附加值;是城市的性质、名称、历史、声誉以及承诺的无形总和,同时也使目标受众对城市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和美好联想。城市品牌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要素。
1.1 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的“导向牌”
城市品牌是城市功能、城市价值的综合体现,它为城市确定了正确的定位方向,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具有针对性。城市品牌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城市品牌的建设与推广,不仅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上明确了方向,更突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培育城市文明,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城市形象。实施城市品牌战略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势,挖掘城市内涵,为城市发展提供统一目标和方向。
1.2 城市品牌是凝聚人心的“吸铁石”
城市品牌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因素,一是城市品牌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富有个性的城市理念传播、城市文化建设及城市形象塑造,会把市民的精神凝聚到城市发展这一中心上来,增强城市市民的凝聚力、自信力,增强市民的参与意识,推动城市和谐发展。二是城市品牌能提高对区域资源的吸引力。城市品牌是城市宝贵的无形资产,是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于高端资源、高端产业、高端信息、高端人才的集聚,增强资源要素的吸引力。
1.3 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的“金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的独特个性和整体形象的综合体现,城市品牌能够展现城市特点,增强城市魅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城市品牌形象的推广,可以使城市被更多人知晓,而知名度的提升,也会赢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可以说,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的“金名片”,城市特点通过城市品牌得到展现,城市魅力通过城市品牌得到增强,城市形象通过城市品牌的推广而得以深入人心。
2 株洲市城市品牌建设的现状
株洲,古称建宁,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市现辖5县(醴陵市、炎陵县、茶陵县、攸县、株洲县)4区(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云龙示范区),134个乡镇(街道)。面积11 262km2,总人口391万,其中市区人口102万,城镇化率52%。
株洲市是“一五”时期依托重点项目而发展起来的6个新建城市之一。在城市品牌建设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株洲市长期以来都是主打“工业牌”,强调工业主导的城市发展定位。建市以来,株洲市迅速崛起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但工业的发展也给株洲带来了“附作用”——产业结构不优、环境污染严重,2003年,株洲市被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2005年以后,新一代领导班子确定了“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家居城市”的定位,大力推进“四创”、“四化”、“五改”工程,组织了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的“三大战役”,坚持环境优化,突出以人为本。特别是在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战略以来,经过3年的努力,株洲市率先实现了从“黑色”到“绿色”、从“高碳”到“低碳”、从“制造”到“创造”的华丽转身,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工业重镇和湖南省长株潭“金三角”的重要一隅,株洲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其快速崛起和迅速发展格外引人注目,正以全新的面貌成为湖南经济增长极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株洲经验”正在成为湖北省等周边地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学习样本。
近年来,株洲市建设城市品牌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门的努力,株洲市已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效能管理模范城市等多项荣誉,株洲的城市影响力、号召力持续加强,城市形象日趋明晰,市民的归属感、自豪感不断提升。但就目前来看,株洲市在城市品牌建设中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城市品牌建设缺乏清晰的定位。城市定位是城市品牌塑造与提升的前提,科学准确的城市定位,不仅可以为城市品牌塑造指明方向,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城市定位整合城市资源引导城市品牌塑造,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带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成功的城市品牌无不有着独特鲜明的品牌定位,如伦敦的“创意之都”、香港的“亚洲国际都会”、杭州的“休闲之都”。从株洲城市品牌建设实践来看,株洲在《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城市定位是长株潭城市群副中心、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南地区物流枢纽。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两型”社会建设综改总体实施方案》将株洲发展定位为“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在2010年度市委务虚会上,“神农福地,动力株洲”被提炼为城市名片而固定下来。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拓展了“智慧株洲、实力株洲、绿色株洲、幸福株洲”的理念。总而言之,株洲城市品牌定位的不清晰,影响了城市品牌的塑造与提升。
二是城市品牌塑造缺乏文化内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益迫切,一个只能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城市是缺乏凝聚力的,一个平庸毫无文化特色的城市对于具有现代化心理的人来说是无法认同的。近年来,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株洲市城市面貌确实发生了很大改观, 特别是 2008年开始推行城市“四创”以来, 株洲市一举摘掉了 脏、乱、差 的帽子, 跨入了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行列。但是, 在城市硬件建设与管理机制发生巨变的同时, 株洲市对城市精神, 城市文化的建设与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株洲将“火车头精神”确定为城市精神,但“火车头精神”还没有成为主流城市文化来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火车头精神”与宜居城市、与“神农福地”等城市定位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是城市品牌建设的公众参与度不够。城市定位的参与主体除了公共部门,还应该有投资企业、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等,一个城市的品牌定位一方面要依据投资者甚至国际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消费者与市民对于品牌定位的接受度。在株洲的城市品牌建设中,从定位、设计到推广和管理,没有充分考虑了品牌定位是否为公众所接受,大多是政府绝对主导,一手包办城市品牌的建设,缺少实质性的公众参与。民间参与的不足,必然降低城市品牌应有的感召力并稀释城市品牌的凝聚功能。
四是城市品牌传播缺乏持久有效的手段。株洲市城市品牌建设没有利用城市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各种媒体进行有效持久的传播,没有通过各种途径包装、宣传、扩散、灌输城市品牌的理念、风格和品牌,没有利用好举办大型的节庆活动、各种国际性商务、贸易、会展、招商、学术、文艺、体育等大型活动进行宣传,缺少整合营销沟通。城市品牌的推广做不到妇孺皆知、深入人心,从而使城市品牌的竞争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 株洲城市品牌的战略定位
3.1 株洲城市定位的基础和条件
株洲市的城市定位必须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3.1.1 良好的工业基础
株洲是先进制造业基地,株洲南车、南方航空、电动汽车等知名企业让“株洲制造”成为城市最响亮的名片。发展先进制造业,株洲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有基础,指工业基础比较扎实。株洲因工业立市,“一五”时期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等100多项工业产品“全国第一”诞生于此。工业是株洲的主属性和经济命脉,全市1 1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大都属于先进制造业企业[1]。有优势,是指株洲工业有自己的特色,以株洲南车、南方航空、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动力制造已经成为了株洲的主导优势产业。有条件,指科技人才实力较强,经济区位较优。
3.1.2 开放的人文氛围
株洲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城市的人文氛围开放而活跃。一是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团结务实, 敢为人先”为鲜明特色的株洲人文精神, 为株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的作用日益彰显。株洲精神已成为绝大多数株洲人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 让人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艰苦创业的精神, 为株洲发展提供持久、强大的动力和活力。近年来连续开展了“企业服务年”、“项目建设年”、“环境建设年”、“读书月”等活动, 改善了株洲人文环境氛围, 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二是开放交织的人文精神。株洲是一个年青的城市,真正意义上的株洲本地居民很少,城市居民来源于四面八方,海纳百川,以致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文精神在这里融汇交织,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据调查,周边城市将株洲人的标签定义为:开放、自信、坚忍、能容、勇于创新、积极进取。株洲城市文化最具特色的是创新文化,不拘泥于传统、权威[2]。
3.1.3 集聚的科教资源
近年来, 株洲市紧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工作目标, 以深化体制改革、统筹城乡教育、整合教育资源、落实政府实事和全面提质创优为重点, 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株洲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筹建了湖南工业大学, 改变了株洲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大规模、高标准建设了株洲职教科技园, 办学规模为学历教育7.1万人、常年培训6.7万人, 将其打造成为了湖南职业教育的硅谷,成为城市的另一张亮丽名片。在强化教育的基础上,全市科技工作坚持实施“科教先导”战略,落实“项目带动, 实干兴科”原则, 紧紧把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突破主导产业技术瓶颈”和“两型社会”建设两个主攻方向, 突出“抓改革促服务、抓民企促提高、抓考核促环境、抓平台促创新、抓转化促发展”等五个重点, 取得了良好成效。
3.2 主要的城市品牌定位模式理论
3.2.1 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思想和原则
定位被认为是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中解决传播问题的核心策略,也是现代营销中最重要的概念。这个词由两位广告经理里斯和特劳特提出后开始流行,他们把定位看成是对现有产品的创造性实践。其基本思想是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它本质上不改变产品,产品的价格和包装事实上都丝毫未变,定位只是在顾客脑子里占一个有价值的、独树一帜的地位。其基本方法是,发现或创建心理位置,强调第一和类的独特性。如果没有第一的位置,可以通过与第一挂钩的方式,如比附定位等。还有一个方法是给第一的品牌重新定位,使它让出位置,并使自己进入这个位置。
3.2.2 科特勒的差异定位模式
科特勒首先对差异和定位进行了定义: 差异指对本品牌与竞争品牌进行比较,并标识出一系列不同的特征组进行识别; 定位指塑造特殊的城市品牌形象,以期在城市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印象和偏好。在科特勒的定位模式中,研究者首先需要对该城市品牌与其他城市品牌的不同点有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择优,选取最具竞争力的因素作为定位的基础,最后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对该定位进行沟通和推介。因此,在科特勒的模式中,品牌定位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从顾客的角度来探讨品牌定位而非研究者自行认定的观点; 二是具有竞争性与比较性的观点,因为定位是顾客心目中对某项产品与其他竞争产品的相对位置。
3.2.3 洛夫洛克和维尔茨的服务定位模式
洛夫洛克和维尔茨的定位模式强调服务在定位中的重要性,并首先区分了服务和有形产品的差别。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关键区别在于: 就服务而言,顾客往往是在没有获取对任何有形要素的所有权的情况下获得服务所提供的价值。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市场细分的特殊性,要求研究者在注意运用传统营销组合策略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对人、过程及有形展示等因素的重要性。服务定位过程中必须协调处理好供求矛盾,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和顾客忠诚度。
3.2.4 阿克和仙斯拜的战略定位模式
阿克和仙斯拜的战略定位模式认为,定位的重点在于强调你所擅长的,并掩盖你所缺失的。他们认为: 一个品牌的定位策略是形成顾客认知及选择决策的关键因素,所以营销计划中的任何元素都有可能影响该品牌定位的结果。因此,为确保营销计划中的所有元素都能和该品牌的定位策略一致,必须先以定位策略作为营销方案的中心。他提出以下六大定位策略: 属性定位、价格和品质定位、使用定位、产品使用者定位、产品类别定位、竞争者定位。
3.2.5 赖克的定位模式
赖克认为,定位是一个针对市场的复杂战略过程,不存在任何一个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研究者应该时刻保持高效的工作态度来对待定位。赖克的定位模式至今为止只停留在学术论证阶段,并未在其他地方实际操作过[3]。
3.3 株洲城市品牌的特色定位
近年来,株洲市给出了城市品牌定位:“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南地区物流枢纽”、“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神农福地,动力株洲”等,笔者认为,这些定位均有不妥之处,而且定位太多,就相当于没有定位,冲淡了城市的核心形象。
对于“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南地区物流枢纽”这一定位,笔者认为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株洲的排他性特点,许多地方都可以称之为“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而“中南地区物流枢纽”虽然体现了株洲的特点,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但没有体现株洲的核心价值。
对于“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这一定位,笔者认为城市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生态宜居是城市最起码的条件,2010年的城市高峰论坛上就明确了好的城市应该是“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的城市,把宜居作为城市定位,未免要求太低。而“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也仅仅说明了株洲是一个新型工业城市,不能说明株洲的特色所在。
而“神农福地,动力株洲”这一定位可以说是一个较好的品牌标识,但仅仅因为炎帝埋葬于斯就标志为“神农福地”未免有点牵强附会,因为能跟炎帝、黄帝等扯上关系的地方实在太多,如果将“神农福地”来描述炎帝葬身的炎陵县还算是恰如其分。
根据城市品牌的定位模式理论,从株洲城市发展的战略出发,立足于株洲的特色与核心价值,笔者认为,株洲的城市品牌定位可用“动力之都”一句来描述。
城市定位:动力之都
核心价值:火车头精神——开放、自信、坚忍、能容、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城市视觉识别标志:火车头
将株洲城市品牌定位为“动力之都”,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明确株洲作为新型工业城市,其主导产业特色体现在“动力”上,包括轨道交通及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和航空动力机械制造业等;二是明确株洲是区域发展的动力所在,株洲不仅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来突出自己的产业特色,还通过技术创新、职业教育、现代生产服务业来引领区域产业发展,通过满足区域需求来实现城市价值;三是明确株洲是“人才的高地”、“创新的摇篮”,人才是发展的最核心的动力所在,开放的株洲、智慧的株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是区域的“大脑”所在。
4 株洲城市品牌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城市品牌化建设需要对城市品牌形象资产进行持续、稳定的规范和保护,确保城市品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4.1 长远规划,分步推进
城市品牌化建设规划包括确定城市品牌定位,挖掘和弘扬城市文化,提炼城市精神,形成城市品牌识别系统,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和企业构成等基本程序。可以说,城市品牌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强势城市品牌的形成需要长远的规划,并确保连续性的稳步推进。
一是要从城市定位做起,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进行城市功能和规划设计,最后完成城市品牌的塑造。将株洲市定位为“动力之都”,就要围绕“动力之都”来导入城市识别系统,塑造城市形象。株洲市应开展城市 CIS 系统工程,从城市理念识别、城市行为识别、城市视觉识别三部分塑造株洲城市形象。把“动力之都”的公众形象,通过鲜明的整合、科学化的视觉形象体系展示给社会公众,而有别于其他城市,昭示其明显的个性。不管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所,只要看到或听到株洲的城徽、标志、吉祥物、口号或者城歌,就会联想起株洲,就能感受到株洲的魅力。
二是在品牌塑造过程中,要对整体进程的有效规划和科学管理在总体规划和重点突破基础上进行分步实施。要以“动力之都”作为株洲发展之魂,通过多元整合,凝聚城市的各项资源优势,从文化、风貌、生态、产业等方位,多角度充分展现并突出株洲城市的特质。围绕城市定位,要实现重点突破来带动城市的全局发展。要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如航空城、电动汽车城、职业教育城等,将能体现城市特质的重点项目以最快的速度推介给大众,以留给大众深刻的印象,打破大众对城市的既定印象,从而有效地弥补城市已有形象上的不足,尽快提升城市在市民、游客和相关者心中的城市品位。
4.2 营销推广,传播品牌
品牌设计固然重要,品牌的传播推广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城市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品牌传播与沟通研究,畅通品牌传播与沟通的渠道。品牌传播是品牌建设的关键一跃,需要城市动用各种力量,通过广告、公关事件、活动节日、会展会议等多种方式,尽情释放城市魅力,使城市品牌通过宣传深入人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一是要开展整合营销,展现株洲品牌形象。株洲市在城市品牌传播中应该树立整合营销传播的观念,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原则和方法,开展城市品牌营销。城市整合营销传播的主体相对于一般营销的主体来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它包含市政府,城市旅游景点、酒店、旅行社,传媒机构,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举办机构,城市地方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城市的市民等等。城市整合营销传播的渠道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株洲市可以利用城市形象广告或者城市举办、参与的各类活动来进行广告传播和公关关系传播,也可以从城市广场、城市绿化系统、城市边界出入口、城市道路、城市市民和城市企业等可以接触到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来传播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同时,应强调城市品牌信息、策略的一致性,达到“用一种声音说话”的境界。
二是要加强优势传媒与城市品牌传播的联姻。株洲市城市品牌的传播与推广应充分利用“文化湘军”的力量,将城市品牌的传播与区域强势传媒进行联姻。“文化湘军”让湖南的文化产业早在3年前便已进入千亿产业阵营,《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的222个文化品牌中,“湘字号”达31个,占全国的14%;2011年发布的“中国文化品牌榜”中,湖南有25个文化品牌入围,居全国首位。与优势传媒的联姻,一方面,要将创造有国内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新体系纳入株洲城市管理战略中来。要尽可能创造在国内甚至国外有影响的报纸、电视节目、文学作品、出版社、学术刊物、视听发行机构等,提高媒介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媒体活动和城市品牌传播的联系,在媒体活动中更多地加入株洲元素,让观众能更好地感受和了解株洲。
三是要提升株洲市政府沟通能力。政府是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主体,政府的沟通能力对提升城市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其次要加强政府各部门和市民、媒体的沟通,从而影响社会对政府的看法,提升城市形象。
4.3 发展产业,夯实基础
一个城市品牌的树立必须以一定的产业优势作为基础。譬如巴黎香水之于巴黎,瑞士手表之于瑞士,贵州茅台之于贵州。城市产业和企业构成是城市品牌的积极支撑,是城市品牌活力的主要来源。株洲市要努力夯实城市的产业实力和经济基础,实现产业品牌推动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拉动产业品牌的良性互动,为城市品牌的建设提供持之不竭的动力。
株洲市委政府应立足株洲实际,着力推进了“三做一创”[1]。一是做强企业。持续推进实施“5115”工程(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5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10个以上过50亿元的旗舰企业),采取特殊政策、特殊奖励和特殊服务,大力培育先进制造类旗舰企业。二是做大集群。重点打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包括轨道交通及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和航空动力机械制造业三大块。三是做优平台。重点建好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五个园区,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四是加快创新。重点利用好湖南工业大学城和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加大国家863、973计划项目的争取与实施力度,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创新型城市。
4.4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城市品牌管理应充分重视公众感受,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终实现政府、企业和民众多方共赢,实现城市各方共建共享。
一是要整合资源,齐心协力建设品牌。城市品牌管理要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相互制约的现象发生,达到各个相关要素的最大优化与最佳整合,将城市品牌战略渗透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容市貌的管理、环境保护的措施、城市产业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树立等各个方面,需要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协作。
二是要统一领导,健全管理制度建设。可以考虑由株洲市政府办承担城市品牌管理的协调功能,或设置一个专门的城市品牌管理部门,负责株洲城市品牌管理的具体事宜,联合宣传部门、旅游部门、招商部门等具有公共关系、城市营销、城市品牌管理等方面职责的部门,形成统一领导下的多元协调的城市品牌管理组织。同时,株洲市应该制订有利于城市品牌建设的各种规章制度,品牌管理全过程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都必须遵照品牌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城市品牌建设的高效、规范。
三是要鼓励公众参与,确保共建共享。在政府公共部门主导城市品牌建设与管理的前提下,要鼓励市内投资企业、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积极参与到株洲城市品牌建设中来,城市品牌建设从定位、设计到推广和管理,都要充分接纳社会部门、私人部门和市民的参与,形成公私合作的模式,提高城市品牌的凝聚功能。
参考文献
[1]王群.株洲发展的战略选择[J].21世纪,2010(10):60-61.
[2]曾红元,刘明伟.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之城市软实力提升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0-32.
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培养 篇3
一、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有关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自身三个角度来分析,如表1所示。
二、调查问卷设计
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培养问题严重性的调查部分采用Likert 5级量表形式,要求高级会计人才根据认同程度,对列出的问题进行打分。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培养问题严重性的调查包含3个维度,12个题项,对于问题题项,“1~5”分别代表“非常不严重~非常严重”。
三、会计人才培养问题体系的检验
为了更加科学准确的研究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整理问卷数据后,采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题项进行效度分析(探索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
(一)题项净化
1.项统计量
借助统计软件SPSS 20.0,将所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项统计量”分析,便可以从标准差的大小测量出所有题项同质性的高低。
根据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所有题项的均值从3.65到4.04不等,标准偏差从0.995到1.853不等,均大于0.5。
2.项目总体相关分析
CITC(CorrectedItem Total Correlation)表示“项目总体相关”,即该题项与其它题项总和(不包括此题项)的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的数值小于0.4,且删除此题项后Cronbach'sα系数增加的题项予以删除;如果删除此题项后Cronbach'sα系数大幅降低,则仍旧保留此题项。
通过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培养问题体系中所有题项的CITC系数值均大于0.4。故保留所有题项,并进行下一步的因子分析。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1.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利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样本数据进行可行性检验,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检验因子分析的适当性。如表4所示,KMO值为0.967,而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χ2统计值为2 978.496,且对应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故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方法
通过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确定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后,采取主成分因子分析抽取共同因素,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保留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舍弃特征值小于1的因子。据此标准,共萃取出3个共同因素(如表5所示)。
第1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1.994,解释了所有方差的52.995%,累计方差贡献率达52.995%;第2个因子的特征值为4.146,解释了所有方差的10.191%,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3.186%;第3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036,解释了所有方差的7.201%,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0.387%。这3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0.387%,表明原始信息丢失较少,整体解释度较好,因子分析的结果比较理想。
为了描述因子和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Varimax Rotation),以保证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内每一个共同因素内的题项变量的因子负荷量大小相差尽量达到最大,以便共同因素的萃取和命名。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中,指标取舍的标准为:①在所有因子上的因子负荷值都小于0.5的指标,予以删除;②如果单个指标自成一因子,予以删除;③对于在两个或两个因子以上的因子负荷量都大于0.5的指标,予以删除。
另外,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中,因子负荷量的分布体现了各个指标与维度的从属关系,负荷值的大小也为下文指标权重的设定打下基础。
分析结果显示:在原衡量表中没有题项的因子负荷值低于0.5,保留所有的12个题项。
3个共同因素的萃取和命名如下:
因子1包括“继续教育有待加强”、“执业环境不够理想”、“培养机制有待完善”、“高级会计人才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四个指标,命名为政府角度;
因子2包括“工作压力大”、“职业通道狭窄,向上动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到位”、“用人单位对高级会计人才不够重视”等四个指标,命名为用人单位角度;
因子3包括“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知识更新能力差”、“职业判断能力有待加强”四个指标,命名为自身角度;
综上,因子分析后的维度包括:政府角度、用人单位角度和自身角度,这是根据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的问卷填答后运用统计软件分析确定的维度构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
(三)信度检验
在萃取并命名共同因素后,需要再次对共同因素结构进行信度检验。
1.折半信度法。一般折半信度系数大于0.6是可以接受的,本研究借助SPSS 19.0将剩余12个题项进行处理,检测结果如表7所示,折半信度为0.861,表明了测量结果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
2.Cronbach'sα系数法。一般而言,Cronbach'sα系数在0.8以上表示信度非常好,在0.65~0.8之间表示信度可以接受,但0.65以下表示信度不足。如表8所示,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及总体的Cronbach'sα系数均在0.8以上,即表明该测量结果的信度非常好。
a.这些项为:Q1,Q2,Q3,Q4b.这些项为:Q5,Q6,Q6,Q7,Q9,Q10,Q11,Q12。
四、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培养问题体系的构成
按照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体系的构建思路,在初始问题体系构建、样本数据收集以及问题体系的检验后,得到包含3个维度(12项具体指标)的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培养的问题体系,如表9所示。
五、针对问题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角度的政策建议
1.完善继续教育,健全培训方法
(1)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市财政局应该结合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内容、方法等,使高级会计人才可以及时更新知识观念,了解国际惯例,提高业务素质,如创造适宜的环境,尽可能的满足其继续教育;形成适宜的机制激励各行各业和各岗位上的人才不断自发学习;引用国际化的继续教育课程,并完善相关配套设备,如软件等。
(2)健全培训方法。高级会计人才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与一般会计人才大不相同,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的培训市场还不成熟,目前大家认可的方式有三种:高级会计人才之间相互交流;30天以内的短期培训;和专家维持密切的联系。与一般会计人才相比,高级会计人才在数量上要少得多,工作比较忙,更适宜短期培训,通过培训可以聚集绝大部分的高级会计人才,用此机会要建立起高级会计人才之间、以及其和各专家之间的联系。当然,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要加快推进网络培训。
(3)重视在岗培训。走入工作岗位后,由于工作繁忙,大部分人会忽视继续教育,造成了信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业务拓展能力的滞后。很多单位认为入职后学习是会计人员自己的事情,没有意识到系统、科学的在岗培训对提高高级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国目前有财政系统高级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高级会计师继续教育、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培训等继续教育方式,但是高级会计人员自身以及用人单位都没有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来提升其职业能力。
2.完善高级会计人才市场,建立流动渠道
株洲市应当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并且建立高级会计人才市场,制定市场管理措施,使株洲市高级会计人才体系有长足的进步,并刺激株洲市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竞争,加快高级会计人才体系建设步伐。人才市场提供了人才竞争的场所,作为人才信息汇总和交流的场所,是人力资源的一种配置机制。完善人才市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加快建立会计人才市场中心。人才市场可以及时更新高级会计人员的经历信息,同时还可以保障高级会计人才的合法权益,减少高级会计人才对用人单位的依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建立健全会计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保障人才市场的正常运作;
(3)拓宽高级会计人才的服务功能,更好的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需要。可以定期组织株洲市的高级会计人才去经济发达的城市考察,交流经验,达到人才流动,各取所需的目的。
3.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
(1)建立相应高级会计人才库。分类设立高级会计实务人才、会计理论人才、注册会计师人才等高级会计人才库。
(2)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考评体系。①湖南省高级会计师评审条件并没有对文章的质量做出要求,抄袭严重,不能真实展现其在理论和实务方面的水平。作为从业多年的会计人员,对其实务的领域肯定有自己的见地,发表和自己实务领域有关的论文或者对工作中遇到的实务问题进行探讨,或是一些工作体会,见解等都可以作为评审的资料。②评审时可以聘请会计理论和实务界部分有名专家参加。③现有的会计考试主要集中于财会领域,但从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来看,高级会计人才作为高管之一,其职能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工作,还必须从公司战略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4.用制度保障高级会计人才的职能与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级会计人才为了改善职业环境、顺利转型需要提升地位,增加高级会计人才在用人单位的独立性,解决总会计师地位“排位靠后”的问题,完善CFO制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用人单位角度的政策建议
1.减少工作压力
(1)培养学习兴趣。高级会计人员在单位中都担任重要的岗位,承担很大的责任,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且工作量很大,风险和责任的双重压力可想而知。要培养高级会计人员继续学习的意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
(2)提升高级会计人才的地位,拓展发展空间。企业的财务问题处理不好,再优秀的企业家也没用,企业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高级会计人才的重要性,提升地位,有效减少无效能感;给予工作优秀的人才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财务人员熟知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如将其提拔到领导岗位会更有利于企业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
2.完善会计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1)鼓励发展职称。用人单位可以用职工教育经费等专项经费从各方面有效的提高高级会计人才的各种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鼓励高级会计人才发展职称,对高级会计师等给予物质奖励,如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单位的高级会计师每个月可以补贴1 800元,极大的刺激了员工们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推动正高级的培养。在财政部门建立起正高级职称后,用人单位要积极响应财政部门,推动单位正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会计人员给予支持,并在申报后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
(3)引进高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采取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学历和工作资历、外语、计算机技术、会计专业知识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取得高级会计师的财会人员必然在理论和实务,以及知识面和各种能力都很突出,可以为单位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3.重视人才、留住人才
(1)构建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使得会计人才和工作岗位相适应;
(2)创造公平竞争、岗位流动优良的环境,科学合理地使用高级会计人才;
(3)用人单位不仅仅靠增加待遇,还需要用感情、事业等留住优秀的会计人才。
(三)自身角度的政策建议
1.强化职业道德培养
高级会计人才比一般会计人才担任更重要的岗位,职位越重要,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就越高。
(1)进一步完善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需要进一步明确会计从业人员以及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律、刑事责任,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加大违规惩治力度,出现会计信息失真时依法严肃处理。当然,也要保护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3)加强监督检查,加大违反有关规定的惩罚力度。将职业道德检查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管理、执法检查等相结合,实行量化管理,若发现会计人员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相应采取制裁的手段;若会计人员违法职业道德,可以吊销其从业资格,禁止参加与会计相关的工作或考取相关的证书,并记入个人诚信档案。
2.提高创新能力
(1)培养创新思维。高级会计人才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习的方式方法,讨论时要积极参加,尽可能简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其他高级会计人才交流心得可以拓宽自己相对狭隘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专业知识体系。高级会计人才一般在企事业单位均身居要职,职位越重要,需要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而更系统、更深入的知识框架,除了与自身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尽可能的掌握更为丰富的其他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
(3)学习动机。高级会计人才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好奇心更容易发现工作学习中的错误和新型的兴趣点,通过深入研究即可找出突破点,引发新的创新点。
3.培养快速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会计理论层出不穷,会计实务也不断在发生变化,高级会计人才要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并迅速适应,得心应手的处理新出现的问题。为此,终身学习观念就必不可少,只有自觉加强自我学习,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意识,把拓宽知识面和提高技能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方可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4.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也在不断变化。需要高级会计人才不断扩充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政治的敏感度、对经济环境的敏锐度和对具体业务的洞察力,强化自己审时度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刘莉,罗定提.供应链协调契约设计及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吕建平,徐建华.大力培育高级会计师队伍,加快构建会计人才高地[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3,04:22-23.
[5]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06:27-30.
[6]史玲.对于提高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2,05:137-138.
[7]郭恒泰,贾鶴婷.甘肃省高端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J].财会研究,2014,06:43-44+51.
[8]陈艺东,何华.关于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和评估[J].现代企业,2005,10:31-32.
[9]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8,10:80-83.
[10]谷增军.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财会,2008,06:53-54.
[11]余蔚平.顺时应势进一步推动会计领军人才建设[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01:5-6+2.
株洲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研究 篇4
关键词:株洲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解决就业、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载体。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展之要,是时势所需。作为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的株洲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在发展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尤其是要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 株洲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株洲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区域特色相对突出。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5 723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 309家,大型企业9家,中型企业68家,规模以下中小型工业企业4 414家,占全部企业数的77.13%。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萎缩,株洲市中小企业发挥了“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拓展销售渠道,发展态势明显好于大企业。2008年,株洲市实现中小企业增加值323亿元,同比增长22.4%,2009年上半年,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72.91亿元,增长2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超过60%。株洲市中小企业又以株洲市所辖五县市发展最快,小型企业较为集中的五个县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29%,增速快于城市四区21.4个百分点,对全市的贡献率达到64.7%,拉动全市增长9个百分点。
从总体来看,株洲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了几个特点:一是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一批业绩突出、具有相当规模、发展前景广阔、在社会上享有一定声誉的企业。二是经营领域不断扩展,由传统的烟花鞭炮制造业、服装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到交通运输、房地产、电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等行业。三是中小企业的集群化趋势明显,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的产业合作越来越密切,产业特色、产业优势逐渐形成。
2 株洲市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1 经济发展较快但后劲略显不足
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其深刻地影响着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活动。
从全国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趋好,保持了近年来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势头。就株洲市来看,近几年实现了经济稳健较快发展:一是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 022.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4.2%;人均GDP达到27 474元,增长13.6%,在我国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中居前;完成工业增加值493.1亿元,同比增长17.1%。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563亿元,增长44.9%,投资额是2002年的近6倍,城镇投资518亿元,增长49.8%。三是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00.3亿元,增长22.2%。
但是,株洲市经济增长的后劲略显不足,工业增息放缓,出口和投资呈现下降趋势。纵观近年来株洲市的投资情况,虽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超过20%,但大多是节能减排和老生产线提质改造类项目,缺少工业扩能的大项目、好项目。2009年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约增长19.3%,在省内各市州中排名第9 位; 全市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2.4%;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占投资的比重由2000 年的94.3%下降到2008 年的54.79%;每年新增因素拉动工业增长不到2个百分点,远远低于省内益阳、岳阳、衡阳等地,投资效益明显下滑。
2.2 产业有比较优势但集中度不够高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株洲工业具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涉及36个工业行业中类,131个行业小类,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装备、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建材等产业支柱,陶瓷、烟花鞭炮、生物医药、食品、高新技术等产业迅速发展的格局。工业始终在株洲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2009年,株洲市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1%,居全省之首。
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是聚集生产要素、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与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密切有关的是产业组织形式。现代工业生产同时具有“集中化”和“分散化”趋势。分散化要求专业分工与协作,要求形成“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格局,要求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集中化一方面反映在企业平均规模的扩大上,另一方面反映在专业化协同基础上的同类产品的集中上。后者使专业化协同基础上的中小企业群体同样也能获得生产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中小企业集群模式已成为企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模式。
在株洲市的十大行业中,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生产等行业集中度较高外,其他行业的集中度均偏低。行业集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核心企业总量不够大,工业生产门类较广,企业公布比较分散。2008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 738家,株洲仅91家,占5.2%;全省过百亿元企业8家,株洲市没有1家,主营业务收入最大的株冶集团也只有83亿元(2009年已突破100亿元)。在一些产业部门中,大量中小企业盲目攀比规模,缺乏横向整合意识,同产品、同档次、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并存,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危及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2.3 金融健康发展但中小企业融资难
近年来,株洲市金融业有了长足发展。一是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并存,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共同发展。二是存贷款规模持续增长,从2002年到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由278 亿元增加到755亿元,增长3.09倍;各项贷款余额由180亿元增加到364亿元,增长2倍。三是金融运行质效提高,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资产质量得到优化[1]。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株洲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金融配置资源的核心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强,速度趋缓。融资环境的不优集中体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上,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和担保体系,融资机构发育不成熟,民间资本融资不畅,致使一些有市场、有前景、有订单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乏。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实力积累不够,很难达到银行贷款条件,受国家宏观政策及银行贷款审批权上收、放贷实行“零风险”等影响,中小企业贷款门槛提高,增大了贷款难度。由于融资困难,企业新扩建项目被迫搁置、延期或压缩投资规模,使企业失去良性扩张的最佳机遇。
2.4 中小企业受重视但社会发展环境不优
株洲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大力推进全市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鼓励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安排就业、拉动GDP增长、活跃市场、维护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地位的突显并不能掩盖社会发展环境的不优:一是政策发展环境上,中小企业还是弱势群体,无论是在市场准入、税费负担,还是在政策的扶持优惠上,中小企业都承受着不公平待遇;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对相应的中小企业集群的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研究不够,对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缺乏规划,对产业集群中的产业结构、中介服务体系、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等方面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三是法制环境不优,在一些领域、一些制度中仍然留有对中小企业歧视性的规定,还存在着执法不公的现象;四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环境不到位,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业辅导、担保融资、经济信息、政策法律咨询、教育培训、产权和技术成果交易、网络服务平台等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服务刚刚启动,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业协会、专业协会很少,几乎没有创业投资机构。
3 改善和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集合体,涉及政策、制度、机制和社会诸多方面。因此,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立足于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3.1 夯实企业发展经济基础
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有赖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质的提升。区域经济的运行质量,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潜力,决定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株洲作为工业城市,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坚持以工业来立市强市。工业是株洲的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和财富之源。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找准自身的产业优势,全面落实工业主导的各项措施,加快工业发展尤其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在全社会形成抓工业、促工业、兴工业的浓厚氛围。
2)积极加大重点项目建设的力度。重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要坚持以重点项目带动发展,建立促进项目建设的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市重点企业在现有基础上积极主动开拓新项目,发展产业集群, 跨越式地壮大全市支柱产业。当前还要高度关注产业转移趋势,及时抓住沿海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性和资本密集性产业正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机遇,充分运用好优惠政策和株洲的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地争取一些好的项目能落户株洲。
3)要围绕“两型社会”做文章,敢闯敢试,大力发展有区域特色、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突出“弯道超车”赶超先进工业城市。
3.2 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也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利用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促使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
首先,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在2006年省政府就制定的全省工业集群发展规划中,株洲市虽然有基础化工、有色冶炼及深加工、肉乳加工、汽车零部件、陶瓷、轨道交通装备、服饰、电站装备等8个产业集群进入了省政府“十一五”重点支持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但随着形势的快速变化与工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上述8个产业集群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市工业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要按照“改造提质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注重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除已纳入全省优先发展的8个产业集群外,还要着重抓好生物医药、半导体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专用机械设备、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塑胶制品、金属制品、阀门系列产品、建安建材、烟花鞭炮、工业物流等产业集群的融合优化,尤其是要用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专业的知识,特别注重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培育扶持,力争占据新一轮发展的产业制高点[2]。
其次,要有效促进中小企业集聚。一是要培育集群龙头企业。要选择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支持鼓励做大做强,将其培育成更具活力的产业旗舰,增强内生性增长动力,改变当前同行业企业散、小、乱的现象,提高行业集中度,带动集群内企业错位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二是要建立集群内企业合作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和能量,定期或不定期协商解决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发展问题,积极推进集群内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三是要坚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努力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特色产业的市内配套率。
3.3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优化融资环境,增强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信心,让银行“敢贷”、“想贷”、“放心贷”。针对目前中小企业整体信用不高的情况,政府要牵头,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从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入手,整合工商、税务、银行、统计等部门的企业信息,客观反应企业信用,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和自律制度,条件成熟的话,还可以探索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推动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性担保业务的发展。
3)适度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中小企业资产抵押担保登记、评估费用,简化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和银行抵贷资产处置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4)加强政策引导,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切入点,引导金融机构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鼓励金融机构在确保贷款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新增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比重。
3.4 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1)将中小企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划中,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覆盖民间投资、中小企业领域,发挥政府的宏观导向作用。
2)依法运用财政扶持手段,确保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投入。政府应着力于为中小企业改善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增加投入,逐步扩大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支持产业示范基地、生产力转化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根据财力情况,安排一定的资金投入,重点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和创业资助、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3)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土地、税收和人才政策。让中小企业享受等同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抓紧研究减轻工业企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办法。并要着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将培养优秀的中小企业家队伍纳入到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规划中来。
3.5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应是一个由政府专门机构、综合的和专业的各种专门机构、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等构成的服务网络。目前,株洲市应主要从人才开发、技术支持、信息共享等方面,来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工商管理等现代企业必备的人才培训;还可以成立中小企业支援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
2)建立中小企业市场服务体系,以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企业协会及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为主体,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和参加各种展销会、订货会等形式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服务。
3)建立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要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切实解决好科技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建立激励科技人员自主自觉的寻求科技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激励机制和畅通渠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在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借助于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的技术力量,实现技术共享。
4)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咨询体系,积极培育各级各类社会化信息服务组织,通过它们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要提高非政府的民间组织的地位,通过他们来提供原先由政府提供的可能成本较高的服务。通过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站等形式,将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等传递给广大中小企业,同时也将它们的需求信息传递给外界,从而改善中小企业信息获取难的状况。
5)政府应大力抓好以社会统筹为主的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建设,特别在当前要完善失业保障和社会救济保险,扩大社会保障兑现能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环境优化问题——对株洲市相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武汉金融,2009(6):32-34.
株洲市社区 篇5
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 如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等技术的帮助下, 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通过感知、互联、智能等方式, 创造出具有生命体的信息服务系统;将城市中的综合信息进行广泛的采集和动态的监控,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信息, 通过充分的共享和互联, 将这些信息进行智慧的感知、集成、分析和应对, 从而在城市发展和运营中能提供动态管控能力和决策支持。
2 株洲“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功能设计
株洲市“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就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全面感知、交互、共享的城市生活, 并获得信息进行智慧化分析处理。而构建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关键前提是明确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需要实现的功能。总的来说, 株洲市“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应实现的功能, 包括:满足政府需求的智慧政务、满足产业需求的智慧产业和提高社会民生服务的智慧民生。
2.1 政府政务的智慧化运行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的服务对象就有智慧政务, 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和主要领域;而它在服务效率和管理质量上达到了政府需要的状态, 如:能够整合政务业务流程, 能够改变政务管理方式, 能够改造现行电子政务使政府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信息成果。株洲市政府政务工作的两大职能, 包括:公共服务、公共事业;而保障这两大职能的高效运行是株洲“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功能之一。
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政务业务办理和政务信息服务两个方面。由于服务对象众多的株洲市公共服务部门, 其原来的信息透明度不高, 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 导致其政务服务的业务办理流程复杂, 办理时间长, 人员成本多, 服务效率不高, 政务信息服务落后。株洲市政府政务智慧化运行后就能在政务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流通渠道上下功夫, 优化其业务办理流程, 简化其业务处理步骤, 降低人员成本, 提高市政府公共服务效率。
公共事业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社会事物两个方面。由于这是维护公共服务的基础事业, 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 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和诉求, 任何决策都能够对社会全体公众产生重大影响。株洲市“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应该在各类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深度开发上下功夫, 与社会公众进行广泛的、富有成效的接触, 对公共事业的智慧决策要充分体现公众对信息化的诉求, 这样才能得到支持。
2.2 产业发展的智慧化创新
株洲“智慧产业”的总体布局来自于“三位一体”的装备制造、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 体现了产业集群和产业关联的研发创新、应用创新、基地培养、智慧带动的知识密集型发展的新体验。大力推进智慧关联产业发展, 大力支持南车时代电气股份公司的智能交通系统 (ITS) 做大做强, 努力占领产业制高点;同时, 智慧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会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尤其是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株洲市“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要打造城市的产业生态链, 形成良性格局, 促进智慧产业间深度结合, 应用产业发展的智慧化成果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能力, 达到创新信息服务模式与信息传播机制的最终目的。
2.3 民生服务的智慧化变革
顺应民生需求的信息服务就是株洲市“智慧城市”智慧化变革的目标, 要满足民生需求就需要优化各类资源配置达到智慧城市信息服务要求, 比如:在公共服务呼叫上更灵活, 在市民智慧卡务上更方便, 在便民基础设施上更人性化, 在城市智慧交通上更通畅, 在数字医疗卫生上更快捷, 在数字校园服务上更高效, 在数字社区生活上更便利。但株洲市现有资源有限, 而社会民生的需求飞速扩大, 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现阶段要将信息技术与民生工程充分融合, 优化民生保障资源配置, 提升质量和效率, 服务民生, 使株洲市人民享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 株洲“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模型设计
依据株洲市“智慧城市”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功能, 按照三大原则, 包括:政府组织、系统主导、以需求为导向, 来进行四大体系要素构建, 形成株洲市“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总体模型。其中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具体行为规范对服务进行有效控制;技术体系通过各种技术支持对服务的开展起着支撑作用, 是整个服务体系的核心;组织体系通过服务部门建立和人员权责分配, 对服务进行指导;管理体系掌控全局, 控制服务体系向着正确目标和方向发展, 是整个服务体系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
3.1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的制度标准体系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属于服务行业, 所涉及的业务工作需要统一和稳定的流程, 因此, 需要对业务流程的细节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 这样信息服务质量才有保证。株洲市“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必须尽可能详尽具体地将业务工作加以规范化、标准化, 将人为因素、实践操作因素对信息服务的影响降到合理区间, 确保信息服务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且需要结合株洲市“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国家、行业、地方的智慧城市发展规范, 吸收国际标准和规范, 为智慧城市制度标准体系添砖加瓦, 并进行分步实施、动态完善。
3.2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
在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中, 组织体系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它用于设置部门与岗位结构, 以及责权分配等;株洲市“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仔细分析其自身的各项业务特征, 在保证株洲市“智慧城市”建设有序进行的情况下, 进行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行;在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业务流程两方面的影响下, 组织体系的具体业务表现为: (1) 在外部环境变化迅速的情况下, 做出提高组织适应能力的反应; (2) 在不同部门间沟通效果不佳的情况下, 做出提高部门间组织协调配合的反应; (3) 在经营成本降低效果不佳的情况下, 做出提高部门间资源共享、资源优化的反应。
3.3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的技术体系
株洲“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技术体系。技术体系的完备程度和先进程度直接影响信息服务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果。株洲“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技术体系在宽带通信基础网络的支撑下进行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 形成信息服务的感知端和处理端。一方面, 株洲“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提供面向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集成, 以及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分析;另一方面, 让各行业全面进入网络渗透阶段, 提供全面的城市感知和网格控制, 从而有效保证株洲“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全面拓展和整体集成。
3.4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的管理体系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质量与运行效果取决于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信息服务的各项任务, 离不开合理构建管理体系目标;如:战略目标的设定与修改, 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资源目标的合理配置;采集、管理、分析与服务等信息目标的合理调配等, 都需要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因而, 株洲市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管理体系的系统规范对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以上对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的总结, 设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模型:利用管理体系控制智慧城市信息服务, 利用组织体系指导智慧城市信息服务, 利用技术体系支撑智慧城市信息服务, 利用制度体系规范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以此达到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的整体智慧化效果。充分发挥其对城市运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 形成完善的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 将信息服务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行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协同高效、方便及时、完善周到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
4 结束语
智能化信息服务是智慧城市最基础的也是最直接的“智慧”体现, 信息服务体系设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本文以株洲“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功能设计为引导, 对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的体系模型进行设计, 对推动株洲市“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由于信息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 智慧城市逐渐体现出生命力, 而作为智慧城市核心内容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成为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从株洲市“智慧城市”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智慧城市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功能, 设计了株洲“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模型, 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服务的转型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服务体系,智慧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智慧城市”高于“数字城市”[J].中国信息界, 2011 (2) .
[2]胡小明.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资源观念的演变[J].电子政务, 2011 (8) .
[3]骆正茂.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共享平台[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3 (2) .
【株洲市社区】推荐阅读:
株洲市小学10-26
株洲市二中学生考试规定05-26
2023年株洲市中考语文试题06-29
株洲市2010年度志愿服务工作情况汇报06-25
参观株洲市龙泉污水处理厂四年级作文07-30
株洲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食堂经营方案11-08
株洲地理中考题10-24
株洲教师网络空间08-08
株洲市第一届物理专题教学说课比赛听课感12-07
株洲冶炼集团实习总结10-25